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最终稿(通用6篇)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最终稿 篇一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郑益仙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材料工程系江苏常州213011)
摘要:分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我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具体实
施经验和成效进行探讨,得出结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职业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
所在,是实现国家、企业、学校、学生各方“多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必要性;可行性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何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劳动保障部制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中指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就是: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度。鼓励企业结合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与职业院校联合制定培养计划,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吸收教师、学生参与技术攻关。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我国当前就业形势的迫切需要。
由于我国人口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形势仍然很严峻,特别是劳动者整体素质不能适应就业需要的矛盾继续存在。目前,全国技术技能劳动者有8 720万人,占全国城镇从业人员的32.9%,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360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4%。劳动保障部对103个劳动力市场监测结果表明,登记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对高技技师、技师、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分别达到3.3、2.2、2.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重要措施。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需要。
2005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在中央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高技能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力提高的一个瓶颈。“中国制造”要走向世界,仅仅靠劳动力的低成本难以参与国际竞争,更难以占领国际市场,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特别是大批高技能人才。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等,都是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促进就业、促进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提高的成功范例,也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突破。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要求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科学、有机地实行“产销”连接。也就是运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能动作用,利用市场的力量使职业教育在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职业教育也只有在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才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1.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相吻合。
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是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平台。2005年 11月7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2.职业教育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F&G(中国)电气有限公司业务拓展经理马海妮说:“从人才市场上招工很容易,但后期的培训则非常艰难。从培训成本上来看,通过‘双元制’教学与学校培养定单式的员工,虽然花费不少,还是‘划算’的。”
职业教育是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与行业、企业、农村和社会用人部门密切相关,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最根本的切入点。与经济建设同呼吸,共命运。所以职业教育可保证直接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
3.国家出台的政策支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劳动保障部制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中指出要通过建立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代表,以及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强化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联系。改革培养模式,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对于企业,国家鼓励企业出资支持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建设、设立奖学金或助学金。对于企业或个人支持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各项经费,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进行捐赠的,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的规定,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国家鼓
励企业积极接受高校学生实习,企业支付给在本企业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7]42号)的规定,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扣除。企业应为高校学生实习提供便利条件,选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指导。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途径
国家要求加快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的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鼓励高等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建设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聘请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工科在校学生要到企业去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不少于6个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邀请企业专家兼课,派教师到企业学习。
我校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与用人单位就教学实习基地、冠名班、就业基地等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合作意向。
校企合作协议书就是用人单位的“订单”,这张“订单”不仅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定单,还要包括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等在内的订单培养计划。要在用人单位“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教学层面的合作
