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1知识点总

2024-11-23

历史必修1知识点总(精选8篇)

1.历史必修1知识点总 篇一

历史必修1知识点总结(岳麓版)①2009-07-12 10:00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 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世袭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3)郡县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3、●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第三课)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1、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读14页地图)

2、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13页图示)

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3、了解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

(1)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2)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特点:简、速、密

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第一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 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战争 时间 侵略国 结果 主要事件 鸦片战争 1840-1842 英国

签订《 南京条约 》

广州北郊 三元里 自发抗英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英法

俄美英法《天津条约》英法《北京条约》 焚烧圆明园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 《 马关条约 》

黄海海战中致远号管带 邓世昌 殉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1901年《 辛丑条约》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

●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1、鸦片战争(1840——1842): ●三元里人民抗英: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1)割让 香港岛 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2)赔款 2100万 银元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3)开放 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商定(协定关税)。

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战役:丰岛海战、辽东之战、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黄海大战(管带邓世昌)、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1895)

(1)清政府割 辽东半岛、台湾极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款2亿两白银。

(3)开放 沙市 ,重庆, 苏州 ,杭州 为通商口岸,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4)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 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帝国主义时代侵略特点)

影响:①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划分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②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使得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③在华投资办厂(资本输出),使得西方列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沉重打击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清军刘永福、秀才姜绍祖、义军首领徐骧英勇抗敌

4、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爆发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结果:清政府与侵略者签定了《辛丑条约》。内容:(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 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这样的使馆界就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3)拆毁 北京 至 大沽 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这样,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就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5)改总理衙门为 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影响:①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②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城。

③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④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⑤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接受《辛丑条约》并受列强“保全”的清政府,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⑥《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第2课)抗日战争

1、了解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的罪行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杀害人数超过30万;

日本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做实验。

2、了解中国军民抗战的重要战役

(1)凇沪会战:1937年8-10月。坚守宝山县城的姚子青营长率500官兵全部牺牲,谢晋元副团长坚守四行仓库

(2)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中共八路军)---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3)徐州会战中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4)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3、了解洛川会议:中共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3、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4、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抗战胜利的意义:①国内: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胜利的原因: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标志:1851年金田起义

2、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3、失败:1864夏,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土地分配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空想性: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

5、《资政新篇》(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 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内容:政治、经济、文教三方面。进步意义: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迫于形势,并未实行。(第二课)辛亥革命

1、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创办机关报《民报》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族)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三民主义的评价:

积极: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消极: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同盟会成立的意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

3、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五色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民国纪元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

意义: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①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⑤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3)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

1、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过程: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 中心:北京 主力: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第二阶段:6月5日以后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认识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各阶层的作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③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和“二大”的主要史实(1)条件:

经济: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政治: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

(2)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诞生):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

主要内容:①党的名称 ②党的奋斗目标 ③中心任务 ④领导机构(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

条件:对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分析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①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 ②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影响: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4、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924年)

合作的条件: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2)了解北伐战争(1926-1927年)

北伐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过程:歼灭孙、吴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迁都武汉

工农运动发展:农民建立农民政权;工人组织武装举行罢工;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927年): 失败的标志: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局部失败)。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彻底失败)

失败的原因:主观: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根本原因)。客观: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强大。

5、了解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

(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今年80周年纪念。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6、了解红军长征主要史实(1934—1936)读54页地图(1)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思想。(2)过程: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

(3)结束: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7、● 理解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1935年1月):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8、解挺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的主要史实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秋开始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9、了解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展开(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1949年春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并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10、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国际: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世界意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北平)内容:(1)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2)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性质):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3)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4)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新中国诞生: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2)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3)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2、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内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确立: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正式确立:①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②职能和地位: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4)进一步完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已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都作了规定。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5、了解1982年和1999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加强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特别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意义: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意义:使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6、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80年代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时提出

7、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1984年12月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意义: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开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8、了解《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委员会发表呼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

