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的判读

2024-10-17

地形图的判读(8篇)

1.地形图的判读 篇一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TRS_AUTADD_119079491733{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19079491733P{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19079491733TD{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19079491733DIV{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19079491733LI{ARGIN-TP:0px;ARGIN-BTT:0px}/**---SN--{“":{”argin-tp“:”0“,”argin-btt“:”0“},”p“:{”argin-tp“:”0“,”argin-btt“:”0“},”td“:{”argin-tp“:”0“,”argin-btt“:”0“},”div“:{”argin-tp“:”0“,”argin-btt“:”0“},”li“:{”argin-tp“:”0“,”argin-btt“:”0"}}--**/

学习目标:

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

等高线定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

教学方法:

演示法 比较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地图的基本要素?

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

[导入]

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

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见或内容如下)

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

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

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

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

不同点 相同点 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 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

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或内容如下)

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1034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

A2186米

B19880米

9882米

D19882米

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或内容如下)

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

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鞍部:两山(封闭等高线)之间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像刻度尺上的刻度一样。

师:再看另外一个练习题!(见投影)

生:讨论回答(略)。

师:讲解(略)。

师:投影(板书设计)。

[内小结]

这节我们学习了四个基本概念,分别是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并理解了等高线的特点,这样就能很好的判读地形图了。

[布置作业]

活动:

1、2和3题

[板书设计]

[后记]

地形图的判读

一、基本概念: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3等高线:把各地点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4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二、等高线的特点和应用

1特点:

⑴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同。

⑵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2应用:

⑴能判断山地的不同形态。

⑵会判读地形图。

2.地形图的判读 篇二

如何将教材中难于理解的内容属地化并让学生将知识的领悟寓于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判读地形图, 变易三部曲。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如何本土化、模型化、简易化的一些具体操作过程:

一、通过观察当地山体多种地形部位, 知晓其特征, 深刻其印象

(一) 观察山形

通过课件初步认识山体的地形部位, 通过观察当地巴岳山对照体会各相应地形部位, 美感加实感, 想象加联想, 能初步辨识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凹地等地形部位 (前三者“课标”已列出, 后两者“解读”中有要求, 末者在“充册”中有涉及) 。

(二) 知晓特征

1. 中心高, 四周低, 中心处是山峰。

2. 中间高, 两边低;高处为山脊。

3. 中间低, 两边高;低处为山谷。

4. 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

5. 相邻山峰间较平缓的部位为鞍部

6. 中心低, 四周高, 中心处为凹地

(三) 意会形象

想象会意:巴岳山上的望乡台是山峰, 巴岳山铜梁断尾处长斜坡为山脊, 巴岳山河水沟为山谷, 望乡台下扇子石为陡崖, 望乡台左边土地丫处为鞍部, 玉峡口上面鲤鱼跳龙门处为凹地, 那是我们日常爬山野炊的理想之处。山峰与山顶, 山脊与屋脊, 山谷与河谷, 陡崖与峭壁, 鞍部与驼峰, 凹地与漏斗, 非常相似。

从课件上的名山到家乡的巴岳山, 从对山体地形部位特征的初步了解到神似形象的自然联想, 这既是国家课程资源的属地化处理, 也为下一步制作“山模”打下厚实的基础。

二、利用时令各具象形红薯, 体现其特征, 作出逼真“山模”

(一) 用挖烂的红薯作材料, 优越性好, 操作性强

好红薯便于贮藏, 马铃薯营养丰富, 硬度不够的橡皮泥又比较适合城镇学生去操作。而教学内容进度与红薯出土时令又恰好相吻合。因此使用各具山体地形部位象形特征的烂红薯来制作“山模”是农村学生的适切选择, 具有很好的优越性和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 抓住关键和重点, 讲究技巧与方法, 做好苕体模型

根据山形特征, 体会山体形象, 挑选酷似红薯, 对位修饰雕塑, 省时省力省事。

(三) 培养动手能力, 课前准备充分, “苕模”展示逼真

农村学生多为隔代监护, 由于害怕孩子苦着累着伤着, 便很少给孩子们表现自己的机会, 这势必造成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很差, 可见这样做的更加必要性。

为了提前搞好充分的课前物质准备, 我会事先严格布置周末家庭作业, 要求同学们利用红薯作材料做好山体模型拿来我课前验收并选优展览。

不尽如人意时, 我还会再次布置周末家庭作业, 最后集中指导, “返修者”们一齐“变形金刚”并将其逼真“山模”再次展示。

三、切割“苕模”片, 画出地形图, 体会判读法

(一) 指导切割法, 厚度同

在展示“苕模”之后, 我就进行切割方法指导, 目的是使红薯片厚度一致。

其中有一个方法较简便易行:纵切两刀, 使之形成相连之两陡崖, 两刀间的角度在180度内任意, 利用三角板等文具在两陡崖断面刻上等高刻度并画出刻度线, 然后用大菜刀或猪草刀沿刻度线方向切割方可, 最后“积木式”组装。

