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规划系统操作说明

2024-08-13

公园规划系统操作说明(精选6篇)

1.公园规划系统操作说明 篇一

广州雕塑公园规划设计说明

概况

广州雕塑公园地处麓湖公园所属的飞鹅岭地段,与越秀山南北相望,总占地面积为46.3hm,位于广州市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公园区域内山体连绵,地形起伏较大,山体的原有植被生长良好。整个公园主干路网已建成,首期已建成开放的羊城雕塑区占地17hm。远期计划建设森林中华史塑区、世界雕塑大观园等内容。首期工程完成后,已成为羊城的新景点。

规划设计理念及构思

(1)广州雕塑公园具有鲜明的主题和丰富的内涵。它是一部“绿色的史书”,浓缩了广州市2000多年的文化与辉煌。文化品味高,寓知识于娱乐休闲之中,融艺术与历史、雕塑与园林于一体。强调文化型主题公园的个性,继承和运用中外造园艺术手法,因地制宜,保持原有的山林植被,把雕塑、园林、建筑等各种造景要素有机地结合,通过园林山水景物丰富园区的景观,创造出抒情写意的园林空间。

(2)雕塑公园有鲜明的个性、园景以雕塑为主体,有别于一般公园将雕塑作为点缀。通过对整个公园的合理规划,整体环境的创造,并综合运用造景元素以获得雕塑所处环境的意境美,追求雕塑与园林的相互依托与融合。每件雕塑并不是独立存在,它们彼此呼应构成一个动态的连续画面,使游赏者在园中可游、可观、可思、可品,触景生情,达到一种美的享受。

基于以上的设想,依据不同的主题和内容,规划设置了若干景区,如:以“华厦柱”为主题的雕塑喷泉广场,以“古城辉煌”为主题的山顶雕塑景区;以反映古老商城风貌为主题的摩崖石刻;以羊城水乡为主题的山水景区和以“羊城风物”为主题的22绿雕区。所有的景区通过园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交相辉映,形成和谐统一的、流动的景观空间,构成了一个以雕塑为主题的公园。3规划布局与功能分区

(1)主入口区

公园的大门以“华厦柱”作为主体。“华厦柱”由5根高度不等的巨大花岗石柱组成,柱旁配以低矮浮雕墙,以形成对比。石柱上镌刻的浮雕图案荟萃了华厦5000年文化的精粹,喻意羊城人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华厦柱恢宏的气势和丰富的内涵,具有慑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公园一个重要的标志物。公园大门内是半圆形的雕塑广场,上面放置了12座广州雕塑界历年创作的艺术精品。雕塑背面以高大乔木组成浓密的绿化带,在蓝天、绿树的衬托下,使雕塑作品更富艺术魅力。

(2)“古城辉煌”景区景区

位于公园东北面的山顶平台上,是以古代商城——广州的历史为主题的叙事性园林游览景区。雕塑以各种不同的古文物为造型题材,反映了古代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概貌,古拙粗放,造型别致。山顶平台与雕塑广场之间以台阶相连,台阶两旁为鲜艳的花带,形成了强烈的轴线效果。

(3)云液湖山水景区

以羊城水乡为主题创作的,位于整个公园地势最低处,是利用原有的低洼地形因地制宜改造而成。由于原有的地质条件较差及面积较大,在防水设计上利用柔性防水卷材作为防水层,节约了工程投资,取得了较好的防水效果。利用原有的山势,以英石砌筑形成山溪,小溪迂回曲折,蜿蜒而下流入湖中。湖边建有一座造型别致的雕塑馆,用以展示雕塑或书画等艺术品。建筑风格具有岭南特色,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的支柱层为首层层厅,红砂岩的浮雕作为外墙装饰。在馆外广场上放置有一根以“羊”字为雕刻造型的“羊柱”,通体刻有各种不同字体的羊字。“羊柱”与浮雕外墙喻意着羊城古文化的历史内涵。

云液湖中设有一个小岛,如一叶小舟飘荡在静静的湖面上。近处湖面波平如镜,远处山林朦朦胧胧,湖边的双层亭临水而立,波光倒影,犹如一幅羊城水乡的风情画卷。

“古城辉煌”景区与云液湖休闲区之间因山体存在一个断壁,根据这个特殊的地形将断壁设计为百米巨型壁雕。为了保证固土和适应壁雕的双重要求,断壁上采用了喷锚的抽土技术工艺。百米巨型红砂岩浮雕再现了广州作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出发地之后的繁荣景象。

(4)绿雕区

位于园区西侧大片的草坪和以植物为材质的雕塑构成了绿雕区。绿雕区以自然造型的植物雕塑为主,雕塑各具主题,题材轻松活泼,绿地也以疏朗、明快为特点,给人愉悦和恬静的感觉。

(5)山林休闲游览区

景区以原有的自然山林为主体,适当设置一些休息亭及园路。在山之高处远眺公园景色,“远山近水皆有情”,园内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成一体,使游人心旷神怡。

(6)后勤管理区

此区设于公园的北面,区内设有管理室、电房等。整个管理室被浓密的绿化所掩映,保持了公园景观的完整性。园路

公园地处山丘地带,为使其形成各具特色的园林空间,利用和改造原有地形,在满足园路坡度要求的前提下,地形地貌的塑造以不破坏原有山体、土方就地平衡为原则。园路顺山势而下,共分三级:一级主干道路宽4m,联系各个景区;二级路为次干道,路宽2.5m,联系各个景点;三级路为小步道和登山步道,路宽为1.5m。园路之间适当设置了平台和小广场,平台和广场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别有情趣的小型雕塑、坐凳和一些建筑小品。5 绿化配置

