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及例子

2024-07-11

词类活用及例子(精选6篇)

1.词类活用及例子 篇一

以下为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

(一)4、烛之武退秦师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把„„作为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方位名词,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解释为“向东面”;封:第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以(郑)为疆界。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第二个“封”,名词,边界。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邻邦的国力变得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变得相对削弱了。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害他。○晋『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驻扎函陵,秦军氾(fàn)南。//晋军屯驻在函陵。○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若亡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郑而有益于君。

○『夜』在夜里/连夜,名词用作状语缒(zhuì)而出,见秦伯。

5荆轲刺秦王

○乃遂收『盛chéng』樊於(wū)期之首,『函』匣子。这里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用匣子封之。

○顷之未发,太子『迟』“以„„为迟”,形容词意动用法之。//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以送之。○士皆『瞋(chēn)目』,发尽『上』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上指冠。

○谨斩樊於期头,„„,『函』用盒子,名词活用作状语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动词使动用法,使„„闻大王。6鸿门宴/鸿门宴

A、名词用作动词

○籍造户籍册或登记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项王。

○刑用刀割、刺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芷阳间行。

○沛公欲王称王关中。

B、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连夜去。

○吾得兄像对待兄长那样事之。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像翅膀那样蔽沛公。

○头发上向上指。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使„„活之。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与„„交好留侯张良。

高中语文必修(二)8兰亭集序 9赤壁赋 10游褒禅山记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数词活用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副词活用作动词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舞,使动用法;//使„„泣,使动用法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攻占,名词活用作动词;东,向东进发,名词活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名词活用作动词 ○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以„„为侣、为友,名词用作动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唐浮图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旁边,名词活用作状语)○由上以上五六里。上,向上走,名词活用作动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穷,穷尽,走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看到的景象,动词活用为名词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作动词用

○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弄错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取名,命名,称呼。用为动词 ○名之曰褒禅。名,命名,称呼。用为动词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动词活用为名词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形容词,这里指幽暗得使人迷惑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 ○今我来思,雨(yù)雨,作动词,下(雪)雪霏霏。○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鞿羁:名作动,约束 ○谣诼谓余以善淫。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鸷鸟之不群兮。群:名作动,合群

○伏清白以死直兮。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屈心而抑志兮。屈、抑: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步余马于兰皋兮。步:使动,使„„步行 ○高余冠之岌岌兮。高:使动,使„„加高 ○长余佩之陆离。长:使动,使„„加长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下: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受委屈高中语文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9劝 学(《荀子》)

○假舟楫者,非能水水,用作动词,“游水”也,而绝江河。○上在上面食埃土,下饮黄泉。

○君子博学/而日每天参(cān)省(xǐng)乎己。10过秦论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瓮作;绳:用绳子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 2)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席:用席子;包:用包;囊:用口袋。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执敲扑而鞭鞭:用鞭子笞天下。○乃使蒙恬北北:在北方筑长城而守藩篱。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云: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 3)形容词用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尊贤而重士。贤:贤能的人。

○因利乘便。“利、便”都解释为:便利的条件。4)形容词用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尊贤而重士。形容词作动词。重:敬重、看重 5)动词用作名词:

○追亡亡:逃走的军队逐北。6)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斗:使„„斗诸侯。

○流血漂漂:使„„漂浮橹。○伏伏:使„„倒在地上尸百万。

○却却:使„„退却匈奴七百余里。○序八州而朝使:使„„朝拜同列。

○吞二周而亡亡:使„„灭亡诸侯。○会盟而谋弱弱:使„„削弱、削弱秦。

○士不敢弯弯:使„„弯、拉开弓而报怨。○焚百家之言,以愚愚:使„„愚昧黔首。

○以弱弱:使„„弱、削弱天下之民。11师说

A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一个“圣”,圣人;前一个“愚”,愚人。B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以„„为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耻,以„„为耻 ○而耻学于师。耻,以„„为耻 高中语文必修(四)11廉颇蔺相如列传

