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分析图制作

2024-09-29

园林景观分析图制作(精选10篇)

1.园林景观分析图制作 篇一

关于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与制作方法的探讨 1 城市住宅小区绿化设计原则

住宅小区绿化规划应坚持“方便、安全、整洁、环保”原则,从改善城市小气候,能充分发挥小区功能出发,通过建设高品位、高质量的绿化空间环境,创造一个舒适、美观、休闲、有益于身心健康、充满活力的城市人居生态景观。在现代住宅小区设计中,般要求绿化率达30%,高档住宅区甚至要达50%N60%。住宅小区绿化设计对树种选择要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此外,还应考虑以下方面:

1.1 绿化配置以植物群落为主。兼顾草坪

现代住宅小区,植物群落是绿色空间环境的基础,植物景观是绿色的主体,因此,应以乔木、灌木、草本花卉、藤本植物来有机结合,根据它们的种类和习性的相似性组成层次丰富而不复杂,适合该地自然环境条件的人工园林植物群落,以发挥最佳生态效益。科研人员从园林植物的改善环境功能和叶面积指数关系入手,换算出城市绿化最佳效益结构为乔+灌木+草。这种种植结构可创造最佳生态效益,既节省土地,又在环境生态效益上产生最佳效果。

1.2 绿化布局的集中与分散

我们知道,人类有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等。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更要注重居民的交流、运动和休息。如何围绕小区绿地这一共享空问,组织一些有益的户外活动,丰富小区居民生活,密切人际关系,规划设计时就要考虑集中的中心绿地。但过度集中的中心绿地环境难以安静,感觉空旷,人员往来也复杂,在实际生活中治理不甚方便,无形中同小区内大多住户之间拉开距离。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绿化设计中还应考虑设计一些分散的团块绿地,形成一些相对安静的空间,利于小区住户休息和生活。

1.3 绿化设计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住宅小区绿化不同于公园设计,要注重实用功效和美学艺术。在景观效果表达上要结合人文内涵,创造出布满情趣的生活空间。在规划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居民要求,满足小孩嬉戏,老人活动、品茶、下棋以及居民体育锻炼、健身等。城市住宅小区绿化设计存在的问题

住宅区绿地可分为公共绿地、组团绿地和宅旁绿地,它们有不同的功能和要求,设计时应有所侧重。尽管现代住宅区发展迅猛,但在住宅小区绿化设计中,尚有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2.1 “为绿化而绿化”的设计观念表现普遍

主要表现为一些住宅小区的绿化设计方案粗糙,这类方案仅仅满足符合规范或绿化法规条例的要求,但缺乏情趣和有人情味的可持久的绿化空间设计;有些住宅区的绿化甚至有拒人于园外的感觉,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被铁栅栏、围栏

包围,这样的绿化虽然绿化覆盖面积达标,但其绿化的实用功能却远远不能发挥它的作用。还有些城市规划中在市政广场、中心公园上很下功夫,对与城市居民关系最为密切、利用频率最高的住宅小区绿地建设却潦草马虎,应付了事。

2.2 住宅小区绿化设计千篇一律。千园一图

大多数城市居民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他们的住宅区没有特色,识别性不强,以致来访的客人很难快而准确地找到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少小区是一片草坪,中间点缀几棵国槐、臭椿或桧柏、红叶小檗镶边等,以致于缺乏个性,造成住宅区往往是一样的植被,一样的空间布局形式,这显然没有充分考虑居民的心理需要。其实,开发商关注绿化环境时,不妨关注一下绿化环境的差异性,这样,可以使你开发的楼盘脱颖而出。

2.3 过分重视草坪。而忽略植物群落配置

在住宅小区绿化上,目前尚有一种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倾向。单一大规模进行草坪建植,其实并不科学。草坪相对植物群落而言,观赏性强,但实用性弱,而且大范围的草坪养护及建植费用都很高,会增加住宅小区居民的经济负担。提高城市住宅小区绿化设计水平的建议

3.1 统一规划设计,协调布局

住宅小区绿地种类多,有小区中心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宅旁和院落绿地等,且规模不一,功能各异。在进行绿化景观设计时,应在统一考虑小区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根据使用功能要求,科学协调布置绿化景观,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化景观系统,并与城市整个自然绿化要保持统一。设计尽量做到“人性化、生态化、自然化”,步移景异,建设富有观赏性和实用性的住宅小区园林绿化景观。

3.2 植物品种选择、配植是园林绿化成功的直接因素

小区园林绿化植物可分为乔木、灌木、花卉、地被及草坪、藤本植物、水生植物等,应充分了解各种植物的特性再进行品种选择与搭配。品种选择要考虑植物色彩、花果期及时序,常绿树、落叶树,乔木、灌木,速生、慢生等因素。植物配植要有层次感,乔灌草的配植要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小区布局要求,合理配植高、中、低植物,宜将修剪整洁的植物配植在边际与外围,以构成多层次种植结构。另外,本土植物在当地有极强的生命力,抗病虫害能力强,养护成本低,因此在选择上应优先考虑。为了避免小区绿化千篇一律,应推广应用一些适合居住区特点的植物新品种,以创造出“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3.3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因地制宜是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适地造林,借景寓情才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精华所在。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少动土方,并适当保留原有的树木,这样可以减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并且显得朴实无华,真切自然。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用 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以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自然

起伏的多变地形比人工造的平面整洁地形更令人感到轻松、温馨与浪漫,更富有诗情画意。尽量避免过度注重外环境,盲目追求豪华水景布置等华而不实、高成本的设计。

3.4 景为人用。体现人性化

小区绿地是居民游憩、锻炼身体、休闲、交流的良好场所,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布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因此,在设计时,居住小区内的草坪采用~些耐践踏的草坪,同时铺设一些卵石路、滩卵石之类小石头,让居民踏卵石按摩脚以锻炼身体:另外,树下点缀大的石头,可以让人休息小坐;绿地内设置儿童游戏场地和设施,如沙坑、滑梯、翘翘板、攀登架、转椅等,可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使人们休闲、运动、交流等活动能融合在园林绿化景观中,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阳光雨露、乌语花香,营造出一个美丽、安全、舒适的生活空间,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性化设计。

3.5 园林景观要与生活、文化相结合高质量美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如今,人们对住宅小区绿化的要求不再只是一两块草地,三四个花坛,而是要求高标准、高质量的绿化景观。首先,绿化面积要大于建筑面积的30%,其次在合理运用植物、园林小品、园路和铺装等前提下,要强调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同时注重住宅园林景观要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提倡多元化,不要盲目效仿欧式风格的大门和护栏以及雕塑等,背离居民特有的生活与文化。住宅区园林绿化设计要符合实用性。儿童活动区内要树种树型丰富,色彩明快,比例恰当。一般采用生长健壮,少病虫害,树姿美丽,无刺、无毒、无飞絮的树种。配置方式要适合儿童的心理,便于儿童记忆和辨认。老人活动区应选择高大乔木为老人休息处遮荫,为晨练、散步创造意境。又如停车坪采用多样式花架,种植藤木植物,既能折算百分之百绿化面积,又能起到保护汽车之功能,增添区域整体环境艺术效果。

