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2024-07-01

中学教师如何提高人文素养(共10篇)

1.中学教师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篇一

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依兰县三道岗镇第一中学 崔世全

什么是人文素养呢?就是把人文科学的能力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换句话说,它和我们语文教学当中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吻合的,也就是提高我们在这几个方面素养。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过去我们偏强调字音、字形、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等,吸强调它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就是说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情感的感化,对学生态度的把握,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等,都存在着认识上不足和实践中的忽略。一部分教师太过于功利,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狭隘的教,考什么教什么,完全是应对中考,不考虑学生的长远的发展,终生的发展,太过于功利,就会唯利是图。忘掉了在课堂上应给学生带来美的世界,高尚的人格,纯洁的心灵,不朽的精神,高贵的品质等。培养出的学生也自私,冷酷,虚伪,甚至唯利是图,从而背离了教育的目的。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个性发展、能力培养。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呢?

首先,要有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成长,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 1

各项要求,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气质性格,来教育学生。宽广的心胸,严谨的治学,稳定的情绪,乐观的态度,都会给学生树立良好的神圣形象,无形中使他们的品质受到熏陶,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使学生敬佩爱戴,成为学生学习效仿的典范,这就是师德的重要性。生活中要远离黄、赌、毒等不良习气,兴趣广泛,不搞时髦,衣着大方得体,具有亲和力,成为学生衣着举止的表率。

其次,爱岗敬业要爱字当头。爱岗敬业是教师的立业之足,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本身,才能真正懂得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我们把教育事业当作我们的第一要务,才能不断地探究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样就会总结教育的经验,形成自己对教育的独特的感受,有了自己的教育风格,为教育事业的更好的发展服务,培养更多的人才。热爱学生就是和学生要打成一片,具有很好的亲和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既要爱他们,又要公平,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批评和表扬相结合,通过谈心了解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的想法,他们的困惑,为有针对地教育服务。不要漫骂、讽刺和打击,要鼓励学生为主,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第三,要坚持终生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现在是学习型的社会,新的知识不断涌现,知识在不断地更新,不学习很快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

有广泛的阅读,尤其是文、史、哲的内容,而且还要有精的部分,就是对于不同的文章和不同文体,都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于自己的阅读,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感悟,不断地创造,才能激起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在学习中体会到求知的快乐。要通过文章丰富的内涵,先给自己的知识充电,驾驭知识能力才会有所提高、自己情感上,才能迸出创造的火花、对知识的态度才能更加端正、才会对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起到帮助作用。

最后,学习其它人的先进经验,方法。教育在不断地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更新教育的理念,教学的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在不断地创新。我们一方面学习他人的先进的经验和方法,一方面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的手段,就是要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既要练好自身的素质,在专业领域创新进取,又要在使用多媒体技术上,有所收获,有所积累,有所创新,突破原来一支粉笔,一张口的教学模式,改变那种单

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丰富自己的同时,也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了见识,为今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总之,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在以上几个方面下功夫,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师的一点感想,希望它能给您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启发。

2.中学教师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篇二

一、教师自身的素养在引领学生, 做到以身作则

教师的一言一行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 耳朵是“录音机”, 大脑是“计算机”。录下的信息存在“计算机”中, 然后指导他们的行动。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 他们时刻观察着教师的一举一动并在某些方面进行模仿。教育本身是一种以人影响人, 以人带动人, 以人提升人的活动。要使学生有远大理想和信念, 教师自己必须具有远大理想和信念;要使学生关爱他人, 有崇高的道德, 教师自己必须关爱他人, 具有崇高的道德;要使学生不搞浅尝辄止, 具有深刻的研究精神, 教师自己必须不搞短期行为, 具有深刻的学术耐心;要使学生思维活跃, 善于创新, 教师必须思维活跃, 善于创新;要使学生遵纪守法, 不搞学业舞弊, 教师自己必须严格遵守纪律和法规, 不搞实绩舞弊。要使学生待人讲究礼仪, 彬彬有礼, 教师自己必须待人讲究礼仪, 彬彬有礼;要使学生的人格健全和完美, 教师自己的人格必须健全和完美。实践证明, 教师只有将自己的道德和人格提升起来, 才能提升学生的道德和人格。正人先正己, 时时做学生的表率, 否则, 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 头头是道, 不注重自身修养, 也不会得到满意效果。教师的人生理想、价值标准、幸福追求、行为选择, 无不影响着学生。

二、教师要掌握和学生沟通的技能

教育基本上是一个师生沟通的过程, 要用言语来传达各种抽象的情感、见解与观念。对教师而言, 沟通不仅意味着具有充分的词汇、合乎逻辑与清楚明确的表达方式, 而且意味着要针对学生的水平, 在各种情境下用学生最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和观点, 同时懂得倾听也是不可缺少的。

中学常常强调学生自身学习活动的重要性, 这时教师说的话不应太长, 避免重复、啰嗦。关键在于教师说的话能否与学生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 能否与学生的思维相碰撞。提问对教师的沟通来说是个重要的技巧。提问不仅限于提出事实性的问题, 同时也应该提出能进一步激发出其他问题的问题。这样的教师常常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 他们可以回答提问, 或因为学生突然产生的兴趣而引入一个新的话题。在与全班同学沟通时, 教师可能会利用某个学生的提问而给大家一个沟通的机会。