⑴名词作动词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乃使其从者衣褐。衣,穿

○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走上前

⑵名词作状语

○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西,向西

⑶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完,使„„完

○秦王恐其破璧。破,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碎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毕礼而归之。归,动词使动用法,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⑸形容词作动词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 ○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 12苏武传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使动用法

○欲因此时降武。/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3、名词活用

○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载/抬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绝不饮食。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13张衡传(1)/ 张衡传(2)

○大将军邓骘(zhì)奇以„„为奇其才,累召,不应。

○京师学者咸怪怪: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是怪事,感到奇怪其无征。○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目,用作动词,用眼睛看之。高中语文必修(五)

4、归去来兮辞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生生:维持生活。资,凭借,未见其术。

○眄庭柯以『怡』使面容出现愉快的神色。怡,使„„怡颜。

○『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乐『琴』『书』名词动用,抚琴,读书以消忧。○或『棹』船桨,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划孤舟。

○『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善。认为好,喜欢,羡慕万物之得时。○园『日』每天,名词活用作状语涉以成趣。○『悦』以„„为悦,形容词意动用法亲戚之情话。

○聊乘化以归尽,『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乐夫天命复奚疑 ○携『幼』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孩子入室。○倚南窗以寄『傲』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傲世的情怀。

5、滕王阁序

●襟襟,以„„为襟,名词活用作动词三江而带带,以„„为带。名词活用作动词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人杰地灵,徐孺下下,使动用法,使„„放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雾,像雾一样,名词活用作状语列,俊采星星,像星星一样驰。●窜使„„窜,逐,使动用法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川泽纡其骇使动用法,使„„感到惊骇瞩。●屈贾使动用法,使„„屈居宜于长沙。●物华天宝名词作动词,有光华、有珍宝。●腾蛟起凤动词使动,使„„腾空(飞起)。●人杰地灵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有灵秀(之气)。●目吴会于云间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6、逍遥游

7、陈情表

○臣以险衅(xìn)险衅:艰难祸患的事,指厄运。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夙遭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凶凶,不幸的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2.词类活用教案 篇二

教学要点: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

1.名词作状语、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2.动词作名词、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3.形容词作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4.数词活用。教学内容: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当奴隶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用船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规律总结: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主语+【名词】+谓语 活用为状语

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两项是()。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沛公欲王关中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俊才星驰 E、籍吏民,封府库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王无罪岁”中的“罪”,就是“怪罪”的意思。[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 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 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④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 填然鼓之 ⑥ 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⑦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⑧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规律总结: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五:所字结构,所字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注:名词活用作动词或状语的区别:一般情况下,看名词后是否+动词,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 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使动,使„„臣服的意思。① 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③ 序八州而朝同列 ②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④ 既来之,则安之。(来:动词使动用法, 使„ „来,安:动词使动用法, 使„ „安定)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①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② 鱼肉缙绅 鱼肉:以„„为鱼肉 ③ 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以„„为疆界)⑤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界)五.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①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②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收获、心得 ③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④ 今寡人不能。⑤ 其继有在者乎。

⑥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 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饮:饮料、汤食

⑧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规律总结:规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多数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有时也可能是及物动词。

规律一: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等词。六.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争斗 ②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使„„消减

③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④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音

⑤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退却 ⑥ 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七.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①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 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八.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①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固:坚固的地势 ② 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③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⑤ 险以远,则至者少 “险”“远”:险峻、距离远的地方 ⑥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圣人,愚人 ⑦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高处

规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多数是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九.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② 邻之厚,君之薄也。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④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⑤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

规律:形容词+宾语,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十.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②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高:使„„高,抬高 ③ 昂其直,居为奇货 昂:使„„高昂 ④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⑤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十一.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①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② 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③ 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④ 患志之不立 患:以„„为忧患 十二.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① 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一:全、满 ②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一:专一 ③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背离