(1)企业参与学校招生和毕业生的就业。在学校招生阶段即选拔一个班学生作为“签约准员工”,企业就缺口岗位与校方达成培养协议,每年所需专业人数通报校方,由校方负责招生、培养,企业选择优秀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一年,校企共同签定高技能人才的就业协议。校企双方合作共同研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业教学计划,使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能够与市场需求良好对接;注意把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对接,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教学针对性更强。
(2)企业为校方提供实践基地,由企业指派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训;加强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弥补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脱节的缺陷,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校企共同研究开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材;并将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直接从企业生产一线提炼出的生产性案例式教学课题,在校内对学生进行实用的案例教学,或直接放到校企合作基地企业,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生产骨干,根据课题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在生产现场实施教学。
(3)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对企业的在岗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或取证培训。
2.师资队伍培养的合作
校企共同选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师资;学校积极引导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顶岗进修,紧贴企业实际进行培训课题开发。同时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高级技师走进来一起参与课题开发和直接从事教学。
3.教科研合作
拓宽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思路,在条件成熟时,积极承接企业加工难题,由教师带领冠名班学生进行技术攻关,成功后将其开发成冠名班教学课题。
4.文化层面的合作
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每年请企业有关部门主管为学生做名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的讲座。企业还参与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管理模式的制订,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搞好专业文化建设,通过引入企业文化,校企结合,培养学生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文化素质,即:专业化的工作技能包含技术、资质和通用管理能力;专业化的工作方式包含形象、思维、语言;专业化工作操守包含道德、态度、意识。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意义
对国家来说,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加快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对企业而言,“订单培养”是快速造就人才的有效途径,开展校企合作能有效地保证企业对技能紧缺型人力资源的开发需求,可以较好地解决企业对人才标准的培养途径与质量要求等问题。在校企双方紧密型合作过程中,由于教学计划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所以学生在实习前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使企业感受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同时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获得了实惠与利益,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订单培养”为企业“量身订制”人才的功能,突出企业岗位要求,注重工学紧密结合,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培养,并最终实现订单学生综合素质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将校企合作作为营造“学习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企业竞争力。并可以通过对教育的支持,起到宣传效应,树立企业形象。
对学校来说,开展校企合作能有效的使学校了解企业对人才使需求的数量与质量的要求,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变革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使之满足企业对技能紧缺型人才的需求。在招生宣传方面,我们注重突出订单企业及其合作的成效,让学生与家长更多地了解企业发展前景与岗位要求,努力使他们对自身发展做到“心中有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发展考虑”的办学理念。使学校人才培养结构基本适应劳动市场的变化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与发展能力。提高合作企业及劳动市场对学生的认可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一定要坚持并发扬光大。
对学生而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使学习内容与企业的需求零距离、使实践锻炼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必将促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能使学生亲身领略企业文化并更好的融入其中,培养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发展前景与岗位要求,从而对自身发展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就业水平与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科技部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J].继续教育,2008(2).[2] 劳动保障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R].[3] 李高海.浅论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J].继续教育,2008(5).[4] 王瑞祥.深化认识 健全机制 积极推进中央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R].在中央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最终稿 篇二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国家对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部署,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但众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和素质并非企业所需,达不到企业的标准和要求,“产品”不适销对路。基于这种状况,上海电机学院高职学院在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般认为,高职教育的“订单式”培养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可见,高职教育的“订单式”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主要内涵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人才的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求校企双方的共同参与。企业不只是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负责接收毕业学生,而且参与从培养方案的制订到实施以及整个培养过程。其次,“订单式”培养模式涉及三个主体,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主体在主观意愿上的一致性是达成合作培养的基础。“订单式”培养的关键是实现人才规格的“适销对路”,其核心和最终目的是达到理想就业,这是衡量“订单式”培养的基本标准。
2“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依据
2.1 高职教育改革的趋势要求