(1)主入口区的雕塑广场绿化以南洋杉(Araucarla cunninghamia)和尖叶杜英(Elaeocarpus apiculatus)作为主要植物品种,配以常绿的灌木,使雕塑的背景浓绿而简洁,衬托雕塑主体,更好地表现雕塑的艺术效果。

在主入口区与云液湖区之间的绿地上,植物呈现多样化,不同的植物品种分别组合配置成特色各异的群落。通过树木疏密的景观效果取得了较好的色彩变化,高低搭配,使空间的组织更加灵活。

(2)湖区绿化主要以群植的方式,种植各种不同季节开花的乔木,乔木与灌木合理配置。沿湖岸坡地种植的大片宿根花卉,为云液湖增添了几分秀色,使整个云液湖四季景色常新,山花烂漫,旖旎多彩。

云溪的绿化以自然为特色,多种植耐荫、耐湿的植物,植物形态自然美观。适当种植了一些棕榈科的植物,以体现亚热带风情。云溪源头的瀑布以茂密的树林作为背景,溪边水草盈盈,使云溪显得自然润泽,野趣横生。

(3)山林休闲区的原有植被生长良好,树种也多种多样,林相优美。对树林下层杂乱的野草和灌木进行清理,换种上适合山林生长又易于管理的开花灌木和耐荫的地被,使整个山林随着季节的变化有着更加生动的景象。

公园内乔木的主要品种有南洋杉、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印度橡胶榕(Ficus elastica)、尖叶杜英、木棉(Gossampinus malabarica)、红花紫荆(Bauhinia blakeana)、黄槐(Cassia surattensis)、懂棕(Caryota.urens)、短穗鱼尾葵(Caryota mitis)、柳叶红千层(Callistemon salignus)(Willow-leaf Bottle-Brush)等。灌木的主要品种有大红花(Hibiscus rosa-sinensis)、尖叶木樨榄(Olea curpidata)、变叶木(Codiaeum variegatum)、红绒球(Calliandra surinamen-sis)、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美国槐(Cassia coronil-loides)等。地被的主要品种有美人蕉(Cannaceae indica)、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大叶红草(Ahernanthera ver-sicolor)、鸭跖草(Comme]ina communis)。6 公园主要技术指标

总面积 17hm 100%

陆地 16.51hm 97.2%

游览区及休憩建筑 2538m 1.5%

管理建筑 690m 0.4%

园路及广场铺装用地 2.19hm 12.72%

绿地 14.09hm 82.58%

水体面积 0.48hm 2.8% 后记

雕塑公园建成开放后,获得了各方的好评,但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遗憾。由于资金的不足,在选择雕塑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专为公园创作的雕塑数量太少。因此,如何加强公园的文化内涵,提高公园内雕塑作品的质量与数量,使公园的发展与时俱进,经济效应与环境效应完美结合,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222 2

2.公园规划系统操作说明 篇二

1 项目概况

南秦新区位于商洛市老城区以南,地势为南北高中间低、西高东低。南秦河自西向东流经规划区,沿河地势较低,向两侧逐渐升高。南秦河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用地位于南秦新区北部,北依龟山,南接203省道,东临南秦路,西至柏朵山村桥,规划长度约5.1km,规划总面积104hm2。《商洛市南秦新区控制新详细规划》将南秦新区定位为以康体旅游为核心的生态居住新区,南秦河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新区的绿肺终将形成区域的滨水绿廊、生物宝库及城市滨水休闲空间。

现状规划范围上游建有南秦水库,它的存在确保了防洪安全,保证了河道水质清澈,但由于径流量小,所以不易发挥湿地功效,且现状建设了较长的浆砌石硬质驳岸。场地现状植被以农田与杨树群落为主,植物种类少。南秦河北侧的巴人洞,是这里独特的文化遗存。

2 规划总则

2.1 规划指导思想

考虑规划诉求结合现状场地特质,本次规划的指导思想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效益,彰显区域历史文化,建设兼具生物多样性保护、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及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并成为南秦新区开发建设的生态引擎。

2.2 规划原则

在南秦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即:加强对规划区内水系、山体等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保护规划区整体生态环境和山水格局;从场地现状出发,设计应尊重区域自然历史文脉;从人使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公园建设解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问题,创造宜居环境。

3 规划布局

南秦河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南秦新区的重要生态景观资源,必将成为区域绿色生态新引擎、历史文化新体验、活力城市新体验的载体,因而,在综合考虑了多方面因素之后,最终形成了兼具生态效益、游憩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身的南秦河城市湿地公园(图1)。

3.1 功能结构

公园的功能分区上主要包括4大部分,即:湿地公园、南秦水街、医养公园以及特色商业街。南秦河湿地为南秦水街、医养公园、特色商业街提供了优良的环境禀赋,使得南秦水街富有湿地气质,医养公园享受活水湿地氛围,特色商业街拥有亲水乐活空间。而南秦水街、医养公园、特色商业街与湿地公园相互融合,集聚人气,带动湿地公园和南秦新区共同发展。

3.1.1 湿地公园区。

湿地公园区沿南秦河河道及两岸布局,全长5.6km,总面积75.6hm2具体分为保育、展示、体验等多个区域。湿地保育区,以保护或恢复的湿地原本状态,展示原生景观为主的区域;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则是通过人工塑造景观以展示湿地生态特征、生物多样性、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的区域;湿地体验区则是具有较高的人流量,以展示湿地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分布,能够有游人参与活动的湿地区域。

在整个湿地公园区着重表现包含药草、唐诗等文化的传承,通过百草仙谷、白蘋青洲、烟水沁荷、枳花映墙等景观节点的塑造提升场地特有的文化气质,进一步延续传承历史文脉。

3.1.2 南秦水街。

依据上位规划,南秦水街地块占地面积2.8hm2。本次规划立意为“水润秦风,街衔楚韵”,场地规划主要分为东西两个区域,由一条自西向东的轴线贯穿,设置了8个景观组团,分别是九凤朝阳、渔歌楚辞、水田花溪、荷塘月色、曲水流觞、花样龙水湖、小山从桂和四皓养生地。

