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形势

2024-07-03

厦门大学形势(精选8篇)

1.厦门大学形势 篇一

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内容摘要:从2009年至今,中国的就业形势将变得越来越严峻.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大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本文就中国的就业形势,就业问题展开讨论,并给大学生就业指明前路,让大学生能对形势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尽早准备和提高自己,找到理想的工作。

关键词: 2009年 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

一中国就业形势现状.从2009年起,中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在09年GDP增长速度保持8%都很难了,这和国家的财富有很大关系,但是此外更重要的是,在超过10%的速度拉动下,中国每年创造出来的工作岗位,才能勉强满足数量庞大的应届毕业生的需求。低1个百分比,就会造成巨大的失业/待业人数。

二、解剖中国就业问题

总结就业难主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陷入了低谷,国内中小企业大批外企倒闭、迁移和收缩,从而大幅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就业空间[1]。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从而使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这一情况无疑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带来新挑战。2高校扩招影响

3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4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一些私营企业用工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5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

三、关于提高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1政府:

⑴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政府可从不同角度如供给,需求等方面发展我国创业

投资金的思路.,可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2],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还有搞好农村改革,农业发展新思路,创农村现代化道路,鼓励更多大学生下基层锻炼

[3]..同时可开展旅游发展战略策划,品牌策划,饭店与旅行社策划,提供更多就业[4] ⑵健全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政策.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5]。2学校:

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首先,教育理念必须从“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人格本位”转变,可采取多层次多方面模式如精英模式-团体模式-制度模式-系统模式等去灌溉学生精髓,让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6]。

其次,要变就业教育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最后,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3用人单位:

⑴ 企业应善于创新,强强联手,延伸优势,吸收更多人才[7].不应过分关注文凭。不应

存在性别歧视和生源地域歧视等[8]。

⑵ 其实在目前的形势下,不少大学生降低了薪酬方面的预期,对企业来说,正好可以

利用这一机会,找到更多优秀毕业生,为未来的发展进行人才储备。战略性的人力资源储备,可以成为企业校园招聘的主要目的。

4大学生:

⑴ 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同时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

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

⑵ 应多元化选择就业单位和就业地区。目前,我国农村及一些行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大学生都心态高不肯卷高手袖干活,使得一些就业市场白白浪费.⑶ 放远目光,提早做好市场调查与预测行业的现状[9],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

各种渠道途径[10],了解就业形势,认识自我,搜集就业信息,规代好末来..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11]。

大学生就业虽然严峻,但我们也不用担心,因为社会是不会淘汰有能力的人,只有社会残渣才被社会所遗弃,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同样在社会中存在,只要我们是社会的优良品种就不会被社会抛弃。

参考文献:

[1]王林萍 田美玉 国际金融.-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8.[2]王晓津 美国创业投资金的形成机制及波动特征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5.[3]陆学艺 “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1.[4]沈祖祥 世界著名旅游策划实战案例.-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3.[5]孙绵涛 教育政策论:具有中国特色社人主义教育政策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6]祁型丙 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7]包晓间,刘昆山 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案例.日韩篇-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8]刘苍劲,谈方 形势与政策(学习指导).-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9]陈殿阁 市场调查与预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式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9.[10]罗宇编 一文钱创天下:全面解析李嘉诚的创富奇迹.-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5.11

[11]谢卫民,李日京 就业指导-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

2.厦门大学形势 篇二

一、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 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

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 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 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 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 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 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 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2010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 这是中国经济增速自2006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 这必然会不利于就业需求的增长。

二、毕业人数增多, 竞争更加激烈

首先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 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 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 而且还相对萎缩。

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06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 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 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 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 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 将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再次是结构性就业不足,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相当明显;, 我们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仍抱着进国家大学读书, 要解决户口和干部身份问题, 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有保障的观念。

最后, 来自农村的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 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 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

三、作为求职者不应有的心态

大学生普遍薪资期望过高, 使的一些企业和单位不敢大规模的招人, 而且培育新人也将会浪费不少资源, 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大学生等劳动力的需求, 因此大学生的薪资期望不能过高, 毕竟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 应当从基层做起, 积累经验。再慢慢发展, 提高自己的薪资值。

