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交流会活动计划(共9篇)
1.读书交流会活动计划 篇一
我读书 我快乐 我成长
——读书交流会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1、使学生明白读书的重要意义。
2、交流读书方法,畅谈读书感受,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3、展示读书成果,提高学生读书的自觉性,让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活动过程:
一、读书名言引入:
1、诵读与读书有关的名言: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句名言吧!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2、导入:
人不读书,犹如农夫经营贫瘠的田地,看似一生忙忙碌碌,但却总是看不到收获的希望;投入不少,但却得不到什么回报。书籍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宣布五年级(2)班《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读书交流现在开始!
二、师讲解读书注意事项:
1、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2、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
3、坚持每天安排一段时间看书。
4、能自己选择较好的环境。如不能在车上、床上等地方看书。
5、能爱护书籍。如不在书上随意乱图乱画,尽量使用书签,不乱丢书。
6、做任何事情都要劳逸结合,再好的书也不能拿起不放,要做到看一会就休息休息,注意用眼卫生。
三、读书交流
甲: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总能从书中发现新的东西。请欣赏王艺鑫和王淑仪带来的相声:《爱读书》
乙:从甲骨文的首次出现到竹简、丝帛、纸张的发明,书,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见证了历史的演变。请听张慧阳和她的搭档带来的节目《我读书 我快乐 我成长》 甲:书是我们的良师,是我们的益友,它会给我们到来快乐请欣赏张子嫣和韩程婧带来的小品《喜欢读书的人》
乙:书是人类文明的果实;书是贮存知识的宝库;书是我们的朋友。下面请听王璐瑶和他的伙伴们朗诵《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甲: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有请王浩臣和石宇骞表演《书的诱惑》
乙:书是一盏路灯,为我们照明。请听王嘉磊和王曜天的诗朗诵《书》 甲:书是饥饿时的一块小面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书的沐浴中成长,汲取书的精华,有请王雅非和王紫怡带来表演。
乙:好书,能使你畅游知识的海洋;好书,能带你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请欣赏王琪乐等同学带来的诗朗诵:《好书,我们的朋友吧》
四、好书推荐
1、小结:感谢同学们的表演。其实,我觉得可以用“开卷有益”4个字来概括读书的好处!世界上有这么多书,到底哪些书才是好书,才适合我们看呢?
2、学生推荐适合自己看的书。
3、教师推荐好书: 《爱的教育》《伊索寓言》《十万个为什么》《皮皮鲁传》。
五、集体朗诵《读书小诗》
书是我们永远的朋友 它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春夏秋冬 书是我们的精神之树 在我们的生命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书中有人类无穷的财富 我们可以从中自由地汲取营养 书是人类发展的录像机 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前辈的足迹 书是知识和智慧的海洋 我们在书海的遨游中慢慢长大 书是你的、我的 书是人类永恒的朋友
六、总结
甲:同学们,爱书吧!它是人类知识和力量的源泉。
乙:让我们把冰心奶奶的话牢记心间: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甲:虽然今天我们的读书汇报会开得很短很短。乙:虽然我们手头和身边的书籍还很有限有限。甲:但是,属于我们一生的书,永远也读不完。乙:让我们都来和好书交朋友,甲:带着一份热情,乙:带着一个梦想,甲:带着一份执着,乙:尽情畅游书海,(合):享受读书的快乐!让好书陪伴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每一天!
七、语文老师总结活动: 一本书,可以是一个故事,一段人生,一种精神。
一本好书,能带你走进知识的殿堂,让你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游弋; 一本好书,能陶冶你的情操,提升你的品德;
一本好书,能引领你走向成功的彼岸,迎接光明的人生。
同学们,让一起来记住我们的读书口号吧——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
2.读书交流会活动计划 篇二
1.读书可以认识很多人,知道许多事,这就是开阔眼界。眼界开阔了,境界就容易提高。
2.良好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都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实践基础上的。
3.读书可以让思维纵横驰骋。书中的内容是思考的原料,让读者的思维由此岸到达辽远的彼岸,并且在不知不觉中被牵引、提升……
4.读书能激发想象力。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被动地看电视所达不到的效果。
5.爱读书的孩子不寂寞。现在的孩子缺少玩伴,孤单寂寞,由此引发迷恋电游、性格孤僻怪异等问题。如果能与书为伴,生活就会充实和丰富起来。
6.读书能让孩子沉静下来。既能动起来又能静下去,是良好性格的一种。
7.静静地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福分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享受这个福分的。
8.小时候享受情节,长大了分享思想
……
在范校长的引领下,周二小学的领导和教师已经达成这样的共识:学校教育如果缺少了阅读对学生生命的滋养,就像贫瘠的土地上很难生长出幸福饱满的生命一样。所以,周二小学打造校园文化的理念是:让学生时时处处浸染于阅读之中,让学生在阅读中尽享生命的成长。于是,三年来,走进周二,树荫下,走廊里,到处是读书的身影,到处有关于阅读的辩论。读书,在周二小学已蔚然成风。这一切,得益于学校对“无阅读,就无成长”教育理念的贯彻,得益于方方面面的思考和努力,得益于学校独具特色的读书交流课。读书交流,说起来似平淡无奇,几乎每所学校、每位语文老师都搞过;但周二小学的读书交流课,历时三年,自成一系,他们用扎扎实实的经历,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
一、赢得各方支持,开设读书交流校本课
让全校孩子多读书,让学校孩子在读书中成长,这是多好的愿望,又是多好的忠告啊!然而,光有提倡读书的意识和热情是不够的,光靠学生业余时间“放羊式”地阅读也保证不了质量。怎么办?学校毅然决定开设阅读交流活动课,让它进入法定的教学时间,以校本课程管理模式,来设计、实施和保障阅读交流活动的有效进行。但是,学校教学课时有限,每周拿出一节课来做读书交流会不会太浪费?学校图书有限,家长财力有限,现有资源能否保证学生大量阅读的需求?针对上述质疑和困惑,学校领导班子态度坚决,借市区大力倡导减负增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东风,利用全校教师大会和学期初家长会的机会,极力宣传阅读的意义与价值,使教师和家长逐步认同“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捷径,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渗透,学校的读书活动得到了心悦诚服的响应,读书交流校本课于2009年秋季正式实施。
二、正视活动缺憾,保护孩子们的读书兴趣
读书交流课开展了一个学年以后,为了激发和维系孩子们的读书兴趣,2010年开学后,学校举办了全校读书交流课的拉练活动。成绩是可喜的,但缺憾也十分明显。因为,首次拉练展示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所谓读书交流课就是一个读书班会,而且是将准备好的读书内容展示(背诵)给大家看的班会。基本上是这样一个流程:老师和学生带着问题共读一本书,学生针对自己喜欢的书目准备发言稿。在准备阶段,学生不会说的,教师就一句句地教说;学生写不好的,教师就一句句地教写。至于说什么,没有一定的规范,看学生心情,基本上走“简单易行”路线。到了拉练课上,整个一场“排练”后的“汇报演出”,给人照本宣科或作假的感觉。最主要的,课堂上再现的是学生已知已会已练的,没有再生成再提高,没有读书应激起的思维热情和智慧火花。这样的读书交流课有多大意义呢?
