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市畜牧业调研报告

2024-08-10

廉江市畜牧业调研报告(精选7篇)

1.廉江市畜牧业调研报告 篇一

内江市东兴区畜牧食品局

实施基层党建“六大行动”活动的情况

中共内江市东兴区直属机关工委:

我局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我局畜牧系统基层党组织实施基层党建“六大行动”活动,积极推进创争先创优,以实际行动推进东兴区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实施“固垒行动”、“强基行动”,完善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我局多年没有进行换届选举,加之区畜牧中心改制分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动物卫生监督所。为了增强基层党组织凝集力,我局党总支于6月1日向机关工委递交换届选举请示,于6月10日召开局总支党员大会,进行了换届选举,选举出了新的一届党总支委员和区畜牧食品局第一支部委员、区畜牧食品局第二支部委员和区畜牧食品局第三支部书记。

实施“先锋行动,深入开展创业技术、岗位技术等培训活动,开展了“千名农村创业致富带头培训工程”;通过培训,使学员树立了创业理念、增强了创业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养殖技术,取得了好经济效益,促进了我区畜牧业的发展。

实施“阳光行动”,建立健全了政务公开,开设了政务公开栏。实施“惠民行动”,开展了畜牧养殖科技下乡活动,开展了

“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工作,解决了农户在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加快了我区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实施“保障行动”,完善基层党组织党建责任制度,并拨付了一定经费以保证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的开展。

下一阶段,我局将继续深入开展基层党建“六大行动”活动,以进一步推进创先争优整体活动的开展。

内江市东兴区畜牧食品局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

二0一0年十一月二十日

2.廉江市畜牧业调研报告 篇二

2015年4月2日下午, 农业部农机化司司长李伟国一行到廉江市调研农机化工作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情况。广东省农业厅副巡视员潘雪芬、农机化办主任陈楚楷及湛江市农业局副局长杨智华, 市委常委吴永光, 市农机局局长黄存德和横山镇领导等陪同调研。

李伟国一行先后到湛绿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节水灌溉农业生产基地、湛绿农机专业合作社等进行实地考察, 听取有关设施农业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汇报, 并给予充分肯定。李伟国指出, 农业机械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不仅要靠农机部门推广, 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头示范, 也要靠工业制造、农业技术、农村相关部门合力推进。他希望各级要继续加大力度, 发挥农机合作社的带头推广作用和效应, 抓好农机购置补贴惠民政策的落实, 推动廉江农机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3.廉江市畜牧业调研报告 篇三

4月13日,现任瑞典国家高科技企業联合会副主席、高科技企业发展管理局局长和高科技园区管理研究院院长季特应邀访问张家港。季特是张家港籍华侨,此次访问旨在实现瑞典高科技企业与家乡本土企业的合作共赢。张家港市侨办主任陆翊农在会见时表示将竭力为两国企业合作提供优质服务。(张家港市侨办)

3月30日,镇江市京口区健康路街道在田家门社区举办首期SYB创业培训,特邀市职校中心创业培训讲师为学员授课,创业必备条件、创业途径、创业注意事项等内容简明实用,深受学生好评。

(京口区侨办)

清明节期间,中国著名现代工商实业家荣宗敬的三子荣鸿庆携家眷回乡祭祖,受到无锡滨湖区政协、统战部热情接待。多年来,滨湖区注重同海外荣氏宗亲的联系,并通过挖掘荣巷古镇文化内涵扩大海外影响力。(滨湖区侨办)

4月7日,香港亿达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懿容考察了一汽客车(无锡)有限公司、江苏常隆客车有限公司,就新能源汽车合作进行交流。(无锡市侨办)

4月12日-13日,镇江市润州工业园区大桥村社区开展了企业劳动法律法规培训,对创业园内24家企业的用工、合同签订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指导服务。(镇江市侨办)

4月16日,镇江市侨办主任魏弘扬会见了澳大利亚江苏工商联合总会会长陈银新,双方就加强中澳联系、深化经贸合作事项具体进行商谈。(镇江市侨办)

4.镇江市新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四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中国制造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迫切要求。镇江市委六届十次全会对发展新兴产业作出了新的部署和要求,将其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举措。为了准确掌握镇江新兴产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剖析产业培育的成功经验和突出问题,研究“十三五”时期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建立完善的政策扶持和保障机制,本文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对未来产业发展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镇江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的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将其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建设产业强市的重要支撑,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引擎,新兴产业迎来了高位增长期、规模扩张期、产业集聚期、品牌培育期,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和竞争优势,在全国全省产生了一定影响,极大提升“镇江制造”的地位和内涵。

1.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十二五”期间,新兴产业保持着年均20%以上的高位增长,运行质态明显优于传统产业,成为驱动增长的重要动力、工业投资的主要方向,支撑作用逐步凸显。2014年,全市新兴产业企业数达到555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18.9%;新兴产业完成销售355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到45.1%;新兴产业完成投资760.2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的68.9%。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十二五”期间,新兴产业先后经历了“5大”、“5+X”、“6大”三大阶段,产业结构持续“调轻、调高、调优、调绿”,彻底扭转以化工、建材、发电、造纸、轻工等产业为主体的传统制造业格局,形成航空航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六大新兴产业体系。逐步由一般加工、简单仿制、低端配套发展到掌握一定先进技术,具有整车、整机等终端产品产业化能力;由专注于制造环节,研发和市场“两头在外”,向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由要素驱动型逐渐向创新驱动型转型。

3.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以企业为主导、以产品为核心的创新体系逐步成形,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单打冠军”明显增多,“科技小巨人”不断涌现。2014年,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比重超过3%,科技进步贡献率59.5%,现有30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拥有发明专利近400项,其中40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承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振兴、工业强基等多个专项,参与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制定100余项。恒神碳纤维、航科复合材料、图南合金等一批企业脱颖而出,自主创新能力国内领先。