局部行业和局部地区人才过剩, 从行业来看, 大家都希望到一些国家机关、科研单位和三资企业中去, 而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小型的企业就业。从地域来看, 大部分大学生都愿意到大城市就业如北京、上海、深圳等, 而不愿到西部等边远地区、基层发展, 使的东西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故我们应该鼓励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发展, 把学到的只是用到需要的地方去。从而即解决城镇等一些中小城市缺少人才的问题, 又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一次就业, 一生职业”的观念仍然存在,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 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 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 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大学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 积极到基层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同时, 大学生目前最重要做的是面对现实, 既然现实不能骤变, 我们最好的选择是先融入现实, 再试图改变。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

首先, 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 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 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 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 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 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 转变观念, 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 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 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 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 如丧失了自信心, 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 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 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 调整好目标, 脚踏实地前进, 争取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陈劲松.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校对策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100-103.

3.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管理 篇三

【关键词】以人为本;规范:管理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学生来良莠不齐,班级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学生的多样性决定了班级管理方式的多样性。

如何使学生在学校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老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的工作的實践,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觉得有必要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以人为本为核心,关注学生发展

学校育人的主体是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由于学生构成的特殊性,不只是心智不健全者,他们身上充满了矛盾,傲慢娇气,却又心理脆弱;讲究“自尊”,其表现又难以赢得他人的尊重;表现欲强,却往往以不良的方式展示;想与同学友好相处,却又敏感、多疑,妄自尊大;想改过自新,却又难割故交;想把学习搞上去,却自信心不足等等。这就要求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治学方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尊重学生,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搞好服务。

1、高校学生正是树立人生观、坐标观的时候。他的叛逆、逆反心理比较强,另外他们往往是非观念差、利害难辨,对他们的最有效办法是多引导、少批评。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减少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又可使他们自己明辨是非,分清利害,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当学生旧病复发或犯了新错误时,先不忙给予批评或警告,而是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分析利弊、揭示危害,让学生自醒、自悟。

2、以赞代贬当学生在不合适的场合表现自己的才能时,首先肯定其才艺,再做正确引导。这样,既尊重了他们,又不使他们尴尬、难看、出丑,使学生在一种和缓的气氛中自己认识错误,受到教育。例如:自习课上,有一学生唱流行歌曲,全班皆惊,没想到教师镇静如常和颜悦色,“唱得很好,请你给大家唱一首”,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他唱了,但脸红了,感觉到了场合的问题,以后不再做同样的事。

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依照程序实施管理

高校的学生管理具有两重性,既是对学生进行相对的约束和限制,提出一定的要求,通过适当的管理维持特定的秩序;也要通过管理,培养学生的某些良好习惯,树立一定的法制、道德、纪律观念,进而最终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规范管理的目的更在于后者。现在我们国家都在倡导依法行政,对学生的管理活动更应该在法制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大学生首先是国家公民,《宪法》、《民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都应该得到保障。高校的辅导员也是大学教师的一部分,担负着传承先进文化、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辅导员要首先具备法制观念,带头遵法守法,在进行管理的同时体现出法律的精神,在工作过程中依法行使工作职权不感情用事,滥用职权,做出超出法定权限甚至违法的行为,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

1、规范管理的主旨是依法依规管理,杜绝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人为因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就是辅导员管理的规矩,有这个规矩才能有良好环境的方圆。现行的《高校大学生行为准则》、《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细则》等管理文件有很多过时的内容,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又日新月异,学生的思想千变万化,及时的修改、更新管理规范的内容,使之符合时代发展的精神,符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是高校规范管理的关键。学生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不仅要符合国家法律的精神,遵循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而且要充分征求听取被管理者的意见,在实现科学有序管理的同时,使大学生在被管理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参与到管理活动之中。当然,规章制度的制定还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公平公正的规章制度可以保证学生竞争的平等,保证管理过程的良性发展。失去了公平公正,就是保护投机取巧,保护不正当竞争,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竞争的积极性而维护少数人利益的做法,是对规范管理和科学管理的致命损害。此外,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把日常琐碎工作系统化归类,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提炼提升,作为规章制度之外适当的补充加入到学生管理之中,贴近学生生活,工作针对性更强,管理效果更加突出。

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依照程序进行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管理上的违规行为,学生因为利益争端产生的矛盾,都是没有按照程序管理的结果。规范管理要求管理过程中的每个基本环节都有章可循,尽可能少的掺入人为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大学生的奖学金评定,都是按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排名来确定的。而综合素质测评里对成绩、思想政治表现、活动情况的所占比例有严格的规定,每项活动的分数累计也清楚划分,每个学生的加分情况都要在班级公示。在评奖过程中如果不按程序进行,随意加分,或者私自提高分值,都要引起学生的不满,带来管理上的极大混乱,起不到奖学金的奖优示范作用。可见,认真按照管理程序组织实施是大学校园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的保障。