善于沟通的教师常常能预见接收到自己言语信息的学生会有什么反应, 即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言语指的是什么, 以及这些言语在接受者眼里是什么样的信息。在教学情境下, 这就意味着教师能够预见统一的言语对不同学生产生的不同影响, 从而使用适合学生水平的方式报道自己的思想。

善于沟通的教师还应该知道何时停止说话, 使学生不厌倦教师的教诲并对教师的谈话有所期待。当教师没有掌握良好的谈话技巧时, 倾听也是一种沟通的仅能。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耐心、有兴趣地听他们说, 并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所说的是值得别人仔细聆听的。如果有的学生特别能说, 或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在板书的讨论中滔滔不绝, 以致占有别人的时间, 教师应能结束他们的谈话, 但同时又能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三、教师要有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科技的发展, 现代化的电教媒体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 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成为教师的好帮手。教育的现代化促使教师把多媒体课件纳入教学计划, 发挥多媒体的优越性, 科学地使用和制作多媒体课件, 是教学必备的一种素养。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 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 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资源为教学服务。语文教师可以把语文教学内容转化为信息学习的资源, 并提供给小学生, 即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 教师把这些信息适时地展现给学生, 再加上自己绘声绘色的描述, 就会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 加深他们对学习的理解。

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语文教学的同时, 也要避免一些问题,

1. 整合层次比较低

现代化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处于边缘地位, 可用可不用, 有时甚至与语文教学相割裂, 不能较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具体操作中有如下误区:追求容量轻视质量;重视形式轻忽内容;饥不择食, 随意引用视听材料甚至他人所作课件, 根本没有自己的教学设计;本末倒置, 把主要精力放在多媒体素材的搜集上, 而忽视了对教材的钻研。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不能反映新的教学观念

基本上是把技术视为承载和传播教学内容的媒体, 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这种把技术看作媒体的观念反映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观念。

四、教师具备学科整合的素养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人文素养, 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渊博的学识, 并融入教学中。从教材中捕捉相关其他学科的信息, 展开来讲解, 让学生从纵向和横向进行全方位的认知, 加深印象, 强化理解, 激发学习的兴趣。文本内容包罗万象, 知识涵盖面极其宽泛, 天文地理、飞鸟鱼虫无不涉猎;古今中外、三教九流娓娓道来;大千世界、形形色色……因此, 在备课时必须深入挖掘教材, 在立足学科本位教学的基础上, 还要精心捕捉学科间的“渗透点”或“留白点”进行知识补融, 向相关学科发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丰实课堂教学内容, 并逐步丰厚自身教学底蕴。这是以学科间的关联内容或相通专题为核心, 打破学科界限, 进行相互补融、有效整合, 打造相同专题、不同学科、系列设计的教学, 也就是“同题异构”。这种教学策略可以引领学生获得多元立体的知识结构, 它是“立足学科、多维渗透”教学策略的必要补充。

3.中学教师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篇三

【关键词】文学教学内容 学生人文素养 提高

一、阅读教学活跃学生的思维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到散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品味戏剧表演的艺术魅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将文学作品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积极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为学生展现作品的人文性,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具体而言,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例,由于这是一首诗歌,首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然后播放朗读带,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在朗读中把握作品的大概内容,品味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诗歌教学应该将重点放在诵读上,以“归”字为核心进行思考,掌握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这四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展开全诗的学习,进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诗歌的精妙之处。让学生了解到诗人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以及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向往自由的心志,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和归隐田园的心境,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另外,教师可以将多首田园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共性与差异,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诗歌语言的清丽洗练,以及田园生活的恬静淡雅,进而达到美化学生心灵的效果。

二、写作教学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读是积累,写是升华。开展写作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提高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情意的能力,例如观察力、想象力等,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教师要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帮助学生积累较多的作文素材,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思维,让作文更加富有感染力。

以莫泊桑的《项链》为例,通过对马蒂尔德形象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她是一个虚荣任性、贪图享乐的人,并且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文章的最大“亮点”就是出人意料,再次掀起了波澜,马蒂尔德并没有得知项链是假的,为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仿照《项链》的精巧结构,利用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续写文章,每个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各有不同,写出来的文章也有差异。结合写作训练来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实现对文本的解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的能力,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从而让学生在实践后知道如何正确的写作,同时也发挥了自身的个性,进一步拉近了文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文学基础知识教学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从理论上来讲,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品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与文学作品有关的文学基础知识不仅有教育作用,可以启迪学生的思想,还具有审美作用、教学作用。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丰厚文化的积累,所以当文学基础知识与课文教学相结合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设计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促进学生更好地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

以《曹刿论战》为例,可用文学常识导入新课,这样学生就能知道《左传》记载了从西周到战国末期的史实,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同时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对于这篇古文,朱彝尊的评价是“《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通过这样的导入,帮助学生了解这篇古文在文学上的成就,以及相关历史散文体例;其次,介绍长勺之战的背景,让学生加深对“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内涵的理解。通过文学基础知识教学,学生能获得更多文学常识和历史知识,增长学识,增加文化修养,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在循序渐进中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四、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

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真正掌握知识的方法是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中学文学教学应该多元化、多样化,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及阅读体验调动起来,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进而活化语文课内学习,创设开放的语文实践情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增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生活中,有很多涉及听说读写的内容,这都需要学生积极探究、训练。作为我们学习母语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语文课程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身处在无可比拟的语言环境中,有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同时,语文课程与生活紧密相连,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以及日常生活,这些都应该得到充分的运用,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实践练习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并利用平时积累的素材进行创作,从而培育人文素养和文学素养,展现人文情怀。

五、结束语

文学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也是人文教学。中学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人文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人文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祥英.浅谈中学文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J].剑南文学,2011,(11):299.

