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开收获体会(精选8篇)
1.三公开收获体会 篇一
听课收获
王光明
6月4日上午,我听了余义琴老师的七年级生物《预防传染病》和江敏老师的八年级物理《杠杆平衡》收获颇多。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共同特点:
教学设计合理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
两节课导学案设计合理、教法选择恰当、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校的课改模式,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入下一环节。课堂上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探究是基础,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方式,教师的指导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平等交流对话,教学相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余义琴老师的课课件制作精美,讲解分析透彻,很好的运用了教学评价对学生及小组都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江敏老师的课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实验能力及分析处理问题的培养,并结合考试中的热点问题融入到教学当中。
不足之处:
余义琴老师的课堂容量大,选取的事例可以减少,这样有时间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了,建议选取能结合当前流行的禽流感或者手足口来讲解,真正做到学位所有。
江敏老师的课中杠杆的分类及应用可以放到下一课时进行,这样就时间充裕进行达标检测;在说明为什么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实验时,最好能在黑板上画图说明更形象具体,学生容易理解,课堂语调平淡对学生评价过少。
2.三公开收获体会 篇二
一、走基层: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基层和群众, 是新闻报道的源泉和根本。活动开始后, 我台立即在村居建立基层联系点, 组织记者开展蹲点调研活动, 反映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不仅是记者, 主持人、编辑、新闻部主任、广电局局长都下到基层, 与群众在一起。
1.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不仅是党的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 也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 进一步改进新闻报道的必然要求。在日常的报道中, 我们深入群众生产生活一线, 把镜头对准普通群众, 把时段留给基层群众, 倾听百姓声音, 反映百姓诉求, 解决百姓难题。
2. 开辟《走基层》专栏
我台《滨海汉沽时讯》新闻栏目第一时间开辟《走基层》专栏。我采访报道了供热维修工王伟、燃气安检员郑玉刚、环卫工人刘金钟、农村支教教师魏桂苗、社区工作者张月萍等普通人。采访中, 我经常跟随他们一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了解他们的工作, 感受他们的心情。只有接地气, 才有好新闻。一系列走基层的报道播出后, 这些普通的劳动者没想到自己能成为新闻的主角, 观众看了新闻报道后, 也对他们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
二、转作风: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记者是无冕之王, 有时会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以前, 总把镜头对准官员、学者、专家, 与群众有距离感。通过转作风, 与百姓心贴心, 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通过深入群众, 了解群众疾苦, 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1. 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
我台新闻部设立新闻热线, 每天有专人接听电话, 搭建与群众交流互动的平台。我台《滨海汉沽时讯》新闻栏目还开辟《百姓生活》专栏, 关注百姓生活。我特别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 报道了脑瘫龙凤胎、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低保户、尿毒症患者等, 呼吁社会伸出援手, 帮助这些家庭渡过难关。
2. 传递社会正能量
我台《滨海汉沽时讯》新闻栏目开辟《平凡的力量》专栏, 传递社会正能量。我采访了很多普通百姓, 他们在平凡中谱写着人间真情。这里面有救助100多只流浪猫的窦阿姨, 有勇救落水女孩的李金山, 有30年坚持助残的龚平, 也有80岁的社区志愿者任得功。采访过程中, 这些普通百姓对我说, 自己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我想, 正是因为他们的善心善举, 才在社会上传递了正能量, 社会也变得更加美好。
三、改文风: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
以前的新闻报道, 往往存在着“假、长、空”的问题。“假”就是说假话, 无中生有。“长”就是篇幅长, 短话长说。“空”就是说空话, 内容空洞。改文风, 就是提倡“短、实、新”。“短”就是短新闻, 简短精炼。“实”就是说实话, 实事求是。“新”就是有新意, 文风清新。
1. 运用鲜活生动的语言。
在新闻报道中, 要运用鲜活的语言说明事物、表达观点, 能够把文件语言和学术概念转换成易读易懂的群众语言。比如一些时政新闻和会议报道, 不能照抄照搬文件和领导讲话, 那样的语言晦涩难懂, 都是套话官话。要使用鲜活生动、清新朴实的群众语言, 这样的新闻, 写起来容易, 百姓也爱看。
2. 压缩新闻报道的篇幅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 人们的阅读和视听习惯已经发生改变, 一篇3分钟的电视长消息, 如果没有特别好的内容, 观众很难专心看下去, 因此要下大力气把报道的篇幅压下来, 力求使新闻报道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 要言不烦, 意尽言止, 让更多短中见深、小中见大的报道打动读者、赢得受众。在实际工作中, 一般内容的新闻, 我都会做短消息, 把成片控制在一分半钟。
四、如何深化“走转改”
“走转改”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如何进一步深化“走转改”, 让它长久持续下去, 则需要靠制度和机制来保证。
1. 健全规章制度
