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

2024-11-04

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共10篇)

1.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 篇一

校本教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朝阳区王四营中心小学张会来

我校地处朝阳区的东南端,在四环与五环路之间。03年随着绿化隔离带的建设,三所农村小学合并迁到了现在的这个新址。现有21个教学班,836名学生,其中外来打工子女占学生总数的66%。现有教师48名,其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37名,占教师总数的77%。校舍新了、教师多了、学生增了,但教师的专业水平并没有改变。且随着学校的合并,有三位骨干教师调出,削弱了原本就不强大的骨干力量。部分青年教师把握不住课堂教学的知识点,用什么样的方法迅速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就成为校领导班子急需解决的问题。正当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时,是朝阳区教研中心、教科所的领导专家们,引领我们走上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之路,并以此模式迅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为推进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基本保障。现就我们开展校本教研情况做一汇报:

一、分析教师队伍现状,准确诊断问题

“校本教研”我们的理解是从学校实际出发,利用现有资源,以教师为研究主体,解决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教学问题。其目的是:促进学校持续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以上认识和理解,我们把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突破口,对教师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首先教研员通过听课、座谈,为我们分析了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诊断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了解课堂教学实际状况;教研组长自行诊断本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自行剖析在实施新课程中最大的困惑、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四个层面的诊断,归纳起来主要有二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的专业能力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教师的学科底蕴差,把握不住学科知识的本质,教学中不能有效监控与指导。

2.课堂教学中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不能有效指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会组织学生交流、合作学习。

(二)常规的教研方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1.教研组人员的构成和教研活动制度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缺少实效性。

2.教学后,教师没有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不具备提出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研组活动中,教师缺乏互动,被动参与教研活动。

要想切实解决好这样的问题,单靠常规的教研方式,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需要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跟进。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的转化;把课堂教学研究作为突破口,调动教师主动参与教研活动,树立自觉反思问题的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组建校本教研的基本组织

(一)重建教研组,构建学习型组织

过去旧教研组按年级化分、缺少骨干教师领衔、教研活动形式单

一、教师之间的横向交流处于同一层次和徘徊不前的局面。针对这些现象我们重新组建了教研组。我们的思路是:打破年级界限,跨越学科,确定头雁,新老搭配,强弱结合。根据这个思路,我们把教师分成了六个组,并让有奉献精神,能够引领课题研究,长期参加区中心组活动的教师做教研组长。

校本教研基本组织建立后,我们着重从教研组活动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入手,初步构建学习型教研组。让教师明确学习型教研组具有学习和研究的任务,每位成员都具有参与和组织的双重身份。要求教研活动内容要广泛,形式要多样,在研究中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

(二)开展专题培训

1.在区教研中心的支持下,聘请专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

首先从教师中征集最急需解决的教学问题,然后凝练问题,聘请专业人员根据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其次,在每次的专题讲座中都留有互动时间,让教师提出问题,专业人员再次凝练问题确定下次的专题讲座内容。一年来我们开展了“如何在备课中体现课标要求、课堂上如何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如何把教学中的问题转化为课题研究,如何增强教师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等专题讲座。

2.聘请专业人员指导实践操作

每月我们都分学科聘请教研员到学校进行大面积的“听课”和“评课”活动。教研员每两周来我校一次进行专业支撑服务,他们对教师“备课”、“上课”、“评课”及“课后反思”进行具体指导,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使教师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能力。3.引领组长成为研究型教师

让教研组长先行一步,探索路子,创造经验,以点带面是校本教研的重要途径。对教研组长的培训,一是,学校领导进行一对一跟踪指导;二是,推荐到区中心组参加专题教研活动;三是,派出去学习,把新信息带回来,向本组内教师传递;四是,聘请教研员进行专题讲座,对教研组长进行“听课、上课、评课”等强化指导;五是,压担子,给任务。让教研组长尽快成长为学校的头雁,成为研究型教师。

三、构建新型校本教研模式

为了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我们构建了新的教研模式:个人设计??集体交流??互相观摩??研讨反思??再次观摩??再次反思??达成共识。在以上的环节中我们主要抓了集体交流、互相观摩、研讨反思三个环节。

(一)抓集体交流,实现优势互补

学校规定教师听完课后都要针对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情况、学生主动参与情况、三维目标落实情况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集体交流研讨。通过交流研讨教师彼此支持,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在集体交流中我们主要采取的是“任务驱动式”的工作策略,让教师参加集体研讨时做到“四带”,即带着教学的新信息,带着教学的好资料,带着教学的真方法,带着教学的实任务。每次集体研讨,教师都能获得新收获,明确新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师们在彼此合作中提升了专业知识,教研组真正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抓互相观摩,开展“三课活动”

1.上“模仿”课

听区级研究课后,教师要模仿研究课在校内上一节模仿课,体会研究课的内涵,互相研讨交流。

2.上“创新”课

根据学生实际,在“模仿”课基础上取长补短,反思、改进。

3.上“样板”课 在“模仿”课、“创新”课的基础上,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形成集体智慧的新成果。共享教学资源,形成同伴互助的学习型组织。

(三)抓教学案例,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培养教师自主反思意识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开展了“三反思”、“周交流”、“月评比”活动。要求教师每天对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反思。每周对“重点课例”的成功之处与失败之处进行反思,每月写一篇反思案例放在校园网上,供大家学习借鉴。每周二选取部分教师的反思日记或反思案例进行交流研讨,重点解决反思什么,怎么反思的问题。每月评选出学校级“十佳“案例刊登在学校的月刊上。通过反思交流评比提高了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使教师逐步养成时时分析自己教学中 得与失,知道为什么得和失的道理。

(四)搭建交流平台,开展研讨活动

1.定期研讨 每周五下午是校本教研活动的时间,各教研组根据集体“备课、上课、评课”情况开展研讨。使教师周周都有机会在主动参与中提高,在合作互助中发展。

2.录像课研讨

研讨的方式有:①“课例”研讨。抓住录像课中教师的优点、创新点、生成点、不足点和上课教师进行对话。②重点研讨。抓教师普遍认为有欠缺的地方进行切磋、争论,探索解决此教学问题的可行方法,然后到课堂中再去实践。③跟踪研讨。对重点问题不求一次彻底解决,反复实践与改进,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3.沙龙式研讨

研讨的方法有:①分组研讨。按学科组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讨。②“引领式”研讨。把学校骨干教师组成“引领团”,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教师群体的潜能,解决教学中的热点问题。③“任务驱动式”研讨。提前把研讨主题告诉教师,并把主题内容分成几个部分,让教师认领发言问题,准备发言内容,保证沙龙