4.产业链条构建有力。围绕航空航天、特种船舶与海洋工程、智能电气等10条核心产业链,通过编制产业链发展全景图,精准引进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所需关键技术、重点企业,产业链“纵向拉长,横向加宽”,薄弱环节得到极大改善,本地配套率不断提高。航空航天初步形成了以通用航空为龙头,通用航空和无人机整机、新材料、关键部件、信息技术应用、航空服务等五大特色产业集群,成功创建省市联动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试点。新材料已形成高性能合金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和先进高分子材料三大特色板块,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和其他前沿新材料加速腾飞。镇江新材料产业被誉为“战略新材料”,国家国防科工局、解放军总装及空装等部门对镇江给予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构建整车制造、核心系统总成(电池、电机、电控)、充电设施等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全市已经取得20多种新能源汽车产品资质,北汽镇江二期项目将实现新能源整车规模化生产。

5.两化融合深入推进。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帮助惠龙e通首创物流电商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现场视察,给予高度肯定。通过强化示范试点培育、技术推广应用,4家企业成为全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通过以点带面,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等各环节的集成融合应用,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设计、生产、管理的比例达80%,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达70%,2015年惠龙e通和大全集团入选国家首批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

6.“三集”发展成效突显。全市集中力量发展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形成了较多的“第一唯一”的园区载体。2014年,全市累计建设标准厂房117万平方米,扬中智能电气产业园等6个园区启动市场化运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创成省内首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全省首个航空航天产业集群,首个省级航空航天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积极创建全省首个国家航空航天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二、推进发展的主要举措

1.突出战略谋划,发挥顶层设计引导力。“十二五”以来,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产业前瞻研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给予强有力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先后出台《中国制造2025镇江行动纲要》、《镇江市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镇江市工业产业链行动计划(2014-2016)》等总体规划。配套出台《镇江市新材料产业链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8)》等专项规划20余项。

2.加大政策扶持,发挥财税资金撬动力。全面梳理国家和省市层面的优惠政策,汇集土地、财税、金融、科技、商贸、人才等政策资源,叠加扶持新兴产业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重大产业化项目、重大示范应用工程。同时创新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方式,加快设立总额2亿元的市级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扶持新兴产业项目。推动市国投集团公司与中国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作,联合成立5亿元的航天高新(镇江)创业投资基金,有望今年挂牌成立。

3.推进重大项目,发挥新增长点带动力。建立市领导定期调度机制,组织现场观摩,问题集中交办。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开展项目跟踪服务、要素保障、融资担保等协调服务,力促项目投产达效。创新项目督查考核机制,将新兴产业销售、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数、固定资产设备抵扣税等列入对各辖市区工业和信息化指标考核体系。

4.实施技术改造,发挥企业升级内生力。出台《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扩大技改专项资金规模,综合运用设备购置费用补贴、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竣工项目奖励等政策,激发企业技改积极性。在推动技术、设备、产品“硬改造”的同时,同步推进理念思维、管理模式、治理结构“软改造”。鼓励企业实施“三化”改造,2015年全市12家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5家企业待审。组织管理咨询机构,对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三百工程”、“两化融合”等重点企业开展管理诊断。

5.集聚智力资源,发挥创新要素驱动力。加快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中航科工第三研究院、航天三〇六所、中航工业西飞公司先后在镇布局。着眼于产业创新发展需要,以国际化视野建立引人、育人、用人机制,出台《关于建设镇江市“人才特区”的实施意见》,吸引和集聚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以知名高校院所、产业研究机构、行业领军企业为依托,加强项目联合攻关和人才培养。加快建立布局工业设计、检验检测、专业认证、产权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先后创成国家中低压配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智能成套电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创建XX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正式招生,加大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

6.提升服务质量,发挥政府职能保障力。聚集全系统的政策和资源,深入开展“三百工程”、“三聚服务”,重点扶持“调结构、稳增长”的关键少数。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服务“专网”升级改版,依托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整合政府、市场、社会三大力量,搭建“十大专业服务平台”。提升要素供给能力,进一步扩大“周转贷款”受益面,完善“授信总额联合管理”机制,帮助企业争取“直购电”政策。营造企业信用环境,实现企业法人信用信息公开查询,多领域开展联合失信惩戒,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较小层次不高,发展缺少“含金量”。我市产业发展正处于新老交替期,传统产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相比苏南板块其他城市,我市新兴产业发展不充分、不成熟,不能完全缓解传统产业下行带来的巨大压力。创新产业培育相对滞后,新技术、新市场、新产品、新业态占比较小,层次不高。

2.骨干企业支撑不足,发展缺乏“领头羊”。新兴产业企业在专利、标准、品牌建设方面滞后,整机终端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低,企业议价能力弱,盈利空间小,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低位的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较少。

3.项目投产达效较慢,发展缺少“爆发力”。新兴产业项目普遍具有资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技术难度高,有效需求不足、市场推广难,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产出的特点。近年来,我市工业投资集中在新兴产业,但形成的新增长点不多,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还不明显。

4.要素制约日益突出,企业带上“紧箍咒”。随着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成本的持续上涨,“融资难、用工紧、土地缺”等要素制约现象比较突出。

四、“十三五”发展新兴产业的对策建议

1.加大研发投入,完善载体平台,建立高效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现创新资源整合集聚和开放共享,强化协调联动,提高创新效能,构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格局。以产品技术创新、共性基础研究、标准规范制定为重点,完善对企业研发创新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支持重大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瞄准前沿技术,按照“一业一平台”的标准,布局建设产业研发及公共服务机构,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建立健全技术成果转化机制,选择引领产业高端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关键技术成果,组织实施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加快推进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产品示范推广,建立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首购首用机制,落实首台套保险机制,形成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2.深化融合创新,推进智能制造,利用“互联网+”助推产业智慧转型。全面提升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应用水平,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开展“机器换人”、建设“智能工厂”、“智慧车间”,普及高端智能装备应用,促进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智能协作。推广“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引导企业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智慧发展,支持企业建设面向行业的大宗商品和生产资料电子交易平台,发展故障诊断、专业维修、远程控制等增值业务,积极发展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维护、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新业态新模式。

3.强化技术改造,提升质量品牌,凝聚产业优化升级的内生动力。深入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大幅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支撑体系的质量性能。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形成高附加值、用户体验好的产品体系。强化质量控制,推进精益制造,建立企业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放大扬中工程电气等国家区域品牌影响力,扩大镇江航空航天、新材料优势产业辐射力,重塑传统优势品牌,培育自主创新品牌,全面推广“专精特新”产品,提升“镇江制造”品质内涵。