(二) 明确画图法, 不错位

在切好一样厚薄的红薯片后, 如何定位又十分关键, 否则, 错位后画出的等高线地形图就会变形走样, 从而进一步影响准确判读。这又要进行定位方法指导, 目的是使红薯片不错位。

其中一个方法比较简便易行:从“山顶”到“山脚”, 利用文具在纵切面上画出区别于刻度线的另色垂直定位线条, 画等高线地形图时只要能将定位线与切片处“断点”重合即可。

特别提醒:断崖“落脚”处线与断崖面要相合;作图的底板或纸片与定位线相交的垂直点一定要醒目标明并“注脚”在图板纸上。

(三) 体会判读法, 不误读

1. 等高线闭合, 中心数值高, 四周数值低, 立足点和参照物以小黑三角为标志的地方即中心处是山峰。

2. 等高线向低值凸出 (或向高处凹进) ;地貌特征中部高, 两边低;符合此述示坡线处为山脊。

3. 等高线向高值凸出 (或向地处凹进) ;地貌特征中部低, 两边高;符合此述示坡线处为山谷。

4. 相邻几条等高线近乎重叠处为陡崖。

5. 两座山峰相互之间平缓的部位为鞍部。

等高线闭合, 中心数值低, 四周数值高, 其中心处为凹地。

简单心领神会:上顶高为峰, 下顶低为凹, 重叠为崖, 短缓为鞍, 长斜凸为脊、凹为谷。

判读地形图, 变易三部曲, 如此过程后, 同学们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就容易多了, 特别是对坡度的陡缓和对山脊与山谷的识别, 效果就比较好了。也就是说, 经过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经过周末家庭活动作业的反复认真完成, 再来体会地理七年级上册第25页顶上文段中的第一句结论性语句时, 就更容易得多了。当然, 对该页上的图和关于等高线特点的文字说明的识别与理解, 以及填充图册上关于鞍部与凹地的相关作业也变得更容易了。

不过, 这里需要说明两点:

1.上述制作过程最好先由学生参考教材及地理图册上的等高线地形图绘制过程独立完成, 当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困难时, 教师才进行简单的提示和必要的“知其然式”的指导。

2.上述方法的独特, 那是不断探索的结果, 只不过学生肯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毕竟那是更深层次的问题了, 不必较真个中奥妙。为此, 应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将来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判读地形图, 切忌照本宣科教教材, 一定要努力探索用乡土资源来感性教懂学生理性教学内容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就是先让大家仔细观察当地的山体地形部位, 再利用当时农村普遍出产的红薯来制作各具山体地形部位特征的模型, 然后切割“苕模”, 画出等高线地形图并深刻体会书上相关的结论性文字。也就是说, 对巴岳山的地貌观摩与素描, 对农产品红薯质地的选材以及对切法、画法的矫正指导, 都指向对等高线地形图的精准判读。

作为农村初中地理教师, 必须苦练内功, 深刻反思教学实践全过程, 力戒单调、刻板的教学模式, 注重与日常生活、生产紧密结合, 因地制宜, 因地致“理”, 坚定本土课程建设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999年版) 辽宁大学出版社.

[2]《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2010年版)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浅谈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篇三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等高线的概念内涵

中学地理课本中指出,等高线是指把同一海平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是等高面的一部分。根据概念,我们可以知道:

1.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高度相等;相邻的两条等高线,其高差也相同。

2.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是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3.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但在一幅图上等高线不一定全部闭合,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一组闭合等高线的部分。

4.等高线不能相交(一般情况下)。因为,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但在悬崖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或重叠。

5.等高线的疏密反映某地地形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

6.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等高线穿过山脊线时,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行状。等高线穿过山谷线(或集水线)时,向上游弯曲,成反V字形。

7.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时,为山地地形的“鞍部”,也叫山的“垭口”(在地形剖面图上,其具体形态也不一致)。

8.在地形图中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叫做降坡线。

二、正确掌握等高线的基本特点

等高线作为等值线的一种,在其等高线地形图中具有如下特点:

1.数量上的特性。在等高线图中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可以读出任一点的海拔高度,然后通过比较两点的海拔高度差可换算两点的温差;也可以用两点的高度差及两地的图上水平距离推算出两地的地面实际距离。