3.1.3 医养公园。

依据上位规划,医养公园地块位于规划的环城西路与203省道交汇处,面积10hm2,有健康管理、康复护理、药膳养生、湿地疗养等功能。

3.1.4 特色商业街。

商业街位于湿地公园东侧,面积为13hm2。特色商业街以展示地方风俗文化、健康养生为特色,具有涵盖健康养生、展览展示、民俗生活手艺、亲水乐活在内的四大类商业休闲功能,包含荆棘广场、南秦书院、药膳馆、怡心居在内的众多人文景观节点。

3.2 水系规划

设计范围的南秦河河道整体比较小,水径流量小,所以在营造湿地景观、湿地效应不够,因而在进行水系规划时,首先确立河道有效行洪宽度,在行洪宽度以内仅梳理水系,确保行洪安全。在此基础上,为营造适宜的湿地生境,在河道内设浅塘低坝,营造水面,给动植物提供丰富良好的栖息环境。其次,满足河道行洪前提下,顺应水流方向,在河流转弯内侧流速较缓处、支流汇入处布设生态岛与生态水泡,保证丰水期、枯水期景观效果,同时提供更多生物栖息地。

在梳理水系的基础上,丰富现状植物,进一步完成各类动物适宜生境的构建,例如通过沉水、浮水、挺水、湿生等植物构建多样的、层次丰富的湿地群落,为蜻蜓、萤火虫等动物提供休憩、求偶空间。现状驳岸尽可能予以保留并进行生态化改造,考虑从硬性驳岸到柔性驳岸的转变。新建驳岸根据湿地景观需要直接设计为软质驳岸,材质为木桩或植物护坡等。

4 绿化规划

绿化规划结合公园功能分区,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风貌。湿地涵养风貌区种植特征以多生态的地被为主,以小乔木结合灌木、地被、湿地植物配置,自然而又充满野趣,同时结合雨水处理,选用本土湿生植物营造出一个好的生态环境,为整个公园创造出野趣、自然的植物景观;滨水植物观赏区种植特以展示湿地特色、增添亲水乐趣为特点。秋色叶植物与花果植物相结合、幽静与开放空间相结合,岸上空间与亲水空间相结合,创造活力、健康、轻松的自然氛围;滨河湿地风貌区通过种植结合建筑与广场的造型特点,展示公园的门户形象,打造规整、大气的沿街界面,追求人工造景的规整感及轴线延伸的恢宏气势;园艺植物疗养区则以疗养、安抚、清新凝神为主要功能。外部密林隔离外界干扰,疏林草地适于活动与疗愈,中心广场节点种植适于停留与休憩,医养植物的栽植有助于病人身心修复。

5 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正在国内如火如荼地进行,总结借鉴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方法,完善相关理论研究体系,探索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方法,进一步推进城市湿地公园实践进程,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希望通过南秦河湿地公园的规划实践对城市湿地公园设计能够抛砖引玉进一步带来更多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共同为湿地在城市景观中的合理运用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Bolund P,Hunhammar S.Ecosystem services in urban areas[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293-301.

[2]Duana N,Liu X.D,Dai J,et al.Evaluat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n urban wetland park based on emergy accounting and life cycle assessment:A case study in Beijing[J].Ecological Modelling,2011,222:351-359.

[3]Li X P,Chen M M,Bruce C.Anderson.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a water quality treatment wetland in a public park in Shanghai,China[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9,35:18-24.

[4]Li Y F,Liu H Y,Zheng N,et al.Analysis of Trophic statu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of different water body types in Xixi national wetland park,China[J].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0,2:768-880.

3.公园规划系统操作说明 篇三

顺峰山公园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第一部分 文 本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严格控制顺峰山公园地区建设,保护顺峰山公园景观资源,加强对其周边的景观渗透,改善生态和旅游环境,提升城市综合品位,特制订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3、《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6年);

4、《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2003—2020);

5、《佛山市顺德区新城区山体系统规划指引》(2005);

6、《新城区旧村改造规划》(2004);

7、《佛山市顺德区顺峰山公园详细规划设计》(2004);

8、其他国家、省市相关法律与规范。

第三条规划原则

1、整体协调原则——力求顺峰山公园周边地区与顺峰山公园在空间、功能、交通、生态、景观等方面相互协调,建立有机的连续性,强化地区的整体性发展。

2、可持续发展原则——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与地方文脉,通过维护与改善,逐步形成编制区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生生不息的良性生态系统。新桂南路西侧协调带(包括南沿段)

参考编制中的《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近良河东片控制性详细规划》,新桂南路段新增和改建建筑高度不得超过24米(7层),南沿段新增和改建建筑高度不得超过21米(6层),以连续界面的居住建筑为主。该路段最大连续面不得大于100米。7.4.建筑高度控制

规划根据编制区中重要景观节点的现状高度,控制周边用地的建设高度,使顺峰山的景观在空间上得到有效保护,景观渗透更深远。

4.公园规划系统操作说明 篇四

【摘要】:本文介绍了基于对天鹿湖森林公园的前期调研和总体规划设计,对公园西部凤凰山片区规划休闲游览的自行车系统和山地自行车赛道,并对龙坑自行车主题营地进行整体景观设计和自行车俱乐部、自行车服务中心的建筑设计。【关键词】:森林公园 自行车 营地 俱乐部

【Abstract】:Base on the early research and overall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the Tianlu Lake forest park, planned a cycling system for leisure and tours, designed a mountain bike track.At the same time, chose Longkeng as the basic of bicycle camp and deeply worked for the landscape design besides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including cycling club and cycling services center.【Key】:Forest Park Bicycle Camp Cycling club 第一部分:项目背景和现状分析评价 1.1 森林公园的背景和概况

