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

2024-11-10

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共12篇)

1.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 篇一

从幼儿园到小学,家长孩子别紧张

大部分的中小学都要开学了,对那些要升入新年级的孩子来说,结束了漫长的暑假,开始新学期的生活,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但是,对于即将走进校门的小学新生来说,这种兴奋里面却搀杂了更多的紧张和焦虑。

跟孩子相比,家长的担心更胜一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家长这几天都开始跟孩子唠叨起上学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了,有的家长更是担心得过了头,把小学一年级的课本直接摆到了孩子面前,从放暑假的第一天起,就私自给孩子补起了课,生怕自己的孩子开学后不适应、跟不上老师的进度……

其实,家长的这些做法大可不必,本来轻松的暑假如果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度过,让本来对上学就有些“恐惧心理”的孩子更是会产生厌学心理。一些从事幼儿教育的老师认为,小学新生入学后的确会有一段适应时期,但只要家长和学校双方工作得当,孩子就应该能够顺利渡过这段特殊时期。教育专家也同时指出,对于孩子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家长还是应该事先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并在其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不要临时抱佛脚,也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

■迷你调查

记者在朝阳区松榆里社区对即将入学的20个孩子进行了一个小型的随机调查,他们的情况对即将入学的孩子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动机

了解小学新生入校前暑假的主要活动以及心理状态。

调查人数:20

调查问题

1、暑假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以玩为主10人50%

上兴趣班6人30%

学习小学课程4人20%

2、马上要开学了,有什么感觉?

高兴7人35%

紧张8人40%

不知道,没感觉5人25%

3、自己是否想上学?

特别想9人45%

想,但是有点害怕7人35%

一点都不想4人20%

调查结果:

从这个小范围的调查来看,即将入学的孩子的确在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和焦虑等情况,对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也了解的不多,与大部分孩子的兴奋相反,还有一部分孩子对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有厌烦或者抵触心理。

■专家提醒

新生入学三项标准

●闵乐夫北京教科院怀德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现在很多小学在招生前都会有一个入学面试,有的还会附加测试,很多家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都希望幼儿园能针对大班孩子进行小学知识的讲解,部分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在幼儿园就开始向幼儿灌输小学的知识。许多家长看到孩子认识了许多汉字,能计算好大的`数,便认为孩子上小学没有问题,其实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判断孩子是否达到了入学标准应从三方面来考虑:智力条件、心理条件、生活自理能力。

1 智力条件

智力条件并不是指认多少个汉字,算多少道题,而应该从孩子的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像力来衡量。

第一,观察力决定孩子正确的认知。父母可以给孩子看有错误或缺损的画,让孩子通过观察指出错误或缺损所在。

第二,记忆力决定孩子将吸收的知识保存下来转为已有的能力。父母可以给孩子讲一个小故事,看孩子能否较完整地复述这个小故事。

第三,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表现为孩子是否喜欢动脑思考。可以让孩子进行图片归类,如将画有各种动物、水果、蔬菜等图片混在一起,让孩子按类别逐一区分开来。

第四,想像力是创新的基础,父母可以给孩子出一个题目,让孩子自己讲故事,或者按照自己的理解画一幅图画。

第五,注意力对准备入学的孩子来讲是最为重要的能力。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段话,看孩子能否安静地坐稳一段时间,以此来衡量孩子注意力集中情况以及接收语言信息能力的强弱。

2 心理准备

心理准备主要是看孩子有没有求知的欲望,是否热切希望进入小学学习;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是否强,另外家长还要考察孩子表达语言的能力及同小朋友交流的能力,对陌生的环境是否畏惧,同陌生人说话是否胆怯等等。

3 生活自理能力

能不能自己管理好自己,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是否知道,像过马路、系鞋带、整理书包、上厕所等小事能否处理得好,能不能记住父母姓名、工作单位和家庭电话等,遇到紧急情况应该拨打的电话号码等。

2.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 篇二

众所周知, 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 是一个边学边玩的氛围。以加减法为例, 要想学会加减法, 认识数字是第一关。幼儿园教师常常把数字编成了顺口溜:“1”像铅笔能写字;“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这属于象形记忆法, 它只能给孩子们一种感性的认识, 但不能升华到理性认识。而到了小学学习计算的时候, 则需要孩子有理性认识。另外, 幼儿园的教学以游戏教学为主, 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一些知识,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 这种记忆就会逐渐淡化, 最终会被遗忘。

幼儿园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在保护孩子安全的前提下, 孩子能学知识就学, 不能掌握就玩。孩子没有了压力, 会认为学习不重要, 一直处于松松垮垮的状态。但是到了小学, 孩子学习就有了压力, 如果此时小学教师不懂得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会让孩子们产生厌学情绪, 也会导致学习成绩的不理想。

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小学教师该如何保持或是提高孩子的数学成绩呢?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实在幼儿园的时候, 孩子们一直保持着学习的兴趣, 只是到了小学, 有的老师没有注重继续学生的这种兴趣, 导致孩子们对数学失去了兴趣。要想继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教师该怎样做呢?我发现如果适当地鼓励学生, 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我们传统的教学是批评式教学, 学生做对了不表扬, 做错了就批评, 这样使学生总是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 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相反, 如果我们进行表扬式教育, 就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曾经我教的班级中有个女生, 做题很慢, 并且性格内向, 其他老师都反映说她笨, 和同学的关系也不好。后来, 我注意到虽然她做题慢, 但是做了的题正确率还是很高的。于是, 我就经常表扬她:虽然做题慢, 但是做了的题基本都正确, 只要下次再保证质量的基础上, 加快做题的速度, 就更好了。慢慢地, 我发现她的成绩逐渐在上升, 周围的小伙伴也越来越多, 这就是表扬教学的优点。

二、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都知道,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和习惯之间有必然的联系。譬如, 我们要想让孩子养成每天放学先写作业的习惯, 就要先制定规矩, 监督着他,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其实, 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家长也有很大的关系。例如, 有个学生很喜欢看电视, 一放学就看电视, 总是在节目演完之后再做作业, 但是时间也晚了, 所以做作业就成了应付差事。后来, 他妈妈发现其实孩子看电视的习惯是受自己影响的, 于是就和孩子定下了“谁也不许看电视”的规矩。在相互监督之下, 电视就成了摆设。没有了电视的诱惑, 孩子的注意力自然就放到了学习上, 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三、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俗语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这说明方法正确是非常重要。得当的方法会事半功倍, 而错误的方法则会事倍功半。学习方法很多, 那么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有没有合适的方法呢?下面我总结了几种数学学习方法, 便于教师运用, 也方便家长指导, 在这里和大家进行分享。

