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知识试题

2024-11-05

中医基本知识试题(精选9篇)

1.中医基本知识试题 篇一

53.杜鹃花15~30克,治鼻衄不止。

54.杜鹃花鲜叶捣烂外敷伤口,治外伤出血。

55.紫荆叶阴干为末,调麻油搽,治湿疹。

56.紫荆果15克,水煎服,治咳嗽。

57.紫薇叶捣烂敷或水洗,治湿疹。

58.山茶花鲜叶适量,洗净捣烂外敷,治痈疽。

59.山茶花根15~20克水煎,调黄酒服,治跌打损伤。

60.曝干梅脯,常食含之,治口臭。

61.取青梅或白梅含于口中,取汁下咽,治梅核气,急慢性喉炎。

62.乌梅15克,水煎服,治腹泻。

63.乌梅1个,甘草2克,冰片1.5克,共研末捣为丸,含口中,治牙痛。

64.腊梅花9克,泡开水服,治久咳。

65.月季花焙干研末,用麻油或花生油调涂患处,治烫伤。

66.月季花和冰糖炖服,治肺虚咳嗽,咳血。

67.月季花9~15克,开水泡服,治高血压。

68.玫瑰花阴干,冲汤代茶饮,治肝胃气痛。

69.鲜玫瑰花捣汁炖冰糖服,治咳嗽吐血。

70.蔷薇花3~9克,煎服治暑热胸闷,呕吐,不思饮食。

71.野蔷薇花适量,拌茶煎服,治疟疾。

72.蔷薇根适量,研细末,捣敷患处,或用麻油调敷患处,治外伤出血。

73.蔷薇嫩枝同猴枣煎汁刷头发,治妇女脱发。

74.挑花研末,开水冲服,治便秘。

75.鲜嫩桃叶,捣烂敷患处,治烫伤。

76.玉兰花5~7朵,茶叶少许,开水冲泡服,治中暑头晕胸闷。

77.玉兰花5~7朵,水煎,调适量蜂蜜服,治咳嗽。

78.玉兰花蕾1.5克,水煎服,治牙齿痛。

79.玉兰花蕾3克,水煎服,治鼻炎,鼻窦炎。

80.迎春花15克,水煎服,治发热头痛。

81.枇杷叶煎烫洗,治痘疮溃烂。

82.满天星茎叶煮汁服,治水痢。

83.无花果鲜果晒干,研末,吹喉,治咽喉刺痛。

84.无花果切片晒,炒黄,开水冲泡代茶饮,治消化不良。

85.樱桃叶捣汁,每次取半酒杯,并以渣敷患处,治蛇虫咬伤。

86.枸杞子6克,杭菊6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治夜盲,视力衰退。

87.夜来香花或叶3~5克,水煎服,治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

88.紫藤根30克炖鸡肉吃,治体虚。

89.文竹根适量,捣烂敷患处,治风湿病.跌打损伤。

90.爬山虎根磨汁外搽,治带状疱疹。

91.金银花和茶叶沏泡或单用花代饮,祛暑明目。

92.仙人掌去刺捣成糊状,敷于患处,纱布包扎,治冻伤。

93.仙人球全草,捣汁涂于患处,治汤火伤,蛇虫咬伤。

94.白凤仙花捣烂外敷,治灰指甲。

95.干百合为末,温水服,治耳痛。

96.郁金香根1.5~3克,研为细末。为开水送服,治脏躁症。

97.凤仙花根嚼烂咽下,骨自下,便用温水潅漱,治鱼鲠喉。

98.鲜紫茉莉花根捣烂,取汁滴咽喉患处,治扁桃体炎。

99.含羞草30~60克(干品),水煎服,治神经衰弱,失眠。

100.秋海棠适量,捣汁外敷于伤部,治毒蛇咬伤。

101.鲜芦荟叶适量,捣烂敷于患处,治蜂蜇伤,扭伤肿痛。

102.虞美人果5克,水煎服,治腹痛。

103.鸡冠花全草,捣烂敷于患处,治蜈蚣咬伤。

104.蝴蝶兰3~9克,水煎服,治咳嗽。

2.中医基本知识试题 篇二

一、判断题

1. 上巨虚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寸

①3;②5;③6;④7

2. 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方剂为()

①甘姜苓术汤或独活寄生汤加减;②加味二妙散;③右归丸;④活络效灵丹化裁

3. 主诉颈项,头、肩疼痛等异常感觉,伴有相应压痛点;X线平片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失稳,诊断为()

①神经型;②颈型;③脊髓型;④椎动脉型与交感神经

4. 颈椎病属中医()范畴

①“眩晕”;②“痹证”;③“中风”;④“头痛”

5. 在行全麻气管插管过程中,常并发血压急剧升高,收缩压平均升高()

①2 5 m m H g;②3 5 m m H g;③4 5 m m H g;④55mm Hg

6.开音1号穴位于颈部,甲状软骨切迹向外侧旁开()

①0.5寸;②1寸;③1.5寸;④2寸

二、多选题

7. 急性创伤性喉炎属中医()范畴

①“急喉喑”;②“暴喑”;③“白喉”④“喉肿”

8. 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期针灸治疗选穴包括()

①夹脊穴;②肾俞穴;③次髎穴;④委中穴

9. 分期治疗颈椎病的理论指()

①急性期颈椎制动;②缓解期被动整复;③康复期主动锻炼;④急性期主动锻炼

1 0.非手术疗法主要对()型颈椎病的疗效较好

①颈型;②神经根型;③交感型;④椎动脉型

1 1. 电针调节全麻气管插管应激反应技术适应证有()

①适用于需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手术种类和性别不限;②年龄19~64岁;③心肺功能良好,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④血压、心电图大致正常,心率60~90次/min

1 2. 关于晕针处理措施,包括()

①立即停针、迅速起出;②患者平卧、松开衣领、注意保暖,给予热敷、温开水或糖水;③重者可选取水沟、内关、涌泉等穴指压;④若仍无效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3.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 篇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其后2千多年中,道家、儒家、释家、医家提出过许多养生理论和方法,但以道家阐述最多。因此,中医养生学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最深,即主张“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道教所行养生之术很多,如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饵、辟谷、存思、导引、行、动功等等。秦始皇、汉武帝等迷恋长生不老,导致当时社会上方士盛行,炼丹术、服石法、神仙术以至房中术等养生方术,风行于世,也对后世的“养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汉、唐时期,出现了很多养生专论、专著,对养生理论的阐述往往是融医、儒、道、佛诸家养生思想于一体。成书于东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提倡以药物养生,共载中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药物被认为是补养之品,如丹沙、朴硝、曾青、滑石、人参、黄芪、茯苓、地黄、杜仲、枸杞等计120种,既反映了当时养生学家对丹石的推崇,也开后世药饵养生之先河。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传统的运动养生中,动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等;动静结合功有空劲功、形神桩等。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也常被用作养生保健。

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人的正常寿命,应在百岁到百二十岁之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如《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养身论》亦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此外,老子、王冰也都认为天年为120岁。养生的主要目的,即为“尽享天年”。近几年来,中医“治未病”理论得到广泛重视,其主要内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未病先防”既是养生的手段,也是养生的重要目的。

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天人相应

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二)形神合一

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神以形为物质基础,“形具”才能“神生”。中医养生学把精气神视为人生“三宝”,强调精、气、营、卫、血、津液等精微,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强调养生耍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归纳起来,不外“养神”与“养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三)动静互涵

我国古代养生学派,可以动静来划分,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老子认为“静为躁君”,主张“致虚极,宁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的摄生防病的思想。《吕氏春秋·达郁》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寿世保元》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从《内经》的“不妄作劳”,到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常欲小劳”,都强调动静适度

(四)正气为本

4.中医基本知识试题 篇四

请各位系、中心主任落实本系、中心老师负责出的题目,并作出评分细则。于11月15日前,反馈给我。谢谢您!

一、预赛:分值(共100分),题型单选。

1)基础化学内容:

有机化学(10分)无机化学(10分)分析化学(10分)物理化学(10分)

2)实验技能内容:20分

3)专业课程内容:

药剂(10分)药分(10分)药理(10分)中药化学(10分)

二、复赛:分值(共100分),现场试验操作。

实验基础操作(100分)

三、决赛

1.必答题:试题内容应结合各队专业特点出题。1)中药队——10题,(内容可包括药植、中药、鉴定、炮制等等)

2)药升队——10题

(内容可包括四大基础化学、药化、药理、药剂、生药等等)

3)药学队——10题

(内容可包括四大基础化学、药化、药理、药剂、生药等等)

4)药分队——10题

(内容为药分专科需掌握内容)

5)药剂队——10题

(药剂相关内容)

6)制药队——10题

(药化和制药工程相关内容)

2.抢答题:题型不限,力求活泼多样及ppt视觉观赏性。

1)实验室安全:5题

2)实验技能题:20题

3)专业知识题

药化:2题药理:2题中药化学:2题生药:2题药分:2题

3.风险题:题型不限

5.中医助理执业医师中医诊断试题三 篇五

21 痰白而粘稠,多属

A.燥痰

B.寒痰

C.热痰

D.湿痰

E.津液不足

答案 C

22 脉搏有胃气是指

A.沉取有力

B.从容不迫

C.和缓有力

D.节律一致

E.从容整齐

答案 E

23 脉象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属于

A.芤脉

B.浮脉

C.虚脉

D.散脉

E.弦脉

答案 A

24 脉来弦长有力,沉取始得,是

A.实脉

B.牢脉

C.紧脉

D.弦脉

E.伏脉

答案 B

25 脉象细软,浮取可得,重按不显者为

A.细脉

B.濡脉

C.微脉

D.虚脉

E.弱脉

答案 B

26 沉涩之脉的.主病常为

A.肝郁气滞

B.水饮内结

C.寒凝血淤

D.脾肾阳虚

E.里寒过盛

答案 C

27 浮滑的脉象主病为

A.痰火内蕴

B.湿热内蕴

C.风痰上扰

D.食滞停中

E.痰热互结

答案 C

28 盗汗的病机主要是

A.肺卫失调

B.阴虚阳亢

C.阳气虚衰

D.正邪交争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B

29 瘀血阻络的疼痛特点是

A.冷痛

B.重痛

C.游走胀痛

D.固定刺痛

E.隐隐作痛

答案 D

30 血瘀证特有的症状是

A.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B.面色苍白,四肢不温

C.唇甲色暗,胸胁胀痛

D.面色青黑,少腹冷痛

E.面色淡白,身倦乏力

6.中医试题与答案 篇六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余师愚

21、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

A、吴有性  B、王清任  C、张锡纯  D、李中梓  E、王孟英

22、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

A、心  D、肺  C、脾  D、肝  E、肾

2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A、命门  B、脑  C、五脏  D、六腑  E、经络

