文献综述作业要求

2024-08-02

文献综述作业要求(共9篇)

1.文献综述作业要求 篇一

前言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

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请大家仔细阅读以下我校文献综述的要求:

1.左边距3厘米,右边距、上边距、下边距均为2.5厘米,单倍行间距,字数在4000字到5000字之间。

2.文献综述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总结几个部分,其中 题目:中文字体为宋体,二号字,加粗,居中; 外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二号字,加粗。关键词要求3-5个,摘要字数300字左右。

前言、正文、总结三部分中文字体为宋体,四号字; 外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四号字。

文献综述正文使用数字番号为“

一、(一)、1、(1)”。

3.文献综述所评述的文献应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直接相关。文献要求精读3-5篇,泛读文献要求为原则上不少于2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3篇;

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 除非第一手资料散失,否则,不得以第二手资料作为参考文献。

4.文献综述中所涉及的文献应与毕业论文(设计)所列参考文献基本一致,在毕业论文(设计)中未加说明的与文献的采用有直接关联的问题,如版本问题,翻译问题等,应在文献综述中加以说明。文献综述原则上不采用注释,如确需注释者,应随文说明,不再另加脚注或尾注。

2.文献综述作业要求 篇二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在中国知网检索中, 以“韩国电影文化研究”为关键词共检索出有关论文15308个结果, 以“韩国犯罪电影”为关键词共计检索出5508个结果, 以“韩国电影价值”为关键词共检索出有关论文668498个结果, 以“韩国电影跨文化价值传播研究”为关键词共检索出有关论文181402个结果。由此可见, “韩国电影价值”的相关论题研究最多, “韩国犯罪电影”相关论题研究最少, 但本文将这二者相互融合, 以韩国电影价值研究为论述主体方向, 重点以韩国犯罪电影为实际研究案例, 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

张虹 (2014) 在其著作《韩国犯罪题材电影在影视文化意义上的特征浅析》一文中指出:“韩国犯罪题材的电影往往具有深刻的‘社会问题意识’, 作品中既有真实事件的改编, 又有在聚焦社会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戏剧张力之间的变换。例如:作为韩国犯罪电影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的《熔炉》就是聚焦2005年韩国光州一所聋哑学校发生的性暴力事件, 该电影清晰地表述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抨击了学校的道貌岸然与司法过程的不公。 该部影片上映后, 引发了韩国社会的极大反响, 并最终推动了韩国性侵犯罪的量刑标准的提升, 这一成果的取得实属不易。”随着全球电影市场的不断细分, 对于电影市场本身而言, 有些看起来不是很重要的信息也必须引起重视, 这一点事关电影题材之间的诸多变化。当前, 虽然电影中出现大量的非理性投资, 但在电影行业, 资金、 资本等优质投资的优势也展现出来:首先是票房大制作电影之间的关联性被破坏, 专业人员早就不再迷恋大制作的电影, 而是变为注重观众的兴趣爱好, 作为电影的主要思考因素;其次就是电影院的建立速度也在逐渐放慢。电影院不再通过增加票价来促进票房增加, 而是用适当的价格来吸引观众, 让每个观众都能看得起电影。 但是, 我国电影更应当学习的是韩国犯罪电影的题材选取性, 从深层次价值的角度探索电影的内涵价值与社会意义。

张艺璇 (2014) 在其著作《浅析韩国犯罪题材电影特征》一文中指出:“近年来, 韩国犯罪题材的电影总能够在某一种高度层面上以惊喜、创意、深刻等人文内涵的角度不断反映其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 并在影片中不断找寻韩国电影文化价值的进步与探索。以韩国犯罪电影题材特征为例, 其主要具备影片主体之间的彰显民族意识、影片风格之间的突显黑色阴郁、影片叙事之间的独具匠心与升华影片主题等特征价值。并且, 韩国犯罪电影一个较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在人物的设置、影片中的意象运用方面均显示出了超高的艺术水准与价值, 并最终成就了韩国电影的辉煌。”1近年来, 电影产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诸多外部影响, 着重体现在:由于受到了欧洲金融危机以及各国经济的紧缩政策, 总体来说电影文化创作的增长模式是和国家政策紧密相关的, 特别是根据现时代发展的需要, 电影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的经济支柱, 韩国电影产业每年平均投入近3万亿韩元, 约合近500亿元人民币, 这一产业投入比重远远超过我国电影产业的投入比重。并且, 韩国在电影创作机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体化编剧、导演、发行等完善的机制, 这一点在当今世界的电影文化产业中也是较为领先的。因此, 我国更加需要从政府政策机制入手, 完善我国电影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根据《“十二五” 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可以看出, 到2015年年底, 文化产业将迅速增加, 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大幅度提升, 能够建立健全的公平竞争市场、企业自主经营的电影产业经营体系, 能够不断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电影产业的增长速度同时带动着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文化价值有明显的增长, 综合效益也有很明显的提高, 随着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政府对电影也极力地推动, 这对电影文化价值传播市场具有很强的推动力。

张凤雯 (2014) 在其著作《以真为影, 震撼心灵—— 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的政治及犯罪类型电影浅析》一文中指出:“相比韩国其它类型的电影创作题材, 韩国的犯罪电影大多不是以残暴的电影画面作为描述方式, 而更多的是以电影唯美的画面, 其整体画面细腻而又真挚的情感抒发著称。实际上, 韩国犯罪在一方面把这种美渲染地极为绚烂美好, 在电影的文化价值内涵中不断使其饱有深刻的温情。在另一方面, 可以将它作为本来的美好毁灭, 不断挖掘电影潜在的内涵价值, 使其在变成某一种状态时, 既是一种可怕又是一种残忍, 最终形成某种阶段的真实状态与真实情感的统一, 那份真诚充分显现出电影文化价值中的美好与残忍, 在观看的过程中, 足以震撼尘世间麻木的心灵。”2在韩国犯罪题材类型的电影中, 真实是其一大显著的特色, 并最终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价值与反响, 例如:因为电影《辩护人》使得成为韩国社会话题的“釜林事件”再次受到关注, 2014年9月25日进行了复审宣判, 33年前曾被判有罪的五名被告在几十年后被法院认定无罪, 洗刷了多年的冤屈。韩国著名青少年犯罪题材电影《熔炉》的放映, 在很大程度上迫使了2005年光州聋哑人学校案件的调查重新启动, 并且最终使韩国国会对2011年性侵罪量刑标准重新修订《韩国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 这部又可以被称作为《熔炉法》的法律在韩国国会立法成功后, 曾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也引发了其他国家电影人的思考。

(二) 国外研究综述

韩国著名学者金钟元和郑重宪在其合著的《韩国电影100年》一书中指出:“韩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与韩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存在着极其微妙的关系, 每一次电影历史的发展阶段均伴随着韩国政治以及社会的变革, 无论是在政治封锁或开明时, 韩国电影均存在低迷与复兴之间的徘徊, 随着韩国政治形势的不断昌明, 韩国电影最终实现了复兴。在某种意义上, 对于韩国犯罪题材电影而已, 其想要能够延伸发展出电影文化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并不是所有的韩国犯罪电影都能够开发电影文化传播。需要开发犯罪题材电影文化需要有一些比较特定的特征:电影必须经典有一定的影响力, 一种文化价值能够让社会所接受, 就必须能够影响到社会, 如果电影本身不具有吸引力, 那其发展的文化价值与意义也没办法吸引社会民众, 只有具有影响力的影片才能大范围地进行文化意义的传播, 才能够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观看, 也只有这样, 文化传播才能够永远被追随购买。例如: 对于韩国犯罪题材电影而言, 这些犯罪题材电影的文化价值意义与传播就有很好的社会效应, 并取得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 这些都是电影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体现。”3在韩国犯罪电影题材的研究特点方面, 应当坚持从商业电影文化价值传播的角度进行探究, 需要对具体的社会题材进行艺术加工和演变,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电影文化价值概念的定义。长期以来, 韩国诸多不同题材的电影凭借其电影作品内涵的广泛影响力, 在当今世界电影界拥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其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不断坚持从电影的社会性价值角度入手。因此, 对我国电影的文化价值传播而言, 其在发展与研究过程中需要重点从电影社会性风格角度、电影的影片主题、影片艺术思考、 影片商业性特征、影片制作方式、影片插曲等诸多方面引入社会性内涵价值。