首先是举例法。由于小学生还属于感性思维, 所以通过直观的举例法, 能让他们对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比如, 在讲到奇数和偶数的时候, 刚刚接触的学生可能很难理解, 于是我请一个学生站到讲台上, 让其他学生去看看他身上哪些是奇数的, 哪些是偶数的。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举例法, 孩子们兴致很浓, 纷纷举手要求作答:眼睛是两个, 是偶数;嘴是一个, 是奇数;一个胳膊上的手指是奇数, 两个胳膊上的手指是偶数。

其次是动手实践法。学生只有通过亲手操作、亲身演练才能把知识化为自己的, 才不容易遗忘。在教学生认识时间的课程中, 我就运用了这种方法, 效果很不错。在上“认识时间”这课之前, 我就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 让他们在父母的帮助下, 做一个简易钟表, 等上课的时候带过来。等到上课的时候, 我发现, 学生都很精神, 也都拿着和爸爸妈妈共同制作的表盘过来了。我看到有的同学是圆形的, 有的是方形的, 有的是三角的, 各式各样, 而且表盘上的时间刻度也标注上了, 也有秒针、分针、时针。有了这样的经历,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就容易了。

还有一个好的数学学习方法, 同样也适用于其他学科, 那就是反复记忆。我们都知道记忆是一条曲线, 我们都有遗忘的时候, 因此要想牢固掌握知识, 就必须时常去反复记忆, 表现在数学上就是通过习题去练习。有的老师反对题海战术, 其实我认为多做题并没有什么不好, 这样通过反复练习, 不仅加固了知识, 也会发现这些题的共同点。

其实, 在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譬如我们家长在去买菜的时候带着孩子, 让他把买菜花的钱记录下来, 给了菜农多少钱, 该找回多少钱, 就能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锻炼。

3.如何让一年级学生从掰手指到心算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算;记忆能力;思维能力

心算是我们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目标。心算不仅可以让学生快速地算出式子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训练学生脑力的发展。然而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学生的心算口算能力越来越差,我们数学教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的家长会想,何必让孩子为一些烦琐的计算伤神费力,计算机可以几秒钟就代替计算。但是家长未觉察到,心算可以增强空间记忆能力,提升对数字的敏感性,还有助于逻辑思维、空间思维等这些潜在的能力发展。

我发现二年级学生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退位)列竖式计算时,有很多学生还在数手指。如果没有教师的指点和训练,让学生自己悟,掌握心算的方法有点难。下面我谈一谈我让学生由手到心转变的方法。

一、借用十根手指,宗旨是先凑满一只手再数另一只手

比如,在教学6、7、8、9、10的认识时,首先学生能够数身边的物体,数小棒、分圆片,但到最后都归到我们的一双小小手上。拿教学6来说吧,首先让学生有顺序地数出6根手指,引导学生说6根手指是多少(就是一只手5根,再加上另一只手的1跟),反复让学生来数,加深6根手指的印象。下一步就是让学生迅速做出反映,一喊6,学生马上伸出6根,而不是一根一根数出6根,这样反复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同时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能够直接伸出7根、8根、9根手指。在此基础上借用小手学习6的分成,首先从两只手分成5和1,那如何分成4和2呢?就是从5根手指那边掰一根给1,5变成4,1变成2,依此类推。用同样的方法来训练学生7、8、9、10的分成。

二、延伸到计算

3+4,大部分学生先一只手数出3根,再一只手数出4根,两只手都占满了,无法数,就一根一根伸到嘴上来数。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学生的思维也没有得到训练。而我们班学生手上有了一定的“功夫”,在计算3+4时,会直接伸出3,然后这只手继续伸2根,不够再另一只手伸2根,学生一看便知是7。

三、心手转换

这种形式用了3周的时间,我便让学生把小手藏身后,让学生想伸手指的形象,逼迫学生在头脑中抽象手指的样子,经过了一周这样的反复训练,发现我们班90%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口算了。

10以内的加减法是计算题的基础,当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后,再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便简单了许多。

口算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和行为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灵敏性,锻炼学生眼、手、脑的同步快速反应。我坚信,心想事成,给学生的思维赋予美丽的翅膀吧!

4.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 篇四

小学四年级作文,从无知的我到聪明的我正文:

我总是认为读书是件单调的事情,望着书本里一个个蚊子般大小的字儿,我更是心烦意乱。平时,遇到妈妈叫我看书,我干脆一溜烟跑到外面,拿起拖把假装很买力地拖地。有时这一招也不灵,精明的妈妈一点也不“卖帐”,在妈妈的强迫下,我不得不坐到书桌前,但心却早已飞到了九霄云外,一会儿我拿起笔在书上乱画一气,一会儿我又把头伸出窗外看嘻戏的小鸟,用妈妈的话说,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老师要求每天半小时的读书变成了看电视,《芝麻开门》被甩到了一边,妈妈买的`课外书也被我放进了储藏柜,书橱里上演起了《玩具总动员》。

离书远了,我忽然觉得学习非常吃力,不管是默写还是写作文,常会遇到“拦路虎”,可我还是没有意识到读书的重要,仍然我行我素,爸爸妈妈要我多读书的教诲变成了耳边风。一天,我无精打采地回到家,偶尔翻开一本《百科全书》,也许是无意,也许是好奇,书中的奇山异水、花鸟虫鱼深深地吸引了我。一会儿我好像来到了珠罗纪,与恐龙一起旅行;一会儿我好像来到了石器时代,与祖先们在远古森林里游牧打猎;一会儿我好像来到了遥远的未来,生活在高科技的世界里,与机器人交朋友,与外星人做游戏;一会儿我又好像来到了树木葱茏的大自然,和小熊捉迷藏,和小猴一起摘树上的野果……

5.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 篇五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读生字词卡片。

2、指名读两个长句子。

(二)精读训练

1、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检查自读效果。

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_这一段共三句话:梅花开放的时间;梅花盛开的样子;梅花发出的味道。

_第二句写出了梅花开得多而美,就像彩云一样。(结合图理解)

(3)请小朋友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读给全班小朋友听。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看看读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第一句总写人们喜爱梅花,第二句具体写人们怎么喜爱它。

第一句先说时间,再说看话的人多。

理解:报春、涌动、人流。

“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形容人们很高兴,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同桌练说;大胆在全班说。

(3)联系朗读第二自然段。

(4)回忆全文内容。

(5)练习朗读全文,指名朗读。

(三)作业

1、用“像”说一句话。

6.从眼前一片林到发现每棵树 篇六

经过大量的行动研究,我们确定了建设一所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新学校”的目标,并把培养“全面发展、个性突出、广文特质”的学生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

之所以这样确立,不仅是因为我们倾听了学生、教师、家长、校长、专家等上万人的声音,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

教育是什么?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学校教育就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

我们理解的教育,如同一枚鸡蛋,从外部打破只是一盘食物,只有从内部生长一份力量,戳破蛋壳,一个鲜活的生命才能诞生。教育是生命与生命互动的过程,教育就应该是唤醒学生内在的生长力,让他们自我发展。

这样的教育,需要一种价值观引领,我们确立了“适才教育,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核心办学理念。我们相信,适合孩子,孩子就能实现自我突破,走向成功!