2.形态上的特性。地表的每一种地貌形态都可以通过取点找值、绘线在等高线图上以不同的形态表示出来;同样通过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形状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出该地的地貌类型和特征。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知道某地坡度的缓陡;根据闭合等高线数值的变化及各部分的疏密状况可确定该地地形为平原、盆地、丘陵、山地或高原等五种基本地形中的哪一种。如我们常常用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表示海岸线;200米以下且地势平坦者为平原;海拔大于200米,小于500米,且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的为丘陵;海拔大于500米,但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的为山地;1000米线显示低山或高原;2000米、3000米线反映中山和高原;4000米线反映青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征。

三、等高线图的综合判读与应用

1.确定水库及坝址的位置。水库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这些地区不仅库容大,而且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大坝应建在等高线近于闭合地段,亦即峡谷最窄处,以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确保大坝安全。

2.确定铁路、公路线。一般情况下,选择坡度较缓、距离较短、弯道较少的线路为好。

3.工业区位的选择。工业区宜建在地形较为平坦开阔,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资源丰富的地形区。

4.居民区应考虑依山傍水,靠近水源,地势平坦开阔的向阳地带,且交通便利,远离污染源等。

5.农业的生产布局要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等情况,再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

6.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如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可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可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等。

综上所述,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等高线特点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地形图,通过仔细分析,找出相关图中的有用信息点,综合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4.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篇四

1、知识目标:

(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的基本概念。(2)学会从地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及地势的高低起伏。(3)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小组之间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图上识别主要地形类型。

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

【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法、直观演示、讲解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课件、等高线地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 几种地形类型的图片)

导言: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但是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

二、指导学习,探究创新:

(一)自学

学生自读课本,结合图1.27和图1.28自学下面两段文字,理解以下几个概念: ①海拔;②相对高度;③等高线;④等深线

(二)、海拔和相对高度

(课件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1.什么是海拔?并指认甲、乙两点的海拔高度。2.强调海拔的参照物是海平面。

3.什么是相对高度?并指认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

4.(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及其海拔示意图据测量,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 8844.13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却说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 “珠穆朗玛峰高 8844.13米 ”指的是什么高度?(海拔高度)。而青藏高原上的藏民说的穆玛峰的高度是4000多米”则指的是什么高度?(相对高度)

与实际相联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珠穆朗玛峰的两个高度值,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三)等高线地形图

1、什么叫等高线?

2、理解等高线:等高线是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闭合曲线。师问:大家知道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

3、课件演示:等高线示意图的制作 学生通过观看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小组共同探讨,等高线有哪些基本特征?

该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第四个特点“等高线的疏密状况与地面坡度的陡缓有什么关系?”在这里我利用了自制的等高线模型,并举例:“爬山比赛,请你选择路线并说明理由。”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四)等深线 什么是等深线?等深线的高度值一般为负值。

(五)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

1、在山地,各部位都有各自的名称。请同学们对照大屏幕上出示的各部位局部图,小组合作试着在模型上准确指出山地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部位。

2、等高线地形图上,山地不同部位如何区分?

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基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利用自制感观教具,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观察、分析,激发兴趣,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其观察能力,又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六)分层设色地形图

(课件展示

某地的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我们最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这五类地形判读时一般借助颜色进行,比如蓝色的代表海洋,绿色的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高原、丘陵;白色表示雪线以上。

根据该地区的地形素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各种地形类型的地表特征。

(七)地形剖面图:

先请同学们自己看书,看看地形剖面图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课件展示制作过程)

同学们,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自己试着制作一下。

三、知识小结:

我们这节课主要了解三种基本的地形图,每种地形图都有着不同的判读方法,比如:等高线地形图我们要借助等高线上标注的海拔高度及其排列特点来判断,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分层设色地形图则可以根据颜色的不同一目了然的辨认是哪种地形。而要直观的看出某地在某一方向上的地表起伏状况,则用地形剖面图最好,可以说这三种地图一个比一个更加形象直观。

四、内化知识,拓展延伸

1、时下流行的蹦极运动在()部位进行。A、山脊 B、山谷 C、鞍部 D、陡崖

2、下列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山脊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B、在山谷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地面坡度小

D、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小

3、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是,选择的高度是()

A、海拔 B、相对高度 C、两地间的高度差 D、相对高差

4、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名并求出A、G两地的相对高度

五、课堂小结

畅谈收获与不足

六、教学反思

5.地图阅读与地形图判读强化训练3 篇五

1.画一张学校平面图,下列比例尺比较合适的是()