[2]尹玉萍.人文素养渗透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2):303-303.

4.中学教师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篇四

一、“自主、合作、探究”是培养人文素养主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比较,最大的变化就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正确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学策略、教学内容、评价方法进行全面改革,以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方式。

首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由的发展,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兴趣得以激活,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思想启迪,感受了审美乐趣。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

例如教学《称象》时可以引导学生质疑: 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有的说:“谁想出了称象的方法?”有的说:“为什么要称象?”还有的说:“是怎么称象的?”„„一下子就把握了教材的重点,学生带着这样几个问题去读课文,去探求、寻找问题的答案,就使阅读有了明确的目的性,提高了阅读效率。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因而,做这样的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定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其次,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本身就是人文素养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自主”即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一个人要想做自己的主人是有一定条件的,他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自尊、自爱、珍视自己的生命及创造的人,一个心理有障碍的人是无法做到自主的。所以自主意识体现了人文素养中的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合作”是一个人与别人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学会尊重他人的文化、思想,必须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必须学会认同别人赞赏别人,必须有愿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了人文素养中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

“探究”是一个人对未知领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条件,只有培育出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信任,才能保证我们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探究意识”反映了一个人对自然,对科学的正确态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让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选择学习的方法等等。例如,教学《美丽的武夷山》一文时,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全文,边读边想,把自己喜欢的地方划下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然后喜欢朗读的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表达出来,喜欢画画的也可以把这种美景画下来,喜欢唱歌的也可以编写歌曲把美景唱出来。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进行读、品、评、赏、画、唱„„他们各抒己见,说得头头是道,读得有声有色,画得栩栩如生„„学生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就有了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就乐于参与探究学习。我总结了几点可操作策略:(1)质疑问难;(2)焦点争鸣;(3)比较整合;(4)实践体验。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以上三种意识分别从对自己,对他人,对待科学三个方面提出了人文素养的培育目标。怎样才能培养三种基本的人文素养呢?实践证明靠灌输是无法做到的,学生只有在日常学习中采取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在实践中不知不觉的把这三方面的人文素养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形成习惯,并用这样的态度指导自己的一生。因此必须确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充分利用教材,实施人文教育

教材主要有一篇篇的课文组成,这些课文的内容极为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宇宙空间小到细菌微生物,无所不有,真可谓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课文中不仅知识丰富,大部分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深刻的理解,体现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如何从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呢? 1.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贴在文章上的标签,需要学生遵循一定的路径才内有所体会。在课文学习过程中要发挥朗读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声,记于心,文中的人、情、景、物越出纸面,学生多方面的感知了教材,不假思索的感受到了文章所写事物的美。如《燕子》、《阿里山的云雾》两篇课文,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课文中所描绘的“春天花开草长,万木齐发”的景象,“赶集似的聚拢来”欢快热闹的气氛,“千山万壑,全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的美丽景色都很自然的出现在眼前。要重视积累和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审美体验,受到了情感文化的熏陶,为什么那些读书读的多的人,其言谈举止跟别人不一样呢?道理就是如此。

2.注重情感的体验。“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多重教育功能。对生活,对思想,对观念的认识,靠讲解的所得的收获是单一的,而体验的收获却是多方面的,比如《晏子使楚》的教学,可以采取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表演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表现欲得到了满足,同时文章中的语言也深深的刻在学生的心中。

3.贴近学生的生活。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只有把生活引入课堂,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无限的生机。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比较大的课文,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呢?就是要努力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小音乐家扬科》的教学,学生对小扬科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对那些残害小扬科的人充满了憎恨,怎样能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呢?我设计了一个小法庭,让学生们充当扬科的律师以及法庭的法官,还扬科一个公道,对那些残害扬科的人给与公正的判决。这样同学们不仅正确的表达了对扬科的同情,对旧社会的憎恨,同时受到了符合当代社会的法制教育。

三、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因素,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1.教师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教师的情感就是对于发展主体所具备的“爱心”,是对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行为、问题的情感和态度。“心中有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不再是“唯我独尊”的圣者,而是把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的主体,自己则作为指挥的启迪者,情感的传递者,知识的指导者;也不再是讲解员,而是以情激情,以情启智的教练员、陪练员,是学生最好的学习伙伴。教师必须宽容,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要给与肯定和赞赏,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乐于标新立异。学生即使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举动,教师也要对其中合理、积极的成分持热情肯定的态度。2.教师要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课堂教学的成功,往往取决于“课外功”的积淀。而“课外功”的形成,除了广泛的阅读,还要有积极健康的活动体验来促成。一个教师,至少要有一个可以让他废寝忘食乐此不疲的活动领域,或者是一次刻苦铭心的经历和体验,那么,他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一定会有更深刻而独特的理解,也就能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有了情趣,就能孕育出情感,有了情感,就能培育出情操。