课程核心

要实现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必须进行战略的顶层设计和规划,于是,我们又开始了倾听和研究。在面向万人的调查问卷中,我们收获了建设“新学校”的八个战略目标,并从中确立了五个关键因素,即教师、课堂、课程、学生、管理。每年的工作要点紧紧围绕这五个关键要素展开,而且通过“主题发展年”,一年破解一个战略重点。

从2006年到2011年,我们依次走过了“教师发展年”“课堂改革年”“课程建设年”“学生成长年”“文化管理年”。每一个主题发展年走过,学校的生态都在改变,但只有经历了2008年“课程建设年”之后,学校的生态才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

这一年,我们构建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特色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有序实施十类活动课程,纳入课时实施特色课程,大量可选择的课程给了每个学生发展的空间,学生的校园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年的实践进一步验证了,课程是育人的载体,是教育的核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有怎样的课程才能有怎样的教育,也才能培养怎样的学生。

课程升级

2006年,广文成立后,我们的课程建设重在学科课程的二次开发上。每个学期结束,我们都要面向学生调研:在这一学期学习中,你觉得哪些知识点比较难,哪些比较容易呢?学生会在各学科教师整理的所有知识点中予以确认。

汇总、整理学生的反馈,我们发现了学生的普遍性问题与困惑。持续追问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渠道,从而形成了“引桥课程,整合教材,适量练习”三条学科课程开发路径。

其中,引桥课程包括学前引桥课程、难点引桥课程、发展引桥课程三类,前者重在解决小初衔接,中者重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经验缺失带来的学习障碍,后者则帮助学生面向未来发展。

学科课程的二次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他们对各个学科的喜欢程度。这一阶段的课程也被我们称为广文1.0版课程。

2008年,广文进入“课程建设年”。基于全面发展、个性突出、广文特质的育人目标,学校建构起相对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即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特色课程在内的全人课程体系。

学科课程继续按照三条路径进行二次开发,活动课程是指把所有的学生活动课程化,有明晰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用课程理念去管理活动;特色课程是为了培育学生“大家风范、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的广文特质,而设立的包括大家系列、文化系列、实践与探究系列的一类课程。

活动课程包括四大类。一是学生关键成长节点的课程,包括入校课程、进阶课程、离校课程;二是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课程,包括社团课程、“广文节”课程,仅“广文节”就包括读书节、体育节、辩论节、科技节、英语节、艺术节等六个节日;三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课程,包括班会课程、国旗下讲话课程、“阳光60”课程、主题教育课程;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这一阶段的课程,不再是只关注学科学习,而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个性成长,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校生态发生了根本变化,课程升级为2.0版。

但2.0版课程没有解决学科课程的个性化学习问题,离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还有很远的距离。

课程3.0

在实施2.0版课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现象:当学生参与可选择的社团课程、广文节课程时,特别专注、积极,参与感强,自信心满满;但在学科课程的课堂上,无论二次开发多么完善,总会发现学生有走神、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甚至有些学生是在“陪读”。

教育是唤醒、是激发、是自我生长,那就必须有适合学生的课程,换一句话说,学科课程必须实现结构性变革,才能让“适才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于是,2015年,我们开始了变革学科课程结构、开发学科课程、实施选课走班的行动。

每一个学科都全面分析了自己学科的特点和课程建构,最终形成了学校整体课程结构,那就是“基础+分层/分类/综合”课程。这一课程体系强调学生基础,同时关注学生差异。数学、物理、化学实施“基础+分层”课程,语文、英语、体育、艺术、技术实施“基础+分类”课程;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四个学科既不分层也不分类,而是进行学科内和学科间的跨学科整合,实施“基础+综合”课程。

与此同时,活动课程、特色课程的课程结构、具体内容也做了相应调整。这一阶段的课程被我们称为3.0版课程。

从2015年起,初一年级开始实施3.0版课程,选课走班成为必然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室里再也看不到课表,学生上什么课就到自己选择的学科教室上;而学科教室不仅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栖息地,更变成了学生学习的资源库,墙上、书橱边、电脑旁都是与学科知识有关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也开始转变自己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有的学科探索分区教学,同一堂课,有自学区、有讲解区、有讨论区,同时,学生学会了自我规划与自我管理。自主选择带来了自主发展,自主发展打造了绿色生态。

2 0 1 5级学生还开启了一段新生活“小学段”,即期中考试后独立设置的一小段学习时期。小学段开设学科课程与游学课程。学科课程包括援助课程和拓展课程,针对前一阶段知识学习的查漏补缺和拓展学习;游学课程是整合本学期各学科知识,开展以“小课题研究”为主题的项目学习活动。

在“小学段”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又看到了自主选择带给孩子们的欣喜。从游学路线到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全部由学生选择,孩子们在选择中发挥出无穷的潜力,选择在学生身上产生了神奇作用。

逐梦理想

理想的学校需要理想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是能够满足每个学生需要的课程,广文的3.0版课程还需要继续升华。当我们真正建构起适合每一个学生需要的课程,广文课程即升级为4.0版。

未来的4.0版课程会比3.0版课程更完善。当我们把课程资源放到云端,当每个学生能够从云端基于自己的需要获取课程资源,当每个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我们的课程就再一次升级了。在这一阶段,教室真正成为讨论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支持者,教育真正实现了促进每个学生的自我成长,学校也就真正创造了面向每个学生的理想教育。

耶鲁大学教授路易斯·康曾经说,“学校是怎么来的?学校源于一个人坐在树下,与另外几个人谈论自己的想法。谈的人不知道自己是教师,听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学生。学生们听得入了神,不禁想,哎呀,要是这个人能留下来该多好。于是,他们就在那个所在地划出一个地方,世界上就诞生了第一所学校。”