3.高考语文词类活用 篇三

可以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四种。普通名词如“人”、“妻”、“国”、“天下”、“兵”等。专有名词如“江”(长江)、“河”(黄河)、《诗》(专指《诗经》)、“书”(专指《尚书》)、“刘备”、“戈”等。时间名词如“今”、“昔”、“旦”、“暮”等。方位名词如“东”、“西”、“南”、“北”、“中”、“内”、“外”等。名词可以同形容词、介词、动词、连词等组合,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补语和判断句谓语,一般不能与副词组合。例如: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史记?项羽本纪》)――现在别人有大功却去攻击他,这样做不符合道义。

“功”受形容词“大”修辞,在句中作“有”的宾语。“义”前边是否定副词“不”,正说明“义”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名词作状语或补语常常不用介词,例如:

①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游天都》)――到达天都峰旁边,沿着光滑的石板象蛇一样向上爬。

②西门豹簪笔磬折。(《西门豹治邺》)――西门豹把笔插在头发上,象磬一样弯着腰(恭敬地站在那里)。

以上是名词作状语。

③燕雀乌鹊,巢堂坛兮。(《楚辞?涉江》)――燕雀乌鹊,在堂前庭中筑巢呵。巢:名词活用为动词。

④邴夏御齐。(《之战》)――邴夏为齐侯驾车。

4.二 什么叫词类活用 篇四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句中的“东”字本来是个方位名词,这里临时具有了动词义“向东流”,作谓语,是词类活用。又如《蝜蝂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句中的“高”、“大”原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临时具有了动词义,用作谓语,也都是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

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如《史记•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前例的“活”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指张良)”使宾语“之(指项伯)”活了下来;后例的“美”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认为宾语“我(指邹忌)”长得漂亮。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1.“于”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2.“为”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韩非子•五蠹》:“而身为宋国笑。”“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3.“为„„所”被动句式

“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汉书•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出现了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杀”即被杀害,“为”与“所”之间没有出现主动者。4.“见”字被动句式

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如《韩非子•说难》:“厚者为戮,薄者见疑。”“见疑”即被怀疑。

5.“见„„于”被动句式

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如《史记•楚世家》:“必见欺于张仪。”“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6.“被”字被动句式

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尚书”。

四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维”也可写作“惟”,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中。如《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词。“非”也经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它是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

五 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前句是,无标志。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见„„于”式。

3、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汉书•张骞传》)

前句是,“于”字式。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后句是,“为„„所”式。

5.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前句是,无标志。

6、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张骞传》)后句是,“为„„所”式。

7、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前句是,“见”字式。

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后句是,“于”字式。

六 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哪些不是?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不是。之,代词,指代梁王兔苑。用作“想”的宾语。

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是。“何厌”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不是。之,连词。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后一个“之”用于定中之间。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不谷”作“为”的前置宾语,“先君之好”作“继”的前置宾语。之,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5、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

是。“之”作“行”的前置宾语。之,代词,代指所闻之事。

6、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汪琬《传是楼记》)

不是。两处的两个“之”,前一“之”字是代词,代指书籍,用作宾语;后一“之”字是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奚以”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之,动词,到、去。七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今:有何陋。宾语后置。2.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

古:谁与守。“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今:与谁守。宾语后置。3.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今:未见之。宾语后置。

4、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古:莫之能一。“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今:莫能一之。宾语后置。

5、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古:不余欺。“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今:不欺余。宾语后置。6.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

古:奚为。“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今:为奚,即为什么。宾语后置。

7、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画策》)

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我”作动词“谋”、“杀”的前置宾语。今:弗敢谋我,弗敢杀我。宾语后置。

8、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古:唯余马首是瞻。“余马首”作动词“瞻”的前置宾语。今:唯瞻余马首。宾语后置。

9、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古:孰法。“孰”作动词“法”的前置宾语。今:法孰,即效法哪个。宾语后置。1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