3.教师要培养反思的习惯。反思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一个人品质高尚的表现。会反思的人具有谦虚内敛的性格,具有不服输的劲头,具有探索的精神,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做这样的反思:当学生精神不振时,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是能否唤起他的力量?能否从学生的目光中读出愿望?能否从学生的回答中听出创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欢娱? 4.教师要运用人文性的教学评价。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评价存在相同的问题:那就是评价目标狭窄,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式单一。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长期定位在“社会本位”上,片面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课程改革将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作了重大的调整,定位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既要注重对结果的评价,也要注重对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特别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学生在语文课堂现场生成的资源进行人文性的评价,在朗读课文后,我会毫不吝啬地加一句:“你读得真棒!把我们都感染了。”“你的朗读将我们都带入到了那个境地,我们很感谢你”„„我经常会学生精彩的回答说“经典”。时间久了,当同学们听到精彩的发言时,不但会模仿我的样子说“经典”而且会自发地为这个学生鼓掌,由衷地祝贺他。“鼓掌”是对一个孩子最好的奖励,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听到鼓掌声,有对经典回答的鼓掌;有对课文朗读的鼓掌;有对学生进步的鼓掌„„不要小看了我们的学生,眼睛可是很明亮的呢!他们已经分得清什么时候应该鼓掌。诸如此类的课堂激励性评价无疑是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更是师生之间感情的营养剂,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教师驾驭课堂。

四、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在扩展阅读中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充分把握好课堂资源外,更要开发课外语文学习资源。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此学习资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课外资源,如课外书籍、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以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

1、引导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以语文课本为扩散点,开展扩展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用心去欣赏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丰富学生的知识。在扩展性阅读中,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人文精神也必将厚积而薄发。这样的学习既是我们语文课堂的延伸,又是孩子们培养阅读习惯、感受文学魅力的契机,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在大量阅读中获得了发展。看的东西多了,积累在“肚子”里,能慢慢地发酵。在适当的时候,它会自然地通过言语倾吐出来。

2、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到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亲密接触课文以外的世界,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发现、去描写生活中的人与事,抒发自己的情与感。如编演课本剧,叙写故事,开展辩论演讲比赛,把一些诗文配乐、演唱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促发其创造力。又如在班中开展《我长大了》、《我是父母的好帮手》、成语接龙、故事会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我,珍惜自我。让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都能在学校找到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荣誉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尊和自信,让他们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积淀自己的人文素养。总之,在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的语文教育改革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我相信经我们当代教师的不懈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更好的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更好的实现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关于人文素养的素材

提升人文素养的最佳途径是阅读。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不在于有什么目的,而在于充实内心世界,阅读的书籍可以是多样化,广涉猎。人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多读文学作品与历史书籍,文学作品不一定是名著,何况很多所谓的名著其实是被人为化了,有些杂志的文章就很好。要有人文素养,历史书籍是不得不看的,学生尤其不能尽信教材,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应该是多读原素材并保留有自己的态度。

如果一个学校的学生有阅读的习惯,形成氛围,那这个学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就无为而治了。但可惜的是,当下的社会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逐渐减少,令人堪忧。

提升人文素养 打造学校精品文化——北一经杨菲菲

“我们创造未来,未来重新塑造我们”这句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的经典是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位年轻校长恪守的座右铭。从未来的发展出发安排现在所作的一切,是我对自己,对工作不变的准则。立足北一经小学最根本的教育舞台,提出崇尚“探索科学、发展个性、追求创新、超越自我”的办学宗旨,潜心地打造全新的教育形象。

一、夯实站立点――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学校发展的命脉。“以学生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是我一年前初到北一经小学之后与广大教师一道确立的育人理念,具体为:“倡导自主、关注人文、尊重差异、弘扬人格、培养创新、提高能力”,并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把提升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命脉。

(一)以提升小学生现代人文素质为核心,明确育人规格。时代呼唤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并重,现代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是以育人为本,它意味着将儿童作为真正的“人”,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来看待,教会学生思考,教会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引导他们逐步探索生命的意义与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学校在提炼历史精髓,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上建构了独特的“小学生现代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确立了一个核心、两个坚持、三个富于、三个阶段、六个教育发展层级的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一个核心:以“做了不起的现代中国人”为核心;

两个坚持:坚持人文素质教育的人性化;

坚持人文素质教育的艺术化;

三个寓于:寓人文素质教育于学校教育之中;寓人文素质教育于家庭教育之中;寓人文素质教育于社会实践教育之中;

三个阶段:低年级:抓启蒙、重感知;中年段:抓诱导、重情感;高年级:抓养成、重习惯;

六个教育层级目标:

乐观开朗健康向上, 立志勤学勇于创新, 兴趣广泛感受艺术, 自理自护生活有方, 孝敬长辈富有亲情, 文明消费学会家政

我与自身:

1、乐观开朗健康向上

2、立志勤学勇于创新

3、兴趣广泛感受艺术

4、自理自护生活有方

我与家庭:

1、孝敬长辈富有亲情

2、文明消费学会家政

我与他人:

1、明礼与诚信

2、正己与宽人

3、欣赏与互助

我与集体:

1、团结合作重责任

2、关心集体乐服务

我与社会:

1、宣扬家乡卫祖国

2、参加公益献爱心

3、遵纪守法辨是非

我与自然:

1、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2、珍爱生命和谐共存

3、善于发现珍惜资源

依据这六个层级目标,细化了低、中、高三年段不同的培养内容,和与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及主题活动。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人文素质”的本质反映的形式得以展现。其中“传承中华美德,养成道德好习惯,做了不起的现代中国人”主题系列和“走进社会、走进自我,体验生活”社会实践周活动,已成为学生们发现自我、自主发展、弘扬人格的标志型活动情结。为全面提升育人规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学质量,构建新的课程文化。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结构新体系,采取刚性和弹性相结合,限定选修与自主选修相结合,长课与短课相结合,大课与小课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发展开辟一片新天地。