天鹿湖森林公园是萝岗区建区以来建立的第一个森林公园,也是广州市区至帽峰山之间的一块绿色宝地,区位条件优越,森林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建设天鹿湖森林公园,开办有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不仅可以完善广州市的森林生态旅游网络,丰富旅游内容,为市民提供一处登山保健、休闲娱乐、科普科教的场所,而且更有利于萝岗区的生态文化区域建 设和经济发展,并对广州申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凤凰山野外拓展区位于森林公园西南部,北靠天鹿湖(水口水库),用地范围包括、璋坑、龙坑、蓍茅墩、黄鳝田和凤凰山东面山地,以及天鹿湖水库南面山地,总面积为342.5hm2,占公园总面积的38.9%。区内地形变化多样,分布有沟谷、水库、平地等,西部边界上的凤凰山,海拔为377.4m,为公园最高峰。规划将建成以“湿地 • 科教 • 拓展”为主题的景区。1.2 总体规划的片区规划

凤凰山野外拓展区将结合该区景观资源较为丰富的特点,强调户外运动和生态教育的特色,将为广州地区的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和中青年的野外拓展提供场地,并计划在整个片区发展自行车休闲观光系统,优先发展两个景点,分别是璋坑生态农庄和龙坑自行车营地,其中自行车营地及自行车俱乐部,占地面积为

5.8公顷,主要提供自行车租赁等服务,满足游客骑车、运动、娱乐的需求,并且展示关于自行车运动的知识,形成以“自行车”为主题的园区。1.3 凤凰山野外拓展区资源评价

A 水系:区内有黄鳝田小型水库一座,水域面积2.6平方公里,集雨面积0.5平方公里。公园内地下水资源丰富,溪涧众多,主要溪流有璋坑溪、龙坑溪,自南向北流入天鹿湖,长约1.0km。溪沟宽1~3m,水深0.5~0.8m,平均流量1.1m3/s,溪水清澈。

B 地形:凤凰山位于森林公园西与天河区凤凰山森林公园交界处,海拔373m,为公园最高点,该片区海拔多在150~300m 之间,坡度变化较大,地貌情况较为丰富。

C 植被:凤凰山片区的北部主要以黧蒴林、大叶相思林为主,还有较大面积的混交阔叶林,而南部主要以桉树林为主,在北部还有局部的荔枝林、久树林和竹林。其中,部分的黧蒴林和桉树林面临更替的阶段。

总结:凤凰山的景观资源和地文、水文资源都较好,适合开展有一定难度和趣味的户外运动。

第二部分:自行车运动的可行性分析 2.1 旅游市场策划

自行车在我国一般只是作为一种交通工具而存在,而近十年来,由于我国大力发展自行车运动,自行车运动已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喜爱并热衷的一项运动。广东走在全国的前沿,仅在广州市有超过两万名的自行车运动爱好者,据不完全统计,广州的高校自行车俱乐部有55个,依托高校优势,在年轻人群体中有广泛的自行车运动基础。每一个大型运动会的召开,都将会极大的推动当地的自行车运动,如九运会的深圳、十运会的南京和奥运会的北京,明年将在广州举行的亚运会也势必促进广州自行车运动的发展。

目前,广州只有少数由自行车爱好者自己开发出来的运动场地,如滨江路、大夫山森林公园、大学城和科学城等地,而这些场地都是利用现有的交通道路,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同时,非专业的自行车运动场地极大的影响和限制了自行车爱好者的热情和竞技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广州市区修建一处专业的自行车运动场地已是迫在眉睫。

2.2 客源分析

目前,天鹿湖森林公园有46%的中青年游客比例,并且有将近40%的游客进行户外运动,这里已经成为广州户外运动的场所,其中在凤凰山片区,已经自发形成了一定规模山地自行车运动,每年都有几次自行车爱好者自行组织的竞技比赛。

2.3 赛道可行性分析

目前凤凰山的山地车道是利用原有山路形成的,由于没有经过规划,赛道的趣味性和专业性不够,并没有充分利用凤凰山片区地形变化大的特点,而且有个别的地段较为危险。通过对道路剖面的分析,我们结合对山地自行车越野赛的国际标准,选择赛道不同的通过界面,有树林、田野、草地和村庄,非人工化路面的长度占总路段的比例大于85%。根据对高度、坡度和植被的分析,公路休闲线路选取了相对平整的地形,而山地自行车道则侧重于地形的变化和赛道的难度,地形高差达六十米,最大坡度在25%左右。综上所述,场地的情况满足自行车休闲运动的要求和山地自行车竞技比赛的要求。

第三部分 自行车系统和赛道设计 3.1 自行车系统的道路规划

在现状调研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凤凰山野外拓展区的自行车系统进行了规划。在原有的道路基础上,完善自行车道的网络,形成自行车道路的系统,其中,利用片区内主园路是公路休闲自行车游览线路,而依据地形另外开辟的是山地自行车赛道。

休闲自行车游览线路结合凤凰山的园内主干路设计,在公路上设置专门的自行车道或设计与公路平行的自行车车道,能够方便地到达片区内的各个主要景点并观赏沿途景观;而山地自行车比赛线路则单独设计,能够有能力举办国际型的比赛和平时作为山地自行车爱好者的训练场地。

3.2 自行车系统的赛道设计和赛事种类

山地自行车赛道的设计严格遵循国际自行车协会的山地自行车比赛要求,设置不同的赛道供大家选择,赛道选择不同的路线或组合,距离长度不等,有不同的难度和趣味,可满足不同山地自行车赛事的需要,如山地车越野赛、山地车速降赛和双人弯道赛。