总之,城市住宅小区的园绿化设计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要营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使居家与自然融为一体,使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在城市住宅小区绿化设计时要不断创新,设计出真正人性化、生态化和自然化的园林景观。

2.园林景观分析图制作 篇二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园林模型的制作和展示, 能弥补常规平面图纸设计中的不足, 增强学生从二维到三维的空间想象能力, 理解园林要素在场地的实际表现与尺度应用, 并有助于提高整个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生各种综合能力, 合理完善园林模型设计制作方法

风景园林模型设计, 不只是培养学生对园林组成要素的单体和群体本身的外部造型的表现能力, 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对园林中各种组成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把握能力。合理优化园林模型设计制作方法, 完善课程内容与制作细化, 对课程的教学改革至关重要。

三、风景园林模型制作的方法研究

园林教学应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并注重全面素质的发展。具体的说, 在教学目的上, 要体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在教学方法上, 要突出实践的原则, 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内容上, 要适应现代科技发展, 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由社会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并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来决定课程体系。本文就风景园林模型制作方法的探讨提出几点看法, 以供商榷。

(一) 前期准备

1.确定场地, 对场地进行实地测量。

前期的考量场地, 收集第一原始数据是模型制作的第一步。根据现场的测量记录数据, 配合现场的视频数据采集核对, 确定模型场地的比例和尺寸, 通过CAD软件绘制等比例的精确平面图。CAD图纸打印两份, 一份垫在底板上用于确定位置, 另一张用来观测对比。采用SU软件绘制模型, 方便制作过程中比对一些细节和全局的掌控 (见图3.1) 。

2.工具和材料准备。

准备制作需要的工具:白乳胶、UHU胶、502胶水、美工刀、微型电锯、微型打孔器等。

准备制作需要的材料:PVC板、KT板、轻木板、防震泡沫板、精雕硬油土、油泥、无背胶贴纸、牙签等。

(二) 地形的制作方法

通过前期的测量与计算, 确定出整个场地的最高点和最低点, 并计算出相关高差关系 (比如水体与池壁的高差, 水面之间的高差, 水体边缘的园路与水面的高差, 地形之间起伏情况)

方法一:地基采用实体处理, 采用0.2cm的PVC板和0.5cm的KT板结合, 板材共需8~9层, 水体由3层5厘米KT板垫高成型, 水体两侧高坡有多处起伏, 都分别按等高线裁板制作, 充分还原的场地的原始地形状况。最后采用U胶粘合, 地形表面涂乳胶, 撒上草粉完成。

方法二:地基先利用泡沫堆出基本地形, 这样有利于减少全部是泥土对底板的压力, 同时也利于对地形的把握及塑造, 以及方便后期树种能植入泡沫便于固定。最后采用少许泥土对泡沫进行覆盖和肌理塑造, 这样的制作使得地基较为真实而轻便。

(三) 道路的制作方法

1.道路的制作方法

台阶:先用PVC板做基础, 然后用硬纸板做垫高, 上面贴纸。

石板园路:用PVC板材切割出若干合适大小的板子, 一块一块根据合适比例、距离铺设完成。

道牙:用KT板按照一定的比例裁剪成道牙形状, 贴上贴纸。

车行道:用PVC板按比例裁剪成道路形状, 贴上代表不同材质的贴纸。主干道用代表沥青路的贴纸贴合, 再将按比例裁剪的白色线条表示道路中线等。

2.地面铺装的制作方法

用PVC板垫高, 上面贴一层对应的路面铺装贴纸。铺装贴纸根据前期CAD软件制作的图纸数据, 采用PS软件绘制好地面铺装所需的图案、材料和肌理等, 这个方法同样可以用来制作墙面及小品的图形贴纸等。

(四) 植物的制作方法

1.乔木的制作方法

常用类型的乔木, 可将塑料树干直接修剪成枝干的方式, 或者利用的铁丝或铜线等扎制成大小尺寸不同的形状, 在上面用刷子涂满白乳胶, 然后洒满对应颜色的树粉, 风干成型。

2.灌木的制作方法

球状灌木, 用铁丝缠绕出树干, 涂抹上乳胶, 撒上相应颜色的树粉完成。

灌木丛:用PVC板垫高层后、把塑料灌木模型剪成型用大头针固定在PVC板上制成。

(五) 水体的制作方法

方法一, 水体使用AB胶完成效果的。水底用66号马克笔刷出浅色块, 然后用76号马克笔刷出暗部色块, 然后用比例3:1的AB胶调和而成。等待5分钟后上第二遍AB胶, 30分钟后达成最高强度的85%, 大体水体效果完成。

方法二:采用简单的制作方式处理大面积水体。首先在水彩纸上画上水面的颜色, 并画出一定的水纹和深浅变化。然后用水纹纸垫在画好的水彩纸上。最后将它们用钉书针或图钉固定在底板上。

自然驳岸石的处理, 选取表面平滑便于组合堆积的石头, 用U胶粘合, 沿着水体轮廓线摆放, 营造自然式的驳岸效果。

四、小结

目前, 南华大学的风景园林模型制作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们遵照园林模型用来优化设计, 服务于设计为教学原则, 不断探索新的方式,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而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根据应用型院校培养合格景观设计师的目标,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结合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社会实践表现及企业的反馈意见, 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知识而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摘要:风景园林模型制作, 是适应现代科技发展, 展现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一门专业必修课。本文通过场地前期考察调研、原始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图形的表达与绘制、模型制作等方法的探讨, 以期完善风景园林模型制作课程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风景园林模型制作,风景园林,材料,工具

参考文献

[1]苏引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2.10;

[2]方明, 李晟, 廖建军.论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与实践, 2012.05;

[3]王珊珊.园林设计中模型制作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09.06;

3.制作植物微景观 篇三

准备的材料:

苔藓、网纹草、绿色植物、轻石、水苔、种植土、蓝沙、装饰石、卡通小摆件、喷雾瓶、滴水瓶、长勺、镊子、玻璃瓶、铁架

步骤:

1.将轻石均匀地铺在玻璃瓶的底部。因为玻璃瓶底部没有气孔,所以要做出透水层。

2.将水苔撕成小块,均匀铺在轻石上,铺平后用喷雾瓶喷湿水苔。

3.将种植土铺到水苔上面,最好铺成斜坡,这样有利于造型。用滴水瓶浇湿种植土,注意控制水量,水不要漫过轻石。

4.用长勺在种植土上挖一个小坑,再用镊子将绿色植物放入小坑,并填上土,压平。

5.铺设苔藓,铺好后用手压紧,让它们和泥土紧密接触。(注意:记得留出放卡通小摆件的位置。)