1、改革基础型课程。必修课是学生学知识、长本领的基础型课程。我们根据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特点,经过多方论证,把课时改为35分钟,力求达到减时增效。开设全脑开发课,双语科学课,外教英语课,信息技术课,古典诗词吟诵课、礼仪交往课等校本特色课程。同时,对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健康教育等课程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避免了学科间内容重复单调,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增加了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营造了学生轻松愉快学习的良好氛围。此外,学校开发构建了“新课程标准下的各学年阶梯式具体目标体系”以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增设拓展型课程。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宽和延伸,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拓展型课程。我们采取限定选修和自主选修相结合的方法,开设阅读欣赏,英语口语训练,创新思维训练,科技创造等限定选修课,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性特点,开设口算、趣味数学、朗诵、演讲、书法、绘画、声乐、器乐、计算机等自主选修课,让学生按兴趣爱好任选一至二门,自主参加,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学会了选择教育。

3、开发探究型课程。以学生研究自己身边感兴趣的现象入手,开设“自我完善课”,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把活动课中的一些自然科学、社会人文、技术革新方面的小课题探究活动作为探究型课程来探讨。同时,对语文、数学及整合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重点改革,将兴趣转化为适合合作探究的问题,充分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研究社会,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二、谋求增长点――办学特色的张显是学校发展的源泉。90年代中期北一经小学就已经成为沈河区示范一方的国防教育及美育教育的特色窗口,目前学校在“沿革历史,总结过去,创新发展”的原则下,努力打造以提升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国防教育、美育为两翼的特色品牌。

(一)和谐互动的特色国防教育我校充分发挥与沈阳军区政治部毗邻的资源优势,打造和谐互动的特色国防教育品牌。多年来结合学校实际利用校内外各种软硬条件,在对学生的国防教育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将国防教育设为学校校本课程来进行开发。学校建立了国防教育实践基地;成立了少年军校和少年海军军校及国旗护卫班;聘请了多名军事教官,开展了“解放军叔叔给我讲国防”、“军营一日”、“军事夏令营”、“军事模拟对抗赛”、“军体拳演练”、“队列汇操展演”等军事活动。及时捕捉与动态潜移是学校国防教育的又一大特点,其中“军体拳、队列汇操”,成为每日间操必备套餐;学校活动、上操都有规律的伴随着嘹亮的《一、二、三、四》军歌进行;“立志飞天、固我长城”的宣传板及时提醒着广大师生崇尚科学,奋发向上的航天精神,国防信息专栏更是吸引孩子们驻足的憩息地„„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从小感受军人的刚毅、豪迈、规范、严谨的品格,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国爱军的种子,同时也培养学生强健的军人体魄和意志。

学校不仅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还在教师中开展军民共建:每年一次教师、官兵的篮球友谊赛;老兵复员的联谊演出;“八一”节、“春节”的慰问都已成为学校军民共建的主体活动。体育活动赛场上,回荡着教师与官兵的联袂技艺;联谊演出中展现了教师与官兵同歌同舞的精神风采。现今和谐互动的特色国防教育品牌已成为北一经小学一道靓丽的迷彩风景线。

(二)人文雅致的校园美育品位。以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清新的校园格调,构建了自然美、艺术美、人文美为一体的校园美育,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接受无限的美育,以“以美育人、以美施教、以美立校、以美塑人”的教育模式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打造人文雅致的校园美育品位。

1、完善校园实体美育环境。我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突出融现代化意识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于一体,创建品味高雅的可视,可感的艺术环境。学校整修一新的具有办学特色的校墙,以少年海军军校的“锚”作为标志,金色的校名在黑色大理石的镶嵌下煜煜生辉,电动大门与圆形通透标志雏鹰起飞意韵的收发室,其造型和工艺设计独具匠新,富有现代感。步入校门,一道“中华传统美德”展墙更是溶入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美,道德美,一一竞现。教学楼内溶合贯通的走廊文化,错落有致地揭示了北一经勤俭朴素,深刻丰富的学府氛围:教学楼的正厅,作为学校主题走廊的中心,艺术的展示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尤其是即将安装的电子显示屏,更加体现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现代办学理念。从二楼到五楼分为四个主题展廊。二楼为校园英语,三楼为德育长廊,四楼为色彩天空,五楼为综艺快车。通过名言警句,艺术知识,主题活动,双语科学,师生作品等展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注重艺术化,更注重内涵,实现人文化的特点。

2、构建校园行为美育环境。

①为更好的创设人性化的校园文明氛围,教学楼内随处可见人性化的提示语:“今天你微笑了吗?”、“脚步轻又快,心情好愉快”等,这种氛围的创设起到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作用。

②班级文化建设中,各班结合自己班级实际,师生一起制定班风、学风,即是班级教育思路的浓缩,又是班级成员的共同行为规范。与此同时,各班积极组织了社会实践和班级文化活动。如到军营、可口可乐公司、公园、实践基地,学农、学军,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活动、自主探究及扩大交流的能力。

③追求特色、张扬个性,让学生沉浸于美的海洋。“金葵花艺校”的创健使其成为孩子们的乐园与学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发现、启蒙,培养人才。每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体育节、英语节、读书节、数学节成为孩子们尽情展示的平台,升腾着艺术的未来,明天的希望。在“融入大社会捕捉小境头”寻找美的社会实践中,提高审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感悟社会、感情人生、体验成长。我校开展了以文明天使“摘星大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孩子们在找差距,参加兴趣小组活动的同时,培养了特长,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世界。以三个阶段六个教育发展层级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最终实现“做了不起的现代中国人”的培养目标。这些具有校园文化特质活动吸引着学生,浸润其中,一种不竭的精神滋养内化为心性品质,提升文化人格。