赛道的剖面设计按照国际比赛的要求在赛道和观众区之间增加缓冲地带,赛道以泥土和细石铺面为主,赛道和缓冲区范围内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对可能伤害运动员和车辆的山石进行处理,赛道宽度2.5米至3米,为单向循环的赛道。3.3 自行车系统的站点设施设计

自行车赛道站点设计,依据功能的不同分为赛事服务站、休息点和观景台,服务距离为300到500米。这些站点都会提供停放自行车的车架,并与步道系统相连接,游客可以转换为徒步登山的方式进行游览。

概念:简单的折板造型,每种折板对应不同的功能,如凉亭、停车、平台、路牌等等,采用1.5m*3m的模块,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可能性,对于功能和面积的大小并没有严格的限制,每个站点可以通过各自场地的需要,因地制宜去选择相应的形式和规模。主要材料选择玻璃、钢材和木材。

赛事服务站:主要在比赛时为运动员提供服务的站点,平时可以作为普通的休息点。

观景台:主要是在沿线设置一些可以观景的空间,使自行车系统和公园的景点紧密联系。

休息点:主要是提供休息和停留的场地,并且提供公园游览的信息和导游牌。

3.4 自行车系统标识设计

自行车系统的标识设计主要提供赛道的指引和警示,并且提供公园的信息咨询导游。标识系统主要分为两种,一类是具有明显提醒的赛道指示牌,用的是醒目的红色,另一类是蓝色和橙色赛道的信息和景点标志。同时,还进行了赛道指示牌、公园信息牌和景点导游牌的设计。

第四部分 龙坑自行车营地设计 4.1 基地历史和现状

自行车营地的选址在凤凰山片区北部的龙坑村,占地面积约5.8公顷,这里靠近凤凰山片区的主入口和北部的水口水库,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山谷。在历史上,龙坑村曾经有村民居住,后来因为发展为采石场,地形受到比较大的破坏,场地中,原有一条作为村民生活水源的龙坑溪,现在在场地当中的一段也受到破坏。目前,场地中有若干违章建筑,大约有百分之五十的场地裸露沙石,没有植被,而其他范围的植被现状还是较好。4.2 设计理念恢复龙坑溪

目前基地三面环山,基地四周高中心低,处理好场地的排水是重中之重,因此恢复龙坑溪的排水泄洪功能,并利用龙坑溪创造湿地景观,是对基地的生态贡献。

龙坑溪的汇水范围为23.85公顷,通过收集当地的水文资料,计算出龙坑溪的径流量,为了让场地的水能够通过龙坑溪排走,现在龙坑溪通过基地的溪段设计剖面为深度0.8到1米,宽度1.5米到3米。场地处理和设计

目前的场地有若干不同标高的台地,大概的情况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为了能够顺应地形,并且使得场地的排水能够汇集到龙坑溪中,通过对不同台地的推敲和变化得出现有的一个折线性的设计形态,希望能够顺应场地的地形,尊重原有的等高线肌理,形成西南高,东北低的场地处理。

4.3 景观设计 功能分区:主要分成入口服务区、龙坑溪自然湿地景观区、中心展览景观区、自行车俱乐部广场区和BMX小轮车运动区。自行车服务中心靠近营地主入口和停车场,方便游客使用;龙坑溪自然景观区位于营地东部地势较低地区,与营地内折线型的景观设计形成鲜明对比;自行车俱乐部位于营地南部景观和视野较好

位置,同时拥有较大面积的入口广场和阶梯广场,成为交流和活动的开放空间;在自行车服务中心和自行车俱乐部之间形成一个室外展览的步行空间,与俱乐部中的展厅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展览序列。流线分析: 在营地中有三种不同的流线,第一种是步行的流线,步行的流线与展览空间结合,在步行游览中能够参观到最新的自行车运动和文化的展示;第二种是自行车的流线,考虑到自行车爱好者车不离身的特点,专门在营地中设计了一条无障碍的自行车流线,自行车可以到达营地中主要的位置;第三种是游览的流线,在这条相对自由的流线中,设置了三个自行车的停车点,可以让游客在步行和自行车之间转换,尽兴的对营地进行游览。植物规划:对整个区域进行林分改造,采用本地树种加景观树种形成生态景观林的理念,对整个龙坑自行车营地片区的植被群落进行规划和搭配设计,使之形成垂直的层次和水平优美的林冠线,并且搭配不同花期花色的乡土景观树种,形成丰富的四季变化植被景观。

第五部分 建筑单体设计 5.1 自行车俱乐部设计

目标: 作为广州地区的青少年自行车体育俱乐部的基地,假期作为夏令营活动的场地。平时作为广州自行车协会或俱乐部活动场地,为自行车爱好者提供交流空间。不定时举行自行车竞技比赛,为比赛提供专业的服务和电视转播的设施。

概念:为了和场地更好的结合,形成真正的融于景观的建筑,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折纸理念,通过对场地中几条景观控制线的呼应和延伸,形成建筑的轮廓,并按照台地的设计标高要求拉伸建筑的体量,使得建筑的外部实体体量和建筑的内部虚体空间形成拓扑关系,屋顶也通过折板的形式螺旋上升,将场地中的景观延伸至屋顶。

功能:交流、办公、展览、餐饮

总建筑面积:2876平米

特色: 交流空间:在两个主要的条形体量中形成中庭式的交流空间,为自行车爱好者的交流和切磋提供场所。室内外的展览空间:俱乐部的室内展览空间主要做平面的展览,与建筑外的展览空间形成一个从自行车服务中心到自行车俱乐部的展览序列,作为一个宣传自行车文化和运动的场地。屋面平台:从入口处可以通过楼梯直接登上入口层的屋面平台,这里可以眺望整个自行车营地的全景,并且可以作为一个室外活动的空间。赛时和平时的功能转变:俱乐部平时作为广州各协会组织的办公场地,到每年的竞技比赛时可以作为赛事主委会的临时办公地点,有裁判室、签到室、运动员休息室等,并且有专门的供电视台进行赛事转播的电视转播间。