6.铺设蓝沙,制造出小河流,再点缀一些小白石子,这样看起来会更漂亮。

7.放入卡通小摆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意设计。

4.园林景观分析图制作 篇四

一、教学背景

《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是xx区劳技中心开设的拓展性程。程以二期改xx市劳动技术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宗旨进行内容设置。把数学中的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三视图等融入设计与制作之中,引导学生从简单的识图入手,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三维草图设计,初步学会建筑模型的制作技能,体验技术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学生通过识图、理解模型平面图和立面图所表达模型特征及空间结构,并正确地绘制出相关的展开图,通过切割、折边、粘接等技能操作完成建筑模型制作的主体部分。在此基础上,配景部分也是体现建筑模型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引导学生更密切地关注生活,关注身边小区绿地设计为载体?通过探究研讨教学法,使学生在团队合作过程发挥各自优势并不断完善小组作品;《小区绿地景观模型的制作》一节不仅体现学生团队合作的巨大力量,而且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优势充分得以体现。

二、教学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

本节通过两组不同环境住宅图片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导入题。在观察与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绿地景观的特点和植物布局的原则;探究绿地景观模型制作方法,掌握草坪、低矮植物、高大植物的制作过程;通过动手实践,思考植物制作和景观布局两个环节,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与评价环节中,以“制作要求和合理布局”为评价标准,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仅展示各自的作品,也完善了他们的思维方式。

2、教学分析

教学中,教师发现在建筑模型植物景观制作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知识,在植物布局和制作中会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针对这些情况,教师从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从身边小区绿地入手,设计《小区绿地景观模型的制作》一。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了解植物与人们生活有哪些密切的联系,理解小区植物布局的原则,关注学生自己居住小区植物的布局,并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3、学情分析

教师根据《劳动技术》“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学科特点,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学生在完成上节小区绿地景观模型植物草图绘制的基础上,非常希望将美好的愿望,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完成植物制作;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小区入手,激发他们观察小区植物与人们的密切关系以及了解植物合理布局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绿地景观的特点。

(2)了解植物布局的原则。

(3)掌握简单植物的制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探究,了解绿地景观的特点和植物布局的原则。

(2)通过绿地景观植物模型制作方法的探究,了解植物制作方法。

(3)通过制作活动,掌握植物制作的过程。

(4)通过交流与评价,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居住小区绿地景观植物布局,从而关注生活周边的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教学重点:绿地景观植物模型制作方法和过程。

、教学难点:小区绿地景观中植物的布局。

四、教学(器材)准备

.教具:树木模型的相关资料,等。

2.学具

材料:细铜丝、草粉、泡沫塑料、植绒纸、白胶、牙签等。

5.电脑报刊制作教案分析 篇五

教学内容:

《电脑报刊制作》——修饰版面(拓展内容)。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制作板报的修饰、调整版面内容的拓展。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完《计算机文字处理》,学生已学会了用计算机进行的输入、编辑、排版的制作,而且还学会了简单电子小报的制作。前面的学习为本节课教学做好了准备。上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一个有文本和图片的电子小报制作,希望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自己的电子小报加上一些修饰图案,使自己的电子小报漂亮起来。

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信息技术三年多,具有较好的电脑操作技能。经过本学期的学习,已经比较熟悉电子小报制作的过程与方法,但制作电子小报的水平不高,综合应用能力不强,他们很想学到更多的技能技巧,让自己制作的电子小报版面更漂亮。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电子小报版面的需要,选取“素材库”中的符号或素材,通过设置其对象属性,得到修饰图案。

2.能够根据电子小报版面的需要,用“素材库”符号的“组合”和“分解”命令,创造性地加工、处理符号,得到更多的修饰图案修饰电子小报的版面。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体验到将学到的、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生活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根据自己小报内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修饰、美化小报版面。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

根据自己小报内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修饰、美化小报版面。

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和人性化的课堂管理模式。本节课由学生自己的电子小报作品与他人的电子小报作品进行对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问题,把握具体的学习任务,从而点明课题;以“任务驱动”推动教学的进程;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交流分享、合作学习、评价等多种途径去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简单任务学生演示;复杂问题教师引领,逐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学生自身能力的构建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在教学方法中渗透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使课堂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达到课堂教学素质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优秀电子报刊作品。

教学用时:3课时

教学过程及分析:

一、创设情境,点明课题

1.打开往届同学获奖的电子小报作品,让学生将自己的电子小报作品与他人的作品进行比较。

2.与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别人的作品比较漂亮,别人的作品好在哪里,自己的不足又在哪里。

3.问题找到后,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点明课题。

学生操作

1.打开自己的电子小报作品。

2.比较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发表各自的看法。 发现问题:① 需加上一些修饰图案;② 还需进一步完善版面。

活动目的:

1.通过对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

2.通过分析,让学生发现自己电子小报的不足(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要修改自己电子小报的欲望,也因此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二、引入探究内容

1.让学生了解 “素材库”内的符号与素材。

2.让学生探究插入“素材库”内的符号与素材的方法。

3.让学生说方法。

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新知识。

2.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去获取知识,印象更深刻。

3.学生制作修饰图案时,能较快地找到相关的符号或素材。

对象属性设置 ——探 究 学习一

1.插入一个没有颜色的.符号作为一个修饰图案。

2.引导学生提出要在其的“对象属性”中填充颜色。

3.因势利导,要学生研究在它的对象属性中设置不同的属性项,看能否得到不同的效果出来。

4.让愿意将自己的收获与他人分享的学生演示。(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操作:

1.学生在其的“对象属性”中尝试填颜色。

2.学生自主探究在它的对象属性中设置不同的,来得到不同的效果。

3.学生演示。

活动目的:

1.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提高学习积极性。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分解”与“组合”命令 ——探 究 学习二

1.让学生探究“分解”、“组合”子命令使用。(老师简单点拨)

2.介绍与SHIFT键配合作用的操作技巧。

3.让学生灵活运用“分解”、“组合”命令。

(教师巡视辅导)

1.尝试用“分解”子命令。

2.尝试用“组合”子命令。

3.学会使用SHIFT键,多选图元。

活动目的:

1.让学生掌握并能较熟练地使用“分解”与“组合”命令。

2.学会用上SHIFT键,突破难点。

3.学到的知识,应用起来,创造出更多更美的修饰图案出来。

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修饰电子小报 ——综合练习

1.让学生给自己的电子小报加上修饰图案,修饰版面。 (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活动:

1.“活”用刚学的知识,给自己的电子小报加上修饰图案,使它漂亮起来。

活动目的:

1.通过综合练习,巩固知识,让知识转化为能力。

2.通过这一环节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组内、组间评价 作品

1.要求组内学生互评,然后选出组内最好的作品展示与其它组交流。 (教师巡视)

学生活动:

1.组内学生互相评价。

2.评出组内最优秀的作品展示。

3.自由发言,发表意见。

活动目的:

学生在“评”中,得到一次提高和取长补短的学习机会。将课堂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逐步养成欣赏他人作品、评价他人作品的能力。

三、回顾总结

6.分析制作天津气候中心预测科 篇六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气象台路100号 邮编:30007

4电话:022-23333560

E-mail:tjqh2004@yahoo.com.cn

短期气候预测

CLIMATE PREDICTION

2010年7月11日~8月10日

天津市气候中心

TIANJIN CLIMATE CENTER

气候趋势预测

预计2010年7月11日~8月10日,本市大部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偏少,气温略偏高。北部地区降水量为200~240毫米(北部多年平均248.9毫米);中南部150~190毫米(中南部多年平均198.0毫米);东部160~200毫米(东部多年平均207.2毫米)。