但范校长发现,经过一年的实践,孩子们读书了,而且读了不少的书,这是最关键的。而且,在准备和“排练”的过程中,学生扩大了阅读量,加深了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表达能力……这都是收获。所以,一定要大肆表扬那些课堂上发言的同学,保护他们的阅读兴趣。缺憾是有的,那是我们初级阶段的缺憾,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就是要解决读书交流课怎样读、怎样交流的问题。就这样,读书交流活动一边带着缺憾继续前行,一边在“读书交流课到底要交流什么”的思考中慢慢步入正轨。
三、规范交流内容,实现读书交流课程化
读书交流课到底要交流什么?一开始老师们的意见并不统一。在征求了区进修学校相关研究人员的意见后,大家有了新的认识,初步达成共识:读书交流课可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及优秀人格的形成,但不能上成思想品德课;读书交流课也可以发展孩子们的各种才艺,但不能办成歌舞晚会;读书交流课还是一节阅读课,应以阅读、理解、感受、评价等阅读任务为牵引,实现阅读的积累、感悟和升华。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交流活动应该是有任务、会方法、抓重点、重迁移、能实践的。
思路清晰了,学校领导班子组织骨干教师一起开始了新一轮研究目标:如何将读书交流课课程化?亦即在这个特色课堂上,弹性规定出到底用什么样的交流模式来规范孩子们的读书交流过程,以使读书质量与交流质量均有所提高。经过约一个月的时间,老师们群策群力,几易其稿,终于初拟了周二小学不同学段读书交流课的交流内容,它同时也是读书交流课的基本流程。
(一)一、二年级(第一学段)读书交流内容
1.用简单的语句描述对这本书的感受,并说出原因,可以用“我喜欢______,因为______”来说话或写话。
2.说一说喜欢书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
3.读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用一两句话说说为什么喜欢。
4.根据书中的某一个人物或是情节画一张画。
5.想想读书过程中记住了哪几个好词好句?
6.给书中的某个人物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或感受。
(二)三、四年级(第二学段)读书交流内容
1.向同学推荐图书,说一说推荐的理由。
2.描述一下读这本书时的感受(愉快、悲伤、愤怒或充满希望等),并解释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3.说一说书中最吸引自己的地方(可以是情节或片段等),并说明理由。
4.尝试欣赏或评价作者的写法,可用“我喜欢(或不喜欢)作者……的写法,因为……”的句式来说或写。
5.介绍自己记住了哪些好的语言句式、开头结尾?
6.根据该书表现的某个主题写一篇短文。例如,如果该书的一个主题是爱,你可以写一篇关于爱的文章,并用上书中的例子。
7.给书中的某个人物写一封信,给他提提建议或表达你对他的感情。
(三)五、六年级(第三学段)读书交流内容
1.回顾整本书的内容,给出你对这本书的评价。无论这本书是有趣还是无趣,都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证明。
2.根据需要,自己组织语言,完整地向同学推荐这本书。
3.说说书中最精彩的地方(可以是情节或片段等),并借助相关积累,阐述自己欣赏的理由。
4.尝试批判性阅读,对作者的思想内容表达、写作方法等做简单的评析,表达自己的读书观点。
5.大段地背诵优秀语段,介绍给同学。
6.创作一首诗或者一个相关的故事,表现书中的人物、冲突或主题等。
7.根据该书表现的某个主题写一篇短文,或者就书中的某个观点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适当地与同学进行辩论。
8.比较阅读。此书与彼书,有什么不同?借助自己的阅读积累加以阐述。
这份类似读书交流课“指南”的阅读交流内容,不仅紧紧围绕学段任务目标,凸显了循序渐进的年段特点,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它既是对学生读书任务的布置,又是读书方法的指导。每到读书交流课,老师和学生都按照这样的基本流程,按部就班地行进着。当然,并非每个孩子每次读书都要完成这样一整套的“读书作业”,这只是个大致的规范,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任凭学生选取自己的兴奋点,借此避免本该愉快的阅读成为孩子们的负担。
经过这样的调整与规范,在2011年第二轮的读书交流课展示中,以往做作的“汇报秀”混搭才艺展示等“跑偏”的现象基本销声匿迹。学生落落大方,侃侃而谈,从品味语言到体会内容,从认识人物到感悟方法,或娓娓道来,或慷慨陈词,还不乏尖锐的思想争辩。读书交流课,使孩子们在真实的交流中尽情抒发着阅读的乐趣,自由放飞着想象的翅膀,努力升华着对人生的理解。
四、坚持三年一贯,让学生的成长有迹可循
应该说,在读书交流课的起始阶段,有些过程是必须的,有些错误是难免的。周二小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首先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们读起来,耐心倾听并鼓励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允许稚嫩,理解肤浅,宽容出错,让读书交流不断地从“完美”走向缺憾,再从缺憾走向真实的完美。
诚然,读书交流课对孩子们的影响和改变不是立竿见影的,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不在朝夕之间,它是一种潜移默化,是一种厚积薄发;但又绝对是有迹可循。通过读书交流课的不断历练,周二小学的课堂上,发言的孩子多起来,他们的表现越来越自信,表达越来越生动。更可喜的是,犹如小河小溪的水满了就要往外溢,学生书读多了,便有了习作的欲望。他们感觉习作不难了,大多数学生的习作里好词佳句多了起来。这些语句虽稚嫩却不失清纯,虽浅显却更添率真。下面这篇六年级学生的习作,让为开展读书交流课而费尽心血的老师们颇感慰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续写
苏骄子
近日,我有幸接受了眼睛康复治疗。科学家们被我自强不息的精神打动了,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拼尽全力让我恢复了三天光明。我兴奋极了,按照自己的计划亲眼目睹了整个世界,看了所有我想看的事物。
现在是第三天晚上8:00,此刻的我正坐在床上,迎接黑暗的到来。我望着窗外浩瀚的星空,多美好的世界啊!有人说,星星本身不发光,可他们坚信自己能够发光。这感动了宇宙之神宙斯,他叫来了太阳,将星星映出了光芒。这是来自星星心灵的光明啊!
