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现状和发展(精选8篇)
1.中国农村现状和发展 篇一
关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及建议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状况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总的看来,我国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低,与城乡教育存在着巨大差别。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应为保障农村适龄人口接受教育而进行教育改革和救助。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 发展现状
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如今这种观念已深入人心,知识经济已成为了时代的标志,国力竞争日益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所以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因此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是与这个国家的教育直接相关的。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受教育程度差距很大,其中我国农村人口素质低下是影响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的主要因素。要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就必须重视提高我国的农村人口素质,只有农村人口素质有了质的提高,才可以从根本上适应我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
一、农村基础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长期落后封闭,农民的许多落后的、封建迷信的思想根深蒂固,即使个别地区经济有所发展,但很多人的思想和观念仍停滞不前,在一个相对长期固定缺少开放性的农村社会,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素质要一下子有根本改变并非容易。要改变这种状况,有不少远见之士为此做了很多工作,总结这些经验可以得出:要提高农村人口国民素质的长远而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按照现阶段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社会的发展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具有多达9亿的人口,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与长治久安。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1、“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使更多的贫困孩子能轻松的走进课堂,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在之前,新学期开学,总有一部分学生因贫困而被迫辍学,现在基本上没有因贫困而辍学的现象。从2007年开始施行“一费制”,就免收了学杂费、书费,贫困的学生还会享受到生活补助。国家的这一改革,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村家庭的经济压力,让更多贫困的学生能读得起书,上得起学,真正实现了“义务教育”。
2、“远程教育”的普及,拓展了农村孩子的视野,他们能看到的已不再是一片黄土地,小麦、高粱加玉米,他们有了更大的求知空间。当前,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为农村中小学配置了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等,远程资源的利用大大提高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多媒体课、计算机信息课让农村孩子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知识面更宽了,见识更广了。
3、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极大的调动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公立学校“大锅饭”的落后消极的劳资分配体制,多劳多得。现在,教师工资每月直达个人帐户,由上级财政统一发放,各种培训费免除了,硬性捐款杜绝了,教师负担减轻了,教学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
4、教育已逐渐成为农村家庭的消费热点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个人家庭教育投资的动机和目的不外乎两点:一是通过投资与接受教育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二是通过投资与接受教育来完成其劳动力尤其是智力的再生产,从而最终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或满足。
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消费呈明显升温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重视子女教育的内容;其次,示范与攀比效应使父母不愿自己孩子生活和学习条件比别人差;再次,出于补偿心理,许多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寄希望于子女,以弥补自己的遗憾;第四,随着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普遍具有危机感,从而更积极的在教育上投入。然而,在肯定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农村基础教育仍存在一些还待解决的问题。
1、学校公用经费不足,长足发展受到限制 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比重还不到30%;另一方面,农村实施税费改革后,学校经费主要靠上级下拨,但由于下拨有限,致使经费存在严重不足,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大大影响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学校图书室陈列着毫无教育价值的、只为迎接检查的专用“图书”,聊胜于无;实验器材陈旧老化,学校又无力更新,只能被积尘覆盖,音美体器材形同虚设,中看不中用。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态度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
3、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虽然通过大规模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但教师素质仍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
4、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脱离农村社会的实际
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教育形成了单一的全日制普通学校教育结构,忽视了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而农村教育的内容和学科设置脱离农村实际。接受教育的毕业生回去后缺乏实际的生产能力,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农村人才呈现出“三少”的特点:中高级人才少,专业技术人才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人才少。没有形成健全有效的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体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方式、内容和规模比较薄弱,缺少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基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的不协调性,严重限制着农村教育本身的长远发展。
5、优秀教师流失较多,生源严重缺失,“学将不学”
目前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流失现象非常严重。我所在的乡镇,每年都有一些优秀教师调入城区学校,这些老师或是骨干教师,或是教坛新秀,他们的离去不但给学校教学秩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紊乱,也给教育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师资本就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严重缺血。
同时,生源的严重缺失,也使人触目惊心。就目前我们乡村的中学初中每个年级仅剩一个班。小学、中学不断撤点并校,相当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好或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直接或转学到城市学校,造成农村学校人数急剧减少。媒体也进行了同样的报道,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农村教育萎缩”。优秀教师的流失,学生的缺失,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破产。长此以往,“学将不学”!
