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

2024-07-14

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共8篇)

1.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 篇一

2012年中考时政热点专题

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1、国家重视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哪些观点?(党要求“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表明了什么?)(党中央重视“三农”问题体现了哪些道理?)

【答案】⑴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⑷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⑸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⑹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假如你是某市市长,你打算怎样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写出三条工作思路)

【答案】⑴使城乡协调发展;⑵努力减少贫困和低收入群体;⑶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比重;⑷解决好就业问题;⑸建立社会保障体制;⑹切实保障公民的人权。

3、假如你是一位全国政协委员,需要提交三份与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的“提案”,你打算选择百姓关注的哪些热点问题?

【答案】⑴解决农民工欠薪,关注农民工权益;⑵关注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⑶维护公平正义、树立司法权威;⑷关注职工再就业问题;⑸维护社会治安,推进平安工程;⑹重视信访,解民疾苦等。

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①减免农业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②搞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④坚持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⑤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等。

4、请你列举社会还有哪些不和谐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你如何解决,请提出建议。

【答案】A.⑴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再就业压力也相当突出;⑵农民收比较低;⑶部分社会成员生活无保障,存在生活困难群体;⑷分配不公,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⑸社会事业投入不足。

B.建议:⑴千方百计扩大就业;⑵减免农业税,加大支农力度;⑶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⑷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⑸理顺收入分配制度,打击非法致富;⑹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支持,完善社会事业投入机制,增加对社会事业的投入。

5、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1)你身边有哪些不公平的现象,列举一二,并说明其危害。

【答案】一些贫困孩子上不起学,贫困人口就医难等。危害:①影响国家人口素质提高;②降低人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同感;③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④影响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等

(2)就如何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提出自己的建议.【答案】①建立健全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②营造惩恶扬善的良好社会风气;③加强法制建设;④坚持以人为本等

6、你了解到的“不和谐的音符”有哪些,写出来告诉大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方面)【答案】经济方面:个别地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政治方面:法律制度尚不健全;文化方面:个别公民的思想道德意识淡薄、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生态方面: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想象时有发生。

你认为解决上题中“不和谐的音符”最根本途径是什么? 【答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7、作为国家的小主人,请结合所学知识就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①要科学合理地制订发展规划,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②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作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③加强对公民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建设诚信社会,优化投资环境;④坚持以人为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⑤推进民主政治建设,鼓励公民献计献策;⑥注重社会公平,关心下岗职工和困难群众的生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⑥落实依法治国,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8、构建和谐社会,中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的交往中应该怎么做? 【答案】(1)要尊重父母、老师、同学和朋友,在同学之间、家庭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关系(2)要学会换位思考,宽容他人。对父母、老师、同学的不同意见持宽容态度(3)要讲究诚信,对人守信、对事负责,培养自己的诚信意识;(4)要在社会上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去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等弱势群体(5)在班内开展互学互助活动,同学之间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使班级形成团结协作的和谐氛围。总之,大家要互相尊重、互相团结、诚信友善,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交往的大环境。

9、使人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答案】①合理的收入分配可激发各生产要素的活力,使劳动者尤其是低收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②有效化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基础。

10、谈谈如何使人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答案】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②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③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平;④加强宏观调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有效调节个人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11、“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回答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关注民生和怎样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1)①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共同富裕;②关注民生和解决民生问题体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人民服务的需要,是落实三个代表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①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紧紧扭住发展生产力不放松,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极大地增加社会财富,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②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12、建设“和谐云南”(1)说一说建设“和谐云南”首要任务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理由:①发展是硬道理,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②只有发展经济,才能解决目前的主要矛盾,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才能为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物质保障。

(2)谈一谈如何建设和谐云南? 【答案】①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云南建设成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强省;③实施依法治省,大力推进民主制度建设;④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建设和谐文化;⑥坚持科教兴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⑦保护资源、环境,提高人口素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3)作为云南的小公民,你打算为建设“和谐云南”做些什么? 【答案】①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和谐云南的本领;②从自身做起,为创建和谐班集体、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做贡献;③从小事做起,遵纪守法、文明团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13、国家和则强,社会和则安,自然和则美,家庭和则兴,生命和则康。