学校一定不是豪华的地标,不是彰显权力的大道,她平易、朴实、安宁,就像一个育婴房,一个家庭的后花园,用丰富的资源滋养着这个家庭里的每一个孩子。

我们正走在建设“花园”的路上。

7.从“一”到“多”的宪政跨越 篇七

现代宪政制度是否能够承认,并进而调适文化歧异性?文化歧异性的社会即多元文化社会是客观现实,随着全球交往的深入,人们自主精神的发展,多元文化社会已然是一种常识,民族主义运动、女性主义、环保主义、同性恋群体以及移民运动,都是多元文化主义的典型表现。这些群体要求文化的承认以及相应的权利和权力,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承认的政治”。在西方现代国家,大多都是通过宪政制度来治理、维护其统治的,而现代宪政制度是近代以来伴随欧洲社会的转型、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民族国家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旨在保护个人权利、个人自由的制度设计,其直接针对的是近代专制等级制度对人权的侵犯。现代宪政制度主要是实现自由主义的价值追求,而自由主义尽管歧义甚多,但从作为现代宪政之基础的意义而言,是指“面对暴政、绝对专制主义体制和宗教不宽容时,努力坚持选择的自由、理性和宽容等价值”(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译,中央编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71页)。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在现代宪政的制度设计中没有考虑文化差异以及“承认的政治”问题,当文化承认问题提出之时,现代宪政制度自然面临是否具有生命力的挑战。制度是人们在历史实践中的创造,这种创造本身在于解决时代面临的问题,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提出新问题,作为特定时代的制度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发展调整则其面临挑战似乎也属正常。

对于现代宪政制度是否能够承认进而调适文化多样性问题,塔利的答案是否定的,他首先提出一个自己心仪的正义的宪政秩序,然后反观现代宪政制度的特征,通过比照,来分析现代宪政秩序的非正义性进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另一方面,呈现了大量的实例,来为自己做出的判断埋单。

塔利首先提出了文化承认是宪法秩序正义性的第一要义和表现。他提出:“若公民们的文化特性得到承认,并且被纳入讨论宪政结合体之形式的协议内容当中,那么就这个政治领域的面向而论,这样的宪政秩序,以及依此宪政秩序所建构的现实政治世界便是正义的。反之,若公民们独特殊异的文化生活遭到排斥和同化,这样的宪政秩序就是不正义的。其次,与一部宪法必须处理的众多正义议题相比,文化承认方面的正义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优先性,因为正义之其他议题必须由公民们讨论,最后的议题也必须由公民们来达成。既然如此,构造宪政结合体的第一个步骤便是要建立一个合乎正义的宪政讨论程序,让每个发言的人都能得到他(或她)所应得的权利。而这第一步正是文化承认之政治提出的第一项议题。”(詹姆斯·塔利:《陌生的多样性》,黄俊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二零零五年版,6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也就是说,文化承认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不同文化的成员就不可能获得公正的机会去参与议题的讨论与形成,更遑论达成议题了。那么,现代宪政主义是具备正义的宪政秩序吗?翻开现代宪政的历史,对外,其是作为外来的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威的抗衡力量而出现,对内,则是作为封建秩序即专制主义的王权国家而立身。回顾现代宪政主义四百年来的发展史,“主要沿着两种形式发展:独立、自治的民族国家之间的平等以及个别公民之间的平等”(15页)。这两种平等太过抽象,抽掉了个人的语言、文化差异而使之成为原子化的个体;抽掉了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实力和文化特性,而使之成为原子化的政治单元。形式上的平等本身暗含了对文化差异、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等的否定,这种平等并非全无意义,它给予了个体和民族国家以尊严感,但是在尊严感背后,个体依然需要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呐喊。

现代宪政主义有什么特性呢?塔利归纳了七条:

一、“人民主权”理念。“人民主权”意指人民享有治理、管理国家的权利。“人民”是文化同质的个体的组合,或者文化是一个毫不相干的因素,可以被超越。首先,人民被视为在某种自然状态下由平等的个体所组成的社会,人民处于无知之幕后且具有超越现实的理性能力,意欲并且有能力建构某种统一的政治社会;其次,“人民”是现代的,现代意味着“他们承认某些起码的欧洲制度与释宪程序与规则为宪政上的正统,然后在这些正统规范之下,这些平等之个体彼此商议,进而达成创制宪政之协议”(64页);第三,人民被视为一个社群,有其共善,社群中的人们在公共协商的程序中,诠释、澄清该社群的共善,并记录在宪法之中。这种“主权人民”的设定为现代宪政制度预设了门槛,即“够资格建立宪法的‘主权人民’必须是同一个社会这种文化上已无差别的成员”。

二、现代宪法的进化论特征(为作者的理解)。现代宪法把自身定义为进化论等级的高级宪法,而把前欧洲现代社会和非欧洲社会的宪法定位于低等、不规范的宪法形式。现代宪法的这种自身定位为其俯视歧异的文化形式提供了心理优势和制度资源,也暗含着现代宪法对于其他文化的蔑视和嘲讽。

三、现代宪法的规范性。“现代社会中的主权人民建立了一部法律与政治形式都统一的宪法:它是一部由平等公民建立的宪法,公民受到宪法一视同仁的对待,而非公正合理的裁量;现代宪政是一套由制度性的法政权威构成的单一国家体系,而非多元权威构成的宪法。”(67页)相对于现代宪法之前的古宪法,则是不规范的,其裁量权的任意性和权威的个人性以及因文化而产生的殊异性,则是引起战乱和冲突的根源。一致、整齐划一是现代宪法的现代气质的体现,它体现了进步和效率。至于文化差异,则是可以超越的。

四、以进化理论限制宪法对风俗的承认。

五、一部现代宪法等于某组特定的欧洲制度。

代议制政府、权力分立、法治、个人自由权利、常备军制度,以及公共领域等都是现代宪法或共和宪法的基本特色,因为唯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现阶段,这些制度设计才是必要的。

nlc202309022021

六、坚持一个立宪国家必须要有国族的单一认同,要成立一个让全体国民都能归属、依托的想象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所有国民享有作为国家公民的平等尊严。

七、现代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支柱,也提供民主政治的运作规则,现代宪法具有普遍的效力,是人民一旦统一,便成为永远有效的协议。

综合现代宪法的七项特征,处处体现出一种宪政霸权,本身暗含对文化的漠视和对文化差异的忽视。按照塔利的标准自然属于不正义的宪政程序。但是忽视文化差异就是不正义,这种证成成立吗?其内在的关联恐怕在于,形式上的平等和自由不能确保实质上的自由和平等。不同文化中的成员由于语言、经济能力、认知和智识发展阶段的差异,不可能符合宪政民主所要求的同等的自由和理性的个体要求,所以现代宪政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偏差。一是宪政体制本身运行的现实条件与理想条件的矛盾,二是宪政体制本身自由和民主的价值冲突。二者结合在一起使现代宪政面临多元文化事实的时候不能自圆其说,陷于困境。