6、“九年义务教育”未能真正贯彻,学生弃学令人担忧 初中入学率较高,但辍学现象令人担忧,大量未完成学业的未成年人流入社会,既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又增加了新的文盲队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及家长面对“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现状,产生“读书无用论”而弃学。
7、农村家庭教育的薄弱与缺失
①农村家长自身的原因:素质较低,家庭缺少教育氛围;缺乏与孩子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当前教育现状使家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
②留守儿童已成为农村家庭教育的盲点。目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数量众多,已超过学生半数,对其校外教育和管理已成为农村教育的盲点。他们得不到亲情关爱,有的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有的孤僻任性,自私冷漠,行为习惯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有的整天沉迷于上网,结果荒废了学业,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目前留守儿童已成为了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对其教育和管理已成为一个亟需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8、教师压力过大,待遇较差,心力交瘁
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学生越来越难教,老师的精神面貌已经“成熟”得不能在“成熟”了。缺少专业教师就由其他教师兼任,重新学习本身就很累。中小学生源锐减,学校近几年都超编老师,更多地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上班身累,下班心累,很多教师还没到退休年龄就已满身是病,苦不堪言。农村教师工资相对较少,既要抚养小孩,又要赡养老人,微薄收入影响了他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各种压力使相当一部分老师处于“亚健康状态”。此外,由于学校自有经费紧张,对教师的考核奖励金额甚少,不能完全于教师的劳动付出成正比,也难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9、教师激励机制没有建立或取得实效
学校教育学研究指出:激励是使人提高工作效率的最佳途径。农村中小学的管理人员仍受到专业素质低下及管理水平滞后的制约,管理理念僵化,管理方法机械单一,管理效果不佳,不能创立符合本校特色的管理模式,在工作中缺少工作艺术,推行强制管理,没有人文关怀,不能激励教师斗志,氛围压抑,人人自危,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三、对农村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和实施救助的建议。
鉴于上述农村教育的现状,我认为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应为保障农村适龄人口接受教育而进行教育改革和救助。
1、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体制,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中央应确立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的筹措经费,如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
2、优化育人环境,稳步提升师资水平,稳定生源。
根据农村学校设备薄弱的现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学校的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建设,为偏远的农村薄弱学校配备基本的仪器设备、教学软件、体育器材、图书等,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同时,应促进区域内师资资源配置均衡化,统筹城乡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体制,具体做法是采用城市学校成立支教团,到农村学校观摩、支教;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取经的交流方式,有效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区域内师资配置的均衡化。再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通过以上努力,扩大学校的正面影响,重新树立群众对学校的信任与支持,稳住学校生命线-----生源。
3、改变农村家庭教育现状。①改善办学条件,来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这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的唯一方法。②建立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制度,正如陶行知所说:“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③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能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4、建立长效激励竞争机制,创新基层管理体制。
教育主管部门应率先建立学校激励竞争机制,使学校间形成健康激励,良性竞争的良好氛围,使农村学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造血功能,取长补短,逐步具有竞争力,其中包括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生源的保障及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另外,还应加强对农村基层教育管理人员素质的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应给予他们适当的行政自主权,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规范但不是强制常规管理,以使干群之间减少甚至避免矛盾,凝成和谐共进的集体力量。
5、从农村实际需要出发,推进教育改革 ①突破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遵循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同时还应当根据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突出农村教育的特点。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体系要结合农村实际,把国家的基本目标要求具体化、多样化。例如在思想教育的目标中要突出热爱农村、热爱家乡、扎根建设农村的要求;把技术素质的教育作为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等等。②突破课程设置的统一性。由于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课程需要多元化,要有弹性。一是课程要具有多样性:课程设置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使课程、教材满足地方、学校、学生的发展要求,具有与各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区特色。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以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二是课程要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适当结合;承认并接受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以及发展水平的不一致,通过多种形式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③突破关门办学的封闭性,实行课内外、校内外教学、生产劳动、科技服务相结合的“开放型”教学体系。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同时,开设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活动课程分为统一的活动与兴趣活动两类。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当努力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学科、科技、文娱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增长聪明才智,发展爱好特长,发掘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从事农村社会工作和文化活动的能力。课外科技活动应当结合当地的“燎原计划”、“星火计划”、“丰收计划”来进行。农村基础教育步履艰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何应对现实挑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农村校长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深刻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才能寻求相应的对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说过:要用科学发展观求得发展和进步。要想彻底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实现教育公平,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教育实践。实施城乡教育均衡互动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把握发展与公平两条主线,细化均衡教育发展目标;在统筹发展中共建共享和谐教育,努力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促进教育整体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卫广玲.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9).[2]王 军.农村教育问题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6).[3]李星云.论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J].江海学刊,2006,(6).[4]段成荣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J].江海,2005,(6).
2.中国农村现状和发展 篇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在全国各地试点实施以来, 推行的速度较快。据国家卫生部2004年6月30日统计, 全国已有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310个县 (市) 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覆盖农业人口9504万人, 实际参合农村居民6899万人, 参合率为72.60%。全国共筹集资金30.21亿元, 其中, 各级财政补助为15.01亿元, 农村居民个人缴费10.88亿元, 集体和社会赞助4.32亿元。已有4194万人次的医药费用得到报销, 报销金额为13.94亿元, 占筹资总额的46.14%, 其中住院医药费用平均有27.25%得到报销。
政策目标是正确的, 政策实施阶段是明确的, 制度试点初始阶段的情况也是较好的。那么, 这是不是意味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后的发展也会走上正轨, 而不会出现春办秋黄、大起大落的现象呢?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2.1 资金困难。
按照规定, 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每年通过转移支付对中西部地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按人均10元补助, 地方财政每年对参加农民的资助标准人均不低于10元, 农民群众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合作医疗, 个人缴费额人均不得低于10元。其问题是, 中央财政的资金到位后能否持久。
2.2 农村医疗服务资源匮乏
2.2.1 卫生费用分配存在较为严重的城乡差距。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 根据统计, 2004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5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为587.2亿元, 而用于农村的卫生费用为92.5亿元, 仅占政府投入的15.9%。当年, 城镇人口约为3.97亿, 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30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农村人口为8.66亿, 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0.7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 前者是后者的13倍。
2.2.2 农村卫生人员技术水平低。