A、1:1000000 B、1厘米代表2千米

C、1:1000 D、2.在图幅一定的情况下,下列哪种比例尺的地图内容最详细()A.1:5000

B.五万分之一

C.1/500000

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km 3.绘制图幅一样大的四幅地图,所选比例尺最小的是

A.学校平面图 B.长沙市地图

C.中国政区图 D.世界政区图 4.地图三要素不包括()

A.比例尺 B.颜色

C.方向 D.图例

5.下列四幅地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其中比例尺最小的是()

A.中国地图 B.亚洲地图

C.东半球地图 D.世界地图

6.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小明同学想了解酒泉的位置,应查阅()

A.中国地形图 B.北京城区图 C.四川省政区图 D.甘肃省交通图 7.下列四个比例尺中,表示的内容最详细的是()A.1/20000000 B.1:2000 C.

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2千米

8.APEC领导人想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请问应查阅()

A.北京市行政区划图 B.北京市交通地图C.北京市地形地图 D.北京市旅游地图 9.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小强想找一找伊拉克位置。应该选择什么类型的地图?()

A.世界政区图 B.世界地形图C.世界旅游地图 D.中国交通图

10.某图比例尺为1:4000000,甲、乙两地图上距离为4厘米,实际距离应是()

A.16千米 B.160千米

C.1600米 D.160米

1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喜欢在节假日驾驶私家汽车外出旅游(即自驾游),小明一家在“五 一节”期间从滕州到南京、上海等地自驾游,应选择地图是()

A.中国地形图 B.中国政区图C.中国铁路分布图 D.中国公路分布图

12.我们班准备到郊外山地进行越野活动,事先需要设计行动方案,应选择什么地图

A.交通图 B.地形图

C.导游图 D.政治地图 13.关于下面等高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与乙山的相对高度是2470米

B.CD是山谷,EF是山脊 C.G是陡崖,A是鞍部

D.CD和EF都是山谷

14.读右图等高线图,它们所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依次是()A.山脊、盆地、山谷、山顶 B.山脊、山顶、山谷、盆地 C.山谷、盆地、山脊、山顶 D.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15.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颜色的地区表示的地形类型一般是()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试卷第1页,总4页 16.下面的等高线地形图所对应的地形景观素描图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题。17.G山峰的海拔高度是()

A.400 多米 B.300多米 C.200 多米 D.100多米 18.D山位于G山的()

A.东北 B.西南

C.北方 D.南方

19.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我国吐鲁番盆地最低处海拔-155米,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

A.8999.43米 B.8689.43米

C.8844.43米 D.9158.13米 20.如图为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表示陡崖 B.图中②表示山峰

C.图中③表示山谷 D.图中④表示山脊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100m。)回答下列小题。21.图中等高线x的数值是()

A.200m B.300m

C.400m D.500m 22.河流在图中的流向是()A.由东北向西南 B.由西南向东北 C.由西北向东南 D.由东南向西北 23.在山区常有河流流过的地形是()A.山脊 B.山谷

C.陡崖 D.鞍部

24.甲地海拔3000米,乙地海拔1500米,甲乙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A.3000米 B.1500米

C.500米 D.1000米

25.下列各类型地图中能够最直观地表示地面某一线上地势起伏的是()A.等高线地形图 B.地形剖面图

C.平面示意图 D.分层设色地形图

26.读某村平面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1)辨别方向的三种方法:一是一般辨别法;二是指向标辨别法;三是经纬网辨别法。本图应采用 辨别法,箭头所指方向为 方。

(2)图中公路A向B段延伸方向为,B向C段延伸方向为。

(3)图中小河大致是由 向 方向流。

(4)林地在村庄的 方向。

试卷第2页,总4页 27.读下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指出图中②③④处表示的地形名称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

(2)该图的等高距是_________米,图中给等高线标注的数值表示_________(选填“海拔”或“相对高度”)。

(3)图中最高处的海拔为_________米,B点的海拔为________米,A点与B点的相对高度为_________米。

(4)该图我们应该用_________判断方向,A点在B点的_________方向。

28.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每空0.5分,共5分)

(1)图上比例尺改为数字式是1:_______,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_______米。(2)用直尺量算一下,可知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其实地距离是_______。(3)甲山在乙山的_______方向。

(4)图上表示高度的数字,指的是_______高度;试估算山顶甲的海拔高度是_____米。(5)若山顶乙的海拔为495米,计算乙山顶与B地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__。(6)如果要从A、B两处爬山,则选择从_______处爬山要容易些。(7)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名称。C________ D________