通过建立健全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 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成为新闻战线的自觉行动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比如严格规定每位记者每月走基层的次数和相关稿件的数量, 每月开展一次新闻阅评工作, 督促记者坚持群众路线, 改进新闻质量。
2. 完善奖励激励机制
在业务考核、业绩评价、新闻评奖、职称评定上向深入基层一线的记者倾斜, 从而激励更多的记者, 走下去, 沉下去, 从基层中获得养分, 汲取能量。
摘要:“走转改”活动自2011年8月开展至今, 已有两年, 其间, 新闻战线不仅积极响应, 扎实开展活动, 而且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着经验和收获。“走转改”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也推动了新闻宣传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关键词:走转改,群众路线,电视新闻
参考文献
[1]天津日报社;贯彻八项规定改进新闻报道[N]天津日报, 2013-7-16.
[2]刘善杰;“走转改”对广播电视新闻的影响[J]青年记者, 2012年09期.
[3]黄小希;全国新闻战线积极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新华网, 2012-8-18.
[4]新华社;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动员会召开, 新华网, 2012-8-9.
3.古诗文教学的体会与收获 篇三
一、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叶圣陶曾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佳作,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重要方法,而朗读是接受和领悟语言、培养语感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朗读不等于死记硬背,但也不能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朗读,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
首先,朗读宜多种方式并举。单一的诵读方式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甚至会导致对古诗文产生厌恶情绪。因此,教师宜采用齐读、范读、分组读、分教色读等多种方式并举。对一些优美篇章,如郦道元的《三峡》、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还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配上背景音乐,更有利于学生体会作品的内涵及感情,从而达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通过多读,充分调动学生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从而感受到语言的情味及旨趣。
其次,古诗文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教学《泊船瓜洲》时,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语,体会出靠家近——应该还,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唱;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让学生体会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以及浓烈的思乡之情。
再次,营造诵读氛围。由于古诗文比现代文难朗读,所以,很多学生认为诵读文言文是件苦差事,提不起兴趣,采用的方法往往是死记硬背。在古诗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如停顿“/”,重音“·”,延长用“——”等。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孩子们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通过对古诗不断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动手动口,给古诗加上各种朗读符号,自己练读,再同学间互读,接着全班试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音韵节奏,领略是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还能加深他们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最后,还可以经常举行古诗文朗诵会,并对朗读较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对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扶植。还可以采用“比一比,看谁背得快”“比一比,看谁背得多”的形式进行比赛,以赛促读。此外,教师也可以加入到诵读的行列,师生齐背,同甘共苦。上述方法,既为学生创造轻松的诵读环境,又让学生体会到诵读的快乐。
二、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象,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感知阶段过后,则要使情景完美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对诗歌的理性认识。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兼及写景与记事两个方面,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十句重在送别,但送别又始终不脱离雪景。全诗用了四个“雪”字:送别前的雪,饯行时的雪,送别时的雪,送别后的雪。一幅幅鲜明的画面,犹如电影的远镜头、中镜头、特写镜头,交替使用,错综多变,波澜起伏,点染出塞外风光的绮丽,为读者熔铸了美好的意境。为了启发学生想象,不妨设计如下提问:“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下子抓住了什么特点?一个“卷”字刻画了什么景象?一个“折”字使我们看到了什么情景?一个“即”字则又道出诗人怎样的心情?一连串的问题,打开了学生想象的翅膀,使他们看到了一幅边地漫天大雪的壮丽景象……通过这些形象,感性认识就由此及彼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教师可根据诗中的“胡裘”“锦衾”“角弓”“铁衣”皆军幕中实有事物,展开提问:诗中是通过胡裘、锦衾这些高级御寒品似乎失去防寒作用,角弓被冻硬以至无法控制,都护的铁衣冷得难以着身来表现边地的奇寒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说明了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诗中的描写加以补充扩展,渐入诗的意境,从对自然景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悟出哲理。