“按需培养、企业录用”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明确的教育目标、专一的教育内容、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主动适应市场对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为企业培养了各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2.2 企业人力资源的现实需求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企业意图,共同培养适合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的人才,其最大特点是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
3“订单式”人才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3.1 方法的灵活性
为了促进“订单式”培养的健康发展,校企双方都应发挥各自优势,创新教育模式,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员既可以在学校学习,也可以到企业参观实训,更可以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方法。
3.2 评价的客观性
由于企业及早地通过“订单”向学校明确了用人标准,在校企双方签订的协议中明确了双方责任、权力、义务和违约条款,对学生的“规格”、“型号”和质量标准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样,对“订单式”培养的评价就有了客观依据。
3.3 利益的双赢性
“订单式”培养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只有坚持“订单式”培养利益双赢性的原则,才能使“订单式’”培养的路子越走越宽。对于学校而言,“订单式”培养有助于学校根据实际需要把握办学方向,调整专业设置,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的需求。
4 高职机电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职机电专业“订单式”培养的具体做法是:在机电一体化和电气自动化两个专业开展试点,采取“2+1”培养模式,即学生前2年在学校修完所学专业必修课和限选课的基础上,留出应修总学分的5%~8%作为任选课学分(与此对应的任选课门数为4~6门),于第3年按照企业与学院商定的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授课和考核。所学课程和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教学和考核工作由学院管理、监督和归档。学生修完指定课程后,可以选择在合作企业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按照学校的相关文件规定进行管理和答辩。修改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呈报学校教务处批准和备案,受学校监管。在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4.1 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
学院在推出两个“订单式”班时,均与企业磋商,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先由学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及行业基础平台课程,然后和企业协调制定专业基础平台和订单专业课程。该教学模式实行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理论与实践互促互进的模式,最后半学年根据订单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践。1/3以上专业教学在职业现场进行,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运行和管理工作,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企业参与教学方案制定全过程,大大增强了教学针对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4.2 以严格管理为手段,校企共同参与教学考核
学院坚持严格管理,邀请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海柴油机厂、上海工具厂等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共同实施技能质量控制。在分工上,教学管理由学院、企业共同实施,学院负责考核理论教学部分,企业负责考核实践教学部分;在教学设计、顶岗实践安排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经营运转活动尽量协调一致;在教学管理上,承担教学任务的合作企业严格按教学计划派专家到校授课。
4.3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共同提高学生素质
学院在与教学相关的各个环节上创造条件,培养学生适应现代旅游企事业生产岗位群的各种能力。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加强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锻炼,培养能说会做的能力。二是在教学管理上,实行“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双循环互动教学模式,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与现场获取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大力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实习结束后,学院召开座谈会,探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三是在实践教学上,利用企业和“订单”班开展活动、组织出游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敬业、勤奋、吃苦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及创业精神。四是在教学资源利用上,把企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作为专业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5 高职机电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订单式”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因而要求办学的基本软件与硬件条件要与之相配套,高职院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
5.1 注重课程设计的“项目性”
“订单式”培养究其实质就是“能力本位”教育,而实现此目标就必须将原学科体系设置的课程知识点与完成工作项目所需的知识点对应进行分拆,将原跨项目的学科课程体系回归到原始态的工作项目整体性的知识、技能、情景体系;以工作岗位为依据,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项目过程为线索,以项目结果为目标,将知识、技能、态度、情景融为一体,构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即“素质项目”课程。
5.2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的“三重性”
“订单式”素质项目的教学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教学内容既含操作技能又含专业知识、工作情感。此时,教师的身份具有“三重性”,即知识传授者的教师、操作技能指导者的师傅、工作态度与情感引导者的领导。教师原有的学科课程知识的结构是“条条”形的,要求知识的深度;而现素质项目所需知识是“块块”形的,特别强调知识的广度与工作任务的贴近性与有用性,一个项目所需知识应是原几门学科相关知识的有机重组。项目操作技能不同于学科的专业实践,它强调与实际工作的紧密性与仿真性,一个项目的操作要能真正生产出符合社会标准的有用“产品”,这一块也恰恰是高职教师的弱项。
5.3 注重实践基地的实用性
学生操作技能培养的物质前提是实践教学基地,学校的教学只有在拥有对口性、先进性、开放性、完备性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使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成本,从而为其创造利润,这也是高职院校顺利获得企业人才“订单”的前提。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体现教学的职业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环境中陶冶人的职业情操。
摘要: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提出了高职机电类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基本原则;强调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校企联合办学的具体实施形式。特别是结合上海电机学院高职学院在订单式培养中的探索,提出了职教“以市场为导向,以充分就业为目的”的“订单式”教育和教学组织模式。
关键词:“订单式”培养,积极探索,遵循原则
参考文献
[1]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4):72-74.
