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区开发区建设的几点建议(精选6篇)
1.关于加快我区开发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一
关于加快推进渭北产业聚集区建设的几点建议发布日期:2012-04-01来源: 市委政研室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市委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都明确提出了加快规划建设渭北产业聚集区的任务。2月7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清云同志到高陵、阎良、临潼和经开区、航空基地实地调研,提出要将聚集区打造成我市发展新的增长极。为此,我们围绕聚集区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研,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产业布局和规划的落实问题
当前,渭北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已初步完成,产业布局也基本确定。下一步,应重点抓好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规划真正落到实处,防止出现制订规划时轰轰烈烈、出台后束之高阁和区域内开发区区县各自为政、同质竞争、重复建设的现象。
一是建立产业布局与土地供应相挂钩的刚性约束机制。借鉴成都等城市的经验,将聚集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的落实与土地供应挂钩,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政策要求的工业项目用地给予重点支持,优先保障;对不符合聚集区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产业特色的项目用地一律不予供应,切实做到用科学规划引领渭北产业聚集区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把发展规划的落实纳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将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作为衡量聚集区各级政府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和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对产业
布局规划执行落实有力的部门和领导予以表彰奖励,对落实不力的部门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经济处罚。
三是尽快制定聚集区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的指导目录。产业布局指导目录,是引导产业投资方向,推动产业合理布局、集聚发展,制定和实施财税、信贷、土地等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渭北产业聚集区建设要严格按照功能定位和产业政策,及时制定和公布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的导向目录,进一步明确产业布局的方向和重点、标准和条件,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聚发展、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体系。同时,区域内各级责任主体要服从总体规划和布局的要求,注重与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加强规划和与相关产业政策的主动协调,促进产业布局和规划的全面落实。
二、高度重视聚集区发展的特色问题
有特色才有生命力,这是国内外诸多新区快速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如何打造渭北产业聚集区的特色?通过对该区域在全市总体布局中的定位和优势分析,借鉴国内其他城市的经验,我们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两个关键点。
一是突出工业主导。长期以来,工业不大不强一直是制约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短板”。选择把渭北产业聚集区作为我市加快发展工业的突破口,快速将其打造为现代新型工业聚集区,对于优化我市产业结构、改变城市发展格局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具重要意义。因此,在聚集区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工业主导不动摇,依托辐射带动能力和竞争力较强、发展基础较好的重型汽车、航空、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化工等产业,引导和吸引国内外优势企业和项目入区,做优存量,提升增量,打造全市工业经济新的集聚和发展中心,夯实国际化大都市的产业基础。同时,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
展,形成工业主导、服务业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强化产业聚集。我们认为,当前,产业聚集度不高、集群发展缓慢是影响聚集区发展的最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大力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和大品牌、大企业,不断增强产业的聚集度,以此扩大和提升聚集区的规模和质量。一是要立足于主导产业和优势企业,努力延伸产业链,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实力的产业集群,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要以扶持、培育大企业、大品牌为突破口,打造以知名品牌为核心的若干产业集群。三是要加快特色专业园区建设,不断增强产业的聚集度。特别是要加强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加快推进航空产业基地、兵器工业园等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化发展。
三、高度重视聚集区一体化大交通格局建设问题
渭北产业聚集区距离西安主城区30至50公里,规划总用地面积677平方公里,在如此大范围的空间中,聚集区城市组团与中心城区、组团与组团之间该如何联系?交通网络建设就会必然成为关注的焦点。借鉴重庆两江新区和成都天府新区发展经验,优先启动大交通格局规划和建设,成为聚集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是构建主城区与聚集区通达便利的交通体系。第一,加强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发挥交通引导作用。未来新区内各功能组团间、与中心城区之间以及重要交通枢纽应以轨道网络连接,将地铁2#线和轻轨向北延伸到聚集区,实现由快线、地铁、轻轨网共同构成城市轨道网络。每个新城组团至少设置一个轨道换乘枢纽并与城市中心地区连接。第二,建立高陵、阎良、临潼、国际港务区与聚集区内部环线交通路网。统一规划高陵、阎良、临潼、国际港务区与聚集区内大循环
干线道路,把各个产业园区链接起来,实现聚集区内各板块之间半小时通达,降低工业开发成本和企业运行成本,为区域合作、招商引资提供便捷交通。第三,以同城化为目标,构建西安主城区与新区统一的无障碍交通网络。改建西安城北的路网构架,统一规划公共交通体系,实现聚集区与主城区之间无障碍快速通行。
二是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开放路网格局。以融入国际国内交通大循环为目的,优化内外路网衔接,构建新区与榆林、延安、铜川、咸阳快捷、畅通的一体化大交通网络。在聚集区环线建设中,优先实施阎良至咸阳机场快速干线和西阎城际铁路项目,形成公路、铁路和航空等立体化的交通网络,提高区域内外城市之间的经济联动性,以大开放的交通路网推动聚集区发展。