美国学者闵应军、韩国学者朱真淑、郭汉周等在共同编写的《韩国电影:历史、反抗与民主的想象》一书中指出:“韩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布局曾经历过一个漫长复杂的演变过程, 其电影的审查制度曾将公众置于民主、 自由之外, 并使得这种文化绵延至今, 使得电影文化成为韩国一种恐怖的回忆。无论是快乐的, 还是丑恶的, 无论是压迫的还是独立的, 脱离文化的电影历史均是不能存在的, 也是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审视与呈现的。在韩国电影产业布局的调整上, 除了过去多年一直强调的创作制片环节和影院终端建设仍需强化外, 发行环节的建设已经越来越迫切。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经过10年产业化改革, 当韩国电影产业已经从初级阶段逐步升级, 整个产业的渠道系统、市场系统的重要性就自然而然地突显出来。在好莱坞, 世界闻名的六大电影公司都是以发行为主要业务职能的企业, 但在国内, 目前公众对电影企业的认知还仍然停留在电影内容生产商层面。”4要想真正体现出电影文化历史脉络的价值内涵, 就需要对电影的无差异特性进行深入地研究与论述, 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市场细分以后, 不参照任何市场的特点, 只是考虑市场的普遍性, 仅仅推出一种产品, 使用单调的市场营销组合, 它只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尽最大可能来满足所有的观众要求。无差异性的特点就是规格、品类、 格式简单易懂, 这样有利于大规模运作和标准化制作, 有利于降低电影在制作、传播、播放等环节所产生的费用。 不足之处表现为:在众多电影中, 一旦有一部分电影实行无差异性市场营销时, 在我国电影行业里就会出现强烈的竞争力, 这时小制作电影就没有竞争优势。比如有一个电影院为了推出电影优惠政策, 而不考虑整个电影行业的价格规定, 忽略了电影的整体性, 这时候制作出的电影, 就是单一性的电影, 不会被观众喜爱。虽然有的电影是大手笔投资, 可是现在我国电影行业内竞争强烈, 小制作电影不被人们接受, 最终会对整个电影行业造成影响, 导致整体收益减少, 阻碍了电影的发展。

二、小结

我国电影产业目前存在三个重要的问题:第一, 我国电影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上游制片业和下游影院终端都非常庞大的格局, 但本应成为产业驱动关键所在的中间发行环节却非常脆弱。第二, 我国电影产业经过十年产业化改革, 虽然已经拥有了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但在市场逐步放开的形势下, 国产片的生存压力却越来越大。第三, 我国电影产业当前的盈利模式过于单一, 对票房收入的过度依赖导致行业上下游不得不绞尽脑汁, 在有限的“饭碗”里多分一点羹。相比韩国犯罪题材的电影文化价值, 我国电影的文化价值内涵该如何进一步地体现, 需要业内人士不断关注与反思, 只有这样, 我国电影才不再只是梦幻的光影, 梦幻才可以照进现实, 种种光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最终会变成一种力量, 真正成就我国电影产业的辉煌与价值。总体而言, 目前我国对电影的社会文化价值题材的市场开发还不够成熟, 甚至有的地方没有开发意识, 与韩国已经较为成熟的电影开发机制存在很大的出入, 国内在电影社会文化价值题材的开发力度上、广度上都很不足, 而且相对国外来说起步较晚。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电影产业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产业, 其发展速度已超越了预期, 随之而来的商机也越来越多, 学者对电影内涵价值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从而使得电影产业不断地改进, 业内人士也逐渐将目光放在了电影文化与内涵的研究上。

3.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撰写要求 篇三

一、文献综述正文内容: 1.(前言)2.(主体)3.(总结)4.参考文献

二、内容要求: 1.前言

简要的说明写作本文的目的和涉及的范围,必要时简介本题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及争论焦点,字数一般在300字左右。

2.主体

主体是综述的基础和核心部分。主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综合前人文献中提出的理论和事实,比较各种学术观点,阐明所提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等。一般可以按照题目大小、内容多少及逻辑关系,安排不同层次的大小标题,按论点和论据组织材料,从不同角度阐明主体中心内容。主体部分引用的资料应注意以下问题:能说明问题,并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资料真实可靠,既新颖又具有代表性;能反映问题的发展阶段以及阶段性成果。主体字数一般在2500字左右。

3.总结

概括主体的主要内容,总结主体的情报资料,并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和方向,如有必要也可以提出作者的观点、倾向和建议。总结一般以100~200字为宜。

4.参考文献

综述是以前人发表的文献为基础撰写而成的,因此参考文献是综述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既为文章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又为读者检索提供了线索,也是对引用文献原作者的尊重,要注意引用顺序的编写,著录格式要规范。

注1:格式要求:

(1)题目名称:题目名称应准确地表达文献综述的特定内容,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段前后各空一行。

4.文献综合调研内容及课题综述要求 篇四

一、文献综合调研内容

(一)检索课题(选择你所感兴趣的课题,或选择以下任意一课题作为文献调研的内容)

1.工商管理专业:

(1)(企业、高校等)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模式等);绩效管理;(大学生、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薪酬管理等;

(2)市场营销(策略、模式等);网络营销(策略、模式);服务营销(策略);广告营销(策略);客户满意度等;

(3)(中国、我国、股市、银行)宏观经济(政策、指标);国民收入;(中国、我国、西方)货币政策等;凯恩斯;(中国、我国、货币)通货膨胀等;

(4)(企业、高校)财务管理(目标、模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预警、控制);(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等;

2.经贸英语专业

(1)翻译理论(信达雅、严复翻译思想;关联理论;功能翻译理论等)

(2)法律、合同、商标、影视、广告、品牌、习语、委婉语、缩略语、禁忌语等的翻译

3.城市规划专业

“城市规划”或“城市设计”或“城市道路”或“城市生态”或“园林规划”或“园林设计”或“景观规划” 或“景观设计”或“植物配置”等。

4.微电子专业请自选课题

5.旅游专业的同学请自选课题

(二)、选择数据库及记录检索结果:

1、利用中文(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数据库,检出中文切题文摘10篇(其中学位论文要求不少于2篇、期刊论文6篇)记下文摘格式;

2.利用广东工业大学等图书馆馆藏检索系统或“超星数字图书馆”或“书生之家”或“常州维库数字图书馆”或google 图书搜索(http://books.google.com)、百度图书搜索(http://book.baidu.com)检出相关专中文或英文专著2—4篇,记下目录或文摘格式;

3.利用法律法规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北大法宝或百度法律法规),检出并摘录相关条规1—2篇,记录目录或文摘格式;