试卷第3页,总4页

试卷第4页,总4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在图副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学校的范围较小,应采用较大的比例尺,在四个比例尺中C最大,范围最小。所以选C。考点:该题考查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大小的关系。2.A 【解析】 试题分析:

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图内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据图可知:1:5000是选项中比例尺最大的,所以该比例尺的地图内容最详细,故本题选A。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图。3.D 【解析】

试题分析: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所以在图上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当实际距离越大时,比例尺就会越小,以上四幅比例尺中,A学校平面图表示的范围最小,比例尺是最大的;B长沙市的范围第二小,比例尺则第二大;C表示的中国政区图,所表示的范围没有D表示的世界政区的范围大,所以比例尺最小的是世界政区图,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比例尺的应用.4.B 【解析】

试题分析:地图的三要素包括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所以选择C。考点:地图的相关知识 5.D 【解析】

试题分析: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大,世界地图范围最大,所以比例尺最小。

考点:该题考查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大小的关系。6.D 【解析】

试题分析:选择地图要根据人们的目的,地图的种类,作用来选择。酒泉位于甘肃省,所以应选择甘肃省交通图。

考点:该题考查地图阅读。7.B 【解析】

试题分析:把C化成数字式是1:2000000,把D化成数字式是1:200000.四个比例尺中分母越小的,比例尺越大,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通过比较可以看出B的分母最小,所以比例尺最大,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考点:该题考查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内容详略的关系。8.D 【解析】 试题分析:选择地图要根据地图的种类和人们的目的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如查阅省市位置,应查阅政区图;找铁路公路应选择交通图;爬山应查阅地形图;找游览的名胜可选择旅

答案第1页,总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游地图。根据题意本题应选择D。考点:该题考查地图种类及选择。9.A 【解析】 试题分析:

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小强想找一找伊拉克位置,他应查阅世界政区图,故本题选A。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图。10.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比例尺的计算方法,可以知道实地距离等于4厘米乘以4000000,等于16000000厘米,换算成千米就等于160千米,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比例尺的运用.11.D 【解析】

试题分析:小明一家在“五一节期间从滕州到南京、上海等地自驾游,要选择中国公路分布图,因为自驾游是要查找公路图,铁路分布图用不上,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政区图用处不大,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地图的运用.12.B 【解析】

试题分析: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根据需要,正确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到山地考查,需要了解地形,所以,应选地形图。考点:该题考查地图的应用。1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图的判读。据图可知甲处的海拔为1150米,乙处的海拔为1320米,故其相对高度为170米;CD等高线凸向海拔低处,为山脊;EF凸向海拔高处,为山谷;G处为等高线重叠为陡崖;A处为两个山头之间的部分为鞍部。故本题正确的应该选择C.考点:地图 14.B 【解析】

试题分析:山峰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呈闭合状态,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处等高线向高出凸出,故选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5.C 【解析】

试题分析:在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高山用棕褐色表示,低山用黄色表示,丘陵用黄色表示,平原用绿色表示,高原用棕褐色表示。故选C。考点:分层设色地形图。16.D 【解析】

试题分析:从等高线地形图可以看出,该地的南部有陡崖,中间是鞍部,对应的景观中,只有D图的素描是最符合的,故选D.答案第2页,总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考点:本题考查地形图的认识.17.B 18.D 【解析】 试题分析:

17.结合图示得知:图中的等高距为100米,山峰G的海拔高度会处于300-400米之间;结合选项,故选B。

18.地图上的方向有不同的表示方式,有的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有的用经纬网确定方向,有的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北向确定方向,D山位于G山的正南方向,故选D。考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9.A 【解析】 试题分析: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计算两地相对高度是:8848.13-(-155)=8999.43米。故选A。考点:相对高度的计算。20.C 【解析】

试题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①山顶;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②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③山谷;图④表示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结合选项,故选C。考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21.A 22.B 【解析】 试题分析:

21.读图分析可知,图中等高距为100米,则X的值为200米。故选A。

2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山谷出容易形成河流。读图可知,河流在图中的流向是是自西南流向东北,根据题意,故选B。考点:等高线的判读。2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不同地形部位的表示方法。山脊与山谷都是一组朝向一定的等高线表示的,等高线凸向海拔低处,表示山脊,凸向海拔高处为山谷,河流发育在山谷里面。考点:地图 24.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相对高度是两地相对高度之差,甲乙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3000米-1500米=1500米。考点:地图 25.B 【解析】

答案第3页,总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各种地形图的的比较。各种地图中,最直观表示地面某一线上地势起伏的是地形剖面图。考点:地图 26.