[2]全国高职高专产学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最终稿 篇三
一、“冠名培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背景
1.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的需要
企业冠名班是最有特色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形式,是指学校为某个特定企业单独招生、单独建班、对口培养,同时冠以企业名称,邀请企业参加开班仪式,使学生一进入学校就接受企业准员工职业教育,形成了“招生与招工结合、实习与就业同步”的校企合作新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让学校的教学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缓解了企业招工难的压力,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的就业有保障,解决了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由于校企双方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持久动力,因此要建立稳定的企业冠名培养模式,政府要出台相关法律和鼓励政策,职业院校也要主动寻找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共同点,并付诸实施,以激活企业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
2.是实现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标准把控的需要
“冠名培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企业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标准、途径与质量等要素实现较好的把控。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保证学生在上岗前初步具备了顶岗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学生顶岗实习不再是负担,而是有效的劳动生产力;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顶岗中表现出色的学生,降低了招工、用人成本和企业风险;教学计划中嵌入为企业“量身定制”的功能模块,契合了企业岗位要求,使工学结合更加紧密,增强了学生对企业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最终实现订单学生综合素质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奠定了基础。
3.是完善学校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
2010年1月初,笔者学校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推广实验全面展开,经过六年多的课改实践,已取得显著成果。适应不同企业需求,为冠名企业量身定制培训课程迫在眉睫。因此,以课程层面的企业深度参与为特征的“冠名培养”模式是对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重要完善和补充,它与一体化课程一脉相承,相得益彰,如同给一体化课程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二、“冠名培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创新
笔者学校的“冠名培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而是几年来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以下特征:一是将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引入教学全过程,校企共同参与实施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二是教学过程中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模式为教学实施基础,冠名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选定已开发好的课程内容,或根据企业的特殊需要,与专业教师按工学结合一体化的理念共同开发新的学习领域;三是实施过程中“共同制定人才标准,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参与冠名管理,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共同提供教学资源,共同组织学生评价”,实现了共赢发展。“冠名培养”使专业定位更加贴近生产一线,更加贴近生产岗位,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培养的人才深受企业的欢迎。
三、“冠名培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学校积极开拓就业,寻找企业与学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利益共同点,以激活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内在动力。积极探索“冠名培养”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创新,产教结合,深度合作。在冠名培养过程中,在课程改革、教学实施、师资培养、管理机制、评价方式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学校和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企业和学生的需求,遵循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由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明确要求,调整学校现行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共同制定课程计划、教学方法、评估手段,出台符合三方(培养方、委托方、受教育者)利益的人才培养计划,并以此作为冠名班课程教学的总体方案。
2.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招生过程
企业确定员工招生方案,在学校招生阶段选拔一个班学生作为签约准员工,并与校方达成培养协议,凡签约准员工没有特殊情况,毕业时企业一律接收。
3.校企双方利用双方的教育资源培养人才
冠名培养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交替进行。这就要求企业不仅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还必须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指派技术人员参与冠名班课程教学,缩短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距离,使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相对接,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企双方互为培训基地。学校利用教育资源,根据企业需要,对其在岗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或取证培训;企业吸收优秀专业学校教师参与企业一线生产和技术研发,全面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4.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师资团队
依据企业需要,校企共同遴选冠名班的师资队伍。参与冠名班培养的教师,必须有一年以上冠名企业工作经验。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引导专业教师走进企业生产现场顶岗进修,提高生产技能,获取冠名企业一手资料,与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共同制定专业标准、教学计划、开发课程、从事教学,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
5.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课程设置和教材开发
笔者学校特别聘请冠名班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课程改革实践专家,和学校的专业老师共同参与了学校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把企业的工作任务引入课程中,让企业明了学校的课程来自于企业一线的生产任务,使被冠名企业明晰学校现行的课程结构,为将来冠名班依据企业要求进行知识重构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6.校企双方共做人才培养与储备,实现双赢发展
通过开设企业冠名班,破解了企业的招工困难和人才培养不对路的难题,为学校学生的成才和就业提供了保障,又使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更具有职业性、导向性和针对性,是一项多赢的策略。
7.校企双方教科研合作,促进内涵建设
拓宽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思路,积极承接企业技术课题,企业人员、教师及冠名班学生共同进行技术攻关,提升学生参与企业科研的积极性,为其进入企业后的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8.校企双方进行文化层面的融合
将企业文化和理念适时灌输给教师和学生。企业定期对冠名班学生进行企业模块培训,全程参与学生评价,有针对性地灌输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具备满足企业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冠名培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成果
“冠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是笔者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在学校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模式中注入了新的企业元素,是“一体两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支撑。