24、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

A、叶天士  B、王叔和  C、张介宾  D、王清任  E、李杲

25、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

A、病  B、症  C、体征  D、证  E、病因

(二)B型题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论》  D、《金匮要略》  E、《神农本草经》

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

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

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B、《医宗金鉴》  C、《证治准绳》

D、《医学纲目》  E、《千金要方》

4、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著作是:

5、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

6、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

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B、“春善病鼽衄”  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

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  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7、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

8、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

9、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

(三)D型题

1、秋冬气候寒凉,人体在生理上可反映为:

A、江南地区,人体腠理多稀疏  B、北方地区,人体腠理多致密  C、阴盛则寒

D、皮肤致密,少汗多尿  E、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

2、人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体现是:

A、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B、社会的进步  C、人和社会关系密切

D、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  E、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

3、古人探求生命奥秘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

A、宏观观察法  B、微观观察法  C、直接观察法  D、试探法        E、整体观察法

(四)X型题

1、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

A、治未病    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C、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D、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     E、以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

2、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张景岳  C、赵献可  D、吴又可  E、王肯堂

3、温病学理论源于:

A、《温疫论》  B、《三因极一病证方沦》  C、《内经》  D、《伤寒杂病论》  E、《难经》

4、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

A、《难经》  B、《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干金要方》

5、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

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  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

6、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

A、形神一体观  B、五脏一体观  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

D、“病在上者下取之” E、“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7、中医的“证”包括:

A、病变的过程  B、病变的原因  C、病变的部位  D、病变的性质  E、邪正的关系

8、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A、《诸病源候论》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难经》  E、《神农本草经》

二、填空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             。

2、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是             。

3、《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             和             。

4、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由         代医家             等编著。

5、温病学理论源于             、            、            等书。

6、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

7、中医学包括             、            、            三部分。

8、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有         、        、        、        四大方面。

9、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多呈旦          、昼          、夕          、夜          。

10、            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

11、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               为主宰,                为中心的整体;同时认为人和            以及           有密切联系,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2、人体自身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             、            两大方面。

13、人身之“三宝”中,精为         ,气为            ,神为            。

三、判断题

1、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概括。( )

2、中医认识治疗疾病,着眼于辨证而不辨病。

3、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属于整体观念的范畴。( )

4、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整体。( )

5、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

6、秦医医和提出了“六气病源说”。 ( )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神。 ( )

四、名词术语解释

中医学

2、整体观念

3、百骸

4、人气

5、证

6、辨证论治

7、同病异治

8、异病同治

9、五脏一体观

10、形神一体观

五、简答题

1、何谓中医学理论体系?其特征是什么?

2、《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3、《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4、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什么?

5、简述形与神各自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6、何谓中医基础理论?其课程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7、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主要可概括为几个方面?

8、现代中医学理论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何?

10、简述辨证的具体内容。

11、辨证与论治有何联系?

六、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有何指导意义?

2、病、症、证的含义有何不同?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3、你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如何认识的?

4、试述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5、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6、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7、如何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8、如何理解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B   2、A   3、B   4、C   5、D   6、E   7、A   8、A   9、C   10、D

11、C  12、D  13、B  14、A  15、B  16、D  17、A  18、E  19、D  20、B

21、C  22、A  23、C  24、D  25、D

(二)B型题

1、D   2、C   3、E   4、B   5、C   6、A   7、C   8、A   9、B

(三)D型题

1、DE  2、AC  3、CE

(四)X型题

1、BCDE  2、BC  3、CDE  4、ABCD  5、BCD  6、ABCDE  7、BCDE  8、BCDE

二、填空题

1、《黄帝内经》

2、《脉经》

3、《伤寒论》《金匮要略》

4、隋 巢元方

5、《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6、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7、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预防医学 中医临床医学

8、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医药知识的积累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9、慧 安 加 甚

10、辨证论治

11、心 五脏 自然界 社会环境

12、五脏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

13.基础  动力 主宰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四、名词术词解释

1. 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3、骸,泛指骨骼。百骸,指全身骨骼。

4、指人体具有生机的阳气。

5、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症状和体征构成,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

6、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7、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8、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9、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的五个生理系统,是完整统一的整体。

7.中医基本知识试题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12月-2014年3月在台州市椒江区葭沚街道辖区内分娩的500例产妇, 年龄20~40岁, 平均年龄 (24.6±8.1) 岁, 平均产次 (1.5±0.6) 次, 平均孕周 (40.7±1.2) 周。

1.2 方法

对500例产妇进行对待中医产后保健知识的态度、希望获取产后中医保健知识的渠道 (只能选择一个) 以及自护知识和中医保健知识需求程度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产妇的自护知识及中医保健知识需求程度包括7个方面, 每个方面的分值0~5分, 分值越高表明产妇对相关知识的需求程度越高。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所有数据均使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待中医产后保健知识的态度情况

500例社区产妇中, 360例 (72.0%) 认为中医保健知识对于促进产后恢复没有效果或效果不肯定, 367例 (73.4%) 认为产后中医保健知识不需要或者持无所谓的态度, 详细见表1。

2.2 希望获取产后中医保健知识的渠道情况

社区500例产妇中, 最希望获取产后中医保健知识的渠道前三位依次为: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讲解、对产妇进行单独指导或示范、组织产妇集中进行学习, 详细见表2。

2.3 自护知识及中医保健知识需求程度分析

社区500例产妇最需要的产后自护及中医保健知识的前三位依次为:产后乳房中医护理方法、产后产妇体型恢复方法和婴儿的中医保健方法, 详细见表3。

3 讨论

如何更好地为产妇提供社区中医保健服务一直是摆在基层卫生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而中医药知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医提倡“治未病”, 其对预防产妇相关疾病的发生以及促进产妇身体机能的恢复和婴儿的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3]。笔者调查的500例社区产妇中仍有360例 (72.0%) 认为中医保健知识对于促进产后恢复没有效果或效果不肯定, 367例 (73.4%) 认为产后中医保健知识不需要或者持无所谓的态度, 提示社区广大产妇对产后中医保健知识的重要性及其作用认识不足, 医护人员应在以后的相关工作中重点加强中医保健知识对于产妇重要性的宣教, 提高产妇的认知。本次调查的社区500例产妇中, 最希望获取产后中医保健知识的渠道前三位依次为: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讲解、对产妇进行单独指导或示范、组织产妇集中进行学习, 提示医护人员应有的放矢, 针对产妇希望获取的渠道, 结合产妇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其提供产后中医保健知识服务。此外, 社区500例产妇最需要的产后自护及中医保健知识的前三位依次为:产后乳房中医护理方法、产妇产后体型恢复方法和婴儿的中医保健方法, 提示产妇对产后中医保健知识不同方面的需求程度不同, 在以后的社区产后服务工作中, 应结合产妇的需求情况提供针对性的产后中医保健知识服务。

综上所述, 社区产妇对产后中医保健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应结合其希望获取相关知识的渠道, 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后中医保健知识。

摘要:目的:调查社区500例产妇对产后中医保健知识的态度以及需求情况, 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为基层社区产妇提供产后健康保健服务。方法:对选取的社区500例产妇进行对待中医产后保健知识的态度、希望获取产后中医保健知识的渠道以及中医保健知识需求程度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结果:500例社区产妇中360例 (72.0%) 认为中医保健知识对于促进产后恢复没有效果或效果不肯定, 367例 (73.4%) 认为产后中医保健知识不需要或者持无所谓的态度;最希望获取产后中医保健知识的渠道前三位依次为: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讲解、对产妇进行单独指导或示范、组织产妇集中进行学习;最需要的产后自护及中医保健知识的前三位依次为:产后乳房中医护理方法、产妇产后体型恢复方法和婴儿的中医保健方法。结论:社区产妇对产后中医保健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应结合其希望获取相关知识的渠道, 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后中医保健知识。

关键词:社区,产后,中医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莹.产妇对产后恢复知识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外妇儿健康, 2011, 19 (5) :320.

[2]陈海君.中西医结合医院产妇产后中医保健知识需求情况调查及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3, 21 (6) :613-614.

8.中医药的自主转型与知识创新 篇八

关键词:中医药知识创新;中医药发展战略;文化多样性;自主转型;整体转型;知识创新

中图分类号:R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12-005-06

1 中医药发展现状的战略评述

1.1 从“出口创汇”到“重铸中华医魂”

从1992年至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已经从战略层面研究了15年,对中医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性的分析,有关研究成果大部分都收录在《中医战略》(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年1月)一书。从徐绍颖研究员主持的第一项国家软科学研究课题“促进中医药出口创汇的战略与政策研究”开始,课题组就建议国家制订并实施“弘扬祖国传统医药学工程”。但是,这一“工程”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通过“现代化”的路径对中药的现代创新没有取得预期的目标。在经过“反思”之后,课题组将战略研究的重点转向了确立中医药的战略主体地位方面。在2003年关于《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的总报告中认为,中医药目前处于从属地位,难以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实际上中医药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应该重新确立其战略地位,建立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医疗保健体系。可以说,正是由于论及到中医药不能自主发展的痛处,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才得以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并促使国家决策部门及时决策,使得中医药能够直接参与到SARS、艾滋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中。在随后的研究中,课题组又对中医药的教育、科研、临床、方法论及其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支撑作用进行了调研,认识到真正确立中医药的主体地位,必须有赖于中华文化主体地位的确立,因此在2005年课题的总报告中提出了“重铸中华医魂”的战略目标。我们看到,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对中华文化的“新认识”,而且需要基于思维方式根本转变的人们行为方式的转变,需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顶层设计。而后者的“设计”离不开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把握,并需要对“出口创汇”的能力进行“基本建设”。

1.2 从“再造‘病人’”到健康观念的重建

调研结果表明,目前中医药的实力和根基已经大大削弱,其现代发展已陷入全面危机状态。与战略主体地位的重建相关,造成这种危机的主要表现是中医药理论主体、实践主体和政策主体的缺失,即在理论层面没有重视中医药的原始性创新性质,在实践层面没有遵循发挥中医药疗效的基本规律,在政策层面没有做到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从而使中医药在整体上处于“悬空”状态。