(1)山脊、山谷、陡崖(2)50、海拔

(3)580、450、250(4)指向标、西南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②处的等高线凸向低处,说明此地更高,是山脊地形;③的等高线凹向高处,是山谷地形;④处是多条等高线重合在一起,是陡崖地形.(2)由图中的等高线图可以看出,该图中的等高距是50米,图中的数值是表示该地的绝对高度,是海拔,而不是相对高度.(3)从图中可知,图中最高处的山顶是580米,B处的等高线是450米,A处的等高线是200米,所以两地的相对高度是250米.(4)在图中的左下角有指向标,所以判断方向就要根据指向标来判断,根据指向标可知,A是位于B的西南方向.考点:本题考查地形图的有关知识.27.

(1)500000;5000(2)15000米(3)西南

(4)海拔;400—500(5)295米(6)B

(7)鞍部 山谷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可知,图上比例尺改为数字式应是1:5000,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米.(2)用直尺量算,可知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根据比例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米,则其实地距离是150米.

(3)根据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可以判断,甲山在乙山的西南方向.

(4)图上表示高度的数字,指的是海拔高度,根据图中等高距是100米可知,山顶甲的海拔高度在400-500米之间.(5)若山顶乙的海拔为495米,B地海拔是200米,则乙山顶与B地的相对高度是495-200=295米.

(6)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从缓坡爬山较容易,故从B处爬山较容易.

(7)C处是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D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E处等高线重合为陡崖.

考点: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28.

(1)指向标 正北(方)

答案第4页,总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2)东北(方)东(方)(3)南 北(4)东南(方)【解析】 试题分析:

(1)在地图上有三种辨别方向的方法,一般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有指向标时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有经纬网时根据经纬线定方向。

(2)本图中有指向标,要根据指向标来定方向,其箭头指向北方。可以判断出A到B为从西南向东北方向,B到C为自西向东。

(3)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图中有指向标,要根据指向标来定方向,其箭头指向北方,可以得出图中河流大致流向为自南向北。

(4)本图中有指向标,要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其箭头方向指示北方,可以得出图中林地在村庄的东南方向。

考点:该题考查地图上方向的判读。

6.《锋面气旋的判读》教案 篇六

例题:读南北半球锋面气旋示意图,完成1—2题。

1.OP、OQ处的锋面分别是()

A.冷峰、暖峰 B.冷锋、冷峰

C.暖锋、冷锋 D.暖峰、暖峰

2.图中各点最有可能形成降水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看到这类型题目有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一般情况下按照几个步骤来做。确定锋面的位置;确定气流的方向;确定封面的性质;确定雨区位置。现在我们按照这几个步骤来判读封面气旋。

1.确定锋面位置:在低气压中(气旋),锋面多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低压槽则是低气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所以可以判别这几条线的位置就是封面的位置。

2.确定气流方向:看到南半球的这幅图,可根据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偏南风,同样可以确定北半球这幅图偏北风。当然,南半球气流方向是呈顺时针辐合,北半球气流方向呈逆时针辐合。

3.确定锋面性质:根据冷暖气流相对运动的方向来判读。看到这幅图,这里气流由高纬度吹向低纬度,应该为冷气流,在这里冷气团起主导地位推着暖气团移动,所以这里形成冷锋。相反,右侧这边形成暖风。北半球这幅图,这里偏北风,气流也是由高纬度吹向低纬度,所以这里封面也是冷锋。所以第1题选B。

4.确定雨区位置:我们可以根据冷锋降水在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来判读。处在冷锋锋前,无降雨;处处在暖风锋后,无降雨;处在冷锋锋后,有降雨;处在暖锋锋前,有降雨。所以第2题选D。

其实做这样的题我们还有些小技巧:请大家看一下,我们以气压中心为界,冷锋是不是都在左侧,而暖锋都在右侧。以锋面为界,降雨区都在纬度较高的一侧。所以在看到这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直接判断:以气压中心为界,冷锋在左侧,暖锋在右侧。降雨区分布在冷气团一侧。

现在我们来归纳下封面气旋的判读步骤:

1.确定封面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附近。高压和高压脊附近为晴天,无锋面。

2.确定气流方向:气旋旋转方向南(半球)顺北(半球)逆。

3.确定锋面性质:以封面为界分别为冷气团和暖气团,然后根据气旋的旋转来判别冷、暖锋。

4.确定雨区位置:降雨主要出现在冷气团一侧,暖锋主要在锋前,冷锋主要在锋后。

巩固练习

读某地锋面气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P1、P2、P3气压由小到大的排序为________。