预计7月11日~8月10日平均气温北部地区为26~27℃(多年平均为26.3℃);中南部和东部地区为27℃左右(中南部多年平均为26.5℃、东部多年平均为26.9℃)。极端最高气温为37℃左右。

预计主要天气过程为:7月11-12日小-中雨;16-17日中到大雨;21日前后中雨;24日前后中到大雨;27日前后中到大雨;8月5日前后雷阵雨,9日前后大雨。

26~27℃

27℃左右

图1天津市2010年7月11日~8月10日气温趋势预测

200~240mm

160~200mm

150~190mm

图2天津市2010年7月11日~8月10日降水量趋势预测

我们将密切关注天气气候变化,及时发布滚动气候趋势预测。

下期预报发布时间为2010年7月19日

7.园林景观分析图制作 篇七

1 模型制作在园林工程制图课程中的应用

园林工程制图是园林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包括制图基本知识、投影基本理论(包括正投影、轴测投影、透视投影及标高投影)、投影制图和专业制图等[1]。投影部分的内容比较抽象,教师讲解吃力,学生若没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起来会很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结合立体化的模型制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透视图的形成模型

透视图是假想在人与建筑物之间设立一个透明的铅垂面作为投影面,人的视线穿过投影面而与投影面相交所得的图形[1]。透视图是以作画者眼睛为中心作出的空间物体在画面上的中心投影,具有将三维空间物体转换为二维图像的作用。这一概念理解起来相当困难。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仅靠挂图很难启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画面、基线、视线等概念的接受能力较差。课堂教学之后,带领学生用纸板、透明塑料板、铁丝、彩线等材料,将透视形成的过程制作成模型(图1),解决了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清的困惑。

1.2 三面投影图的形成模型

正投影法是工程图样最常用的投影法。在讲授三面正投影时,用硬纸板做出3个相互垂直的投影面(正立投影面、侧立投影面与水平投影面),将物体放入其内,并在3个投影面上作出相应的投影图,然后将3个投影面展开到1个平面上,最终形成三面投影图。这样把3个投影轴、3个投影面真正的立体化,展示出三面正投影图的原理及形成过程,比单纯的图片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1.3 等高线的形成模型

等高线是一组垂直间距相等、平行于水平面的假想面,与自然地貌相切所得到的交线在平面上的投影。给这组投影线标注数值,便可用它在图纸上表示地形的高低陡缓、峰峦位置、岥谷走向及溪池深度等内容[2]。这些抽象的文字定义,依然可以借助模型让学生加深理解。制作材料可用泥土、石膏粉、木板等。例如用油泥做成山体形状的模型,从上往下逐层等距切割。分开后,将切面的各层轮廓描绘出来,形成等高线示意图。坡度缓的等高线稀疏;坡度陡,则密集。这种具体的操作实践,使学生比较准确的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和特征,并能牢牢掌握。用纸板或木板制作方法更简单(图2)。

2 模型制作在园林艺术课程中的应用

园林艺术主要研究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其中包括园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园林设计的艺术构思和总体布局,园景创造的各种手法、形式美构图的各种原理在园林中的运用等[3]。园林艺术课程中的很多艺术理论也可以通过制作模型让学生融会贯通。

2.1 置石艺术效果模型

以往教师在讲解“置石艺术”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只利用图片、照片让学生了解置石的方法技巧和艺术效果。实践中发现,学生只会照本宣科地在图纸上勾勾画画,对设计效果没有直接的体会。为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收集一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子、石块,专门开设实验课制作置石模型,展示对置、散置等不同的置石方法及艺术效果(图3)。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对山石大小的比例怎样把握、形态如何塑造、层次怎么变化才能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有了切身体会。

2.2 堆山艺术效果模型

园林艺术课上介绍的堆山方法,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看到,也很难亲自做。许多学生设计作业中的假山只是在平面图上随意勾画出几条等高线而已,其代表的山体实际效果也无从得知。但如果让学生把自己的设计内容按比例制作成假山模型,设计优劣便一目了然。这是一个与等高线的形成模型制作相反的过程,二者结合在一起,则教学效果更好。

3 模型制作在园林史课程中的应用

园林史是园林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设计思路的开阔大有裨益。但很多学生不重视园林史的学习,认为其可有可无,主要原因在于理论与实践脱节。随着时代的变迁,园林范畴的扩大,传统园林的一些功能与形式不再适应现代园林的需要;另外,园林史课程往往没有设置专门的实践环节,许多优秀的设计手法,学生学习过之后,难以在第一时间去见证、体会[4,5,6]。而制作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选取课程中有典型意义的古典园林,让学生通过史料文献的记载进行恢复设计并制作模型(图4、5、6),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逻辑思维,又深化了对传统造园手法的认识,且学生制作热情很高。

4 结语

模型的制作和应用,改变了园林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枯燥呆板的教学形式。因为并非展示实用模型,可选择简单的材料、方便的工艺,不会过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却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这一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机际.园林工程制图[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孟兆祯,毛培琳,黄庆喜,等.园林工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夏惠.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4]谢洋,朱文琰.模型制作辅助园林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08(19):102.

[5]王珊珊.园林设计中模型制作的探计[J].科技信息,2009(6):319.

8.园林景观分析图制作 篇八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植物病虫害防治;制作;教学效果;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64-03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园林本科专业植物生产类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诊断能力、危害程度和发生规律的调查能力以及植物病虫害的防治能力等,一直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多媒体课件被广泛用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和科学合理的应用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为进一步提高《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并将其建设成校级优秀课程,精心制作该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和提高课件课堂应用技术是重要途径和方法。笔者依据金陵科技学院园林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明确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课件开发软件及课件类型——课堂演示型课件,[1]精心收集、制作课件所需文字、图形、视频等材料,课件设计坚持直观生动、易操作、可创新并具科学性的原则,制作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1套。该套多媒体课件已在园林本科专业《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课堂教学中连续使用超过3届,较好激发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以教师为主体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课堂教学中,课件的应用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提高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件内容素材的准备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面向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该类人才应具有较宽厚的理论基础、较广泛的知识面、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独立处事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较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根据应用型园林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课件内容应更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课件内容应紧紧围绕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需要,强调基础知识的应用和成熟技能的实践,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类型等实际情况,以确保培育出来的人才能满足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因此,该课程的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该门学科学习方法和专业技能应用的指导上,以及知识转化能力的培养上。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课件内容素材的准备成为实现该课程教学目的的关键。