4.推进军民融合,完善互动机制,打造军民融合产业的特色优势。依托国家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围绕航空航天、新材料、船舶与海洋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特种车辆五大军民融合产业,引进和建设军民融合重点项目。搭建军民对接交流合作平台,利用军工技术的外溢和转移,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选择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引导企业进行武器装备科研保密资格、科研生产许可认证,通过产学研合作等形式,深度开展国防科研生产及协作配套,鼓励成熟民用技术和产品在国防工业的广泛应用,进一步释放军民融合产业爆发增长的潜力。

5.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减排,加快工业绿色转型试点城市建设。以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组织实施企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源头减量、废弃物资源化等技术改造。开展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工艺与装备、废旧产品回收资源化与再制造等关键共性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示范。支持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推动制造业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比例。以电机能效提升为突破口,深化国际合作,加强中瑞电机能效提升合作。深入推进“金屋顶”企业计划,加快“中国电能云平台”建设,加强企业电力需求侧管理。

5.靖江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五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3月20日在靖江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 赵 叶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励精图治,科学发展取得新业绩

过去四年,是我市积极应对复杂考验,坚持集中集群集优发展,奋力争先领先率先的四年。四年来,在中共靖江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学赶苏南、后来居上”奋斗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建设和城乡一体,促进社会和谐和民生改善,发展质态、城乡面貌和群众幸福感持续提升,序时完成本届政府任期目标。

过去四年,大力推进产业发达、经济繁荣的港口城市建设,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围绕打造新兴港口城市,深入实施“以港兴市、港城相依”主体战略,经济发展跨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领先苏中,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是2007年的2.5倍和3倍,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第34位。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5%、16.4%和14.8%,结构比调整为3.2 : 56.8 : 40。港口经济蓬勃发展,建成万吨级泊位45个,获批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形成船舶、金属材料、木材、粮食、能源等主导产业集群,成为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火炬新技术船舶特色产业基地。机电汽配、工程机械等传统产业持续提升,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沿江开发全面提速,开发区建设水平列全省省级开发区第5位,工业开票销售占全市的比重达57.5%;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工商业开票销售达395.4亿元。“两区四园”成为引领发展的主引擎、经济增长的主板块。

过去四年,大力推进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建设,城乡结构逐步优化。围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优化“一城四片区”布局,探索形成“一中两小多特”城镇建设新格局。城市空间迅速拓展,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3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57.8%;老城改造有序推进,新城行政核心区基本形成,完成市行政中心搬迁、城中村改造等城乡建设重大项目;小城镇建设取得进展,新增农村公路806公里,改造农村桥梁202座,实现城乡公交、供水、垃圾处理一体化。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实施农村环境“四位一体”管护、城区河道综合整治等工程;新建改造马洲公园、人民公园等四大公园,新增造林面积11.5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9平方米;节能减排完成省定指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通过省级调研。

过去四年,大力推进富裕文明、和谐安康的幸福城市建设,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围绕“富民优先”导向,致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苏中率先通过全面小康达标认定。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年均增幅达14%以上。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基本全覆盖,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参保与征地实现“三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慈善、光彩事业持续发展,城乡低保、居民临时生活救助、五保供养标准、优抚安置实现一体化。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实施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新建市一中、中虹幼儿园等学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完成市人民医院新建、中医院迁址改造工程;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建成食品药品质量监管网络。新建全民健身工程近300个,竞技体育创历史最佳成绩。提升统计服务保障能力,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被评为全国阳光计生示范单位;残疾人康复工作获全国先进市称号。文化事业持续繁荣,成功举办“欢乐中国行·魅力靖江”等大型演出,《荡湖船》屡获全国大奖;靖江宝卷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中国河豚美食之乡称号。

过去四年,大力推进开明开放、充满活力的创新城市建设,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区域发展竞争力不断增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27.2%,创建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科普示范市。积极破解要素制约,强化土地资源管理,优化用地审批服务,获首批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称号。着力化解融资难题,成功发行“华靖债券”,亚星锚链、新扬子造船等5家公司实现上市。切实加强效能建设,市行政服务中心累计受理办件153万件,办结率达99.9%。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28件、政协委员提案1000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积极构建大信访、大调解、大防控体系,被评为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市。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我们同心同德,克难求进,奋力拼搏,进一步巩固了苏中“领头羊”优势,加快了融入苏南步伐。特别是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8.98亿元,增长13.8%;财政总收入124.7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48.68亿元,分别增长38.6%和32%,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为实现“五年再来一次大跨越”和“两个率先”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增长跨上新台阶。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总产达33.5万吨;“6138”工程进展顺利,新建高效农业项目53个,建成蔬菜基地3000亩;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52个。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26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67.1亿元,新建“三大合作”组织109个。工业运行质态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1354.1亿元、利税206.1亿元、利润156.3亿元,分别增长26.8%、35.4%和35.2%。完成技改投入326.1亿元,增长37%。重点企业发展提速,高成长型企业扶持初见成效,172家亿元企业实现销售1235.4亿元;新世纪造船集团税收突破12亿元。重点项目序时推进,新招引游艇产业园、电缆制造等17个亿元以上项目,实施国信电厂、太和物流等44个项目,建成三峰港务、龙威港务等11个项目。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29.1亿元,成为省建筑强市;广宇集团荣获鲁班奖。服务业态势良好。二三产业分离取得实效,扬子江港务、盈利港务等项目产能逐步释放,三江现代物流中心营业收入、税收分别达157.2亿元、2.6亿元。商贸流通业稳步增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现全覆盖,建成首批3家平价商店,百富绅家居、佳材钢材等市场稳步拓展,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9.1亿元,增长17.6%。金融保险业持续扩张,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71.4亿元、贷款余额381.6亿元,农商行、长江行率先跨区设行;被评为省金融生态达标市。