4、使用英文(文摘、期刊、学位论文)数据库,检出英文切题文摘3篇(记录文摘格式),并将篇名及文摘的第一句话翻译成中文;

二、课题综述要求(具体格式参照综述范文)

根据所检出文献,认真阅读全文,针对课题的理论、方法、技术、应用等某方面的动态、发展、前景等,写出课题的综述。可以整段引用原文,但必须标注参考文献;如引用英文文献,译文在先,再附用括号括着的原文;每位同学的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图书(必须1-2篇)、期刊(必须6-8篇)(期刊论文中有许多相关主题的综述性文章,论文的篇名中通常会出现“综述”、“发展”、“展望”、“述评”、“前景”、“纵览”等关键词。)学位论文(必须2-4篇)(学位论文的第一章通常是综述)、会议论文],每位同学的综述不少于2000字,以world格式,与前面的文献调研部分(文摘或目录)一并打印后提交。

综述的格式

(1)题目(10分)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字。

(2)摘要(中文、英文)(6分)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而综述的摘要属于指示性摘要,即用二三句话概括论文的主题,而不涉及论据和结论。该类摘要主要用于帮助潜在的读者来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

(3)关键词(中文、英文)(4分)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每篇论文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英文摘要后应标注与中文对应的英文关键词。

(4)引言(10分)

引言(或绪论)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研究范围和目的;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本文的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研究成果等。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一般教科书中有的知识,在引言中不必赘述。

(5)正文(必须)(40分)

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占有主要篇幅。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实验装置和测试方法、实验结果、计算方法、数据处理和编程原理、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流程图及说明,形成的论点和导出的结论等。

由于研究工作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方法、工作进程、结果表达方式等有很大的差异,对正文内容不作统一的规定。但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引用前人、他人工作必须标明出处,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申请工学博士、工学硕士学位的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背景。

(6)结论(10分)

论文的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应是正文中的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该明确、精练、完整、准确。如果不可能导出应有的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仪器设备改进意见、留待解决的问题等。

(7)参考文献(10分)(需真实,如超过5篇不真实,综述即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按文中出现顺序列出直接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可列于参考文献表的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会议论文集、专利和学位论文等。其著录格式如下:

① 图书:[顺序号]作者.书名(文献类型代码—M).版本(第版).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例:[1]余 敏.出版集团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179-193.② 期刊:[顺序号]作者.文章名称.期刊名称(文献类型代码—J),年号,卷号(期号):起页-止页 例:[2]李 晓东,张庆红,叶瑾琳.气候学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1):101-106.③ 会议论文集:[顺序号]作者.文章名称(文献类型代码—C),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④ 专利:[顺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文献类型代码—P).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出版日期

⑤ 学位论文:[顺序号]作者,题名[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类型代码—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⑥ 电子文献:[顺序号]作者.题名(文献类型代码—OL).作者,出版时间.[登陆时间 年.月.日].URL

5.文献综述作业要求 篇五

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论文。文献综述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并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

牛顿说过:如果我能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前人肩上的缘故。对于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来说,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撰写本科毕业论文需要做好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其一是要了解前人关于这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而不是重复别人走过的路。熟悉前人对本课题的研究情况,可以避免重复研究的无效劳动,可以站在前人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研究。其二是要掌握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深入研究下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上述两项基础性工作,在文献综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文献综述是由学生通过系统地查阅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加工,从而撰写出综合性叙述和评价的文章。在文献综述中,要较全面地反映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年来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也要指出该课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通过文献综述对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价,不仅可以进一步阐明本课题选题的意义,还可以为本课题组织材料、形成观点奠定基础。

文献综述的写作是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创作中一次重要的研究实践活动。文献综述的写作能反映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其中主要的则是中外文献阅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

文献是指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知识的载体,是各种资料的总称。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面三点。

第一,综合性。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时期同一课题的所有主要研究成果的综合概括。因此,要尽可能把所有重要研究成果搜集到手,并作认真的加工、整理和分析,使各种流派的观点清楚明晰,不要遗漏重要的流派和观点。

第二,描述性。文献综述在对各种流派的观点作介绍时,应该保持这些观点的“原味”,这就要求对被介绍的观点作客观性的描述。因此,撰写文献综述,首先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转述各派的重要观点;同时,在归纳各种观点时要抓住要点,表述时应简明扼要。

第三,评价性。文献综述不能局限于介绍研究成果,传递学术信息,还要对各种成果进行恰当而中肯的评价,并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文献综述重点在于“述”,要点在于“评”。由于评价的倾向性,通过文献综述,就会引导出对课题今后发展动向或趋势的说明。

(三)文献综述收集材料的办法与写作要求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材料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从社会调查与科学实验中获取直接材料,二是从各种文献中获取间接材料。文献综述所获取的材料主要是间接材料。

文献综述获取材料的方法之一是瞄准主流文献,如与该课题相关的核心期 1

刊、经典著作、研究报告、重要观点和论述等。充分地收集主流文献的相关资料,是写好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这个收集材料的方法,目标是解决文献综述的材料从哪里来。

文献综述获取材料的方法之二是日积月累、随时整理,如在平时学习时,要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要做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到开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时就已积累了大量的有用材料。这个收集材料的方法,目标是解决文献综述的材料组织和来源。

文献综述的写作应体现文献综述“综合性”、“描述性”和“评价性”这三个基本特征,做到尽可能把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搜集齐全,尽可能对各类观点作出准确的分析与归纳,尽可能在客观描述各派观点的基础上作出评述,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阐述课题的发展动向和趋势。文献综述主体部分的结构,应该包括该课题的“研究历史”的回顾、“研究现状”的对比,以及研究的“发展趋势”。

(四)文献综述的字数要求

文献综述应不少于3000汉字或2000英语单词。

文献综述报告的封面内容为:

海南大学╳╳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文献综述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时间:

文献综述报告格式:

文献综述由五部分组成: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前言、主体、总结)、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题目:××××××××综述(小二粗黑或16号Times New Roman)

第二部分 摘要(Abstract: 100-200 words)。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五号宋体或11号Times New Roman)

第三部分 关键词(Key words: 5个以内)。论文的关键词是从其题名、层次标题、摘要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关键词是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五号宋体或11号Times New Roman)

第四部分 正文。中文文献综述正文各部分中层次标题的格式是:

一、(一)1.⑴①(最高层次标题用小四粗黑;其它标题和内容部分用小四宋体,行距1.5倍);英文文献综述正文部分的格式参考literature review sample(APA style)(12号Times New Roman)。

(一)前言(Introduction):进行该项研究的意义,或者为什么要开展该项研究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二)主体(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Literature Review):(1)在国外(International),都有哪些人或者哪些机构在该领域做了哪些事,开展了哪些方面的研究,他们采用的是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优势在哪,不足又在哪,对于他们存在的不足,你有什么可能的解决方法。(2)在国内(China),都有哪些人或者哪些机构在该领域做了哪些事,开展了哪些方面的研究,他们采用的是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优势在哪,不足又在哪,对于他们存在的不足,你有什么可能的解决方法。

(三)总结(未来展望Future work):对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你认为未来可从哪些方面加以深入研究。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References):列出的参考文献不少于10种,中、英文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格式均同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