9:00夜色正浓,我留恋这个世界。我已经亲眼目睹这个世界的光明和美好了,谁会愿意返回黑暗中去呢?有时候我真觉得,上帝挺不公平的,凭什么让我失去这么多呢?更要命的是,有些人竟然不好好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我真为他们感到悲哀。
10:00。我难过极了,一想到还有两个小时就要到黑暗里去了,突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我让眼泪肆无忌惮地流着。一开始小声抽泣,后来索性大哭起来。
11:00,我心里好受了许多,在心里对自己说,海伦·凯勒,这是你最后一次哭了。从今天开始,你要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我看着星星,他们似乎也在为我打气。我一握拳头,推开卧室的窗户,用手围成喇叭状贴在嘴边,拼尽全力大声喊:“世界,我爱你!黑暗,我不会向你屈服!”我用最后几分钟看着这个世界。
00:00,世界突然一下黑暗。我定了定神,莞尔一笑,这有什么可难过的呢?虽然我看不见星星,可星星看得见我啊!这就足够了。我像星星一样,坚信自己能拥有光明。我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那个美好的世界,我知道,这是属于我的心灵的光明!
我想对世界大喊:我幸运——因为我活在这个世界上!
3.浅谈如何开展有效的读书交流活动 篇三
冯洪恩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中很重要的理念“特长和选择——个性特长和和谐发展”的关系,他认为“要让学生学有所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选择支撑特长。近几年我校成立了30多个学生社团,这些社团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学生选择了,于是就赢得了发展。我以“经典阅读”学生社团《西游记》读书交流活动为例,浅谈如何选择合适的交流话题,以期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一、话题的设定要恰当
在课文教学中我们都习惯提问题,在读书交流会也一样,我们抛出的话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能力。文学是感性的,是形象化的,一个人看完书后在脑海中留下来的是真切感受,是人物形象,是典型场景,因此在读书交流会中,教师应更多地点击形象化的、具体化的内容。比如学生阅读《西游记》后,为了让学生重温西游记当中的精彩片段,加深他们对人物的了解,为后面人物深度解读铺垫。)我设计了“感知人物,西游故事比拼”这样一个话题,要求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西游记》中的人物故事,因为话题学生很感兴趣,学生很容易从自己的记忆库中搜索到与此话题相关的故事情节,乐于说,善于说,滔滔不绝与同伴互相交流共享,这样,读书交流会的目的就会落到实处。
二、话题的思考要多元
比如《西游记》读书交流会中我设计了这样两个话题:
1.同学在阅读《两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乘机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怎么说?正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伤无辜。作为反方你会怎样说呢?有同学说到:“唐僧的仁爱之心是虚伪的,在惩罚为他一路除妖除魔的孙悟空时,毫不手软;他一意孤行,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人妖不辨,经常被魔鬼怪所迷惑,是一个毫无原则、是非不分、固执己见的人。”教师进行总结:“其实,唐僧毕竟是肉眼凡胎,对妖魔鬼怪是无能为力的。”
2.同学对猪八戒这个人物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你对猪八戒是怎样的看法呢?有同学说:”“猪八戒长得肥头大耳的,样子很丑,我不喜欢。”有同学说:“因为他好色、贪吃、懒惰。在天宫调戏嫦娥被贬,高老庄又强抢民女。”有同学反驳道:“在降妖时,他也常常与悟空协力合作。有时在后方保护师傅。要是没有他,唐僧会更危险。”“他有时说一些傻话,干一些丑事,很引人发笑的。在艰苦的取经路上给大家带来欢乐。”“因为他能吃苦。比如:在高老庄时,丈人称他‘倒也勤劳,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人无完人。猪八戒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这些缺点其实也是我们人性的一些弱点,在这四个人当中他就是一位丑角,正因为有了他,才增强了幽默感和作品的真实感。
这两个话题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展开了思想的翅膀,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对人物形象等的多样性寻求多种不同的独特的、个性化的、有价值的理解和答案,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实现阅读教学的优化。通过多角度的解读、对比阅读和不同见解的碰撞交流以及对不同见解原因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在搜集整理、研究探讨、合作争鸣以及发展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都不断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
三、话题的角度要多样
如《西游记》读书交流会,我设计的话题:古代有一个最成功的项目团队,那就是西游记的取经团队。从这个团队身上,会带给你许多思考,请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得到的启发。生1:唐僧遇事虽然没主张,但心中有大目标,那就是去西天取经,不管遇到什么大风大浪,总体战略目标不改变,信心坚定,意志坚决,让大家觉得有奔头,给了他们这个团体以信心和希望。生2:孙悟空则代表着充满活力、开拓意识强的开拓精神,有着这种精神,无论再大的风风雨雨,团队也能大刀阔斧,扫清前进的障碍,使团队最有战斗力。生3:沙和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真诚可靠,总是尽可能更好的完成任务。生4:猪八戒则代表乐观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调整内部矛盾和冲突,猪八戒扮演着监督者和凝聚者的角色。
通过分析书中的人物,学生对四个主要角色——唐僧、孙悟空、沙僧、猪八戒的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体会到在一个团队里如何能够成功。
4.读书交流会活动总结 篇四
寒假期间,我班同学在熟练背诵《古诗75首》的基础上,又开始了《唐诗300首》《小学生小古文100篇》的背诵。为了做好该项活动,我利用班级QQ群,每天发送一首诗和一篇小古文,引导学生背诵。大部分家长积极跟进活动,都能及时反馈孩子的背诵情况。更有少数非常负责的家长,还会上传孩子在家背诵的照片,或是与其他家长沟通,督促孩子们共同进步。