开放创新增添新优势。承载能力快速提升。港口功能逐步健全,新建续建码头泊位39个,完成货物吞吐量7053万吨;成立长江引航站、航道管理处,港区服务中心投入使用;独立口岸建设列入国家口岸发展规划,园区铁路专用线项目获铁道部许可。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1亿元,实施拆迁项目142个,交付安置房26.9万平方米。创新活力明显增强。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创新型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品57个,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95.5亿元,增长33.5%。申请专利4176件,增长176%。新建院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新增省名牌产品1个、著名商标3件,“奇美”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三外工作稳中求进。“引进来”力度加大,注册协议利用外资9.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高端嫁接效益显现,三马起重成为国内同行业领军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境外劳务拓展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外经营业额6200万美元。外贸量增幅加大,新增进出口获权企业73家,完成自营出口30.2亿美元、进口13.4亿美元,分别增长39.9%、84.5%。

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深入实施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工程,新建集中居住区9个。大力改善交通环境,建成沿江高等级公路连接线9.8公里、江平路改线段28.1公里,新建农村道路60公里。优化城乡公交运行,增设公交线路4条、站点60个。启动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实施下六圩港枢纽工程,完成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二期项目。滨江新城学校、消防特勤站主体工程封顶;建成西气东输管网对接工程。健全新港城管理机构,建成污水处理厂、新世纪小学等重点项目。新桥城建设提速,市民休闲广场、润新大楼等设施交付使用。城市创建卓有成效。联创共建机制逐步完善,人民路立面改造有序推进,后街背巷、城郊结合部环境明显改观;全面建成镇级垃圾中转站,完成雅桥垃圾填埋场封场一期工程。绿化步伐加快,完成滨江生态园一期基础工程,新建小游园17个,新增城市绿地160万平方米;创建成省级园林城市。长效管理得到巩固。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查处违法建设2.4万平方米,连续5年被评为省土地执法模范市。深化和谐社区创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管理得到推广。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启动建设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规模以上工业单位能耗下降9.5%,被评为省污染减排工作先进集体。秸秆禁烧取得实效,实现国家卫星遥感监测零火点记录。

民生保障取得新成效。扩大就业保障富民。全面加强技能培训,新增创业1.95万人,带动就业4.2万人,被评为省农民创业就业先进市。大力推行收入倍增计划,最低工资执行二类地区标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6.8%、18.3%。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增参保2.2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9%。住房保障不断加强,建成经济适用房390套,96户家庭享受廉租房补贴。优抚安置稳步推进,发放一次性补偿金1235.8万元。坚持帮困与脱贫相结合,结对帮扶城乡贫困户1283户。优化公共服务惠民。各级各类教育同步发展,万人本科上线率达28.8,被评为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卫生事业稳步发展,积极拓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全卫生监督网络,“放心药店”创建、放心豆制品工程全面启动。加强民生价格监管,市场秩序保持稳定。强化人口计生综合管理,获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称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

完善,成功举办市第29届文艺节,舞蹈《竹编》获全国社区文艺演出金奖,建成国家一级文化馆、二级档案馆;《靖江日报》完成数字化改版,数字电视入户率达94.5%。对外交流不断扩大,成功举办安斯巴赫“靖江周”活动。构建和谐社会安民。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常态化推行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信访积案清理取得实效。强力推进“平安靖江”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切实加强安全监管,健全应急联动机制,事故发生率下降14.4%,杜绝了重特大事故发生。对台、侨务、人武、气象、民族宗教、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发展环境得到新改善。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坚持办好市长公开电话、市长信箱,政府门户网站实现全新改版;全面清理审批事项,完成行政审批四次提速。民主法治深入推进。扎实开展“六五”普法,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依法行政水平稳步提高;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强化规范性文件管理,妥善处理行政复议申请和行政诉讼案件。自身建设成效显著。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全面推行电子政务,规范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成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全国试点市。深化招标采购监管体制改革,节约资金0.65亿元。强化重点工程审计,核减财政性资金4.8亿元。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四年,我们与全市人民同心同向同行,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成就,“两个率先”开启新的征程。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发展凝聚人心、用发展提振精神,形成了全社会同心谋大局、一心促发展的良好氛围;我们始终坚持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在攻坚克难中提升经济实力,探索了一条开放创新、转型提升的发展新路子;我们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富民优先,推行了一系列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的务实举措;我们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建立了一套强化责任、积极履职的工作机制,形成了靖江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奋发超越的精神动力。成绩令人振奋,经验弥足珍贵。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全市上下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政法干警、离退休老同志,向给予政府工作热情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靖江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及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对照“两个率先”的要求,仍存在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重大项目、高端人才、土地空间和环境容量等关键瓶颈亟待破解,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内涵和品质有待提升;镇村建设相对滞后,城乡统筹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民生诉求日益增多,社会管理中面临新的挑战;少数公务人员责任意识、创新能力不够,服务效能存在差距。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继往开来,五年再来一次大跨越

未来五年,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争当“渡江第一帆”的决战决胜期,推进“五年再来一次大跨越”、实现“两个率先”,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既要看到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下行压力加大的风险,又要看到国内经济发展长期向好、长三角一体化和

沿江沿海开发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机遇,敢于创业创新创优,善于突破资源要素制约,全力推进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基本现代化,奋力实现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增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新优势。

新一届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实现“五年再来一次大跨越”和“两个率先”,全力推进开放开发、创新创业,建设新型城镇、文明生态,促进民生幸福、文化繁荣,在新的起点上稳中求进,奋力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争当全国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先导区”,争创江苏改革创新、和谐稳定的“先进市”,争做苏中率先融入苏南“第一方阵”、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军”。

新一届政府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是:到本届政府任期末,努力实现“一个目标、两个倍增、三个翻两番、四个显著提升”。“一个目标”即与苏南基本同步,达到省定基本现代化指标值;“两个倍增”即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现倍增;“三个翻两番”即工业开票销售、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五年翻两番;“四个显著提升”即综合实力、人民生活质量、发展协调性与可持续性、社会文明和谐程度显著提升,建成发展更科学、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的美好新靖江。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 强化“富民优先”导向。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积极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就业更加充分,保障更加完善,让市民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家有宜居,共建共享发展成果,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到2016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5万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4.8万元、2.15万元以上,公众安全感达91%,成为苏中地区人均收入、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

—— 优化“三化融合”路径。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推动要素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农业规模发展。到2016年,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8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城市化水平达64%,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达90%。