2、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以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思维、会思考的发展变化中的人为对象,以不断变化相互碰撞和互相激荡的思想观念为内容的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动。它不仅涉及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意识,而且涉及人的生理、情感、爱好、家庭、环境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政治辅导员应当贴近大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以剖析他们的思想变化,疏导他们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塑造他们的精神世界为目的;以关心人、激励人、提升人、尊重人的价值,激发人的主体性,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宗旨,尤其应当以关注人的发展与自我完善来彰显其特有的人文关怀价值。

4.厦门大学形势 篇四

摘要

近几年,伴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壮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根据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指出了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进一步从社会经济发展、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就业指导及职业规划课程设置上客观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当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改良社会就业环境;学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绍兴文理学院论文No 1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指导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加上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更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的出现和愈演愈烈,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学校、家长及学生关注的话题,成为社会焦点问题。

一、新形势下的就业新问题

(一)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心理和理想有所偏颇

一些高校毕业生思想准备不充分,择业观念存在偏差,认为到大中沿海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大单位、大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才能体现自身价值,过多追求优越生活条件、较高的工资水平和较好的福利待遇,而自愿到我国政策有所倾斜及倡导的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的确是空乏其人,加之部分学生缺乏自主择业、艰苦创业的思想,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制约了毕业生的就业。

在对毕业生进行的一次就业意向调查中,有 85%左右的毕业生选择就业意向地点为“大城市”,愿意回家乡工作的不到 10%,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对物质经济利益过于关注,将其放在了择业的首位,限制了更多就业选择的可能性,就业理想由社会价值型滑落为经济价值型。

(二)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准确,违约增多、跳槽频繁

据了解,在对高校毕业生职业道德的综合评价中,对百家企业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90%以上的企业认为高校毕业生最大弱点就是“不愿做基层一线工作”,同时诚信缺失、违约增多、“跳槽频繁”。

在不良择业心理影响下,毕业生往往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合理定位,忽略自身条件、个人专长,不愿到基层,常常“大事做不出,小事不肯做”;不了解社会,考虑处理问题脱离实际,依赖性强,主动性不高已成为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弱点。毕业生大多以就业区域和薪金待遇为导向,并没有对自己制定一份良好的职业规划,只是频繁跳槽,这严重影响个人自身的升值与职业含金量的积累,同时企业也对高校的信誉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大大的问号。

(三)毕业生盲目趋众心理严重,缺乏与时俱进的灵变态度

在我们的招聘会现场经常可以看到在某些单位前人员拥挤不堪,而有些企业却无人问津。从毕业生就业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对就业单位的工作性质、岗位特征等因素知之不多,择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对自己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盲目从众造成的。目前在就业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市场规则,用人单位选择人才已逐步趋向理智化、现实化,而学生就业与时俱进的灵便态度和个性化的职业设计也已成为今后择业的首要规则。

(四)扩招带来的研究生的批量制造与教育过度问题

巨大的就业压力使许多学生被迫在学校继续读研,致使高校研究生报考人数猛增,以2002 年为例,国家计划招生 19.6 万人,比上年增长了 22.8%,但是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却增加到 62.4 万人,比上年增长了 35.6%,这就是说每年要有近2/3 的人被淘汰。我国是通过精英化教育阶段的传统学校来完成大众化的任务,高校的应用和科研人才一锅烩,批量制造的研究生在素质和能力上并不能够完全满足企业的要求,致使很多用人岗位上出现

教育过度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结构性矛盾是造成就业难的根本原因[1]

目前,由于我国缺乏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和规划,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许多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具有较大的盲目性,许多大学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另外,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依然延续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即重视知识灌输,缺乏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许多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差,大学生普遍缺乏具体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就业体制不完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国家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从体制、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带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2],比如: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1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这些政策无疑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根深蒂固,户籍准入和管理制度依然存在,尤其是档案在地方和各城市间不能自由流动,缺乏毕业生人才代理服务机构;由于不能及时就业的毕业生日益增多,应建立常设性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规范化管理各种人才市场和中介机构,避免其成为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人才招聘活动。