研讨活动产生实效。教师能围绕专题各抒己见,纷纷把自己教学中的真实感受毫无保留地与大家交流,使教师在漫谈式的研讨中,了解到新的信息和理论,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抓问题意识,让问题转化为课题

教师科研课题的确立要源于教学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过程、效果就是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让教师深切体会到科研就在身边,就是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

四、建立校本教研基本制度

我们建立了教研组工作条例、教师课后反思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了教研活动,调动了教师参与活动的内驱力。

五、校本教研成果

校本教研的实践探索使我们这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迈出了自己成长的坚实脚步。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校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自主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多篇论文在市、区级获奖。校本教研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质量有了显著变化,区级教学质量监测成绩优异。校本教研促进了学校持续发展。合校后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断提升,使农村孩子也享受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得到了地区百姓的认可,家长的赞誉,社会的满意,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效益。

六、今后的思考

今后我们将继续探讨校本教研与校本课程、校本培训的关系,以及专业支撑模式与自主发展的关系,让广大教师在校本教研这片沃土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把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

2.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 篇二

切入点:把握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

1. 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

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校本教研中,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把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反思,教师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彰显出被日常生活的琐碎与平庸所掩盖的事情本来面目,更加清楚地认识自身教学行为的当与不当,理清自身教学行为变革的方向,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及教学研究的主体。同时教学反思还能满足认识兴趣,增加理论学习旨趣,提高教师捕捉教学问题的能力,加深分析教学问题的深邃程度,为教师提供审视教学的“慧眼”。

2.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

同伴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我们大力提倡教师之间开放、合作、协调、支持、共享的专业对话,以求形成教师间的合作,形成学习团队,达到经验分享、学术互动、专业共生的目的。

例如,我们加强集体备课,走“集团作战”共同提高之路。我校备课以年级组(备课组)为基本组织单位,主要采取“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人人修改、注重反思”模式。具体讲,就是备前充分准备,预先让一些教学骨干进行前期研究,研读相关的参考书和各种相关材料,经过骨干教师的分析思考,向参与者提出集体备课的思考题和查阅的报刊、研读的文章篇目等,且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剖析,明确各人研读的教材重点,让有关教师认真准备。备中注重讨论,让备课充满学术争论氛围。我们采用的方法是:一是提问法。对集体备课的相关内容提出若干问题,启发大家思考,引发咨询、争论;二是讲座法。让骨干教师围绕某一方面有所侧重地作重点发言,以便开阔视野、抓住重点、把握关键、击中要害、提升思维;三是分合法。即讨论形式有分有合,这样既能提高研讨效益,又能诱发灵感思维的火花,激活思维,启迪联想。课后必须反思,反思要把课当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都记录下来,以便今后的教学改进。

3.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走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离开专业人员的引领和学术支持,校本教研只能在浅层次上徘徊,在浅水平上重复,很难得到理论的提升,迈不开实质性步伐。鉴于此,我们便从这样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我校每学期都请专家来校,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角色互换”“咨询答疑”等方式参与并指导校本教研的开展。第二,充分挖掘学校人力资源,将学校骨干教师、领导作为引领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强调教师的自我引领,做到“能者为师”。比如,我校自2004年开始成立了两个组织,一个是“课改先行者工作室”,另一个是“课改先导小组”。“课改先行者工作室”成员是由教育教学中的骨干教师组成,这些教师必须发挥在课改中的先锋带头作用。“课改先导小组”成员则由业务能力较强、理论知识较丰富的教师和领导组成,这些成员要敏锐地去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诊断界定,最后还要智慧地引领。第三,注重理论引领。学校尽量为教师提供教学研究的资料,同时经常举行专题研讨、读书交流等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增加校本教研中的理论含量。

支撑点:落实校本教研的五项制度

为保证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我校建立了校本教研的五项制度。

1. 理论学习制度。

集中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使教师学习成为一种职业生活方式,养成善于从书本上学习、向身边同伴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的良好习惯;二是使理论学习指向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的现实问题,通过理性思考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我们把教师的阅读已经作为一项要求,要求教师让阅读成为生活的常态,每日少则读三至五页,多则不限;每月少则读一至两本,多则不限。在阅读的基础上,每周至少写600字的读书文摘,每月至少写一篇“教学一得”,这些已成为我校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2. 对话交流制度。

建立对话交流制度就是要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把全校教师组织起来进行信息交换、问题研讨,并与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的谈话,使教师自由地提出问题、表达看法、分享经验。

3. 案例分析制度。

每学期举行几次案例分析式教研,主要以“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这样的模式开展教研活动。具体方式是: (1) 教研组通过事先设定共同关注的主题,围绕主题学习理论,形成理念高地。然后切入一个课例,寻找现实与理念的差距,设计如何改进以往做法的上课计划。 (2) 按改进计划上课,并有针对性地观察课堂,共同诊断,引发两难困惑的解释、分析和思考。 (3) 课后再一起反省原有实际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在深入反思、讨论中寻找改进策略,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再一次上课,接着再讨论,把整个过程写成报告,如此一学期几次,逐步建立校本研修的知识库。

4. 课题研究制度。

教科室每两周牵头组织一次科研活动,对大家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开展主题讨论和研究,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如遇短时间不能解决且今后还有可能面临的有价值的问题,则形成小课题进行研究。这当中,对小课题研究做到“五个一”,即一份研究方案、一份研究报告、一套研究资料、一篇研究总结和一本研究学习摘记,从而使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规范化。

5. 评价奖励制度。

为使教师能全员持续参与校本教研,学校将参与校本教研的表现和结果纳入考核评价之中。对在各级各类教育类报刊上发表文章的或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大赛中获奖的进行奖励。此外,我校每三年还开展一次评选“特色教师”活动。特色教师就是在教学上有独到之处,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点上精通,可以是在教案设计上做一个“天衣无缝”的“好裁缝”;在作业设计上做一个“精挑细选”的“巧媳妇”;在运用信息技术上做一个“驾驭自如”的“高手”等等。

着眼点:强化校本教研的四项措施

1.在课例分析中突破

在校本教研中,我校形成了以下几种课例研究的实践模式: (1) 一人同课多轮。就是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要求教学行为要不断改进。 (2) 多人同课循环。指备课组或教研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 (3) 同课异构。同一课,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构想、不同上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 (4) 互动式观课。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动指导活动,既不含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也不含自上而下的权威指导成分,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动指导式观课。 (5) 邀请式观课。是上课教师主动邀请同行或专家听课,侧重于成果鉴定。 (6) 反思式观课。教师成为观察自己课堂的主人,这种课例研究模式是借助录像来实现的。