(1)在建设和谐云南主题教育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贡献自己的两力量,请你结合当地所在乡镇实际,为营造和谐村镇文化环境奉献两个金点子。

【答案】例答一:建立图书室、阅览室、报刊栏等,大力宣传科学文化知识;例答二:破除迷信,开展各种移风易俗的活动。

和谐校园

(2)校园是我们成长的乐园,请你热情参与,设计出你心目中的和谐校园。【答案】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环境优美等 我爱我家。(3)明明家里近来出现一些“不和谐之音”①母亲偷看明明的日记时恰好被明明发现了②父母借口工作忙,很长一段时间没去看望爷爷、奶奶了。如果你家也发生了上述事情,你会用哪些知识说服父母?

【答案】①公民的隐私权受到法律保护;②对父母的赡养扶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应尽的义务(或有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承担父母必要的生活费用,在精神上给予必要的慰藉);③父母要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子女等

和谐成长(4)在即将毕业的时刻,面对新的起点,相信你一定会很好的把握人生的航标。为了自己的和谐全面发展,你准备怎么做?

【答案】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或本领,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认清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立志成才。

14、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据悉,为了落实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你校正着手开展“建设和谐校园”系列活动。

(1)请你为此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观点正确,语言简洁)【答案】①建设和谐校园,从你我做起。②建设和谐校园,你我共同参与。③团结友爱,和谐相处。④手拉手,心连心,和谐校园大家建。⑤校园是我家,和谐相处靠大家。(①促进和谐,人人有责;②和谐社会人人共享。③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幸福家园;④和谐社会,我们共同的追求;⑤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⑥美好的和谐社会,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

(2)关于建设和谐校园的建议 【答案】①遵守校规校纪,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②尊重老师,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好,回答问题要起立等。③举止文明,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不赌博等。④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真诚相待。⑤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说谎,不骗人等。.15、请举出现实生活中令总理“最感动”、“最痛心”事情的实例。

【答案】最感动:媒体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广大网友在各留言版留言,对政府提出意见、建议等。(人民对政府的支持——总理语)

最痛心:煤矿安全事故频发;药品价格虽然一降再降,但仍偏高;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等。(在三年的工作中,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问题解决得更好——总理语)

16、最痛心的事,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努力?

【答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抑制商品房价格过高;关停不合格煤矿;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发展;重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7、请你列举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小于三条)(时事)

【答案】看病难看病贵、反腐败、教育收费、社会治安、收入差距能否缩小、就业形势、食品安全、房价是涨是跌、社会保障和救助、物价水平等。

18、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什么?

【答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19、当前我国须重点解决的民生问题有哪些?

【答案】涉及教育、医疗、住房、环保、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其中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学是民生之基,就医是民生之急,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

例题:民生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让全体人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和公共财政阳光”……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更是列出了一份引人注目的“民生清单”,送出了民生“大礼包”:3917亿元,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858亿元,缓解“上学难、上学贵”问题;312亿元,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19亿元,支持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住房等问题。

20、中央财政送出民生“大礼包”表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

21、中央财政为什么要送出民生“大礼包”?(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

【答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了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等。

22、近几年我国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区别应采取哪些措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

【答案】免除农业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修订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通过物权法;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抑制商品房价格过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两者结合)

23、列举几例反映党和政府致力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事例。

【答案】取消农业税;实施下岗工人再就业工程;开展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百日维权”活动;西部大开发;进行工资等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两免一补”等。

2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怎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请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

【答案】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政治: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科教兴国,增强民族创新能力……

25、解读对联

上联“农民种田不交税

下联:学生上学不缴费

横批:国恩浩荡

(1)请部这幅对联反映了党和政府深切关注什么问题? 【答案】民生问题。

(2)你还能举出几项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吗?

【答案】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解决人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关心、关注农民的问题,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农民子女就学问题;出台“国六条:抑制房价上涨,让老百姓信住得起房,安居乐业;加大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3)请问当前社会生活中面临的民生问题(即影响和谐社会的矛盾问题,也是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有哪些?