现代宪政的理论仅仅是一种理论假设,历史中的“主权人民”从来就不是文化同质的,也并非原子化的,总是处于具体历史情境中的、特定文化中的个人。“先社会化然后才能够个人化”作为一种经验已经为大多数人所知晓,而且从实践的考察来看,文化一致性和制度一致性并非政治社会的常态。然而这种理论预设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人们相信在同一个社会中,各式各样的文化不可能同时并存,并且以宪法的形式昭告天下。“一七八九年法国的《人权宣言》前两条条文宣称:社会纯粹是由拥有权利之自由平等的男性公民组成。公民之间唯一值得一提的政治差别是他们对公众福祉的贡献。《宣言》第三条宣称:主权主要寄托于国民。……公民们建立代议政治制度,依此自治,依《宣言》第六条,这类代议政治给予所有公民‘一视同仁’的对待。一个社会若缺乏这些现代性,《宣言》第十六条宣称,就‘根本没有宪法’。”(87页)可见现代宪政最典型的特征是在宪政理念预设和制度设计中排除文化差异性,认为非现代的文化是落后的,应该退化的,因而也没有必要在宪政中加以考虑。

西方文明向来强调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可谓发挥到极致,竟然依据某种特定时期特定政治环境之下的宪政设计,去规划和裁剪现实,人的主体性再次得到彰显。既然宪政预设了人的文化同质性,而现实中的文化又是异质的,那么最直接的办法是文化同化,以文明、高等的白人文化同化野蛮、低等的非白人文化就成为现代宪政制度实施的开路先锋了,而且以这种同化获得了某种道义性:“同化于优势文化之中,有助‘少数民族’具备高等文化的气质,可让低等文化的人民更能运用现代社会中所赋予的选择自由。”(91页)十八世纪,英国以残暴的方式征服爱尔兰人,继之以高压统治;在苏格兰高地强迫当地居民迁移;十九世纪,《加拿大地区印第安部落逐步教化法案》以重复灌输言语、劳动、私有财产制与宗教习惯的方式,试图摧毁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完全同化于欧洲的生活方式;在美洲,英国白人以残忍的手段对土著部落,同化、欺骗、驱逐乃至杀戳。这一系列的文化同化的实施,都是现代宪政制度理论预设的实际后果。然而这种同化并没有使文化的多元性得到消灭,反而招致少数民族、土著部落等其他文化的反抗,正如伯林恰当的比喻,受到压迫的文化如同被压弯而折不断的小树枝,一旦有机会就反弹回去,爆发出坚韧的力量。文化是有韧性的,因为它孕育、成长于历史之中,尤其厚重。

在剖析、批驳了现代宪政主义的偏谬之后,塔利开始了自己的普通法宪政主义的建构。他高度评价了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哲学反驳人们对于普遍性的渴望的批判,赞赏笛卡儿提出的使宪法适应公民文化多样性的主张以及黑格尔倡导的经由“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后的维持宪政国家的实践技艺。然后提出了以相互承认、延续和同意三项常规为特征的能够容纳文化差异的宪政结构。相互承认意味着承认不同文化的平等之地位,放弃现代宪政主义居高临下的文化进化论;延续则着意强调要尊重古老的风俗、习惯之权威,因为权威本身已经证明了其合法性和生命力;同意则是指任何宪政制度设计都应该经由参与者的讨论和协商,在各方平等的对话中达成共识,以保证宪政秩序的公正。“宪政协商之活动并不是以帝国心态发表意见的单项思维过程,而是跨越文化藩篱的多种文化的对话活动……当代宪法(合乎正义的宪法)大多保留了法律、政治与文化领域中的多元性,他们不强行推行一致性与规律性的制度……宪法不是在某个创制时期达成之后,便成为固定不可改变的协议,宪法其实是一连串跨越文化藩篱的持续协商与协议……当代宪法理论应被视为一种行动,一种跨越文化藩篱的对话,在对话中,当地社会中文化背景不同的主权公民们遵循着相互承认、同意与延续等三项常规进行长期的协商,试图对宪政结合体的方式达成协议。”(192页)

对于这种合乎正义的当代宪政主义是否会危及民族国家的团结和人自由的质疑,塔利的回答相当简洁:不会。追求文化与制度一致性的现代宪政主义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既没有增进共同体的团结,又没有保护个体的自由,反而引发了民族主义分离运动和其他各种形式的反抗,甚至导致了共同体的解体。塔利强调:“文化上的一致性有助于国家统一的推论是错误的。强调一致性的行动并不会带来统一,反而会引发人们的抗拒,官方更进一步的镇压,最后导致国家的分裂解体。宪政历史上的悲惨记载就是证明。”(205页)为了进一步证明当代宪政秩序的正义性,塔利论证了当代宪政主义的两项基本善:归属与批判自由。归属之善来自不同文化之间在这个宪政体制中共融共存,相互承认、尊重,“这个由所有文化一起编织而成的宪政结合体在成员之间排解调停、建立关系、交相穿梭,强化了公民的归属感,建立了归属于这宪政结合体的光荣”(214页);批判自由之善源自公民在这样的宪政框架中认识到各种差异文化的存在是一种自然的事情,每种文化本身的制度和传统都并非天经地义,由此才有了对其他文化宽容而不失批判的态度。因此,“在一个立基于相互承认、延续与同意这三项常规,包容文化歧异的宪政结合体中,归属与自由等善彼此支持扶协的程度远远大于彼此之间的对立”(217页)。

当代宪政的实践和现代宪政主义的实践对比很有说服力地表明合乎正义的宪政秩序是能够容纳文化差异的宪政秩序,我们甚至不用借用塔利欣赏的《海达家族精神》的雕像,只需抬头环顾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就能够理解不同的物种可以和谐共存。人类文化的差异无论如何也不会比物种之间的差异更大,和谐共存是可能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设计这种合乎正义的宪政秩序。这似乎已经不是塔利的任务了,这个开放的话题留给了制度学领域。

(《陌生的多样性:歧异时代的宪政主义》,詹姆斯·塔利著,黄俊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二零零五年版,31.00元)

8.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 篇八

在教学第一册看图学文《秋天到了》一课时,我利用了投影、录音、录像等多种电教媒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利用投影,帮助理解句子。

在导入新课时,我把按书上的插图制成的幻灯片清晰地打在屏幕上,此时,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这幅放大了的秋景图上。然后,我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的方法,并把图文加以对照,指导学生边看图边学文。

《秋天到了》一课的幻灯片有一张是动片,片中南飞的大雁能随意运动,变换队形。因此,我在教学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这句时,先让学生观察大雁飞时排成的一字形的队形,而后又抽动幻灯片,让大雁边飞边换队形。书本上一句抽象的话,变成了学生看得见的具体画面,静态的语言变成了动态的情景,用直观的演示代替教师的讲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利用录音,引导想象情景。