(三)毕业生的心态不能适应就业“大众化”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关键因素

大学毕业生由过去的社会精英变为普通劳动者,这在心态和就业观念上势必是个极大的跨度与挑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投资,当投入与产出预期严重失衡时,一方面会降低高等教育的规模,阻碍其发展,并延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速度;另一方面,在大学毕业生的心理上将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不愿意屈就一般行业,这种精英教育基础上所导致的求稳求富的心理和向往大城市、大企业、高薪水、高福利的传统就业观念在主观上必然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三、学生工作应积极应对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

随着高校扩招趋势的发展,毕业生就业形势趋于严峻,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社会的毕业生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压力也将会更大,任务更为艰巨,这就要求学生工作系统(特别是就业工作部门)跟随时代脚步,采取措施,应对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3]。

(一)教育管理中加强人文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建设与培养

专业素质是高校毕业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知识型劳动生产者必备的条件,只有贮存和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实现以博取胜,才会有雄厚的发展潜力,个体才能在未来更好的扩展生存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对理工科高校毕业生“一专多能”复合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培养适应未来岗位需求、具有探究精神和较强创造力的一流人才,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建设与培养。

(二)建立反馈体系、了解企业,给学生有力指导和热情服务

在指导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常常发生一些尴尬的局面,当学生问到这个企业怎么样,今后什么发展方向等问题时往往不能够给与学生一个很满意的答复,这主要是我们的跟踪、调研、分析和反馈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所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将会对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指导。同时树立有没有发展前途是毕业生衡量就业好坏的最主要的标准,为毕业生就业去向给予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加大沟通力度,帮助学生合理定位

由于应届毕业生都是刚刚涉足社会,对就业形势不十分了解,定位的不准确就造成了很多毕业生就业的不理想,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这就要求我们就业工作者通过讲座咨询、谈话等多种形式加大沟通力度,了解学生的状况,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定位。

(四)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过程始终

如今的就业教育大多数都集中在毕业生择业阶段,这就难免造成很多毕业生面对用人单位需求时“望条件兴叹”,责怪自己为什么不早点知道单位需求什么样的人才而来塑造自己。我们要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大学过程而不是面对择业的大四学年。这也就要求各高校在各院系设立专门的就业人员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

(五)加大诚信教育力度

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信用经济,缺乏信用的经济主体在竞争中是没有市场可言的。在全社会都在倡导诚信的大背景下,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也要讲诚信。这就要求我们就业工作者加大对毕业生推荐材料真实性核查和管理工作,同时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培养他们的诚心意识,不随意毁约,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形成一个良好的协作伙伴关系。

四、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在对大学生进行择业教育中加强职业设计理论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发展规划的明确程度,使大学生普遍能够熟练的运用职业设计理论,慎重的规划工作,明确人生发展方向。这一理论也为大学生有针对性地为就业做准备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探究在本科四年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依据。

(一)一年级:外语能力迅速攀升与提高

大学一年级需要完成由高中到大学的适应过渡,没有接触到专业课程,那么对学生来讲第一年最有效的方式也就是迅速提高和攀升外语能力。随着全球贸易的逐步深入、各国间交往的逐步增强、企业的国际间合作项目的增多,对外语水平的要求已经上升到很高的层次,需要听说读写均精通,同时需要增强第二外语的学习。

(二)二年级:广泛选课,发掘个人兴趣爱好

大学生要对自己进行职业设计,关键的一个先决条件是要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我国多年的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理念,为了出人头地学生拼命学习高名牌大学,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考虑过或意识到自己究竟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这就需要在大学阶段广泛的选取专业课程,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为自己量身定做职业设计方案。

(三)三年级:搞好专业学习,增强实践能力

在明确了自身职业发展的前提下,学好专业课知识是自身增值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同时由于用人单位对实践能力要求的提高,就需要学生在这个阶段就能够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提高自己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这主要可采取三种方式[4]:①高校可以联合有影响力及学生感兴趣的用人单位,在学校中开展培训课程,提早使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毕业后很快进入角色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增强了毕业生的竞争力,也为用人单位减少了对毕业生就业后再培训的时间与精力;②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加科技竞赛,做专业课教师的科研助手,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③学生可以通过到部分用人单位中实习或做兼职,了解社会需求及增强自身实践能力;④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考取外