2.在自我反思中发展

在帮助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实践中,我们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几个做法。

(1)开展“自我成长设计”活动,引领教师自我定位、自我设计,激发其自我发展的意识。同时制定自我发展规划,这种规划包括发展目标和达到目标的策略,使教师明确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弱点。

(2)举办校本教研专题培训活动,让教师掌握自我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教后反思、课例反思、案例反思、教学反思、课堂记录、成长自述、对话性日志),并及时予以记载和撰写。

(3)发动教师积极撰写“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反思过程。因其在于重述和重写那些能够导致觉醒和变迁的教师和学生的故事,以引起教师实践的变革并成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因其直接指向学校生活和教师真实的职业场景,使它很容易成为教师在校本教研中驾轻就熟的方式或工具;因其特有的人文性、趣味性、生动性而成为教师们感兴趣的校本教研方式。

3.在调查研究中改进

我校曾通过邀请专家与校领导组成一个小组深入课堂,通过教师课堂展示了解教师实际的教学水平。另外还通过教学基本功综合测试、教师自我评价、访谈学生等办法掌握教师发展的大量真实资料,然后召集行政、专家、骨干教师共同会诊分析,在此基础上向他们提出多元化的教师发展的专业素质。

4.在互动交流中提升

(1)与专家互动交流。

主要采用了如下几种方式:聆听型———听专家的教育教学理论学术报告或教育教学改革学术讲座,获取信息,拓展视野,提升素质;诊断型———邀请专家来校,对教师教学过程和环节进行现场诊断,分析过程,理清思路,找出问题,总结经验,提升水平;互动型———通过网络或座谈、对话等形式,与专家就教育教学改革问题进行对话交流或互动研讨;带徒型———邀请专家对骨干教师进行带徒指导,促进他们形成教育教学特色。

(2)与兄弟学校互动交流

近年来,我们采用“联片教研”的活动方式,即与同地域相对集中的几所平行学校进行校际间的联合。主要方式包括:确立校本教研近期研究的主要问题,如用教材教、分层教学等;构建校际展示交流平台,创造条件让教师们有机会交流;建立校际联合教研机构———教研联组;围绕课题研究,分工协作。如我们把分层教学这个课题,分成几个子课题,由联片学校分头研究、实践,并交流研究成果。

(3)与名师互动交流

3.校本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 篇三

一、破除原有校本教研的固有形式,寻找能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口

校本教研的根本是把它变成是教师的自觉行为,要想让教师们自觉教研,建立一个真正能够自由交流的平台是至关重要的。以往的校本教研基本是一个人的指导性发言,多数教师都保留了自己的意见,或者把它当成一个任务去完成,而不是学习,更谈不上是互相学习,这样的校本教研往往流于形式,毫无效果。我们可以在固定的时间教研,但形式是不拘泥于座谈,可以走出去,学校之间、地区之间运用网络完成校与校、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

二、各个层次教师之间的交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校本教研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专业方面的引领,需要学科专业研究人士的帮助。所以,建立一个多种力量介入的教学研究共同体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我们应该多请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各方面学者来学校诠释新课程教学。教师也是学生,需要专业的引领,我们的知识体系完整却不能出新,各方面专家从广泛的研究中能找出新时代的新学识,提供给教师以新鲜的观念,对学生也大有裨益。

其次,我们可以给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让我们的教师以虚心的态度进行多方面学习,以开放心态,加强和各地区学校的合作与交流,也可利用网络信息建立新的平台,还可以与专家、名师对话。学校还可以派本校教师外出进修深造,深造时间是个关键问题,宜长不宜短。通过各种途径,我们就能够培养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专家,相信他们会推动本校的教研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三,新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他们刚毕业可能略显稚嫩,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们接触的都是社会前沿的东西,教师教的是学生,学生关注的话题与我们老教师一定有很大差距,我们忽视了他们关注的话题,就是忽视了学生,与他们的距离就是我们的失败,而新教师就具有这样的优势,我们不仅要提倡向新教师学习,还应该学得“轰轰烈烈”。

三、各种形式的教研,是教师教研得以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课堂开放是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推动力。我们可以按不同学科开展教研活动,每月推出“名师示范课”、“骨干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观摩课”、“新教师汇报课”。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实行开放式课堂,我们的教师可以随时进入班级听课,教师自己就必须有一个充足的准备,这样双方都会有一个全面的提高。

建立一个认真、严谨的评课机制。教师的听课、评课不要有学科限制,教师听课之后,一定要评课,评课不仅指出优点,而且要提出改进建议,保证人人都有机会交流和研讨。

把教师的互相学习落到实处。学校在指定骨干教师帮带新教师的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向新教师学习。我们校领导还可以实行监督,跟踪指导,将各学科优秀教师组织起来,尽量让双方都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校内、校外进行教学比赛,激发教师教研兴趣。教师的比赛可以实行一课多教的形式,也可以随机教学,不事先定教学比赛题目,随堂抽取,规定时间准备,进行教学,采取多种形式,更能体现教师的能力,通过比赛,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四、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在实行新课程改革时,将所有的理论运用于学校,然而学校的情况有所不同,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一线教师的经验,我们可以大胆地将他们实施的优秀教育教学案例经过加工、整理编入教学课程之中,让更多的教师参照学习;还可组织这些教师参与到新课程的开发工作当中,在总结自己以往经验的基础之上开发出更多鲜活的适合自己学生的课例,保证课程开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创造更适合他们的学习环境。

五、及时总结反思,促教师教育理念升华

“让读书成为需要,让反思成为习惯。”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如是说。我们在教学中一定会发现一些问题,而及时地反思总结就十分必要,教师要增强研究意识,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整体研究能力,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学校可以实行领导监督的措施,对教师的反思进行定期的检查。除此之外,要建立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的讨论提供交流平台。以“交流会”、“报告会”、“座谈会”、“演讲会”的形式展开,促进彼此水平的提高。

校本教研是学校给教师的一笔重要的财富。教师停滞不前,就等于学校教育停滞不前;学校停滞,我们的教育就岌岌可危。我们在开展校本教研的时候,一定要持有认真的态度,为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奋斗。

4.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 篇四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教研机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为此,学校在总结以往校本教研工作经验基础上,努力做好2013年校本研训工作。