低年级学生受年龄限制,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较短。为此,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轻松愉快的律动音乐摇头晃脑。一方面让学生放松、休息一下,一方面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秋叶飘落时的情景。学生们耳听美妙的音乐,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欣赏着黄叶翩翩飘落的美景。学生通过耳闻和目睹,加深了对课文中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一句的理解。这样做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利用录像,进行说话训练。

为了深化学生对秋天的认识,我剪辑制作了有声有色的录像片《秋天》,让学生欣赏秋天的美景,记忆秋天的特征。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度过了八九个秋天,但平时缺乏有意注意,因此对秋天的特征没有深刻的认识,而录像打破了时空的界线,把各种秋景再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回到了秋天的大自然中。录像中浅显易懂的讲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美妙动听的音乐,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在观看录像的基础上,我对学生进行了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按照秋天到了,(什么)(怎样)和(什么)(怎样),啊!秋天到了。的句子格式练说。由于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视听结合,兴趣盎然,因此说话训练时发言踊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秋天到了》这篇课文时,我充分利用了电教媒体,因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9.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 篇九

(第三课到园地一)

班级姓名家长签名

一、把词语写完整

暖 开颜 色 盛开

拂面里无 欢歌

连一连

百鸟 勃勃 有趣的 日子

春暖 无云 难忘的 笑容

万里 争鸣 茁壮的 树苗

兴致 笑语 满意的 风景

欢歌 花开 美丽的` 问题

选词填空

悄悄 慢慢 欢快 轻轻

1、风儿( )地吹着大地。

2、小草( )地从土里钻出来。

3、燕子( )地飞舞着。

4、太阳( )地爬上了山坡。

把下列词语组成一句话

1、什么 是 颜色 到底 春雨

?

2、在 爷爷 公园里 荷花 看

读短文,完成练习新 课 标 第 一网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小草长出嫩嫩的绿叶,蓝天上飘着几朵淡淡的白云,红红的太阳,洒下温暖的阳光。远处一片片的野花都开了,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春天真美啊!我爱春天。

照样子,写一写

一片片

红红的

填上合适的词 新课 标第 一网

嫩嫩的()( )的太阳

淡淡的()( )的蝴蝶

10.张扬从一个人到一个团 篇十

长发顺直地从她的肩头披下,眼角盛满笑意,坐在洒满阳光的会议室里,张扬平和而坦然。

一個人前往日本学习,一個人将首個血管靶向制药核心技术带回中国,一個人为靶向药物的中试车间建设费尽心力,张扬却说:“没有一件事情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一個完整的团队才是最宝贵的。”

而今身为北京泰德制药公司的副总,一個各司其职的团队在她的带领下已然成型。“设备部总监齐汝伯真是個能人,他又能设计、又能组装还会改造,在他手下设备变得协调又精准;生产技术总监杨青松也很棒,肯干、肯钻研,年轻人很少有他那股子劲儿。”张扬语气中的钦佩把她对团队的珍视表露无遗。

一個人时,她挑起先锋开拓的重任,没有犹豫,没有踌躇,坚定地完成;一個团队时,她从不吝惜赞美之词,深信队员的能力,力挺每個队员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从一個人到一個“团”,张扬把握住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角色,平和接受、坦然担当。

一個人的战争

时间拉回到1994年,对外经贸大学的日语课堂上,一個已毕业十余载的学生重复再重复地诵读着“阿、以、乌、诶、哦……”,她有些心焦但毫不气馁。从最基础的“五十音图”开始,外语语种为英语的张扬必须在4個月内完成日语初级水平的学习。

“恶补!”张扬用这两個字概括出当时的状态。

就在此前不久,日本药学专家水岛裕教授,将其发明的全球第一個血管靶向药物的核心生产技术无偿提供给中国政府,而被委派前往日本学习这项珍贵技术的正是彼时已成为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主任医师的张扬。

“没有哪一個公司愿意把核心技术给别人看,这個机会很珍贵。”张扬说,能有一個名额进入企业的核心技术生产线上观摩学习,已然不易,所以她必须只身前往、带回技术。

“日本的同事对我真的很不错,他们给我准备照相机、摄像机,热心地为我讲解,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很难完成任务。”一如既往地,张扬对自己的努力和刻苦轻描淡写,却时时记得别人的帮助。

在日本圣玛丽安娜大学药物运载系统研究室学习微球制剂技术、在日本大正制药株式会社学习制剂技术,近一年后,张扬学成归国。但这并不能让她松口气,她必须把她的所学还原出来一建立一個中试车间。

“回到国内才知道,要达到与日本同样的水平,我们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张扬讲起她被“坑”的经历。“我们最开始的设想是,药品的主料和辅料都用国内原料,因此刚回国,我就到各地考察。”

上海、山东、河北……在绿皮车厢的轰隆声中,张扬往往要坐着颠簸若干個日夜才能到达目的地,拿到待检测的原料,再返回北京,寄给日本方面检测,而她每每得到“不合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一趟的颠簸又白费了。

终于一家公司的样品得了“合格”的评语,张扬高兴地要与他们签订长期供货合同,谁知这家公司只是检测时提供了高品质的“小样”,根本无法提供同品质的批量产品。

“发过来的产品一经检验,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张扬对国内制药领域的产品质量仍很忧虑,“任何产业都应该是整体、综合、系统的,基础原料都不过关,产业再发展壮大也是空的,尤其医药行业关系到人的生命,更该慎之又慎。”

一团人的征战

从产品到设备,而今的泰德制药继承了当年中试车间的严苛标准和高品质。“药品质量源于设计,”张扬说,从想法形成开始,就要考虑产品的质量。

由于严格的质量控制,2007年,泰德公司的脂微球载体靶向制剂生产线与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认证,自2008年起已连续4年向日本出口脂微球载体靶向注射剂,开创中国制药行业的先河。

2000年,泰德成为北京市首批通过药品GMP认证的企业,2011年又成为国内首批、北京首家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0年版注射剂药品GMP认证的制药企业。

正因为严苛的质量意味着每一個环节都不能出差错,团队协作在严把质量关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已经实现了安瓿的‘零’破损,”张扬对于这個“零”倍感自豪,这意味着每一個装有药品的瓶子里不会带给患者一丁点儿的玻璃渣,哪怕是微米级的。

这個记录的创造者,正是张扬先前提到的设备总监齐汝伯,他是一個敢在德国仪器上动手脚的人。

“我们与其他企业不同的地方在于,我们的设备都要自己设计、自己配置,而齐工把我们从德国进口的设备,进行了5处改造,才有了现在的效果。”张扬说,齐工已经年近六十,在他的手中,设备像是有了灵性,能做到绝对的协调与精准,从来不做错的,只做对的。