—— 深化“三区联动”机制。统筹推进“新城区、新园区、新港区”建设,构建高效运作机制,打造优良发展环境,形成综合竞争优势。突出新型城市化,建设新城区,提高城镇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开放创新,打造新园区,力争创建为国家级开发区;突出功能开发,提升新港区,促进域内岸线全线开放。到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6%,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分别达14%和2.65%。

—— 显化“四城同创”成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城市绿化美化力度,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注重提高市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形成资源节约的生产模式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城市和园林城市。到2016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比例达92.6%,三类以上地表水比例达60%,森林覆盖率、城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22.7%和41.6%,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达96%。

三、务实奋进,开启率先发展新征程

今年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起步之年,是加快转型升级的承启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我市加快融入苏南、实现率先目标,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面对新起点新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奋勇争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预期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3.45亿美元,自营进出口45.75亿美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主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削减率达到省定目标要求。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增创跨越发展、率先发展优势。

壮大产业集群。优化发展主导产业。引导船舶产业升级,鼓励开发超大油轮、海工装备等高附加值产品,引进船用电子、船用导航等“补链”项目,构建完整的船舶产业链。壮大金属材料产业,加快华菱锡钢二期、重钢金属加工等重大项目建设。做强粮食产业园,启动重粮大豆加工项目,推动粮油产业向深加工延伸。加快木制品加工园建设,打造木材进口、交易、加工基地。依托秦港港务、山煤集团等企业,建设省内重要的能源基地。集聚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建设游艇、发光材料、汽车配件、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园,引导发展核装备产业,拓展生物医药、电子通讯等高端市场,构筑产业新高地。提升发展传统产业。鼓励企业高位嫁接,向高新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大技改力度,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60个,完成规模以上技改投入120亿元。

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万林木业、扬子江金属加工等企业,加快太和港务、联合安能等项目建设,构建沿江大物流基地。建设汽贸、金属材料、建材等城郊大市场,打造专业市场集聚区。加快工贸企业主辅分离,推动传统运输、仓储企业整合升级。大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启动新城核心商务区项目,提升骥江路商业中心辐射功能。规范发展社区商业,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提升发展建筑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拓宽经营领域,开拓境内外市场。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加快拓展电子商务、产权交易等新型业态,全面启用南方小麦交易市场。加大旅游业扶持力度,开发多元化生态旅游、文化休闲项目。协调发展金融保险业,扩大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覆盖面;深化民生金融工作,推进银企、银保、银证合作,创新金融服务。拓展财会、技术、咨询、租赁、拍卖等中介服务。

创优产业载体。完善港口功能。全力推进独立口岸申报,新建亿兆港务、新天地港务等万吨级泊位13个,完成货物吞吐量8000万吨。健全集疏运体系,启动宁通公路快速连接线工程,建设园区铁路专用线,开辟新港作业区专用航道。推动园区升级。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三横十四纵”路网体系;建设生态园区,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地下管网建设,提高绿化美化水平。全力支持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快速健康发展,完善“多头进入、一头管理”体制,深化区域联动和跨江合作,形成千亿级园区的产业特色。提升开发效益。大力推行联合评审机制,搭建优质服务平台,提高项目落地率、竣工率。健全项目管理长效机制,推行“一企

一策”服务,提高项目产出率。

(二)坚持开放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增强跨越发展、率先发展动力。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大力推行产业链、产业园招商,力争新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8个。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日韩、东南亚等传统市场,拓展南美、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完成自营出口31亿美元。建立健全外贸预警机制,提高企业规避风险能力。拓展外经合作空间。支持优势企业在境外设立生产基地、营销机构和研发中心,扶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推动高端产品本土化。扩大境外承包和对外劳务合作,完成外经营业额6000万美元。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促使全社会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2.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上升到规模以上工业的29.2%。加强政产学研合作。突出市科创园、上海交大产业园等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产品3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实现全覆盖。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标准化建设,参与制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项,采用国际标准研制新产品30个,建成省级制冷设备检验中心。强化品牌建设,争创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3件、名牌产品3个。继续开展规模企业“消除零专利”活动,申请发明专利600件以上。

优化转型发展环境。强化企业服务。深入开展挂钩联系工作,扎实推进沿江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实施“1152”培育工程,落实“三奖励三鼓励三扶持”政策,促进成长型企业加快转型。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帮助化解用工难、融资难等问题。加强对东华测试、万林木业等5家企业上市辅导,培育上市后备梯队。强化要素组织。严格岸线资源管理,放大公共码头效益。做好项目“点供”和独立选址服务,盘活存量用地,压缩低效用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优化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创新园企、城企合作模式,做实做优投融资平台。加快人才集聚,实施人力资源市场改扩建工程,完善人才引进、培育、奖补制度,新引进领军型人才团队5个,新建院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1家。提升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一站式”企业服务网络,整合优化社会服务资源,推进政策、人才、科技、市场等信息共享,统筹解决行业性、区域性问题,“点对点”帮助企业破解难题。

(三)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功能形态,提升跨越发展、率先发展载体。

推进新市镇建设。提升城市形象。重点打造新城,加快市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建设,启动金融区项目,建成滨江生态园一期工程。有序改造旧城,综合整治人民路、江平路等主干道立面,强化户外广告、流动摊点长效管理;实施天渔路、同兴新村路中电力杆迁移;启动虹兴东片地块开发。完善基础配套,改扩建广靖高速出入口,加快建设城东大道、城西大道,实施新洲路桥项目,建成新江平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进一步优化线路、站点布局,加强城区停车场建设。发展城市组团。着力提升西南组团,推进新车站东侧、大桥区域改造,高标准建设公所集镇,打造八圩集镇特色。积极发展城北组团,重点改造城中村和城郊结合部,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建设“两小多特”。拉开道路框架,推进阜前路、富江路二期建设,拓宽改造公新公路、江河路等道路。提升集镇功能,建设新桥、西来等4个镇级教育中心,实施新港扒头河公园和季市生态园二期工程。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推进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建设,打造北

部农业生态走廊。发展适度规模农业,新增土地流转1.5万亩,新建高效农业2万亩,建成生祠、马桥等稻麦高产示范区15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30万吨以上。推行农业机械化,力争机插秧覆盖率达80%。促进居住集中化。继续实施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工程,协同推进建新区和拆旧区工作,做大做优11个农民集中居住区。促进管理一体化。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深化“四位一体”综合管护,统筹处理城乡生活垃圾,完善“组收集、村集中、镇中转、市处理”模式。