(2)在图中画出锋面符号。

(3)图中可能出现阴雨的区域为_____和_____区域。

参考答案:

7.浅谈地理图表的判读 篇七

1. 地理分布图的判读

地理分布图类型多, 占的比例较大, 它包括政区图, 工、农业分布图, 人口分布图、铁路分布图、资源分布图、气候分布图、水系图等, 但只需掌握一般的读图方法, 即可通用于此类图的判读, 其方法如下: (1) 读图名, 确定图的内容。 (2) 定位置, 根据图中经纬网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准确定位。 (3) 读图例, 获取有效信息。

2.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首先要明确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它是以一定的颜色变化次序或色调深浅来表示地形起伏的。绘制时, 先将地形按海拔划分为若干个高度带, 再将各高度带规定好具体的“色层”, 涂在相应的范围内, 从而能够更加显明地表示出地形的起伏。目前, 常见的色层表为绿褐色系, 即:平原低地用绿色, 丘陵及中低山地为黄色, 高山、高地用褐色, 冰川雪山用白色或紫蓝色等。为此, 我们可根据高度表里的不同色彩以及相应的高度范围, 读出主要的地形分布及地势变化的特点。

3. 等值线图的判读

等值线是某个地理现象数值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等值线图是用布满一定区域内的若干条等值线表示某个地理现象的数量分布的状况, 由于等值线上注有数值, 而且数值间隔是相等的, 因此可以根据等值线上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排列方向、形状变化等, 反映出该地理事物变化的急缓、递变的方向及分布特点等。它包括等高线地形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

(1)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在判读等高线图时, 一是看等高线的数值, 读出任意一点的海拔高度,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 其海拔高度相同。要读出任意一点的海拔高度, 就要看其位于哪一条等高线上, 若位于两条等高线中间, 则取两个高度的平均值。二是看等高线的疏密, 分析坡度的陡缓:在同一幅等高线图上,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 表明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 表明坡度缓。三是看等高线的形状, 确定地形的类型: (1) 山峰 (山地) :中间值大、四周值小的闭合等高线圈。 (2) 洼地 (盆地) :中间值小、四周值大的闭合等高线圈。 (3) 山脊——山脊线也叫分水线:一连串等高线向坡下方弯曲 (等高线凸向低处) 。 (4) 山谷——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易发育河流:一连串等高线向坡上方弯曲 (等高线凸向高处) 。 (5) 鞍部:两座山峰之间相对比较平缓的部位。 (6) 断崖 (陡崖) :相邻几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2) 等温线图的判读。判读等温线图的方法, 是要掌握等温线性质: (1) 等温线密集, 说明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说明气温差别小。 (2) 若等温线与纬线平行, 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若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说明气温受海洋影响显著。 (3) 若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 表明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来得高, 若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 表明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来得低。二是根据图例, 读数值, 了解气温递变规律, 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如读我国1月等温线图, 我国冬季气温由南向北递减。三是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 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 如找出我国1月0度等温线, 观察此线是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 主要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四是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幅度, 如果等温线密集, 说明气温差别较大。五是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 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如读我国1月等温线图, 黑龙江省北部-28度, 海南岛+16度。

(3) 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判读等降水量线图的方法:一是看图例, 明确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内容 (即降水量的数值范围) 。二是看降水量变化规律。如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可看出, 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三是看降水极值及分布。

4. 地理统计图的判读

地理统计图是根据地理数字资料绘制成的直观图形, 可绘制成柱状、扇形、曲线、折线等, 它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和地理信息量处理的一种形式。在气候类型、人口增长、工农业产值等方面运用较多。它包括平面直角图和结构图。

(1) 平面直角坐标图的判读。平面直角坐标图, 又可分为折线图、曲线图和柱状图, 其判读方法如下:一是认清图名及横、纵坐标表示的内容;二是分析“柱”和“线”的变化趋势;三是分析不同阶段, 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2) 结构图的判读。结构图又可分为扇形图、饼状图和矩状图, 其判读方法主要是通过数据的对比或简单计算, 概括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

5. 地理原理图的判读

(1) 地理示意图的判读。地理示意图是用简明形象的图象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演变及地理原理;或者是用箭头表示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于后者, 关键是要读出各个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如读地形雨的形成示意图, 关键是要读出暖湿气流被迫沿山坡爬升到一定高度遇冷形成降水, 故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少雨, 但暖湿气流一定要上升到一定高度。

(2)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地形剖面图是地表沿某一方向的垂直断面的图形。它能直观地显示该方向上地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剖面图的判读方法是:首先确定大致的区域范围, 然后再将地形剖面图与相应区域的地形图对照, 以判断图中涉及的地形类型, 并直接读出该区域地势变化的特点。