而2010年4月北京评选出的“洋劳模”岸明则负责设备的布局工作,“他辞去了自己在日本的高薪工作,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来到北京为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张扬说,2002—2004年他先后7次为泰德建厂提供技术支持,仅厂房建设一项就帮助节约资金约两千万元。

比起这些元老级人物的奉献,张扬更欣慰于新员工的归属感。作为一個团队的引领者,张扬为每一滴新鲜血液的注入而兴奋,为每一步前进而欣喜,也为相互间的支持、温暖与感动而乐在其中,她带领着的是一個同样协调与精准的团队。

领军者的表率

“我们希望给患者解决问题又不要添麻烦。”张扬简练又形象地解释了靶向药物的作用机理,“靶向药的用量只有普通药的十分之一甚至五十分之一。”

应用张扬带回国的脂微球载体靶向制剂技术,泰德公司首個产品靶向抗血栓药“凯时”于1998年上市,目前已累计销售超过50亿元,预计2011年销售额达11亿元。第二個产品靶向镇痛药“凯纷”于2005年上市,2010年销售额达2.5亿元,2011年预计销售3.5亿元。

依托自主掌握的核心技术,泰德公司在短短的16年内实现了高速发展。从最初不足10人、负债1千万元的小企业发展到注册资本5亿元、员工超千名、年产值超10亿元的中型企业。企业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科技合作项目、北京市品牌通用名药行动计划、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专项、北京市科委统筹项目、北京市首都市民健康项目培育课题等研发专项,预计未来3~5年内将陆续有5個新产品面向市场,远期市场份额均在4~10亿元。

“我们不做和大家一样的药,”针对目前中国药品市场上依旧存在安全无效药的情况,张扬说,由于从医院走出来,她更希望能用最少的剂量解决人们最大的问题。

11.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 篇十一

【案例描述】在一次游戏活动中, 我让幼儿小组合作完成一份记录表———记录将3个积木分成两份的结果。在活动时, 小组长蓉蓉像以往那样包揽了笔和纸, 小组内另外一个比较“强势”的幼儿将积木一把抓在自己的手上开始分了起来, 无所事事的幼儿就在一旁无聊地玩着。看到这样的情况, 我对幼儿说:“小组长在记的时候其他小朋友也要参与其中, 看一看小组长记得是否对。”话音刚落, 便有幼儿喊:“老师, 蓉蓉不给我们看, 我们看不到。”“老师, 他在玩积木, 不让我分。”……

【分析与对策】混乱的合作场面使我不得不思考在教学环节和组织上的漏洞, 主要存在这以下问题:

一是材料供应不足。我班每组大概有5名~6名幼儿, 而每个小组可操作的材料只有一份, 按照一名幼儿记、一名幼儿操作的人数来算, 就有3名~4名幼儿要做旁观者, 如果幼儿的自控力不足就很容易出现混乱现象。二是小组长权力过于集中, 往往独揽小组主要任务, 时间长了其他幼儿就有了依赖和懒惰心理, 也就无所谓参与或不参与了。三是幼儿的合作意识薄弱, 出现不会合作、不愿合作的现象。显然, 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名不副实, 仍是“个人学习”。那么, 如何将“个人学习”转换为“小组合作学习”, 以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呢?

1. 材料准备要充分。

根据小组合作的形式和人数, 我及时调整了材料数量, 为每个小组增加了一份材料, 这样2名~3名幼儿就可以操作一份材料, 减少了幼儿无事可做的现象。

2. 小组长轮流当。

为了造就平等机会, 避免出现小组长独揽小组任务的现象, 我在此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让幼儿轮流当小组长。我组织幼儿讨论“什么样的小朋友可以担任小组长?”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小组长应该怎么做?”等。通过讨论, 师幼共同制定出担当小组长的要求及其参与活动的规则。

3. 教会合作方法。

幼儿很难在需要合作的情境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 大多表现为“不知该如何去做”。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 指导幼儿进行合作。我采取树立榜样、开展合作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将合作意识迁移到实践活动之中。比如, 搭积木或玩商店游戏前, 应大家一起商量, 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 要协商解决;当玩具或积木材料不够时, 要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 要主动帮助他;等等。

4. 强化合作行为。

12.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 篇十二

(一)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秋天到》。教学时间:2008年9月19日上午第一节。教学班级:二(4班)24人 教学目标:

1.能够用流畅、自然的声音准确的演唱歌曲《秋天到》,感受歌曲优美、舒展的情绪,用有感情的歌声赞美秋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2.运用打击乐和速度的变化感受歌曲独特的意境。3.尝试用口风琴吹奏歌曲 教材分析:略

教学重点:用流畅、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抒发赞美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难点:歌曲中出现的四度、五、六度度跳跃音程51、62、5...3

教学准备:

教师:钢琴 录音机 录音带 挂图 课件 多媒体教学设备 打击乐(沙锤

串铃)

学生:音乐书、口风琴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作品(阶段目标:用律动使学生身心沉浸在音乐的意境之中)阶段目标:创设教学氛围,保持轻松的心态 师:播放音乐《秋日私语》 生:听音乐进教室,做律动

要求学生做到:抬头、挺胸、沉肩、收腹、立腰、非常挺拔。

师:作品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作品叫什么名字,演奏作品的钢琴家是谁?哪国人? 生:钢琴、秋日的私语、理查德 克莱德曼、法国人 师:这首钢琴作品想让我们认识到秋天什么呢? 生:景色美丽

师:你们听听这首作品想让我们知道什么(播放歌曲录音)生:复述听到的内容

师:面对大自然的美景,人们不禁发出了赞叹。(再次播放歌曲录音)二.学唱歌曲(阶段目标: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1.出示歌谱

师:你听到歌词的内容了吗?我们也来尝试着赞美一下。生:跟着老师的伴奏唱一唱。2.师生合作唱歌词 3.指导歌曲的难点51、62、53音程的大跳 ...口型、气息等支持等。

4.生生合作唱歌词,学生分成两个部分唱歌词 5.再听歌曲范唱,指导学生备唱歌词 6.带着学生唱歌谱

师:唱歌谱后,你们感受到秋天的脚步是怎样向我们走来的么? 生:回答问题。

7.用不同的速度演唱歌曲(体会)

师:用快速唱还是秋天的脚步吗?如果不是像谁的脚步吗?启发学生联想。生:学生形容自己的感受。

师:你能用自己的步伐走一走吗?(配合音乐走步)生:听音乐走步

8.用打击乐伴奏(沙锤和串铃)三.器乐练习

1.教师指导学生吹奏三个低音,7 6 5 ...2.师生合奏歌曲。聆听:《秋日呓语》

1.师介绍欣赏内容:这首深情如梦般的《秋日呓语》,通过法国著名通俗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德曼)的双手,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和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优美的旋律,悠扬的琴声,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秋的世界。整首乐曲旋律如波浪般起伏荡漾,节奏疏密变换、错落有致。让人们仿佛置身于秋日午后的微风中陶醉了。