为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的领导,保证学校校本教研工作落实,学校制定了《文理学院附中2013年校本教研实施方案》,成立了校本教研领导机构,组建了由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由教科室具体负责继续教育的日常管理与工作的开展,同时,领导小组成员工作有分工,做到各有侧重,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统一管理。学校领导对校本教研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也具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并日益重视,想尽一切办法加强与学校校本教研有关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设立了专门的校本教研经费并比07年有所递增;新开辟了专门的教师阅览室(图书室),增加了图书的种类和数量,每个备课组配备一台电脑,从物质条件上保障学校校本教研工作正常、有序、有效地开展;每学期初,学校领导班子都多次召开校务会议,商讨、研究和制订校本教研计划并组织落实,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校长等行政领导都身体力行,亲自参加,或开讲座,或组织座谈交流,或下到相应小组交流,或听课、评课、进行课题研讨。目前,学校已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校长、教研组、教师沟通顺畅,校长和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日益增强。

1.抓专业学习为平台,促教育教学理论提升

学习,对一个人来讲是必不可少的。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的,理论学习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可提起校本教研学理论,多数人会持否定态度的:花那么多钱,费那么多时间,把教师集中起来学理论,不如把资料发给大家去看就行了。为什么会这样?大家有各自的见解。我想这与教师被动的接受学习是有关系的。以往的学习,多以单调的讲座为主要形式,就理论讲理论。教师对这样的学习感觉空虚,没有针对性,学和不学一个样。专家指出“要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是促进教师专业提高的有效保证。为此,我们在13年校本教研中建立了理论学习制度,坚持四结合,即: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学习与交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练习相结合。并采取校内交流学习心得、轮流讲座、举办“课改大家谈”等形式学习,这种学习把教师推到教研的前台,教师成了教研的主角。学校充分发挥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的优势,主动争取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支持和指导,邀请市学科教研员来学校教研组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市属、市教研活,深入课堂听课和评课。教师与专家面对面对话交流,交换信息,经验共享,专题研讨,给教师的研修提供切实的帮助。在这里,“参与式”学习、“实战式”研究受到教师们的欢迎。讲座学习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不 1

再是单纯讲理论,而是在实际的案例中让教师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这样的学习,为教师提供了碰撞的平台,使教师在平等交流对话中实现了自我的提高。

此外,学校为每位教师订阅了学科杂志两本,每个教研组订阅了《绍兴教育》、《教育新视野》、《上海教育科研》等杂志,并要求教研组组织老师学习。为扩大老师的阅读量,让阅读伴随教师成长,学校在加强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班级图书角等建设的同时,特为全体教师购入成套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丛书《做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师课堂教学的十大技能》《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教师必读的外国教育名著导读》《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教师教出好成绩的十大技巧》《优秀教师的十大标准》。班主任另加《新班主任带班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艺术》《班主任管理班干部的学问》《班主任对学生的激励与处罚》《班主任对学生的谈心与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要求与工作基本规范》等班主任管理丛书。

2.以赏识教育为主线,抓师德师风建设

13年第一学期开学第一天,我校全体教师聚集一堂,周亮书记作了题为“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学生满意的教师”的师德师风动员报告。周亮书记结合教育局《2009年教育工作思路》,要求教师更新师德观念,规范执教行为,推动师德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不断塑造新时期教师新形象,不断提高社会和家长对我校教师从教行为的满意程度,争当学生最满意的教师。同时组织开展了中层以上干部的读书会,学习了十七报告,各中层以上干部对照自己的岗位职责,总结工作得失,明确新学期工作的新思路,增强责任意识,全面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为了进一步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推进赏识教育和两创工作的深入开展,学校在13年第二学期开学之初,结合本校赏识教育特色,开展了为期两天的丰富多彩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在这次教育活动中,学校不仅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听取了周亮书记对市教育局精神的传达,听取了两位校师德标兵先进事迹的汇报,而且还组织教职员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分组讨论,集中交流,并进行了师德师风专题学习检测。

在此基础上,学校结合本校的赏识教育特色,进一步开展了赏识教育专题教育,请四位校级践行赏识教育优秀教师典型,把自己在实践赏识教育过程中的好的经验向大家做了介绍。德育处还专门围绕“班级管理中如何落实赏识教育”组织了班主任工作研讨会。这次学习,使全体教师进一步树立了“敬岗爱业、无私奉献”的思想,为13学年工作营造了浓厚的赏识教育氛围。

3.以有效备课为载体,力促学校教学的有效

我们强化单元集体备课制度,采用了“三定三统一查”的做法,集思广益,共同过好教材关,共同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所谓“三定”,一是定时间。单周为周一政治学习时间,双周为各学科组教研活动时间,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开展研究;二是定内容。

期初各学科备课组组长分工负责,让每位科任教师负责若干单元教材的分析任务。负责的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提出教材处理、教学方法选择等意见,并把这些内容填写在单元备课表上,准备做中心发言。其他教师也要预先研究教材,为参与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三是定活动形式和程序。每次活动都由备课组长主持并做好活动情况记录。一般是先由中心发言人按单元备课表上的内容逐项阐述,其他教师则提出修改补充意见,着重探讨单元教学三维目:标的确定与落实措施、教学的重难点、容易产生偏差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等,最后提出案例撰写意见并指定撰写教师。单元集体备课活动一经形成共识,即成为本级单元教学的预案。为了确保集体备课活动不流于形式,教研组长则经常深入备课组进行指导,并定期查阅单元备课表、活动记录本。实践证明,这种集体备课活动,能够使教师更快、更好地吃透教材,从而大大减少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下良好的基础。

4.以课堂教学实践为核心,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教师立足于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始终是我校校本研训的重点。从今年12月4日开始,我校开展了为期20天的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比武。此次比武旨在促进全校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检查教师课堂运用学校“赏识教育进课堂十大策略”情况,将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5.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 篇五

摘 要:新课程对学校教学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如何通过“校本教研”等活动,做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工作,已经成为学校教学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校本教研本身就是把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通过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的研究。其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是通过教师自身的课堂实践来不断加以反思、改进,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校本教研的基点是学校,研究要扎根于本校的实践,这种研究是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来解决教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及生成问题。

关键词:校本教研 教学实践 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自上而下的教研机制和过去的研究经验还不够,它更需要一种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教研运行机制,需要教师团队的智慧,需要教师深入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在实践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于是“以课程改革为宗旨,以学校为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生成的问题为对象”的教研工作机制――新“校本教研”适应了这一需要。下面我们结合近几年的教研实践就“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作些粗浅的论述,希望能抛砖引玉。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内容,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它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应当立足教学实践本身进行研究,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很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尝试:

一、以主题研讨为抓手,提升教师专业研究水平。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知道“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是一种“对话文化”。如果在教研过程中要出色完成这种“对话文化”任务,我们就要在教研活动前确定好主题,预设好研讨方案,做好人员分工等,然后再定时间、定地点进行分组研讨、互动评课。