三是超前规划建设功能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统筹规划聚集区供水、电力、燃气、热力、消防以及污水排放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建好“引汉济渭”、黑河引水灌区和李家河水库工程,自来水与城市管网直通,避免聚集区内的地下水过度开采。统一规划聚集区的服务网点布局,构建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配套的快速、便捷和高效服务平台。建设通讯、银行、商城、信息和文化服务等融为一体化的工作和生活服务区,减少聚集区早晚“潮汐式”的人流量和车流量,避免聚集区在夜晚变为“空城”甚至“死城”,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产业孤岛化”和“城市空心化”问题。
四、高度重视加快新区建设的推进机制问题
聚集区涉及阎良、临潼、高陵三个行政区和经开区、航空基地两个国家级开发区,还有新城区、莲湖区和碑林区与高陵县共建的三个工业园区,开发主体多而且行政地位不对等,特别是规划建设对接、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标准等问题无
法有效解决,而且在利益关系处理上,难以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加快聚集区的快速发展,亟需在推进的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大胆尝试。
一是建立以市级管理机构为龙头的领导协调机制。市上应尽快成立聚集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或管委会,规范、引导聚集区工业布局趋于科学合理,避免布局的无序和混乱,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牵头组织相关市级部门和区县,建立推进聚集区建设的协调机制,协调解决聚集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二是实施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主体的开发建设体制。开发区带动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近年来,我市的一些区县工业园,如未央区的草滩工业园、高陵县的泾河工业园、户县的草堂工业园等都是在开发区的带动和辐射下,取得突破发展的园区。因此,应以经开区和航空基地两个开发区为主体,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统筹推进,使聚集区真正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发展体和利益体。三是完善以投资和土地为重点的政策保障体系。作为我市未来工业发展的核心承载区和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产业区,不仅仅是建几个工厂、办几个企业,而是要建设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产城一体”的城市新区,需要综合配套政策措施支持。在投入方面,加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整合聚集区各项资金集中使用,切实提高工业投资比重;在信贷方面,优先考虑聚集区工业项目的信贷支持,定期召开银企合作洽谈会,优先安排聚集区项目对接;在土地方面,聚集区工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要相统一,聚集区以外的工业项目用地原则上不予批准,工业聚集区以内的工业项目用地优先安排;在优化服务环境方面,要强化大局观念,积极创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2.关于加快我区开发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二
建设武汉新港及综合保税区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是建设“两型社会”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是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展平台, 是实施“两圈一带”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举措。武汉新港将按照“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目标, 建设以大宗散货、件杂件、集装箱、商品汽车运输为主, 兼顾客运、具备装卸、中转换装、运输组织、现代物流、综合保税、商贸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港口。打造集现代航运物流、综合保税服务、先进港口设施和经济技术开发为一体的现代港, 中西部走向海外的国际港, 水水、水陆中转的枢纽港和港口与产业相互促进的先导区。
二、加快武汉新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武汉新港目标瞄准中国四大交通枢纽中心, 由原武汉港和鄂州、黄冈、咸宁市的部分港区组成。规划港口岸线548.2公里, 港区及腹地面积9300平方公里。规划区现有27个港区, 可停靠最大7000吨级船舶, 年货物通过能力9274万吨。新港范围内现有各类运输船舶1255艘, 总载重量111.3万吨。2008年建设武汉新港战略出台, 2009年各项建设迅速落实。计划到2030年, 武汉新港货物吞吐量达到3.5亿吨, 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0万标准集装箱, 成为以大宗散货、杂货、集装箱、商品汽车运输为主, 兼顾客运, 具备装卸存储、中转换装、运输组织、临港开发、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现代化港口, 同时成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亚洲最大的内河国际口岸。
武汉新港囊括中部物流区域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武汉, 长江沿线黄冈市、鄂州市、咸宁市等有关城镇和港区, 位居长江物流通道中部枢纽, 拥有钢铁、汽车、石化、电子、建材等丰富产业资源, 从市场需求、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产业布局、商品流向等各方面分析, 在全国物流区域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 新港地区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港区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基本上还处于企业级物流信息平台孤岛阶段, 严重制约了港区物流产业的发展, 限制了港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此遵照国家发改委和湖北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方案》指示精神, 建设武汉新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实现制造、物流运输和商业企业以及交通、港口、海关、银行等各行各业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 是促进本地区乃至华中地区物流产业振兴和发展, 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三、武汉新港物流信息化的现状