古:恶乎长。“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今:乎(于)恶长,即在哪方面擅长。宾语后置。八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1.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陋:形容词意动用法。“陋之”即“认为它(小丘)不好”。

2、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食、见:动词使动用法。“食之”即“让他(子路)吃”,“见(现)其二子”即“使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朝:动词使动用法。“朝秦楚”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

4、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来:动词使动用法。“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也就是不能使“远人”归顺的意思。5.城陷,贼以刃胁降巡。(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降:动词使动用法。“降巡”即“使张巡投降”。

6、诸将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弱:形容词使动用法。“弱秦”即“使秦国变弱”。

7.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后一个“君、臣、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君君”即国君要像个国君,“臣臣”即大臣要像个大臣,“父父”即父亲要像个父亲,“子子”即儿子要像个儿子。

8、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

善:形容词意动用法。省略了宾语“之”,“善之”即“认为他(孙膑)好”。客:名词作状语。“客待之”即“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孙膑)”。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

10.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云、响、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云集”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响应”即像回音一样地应和,“景从”即像影子一样地跟从(“景”是“影”的古字)。

九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

1、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汉书•匈奴传》)少:古义为稍,程度副词;今义为少,形容词。2.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传•昭公十年》)稍:古义为逐渐,时间副词;今义为略微,程度副词。

3、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史记•淮南王传》)

曾:古义为竟然,情态副词;今义为曾经,时间副词。4.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直:古义为只、仅,范围副词;今义为不弯曲,形容词。

5、齐因乘胜尽破其军。(《史记•孙膑》)

因:古义为就,副词;今义为因为,连词。

6. 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汉书•张骞传》)竟:古义为最终,时间副词;今义为竟然,情态副词。

7.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传》)

但:古义为只,范围副词;今义为但是,转折连词。

8、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韩非子•十过》)

虽然:古义为虽然如此,词组;今为让步连词。按:教材引文误“璧”为“壁”,今正。

十 阅读下面一段短文,说明文中“以”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这段文字中共有六个“以”字,分别解释如下: 1.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 以,动词,认为,在句中作谓语。2.必以倦而归也。

以,介词,因,与“倦”构成介词词组作“归”的状语,引入“归”的原因。3.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

以,介词,用、靠。与“其力”构成介词词组作“攻”的状语,引入“攻”的凭依。4.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

前“以”字是介词,把,与“其力之所不能取”构成介词词组作“送”的状语,引入“送”的东西。后“以”字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状语与中心语。5.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

以,介词,把,与“虞卿之言”构成介词词组作“告”的状语,引入“告”的内容。十一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代词的用法: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学”构成所字结构,指代学的东西。

2、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孟子•许行》)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注诸海”即“注之于海”。3.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或:无定代词,作主语,意思是“有的人”。

奚:疑问代词,用作状语,意思是“为什么”。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者:辅助性指示代词,用于数词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五十者”即五十岁的人。

5.“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韩愈《原道》)

斯:指示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这”。何:疑问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什么”。

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动词“谓”构成所字结构,指代所说的事情。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其: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意思是“他们的”。

之:代词,作“望”的宾语,指代溃逃的齐军。十二 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译文:陈康肃公尧咨善于射箭,当世没有人能跟他相比。康肃公也以此自负。他曾经在家中菜园里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人放下担子站在那里,用眼睛斜视很久没有离去。看见康肃公射箭十中八九,只是微微点头。康肃公问他说:“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技术不是很精湛吗?”老人说:“没什么,只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很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技术!”老人说:“根据我的舀油就知道。”于是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了油滴进葫芦里,油从钱孔滴入而钱却没有湿。老人于是说道:“我也没什么,只是手熟罢了。”康肃公笑着打发他走了。

