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广告新发展

2024-10-10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广告新发展(精选6篇)

1.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广告新发展 篇一

网络经济时代价格体系的新发展论文

网络经济是以信息网络作为基础平台,以技术立异驱动经济增长,以电子商务主导商品流通,以互联网联络全世界市场,并将信息以及知识作为首要出产要素的1种新型经济形态。网络经济的呈现对于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结构、消费方式,和企业的出产经营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这类变革必然会通过市场传导给价格。在价格构成方面,数字产品出产的个别劳动时间直接成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进1步抉择了商品价格构成的量。在价格竞争方面,传统市场以及网上市场成为价格竞争的两大平台,不但卖方之间的价格竞争更加剧烈,而且激活了买方之间的价格竞争。另外,在价格运行方面,网上交易的发展构成了新的价格体系,并在必定程度上按捺了传统市场上的通货膨胀,增进了价格总水平趋于不乱。可见,网络经济对于价格构成、价格竞争以及价格运行都发生了首要的影响,由此也必然对于价格竞争以及运行所构成的传统价格瓜葛发生冲击,使价格体系出现出新的发展。

1、虚拟市场分离出在线价格体系

互联网实现了全世界市场在信息网络平台上的无缝对于接,解除了地域界线以及地区别割,解除了沟通以及互联的时间局限,为价格运行开拓了1个不同于传统市场的新型市场环境。该市场拥有虚拟化、全世界化、信息化、开放化、高效力以及低交易本钱等特征。当网络经济足够发达时,可以认为它是平行于真实市场的1个虚拟市场,或者者说它是真实市场的1个信息平台。网上市场这个虚拟市场的高效运行恰是患上益于它与真实市场的分工,即网上市场处理信息流,提供交易商量的平台,而真实市场处理物资流,提供出产配送以及消费的进程。

网上虚拟市场的呈现,促成为了价格体系的演化。1方面,同1商品的价格呈现了在线价格以及离线价格的分离,构成了相对于独立于传统价格体系的网上在线价格体系。经济学家Brynjolfsson以及Smith的钻研还进1步发现网上商品的价格水平1般要比传统市场的商品低九%—一六%,从1个侧面证明了在线价格体系对于商品价值的偏离更小,而且网上市场也相对于更有效力。另外一方面,在分离出在线价格体系的同时,传统的价格体系也发展成为离线价格体系。并且因为互联网增进了传统市场中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对于称,离线价格体系也将产生变化:批零差价、地区差价将不断缩小,而国内价格以及国际价格也将趋于1致。

总之,在这两大价格体系中,在线价格体系是以离线价格体系为基础的,它不能孤立于离线价格体系而存在。同时,在线价格体系拥有比离线价格体系更大的价格弹性,使在线交易比离线交易更易实现灵便定价。

2、数字产品拓展出多重价格体系

传统价格体系包含商品、服务以及出产要素等价格客体之间的各种价格瓜葛。而在网络经济时期,因为数字产品的大量呈现,价格客体的内涵患上到了史无前例的扩大。凡在网络经济中交易的可以被编码的、并可以用网络来传布的事物都可以成为数字商品以及价格客体,如MP三音乐等,乃至包含注意力——1些网络广告就通过付费情势来购买用户的关注。可以说,网络经济已经将人类带入了1个数字化的信息时期。

数字产品的呈现,使传统的定价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这种商品在本钱形成上拥有高固定本钱以及低变动本钱的显著特征。鉴于数字产品的这类本钱形成,为防止造成社会效力的损失,就不能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采取MR=MC=P的边际本钱定价法子,而应采取多重价格的定价模式,即对于同—数字产品或者者类似数字产品制订不同的价格来出售给消费者。对于数字产品采取的多重价格其实是1种价格轻视,但这类价格轻视是泰勒尔所认为的“更加有益”的价格轻视,由此所构成的多重价格体系能够提高产品的社会总产量,减少单必定价时的效力损失。

可见,多重价格体系是价值规律指点下价格体系的1个新发展,它不但使较低支付意愿的消费者需求患上到知足,而且使数字产品出产商取得充沛鼓励。更首要的是,多重价格体系的构成使现有价格体系能够树立在更尊敬效力的基础之上。

3、电子商务支持起动态价格体系

网上电子商务的发展给全世界经济注入了生机,通用电气公司应用网上商务采购仅二00一年1年就节俭了九亿美元。电子商务带来了交易效力的大幅提高以及交易本钱的极大节俭,但是更加首要的是电子商务带来了市场交易的`根本性扭转。便捷的沟通、二四小时的运营、和极低的搜索本钱以及交易费用,电子商务变革了原本的交易模式,并构成1个由网上交易支持的动态价格体系。

首先,电子商务中价格变动的低菜单本钱为价格体系的动态化提供了前提。所谓菜单本钱,是指厂商对于价格进行调剂时所发生的本钱负担,传统市场上的菜单本钱主要是1些物耗本钱。而在网络经济前提下,价格变动通过数据处理程序便可完成,菜单本钱已经减至最低,这为动态价格体系的树立提供了前提。其次,动态价格体系中的价格由交易双方通过双向互动抉择。电子商务不但提供了1个快捷高效的交易商量平台,而且它还极大增强了消费者的议价能力,通过“逆行拍卖”,可以由消费者出价来购买商品以及服务。第3、这类动态价格体系的变动频率较高。这是因为网上商品交易相对于于传统市场而言更加扩散以及频繁,从而致使网上的商品价格体系变动频率较高。以易趣网站为例,平均每一一0秒就有一个买家出价,而每一六0秒就有一件商品胜利卖出。大量频繁的交易终究致使了价格体系的动态化。

4、标准竞争构成非对于称比价体系

在网络经济中,标准在竞争中愈来愈拥有首要的地位,使市场选择常常会收敛于成为产业标准的技术以及产品,市场竞争也凸起表现为以产业技术标准为核心的标准竞争。标准的存在请求产品之间、特别是互补产品之间、替换品之间必需实现互联互通以及系统兼容,从而使患上各种产品之间的关联程度大大地增添,不同产品之间趋于互相成为互补品、共同形成1个系统,并在系统内构成比价与比值不正向相干的非对于称比价体系。

具体而言,构成系统的核心产品以及配套产品之间存在非对于称比价体系。高价值的核心产品价格很低,反而1些相对于低价值的互补产品价格却较高。这是因为在标准竞争中,为率先确立标准,企业常常向用户低价提供乃至免费赠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使之成为主流产品,然后再以较高的价格销售配套的互补产品、后续进级产品及相干服务来取得延续收益。由此构成了系统内产品的非对于称比价瓜葛,也构成了网络经济著名的免费现象:网景以及微软争先派送阅读器,各大网站纷纭提供免费邮件服务。另外,在合用不同标准的替换品之间,成为主流的产品与非主流产品之间的比价也拥有非对于称性。主流产品构成了对于用户的锁定,高价格其实不会使用户转移;相反非主流产品因为存在转移本钱,即便很低的价格也难以吸引顾客。而对于同1标准下的替换品而言,其比价体系则凸起表现为机能主导的非对于称特征,进级产品以及老化产品之间的比价瓜葛依然不反应产品比值。摩尔定律证实了这类非对于称的比价瓜葛:芯片的速度每一一八个月翻1番,而价格降落1半。

5、多元交易达成个别化均衡价格体系

网络经济的呈现对于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糊口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商品交易方式患上到了不断的立异。

首先,网络经济实现了交易模式的多元交互,由传统的1对于多的主导模式(1个厂商向多个消费者售卖商品),发展出1对于1的定制模式、多对于1的竞卖模式、和多对于多的混合竞拍模式,如Dell公司推出的网上电脑定制销售,Priceline公司创立的由消费者定价的机票“逆行拍卖”,和eBay网站的个人间网上竞拍等。各种新型交易瓜葛的呈现构成了多元交互的交易模式。

其次,多元交互的交易模式致使了商品价格的高度离散。Bailey(一九九八a,b)、Brynjolfsson以及Smith(二000)经由实证钻研发现网上市场上的商品的价格离散度要高于传统市场的价格离散度水平。这是由于在多元交互的交易模式下,交易双方的个体差别很大,议价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从而致使了在价格博弈中构成了不同的成交价格。

第3,高离散度的价格构成了个别化均衡价格体系。在网络经济中,个性消费患上到充沛地张扬,产品定制、网上拍卖等交易方式其实是将同1产品市场划分为众多的由单个消费者构成的细分市场。在这些细分市场中,1个消费者、1种商品就是1个市场,而1次交易价格也就是1种均衡价格。因而,在网络经济前提下,均衡价格趋于个别化,同1商品的价格体系也由此发展为1个由高离散度价格所形成的个别化均衡价格体系。

6、价格体系的新发展对于我国价格管理的启示

最近几年来,尽管全世界网络经济的发展步伐放缓,但我国网络经济却在悄然兴起。目前,我国CN下注册域名到达一二.六万个,已经建成二九万家网站,上网用户总数到达四五八0万人,跃居世界第3。专家预计,到二00三年,中国会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在线市场,电子交易额将达三八亿美元。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势必引致价格体系的演化,在线价格体系的构成、多重价格体系的呈现,和动态价格体系的树立等,将为我国未来的价格管理带来新的启示。

一.尽快树立在线价格的动态监管机制。

首先,需要尽快树立对于网上价格进行为态监管的价格管理机构,并制订合适于网上价格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其次,将价格工作的重点放在规范网上市场的价格行动上来,特别是加强对于目前网站收费行动的管理以及监督。第3,要充沛运用现代高科技监管手腕来管理在线价格,通过实时掌握网上价格运行的第1手资料,实现对于动态价格体系的监管。第4,在价格执法中,必需区别新形势下公道的价格策略与不正当价格行动,及时禁止网上价格欺诈、价格垄断、和通过电子商务进行价格倾销等价格背法行动。

二.加强我国价格安全建设。

因为网络以及在线价格的呈现,客观上给网络以及网络产品的主宰者提供了价格垄断的机会。他们应用这类垄断机会,摆布市场价格体系;应用价格门坎,打击竞争对于手;应用产品垄断,推广轻视价格;应用市场垄断地位,推广不公平竞争。这些不良价格行动,损坏了价格的构成机制,扰乱了价格的运行机制,干扰了价格的调控机制,给咱们的价格体系建设与改革造成为了障碍,也给价格运行安全带来了危害。跟着网络经济进1步发展,网络能量的进1步扩展,对于价格运行安全的影响力也会愈来愈大。因而,加强网络价格安全问题的钻研与管理已经势在必行。咱们必需建立网络价格安全的观念,尽快树立我国网络价格安全信息监测中心,树立我国网络价格安全审计机制以及网络价格安全预警系统,这样才能确保网络价格能在安全的轨道上运行,不会对于总体的价格运行发生不利影响。

三.应用互联网推行价格普法工作。

网上均衡价格体系的个别化加大了价格管理工作的难度,大量频繁的个体间交易也使1些价格背法行动更为隐秘。因而,必需转变价格管理的传统思路,特别是价格执法中发现1件、查处1件的被开工作方式,充沛运用互联网这1电子交互媒体以及公家平台进行价格宣扬,通过加强价格普法,1方面让更多的价格行动主体实现自我管理,另外一方面,让泛博消费者能自觉主动运用法律武器,保护本身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一]张铭洪.网络经济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二00二.八七⑼0.