6.人力资本文献综述 篇六

(一) 国外有关人力资本内涵的论述

欧文·费雪在1906年发表的《资本的性质和收入》最先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概念, 由于并没有得到当时学术主流的认可;直到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发表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 “人力资本”概念才正式被学术主流接受。他认为:“人们获得了有用的技能和知识……但是, 这些技能和知识是资本的一种形态, 这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资的结果, 而且这种增长完全可能是经济体制最显著的特征。用于教育、卫生保健和旨在获得较好工作出路的国内迁移的直接开支就是其明显的例证。”从这里可得出, 他所指的人力资本, 是知识和技能并且是经过人们投资的。他论述的人力资本由五个方面组成: (1) 卫生和保健; (2) 对人员的培训; (3) 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 (4) 不是由企业组织的那种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 包括那种多见之于农业的技术推广项目; (5) 家庭和个人因交换就业机会的迁移等。

美国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在其著作《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中明确地阐述了“人力资本”概念:“对于人力的资本投资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形成的人力资本。”并指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所有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消费和收入的投资。另外, 贝克尔其理念为了突出人力资本的时间价值, 进一步联系了时间因素与人力资本。

后来, 还有许多关于人力资本的定义。例如, 萨洛将“人力资本定义为个人的生产技术、才能和知识。”M·M·麦塔认为:“人力资本可以宽泛地定义为:居住于一个国家内人民的知识、技术及能力的总和, 更广义地讲, 还包括首创精神、应变能力、持续工作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兴趣、态度以及其他可以提高产出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人的质量因素。”

(二) 国内有关人力资本内涵的论述

在我国, 许多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例如, 李忠民认为:“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内, 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 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 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他强调价值范畴是人力资本的特性。他将人力资本划分为一般型、技能型、管理型和企业家型四类。另一学者李玲的观点与其一致。

从群体和个体的角度分别对人力资本进行定义的是李建民。他认为:“对于群体, 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群体每一个人体之中, 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健康等质量因素之整合;对于个体, 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 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

李宝元认为:“人力资本是指人们花费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这种资本, 就其实体形态来说, 是活的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 它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剩余价值或利润收益。”人力资本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作为获利手段使用的“资本”和人身上的“人力”。

笔者认为:一个地区或国家中每个人具有的并能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为经济主体带来收益的能力、知识、健康、技能等个体人力资本构成因素的整合是总体人力资本;通过投资形成的在人身体内的并能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为经济主体带来收益的能力、知识、健康、技能等是个体人力资本。

二、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述评

人力资本缘起于对人的经济价值的研究并伴随着古典经济学的建立而发展起来。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等从不同角度对人的技术和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193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S·R·沃尔什发表了《人力资本观》, 通过个人收益和个人教育经费比较, 阐述了初期的人力资本观。

20世纪中期出现了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 其代表人物加里·S·贝克尔和西奥多·W·舒尔茨。舒尔茨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 他认为, 人力资本体现在人身上是技能、知识、经验、熟练程度和经历, 是对人的投资而形成的;体现在货币形态上的是提高劳动者时间价值的各项开支和提高人口质量。它将人力资本分为卫生保健、在职培训、正规教育、成人学习项目、就业迁移五大类。在舒尔茨看来, 人力资本的提高要比劳动者数量增加, 物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重要得多, 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 人力资本会通过技术操作的工艺水平、增进物力资本的使用效率, 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导致其他物力资本生产效率的改善。其次, 人均产出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一国人力资本存量越大和人口素质越高成正相关。经济学家的大量研究表明, 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人力资源质量的改进和人力资本的不断发展和积累。相反, “人的能力没有与物力资本齐头并进, 而变成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所以, 仅仅增加某些非人力资源, 资本吸收率必然低下, 这并不奇怪。”所以可以说, 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是人力资本。

稍后, 美国经济学家E·F·丹尼森通过对经济增长中各种主要因素的研究, 为舒尔茨的观点提供了最为有力的证据。丹尼森通过1962年和1967年的研究表明:在1929~1957年期间, 美国经济增长中有23%的比例归功于教育的发展, 即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累。丹尼森还对影响总体经济增长贡献的5个因素进行了排序, 位居首位的是技术创新和管理、组织改进, 即“知识进展”, 占美国经济增长的31%, 超过资本、劳动力的作用。他说:“由于知识成倍于生产的发展, 它能从既定资源数量提高产出……知识进展是最大和最基本的原因。”

舒尔茨、贝克尔等学者通过揭示了人力资本的内涵及形成途径对人力资本的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其理论仍然对人力资本的作用多集中在“知识效应”方面, 对“外部效应”“外溢效应”关注不够, 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内在机理分析十分淡薄, 未能将人力资本作为独立内生变量纳入到经济增长模型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人力资本进入了发展与完善阶段并被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之中。美国经济学家P·M·罗默在1986年将生产要素分为资本、非熟练劳动、人力资本 (以受教育年限来衡量) 、新思想 (以专利数量衡量) 四个方面, 在1990年又建立了包括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和研究与开发 (R&D) 三部门在内的增长模型, 把技术进步作为总生产函数的一个变量。1988年R·E·卢卡斯建立了“两时期模型”与“两商品模型”, 将人力资本作为独立的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 认为具有“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 P1.

[2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P1.

[3]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 P42.

[4]李玲.人力资本运动与中国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3, P19

7.文献综述作业要求 篇七

具体地说,文献就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的结合体。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文献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文献的知识性、记录性和物质性。它具有存贮知识、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功能。

综述是作者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综合地介绍和评述某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并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对今后的发展进行预测,对有关问题提出中肯意见或建议的论文。

所谓的文献综述即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即在对某一方面的专题、资料全面搜集、阅读大量与你所研究的课题有关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你所研究的问题(比如说学科或者是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它是一种学术论文,也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总之,文献综述就是对文献的综合与评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为什么要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因为文献综述在科技论文和毕业论文、硕士、博士论文的协作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文献综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

写文献综述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1)有利于更新专业知识、扩大了知识面。

文献综述能够反映当前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演变规律、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发展趋势,它的主题新颖、资料全面、内容丰富、信息浓缩。因此,不论是撰写还是阅读文献综述,都可以了解有关领域的新动态、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进一步的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

(2)有利于选择科研方向。

综述通过对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新观点的综合分析和评述, 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能够帮助科技人员发现和选取新的科研课题,避免重复,因此写文献综述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3)有利于查阅相关资料。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文献产生,要全部阅读这些文献,时间和经历都是不够的,通过阅读综述,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有关领域的发展情况、发展趋势,节省大量的时间。

8.参考文献修改要求 篇八

1. 采用顺序编码制

即按正文中出现的顺序编码。

2.著者名

著者3名以上者,要列出前3名;欧美人名姓在前,名在后,姓用全称大写,名用缩写(缩写有两个字母要空格);中国人拼音名也为姓在前,名在后,姓用全称大写,名用全称,第一字母大写(双字节名中间不用连接号“-”)。文内标注文献时,中文人名写全称,外文人名或拼音人名只写姓,且只首字母大写。

3.卷(期)号和起迄页

连续出版物(期刊)要有卷(期)号和起迄页。如:

[1] DOYLE L A,YANG Weidong,ABRUZZO L V,et al.A multidrug resistance transporter from human MCF 7 breast cancer cells[J].Proc Natl Sci USA,,95(26):15665-15670.