标点: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国语•晋语八》)译文:晋平公射鴳没有射死,命令仆人襄去抓它,没有抓到。平公很生气,把襄抓起来要杀了他。叔向听说了,晚上赶去拜见晋平公,晋平公告诉了他这件事。叔向说:“您一定要杀了他。从前我们的先君唐叔在徒林射犀牛,射死了以后,用犀牛皮做了一副铠甲,因此被封在晋。如今您继承我们的先君唐叔,可是射鴳射不死,抓又抓不到,这件事是宣扬我君的耻辱啊。您一定要赶快杀了他,不要让这事传扬出去。”晋平公很不自在,就赶快放了竖襄。

5.离骚屈原的词类活用 篇五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译为“向往”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分别译为“加高”“加长”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形容词的“为”动用法,译为“为……而死”。

一词多义

1.长: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 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 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婬(擅长)

3.以为: 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 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 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离骚文学常识

(1)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 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他怀着亡国的悲痛,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一生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昏庸王室和腐败贵族的无比憎恨和对楚国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拓展阅读:离骚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中诗人的“衷”、“怨”、“悔”的思想感情:

课文首章开篇就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句中的“太息”意为“叹息”;“掩涕”意为“掩面擦泪”;“哀”属形容词的为动用法,意为“为……哀伤”,全句意为“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啊,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诗人开篇就抒发自己的哀伤,着一“哀”字,与前句中的“长太息”、“掩涕”相呼应,把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结合起来,有形有声,有因有果,引人深思。这里抒发的哀伤之情,尽管包含着诗人被疏废弃的伤痛,但又丝毫不夹杂个人的荣辱得失,这是诗人热爱祖国、关心民生、革新政治、救亡图存的远大理想难实现时自然而然的情绪反映,其核心是诗人的爱国爱民的精神。在简述了自己被疏废弃的经历后,诗人接着抒发自己的怨恨之情。从诗中看,诗人怨的是“灵修之浩荡”、“终不察民心”,恨的是奸佞小人的嫉妒谣诼以及“工巧”的时俗。这里诗人用简洁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当时楚国君王昏庸,奸佞当道,群邪蔽贤,忠臣被逐,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社会现实。正是这种现状导致诗人被疏废弃,壮志难酬。在揭露了楚国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抒发自己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志向后,诗人在第八章写自己的悔:“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这句意谓“后悔自己当初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这里的“相道”显然指诗人选择实现自己远大政治理想的道路。在经历了被疏废弃的痛苦遭遇后,诗人终于认清了形势,明白了自己理想难实现的原因,于是他决定固守节操,特立独行。节选部分所抒发的这三种感情,连贯而一致,对民生多艰的哀,对君王荒唐的怨,对楚国善于投机逢迎的时俗的恨,对自己相道的悔,其实都源于自己理想的难以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用“灵修”喻指君心,表现了他对君王的依托之恨。这反映了诗人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只把实现远大的理想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这就使诗人的“哀”、“怨”、“悔”不免显得孤独和清高,也注定了他悲剧性的必然命运。

2、体味《离骚》的比兴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比兴手法在《离骚》中广泛运用。它“依诗取兴、引兴比喻”,而且还把比兴与要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了象征意义。比如通篇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品质就是这种情况。

6.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篇六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

一、成语中名词的活用。

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什么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三是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1)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不稂不莠(长狼尾草、长狗尾草),密云不雨(下雨),不毛之地(长草木),不情之请(近人情),莫名其妙(说出),华而不实(结果实),不衫不履(穿上衣、穿鞋子),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等。

(2)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一诺千金(一个许诺下来就价值千金);洞烛其(照亮),计日程功(计量、考核),韩信将兵(带领),平步青云(行走,这里指走上)等。

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时间名词作状语。A、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B、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可译为“一天天地”。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C、“朝”“暮”“晨”“夕”等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朝不虑夕、朝闻夕改。