[二]李蔚.加入WTO与我国价格安全问题探讨[J].价格理论与实践,二00二三.七⑼.

2.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广告新发展 篇二

关键词:感性消费,情感广告,情感诉求

一、感性消费时代需要情感广告

感性消费是一种全新的消费观, 它是指在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观念已不再停留于仅仅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 以及获得产品本身, 而是越来越多是出于对商品象征意义的考虑, 也就是为了商品的象征功能而购买。在购买者的眼中, 商品不再是某种物的符号, 从某种意义上说, 更是一种与他们的个性、地位、品位联系在一起精神上的符号, 人们购买这种商品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用, 而且是为了显示自我和与众不同, 从而追求心理上的满足。

感性消费出现并不是偶然的, 从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 消费感性化, 是社会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消费者心理发展的必然规律。在前工业社会, 工厂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生产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 这时候人们关心的主要是产品的数量, 往往会忽视产品的个性, 产品几乎是一个模式;后工业社会直到现在, 产品已相当丰富, 产品质量也大大提高, 产品同质化程度明显增大, 与此同时, 电子计算机在制造业中得到广泛运用, 现代工业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使生产具有鲜明个性和时代感的商品成为可能, 而且随着市场学、营销学、广告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发展, 这些知识在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中得到充分利用, 从而使消费者透过商品看到人性、美学等感性的东西, 这些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

感性消费需要情感广告。因为情感广告诉求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要与张扬个性。凡是契合目标消费群情感的广告, 其品牌很容易产生强大的亲和力和诱惑力。情感广告的说服作用具体表现在, 积极性的情感反应会导致对广告中特定商品或服务的积极态度。也就是说, 一则令人兴奋或充满亲切感的广告会使受众产生美好的联想, 从而对该广告的商品或服务产生好感。

二、感性消费时代下情感广告的发展现状

日本政府在1999年曾进行过一次民意调查, 有58%的日本人声称“不想买什么东西了”。因为从使用价值角度看, 他们已经应有尽有了。惟一诱使他们购物的因素, 是商品的文化、精神附加值。据2000年“新世纪中国消费调查报告”: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正表现为温饱型日益被享受和自我发展型所取代。追求时尚与形象、展现个性与发展自我逐渐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的愿望与需求。广告商通过感性诉求广告引起消费者的某些体验, 通过人们的感情过程来控制人们的消费行为, 从而达到实现广告促销的目的。

三、在感性消费时代如何做好情感广告

1. 从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出发, 展示产品的独特个性

人类的需要具有多重性, 既有物质性需要, 也有精神性需要, 并且这两类需要常处于交融状态。例如海飞丝去除的不仅是头皮屑, 也换回了生活中的自信;水晶之恋品尝的不仅是味觉的享受, 还有纯真的感觉等等。情感诉求要以产品本身的特点为基础, 从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出发, 紧紧围绕消费者的情感需要进行诉求, 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弗兰克·罗里有句名言“顾客买回去的不是鞋, 而是分门别类的情感。”在他的建议下, 美国的塞浦勒斯公司创造各种富有情感色彩的鞋子, 推出“男性情感型”、“女性情感型”, 还有体现各种不同个性、迎合人们独特要求的“野性情感型”、“轻盈情感型”和“优雅情感型”等各类鞋子。并通过别出心裁的设计加强了人们对这种鞋子的感性化认识, 这种别出心裁的销售方式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销售效果, 创造了公司历史上的销售高峰。

2. 以民族文化为创意源泉, 增强广告的感染力

一个民族有其特有的审美情感, 这种审美情感是随着民族的产生发展而日趋完善和成熟的, 它一旦形成, 就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传承性, 并不断影响和左右着这个民族的精神生活和艺术实践。在我国这个具有几千年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社会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情感, 广告文化虽然有其自身的独特表现, 但作为当代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 必然有其民族性和融合性的特征, 这就决定了广告文化绝不能脱离民族的和时代的文化背景, 任何民族的广告文化都受其本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与民族心理的影响, 广告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 是民族文化在一个侧面的反映。从民族文化中找寻创意灵感, 并以此作为与消费者沟通的基点, 诱发消费者潜意识中最深刻的情感, 从而达到创作的目的。与此同时, 广告要走向世界, 也决不能脱离世界市场这个大背景, 只有统一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才能创作出影响深远消费者所期待的佳作。

3. 把握时代特征, 引导时尚潮流

在感性消费时代, 消费者追求时尚, 追求个性, 许多商品不受生产技术和购买能力等因素的约束, 却受到一些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如人们的情感、知识结构、价值观等等的变化。情感广告正是适应感性消费时代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 时代的进步、发展、变化必然带来艺术的发展和广告形式的变化。每个时代的广告都承载着每个时代的精神和理念。一个能反映时代精神, 引导主流意识的广告形式往往能充分发挥其文化思想整合的功能, 统一人们的思想观念, 实现广告的自身价值。只有关注人生活方式和心灵情感的变化, 关注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情感信息才能真正实现与消费者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李巍:平面广告设计新思维.重庆出版社, 2000

3.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的新发展 篇三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5-0000-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影响力也开始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重要性也突出的展现出来。互联网的出现将信息时代中的个体与社会联系起来,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网络文化环境。随着互联网计划的不断成熟与发展,网络教学也开始出现,网络教学主要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影响新型学习环境的因素,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网络教学活动是在传统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展开的,使学生能够更加及时的了解多种信息,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推动了师生之间教学信息的沟通,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互联网教学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师的教学职能,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使教师有条件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更好的把握教学的难度,同时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地位也开始突出的显示出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的转变

第一,互联网时代下多媒体教学技术对高职教育带来的巨大转变。首先从教师角度分析,互联网时代下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逐渐改革了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过去用手备课的方式被PPT制作取代,电子教案逐渐产生[1];而且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从单纯的问答形式变成了现阶段的实践操作,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机来观看学生的实际学习与掌握状况,从而准确的把握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其次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由传统的多对一交流转变为一对一交流,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向教师提问,教师也可以通过研究个别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还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与要求来学习内容,比如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局域网精品课程,方便学生主动进行交互式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的发挥了出来。

第二,互联网时代下多媒体教学技术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职教育模式的创新。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于高职教育,并不简单的推动了教学效率的提升,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高职教育的艺术属性与创新属性。互联网时代下多媒体教学技术较好的实现了一对一教学模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展现出自己的不同需求与看法,学生的这种看法或者观点也能第一时间与老师进行交流,因此较好的实现了高职教育的创新性发展。另外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图片、文本、视频、音频等教育形式向学生进行知识的讲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也较好的体验了参与式教学的模式,实现了教育的艺术性要求。只有以创造性的活动作为基础,才能赋予这些活动以艺术性,推动这些活动的升华。

第三,互联网时代下多媒體教学技术对高职教育艺术性的深入影响。高职教育教学的学科设置本身是偏向与操作性的,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多媒体技术作为教育活动的基础,更加衬托出了艺术属性这一上层建筑,只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发挥,进而赋予教学活动一定的艺术美感[2]。由此提示高职教育在实际教育与教学过程中需要如意如下几点内容:首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仅限于教会学生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学习,还应该充分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将学生创造能力与综合素质作为培养的最终目标;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在课下,教师都要认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创造出真正的属于自己的作品;最后还要突出对学生的鼓励与奖励,使学生感受到自我价值,激发学习的激情,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的新发展

第一,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发展。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技术在教育课堂中的应用,使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教学的限制,学生学习的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教学地位,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理解与接受能力。网络时代下高职教育通过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实现了一对一同步教学模式与疑难问题解答,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受教育,在自己复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反馈到网络中心,方便教师或者其他同学进行网络答疑。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及时有效的搜集信息并做出回应与指导,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的教育教学空间[3],较好的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教师也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及时得到反馈以不断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网络教学的实现,最大限度的建立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将师生角色进行了科学互换,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首先,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教学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网络学习,教师也可以随时接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师生地位开始呈现出平等化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平等交流与沟通的实现,较好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其次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突出了教学环节的交互沟通性[4],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参与探讨与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发展。互联网时代下高职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不仅仅是教师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包括多种研究成果的共享,随着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形成,知识结构与发展也逐渐呈现出实时性的发展特点,通过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普及多媒体教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意识与实践操作能力,保证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同时资源的共享也使教师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库,积极与其他学者进行交流,以最大限度的提高高职教育教学的效率。因此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使教师及时的学习多种研究成果与优质课程,并将这些内容及时传达给学生,实现了资源共享。

3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网络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对高职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较好的提高了高职教育教学的效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多媒体教学于高职教育课堂已经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育思想,不断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努力探索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教学模式,利用技术来培养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将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培养技术与创造力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推动高职教育的深入改革并最终使之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筱,徐立军.基于互联网的高职专业课程开发初探[J].价值工程,2011,30(22):205.

[2]许孝玲.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应用的探讨——以高职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J].中国西部科技,2010,09(15):70-71.