教师围绕主题展开研讨,记录者将研讨主题的背景、主题研讨的过程(包括师生双方的活动、教学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教师的课堂评价性语言等)、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及效果都记录下来。互动评课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进行深入浅出的研讨。

研讨时允许组内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持不同看法,并真诚地提出改进意见。课后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或教育叙事的写作,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以课例为载体,提升教师专业研究水平。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对课例的“学习――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上课教师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上海市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提出了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行动教育”模式,其基本模式为“三个阶段、两次反思”。“三个阶段”是指: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关注新理念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连接这三个阶段活动的是两轮由专业引领的合作反思:

1.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

2.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这种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教育模式,研究如何促进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的真正落实,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当然,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课例载体研究,不是优秀课堂教学行为的展示,也不是优质课观摩,而是课前抓住教学中实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制定研究主题,选择课题;课中以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反复试讲;课后进行反思、交流,不断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就此而言,校本教研的全部过程就是为了真实地体现与展示上课教师这个特定对象教学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使全体参与者都能获得对于有效教学及其意义的理解,并最终达到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与专业水平的目的。

三、以创建灵活的运行机制为重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可根据实际开展校本教研。如果以教研组作为研究小组,组织起来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大、效果不理想的话,我们也可以以备课组作为研究小组,同年级同教材研究起来会更集中、更投入,而且备课组人员少,便于统筹安排。这样采用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有机结合,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体作用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优势,构建起校本教研灵活的运行机制,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践证明: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能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充分发挥创造热情,使学校更具有活力,使教学更具有效力,使教师更具有能力;教师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在不断反思中学会了思考,增强了问题意识,在同伴间的研讨辩论中学会了交流与合作,在专业引领下提升了研究能力和水平。校本教研已经成为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微山县欢城二中丁振刚《论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2]林建新《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时代发展同步》。

6.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 篇六

安庆市宿松县朱云军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教研、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校本教研是推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内在动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又是促进教师提升自身素质,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听了蒋曙光老师的课后,感受颇深,有一下几点心得:

一、校本教研的内涵

校本教研是一个新事物,其内在规律与发展特点还有待探讨,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即校本教研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着眼于学校的整规划和发展,以学校实情为出发点,以具体实践为落脚点,在上级教研部门的直接指导下,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而开展的教学研究。它着重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试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应该突出“以校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和“以解决具体问题为本”的原则。

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取得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前者是指教师个体专业化,主要包括理论素养专业化、学科知识专业化、教学实践专业化等方面;后者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是教育改革的重大主题之一,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关系着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教育界面临的一大课题。目前,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由于受条件限制,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受到制约;同时,教师教育制度、教育科学的改进与发展等都是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的专业化尚处于中、低水平,这必将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教师的发展只能在学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对自己实践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地方,加强校本教研正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增强了校本教研实施的可能性

7.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 篇七

第一阶段: 教师群体专业化。

学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全体英语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 针对高中英语教师的整体培训必须要有针对性, 要根据教师需要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培训一些新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校本培训, 可以对英语教师进行新课程理论的培训与研讨, 明确如何在新课程下进行评课, 合作学习如何开展, 如何撰写教育教学反思。要善于引导英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能够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这些新的知识和经验。撰写自己的认识, 并通过互相交流, 总结已有经验。把自己的的观点讲给教师, 把教师培训工作办成百家讲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要鼓励教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以及自己的经验教训, 来消化吸收这些新的知识和经验, 形成自己的对这些知识和经验的新的理解, 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做出决策, 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得到了整体提升。此后, 教师专业化的重点由群体转向个体

第二阶段: 教师自主专业发展。

“个人唯有专精, 才能生存。”那么如何实现高中英语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呢?

首先, 建立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档案。教师个体主动发展的关键是自主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 只有具有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教师, 才能自觉地不断促进自我专业成长。通过校本培训, 可以为英语教师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 档案中有: 教师的自身特点描述———教师自序———教师自我发展的生涯设计———自我现状分析———理出阻碍自我发展的问题。根据教师提出的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促进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其次, “关键事件”促进教师成长。教师并非能从专业生活经历的时时、事事中都能发现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意义, 只有课堂专业生活的某些特定事件 ( 又称关键事件) 以及特定时期和特定人物,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才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 可以通过在教师中开展专业发展竞赛: 上课、说课、反思、评课、案例分析、演讲、才艺展示等活动, 促进包括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在内的教师专业结构的解构和重构。

再次, 学习型组织为载体。在学校展开的具体方式是: 教研组通过事先设定共同关注的主题, 围绕主题学习理论, 形成理念高地, 然后切入一个课例, 寻找现实与理念的差距, 设计如何改进以往做法的上课计划; 按改进的计划上课, 选择恰当的观察技术和方法, 有针对性地观察课堂。共同诊断, 引发对两难困惑的解释、分析和思考; 课后一起反省原有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在深入反思、讨论中, 寻找改进策略, 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再一次上课, 接着再讨论。将教师教育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教研组, 通过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 实现教师个人自主的实践反思与教研组同行的诊断、指导及经验共享。通过课例分析和研究形成实践智慧的过程是: “主题→观摩→思考→设计→实践→反思→再设计→实践性智慧”。

第四, 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灵魂。“中小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促进研究”强调中小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灵魂是对话、反思、不断生成。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决于其实践智慧的积累。从知识的形成角度来看, 教师实践智慧水平的积累不仅是学习的过程, 而且是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 我们在开展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活动的过程中, 注重教师反思, 教师们在撰写反思的过程中, 理想的教师对自己专业活动的反思包括五个环节: 行动, 即教师上课、专家听课; 对行动反思, 即教师反思、专家评课; 自我澄清, 即教师意识关键所在、专家分析问题原因; 改进或创新即教师提出其他方法、专家提供备择方案; 新的尝试, 即其本义又是一种新的行动, 它实际上已成为新一轮循环的起点。

最后, 教师专业发展尊重并重视教师个人已有经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蕴涵了将一般理论个性化、与具体的应用场景相适应、并与个人的个性特征 ( 情感、知识、观念、价值观等) 相融合的过程。因此,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富有共性的“理论知识”学习, 更需要尊重并重视教师个人已有教育经验, 把一般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加以整合, 完善个人的教育观念。

摘要:高中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 各级教育机构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对高中英语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校本教研就为提高英语教师素质,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8.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 篇八

特色校本教研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形成特色学校的重要基石。建立以校为本的特色教研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构建学校文化的有效手段。3年来,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特色校本教研活动。