2.历史必修1知识点总 篇二

第1课主要从宏观角度概括,时间跨度几千年,因此学生必须具有宏观概括能力。同时应该加强微观能力的培养,介绍每个朝代农业发展的情况,可以结合历史地图册,分为原始社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宋代、明代。原始社会时期,通过重要考古遗址,如黄河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等,证明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这些遗址都在大河流域,体现出大河文明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以及“废井田、开阡陌”这种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再加上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的兴建,这些都促进农业的进步。

两汉时期,有二牛一人耕作方式、代田法,这些都促进了农业的进步。两汉时期农业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山为崤山)、巴蜀地区,北方还有许多地区是畜牧区或者半农半畜区,整体上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在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和饥荒,人口大量南迁,江淮地区和益州地区成为南迁的主要地区。南迁带来新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经验,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人口迁移对农业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专题。之后三国两晋的南迁、唐末南迁都促进江南进一步的开发,也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结构。到了宋朝,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唐朝农业比以前发展更快,长江流域和黄河下游(河北)发展很快,桑、茶广泛种植,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

宋代在农作物方面主要增加了棉花,插秧图说明统治者对农业生产依旧重视。

明代,农作物品种有所增加,除了传统的桑、茶、棉花外,还增加了玉米、甘薯、花生、烟草等,为什么这些作物大量地从东南亚传入呢?这与当时新航路的开辟有关。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主要从宏观角度来概括,从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三类分别来讲述,最后总结手工业的特征,其中包括最后三段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古代占据主导地位,官营手工业部门有冶炼业、制瓷业、丝织业等;家庭手工业简单地讲述,之后讲述民营手工业过程,其中重点是资本主义萌芽。

第2课也需要从微观方面来讲述,从各个时期来讲:

原始社会就有了陶器,如仰韶文化的彩陶,到了商周最重要的为青铜业,有司母戊鼎——至今最大的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手工业为冶炼业、制盐业、丝织业,其中冶铁中心主要为各国的都城,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宛等。

汉代的手工业部门分布从北方扩展到江南一带,如益州,手工业部门也增多了,包括制铜业、器具业等。东汉杜诗水排(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后汉书》中记载:杜诗任南阳太守,造福一方百姓,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唐代手工业发达,丝织业遍及全国,丝织业产品十分精美,陶瓷业中的精品是唐三彩,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同样采矿业、冶金业、金银制造业等发展很快。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宋代制瓷业(五大名窑、八大窑系)、采煤业(太原)、造船业、印刷业、丝织业十分发达。宋代瓷器在当时具有世界影响。英语的china意思是瓷器,其发音是由“昌南”而来。昌南即今天的景德镇,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因其盛产瓷器,以皇帝的年号将昌南更名为景德镇。唐代,江西省昌南镇出产一种青白色瓷器,这种瓷器巧夺天工,享誉海内外,很受欧洲人欢迎。从此,欧洲人就以china来代称昌南和它的瓷器。逐渐China就成了“中国”的英文。

明朝的青花瓷、清朝的彩瓷,在当时大放异彩,如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简洁高雅,清代道光时期彩瓷百鹿尊,画面中群鹿活现,树枝枝干苍劲,笔绘十分生动、犀利、细腻。

3.历史必修1知识点总 篇三

一、关于“春秋末期”“七大国”说法的质疑

教材内容不应该前后矛盾。而教材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断言:“春秋末期,虽然还有一些小国存在,但基本上已是秦、齐、燕、楚、韩、赵、魏七大国的天下了。”[1]关于春秋时期的起止,“学界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53年三家灭智。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2]显然教材采用第一种说法“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国进入战国时期”[1]。然而,在公元前475年左右,晋国尚属于大国(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国废晋静公,彻底瓜分晋地,晋国灭亡),尚未被肢解,韩、赵、魏不过是晋国旗下的大宗族而已,他们的地位尚未得到周天子与各诸侯的认可,远远还没有“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谈何“春秋末期,基本已是秦、齐、燕、楚、韩、赵、魏七大国的天下了”,怎么形成了“春秋七雄”?明显,该论述属于前后文相互矛盾。战国七雄的局面应该形成于战国中期。此外该课对于各大国国君称王问题的表述也值得商榷,其实早在西周晚期楚国国君就已经尝试称王了。熊渠以“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史记·楚世家》)为由,不仅一度僭越称王,还封自己三个儿子为王(后怕暴虐的周厉王报复而自行去王号)。春秋早期,楚国的熊通于公元前704年又自立为王,之后楚国国君世代称王,比如学生颇为熟悉的春秋霸主“楚庄王”等;春秋晚期,吴、越等国君主也僭越称王,教材对春秋大国国君称王之事略而不谈,仅表述为“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成‘王”[1],似有不妥。