武汉新港区域内经济实力较强、信息化基础较好的港口分别建立了港口管理信息系统, 其中阳逻采用由广州宜讯开发的CTMS系统, 杨泗港口生产采用上港海渤公司的TOPS系统。规模较小或正在建设的港口则信息化基础薄弱, 管理系统功能较少, 只开发了人员和财务管理系统, 或者完全未实现信息化管理。
在临港产业中, 武汉地区大多工业、商贸企业, 其物流主要依赖于企业内部物流, 产业内部物流信息化建设已经初见成效。许多大中型企业已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和企业网站, 大约55%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 大约65%的企业已有自己的网站。部分企业如:中百仓储、武钢、武烟等企业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ERP、电子商务平台。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 如RFID技术已在武汉钢铁公司、铁路快运等企业开始运用, 并取得比较好的管理效益。在已建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中, 系统是内部局域网的和广域网的大约各占一半。但由于企业各自建立的管理系统标准不一, 结构多样化, 导致各类系统无法互通, 数据无法共享, 使得企业间信息采集重复率高、交换频繁, 兼容难度大, 阻碍了武汉新港物流业的发展。
政府各有关部门对武汉新港信息化工作也十分重视。海关建设有相对独立的电子口岸平台, 在积极推动大口岸、大通关平台的建设, 但其与各地方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工作协调存在一定的困难。政府有关部门一直不遗余力促进各部门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 并不断推进各信息平台的建设。
四、国内港口物流信息化比较研究
上海港是我国大陆第一大港, 在沿海港口中吞吐量的比重约占20%, 上海港是一个具有良好集疏运条件的国际性大港, 加上其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特殊位置, 决定了上海港理所当然应作为长江口港口群体的核心枢纽港口。上海港的信息系统建设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经历了从单项应用到综合系统开发应用, 从小型机至客户/服务器系统结构、开发系统结构, 从PC单机应用至各单位建设局域网至广域网的网际连接应用的发展历程。1997年, 上港集团投资2000多万建设广域网和生产、人事、固定资产和财务等几大系统, 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 大大提高集团信息化水平。随着上海港的改制与上市, 上港集团对信息化建设更为重视,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又做了大量的工作, 逐年加大投入, 不断改善软硬件环境, 深化信息系统应用。
目前, 上海港EDI中心已覆盖了上海口岸所有的集装箱码头、散杂货码头、船公司、船代、货代、堆场等企业。同时, 也是海关、国检、海事等政府监管部门的外部门户。在EDI中心的支撑下, 上海口岸已基本实现了口岸单证的无纸化运作, 口岸信息处理效率大大提高, 口岸环境提升明显。
上海港信息化成功的经验很多, 其中两条最值得武汉新港信息化学习借鉴。
1、加强引导, 分步实施
1996—1997年上海港航EDI刚起步的时候, 上海每年箱量只二三百万箱。很多船代都没有内部的信息化系统, 很多国外的船公司认为投资环境不好, 并且原来船舶的单证都是两套, 过程都是纸制的, 没电子数据可以传输, 相关码头、海关与物流公司无法实现物流过程的跟踪, 所以建设初期同样是比较艰难的, 首先要政府强力推动, 引导企业进行参与, 同时政府根据信息化系统的难易程度, 先易后难, 分步实施。
2、建立与相关部门协调联系工作机制
为了给企业营造一个比较好的经营环境, 上海港与相关部门建立了两套好的协调机制。
一个是上港集团和上海海关之间有一个合作备忘录机制MOU, 每年交流两次, 由上港集团的总裁、副总裁, 跟海关的关长、副关长每年轮流牵头召开交流会议, 就有关议题进行磋商, 目前这个交流机制运行良好。
另外一个就是上海市政府与中国海关总署之间也有合作备忘录, 市政府非常重视跟海关总署之间的合作, 经常就一些希望海关总署支持的事情进行言商, 比如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港区环境建设、出口退税等问题。
五、加快武汉新港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围绕省委省政府“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建设目标, 招商引资、快速发展武汉新港区的工业规模, 是增加新港港口吞吐量的根本, 与此同时新港的信息化建设也必须同步发展, 才能满足物流快速发展的需要。结合武汉新港现阶段的特点, 特就新港信息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 健全信息化建设协调机制
建设好的口岸环境, 一方面需要加强领导, 武汉新港信息化建设是个长期性的过程, 可遵循试点先行、小步快跑的原则。政府需要创造一个公平、安全、在一定规则下运行的环境, 分步实施, 先行试点, 先易后难, 如可从港航EDI入手, 逐步提升电子化的比例。另一方面需健全信息化建设协调机制, 武汉新港的协调机制可借鉴上海港的沟通机制, 与相关部门定期进行沟通, 对新发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磋商, 加强共识, 提高效率。
2、创新体制, 利用社会资源加快信息化建设
创新体制,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成立政府为主导的运营实体, 加快武汉新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作为一个服务于武汉新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公共信息枢纽, 将实现面向社会、面向物流企业和面向政府监管部门等三个方面的服务。
武汉新港地区作为长江中游综合交通枢纽和中西部产业门户, 通过推动武汉新港区域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物流信息交换和共享、物流服务运作流程优化与再造, 有利于提升武汉新港的四种能力 (物流企业服务能力、物流服务协同运作能力、关检部门监管能力、政府宏观决策能力) , 建成武汉新港物流服务的四化环境 (管理数字化、营运网络化、服务体系化、决策智能化) , 实现两升两降 (提升物流服务效率和质量, 降低物流成本和风险) , 吸引武汉城市圈乃至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商贸业和工程建设物流, 以先进技术手段促进武汉新港“亿吨大港、千万标箱”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3、统一标准, 促进新港信息化资源的有效整合
结合国家物流业相关标准以及武汉新港区域内相关规范和特点, 建立统一信息资源基础标准和信息技术标准, 提高企业连接效率。水运物流是从货物出厂、报关、陆运、装船、水运、到港、卸货、陆运的全过程, 过程涉及货主等10类单位, 涉及车船飞机等多种运输工具, 因此要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 让各参与方及时准确了解全过程的信息十分重要。目前各参与方了解信息, 主要是靠业务人员实地沟通、电话、传真等方式。对于一些需要长期保存的静态信息, 还是由各方分散的收集和保留, 对于动态信息还是靠手工搜集。因此, 在新港区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 建立物流过程数据库, 建立数据维护、提供机制、数据共享机制是提高整个新港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方便物流企业的重要举措。
4、创造环境, 促进招商引资平台建设