[3]赵建宁.与远程教育相结合构建开放性高职教育新模式——浅论高职教育中网络条件的应用[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2(1):23-26.

[4]曹艳华.浅析高职教育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技艺结合[J].文教资料,2011,29:234-235.

4.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广告新发展 篇四

胡锦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关键词】宪法

宪法修正案

宪法解释

宣誓制度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合宪性审查 【内容简介】

本课程从宪法为什么需要发展,我国现行宪法是一部好宪法,宪法形式的发展,前四次宪法修改的内容,2018年宪法修改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新时代宪法的新发展。其中,胡锦光副院长着重介绍了2018年的宪法修正案。【大纲】

一、宪法需要发展的原因

二、现行宪法概况

三、宪法形式的发展

四、前四次宪法修改的主要内容

五、宪法修改的背景

六、党的指导思想的修改

七、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八、宣誓制度的修改

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一、国家主席

十二、扩大地方立法权

十三、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十四、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

第一节 宪法需要发展的原因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围绕着2018年全国人大刚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来谈一谈我对这些问题的一些看法。今天所讲的主题是新时代宪法的新发展。

今天主要讲五个问题,宪法为什么需要发展?我国现行宪法为什么说是一部好宪法?宪法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四次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2018年宪法修改的主要内容。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主要的一个问题。

各位都很关注这一次就2018年的宪法修改。2018年3月11号下午3:52,全国人大已经通过了第五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以高票表决通过,只有两票反对,三票弃权。按照宪法修正案的排序,这一次新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第32条到52条。

我们先来谈一下第一个问题,宪法为什么需要发展?

我们知道制宪的目的是为了行线,宪法必须要有权威和尊严。宪法的权威和尊严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宪法的稳定性,一个就是宪法的适应性。宪法如果朝令夕改,不具有稳定性,宪法的权威和尊严也没法树立。如果宪法和社会实际不相适应,就没有办法达到调整社会关系的效果,所以两者都特别重要。

但是两者之间要保持一种平衡,就是在维护稳定性的前提下,使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保持一致。因为宪法规范属于上层建筑,社会实际是第一位的,宪法规范必须与社会实际保持一致,它才能起到这种法规范的作用和效果。

有些国家的宪法叫永久宪法,但实际上这部宪法是不可能是永久性的。任何一部宪法都必须要根据实际需要,与时俱进,保持这种时代性。所以宪法需要在实践当中根据实践的进步发展,相应地要做出修改。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五次通过宪法修正案,对宪法进行了修改,使我们宪法与社会实际保持了很好的一致性,也就具备了实施的基础和条件。

第二节 现行宪法概况

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现行宪法为什么是一部好宪法? 我们知道1949年以来,我们有一个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我国的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宪法;第二部宪法是1975年宪法;第三部宪法是1978年宪法;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号,由全国人大通过的。所以我们现在确立的国家宪法日为12月4号,就是依据现行宪法,通过这个时间来确定的。为什么说现行宪法是一部好宪法,这部宪法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经过拨乱反正,特别是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之后制定的。所以这部宪法适应了中国社会的实际。

因为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所以这部宪法可以说是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的需要是一致的。

我们知道1982年宪法是1954年宪法为基础来起草修改的。一般说来,后一部宪法要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来修改,为什么1982年宪法没有以1978年宪法为基础修改呢?因为1978年宪法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通过的。这部宪法无论是从指导思想、规定的内容,还是在规范上都存在很大缺陷,不能作为修改的基础。

所以1982年宪法是以我们国家的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为基础来修改,这就保证了这部宪法无论从指导思想、内容、规范,还是制定程序的民主性、科学性上,是一部好宪法,这部宪法采取了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这样一种起草修改的一个指导思想。我们知道这部宪法草案通过以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全民讨论,收集了大量的意见,最后经过民主集中,予以通过。

这部宪法是走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路线,也就是说能够做到的,在宪法当中作出规定;要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也加以规定;暂时做不到的,在宪法当中就没有规定。这就保证了这部宪法的现实性。

现行宪法,也总结了新中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比如各位能看到宪法当中有一个条款,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这个条款在前几部宪法当中是没有的,是现行宪法当中增加规定的。之所以要作出这个规定,是考虑到文化大革命当中采用一些极端的侮辱或者羞辱人格的一些做法,而新加的一个规定。

现行宪法吸取了外国的一些有益经验,也强调了稳定性和改革发展的需要,为改革预留了一些空间。

宪法的一些规定,既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由于在修改1982年宪法当中采用了这样一些原则和做法,使得这部宪法能够保证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

现行宪法从结构上讲,有一部序言,还有四章。内容上,它主要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机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文化制度、基本外交政策、公民基本权利、国家标志等内容。

第三节 宪法形式的发展

我要讲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宪法形式上的发展。

现行宪法在形式上有一些发展,第一个就是宪法结构的发展。那么我们国家前几部宪法的结构当中,都是把国家机构这一章放在前面,把公民基本权利这一部分放在后面。

那么现行宪法把这两章倒过来,就是把公民基本权利放在前面,把国家机构这一章放在后边,这样更加突出了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国家机构的设立,国家权力的分配,它的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形式上的第二个发展,就是宪法修改方式的发展。我们知道在现行宪法之前,我们国家的宪法那么有一些修改。修改以前采用的这个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叫整体修改。1975年1978年1982年宪法,那采用的是这样一种修改方式。

整体修改的方式,就是另外起草一部宪法予以通过,将前面这个宪法全部予以废除,用新的宪法来代替旧的宪法,这样一种修改方式。

这种修改方式他有一些优点,优点就是我们看到的呃宪法的这些条款,都是现行有效的条款,无效的条款都已经作废。

这种修改方式也有一些不不足的地方,就是每隔几年又新通过一部宪法代替旧的宪法,就是说整部宪法都已经更换了,这样容易给社会成员感觉到,现宪法修改的频率非常快,就很难保证宪法在人们心目中的尊严和神圣感。

我们国家又采用了另外一种宪法修改的方式,叫决议的方式,就是由全国人大先通过一个修宪的决议,根据这个决议的内容,在对宪法文本当中相关的条款进行修改,然后重新颁布一部宪法。

决议这种方式,我们国家在历史上采用过两次,第一次就是1979年,对1978年宪法的修改。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法制建设主要是从1979年开始的,所以1979年,通过了选举法的修改,关于全国人大组织法,关于人民法院组织法,关于人民检察院的组织法,等等。这些法律的修改,涉及到一些国家机构的变化,由此就涉及到宪法当中相关的条款也要进行修改,为这些法律的修改提供依据。因此,1979年,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修改。1980年,全国人大又以决议的方式,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修改。这次修改的内容主要是在宪法当中废除了“四大自由”的规定。

决议这种方式的优点,就是哪些内容被改掉了,重新颁布一部宪法,使得我们看到的条款都是现行有效的条款。这个效果和整体修改的效果是相同的。

但是,它不利的地方也正在于此,就是说它需要根据宪法修改的决议,重新颁布一部宪法。给人感觉这个宪法又进行了修改,影响了这个宪法的稳定性。

那么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号通过,通过以后在改革开放过程当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进步,这部宪法有一些内容已经不适应我国实际的需要,就需要对现行宪法进行修改。

1988年我们国家第一次对现行宪法进行修改,在修改的时候,首先讨论的就是以什么方式进行修改,既要考虑到要保证宪法的稳定性,又要保证宪法的适应性,采用了这个宪法修正案的这种方式。所谓宪法修正案就是不改变宪法文本当中的文字,而是根据修改年代的不同,另起序号,一直添加。

我们国家前四次修改,一共修改了31条。这一次呢,2018年,通过了21条宪法修正案,五次加起来一共是52条宪法修正案。

宪法修正案这种方式,不去改变宪法文本的文字,就是保留原有的文字。这样的话,宪法原来的文本给人产生尊严、神圣感和历史感,就是我们看到这个文本就知道原来是怎么规定的。所以,这种方式应该说对于平衡宪法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是一种最好的选择。所以,2018年这次宪法修正案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就是采用这种添加这种方式。

经过五次修改,我们在讨论说中国的现行宪法是什么呢?中国的现行宪法就是1982年通过的宪法,加上五次修正案通过的52条,合起来就是我们国家的现行宪法。这是宪法在形式上第二个发展,应用修正案的方式来发展宪法的内容。

宪法发展的第三种方式,就是宪法修改。这种方式应该说我们国家目前用得不太多。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宪法解释制度目前还不健全。所以,十八届四中全会里讲到,要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将来我相信以宪法修改的这种方式来推进宪法的发展会逐渐减少,而以宪法解释这种方式来推进宪法发展会采用得越来越多。

我们一说到宪法修正案,各位了解比较多的,可能就联想到美国。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宪法的后面已经增加了52条宪法修正案。美国200多年来,在原来的宪法文本后面,新增加的宪法修正案只有27条。有人由此可能会得出结论,说我们宪法的修改的频率太快。实际上,我们知道美国采用修正这种方式来推进宪法发展非常慎重。它更多的是采用宪法解释的这种方式,来既保持宪法稳定性,又推进宪法发展。所以,宪法解释这种方式,我们国家未来我相信会越来越多地采用。

第四节 前四次宪法修改的主要内容 今天我要讲的第四个问题,就是我们从1982年以来,在这一次2018年修宪之前,已经四次采用修正案的方式对宪法进行了修改。下面我简单的来介绍一下,前四次宪法修改,都修改了一些什么样的内容。

1988年,一共是增加了两条宪法修正案:

第一条,关于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原来宪法里面关于土地的使用权是不允许以买卖、出租等任何方式进行转让的。在改革开发当中,有必要对土地的使用权进行转让,所以,在宪法里面对这样一种需要进行了肯定。

第二条,承认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1982年宪法当中只规定了个体经济,没有去规定私营经济。当然个体经济规模扩大之后,在法律上就有一个需要去承认私营经济的问题。

所以,1988年修改的是这样两个内容。

1993年,又以修正案的方式,对现行宪法进行了修改。这一次修改,它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四项。