4.电子文献举例

5.文献类型标识码

期刊[J],专著[M],学位论文[D],专利[P],电子公告[EB]等。

6.参考文献期刊名缩写原则

中文期刊用全称,外文期刊应采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印的Index Medicus中列出的刊名缩写形式。外文期刊刊名缩写的部分原则如下:

a. 有一个单音节或5个以内字母组成的词不能缩写。例如:Drugs,Food等。

b. 一个词一般不能缩写成单个首字母,国际标准中另有规定者除外。例如:Journal可缩写为J。

c. 由一个单独的词构成的刊名,一律不缩写。例如:Gut,Lancet,Gastroenterology等。

d. 冠词、连词和前置词(如the、and、of、in等)均删除(and 和&是刊名必需者不删)。

e. 刊名中为人熟知的组织名称可用简称、首字母组合或字母代号,应全部用大写。例如:Bull WHO,JAMA、BMJ等。

f. 刊名中的个人姓名不能缩写。例如:Virchows Arch, Robert A Welch Found Hes Bull等。

g. 一种样式的缩写不能用于概念不同的词。例如:Ind适合于Industry或Industrial,但不能用于Indiana或Indian。

h. 一个词只能用一种缩写形式,例如:International正确缩写为Int,不能用Intern或Int’l。

i. 不同出版地出版的.相同刊名的期刊,刊名缩写应相同,在刊名缩写的后面加注出版地。 例如:J Bone Joint Surg(Am),J Bone Joint Surg(Br)。

j. 有些特殊的词不用缩写,如Cancer Res, Cell Tissue Res, Clin Exp Allergy, Community Ment Heaith J中有下划线的词。

k. 国家(地区)名称的缩写,有特定的形式,如Am(美国),Br(英国),Eur(欧洲),Dtsch(德国),India(印度),Jpn(日本),Chn(中国)等,不能简单地用截短法略去词尾的两三个字母。

9.企业增长文献综述 篇九

经济增长是积累和增加社会财富、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企业的目标是创造价值,而增长是创造价值的重要手段;更为重要地,在竞争激烈、管制减少、技术进步加快的市场环境下,增长是企业为适应不确定环境的本能反应,以变求生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哲学。“Growth”一词有“增长”和“成长”两层含意。增长是一个数量的概念,指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加;成长既是一个数量又是一个质量的概念,是拟人化的表述,有机体“无论条件是否合适,其自然而然发展的过程,……这过程伴随着内部变化导致的体形的不断变大及外部特征的不断变化。增长是成长的目的、前提和结果,成长是增长动因和手段;没有增长的企业难以实现成长,没有成长的企业也难以实现增长。所以,增长和成长是企业发展中不可分割的状态和过程。对企业增长的研究,由于不同学科的视角和研究目的各异、研究方法的不同,虽然“都能使问题得到解决”,但并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对企业增长的观点散见于古典、新古典、现代企业理论和产业经济学、管理学、公司金融学等的理论和研究中。

二、企业增长理论研究文献

(一)古典企业理论的观点

(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说。斯密在探寻增加国民财富途径的著作《国富论》中阐述了分工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基本原理,劳动分工推动企业增长的逻辑路径是: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带来更高的产量和更低的成本,企业规模扩大所获得的规模经济又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是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分工具有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决定着企业的不同增长机会;而分工在经济上的有用性却受到市场大小的限制,限制了企业的增长速度。所以,市场-技术结构决定了企业增长及其规模,技术是内因,是企业增长的决定因素,市场是外因,是企业增长的限制因素。(2)马歇尔的企业规模经济和有机体成长论。在企业增长方面,马歇尔提出了很多对后人具有启发性的观点:第一,随着规模的扩大,对企业将产生两种经济,一是企业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即内部经济,二是对企业所在产业所有企业产生的有利影响,即外部经济;第二,企业规模扩张随之相伴的组织膨胀,其灵活性和弹性将会丧失,而新成长起来的企业的进步力量如此之多,企业进一步增长的阻力会加大;第三,能干的商人可以迅速增加他所掌握的资本,从而提高了资本运用的效率,有利于企业的增长,所以,企业家个人的才能是影响企业增长的重要因素;第四,制度对企业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企业家生命的有限性,企业增长难以维持,而合伙制和股份制这样的制度安排,使企业的生命力得以延续。

(二)新古典企业理论的观点

建立在一般均衡和边际概念基础上的新古典理论中,企业增长被视为从一个均衡态到另一均衡态的规模调整过程,企业内部复杂的结构及其决策和行为能力都被抽象掉了,它只是反映投入和产出之间技术关系的一个生产函数。当决定均衡点的需求和供给曲线或同时或其一发生变化或移动,企业的规模也就会相应作出调整,而需求的变化通常是由收入的变化和消费偏好所引起,供给的变化源于技术进步和要素价格的波动,这些都是企业所无能为力的。古典理论中“规模只是增长过程中的副产品,没有‘最适宜的’,甚至没有能达到最大利润的企业规模。”诚然,新古典经济学兴起于机器大工业时期,当时的企业实际上就是一个以生产为中心的工厂组织,这使得企业增长研究重点放在了外部需求和条件、以及外部的市场结构形态上,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熊彼特的创新观点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中,企业增长是一个动态的和非连续的过程,而推动这一过程的主要因素就是创新,创新是打破市场均衡的“创造性毁灭”,从而达到更高程度的均衡,是一种内生的增长之源。创新带动企业增长,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促进经济发展的逻辑是:企业家为谋取超额利润而从事创新活动,其他企业为分享这种利益纷纷进行模仿,创新的利润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但均衡随着另一轮的创新显现又会引起新的不均衡状态,经济增长就是通过经济周期的波动得以实现。在熊彼特看来,企业规模对创新尤为重要。大企业可以在研究与开发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在管理上有规模经济,能承受创新的巨大风险。所以,创新引起的企业增长,最终会导致垄断的出现。当然,模仿者的跟进,使企业的超额利润缩小,这也就构成了企业持续增长的障碍。

(四)现代企业理论的观点

(1)交易成本决定的企业边界观。交易成本概念是现代企业理论的主要分析工具。科斯认为企业和市场均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之一,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企业将一直扩大规模,直至在企业内组织一项额外交易的成本,等同于在公开市场中进行此项交易成本,或在另一企业内组织此交易的成本为止。”边界的扩展可以是纵向的和横向的,而交易成本理论主要分析的是纵向一体化增长。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1985)从体现交易特征的三个维度,即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重复的频率,以及契约当事人的机会主义倾向,考察了交易成本,分析了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可能性。指出:随着资产专业性程度的不断提高,为了增强对契约的保障,纵向一体化就成为最后手段的组织方式。同时,纵向一体化还是企业应对专业性投资、契约不完全性、败德行为、价格歧视行为市场失灵的重要机制,它能获得信息处理上的规模效应,消除产权界定不完全的讨价还价成本。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 and Hart,1986)看到契约中资产所有权的重要性。契约性权利包括特定权利和剩余权利,当契约成本较高时,当事人一方就会购入剩余权利,这时所有权就等于剩余权利。他们认为,纵向一体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纵向一体化的水平由当事人一方对专用性资产的控制程度决定;纵向一体化实际上是购入某一供给者(或购买者)的资产,目的在于获得剩余控制权;进一步地,物质资产专用性和人力资产专用性对纵向一体化的意义是不同的。(2)代理成本下的经理人目标观。自伯利和米恩斯(Berle and Means,1932)提出现代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命题后,作为股东与经理之间契约关系备受关注。詹森和麦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指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委托人和代理人各自的目标函数不尽一致,产生了代理问题。在经理人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框架下,鲍莫尔(Baumol,1959)指出只要企业利润达到或超过某一适当水平,经理对销售收入的关心要甚于对利润的关心,经理的目标是在最低获得能力的约束下追求销售收入的最大化。马瑞斯(Marris,1964)认为在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公司决策由管理者按其效用决定的。一方面,管理者为了满足自己权力、统治和威望的本能,追求的目标是企业的增长,而非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管理者出于被接管的威胁,同时还要考虑市场对企业的估价目标。最优增长率是增长-估价函数与管理无差异效用函数的切点。威廉姆森(Williamson,1964)提出经理人的目标是在最低利润约束下谋求其效用函数的最大化,经理的效用函数包括薪酬、在职消费、经营规模的扩大、管理闲暇和维持股东可接受的最低利润水平后的自主性投资支出等。