利用武汉便利运输条件及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 积极向世界招商引资, 向世界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人才、技术、资金, 吸引世界知名企业在新港产业带落户, 把武汉新港区建成集冶金、汽车工业、食品加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高端电子工业、医疗保健产业为一体的多元化的产业带。
搭建招商引资信息平台, 向世界展示武汉新港产业链, 展示武汉水、陆、空三维一体的运输体系, 展示武汉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及丰富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把武汉新港推向世界, 实现永不落幕的网上招商会。为新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及优秀的人才、先进的技术, 吸引世界知名的企业落户武汉。
5、建章建制, 保障新港信息化建设规范长效
为了更好地推进武汉新港信息化建设, 政府部门可从如下角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行业规范和相关优惠政策:制定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实施管理办法、业务流程规定、单证标准和规范;信息化项目列入高新企业经营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政策;涉及改革政府有关部门监管方式等方面的行政措施以及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的考核机制;加速物流信息人才培养和集聚、推动产学研联合的鼓励政策;降低网络资费、鼓励企业上网等支持行业发展的政策与规范等。
摘要:本文论述了武汉新港建设的背景及目标,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加快武汉新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 以供参考。
3.关于加快我区开发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三
产业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在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十分普遍和成熟。前些年,产业集群的发展使得我县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化,区域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已形成了几大产业集群,极大地提高了产业竞争力,促进了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地价,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原有的传统产业优势不复存在,产业的转型升级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县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面临的具大的困难,产业升级确实迫在眉睫。
一、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基本上属于传统产业;大多都是行业过度竞争的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品牌创新不够,产品质量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基本上属于传统产业领域,投资不多、技术简单、产品易于模仿,不少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缺乏差异化竞争的优势。
2.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许多产业集群在囯际和国内的市场分工中,基本上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大多数以加工为主,在整个价值链当中分到了很少的利润或处于无利可图的地步。
3.公共政策支持体系尚不完备;目前我县政府对产业转型升级都非常重视,研究采取了一些支持性的政策措施。但政府部门对如何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还不够深,公共政策框架还不够清晰,扶持措施还不够到位。迄今尚未有发展产业集群的专项规划,尚未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法规保障和扶持政策体系,亟须取得实质性突破,以形成更完善的制度环境。此外还是依赖资源性的行业。企业的融资问题依然十分困难。
二、加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1.政府和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强引导,加快创新、创业、创优,将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有发展产业集群的专项规划,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法规保障和扶持政策体系,要取得实质性突破,以形成更完善的制度环境。
2.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特色产业集群。政府要在公共财政中拿出部份资金奖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的产品,补贴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专业的展览费用,使的企业能够在市场竟争中掌握主导权。
3.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有效解决企业创新发展资金瓶颈扶持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有资金的保障。县政府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出资更多的资金扶持“县个私经济贷款担保协会”用于补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本金,使之成为我县最大的担保机构,才能受益于我县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完善和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制度。继续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多渠道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全国性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贷款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贷款增加幅度较大的,县政府要给予适当奖励。并营造民间借贷良好氛围,鼓励和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以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4.关于加快我区开发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四