2、普通名词作状语。A、表示方位和处所。如: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外面);筑室道(在路上)谋;虎口余生(虎口里);金榜题名(金榜上);风餐露宿;风雨飘摇;管窥蠡测(从竹管孔里);道不拾遗等。B、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如:车载斗量、马革裹尸、口诛笔伐等。C、表示动作行为的渐进方式。如:人才辈出、条分缕析。D、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有比喻之意。如:抱头鼠窜、川流不息、狼吞虎咽、鬼哭狼嚎、土崩瓦解、蜂拥而来、蜗行牛步、焕然冰释、星罗棋布、狼奔豕突、鼠窃狗偷、雷厉风行、鱼贯而行、鳞次栉比、冰消瓦解、瓜剖豆分、蚕食鲸吞、风驰电掣等。

二、成语中动词的活用。

这种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少,主要有两种情况:

1、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救死扶伤、量入为出、无依无靠、报降纳叛、道不拾遗等。

2、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如:劳民伤财(使„„劳,使„„伤)、沉鱼落雁(使„„沉,使„„落)、闭月羞花(使„„闭,形容词“羞”也具有使动功能)、息事宁人(使„„息,“宁”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众口铄金(使„„熔化)、降龙伏虎、惊天动地等。

三、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

第一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如:抱残守缺、避重就轻、补偏救弊、飞短流长、扶强抑弱、扶危济困、改邪归正、好高鹜远、怙恶不悛、激浊扬清、驾轻就熟、见异思迁、欺软怕硬、弄虚作假、取长补短、披坚执锐、删繁就简、去伪存真、推陈出新、挑肥拣瘦、舍近求远、温故知新、推燥居湿、万紫千红、彰善瘅恶、党同伐异、扶老携幼、求同存异、贪小失大、居安思危、拈轻怕重、习非成是、推贤让能、软硬兼施、雅俗共赏、青黄不接、远交近攻、优胜劣败。

第二类,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可分为三种情况: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正本清源(使„„正、使„„清)、高视阔步(使„„向上;使„„阔大)、光宗耀祖(使„„光耀)、独善其身(使„„善)。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耻下问(以„„为耻)、是古非今(认为„„对的;认为„„不对)、不远千里(以„„为远)。

3、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集思广益(增广、扩大)、敬而远之(远离)、穷兵黩武(竭尽)、恃才傲物(傲视)等。

四、成语中数词的活用。

1、数词作名词,如:背城借一(一次战斗)、杀一儆百(一个人,许多人)、闻一知十(一点,很多)、万无一失(很多,一点)。

2、数词作动词,如:身价百倍(抬高百倍)、万众一心(结成一心)、一日千里(奔驰千里路)、版版六十四(铸六十四文钱)。

3、数词作副词,如:一无长物、一无可取、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无所知,“一”均作“全、都”解。

以上列举了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对复习、巩固文言词类活用知识很有帮助;同时运用文言词类活用知识,也有利于准确理解和掌握成语的意义,避免成语的误解或误用。

关于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 名词用作动词。古代汉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在成语中同样保留,如:

能文能武 门可罗雀 人皆可夫 2. 名词用作状语

这里所讨论的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对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下面分别举例说明:(1)表示比喻 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

虎居龙潭 狼吞虎咽 烟消云散 风驰电掣 狼心狗肺 龙争虎斗 花容月貌 土崩瓦解等等

此类成语中的名词可翻译为“像„„一样”。(2)表示处所或工具,如:

东张西望 道听途说 风餐露宿 南征北战 拳打脚踢 3. 名词的使动用法

上面我们已经叙述过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情况,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如:深根固蒂,“深”和“固”均用作使动。4.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如: 鱼肉百姓 草菅人命 幕天席地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这个动作。在古汉语中,这种情况很多,成语中也较多,如:

飞沙走石 惊天动地 打草惊蛇 破釜沉舟 沉鱼落雁 兴风作浪

(三)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用作使动,即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

富国强兵 厚古薄今 精兵简政 2. 形容词用作意动 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如: 自高自大 重男轻女 不远万里 目空一切 兵贵神速 安贫乐道 重理轻文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汉语成语,源远流长。因其结构具有稳固性和定型性,因而现在一部分成语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痕迹,体现出“词类活用”这种古代语法现象。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十种活用情况。