三、新知与旧知相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以前所学的古诗文大多印象不深,背诵不出来,即使能背诵出来的,也寥寥无几,远未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要改变这一局面,教师除了督促学生多诵读,培养诵读的习惯外,还应采用新知与舊知相结合的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题材相似的古诗文或同一作者的作品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推及其他。如,在教学《三峡》时,便可结合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以旧带新,学生背诵这首诗的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又如,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可以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一些送别诗,做到“温故而知新”。
四、适当拓展延伸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适当地由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力求“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如,教学《扁鹊见蔡桓公》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像这样短小精悍而又富于启发的文言短文,只要对个别不易理解的词句作注释,学生便能理解其中大意。又如,教学陶渊明的《饮酒》一诗,可引导学生阅读《归田园居》一诗,再将两首诗进行比较、归纳,作者鄙视名利、安贫乐道的品德及操守便体现了出来。学生一旦读懂这些古诗文的原始“版本”,自然就对古诗文阅读产生兴趣,便会为之付出努力,那么古诗文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摘抄引用的习惯,把课内外的一些名言佳句摘抄下来。学生在摘抄及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这些名言佳句一旦牢固储存在记忆仓库里,并能随时提取运用,将会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王东明.引领孩子踏上古诗文诵读之路[J].考试周刊,2008(9).
4.三公开收获体会 篇四
听了迮老师的公开课《穷人》,被她扎实深厚的基本功,独到智慧的教学设计深深的折服!她的课堂上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首先,以读为主,读中悟。迮老师的课,她让学生以读为主,自读自悟,结果学生既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又能抓住文章中关键词来理解课文,轻松而愉快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其次,教学中的激励性评价。在迮老师的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哦,你很会发现”、“找的很准确”„„不仅仅是学习好的同学能等到她的表扬,几乎每一个参与学习的孩子都能等到她准确的称赞。最后,是她对课堂的调控能力,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都把握的刚刚好。整节课她没有过多地追求形式,没有刻意地去运用多媒体,没有过度追求课堂的热闹,但却让孩子们学会了课本内容,学到了写作的表达方法。
大水坑第二小学 寇晓伟
5.“三公开”活动体会 篇五
王云
通过”三公开”活动,加强了教师业务学习,提高专业理论素养,提升了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了特堂教学质量。我校本学期开展教师“三公开”活动,学校领导、老师随时随堂听课,课后组织听课人员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过程的完善。
用上公开课的态度上好常态课,那么假以时日,所有的常态课都足以堪称公开课了
一,改变”态度”.。平时所上的常态课肯定没能像上公开课那样花这么长的时间备课,毕竟公开课是有所不同。当你想到有这么多的教师来听你的课,肯定是比平时的课所要考虑得完整一点,要让来听课的教师听有所得。每次公开课我都反复修改课件,教案,课后进行反思,再把课件、教案进一步完善。所以,上一次公开课,把自己的基本功锤炼了一次。我十分享受制作课件的过程。
二,延续自己的教学激情。一个教师要想让自己的教学激情持久不减,就要经常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要适时让自己“见见光”。“见光”肯定有压力,因为你所上的课要经得起“考验”,要经得起别人对你的“评头论足”。你要想听到别人对你所上的课赞赏,你就得“下功夫”。一定要有值得“公开”的内容,要有独立思考和原创思想,不能是平时课堂的简单重复或再现。你不但要把你的教案写好(有
导向性,有启发性,有亮点,有参考价值),课件做好(不是指美观,漂亮,而是指有实用价值。)
6.实习收获和体会 篇六
两个月在漫长的大学四年中或许只是短暂的一小部分,但所学到的却远远地超过了时间所能包含的。期间,我紧张过、挫败过、努力过、开心过、醒悟过、自信过。这些从未有过的经历让我们进步了、成长了,学会了一些在学校以前从未学过以后也学不到的东西。下面是实习期间的一些主要收获与体会:
什么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专业前途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参加了这次的实习。本次实习在指导老师带领下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总共1个班,预定为两个月内完成。由于所学专业的特点,我们实习的地点定为学校,环境其实挺好,机房可以二十四小时提供空调,而且只要学生愿意学习,老师都会在休息时间出现在机房。因为是在学校的机房,人少就免了打扰,工作很轻松,清静的很,真是学习的好机会。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计算机专业在行业实践中的工作对象、面临问题及解决办法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增加了行业责任感,实习的日子里也加深了同学友谊,锻炼了团队精神。
在这两个月的时间中,在机房空余时间和周末假期时间里我复习了曾经学过的编程语言C#,让我对C#在认识的基础上,又具备了用C#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和Web应用程序的能力。现在我再去理解.NET和C#,就会发现.NET是个强大的新平台,而C#则是该平台下最佳的开发语言。我还系统的学习了.NET编程,并努力完成我实习后的毕业设计任务超市进销存系统设计。系统采用ASP.NET,开发工具为Sql Server 2005,开发语言为C#。