卫生技术人员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卫生部《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表明, 我国乡镇卫生院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为零, 大学本科学历人员1.6%, 大专学历人员17.1%, 中专学历人员59.5%, 高中以下学历人员21.8%, 以上数据反映出中国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现状是:高学历人才奇缺, 卫生人员素质低。
城乡卫生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农村卫生人员技术水平低, 增加了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顾虑和成本, 进而影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积极性。
2.2.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由于医院的补偿机制不健全, 依靠增加医疗需求和提高药品售价赢得经济效益成了医院的通常做法。医疗费用的提高, 加重了患者的负担, 也阻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顺利开展。现行制度中, 卫生部门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机构和农村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它既要代表需求方购买卫生服务, 又一定程度上代表医疗服务提供者, 而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和医疗保障部门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 卫生行政部门要调节和平衡卫生服务供给者和合作医疗基金管理者的利益, 实现适度保障难度很大。同时, 中西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机构的管理手段落后, 加之农民处于分散状态, 缺乏监督意识和能力, 使得合作医疗保险的监督机构难以发挥作用, 严重制约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正常实施。
2.2.4 宣传措施不到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件新鲜事, 起报点、最高补偿限额、报销比例、转诊程序等对于农民来说都是新鲜词, 农民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目的、意义和相关规定。因此, 好多农民都不愿意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就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该政策。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发展几点建议
3.1 加强政府支持。
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过程中, , 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可以说, 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根本和前提。
3.1.1 确定合理的筹资水平。
筹资水平的确定是政府和广大农村居民双方经过考虑与估计, 政府应当充分考虑当地财政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并由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提出较为适当的筹资标准。在政府补贴和自付积累金的确定上, 两者之和要足以支付保险补偿金;在农村居民支付能力强的地区, 政府少补贴一点, 在农村居民支付能力弱的地区, 政府多补贴一点。
3.1.2 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
筹资方式选择得合理与否关系到筹资效率和筹资成本的大小。如果政府对不同参保人群的收费标准不一样的话, 不妨采用分工征缴方式, 如政府对个人, 教委对学生, 等等。如果各类人群的筹资方式是一样的, 那么, 各类人群都可以由一个征缴主体来管理。
3.2 改革农村卫生人员培养模式, 强化继续教育制度。
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关键还是人才。根据我国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低, 人才匮乏的现状, 一是要定向培养适用人才, 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机构的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国家可以安排专项资金委托高等医学院校定向为农村培养全科医生, 或由学校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或合同书, 学生全部定向分配到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二是要强化继续教育制度, 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目前我国各地农村医生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医学知识素质、操作技能、服务态度等与全科医生的标准还相差较远。要加强对在职的乡村医生采取多种途径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 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医学学历教育。
3.3 对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
政府部门应当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并制订出合理的宣传方案, 然后, 通过各种宣传媒体, 加强对维护农村居民健康权益和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教育。宣传教育要以教会农村居民如何正确地分析评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利弊为出发点, 根据不同健康状况下农村居民的心理开展工作;要实事求是, 避免夸大或是只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优点;要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而不要简单地灌输事实, 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优越性"强加给农民。
3.4 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监督和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作为一个职能机构, 应该对各级医院用药物的比例统筹疾病在各级医院花费的的总费用应有一个严格的控制.规范药品售价降低医疗费用控制医疗成本。
搞好合作医疗, 有利于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缓解农村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现象;有利于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是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的初级阶段, 虽然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 但我们只要提高对合作医疗的认识, 正确对待存在的问题, 不断完善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用事实来打消农民心中的疑惑与困惑, 相信这项为农民服务的政策必将深入民心, 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向前发展。
摘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是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医疗保障服务在城市和农村人口之间分配严重不公平, 约占中国总人口15%的城市人口享用着2/3的医疗保障服务, 而约占85%的农村人口却只享用不到1/3的医疗保障服务.为此应做到:加大政府政策倾斜力度;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机制;注意防范医方和患方的道德风险;建立解决农村医疗人才缺乏的长效机制等。因此, 中国政府在2002年下半年试点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以改变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公平性低的现状。
3.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21-01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农业的发展同工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一样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和资金的融通。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作为资金配置的金融服务发展滞后,存在银行机构网点少、地区差异较大,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偏低等不足。另外,工商业迅速发展,抽走了大量的农村资金,使得农业经济发展举步维艰。我国虽然对金融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这些改革结果不但没有有效满足农村、农民的资金需要,反而使大量资金流向了发达地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现有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基于这样的农业经济状况、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研究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具有很强的政策借鉴意义。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正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业保险等。非正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合作基金会、合会、民间借贷和典当业等。我国农村金融虽然不断进行着改革和发展,但是整体还是发展滞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如下:
(一)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农村金融发展处在边缘化状态。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四类: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的实际业务逐渐脱离农业和农户,其支农作用有限。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中的邮政储蓄以前只有单一的储蓄服务,近些年才开始有信贷服务,但是面向农户的贷款单一,且期限一般较短,无法有效满足广大农村对资金的需求。
(二)农村金融经营状况不佳。鉴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主力军地位,本部分我们以农村信用社为样本从不良资产占比和盈利水平等两个方面对我国农村金融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不良贷款占比过高或盈利水平偏低均表明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不佳。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占比偏高,盈利水平低下。
(三)农村金融资金供需失衡,导致民间借贷活跃。目前,农民借款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大件消耗品(修建房屋等)、子女上学、婚嫁丧娶等生活方面的支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传统农户的生产生活、农村的中小企业、农业的龙头产业以及乡镇企业等都需要借贷,需要金融的支持,然而金融机构的供给却有限,且都有固定的贷款的额度以及期限要求,无法满足多样化的资金需求。