5.2 自行车服务中心设计

功能:自行车租赁、修理+自行车商店 更衣 保管 问询

总建筑面积:1084平米

特色: 功能独立:自行车租赁部分独立于服务中心,分成四个面积一样的部分,便于经营和管理。流线区分:为了解决人流的问题,利用建筑南北方向的高差形成一二层不同的入口,并通过内部和外部的楼梯对不同的活动人流进行疏导,使得建筑的流线和营地景观的流线统一且不会混乱。

5.3 建筑结构

5.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篇五

湿地是生命的摇篮、自然之“肾”、水禽舒适的乐园、物种的基因库、粮食和原料之乡、暂时储水和舒缓洪水的宝地,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独特的和多功能的生态系统。本方案将原有的自然形态和景观要素作为湿地的特色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整个规划设计在恢复、利用、保护这些景观要素的基础上,以不破坏原有生态系统为出发点,以展现农村田园风光为主题,进一步打造融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园。

一、项目定位、设计指导思想

该项目基本定位:休闲、旅游、文化。本设计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自然优先原则为出发点,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生态旅游、生态环境、教育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使黄河景观湿地具有主题性、自然性、生态性等特点。

1、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保持水土、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地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地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地重要基础。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地原则。

2、坚持最小干预原则

三江口湿地历经了上千年地发展,是湿地生态体系与人类渔耕、农耕文化交合演替而形成,具有非常突出地独特性,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应尊重这一特性,尊重湿地自然生态地演替过程,尊重人类在三江口湿地上千年地渔耕文化、农耕文化地历史沉淀,在建设中应对湿地地原生形态尽量保护与恢复、坚持最晓干预地原则。

设计指导思想

1、整体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2、在保护中分阶段开发的原则;

3、恢复沙枣林区,尽可能扩大红柳林片区的原则;

4、强调生态注重湿地景观区域原始的生态功能,体现河流景观、地质地貌生态群落的多样性,做到保护与开发、整治与利用的有机结合。

5、突显黄河景观湿地万亩红柳的特色景观,以独特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相结合,营造湿地景观区的深厚文化内涵。

6、突出主题,以保护自然景观、生态旅游为核心,兼有文化旅游等多功能,创造一个富有个性、生态系统完整、旅游功能完善的景观湿地区。

二、景观规划内容

我们将黄河景观湿地定位于生命之岛,一个自然自己自由的原生态栖息场所。岛是一个原生态场所,拥有自成体系的生态平衡系统和生物链,拥有繁茂的自然植被和特色的地貌文化,是黄河景观湿地设计的主题。

黄河景观湿地总体布局从设计构思出发,拓展了传统天然合一的理念,挖掘地方特色,展现岛、水、树林的主题,以自然景色为景观湿地的主调,将原有的山体地形、水系、树林加以保护、改造、整合、通过不同的手法展现岛、水、树林的概念,将整个环境融入到黄河的大背景中,表达出对岛、水、树林的追求,设计中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岛与水的融合,创造出了富于趣味的空间;利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以不同高差的观赏点和多条观景视线轴的设置,依据疏密有致的原则布置景观,使整个湿地景观的流线更富趣味。

1、功能结构 根据场地特色、使用者活动内容、周边环境及对外交通等情况,规划提出兴建一个黄河码头,两个滨河广场,三条景观轴,六个新区入口广场的功能结构。

一个黄河码头

在位于黄河排水渠入河口处规划兴建一个黄河码头。通过这个码头将黄河北岸的自然山、水、树林等景观环境引入到景观区内,成为整个景区的大背景。同时黄河码头也是黄河景观湿地景观区内少数的几个永久性建筑之一。

两个滨河广场

两个滨河广场即纬一路滨河广场和纬四路滨河广场。其中纬一路滨河广场是整个黄河景观湿地的休闲、集会区。黄河景观湿地内的大部分硬质铺地都集中在这个区。而纬四路滨河广场即为纬四路入口广场,是一个休闲小广场。

三条景观轴

三条景观轴即是一零九国道、自然水系、排水渠。

六个新区入口广场

六个新区入口广场即是在根据对景原则的基础上,为了使黄河景观湿地与惠农新区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新区东西走向的六条主路尽头相应位置处设计六个入口广场在延续了新区城市机理的同时,为游人提供了休闲娱乐的良好空间。

2、景观和空间格局

本规划的景观格局和空间格局可以概括为以直线形和弧线形景观轴贯穿起来的空间系列。

3、景观视觉分析

内部视觉体验的多样性

景观轴同时也是视线廊道。空间的闭合与开放,场景的不同,动静的不同等都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享受。

借景和框景

远处城市建筑群会成为湿地的借景和对景,而主要园路则成为一个景框,从而和水体形成一系列的观景平台,透过主要园路,可以远远地看到黄河,从而将黄河景观引入湿地。此外在综合活动区内规划的城市观景林带也极大地强化了这种关系。

4、道路系统规划

道路系统

曲线形景观路:为了保护黄河景观湿地内的红柳林等自然树木和植被,湿地内道路的设计是在利用原有地块分割区和现有道路的前提下形成的自由型道路系统。规划路宽度以2米为主。湿地内的主路,自由舒展,连接和贯穿各功能区和多个景观节点。在部分地段做成堤、桥。方便游人快速抵达各景区和景点。路面铺装较为独特。次要线路:宽为均在1

.2米左右,从主要园路里分出来,绕至各景点,可以从一景点走至另一景点。在连接中有水便以栈桥的形式来完成。

5、对外交通和内部游览分析 本规划根据人流来向分析,将入口分成主入口、次入口和一般入口,通过地形变化、植物种植和水体分隔等来阻止游人随意湿地。

6、水系格局

分为自然式水体和人工水体。采用自然式堤岸,沿岸水草丛生,形成生态型的湿地景观。此外在某些广场等分别设计了小型的人工水景。

7、竖向规划:

尽可能减少土方工程量并保持场地内的土方填挖平衡。在地形处理上注意用地形变化来围合空间。

三、规划设计目标、理念

1、在本规划中我们通过对黄河畔现状的考察研究,提出新建可延续惠农城市文脉的生态景观湿地。进而确定黄河湿地的主导规划目标,打造石嘴山黄河文化生态景观廊,借以传达丰厚的黄河文化底蕴,展示石嘴山地区特色,为人们提供可观赏生态湿地景观的公共活动空间。

2、开启黄河休闲娱乐天堂,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对黄河岸边用地功能划分的原则在防洪设施的前提下大范围治理水系,恢复其活力,结合黄河湿地原有现状植物植被,为人们创造出多层次舒适怡人的滨水空间。

6.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研究 篇六

城市公园湿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一种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 是城市居民能持续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之一, 在城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调节城市江河流量, 防旱防涝;补充城市地下水, 提供城市水源;调节城市空气组分, 净化空气;净化城市河流污水;调节城市小气候, 维护城市生存环境;美化城市景观, 提供旅游资源;教育与科研价值;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为城市提供湿地产品等, 而目前城市公园湿地的保护状况却并不乐观, 急需系统的湿地规划理论作指导。因此, 本文对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1.1 提升城市湿地系统的保护质量

城市公园湿地是城市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城市中保存较好的城市湿地, 与江、河等大型线性水系湿地相比, 具有较为独立, 便于单独管理的优势。

城市湿地系统需要系统的加以保护, 首先就应该从基础相对较好的湿地资源入手, 以改善、巩固乃至加强现有的成果。本文的研究就是从保护条件较好的城市公园湿地入手, 为城市湿地系统保护打下良好基础, 争取以点 (公园湿地) 带线 (江、河等线性湿地) , 再由线及面 (城市湿地系统) , 提升城市湿地系统的整体保护质量。

1.2 促进城市公园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经济发展迅速, 建设量大, 厂对资源的开发量也很大, 城市化带来的城市人口激增与城市湿地资源需求的矛盾也正在不断升级, 各式各样的湿地利用实践逐渐增多, 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作为实践的指导, 同时由于利益主体多元化导致的开发过度或保护不善, 城市公园湿地正面临着景观及生物多样性丧失, 景观质量严重下降等多种问题, 采取严格、有效的保护措施迫在眉睫。但是另一方面, 为了人类及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一味的禁止建设的保护是不现实的, 人类生存的需求要求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如何更加理性的保护与开发成为当前公园湿地面临的一大难题, 而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的研究旨在探索一套系统、合理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手段, 对目前的公园湿地开发予以规范和指导, 使公园湿地的保护与利用能够更好的结合, 使得城市公园湿地可以得到可持续发展。

1.3 加大湿地宣传的力度

近几年“湿地”一词在各媒体上的出现率的确很高, 但是常常是与一些大型保护区、景区联系在一起, 这导致人们只记住了这些保护区、景区的名字, “湿地”对于他们来说仍然还是一个理解不了的抽象概念。事实上, 由于历史原因和认识偏差。在过去较长时间内人们对湿地一直缺少科学系统的认识, 一方面这与社会的宜传不力有关, 另一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身边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实例进行引导, 以至于人们对身边的湿地不闻不问、态度冷漠。研究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 就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公园湿地的实践, 并用公示和成果展示的手段向人们宣传湿地, 指导并控制最终的建设成果给人们以亲身感受。

1.4 延续城市文化的特色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湿地, 不同城市里的湿地的特色也不尽相同。全国各地的们从古代就开始依靠湿地进行生产、生活, 在这过程中造就了一大批特色名产, 例如杭州的大闸蟹、武汉的武昌鱼、岳阳的洞庭湖莲藕、河北白洋淀的苇席等, 除此之外还围绕着湿地产生了一大批民俗活动, 如赛龙舟、水上抢鸭等, 逐渐这些己经成为了一个地方的特色和习俗, 融入了地方的文化当中。现代社会节奏加快, 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逐渐己与湿地脱离, 一些原有与湿地相关的特产、民俗正逐渐没落, 这也正是城市文化特色缺失的原因之一。研究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 就能保护城市湿地, 保护湿地文化的载体, 延续城市文化的特色。

1.5 增强公园的社会服务职能

传统意义上的公园具有休闲、娱乐、教育、文化宜传等职能, 在公园的建设方面, 重点突出在景观建设上, 但是多年以来很多公园的投入费用产出率却很低, 大多数公园处于亏损状态, 必须依靠政府财政的支持才能继续维持, 公园建设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状况。公园湿地保护规划的研究将会给公园带来新的主题, 不仅为公园增添了湿地教育与宜传的职能, 丰富了公园的休闲、娱乐内容, 更重要的是将让公园湿地为社会提供多种湿地产品, 随着人工湿地技术的引入, 公园甚至可以为社会分担雨污水处理的压力, 公园的社会服务职能会因此得到增强。

2 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理论研究

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本质上是以保护公园湿地为目的的一种专项生态规划。对它的研究首先要从基础的生态规划入手。对于生态规划,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美国景观建筑师麦克哈格 (Ian L.McHarg) 在1969年出版的《顺其自然的设计》 (Design with Nature) 一书中提出的以“设计遵从自然”为主题的土地利用生态规划。他认为规划不能仅考虑经济因素而不考虑自然和社会因素, 应利用生态学原理考虑所有的“生态决定因素”、确定可能的土地利用类型最适宜的地段。这种生态规划方法应用范围很广, 是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协调人类和自然关系的有力工具, 也是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很好的借鉴方法。