化的发展,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集团年消化玉米9万吨。***味精厂年消化玉米7万吨,每年增加农民收入近2000万元;**乳业所需的饲草、饲料及鸿运米业所需的水稻等都给农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好政策,得益于县委、政府的大力扶持、鼓励与引导。特别是近年来,县委政府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努力清除一切束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阻力和障碍,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关部门在增强主体服务意识、转变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上下功夫,认真履行监管职能,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了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从总体上看,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缓解就业压力、繁荣市场、稳定社会、增加财政收入、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日益显示出其重大作用。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目前还面临许多制约因素。一是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而且不够畅通;二是投资发展的软环境亟待改善;三是企业制度创新乏力,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一些企业环保意识淡薄,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悖;五是非公有制企业在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上存在差异;六是政府部门拖欠建筑行业工程款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数额巨大。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
展壮大。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重视,区市县党委、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这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毫不动摇地鼓励、扶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是“十一五”期间党政各部门及全社会的重要任务。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服务非公有制企业的意识和实效。县委、政府应认真、大力宣传、贯彻好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新的改革观、服务观,对非公有制企业真正做到与公有制企业政治上一律平等,政策上一视同仁,服务真诚、及时、到位,努力克服一些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进一步优化“四个环境”。一是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信息服务。要认真解决“办证难”的问题,在企业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和卫生许可证等环节上,尽量给予方便,提供快捷服务;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向企业公布产业政策、投资方向、指导方法等信息,提供及时有效的咨询服务;三是进一步转变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完善相关制度,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能,提高监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劳务监察,协调劳动关系,做到公开透明,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尽快建立政务大厅。政务大厅的建立可以减少暗箱操作,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这是政府职能部门集中、依法为非公有制企业服务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是履行政府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
三、建立融资担保机构,着力解决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建议政府成立为非公有制企业贷款担保的机构,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还贷有保障的项目和非公有制企业给予信贷担保,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政府应积极支持有上市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和股票上市,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帮助企业解决上市过程中的系列问题;积极拓宽民间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闲散资金的投向,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资扩张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
四、引导和监督非公有制企业实施依法经营、科学经营、可持续经营。倡导诚信发展,有序竞争,严格执行政府环境保护及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规定,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要切实保障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工资、养老和医疗保险等合法权益;要顺应市场发展需求科学决策,按照市场规律经营,企业在确保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增加环保方面的投资,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党政部门要和非公有制企业共同开辟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是企业的事,党政部门也有责任,企业、部门应共同谋划加快发展的高招、良策。只要不是国家明
令禁止的领域和行业,党委、政府都应该鼓励、支持和引导,最大限度地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域。
六、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一些企业对引进和重用现代化管理人才认识不够,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已成为制约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要着力实现5个转变;一是在企业组织结构上,由小而全、小而散向产业化协作和公司化、集团化转变;二是在生产制度上,由自然人产权向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转变;三是在企业管理上,由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向科学的现代化管理转变;四是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五是在私营企业家和管理层素质上,由经验型向知识型、现代型转变。
5.关于加快我区开发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五