一、注重激发热情,唤醒教师学习研究的内在动力

教师的生命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工作压力、职业倦怠是影响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重要因素。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是首先需要突破的瓶颈问题。因此,调动教师的内趋力、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至为重要。

1.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尊重教师,理解教师,为教师成长为研究型人才搭建平台,创立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2.确立正确的评价导向

以教师较高的学识水平和卓越的思想见识作为教师业绩评价重要参数,深入研究本校教师基本功的构成要素,拟定教师基本功细则,以此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绩效的依据。

3.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教育理想

激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真心热爱,使其把教师职业当做一项事业来做,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让教师体验到学习、研究和成长进步的快乐,得到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把教学研究课、汇报课、示范课上升到课题的高度,认真研究分析,总结出各学科的教学特色。激发教师对本学科教学研究的热爱。

4.做好教研信息收集工作

尽可能地传递好各种教研信息,为教育教学服务。每年度有计划地购买教育理论学习参考资料,为教职工学习教育理论提供依据。

二、加强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

不断提升教师课题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强科研意识求发展,营造科研氛围求提高,开展课题研究求升华,推进课程改革求突破。我校遵循“问题—设计—行动—反思—再行动—解决问题”的步骤,形成了“校长室—科研室—课题组教师”的科研网络,建立了“国家—省—市—校”课题研究体系。我校有4个国家级课题,3个省级课题,4个市级课题,教师人人有课题,在实践中发掘、提炼问题,进行科学的总结、理性的升华。实行扎实有效的科研活动,为教师实现由“知识型”、“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的转变奠定基础。

1.构筑科研平台,打造课题研究团队

第一,凝聚团队精神。把教师团队建设与科研课题研究紧密结合,通过打造富有研究能力和充满朝气的课题组,提升学校品位。

第二,创建两项研究机制。实行集体研究制和名师带徒制,学校通过两周一次的课题组活动制度和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制度,通过开展读书学习、共同备课、上研讨课、进行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和校本研修等活动,共同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科研素质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第三,构筑四个研究平台。通过骨干带动、课题活动、创办研究基地、科研课题整合等四个平台,帮助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2.突出课题亮点,推进校本研究

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地运用课题化推进、共享式发展、优秀科研成果研讨、捆绑式评价、互动互助互进群体化发展等科学方法,以课题为载体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已成为我校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力之一。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只有研究型、科研型的教师才能更好地驾驭新课程。

三、注重教学反思,探求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

要积极引导教师对自身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实践和教育现象进行认真审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省,做到在实践前反思,力求未雨绸缪;在实践中反思,着眼反馈矫正;在实践后反思,致力反省提升,在三思而行中实现反思的真正目的——使教师不断地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1.在阅读中反思

开展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讨,引导教师广泛阅读,在学习的基础上广泛研讨,培养教师的思辨能力,并通过实证去验证、校正思辨,以形成自己的理论,反过来指导自己的做法。

2.在集体备课中反思

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学效能的一个平台,为校本教研创设了一个开放空间,也给学校发展形成了一个共同体。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减负高效、智慧共享。具体流程如下:定计划,即制定集体备课计划;定主备,即定中心发言人;成共案,即共享备课成果;成个性,在共案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教师自身特点。

3.在课堂中反思

我校创建了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循环跟进课、推门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示范课、新秀课、能手课、学科带头人精品课、特级教师展示课。教师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进行交流、分享、理解、感悟、困惑、反思,进行深度的思考和深度的思维碰撞,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拙存巧,碰撞心灵,砥砺技艺,从而产生新观点、新智慧、新积淀、新资源、新路径、新天地、新境界,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收获,有生命的增长点。

4.在案例交流中反思

我校的学科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是案例研讨。案例研讨是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通过案例研讨,教师对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与现象进行回顾和反思,探求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提高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教育教研的能力。要求教师关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冲突”,写好教学反思;根据不同教师的年龄段和教学实践经验,我校把教师分为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各个等级和层次教师的具体要求也不一样;每个学期都在全校范围内征集“案例分析”,在《教研纵横》(校刊)上发表。有针对性地在备课组、教研组或全校专题研讨活动中剖析和讨论一些典型的课例。

在特色校本教研当中,我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校本教研氛围十分浓厚,成效显著。近3年来,我校承办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种教科研活动,一路领先,为省市新课程推进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教师队伍人才辈出,科研水平明显提高。我校现有7名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市级优秀中青年专家,近百人荣获省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等荣誉称号,28人进入牡丹江市名优工程,几十人在全国课程大赛、省级教学大赛中获得骄人成绩。

教育教学发生显著变化。通过开展特色校本教研,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我校“多维互动,和谐共生,共生态”的教研理念,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的角色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评价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彰显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素质。通过特色校本教研,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大幅提高。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

9.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 篇九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校本教研作为提高教师实施课改能力和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围绕教师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是校本教研活动的主要特征。校本教研不仅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保障,同时也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对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总结和实践中深入探究的课题。孟庄镇三旺马小学地处乡镇,是新郑市孟庄镇的一所不起眼的小学,学校现有学生200余,教师10人,其中中老年教师8人,因此,立足校情,加强校本教研,进一步帮助广大中老年教师提升业务素质,教科研能力等就成为我校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现实依据

1、理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将课题研究的开展与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

2、创设课题研究五项保障条件

一是组织保障,成立了以曹智魁校长为组长的领导组;二是学术保障,成立了以敬新红教导主任为组长的中年级教师组成的专家组;三是经费保障,将课题研究所需经费列入学校的预算,确保阶段性研究经费及时足额

落实;四是时间保障,给各子课题研究参与者提供必要的时间,尽量减轻兼课同志的额外工作任务,确保每位参与研究者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课题研究。五是资料保障,学校安排专人采购了《新世纪教师素养》、《有效教师》专用书籍各10本,供参与研究者适时参考。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图书资源、农远工程设施,教师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等现代化网络技术手段,为参与研究者提供必要的信息设备和资料支持。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面向全体教师,以师德为首,以教育科研、教育现代化培训和青年教师培训为重点,以教师专业化成长为纽带,以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目的,通过校本教研,研究与实践,使我校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层次,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提高履行岗位职责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成为觉悟高,观念新,业务精,能力强,善创新的教育工作者。

2、研究的主要内容:

重点围绕在加强校本教研的基础上提升中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知识和以教育教学经验升华的基础为实践性知识所构成的校本教研体系,着重是现代教师特殊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如人际关系与交流、沟通表达能力、解决问题、教研实践、创新能力等。(1)师德师风的塑造