几年来,学校先后与北京安德建奇集团、北京中电凯尔设施管理有限公司、承德颈复康药业有限公司、北京中盛恒信有限公司、北京现代有限公司、福田雷萨起重机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联合,开办了以“安德建奇数控班”为代表的26个企业冠名班。实践证明,这种冠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切实可行的,它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冠名班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毕业生稳定率为98%。2015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冠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4.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最终稿 篇四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努力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自主教育的新理念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广泛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新教学理念,规范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为实现我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研究的具体目标
本课题主要通过实践研究,将着眼于学生的参与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自觉合作性和积极创造性,让他们做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社会活动的主人,形成新型的“自主人格”。以此来促进学生面貌的质的变化,形成自主教育的特色。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研究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探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模式。进而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三、实施的策略
我们将着力于围绕一个核心、强化一种意识、突出三大主线,实施“自主教育”,初步建构了“自主教育”办学特色模式。
(一)围绕一个核心——以办学理念为灵魂
我们将以办学理念为核心,以教育、教学、管理为主线贯穿到学校方方面面工作之中,力求让学生的自主发展在全面发展基础上有更高层次的飞跃,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强化一种意识——以教育科研为先导
在“自主教育”特色的创建过程中,我校将以科研为先导,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努力强化科研意识,引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自主教育”的课题研究之中,要求45周岁以下教师人人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为切入点,纵深发展,不断积淀,培厚底蕴,从实践到理论,理论再指导实践,尽快地转变教师的观念,有效地促进 “自主教育”办学特色的建设。
(三)突出三大主线——以“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为抓手
为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必须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改变教学形式,更新教学策略,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三方面形成“自主”特色。着力建构“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为教师搭建四大平台,力求凝练出“以学定教,多学少教,学教互助,精讲精练”十六字方针的课堂模式,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育人精神,努力把每一堂课上成“明目标,过程优,活动实,反馈勤,讲练精,效果好”的高质高优效课,使之成为我校教学特色。
搭建四大平台——学、论、研、范
⑴学——理论支撑,提升自主高效课堂的理论水平。
⑵论——交流研讨,积极探讨“自主高效课堂”精神,形成特色。
⑶研——校本教研,实践探索“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探索五条策略和六个环节:一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五条策略,即营造民主氛围,搭建自主探究平台;创设问题情景,诱发自主探究动机;培养问题意识,增强自主探究能力;重视过程引领,注重自主探究体验;合理改变教材,拓宽自主探究渠道。二是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即在教师方面:引导——启思——点拨——助研——激辩——点评;在学生方面:自读——自悟——假设——自究——互辩——评析。力求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⑷范——课例展示,推进教学形式转轨,深化自主课堂效果。在一学期以“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学习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示的流程为“讲前说课(说本节课实现“自主课堂”策略)——课例展示——讲后反思(反思“自主性”达成的亮点或不足)——全体交流”,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是教师对自主课堂有更深的认识,有更明确的目标和课改努力的方向。
四、实施步骤
(一)组织动员阶段(2016年3月——6月)
本阶段目标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讨论学习,剖析问题,研究高效课堂的特征以及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
1.成立领导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一是各学校要成立创建高效课堂活动领导小组;二是制定学校《创建高效课堂活动实施方案》、及相关制度和规定。
2.加强学习,深入研究。一是各校要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丰富理论储备;通过教师的自学提高专业素养,为课堂的有效实施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尤其是结合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要明确学习内容,什么是自主学习、什么是合作学习、什么是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实施,以及三种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应注意哪些事项;二是开展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的教学模式的讨论活动,统一思想,坚定信念,达成构建不同学科,不同年段的课堂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共识;三是通过学校的常规课、组内教研课、校内公开课等形式的教研活动深入剖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根源,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特征,从而确定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和策略。
3.扎实做好课前的备课工作,做到教案实用,集体备课的模式是个人初备——集体讨论——课案生成——个性设计——课后反思等环节。其次要转变学习方式,增强参与意识。要树立“以学定教”的思想,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三讲三不讲”重点、难点、易错点讲,学生已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第三,做好课后的训练工作,促进知识的内化,要精心的设计有针对性、层次性、选择性、开放性作业,作业设置要遵循“三布置三不布置”的原则,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不布置重复性、惩罚性、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作业布置一定要科学有效。
3.结合学校实际,要以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为突破口,进一步引领学校的其他学科。要根据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按照“全体教师参与,骨干教师示范”的原则,从而明确各学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确立创建活动的重点学科和教师。
4、学校要在已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提炼,总结出适合本校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或教学流程基本框架。
(二)探索实践阶段(2016年8月——12月)
本阶段目标为:观摩名师课堂教学,学习借鉴,大胆改革,勇于实践,通过骨干教师执教示范课,集体听评,研讨总结,探索创建高效课堂新路子,为全面推进创建活动积累经验。
1、各学校要组织教师分学科开展构建高效课堂研讨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本学科常态课的教学研究,探索高效课堂的教学思路、模式、策略和方法。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确立各学科高效课堂课题研究的方向、目标、方法和预期成果。倡导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和课堂反思能力。
2.要保障校本教研活动的数量,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要把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同听课评课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第一时间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总结提炼,积累经验。
(三)全面推进阶段(2017年 3月——2017年7月)