三、关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农村金融结构,构建高效的服务于农村的金融体系。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结构单一,仅有少数的几家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大,几乎占据了垄断地位。优化完善的农村金融结构对于农业经济增长才能起到促进作用,而我国农村金融结构上的缺陷使得农村金融不能完全的发挥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只有发展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结构才能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只有依靠充分的竞争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农村金融机构的规模大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供给量,农村金融的作用就是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有效的途径,因此,我国应建立以农村正规金融为主体,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促进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既要促进正规金融机构发展,也要引导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由于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比正规金融机构具有更加方便灵活的优势,鼓励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可以有效的促进竞争,完善竞争机制。同时也促使非正规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另外,我国政府对农村的正规金融机构存在较多的干预,政府的干预使农村金融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如果没有外在的干预,金融体系会自发调节,达到新的平衡,而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弥补了这个缺陷。对于非正规金融机构,政府可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鼓励非正规金融机构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放开市场准入条件,准许外资进入我国农村金融领域,同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监督管理机制,避免农村金融市场出现混乱。
(三)建立为农民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主要是指农村信用社。50多年来,我国农村合作金融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但与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组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信社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信社发放的贷款趋于短期化,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信社的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职责模糊不清,国家对合作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监管水平很低,监管方式单一,方法落后。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改革方向要符合现实的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既不能滞后也不应超前,否则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都会适得其反。
(四)加大政策性支农及监管力度,建设为农村服务的政策性银行。政府应采取促使金融机构积极进入农村领域的措施,提高农村金融效率,以助推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健全监测监管体系。我国农业经济领域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就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具有政策性和金融性的双重性质,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由政府参与或者是由政府出资设立的,由政府财政做支持,但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平等地参与金融活动,同时会配合政府的意见,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很多方面必须按照政府的意图安排其金融活动,要贯彻政府的措施,落实国家政策。
参考文献:
[1]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15,(10):53-61.
[2]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经验模型与政策分析.世界经济,2015,(6):3-9.
4.中国农村现状和发展 篇四
——中国农村现状和解决办法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很多大城市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在城市建设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建筑工地、各类市场中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农民工。为了减少贫富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也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劳务工资收入具有重大意义。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努力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能够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农村老百姓最
为关注的三大问题。而如今《十一五规划》经五年已经完成,《十二五规划》也已开始实施。看着好多好多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的国家政策,我们不禁再想,这些政策在地方到底有没有被落实,有没有切实地市农民受益,有没有它们的不足。带着这些疑问,乘着回农村老家过年的机会,我在唐江农村对家乡农村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方式是实地走访,询问周边农民,再将数据汇总进行分析。以下是我的调查过程以及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当今中国农村拥有8亿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正确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国家稳定繁荣的前提。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当今农村的现状令人担忧,大多数农村在耕作方式上仍采用传统的方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存在,单位农民的耕作面积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大量投入的积极性。因此很少采用机械化,劳动生产率较低。同时,由于大量务工人员外出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少,进而导致大量农田荒废,农民收入较低。即使还有一部分农民在耕种,但由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固定设施投入较少,抗灾能力差,靠天收的事实长期存在。
随着农业收入的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困难已是一个不容臵疑的事实。这对单纯靠出卖劳动力来谋生并且又无一技之长的农民来说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变慢,农村依然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成为农民打工的最大障碍。调查发现,家乡
有近八成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但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工资基本都在500—2000元之间。同时又要受市场的影响,没有稳定的收入,很多农民由于失去工作,不得不提前回家。由于乡村医疗设施不完善,医疗水平低,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农民的身心健康更让我们担忧。现在在农村,依然有许多孤寡老人无人赡养,有病不看的现象。同时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产生心理问题,进而诱发少年犯罪。
中国当今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教育投资较少,教育设施落后、简陋,导致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新的科学文化技术很难在农村得到大面积的推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事实无法在农村实现,以至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回到老家便来到小学读过的学校调查,发现学校还是和以前一样:六个简陋的教室,教室内连电灯都没有,就更别说电视、多媒体了,再有就是二十几张破烂的课桌凳和一张讲台、两块黑板。操场依然光秃秃的,仅有几棵老樟树、一张水泥乒乓桌和一个破烂的篮筐。在学校看到的唯一的高科技就是一台多媒体电视,但那是我六年级时就有了,如今一直没变。而且由于教学设施落后,大多数经济较好的家庭都将子女送到大城市就读,在学校的仅有一百多人,每个班级也就二十几人。同时由于教学设施落后,没有优秀的教师来教学,导致学校的教育水平没有长足的发展,学生也难有发展,进而导致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广大农村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基础设施落后,政府的投入较少,这在一定程度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由于政
府投入加大,家乡公路有了较大的发展,水泥路基本上都通到了家门口。但农村交通并没有同步发展,农民出行只有靠自行车、摩托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出行。由于信息数据传输等基础设施落后,电视节目仅有两三个,远远无法满足农民要求扩大视野的需要。即使有电脑,由于难以联网也无法享受迅捷快速的信息科技,也就无法满足农民渴望接触外面世界的要求。同时由于没有统一有效的垃圾处理设施,农村垃圾一般都随意丢弃,走在路上随处可见成堆的垃圾,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出行难”、“住房难”、“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国家应当将这些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就目前中国农村的现状,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我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1.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调生产创新,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全面运用。
2.生活宽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农民最根本利益。
3.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广大村民素质,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4.村容整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学习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周围的山山水水,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5.政治民主:加强对农民政治权利的宣传力度,使他们认清和把握好自己手中的权利,并将选举纳入法制保证,能选举出能真正代表他们利益的村干部。
5.农村改革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篇五
社科0918
内容提要:
山东农村改革经历了31的历程,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重要经验。31年来,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得农业发展越过了长期短缺阶段,呈现出丰年有余的新格局,解决了亿万人民的吃饭问题;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社会进入建设新农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为了农民的福祉,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改革是必须进行的。但下一步改革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难。要加快推进山东农村的第二步改革,必须坚持农村改革的市场取向,推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新农村改革发展生活水平城乡差距
正文:
一.采访过程
为了深入调查山东农村31年来改革发展的情况,我调查采访了山东烟台部分农民,下面是其中一位农民的访谈实录。
问:这位大伯,您好,我想请问您几个关于现在农村改革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农村,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一点力量,耽误您几分钟的时间,可以吗? 答:呵呵,可以的。
问:您对您现在的生活满意度有多少呢?您觉得改革给您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哪些?