提高生态化水平。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淘汰落后产能,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单位能耗下降7%。继续开展环保挂牌督办,推进废水提标改造。加强涉铅行业整治,建成市重金属污染防控中心。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启动建设勤丰垃圾填埋场,完成雅桥垃圾填埋场封场二期工程。开展国家级园林城市创建,建设长新公园、东北环苗圃和纪念林,建成新江平路绿色通道28公里,争创省级园林小城镇1个。实施清水蓝天工程。科学开展PM2.5监测,继续推进秸秆禁烧,强化建筑施工扬尘、机动车尾气治理,改善空气质量。开展排污口专项整治,加大雨污管网改造力度;实施九圩港一期、八圩港封闭段综合整治,完成下六圩港枢纽工程。力争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通过省级预评估。

(四)致力改善民生,推进富民强市,夯实跨越发展、率先发展基础。

全力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工资性收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突出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农村劳动力等重点人群,组织职业技能培训5000人次、创业培训2700人次,实名帮扶就业困难对象400人,新增就业9800人。推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落实工资支付保障。提高经营性收入。加快创业平台建设,力争建成一批创业街区、创业市场。支持发展家庭服务业、社区服务业,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鼓励土地股份制合作经营,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制度。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合理分配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提高转移性收入。严格执行惠农政策,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公共财政普惠于民。

不断完善民生保障。健全社保体系。全面推行扩面工作,完成新型城乡居民和企业养老保险参保4.3万人、15.42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参保20.89万人、35.2万人,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12.14万人、16.9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10.71万人。有序推行社保“一卡通”,促进农民工、非公经济组织、灵活就业及外来务工人员参保。强化住房保障,加快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扩大租赁补贴范围。加大监管调控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加强扶贫解困。落实城乡低保、义务兵优待金、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解决好弱势群体就医、就学、就业等问题;结对帮扶困难群体1000户。发展福利事业。建设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启用市老年福利中心,加快农村敬老院整合,建成3个区域性养老中心。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完善慈善资金募集、使用、监管机制。

切实优化公共服务。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完成现代化学校创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新建改建新世纪、敦义等8所幼儿园。加快市职教中心建设,探索“双元制”教学模式,争创国家级中职改革示范校。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规范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快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整合监督力量,保障食品

用药安全,争创国家药品安全示范市。继续稳定低生育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协调推进其他社会事业。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启动老体育场改造工程。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创建国家一级档案馆。深化统计规范化建设,提高统计服务水平。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强化商品质量监管,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纳税服务,建成国地税联合办税网络。继续做好气象、人武、双拥、对台、侨务、行政事务管理等工作。

(五)繁荣文化事业,创新社会管理,凝聚跨越发展、率先发展合力。

大力弘扬文明风尚。着力培育城市精神。开展“提升精气神、迈向现代化”大讨论,推动靖江精神进农村、进企业、进校园;建成市荣誉馆。扎实开展道德实践。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入开展新人新事评选,宣传凡人善举,普及文明新风。扎实推进文明创建。继续深化文明行业、单位、村镇和社区创建,充分展示城市文明形象;进一步提高“公益服务银行”、“爱心车队”、“179义工组织”等品牌知名度,彰显开放融和、博爱宽容的城市气度。

繁荣发展先进文化。提升文化公共服务。免费开放市图书馆、文化馆,健全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企业职工文化活动室。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全面建设社区新型电子阅报栏,建成西来农耕文化陈列馆。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完善文化人才评价机制,鼓励创作富有本土气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办好市第30届文艺节。传承发展民俗文化,开工建设宗教文化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新业态、新媒介、新文化为重点,探索建立工业设计、软件开发等创意产业中心,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2%以上。

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大力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健全大信访、大调解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方式表达诉求。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市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平台。切实维护公共安全。健全巡防联防机制,完成道路监控网络建设;严厉打击暴力犯罪,防范多发性侵财案件。强化特殊人群管控帮扶,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深化重点领域安全生产治理,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基层工作体系。培育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健全社区公建设施,推行“一站式”社区服务。探索建立集中居住区管理机制,提升专业化物业管理水平。

四、恪尽职守,确立政府建设新追求

新蓝图、新征程,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服务为先,以更新的举措、更实的作风、更大的作为,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

(一)坚持科学谋政,提高跨越发展的创新能力。突出思想解放。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坚持用战略的思维、开放的视野、改革的办法,积极探索实现“两个率先”的创新办法、有效途径,使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科学性、增强针对性、富于创造性。突出开拓进取。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强化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找准在全省全国的定位,增强谋全局、抓机遇、促发展能力。突出民主决策。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强化风险评估和跟踪评估,提高决策科

学化水平。

(二)坚持求真务实,提高政策执行的落实能力。改进工作作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准确把握工作方向,把精力凝聚到谋长远、抓基础上。发扬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勇于开拓,敢于担责,把力量集中到办实事、求实效上,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奋进、开拓前进的生动局面。加强绩效考核。强化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推行目标任务、工作标准、责任主体“清单式”督查,落实交办、督办、催办、查办制度。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拓展联合审批、代理服务,压缩办理时限。加大问责力度。实行公开承诺制度,坚决推行工作限时制、失误追究制,加大效能监察力度,摒弃慢作为、惩治乱作为、杜绝不作为,提高政府工作执行力和公信力。

(三)坚持民本为先,提高利民惠民的服务能力。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始终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012年,切实办好10件为民办实事工程:1.建成62个省级环境整洁村、4个三星康居村;2.建成城中小学、新靖城中学和新港初级中学;3.实施九圩港综合治理,完成横港疏浚整治工程;4.实施雨污分流工程,铺设主城区污水收集管网40公里,建成4个镇级污水处理厂;5.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2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38万平方米;6.实施城乡绿化1万亩,新增主城区公共绿地50万平方米;7.完成渔婆市场综合改造工程;8.新建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完成市妇幼保健所改扩建工程;9.全面建成镇级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完成50%的村级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建设;10.创建双港路、工农路、合兴路3条“五小”行业示范街。