本阶段目标为:在总结前一阶段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名师带动、同伴互助、自主发展”的模式,全面开展高效课堂创建活动,使每位教师明确高效课堂的目标和要求,掌握并运用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上好常规课。这是创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障。各学校要结合本校教学条件、师资状况和学生情况,重点搞好常规课的研究,引领教师研究如何上好常规课,如何提高每一节课的效率。教师要深入研读每一课教材,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组织引导学生当堂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既定目标。
2.打造精品课。每位教师在本阶段及此后每个学期分别打造2-3节体现先进教学理念、高水平、高效率的精品课,在学校范围内公开执教,以达到互相交流,学习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
3.强化校本研修。在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各学校要立足校本研修,通过教师通过专题讨论、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
4.及时反思、总结和提升。教师要坚持写教学反思,及时记录教学中的问题、经验和心得体会,并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和阐述。每位教师在本阶段及此后每个学期分别写出1-2篇体现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的研究性论文。
本阶段结束,各学校、各学科要写出阶段性成果报告。
(四)反思深化阶段(2017年8月——2017年11月)
本阶段目标为:总结创建活动情况,反思创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深入研究,形成促进高效课堂构建的长效机制。
1.总结反思。各学校要分学科召开教师、学生、家长代表等座谈会,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予以总结和提升;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和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形成长效机制。在总结、反思、研讨的基础上,调整完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方向和目标,制定出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深化高效课堂构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制度和措施,实现高效课堂常态化,并形成创建工作长效机制。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新课程改革期待着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学校已购买大量学习资料、研究时间充分、经费充足。
五、预期成果
阶段成果:阶段性总结、论文
研究阶段时间:2016年3月——2017年12月
成果名称及形式:阶段性总结、论文
负责人:丛万忠 最终研究成果: 成果形式:论文、结题报告
负责人:丛万忠
升阳中心小学
5.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最终稿 篇五
校企合作既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一个方向, 根据社会的就业情况和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职业教育最初的培训模式是面对面的直接教授, 但是没有成文的制度。后来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 到后来学校职业教育成为主流, 主要是它有制度化形式展开教学。
目前, 当今学校职业教育与自然形态学徒制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成为主流, 每一阶段职业教育形态的变化, 都有着相应的体制变革。
总而言之, 加强教育与企业实践实践相结合, 调查研究企业对人才需求, 建立起以能力和就业为本的教学体系。实现学校与企业文化理念的相互融合, 使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达成良好的互动, 使校企合作为我国做出巨大的贡献。
1 校企合作概述
目前, 学校和企业合作是一个人们话题, 甚至很多学校和企业联手打造一个产学研体系, 以产学研基地的形式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全面人才的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内外结合的创新教育体系及其实践基地, 使创新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具体体现在以就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现场实训与仿真模拟实训相结合的形式, 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过程, 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同时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及环境。使学生的创造力在充满创新精神的氛围中得以最大的发展和提高。
2 校企合作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分析
校企合作无法制保障。国家已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支持校企合作, 但当有具体问题的时候, 却没有真正的法律保障措施, 在一些地方校企合作只是流于形式, 不能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其次, 校企合作范围不广, 只停留在试点专业上, 并不是所有的专业进行校企合作。再有学院的教育改革措施还不配套。理论与实际脱节, 学校教学内容大部分是以理论知识为主, 并且很多实践教学环节也没有得到企业的配合和认可。最后, 教学体制有待改革。学校在时刻关注企业需求变化的同时, 政府应有相应的指导部门, 指导学校进行专业方向调整, 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否则, 如果双方承担义务的意识较弱, 合作关系难以巩固。
因此, 校企合作借鉴市场运行机制, 谋求合作的互利双赢, 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而且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巨大作用, 但是我们知道, 校企合作模式是职业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道路。
我们不应该因为其存在问题, 就否定这种改革, 我们要根据双方的条件和能力、行业的特点等因素决定, 做出改进,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制度层面上。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 制定校企合作法律框架, 做到“依法治教”。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能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勇于承担、善于合作, 能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 不断或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 (2) 机制层面上。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合作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 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 剖析工作岗位, 分解工作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 重新调整课程设置, 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 开发专业教学标准, 形成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使“以行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观真正落到实处。 (3) 实践操作层面上。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 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 搭建校企合作多样化的平台。比如在学校组织针对实习生的招聘活动, 通过就业洽谈、专题招聘等形式, 给学生提供最大化的就业信息, 由他们自己和企业进行交流和双向选择。这样,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和职业的内涵,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自主应聘的过程使学生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 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做基本的准备。
3 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方向
3.1 校企合作办学理念的提升
深刻认识校企合作的意义。职业学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 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 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以就业为导向, 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 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层次, 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点。