按照波兰尼的看法,造成这种“悬空”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客观主义知识论的虚伪性,最典型的表现是认为中医药“不科学”。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就以“科学”的理由对中医药的理论、实践和政策进行了重构,实际上也就是把中医药在整体上作为一个“病人”看待,成为中国社会改造运动的一个缩影。杨念群教授认为,“中医的存废及其命运已经与更广义的‘社会革命’主题建立了相互呼应的关系。”由于“社会革命”是全面的且具有“政治正确性”,力图使中国摆脱全面危机,因此,出于需要,这种“社会革命”“不但大量吞噬传统乡土社会中相对自主的社会自发力量,而且以惊人的速度规训出了中国人的新型政治意识。在这个意义上,把中医的个体化游动形式通过‘卫生行政’的途径整合进现代医疗系统,就成为中国近代‘社会革命’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日益成为以政治手段处理全面危机的一种有效方法。中医最后是否具有合法性的标准,也越来越取决于其对这种被现代政治包装过的新医规训的认同程度。”

无独有偶,杨煦生认为,“必须置于现代性和全球化的视野之中”来把握中医的现代命运,而对现代中国来说,面对“世界”的“失魅”,中医的危机实质上属于“内部危机”:

中医的根本危机毋宁说是内部危机、自毁江山的危机,并且毁得充满真诚和善意。中医能否持存,从社会学意义上,首先当然依赖于是否有制度性的自觉和立法的保障,是否能恢复其自主机制、自然文化生态,以继续应对各种意识形态化“现代魔魅”的侵扰。真正深层的问题还在于,中医的生命力的保持,更是端赖于对与巫文化连接的那条脐带的悉心呵护,端赖于对生命的整体性和有机性的把握和坚持,端赖于对其自身发展史的不同形式的理性化成果的理解和发展。而这一点是否可能、如何可能,这才是问题所在、危机所在。在这个已经失魅的世界里,古典世界观的崩溃、神话式的和诗性的世界图景的消弭,实际上绝不仅仅是一个哲学课题或美学课题,而是一个赤裸裸的生活问题。失魅所指的,就是古典式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崩溃之后,人的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都同样支离破碎的这么一种无情的事实。就中医而言,如何应对现代生活对外在生态和内在生态的破坏和重构、对心理生活和心理结构的改塑,这才是真正的挑战性问题。

如今,自主创新在我国具有基于全球化意义的“政治正确性”,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基本战略。在我国目前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之中,中医药被列为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领域。从原理上看,这一规划的实质性意义是将国家战略与个人的健康战略通过“自主”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健康重建”成为可能。虽然从内在性质上看,中医药具有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意义,但是从实践上尚需要从已经形成共识的中医药对健康的贡献着手,通过其对健康观念的重塑以及对健康促进的贡献,在恢复其作为“健康医学”的基础上,才能担负起使世界“返魅”的历史使命。

2 健康共享与中医药的全球化

从“中医药”一词出现的频率来看,当代世界和社会对中医药的关注度在逐渐增强,尽管关注的方式各有不同。就整体情况的发展走向来分析,尽管人们对中医药的“科学机理”尚不能充分理解和肯定,但是中医药的有效性正在成为其科学性的代名词,帮助人们消除多年来难以自我认同的心理障碍。如今在中国,中医药的发展得到了不同以往的重视,人们将其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视为一个不可分的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而且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医药的新形象和新价值不断得到发展,人们认识到,中医药既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的可选择的路径。综合来看,人们之所以能够突破老眼光而从不同的角度增加中医药的含金量,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从而得以逐渐看到了以前被偏见遮蔽住的中医药的原貌。实际上,对于生活在当代世界的人们来说,中医药的原始面貌只是想象,思古之幽情虽然有助于淡化时间的作用,但是要真正把握中医药的性质还是需要文化和哲学的帮助。因此,当我国政府在国际科技合作规划中强调中医药的原创性时,我们需要以文化和哲学的方式看待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变化。

在全球化作为一个时代特征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加深之时,中国政府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从表面来看,虽然这个与改革开放相衔接的大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与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控制相关,但是从全球化的内在逻辑来看,实际上这是中国对世界贡献方式的转变,或者说,这是中国对全球负责任的一种体现。而最彻底的贡献方式就是拿出我国最具原创性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国务院刚刚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之后,科技部就联合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门制定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这个于2006年7月3日印发的文件中,中医药的“原创性”成为显示其作为原创知识体系潜力和优势的“根基”。正是源于“原创性”及其潜力,中国政府选择了以中医药作为“突破口”,带动科技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与疾病进行斗争过程中积累的宝贵人类财富,它以独特的视角认识生命和疾病现象,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抵御疾病、维护健康的有效方法和体系,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影响力最大、使用人口最多的传统医药体系。中医药学是最有望以我为主导取得原始创新突破、对世界科技和医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中医药产业是我国具有原创性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为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解决中医药现代化中的关键科技问题,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促进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世界传统医药进入国际保健主流市场,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我国科技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促进中医药“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与其它关于中医药的文件和规划相比,这份文件的特别之处就是突出了中医药的原创性,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强调这个提法是因为我国在其它科技领域比较缺少原创性的贡献,原始性创新成为我国自主创新最薄弱的环节。不过,那些薄弱领域基本上属于物质科学的范畴,而在健康和医疗领域,如果能够正确看待、认识和应用我国自己的创造,那么相比之下,我国就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因此,为了在新的形势下发挥中医药的作用,“以原创性为根基”就成为了纲要的首要指导原则。

回顾我国中医药的现代发展之路,我们感到,把“原创优势”作为“成功之本”来主导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这种认识和提法来之不易。它表明,经过多年的曲折实践过程,理论界关于中医药现代化的道路之争、方法之争终于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了统一,达成了共识。在此之前的有关战略研究报告和成果中,学者们基于我国文化、科技、经济、社会,特别是人口众多的现实情况,对以原创性为基础的中医药的文化特性和科学价值已经作出了高度评价和战略性评估,认为这是未来时期中国发展战略的基础,具有基于原创优势的比较竞争优势。而在中国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新型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方面,中医药具有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

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按照历史的惯性,人们在众多的可应用领域中发现,当今最能够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当属健康领域。因此,在《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人类健康为本”被作为与原创性相协调的指导原则,表现出中医药的价值指向,其中“引导世界医疗健康模式的转变”成为理论上的“突破口”。当然,要具体做到“引导”或“引领”,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准备,在当前中医药处于非主流的状态下,这种提法也只是一种理论预设,而且这种预设是与“原创性”能否发挥分不开。考虑到在不少人看来中医药仍然只是一种本土化知识体系的情况下,依靠原创性能否具体开辟出其融入全球的路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从关于中医药国际化的定义中可以看到它的复杂性:

中医药国际化是指中医的诊疗思想、方法及科学性得到国际科学界广泛认同;中医、针灸和中药全面融入世界各国主流社会,并被广泛地应用到各国的医疗保健实践中;中医药的诊疗服务合法化,并被纳入各国的医疗健康保险体系;中医药诊疗活动所使用的专属物品在世界各国经正式注册成为药品和医疗器械;具有现代人文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医疗康复保健理念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和普遍接受。

如果单纯从本土知识全球化的角度,我们看到要实现如上所述的中医药国际化,确实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包括中医药在国际的本土化,也包括中医药在本土的国际化。中国政府要完成这样一项任务,若是仅仅从国家间竞争的角度出发,恐怕难以走出民族主义的樊篱。因此,这样的目标需要一项全球参与的巨大的知识创新工程来具体实现。

事实上,即便是国内中医药的现代化也早已超出纯粹地域的限制而成为一种国际文化交流的事件。只是在若干年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尚没有找到一条相互间有效交流的途径,反而使误解向越来越深的地方发展。因此在这里,开展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就自然成为推进现代化的动力,而促进健康则作为一种时代使命提了出来,从而使竞争的目的发生了变化。如果这种竞争是基于对健康贡献的竞争,那么我们可以说,一是这种竞争的目的是善意的,二是其手段也将是“和谐”的。在此之上,这种竞争就不仅是一种“共赢”的竞争,而且将是一种不与自然争利的文化事业。在这个方面,中医药对世界的贡献将是思想性的而不仅仅是技术性的。基于此种认识,我们对中医药的现代发展和国际合作与传播就可以看成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而打破那种将中医药科技合作仅仅看成纯粹科学与技术协作的工具性思维方式。正是由于这种旧思维方式的限制,中医药的科学内涵才不能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

其实,在寻找中医药被现代社会有效接受的途径时,科学内涵的揭示是必要的,也是应当下力气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但是,考虑到问题的特殊性,特别是考虑到科学形态的具体情况及其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我们应当通过文化与科学的联系,找到一个和两者皆能够兼容的关键词,从根本上消除对话的障碍。因此,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和情势,我们发现最能够与中医药的意义相匹配的倒不是“科学”,而是“健康”。我们通过一个实际例子来说明其中的转变。

2006年3月21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曹春雨博士的陪同下,挪威科技大学的Odd George Nilson 教授来到科技部国际合作司进行合作接触,这位皇家教授在交谈中被问及为什么对中医药感兴趣时,他说西方国家已经在转变自己的认识方式。在此之前,人们是应用以科学为基础的方式看待和理解中医药,为此对中医药并不接受。但是,人们在癌症等疾病的驱使下,不得不逐渐建立起以实践效果为理解的基本方式。科学在中医药面前放弃了自己的傲慢,中医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拓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为此,Nilson教授一方面尝试对中医药的合作研究,另一方面他表示出在挪威教授中医药知识,开展基础知识普及的愿望。

这次会见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当今世界的转型过程中,这种口述式的情景性启发远比权威刊物上的科学论文更具有基础性的价值。反观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也正是由于“看病贵、看病难”等实际问题的解决不力才使得政府重新看待中医药作为卫生和健康资源的重要性。事实上,在保障健康的需求上,国内和国外具有一致性。正是对健康观念的不断深化,现代社会才在漠视之际,突然增加了对中医药的热情。但是,热情的增加不一定带来健康水平的提高,在热情之外,我们仍然要保持一种适度的理性,才能真正评价中医药对世界、中国以及每个人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下面的说法应当具有中肯性:

与一般的需求相比,健康需求是最基础和最根本的。但是,当今科技手段所传达给用户的信息并不能满足健康需求。要实现“人人享有健康”需要工具、知识和道德的完美配合,否则只能半途而废。所以中医药的应用和推广实际上是科教文卫事业的整体推进,市场容量极大。改变一切阻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体制法规,以其科技先导性质进行统筹安排,将会加速我国优势产业链的形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9.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篇九