一个寒假坚持下来,班里多数孩子又积累了很多古诗和小古文,阅读理解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本次读书交流课,我便以此为基础,将《唐诗300首》中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归类,又选取了其他朝代的部分名诗,以《春天的古诗》为主题开展活动。课上,我带领学生和着美妙的民族乐曲,徜徉在春天的古诗之中,或低声吟哦,或浅声轻唱,一起经历了一次古典诗词的洗礼。期间,我还穿插了部分小古文的内容,如“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引导学生初步知文言文的魅力。
5.读书交流会活动方案 篇五
1.使同学们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2.交流阅读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采用“读、思、讲”的形式,促使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阅读的融合。
4.感受作品的魅力,体悟作品的生命诠释,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5.通过活动,在校园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促进学校内涵式文化的发展,努力创建“学习型校园”。
活动要求:
1.经典,名著。
2.自己喜爱的,积极向上的,能给自己激励的。
3.一本以上。
4.根据个人习惯做好读书笔记。比如摘抄一些经典的话,对自己有用的话。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为活动开始致辞
今天,我们开个读书交流会,大家相互交流,共享读书的快乐。希望同学们在交流时积极发言,毫不吝啬地奉献出你们真知灼
见)。向同学们介绍读书的重要性。(即活动背景)
二、请同学们上台来分享一下自己阅读图书集的经历以及感想。 我想读完一本书后,我们每个人在心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感悟,对你今后的道路、对你们现在有着一些启示。参与者谈自己的感悟。
三、朗读
大家的感悟是非常多的。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还沉浸在书的海洋里,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二个环节:“精彩回放”,在这么多蕴涵哲理的故事里,把你认为最精彩的,读给我们听。参与者自由选择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和着音乐(没有条件就不用)读给大家听,并适时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推而广之
我想读书带给我们的收获是很多很多的,我们应该共享,所以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个环节“推而广之”。参与者之间推介本次阅读作品,展示好书推荐卡。
四、“阅读之星”(奖励篇)
6.读书交流会活动计划 篇六
庆阳农场学校读书交流会
黑龙江省庆阳农场学校
2013年4月23日
“与书香为伴,与智慧同行”
庆阳农场学校读书交流会方案
一.指导思想:
书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每一本好书都像一位启蒙老师,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二.活动目的:
1、围绕“书香校园”这一主题,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性地开展读书活动,营造勤奋读书、乐于提升、奋发学习的校园文化。
2、促进全校师生的阅读,开阔视野,提高兴趣,增长见识,培养能力。
三、活动口号:
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四、活动主题:
书香满校园
五、活动实施内容:
1、2月25日召开教师大会,在学校计划提出创建“书香校园”系列方案,要求各班有自己的阅读计划及活动,营造读书氛围。
2、开学初对每班的读书活动进行检查。每周3-5年级一节阅读课。
3、4月18日,每班选两名同学参加学校的读书交流。
六、时间:4月23日中午12:00-2:00
七、预设交流会形式:
个人展示读书叙述、交流探究、精粹共享。可采用配乐朗诵、激情演讲,每人限5分钟以内。
八、读书交流会参赛选手:
三至八年级每班选两名同学,共28名。
九、交流会选题内容如下:
1.谈论自己的阅读心得。
2.宣扬读书的好处。
3.介绍一本好书,简述书的内容,推荐的理由。
4.倡导全民读书。
十、读书交流会评委:
评委:刘绍林 于云龙 刘友 毛玉国 吴岩 李绍仁 邱丽娜 高晶
十一、奖励:
7.开展学生展示交流活动的策略 篇七
一、学生展示交流不主动的原因
1.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占用了学生展示交流的时间。
2.中等生、后进生担心自己展示交流错误而受到讥讽, 于是展示交流大多变成了优等生的专利。
3.教师对学生展示交流的训练较少, 学生的展示交流太过随意, 杂乱无章。
上述种种, 导致学生展示交流的欲望变小, 信心变弱, 勇气欠缺, 效果不佳。
二、开展学生展示交流活动的策略
1.展示交流环节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是展示交流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即组织学生课堂活动和指导学生展示交流。教师还是倾听者和点拨者, 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过程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 根据学习状况去掌控展示交流的时间, 适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教师对学生展示交流中的困惑、难点加以点拨。
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活动中要真正做到“五转变”:讲明白向悟明白转变;教师提问向学生提问转变;强制性课堂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教师演示向学生演示转变;教师独角戏向学生为主导转变。
2.教师要关爱和激励学生
在展示交流中教师要顾及每个层次的学生, 师生之间感情融洽, 学生取信于师, 就愿意在教师的引导下展示交流。教师要积极地诱导学生展示交流的欲望, 鼓励学生敢于展示交流, 学生的热情就自然提升, 学生从而敢于发言, 抒己之见。在展示交流中教师要不吝惜表扬, 学会运用表扬的方式和技巧, 充分调动学生展示交流的积极性。
3.加强学习小组建设
学习小组长是小组学习展示交流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所以, 教师要重视学习小组长的管理。基于展示交流中对学习小组长能力的要求, 教师选拨的学习小组长组织协调能力要强, 要敢于对全组成员进行督促检查;讨论要由小组长安排组织实施, 突出重点;学习小组长对成员要进行合理分工;使展示交流人人有事干, 做好分类展示, 非展示交流的学生每人都有具体目标和任务;学习小组长对本小组成员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向相关教师反映。