1.文字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主要由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和有害生物治理等3门学科的内容组成,专业术语多较难掌握,植物病虫害种类的识别诊断方法、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调查方法以及病虫害防治理论和措施等较复杂难于理解。课件文字内容主要包括有关专业术语、技术方法、防治理论及措施等陈述性文字,对专业术语和技术、理论等的解释性文字,以及生物学名等几大部分。专业术语、技术方法和防治理论及措施是文字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例如触角、口器、藏卵器、昆虫分类方法、植物病害病原的镜检方法、综合防治理论、物理防治等术语。其次是对专业术语、理论的解释性文字,如利用柯赫氏法则对植物病害致病性病原的验证过程等。这些文字应尽量简练并是必须使用的。课件中常涉及的大量生物学名也是文字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文学名一定要准确无误,并附有正确的拉丁学名,如桑天牛(Apriona germari)。此外,根据课时安排,每节课件中可适当对该节重点、难点进行阐述,给出课后复习题等。课件中文字性内容尽量做到少而精,尽量避免将教材或讲义内容大段使用,使课件教学变成课堂上大家一起阅读浏览教材,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2.图形、图像

图形、图像给予《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中许多专业术语、技术方法、理论等更为清晰明了的解释,非常直观,便于理解。课件中应用的图形、图像主要包括:虫体和器官形态结构图、病原形态图、昆虫虫体及危害照片、植物病害照片、植物病原显微图片、防治器械结构图及防治现场照片等。虫体和器官形态结构图和植物病原形态图可在大量相关专业资料中选出,或人工手绘获得。昆虫虫体及危害照片、植物病害照片、植物病原显微图片、防治器械结构图及防治现场照片等图片材料可通过互联网、各类相关专业性图谱资料获取部分,但更多的则需在较长实验教学和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制作积累。昆虫形态识别的细微特征、植物病原形态特征等必须通过显微摄影技术来获取图片,如瓢虫科昆虫后足跗节的假3节、紫薇白粉病无性态病原形态图等,再经图像软件加工后用到课件中。

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因气候、植被、地形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各地区植物生产和销售状况也会影响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和程度。因此,植物病虫害种类的相关图片应以收集当地园林植物上常发的重要种类为主,如江苏省常见园林植物病害、虫害主要有日本龟蜡蚧、星天牛、月季黑斑病、紫薇白粉病等等。

3.动画、视频

针对某一过程或现象,可使用动画、视频等举例说明,更加生动。这些内容主要包括孵化、羽化、蜕皮、变态、担孢子的形成、锈菌生活史、杀虫病毒的杀虫机理等等。此类材料部分来自互联网上的视频资源,部分自行录制编辑而成。

4.声音材料

适当选用些背景音乐,配合教师的音色特点,可突出教师的讲解。

二、课件的制作

1.制作软件的选择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课件系统开发需求的增加,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不断推出,这些软件可分为多媒体素材采集与制作软件和多媒体素材编辑合成软件两大类。其中,多媒体素材采集与制作软件包括:WPS和Microsolft Word等文本素材软件,Adobe Ⅱ Illustrator、Firework、AutoCAD、CorelDRAW等图片素材软件,Potostudio和Photoshop等图像采集和制作软件,还有音频素材、动画素材、视频素材软件等等。多媒体素材编辑合成软件主要有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FrontPage、课件大师、几何画板等。[2,3]这些软件又可分为单机课件制作软件和网络课件制作软件,如Authorware是一个单机课件的制作软件,而FrontPage是一个网络课件制作软件。一套课程教学课件的制作往往需使用多种制作软件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可根据对课件制作软件功能的了解程度及教学科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资源等,合理地选择制作软件,使制作的课件达到最佳效果。课堂演示型课件目前使用较广泛的素材编辑合成软件为PowerPoint,它是一种操作简便,界面友好,配套模板、素材丰富的电子幻灯片制作软件,主要用于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件即采用该软件制作生成。此外,Authorware也是植物保护类课程课件制作中常用的多媒体软件。[4]endprint

2.课件的制作

根据《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依据各章节教学内容的不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课件主要由6章组成:园林植物虫害基础、园林植物害虫识别、园林植物病害基础、园林植物病害病原诊断、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原理与方法、重要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等。课件设计制作包括对课件封面和各章节内容界面进行版面设计、显示方式设计、颜色搭配设计、字体形象设计和修饰等。每一界面均含有相应章、节的标题信息,并使教学内容、标题、按钮等固定在某些区域,便于操作与观看,逻辑严谨,条理清楚。每一界面文字内容尽量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文字字号尽量大,多采用宋体。对于关键性的标题、结论、总结等,用不同的字体、字号、字形和颜色加以区别。文字颜色以暗色为主,背景颜色以亮色为主。界面中图形、图像内容应准确、清晰,亮度、对比度恰当,重点观察内容可采用箭头或其他图形突出显示,并逐级放大,每张图形、图像都附有简洁的文字说明、图标及出处。视频、声音等均使用动作按钮,连接到相应术语、原理的文字处。整套课件各章、节、标题的字体大小、颜色、位置统一,音乐的节奏与教学内容相符, 返回方式统一, 按钮风格及背景颜色等也基本一致,浑然一体。

课件以教学大纲、教学进度为依据,编排各课时课件。每课时课件列出重点内容,每次课结束时给出小结。课件封面包含课件名称、课件作者、制作时间、版权等基本信息。封面下及各章标题后均设有导航界面,给出章节的内容标题和学时数,并使用超链接分别与各章节内容相连接。

制作课件时应避免出现“单一化”、“文字化”、“过量化”等现象,也不可过于追求“系统性”,集板书、过程、练习为一体,形式单一。界面还应避免过于花哨,影响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关注。

三、课件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课件虽有助于扩大课堂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教师的体力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但若应用不当,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仍是教学的主体,而多媒体课件应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所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应淡化教师的作用,应尽量避免教师成为简单的传播员、解说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调整课件的相应课时。针对重点、难点等不易掌握的知识点,可根据学生课堂掌握情况,利用超链接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复讲解或适当取舍。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也不可一味追求真实再现,使之成为现场观摩课,而应适当引导,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总之,只有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5]才能相得益彰,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在连续多年的教学中能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该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一方面与该课件内容的精心选择和制作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就决定于教师对植保类课程的特点是否掌握,是否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是否掌握教学规律能科学合理运用该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优点很多,但一旦使用不当,如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重点难点不突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存在误区等,课堂教学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精美的、带有艺术性的课件制作,再加以科学、合理的讲解,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笵小彬.多媒体课件软件的对比与选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21): 32-33.

[2]穆强,刘宪.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特点与分类[J].实验室科学, 2006(5): 78-79.

[3]郑阳梅.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比较与选择[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6(6): 51-54.

[4]陈宇飞,胡振邦,刘斌.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植物保护教学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 73-75.