(四)坚持从严治政,提高公平正义的保障能力。坚持阳光施政。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办好政府门户网站、12345政府服务热线和市长信箱。健全社会民意、网络舆情收集反馈机制,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坚持依法行政。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执法监督,严格责任追究。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完善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联系制度,扎实抓好议案、建议、提案办理。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团工作机制,自觉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坚持廉洁从政。深入推进政府系统惩防体系建设,强化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加强重点工程、招投标等关键环节管理,营造风清气正、廉明高效的政务环境。

6.靖江市农村公路管养调研材料 篇六

近几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不断完善农村公路管养工作体制,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管养工作水平,保证了全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圆满完成。“十一五”期间来我市新建、改建农村公路网739.71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160座,总投资共4.68亿元,2007年我市投入2000万元对全市农村公路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全面开展,自2008年起,我市每年投入管养经费500余万元,对全市农村公路进行全面管护。至2010年底,我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212公里,其中:县道245公里、乡道405公里、村道432公里,基本实现市通镇公路二级化、镇通镇公路三级化、镇通行政村四级化目标,为我市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现状

我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县道由市农管办负责管理,乡、村道管理养护由“四位一体”办公室负责管理。市农村公路管理领导小组在市交通运输局下设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公室,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办事员10名。各所在镇成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公室,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办事员3名。

我市于2008年底由市政府出台了《靖江市农村公路养护检查考核与管养资金管理办法》,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采用日常考 核与专项考核相结合专项考核模式,日常考核由市“四位一体”办公室实施,专项考核由市交通运输局实施,专项考核每季度考核一次,每半年进行综合考评。我市农村公路管养配套资金与省补管养资金1:1配套,县道管养配套资金由市交通运输局筹集、管理,乡、村道管养配套资金由各所在镇负责筹集、管理。

我市成立市路政大队1个,下设县道路政中队1个,乡、村道路政中队6个,县道路政中队负责对我市县道进行日常路政管理,各乡、村道路政中队对所属农村公路乡、村道进行日常路政管理。路政大队及各路政中队职责明确,各施其责,对辖区内农村公路开展日常路政巡查。

2007年下半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利用两个月的时间集中开展了农村公路环境达标整治活动。对这次集中整治活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市政府严格按省补1:1配套农村公路管养资金,每年拨付400万元用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并列入财政预算。各镇按乡、村道2000元/公里的标准筹集管养资金,由市财政代扣划入专有账户。同时,鼓励企业或个人等社会捐助,路域资源开发权、绿化权等市场化运作方式,筹集农村公路管养资金,充实资金来源。另外,市政府还拨付400余万元,专门用于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建设。且每年农村公路竣工验收前,均要求对农村公路综合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和同步验收。所有农村公路全部做到“清障、护坡、绿化、安保”四到位和“管养队伍、机制、经费、奖惩”四落实。

三、存在问题

我们将突出抓好农村公路大中修和路政管理,对部分乡镇病害相当严重,必须大修或改造的道路,根据镇财力情况,制定治理实施方案和改造计划。对于农村公路和桥梁屡遭超载车辆破坏的行为,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路政管理力度,完善联系网络,建立农村公路路政管理联系村制度,加强路政中队与村级联络员、乡镇协管员的沟通与协作,完善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体系,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村配合、专业与协管结合”的农村公路管理路政体制,切实保护农村公路路产路权。同时,增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人员和车辆配备,加大流动检测和查处力度,提高治超工作效果。我们还将以斜桥镇、季市镇打造全省农村公路管养示范镇为契机,提高道路绿化标准,完成县道路灯亮化工程,达到“畅、洁、绿、美、安、亮”要求,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管护品位。

7.廉江市畜牧业调研报告 篇七

本次调查试图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的自然状况以及受临时监护人的照料和学习辅导、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联系沟通、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交往娱乐、对社会扶助机构的心理接纳度以及自我评价等几个方面的情况, 了解留守儿童的整体状况。针对牡丹江市10个县市区的90%小学开展了留守儿童情况普查。本次调查共向81所小学发放统计表320份, 收回统计表307份, 回收率为96%。其中, 有效问卷280份, 有效率为88%。被调查学校总人数66 129名, 其中留守儿童3 452名, 占总人数的5.1%。去除无效问卷, 比率为8.6%;只计算农村留守儿童, 比率为14.3%。

二、基本情况

1. 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及居住现状。

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 男生占56.9%, 女生占43.1%, 多分布在小学中、高年级。4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 一方在家。其中, 38%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 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29%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 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2%被托付给亲友;3%在校寄宿。调查发现:56.7%的留守儿童中跟爷爷奶奶居住, 17.9%的与外公外婆居住, 说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以隔代监护为主。

2. 父母的文化程度及在外打工时间。

对父母受教育状况的调查得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居多, 父亲初中文化占49.9%, 母亲初中文化占39.8%, 总体上父亲受教育程度略高于母亲。从这里可以间接反映出父母在外务工可能的职业水平。父亲在外务工达1-3年的占39.9%, 母亲在外务工达1-3年的占38.8%, 有10%不到的父母在外打工有5年之上, 说明父母与孩子分离的时间较长。由于受工作限制, 这些儿童的父母回家频率不高, 所隔时间不一致, 近乎一半的家长半年至一年或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

3. 临时监护人的照料能力。

根据抽样调查发现, 儿童反映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督促是积极的, 大部分临时监护人会参加学校的家长会, 每次都参加的家长有37.2%;有65.5%的留守儿童在家里有人督促学习。留守儿童收看电视的习惯良好, 只有9.4%的临时监护人从来都不限制孩子看电视, 49.9%的孩子每天看电视时间在一个小时之内, 部分说明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的管教不是松懈的, 尽到了监管的责任。虽然大部分临时监护人能督促孩子学习, 但有38.8%的孩子反映学习没有人辅导, 36.6%的孩子反映临时监护人虽然能辅导, 但只能辅导一部分内容, 只有21.4%的孩子反映临时监护人能全面辅导。