语、计算机等相应证书来为自己增添就业砝码。

(四)四年级:合理定位,积极心态,参与竞争,选择岗位

通过三年的培养、锻炼与积累,毕业生已经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毕业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应聘技巧,敢于竞争并勇于竞争,不盲目从众,为自己选择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我国的招聘特点使得毕业生大多数在四年级上学期就能够选择好自己的就业意向,这也就为毕业生在四年级下学期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更加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提出了可能。

除了以上一些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外,理工科学生在大学期间最不应忽视的一点就是通过社会工作锻炼自身的与人交往、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将自身打造成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5.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五

福建八项重点改革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内容摘要:福建省政府近日出台了《关于近期推进八项重点改革的意见》。这是由于改革涉及范围很广,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不断增强,为保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都突破,针对目前发展和改革面临的突破问题,省省政府出在继续推进平潭开发区、厦门综合配套改革、同城化发展、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金融改革与创新、港口管制体制一体化等改革的基础上,近期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八项重点改革。

关键词:八项,改革。

一、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水利为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和防灾减灾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去年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并向纵深推进我省水利改革发展。

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一是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省级水利融资平台运作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水利,实现水利投入多远化,有效缓解福建省水利投入不足、水利设施薄弱的局面。二是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建立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睡觉形成机制。三是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和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

目标是:完善省级水利融资平台运作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实现水利投入多元化,有效缓解我省水利投入不足、水利设施薄弱的局面。提出建立健全省级水利融资平台、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等2项主要工作内容。

二、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

————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率年内答40%以上在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方面有两项重点工作。一是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改革,实现耕地、林地、滩涂、水面以及“四荒”地使用权有序规范流转,抛荒地耕地逐年减少。二十完善节约用地的的体制机制,有效提升福建省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我省年内将基本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研究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化流转的具体管理办法,建立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全省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率年内达到40%以上。同时,推广长汀经验,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突出成效。

改革目标是:加快构建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有效提升我省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提出完善土地使用标准和指标控制体系、健全土地价格调节机制、改革土地供应方式、建立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等5项主要工作内容。

三、深化企业改革发展

—————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面,通过推动国有企业整合重组、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加大省属企业产权化改革步伐,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控制力,进一步提升在能源、矿产等资源领域的支撑力,进一步发挥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带动力,进一步拓展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影响力。完成对省级党政机关与所办(属)企业及其管理的经营性资产的脱钩改制。提出研究制订省级所出资企业整合重组方案、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加大省属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步伐、推动对省级党政机关与所办(属)企业及其管理的经营性资产的脱钩改制等4项主要工作内容。

促进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将拓展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落实民营企业在融资、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同等待遇;对列入省“百项千亿”重点技术改造计划符合相关条件的民企项目,按购置先进技术设备费的5%优先给予补助;政府培训经费补企业政策向所有民营企业覆盖。构筑增长方式集约化、产业组织合理化、产权结构多元化、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民营经济发展新格局,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品牌、核心技术、较强综合实力的大型企业和一批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继续提高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出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深入实施我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工业稳定增长等政策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支持民营企业加强职工技能培训等4项主要工作内容。

四、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

————千人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我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层次相对较低,但同时也表明,我省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比较大。服务业发展大有可为,关键在于要有具体的抓手,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意见》提出的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引导社会资本养老产业是两个重要举措。” 这位负责人表示。

我省将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组织实施福州鼓楼区和厦门市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改革。

《意见》提出的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引导社会投资养老产业是两个重要举措。针对福建省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现状,福建省将全麻建设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机构。争取经过3—5年的努力,全省养老床位达16万张以上,其中,各类类型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新增5万张以上;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达到30张以上,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股权投资企业数明年实现翻番

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主体从高校、科研院所谓主体,转向以企业为主体。完善人才引见、评价、扶持机制,每年引进一批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力争到2013年全省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科研机构数量达到1000个。

大力发展股份权投资企业。争取到明年底,股权投资企业数量、管理资金规模、年投入案例和投资额都比2011年翻一番,形成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管理企业,使福建省成为全国股权投资业发展较先进的地区之一。

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文化单位改革、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健全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着力构建有利于福建省文化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争取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基本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同时还将实现全省广播电视有线网络“一省一网、全程全网、互联互通”,探索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路办法等。