(五)彭罗斯的企业增长内生观点

彭罗斯指出必须在企业本性中寻找增长的固有力量,企业被界定为基于管理框架下“资源的集合体”,尤其是现有人力资源的集合体。即便有相似的资源,但企业的生产性服务(Productive Services)与员工在利用资源中获得的经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依赖于使用它的历史、过去的经验和当前的运营活动,所以,每个企业都是独一无二的。企业持续增长就是对不断变化的生产机会(productive opportunity)的把握,生产机会并不必然地随资源的积累而增加,它取决于企业是否能看到、愿不愿意运用、有没有能力做出反应,而这些都是由企业的管理能力决定,尤其是企业家的特质和能力。资源的不可分性、异质性、专业化性,以及经营中经验和知识的不断积累,企业总存在着未利用的资源和生产性服务,这种内部资源利用的不平衡性,构成了企业扩张的内部诱因。这些具有继承性的资源,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扩张的方向。彭罗斯认为,增长过程总是存在着一个管理的约束。企业增长中创造出来的新的服务只有在扩张中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企业扩张中规划、协调工作的增加要求所需的管理服务也随之增加。“假定企业会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成长,则要维持某特定的增长率,扩张所能获得的管理服务的供给也必须增长,且其增长的速度要至少与每扩张一美元所需的管理服务的增长速度相同。只有在前者增加大于后者的增加时,增长率才会增加;反之,成长率则会降低。”[1]P232当企业的扩张速度快于企业必要的经验的获得速度,企业的效率会受到损害,内部的协调性会打乱,进而陷入增长的“停滞期”,这就是“彭罗斯效应”。它意味着,快速增长之后的一定时期,将有一个较慢的增长,甚至停滞、负增长。

(六)演化理论的观点

由纳尔逊和温特(Nelson and Winter,1982)提出的演化理论,抛弃了传统企业理论分析中的利润最大化和均衡两个概念。行为的有限理性使企业决策是获得满意度而非最大化;均衡是一种状态,只是暂时的,不可能完全预测。因此,企业是根据对环境的适应性而择优存在的。演化理论关于企业的增长有两个关键的观点:一是企业的增长及其稳定性遵循一定的惯例(Routine)。惯例与人类的技巧相似,是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能力;企业的惯例在相对较长时间里通常持久不变,但随着环境的改变会做出适应性的修改;惯例犹如生物体的遗传基因,可以遗传,而且更多地表现出拉马克主义(Lamarckian)的特征。二是企业总是处于不断搜寻的过程中。环境的不断变化,当原有惯例无法发挥作用时,企业就需要搜寻新的惯例,而搜寻活动遵循已有的惯例,其结果受到随机因素的影响,故企业增长在时间序列的演进依赖于技术上的机遇、企业的搜寻活动和每一时点的决策。演进理论认为,创新是通过企业研究与开发去寻找原来没有的技术和惯例,创新意味着改变了原有的惯例,从而使创新者获得竞争的优势。

(七)钱德勒的观点

钱德勒从企业史的视角研究了美国战后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及铁路、电报、无烟煤等的广泛使用对企业扩张的推动,其主题就是———市场和技术是企业扩张,也是现代工商企业成长的外部动力。但在他看来,市场和技术仅提供了可能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率的潜力,而实现它们只能依靠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组织。以结构为基础的组织能力一旦创造出来,就成为企业持续增长的源泉。“战略性的增长来自更加有利可图地利用现存的或扩张中的资源。如果要有效率地经营一个被扩大了的企业,新的战略就要求一个新的或至少是重新调整过的结构。……没有结构调整的增长只能导致无效率。”成功的结构是能使高层管理者专注于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而把日常经营中战术决策交由多功能的分部总经理负责的结构。

(八)马瑞斯的企业增长稳态模型

马瑞斯将新古典的均衡和最优分析方法运用于企业增长的研究。为了构建稳定的企业增长模型,需求增长函数和供给增长函数被同时加以考虑。在需求增长方面,差异性多元化(Differentiated diversification)和利润率两个变量是决定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供给增长方面,主要取决于用于新投资的融资考虑,它是利润率、流动比率、杠杆率和留存比率几个变量的函数。所以,企业的稳态增长率就是需求增长函数与供给增长函数相等的增长率,否则企业的增长就不能持续。其模型可表达为:

需求增长是多元化率的函数:gD=f1();供给增长是资产回报率和留存收益的函数:gs=a*p;多元化是资本-产出和利润率的函数:=f2(1/m,v);平衡增长方程:gD=gs。马瑞斯把企业增长的研究纳入传统的均衡分析框架,得到了稳态增长率,但其思路仍属于一种静态分析,最大增长率在需求增长与供给增长相等时才是稳定的。同时,其模型假设经理人的目标即是企业的目标,经理追求增长率的最大化,这也与现实不完全符合。

(九)财务学的可持续增长观点

Robert C.Higgins(1977)指出“令人痛心的事实是,因为增长过快而破产的公司数量与因为增长太慢而破产的公司数量几乎一样多。”[6]P76为此,他提出可持续增长(Sustainable Growth)的概念,即在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的情况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在公司欲以与市场条件所允许的增长率增长、管理者不可能或不愿意发行新股、公司将维持一个目标的资本结构和目标股利政策的约束下,限制销售增长的就是股东权益所能扩展的速度。当公司销售增长率不同于可持续增长率时,模型中的一个或多个比率必须改变。这意味着,当公司以超过或落后于它的可持续增长率增长时,公司要么改善经营,要么改变财务政策,如发行新股、改变财务杠杆、削减股利支付比率或把钱还给股东、有益剥离、实施收购或成为收购的目标对象等。公司管理者可运用可持续增长率协调公司内部各业务单元之间的平衡增长,同时在预计增长率可行性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公司利润水平、资产的周转、财务杠杆及分配政策。