5.如何提高教师素养 篇五

校本培训材料(3)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传统的“师道尊严”面临严峻挑战。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这种挑战。如何让学生主动而不是被动,真诚而不是虚伪,自然而不是做作地来尊重自己,树立起新时期的“师道尊严”,可能需要比我们的前辈付出得更多,要靠自己的爱心和真本事“挣”来,在工作中要努力做到“四多与四少”。教育振兴,教师当先。现代教育是以现代社会信息化和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教育发展过程中已出现教育个性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大众化、教育一体化四大趋势。作为现代教育的实践者,教师应强化自身修养,努力提高素质,才能满足和适应现代教育的各项要求。

一、多一些爱心、少一些功利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无声的师爱能使学生终生受益。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与学生产生感情,学生也才会将这种爱反馈回来,形成爱的双向交流。教师的爱源于心,只有发自内心的爱才能使我们真正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上,才能使我们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才能使我们的日常行为时刻传递着和表达着爱意。总之,尊重是师生互敬的基石,是教育成功的保证,是培育学生人格的良方。师爱不但要起于心,更在重于行。爱心要渗透到我们教书育人工 1

作的方方面面。首先,要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不管他的家庭地位高低,不管他的学习成绩是否优秀,都要平等对待。其次,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教育无小事,育人讲细节,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第三,要有爱的修养。认真备课是爱,关心学生生活是爱,有时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手势,甚至严厉的批评同样是爱。这些关爱学生的表达方式可能不一样,甚至有时用语言难以表达,但学生却能真切感受得到。因此,踏实地工作,和对学生的真诚挚爱之心,是一个优秀教育工作者成就事业的基石。

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其天职,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真理、知识,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教师要具备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具备开拓、进取、创新的精神,热爱本职工作,投身于教育事业,并为之奋斗,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教人先正己。”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才能担当起现代教育的重任。

二、多一些反思、少一些牢骚

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牢骚满腹,“怨气”太重:学生成绩下滑,埋怨学生基础差,智商低;学生不遵守纪律,埋怨社会风气不好,家长不配合;工作不顺时埋怨他人的多,埋怨自己的少;分析原因时讲客观多,检查自己主观原因少。人们常说:“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换句话说:“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

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时要不急躁,不发牢骚,要经常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好的经验要总结,失败的教训要吸取。古人尚且知道:“吾日三省吾身”,作为现代人更应该懂得这个道理。一个不懂得反思,不愿意反思的教师,永远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在反思过程中,要多一些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多想一想学生的感受。当“尊严”受到挑战时,不妨回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回忆一下自己喜欢和讨厌的人和事,做到“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入到学生中去,多与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才能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

其次,献身教育,树立为人师表形象。为了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教师就必须致力于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为人师表形象,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作为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使自己的理论、信念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得到升华,用自己的榜样力量教育学生。在业务上要精益求精,使人感到教师知识渊博,说话文雅,出口成章,富有文采,树立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形象。

三、多一些储备、少一些应付

现在在学校中存在一种“吃老本”的不良现象,这些人认为自己什么样的班也带过,什么样的课都教过,什么样的题都做过,“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于是吃起老本来,新知识不学习,新信息不听取,居功自傲,故步自封。这就是所谓的庸师。“生不教,师之惰”,学习在于勤奋,教学在于认真,所以身为人师,担任着为国家和社会

培育人才的重任,应博览群书,勤于学习,“胸有诗书气自强”,不断充电,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

有一个教龄达三十年的老师上了一堂很成功的观摩课,听课的老师问他用多少时间备这堂课,他的回答是:“对这堂课我准备了整个一生,可以说对每堂课我都用整个一生来准备。用一生时间来准备每堂课,意味着我们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决心。这一点在知识更新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尤为重要。教师要不断更新自我,提高学术水平。除学科专业知识外,我们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一个理科教师,如果能把人文科学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实践证明,学生不喜欢就事论事的传声筒,而是喜欢兴趣广泛、知识渊博的“大家”。

不断完善充实自我,培养全新教学理念。知识是师生心灵交汇的载体,也是联系师生精神世界的纽带。教师专业知识越宽厚,基础越扎实,对教材的理解才能越深越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努力钻研教材,使科学性和思想性有机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很自然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德育工作者的优势和作用。

四、多一些规范、少一些随意

教师的仪表、风度、言谈举止、姿态表情给人的印象,是他的文

化素养,审美情趣的外在显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优美的外部形象,对学生产生“润物无声”的影响,培养的学生也变的谦逊敦学,温文尔雅。一个满嘴脏话的老师,不要指望学生讲话文雅。一个袒胸露背的老师,不要指望学生仪表整齐。学生的言行是容易受影响、被感染的,也是极有弹性的。“小毛驴随主人脾气”就是这个道理。必须避免随意性大、言行不着边际的坏习惯,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要使学生懂得,办严谨、规范、有章法、有秩序,以后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做哪种事业都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因此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与学生相处的时间内,必须讲规范,不随意,教师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以传播知识为主要工作内容的职业,应具有谦虚谨慎的道德风范。谦虚谨慎才能使人们不断探求,不断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师要以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尊重知识,尊重学生,不图虚名,不图私利,永不自满。