七、创新城乡规划建设管理

————让每一寸土地都在规划中 福建上将支持中心城市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财政体制上先行先试,将周边与中心城市发展密切联系的县(市)纳入中心城市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探索县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十点,县规划区范围扩展到行政区。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通过建立完善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让每一寸土地都在规划中,每个建设项目都按规划进行,切实提高规划的约束力和执行力。

八、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县(市、区)全面建立行政服务中心 福建省将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制;按照服务中心、稳妥调整、审慎推荐的原则,研究推荐福州、南平、龙岩等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新设行政审批事项审核论证机制。

省政府还把建设行政服务中心列为硬任务,提出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改革,即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向下一个科室集中,进驻中心审批项目向行政权力网上公布运行系统集中。集中上半年平潭和26个尚未建立行政服务中心的县(市、区)全面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全省5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或便民服务代办点。

这一改革的目标是,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规范行政行为,创新服务方式,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良好投资发展环境。参考文献

6.厦门大学形势 篇六

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可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预测,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难以提供更充分、更客观信息的理由。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

当前就业面临怎样的形势?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这个问题,是时下校园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最关心的,在企业的招聘宣讲会上、与座谈交流中,他们总会问及。

可是,一遍遍追问,大学生们却难得到答案。

当前校园招聘形势京汉沪穗各地不一

在北京,据报道,虽然主管部门的“校园招聘禁令”要到11月20日才解除,但按照惯例,多数大企业都会在“解禁”前进校搞“宣讲”活动。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企业的入校宣传已提前进入高峰期,眼下一些名校每周有多达40场的宣讲会。因为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学生们的求职热点向工作较稳定的国企和科研部门转移。一位大学生这样分析就业形势,“美国经济不好,很多留学生会选择回国就业,而国内企业又减少招聘名额,所以今年我们的就业会格外困难。”

在武汉,据报道,11月9日,2009年湖北毕业研究生双向选择大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这是武汉市今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场大型招聘会。3万多名应届生进场“找饭碗”,由于岗位数较去年明显减少,多数学生主动调低了就业预期。据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而去年的同一主题招聘会,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今年的招聘单位数与岗位数之所以“缩水”,主要是因为一批企业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选择观望,金融、地产、外贸类企业以及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制造类企业的招聘则明显减少。

在上海,据报道,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了解到,进入这些高校开宣讲会的企业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未减少。11月25日前,在上海交大开的宣讲会将有202场,而去年同期是172场。同济大学已预约的招聘会也有200多场,在综合招聘会之外,学校还计划增开师资专场和卫生行业专场。东华大学毕业生进入机械、计算机、通信等企业的较多,目前看来这些企业都保持着招聘热情。

在广州,据报道,按照惯例,广东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高校的就业办现已着手与用人单位接触,为下个月的招聘会做准备。近日,一些高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目前反馈的情况看,今年的就业形势比预想中要好一点。广东一所大学的领导说,学校还没有具体监测到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前5个指标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专家表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处理等非认知技能的缺乏是中国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不能仅仅以大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去否定高等教育政策,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严格地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与此相反,由于大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而且这些中心大都居于高端的产业结构而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但是一些地方性的需求抑制(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

结果要么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要么是“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第一个方面是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沟通的能力;第四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

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个人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大学生就业的前景如何?

7.新形势下大学生学风建设探析 篇七

一、当前高校学风存在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新生事物不断涌现, 我国已进入一个快节奏的经济发展时期, 网络越来越发达, 高校学风随着时代发展也呈现不同的问题。整体而言, 高校学风是好的, 向着良性有序的方向发展, 但是因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不珍惜学校的美好时光而荒废学业的现象却屡有发生。这也在某一层面折射出高校在学风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这一系列问题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高校的健康发展。

(一) 迎合社会需求, 盲目追求热门化专业

一些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不安心学习本专业, 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 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也不管自己是否喜欢该专业, 不结合自身特点, 或者盲目听从父母建议, 没有对专业进行理性分析, 就开始盲目的转专业。该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 以致部分学生转专业后学业成绩下滑, 挂科现象极为严重, 甚至到大四毕业时都无法顺利毕业。

(二) 功利心理严重, 缺乏团队意识

受社会环境影响, 部分大学生只顾眼前利益, 不能将近期个人目标和人生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同时, 大学生在学业、评优评奖以及就业等方面存在激烈的竞争, 一些人做事不讲团结和奉献, 表现出严重的功利思想, 缺乏团队意识, 这不利于形成良好学习氛围。