第一项,就是规定我们现在这个阶段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这样一个判断在宪法序言当中做了确认。宪法学序言里讲到,我们国家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判断是我们在制定任何制度政策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

第二项,就是承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这个宪法原来规定的是计划经济。在1991年,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所以,宪法里面把计划经济,改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外,相应的条款也做了修改。

第三项,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做了确认。原来的宪法里面,对我们国家的政党制度,没有规定,那是以文件的形式,而没有以宪法的形式来规定。

我们中国的政党制度,有别于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样一个制度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的重要的政治制度,这个政治制度有必要在宪法里面予以确认。所以,在1993年修改的时候,把这样一个制度在宪法序言里面做了规定。

第四项,就是把县级人大的任期由三年改成五年。根据1982年通过的宪法规定,有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的任期是三年,就是县、乡两级人大,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都是三年。县级以上的人大,也就是由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任期是五年。在实践当中,由于两者任期不同,衔接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样在1993年,就把县级人大有三年改成五年,和上级的人大的任期保持了一致。

1999年,又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改。这次修改,主要有以下六个内容。

第一,宪法序言关于指导思想这一部分,增加了邓小平理论。第二,在宪法里面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国家,是在全民形成共识之后,认为在宪法里面做出一个明确的规定。第三,宪法里面把基本经济制度做了改变。经过改革开放,认为我们国家现行的基本经济制度,应当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这样一种基本经济制度。根据党的文件,把这样一个基本经济制度在相关部分作出了修改。

第四,把分配制度做了改变。按照宪法原来的规定,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我们国家所实行的分配制度。由于市场经济的需要,分配制度,相应地也要做出改变。所以,经过修改,认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为辅的这样一种分配制度,是适合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第五,规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地位。原来宪法里规定,非公有制经济对公有制经济而言,是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两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地位。所以,宪法经过修改规定,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它就取得了跟公有制经济平等的地位。

第六,把反革命罪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罪。

2004年,对现行宪法做了第四次修改,这一次修改的内容比较多,大概有这么11个内容。

第一个内容,就是在宪法序言部分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个内容,就是规定了三个文明。原来宪法的规定是两个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后来又经过发展,增加了政治文明,第三个内容,就是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部分,经过修改,增加了一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第四个内容,就是关于土地的征用及其补偿。我们知道土地分为征收和征用。所谓的土地的征收是所有权的转移,土地的征用是使用权的临时性的一种限制,这两种情况下,都会对合法的权益产生一定的影响,相应地就有一个补偿问题。所以,在宪法当中,根据实际的需要作出了规定。

第五个内容,就是保障私有财产。原来宪法里面关于私有财产的保护做了规定,但是这个规定应该说不是很全面,原来只规定了保障私有财产的所有权。另外关于征收征用没有明确的规定。经过修改,应该说在宪法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对私有财产的保障的规范体系。主要是由三款来组成。

第一款就是个宣誓条款,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第二款就是征收征用条款,规定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经过法律程序,才可以对私有财产进行征收征用。第三款就是补偿条款。在征收征用的情况下,应当予以补偿。

第六个内容,就是增加了社会保障制度。

第七个内容,就是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个条款。这个条款进入宪法,应该说对于我们国家来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们以往对人权持的是否定和排斥的态度,认为人权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是资产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工具。后来,我们把人权作为国际斗争的工具。再后来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保障绝大多数人的人权,资本主义制度只保障少数人的人权。社会主义制度在本质上与人权是高度契合的。我们更应该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讲人权。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把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个条款写入了宪法。这个条款写入宪法,不仅仅是人权这个概念进入了宪法,也意味着人权这个理念进入了宪法。

我们在解释宪法当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这部分规定的时候,就可以站在人权的高度来理解。我们在理解国家和个人关系的时候,我们在理解国家的目的和国家权力分配运行的时候,都可以站在人权这个角度去分析、理解。

第八个内容,是把原来的戒严改为紧急状态。我们知道,戒严是紧急状态里面的一种情况,不能去包含紧急状态所适应的所有的情况。而且戒严,只是讲用军事手段来解决的一些问题。在实践当中还出现了一些不需要用军事手段、武装力量来解决问题。比如,在2003年遇到的非典。在处理非典的时候,我们就不一定要用军事力量。我们在遇到地震的时候,也不一定要用军事力量。基于实践的丰富多彩,情况各异,把原来的戒严改为紧急状态,相关的条款也做了修改。

第九个内容,就是在国家主席的权力部分增加了一个进行国事活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逐渐成为世界上一个大国,国家主席作为国家元首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对外交往越来越多,也就是说进行国事活动的这种必要性越来越增强,所以在宪法当中那么增加了这一项。

第十个内容,就是乡镇人大的任期由三年改成五年。这一点我们前面在讲到县级人大任期的时候已经做了介绍。乡镇人大任期原来是三年,为了和上级的人大保持一致,所以也把它由三年改成五年。经过修改之后,我们国家目前所有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都是五年。

第十一个内容,就是增加了国歌。宪法正文部分最后一章,就是国家标志或者叫国家象征。国歌、国旗、国徽,这都是国家的标志或者象征。但是除了国歌以外的其他的国家象征,在宪法里做了规定,而国歌作为国家的象征,在宪法里并没有规定,所以也有必要把国歌作为国家象征和其他的国家象征并列地在宪法当中作出规定。

国歌在宪法里没有规定的原因,我相信各位可能也知道。我们国家长期以来没有正式国歌。1949年到1978年之间,我们只是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1978年,我们国家才确定了正式国歌。那是采用《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调,由集体重新填词,但是1978年所确定这个国歌到了1982年已经被废除了。

在1982年现行宪法通过的时候,才确定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正式的国歌。1982年12月4号通过了现行宪法,也就是在那次会议上确定了我们现在正式的国歌。这是没有把国歌写入宪法的这样一个背景。

那么,后来几次修改都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2004年在修改征求意见的时候,许多人建议,也要把国歌作为国家象征,写到宪法里去。

第五节 宪法修改的背景 我要介绍的重点是第五个问题,就是2018年宪法修改的主要内容,以及它为什么要做这些修改?

关于2018年宪法修改的原因,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秘书长王晨做了一个说明。在说明里讲到,2004年以来,14年时间里边没有对现行宪法进行过修改。我们看到前几部宪法,1988年宪法修改,到1993年又修改了,到1999年又修改了,2004年修改了。但是从2004年以后,14年时间里面没有对现行宪法再进行修改。而14年以来,我们国家又取得了很多新的发展进步和变化。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国家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在一些方针政策和策略方面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特别是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党的这个指导思想。这样一些变化和发展,需要在宪法当中进行反映。

根据完成秘书长的这个说明,这一次宪法修改的总体要求,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这次修改所要坚持的总体要求是,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

根据这样一个总体要求,那就是宪法总体上不做大的修改,只对其中相应的部分需要修改的部分或者说成熟的部分,进行修改。

根据王晨秘书长的这个说明,这次修改是要坚持的原则主要有四个。

第一个原则,就是坚持党对宪法修改的领导。这个原则的体现,主要是宪法修改的草案,由党中央经过征求意见来形成,始终体现党的领导。

第二个原则,就是严格依法程序,来推进宪法修改。宪法修正案现在已经通过了。我们回头来看一下,这次修改是严格按照宪法所规定的宪法修改的程序,以及以往我们修改宪法所遵循的惯例来进行。

第三个原则,就是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根据王晨秘书长这个说明里面讲到,这次修改,中共中央广泛征求了各界、各地方、各领域的意见,来形成的这次宪法修正案。

第四个原则,就是坚持对宪法作部分修改,不做大改。1982年以来,对现行宪法所做的几次修改,都是坚持了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成熟的部分进行修改,还不太成熟的部分,先不做修改。所以每次都是进行部分修改,不做大的修改。这次宪法修改之前,应该说在学术界也发表了一些文章,学者也谈了自己对宪法修改的一些看法。比如说宪法里面关于公民基本权利这一部分,我们从1982年以来都没有进行过修改,只是在2004年增加一个条款,就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而对具体的公民基本权利就没有做修改。有的学者就提出来,是不是要增加一些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比如说生命权、环境权、健康权、知情权等。再比如说诉讼权,学者提出了这些看法。当然大家看法还不完全一致,就哪些应该入宪,哪些还不会入宪。我们看到这次修改是对成熟的这一部分进行了修改,所以它属于部分修改。

宪法修改的程序,1982年宪法第64条做了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而法律只需要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就可以。

根据宪法的条款规定,在我们国家有权提议修改宪法的只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一个是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给全国人大之后,再以全国人大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

在实践当中,宪法修正案主要都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全国人大提议,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这种情况在实践里边还比较少见。

在2004年修改的时候,就是以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的这种形式,曾经提议过一次。2004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就是有一部分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议,一部分是由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两部分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的或者说完整的宪法修正案,最后由全国人大予以通过。

2008年这一次宪法修改,提议的主体是第一个,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这种方式就没有采用。

刚才我介绍的是宪法条款里面关于宪法修改的这个规定。在实践当中,宪法修改的程序在惯例上是有以下这些程序。

第一个程序,就是由中共中央作出决定修改宪法。

第二个程序,就是中共中央成立宪法修改领导小组,来负责领导这个宪法修改草案的形成。2018年这次修改,也成立了宪法修改领导小组,这个组长是张德江委员长,副组长是栗战书和王沪宁两位。

第三个程序,就是中共中央在征求意见的前提下,形成宪法修改建议的草案,并且进一步去征求意见。

第四个程序,就是中共中央形成《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且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这个建议我们各位都知道,是由十八届二中全会专门召开这次会议来讨论修改宪法部分内容,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个建议。

第五个程序,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去拟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并且予以公布。

在以往这个整体修改的情况下,要进行全民讨论。这一次没有进行全民讨论,仅仅是网络上公布,以这种方式再去征求意见。第六个程序,就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正案草案,然后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

2018年这次通过,我们在一开始就讲了,我们全国人大代表总数是将近3000人。在这么多代表参加投票的情况下,只有2票反对,3票弃权,可以说是高票通过。这是我们介绍这次修改的一些背景的东西。