发展步伐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2010年7月1日,我们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与通泰集团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分别就合作意向、双方应履行的职责、应尽的义务等达成共识。合作两个多月以来,个别项目已经与投资方签约,部分项目正处于前期筹划跑办中,可以说招商引资工作初见成效。但也遇到一些人才匮乏、融资困难、基础实施等投资优势不够突现、项目落地服务工作滞后、土地指标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严重制约着集聚区的快速发展。为加快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步伐,提高集聚区发展强劲后劲,特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将聘请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根本上增强招商促进中心队伍的战斗力。
当前,部分招商工作人员对本地的产业情况、资源优势、竞争优势的认识和了解不够深,对产业经济、城市规划、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知识了解掌握不够不深的问题日趋显现,影响着招商发展后劲。建议采取聘请一批、引进一批、培养一批的办法,逐步提高招商团体的整体素质。即:聘请一些国内知名的投资战略研究人才,高等院校的教授学者、开放先 1
进地区的资深领导为招商顾问,定期邀请来我市传经送宝,帮助我们分析谋划招商策略;引进一些具有关联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到招商促进中心任职工作;培养一些机关骨干和业务人员,对急需的短缺专业有重点选送一批到高等院校进行专业培训,从根本上增强招商促进中心的战斗力和发展后劲。
二、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方法,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问题。
(一)建立产业集聚区项目库,谋划上百个项目。
项目的储备是申报项目、争取资金的前提。通过对现有在建项目、拟建项目、储备项目等进行收录入库、汇总分析以及优化整合、策划包装等方式方法,抓好项目库建设,不但能够实现对项目建设工作的有效管理,进而达到促进项目建设强势推进,形成利于向上申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目的。
(二)利用中东基金、中信资金的手段取得融资。
(三)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盘货土地。土地抵押、变现、做价入股。
三、选择一些有影响力项目落地经营投产,不断提升招商吸引力。
当前,我市产业集聚区正处于起步初期。选择一些具有影响力的项目尽快落地并经营投入使用,以提高招商吸引力势在必行。
(一)进一步完善建材博览中心。努力把建材博览中心建设成环京津冀经济圈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档次最高的国际性家具建材市场,拉动张家口物流产业发展,为投资商提供更为便捷优惠的服务。
(二)奥林匹克公园。奥林匹克公园建成后,将能承办省级运动会项目以及田径、游泳、篮球、足球等单项国家级赛事,势必成为全市的新焦点,以其先进的场馆设施、完善的配套服务、优美宜人的场外环境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体育运动者的目光,成为全国北部城市的标志性体育场所,成为举办体育赛事、大型活动的热门选择。奥林匹克公园不仅能够举办各类比赛及大型活动,而且能够满足居住、工作、文化和娱乐活动等多方面需求。通过奥林匹克公园的大力推广,加上张家口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体育和旅游文化的结合,由奥林匹克公园品牌带动文化、体育、会展、旅游、商业等多项相关产业的共同成长。
(三)科技示范园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地球生态环境的进一步重视,以低成本、高效率、节能、减排、环保为前提的新科技、新产品已经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新型科技产品市场前景就像一条没有出口的高速公路一样广阔无边。现代科技示范园区在产业集聚区内的建立,将极大的带动我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文发展,对我市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四)新民居建设。针对当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活环境较差,建筑设计不合理,建筑质量较差,环境污染严重,公共卫生条件差,土地浪费严重等问题,按照“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要求,实施新民居建设,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加强对村庄水系、土壤、林木、历史文化等资源的保护,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养殖污水、养殖粪便等废弃资源再利用工程,实现“道路、通讯、公交、邮政、教育、卫生等畅通工程,让小张家口村不仅彻底摆脱低收入村的地位,而且能够过上经济发展良好、公用设施完善、农民富裕健康、人居环境优良、基本社保均衡、民主法制健全、邻里互助友爱、社会安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
(五)建立综合行政办公区。当前集聚区管理委员会还没有固定办公场所,依靠租赁孔家庄土地资源局的几个办公室办公。建议在西山选址修建正规的管理委员会行政办公区,一方面正规办公秩序,另一方面提高办公效率。另建议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将土地资源局、建设局等与之相关单位的办公点前移至新的行政办公区,为招商引资提供“一条龙”式的优质服务。
四、建立项目库,推动产业投资促进更好更快发展。抓好项目库建设不仅有利于对项目建设实施有效管理,也有利于向上申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也有利于招商引资。当前项目储备少,管理不到位,前期工作缺乏深度,项目业务人员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要一方面充
分认识项目库建设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项目库建设工作;另一方面要在必要的办公场所、设备、信息、交通工具、费用、人力资源上给予支持;再一方面,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力争通过项目库的建设,为顺利融资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进一步下大力抓好产业集聚区基础实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当前,产业集聚区基础实施建设已经完成产业集聚区道路建设约20公里,与之相配套的道路绿化工程基本完成,另有五条道路已经完成勘察设计,但目前已经完成的道路与绿化工程与控规设计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还需要宏观上进一步加强统一规划,加快建设步伐,不断减小与控规设计要求的差距,早日为招商引资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六、采取措施,积极做好项目落地“一站式”服务工作。为扎实有效搞好招商引资落地项目建设服务,加大项目落地的建设推进力度,必须完善“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结”服务制度,认真落实项目申报全程无偿代理服务;要健全项目落地推进机制,完善责任主体,进一步完善推进招商引资重大项目落地措施,强力推进已签项目落地,支持大项目、优秀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形成良好的招商引资新局面。