(三) 独立性差, 自控能力不强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很多都是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下成长, 来到大学读书大多是第一次离开家乡, 远离亲人朋友,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较长时间内仍难以融入集体生活, 缺乏独立性, 无法适应大学生活, 以致学业水平下降。在大学充满了各种各样诱惑, 尤其是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 第一次来到城市读书, 感觉周围事物都很新鲜, 缺乏自控能力, 如沉迷于网络、经常出去“体验”繁华的都市生活, 无法安心学习,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四) 考风考纪意识淡薄, 学习积极性不强

高校部分大学生诚信教育缺失, 在年终期末考试中投机取巧, 对所学专业学科不认真复习, 在考试过程中无视学校考试规章制度进行作弊, 想不劳而获就通过考试。而且在老师多次提醒后依旧毫无考试纪律观念, 感觉大学作弊无所谓, 这种现象虽不常见, 但从某一层面可以看出我们的学风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进入大学后, 很多大学生认为大学与高中完全不同, 不用再去努力学习了, 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在大学生群体中比较常见。

二、影响大学学风建设因素探析

从以上大学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 我们的大学学风建设还有待加强, 先对影响大学学风建设因素进行分析, 通过对影响学风建设因素进行分析, 更有利于我们在加强学风建设过程中寻找最佳路径。

(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大学学风带来的影响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从某一层面来讲使更多的人进入高校学习, 给他们提供了机会, 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然而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给大学学风建设带来新的挑战:一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学生受教育程度不同, 入学时高考成绩差距较大;二是独生子女比例所占比重偏大。父母对子女都是无比疼爱, 甚至是溺爱, 这些学生大多自控能力差, 更有甚者生活自理还有一定难度;三是大学扩招后, 学校的师资、硬件设施, 如图书馆、运动场所、电脑机房等资源严重不足;四是扩招后多数大学实行学分制, 对大学生的教育实行量化管理, 学生自主选择老师、课程、学习年限, 自由度和灵活性增大。一部分学生难以严格要求自己, 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不能够进行合理规划, 甚至是压根就没想过毕业后要做什么。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风建设效果, 需要给予足够重视。

(二) 社会生活因素给大学学风建设带来挑战

在现今社会,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期, 市场机制好比一把“双刃剑”, 对大学学风建设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双重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积极层面来讲, 它使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 参与意识、竞争意识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在原本就已具备活跃思维的学生群体中, 更加激发了学生的进取意识, 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 严格遵守纪律, 珍惜宝贵时间, 积极踊跃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 给高校学风建设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 一些不良的消极现象乘虚而入, 如自私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 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贪图享受, 急功近利等思想严重。在大多数高校周围, 有网吧、棋牌室、游戏厅、饭店、宾馆等公众场所, 导致部分自控能力较差的同学经常光顾以上场所, 从而影响了学业。

(三) 工作中漏洞影响大学学风建设

在高校工作中, 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保障等各个工作环节还不能协调配合, 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致使一部分学生对学校的管理有不满情绪。一所高校的学习氛围很重要, 如果一所高校没有很好的学习氛围, 其在将来的就业竞争力中就会处于劣势。如一所高校的考研氛围, 当大多数学生都在努力奋战考研时, 就会促进更多的学生去考研。当然, 也不是让学生都去考研, 而是鼓励学生努力去学习、去奋斗。而当一所高校很少或没有学生去考研时, 一所高校的学习氛围必定是不好的, 这就影响了整个高校的学风建设。

三、完善高校学风建设对策

(一) 高校给予足够重视,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点, 因此高校应给予高度重视。优良的学风和浓郁的学术氛围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高校学风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 关系到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要加强高校的日常管理, 坚持教育的理念, 时刻为学生着想, 坚持不懈地推进学风建设, 积极给学风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 加强思想政治修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有思想的引导,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学风建设的基础。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发展形势,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增强他们辨别事物的能力。通过诚信教育, 使学生将诚信作为自己坚守的信念。加强学风建设, 要切实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给学生多一些人性化关怀, 使他们认识到在大学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实现人生理想, 以该使命为动力, 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去完成这一使命。

(三) 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氛围, 搭建学风建设平台

在高校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活动中学生也能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方面文化素养以及与人沟通能力。在开展的活动类型中, 应侧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品质, 还要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专业实习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 让广大学生有机会融入社会, 了解社会需求, 将文化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摘要: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热门话题, 历来深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学风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从高校自身出发, 提出了完善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为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营造一个良好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学风建设,对策

参考文献

[1]邓北川.教师在大学生学风养成方面的影响与作用[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薛奋勇.高校学风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8.