三、企业增长实证研究的文献

(一)企业增长的外部约束因素

Zingales(1998)、Claessens和Laeven(2003)基于跨国数据考察了金融发展对一国依赖外部融资的行业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那些依赖外部融资的行业会有更好的增长,金融发展能降低企业外部融资的成本。Wurgler(2000)的研究发现,在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成长性好的行业会得到更多的投资,成长性差的行业投资会减少,金融发展通过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企业的增长。总之,金融发展与企业规模扩张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尤其对那些依赖外部融资的企业,其相关性更强。对此有几种解释:金融体系不仅能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外部资金,而且能确保投资者获得企业投融资决策的信息,使企业更易获得外部资金(Demirguc-Kunt Mak and simovic,1998,2002);金融发展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所导致的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来减轻企业的融资约束,尤其对小企业而言,融资约束会随一国金融的发展而减少(Love,2001);金融发展能有效监督并阻止内部人对企业资源的滥用,从而降低企业扩张规模的成本,促进企业合理地规模扩张(Beck、Demirguc-Kunt and Maksimovic,2003)。江伟和李斌(2006)在考察我国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对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决策影响的研究后发现,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能减轻企业的融资约束;对依赖外部融资的企业,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促进企业的增长;金融发展有效促进了企业的规模扩张。Thorsten Beck,Asli Demirguc-Kunt和Vojislav Maksimovic(2005)用涵盖54个国家的企业层面调查数据研究了金融、法律和腐败等对公司增长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腐败等对企业增长都产生不利的影响,高腐败体制下的企业较低腐败国家的企业被影响程度要大;这些因素的影响与公司规模有关,对最小的企业影响尤其更大;各因素对企业增长的影响不完全相同,银行的官僚、对贷款的抵押要求和银行资金的缺乏等对企业增长的阻碍较显著。针对转型国家国有企业重建和私有化,以及企业增长对转型经济体成功的重要性,Jozef Konings(1997)对罗马尼亚、比利时和匈牙利三国公司层面调查数据的研究显示:体制转型后新设立的私营企业(de novo private firms)均比国有企业和私有化企业增长快。原有体制下不适应的管理、不适应的经营者动机和政治约束可能是国有和私有化企业表现不佳的原因。为了研究公共政策可以弥补资本市场不完善的影响,Ari Hyytinnen and Otto Toivanen(2005)通过考察政府资金支持对芬兰中小企业R&D投资和增长的影响后发现:对于依赖外部融资的产业,政府的资金支持增加了企业R&D投资,企业有相对高的增长导向,但这些政策对各企业的促进效果不尽相同。鉴于我国上市公司公布的ROE有“10%”、“6%”的现象,汪德华和刘志彪(2004)针对国有股一股独大强化了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者追求增长最大化的倾向,即增长的冲动,构建的信号博弈模型表明,有融资硬性指标的情况下,部分低质量公司将追求与高质量公司同样的业绩水平;若考虑上市公司操纵业绩的可能,一些质量很低和很高的公司将会达到再融资标准,但其公布的业绩并不能代表真实的高业绩。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抑制上市公司的增长冲动,必须加大对作假公司的惩罚力度,加强稽查力度;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二)企业增长和规模、年龄的关系

吉布莱特定律(Gibrat’s Law)指出,在一定时期,同一产业内不同规模企业,其规模变动的概率是相等的,即企业增长是独立于其规模的变量。但由伊文思(David S.Evans,1987)等学者进行的实证研究却发现,反映企业成熟程度的企业年龄在增长中有重要的作用:随年龄的增长,公司的增长、增长变化和公司失败的可能性减少;对小公司而言,增长与年龄的关系严重背离Gibrat’t Law;对于大公司,增长与年龄的关系背离Gibrat’t Law不严重。Boyan Jovanovic(1982)构建了一个噪音选择理论解释了小企业较大企业有较高的和较易变动的增长率的原因:效率高的企业能够增长和存活下来,而无效率的企业不能增长甚至经营失败;公司规模的不同不是因为资产的稳固性,而是它们更有效率。Edwin Mansfield(1961)研究进入、吉布莱特定律和公司增长关系构建的模型表明:一个产业的资本需求、盈利能力和其他因素对该产业的进入和退出率有影响;在初始规模可比的情况下,企业增长率与是否实施重大创新有关,但成功创新公司间的增长率也不尽相同;企业在规模分布中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决定了它在产业中地位,但其位置也可能只是暂时性的。Sanghamitra Das(1995)把企业增长与规模、年龄间关系的研究扩展到了发展中国家的新兴产业,考察了1983-1988年期间印度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发展。因为1983年以后公共部门大规模的计算机化导致了对计算机的巨大需求,新的公司不断进入该行业;在1984年和1985年政府的新产业政策减少了对该行业的进入限制,进口限制被减少,技术进口、与外商的合作被允许。这些举措开创了印度计算机产业的新纪元“new era”。研究发现:公司的当前规模及滞后规模与增长有负向关系;年龄对公司增长有较强的正面影响。规模与增长间关系的结果与发达市场的研究结果一致,但这里的关系却显得非常的大。滞后规模的负向影响表明,在印度计算机产业固定生产要素的重要性,说明当幼稚产业的市场需求急剧增长而企业对此做出迅速反应时,固定生产要素就成为一个障碍;与先前在成熟产业的研究相比,年龄对企业增长较强的正面作用可能是该研究的亮点,说明在新生产业中企业从干中学、顾客对新产品的熟悉和企业声誉的建立,可能是非常重要的。

(三)行业层面的企业增长实证研究

自19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对传统制造过程的替代,规模经济逐渐弱化,人们开始考察和解释制造业中小企业增长模式。Zoltan J.Acs and David B.Audretsch(1990)估算了1976年至1982年间美国小企业的平均增长后发现:美国制造业小企业的平均增长较快,至少在某些子行业,但不同子行业的增长明显有差异;小企业的增长与该产业资本密集程度、广告和企业间联合程度负相关,与人力资本和产业中创新量尤其是小企业在创新中所占份额正相关,创新似乎是小企业弥补自身规模劣势的一种应对机制。研究还表明,小企业生产效率相对大企业的高,小企业增长得更快,大小企业之间的关系会随着时间不断演变。意大利经济体系中小企业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理论上看,分布于传统行业的意大利小规模企业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劣势。Piergiuseppe Morone and Giuseppina Testa(2008)运用2004年由意大利2600家中小企业构成的信息数据库,构建了一个概念上的模型,用以说明中小企业增长潜力与创新活动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年轻企业有较积极的增长;营业额增长与企业的规模、生产过程创新、产品创新和组织的变化有正向的关系,但市场创新并不会显著影响意大利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增长。Giulio bottazzi等(2001)研究了世界顶极的150家制药企业的增长过程,发现这个长期由创新、模仿和持久创造新市场所驱动而进化的产业显示出几个特点:增长的分布呈现出“肥尾”形态,而大的“飞跃式增长”(“Spurs of growth”)相对较少;增长率有一个显著的自相关性;随着完全依赖于企业多元化模式的规模扩大而下降的企业增长率似乎由企业的能力决定;每个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似乎不影响相对的增长表现。Vidhan k.Goyal,Kenneth Lehn and Stanko Racic(2002)研究了军备预算这一变化过程中军工产业增长机会变化对其债务水平和结构的影响。他们考察了1980年至1995年间61家军工企业样本和制造企业基准样本的债务水平和结构的变化后发现,受增长机会变化影响最大的武器制造企业的债务水平随增长机会的减少而显著增加;这些企业延长了债务的到期结构,私人债务与政策债务的比例也在增加,同时还增加了优先债务。