4.明确学生展示交流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实践, 制定、完善学生展示交流的具体规范和要求, 并常抓不懈, 使之成为习惯。具体规定如:学生要有个人的见解, 要勇于展示自我, 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反对缄默不语、玩耍打闹;学生展示交流时站姿、表情要大方, 善于运用肢体语言, 目视前方 (视情况而定面向书本、黑板或本组同学、全班同学) , 做到“不弯腰、不低头、不乱看”, 不故意做出滑稽的举止引人发笑;学生发言要脱稿, 声音要响亮清晰, 语言流畅、言简意赅;学生要养成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 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判断, 有自己的见解。要求听的时候抓住以下几个要点: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 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 采用的思考方法;三听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想法有哪些不同, 分析出其正确与错误、合理与不合理的地方, 以便进行修正和补充。
8.读书交流会活动计划 篇八
观看“粪金龟”视频,激发兴趣;昆虫达人赛,考查学生掌握昆虫特性的情况;昆虫挑战赛,考查学生掌握昆虫的习性多少;昆虫顶尖秀,展示学生心目中的昆虫之最;展示文中经典片段,引领学生领略《昆虫记》的科学性;展示《昆虫记》描写的诙谐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品味《昆虫记》的文学性;补充法布尔完成《昆虫记》的艰辛,请学生对法布尔说一句话(表达崇敬之情);为《昆虫记》写写广告语……
此教学设计可谓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整节课,自始至终,学生发言热烈。笔者仔细回读这些问题,发现绝大多数是唯一答案,指向性明确,相关于内容的事实性问题。学生完全在教师的主导下,回答问题,解决问题。
开展班级读书会,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思考,学习掌握更多的阅读策略,同时,让学生学习“交流与分享”。每个人的阅读收获是不一样的,阅读后的交流与分享,可以提升、调整和扩展大家的阅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更多更好地阅读。笔者认为,这正是班级读书会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吧。
在班级读书会中,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聊书,如何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打开学生的话匣子,都需要借助问题,那么如何寻找那些能够引出更强思考动力、引发更强追究企图、导出更多疑问与探究动能的问题,是我们要做出探索与努力的。
于是,笔者将这位教师的读书会活动设计作了如下修改,把读书会活动调整为四大板块。
【板块一】用达人比赛进行热身运动
这一环节,主要选取了两类问题,都是有关《昆虫记》书中的事实性问题。一类是知识性问题,选取书中有关昆虫知识性的问题以判断、选择的形式出现。这一环节旨在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聊书的兴趣。以挑战赛的形式,符合中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能帮助学生更快地投入到读书会中来。另一类是趣味性问题,选取书中有关于昆虫外号的内容,凭借外号,猜猜是什么昆虫。《昆虫记》中的昆虫外号,无不鲜明地体现了昆虫的特征习性,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昆虫。同时,“外号”与学生的生活很接近,对此学生非常感兴趣。
赛完之后,让学生自己给别的昆虫取个有意思的外号,说说取外号的理由。在前两个问题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一话题更有“聊”的欲望和兴趣。这个话题,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受,有着自己独特的判断与理解,因此学生所表达的内容也就更加多元,表达的兴致也会达到高潮。至此,读书会的热身运动才算真正完成。
【板块二】 选择印象最深刻的内容进行交流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定会有自己特别感兴趣、感受最深的内容,这一内容往往是学生个性解读的集中体现,与学生个人兴趣、个性理解、个人知识结构等有着密切关系。在聊书活动中,让学生将自己或最感兴趣,或最感动,或最有趣,或最喜欢,或最佩服,或最意想不到……的内容整理呈现,是学生个体对阅读的整理,答案是多元的,更没有对错。这一环节,每个人都有话说,无疑将促进学生的阅读,更是给学生放松地聊书创设机会,同时,也是读书会中大信息量交流的重要平台。
【板块三】通过提供探索性话题,欣赏探讨科学性与文学性
“有人说,《昆虫记》是一部经典的关于昆虫的百科全书;也有人说,《昆虫记》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对于这样的评价,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或者说你有自己的观点,你怎么看?说明理由。”
这个话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答案更是不确定的,让学生有兴趣探讨。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进一步关注并思考作品的科学性和文学性,将阅读引向深入。学生会再次用审视的眼光看《昆虫记》,学生的思考与发现一定是独特的、丰富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班级读书会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充分得到了尊重与体现。
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抓住文章中自己认为经典的语段进行探讨交流。教师小结:的确,没有哪个昆虫学家有法布尔那么高的文学修养,没有哪个文学家有法布尔那么高的昆虫学造诣,看来,《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板块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思考更加深入
“对于法布尔,对于《昆虫记》,你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不明白,或者还有什么话题想与同学分享的?”