一、单选题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是

(A)A、以五脏为中心 B、以六腑为中心 C、以五官为中心

D、以五体为中心 E、以经络为中心

2、中药性能中四气、五味是指

(D)A、虚、实、寒、冷;酸、甜、苦、辣、咸

B、冷、暖、凉、热;辣、苦、酸、甜、腥 C、寒、暖、冷、凉;酸、甜、苦、辣、涩 D、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

E、冷、暖、温、凉;咸、甘、苦、辣、酸

5、中医护理疾病的基本特点和原则是

(A)A、辨证施护 B、辨病施护 C、对症施护

D、因人施护 E、因时施护

6、八纲是指

(B)A、风寒、暑热、阴阳、虚实 B、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C、寒热、恶冷、虚实、表里 D、表里、寒热、恶冷、阴阳 E、虚实、表里、冷热、风寒

8、“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根本依据在于

(A)

A、辨证论治 B、对症治疗 C、辨病治疗 D、因人而异 E、因病而异

11、正常舌象是

(C)A、淡白 B、淡红 C、薄红 D、暗淡 E、浅红

12、下列不属于阳的属性有

(D)A、明亮 B、温热 C、外向 D、物质 E、上升

13、阴阳的属性是

(C)A、绝对的 B、不变的 C、相对的 D、量变的 E、质变的

15、望舌主要是观察

(B)A、舌尖、舌中、舌根 B、舌质、舌体、舌苔 C、舌边、舌体、舌色

D、舌下、舌头、舌体 E、舌根、舌上、舌下

19、为患者实施药熨时,温度不宜超过(E)A、30℃ B、40℃ C、50℃ D、60℃ E、70℃

20、熏洗药温不宜过热,其温度一般为

(D)A、10-20℃ B、20-30℃ C、30-40℃ D、50-70℃ E、80-90℃

21、舌苔时指附着于舌面上的一层

(A)A、苔垢 B、斑疹 C、颜色 D、瘢痕 E、颗粒

22、在五行的生克关系中,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资助、协同作用时,为

(C)A、五行制化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生 D、五行相约 E、五行拮抗

23、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称为

(B)A、配伍 B、相畏 C、相使 D、相杀 E、相须

24、按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甘则伤?(D)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35、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

(D)

A、以脑为中心的整体观 B、以经络为中心的整体观 C、以六腑为中心的整体观 D、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E、以精气神为中心的整体观

52、具有发散作用的药味是

(D)

称A、咸 B、酸 C、苦 D、辛 E、甘

53、饮食的消化吸收主要是

(E)

A、脾的运化 B、胃的受纳 C、脾的升清 D、胃的通降 E、脾胃的升降

57、与维持正常呼吸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B)A、心与肺 B、肺与肾 C、肺与肝 D、肺与脾 E、肝与肾

58、脉形细小如线属(D)脉。

A、浮脉 B、数脉 C、弦脉 D、细脉 E、缓脉

74、辨证施护的最初阶段为

(A)A、评估 B、计划 C、诊断 D、实施 E、评价

76、人体最根本的气是

(A)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脏腑之气

79、施艾条灸的部位先后次序应本着

(A)A、先上后下 B、先下后上 C、先左后右 D、先左后右 E、无次序要求 80、陈皮、木香 属

(B)A、补气药 B、理气药 C、和解药 D、清热药 E、泻药

83、刮痧前要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其目的是

(D)A、搞清刮具的质量 B、搞清刮具的质量 C、搞清刮具的质量

D、搞清刮具的质量 E、判断是否需蘸润滑剂

83、临床出现多汗、多尿、或小便失禁、遗精等症是气的哪种功能异常

(E)

A、气的推动作用 B、气的气化作用 C、气的温煦作用

D、气的外卫作用 E、气的固摄作用

84、具有防御外邪,温养肌肤,调节腠理开合功能的气是

(B)A、元气 B、卫气 C、营气 D、宗气 E、中气

85、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因为

(C)A、脾主升清 B、脾固摄气血 C、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D、脾主运化水液 E、脾为后天之本

86、气虚可导致血瘀是因为

(B)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气能载血 E、血为气之母 87、心之华在(A)A、面 B、唇 C、发 D、爪 E、皮

88、肾之华在(C)A、面 B、唇 C、发 D、爪 E、皮

89、肝之窍在(C)A、舌 B、耳 C、目 D、鼻 E、口

90、肺之窍在(D)A、舌 B、耳 C、目 D、鼻 E、口

91、与肺相表里的脏腑是

(D)A、胃 B、胆 C、小肠 D、大肠 E、膀胱

92、与心相表里的脏腑是

(C)A、胃 B、胆 C、小肠 D、大肠 E、膀胱

93、主统血的脏腑是

(C)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94、推动血液运行的脏腑是

(A)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95、骨之余为

(A)A、齿 B、爪 C、发 D、筋 E、脉 96、筋之余为

(B)A、齿 B、爪 C、发 D、筋 E、脉

97、血之余为

(C)A、齿 B、爪 C、发 D、筋 E、脉

98、心在志为

(A)A、喜 B、怒 C、思 D、悲 E、恐

99、肝在志为

(B)A、喜 B、怒 C、思 D、悲 E、恐

100、脑为

(A)A、髓之海 B、气之海 C、血之海 D、水谷之海 E、经脉之海

101、胃为

(D)A、髓之海 B、气之海 C、血之海 D、水谷之海 E、经脉之海

104、称为“先天之本”的脏腑是

(E)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05、称为“后天之本”的脏腑是

(C)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06、主调节血量的是

(B)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07、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是

(B)A、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B、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C、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D、既不似脏,又不似腑 E、以上均不是 108、爪甲的荣枯主要取决于

(B)A、津液 B、肝血 C、肾精 D、气血 E、心血

109、人体骨骼的发育主要取决于

(C)A、津液 B、肝血 C、肾精 D、气血 E、心血

110、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A、经脉 B、络脉 C、奇经八脉 D、孙络 E、浮络

111、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是

(A)A、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B、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C、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D、既不似脏,又不似腑

E、以上均不是 112、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交接于

(A)A、手足末端 B、头部 C、面部 D、腹部 E、胸部

118、“六淫”是指

(E)A、六气 B、风、寒、暑、湿、燥、火 C、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 D、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E、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143、我国医学史上,开创临床辨证施护先河的著作是

(D)A、《皇帝内经》B、《肘后备急方》C、《诸病源候论》D、《伤寒杂病论》 E、《中医基础》 144、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C)A、上炎 B、耗气 C、伤津 D、动血 E、生风

145、气滞是指

(E)A、腹内有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 B、腹胀腹满,扣之如鼓 C、腹部按之如囊,小便不利

D、皮下按之凹陷,举手即起

E、肿块时聚时散,按之无形,痛无定处

146、七情致病可直接伤及内脏,最易伤及哪几脏

(E)A、心脾肺 B、心肺肝 C、肺脾肾 D、肝脾肾 E、心肝脾

147、导致气机紊乱逆于上的情志致病因素是

(E)A、思 B、惊 C、恐 D、喜 E、怒

148、突然受惊可导致

(E)A、气缓 B、气上 C、气消 D、气下 E、气乱

149、血瘀是指

(A)A、腹内有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 B、腹胀腹满,扣之如鼓 C、腹部按之如囊,小便不利 D、皮下按之凹陷,举手即起 E、肿块时聚时散,按之无形,痛无定处

150、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B)A、易伤阳气,使气机升降失常 B、使气机收敛,故无汗

C、多易伤肺

D、易生风动血 E、易于引起流行

151、风邪致病

(C)A、易耗气伤津 B、易损伤阳气 C、易袭阳位 D、易袭阴位 E、易阻滞气机 152、暑邪致病

(A)A、易耗气伤津 B、易损伤阳气 C、易袭阳位 D、易袭阴位 E、易阻滞气机 153、寒邪致病

(B)A、易耗气伤津 B、易损伤阳气 C、易袭阳位 D、易袭阴位 E、易阻滞气机 154、六淫中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

(C)A、风邪 B、湿邪 C、暑邪 D、燥邪 E、火邪

155、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

(A)A、风邪 B、湿邪 C、暑邪 D、燥邪 E、火邪

156、易致疮痈的邪气是

(E)A、风邪 B、湿邪 C、暑邪 D、燥邪 E、火邪

157、“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意义是

(D)A、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B、邪气伤人,正气必然受损 C、正气充足,与邪抗争,扶邪外出

D、正气旺盛,邪气难以入侵 E、以上都不是

158、导致病证虚实的主要机制是

(D)A、气血的盛衰变化 B、气机升降出入的失调 C、阴精与阳气的偏盛偏衰

D、正气与邪气的消长盛衰 E、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变化

159、阴阳失调中,阴阳偏衰以哪个脏为根本

(D)A、肝 B、脾 C、心 D、肾 E、肺

160、患者出现午后发热,热度不甚高,五心烦热,常提示

(D)A、里热证 B、实热证 C、阴血亏虚 D、阴虚内热 E、气虚两亏

161、正气不足是人体发病的(B)A、必备条件 B、内在根据 C、重要条件 D、条件之一 E、以上都不是 162、煎煮时需要烊化的中药是

(D)A、麻黄 B、大黄C、人参 D、阿胶 E、丹参

163、经络系统的主体是

(A)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五络脉 D、十二皮部 E、脏腑

164、关于“标”与“本”的含义,下列哪一项不正确(C)A、病因与症状,病因为本 B、正气与邪气,邪气为标 C、先病为标,后病为本

D、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 E、正气为本

165、“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属于(B)A、反治法 B、正治法 C、标本兼治 D、急则治标 E、缓则治本 166、坐浴法熏洗的频率最佳为

(C?)A、每日1次 B、每日2次 C、每日1-3次 D、隔日1次 E、每周一次 167、坐浴法熏洗的时间最佳为

(B)

A、10分钟 B、20-30分钟 C、30分钟? D、15分钟 E、40分钟 168、下列各项中属治疗原则的是(D)A、滋阴降火 B、清热泻火 C、疏散风热 D、扶正祛邪 E、益气补血 169、眼部熏洗法药液的温度一般为

(A)

A、25℃ B、30℃ C、50-60℃ D、15℃ E、20℃

170、扶正祛邪的基本原则是(C)A、先扶正,后祛邪 B、先祛邪,后扶正 C、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D、扶正与祛邪并用 E、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