指导老师们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尽职尽责,对保证实习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实习开始时,老师们深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阐明实习大纲及实习计划内容,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过程中,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学会具体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深化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指导学生做好具体工作;在业务不多的实习点,引导学生“找事做”,挖掘一定的实践经验;检查学生实习工作日记,掌握实习情况,考试吧指导工作及时有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指导老师平均每周至少与学生交流一次。基本达到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习质量的目的。
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认真负责。不仅指导具体工作,还无私的介绍自己的工作与社会经验。
在此次实习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是公共基础实验分室的一员,我们每天坚持按时上下班,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在指导老师的安排下劲量做到劳逸结合,时而做个小游戏放松我们自己的大脑,随后便尽快让大脑做到高速运转。这里总结一下我在此次实习过程中的收获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通过直接参与机房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此次实习的实践任务。在机房中学会了使用联想硬盘保护系统V5.1网络复制工具,学会了使用它给大批量的计算机进行批量操作,如系统还原,系统复制等等。在机房学会了使用泰利德机房自动收费管理系统,学会使用它进行大批量制作上机卡及其一系列的机房管理操作,使机房管理更加有秩序有条理。
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这两个月实习经历,我学会了很多在上课期间所学不到的东西。增加了自己在社会实践上的能力,体会到了工作的艰辛,学会持之以恒,学会了要主动做事情和主动找事情做。
三是在实习过程中和他人交流更加流畅,交际能力也逐渐增大,在心理上开始慢慢的成熟。为了我们的目标而努力,让我看到了大家对于工作的热情,还有每个人的工作能力。
四是为毕业设计论文积累了素材和资料。
(三)自我感受
通过此次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更本学不到的东西,仿佛自己一下子成熟了,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懂得了学习的意义,时间的宝贵,人生的真谛。明白人世间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勇敢去面对人生中的每个驿站!这让我清楚地感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看清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让我认识到了文秘工作应支持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和不耻下问的精神,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总代表地去思考,多听别人的建议,不要太过急燥,要对自己所做事去负责,不要轻易的去承诺,承诺了就要努力去兑现。单位也培养了我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了实际的操作经验,对实际的文秘工作的有了一个新的开始,更好地为我们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我知道工作是一项热情的事业,并且要持之以恒的品质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我觉得重要的是在这段实习期间里,我第一次真正的融入了社会,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掌握了一些与人交往的技能,并且在次期间,我注意观察了前辈是怎样与上级交往,怎样处理之间的关系。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习期间,我从末出现无故缺勤。我勤奋好学.谦虚谨慎,认真听取老同志的指导,对于别人提出的工作建议虚心听取。并能够仔细观察、切身体验、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并努力学到把学样学到的知道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尽力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最佳状态,培养了我执着的敬业精神和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也培养了我的耐心和素质。能够做到服从指挥,与同事友好相处,尊重领导,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能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并始终坚持一条原则: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最好。
为期六个月的实习结束了,我在六个月的实习中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收益非浅.现在我对这六个月的实习做一个工作小结。
回想自己在这期间的工作情况,不尽如意。对此我思考过,学习经验自然是一个因素,然而 更重要的是心态的转变没有做到位。现在发现了这个不足之处,应该还算是及时吧,因为我明白了何谓工作。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朝这个方向努力,我相信自己能够把那些不该再存在的“特点”抹掉。感谢老师们在这段时间里对我的指导和教诲,我从中受益非浅。
通道侗族自治县建筑工程公司于1956年1月1日在怀化双江镇正街28号注册成立,(行政区号431230,邮政编码418500),公司成立之初主要经营房屋,水塔,发射架,监测塔,桥梁,五金,电工器材,油漆,粘合剂,颜料,民用建筑,注册员工人数为300人,注册资本703万元人民币