(四)企业增长的内部约束因素

Robert E.Carpenter and Bruce C.Petersen(2002)建立了一个在资本市场非完美所导致的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成本存在差别假设下的融资约束增长模型。模型预测:面临融资约束的小企业,一美元的内部资源大约产生一美元的资产增长;如果公司能获得抵押贷款,则额外一美元内部资源通过“杠杆效应“(“Leverage effect”)能产生略大于一美元的增长。为了检验预测,他们对1600多家小制造企业的统计发现,这些代表性企业为了增长,保留了所有收益而相对较少地利用外部融资。通过现金流比率对增长的回归显示,对于几乎没有使用外部股权融资的企业,增长和内部融资存在略大于1的关系,但占比微小且大量利用发行新股的公司,增长和内部融资之间有一个非常弱的关系。总之,绝大部分小企业的增长受内部融资可获得性的约束。关于流动性约束是否影响增长,Blandina Oliveira and Adelino Forrunato(2006)利用了一组葡萄牙1990年至2001年期间存续的制造企业的不平衡面板数据,构建了估算企业增长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把衡量流动性约束的现金流与增长的持续性结合了起来。研究发现:葡萄牙制造企业受到融资的约束。当将样本按企业规模和年龄细分时,显示小企业和年轻企业的增长更易受到可获得的现金流限制,资本约束对小企业和年轻企业有较大的影响。大公司典型地依赖银行这一外部融资渠道,而小企业和年轻企业则更多依赖内部留存收益。小企业和年轻企业的增长对现金流有较高敏感性,这表明对于小企业和年轻企业,融资约束对增长的影响是较严重的,现金流的可实现性决定了它们增长的可能性。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该采取措施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Larrylang,Eli ofek and Rene M.Stulz(1996)选择了销售在一百万元以内、SIC码在2000到3999的142家企业1970年至1989年构成的观察数据,增长变量分别用净投资增长率、实际资本增长率和员工人数增长率表示,杠杆变量用长短期负债与总资产比率衡量,实证显示:在企业层面和实施多元化企业的业务部门层面,杠杆与未来的增长是一个负向的关系;进一步地,这一负向关系在低Tobin’s Q公司成立,而在高Tobin’s Q公司或高Tobin’s Q产业不成立。该结论说明,杠杆不会降低有好投资机会的公司增长,但会降低那些增长机会没有被资本市场认识或不能克服债务威胁的公司增长。赵山和黄运成(2006)对增长和杠杆变量作了一些改进:被解释变量用以市场为基础的负债比率衡量,以账面负债比率进行稳定性检验;解释变量用主营业收入增长率作为静态增长的衡量指标,以Tobin’s Q作为未来增长机会的的动态指标。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对增长与杠杆的关系的实证表明:公司未来增长机会与企业账务杠杆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过去的增长状况则与财务杠杆存在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过去增长率高的企业未来不一定会有好的增长机会,只有具备良好投资项目同时为项目做好融资准备的公司,未来才会有较好的增长机会。因此,他们提出可以结合上市公司过去的增长及当前的资本结构状况来预测其未来的增长。

(五)企业增长与盈利、财务风险的关系

Cyrus A.Ramezani,Luc Soenen,and Alan Jung(2002)利用美国1990年至2000年每年近2156家公司23720个观察值,研究了相关的两个问题:公司盈利性指标,如经济增加值,与盈余增长或销售增长之间的关系;最大化公司的盈利是否必然提高股东的价值?研究显示:随着盈余和销售的增长,公司的盈利指标也上升,但存在一个最优点,进一步的增长会毁损股东价值,并对盈利能力有负面影响。认为公司的战略导向应该从“先增长,后盈利”向“有盈利的增长”的转变。基于企业增长与财务危机和企业增长与盈利、价值创造的关系,崔学刚、王立彦、许红(2007)和崔学刚(2008)利用我国电信与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增长与盈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增长超过一定的速度,则会毁损企业价值;超速增长的公司在其后1-3年内能够显著增加财务危机概率,而非超速增长公司的实际增长率与财务危机概率无显著相关性。企业增长速度由企业的资源及其使用效率内在地决定,过快或或慢的增长都不利于企业。

(六)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的运用研究

国内学者对企业可持续增长的研究较多。油晓峰、王志芳(2003)在对希金斯模型、范霍恩的稳态和动态模型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现金流、财务成本和资本结构几个指标,扩展了可持续增长模型在兼并重组、财务困境和解决代理冲突中的运用。郭泽光、郭冰(2002)探讨了企业增长与价值创造、新股发行、债务融资之间的关联性。汤谷良、游尤(2005)利用万科的数据,将实际增长率与希金斯、范霍恩、拉巴波特的可持续增长率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樊行健、郭晓�D(2007)基于平衡增长和对可持续增长模型假设条件的放松,重构了可持续增长的模型,并对影响可持续增长的四个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刘斌、黄永红、刘星(2002)对我国1994年以前上市、分属21个行业的287家公司1993年至2003年间的可持续增长和实际销售增长进行了检验,实证表明:21个行业中只有电子电器行业实现了可持续增长,在可持续成长与实际销售增长存在显著差别的行业中,多数行业存在投资过度的倾向。王玉春、花贵如(2007)通过对37家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2000年至2005年的财务数据统计发现,可持续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均不服从正态分布,而且可持续增长与实际增长并不一致。王建英(2006)选取我国1998年及之前上市的非ST和非PT公司共676家的财务数据,对超高增长公司和超低增长公司的融资政策选择和效果进行比较。

四、启示与发展

(一)企业增长机理的复杂性

增长既是企业发展的内生要求,也有外部市场和技术的推动,既受企业内部资源的约束,又被外部诸多因素所限制。从企业内部来看,治理的改善、组织结构的调整、员工素质的提高、创新氛围的营造均是促进企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从企业外部看,政府的介入在促进企业持续增长中是不可缺少的。如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加强市场的制度性建设、制定引导和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减少行业进入壁垒、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有序的竞争环境等。彭罗斯的“客观”生产机会受企业生产能力的限制,但“主观”生产机会则依赖于企业对自身的认识能力;马瑞斯的“超环境”(Super-environm ent)在一定时期一定的范围内也是可以控制的。这些因素就是企业的学习能力、进取精神、企业文化等,是企业增长的遗传密码。

(二)多元化是企业增长的主要方式

斯密提供的增长方式从节省劳动时间、生产更多产品方面看是一种横向一体化,而从激发发明创造、改进生产技术和方法方面看则是纵向一体化。交易成本理论把纵向一体化作为增强专用性资产契约保障程度的最后手段。马瑞斯的差异性多元化由企业内部研究与开发引起,它不以牺牲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为代价,新产品引入增加的是市场总需求,企业增长机会随之而扩大;但过度多元化并不完全对企业有利,因为给定利润率条件下总存在着一个需求增长的上限,超过该上限度的多元化降低了资源管理的效率,是以牺牲利润率而获得的增长。在彭罗斯看来,并购式的多元化是一种跨越式增长,但也仍然不能完全逃脱企业现有资源对增长速度或方向的限制,“通过并购实现的增长能够给予上一步有一个大的发展,但实际经过一个大的发展后,会有一个很长的‘平原期’”因此,解决好并购后的资源整合、生产协调和总体策略制定,是维持持续增长的关键。

(三)增长的衡量指标不尽相同

马瑞斯模型在考察供给和需求增长时,采用的增长指标就不一致。在供给方面,在生产要素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性资源的增长率用资产的增长率衡量;在需求方面,多元化引起的新产品的需求增长不易量化,故马瑞斯用销售额的增长来衡量需求的增长,但其前提是假设资本-销售额比率不变。实证研究中,增长的指标包括了员工人数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投资增长率、实际资本增长率、市场份额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营业收入指标操作相对容易,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公司,不受行业资本密集程度和一体化程度的影响,但该指标容易受通货膨胀和汇率变动的影响(D avidsson和W iklund等,2001)。从评价组织结构复杂性看,员工人数的增长是一个更加直接的指标,但如果考虑到技术进步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机器对人工的替代等因素,员工人数难以反映行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别(G reiner,1972;Churchill&Lewis,1983)。

(四)明确企业增长的目的

上一篇:资助政策 助我成长下一篇:导学案的编制环节和使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