一、名词作状语

在汉语成语里,有些名词(包括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对动词起修饰限制的作用。如“风流云散”中的“风”、“云”就分别作“流”、“散”的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像风一样飘流,像云一样消散”。又如“狼吞虎咽”、“草得露宿”、“左顾右盼”、“大江东去”、“世风日下”等成语中的加点名词,也都属于这种活用情况。

二、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在某些成语中,也即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名词或名词短语失去了它本身的语法特点而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特点。如“不毛之地”中的“毛”,就是“长毛”、“长树木、庄稼”。另外,像“未雨绸缪”、“观望不前”、“大言不渐”、“纨绔子弟”、“轻车熟路”中的“雨”、“前”、“大言”、“纨绔”、“轻车”和“熟路”等词,都是用如动词。

三、动词作状语

在汉语成语中,有些动词或动词短语可以单独用在另一动词前面作状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如“哀梨蒸食”中的“蒸”,就直接用在动词“食”的前面作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把有名的哀家梨蒸着吃”。又如“坐以待毙”、“伫候佳音”、“抱头鼠窜”、“侧目而视”、“揭竿而起”等成语中的加点动词,也都用在动词的前面作其状语。

四、动词用如名词

在成语中,有些动词失去其自身的语法特点,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它不再表示某一动作行为的发生,而是表示这一动作行为本身的存在,或者表示与这一动词有关的人或事。如“道不拾遗”中的“遗”,已不再表示“丢失”这个动作行为的发生,而表示与其有关的物品,“丢失的东西”。又如“见多识广”、“围城打援”、“救死扶伤”、“混淆视听”、“网漏吞舟”中的加点动词,也都是用如名词。

五、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

在汉语成语中,有的形容词已不仅仅表示某一性质状态,也表示使人或事物有这一性质状态的动作行为,或者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特点。如“羽毛未丰”中的“丰”,已不仅是表示“丰满”,而是表示“长得丰满”。又如“追本穷源”、“明火执仗”、“爱毛反裘”、“循循善诱”、“安贫乐道”等成语中的加点形容词,也都是用如动词。

六、形容词用如名词

在一些成语中,有的形容词用如名词,不再是表示某一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如“从善如流”中的“善”就是表示“好的,正确的意见”。另外,象“投机取巧”、“除恶务尽”、“去伪存真”、“驾轻就熟”、“弃暗投明”等成语中的加点的形容词,也都是用如名词,表示有此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

七、数词用作名词

在汉语成语中,有些数词失去其自身的语法功能,不仅是表示数目,而且表示有此数目的人或事物,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如“三缄其口”中的“三”字,已不只是表示数目,而表示有此数目的事物,“三道封条”。另外,像“从一而终”、“举一反三”、“丢三落四”、“一呼百应”等成语中加点的数词,都是用如名词。

八、数词用如动词

在某些汉语成语中,数词也象名词一样,在其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失去了它们本身的语法特点,而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如“万不耐一”中的“一”字,用在能愿动词“耐”(同“能”)的后面,用作动词,有“找到一个”之意。又像成语“一轨同风”和“人一已百”中的“一”和“百”,也都用作动词。这种数词用如动词的语法现象,在成语里不多见。

九、意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在成语里面,主要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不远千里”中的“远”就是这种用法,“远千里”就是“认为千里远”。另外,像“尊师重教”、“厚此薄彼”、“贵耳贱目”、“轻财重义”、“大公无私”等成语中的加点形容词,也都是这种意动用法。

十、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在成语里面,具体表现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三种。如“积羽沉舟”中的“沉”就是使动用法,“沉舟”即是“使舟沉”。又如“众煦漂山”、“飞沙走石”、“赏心悦目”、“安邦定国”、“汗牛充栋”、“祸国殃民”等成语中的加点的形容词,也都是这种意动用法。