6.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

地理景观图主要是指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观的素描图。其判读方法如下: (1) 仔细读图, 依据逻辑和比例关系、图例和注记等要素, 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与主题有关的信息。 (2) 进行知识迁移, 准确地判断或推理, 解读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 (3) 分析比较, 概括出图像反映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和规律。

7. 地理主题漫画的判读

8.地理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之突破方法 篇八

2011年全国高考共有4套试卷涉及对地形图的考查,全国新课标卷6、7、8题,浙江文综卷3、4题。这些题全部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主要以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命题;考点主要涉及高差计算、坡度陡缓和地形起伏的判断、坝址计算判断、山谷和山脊判读等,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的能力,注重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通过对高考真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试题的编制主要立足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上。掌握一定的判读方法即可做出正确解答。因此,提高学生等高线读图题的读图技巧和读图分析能力是解决高考这类试题的关键所在。如何突破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巧用口诀的办法突破这一难点,其记忆方便,在应用中快速准确。

一、等高线图判读主要口诀

二、等高线图的判读口诀应用举例:

【例1】(2011·江苏卷)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考察。下图为考察区域地形图,虚线所示为考察线路。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描述可能与实地情况相符的是( C )

A.①地附近的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

B.②低坡度最陡

C.③地分布有茶园

D.④地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

【解析】根据图中等高线,可判断该地为低山丘陵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所以①地附近河流流向应为从东北流向西南;根据“密陡疏缓”的口诀,②地附近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③地为丘陵区,靠近水源,且图示地区在30°N附近,适合茶园的分布;④地位于瀑布的上游,不是最佳观测点。

4.该考察线路的高差可能是( A )

A.450米B.500米

C.550米D.600米

【解析】根据两相邻等高线间点的海拔“大于小数、小于大数”的取值口诀,图中较大居民点位于等高线100米和200米之间,海拔高度为100~200米;图中较小居民点位于等高线200米和300米之间,海拔高度为200~300米;因此图中考察路线的最低点为较大居民点处,海拔高度为100~200米。最高点海拔高度为500~600米,根据计算得出高差范围是300~500米,且不能为300米和500米,所以选A。

【例2】(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卷)读下图,完成5~7题。

5.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C )

A.50 m B.55 m

C.60 mD.65 m

【解析】根据“同图等距”的口诀判定该图等高距为5米;结合“凸高为谷” 的口诀并依据河流的流向,可以判断图中东北处为全图最高处,最高处海拔在80~85米之间,最低处海拔在图中东南处,最低处海拔在20~25米之间,所以最大高差无限接近65米,但不能是65米。

6.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①②③④四处中,根据“密陡疏缓”的口诀,③处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大,河流流速最快。

7.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 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B )

A.15 m B.40 m

C.65 m D.90 m

【解析】图中有两处适合建水库,一处在30米等高线形成的口袋形地形处,但该处设计坝高达不到要求,应排除;另一处在50米等高线形成的口袋形地形处,此处建坝坝底海拔在40~45米,坝顶可为55米,坝高在10~15米,符合坝高设计要求。根据坝高并结合比例尺可知,坝顶长度约为50米的4/5,因此坝顶长度约为40米。

【例3】(2007·全国文综Ⅱ)下图所示区域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读图回答8~10题。

8. R、Q两点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C )

A. 800米 B. 900米

C. 1 000米 D. 1 100米

【解析】根据“同图等距”的口诀判定该图等高距为100米;读图可知,图中R地的海拔高度在1 200米~1 300米之间,Q地的海拔高度在200米~300米之间,故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是1 000米。

9.  M、N、P、Q四地中,海拔可能相等的是( A )

A. M、NB. M、P

C. M、Q D. P、Q

【解析】M、N、P、Q四地中,N、P、Q是位于不同海拔等高线之间的点,根据两相邻等高线间点的海拔“大于小数、小于大数”的取值口诀,海拔不可能相等。故可排除D选项。

M地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曲线内部,数值大小遵循“大于大数或小于小数”的法则读数,海拔可能位于300~400米或者500米~600米之间,可能和N点海拔相等,故选A。

10. 若在Q地建一小型度假村,应特别注意防治的自然灾害是 ( B )

A. 风沙 B. 洪涝

C. 滑坡 D. 寒冻

【解析】该区域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充沛,Q地位于陡坡之上,夏季连降暴雨时,有可能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

上一篇:民航知识文档下一篇:浅谈班级民主管理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