9.分析学生自创小乐器的制作论文 篇九

关键词:自创 小乐器 制作

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器乐教学在中学音乐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有无可比拟的作用。从心理学角度看,利用乐器进入课堂可使学生全身心得到协调活动。此外在流行音乐风靡全球的今天,学生对流行音乐盲目地模仿,如学生模仿“海豚音”会对正在处于变声期的学生声带造成伤害,而且学生对古典音乐和纯艺术的音乐又相当排斥,尤其对我国的古曲知之甚少,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就知道的更少了。为了让学生对古典器乐曲产生兴趣,揭开乐器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面纱。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发挥想象来制作简单的小乐器,来丰富我们的音乐课堂。

《学生自创小乐器的制作》这个课题我经过一年的探索研究,成果显着。下面我将本课题的集体过程分述如下。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

1、树立信心、引导学生自制小乐器

老师首先以身作则,拿出精心制做的小乐器,以便为学生作出榜样。然后请学生拿老师制作的范例乐器进行实践演奏,通过演奏发现自制的乐器与买的没有大的区别,不花钱也能为乐曲伴奏,还增添了生活乐趣这何乐而不为呢?老师接着鼓励大家,只要开动脑筋,你们一定能做出外形美观、音色优美的乐器。然后老师要求学生,一要利用废旧的东西去做,二要自己动手,学生树立了信心,我将开始第二步的安排。

2、探究乐器发声的原理

自制小乐器可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如:打击乐器,鼓、锣、梆子、沙锤等乐器受到打击时发生振动,产生声音。以鼓为例,鼓皮绷得越紧,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高。击鼓的力量越大,鼓皮的振动幅度就越大,声音就越响亮。

3、动手创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

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根据自己本组同学的特点选出一个小组长,负责本组的乐器设计和制作的完成。学生分成小组的话,学生之间会有竞争学习的氛围,他们的创作效率会有所得提高。我要求各小组之间既要有竞争意识,又要有合作态度。培养他们互相倾听、互相合作的能力。

(2)乐器的设计。小组内的同学利用集体的智慧,按照老师讲解和自己探究的乐器的发声原理,为自己本组内的乐器设计一个能够给同学们美好视觉形象的乐器来进行制作。根据自己组内准备的材料,设计制作方案。然后,大家进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来完成制作过程。

(3)制作方法及制作材料收集。引导学生用废旧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乐器。比如矿泉水瓶放入沙子、豆子、米粒等做简易沙锤;竹片做小快板;硬板纸制作小鼓、不能用的闹钟做碰铃、用口服液的瓶子做排箫,装上不同量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多拿几个水杯就可以演奏简单的小曲子了。有可能自制的乐器音准不好,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的乐器的发声原理来控制音准,如:弦乐主要靠弦的震动发声,并由共鸣箱放大。管乐靠气流发声……因为各个音高的频率不同,所以制作乐器最主要的是掌握好如何控制频率。如弦乐,每根弦的什么位置振动频率如何,对这些了如指掌,才能谈得上做乐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创新及改进

各小组将自己制作的精美的`小乐器,如用小瓶子装入沙子或豆子作沙锤;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两个瓶盖对击做小镲等乐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的同学对自己制作的乐器如不满意,还可以重做,如果做得好,老师发给一个创作奖章。这样学生在制作乐器的过程中,思维、创造、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智力得了开发。

2、作品展示

通过一年的探究实践活动,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用自制乐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增强了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成果展示的这一刻,让各小组同学拿着同类乐器上台,并介绍自己的做法,同时用自己的乐器演奏一段音乐,每种乐器进行评比,从中评出优胜者,老师送一枚创作奖章,以示鼓励。小组内合作进行简单乐曲演奏,将学生的课堂演奏进行录像。自制小乐器使学生从中获得了音乐审美体验,从而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以及非音乐素质和能力,提高了音乐教学的效果。

10.园林景观分析图制作 篇十

由于模板间接缝不严有间隙,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2.原因分析:

(1)翻样不认真或有误,模板制作马虎,拼装时接缝过大。

(2)木模板安装周期过长,因模板干缩造成裂缝。轴线测放产生误差。(3)木模板制作粗糙,拼缝不严

(4)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未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5)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3.防治措施:

(1)翻样要认真,严格按1/10~1/50的比例将各部位翻成详图,详细编注,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向操作工人交底,强化工人质量意识,认真制作定型模板和拼装。(2)严格控制模板含水率,制作时拼缝要严密。

(3)木模板安装周期不易过长,浇筑混凝土时,木木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密缝。(4)梁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要严密,发生错位要校正好。二 模板未清理干净 1.现 象:

(1)模板内残留木块、浮浆残渣、碎石等建筑垃圾,拆模后发现混凝土中有缝隙,且有垃圾夹杂物。(2)模板内残留木块、浮浆残渣、碎石等建筑垃圾,拆模后发现砼有缝隙,且有垃圾杂物。2.原因分析:

(1)钢筋绑扎完毕,未用压力水冲洗模板,封模前未进行清扫。

(2)墙柱根部,梁柱接头最低处未留清扫孔,或所留位置不当无法进行清扫。3.防治措施:

(1)钢筋绑扎完毕,用高压水冲洗模板,清除模内垃圾。(2)封模前派专人清扫模内垃圾。

(3)墙柱根部、梁柱接头处预留清扫孔,预留孔尺寸≥100mm*100mm,模内垃圾清除完毕后及时封严清扫口。三 柱模板缺陷 1.现象

(1)炸模,造成截面尺寸不准,鼓出、漏浆,混凝土不密实或蜂窝麻面。(2)偏斜,一排柱子不在同一轴线上(3)柱身扭曲,梁柱接头处偏差大。2.原因分析

(1)柱箍筋间距太大或不牢,钢筋骨架缩小,或木模钉子被混凝土压力拔出。(2)测放轴线不认真,梁柱接头处未按大样图安装组合。

(3)成排柱子支模不跟线,不找方,钢筋偏移未扳正就套柱模。(4)模板两侧松紧不一,未进行模板柱箍和穿墙螺栓设计。3.预防措施

(1)成排柱子支模前,应先在底部弹出通线,将柱子位置兜方找中。(2)柱子支模前必须先校正钢筋位置。

(3)成排柱子支撑时应先立两端柱模,校直与复核位置无误后,顶部拉通长线,再立中间各根柱模。

(4)根据柱子断面的大小及高度,柱模外面每隔500~800mm应加设牢固的柱箍,必要时增加对拉螺栓,防止炸模。四 板模板缺陷 1.现 象

板中部下挠;板底混凝土面不平;采用木模板时梁边模板嵌入梁内不易拆除。2.原因分析

(1)模板龙骨用料较小或间距偏大,不能提供足够的刚度及强度,底模未按设计或规范要求起拱,造成挠度过大。

(2)板下支撑底部不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荷载不断增加,支撑下沉,板模下挠。3.防治措施

(1)现浇板模板下的龙骨和牵杠木应有模板设计计算确定,确保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支撑面要平整。

(2)支撑材料应有足够的强度,前后左右相互搭牢增加稳定性;支撑如支撑再软土地基上,应先将地面夯实,并铺设通长垫木,必要时垫木下再加垫横板,以增加支撑再地面的接触面,保证在混凝土重量作用下不发生下沉。(3)板模板应按规定要求起拱。五 墙模板缺陷 1.现 象

(1)炸模、倾斜变形,墙体不垂直(2)墙体厚薄不一,墙面高低不平。

(3)墙根跑浆、露筋,模板底部被混凝土及砂浆裹住,拆模困难。(4)墙角模板拆不出。2.原因分析

(1)模板制作不平整,厚度不一致,相邻两块墙模板拼接不严,不平,支撑不牢,没有采用对拉螺栓来承受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以致混凝土浇筑时炸模。