7.三公开收获体会 篇七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及不断地向纵深发展, 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社会的需求, 高等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是高职专科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之一。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可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硬件组装、系统维护和选配组件的能力, 具有微机常见故障诊断与维修的能力, 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以往的教学存在内容滞后和教学模式单一等不足之处, 无法适用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 同时学生在学习时又容易产生轻视思想, 容易满足于“眼见为实、钻研不深”, 不能很好起到职业技能培养的作用。近年来, 我们坚持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结合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谈谈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抛砖引玉, 与同行老师们交流。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经验
1.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计算机业界的摩尔定律——芯片所集成的晶体管数目与功效每18个月翻一番, 说明了硬件发展十分迅速。但本课程的教材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比往往严重滞后。所以, 我们注意选择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版本较新、反映新技术、实用性好的教材。同时, 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 关心电脑整机及其零部件市场, 及时了解技术发展动态, 注意在教学中补充某些关于计算机新技术和新发展的内容。
2. 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结合使用
1)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一般来说, 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形象、生动, 具有图片与视频的演示功能, 可给学生带来多感官刺激,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用好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果应用不好, 其效果还不如板书, 比如, 如果简单地将教材中的内容搬到屏幕, 满屏密密麻麻的文字, 老师只管照着念, 学生看都看不过来, 别说去理解其中的道理了, 他们就会不愿意看, 也不愿意听老师讲解了。我们十分注意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用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来弥补语言文字描述的局限性, 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 实现教与学的多元化。我们还注意提示重点, 讲解清楚, 注意文字与图形画面的结合, 注意课件的生动活泼。比如, 在讲解硬盘结构和工作原理时, 播放一段视频, 用动画来演示硬盘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吸引学生注意力, 引起学习兴趣, 加深印象, 然后给出合适当的文字说明, 配合讲解,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利用实物进行教学:教材上虽然有很多相关的图片, 但仅看这些图片还是不很清楚。所以我们拿一些电脑配件的实物让学生们看, 要他们仔细观察其形状和所标注的性能参数。这对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部件的原理和功能很有帮助。
3) 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 除了讲解之外, 我们还采用启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习和交流, 适当组织课堂讨论, 为每个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这样, 学生的学习深入了, 自信心也增强了, 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
4) 发挥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由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外见面机会少, 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及时帮助, 所以我们将教学资料放到网页上, 让同学们在网上自主学习。同时, 在网页中开发在线交流的互动功能, 使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样可以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 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实验课作为理工科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科学实验的思想方法,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中, 我们既注意让学生巩固加深所学知识, 又重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经过调研发现, 目前有的学校实践教学安排不很合理, 甚至有的不开设实践课, 影响了教学效果, 学生们也很有意见。因此, 我们安排了较多的实验和实习时间, 且将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穿插安排, 一周一次或者两周一次。这种做法与上完全部理论课后集中安排实践课的做法相比, 效果要好些。因为实验和实际操作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所学知识。
在实践教学中, 我们要求学生进行计算机组装, 并学会用直接观察法、拔插法、交换法等进行故障判断;学会用系统光盘对硬盘进行分区、格式化和安装系统软件;学会使用软件对计算机进行系统优化和维护。还安排学生到电脑市场自行选择配件, 自己动手动脑提出组装新型电脑方案,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且最终给出具有一定见解的实验报告。