七、加强土地指标的跑办。
目前,我市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但项目落地
6.关于加快我区开发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六
一、内蒙古马产业发展的背景及环境
马产业在欧美国家发展历史悠久, 已经成为许多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现代赛马、马术运动、休闲骑乘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每年为社会创造大量的收入和就业机会。英国赛马产业提供了2.2万个全职和兼职的就业机会, 核心产业提供了近1.9万个全职就业。与马业相关产业提供了另外的2.5万个工作。2004—2005纳税年度, 英国赛马贡献了2.8亿英镑的税收, 其中投注提供的税收约1.65亿英镑。在香港, 赛马业每年向政府提供税收超过110亿港币, 占到政府总税收的9%以上, 同时支持了15万人就业, 并以每年20亿港币支持慈善事业, 赛马业为港府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以及体育界更广泛地参与奥运马类赛事, 马术、赛马、“盛装舞步”还有诸多马上娱乐项目也逐渐兴起, 经过10多年发展, 广州、北京、上海、深圳等大都市的近郊, 已经出现了上百家初具规模的马术俱乐部, 享受养马、驯马、骑马、赏马的乐趣成为许多市民新的休闲方式。武汉、广州、济南、北京、重庆5个城市作为速度赛马赛事运作的试点城市, 正在积累管理运作现代赛马场的经验, 为现代马产业的发展做积极的准备。
二、加快内蒙古马产业发展的意义
(一) 发展马产业是打造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品牌的需要
马的形象、马文化是内蒙古草原文化、蒙古族文化的重要标志。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生产、劳动、生活、运输、战争与娱乐都离不开马, 被誉为蒙古族“男子三技”之一的赛马是蒙古族体育文化的核心, 马头琴代表着蒙古族的音乐文化, 马奶酒体现着蒙古族的饮食文化。
当前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围绕着草原文化和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浓郁民族特色而展开, 草原文化、蒙古族文化成为内蒙古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马是草原文化的标志、是代表蒙古族信仰的符号之一, 深入挖掘内蒙古的马文化底蕴是树立民族文化品牌、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有效途径。在建设内蒙古文化大区的过程中, 需要一个具有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的标志性形象, 这个形象应当是具有丰厚文化内涵的蒙古马。充分挖掘草原文化, 向全国和全世界宣传内蒙古、传播内蒙古需要树立“马”的形象。
(二) 发展马产业是培育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马产业主要包括体育赛马及博彩赛马业、旅游马业和产品马业三方面, 自身产业链条十分丰富, 饲料加工业、畜牧业、食品加工业、旅游业、制药业、教育业、交通物流业、房地产业等行业与马产业联系十分紧密。
以草原风光和民风民俗为基础的旅游业是内蒙古的特色旅游资源, 马队接送、骑马、赛马、马术表演、驯马等已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草原观光项目,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
体育赛马及博彩赛马业可以带动育马、饲养、饲料的加工销售、护理与护理装备制造、练马、驯马、赛马、教练、设施维护、配套服务、网点建设、兽医、广告发售、会员管理、赛马装备设计与制造、骑师的服装制作、专业骑师的培养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以赛马场或马术活动中心为核心区域, 特别是赛马城周边, 马产业将带动房地产、商业和旅游业互动发展, 购物、餐饮、超市、娱乐融为一体, 有效推动服务业发展。就马产业中的博彩赛马而言, 根据研究测算, 经营马彩每年将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上缴税收400亿元。
在目前我区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连年下降的形势下, 发展赛马产业进而推动服务业发展对增加国民收入、解决就业难题、提高我区核心竞争力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马产业除了赛马、骑乘娱乐业等相关行业外, 在食品、医疗等关于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与马产业相关的马肉食品、酸马奶、马奶酒和马血生物制药的开发等行业具有极大开发潜力, 在马产业领域培育出诸如蒙牛、伊利那样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优化产业格局, 成为我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 发展马产业是拓展内蒙古就业渠道的需要
马产业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 包括饲养、护理、调教、驯马、骑师、教练、设施管理、配套服务、网点管理、兽医、彩票管理、广告发布、马会管理、治安保安等环节, 涉及马匹培育、马匹营养、马匹保健、日常养护、骑术训练、运动服务、马术俱乐部和会员管理各个方面, 可以吸纳大量就业人员, 有效缓解目前我区的就业难题。
(四) 发展马产业是寻求内蒙古科技创新突破的需要
内蒙古具有良好生物科技基础和马种生物资源优势, 利用蒙古马善于长距离持续奔跑的基因, 引进国外优良马品种, 培育出具有耐力强、速度快的优良新型马品种, 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没有自己的品质优良的赛马品种和世界赛马比赛中英国纯血马品种一统天下的局面。
结合地方传统方法和新的科技开发马奶保健产品和多营养产品, 用孕马血清、马胃液、马脂等研制与开发孕马尿结合雌激素、马脂化妆品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马产业相关产品, 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 将是我区生物科技领域又一重大创新和突破。
(五) 发展马产业是保持内蒙古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需要
赛马是我区特别是蒙古族喜爱的运动之一, 随着我区城镇化的加快, 走进城镇的内蒙古农牧民接近马和乘马的机会减少, 对马背民族来说是种遗憾。建设赛马场、提供观看和参与赛马等相关体育娱乐和健身活动, 有利于丰富我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保持和传承蒙古族马背民族的文化。
三、内蒙古马产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 内蒙古马产业发展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内蒙古有发展马产业坚实的群众基础。即使马在生产领域被机器所代替, 但内蒙古牧民因为爱马而饲养马。各种马文化旅游节、每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牧民群众会举行赛马活动和马术表演活动。我区各类马协会拥有大量的会员。
蒙古族被称为是马背上的民族, 常年与马打交道熟悉马, 对育马驯马有独到之处, 掌握着独特的育马、驯马技术和技巧, 在业界有着极好的口碑。在全国300多家以马术训练、娱乐为主的会员制马术俱乐部和马场, 几乎有一半的俱乐部和马场都有来自内蒙古的选手。虽然我区尚未形成产业化的养马、育马, 但许多爱马的蒙古人出于对马的深厚感情始终坚持着马匹的驯养和品种改良, 各盟市都不乏远近闻名的养马大户。许多牧户已经看到了马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 有了向养马要经济效益的意识, 其中一些牧户从实践中摸索出了通过育马、驯马、出售马获得丰厚收入的道路。