二、关于兴中会成立背景编排的商榷

教材的编排应讲究逻辑与顺序。而教材第15课《辛亥革命》记载:“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统治危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笔者认为,这种编排容易使学生误认为1901年的义和团运动的失败、1901年开始的“清末新政”就是兴中会成立的背景——孙中山是由于义和团的失败、清政府的“新政”而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而孙中山所领导的兴中会实成立于1894年。教材如此编排衔接易给学生造成理解偏差。

三、关于民盟成立时间的纠正

历史时间应该力求精确。对于中国民主同盟(前身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的时间,教材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各民主党派的由来”中表述为“中国民主同盟1941年10月在重庆成立”[1]。民盟的成立经历了重庆秘密成立与香港公布《成立宣言》两个阶段。民盟官方网站介绍说“民盟于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秘密成立”[3],而在1941年“9月18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机关报《光明报》正式在香港创刊发行”[4],之后“1941年10月10日,在香港的民盟机关报《光明报》发表《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对时局主张纲领》”[3]。若取10月,就应该表述为“于1941年10月于香港成立”,毕竟当时不少民盟的主干人员就在香港。但笔者认为,民盟处于秘密成立阶段其实就已经宣告成立,时为1941年3月于重庆。

好的教材有利于师生的教与学,也是我们广大师生共同的期待。而教材无疑要与时俱进,知错善改。如今学界同仁对众多教材有不少纠错、献疑,希望能引起编者的关注并引鉴、更正。

参考文献

[1] 赵世瑜.历史必修一[M].长沙:岳麓书社,2013.

[2]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7201/4964267.htm?fr=Aladdin.

[3] http://www.dem-league.org.cn/mmgk/jianjie/11796.aspx.

[4] 薛启亮.中国民主党派史丛书—中国民主同盟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4.总复习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四

(1)根据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ρ)M(g/mol)=ρ(g/L)×22.4(L/mol)

(2)根据气体的相对密度(D=ρ1/ρ2)M1/M2=D=ρ1/ρ2

说明:气体的相对密度是指在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即(M1、M2表示两种气体分子的摩尔质量)。

(3)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M=M1×a%+M2×b%+M3×c%?

M1、M2、M3别表示混合气体中各组成成分的摩尔质量,a%、b%、c%??分别表示各组成成分所占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即物质的量分数)。

5.历史必修1知识点总 篇五

(二)1.《二程文集》载:“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该观点 A.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 B.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 C.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 2.“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宋明理学的兴起

D.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3.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着天宫一号直冲太空,中国早期的“火箭”与现在的火箭虽然相距甚远,但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原理。如果你要查找这种原理应用的最早出处,你可能查阅()A.《战国策》

B.《汉书》

C.《唐书》

D.《清史稿》 4.王阳明《传习录》载:“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由此判断,王阳明主张

①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 ②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 ③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 ④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下列文化成就不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A.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娱乐场所的需要

B.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 D.王冕的《墨梅图》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 6.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取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该誓词主要表明了孙中山 A.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

B.任职临时大总统的迫切愿望

C.让位于袁世凯的必然性

D.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妥协性

7.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

A.语言发展的规律性

B.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C.中华文明的完整性

D.中西文化的关联性 8.1988年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B.有利于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