【答案】如: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社会收入不公;生产安全,饮食安全,校园安全,令人担忧;药品监督安全出现黑洞;个别党员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员贪污腐败。

(4)依据所学的知识,解决民生问题政府总体上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弘扬民族精神:艰苦创业。

(5)政府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教材哪些观点?

【答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维护社会主义公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

26、青少年学生怎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答案】(1)要树立崇高理想,要有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2)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硬本领。(3)要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自觉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去,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4)坚决同一切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为作斗争。

27、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同“不和谐”的因素)如何解决? 【答案】A.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⑵农村居民收入低且增长相对缓慢。B.方法:⑴发展农业科学技术,走科技兴农的道路,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⑵加大对农业的投入;⑶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⑷拓宽农民就业的渠道。

目前我国农民工已突破1亿人。而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工伤事故多、超时加班、子女就学难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成为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28、怎样才能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请你就此提出三条合理化的建议。【答案】⑴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⑵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⑶增强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⑷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维权意识。

29、请你设计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标语。【答案】例:建设新农村,共奔富裕路。

2.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 篇二

一、更新医院理财观念

随着医疗机构不断深化改革,面对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医院必须通过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最低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收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医院要以优质、高效、低耗的服务赢得医疗市场份额,建立一个标准化和全面的医院财务管理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新理财观念是市场经济形势下医院财务管理成功与否的基石。理财观念更新的对象首先是财务人员。财务人员是财务管理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不仅要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而且要将专业财务知识和最新经营管理理念融合在一起。其次是医院的主要领导。医院的主要领导大部分是医学方面的专家,并不擅长财务管理。财务人员应多向主要领导灌输理财新观念,让领导在思想上接受并把它融合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去。同时也要利用不同场合向全院职工做好理财观念更新的工作,使全体职工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医院理财中来。

二、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目标

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医院财务管理的前提。众所周之,非盈利性医院的性质是社会公益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医院自身的发展也要求医院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增收节支,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因此,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医院的特殊环境理好财、用好财,以保证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医院目标有:(1)医院是承担一定福利职能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2)医院是“以病人为中心,防病治病”的场所。(3)医院应以最少的财力消耗向社会提供最好的服务,让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由此可见,医院作为防病治病的组织,以病人为中心,提供各项医疗服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已逐步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医院的经济运行同市场经济息息相关,市场已成为医疗资源基本配置的主体。医院如何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对医疗资源进行合理配制和分配,是新形势下医院对医院财务管理提出的客观要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减少破产风险,使医院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医疗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高科技技术领域,医院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筹集医院所需资金是对医院财务管理的进一步要求。

三、提高医院资金使用效率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达到资产的保值、增值目的,防止资产流失,对医院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是对医院财务管理更高的要求。严格的审批制度是医院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举措。医院要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能产生最佳的效果,严格按照审批的预算和计划所规定的用途合理使用资金,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制度、开支标准及开支范围。万元以上设备的购置,必须有可研报告和通过专家会论证,经审计科、财务科验收合同后方可付款。后勤物资的购置由保管员和主管科室提出采购计划,主管院长审批后方可采购,财务科根据采购计划及实物入库单逐一审核无误后方可付款。同时,财务科有权对超计划采购和库存过大的采购拒付款;在差旅费、招待费等开支中更应严格把关,坚决控制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到位,有效保证医、教、研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保证医院的物资供应的同时,又不造成物资积压。