总的说来,汉语成语主要表现为以上十种“活用现象”。熟悉了汉语成语的词类活用,对于我们了解和学习古代汉语的这种特殊语法现象,以及理解和掌握汉语成语的确切意义,都有积极的作用。

钱梦龙:从成语中学古汉语

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往往感到费力大收效小,特别是文言词语、句式,纷繁复杂,仅凭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其实,我们如果从其他途径中理解掌握一些文言知识,那么对学习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甚至是事半功倍的。比如从成语中学习文言知识,既能巩固掌握文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能勾连、善联想的意识,进而开拓解题思路。

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成语知识。

成语是长期使用流传下来的具有固定形式的词语,是一种表意丰富而又精炼的语言形式。成语大部分是四字,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八字乃至十几字的。结构上大都为并列式、动宾式、动补式等。节奏上为二二形式,如,怨天/尤人、不学/无术等;四一形式,如,风/花/雪/月、之/乎/者/也等;一三形式,如,迫/不及待、乐/不思蜀等;三一形式,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等。来源有,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古代诗文,民间口语等。

第二,利用成语中古今词义的差异,掌握文言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达到理解文言文之目的。如,百读不厌,“厌”为满足的意思,而常见义为“讨厌、厌恶”;爱莫能助,意思为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爱”是“同情、怜惜”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喜爱”有区别;奔走相告,“走”与“奔”为同义,都为“跑”的意思;不假思索,“假”是“凭借、依靠”的意思;不速之客,“速”为“招致”的意思,引申为“邀请”,而今义为“迅速”;因人成事,“因”不是“因为”的意思,而是“依靠”,意为“依靠别人做成事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不是“水池、池塘”之意,而为“护城河”,比喻无缘无故受连累;赴汤蹈火,“汤”为“沸开的水”,不是“带汁的水”;吊民伐罪,“吊”是“慰问”,不是“凭吊”之意;刮目相看,“相”为“他”之意,偏指一方,不是“互相”的意思。

第三,通过对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句式特征的整理积累,更好的理解掌握古汉语,达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之目的。比如,名词做状语的,草行露宿,意思为“在草里行走,在露天住宿”;蚕食鲸吞,“蚕”“鲸”解释为“像蚕那样”“像鲸那样”;大海捞针,“大海”意思为“在大海里”。像这一类的成语,狼奔豕突、礼尚往来、鳞次栉比、鹤立鸡群、虎踞龙盘、道不拾遗等。名词用做动词的,春华秋实,“华”“实”为动词,义为“开花”“结实”;道路以目,“目”为动词,“用眼睛看”之意。使动用法的,比如,触目惊心、汗牛充栋,再如,既来之,则安之,“来”“安”就是“使„„来”“使„„安心”;意动用法的,比如草菅人命,“把人命看得跟野草一样”之意;幕天席地,“把天当作帐子,把土地当作席子。形容野外生活不畏艰辛的豪情。”是古非今,“认为古代的对,今天的不对”之意。句式,比如宾语前置句,时不我待、何罪之有等。

第四,通过成语与文言语句对应的方法,掌握文言文知识。比如高考文言材料中有这样一句话,“吾亦望汝副其心”,其中的“副”是什么意思呢?想一想成语“名副其实”的“副”就知道了,都当“符合”“对应”讲,“我也希望你符合他的心”。

此类很多。比如下列加点的词: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家徒四壁(只是)

且相如素贱人——素不相识(向来)

必蹶上将军——一蹶不振(跌倒)

刘豫州英才盖世——盖世无双(超过)

今操芟夷大难,略以平矣——略见一斑(大致)

徐公来,孰视之——深思熟虑(仔细)

君径造袁所寓法华寺——登峰造极(到、去)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一失足成千古恨(遗憾)

思厥先祖父——大放厥词(他的)

进兵北略地——攻城略地(攻占)

衡下车,治威严——下车伊始(官员初到任)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疾风知劲草(强)

上一篇:辞旧迎新,喜迎元旦心得体会下一篇:广东省省级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