D.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9.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体现该风格的作品是 A.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B.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C.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D.萧伯纳的《苹果车》 10.右图是宋代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 寒食诗贴》。它问世于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受挫的1082年。这一作品 A.工笔重彩,线条流畅纵情 B.笔画详备,气象端庄浑厚 C.雅俗共赏,字形斜正交错 D.结构严整,笔画平直稳重

11.下图为苏轼所绘的《枯木怪石图》,他曾自题其画云:“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米芾也曾评论:“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对此叙述不正确的是

A.儒学的精神影响了文人的绘画风格 B.反映了作者不畏强权追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C.集绘画、诗歌、书法、篆刻为一体 D.具有崇高清远冲淡、追求格调神韵的意趣 12.某古代学者称:“夫天下之人„„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据此判断,该学者是 A.朱熹 B.王阳明 C.李贽 D.黄宗羲 13.美国学者古德诺在《共和与君主论》中写道:“中国数千年以来,狃于君主独裁之政治,学校阙如,大多数之人民,知识不甚高尚,而政府之动作,彼辈绝不与闻,故无研究政治之能力。四年以前,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之结果者也。”上述观点在本质上 A.说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认为君主专制有弊端 C.认为国人毫无参政能力 D.认同尊孔复古的主张

14.19世纪,欧洲文学流行一种关注普通民众的现象,对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如暴力、罢工、酗酒、贪婪、虚伪等,进行大胆地描写。下列文学作品中符合这种风格的是

A B C D 15.某文件宣称:“近世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于此有当知者,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与所谓‘天赋人权’者殊科,而唯求所以适合于现在中国革命之需要。”该文件的发表推动了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16.《西方艺术史》认为:“艺术应该从所有的思想领域中解放出来,自由和偶然哺育着灵感。(某画家)从纸上的一滴墨水点或咖啡点出发去寻求变化,冲动的抒情取代了理性的劳作。于是,与个人笔触联系在一起的色彩效果便占据了统治地位,因而也损失了精细准确的画面。”与该描述相符合的美术作品是

A.《格尔尼卡》 B.《日出·印象》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自由引导人民》

17.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 A.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 B.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 C.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 D.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18.“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推动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19.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时说:“两千多年来阻碍物理学进步的一个信念是,„„运动是由外物的作用引起的,在量上可以由该外物所保持的速度来衡量,而方向则决定于该速度的方向。”率先打破这一“信念”的科学家是

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20.二战期间,德国将士经常出入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了毕加索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自己作品的复制品。一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神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毕加索送给德国军人的作品可能是

A.播种者 B.自由引导人民 C.格尔尼卡

D.向日葵

21.(13分)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主轴,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及今上(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藏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自济南伏生;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则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 3 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纸烛:灯笼)”其人默默而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李贽自称)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李贽《焚书》卷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的用人政策。(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2分)

(2)宋明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2分)依据材料二说明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2分)

(3)材料三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3分)(4)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其主要原因。(2分)22.(14分)近代中国的转折与发展,关键是思想的转折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调动了十多万军队,先后有一名总督(裕谦)、两名提督(关天培、陈化成)、七名总兵(张朝发、祥福、江继芸、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谢朝恩)、二名都统(海龄、长喜)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不足百人,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巨大的落差。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用忠臣而摒奸臣,这是中国古典政治学中最常青又最常见的定理之一。„„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直接结论是:中国欲取得战争的胜利,只需罢免琦善及其同党、重用林则徐及其同志即可,不必触动中国的现状。也就是说,只要换几个人就行,无须进行改革。„„于是,中国此时的任务,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三 20世纪初,民族主义引进中国之时„„一直隐然深埋在汉族士人心中的对满族贵族统治合理性的质疑。在甲午对日海战失败之后开始全面爆发,一场擎着种族革命大纛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在知识和思想界之外的政治领域迅速地展开„„这种民族主义的革命宣传和策略即是一把双刃剑:在鼓动起民族革命激情的同时,也大大伤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统一。

——陈永霞《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巨大落差”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试举例说明。(4分)(2)据材料二,传统的“忠奸理论”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认识导致了什么后果?(4分)