171、眼部熏洗法的时间最佳为

(D)A、30分钟? B、10分钟? C、20分钟 D、15-30分钟 E、20分钟以内 172、全身熏洗法药液的温度最好保持在(C)

A、50-60℃ B、45-55℃ C、38-45℃ D、42-56℃ E、40-50℃

173、全身熏洗法的时间最好不超过

(C)A、30分钟 B、1小时 C、40分钟 D、15分钟 E、20分钟 174、寒因寒用适用于(A)A、真热假寒 B、真寒假热 C、寒热错杂 D、表寒里热 E、阳虚里寒 175、冬季用药,慎用寒凉,其理论根据是(B)A、因人制宜 B、因时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病求本 E、祛除邪气 176、老人慎泻,小孩慎补,其理论根据是(A)A、因人制宜 B、因时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病求本 E、祛除邪气 177、阳盛之体,慎用温热,其理论根据是(A)A、因人制宜 B、因时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病求本 E、祛除邪气 178、用通利药物治疗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属于(D)A、因人制宜 B、因时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病求本 E、早治防变 179、疮疡初起,为了消散肿块,药物宜敷满整个病变部位,并超过肿块

A、2cm B、1.5cm C、1-2cm D、1-2cm E、5cm 180、正气不足的治则是(E)A、急则治其标 B、缓则治其本 C、逆治 D、从治 E、扶正 181、临床上使用最多的贴药法

(A?)A、膏贴 B、药膜贴 C、花贴 D、皮贴 E、以上均是 182、不属于刮痧禁忌症的是(?C)

A、过于消瘦 B、孕妇的腹部 C、恶心呕吐 D、五官孔窍处 E、肌肉丰厚处 183、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宜选用哪种性能的药物(B)A、甘温 B、辛温 C、辛凉 D、苦寒 E、苦温

184、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B)A、刺激性 B、损害性 C、抵消性 D、副作用 E、治疗作用

185、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方剂是(A)A、霍香正气散 B、保和丸 C、八正散 D、银翘散 E、荆防贩毒散 186、银翘散能够治疗(B)A、少阳证 B、风热表证 C、风寒表证 D、里证 E、表证

187、肉桂与赤石脂同用,属药物配伍的(A)A、相畏 B、相杀 C、相反 D、相恶 E、相使

188、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是

(A)A、酸味 B、咸味 C、辛味 D、苦味 E、淡味

189、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疗效,这种配伍关系是

(?C)A)

(A、相须 B、相恶 C、相畏 D、相杀 E、相使

190、下列除哪味药之外都是妊娠绝对禁用的药物(D)A、麝香 B、巴豆 C、大戟 D、半夏 E、斑蝥

191、在“十八反”中,下列除哪味药物外均与乌头相反

(A)A、玄参 B、白芨 C、贝母 D、瓜蒌 E、半夏

192、能发散风寒,又能宣肺平喘的药物是(B)A、细辛 B、麻黄 C、生姜 D、桂枝 E、紫苏

193、苦杏仁的主要功效是

(A)

A、止咳平喘 B、清热化痰 C、清热泻火 D、清热利咽 E、温化寒痰 194、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E)A、脏腑学说 B、经络学说 C、阴阳学说 D、五行学说 E、脏腑经络学说 195、能清热泻火又能生津止渴的药物是(E)A、黄芩 B、黄连 C、生地黄 D、石膏 E、地骨皮

196、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E)A、黄莲 B、黄柏 C、大黄 D、知母 E、金银花

197、五味中具有能泻下、软坚作用的是(E)A、辛 B、甘 C、酸 D、苦 E、咸

198、甘味药的作用是(B)A、发散行气行血 B、补益缓急止痛 C、收敛固涩 D、软坚散结和泻下 E、渗水利湿 199、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功效的药物是(E)A、三七 B、熟地黄 C、丹参 D、当归 E、川芎

200、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属于推拿手法中的A、推法 B、揉法 C、摩法 D、搓法 E、提法

201、汤剂的优点是(C)A、缓慢,持久 B、节约 C、吸收快药效强 D、方便 E、口感适宜 202、丸剂的优点是(A)A、吸收慢药效持久 B、不易变质 C、无色无味 D、适用儿童 E、口感适宜 203、补血的代表方是(B)A、八珍汤 B、四物汤 C、四君子汤 D、六味地黄丸 E、肾气丸 204、补气的代表方是(B)A、八珍汤 B、四君子汤 C、肾气丸 D、六味地黄丸 E、四物汤 205、养心安神的代表方是(B)A、朱砂安神丸 B、酸枣仁汤 C、安宫牛黄丸 D、朱砂丸 E、苏合香丸 206、适用于肺气上逆的代表方是(A)A、苏子降气汤 B、越鞠丸 C、半夏厚补汤 D、保和丸 E、理中丸 207、芳香化湿的代表方(B)A、八正散 B、平胃散 C、五芩散 D、真武汤 E、羌活胜湿汤 208、消食导滞的代表方是(B)A、平胃散 B、保和丸 C、枳实消痞丸 D、理中丸 E、半夏厚朴汤 209、石决明、牡蛎的作用是(E)A、软坚散结 B、收敛固涩 C、清肝明目 D、凉血止血 E、平肝潜阳

210、消导药中善消肉食积滞之要药是(A)A、山楂 B、麦芽 C、神曲 D、陈皮 E、鸡内金

211、辛味药的作用是(A)A、发散行气活血 B、补益缓急止痛 C、收敛固涩 D、软坚散结和泻下 E、泻热燥湿

212、咸味药的作用是(D)

?B)

(A、发散行气活血 B、补益缓急止痛 C、收敛固涩 D、软坚散结和泻下 E、泻热燥湿

213、苦味药的作用是(E)A、发散行气活血 B、补益缓急止痛 C、收敛固涩 D、软坚散结和泻下 E、泻热燥湿

214、能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是(C)A、四气 B、五味 C、归经 D、升降浮沉 E、毒性

215、能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作用的是

(A)A、四气 B、五味 C、归经 D、升降浮沉 E、毒性

216、反映药物作用趋向的是(D)A、四气 B、五味 C、归经 D、升降浮沉 E、毒性

217、按摩时,用一指禅推法的频率最佳为

(D?)

A、80-100次/分 B、100-120次/分? C、120-140次/分 D、120-160次/分 E、100-160次/分

218、日间经常汗出兼有神疲乏力的是(A)A、自汗 B、盗汗 C、战汗 D、绝汗 E、脱汗

219、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的穴位是

(D)A、命门穴 B、至阳穴 C、腰阳关穴 D、大椎穴 E、百会穴 220、惊风证的面色是(D)A、黑色 B、黄色 C、白色 D、青色 E、赤色

221、按摩时,捏法不适用于

(B?)

A、头部 B、额面部 C、颈项部 D、四肢 E、腹部

222、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者为(B)A、自汗 B、盗汗 C、战汗 D、绝汗 E、脱汗

223、百日咳的咳嗽特点为(B)A、咳声重浊 B、咳声阵作,终止时作鹭鸶叫声 C、咳声低微 D、咳声不扬 E、咳声紧闷 224、全身战栗抖动,继而汗出的为(C)A、自汗 B、盗汗 C、战汗 D、绝汗 E、脱汗

225、观察舌苔以辨别病邪浅深的主要依据是(B)A、舌苔的有无 B、苔质的厚薄 C、苔质的黄白 D、苔质的润燥 E、舌苔的真假 226、下列哪项不属正常舌象(D)A、舌质淡红 B、舌体柔软 C、舌体灵活 D、舌体胖嫩 E、舌苔薄白 227、红舌的主病是(D)A、瘀血 B、寒证 C、痰饮 D、热证 E、以上都不是

228、脾虚病证的面色为

(A)A、黄色 B、赤色 C、青色 D、白色 E、黑色

229、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者为(D)A、中风后遗症 B、痫证 C、痹证 D、痿证 E、瘫痪

230、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称为(A)A、谵语 B、郑声 C、独语 D、错语 E、夺气

231、面色萎黄多属(B)A、脾虚湿蕴 B、脾胃气虚 C、肝郁脾虚 D、湿热黄疸 E、寒湿阴黄 232、胃火炽盛可表现为(B)A、食欲缺乏 B、消谷善饥 C、嗜食异物 D、饥不欲食 E、恶闻食物 233、潮热最基本的特征是(D)A、低热 B、五心烦热 C、身热不扬 D、按时发热或定时热甚 E、骨蒸劳热 234、妇女带下色白,清稀如涕,无臭味,多属(D)A、冲任亏虚 B、湿热下注 C、肾虚失约 D、脾虚湿盛 E、肝经郁热 235、在临床护理中,针法的常用范围不包括

(B?)A、止痛 B、升高体温 C、解除尿闭 D、调理脾胃 E、以上都是 236、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称为

(A?)

A、针根 B、针尖

C、针尾 D、针杆 E、针体

237、艾条灸的类别不包括

(C?)A、温和灸 B、雀啄灸 C、间接灸 D、回旋灸 E、以上均不包括

238、神在全身皆有表现,但却突出地表现于(E)A、语言 B、动态 C、表情 D、应答反应 E、眼神

239、满面通红多属(B)A、阴虚证 B、实热证 C、肝胆湿热 D、瘀血证 E、有神 240、中国人正常面色应是(A)A、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B、白中透红而明润 C、红黑隐隐,如古铜色 D、黄而鲜明 E、黄中带红 241、五脏应五色哪一项不对(B)A、青应肝 B、白应肾 C、黄应脾 D、赤应心 E、以上都不对 242、形成面色黄的原因主要是

(A)A、脾虚湿蕴 B、心肺气虚 C、肾阳不足 D、肾阴亏虚 E、阴寒内盛 243、舌苔黄腻,多主(C)A、寒湿内困 B、疫疠初起 C、湿热内蕴 D、热盛伤津 E、暑热伤津 244、紫舌主

(A)A、血瘀 B、气滞 C、痰湿 D、津亏 E、中毒

245、提示邪气渐盛的舌苔变化一般是指(A)A、苔由薄变厚 B、苔由润变燥 C、苔骤增骤退 D、苔由厚变薄 E、苔由多变少 246、温和灸操作中艾条应距离皮肤约(?B)A、1-2cm??? B、2-3cm?? ?C、3-4cm??? ?D、4-5cm E、?1-3cm? 247、肝病患者,应忌食下列哪种食物(D)A、酸 B、苦 C、甘 D、辛 E、咸