6.如何提高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篇六

3提高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重视教材改革。

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提高数学素养应优先解决的问题,严格的说,我国目前部分数学教材基本上是按应试目的而设计的,忽视了实际应用。数学仅看成是继续学习的工具,它所强调的思维,推理、判断等能力也基本都是通过习题来培养的,以致变成了解题能力的训练。而很多例题、习题又是多年不变,无法跟上社会进步的形势,因此教材改革势在必行。在新教材未出台之前,立足现行教材,充分挖掘内涵,渗透一些与市场经济、日常生活、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数学应用内容则是必须和有效的,但教材内容调整应注意这样几个原则:①要更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有利于使学生了解一般社会知识与科学知识;②要具有典型性,使学生能够形成科学解题的思想方法,达到举一反三。横向渗透的目的;③要更具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

突出基本教学思想和方法教学

7.中学教师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篇七

现在, 有许多积极探索人文教育的老师, 努力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 创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色的教学氛围, 钻研新课标, 掌握多媒体操作技巧, 使学生增强对语文的兴趣, 很好地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但是, 我们更应该看到, 高考的指挥棒作用, 一定程度上严重地制约了语文人文性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

第一, 因为大部分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是无法在试卷上体现出来的, 有些教师抱着“不考就不教”的教学观念, 这无疑阻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第二, 一些教师教学古诗词的方法陈旧, 让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 长此以往, 部分学生便失去了对古典诗歌鉴赏品味的兴趣。但是, 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逼迫老师只能注重学生的成绩, 而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因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成果都无法量化, 这势必会影响到老师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许多老师会把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写进教学计划、教学目标, 但同时, 又不自觉地放松了对它的要求, 没有努力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第三, 教学方法的偏颇。在教学实际中, 因为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和个人习惯的驱使, 很多老师还是习惯于注重传授语文基础知识, 重视训练解题技巧, 搞题海战术, 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轻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这些做法都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 以至于语文课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 作为一种职业, 一个比较庞大的社会群体, 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用教育艺术改变他人, 源于改变自己。所以笔者以为教师应该具有以下素养:

1. 具有广博的知识, 较好的文化修养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 许多语文教师对诗歌的认识是比较陈旧的, 因为大家对诗歌的了解还是大学里得到的知识, 而且, 平时对诗歌的阅读也是不多的, 因此, 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就不够到位, 缺乏深入的文本解读, 备起课来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讲授时就只能照搬教参了, 以至于忽视了对学生心灵的关注和人格的熏陶。

其次, 还得具有语音、文字、训诂学方面的古汉语知识, 了解古代的政治、经济、民风、宗教、礼仪以及自然科学、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古人讲究义理、考据、辞章。义理要具有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 考据要具备历史、地理常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辞章需要语言科学和写作理论。否则, 孤陋寡闻、不学无术, 鉴赏古典诗歌就会无从下手。

2. 要具备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

古典诗歌是一座流光益彩的美的殿堂, 在这里, 能体会到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 感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士大夫立身原则, 体悟“胡未灭鬓先秋”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失望情绪, 感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 倾听到“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高歌, 聆听到“杨柳岸, 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鉴赏古典诗歌时, 语文教师要把古典诗歌独特的人文内涵挖掘出来并传达给学生, 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

首先是观察感受能力。诗人创作诗歌时善于以独特视角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捕捉瞬间的感受, 进而创造了动人的形象。教师也必须同样具备这些能力, 这样鉴赏作品时才能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 体会诗歌的精妙之处。

其次是审美想象的能力。诗歌创作离不开想象, 诗歌鉴赏也同样离不开想象。因为要使静止的文字灵动起来, 意象丰满起来, 全凭读者的想象。当诗词中的意象刺激到读者的思维, 发散开去, 想象到另外一些事物, 形成各种意象, 这各种意象与作品中的事物互相生发, 从而形成丰富的复合意象, 这就是鉴赏中的想象。

3. 把握时代脉搏, 对社会现象的深刻的反思能力

在面向新世纪人才需要的今天, 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念, 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语文老师不但要做学生的“经师”, 更要做学生的“人师”, 语文教学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一方面把握住学校文化的导向, 另一方面身体力行, 做好表率。语文教学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最突出的就是太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 而轻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被社会戏称为“有知识无文化”。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手中的案例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尤其是民族荣辱观。比如崇尚自然, 悠然洒脱的陶渊明, 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表达了他对仕途的厌恶, 宁愿归隐过田园生活, 但归隐后的陶渊明, 在早出晚归的辛勤耕作中, 与劳动人民的关系更为密切, 更了解百姓疾苦, “夏日常抱饥, 寒夜无被眠” (《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 , 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贫寒生活。虽然归隐田园, 但诗人心中并不平静, 他不可能把自己完全置于社会现实之外, 还是关心百姓疾苦。于谦为人廉洁耿直, 用“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来表明自己以江山社稷为己任, 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决心。

8.浅谈中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育 篇八

【关键词】语文教师 人文素养 人格 文化底蕴 健康心理

“人文”按现代汉语解释是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即指一定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人文素养就是一个人具备的人文精神。“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的“道”就是指学生的道德、品性、操守。语文教师既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德育培养、情感孕育、意志砺炼的精神引领者。“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人文素养呢?