答:我对我现在的生活真的是十二分的满意,党的政策好啊,为人民办实事,农民对党真的是没的挑剔,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说到变化,我们都深有感触啊!这30年,中国的农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制度取代了人民公社制度,草房
变楼房,自行车变摩托车、摩托车变轿车,电脑也开始普及了。就拿我们村来说吧,总共200户人家,现如今就进了20多辆轿车、面包车,20多台电脑,这速度真的„„过去想都不敢想。
问:您觉得现在的农村跟几年前相比,变化大吗?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答:非常之大。短短几年,改革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比过去几十年都要大。比如说取消农业税,实行医疗改革,扩大基层民主,打击基层腐败,实行最低生活补助,为鳏寡孤独老人提供生活保障„„
问:您认为在您身边,改革还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呢?您对政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吗?
答:在我看来,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是很多,农村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还是不够完备,希望政府能在这些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吧!呵呵。
从大伯的回答,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关于农村改革的一些成效,可以看出改革的确深入人心,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进一步的调查访问以及深入研究,我对改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更加深切体会到了农民生活和精神的变化。
二.发展历程
2009年是农村改革31周年,31年前,由安徽小岗村冒险点燃的星星之火,经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传递,终于形成了农村改革的燎原之势。
有一句流行语叫做:中国改革看农村,农村改革看山东。
回顾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农村改革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4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产品大幅增产,到1984年底全省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第二阶段,从1985年到1991年,针对“买难卖难”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问题,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农村改革从生产领域拓展到流通领域,农村商品经济全面发展。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第四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实行直接补贴政策为标志,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农村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三.改革的今天
近几年,农民体会最深的就是第四阶段的改革。它可以说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农民无不对党的政策拍手叫好。通过采访调查和有关农业政策,我们归纳总结出了农业改革在以下方面的举措。
1.取消农业税
政府全面取消财政收入400多亿的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政策。种一亩地的小麦大致可以得到100多元的补助。这可以说是几千年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因为在漫长的中国农业社会历史上,政府收缴农业税、农民交纳农业税从来都是天经地义的。历朝历代,只有过局部减轻包括农业税在内的税赋的举措,还从来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的先例。农民一直是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又是收入增长最缓慢、生活最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因此,取消农业税,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的施政理念,是对农民的解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并带动内需,得到农民乃至全国人民的一致好评。
2.实行医疗改革
在农村实行医疗改革,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它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难看病及缓解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重要手段,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切实保障广大农民身心健康的医疗救助制度。它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以小病补偿为辅,体现互助共济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看病时,出示医疗合作证便可以获得大约35%的费用报销,在镇医院住院的费用大约可以减免65%,不同的乡镇根据当地的情况采取不同比例的报销。
3.提供生活保障
对丧失劳动力的残疾人或是老人给予最低生活补助;70岁以上的无妻无子老人可以集中到政府开办的敬老院,其衣食住行全部由政府出资,政府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使其安享晚年;对农村现在仍存在的一些年代久远,破旧的危房,政府出资,来帮助农民修建那些房子,解决了部分住房问题。
4.开展家电下乡活动
购买彩电、冰箱(含冰柜)、洗衣机、手机、计算机、热水器、微波炉、空调、电磁炉这九类产品可以享受13%的政府补贴。家电下乡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实现惠农强农,;其二:拉动消费,带动生产。
5.鼓励节能
在农村建造沼气池能实现废物利用,沼气池通过一些作物秸秆、动物粪便发酵产生沼气,用于生活需要,从而大大地节省了能源。国家采取相应的补助政策,鼓励人们的这一举措。从2009年开始,国家适当提高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中央补助标准。具体意见是:对东部地区每户补助1000元,对中部地区每户补助1200元,对东北、西部地区每户补助1500元,对于具有新技术、新工艺的特殊项目,国家补助可适当提高。
6.打击腐败,扩大基层民主
过去党内腐败无人管,官员以各种名义搜刮钱财,并将其收为自己囊中之物,像蝗虫一样侵蚀人民,不为农民办实事。对村内的事,农民也没多大发言权。而现如今农民基层民主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利进一步扩大,近几年,村内贪污腐败现象少了,政府给农民的补助不经过书记等之手,直接下达老百姓,税收也少了,书记等不能以各种名义搜取民脂民膏了。另外成立村委会,负责除了党政之外的村中大小事务,农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心中的村委会成员。
四.改革无穷期
山东农村改革到虽然如今已经卓有成效,但仍面临着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主要有:农业效益仍然偏低,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农业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够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到位;农村基层组织运转困难,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压力加大。由此可见,山东依然面临着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此,山东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高焕喜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他认为,山东农村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以增收为核心,紧紧抓住创业增岗。第二,以名牌为抓手,打造各地特色品牌。第三,以大户为基础,培植农业精英。第四,以合作组织为纽带,发展农业中介组织。第五,以改革为动力,加大支农、扶农的力度。第六,以投入为引子,推进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第七,以选人育人为重点,选好配好基层领导班子。
通过此次调查,我对新农村的全面改革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理解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的必要性。解决13亿中国人中的9亿农村人各方面问题,是棘手的,但也是必要的。农村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参考网站
人民网:http:///2008/
山东农业信息网:http:///art/
6.中国农村现状和发展 篇六
C h in a C o lle c t iv e E c o n o m y 集体经济·
新农村建设·集体经济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农村养老保险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文章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进行梳理,回顾了在制度和路径上的变迁历程,并归纳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存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变迁历程;制度创新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传统性养老、社会养老保障和农村养老保险三个制度阶段,制度正式建立于
20世纪80年代中期。目前中国养老保险
制度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缺陷,如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及覆盖面积、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和养老保险的保值增值等问题。