248、七情过极,可采用以情胜情法,若喜伤心,应采用(E)A、以思胜之 B、以怒胜之 C、以悲胜之 D、以忧胜之 E、以恐胜之 249、肝阳上亢证饮食禁忌(A)A、酒及辛辣之品 B、生冷瓜果 C、多饮水 D、荤腥 E、以上都不是 250、发汗解表药宜(A)A、热服 B、凉服 C、温服 D、使患者大汗淋漓 E、以上都不是 251、脾胃虚弱所致的脘腹疼痛的特点是

(A)A、隐痛 B、胀痛 C、刺痛 D、窜痛 E、绞痛

252、夏季起居方面应遵循(D)A、早卧早起 B、早卧晚起 C、晚卧晚起 D、晚卧早起 E、以上都不是 253、老年人的食养,以下哪一项不正确(B)A、宜食清淡食物 B、宜食肥甘、营养丰富食物 C、饮食要多样化 D、饮食宜节制 E、以上都不是 254、病室内光线过亮不适宜下列哪类患者

(D)A、感受风寒 B、阳虚 C、里寒证 D、肝风内动 E、感受风湿

255、中医康复护理原则中养生护理要遵循的原则是(C)A、标本缓急 B、因人施护 C、形神兼养 D、顺应四时 E、因证施护 256、下列哪一项不是心脏病患者的运动护理方法(D)A、步行 B、慢跑 C、打乒乓球 D、速跑 E、以上都不是

257、煎煮中药最好选用下列哪种容器(A)A、沙锅 B、搪瓷缸 C、铁锅 D、铜锅 E、铝锅

258、中药汤剂的煎煮一剂药一般可煎几次

(B)A、l次 B、2次 C、3次 D、4次 E、无数次

259、下列哪味药应包煎(D)A、磁石 B、番泻叶 C、芒硝 D、蒲黄 E、阿胶

260、下列药应后下的是(B)A、磁石 B、番泻叶 C、芒硝 D、蒲黄 E、阿胶

261、下列药应冲服的是(C)A、磁石 B、番泻叶 C、芒硝 D、蒲黄 E、阿胶

262、安神药宜何时服(C)A、饭前服 B、饭后服 C、睡前服 D、清晨服 E、以上都是 263、热证的面色为(E)A、黑色 B、黄色 C、白色 D、青色 E、赤色

264、水饮的面色为(A)A、黑色 B、黄色 C、白色 D、青色 E、赤色

265、惊风的面色为(D)A、黑色 B、黄色 C、白色 D、青色 E、赤色

266、失血的面色为(C)A、黑色 B、黄色 C、白色 D、青色 E、赤色

267、气滞疼痛特点为(A)A、胀痛 B、刺痛 C、冷痛 D、灼痛 E、重痛

268、瘀血疼痛特点为(B)A、胀痛 B、刺痛 C、冷痛 D、灼痛 E、重痛

269、湿证疼痛特点为(E)A、胀痛 B、刺痛 C、冷痛 D、灼痛 E、重痛

270、热证疼痛特点为(D)A、胀痛 B、刺痛 C、冷痛 D、灼痛 E、重痛

271、表证可见(C)A、但寒不热 B、但热不寒 C、恶寒发热 D、寒热往来 E、都不是 272、热证可见(B)A、但寒不热 B、但热不寒 C、恶寒发热 D、寒热往来 E、都不是 273、半身汗出的病机是(A)A、经络闭阻或营卫不和 B、阴虚内热,蒸津外泄 C、阳气暴脱,津随气泄

D、气虚表卫不固 E、以上都不是

274、不属于艾炷灸的是

(?A)

A、回旋灸??? ?B、无瘢痕灸 ??C、隔蒜灸??? ?D、瘢痕灸 E、以上均是 275、若喜伤心,应采用(E)A、以思胜之 B、以怒胜之 C、以悲胜之 D、以喜胜之 E、以恐胜之 276、若怒伤肝,应采用

(C)A、以思胜之 B、以怒胜之 C、以悲胜之 D、以喜胜之 E、以恐胜之 277、若悲伤肺,应采用(D)A、以思胜之 B、以怒胜之 C、以悲胜之 D、以喜胜之 E、以恐胜之 278、若思伤脾,应采用(B)A、以思胜之 B、以怒胜之 C、以悲胜之 D、以喜胜之 E、以恐胜之 279、若恐伤肾,应采用(A)A、以思胜之 B、以怒胜之 C、以悲胜之 D、以喜胜之 E、以恐胜之 280、八纲辨证是(B)A、各种辨证的基础 B、各种辨证的总纲 C、内伤杂病的辨证方法 D、外感杂病的辨证方法 E、以上都不是

281、表证最主要的症状是

(A)A、恶寒 B、发热 C、头身疼痛 D、脉数 E、舌苔薄黄

282、无瘢痕灸施灸前要先在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涂少量的凡士油的目的是(?B)A、导热作用??? B、有利于艾炷的粘附?? ? C、保护皮肤??? D、润滑皮肤 E、无目的 283、隔蒜灸的功效包括

(A?)

A、清热解毒、杀虫??B、回阳救逆、固脱之功? C、散寒止痛、温胃止呕D、消瘀散结 E、以上多不是

284、施行隔附子饼灸时,最佳的调和剂为

(C?)A、酒精 B、麻油? ?C、黄酒? D、醋 E、石蜡油

285、阴虚的典型苔脉是(E)A、舌红脉细 B、舌淡脉虚细 C、舌红脉数 D、舌紫脉细无力 E、舌红少苔脉数细 286、下列属于阴虚证的表现是(B)A、面色萎黄 B、咽干盗汗 C、神疲乏力 D、舌淡嫩 E、以上都不是 287、正虚为主、邪实为次者是(D)A、实证 B、虚证 C、实证夹虚 D、虚证夹实 E、虚实并重 288、患者腹痛、泄泻又见恶寒发热是(D)A、表证 B、里证 C、半表半里 D、表里同病 E、由表人里 289、症见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是(C)A、表证 B、里证 C、半表半里 D、表里同病 E、由表人里

290、症见咳嗽气粗,咳痰黏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证属(B)

A、风寒袭肺 B、风热犯肺 C、痰热壅肺 D、肝火犯肺 E、燥邪伤肺

291、症见干咳少痰,咳痰不爽,咽干口燥,发热恶寒,舌尖红,舌苔薄黄少津,脉细数。证属(C)A、风热犯肺 B、风寒袭肺 C、燥邪伤肺 D、肺阴亏虚 E、肺气亏虚 292、属于拔罐法的禁忌症的是

(C?)A、腰背痛 B、咳喘 C、出血性疾病?? D、痰饮 E、以上都是

293、不属于拔罐注意事项的是

(B?)

A、病室温度适宜,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B、拔罐时动作要稳、准、慢。

C、拔罐中应注意询问患者的感觉,观察局部情况。D、拔罐时应取合理、舒适的体位 E、以上均可 294、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或 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E)A、风寒袭肺 B、风热犯肺 C、痰湿蕴肺 D、肺脾两虚 E、肺阴亏虚 295、大肠液亏,以下除哪项外均是(C)A、大便秘结 B、腹胀 C、里急后重 D、口干 E、口臭

296、大便秘结干燥,数日一行,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涩,此属(E)A、大肠湿热 B、燥邪犯肺 C、肝火上炎 D、热结肠道 E、大肠液亏 297、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证属(D)A、脾胃湿热 B、肝胆湿热 C、小肠实热 D、大肠湿热 E、以上都不是 298、首创酒服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剂的医家是

(?B)A、张仲景? B、华佗 C、孙思邈 D、葛洪 E、以上都不是

299、心悸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属

(A)A、心阴虚 B、心血虚 C、肝血虚 D、肺阴虚 E、肾阴虚

300、患者食少纳呆,兼见消瘦乏力,腹胀便 溏,舌淡。证属(B)A、湿邪困脾 B、脾胃气虚 C、脾肾阳虚 D、肝胃不和 E、肝胆湿热 301、胃阴虚的临床特征是(B)A、嗳气吞酸 B、饥不欲食 C、食入即吐 D、矢气便溏 E、脉滑数

302、症见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欲吐,肢体困重,大便溏泄,舌胖苔白腻,应 辨证为(C)A、脾胃湿热 B、胃寒证 C、寒湿困脾 D、食滞胃脘 E、肝胃不和

303、胃脘冷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脉弦或迟。此属(C)A、脾阳虚 B、寒湿困脾 C、胃寒证 D、脾胃气虚 E、以上均非

304、口舌干燥,饥不欲食,干呕呕逆,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苔少舌红,脉细数。此属(D)A、大肠湿热 B、胃热证 C、肝气犯胃 D、胃阴不足 E、以上都不是 30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为胃寒证的临床表现(D)A、胃脘拘急剧痛 B、得温则减 C、口淡不渴 D、大便溏泄 E、舌淡苔白滑 306、胃热证的主要临床特征是

(A)

A、消谷善饥 B、胃脘隐痛 C、口燥咽干 D、舌红少津 E、干呕呃逆 307、肝气郁结常引起(B)A、头痛 B、胁痛 C、脘痛 D、腰痛 E、以上都不是

308、下列症状中哪一项是肝血不足的主要判断依据(E)A、脉细舌淡 B、面色淡白 C、头晕目眩 D、心悸耳鸣 E、肢麻筋挛 309、下列哪一项症状不是肝气郁结证所见(C)A、情志抑郁易怒 B、胸胁闷胀 C、视物模糊

D、咽部如梗,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E、经来少腹胀痛

310、痄腮肿胀的部位是(E)

A、颌下

B、颈下

C、耳后

D、耳前 E、耳垂周围

311、患者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急躁易怒,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 数。证属(C)A、肝阳上亢 B、肝阴不足 C、肝火上炎 D、肝胆湿热 E、以上均不是

312、面色无华,眩晕耳鸣,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经量减少,舌淡、脉细。此属(E)A、心血虚 B、肝阴虚 C、心气虚 D、肾阴虚 E、以上均非

313、患者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胁肋灼痛,面部烘热,脉弦细数。证属(B)A、肝血虚 B、肝阴虚 C、肝肾阴虚 D、肾阴虚 E、肝火上炎