调查中, 我们还了解了孩子是否存在其他的困难和问题, 以及解决现状的期望。从抽样调查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学习的重视, 75.8%的孩子在学习之外没有需要大人帮忙的, 18.5%的孩子在开放型问题显示, 他们还需要一些学习用品、知道怎样修玩具、帮助做早饭等等, 从这些零落的声音中也能反映出个别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困难, 特别是那些希望得到大人帮助做早饭的儿童。针对以上问题, 36.5%的留守儿童选择父母来解决, 27.5%选择老师来解决, 仅有4.1%选择爷爷奶奶来解决。而父母不在身边, 老师只在学校里能够接触, 在家多数是和爷爷奶奶相处, 以致无法让以上问题得到迅速又满意的解决, 也说明父母外出打工, 把孩子留在家里的同时, 也无形间给孩子留下了不同程度的生活困境和艰辛。

4. 留守儿童交往游戏情况。与小伙伴游戏娱乐是儿童应

该享受和乐意享受的权利。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没有伙伴的仅占7.4%, 有一个伙伴的占19.9%, 有几个的占39.2%, 有很多的占31.8%, 说明留守儿童在同伴关系处理上不是以内向孤僻型为主, 多能享受到同伴的友爱之乐。他们游玩的地方还是比较广阔的, 有海边、野外、邻居家、亲戚家、县城、附近的大城市、旅游胜地、父母务工地的度假村, 也从侧面说明父母在外务工能带给他们外界许多新的信息, 使生活变得多姿起来。调查还发现, 57.3%的孩子希望在过生日时收到来自父母的礼物, 21.1%的孩子希望得到来自朋友、同学的礼物, 说明他们内心里对父母、同伴的认同和接受最深。当问孩子在外受到欺负可能的原因, 仅有11.9%的孩子认为是父母不在家造成的, 说明父母在外务工在同伴交往中没有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

5. 父母与留守儿童的互动沟通情况。

调查表明:通常父母一周以内跟孩子联系的占40.2%, 每天联系的占10.9%, 7.6%的孩子反映父母不跟他们联系。从孩子们的内心期望看, 50.9%的孩子希望跟父母亲密接触, 每天都有联系, 35.9%的孩子希望跟父母亲一周以内有联系, 说明留守儿童与远离自己的父母感情还是深厚的, 也希望能多得到他们的关心。调查了解到, 父母多采用打电话这种便捷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其次是通过写信的方式与孩子的心灵交流;并且父母跟孩子沟通的内容最多的还是学习情况, 占到71.9%, 而生活情况询问只占12.3%, 谈及为人处事道理的仅占7.2%, 反映出父母对孩子生活关心和做人做事等品德行为教育的忽视。孩子们还希望父母回家后多陪他们一起出去游玩和上街购买学习用品、衣物、玩具。调查还发现, 从父母打工时间、与孩子联系紧密程度等与孩子的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来看, 相关不显著。当问及有没有到父母打工的地方上过学, 84.8%的留守儿童回答没有, 10.3%的孩子回答说去过, 但很快就回来了, 只有3.3%的孩子回答说在那边上学很长时间, 说明他们真的是“留守”儿童, 在城里由父母照料受教育会遇到很多不便和困难, 父母多是选择让他们留在家中接受教育。

6. 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关注程度。

留守儿童反映老师家访的次数不多, 75.0%的孩子表示老师没有家访过, 家长会召开比较正常, 只有8.8%的孩子表示没有开过家长会。表明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老师, 没有对留守儿童因为他们父母不在身边而表示出特别的关注。

三、相关结论

1. 留守儿童问题还未受到社会足够的重视。

本次调研中, 留守儿童没有感觉到自己因为家庭环境特殊而受到特殊关注, 比如老师增加家访次数, 老师、同学主动关心、帮助其学业, 社会有关组织机构予以帮助等方面。

2. 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现状存在一定隐忧。

调查中, 远在他乡的父母对孩子品行教育的现实缺失和实际忽视, 遇到问题得不到迅速满意的解决等, 都是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孩子成长中的隐忧。

3. 留守儿童渴盼父母更多的关爱。

目前留守儿童多居住在隔代监护人如爷爷奶奶家中, 应该说他们对孩子的照料也是尽力的, 督促孩子学习, 尽可能地辅导学业, 监督看电视时间, 只是孩子最想得到的关爱还是来自父母的爱。

4. 留守儿童比较独立。

调查中留守儿童的自我评价、自我认同良好, 没有把自己看成是有别于他人的特殊群体, 平时在家里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多数孩子有几个同伴, 一旦被同学欺负了, 只有少部分人会认为是自己父母不在身边的缘故。大多数留守儿童能够在假日里安排自己的学习娱乐生活, 只有一小部分才会觉得无所事事, 一般他们在家里都要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有的还要挑水、做饭, 自理能力较强。

四、建议与对策

1.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 营造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少年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我们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才保证。全社会都应从服务儿童、服务群众的角度, 在思想上充分认识, 以实际行动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问题, 就是在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营造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的氛围。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网络等载体的优势, 通过制作留守儿童公益宣传片、播发“爱心姐姐”先进典型、网上招募志愿者、留守儿童节日维权等形式, 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 从而引起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2. 推动关注留守儿童群体政策措施的出台, 强化留守儿童工作政府行为。

建议可尝试建立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的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 增强留守儿童工作的政府行为;团市委要切实担负起协调责任, 以“爱心姐姐”、“代理家长”为载体, 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帮助留守儿童, 并联合有关力量, 做好留守儿童专题调研工作, 给社会提供一线的准确信息, 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给市委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资讯, 及早推动政府层面政策、措施的出台。

3.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 增强留守儿童教育合力。

留守儿童只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 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辅导不力、生活照料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实困难而出现的, 他们不是问题儿童。而这些困境和问题通过积极的努力, 可以得到改善和解决。学校主要应对留守儿童的智育教育负起责任, 通过师生结对、同伴结对, 确保留守儿童学习不落伍。家庭临时监护人要关注孩子品德行为的教育, 督促孩子形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不进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场所, 遏制孩子不良品行出现的苗头。团市委、少工委等社会有关部门和机构, 要做好协同工作, 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分工合作, 共同配合, 引导留守儿童追求健康向上、充满和谐的生活。另外, 应注意发挥基层“五老”队伍的作用, 共同构建留守儿童的关爱体系。

4. 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招募“爱心姐姐”。

上一篇:教师节走访慰问活动方案20下一篇:文秘专业大学生英文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