四、加强医院成本核算

医院应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借鉴企业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制订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包括建立成本核算组织和成本管理网络,规范核算单位的收入、费用项目和收支范围,健全责任成本会计制度,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成本效益的分析评价工作等。在医院内部应全面开展项目成本核算和单病种成本核算,为医院经营构建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优势。再次,医院要在深化、细化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同时,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进行系统成本管理:(1)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人力资源是医疗服务活动的主体。同一医院内部卫生人员存在着不同的知识和技术含量;相同的物力,因不同的人力技术和管理,所产生的效益不同,不能仅通过投入产品的生产要素组合来衡量医院成本,更应重视知识、技术、管理等软资源的合理使用和配置。因此,医院应把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作为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2)资材成本管理:卫生材料、药品资材等流动资产一般占医院总资产的30%左右。为此,医院应努力降低采购成本:一是对大批量的卫生材料、药品等要实行招标采购实行政府招标采购的方法;二是要运用现代物流配送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储备定额,凡是能够顺畅配送的药品、耗材,应尽可能降低储备;三是加强对临床科室的管理。为保证成本核算数据的真实性,科室在领用耗材时应与收入相匹配,严禁科室“二级库”现象。(3)设备成本管理:一方面,增添、更新大型设备时必须进行医疗市场的调研,提交可行性论证方案,并将设备折旧纳入科室成本核算;另一方面,要重视设备的日常使用情况,检查设备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4)其他费用管理:临床科室、医技部门消耗的水、电、气等由于内容复杂、涉及人员面广,是成本管理的难点,应尽量安装分表准确统计;办公费、邮电费、差旅费等由财务科部门归口统计,纳入科室成本。

五、医院财务活动的科学分析和评价

3.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 篇三

当前,全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在当前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与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就业压力相当大。

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到农村基层服务和参军入伍,给予学费补偿与代偿助学贷款。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因失去工作岗位而返乡。农民工最怕的是失业,最恨的是欠薪,最担心的是生病,最渴望的是孩子能在城市继续上学。對于农民工来说,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就业。因此,必须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和稳定现有就业岗位。要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工就业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困难企业与员工协商薪酬,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技能培训等办法,尽量不裁员。加强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组织返乡农民工参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对就业的公共服务,继续大力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灾区劳动力就业,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安全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针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一要推进制度建设。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要覆盖全国10%左右的县(市),出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二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要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参保工作。农村低保要做到应保尽保。三要提高社会保障待遇。今明两年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每年增长10%左右。继续提高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标准。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2009年中央财政拟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比2008年增加439亿元,增长17.6%。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的力度之大,是过去少有的。

三、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教育是民生之基。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今年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促进教育公平。要落实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增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确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二是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继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引导高等学校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适应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提高1200万中小学教师待遇,中央财政为此将投入120亿元。四是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五是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从总体上讲,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着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尤其是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一重大目标,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我国将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009年,各地要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国城乡居民分别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范围,三年内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水平。二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09年要统一制定和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出台基本药物生产、流通、定价、使用和医保报销政策,减轻群众看病就医基本用药费用负担。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09年要全面完成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今后三年内中央财政再支持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000所县级医院和24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扩大免费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增加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职业病、地方病防治的专项投入。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重点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中央已经决定,今后三年各级政府拟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318亿元,以保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各级政府全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切实提高自身的社会管理能力。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中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有的问题已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任务加重。因此,必须切实加强社会管理,以维护社会和谐安定。要特别重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要坚持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服务群众,化解矛盾。要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要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严密防范、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

4.毛概。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篇四

然而,经济指标的增长与发展,并不意味着中国民生问题已经得到全面解决。民生问题与时代的发展同步。现时代突出以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的重要性。现阶段社会中关于民生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

1)“看病难”。一方面,农民看病难,不仅是因为农村地区医疗机构少、制度不完善,而且医药费也昂贵;另一方面,即便是在市里,即便能够支付医疗费用,也存在着挂号、排队时间长,问诊、就医时间短,检查程序复杂等问题。2)“就业难”。巨大的就业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困扰着就业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3)“住房难”。住房是当前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只有做到使群众住有所居,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

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途径。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然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易事,其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因此,要改善民生问题,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5.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篇五

作者:冬草香

摘要:民生问题与人民息息相关,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需要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为此党中央与时俱进,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关键词:和谐社会民生

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二.现状与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带来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和谐社会建设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社会建设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同等地位的一个崭新层面。第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

2012思想政治论文2.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需要积极 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这就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只有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只有完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只有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只有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环境。