第六节 党的指导思想的修改

2018年宪法修改的主要内容,我归纳起来主要有九个方面,下面我们把每一个方面具体来介绍和分析一下。

第一个内容,就是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思想内涵,在宪法序言里做了确认。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在宪法序言里边,把国家的指导思想予以规定。社会主义国家通常都采用这样一种做法,我们国家也不例外。在现行宪法当中,当时已经规定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后来通过前几次宪法修正案,又增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次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内容规定在宪法序言当中去,王晨秘书长在说明里面讲到,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已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王晨秘书长又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理论指引,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已被实践所充分证明,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已经形成高度共识。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已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这次修正案把这两个指导思想和原有的指导思想一起确立在这宪法序言里边。把这个指导思想规定在宪法序言里面,它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知道这个指导思想就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吧?原来已经规定在党章当中去了。这两个指导思想进入党章,它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但是这两个指导思想,它也应该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所有社会成员的指导思想。进入党章,它只具有全党的指导思想的这样一个意义和价值。进入宪法之后,成为全国的这个指导思想。因为宪法是我们的根本法,是所有全体国民他的行为准则。两者由于性质不一样,它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同的。所以有必要把这个内容经过修改载入宪法。

这次宪法修改不仅把这两个指导思想写入到宪法,而且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在序言部分和总纲部分也相应地做了修改。比如说这次修改增加了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的布局国家发展的目标,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的民族关系,等等内容也规定在宪法当中去,这样就作为我们这个行为的一个准则。

这是这次宪法修改的第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在宪法里增加了这个国家的指导思想。经过增加之后,我们现在的国家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了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这样一个体系。

第七节 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第二个内容,就是把立刀旁的社会主义法制改革,三点水旁的社会主义法治。

为什么要做这个修改?我们知道三点水的法治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形成体系化的法律制度,就是解决一个有法可依问题。第二个层次,就是我们不仅要有一套法律制度,而且我们的工作当中必须要严格依法办事,也就是形成规则之治。第三个层次,就是我们在严格依法办事的时候,如果有人来质疑说这个制度不合理,怎么解决?就是保证它良法之治。

立刀法的法制在三个层次里面,指的是第一个层次,就是制度建设。这个层次的任务在我们国家可以说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吴邦国在担任委员长的时候就已经宣布,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所以,有法可依问题在我们国家基本上已经解决。我们国家今天可以说是一个法律大国。我们国家目前有260多部法律,超过上万个法规、规章。我们今天没有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后面两个层次的问题。我们制定了这么多法律,这些法律都得到严格实施了吗?应该说没有完全做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制度如果不合理,我们怎么去解决?我们有什么机制去解决它?应该说我们现在机制是有,但是这机制的实效性还不够。

所以我们在新时代,无论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重点是解决后面两个问题。所以,我们要把立刀旁改成三点水旁,就是要告诉人们,在中国的新时代是要解决后面两个层次。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十八届四中全会里边,关于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吧,由原来的16个字改成新的16个字了。原来的基本原则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现在的16个字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我们今天面临的任务,就是在立法当中要科学,在执法当中严格依法办事,在司法当中做到公正。

我们全体国民都要有法治意识,这个修改也是与宪法里面要保持一致。我们前面介绍了,在1999年宪法修正案当中增加了一个条款,就是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条款用的都是三点水的法治。

另外,和党的文件保持一致。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个里面讲的依法治国的目标是什么,全部用的都是三点水的法治。这次19大报告里要讲到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讲到我们怎么去全面坚持依法治国,使用的法治都是三点水的法治。所以,这个修改一方面是我们新时代所面临的任务所决定的,另外一个就是与宪法的内部保持一致。

同时也是和党的文件,特别是19大报告保持一致的要求。

第八节 宣誓制度的修改

第三个内容,就是关于宣誓制度,这次修正案里增加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关于宪法宣誓制度,最早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讲到领导干部就职的时候要进行宣誓。为了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在2015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作出了一个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

这个决定里面讲到了宣誓的领导干部人员范围,宣誓的程序,等等。同时在这个决定里面也讲到宣誓的誓词,这个誓词一共是70个字。前不久在党的十九大结束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宣誓的誓词又做了进行修改,修改之后改变了几个字,也就是现在的宪法宣誓的誓词一共是75个字。

王晨秘书长做了一个说明,宪法宣誓制度在宪法中确认下来,有利于促使国家工作人员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也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以后,进行了宣誓,还有其他的选举产生的中央领导也进行了宣誓。中央领导公开向全国人民进行宣誓,可以说带了一个好头。

为什么领导干部在就职的时候要进行宣誓,我认为它具有这么三重意义。第一,就是就职宣誓的形式意义,这个形式意义就在于它具有一种仪式感,显得神圣,庄严。第二,宣誓要求必须要公开,之所以要公开宣誓,就是向公权力的所有者,也就是人民和社会公开承诺。第三,就是要就职的时候来宣誓,就表明是行使权力的正式开始。这是就职宣誓的第一个意义,就是它的形式意义。

那么,宣誓的时候为什么要向宪法宣誓?我们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依据法律来行使权力,我们并不依据宪法来行使权利。

为什么要向宪法宣誓,而不是向法律宣誓?我认为它的形式意义就是表明了或者彰显了宪法的尊严和权威。那就说明所有领导干部所掌握的权力是来自于宪法。所有领导干部都在宪法之下,都要服从宪法,都要遵从宪法。

向宪法宣誓的实质意义,就是经过宣誓,表明你在内心遵守宪法,依照宪法来行使权利。

为什么要向宪法宣誓?宪法的誓词为什么是这样来写的?我在现场也目睹过一些领导干部宣誓,在电视里也看过一些领导干部宣誓。我们领导干部为什么要向宪法宣誓?我们宣誓的这些领导,是不是都了解宪法里有什么值得你宣誓,值得你去效忠。我认为这是我们每一个进行宣誓的领导干部都应该心里知道的,宪法当中之所以要把宣誓制度规定进去,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领导干部知道宪法是什么?宪法当中蕴含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我们要按照这样一个原理、原则,在行使权力的时候,遵守这些原理和原则。

宪法是什么呢?首先,宪法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最高规则,我们到任何社会都必须要有规则,规则当然不能是一个规则,规则要有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化的规则当中,必然就有一个最高规则,宪法就是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最高规则,而且是唯一的最高规则。关于这一点,我们国家宪法序言里规定得非常明确,序言规定,本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现行宪法第五条,关于宪法的地位,宪法和其他国家机关、其他法律文件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全面的规定。这个规定可以说在世界各国宪法当中,都是非常少见的,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宪法的地位。

党章里也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里面讲,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特别是关于依法执政和依宪执政,十八届四中全会说的非常明确、非常清晰。

宪法除了是国家的最高规则之外,宪法还是什么?宪法是一种秩序。我们国家、社会的所有的规则都必须依据宪法,以宪法为基础来形成。这些规则实施的结果就形成了一种秩序,这个秩序就是宪法秩序。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秩序当中,所以说宪法是一种秩序。

宪法还是我们所有的社会成员所选择的一种生活。宪法是一种生活方式。选择宪法就能过上什么生活呢?那就是又涉及到我们后面要讲到的,这次宪法修改又增加了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里面是有八个字叫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八个字是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这个核心价值观在哪里?在一个国家的宪法里,宪法的实施就是弘扬彰显捍卫这八个字的核心价值观。

宪法经过实施就变成一种生活。我们每个人就在这样一个社会当中生活。宪法生活就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生活。我们领导干部经常这个做报告,讲到我们要信仰宪法,我们要发自内心地要遵从宪法。信仰宪法,你就能过上这个生活。如果你不信仰宪法,你就过不上这个生活。

所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最高规则。宪法是一种秩序,宪法也是我们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领导干部向宪法宣誓,宪法里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效忠呢?就我们国家的宪法来说,我认为其中蕴含了六个基本原理。我们向宪法宣誓,就是像这六个基本原理宣誓。

第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人民主权。我们国家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的权力都属于人民。我们所有领导干部都是受人民的委托来代表人民行使权力,这个权力不是我们私有的,这个权力也不是属于上级的,我们所有的权力都来自于人民的授予。我们宣誓就是告诉自己,我这个权力不是属于自己的,不是私有,是属于人民的。

第二个基本的原理,就是人权保障。我前面讲了,2004年经过修改,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个条款写入了宪法。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国家,宪法的字里行间,尤其是我们国家,宪法的所有的规定都是围绕着尊重和保障人权来展开的。

我们看到宪法的文本主要是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公民基本权利,一部分就是国家机构。宪法里面关于公民基本权利这一部分,是为了保障人权,这是不言而喻的。宪法当中关于国家机构这一部分是怎么保证人权的呢?国家机构为什么按照这个原则来设立?国家权力为什么这样分配?国家权力的行使为什么要遵守这些原则?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围绕着更好地尊重和保障人权来进行制度设计的。

宪法主要扮演角色,就是针对国家权力。宪法针对国家权力,主要的功能是三个,就是赋予国家权力,保障国家权力充分有效运行,还有限制国家权力。这三个功能实际上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三个基本原理,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制度,宪法的第一条做了明确规定,宪法里还规定了其他的制度,所有这些制度都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制度派生出来的。比如说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还有加强社会主义文明作为基本文化制度;还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这些相比较社会主义制度而言,它是基本制度。还有一些其他制度,我们这个社会所有的制度都是社会主义制度派生出来的。所以,我们向宪法宣誓,就是向社会主义制度宣誓。我们所有的一切都要符合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第四个基本原理,就是权力制约与监督。这个原理告诉我们,我们掌握的所有的权力都不是绝对的,任何一种权力都是相对的,都要受到制约和监督。

第五个基本原理,就是法治。法治具体来说,就是宪法之上。我们要严格按照宪法思维,行使权利,处理问题。我们所有的权力都必须根据宪法的设定,赋予分配来行使权利。

第六个基本原理,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党领导。我们前面讲了,我们国家的政党制度和其他国家的政党制度不同。我们国家的政党制度的规定和其他国家的政党制度也不同。