(2)模板间支撑方法不当,如只有水平支撑,当1墙振捣混凝土时,墙模受混凝土侧压力作用向两侧挤出,1墙外侧有斜撑顶住,模板不易外倾;而1墙与2墙间只有水平支撑,侧压力使1墙模板鼓出,水平支撑推向2墙模板,使模板内凹,墙体失去平直;当2墙浇筑混凝土时,其侧压力推向3墙,使3墙位置偏移更大。

(3)角模与墙板拼接不严,水泥浆漏出,包裹模板下口。拆模时间太迟,模板与混凝土粘结力过大。

(4)未涂刷隔离剂。3.防治措施

(1)墙面模板应拼装平整,符合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2)墙身中间应根据模板设计书配制对拉螺栓,模板两侧以连杆增强强度来承担混凝土的侧压力,确保不炸模。两模板之间,应根据墙的厚度用钢管或硬塑料撑头,以保证墙体厚度一致。

(3)模板面应涂刷隔离剂。

(4)外墙所设的拉顶支撑要牢固可靠,支撑的间距、位置应有模板设计确定。六 轴线位移 1.现象 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移。2.原因分析

(1)翻样不认真或技术交底不清,模板拼装时组合件未能按规定到位。(2)轴线测放产生误差。

(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

(4)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5)模板刚度差,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

(6)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大挤偏模板。(7)对拉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3.防治措施

(1)严格按1/10-1/15的比例将各分部、分项翻成详图并注明各部位编号、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对生产班组及操作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作为模板制作,安装的依据。

(2)模板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技术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才能支模。

(3)墙、柱模板根部和预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现浇楼板混凝土上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底部位置准确。

(4)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

(5)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6)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7)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七 标高偏差 1.现象 测量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度及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之间有偏差。2.原因分析

(1)楼层无标高控制点或控制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竖向模板根部未找平。(2)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未按标记施工。

(3)高层建筑标高控制线转测次数过多,累计误差过大。(4)预埋件、预留孔洞未固定牢,施工时未重视施工方法。(5)楼梯踏步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3.防治措施

(1)每层楼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2)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严格按标记施工。

(3)建筑楼层标高由首层±0.000标高控制,严禁逐层向上引测,以防止累计误差,当建筑高度超过30m时,应另设标高控制线,每层标高引测点应不少于2个,以便复核。

(4)预埋件及预留孔洞,在安装前应与图纸对照,确认无误后准确固定在设计位置上,必要时用电焊或套框等方法将其固定,在浇筑混凝土时,应沿其周围分层均匀浇筑,严禁碰击和振动预埋件模板。

(5)楼梯踏步模板安装时应考虑装修层厚度。八 结构变形 1.现象 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梁、墙出现鼓凸、缩颈或翘曲现象。2.原因分析

(1)支撑及围檩间距过大,模板刚度差。

(2)组拼小钢模,连接件未按规定设置,造成模板整体性差。(3)墙模板无对拉螺栓或螺栓间距过大,螺栓规格过小。(4)竖向承重支撑在地基土上未夯实,未垫平板,也无排水措施,造成支随部分地基下沉。(5)门窗洞口内模间对撑不牢固,易在混凝土振捣时模板被挤偏。

(6)梁、柱模板卡具间距达大,或未夹紧模板,或对拉螺栓配备数量不足,以致局部模板无法承受混凝土振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导致局部爆模。

(7)浇筑墙、柱混凝土速度过快,一次浇灌高度过高,振捣过度。

(8)采用木模板或胶合板施工,经验收合格后未及时浇筑混凝土,长期日晒雨淋面变形。3.防治措施

(1)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本身自重、施工荷载及混凝土的自得及浇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以保证模板及支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

(2)梁底支撑间距应能够保证在混凝土重量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支撑底部若为泥土地基,应先认真夯实,设排水沟,并铺放通长垫木或型钢,以确保支撑不沉陷。

(3)组合小钢模拼装时,连接件应按规定放置,围檩及对拉螺栓间距、规格应按设计要求设置。

(4)梁、柱模板若采用卡蛤时,其间距要规定设置,并要卡紧模板,其宽度比截面尺寸略小。

(5)梁、墙模板上部必须有临时撑头,以保证混凝土浇捣时,梁、墙上口宽度。

(6)浇捣混凝土时,要均匀对称不下料,严格控制浇灌高度,特别是门窗洞口模板两侧,既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模板变形。

(7)对跨度不小于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1/1000-3/1000。

(8)采用木模板、胶合板模板施工时,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浇筑混凝土,防止木模板长期暴晒雨淋发生变形。九 接缝不严 1.现象

由于模板间接缝不严有间隙,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2.原因分析

(1)翻样不认真或无误,模板制作马虎,拼装时接缝过大。(2)木模板安装周期过长,因木模干缩造成裂缝。(3)木模板制作粗糙,拼缝不严。

(4)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未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5)钢模板变形未及时修整。(6)钢模板接缝措施不当。

(7)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3.防治措施

(1)翻样要认真,严格按1/10-1/50比例将各分部分项细部翻成详图,详细编注,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向操作工人交底,强化工人质量意识,认真制作定型模板和拼装。(2)严格控制木模板含水率,制作时拼缝严密。

(3)木模板安装周期不宜过长,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密缝。(4)钢模板变形,特别是边杠外变形,要及时修整平直。

(5)钢模板间嵌缝措施要控制,不能用油毡、塑料布,水泥袋等去嵌缝堵漏。(6)梁、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要严密(必要时缝间加双面胶纸),发生错位要校正好。

十 脱模剂使用不当 1.现象

模板表面用废机油涂刷造成混凝土污染,或混凝土残浆不清除即刷脱模剂,造成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等缺陷。2.原因分析

(1)拆模后不清理混凝土残浆即刷脱模剂。(2)脱模剂涂刷不匀或漏涂,或涂层过厚。

(3)使用了废机油脱模剂,既污染了钢筋及混凝土,又影响了混凝土表现装饰质量。3.防治措施

(1)拆模后,必须清除模板上遗留的混凝土残浆后,再刷脱模剂。

(2)严禁用废机油作脱模剂,脱模剂材料选用原则应为:既便于脱模又便于混凝土表面装饰。选用的材料有皂液、滑石粉、石灰水及其混合液和各种专门化学制品脱模剂等。

(3)脱模剂材料宜拌成稠状,应涂刷均匀,不得流淌,一般刷两度为宜,以防漏刷,也不宜涂刷过厚。

(4)脱模剂涂刷后,应在短期内及时浇筑混凝土,以防隔离层遭受破坏。十一 模板未清理干净 1.现象

模板内残留木块、浮浆残渣、碎石等到建筑垃圾,拆模后发现混凝土中有缝隙,且有垃圾夹杂物.