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只有增强社会团结和活力,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广泛力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6.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 篇六

加强政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重点、措施与建议

一、前言

政务中心的产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产物。是政府自我改革、自我革命导引出一个全新的服务型政府的结果。是国务院于2001年悄然拉开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至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在此基础上,在此种大环境下,改革的效益日趋凸现。政府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的情况,得到了逐步扭转。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行网上审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规范审批行为,优化投资环境,推进政务公开,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民意。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近2000家政务中心。全国地级市以下政府,建立政务中心增至4500多家。有1002个政务中心的独立网站,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办成事、办好事,成为了各级政府的首选工作。

我省各级政府将政务中心建设,作为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创新之举。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大胆尝试,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在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发展环境中,还存着许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政务服务中心机构性质没有统一的规定,从事行政许可的人员没有依法依规上岗;政务中心建设规模没有规范的规定;行政许可项目、非许可项目、公共服务项目进入政务中心不全;部门对窗口的授权不充分;政务中心内部管理制度与服务规则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妨碍了政务中心作为政府管理创新和满意政府建设前沿阵地作用的充分发挥。鉴于我省政务中心发展的现状,为了认真贯彻实施好《行政许可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湖南省行政程序规》为进一步规范政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更好的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指示精神,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8年12月11日发布的湖南省地方标准一一《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和服务规范》、《政府政务服务中心质量监督与考核评定》,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标委服务[2009]30号文件]《关于下达2009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的通知》,将常德市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全国服务业标准化的重点试点单位。为我们如何建设好政务中心,提供了标准、方问和动力。紧紧抓住实施政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这个重点,努力推进政务中心管理和创新,正确履行职责,切实加强服务与监管这条主线。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加强政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重点

我省制定的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地方标准,既是对政务中心多年来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依据我国、我省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政务中心今后发展的科学规划。《标准》作为全省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文本,对政务服务具有创新,提升功能。我认为加强政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就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抓《标准》的宣传、教育,解决不协调的思想认识。

要从人的思想认识上抓《标准》的学习、宣传、教育。解决好对政务服务中心、认识不到位,出现项目进驻、人员配备等方面存在支差应付的不协调思想;解决好个别部门对进驻政务中心消极对待,对政务中心工作不反对,但不支持。不主动配合,消极应付的行为;解决好个别政务中心工作人员中思想上畏难,行动上怕难,工作上不思进取的思想。

2、抓《标准》中提出的,统一运行模式的实现。

要从政务中心运行模式的实现上下功夫,抓《标准》中提出的“一门受理,联合审批,统一收费,限时办结”统一运行模式。实现“一站式”、“一个窗口”对外和“一条龙”服务。要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所积累的许多好的成功经验,在《标准》执行中进行推广、发展。

3、抓《标准》中提出的,加强政务中心质量监督与考核评定。

要围绕《标准》中对监督的范围、监督方式和管理工作的详细操作规程抓落实,努力提高政务中心的整体执行力度。确保政务中心各项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内部行政审批职能,向行政审批科集中;行政审批科向政务中心集中;审批项目进中心到位,使政务中心成为部门实施行政许可的统一服务平台;审批权限进中心到位,使政府部门对窗口授予充分的审批、审核、决定权。实现政府部门内部审批权和监督权分离。

2、强化对行政审批程序的简化,最大限度的实现限时办结的措施。

行政许可直接关系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生产生活。对申请人而言,得到行政许可越早越好。因此,从提高行政机关办事效率原则出发,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办事环节,压缩审批时间是为基层组织、企业法人、公民服务的必然要求。要想在简化办事程序,实现限时办结上有所突破,我认为应该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依照《标准》要求,对进中心的项目实行“ABC”分类管理。其根本目地,是加强进中心项目的科学管理,建立制约管理机制,促使部门在对窗口授权工作中,最大限度的扩大进中心直接办理的项目量。以便使窗口最直接,最快捷的为群众提供服务。二是依照《标准》具体要求,抓好部门对窗口项目办理的授权工作。对无需集体研究决定、现场踏勘的审批事项,原则上要全部由窗口工作人员一次受理,直接办结。三是依照《标准》要求,切实抓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对每个项目的办理程序一事一议,科学规范窗口与部门内部科室之间的关系。要在部门开展审批项目实行“一审一核”的工作流程,做到办事主体明确,流转程序明确、工作责任明确。四是依照“标准”要求,切实推进“超时默许”工作机制,真正实现行政许可限时办结。许可事项的限时,要遵守《行政许可法》的原则规定和各级人民政府对许可时限提出的再加速要求。实现各部门在行政许可项目上的具体承诺时限,促进行政机关办事效率的提高。