就其他国家来讲,这个政党是不是合法,主要的判断的标志就是登记。登记的就是合法的,没有登记的就是非法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和其他国家政党的合法性是不一样的。我们国家在宪法当中明确规定了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个规定就赋予了共产党在中国执政的这种合法性和正当性。我们向宪法宣誓,就是要维护共产党的一党领导。

第九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个内容,就是把共产党的领导写到宪法的第一条,增加一款。这个条款的表述,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我们知道我们国家宪法第一条主要规定了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国家性质,第二个内容就是根本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为什么要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写到宪法的正文第一条当中去呢?王晨秘书长的说明里面是这样解释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国家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宪法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角度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行规定,有利于在全体人民中强化党的领导意识,有效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现在宪法修正案这个表述实际上也是涉及到报告里面已有的这个表述。

我们来看一下我们国家宪法原来对中国共产领导是怎么规定的,这一次为什么要在正文的第一条增加这个规定。

1949年的共同纲领里面,在序言部分讲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54年宪法在序言里面多次讲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75年宪法里面,除了在宪法序言里面规定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外,在宪法的正文里面还规定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特别是在正文的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部分,规定了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我们所有公民的基本义务。1978年宪法里面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规定和1975年宪法基本上差不多,除了在序言部分作出规定之外,在正文部分相应地也做了规定,尤其是在公民基本权利的一部分,认为公民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82年宪法,在序言部分多处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正文部分就没有直接再出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我认为这一次在正文部分,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起到的主要的作用是为了来论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领导执政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我们各位可以看一下宪法序言里面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为什么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序言部分,它主要完成的是这样一个任务。当然我们从原来正文的第一条里面,可以通过解释得出结论。因为宪法正文的第一条规定,是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工人阶级领导当然是以他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但是要通过解释。现在宪法正文第一条增加这个规定,就回答了共产党在中国怎么进行领导的问题。

第十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五个内容,就是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宪法原来的规定是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在这个五爱之前新增加了“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总书记多次讲到这一点,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他还认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做了明确规定,讲了24个字,24个字可以分成三组,第一个8个字是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第二个8个字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第三个8个字是个人的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24个字里面,我个人认为中间的这8个字也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最为重要。因为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共同体,我们这个社会是由14亿多人组成的共同体,作为一个共同体,我们靠什么把这么多人凝聚起来呢?靠的就是这个核心价值观。一个社会的组成成员在利益上显然是有差异的,无论你的利益有多大的差异,所有的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同的东西就是核心价值观。按照十八大报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应该是我们全民所共同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8个字的核心价值观在哪里呢?我认为我们首先要理解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个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所有的社会成员所共同追求的生活,是我们社会成员发自内心要追求的生活,而不是自上而下地灌输下去的。

宪法和法律作为一套制度,这套制度实施的结果就变成一种秩序,这个秩序就是保障,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这个秩序。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秩序当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它是我们所选择的一种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一种观念,其次它是一套制度,这套制度实施的结果就变成一套秩序,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秩序当中。中国的新时代,必须要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有全民共识,所以在宪法里增加这个规定是非常必要的。

第十一节 国家主席

第六个内容,就是把原来宪法里边关于国家主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这个规定删去了。

关于国家主席这个制度在宪法里有个演变,我们简单的来回顾一下。1949年,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里面规定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个主席和后来的国家主席还是有一些不同。

1954年宪法第一次设立了国家主席,关于国家主席的任职资格和任期做了规定,任职资格就是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35周岁以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主席的任期每届是四年,当时全国人大的任期也是四年,主席的任期是一样的。

1954年宪法所规定的国家主席具有实权,所谓具有实权主要是两个重要权力,一个就是国家主席统帅武装力量,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另一个就是国家主席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召开最高国务会议,担任最高国务会议的会议主席。后来的两部宪法,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里面就没有规定国家主席的设置,取消了国家主席的设置。原来的国家主席的权力,分别由中共中央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来行使。

1982年宪法恢复设立了国家主席,恢复设立的国家主席和1954年宪法相比较,又有一些不同。

第一,把担任国家主席的年龄提高了10岁,就是45周岁。第二,1982年宪法中的国家主席是虚位元首,没有任何实权。第三,增加了一个规定,就是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在2004年修改宪法的时候,增加了进行国事活动。

1982年宪法,我们各位看了以后就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关于某些国家领导人的任职期限做了一个规定,也就是所谓的限任制,这个规定的范围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就是这个范围的人连续任职不能超过两届,每届是五年。

这一次要取消国家主席连续任职不能超过两届的规定,王晨委员长还有人民日报发了评论,概括起来有这么六个理由。

第一,宪法修改在征求意见时,和在基层调研过程中,许多地区、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一致呼吁,要修改过宪法当中关于国家主席这个任职限制的规定。大家一致认为,目前党章里面对党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的主席,宪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都没有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规定。第二,取消这个规定,有利于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国家领导体制。

第三,党的十四大以后,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也就是党的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主席由一个人来担任。在三位一体当中,党的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没有限任制的规定,仅仅只有宪法上关于国家主席的规定,所以应该保持一致性。

第四,党的十九大通过修改党章,对于中央军委主席负责制做了规定。宪法里规定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原来党章里没有规定中央军委主席负责制,后来修改了党章和宪法的这个规定,保持了一致,就完善了这个三位一体的这样一个体制。

第五,国家主席任职规定上做出这样一个修改,是着眼于健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在宪法上作出的制度安排。这个修改并不意味着改变党和国家领导干部退休制,也不意味着领导干部职务的终身制。

第六,在三位一体的情况下做出这种安排,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利于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有利于坚持和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

第十二节

扩大地方立法权

第七个内容,就是扩大了地方立法权,就是设区的市的人大、人大常委会有权去制定地方性法规。这个修改的原因就是在2015年《立法法》已经对这一点作了增加。宪法的修改实际上是为了确认《立法法》里的这样一个修改。旧立法法先改了,那么宪法里面把这个规定做出一定的确认。当然设区的市有立法权,根据宪法的这个规定,它还是有很独辙制。

这个限制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必须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第二,不与上位法相抵触。第三,只限于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第四,报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

为什么要把立法权要扩大,我认为主要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就是在这一次扩大之前,全国设区的市有284个,其中已经有49个有地方立法权,还有235个没有地方立法权,那就应该保持一致性。

第二个理由,现行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处理的原则,是保证中央的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赋予地方的立法权,就是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一个具体的举措。

第十三节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第八个内容,就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成果,在宪法当中做了肯定。这是这次宪法修正案当中应该说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内容。宪法当中增加了关于监察委员会这个有关的条款,并且对相关的宪法条款进行了修改。为什么在这次修改要专门来讲这个监察委员会,我认为主要有五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宪法当中关于国家机构这一章里面,原来没有监察委员会,现在要新增加这样一个国家机关。我们原来是一府两院,现在是一府一委两院。第二个原因,就是增设监察委员会,丰富了我们国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三个原因,就是增设了监察委员会,宪法上原来的权力分配要重新改变,而且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力关系也要进行改变。第四个原因,就是增加这个机构就必须要在宪法当中明确它的性质、地位、职权。

监察委员会是一项重大的政治改革,我们需要做到有法有据,增加监察委员会就必须相应地制定监察法。监察法作为一个法律,它需要有宪法依据,所以宪法当中经过修改,规定了监察委员会,为监察法的制定提供了宪法依据。

增设监察委员会,就是制定监察法,应不应该先修改宪法?关于这一点,在2017年是有较大争论的一个问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设立监察委员会不需要修改宪法。理由主要有四个,第一,监察法是对行政监察法的修改,所以不需要。第二,由全国人大授权制定监察法就可以了。第三,宪法没有禁止设立监察委员会。第四,仅仅为了制定监察法而修改宪法,就可能影响到宪法的稳定性,得不偿失。

绝大部分学者认为还是应该修改宪法,那么,最后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结果是非常完美的。通过宪法修正案增加了监察委员会,然后再制定监察法,宪法修正案在前,制定监察法在后,宪法修正案已经生效了,根据生效的宪法修正案,然后再来制定监察法,这就保证了宪法的权威性。

第十四节 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

第九个内容,就是把原来的“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这个修改我们一般不太注意,觉得这个就是名字改了。但是,这个修改应该说跟我们每一位未来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关系,就是这个修改的目的是为了推进合宪性审查。

党的十九大报告里专门有一段话讲到,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前不久中央政治局举行的宪法学习会上,总书记也专门讲到,要完善宪法监督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

什么是合宪性审查?为什么十九大报告和习总书记要专门讲到要推进。所谓合宪性审查,就是依据宪法对宪法以下的法律文件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合宪性审查被俗称为宪法的“牙齿”。宪法的权威,宪法的尊严,宪法的维护,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就是合宪性审查。可以说,在世界上凡是制定宪法的国家都建立了合宪性审查制度。

我们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建立了和其他国家不同的合宪性审查机制。这个机制包括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审查权,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协助审查,审查对象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司法解释、授权法规。谁有权去启动审查?主要有三个途径,第一个途径,就制定法规规章的机关,要把法规规章要交到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备案,在备案过程当中,就要对它的合宪性进行审查。第二个途径,就是五大主体,有权要求全国人大进行审查。五大主体包括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省级人大常委会。第三个途径,就是除了五大主体以外,其他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有权请求、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审查。

经过审查,如果认为这个法律文件违反宪法,那么采取的步骤,第一,要求制定机关自我纠正。第二,如果拒不纠正,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把它予以撤销。

习总书记曾指出,要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是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合宪性审查可以说是现代成熟国家的标志,它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宪法的有效实施。

合宪性审查主要有四个功能,保障人权的功能,保障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制度纠错功能,维护国家机关合理的权力分配的功能。

2000年的《立法法》第99条第1款和第2款规定了启动合宪性的主体、对象和程序。

2000年10月16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委员长会议通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备案审查工作程序》。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内还设立了法规备案审查工作室,作为协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监督权的专门机构。

2005年12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委员长会议完成了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备案审查工作程序》的修订。

2017年12月14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百零五次委员长会议决定,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十二届全国人大以来暨2017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关于十二届全国人大以来暨2017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相关工作报告。