让学生提出问题或者话题,与同学交流。四人小组交流后,组内指定同学代表全组汇报讨论的内容。
这一环节,笔者认为是真正落实班级读书会重要任务的,也是真正区别于班级读书会与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标志。在班级读书会上,能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者话题,然后进行讨论,学生一定更加愿意参与讨论,愿意发表自己的感受与见解。
由此,笔者认为,班级读书交流会在话题的选择上,应该着力体现以下几点:
1.话题的选择,内涵要丰富,外延要广阔,尽可能与生活联系。这样的话题,答案是不确定的、不唯一的。多元的答案,更能够尊重每一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学生不会怕说错,不会怕无话可说,能够以更加放松的心态积极参与讨论。话题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目的就是要增加文本与学生生活的关联,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影响和指导意义的,这能够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话题的选择少一些事实性,多一些诠释性。面对这类问题,学生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主张。学生必须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统整、梳理,然后根据文本得出自己的答案。这样的话题能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话题的选择带有批判性,引发学生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促进学生思考。这类问题,没有明确指向,不是让学生到书中为答案寻求解释,更没有统一的答案。这类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去发现,去体会,去感悟,继而去争论,去辩驳,从而真正得出属于自己的感悟与体会。
4.话题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最好是来自学生。教师应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真实问题,并加以梳理、统整、提炼,在课堂上予以呈现,这样的讨论将更加真实,且富有实效。正是源于学生的话题,学生才更加乐于参与分享与交流。同时,学生自己产生的话题也必将更进一步促进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
当然,班级读书会要想真正成为学生分享交流的平台,借以促进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培养,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的营造也至关重要,而这一氛围的营造,则更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与感受,特别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流程不要太精细,只需要少量板块,使得学生有充分讨论交流的时空;另一方面,教师的语言亲切自然,能够更有效地促使并诱发学生进一步阐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观点。教师只是班级读书会的组织者、引导者,不是执教者,是与全体学生一样参与讨论交流的一员,只有这样,班级读书会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交流平台,才能让学生放松心态,更加自由、大胆、充分地阐述自己的独特观点与见解,而不是我们常见的“阅读教学课”。
9.教师读书交流会活动记录 篇九
走近你 读懂你
——大庄中心小学教师读书交流活动纪实 主持人: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来到了,我们一起相约春天,共同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顾明远教授称之为“这是在本世纪末给我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一份丰厚的礼物”,全书有一百条建议,每条建议,既有生动的具体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老师们读了此书,就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合编。
苏霍姆林斯基将后进生工作比喻成“最难啃的硬骨头”,我们当教师的最头疼的,也是最感到无计可施的,就是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围绕这个问题,老师们进行了分散阅读,今天我们围坐一起,交流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了关于后进生的哪些建议呢?
杨满福:“学困生”在我们的工作中确实是普遍现象,我们学校的生源杂乱,也是是学困生比较多的一个主要原因,20年的教龄的我,在学困生问题上还是没有一个恰当的想法和措施,2013年寒假,学校倡导我们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了我较大的帮助。说说自己的想法:苏霍姆林斯基在19条建议中告诉我们“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我感触颇多,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细细地咀嚼和琢磨这些文字,我们就会咂摸出其中的滋味。南宋理学家朱熹写过这样一首诗: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借泛舟来比喻做学问,言春水未至时,溪流浅弱,舟需要推拉才能前进;等到春水泛涨时,即使是艨艟巨舰也会像羽毛一样轻盈地行走中流,从容自然。而阅读不就是那“一江春水”吗,静静的等待孩子在春水满溢之时的从容前行吧,?大范围的课外阅读,触动的是孩子们心灵的思考,无形中卸去了“学困生”所承受的格外压力,不知不觉中学习上的缺陷就会得到恰当的弥补,如此“水到渠成”,我们何乐而不为?教育是无痕的,请让孩子们走进阅读,走出学困!
曹旭东:我也很赞同杨老师的解读,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此外在整本书中的许多条都提到了关于“后进生”的问题。我用心品读了每字每句,发现在众多的建议中有两个观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尊重、永不放弃和阅读”。其中书中第96条建议“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一文带给我极大的震撼。苏老在面对107个能力、智力都极差的孩子时,总是认为不应当让一个不行的、被大自然或不良环境造成艰难境遇的孩子知道他是一个能力低、智力差的人。在苏老的心中他们只是一群思维处于受抑制的、静止不动的、“僵化的”孩子。于是他尝试了化学、心理学、药理学等多种方法以求提高这些孩子的学习,均已失败而告终。直到后来苏老才发现任何方法如果离开对人的整个心理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影响,发展就是不可能的。因此,教育这样的儿童,应当比教育正常儿童百倍的细致、耐心和富于同情心。
这让我想起了成尚荣老先生的话“教育的真谛是唤醒,唤醒需要智慧,需要时机,需要宽容,需要坚守,需要大爱和真情。众所周知,孩子们的智力相差无几,是因为一些客观因素使某些孩子逐渐成为“后进生”。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只有唤醒他内心的自尊,变教育成自我教育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正所谓“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让我们以一颗平等、尊重之心,一声声饱含真情的呼唤,唤醒更多的“后进生”吧。
柳国栋:“唤醒”这个词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持之以恒的真爱真情是最根本的。从爱出发,苏霍姆林斯基在第52条建议中指出不能让学生从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负担。对这条建议,我联系教学实际,感悟颇深。第一:让学生大量浏览阅读,使他们具有丰富的智力背景。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当然这个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让学生无节制地、无目的的玩儿,它也是需要教师引导的。需要教师和家长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参与多样的活动,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觉的学习是有趣的是丰富多彩的。正如苏老所说: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所记住的东西多上几倍。”„„第二: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克服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脱节景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立足课堂,对学生进行长期坚持不懈地训练,边阅读边思考是我们培养学生必须养成的学习方法,不要让学生死记知识,要在思考中加以运用,学习成功的人就是在阅读中会思考的人。第三:咱们老师必须大量阅读,具备儒雅的精神修养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渊博的知识和广阔的眼界。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源源不断的自来水,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第四:我们教师平时的检查反馈取向决定了学生发展的方向。这就是我们教师是检查学生的知识还是能力的问题。单纯地检查知识是否记住,学生就会只倾向于书本中知识本身的识记,教师注重检查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学生也就会倾向于综合能力的养成训练。这就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质量检测的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看来要想让学生改变,首先我们老师要改变。第五:学校的减负工作必须落实到实处,把自由支配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还给老师,让他们能够利用这些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如:动手实践操作、大量阅读、走进社会和大自然等,让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真正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师生的幸福指数,学生也就不会感到学习越学越难了。
王婧:柳老师说的对,关爱后进,首先要减轻他们的负担,丰富他们的智力生活。我印象最深的是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针对后进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为了培养费佳这样不善思考的孩子,他编了一本《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其中有个真话村和假话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好吗?古时候,在辽阔的乌克兰草原上,有两个相距不远的村庄——一个叫“真话村”,另一个叫“假话村”。“真话村”的居民都说真话,而“假话村”的居民总是说假话。假若我们当中有谁突然来到这两个古代村庄中的一个村庄,只允许向第一个碰到的当地居民提一个问题,打听自己来到的是哪个村庄,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提法?老师们,你们认为应该怎样提问才能辨别哪个是真话村,哪个是假话村呢?