对此理论界学者就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制度创新、发展路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总体方向基本确立,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研究其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与现状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起步落后于城镇养老保险,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化而不断变迁。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主要历经三个阶段,即以农民家庭保障为主体的传统性养老保障制度阶段;以集体保障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阶段;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
助为辅,国际予以政策支持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阶段。研究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变迁是研究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学术起点,对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有基础性的意义。
至今,农村养老保险已取得很大发展,但全国各地发展情况不平衡、缺乏统一管理和立法保障、保值增值困难仍是农村养老保险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冯章龙认为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强制性和国家责任性,随后从制度层面总结了保险制度的内在缺陷。有学者也指出了其他原因,如刘子兰(2003所讲,政府主管部门及学术界建立中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险计划时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它的发展停滞。
二、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趋势
通过已有研究结论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缺陷,政策的不稳定性不仅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而且损害了制度的威信和吸引力,而中国当前现状也凸显了改革的必要与紧迫性:一方面,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体制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无法承担农民养老的历史重任。随着老年农民老无所养问题越来越严重,与发达国家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形成了强烈反差,许多地区开始改革制度。
(一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作用
至关重要,大部分理论界学者赞同这个观点,也曾将目前农村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归因于政府涉足不够,但对政府深入程度则持不同看法。
李迎生指出,政府担负着构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推动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建设,以及创造适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外部环境等重要职责。阎安认为政府应承担全部转制成本和隐性债务,应从部分积累制过渡到完全积累制,在强制缴费的基础上鼓励个人多储蓄积累,建立多功能个人养老账户。
(二路径的选择
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不具备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难以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这是由现实国情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既定路径决定的。何文炯等(2001建议发达地区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应暂缓推行,然后逐步扩大其实施范围。王枝茂建议立法先行,渐进式推进。
也有少数学者认为GDP 的增长表明中国已具备一定经济条件,且农民表现出强烈愿望和广泛的社会保障参与意识,因此中国已初步具备全面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三目标的构建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标的构建,应当借鉴其他国家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经验。在养老金筹集模式上坚持国家和集体为主、个人为辅的原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 郝新蔷 黄颖 孟宇微 王坤 李澍奇 孙瑾 9 2010.05(上
C h in a C o lle c t iv e E c o n o m y 集体经济·则,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家庭养老和社区互助为辅助,逐渐与城镇从业者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整合的社会养老模式。
但这种学习不能脱离既有的制度文化条件,也不能以削弱中国既有制度文化优势为代价,盲目照搬西方社会保障模式只会加大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难度和改革的制度成本。
三、总结和思考
综上可知,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传统养老保险制度所体现的效率低下问题使政府和学者们正积极探索一种新的制度模式。
在农村养老保险的改革中,政府承担
着至关重要的责任。关于制度创新和路径选择,目前普遍接受的是将农村地区分层分类,推进与其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方向已基本确立,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而目标的制定可以参照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最终仍应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不可盲目照搬。
此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就其变迁历程、管理模式、路径选择、政府作用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但目前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未来可针对这一问题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谢冬水,王松.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
险的历史变迁与制度创新[J].中国集体经济,2008(10.2、冯章龙.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界,2006(4.3、王枝茂,张璐琴.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路径创新[J].经济师,2006(12.4、孙红民.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及其问题[J].人口与经济,2009(S1.5、李迎生.探索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之路[J].浙江学刊,2001(5.6、阎安.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9(12.7、李春根.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制度安排[J].江西社会科学,2006(3.(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文章在对我国东、中、西部“一村一品”发展较为先进的省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目前我国“一村一品”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近年来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判断未来发展将呈现产业布局向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主导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以设施农业促高效产业发展、产品标准化及经营品牌化、经营模式创新发展、投资多元化等发展趋势。
关键词:一村一品;现状;趋势;专业村
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一村一品”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对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一村一品”的发展现状(一专业村专业乡镇数量增多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到2008年底,全国专业村累计达到
45650个,比上年同口径增长5.5%,占全
国行政村总数7.1%。从地区看,专业村
(乡镇数量居前三位的是山东、河北、四川;专业村数量增长较快的省份有青海、海南、陕西。从行业看,专业村主要分布在蔬菜、水果、畜牧业,合计26821个,比上年增长5.6%,占专业村总数58.8%。在专业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专业乡镇3160个,比上年增长4.2%,占全国乡镇总数
8.9%(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2008年全国 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统计分析报告。(二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 2008年专业村经济总收入133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主导产品销售收入607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出口创汇2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8%。在专业村中,经济总收入居前