以教师专业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结合我校自身特点,开展教师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教师自我修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依法施教,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形象去感染学生,培养一批具有终身从教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的师德标兵。(2)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根据教师职业和专业基本功要求,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把课堂作为主要阵地,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和运用,提高教学效能。(3)教育科研能力的加强

以学校课题研究为载体,把教育科研和课题、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和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学校以《有效教师》和《新世纪教师素养》等教材为基础,组织教师研究学习有关专业发展的理论,指导行动研究学习并借鉴其他兄弟学校有关校本教研方法及先进经验。

2、调查研究法。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增强实效性,我校确定专人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概况,设计撮镇中学教师专业发展问卷调查专题,组织本校教师认真填写和统计分析,同时根据我校教师特点,制定《教师个人发展三年规划》,构建“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找出教师在专业素质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制约因素,了解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需要。通过问卷调查和专业规划,为我校后期积极探究构建适合本校教师有效发展的支持

体系,形成促进本校教师有效发展的管理机制,探究促进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提炼创新“以生为本”、“以校为本”的有效教师实践模式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3、行动研究法。学校以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为依据,有组织、有计划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一边实践,一边研究,一边反思,一边解决问题,逐步形成“以生为本”,“以校为本”的有效教师实践模式。

4、经验总结法。采用座谈会和论文交流的形式,总结校本教研的实效,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形成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准备阶段:成立组织,制定方案,确保课题研究有序进行(2012年8月至2012年10月)

制定研究方案;课题组对本校现状进行调研;召开课题启动会和课题培训会。

(二)研究阶段:加强学习,开展活动,确保课题研究落到实处(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

根据《实施方案的》安排,我校以“教学管理年”为契机,以“规范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以全面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课题研究为主要途径,深入细致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工作。具体表现在:

1、狠抓常规教学工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1)更新教育观念,全力推进课程改革

第一方面:广泛开展“学课标,促课改”活动。学校组织每一位教师深

入学习、理解新课改的有关要求,研读所授学科课程标准,全力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改。按照教育局的要求,组织全体教师撰写不少于2000字研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同时,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开足开齐了课程,把教学教研渗透到新课程的诸工作环节中。

第二方面:广泛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学校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活动,认真总结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实事求是地分析教学中的不足,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鼓励广大教师写反思总结,要求教师就每一课时的教学情况,结合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写反思后记。教务处把此项要求作为教学检查的必查内容,并将检查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第三方面,学校还多次派出领导和教师参加省市县教研部门组织的新课程理论研讨会、报告会,多次派出领导和教师对省内名校就贯彻实施新课程以及科学规范化管理等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

(2)规范学习、检查制度,切实落实教学管理工作

为改变业务学习形式化的局面,切实提升全体教师的业务能力及教学素质,保证教研的实效性,学校确定以各年级备课组为中心开展业务学习。各备课组必须要制定好学期初的工作计划、开展好学期中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或研讨教学问题)、总结好学期末的各项工作。教务处通过检查和听汇报,了解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整改方向。此外,学校还加强了对教师个体常规业务的检查:每学期在期中和期末由校长室牵头、教务处组织、各备课组长参加对全体教师进行教案、作业、听课等工作的检查(检查结果计入绩效)。从检查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教师都能按时按质完成任务,一批“优秀教案”、作业批改的“优秀”等级脱颖而出。

2、加强校本教研工作,全力推进校本建设

为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切实落实教学管理年的各项要求,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研究工作,学校加强了校本教研工作。(1)开展知识培训活动

从2012年暑期始,在曹智魁校长的安排下,敬新红主任对所有教师进行了新课标知识培训;范瑞芝老师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创新案例的校本培训;王新会老师对全体教师进行了计算机知识培训等。这些校本培训让老师们从不同方面汲取了营养,理论和实践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2)广泛开展“上好每一节课”和进行全校性的优质课评比活动 为促进教师钻研教材,探究教法,从上学期开始我们组织了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中年教师上观摩课。每一位教师都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学期,为配合和响应孟庄镇举行的“开学第一课”活动,我们又安排了全校性的优质课评比活动。各年级备课组对参赛选手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在组织学科组内教师进行初赛的基础上,将各学科涌现的优秀选手集中起来,由学校统一组织第二轮比赛。经过公开公正的选拔,马书芳老师被推荐到县内参加优质课大赛。通过优质课评比活动,实践了教师的“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

召开课题结题总结工作研讨会,回顾分析课题研究的得与失,汇编教师《论文集》、《案例集》,整合研究材料,拟定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半年来我校在课题研究和“教学管理年”活动开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还是存在一些需要我们今后努力去改进与提高的地方,主要表现为:

1、课题研究活动开展有待更全面、深入。从开展的活动来看,存在个别教师对活动重视不够,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有极少数教师不能及时完成学校布置的研究任务。

2、对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研究解决的方式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管理工作还应该向更高层次上延伸和发展。

10.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论文 篇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个人成长、身心健康和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程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所以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一切为了每一位教师的充分发展,让学校成为教师工作与提高的家园是我们学校奋斗的目标。

新课程教学实施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师德水平、教育理念、教学技巧、专业素养等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面对新课程,无论新教师,还是老教师无疑都面临着一个专业发展的问题,而有效的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强催化剂,以新课程的实施为契机,以校本教研为平台,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一方面真正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方面更有效地推动了新课程在我校的实施,两者双管齐下、相得益彰,成效显著:

一、领导重视,制度健全,我校成立有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教科室负责组织、安排、部署全校教师的教研工作,先后出台了《汇文二中校本教研制度》、《听评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课堂常规》、《外出学习汇报制度》、《领导包学科制度》等,这就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一种全员参与的严谨、浓厚的教研氛围,全校没有一个教师登台授课而不参加教研活动。

重视教师的理论培训和学习,引领教师自觉学习各类专业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更新知识结构,拓宽教育视野,提高理论修养,提升科研能力,促进专业发展,努力培养教师的教育创新精神。引导教师反思自我教学实践,规范新课程观念,领会学科课程的最新理念,理解学科教育的真正功能和深远价值,从理念与操作结合的层面上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的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引领教师在培训中反思,在交流中成长,在反思中深化,在深化中提高,在提高中完善,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思想引领,价值驱动,激发内需,坚定信念

课改之初,我校领导就意识到老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是决定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校本教研应基于教师的需要,以教师发展为本,充分激发教师的学习主体性,引导教师在校本教研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从而培养教师的教研意识,引领教师自主发展。通过校本培训,协助他们、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师的自主意识,引导教师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完成任务,自觉地奉献爱心,自觉地追求工作效益。因此,校本培训的关键是要解决教师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所以我校十分强调对教师进行价值引领,注重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激发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内驱力,使教师产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促使其重视“旧我”向“新我”的演变。