3、强化对行政许可的联合审批,实现许可速度、效能的提高措施。

联合审批是《行政许可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政务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体现了行政许可实施和运行制度的创新。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如下工作,确保该制度的落实。一是针对实践中有行政许可事项需要到行政机关内部多个机构办理时,往往要在一个部门的不同机构之间来回奔波。出现了行政许可内部程序外法,造成申请人成本上升,违背了许可原则。依照《标准》中的规定,要求行政机关对行政许可实行集中统一地点(政务中心),统一受理,统一送达许可决定得到落实。二是针对一个行政许可涉及多个部门实施审批,往往是申请人跑了一个部门又一个部门,花费的时间很长。依照《标准》要求,可视申请的复杂程度,项目的大小情况,实行由分管市级领导、政务中心分管领导、部门领导(政府指定)牵头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合审批”专项会议,协调相关部门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结审批事项的切实实现。这样做,改变的只是许可实施的运作方式和运作程序,而各部门实际上仍在行使着各自的许可权。方便了申请人,提高了许可的速度和效能。

4、强化政务中心运行管理机制,实现运行环境根本好转的措施。

认真抓好政务中心环境建设,有着事半功倍的好事情。从抓运行环境入手,就能确保我们对政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重点,措施得以实现。主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政务中心与窗口单位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坚持召开部门主要负责人工作例会和窗口负责人工作讲评会,这样不仅可以通报和研究窗口服务的工作情况,还可以布置和落实中心的各项工作,更有利于单位与窗口之间的业务交流沟通。二是进一步推进单位领导窗口带班和现场办公制度,这样做可以强化窗口管理。改进审批服务模式,确保项目在中心集中办理,现场办结,公开透明,提高窗口办件的“内流转”效率。三是切实推行部门后备干部,进中心锻炼的措施。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这样才可以建立起一支业务精、作风好、服务优化、行为举止规范的窗口工作人员队伍。才更有利于整个政务中心的工作开展。四是加快电子政务和网上审批步伐。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善政务中心网络资源配置条件。发挥各级各部门电子系统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网上审批工作。这样才更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推行阳光政务。更有利于遏制腐败,更有利于整合窗口资源。

四、加强政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建议

政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是时代赋与的任务、广大民众的期望和要求。是政府部门工作的首选和职责。因此,我建议从于下三方面入手,确保政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1、加强领导,积极宣传落实《标准》。

政务中心建设,即是领导工程,更是民生、民心工程。来不得半点虚假,来不得办点折腾。要坚持以公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不搞“政绩工程”。要从公民的视角和需要出发来设定我们的工作重点,而不是让公民在强迫命令下按我们的办法去做。在宣传落实《标准》上,各级各部门领导要亲力亲为亲自抓。带头建立目标责任制,树立不畏艰难,勇闯险关的不屈工作劲头。要结合本地本政务中心的工作实际,对照、《标准》针对性的解决当前政务中心发展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

2、重视和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务中心整体行政效能。

政务中心建设与发展电子政务相结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要重视和加强政务中心,行政许可网络平台建设。构建起“网络申请、限时办结、语音告知、在线监督”的网络化审批模式。实现行政审批“一表通、一网审、一次结”。依托政务中心这个平台,大力推进政务公开进程,提高政府行政运行的透明度。保障公民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也是我们当初建立《标准》的初衷。

3、提高政务中心管理水平,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7.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 篇七