由于计算机硬件本身更新很快,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和技术发展不脱节, 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增加了市场调研环节, 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 而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电脑市场行情有一定了解。同时, 我们还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第一线, 请工程师作现场介绍, 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岗位实践。另外, 还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在校园里开展免费维修电脑活动, 让学生有意识接触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在实践中学习技术, 培养技能。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用十分明显。
我们还引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核, 以获得国家劳动部颁发的《计算机维修 (中级) 职业技能证书》, 实现“双证”或“多证”毕业, 提高就业竞争实力。
4. 完善考核制度
由于本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具有同等重要性, 故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就不应只看重理论而忽视技能。理论教学的考核采用笔试方式, 而实践教学的考核采用现场操作与口试结合的方式。课程总成绩由两方面的成绩加权平均得到, 两个权系数均取为0.5。理论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微机的基本工作原理、重要部件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性能参数、一些常见故障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技能考核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次主机拆装操作或系统软件的安装与维护操作, 或对事先设定故障的排除操作等, 最后根据完成情况与熟练程度评分。这样的综合考核方式能全面检测学生计算机知识掌握情况和硬件组装和维修的技能, 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偏向。
三、课程进一步建设的打算
目前,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9年4月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 2009年10月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评上了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走上新阶段, 今后我们要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 为进一步搞好该课程建设作出更大努力。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作为一门省级精品课程, 其进一步建设的目标是:瞄准国内同类院校的一流教学水平, 学习先进经验, 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试行学工结合, 在教学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加强建设和改革,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 努力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创建成为一门品牌课程。课程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课程内涵建设, 修订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进一步丰富专题讲座的内容, 将其纳入课程教学轨道, 作为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2)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努力建设一支科研教学水平较高、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学团队, 依据课程建设目标, 对每位老师进行明确分工, 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3) 建设计算机组装维护实训基地, 对计算机类本科和专科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提供更好的条件, 为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 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支持。4) 加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进一步充实网站内容, 更好地开展网上教学, 引导学生从网站查阅资料、开展课余学习和讨论, 并通过网站与老师交流。
我们打算今后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学观摩活动, 听取系内外专家教师对该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进一步改进教学。还打算聘请一些计算机组装和维修行业的专业人员给学生做专题讲座, 谈谈该行业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和素质, 分析行业前景和就业情况。
四、结束语
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还存在不足之处, 所获的一些经验也有局限性, 何况课程建设和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努力过程, 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因此, 我们要与时俱进, 向兄弟学校学习, 锐意改革, 不断努力创新, 把本课程教学搞得更好, 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做出更多贡献。