314、下列哪一项是肾阴虚、肾阳虚、肾气不固、肾不纳气的共同症状(C)A、舌淡苔白 B、眩晕耳鸣 C、腰膝酸软 D、脉象沉溺 E、精神疲倦

315、肾虚的常见症状,以下除哪项以外均是(C)A、腰膝酸软而痛 B、耳鸣耳聋 C、胸闷 D、男子阳痿遗精,女子经少经闭 E、水肿,二便异常。

316、肾阳亏虚的患者,其小便的改变除哪一项外都可见到(C)A、小便短少 B、小便清长 C、小便短黄 D、小便频数 E、夜尿多

317、肾不纳气主要临床表现是(A)

A、呼多吸少 B、足痿无力 C、小便失禁 D、带下清稀 E、大便久泄不止

318、午后颧赤,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腰腿乏力,骨蒸盗汗,多梦遗精,应诊为(D)A、胃阴虚 B、心阴虚 C、肺阴虚 D、肾阴虚 E、肝阴虚

319、患者腰膝酸软,尿频数而清,夜尿频多,滑精,女子胎动易滑。证属(C)A、肾阳虚 B、肾精不足 C、肾气不固 D、肾不纳气 E、脾肾阳虚 320、痄腮好发于那些人群

(C)

A、婴儿 B、幼儿 C、3岁以上儿童 D、青春期 E、任何年龄

321、痄腮主要病变的经脉是

(E)

A、心经B、肝经 C、肺经 D、脾经 E、胆经

322、肺阴虚为(B)A、咳喘无力,气短音怯 B、干咳无痰,盗汗颧红 C、咳痰稀白,寒热身痛

D、咳嗽咽痛,恶风发热 E、发热胸痛,咳吐脓血

323、肺气虚为

(A)A、咳喘无力,气短音怯 B、干咳无痰,盗汗颧红 C、咳痰稀白,寒热身痛

D、咳嗽咽痛,恶风发热 E、发热胸痛,咳吐脓血

324、痄腮的流行季节是

(B)

A、夏秋 B、冬春

C、秋冬

D、春夏

E、冬季

325、发热,微恶寒,有汗,口微渴,咽喉红肿疼痛,或乳蛾肿大,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为发热哪一类型?(A)

A、风热袭表 B、风寒束表 C、热在阳明 D、风热犯肺 E、风寒束肺

326、神昏闭证应选用

(C)

A、独参汤 B、参附注射液 C、安宫牛黄丸 D、生脉注射液 E、针刺关元穴

327、咯血燥热伤肺的调护原则是

(B)

A、泻肝清肺 B、清肺润燥 C、清胃泻火 D、养阴清热 E、温阳健脾

328、提脓祛病主要适应证是

(A)

A、溃疡脓腐未尽B溃疡脓腐将尽C、溃疡脓腐将尽D、溃疡腐肉已脱E、以上均不是

329、胃阴不足为(E)A、脘腹胀痛,厌食,呕吐酸腐食臭 B、脘腹痞闷胀痛,口淡不渴,头身困重

C、脘腹重坠,久泄脱肛 D、脘腹痞闷,呕恶纳呆苔黄腻 E、脘痞隐痛,饥不欲食 330、肿的基本病理是

A、毒邪滞留 B、血瘀痰阻 C、痰湿内蕴 D、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E、营气不从,阴阳失调

(D)331、痈的成脓期大约是(E)

A、3天左右 B、4~5天 C、9~12天 D、10天以上 E、7天左右 332、灸法具有哪些治疗作用

(A)

A、温通经络,行气活血 B、祛湿逐寒,消肿散结 C、回阳救逆 D、防病保健 E、以上均有 333、脾不统血可见(C)A、面目肌肤,黄如橘色 B、饥不欲食 C、便血,肌衄 D、头身困重 E、少气懒言 334、尿频尿急,尿涩痛,苔黄脉数。此属

(A)A、膀胱湿热 B、肝胆湿热 C、大肠湿热 D、脾胃湿热 E、脾气虚

335、神疲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此属(E)A、膀胱湿热 B、肝胆湿热 C、大肠湿热 D、脾胃湿热 E、脾气虚 336、肾气不固则(C)A、小便不畅,点滴而出 B、小便频急而痛 C、小便失禁 D、小便量少 E、小便数而大便硬 337、黄疸病人在饮食护理方面,下列哪项不适宜

(E)A、注意饮食隔离 B、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C、少食肥甘厚腻之品 D、忌食辛辣及酒 E、可多食海腥食物

338、导致泄泻的关键病机是

(D)

A、脾胃虚弱 B、食滞胃肠 C、脾肾阳虚 D、脾虚湿盛 E、感受外邪

339、懒言声低,气少不足以息。此为(B)A、肺气不宣 B、肺气不足 C、肾不纳气 D、肾气不固 E、肺肾阴虚 340、临床上对毫针粗细长短的选择由什么决定(E)A、性别 B、年龄 C、经络 D、腧穴的名称 E、腧穴的部位

341、下列哪种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D)A、单手进针法 B、指切进针法 C、挟持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舒张进针法 342、针身与皮肤呈45°角的针刺方法成为

(B)A、直刺 B、斜刺 C、平刺 D、横刺 E、透刺

343、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用手指轻弹针柄,使针产生轻微的颤动,这种方法称为(A)A、弹针法 B、刮针柄 C、循法 D、摇法 E、震颤法

344、下列除哪项以外均是造成晕针的原因(C)A、患者精神紧张 B、患者体质极度衰弱 C、针具质量欠佳 D、患者饥饿疲劳 E、术者手法不当 345、造成弯针的主要原因是(D)A、患者饥饿疲劳 B、患者体质虚弱 C、针刺深度过深 D、术者操作不当 E、针刺角度过大 346、留针时间一般为(C)A、5-10分钟 B、l0-20分钟 C、l5-30分钟 D、40-50分钟 E、60分钟以上 347、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的是(E)A、单手进针法 B、指切进针法 C、挟持进针法 D、舒张进针法 E、提捏进针法 348、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进针方法是(D)A、单手进针法 B、指切进针法 C、挟持进针法 D、舒张进针法 E、提捏进针法 349、进针慢,得气后提插轻,捻转幅度小,出针后按压针孔的方法称为(A)A、补法 B、泻法 C、平补平泻法 D、烧山火法 E、透天凉法

350、进针快,得气后提插重,捻转幅度大,出针后不按压针孔的方法称为(B)A、补法 B、泻法 C、平补平泻法 D、烧山火法 E、透天凉法

351、下列关于一指禅推法说法不正确的是(A)A、手握实拳 B、拇指自然垂直 C、用大拇指螺纹面或偏峰着力 D、沉肩垂肘 E、腕部摆动,带动拇指关节做屈伸运动

352、单手或双手拇指与四指对合呈钳形,施以夹力提拿于施治部位或穴位的方 法称为(B)A、推法 B、拿法 C、揉法 D、摇法 E、抖法 353、属“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中午

E、后半夜

(A)

354、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在临床上最常用的拨罐法是(B)A、投火法 B、闪火法 C、贴棉法 D、抽气法 E、排水法

355、下列哪项不属于拨罐法的适应证(D)A、风寒头痛 B、风寒湿痹 C、腰酸背痛 D、皮肤溃疡破损 E、关节疼痛 356、拨罐法留罐时间一般为(B)A、l-5分钟 B、10-15分钟 C、20一30分钟 D、30-40分钟 E、60分钟以上 357、施背部、胸部刮痧时,刮动的顺序应为

(E)A、从上至下、由外向内 B、从下至上、由内向外 C、从上至下、从左至右

D、从下至上、从左至右 E、沿肋间神经呈弧线刮动

358、施刮痧术时,刮至何种程度为宜(C)A、局部发烫 B、局部有干涩感 C、出现红色或紫色斑点 D、局部疼痛患者不能耐受 E、皮肤溃破流血

359、熏洗药液不宜过热,为防烫伤,药液温度常用(E)A、l5-20℃ B、25-30℃ C、35-40℃ D、45-50℃ E、50-70℃

360、在使用贴药法过程中,患处若出现皮肤鲜红,或起丘疹,或发生水疱,甚至湿烂等现象,应如何处理(E)A、继续使用贴药 B、改用薄型药膏 C、除去药膏,用乙醇涂擦

D、除去药膏,用青黛散软膏外搽 E、停止使用膏药,改用油膏

361、夏天使用敷药法时,如以蜂蜜、饴糖做赋形剂,应加防腐剂为(E)A、甲醛溶液 B、浓盐酸 C、苯甲酸钠 D、冰醋酸 E、甲苯酸钠 362、热熨法操作,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A、药物武火炒热至40℃后装人双层纱布袋 B、皮肤涂一层凡士林或薄荷油脂

C、将纱布袋上下推移热熨 D、热熨时间一般为30-60分钟 E、热熨后擦净局部皮肤,协助安置体位 363、中药灌肠时,肛管插入肛门的深度为(B)A、5-10cm B、l0-15cm C、15-20cm D、20-25cm E、25-30cm 364、慢性结肠炎患者作保留灌肠,不正确的是(E)A、取侧卧位 B、肛管插人10-l5cm C、药液温度39-41℃

D、在晚间睡前灌肠 E、灌肠后宜下床活动,以提高疗效

365、下列可使用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的是(D)A、皮肤溃疡 B、贫血 C、冠心病 D、关节肿痛 E、高热患者 366、下列关于超声雾化器操作正确的是(C)A、先放口含嘴,再开电源,再开雾化开关 B、先开电源,再放口含嘴,再开雾化开关 C、先开电源,再开雾化开关,再放口含嘴 D、先关雾化开关,再关电源,再取下口含嘴 E、先关电源,再关雾化开关,再取下口含嘴

367、使用穴位注射疗法,胸背部穴位注射用量为(B)A、O.1-0.5ml B、0.5-lml C、l-2ml D、2-5ml E、4-5ml 368、可用于溃疡疮口溃烂处,具有提脓祛腐、生肌收口作用的是(B)A、熏洗法 B、贴药法 C、敷药法 D、坐药法 E、中药保留灌肠法 369、月经期及未婚者禁用的是(D)A、熏洗法 B、贴药法 C、敷药法 D、坐药法 E、中药保留灌肠法

370、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以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的是(C)A、熏洗法 B、贴药法 C、敷药法 D、坐药法 E、中药保留灌肠法 371、熏洗法的时间(B)A、l-5分钟 B、20-30分钟 C、30-60分钟 D、24小时 E、3-5天 372、厚型膏药用于肿疡敷贴时间为(E)A、l-5分钟 B、20-30分钟 C、30-60分钟 D、24小时 E、3-5天 373、热熨时间一般为(C)A、l-5分钟 B、20-30分钟 C、30-60分钟 D、24小时 E、3-5天 374、感冒病证多发季节(D)A、春夏 B、夏秋 C、秋冬 D、冬春 E、四季

375、导致感冒的主要原因是(A)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E、湿邪

376、外感咳嗽属于(B)A、邪实正虚 B、邪实 C、正虚 D、虚实夹杂 E、邪不实正虚

377、患者李某,男性,66岁,咳嗽痰多,咳声重浊,胸闷食少体倦,苔白腻。此属下列哪种病证(C)A、风寒咳嗽 B、风热咳嗽 C、痰湿咳嗽 D、痰热咳嗽 E、内伤咳嗽 378、喘证的发病机制主要在(C)A、肺肝 B、肺脾 C、肺肾 D、脾肾 E、肝肾

379、属“阴中之阴”的时间是(D)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零点 E、后半夜

380、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

A、水 B、火 C、木 D、金 E、土

381、下列哪一项不是鉴别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依据(C)A、恶寒发热的孰轻孰重 B、脉象浮数与浮紧 C、鼻塞流涕与否

D、口渴与不渴 E、舌苔黄与白,脉象浮数与浮紧

382、下列哪一项不是喘证的特征(C)A、呼吸困难 B、张口抬肩 C、胸腹胀满 D、鼻翼扇动 E、不能平卧

383、心悸伴头晕,面色无华,倦怠无力,失眠健忘,舌质淡红,脉细弱,宜选用最佳方剂(B)A、四君子汤 B、归脾汤 C、灸甘草汤 D、生脉散 E、天王补心丹 384、分别清浊是何脏的功能?