宁波市疾控中心自2001年12月成立以来, 始终贯彻“以人才为根本、科研为依托、科教兴中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工作方针, 成立10年来, 形成了以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为依托, 以建设科技应用型、技术复合型的适宜人才队伍为目标, 以培养学科带头人为关键, 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方式, 队伍结构明显优化, 人才素质明显提高, 推动了单位的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1 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现状

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成立至今一直高度重视学科建设, 截止2011年底, 中心实有在编在岗人数146人, 已拥有1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 即浙江省卫生厅“现场流行病学”医学重点学科;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 即宁波市科技局“病毒研究重点实验室”和宁波市科技局“毒物研究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在这些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引领和带动下, 中心科教工作蓬勃发展。10年来, 我们紧抓能力建设, 紧跟浙江省和宁波市“科教兴卫工程”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经过全中心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 共发表学术论文784余篇, 其中SCI论文38篇, 主编或参与编写专著14部。先后获得国家级、省 (部) 级和市 (厅) 级课题149项, 累计获得科研资金1 000余万元。获各级各类科技奖43项, 其中省 (部) 级科技成果奖9项 (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 、市 (厅) 级科技成果奖34项 (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4项) 。获国家版权局著作权证书3项。在“科教兴中心”战略的助推下, 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涌现了一批勤于学习, 善于钻研, 锐意创新, 积极奉献的优秀人才。中心现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人选2名, 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一层次2名, 二层次2名, 宁波市人民政府突出贡献专家1名, 宁波市卫生局优秀学科带头人2人、优秀中青年人才3人等。同时, 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从成立之初的44%提高到目前的77%, 副高以上职称人员从20%提高到34%, 为推动宁波市公共卫生工作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 学科建设助推队伍发展的措施

2.1 外引内优, 塑造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

10年来, 在编制紧缺的情况下, 中心积极创造条件引进高层次人才, 其中引进博士研究生2名, 硕士研究生32名。单位选送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 (其中目前在读1名) , 硕士研究生9名 (目前在读3名) 。目前, 中心博士研究生从最初没有到现在4名, 硕士研究生从最初5名到现在43名, 硕博研究生已经占中心在编在岗人数的三分之一。在不断提高学历结构的同时, 在学科建设中, 根据年龄、职称、专业及知识结构等因素, 合理搭建学科团队。一般每个学科在确定1名学科带头人的同时, 形成三个梯队发展:第一梯队集中优势资源, 培养中青年后备学科带头人1~2名, 使之具备较好的科研能力, 富有开拓精神, 科研成果效益显著。第二梯队多方位、多角度培养一批专业精良、业务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技术骨干, 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第三梯队以重点学科为龙头, 利用重点学科的学术优势和科研能力, 形成实力强大的学科群体, 通过学科合作及资源整合, 积极扶持相关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培养, 促进中心科研水平和人才素质全面提升。

2.2 多措并举, 打造丰富的人才培养平台

2.2.1 以学科带头人引领人才队伍发展

学科带头人是中心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 更是核心竞争力, 他们在各学科发展和业务活动中发挥着“领头羊”作用。因此, 学科带头人不但自身要跟踪国际科技进展、把握研究前沿领域, 掌握最新的科技信息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更要积极发挥好带领“羊群”的作用。为此, 中心建立学科带头人考核机制, 要求学科带头人积极开展学术研讨、专业辅导、专题讲座、技术指导等活动, 带领整个学科团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并辐射相关学科群的建设。

2.2.2 以科研项目带动人才队伍培养

近年来, 中心承担了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联合国基金会项目《小月龄婴儿麻疹高发成因及免疫对策的系统研究》等一批国家级、省 (部) 级及市 (厅) 级科研项目, 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 不但培养和选拔了一批新型拔尖人才, 而且能发现人才培养中的一些问题, 更能检验人才培养实际效果。同时, 为了调动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了中心立项课题管理办法, 对中心层面立项的课题按合同要求完成的, 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