摘要: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改革中, 我们在更新教学内容、结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完善考核制度等方面作出了多方努力, 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对这方面的工作进行总结, 介绍改革的收获和体会, 旨在与同行进行交流, 互相促进, 把该课程建设得更好。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黄禹钦, 于樊鹏.常用工具软件.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2]范国渠.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8.三公开收获体会 篇八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 教学迁移 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228-01
2015年5月30日,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的“如何上好一堂课及教学示范”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薛克宗。薛教授是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工组评委,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全届理工组评委与指导教师。薛教授虽已76岁高龄,但他对前沿知识有敏锐的洞察力,紧跟时代步伐;对知识与能力及教与学等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听了薛教授培训,对他的思想有深刻的认同感,特将本次培训的收获和体会写下来,以与各位同行共同学习探讨。
一、知识与能力的问题
现代职业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有些课程在课程改革中已把理论知识最小化,将学生能力培养最大化,而忽略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薛教授把知识比喻为杀猪刀,把能力比喻为杀猪,“猪”为要解决的一类问题。那么,学生在学校的时候是要杀一两头“猪”的,猪的种类变化多样,杀猪刀只有一把。也就是说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做到这点还是要以知识作为支撑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讲话说话:知识越丰富,技能越娴熟,劳动的创造能力就越强。可见,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
知识传授的途径以讲授为主,很多人觉得讲授枯燥无味,学生不爱听,学不到东西。其实非也,讲授不等于灌输,只要教师能够合理安排知识结构,运用个性化教学、学习迁移等手段方法,同样可以使传统课堂生动有趣。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时代前沿,关注学生的爱好兴趣,并将其整理归纳运用到教学中来。
二、授课内容选取
为什么有些教师上课,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呢?其源于教师对知识的理解的深度、广度及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构架掌握不够。
在教学内容选取上,教师应该开放视野,跳出课看课,跳出(知识)点看点。即总结归纳相关知识的知识链,将“前”、“本”、“后”的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前”是本的背景,“后”是本的发展,不能孤立的讲“本”,这样学生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链,以及本在链条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学生认识孤立隔裂,从而不能很好的接受本。这正如钱学森先生所说:“没有广度,就没有深度。”
三、教学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相关学习的影响,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是从学生掌握的知识或技能至正在学习的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难点在于前后两者存在认识高度差。教学就是帮助学生跨上“认知台阶”,完成知识的迁移。
迁移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生的,要有共同因素。因此,要求教师寻找并选取共同因素,并把共同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目前,很多教师的举例只停留在“骑自行车和开摩托车”非师范院校出身的教室对有效理论或毫不知晓,或不明意义,或无以适从。相互严重脱节。
四、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即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和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
翻转课堂翻转的是课上和课下的学生行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家会认真看视频,因为已不能再指望老师课上还会重讲,必须多看懂一些知识,才能参加课上的研讨与交流。翻转课堂视频材料一般制作得都很精美且具特色,吸引学生眼球,加强了对知识的视觉理解和记忆。而传统课堂学生一般带着空脑袋上课,必须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一处被拉下,后面听不懂,从而更不想去听,恶性循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得多,开展师生互动少,更没有争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差,更要求学生有很好的自律能力。但可通过课外复习和作业来弥补。
翻转课堂是传统教学模式随时代发展的产物,不管是哪种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广度、深度”知识面作为支撑。这正如俞敏洪教授所说:“技术能搭一个架子,但是架子上放什么东西,是需要你来做的。不管架子多么漂亮,上面没有东西也是不行的”。“个性化教学”和“学习迁移理论”,不论是对传统还是反转课堂,都是不同“货架子”上相同的“货”。
不能过度的迷恋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模式,要深刻的认识到翻转课堂里面的有些东西在传统课堂里也能使用;有些知识内容是不适合采用翻转课堂、MOOC等模式的,仍需通过传统课堂来教学。
五、小结
【三公开收获体会】推荐阅读:
三公消费自查报告09-02
乡三公经费自查报告07-31
三公经费管理工作总结07-11
企业三公经费管理制度09-22
行政单位三公经费自查报告11-02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公开课教案10-27
观摩英语公开课心得体会09-01
《乘法口诀》公开课教学心得体会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