(3)材料三中的“民族主义”指的是什么?它对中国近代革命有何影响?(4分)(4)综合以上材料,促成近代中国思想转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高二历史练习

(二)答案 1—10 ADCAD ABBAC 11—20 BCDBD DDDAC 21.(1)政策: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1分)影响: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被推崇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分)

(2)深化:宋明理学家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2分)

表现: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求;通过道德自觉建树理想人格;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2分,任答2点2分)

(3)观点:李贽认为道学家个个都是借孔孟学说而欺世盗名的伪君子。(1分)

原因:明代晚期,吏治腐败,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理学日益僵化。(3分)

(4)儒学本身的自我调整,适应了统治阶

高二历史练习

(二)答案 1—10 ADCAD ABBAC 11—20 BCDBD DDDAC 21.(1)政策: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1分)影响: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被推崇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分)

(2)深化:宋明理学家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2分)

表现: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求;通过道德自觉建树理想人格;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2分,任答2点2分)

(3)观点:李贽认为道学家个个都是借孔孟学说而欺世盗名的伪君子。(1分)

原因:明代晚期,吏治腐败,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理学日益僵化。(3分)

(4)儒学本身的自我调整,适应了统治阶

级需要和时代要求。(2分)

22.(14分)

(1)影响:开眼看世界(睁眼看世界);思想启迪(思想解放的开端;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2分)举例:如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或《各国律例》、《华事夷言》)等。(或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人1分,事1分)

(2)原因:不用忠臣,用奸臣。(2分)后果:反对(延误)改革,加强旧体制。(2分)

(3)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2分)

影响:有利于掀起辛亥革命高潮(鼓动革命热情);不利于民族统一。(2分)(4)因素:西方侵略(民族危机);西方启蒙思想的引入。(2分)

级需要和时代要求。(2分)

22.(14分)

(1)影响:开眼看世界(睁眼看世界);思想启迪(思想解放的开端;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2分)举例:如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或《各国律例》、《华事夷言》)等。(或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人1分,事1分)

(2)原因:不用忠臣,用奸臣。(2分)后果:反对(延误)改革,加强旧体制。(2分)

(3)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2分)

6.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篇六

2.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主要涉及希腊文明的地理环境、希腊民主政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3.罗马法:主要涉及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内容和对现代法律的影响。

4.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主要涉及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特点。

5.美国民主政治制度:主要涉及美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主要内容和影响。

6.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主要涉及法国大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拿破仑的政治活动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历史。

7.马克思主义: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理论。

8.俄国十月革命:主要涉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9.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涉及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和影响,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0.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涉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成就和影响。

11.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7.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 篇七

背景:

(1)经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2)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矛盾深刻,纷纷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3)政治-诸国争霸,兼并富国强兵的需要;(4)理论-法家理论初步形成,要求改革变法加强集权;(5)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 目的-富国强兵,争霸天下.

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内容: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政治上废特权,行军功受爵,废分封,行县制;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社会上令民为拾伍,实行连坐.-全方位地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

评价:

积极-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使秦国强盛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消极-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二、封建社会初期治国思想的演变和终结.

演变:

法家独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多种学派,其中法家主张改革,法治和中央集权,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被秦国利用来作为治国的主要依据,建立了统一的集权国家秦朝,但法家失于暴政,秦朝二世而亡. 汉初用道-秦朝亡于暴政,汉初天下凋敝,西汉采用了黄老无为思想,恢复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但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出现了王国问题,威胁西汉统治.

汉武尊儒-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吸收法家和道家,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汉武帝采纳改造后的儒学为治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为主(表),法家为辅(里),佐之以道的治国思想形成.