2.2.3 以合作交流推动人才队伍发展

在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中, 中心逐步建立了与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医学院及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国内院校的密切合作关系, 选送多名人员进行学历深造和专业进修。同时, 用“请进来”、“走出去”, 加大与国际有关机构的合作及学术交流, 与香港卫生署、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合作, 连续开展了4届“甬港公共卫生合作论坛”, 并以此为契机, 选送3批15人到香港卫生防护中心进行对口 (现场流行病学) 专题培训;选送4人赴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德国亚琛艾滋病防治中心进行短期进修;10年来累计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赴国 (境) 外参加各类国际性学术会议和考察学习达70余人次。承办了卫生部与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开展的中美新发传染病项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风险沟通培训》, 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应邀作了讲座。举办了“现场流行病学高层次论坛”等多个全国性学术会议;承办了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3项, 省级继续教育项目37项。通过各类形式的国 (境) 内外合作交流, 开阔了眼界, 拓宽了思路, 进一步提高了人才队伍的学术层次。

2.3 以人为本,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2.3.1 强化政策导向,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中心先后出台了科技成果和学术论文等奖励办法、科学研究管理制度、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培训班管理制度、优秀学科带头人选拔管理办法、重点学科建设日常管理制度、重点学科会议制度、后备干部工作暂行条例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为促进中心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利的制度保障。

2.3.2 加大投入力度, 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

10年来, 中心共投入教育培训经费约400余万元, 主要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费、论文版面费和论文奖励费等;投入课题经费约400余万元 (不含上级配套资金) , 主要用于课题研究与奖励等。同时, 中心年终对有突出贡献人员颁发突出贡献奖, 激发了专业技术人员奋发向上、钻研业务、自主创新的工作热情。

2.3.3 优化阵地建设,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中心在推进学科建设中, 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引导, 逐步形成了每月一次学术培训;每次出国 (境) 后的成果汇报;每季度一次硕博学术论坛;每年一次青年学术论坛;每年一次读书月活动及每2年一次科教大会等常态化学习机制。购买了中国知网数字出版平台, 建立了宁波市疾控中心电子图书馆, 丰富了职工查阅学术期刊的资源。创新性引入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宁波疾控中心网络学院, 化解了工学矛盾, 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和教学时空的灵活性。颁布了网络学院学分管理办法, 实现了教学管理模式的常态化, 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提高了职工学术素养。

3 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问题与思考

3.1 人员编制不足

目前中心的人员编制数150名, 是2001年底疾控、卫监两项体制改革时确定 (人员编制每10万人口配备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最低) 。现因服务人口与疾病防控任务的增加, 机构人员编制数已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制约了学科建设中学科带头人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影响了人才梯队的建立。建议能根据单位的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现状, 适当增加人员编制数。

3.2 人员激励措施有限

8.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 篇八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前不久出台文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将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三个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要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支持粮食生产,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是要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加快农村公路、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是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支持农村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北京 刘铮)

全国农村小学和初中今年全部免收学杂费

今年是农村教育的关键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同时要完成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和全国农村远程教育系统。

免除学杂费将惠及全国农村近1.5亿名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后,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可减负500元。(北京 张先国)

我国首次把农民作为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对象

“五五”普法规划中,我国首次把农民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民政等部门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积极推进法律“进村入户”。

未来几年,要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为载体,组织村民广泛开展“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活动,引导村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理性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下大力气抓好乡村干部涉农法律的培训,引导乡村干部依法处理各项村务。(北京 李薇薇)

50万个农村基层团组织得到巩固加强

去年以来,各级共青团组织实施的“服务新农村团建基础工程”,全方位推进了农村共青团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团员团干部队伍建设。据悉,该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农村新发展团员70万名,推荐优秀农村团员入党13.4万名,整顿软弱瘫痪农村团组织11万个,近50万个农村基层团组织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呈现出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在福建、海南、甘肃、河南等地,团组织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团员青年流向变化的实际,探索实行了“联合建团”、“产业建团”、“协会建团”、“流动建团”等多种新型建团模式,进一步扩大农村团组织的覆盖面。

上一篇: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状下一篇:设备修理合格验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