三、创新思路,精选内容,多管齐下,注重效果

校本教研是一种“福利”,而不能成为教师的负担,这就要求组织者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培训内容,在形式多样而又新颖活泼的教研活动中让教师得到提高、收到成效。几年来,我校要求所有教师进行培训,先后派数十人直接参加国家级、省级课程改革培训,并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研讨;市、县优质课观摩活动,进行全校范围内的全员新课程通识培训,内容涉及新课程实施方案、新教育理念、名师名家讲座、课例研究点评、专业技能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外出参观考察等等,这些培训活动或集中,或分散,或全校,或学科组、备课组,无疑都起到统一思想认识、提升从教境界,有力地推进了新课程在我校的实施。

四、立足校本,依托课堂,紧扣问题,夯实基础 整合团体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团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并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捷径。

(1)加强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核心,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备课活动。各学科每周定期安排集体备课一次,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各2课时,其他学科1课时。教科室负责检查活动情况、统计出勤并整理备课组上交的活动记录、教案、配餐作业、课件等并将优秀课件上传至校园网供老师们学习、借鉴。

(2)加强互动研讨,教学评价,共同解决教学中重点、难点、焦点问题。每周四第7、8节为教研活动时间,各学科有固定活动场所,包学科领导参加学科教研活动。

(3)推门听课。要求全校教师开放课堂,教师不能拒绝听课者进入课堂听课。全校领导老师都有听课、评课任务。

(4)听课+研讨+反思。利用形式多样的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后组织全组教师评课,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相互交流,共同提高。这样做促使人人都进步,天天在进步,将校本培训的效果实实在在地显现出来。尤其是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老师们基本做到了面对全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五、关注青年教师成长,促进转化,品味成功,共享快乐

青年教师初为人师,面临着重要转化——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化、从知识汲取者到真理播种者的能力转化,因此我校很重视对青年教师培训,不仅有提前进行的岗位培训、制度培训,更有从教信念培训、励志成功培训,关注的就是他们的尽快成长,缩短他们的转换周期。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并定期检查学习笔记,听评课记录,教案等。学科内开展汇报课、公开课,在全校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表彰。同时推举部分青年教师参加县、市级优质课评比。这种“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激励着青年教师爱岗敬业,快速成长,往往一学年甚至一学期不到,就有人脱颖而出、崭露头角。而当他们获得事业的初步成功时,学校领导往往要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及,激发全校教师共同分享他们的成功喜悦,共同享受他们的成长快乐,以激励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六、以教科研为支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科知识专家,并且学会教育科研,成为学科教学专家。倡导教师做“研究者”,积极承担课题,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总结,对研究成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最后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经验,撰写科研报告和论文,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加以交流和推广。

近年来我校课题共计:159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41个;市级43个;县级73个。其中十一五课题77个。正在实施的课题15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4个,县级10个。

七、加强常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考核制度。以制度为保障,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加强量化考核,向考核要成绩,要发展。每年评选优秀教研组,优秀备课组。每年举行教师业务考试、教学基本功大赛、教案评比,每学期组织学生评教评学、座谈、问卷调查等。

实践证明,教师施教的成功与否,往往有赖于与学生集体及学生个体建立的良好关系。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协调师生关系、活跃教育过程很有必要。这种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是未来教育的主流。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有助于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保证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为此我校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评教评学,对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素质、课堂教学、作业、辅导、考试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教务处进行数据处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任课老师。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基本功竞赛。2009年组织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大赛(包括粉笔字、即兴演讲、朗读、口头作文、个人才艺等多方面),班主任基本素质大赛(主题班会活动设计、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教育故事、个人才艺等);2010年我校组织板书设计及粉笔字大赛,由教科室负责课间十分钟进课堂拍照,学期末由所有同学科教师进行打分、评比。优秀的板书上传至校园网供老师们参考学习。

新课改以来每年的教师业务考试也改变了原来的单纯做题形式,2009年是教学设计,你最满意的教学片段等,其中美术教师除了美术基本理论,还有美术史,并增加了评画部分;2010年,由教研组长结合学科特点出题,单独进行考试。其中地理学科考试内容为图文转换能力,即出一道地理综合题的读图题,教师阅读出图中的信息,并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联系出高中所学的知识点、考点;并说出如何分析总结、归纳。考试要求是充分阅读图中的信息,要求知识点联系广泛,考点齐全;分析归纳时充分利用材料,分析言之有理,条理清楚、语言得体;注意答题的角度和运用地理语言;物理新课程高考试题,使全组教师对新课程高考的试题特征、考查内容及试题结构有了更直接更准确的认识;生物主要考查教师们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将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并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构建概念图能力,提示教师教学中注意教材中每个单元“自我检测”中的概念图,主动教会学生做思维导图。

八、成绩:“是金子就会发光。”在我们学校,每位教师都是一粒金子,当通过校本教研的全面打磨后,他们就一定会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发出耀眼的光彩。09-10年优质课统计:国家级 1节,省级5节,市级29节,县级50节,其中齐红梅老师09年8月在全国中小学公开课电视优质课评比中获国家级三等奖;09年3月白志强老师在河北省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活动中获说课组三等奖;王作辉2010年9月参加河北省高中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田翠红信息与学科整合课参加省级评比,张岩省级信息技术课,李静涛省级录像课一等奖。市级优质课09年17节,10年12节,县级09年22节,10年26节,各级优质课选拔参赛80节,青年教师课堂评比46节,其中09年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我校推举的路明蕊老师参加市级比赛,获市一等奖,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推举路明蕊、齐红梅参加市级评比均获市级一等奖。

在全国中学英语教师技能大赛,2009年薛娜荣获国家级二等奖、马艳梅荣获国家级三等奖、王艳茹、徐瑞凤、周华、巢志刚、张杰、费丽婷、于艳艳、王占英、孙艳秀、张丽洁、郑巧裕分别获市级奖。2010年,我校青年教师周华以120分的高分获全市第二名,白艳老师以115分的高分获全市第七名,费丽婷老师以110分的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

最后,我们希望教师职业不应该成为一项红烛般的“悲壮”事业,而是应该成为一项终身发展并能够实现教师人生价值的辉煌专业!

我们希望每一个教师都能够赢得自己的尊严,得到应有的荣誉,实现自己生命的独特价值!在专业上得到更快的发展。

上一篇:存款偏离度管理下一篇:市城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烟道产品安装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