8.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篇八

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3.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制开始逐步形成,首相是

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首相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两者相互制约。

4.美国民主共和制确立标志是《1787年宪法》,其中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在联邦政府结构中体现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5.“三权分立”下总统(行政)、国会(立法)、最高法院(司法),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

产生,对宪法负责,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防止专制的出现。

6.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它允许

奴隶制度的存在,存在种族歧视。

7.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两党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8.法国民主共和制确立标志是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

9.法国民主共和制下,总统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联席

会议选出,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10.德意志统一的方式是王朝战争。

11.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2.德国君主立宪制下,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

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帝国议会作用权利很小。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是不完善的。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民主革命的分期: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资产阶级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无产阶级领导

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

1.英国为扩大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扭转中英贸易逆差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目的3.在《南京条约》中,开放通商口岸和关税协定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

4.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5.太平天国运动首次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揭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6.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7.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

8.1859年《资政新篇》不是太平天国的产物,是洪仁玕个人智慧的结晶,没有得到实施的原因是没有必要的社会条件

9.1894年7月,丰岛海战标志中日甲午战争开始,1895年初,日军占领威海卫标志甲午

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日军在旅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10.1895年,《马关条约》开始,列强对中国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其中最明显的体现是《马关条约》中规定,允许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11.19世纪末列强进入帝国主义,对外表现是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

12.义和团运动口号“扶清灭洋”,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13.惩办反帝官员,禁止中国人成立、参加反帝性质组织,表明了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统治中

国的工具

14.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是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5.同盟会十六字纲领“驱除靼虏,恢复中华(民族),创立民国(民权),平均地权(民生)”。

1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有效的限制了总统的权力。这部约法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18.1921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转移到嘉兴的南湖举行

19.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标志是,1924年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

20.北伐战争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1.国民大革命的失败给中共最深刻的教训,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2.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

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3.1927年9月,秋收起义中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标志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

农村

24.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核心)和根据地建设

25.长征是一次战略转移,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

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在甘

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26.国共第二次合作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是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

27.正面战场: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

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取得最大的胜利)、武汉会战;敌后战场: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取得胜利)、百团大战;海外战场:远征缅甸

28.抗战的中流砥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

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29.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1947年春开始的重点

进攻对象是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30.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1.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3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英、德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表明了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3.《共产党宣言》内容: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4.巴黎公社(1871年3月28日)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5.巴黎公社革命脱离了广大的农民,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还处于上升期

6.俄国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掌握实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建立说明的二月革命已经超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7.《四月提纲》提出了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七月事件表明和平夺权的破产,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8.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

专政的国家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新中国建立后确立起了三大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9月)、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9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共同纲领》首先提出,1954年宪法中正式确认)

2.1954年人大召开前,政协代行人大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54年人

大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1956年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标志政协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

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4.1947年,建立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65年,建立了最后一个民族自治

区:西藏自治区

5.文革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是: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6.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

制建设方针

7.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1982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

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8.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9.第一次提出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

10.“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第一次成功实践是在香港。“一国两制”实

施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11.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12.“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13.国共两党关系经过了:合作—破裂—再合作—再破裂—再合作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

客”、“一边倒”(在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

2.新中国建立第一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

同盟互助条约》

3.为了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有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

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5.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

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

6.1971年10月25日,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是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第三世界

国家的支持

7.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日关系改善的直接原因,20世纪70年代,出现外交新局

面的主要原因是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8.新时期新中国外交的特点: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美苏从战时的同盟关系转变为战后的敌对关系主要原因是: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

上的矛盾加剧

2.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其核心是“遏制共产主义”,“冷战”,是指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3.美国“冷战”政策的内容:杜鲁门主义(政治)、马歇尔计划(经济)(实质是通过经济

控制西欧)、北约(军事,1949),苏联的应对措施: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华约(欧洲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4.德国分裂和朝鲜分裂,是美苏冷战的结果

5.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因素是:法德矛盾的化解

6.1967年成立的欧共体由三个部分组成:1951年,《巴黎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

年,《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7.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是,美国推动的民主改革

8.不结盟运动形成的标志是,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

召开

9.不结盟运功的特点是:非集团、不结盟,20世纪70年代的重要任务是反对美苏两个超

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行动纲领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0.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11.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

尔巴乔夫改革

12.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苏联解体

13.当今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上一篇: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生物教学总结下一篇:专插本讲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