三位的是江苏、河北、山东,全国经济总收入500万以上的有34876个,占专业村总数76.4%,其中,经济总收入过亿元的有
1569个,占专业村总数3.4%,主要分布在 江苏、河北、山东等省份。
(三主导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 2008年种植业专业村主导产业基地面积8020万亩,比上年增长9.69%,居前三位的是黑龙江、河北、山东;牲畜饲养3889 万头只(包括牛、猪、羊,不包括兔类,比 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7.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浅析 篇七
(一)土地改革阶段(1949—1952 年)
土地改革运动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政府给农民颁发了土地证。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地租剥削制度,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而从农产品流通方面看,在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之前,我国的粮食市场是一种自由市场,农民除缴纳农业税外,粮食可以自由上市。
(二)农业集体化阶段(1953—1957 年)
生产领域中逐步加快集体化步伐,就是在流通领域中强化指令性计划、弱化市场调节的作用,截至1957 年,除了粮棉油外,越来越多的经济作物和药材纳入统购范围,农产品传统流通体制框架逐渐形成。在集体化之后,国家便不再与农户直接发生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购销关系,而是以合作社为购销主体,此举明显增强了国家对农业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进而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三)人民公社阶段(1958—1978 年)
从1958 年开始,我国经济建设明显向生产发展上的高指标和生产关系上的所谓高级形式过渡,在农村则掀起了人民公社运动。1958 年,国务院颁布农产品及其他商品分级管理办法,将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和派购政策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市场对农产品的调节作用被不断削弱,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尤其是在“文革”期间,随着政治上极左路线的推行,产权极度模糊,农村市场几近全部关闭,这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1978 年—至今)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农村的发展突飞猛进。其中最为重要的改革就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等形式发展而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指出了人民公社制度的弊端,认为在这种制度下生产队被管理得过细过死,从而导致生产上无人负责,分配中平均主义盛行,严重影响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而实行农业承包责任制可以调动社员的积极性,节约劳动时间,合理使用劳力。
二、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农田基础设施老化,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或带病运转,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薄弱等等。不少农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电力短缺,农村的道路、供水、通信、电视信号接转设施尚未很好解决。
(二)环境问题
中国农村环境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严重危及农民身体健康。因为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大多是直接以自然资源作为生产投入要素,且无节制地使用农药与化肥,它必然会造成对环境资源的肆意掠夺和破坏,导致了土壤板结和独体生产力的下降,而农药化肥流失又会造成水体的污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另外,政府,法律制度还不健全,没有对农村的环保进行规划。而且一些法律条文过于抽象,实践中难于操作。县乡政府也采取一个放任的态度,对农村的环境问题不闻不问,只关注经济的效益。
(三)养老问题
城市化为许多农村青年提供了外出工作的机会和远离家乡发展自己才能的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空巢老人”的问题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老人日常的生活起居无人照料,甚至年过七旬的老人还要下到地里干农活来维持生计。一方面,做儿女的要尽孝道,在外地谋生时不仅要给父母经济上的支持,还要尽力抽空回家多陪陪父母,给以生活上的照料,更要注重老人的精神需求和内心感受。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建立一些机构,专门为这些老人提供日常料理、膳食、疾病看护、健康服务和心理咨询等,保障老人安享晚年。
(四)土地流转困难问题
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及相关管理办法,那我国是否也可以向西方国家一样把土地集中到一起搞农场经济呢?据调研,大多数农户不希望把自己的土地给他人承包出去,受传统小农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而且中国农村的土地太散、太碎,也不好集中,操作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现阶段的中国很难像西方那样发展农场制,搞种粮大户,当然也很难成为像西方那样的农场主。另外,国外发展农业靠的是现代技术的应用及科学管理,所以目前中国农村真正实现流转的土地数量不多,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经营发展艰难,还会侵蚀到农民的利益,给农业带来不稳定因素。
三、新世纪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一)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1 世纪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设的新时期。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新农保,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它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为老年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二是新农合,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使农民可以摆脱因病致贫并得不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三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农村中丧失劳动能力、因灾因病致贫的特困人口以及传统意义上的“五保户”得到有效的供养。
(二)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努力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形成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加强监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
(三)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
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四)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全面提高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与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的机制。
(五)提高科技管理水平,早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就是把建立在直接经验和手工工具为基础的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科学技术、生产资料、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经济的过程,即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手段和设施及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武装农业劳动的过程。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在转基因技术、培育新的农业品种、高效低毒农药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第一线人员短缺。所以,我们要坚持“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利用最新的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
摘要:回顾和梳理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历程,其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我国面临着环境、城乡收入差距、养老、生产率下降等诸多问题,政府该如何加强管理、完善体系是今后要加以关注的,这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乃至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发展历程,农村经济,问题,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谢久丽.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J].经济视野,2014,(3):8-9.