3.2 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根据经济需求, 学校和企业共建专业。邀请企业管理者和技术顾问, 共同商议专业设置, 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 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导向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学习, 注重对能力的评定和实践的考核。同时, 建立多种类型实习基地, 实现校内外基地的紧密衔接。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实践是教育理念中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 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 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实际的实践经验, 最终达到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实用化、具体化。并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理解所学的相关知识, 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领域, 有效提高创造能力及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从而提高其社会竞争力。总之, 通过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与平台, 最终有力推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摘要:本文着重探讨企业元素融入校园, 创新高职校园实践模式。主要探讨校企合作的概念, 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进措施。最后对校企合作的作用也进行了分析, 指出校企合作是一个相辅相成的, 互助自助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学校,企业,理论学习,实践,合作模式,人才培养,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上官子木.教育的国际视野[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李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J].成功:教育, 2008 (3) .
[4]李巨文.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07, 9 (1) :97-100, 110.
[5]刘守义.我国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分析[J].职业与教育, 2006 (11) :3-5.
[6]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问题以及在我国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2 (34) :21-25.
[7]孟学英.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规范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0) :70-71.
6.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最终稿 篇六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发展方向。数学类专业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基础专业,对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并积极探索了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以完善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 本科院校 数学类专业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4]247号,项目名称: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23-02
1.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1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而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应用型人才。
1.2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直接服务与地方经济的而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地方本科院校的建设。由此可见,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本科院校建设相互促进。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地方本科院校以地方经济的人才需求和人才要求为依据,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2.1本科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数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对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让本科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数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重视企业的用人需求及用人要求,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制定培养方案。
2.2加强合作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加强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人才培养基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建设合作基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接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过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而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数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2.3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训机会
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训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学校和企业应成立专项资金,加大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资金支持,完善企业的基础社会建设和岗位建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企业实习机会。同时,地方本科院校和企业应加强对人才培养基地的管理,提高人才培养基地的利用率,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4创新校企双导师制度
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积极优化师资队伍,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在校企双导师制度下,导师应对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规划学生的职业方向,加强数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同时,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企业导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工作指导和评价,提高企业实习的效率。创新校企双导师制度能够有效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小结: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教育界的研究重点。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且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完善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本科与阿尼奥应与企业共同制定数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合作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训机会、创新校企双导师制度。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的发展及地方企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俞宁,廖林清,罗静,胡飞. 地方本科院校“三段式”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2(11)
[2]周德俭,李创第,刘昭明. 地方院校面向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03)
作者简介:
熊佩英(1964.07-),女,汉族,籍贯:湖南沅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微分方程理论与应用。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最终稿】推荐阅读: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07-20
校企合作模式深度剖析07-25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讨论文5则范文10-04
学校“冠名班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实施方案09-02
奔驰校企合作10-02
校企合作仪式议程07-17
校企合作案例分享07-28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08-19
校企合作建设方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