据上述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报告显示,十二届全国人大以来共接收各类审查建议1527件(2013年62件,2014年43件,2015年246件,2016年92件,2017年1084件),其中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范围的有1206件,占79.0%;不属于审查范围的有321件,占21.0%,涉及国务院决定、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对应当由其他国家机关审查的,全部转送至了相应机关,并要求其对研究处理结果进行反馈。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一万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及有关规范性文件,有重点地开展了专项审查研究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公布了五起典型的审查案件。从2017年12月底到2018年2月初,不足两月时间,全国人大法工委就已经收到了三四千件备案审查建议。备案审查工作室主任梁鹰说这一数据超过了前五年的总和。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备案审查室主任梁鹰说:“开展‘回头看’,是今年备案审查的第一项重点工作。要防止出现‘你提你的,我做我的’,以及对审查研究意见不理不睬不办的现象发生。” 除此之外,今年的备案审查工作还将重点针对以下内容:设区的市地方立法中出现的问题、环境生态保护领域法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地方“两院”规范性文件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现行宪法起草过程当中,还有以后的时间里面,学者提出来要求成立一个专门的宪法委员会来做这个工作,否则的话,就会出现供给不足的问题。

这一次把法律委员会改为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目的就是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大量的审查任务,必须要有一个专门机构来解决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当然,除了把法律委员会改为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之外,在合宪性审查推进方面,我们将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总书记说,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又指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全面纳入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轨道,把实施宪法提高到新的水平。

总书记讲到,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我们党首先要带头尊崇和执行宪法,把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宪法法律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青少年从小掌握宪法法律知识、树立宪法法律意识、养成遵法守法习惯。要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习宪法法律的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加强宪法学习,增强宪法意识,带头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在新时代无论是完善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还是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当中,依宪治国的作用越来越大。希望各位领导要自觉认真地学习宪法,掌握宪法的原理精神和规范内涵,以使自己更好地理解法律,行使好自己手中的权力。

5.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广告新发展 篇五

关键词:互联网+,C2C,农村电商

一、前言

近年来, 中国城市地区电子商务飞速发展, 但是我国广大的农村基本上还保留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农村电商是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蓝海。发展农村电商可以带动广大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 响应政府实施的“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政策, 帮助解决“三农”问题。本文研究C 2C模式下的农村电商发展情况, 通过研究当地产业结构和产业链, 了解到目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缺乏的条件, 从而加强新农村建设, 将农村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结合在一起, 使农民能迅速将本土产业推广到外面的世界, 以使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二、新河镇电商发展概况及C 2C运行模式

新河镇, 隶属江苏省沭阳县, 是全国著名的花木之乡。经过多年来的发展, 全镇花木种植面积4.2万亩, 在域外发展花木近10万亩, 形成了苗木、盆景、鲜花、干花四大基地, 该镇依靠具有良好优势的地区资源, 渐渐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电商集群。全镇约有1300家花木公司, 6000多花木经纪人, 32家干花生产企业, 30家花卉专业农资服务公司, 7家花卉物流配载中心。

新河镇通过“互联网+产业+商户+物流”的C 2C运营模式, 利用特色优势, 积极推动“一家一店”的发展, 积极围绕“鲜花绿植、仿真花卉”展开经济拓展。在这过程中, 新河镇建立起了网络销售协会, 联盟450多家较有规模的网店, 进行团结发展, 以求打响新河镇的花木品牌。在这模式里, 商户是运营主体, 能灵敏地根据实时的市场需求经营产品。互联网电商平台是交流枢纽, 使得商户与顾客完成直接对接。商户一方面通过网上平台发布的产品价格调整花木供给, 很大程度上改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供给过剩或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淘宝等网上平台销售产品, 省去流通中的多个中间环节, 极大地解决了产品运销过程中成本加价的问题。物流系统是支持条件。根据调查组的实际调研, 可以看出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产品, 大部分商户的收入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几乎所有的商户都把选择产品的发货运输工作外包给物流公司与快递公司。商户表示, 当地的物流支持系统为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运输支持。“互联网+产业+商户+物流”的C 2C运营模式如今在农村有很强的可复制性。

三、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认识到目前相关文献所提到的新河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产业升级遭遇瓶颈和农村电子商务监管缺位等问题。并且, 伴着C 2C电商模式的逐渐成熟, 农村电子商务又开始迎接未来的挑战。为了能促进农村电商的发展, 本文提出一部分相关建议。

(一) 同质化竞争

经调查表明, 超过70%的网店商户认为同质化竞争是当前最大的问题所在。通过学习认识政府政策与同行朋友的经验后, 一些商户已意识到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环节中存在着问题。商户需明白产品更新与差异化的重要性并提高产品质量, 同时亟需加强品牌与信誉意识, 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竞争力。所以, 商户应树立品牌观念, 坚持诚信经营, 使顾客对该镇特色产品的品牌忠诚度不断提高。

(二) 花木物流系统不完善

农村电子商务的核心在于服务, 线上和线下都不可缺少, 线下的配送和种植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无疑就是用户思维, 商户利用电商平台进行花木销售, 利用网络的无界性扩大了市场范围, 在C 2C电商平台销售的环节中, 物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个体经营商户, 利用一般快递公司进行物流配送, 导致花木销售物流环节损坏率高, 为了节省物流成本他们大多是等商品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才进行送货, 难以保证时效性, 使交易周期延长, 商品流通变缓。如果能整合行业资源, 专门成立花木配送物流, 将更好地促进“互联网+花木”产业的发展。

(三) 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薄弱

新河镇商户还是依靠第三方电商平台, 诸如淘宝、天猫等进行花木销售, 没有自建平台, 而且大多还是个体商户, 属于C 2C运营模式。在大数据、云计算时代, 大型数据库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没有自建电商平台, 个体商户零散经营, 新河镇在大型数据库建设方面的投入也不足。要将分散的小商户各自生产的产品集中地投入市场需要组织系统完善的网络销售体系。新河镇的销售体系大多是“小商体系”, 这形成了新河镇的发展瓶颈。这样的独自经营难以和强大的市场进行竞争, 而造成这种结果最根本的原因是平台的缺失而不是市场需求缺失。因此, 新河镇应该建立一个小商户和市场之间的电子商务平台, 帮助解决小商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江苏省新河镇的实地调研考察, 并鉴于实地调查数据和理论研究成果等途径能得出以下相关结论:“互联网+产业+商户+物流”的C 2C运营模式, 在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的农村地区, 并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当地特色农产品结合起来, 会有相当可观的发展前景。新河镇电商发展模式为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示范。但是农民电商应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 注重品牌化发展, 重视电商平台的搭建和物流服务体系的建设及特色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当然,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各项职能, 使基础设施完善、法制监管等领域的环境得到改善, 从而提升农民电商群体的竞争力, 支持电子商务集群的发展, 使得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链的资源汇聚与共同发展得以实现, 同时也使得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力、渗透力、影响力和辐射力能整体增强, 进而让农村电商在互联网C 2C模式下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喜才.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5, No.3103:71-80.

[2]卢扬, 王明宇.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 10:28-29.

[3]曾庆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智富时代, 2016, No.B36701:110-111.

[4]高坡, 张冰, 宁松艳, 田晓远, 董高峰, 刘源源, 梁卜允.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前景与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16, 03:346-347.

6.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广告新发展 篇六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场景;广告;创新

【作者单位】李静,廊坊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刘俊冉,河北科技学院。

一、什么是场景

1.“场景”释义

“场景”一词本来是影视用语,指在特定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行动,或者因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是通过人物行动来表现剧情的一个特定过程[1]。作为影视用语,场景强调将不同的场面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最早将“场景”一词用于传播领域的是罗伯特·司考伯和谢尔 ·伊斯雷尔,他们认为场景传播的关键在于技术支撑,即“场景五力”。这“五力”分别是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2]。胡正荣教授提出,互联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Web1.0时代,这是一个门户网站时代,用户数、点击率、流量是这个时代网站的最大目标;二是Web2.0时代,这是以社交为最大特点的时代;三是Web3.0时代,这是场景细分时代,以场景细分和垂直、个性化服务为特征。这个时代需要网站采取以用户为中心(UC)、以位置为基准(LBS)、以服务为价值(VA)的思路和做法[3]。彭兰教授提出,与PC时代的互联网传播相比,移动时代场景的作用更为重要,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的感知及信息服务的适配,场景成为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媒体的另一种核心要素[4]。

2.场景应用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场景应用强调在特定时空、具体场景下的个性化传播和服务。互联网的场景包括虚拟场景和应用场景,虚拟场景指网络游戏、QQ秀等营造的场景和氛围,应用场景指互联网的产品或应用融入用户所处的场景。比如北京amp购物中心,当消费者走进商场,手机上立即能收到来自这家商场APP推送的各类购物信息,产品、店铺等信息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呈现在消费者眼前。可见,场景应用的核心在于根据消费者所处的不同环境、不同地点,针对特定的时空情境,有目的地、精准地实现信息推送,其本质是在特定情境下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和精准化的信息服务。

3.场景与广告营销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时空无限延展,移动媒体尤其是智能手机激活和丰富了营销场景,实现了现实场景与虚拟场景的融合,将广告营销空间进一步扩大。场景营销实际上是广告主借助媒介创造的物理场景,围绕用户的消费场景,通过“适景”的创意,创造一个全新的营销场景,实现广告主的营销目标。

广告营销场景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比如写字楼、商场、家里等,不同的时空分别构建了不同的营销场景。同一个消费者在不同的场景下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消费需求,也就为商家创造了不同的广告营销机会。宜家家居在场景营销方面是典范,比如它将重庆宜家的产品搬到地铁站和地铁车厢,通过创造全新的营销场景让候车人感受到舒适惬意,进而刺激消费者的潜在消费需求,达到赢利目的。

二、场景的“技术五力”带来的传播优势

场景应用的关键在于移动设备、大数据、传感器、社交媒体和定位系统这“技术五力”的融合,场景时代在五种科技力量共同作用下发展。

1.移动设备为信息随时随地传播提供了可能

移动设备主要是指移动智能终端(如手机)和可穿戴设备(如谷歌眼镜)等。很多高校和高科技企业在研发可穿戴设备,实现“人—机”的智能对接。将小而美的用户场景融入移动设备中,使用户能随时随地参与和感受。