李慧玲: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编的这些故事别具匠心,我认真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第77条建议 “怎样教会头脑迟钝的学生解应用题。”应用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对于头脑迟钝的学生,怎样教会他们解应用题,是多年来一直困扰老师们的问题。通过生动的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为我们指点了迷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学业落后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学会思考。他把学生的思维比作小湖泊,老师要设法把这个小湖泊跟自然界、各种事物和周围世界的海洋接通,那时候学生的思想的泉水就会喷薄而出。
同时他也认为:如果离开了理论思维,客观事物就会像隔着一堵墙一样把儿童的视线遮蔽起来。只有在儿童能从他周围的事物中抽象出来即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时候,自然界才能成为训练脑力劳动的学校。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要使解题过程中的独立的脑力劳动取得成果,还需要在儿童的记忆里经常而牢固地保存着一些概括性的东西——比如公式、概念、自然数列的构成等,缺少这些要进行思维是不可思议的。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条建议是这样理解的:
1、学生的应用题学习离不开具体的生活实际,虽然,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可能不会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带着学生到“自然界里去旅行”,但必须要重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一点,与新课程背景下所倡导的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问题的解决是非常吻合的。
2、要教会学生思考,完成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就应用题而言,要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问题模型,完成应用题的建模工作。
3、应用题解决离不开一些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比如,公式、概念的记忆,计算能力的提高等等。
4、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对于头脑迟钝的学生,我们要有恒心、有毅力,要懂得坚持,不要急于求成。
就像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那个叫彼特里克的孩子,升到了三年级都没有独立解答过一道应用题,但在老师长期不懈的努力下,“以前像被迷雾遮住一样的东西,终于在这孩子的眼前变得清晰起来了”。他最终他学会了解应用题。思维就像一棵花,它是逐渐地积累生命的汁液的。只要我们用这种汁液浇灌它的根,让它受到阳光的照射,它的花朵就会绽开。但,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的。
我的理解可能并不是全面,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主持人:刚才大家谈的都很精彩,不仅读懂了一条条建议,还谈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老师们真正沉下心来阅读了,这一条条建议,一个个案例,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没有华丽的词藻,生动贴切的比喻却直抵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把后进的孩子比喻成是人类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而帮助这些花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扩大阅读范围,大家赞同这个观点吗?
王俏梅:我认为帮助后进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扩大阅读范围,俗话说开卷有益,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熟悉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学底蕴和文学修养,还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智力。对于后进生而言,阅读的作用更是重要。差生对教材的感知、理解和识记往往很艰难、很缓慢。一般比正常学生要多化二三倍的时间。对差生的教育不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这会使他们大脑疲劳过度,变得更加迟钝,更不会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在这些书籍里,应当有经常使他们发现某些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因为“用惊奇和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唤醒着大脑,迫使他加强工作,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不要靠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不光要阅读教科书,应该根据学生兴趣特点阅读一些训练智力活动的生动有趣的画册和故事形式的科普读物,因材施教。王小霞:对于正方的观点,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阅读是促进后进生的一个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也不能说是最有效的手段。
差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到底需要使用哪些手段,或者说哪些手段是最有效的?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俗话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的道理,虽然同为差生,但造成这些学生之所以“差”的原因也是千差万别的,那么帮助他们的手段肯定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存在什么最有效的手段,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就数学而言,像书中所说的“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教材的”这类学生,要帮助他们,最关键的一点是促进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是数学的体操”,是智力的核心,只有思维能力得到了应有的发展,才会学好数学。促进思维发展的手段很多,像动手操作、学会思考、语言表达等等,加强阅读只是其中的方法之一。
彭小妮:我认为阅读是最有效的方法,这是毋庸置疑的。在第60条“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一文中。曾这样写道:“为什么有些孩子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因为在我们大脑两半球的皮层里,有一些区域是管阅读的,它们跟脑的一些最活跃、最富于创造性的部分是密切联系的。如果在管阅读的那些区域里有了死角,那么大脑的其它部分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其实我们在平日的教学也会碰到这样的孩子,他们似乎在课本知识上下功夫并不多,可学业成绩却能遥遥领先。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些孩子都很喜欢阅读,有很好的阅读能力。正是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我觉得也可以这样理解,阅读是促进智力发展的“催化剂”。
杨芳芳:对于这一点,我不敢苟同,我认为阅读并不是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最有效的手段。因为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智力原因、有的是家庭环境原因,有的是学习习惯的原因、有的是心理方面的原因„„我们应该分析具体情况,对症下药,而不应该只采取阅读这一种方法。也许苏老的建议对语文和其它学科差的学生会有效果,但对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是不奏效的。就像我们学校就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语文成绩很好,也读了许多书,但数学成绩却不好,出现了严重的偏科现象,我觉得如果对这样的学生如果不在数学学科上进行补课,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只依靠阅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觉得苏老在书中的一些建议对于我们小学教学来说只可以借鉴,但并不可照搬,他的做法太过理想主义,和我们现实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像我现在教的一年级数学,有的孩子是计算困难,这部分孩子的学习困难就要拿出专门的时间进行计算的单项专门训练,依靠阅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帮助后进生关键是发展他们的思维,大量阅读,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所以是帮助学困生最好的方法。