[2]李家祥.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思想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余平.中国农村环境问题原因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39-40.
[4]许经勇.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5]高新才,雒明峰.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经济纵横,2009,(2):36-39.
[6]高威.和谐社会视域下的中国“三农”问题研究[J].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11,(3):23-29.
[7]林志友.人民公社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比较研究[N].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5-21.
8.中国农村现状和发展 篇八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现状;发展对策
近年来,随着小城镇的蓬勃发展,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重视,深入了解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历程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剖析目前中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把握中国农村城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概述
第一种观点认为农村城镇化即农村小城镇化。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武汉大学的辜胜阻教授等。辜胜阻认为:“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的社会经济过程。”在他看来,农村城镇化表现为小城镇的成长和发育过程。第二种观点认为农村城镇化不仅包扩小城镇的发展,而且还包扩农村人口向城镇,尤其是大中型城市的转移。一些人把前者称为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后者称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上述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西北农业大学的罗静博士。事实上,在我们看来,在中国当今的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同时存在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只不过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中西部农村地区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流迁构成了其城镇化的主要趋势,农村人口城市化是这些地区城镇化的主体,而东南沿海的小城镇发展却更显突出,农村地区的城镇化特征十分显著。
二、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不顾自身条件、一哄而上搞小城镇化建设。市的兴起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所谓“市随路旺,城随市兴”,一定发达程度的商品生产规模、供求集散规模、人口规模及通畅的交通和信息渠道是城镇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市场的规模和功能决定着城镇的规模和功能。那些不具备城镇发展条件的地方,如果人为地建设工业区、建设大市场,只会事与愿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但城镇化还基本上是由农民和基层社区自发推动起来的,政府在规划、投入和引导方面做的还不够。一些人甚至认为城镇的兴起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需要政府的规划和引导,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结果使中国目前小城镇规模过小,不但浪费了耕地,而且小城镇缺乏吸引力,发挥不了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
2. 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重数量、轻质量”的外延式扩张倾向。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城镇化主要是伴随着乡改镇、县改市的模式推进的,导致在城镇建设中出现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一些农村小城镇有名无实,大量的农村人口未经职业和空间的转移,只是因为所在地的行政建制发生了改变,一夜之间变成了市镇人口,既无城之规模,又无市之兴旺。还有一些小城镇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唱的是“空城计”,其结果是是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走上了一条外延扩张用地的路子,大小城镇基本上是摊煎饼式地无限向四周平面扩张,浪费了大量的耕地资源。
3. 在加快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在以往的城镇建设过程中,有的地方比较注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忽视城镇管理等“软件”环境的建设,导致城镇管理处于此水平状态,使许多城镇出现“脏、乱、查”状况,对周围农村的居民缺乏吸引力;还有一些地方注重“有形市场”的建设,忽视软环境的配套和管理,认为“有形市场”的设施一旦建成,大市场、大流通、大发展就会接踵而来。结果事与愿违,出现有场无市,或有市无序的现象。
三、中国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对策
1. 政府要加強对小城镇建设的规划与指导。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而城镇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过度城镇化或城镇化滞后都会给工业化的顺利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就经济发展的阶段来说,经过近2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己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进入社会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时期。结构问题取代总量问题而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而结构调整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城乡二元结构调整即实现农村城镇化的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城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意义,要把农村城镇化作为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大战略,而不仅仅是刺激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权宜之计.
2. 重点建设好具有优势的县城或县域中心镇。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一定发达程度的商品生产规模、供求集散规模、人口规模以及通畅的交通和信息渠道是城镇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市场的规模和功能决定着城镇的规模和功能。目前中国农村地区已经逐步形成了“县城-县域中心镇-乡村集镇”等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必须采取非均衡发展的策略。首先要集中力量建设基础设施好、有区位优势的县城或县域首位镇。在县城下,还可以选择一些有区位优势的中心镇适当加以发展,使区域内形成一个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3. 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克服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资金约束,关键的一点是改革投入体制,使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加大对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改革和完善城镇财税体制,逐步建立城镇建设资金保障体系。深化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和经营城镇基础设施,探索特许权经营、BOT、BTL等多种方式。积极吸引外资按有关政策参与城镇建设。改革城镇供水、供气、供热、环卫、公交等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实行企事分离,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本文在分析对比城镇化的有关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农村城镇化概念的看法。本人认为,农村城镇化就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是农村人口、经济活动的非农化及集聚过程,是城镇文化向乡村文化的辐射和渗透。本文针对目前中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如何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以及如何加快小城镇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所提对策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对有关部门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顺延,周明祖,水延凯.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中国农村现状和发展】推荐阅读:
中国贫困农村现状调查09-16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浅析11-02
农村医疗发展现状10-12
京东农村电商发展现状趋势09-08
Aqlfbm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汽车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文库10-05
中国农村金融07-01
驻马店市农村金融的现状及发展思路06-28
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06-28
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09-08
我国山区农村初等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