2.大数据为信息的精准化投放提供了可能

大数据是场景应用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重要工具,数据运算能够清晰预测个人需求并提供私人定制服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处的位置、所做的事、所看到的事物等形成的数据都能成为企业开展场景传播的依据。大数据能计算出每个用户的兴趣偏好和行为导向,从而提高企业的销售效率,以及它们对用户的服务质量。

3.传感器为信息快速传播提供了可能

2001年,凯文·阿什顿提出了“物联网”概念,即无生命的物体可以通过全球网络以及媒介与其他无生命的物体展开交流,这种媒介就是传感器。正是有了传感器,数据可以被实时捕捉、传递、存储、集中处理。传感器将人类的各种需求数据通过智能中心排序并做出合理分配。比如现在平均每部智能手机配有7个以上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能够随时随地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还能连接场景应用和即时通信工具。

4.社交媒体为个性化内容的创造提供了可能

移动设备为场景应用提供了工具,社交媒体则为场景应用创造了个性化内容。社交网络形成的海量数据,是场景个性化内容传播的源泉。我国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发展速度惊人,企鹅智酷发布的最新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显示,微信用户达6.97亿,月活跃用户为6.5亿,其中公众账号超过1000万,企业账号已达65万。社交媒体与传感器、移动设备、大数据及定位系统等结合,成为个性化内容的支撑。

5.定位系统为用户和企业地理位置跟踪提供可能

目前,智能移动手机成为定位系统的主力。社交网络平台为用户设置实际位置登录,因此平台可以根据数据信息了解用户的位置,用户也可以根据平台反馈信息寻找所需要的服务。比如用户想在附近找一家主题餐厅,可以在团购网中定位搜寻;开车不认识路,可以百度地图,道路的实时状况信息也可以通过定位系统来获取。可见,移动定位系统为场景传播的地理位置信息跟踪提供了可能,企业能够通过地理坐标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

由此可见,场景“五力”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移动智能终端用户借助场景“五力”能够进一步了解外部世界,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企业可以借助场景“五力”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nlc202309090740

三、场景视角下的广告创新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全新的媒介环境使得广告营销因时制宜,场景化应用不断改变新媒体时代的广告模式。

1.广告形式:由单一传播到双向互动

传统广告多为单一的传播模式,将广告内容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消费者,消费者更多是被动接受信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化应用更注重与消费者的互动,在场景应用中,有海量信息内容供消费者选择,独特新颖、丰富多元的创意带给人们良好的互动体验。传统PC时代,弹出式广告、按钮式广告、条幅式广告等广告形式严重干扰了网民阅读,基于场景视角下的广告创意,能够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并引诱其参与。比如宿务航空模仿香港下雨的场景,利用防水喷漆在大街上喷二维码,二维码平时隐形,下雨天则显现出来。“香港的雨太烦?菲律宾现在大晴天!”场景广告催生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人们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即可进入订票网站。这种模式激发了受众的兴趣,提高了受众对品牌的认可度。比如Uber,其在打车过程中将暗号游戏环节融入司机和乘客、乘客与乘客的交流中,给出租车营造活力无限的场景。乘客说暗号“拿牛奶”,司机对应暗号“牛奶奶”等匹配游戏使打车过程变得非常有趣。由此可见,商家广告营销方式的推陈出新优化了消费者的体验。

2.广告目标:由广泛受众到细分的小众群体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广告投放对象发生了变化。传统广告模式下,广告信息经过大众传播媒介到达受众,而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细分的小众群体成为广告创意要到达的目标群体。美国广告专家乔治 · E. 贝尔齐提出:“媒体市场的细分化降低了广告主对大众媒体的重视,它们开始集中精力于小型、目标明确的小众媒体。小众媒体因为指向明确的目标受众而广受欢迎。”现在的广告主更注重个性化传播、窄化传播,避免传统媒介时代“广而告之”所带来的广告资源浪费。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建立于移动设备、大数据之上的场景化应用,自然成为广告主投放广告的优先选择。

3.广告内容:由新奇有趣到高质量的用户体验

长久以来,广告活动通过故事或明星等吸引消费者的眼球。采用场景化应用的今天,全新的网络环境为广告创意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消费者可以通过营造出来的虚拟场景近距离观察产品,并通过真实的体验了解产品,进而产生购买行为。可见,身临其境的用户体验成为场景传播制胜的关键点。比如购物中心在推送商场商铺信息的时候,可以采取360度立体构图的方式,再现真实场景,优化用户体验。比如维尔度假村2010年推出的Epic Mix互动体验活动,在每位游客的滑雪缆车通行证上嵌入RFID芯片,这芯片可以自动捕捉游客体验的信息,其中一个竞赛模块还可以将游客上传的滑雪数据与他的好友的数据组成排名。通过这种方式,游客甚至可以与奥运会滑雪金牌得主林赛·沃恩一决高下。游客在竞赛过程中,可以查看自己的比赛时间、奖牌和徽章情况,也可以与林赛·沃恩互动,学习滑雪技巧。比如2014年11月《魔兽世界》运营方在上海地铁徐家汇换乘通道还原游戏的黑暗之门,主人公加尔鲁什从地铁站口越走越近之时,电子屏幕随着他的斧头应声“碎裂”,虚实难辨的地铁场景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4.广告受众: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分享

无论是传统媒介时代的电视、杂志广告还是传统PC时代的网幅广告、插播广告,受众都是被动地接受各类信息,直至厌倦。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应用,场景化营销让受众进入一个主动分享的世界,受众分享越多,彼此链接越多,渠道的融合点就越多,这种滚雪球效应会将市场预算转化为成倍的经济利益。比如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优惠券活动,用户通过把优惠券分享到自己社交圈的方式,可以实现优惠券升值。同时,企业通过用户的分享获取新用户。因此,分享即获取,分享成为场景红利的核心要素,用户成为场景的传播者、分发者,企业也通过用户的场景分享实现了信息的成倍扩散。

5.广告效果:由模糊营销到精准化营销

广告的关键作用在于促进销售,但广告效果与销售并非完全对应,USP独特销售卖点主张的提出者罗瑟·瑞夫斯论述广告之于销售:“广告确实很重要,但总是以销售论广告的成败可能会铸成大错。”传统广告效果主要是通过广告对受众的到达率或者接触率来评价,而使用场景化应用的今天,广告主更注重与消费者的互动,以及消费者的体验。借助大数据和定位系统,广告主能实现与消费者及时互动,这就是精准化营销。比如受众想购买某品牌的衣服或是去某家餐厅吃饭,其进入商场,连接WiFi,根据弹出的官网页面回答问题,就能办理会员卡,并获得这个服饰品牌的打折卡和这家餐厅的优惠券,实现超值购物体验;当完成购物、用餐等活动后,大数据会定位受众的地理位置,为其搜索周边的电影院、KTV等娱乐广告信息。与传统硬广告不同的是,场景化营销通过分析用户所处的场景、位置和用户特征等进行信息推送,广告目标更为精准。

四、场景视角下广告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

1.避免压迫性营销

随着场景营销的发展,人们开始觉得自己的个人位置被定位、跟踪,在接受精准营销信息推送的同时也失去了私密空间。比如受众经过一个购物中心,手机立刻弹出:“某某女士,欢迎您光临某某百货商场,根据您最近的消费记录,为您推荐某某品牌新款服饰,凭此信息您可获赠50元现金优惠。”受众会觉得消费隐私受到侵犯。

场景时代正在到来,每个人的信息都可能被大数据系统统计和利用。彭兰教授曾提出:“移动传播带来的信息消费场景或社交场景的变化,并非都是朝着更人性、更友好的方向发展,场景可能会侵蚀人们的良好天性,破坏人们之间的友好关系,因而对于场景的开发与应用,应该保持一定的警惕心与节制;未来的移动服务提供商,未必要将自己植入每个场景之中;某些时候,场景分析的目标,也许不是渗透,而是‘规避’。”

2.避免痛点转移

nlc202309090740

任何场景的构建都应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即痛点的满足。只有通过大数据准确把握消费者在特定场景中的消费动机,广告商才能使自身产品或服务的广告有效发挥作用,如果对于场景应用的分析不够透彻,信息掌握不够全面,痛点识别不到位,那么场景应用可能造成痛点转移和场景广告失败。因此场景应用信息的筛选、归类、分析尤为重要,这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广告嵌入的关键点。

3.避免生硬构建场景

场景构建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思考:满足欲望、响应需求、创造价值,即人性、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5]。比如针对满足欲望,淘宝网满足了普通百姓购物省时省事、贪便宜的心理;针对互联网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深圳电视台的“摇一摇”,让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可以获得积分和奖品;针对文化层面,微信红包的“春节送祝福”将传统春节的民俗仪式丰富化和多元化。我们应该明确,场景的构建要合情合理,让用户觉得自然,而不是硬生生地插进来,只有自然的、贴近用户实际生活的场景设置,才能使受众在自然的状态中被触发,乐于接收商家的推送信息。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接触环境、消费者行为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场景成为众多商家争夺的资源,其核心在于围绕用户,在大数据、定位系统等技术基础上,将情感融入产品和服务推广的场景中,在自然的状态下诱发用户的消费行为。“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让用户舒服地看到需要的信息,并参与互动和分享”是对场景的完美诠释[6]。

[1]蒋晓丽,梁旭艳. 场景:移动互联时代的新生力量[J]. 现代传播,2016(3).

[2][美]罗伯特·司考伯,谢尔·伊斯雷尔. 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 赵乾坤,周宝耀,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3]“记者大讲堂”组织媒体融合系列讲座: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融合战略分析 [EB/OL] .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02/11/c_133987203.htm?utm_source=tuicool, 2015-02-11.

[4]彭兰. 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 新闻记者,2015(3).

[5]谭天. 从渠道争夺到终端制胜,从受众场景到用户场景——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关键[J]. 新闻记者,2015(4).

[6]荣华. 基于大数据的场景营销,创造无限可能[J]. 广告人,2016(5).

上一篇:三年级作文:秋天的景色下一篇:社保退转移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