(C)

A、胃

B、胆

C、小肠

D、大肠 E、膀胱

385、心阴虚为主的心悸,其治疗最佳方剂应选用(C)A、朱砂安神丸 B、六味地黄丸 C、天王补心丹 D、大补阴丸 E、酸枣仁汤

386、吐血缠绵不止,血色暗淡,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主方是(B)A、泻心汤 B、归脾汤 C、知柏地黄丸 D、龙胆泻肝丸 E、百合固金汤

387、吐血鲜红或紫暗,口苦胁痛,善怒,舌红绛,脉弦数。主方是(D)A、泻心汤 B、归脾汤 C、知柏地黄丸 D、龙胆泻肝丸 E、百合固金汤 388、阴虚发热,可选用(A)A、清骨散 B、丹栀逍遥散 C、六味地黄丸 D、补中益气汤 E、逍遥散 389、气虚发热,可选用(D)A、清骨散 B、丹栀逍遥散 C、六味地黄丸 D、补中益气汤 E、逍遥散 390、下列何项生理功能属阴(E)A、升浮 B、兴奋 C、推动 D、温煦 E、抵制

391、鼻为何脏之窍

(C)

A、心 B、脾 C、肺 D、肝

E、肾

392、六淫邪气侵犯人体最易引起疼痛的邪气是

(D)

A、风 B、燥 C、湿 D、寒 E、火 393、小儿指纹色紫黑的主病为

(E)

A、热证 B、外感表证 C、风证 D、虚证 E、血络闭郁

394、褥疮瘀血红润期的治则是(A)A、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B、行气活血 C、清热解毒 D、养血和血 E、以上都不是 395、无神之舌为

(C)

A、痿软舌 B、地图舌

C、枯舌 D、肿胀 E、裂纹舌

396、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冰糖或蜂蜜炼制而成属(B)A、酒剂 B、膏剂 C、茶剂 D、散剂 E、丹剂

397、为患者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时,药液不可注入

(A)

A、关节腔、脊髓腔 B、大肌群 C、头面部 D、背部 E、四肢下段

398、电针疗法采用有节率的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一种波型,此波型称为

(D)A、密波 B、疏波 C、疏密波 D、断续波 E、锯齿波

399、为患者换药时应注意,对汞剂过敏者禁用

(A)A、丹药 B、油剂 C、水剂 D、散剂 E、注射剂

400、为患者实施药熨时,温度不宜超过

(E)A、3O℃ B、40℃ C、5O℃ D、60℃ E、70℃

二、是非题

1、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条件,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

互转化,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T)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T)

3、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T)

4、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调节机体各部分的通路。

(T)

5、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成。(T)

6、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T)

7、阳经分布在四肢外侧面,排列次序是:阳明在前缘,少阳在中线,太阳在后缘。(T)

8、腧穴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T)

9、常用的腧穴定位法有体表标志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法。(T)

10、常用的手指同身寸定位法包括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寸指同身寸。(F)

11、位于前正中线,脐下3寸处的腧穴是关元。

(T)

12、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第六颈椎棘突下。(F)

13、位于内踝上2寸,胫骨内侧后缘的腧穴是三阴交。(F)

14、六淫之邪多从口鼻、肌表侵犯人体而发病。(T)

15、五淫致病具有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等特点。(F)

16、八纲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T)

17、感冒多因感触风邪或时行邪气引起肺卫功能失调而致。(T)

18、气虚发热的治则是补益中气、甘温除热。选方是补中益气汤。(T)

19、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头面四肢,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T)20、黄疽最重要的特征是目睛黄染。(T)

21、外感头痛分为风寒头痛、风热上扰、风湿上犯。(T)

22、七情太过,可损伤相应脏腑,从临床上看,以心、脾、肝三脏为多见。(T)

23、中医最基本的病机是邪正相争、阴阳失调。(T)

24、坐药法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行气止血等作用。(F)

25、中药保留灌肠法常用方法包括直肠注入法、直肠滴注法。(T)

26、辛味药有温里散寒,补阳益气等功能常用于寒证,阴证。(F)

27、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患者禁忌针刺。(T)

28、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和辨证论治。

(T)

29、吹药法是将药粉均匀地吹到患处的方法。

(T)

30、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腹部、腰骶部均宜拨罐。

(F)

31、水针法,又称穴位注射法,是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的一种治疗方法。(T)

32、正常脉的基本形象是: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和缓无力,节律不定。

(F)

33、弱刺激是指应用皮肤针时,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以局部皮肤略有潮红,患者无疼痛为度。(T)

34、拔罐应选择肌肉丰满部位,凡骨骼凸凹不平处可施拔罐法。(F)

35、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

(T)

36、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三个方面。(T)

37、皮肤针法循经叩刺时,每隔5cm左右叩刺一下,一般可叩刺8一16次。

(F)

38、中医学理论体系有诸多特征,其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最基本、作重要的特点。(T)

39、临床上常见的针刺意外情况有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气胸。(T)40、针刺的角度是指针身与针刺部位的夹角,针身与皮肤呈70°角为直刺、45°角为斜刺、15°角为平刺。(F)

41、对胸胁腰背部的腧穴,宜直刺、深刺。(F)

4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T)

43、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T)

44、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气、六味、升降浮沉、归经等。

(F)

45、四气是指药物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T)

46、咸味药具有泻下通便和软坚散结的作用。

(T)

47、通过炮制能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如酒炒则升,姜制则散,醋炒则收敛,盐制则下行。

(T)

48、针体在体内异常紧涩,出现不能提插或捻转的现象,称为弯针。(F)

49、皮肤针法循经叩刺时,每隔1cm左右扣刺一下,一般可扣刺8---16次。(T)50、肝开窍于口,其华在面,肝于胆相表里。

(F)

51、温针灸具有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T)

52、刮痧过程中发现患者出现异常,应继续刮痧,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F)

53、两颧潮红者,多属于阴虚火旺。

(T)

54、对高热,急性炎症等实热证者禁用热熨法。(T

55、用皮肤针扣刺时用力须均匀,针尖要垂直而下,垂直而上,避免慢、压、斜、拖,以减轻疼痛。(T)

56、中医学理论体系有诸多特征,其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T)

57、六淫史自然界风、寒、暑、燥、热(火)六种气候变化的统称。(F)

58、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T)

59、“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T)60、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病机中比较特殊的病理变化。(T)6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管呼吸,助心行血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T)62、气陷是气运行不畅而郁滞的病理状态(F)63、红降舌主热,寒或瘀等症(F)64、热坐浴的禁忌证是妊娠末期及痔疮疼痛

(T)

65、中医的诊病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其中闻诊包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T)66、汗证的发病原因是由于气候炎热。(F)67、脉搏迟缓,而不规则的间歇叫结脉。(T)68、为患者进行穴位注射时应评估患者局部皮肤情况及有无药物过敏史。(T)69、针刺用的毫针,要经灭菌后方可使用。(T)70、患者在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时可以用短针进行针刺。(F)71、针刺时不用评估患者皮肤的完整性。(F)72、晕针是指针刺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晕厥现象。(T)73、弯针指进针后针身在患者人体内发生折断现象。(F)74、滞针指针体在体内异常紧涩,出现不能提插或捻转的现象。(T)75、皮肤针具有调节腹脏功能,疏通经络促进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F)76、水针每穴注入药量遵医嘱,一般为1-2cm。头面浅表处0.3-0.5cm。(T)77、水针注射时,进针后患者有触电感方可继续注射药物。(F)78、密波频率在50-100次,常用于治疗痿症和各种肌肉,韧带,关节,肌腱的损伤。(F)79、电针应取同侧1-3对穴位为宜。(T)80、拔火罐操作前需要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痕。(T)81、拔火罐的目的是,患者风寒湿痹所致腰酸背痛,虚寒性咳嗽症状缓解。(T)82、刮痧时要来回刮,用力均匀,适中。(F)83、推拿顺序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前再后,先头面后躯干,先胸腹后背部,先上肢后下肢。每次推拿15-30分钟。(T)84、坐药法适用于妇科慢性疾病,未婚者禁用。(T)85、电针法操作 “得气“后将电针仪输出电位器调至“0”,导线接好选择波形,由小到大调节电流。(T)86、敷药药物较干时,应用所需的药汁,酒醋,水等湿润。(T)87、涂药时要尽量涂厚,增强疗效作用时间。(F)88、中医历来主张“七分治,三分养”,其中“养”即护理。

(F)89、中医护理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

(T)90、中西医结合护理是辨病、辨症与辩证。

(T)

9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主疏泄与主藏血两个方面。

(T)92、中精之府是指胆。(T)93、脾开窍为口,肺开窍于眼。

(F)

94、胃的生理特性是以降为和,喜润恶燥。

(T)95、肺主气,脾主运化。(T)

96、肾为气之根,是指肾具有纳气的功能。

上一篇:【精华】竞选班长演讲作文汇总下一篇:久违的《作文素材》与《满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