(二) 内蒙古具有马匹繁育和驯养最适宜的自然条件
内蒙古处在最适于牧草生长和马匹生存繁衍的地理位置, 历来是我国乃至世界原始地方马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是公认的世界现代马品种的发源地。尤其是蒙古马在耐力、抗病、抗旱等方面的特性享誉海内外。目前, 在全国马术俱乐部和马场中, 几乎有一半的赛马都是由内蒙古提供的。
(三) 内蒙古有举办大型赛事的基础设施和经验
我区目前拥有一些规模较大的赛马场地, 并且对举办大型赛事有一定的经验。区内规模较大的赛马场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市、通辽市、兴安盟和锡林郭勒市。位于呼市的内蒙古赛马场始建于1956年, 于1987年投资200万元翻修, 其间举办过多次大型速度赛马比赛和那达慕大会, 曾是自治区影响力最大的赛马场。2007年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的通辽市科左后旗僧格林心博王府赛马场, 目前有着较好的运作模式。2007年曾承办了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赛牛会、全国速度马锦标赛总决赛、中国马术模特大赛总决赛等赛事, 具有一定的赛事组织经验。
(四) 内蒙古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民俗旅游资源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 毗邻8省区, 首府呼和浩特距北京仅500余公里, 赤峰、通辽、锡林郭勒等盟市距北京则更近。良好的区位优势, 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内蒙古拥有马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 具有吸引北京等地富裕阶层中爱马人士成为我区马产业客户的潜力。
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丰富, 马作为蒙古族文化的符号, 对广大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骑马漫游草原”、观看民族赛马和马术表演, 是所有旅行团的常规项目。旅游业可以带动马产业的发展, 马产业成为旅游活动更强的吸引物, 二者互推发展, 能有效地促进我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弘扬。
四、加快内蒙古马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 加强马产业、马文化的统筹协调和领导
建议自治区政府尽快着手出台相关措施和政策, 从上到下认识到马产业发展对整个区域经济的重要意义。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 政府应尽快制定马产业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 使我区马产业起步有章可循。积极吸纳国外先进经验, 结合我区实际, 制定马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 加大对马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作用和政策扶持力度。招商引资建设符合国际化标准的赛马场地和配套设施, 培育马产业龙头企业, 既满足当前各类比赛的需要, 又为今后放开“马彩”后, 在与其他省市的竞争中赢得先机。各级政府特别是宣传、文化部门应该将其作为民族与地区文化的标志, 作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宣传。加大宣传力度, 着力打造和全方位提升“中国马都”形象, 全力构建马文化品牌。
(二) 进行马产业综合开发研究和保护
要树立对马产品进行多方向、多用途、综合开发、深加工利用的主导思想。增加马产品开发的种类, 拓展利用的途径, 深化产品加工深度。在我区建立专门研究马科学和马产业的专业实验室。在马产业开发利用上, 首先, 加大科研和产品开发力度, 深入开展结合雌激素、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马脂、马肉、马乳等综合研究, 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其次, 积极引进良种, 杂交改良, 培育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运动用马品种, 用于场地速度赛马。再次, 深入开展马产业链研究, 分析马产业链深度广度, 明确马产业链特别是马彩对房地产、交通、畜牧业、传媒以及其他服务业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最后, 开展我区马产业发展现状、潜力、发展前景、市场需求等相关方面的分析。保护和珍惜蒙古马这一内蒙古特有的物种资源, 适时在全区建立蒙古马遗传资源保护研究与保种基地、基因库, 建设多个保护区, 并对马种资源给予政策性补贴。
(三) 展开商业赛马的试点
大力发展民族民间体育项目, 重视传统赛马业的发展。内蒙古民间赛马的传统从未中断, 有奖赛马也一直存在, 在国家政策尚不允许进行博彩型赛马的情况下, 我区应重视民间传统赛马、马术活动的传承和繁荣, 在此基础上将这种赛事专业化、产业化和制度化, 引进通行的国际赛马规则后, 结合我区特有的赛马文化, 形成集体育、旅游、文化为一体, 市场化运作的赛马运动品牌。政府或马协、马术俱乐部等民间组织需要定期举办常规性的赛马大会, 先让内蒙古的“马”跑起来, 积累运营和管理的经验, 一旦国家政策允许就可以进一步展开博彩赛马活动。
(四) 做好博彩赛马的基础工作
虽然国家目前在政策上还未有松动, 但从长远来看, 最终有可能开放博彩赛马, 有关部门已把马彩的课题排上了议事日程。目前我区可以先期开展博彩赛马的相关政策、制度、规则、模式的研究。同时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 及时掌握最新消息, 以便及早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一旦时机成熟, 积极向国家争取开展博彩赛马的试点。
(五) 搭建马产业发展沟通平台
尽快成立内蒙古马产业协会, 将热心保护和发展马群的牧民、专家、学者组织起来加强与宣传文化部门的沟通, 定期举行马业座谈会和论坛, 交流看法和经验, 交换信息, 研究和探索加快内蒙古马产业发展的机制, 尽快地摸索、探寻具有我区特色的马产业发展之路。
(六)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现有赛马设施为基础, 建设和开发多个辐射京津冀晋及东三省地区以马术运动为主题的大型综合性体育休闲娱乐马术活动中心。综合开发的马术培训中心除应具有承办大型商业性赛马活动及国家级各类民族体育赛事的功能外, 还应重点建设养马基地、马术学校、马匹选育研究所、草原沙漠影视拍摄基地、马饲料生产加工基地及民族体育表演和比赛场地等。
(七) 培育龙头企业
【关于加快我区开发区建设的几点建议】推荐阅读:
关于加快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06-23
关于加快我县“城中村”改造步伐的建议06-27
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09-02
关于落实“加快邵阳、新邵、邮政发展大家谈活动”的建议09-13
关于教育系统改革的几点建议11-08
关于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意见07-20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几点建议11-17
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11-14
关于如何开展高新区金融办工作的几点建议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