2.原因分析

(1)钢筋绑扎完毕,模板位置未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扫。(2)封模前未进行清扫。

(3)墙柱根部、梁柱接头最低处未留清扫孔,或所留位置不当无法进行清扫。3.防治措施

(1)钢筋绑扎完毕,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除模板内垃圾.(2)地封模前,派专人将模内垃圾清除干净.

(3)墙柱根部、梁柱接头处未留清扫孔,预留孔尺寸≥100mm×100mm,模内垃圾清除完毕后及时将清扫口处封严。

十二 封闭或竖向模板无排气孔、浇捣孔 1.现象

由于封闭或竖向的模板无排气孔,混凝土表面易出现气孔等缺陷,高柱、高墙模板未留浇捣孔,易出现混凝土浇捣不实或空洞现象。2.原因分析

(1)墙体内大型顶留洞口底模未设排气孔,易使混凝土对称下料时产生气囊,导致混凝土不实。

(2)高柱、高墙侧模无浇捣孔,造成混凝土浇灌自由落距过大,易离析或振动棒不能插到位,造成振捣不实。3.防治措施(1)墙体的大型预留洞口(门窗洞等)底模应开设排气孔,使混凝土浇筑时气泡及时排出,确保混凝土浇筑密实。(2)高柱、高墙(超过3m)侧模要开设浇捣孔,以便于混凝土浇灌和振捣。十三 模板支撑选配不当 1.现象

由于模板支撑体系选配和支撑方法不当,结构混凝土浇筑时产生变形。2.原因分析(1)支撑选配马虎,未经过安全验算,无足够的承载能力及刚度,混凝土浇筑后模板变形。(2)支撑稳定性差,无保证措施,混凝土浇筑后支撑自身失稳,使模板变形。3.防治措施

(1)模板支撑系统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和模板类型来选配,以便相互协调配套。使用时,应对支承系统进行必要的验算和复核,尤其是支柱间距应经计算确定,确保模板支撑系统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

(2)木质支撑体系如与木模板配合,木支撑必须钉牢楔紧,支柱之间必须加强拉结连紧,木支柱脚下用对拔木楔调整标高并固定,荷载达大的木模板支撑体系可采用枕木堆塔方法操作,作扒钉固定好。

(3)钢质支撑体系其钢楞和支撑的布置形式应满足模板设计要求,并能保证安全承受施工荷载,钢管支撑体系一般宜扣成整体排架式,其立柱纵横间距一般为1m左右(荷载大时应采用密排形式),同时应加设斜撑和剪刀撑。

(4)支撑体夭的基底必须坚实可靠,竖向支撑基底加为土层时,应在支撑底铺垫型钢或脚手板等硬质材料。

(5)在多层或高层施工中,应注意逐层加设支撑,分层分散施工荷载。侧向支撑必须支顶牢固,拉结和加固可靠,必要时应打入地锚或在混凝土中预埋铁件和短钢筋头做撑脚。十四 顶板模板缺陷 1.现象

板中部下挠;板底混凝土面不平;;采用木模板时梁边模板嵌入梁内不易拆除。2.原因分析

(1)模板龙骨用料较小或间距偏大,不能提供足够的强度以及刚度,底模未按设计或规范要求起拱,造成挠底过大。

(2)板下支撑底部不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荷载不断增加,支撑下沉,板模下挠。(3)板底模板不平,混凝土接触面平整度超过允许偏差。

(4)将板模板铺钉在梁侧模上面,甚至略伸入梁模内,浇筑混凝土后,板模板吸水膨胀,梁模也略有外胀,造成边缘一块模板嵌牢在混凝土内。3.防治措施

(1)楼板模板下的龙骨和牵杠木应由模板设计计算确定,确保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支承面要平整。

(2)支撑材料应有足够强度,前后左右相互搭牢增加稳定性;支撑如撑在软土地基上,必须将地面预先夯实,并铺设通长垫木,必要时垫木下再加垫横板,以增加支撑在地面上的接触面,保证在混凝土重量作用下不发生下沉(要采取措施消除泥地受潮后可能发生的下沉)。(3)木模板板模与梁模连接处,板模应铺到侧模外口齐平,避免模板嵌入梁混凝土内,以便于拆除。

(4)板模板应按规定要求起拱。钢木模板混用时,缝隙必须嵌实,并保持水平一致。十五 墙模板缺陷 1.现象

(1)炸模、倾斜变形,墙体不垂直。(2)墙体厚薄不一,墙面高低不平。(3)墙根跑浆、露筋,模板底部被混凝土及砂浆裹住,拆模困难。(4)墙角模板拆不出。2.原因分析

(1)钢模板事先未作排版设计,未绘排列图;相邻模板未设置围檩或间距过大,对拉螺栓选用过小或未拧紧;墙根未设导墙,模板根部不平,缝隙过大。

(2)模板制作不平整,厚度不一致,相邻两块墙模板拼接不严、不平,支撑不牢,没有采用对拉螺栓来承受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以致混凝土浇筑时炸模;或因选用的对拉螺栓直径太小或间距偏大,不能承受混凝土侧压力而被拉断。

(3)混凝土浇筑分层过厚,振捣不密实,模板受侧压力过大,支撑变形。

(4)角模与墙模板拼接不严,水泥浆漏出,包裹模板下口。拆模时间太迟,模板与混凝土粘结力过大。

(5)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后被雨水冲走。3.防治措施

(1)墙面模板应拼装平整,符合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2)有几道混凝土墙时,除顶部设通长连接木方定位外,相互间均应用剪刀撑撑牢。(3)墙身中间应根据模板设计书配制对拉螺栓,模板两侧以连杆增强刚度来承担混凝土的侧压力,确保不炸模(一般采用Φ12-Φ16mm螺栓)。两片模板之间,应根据墙的厚度用钢管或硬塑料撑头,以保证墙本厚度一致。有防水要求时,应采用焊有止水片的螺栓。(4)每层混凝土的浇筑厚度,应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范围内。(5)模板面应涂刷隔离剂。

(6)墙根按墙厚度先浇灌150-200mm高导墙作根部模板支撑,模板上口应用扁钢封口,拼装时,钢模板上端边肋要加工两个缺口,将两块模板的缺口对齐,板条放入缺口内,用U形卡卡紧。

(7)龙骨不宜采用钢花梁,墙梁交接处和墙顶上口应设拉结,外墙所设的垃顶支撑要牢固可靠,支撑的间距、位置宜由模板设计确定。十六 楼梯模板缺陷 1.现象

楼梯侧帮露浆、麻面,底部不平。2.原因分析

(1)楼梯底模采用钢模板,遇有不能满足模数配齐时,以木模板相拼,楼梯侧帮模也用木模板制作,易形成拼缝不严密,造成跑浆。(2)底板平整度偏差过大,支撑不牢靠 3.防治措施

(1)侧帮在梯段处可用钢模板,以2mm厚薄钢板模和8号槽钢点焊连接成型,每步两块侧帮必须对称不使用,侧帮与楼梯培养帮用U形卡连接。

(2)底模应平整,拼缝要严密,符合施工规范要求,若支撑杆细长比过大,应加剪力撑撑牢。

上一篇:牛津大学博士读几年下一篇:高考冲刺激励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