8.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新形勢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推进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高等教育从扩招以来,规模迅速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仅由精英化教育阶段迈向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而且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得到了很大发展。与之随行的现象是大学生的优越感荡然无存,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劳动力供求的矛盾逐渐加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更加突出。

另外,由于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使得大学生就业空间变小,就业难度加大,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数增多,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大学毕业生,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危机下该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焦点话题。因为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大事,所以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大学生的就业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曾说:“我们不能由大众化的门进入了大学,却要求以精英化进入就业领域。”当前,许多大学生恰恰保持着精英化的意识,而只有大众化的成绩与能力,主要表现为存在“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他们还意识不到当前的就业形势,仍然被“社会精英”的观念束缚着思想,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眼高手低,对薪酬、福利待遇要求过高,致使企业望而却步。对单位、城市选择过高,不愿到偏远地方或中小企业、私有企业、服务性行业及有待开发的地区和小城镇就职,而是想方设法留在大城市或大企业就业。不愿意吃苦,如果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他们宁愿选择坐在家里当“啃老族”,也不愿到基层施展抱负,造成了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和基层人才奇缺,另一方面,大批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造成大批高素质人才供应过剩的假象。所以说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就业难并非无业可就,而是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教育,降低就业期望值,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鼓励毕业生主动到社会真正需要的地方去工作,为社会多作贡献。

(二)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力度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的责任除了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有一方面能力专长外,还应当让毕业生有一定的就业技巧。就业指导既是毕业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化解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矛盾的有效途径。就业技巧的培养责任主要在于高校。但是,高校普遍存在就业指导力度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就业指导教育过于粗放,有的高校只是在每学期开设几节相关的就业形势教育讲座,就业指导的教师也缺乏系统的培训,还没有达到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就业指导的方法、手段和条件还相当缺乏,教材欠缺,内容不一,就业指导教育还不能科学化、系统化、个性化。所以各高校有必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在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就应当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获取可靠的就业信息辅导,个人资料准备辅导,国家就业政策辅导,就业能力辅导,自主创业辅导,手续办理辅导,社会职业适应能力辅导,等等。当然,在就业辅导中,切忌千篇一律,尽量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和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进行培养教育。

(三)高校应强化实践技能,突出办学特色

我在日常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现,除了就业难的大环境影响外,缺乏工作经验也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存在用人单位强调实践经验与大学生难以达到要求之间的矛盾。因为我国的传统教育存在着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现在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毕业就能马上顶岗工作、产生效益的人员,招聘广告上写着“工作经验X年”,而我们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和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不强,不能完全适应这一需要。大部分学生在校阶段,死啃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缺乏动手能力,这与很多企业要求能立刻上岗工作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说高校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突出办学特色,走应用型之路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

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方案,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线,注重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的紧密联系,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以实习实训为主要手段开展各种综合技能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促进就业,到企业中学习、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半工半学,根据需要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实践所得远远大于说教,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去感悟。高校不仅要大力开展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还要加大力度选择那些效益较好、规模较大、社会知名度较高或发展较快、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创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实质性地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共建,以共建求发展,拓宽学校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

综观就业率高的高校,其原因就是他们不仅校企合作办得好,而且学校在实习实训方面加大力度,每一个学期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社会、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自我调节,自动磨合与社会的结合点。

(四)高校应适时调整专业结构,突出专业特色

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高校在扩大招生规模时大量增设专业,有的学校在设置新专业的时候,对社会需求考虑不多,没有进行合理的市场调研,争先设置热门专业,使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从而造成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所以,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设置专业要突出专业特色。不能用单一的模式进行专业设置,应该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同类专业。设置新专业要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和考察,找准专业发展的生命线,使专业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高校还必须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才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供需结构的矛盾,才符合高校的办学基本宗旨。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改革,增加在校大学生实训、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

总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受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在改善大学生就业状况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帮助大学生及时转变思想,积极面对社会竞争,降低就业期望值,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迎接就业挑战。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决定其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求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注重知识的更新和自身的完善,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真正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才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陶书中.高职学生就业现状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06,(2):134-136.

上一篇:体味自然下一篇:方位英语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