2.师放录音,生欣赏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听着这首钢琴曲你在想什么?秋天是什么样的?大家说说看: 四.小结下课 布置作业,背熟歌词

板书设计:

八月:天转凉、风变爽

秋天到 九月:鱼虾肥、瓜果香 赞美秋天

十月:枫叶红、菊花黄 教学设计思路:

1.从学生已知入手,导入课题。

2. 运用多种手段突破难点,感受歌曲意境,学会聆听作品是关键。

3. 关注学生课上学习状态,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4. 对于课上生成的新容,要及时反馈、解决。5. 课后完成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可以有几种,但是选择哪种,完全要依靠教师对本班学生学习状态的了解。以及对教材的理解之上。本课教学中,由于作品节奏舒缓,有的学生课上认为《秋日呓语》有些象催眠曲。我听到这种意见后,首先端正自己的认识态度。首先,我认为学生能当众说出作品的感受,说明是对教师的信任,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另一层含义就是,描写秋天的作品大多给人以沉稳、稳健的感受,这样的节奏非常符合音乐形象的塑造,说明学生认真聆听作品了。不然他无法揣摩作品的意境,我理解这就是好事。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从不同意见当中进行思考,反思自己教学的收获,为提升教学水平做好积累。

小学二年级第三册音乐课《秋天到》教学设计

(二)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秋天到》。教学时间:2008年9月19日上午第一节。教学班级:二(4班)24人 教学目标:

1.能够用流畅、自然的声音准确的演唱歌曲《秋天到》,感受歌曲优美、舒展的情绪,用有感情的歌声赞美秋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2.运用打击乐和速度的变化感受歌曲独特的意境。3.尝试用口风琴吹奏歌曲 教材分析:略

教学重点:用流畅、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抒发赞美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难点:歌曲中出现的四度、五、六度度跳跃音程51、62、5...3

教学准备:

教师:钢琴 录音机 录音带 挂图 课件 多媒体教学设备 打击乐(沙锤

串铃)

学生:音乐书、口风琴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活动(阶段目标:从节奏导入,感知歌曲节拍)1.师生合作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与老师合作,我走一下,就请学生用乐器敲一下,要随着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培养学生观察力)

生:手拿双响筒等待与教师合作。要求:教师走多快,学生就敲多快 师:请所有同学为老师伴奏。生:伴奏。

2.用打击乐为音乐伴奏

师:出示幻灯,请看这就是我们刚才敲击的节奏,现在我们合着音乐来敲击一下。(点击)

生:听音乐伴奏,眼睛看屏幕上的节奏谱。二. 学唱新歌(从器乐入手降低学习难度)1. 器乐练习

师:刚才大家做的不错,现在请拿出口风琴,老师在黑板上有6条练习,请你找到其中1条与老师合奏。生:选择其中1条。2. 师生合奏

师:找6名同学到前面合奏。生:1人弹奏2个小节。师:全班学生一齐与教师合奏。3. 学习歌词

师:这么好听的歌曲,配上歌词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听这首歌词。(点击播放歌曲)生:跟着音乐唱。

师:通过演唱歌曲,我们知道秋天是什么样的季节呢? 生:忙碌的、丰收的季节。

师:我们除了知道这些,我们还从歌曲中得到了什么信息呢? 生:秋天的景色。

师:虽然歌曲这么短,但是我们得到的信息是那么丰富。让我们满怀赞美之情,把这些信息也传达给在坐的老师们,我来伴奏。生:听伴奏唱歌曲。师:纠正口型、咬字、吐字。生:再演唱歌曲。

师:现在我们把脚步加快些,看看有那么变化? 生:快速唱。

师:你们感觉这急匆匆的脚步描写的还是秋天吗? 生:交流感受。

师:所以说秋天的脚步是非常稳健的,结实的,把这个形象要唱出来,就要把字咬住。4. 信息拓展

师:秋天的脚步是那样稳健,给人们心里塌实的感受,小朋友们知道哪几个月是秋天吗? 生:知道 交流信息

师:出示幻灯介绍

秋天到 八月:天转凉、风变爽 九月:鱼虾肥、瓜果香 十月:枫叶红、菊花黄

三. 作品赏析(阶段目标:聆听钢琴独奏《秋日呓语》,用律动配合音乐)1. 介绍作品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描写秋天的器乐作品,这首深情如梦般的《秋日呓语》,通过法国著名通俗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德曼的双手,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和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优美的旋律,悠扬的琴声,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秋的世界。整首乐曲旋律如波浪般起伏荡漾,节奏疏密变换、错落有致。人们仿佛置身于秋日午后的微风中。

师:听后出示幻灯并提问:作品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作品叫什么名字,演奏作品的钢琴家是谁?哪国人?

生:钢琴、秋日的私语、理查德 克莱德曼、法国人 师:这首钢琴作品想让我们认识到秋天什么呢? 生:景色美丽 师:顺应四季的变化大自然,向人们敞开胸怀,充满激情的拥抱大家(再次播放歌曲录音)2.律动表现

四.小结下课

布置作业,背熟歌词

教学设计思路:

1.从音乐实践活动入手,导入歌曲。

2. 难点突破在歌曲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感受歌曲意境,学会聆听作品是关键。

3. 关注学生课上学习状态,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4. 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使学生能自信的演唱歌曲。5. 课后完成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与第一个设计不同之处在于:教师一上来就从音乐活动入手,先让学生用打击乐为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伴奏,之后,我们进行师生合作练习。学生走,教师用打击乐与他配合,然后是教师按照歌曲节奏走,全体学生观察并进行伴奏。这样实际在培养学生细心的观察力和听力。活动中伴随成功感在里面。然后我们听音乐伴奏,这样逐渐使学生熟悉歌曲《秋天到》的节奏。学生出现的问题就是聆听第二乐句第一个小节时,总是听不准,总把节奏打成X X X X,而歌曲的节奏是X X X-,从中我发现有的孩子上课时观察的不细心。这样听音乐伴奏时就一定要出错,于是教师指导学生聆听这些细节的方面。另外在感知音乐形象时,我们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学生马上就联想到用快速唱不象春天的脚步走来,向是春天或夏天的脚步,这样对比之后,学生对歌曲形象的理解就更加深入。

上一篇:爱国人物的故事10则下一篇:bt传播的版权问题:美国等国家对p2p应用的声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