2.1 土地利用生态规划方法的三步骤

(1) 生态因子的调查。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是为了合理利用与保护湿地、使公园建设更好地和自然相和谐而不破坏环境。通过湿地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 首先了解规划区内与湿地有关的各种因素, 如气象、水文、土壤、植被、地质、地理及社会和文化等“生态决定因素”。

(2) 生态因子的分析和综合。将各生态因子分级 (一般分成2到4级) , 在相同比例的图上以同一种颜色 (由浅到深的层次) 表示, 形成包括坡度图、土壤类型图、易冲蚀程度图、野生动植物图、游憩价值图等在内的单因子图, 叠加形成复合图。

(3) 土地适宜性分析.由单因子图叠加形成的综合图可以区分出具有不同生态意义的地块, 每一地块都暗示最佳的土地利用。有的地块生态上极为敏感、景观独特, 宜保持原貌而成为特殊的保护区:有的生态敏感性较低、植被意义不大又有适合开发的地块, 可以进行如工业区、商业区的开发。

2.2 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局限

从以上三个步骤可以看出麦克哈格土地利用生态规划方法的核心就是土地适宜度的生态方法分析。相对于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 即是寻求由公园湿地的水文地理、生物、人文等特征所决定的湿地对某种使用固有的适宜性, 从而给出处于不同位置的湿地的最佳保护、利用方向。但是城市公园是一个非“自给自足”的开放系统, 其承载旅游量是有一个度量范围的。另外, 城市公园湿地存在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大支持能力问题, 即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又不降低环境质量的问题, 这是土地利用生态规划方法没考虑到的。

3 城市公园湿地保护的程序及成果要求

3.1 规划编制体系中的地位与制定依据

我国自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 相继出台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与《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逐渐提高了对湿地资源保护的认识。虽然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关湿地规划的具体编制条例, 但是全国各地的湿地保护工作已经渐入正轨, 初步形成了全国-省域-地方-城市等四个层次的湿地保护规划的框架。

目前在我国城市规划用地性质分类当中并不能找到代表湿地的专有项, 它被包含在城市绿地、水域与单位内水域之中。城市公园湿地在城市公园绿地的范围内, 由于它特有的过渡带生态特性, 把它纳入到公园的绿地系统规划困难很大。

随着城市湿地的作用逐渐为社会所认识, 人们对城市湿地保护的关注程度不断增强, 城市湿地的研究与规划越来越多, 已经成为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城市湿地保护规划大有成为城市专项规划的趋势。

3.2 规划程序

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与一般的城市详细规划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针对不同情况的城市公园湿地, 规划的程序略有差别, 但总体趋势一致。

(1) 接受任务。在接受任务之时, 必须明确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的重点, 即城市公园湿地的重点功能, 如湿地功能宣传、湿地景观展示、湿地恢复、生物保护与展示、湿地游览等, 明确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的重点, 有助于更好的确定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

(2) 湿地现状调研阶段。规划设计首先要了解对象的情况, 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也不例外, 对公园湿地现状的调查是下一步规划研究的基础。此外, 湿地现状调查需要专业性、客观性与全面性相结合, 不应受任务委托方主观的影响。因此, 在确定调研小组时除城市规划人员外, 还应具备有丰富经验的生态环境、湿地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员, 增加多层次的智力投入。在这个阶段, 主要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实地考察和资料的归纳总结等内容。

(3) 研究前期准备。由于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的技术手段更加科学合理, 规划的目的与对象也十分明确, 在规划的前期, 为了确定湿地保护规划的工作方向, 调研小组应先根据项目湿地现状做出湿地可行性分析, 对于不可能实现的工作目标应主动放弃, 以免带来建设后更大的损失;对难以实现的工作目标, 应在反复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重新考虑、调整。此外, 在大量相关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项目中湿地现存的主要问题, 提出相应的预防方法指导。

(4) 规划研究阶段。规划研究阶段是对城市公园湿地规划的编制与研究阶段, 在研究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各种规划理论与适用的技术方法, 提取适用的成功案例先进经验, 对湿地现状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此外, 还应注意该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 为其他的规划设计提供指导与控制。由于大多规划都不能一蹴而就, 因此, 在规划研究中要体现出动态规划的特点, 依照各个湿地项目的实施难度与阶段可行性, 指明各规划项目的实行的次序, 做到对城市公园湿地分期、分批依次保护与开发。

(5) 提交成果与验收阶段。在研究阶段之后, 进入提交成果与验收阶段, 该阶段是把上一阶段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并提交被选方案成果。成果提出后要组织各方专家评审与论证, 为规划方案提出意见, 意见反馈后, 方案修改通过专家评审后进入公示阶段, 公众意见反馈后进行最终的方案修改才能审批定案。

3.3 成果要求

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的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说明书、湿地现状调研报告等文本, 以及湿地适用性分析图、湿地分区规划图、水流水质控制规划图、湿地恢复规划图、湿地恢复规划图、湿地开发规划图等图件。

规划文本基本上是依照各项湿地保护目标提出的规定性法规文件。规划说明书则是整个规划研究工作的全面介绍。各项设计图纸内容除了包括主图外, 还包括一些配套的技术说明图、设计表现图与景观示意图等。

规划成果的深度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层次, 编制目的是划定公园内各类湿地的范围并提出控制性的要求与专业性、技术性的建议,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城市规划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为研究对象, 深度探讨了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的必要性、相关土地规划理论及保护规划的程序、成果要求等一系列内容,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土地利用生态规划

参考文献

[1]季中.中国古代湿地研究及其历史贡献和意义[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04~107.

[2]单之.湿地是诗地[M].中国国家地理, 2004 (7) :10.

上一篇:小继教个人学习计划下一篇:电视节目《让世界充满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