《给教师的建议》的第6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还有第19条: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都提到阅读对后进生的重要性。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主持人:通过激情对峙,我们感受到苏霍姆林斯不一样的教育情怀。在书中多次提到阅读是最有效的手段,再三强调:“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甚至为学困生费佳专门编了特别的习题集,搜集了300多本书供后进生阅读,这是怎样的智慧和博爱!扩大阅读范围这种方法很好,但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恐怕是施行不了,哪有那么多专门供后进生阅读的书籍?阅读是有效的手段,但不是唯一的,动手操作、写写画画、语言表达等等都是好办法,但他的热爱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靠阅读开发智力,用心灵去造就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的瑰宝。大家在一起,面对各自班级的后进生,总会有许多的感慨,大家联系生活实际和教学实际,说说自己在帮助后进生方面有哪些好办法? 杨满福: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平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做到这点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求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及时找到孩子心中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更为重要。爱心教育是关键——班主任只要有颗仁爱之心,经常设身处地的为后进生考虑、解决问题,则他们也会时时为你着想。但怎样让后进生感受到班主任关心他们呢?安排座位,我坚持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帮助差生;课堂提问,我激励后进生踊跃发言,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教课中,更少时间思想开小差;班级活动,我不忘留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对父母离异的学生,经常与他们交谈,解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带给孩子的心理障碍尽量化解。对屡教不改的,我则寓爱于严,严中有爱。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是成功教育后进生的关键。
曹旭东:杨老师主要从情感方面帮助后进生,工作细腻,我们小学阶段的学困生,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有智力却不好好学,从而导致成绩差的。这类学生只要我们老师加强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做好了这几点,在我们小学阶段是不成问题的。而现在最让我们头疼的是智力反应慢的学生,也就是慢智思维型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要充分开发“慢智思维型”学生的智力,首先必须解决教师的“学生观”。要充分关爱、关注这部分学生。
第一,教师讲课的密度要适当,特别是难点、关键之处,讲课速度要适当放慢
第二,教师要少讲精练,克服一讲到底的习惯。少讲,才能放慢速度;精练,才能使“慢智思维型”学生有充分地理解、思考的时间,充分发挥他们思维细致深刻、质量高的优势;
第三,课堂教学要适当照顾“慢智思维型”学生特点,如提问时,可先让反应快的学生回答,然后再提问反应慢的;第四,作业可以区别对待,分为必做和选做两种习题,使“慢智思维型”学生有回旋的余地。
柳国栋:曹老师对后进生实行差异教育值得我们学习,俗话说:“五指也有长短”。对一个班级来说,后进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根据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表现,我认为培养其兴趣,激发其动机是最重要的。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关键。从兴趣入手,激发和提高其学习热情,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激发兴趣之外,还应该充分的尊重这些孩子。因为他们在学习时,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失落感。此时我们应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关心他们,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并用放大镜去放大这些“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以肯定和恰当的表扬,使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从而增强信心,唤起获得成功的愿望,再者,发挥他们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及时进行鼓励,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并且要在表扬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求,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扬,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断地进步。
最后就是降低标准、同等评优。在学习同一知识点或课堂练习时,适当降低难度使“后进生”感到学有所获。总之,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只要充分尊重、大力关爱、耐心等待,相信总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张莉莉:柳老师说的对,对后进生要付出加倍的关爱和耐心,还要重视培养差生的预习习惯。实践证明,后进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普遍较差,由于基础差,知识储备少,因此课堂上毫无思想准备,缺乏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老师讲课跟不上,理解不了,也消化不了。俗话说,“笨鸟先飞”,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重视预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对后进生的预习以作业的形式呈现,提高他们对预习的重视程度。并且在实施中进行了家校携手,采用了家长跟进,督促签名,老师检查,个别辅导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养成预习的习惯。同时针对后进生的特点降低了预习难度,比如要求其他同学每个生字口头组词三到四个,对后进生的要求是每个生字组词一到两个就可以了。检查预习时要及时发现和放大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比如颁发进步奖啊,作业优秀奖啊,等等。给差生创造一种成功的情景,这可以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作出新的努力。这样一来既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又可使他们具有学习新教材的心理准备,以便有的放矢地听老师讲解,从而提高学习注意力和兴趣。通过预习还可解决新课的部分问题,听课时就知道重点、难点、关键之所在,目标明确,学得主动。因此抓好差生预习工作这一薄弱环节是改善差生智力结构,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王艳丽:我认为,提高后进生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因为许多后进生因长期的落后,或者长期因落后受到的批评与惩罚已经造成了他们自尊心的麻木、自信心的丧失。所以,我们要对后进生多倾注一点爱心,让这些孩子置身在温暖的班集体中,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爱,能将学习转化成自觉的行为。我通常用到的方法是:一是以我真心,换你真情,培养师生情谊;二是给学生以期待,委学生以重任;也就是,信任并委托后进生为班级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体验到在班级中自身的价值;三是扬其所长,展其所能。充分挖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对学生学习信心的重建非常重要。
主持人:大家都有实践经验,就像电影《地道战》里各庄的地道似的,各有各的高招。《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理论的支撑,让我们在实践中诠释他的理念,并创造性地践行他的建议。
走近苏霍姆林斯基,是一种幸福。读懂苏霍姆林斯基,是一种提升。
【读书交流会活动计划】推荐阅读:
读书交流会活动内容11-04
红色书籍读书经验交流会活动总结09-18
读书活动心得交流10-06
读书交流活动观后感09-12
工作室读书交流活动总结08-16
关于读书交流活动的心得体会09-09
读书交流会内容09-05
小学读书交流会心得06-29
读书交流会策划书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