一、语文教师应具有崇高的品德、完美的人格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师是优秀文化的传播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会备受学生的敬佩爱戴,成为学生学习效仿的典范,孔子就因此被称为圣人,世人楷模。在学生心目中,教师近乎“完人”,因此高尚的道德与高雅的情操,是为师的基本素养,为人民服务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化、鞭策学生,从而产生让人奋进的榜样力量。教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样,学生就会从教师身上看到一种正义的力量,一种榜样的力量,就会对未来充满憧憬与信心。人文精神的核心是“爱”,新时期教师的“爱”就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中。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做好本职工作,是为人民服务;教师为人师表,助人为乐,扶贫济困,也是为人民服务。今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为人民服务就体现在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社会竞争力服务。

二、语文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底蕴,具有终身学习的品质

教师的文化根底不仅要“渊”要“深”,更应强调“博”和“广”,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广泛猎取,并消化吸收,长成自己身上的人文血肉,使之面对学生时能得心应手,举一反三,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而授予学生的东西,也是教师自己人文思想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阅读,应当是语文教师的本职工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语文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是在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中逐渐完成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可以说,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其自身深厚的积淀是顺利开展语文教学的前提。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然能够以自身的气质、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以自己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与学生进行心的交流,对其产生美的引导、理的启示。事实也证明,知识面广、文学素养高的教师往往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师。

三、语文教师应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健康的心理

学生要有积极的想法,才会有奋斗及目标,因此,培养学生乐观开朗、豁达大度的生活态度,会让学生一辈子受益。教师健康的心理表现在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关爱学生的思想、开朗乐观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一颗永远年轻的心。

“教育即创造”,这是人们公认的原理。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千变万化,学生个性千差万别,时代发展对人的要求又日新月异,教师要把一个个活生生的独特个体从蒙昧状态培养成社会所期望和需要的人才,绝不是靠按照某种程式的机械劳动可以完成的,而是要靠高度的创造性劳动。古往今来,那些作出重大发明创造的创新者都有大无畏的精神,不畏劳苦艰难,不畏风险失败,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教师如果具有了这样的良好意志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这些意志品质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灵,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全面地发展。

四、语文教师应关心时事,关注社会热点

9.如何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篇九

当今时代,已跨入信息高速公路,是信息化时代。作为一位教师,单凭过去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已经不适宜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的发展中展示了其魅力无限的前景,既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又使教育的时空得到了近乎无限的扩展。

一、培训内容

1、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资源信息,若不能拨冗见简,我们会感到无从下手。而当我们掌握了便捷得当的检索方法,选择了正确的检索工具之后,获取信息资源将会得心应手。另外,检索到的信息资源有时并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对它们进行加工、处理及整合之后,才能变成 真正可用的信息。所以,我校教师还应具备对信息加工处理及整合的能力。比如,如果要对图形图像信息进行处理,通常可采用MATLABPhotoshop等软件来进行;如果要处理动画信息,通常可用Flash等软件来进行,等等。为此,计算机教师还应熟练掌握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应用软件的操作技能。

2、网络交流协作能力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频繁。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如何与人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是新时代新环境下产生的新课题。作为教师,应从两方面来提高网络交流与协作能力:一方面从教学的角度考虑,教师应学会借助多媒体技术、流媒体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信息资源,基于可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在课堂教学、课外答疑辅导等多个层面与学生、同行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另一方面从融洽师生关系角度考虑,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网络教学的情感基础,为此,高校师生可以尝试采用新型的现代化的通信和交流方式,来弥补当今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普遍存在的缺乏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的不足。如,我班就设了qq群,这样老师和家长就能很好的进行沟通交流了。

3、网络课程设计能力

进行网络课程设计,寓教于形象生动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主要应把握如下四点原则:第一,交互性原则。要有良好的交互性,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相应的评价,并能将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第二,界面直观友好原则。界面要美观,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操作要简单,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第三,个性化原则。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设计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和展示个性和特色的空间。第四,创新能力培养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网络学习能力

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诞生对我们人类的生产、工作和学习等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互联网就好比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在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信息,只要你想得到的,就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可谓“一网打尽”。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网络信息时代,如果仅仅依靠阅读书刊来获取知识信息,那么,我们获取的知识是相当有限的,而且这种方式是不快捷的、低效的。作为一位教师,应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网络学习的平台和途径有很多,例如,教师想设计一节课,有关机构网站上都设有不同类别的精品课程展示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认真学习别人是怎样进行课程建设、课程设计及组织课程教学的,这对培养和提升我们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5、网络教学的组织实施能力

教学实施是指教师实践预先设定好的教学方案的全过程。网络教学组织实施能力不仅包括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讲解和答疑的能力,同时更加注重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的指导能力。因为网络教学的教学实施不具备传统课堂教学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现场操作的可控性和可变性,为此,教师事先一定要精心策划好教学实施的全过程,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学生协作活动的设置等),以确保整个网络教学能顺利、高效地进行。成功组织实施网络教学除了要求高校教师对教学内容本身了如指掌,还要求教师对网络教学的运作流程和相关教学软件的操作技巧十分清楚。因此,网络教学的组织实施对高校教师驾驭教学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建立评价制度

1、具有科学性、可行性评价机制 对于积极参与培训的教师,应予以奖励。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并使其他教师产生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的外部动机。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评价应以教师的长期发展为重,多以肯定、激励的方式予以引导,以培养其对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积极态度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同时,在合理的范畴内将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情况与教师的日常考核联系起来,鼓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大胆应用信息技术。同时鼓励计算机教师积极制作优秀课件、开发网络课程、建设教学个人主页。例如:我们学校就会对每学期举行的信息化教学进行评比,奖励。

2、进行课题研究

为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教师的素养,我们学校还开展各种课题研究。在实践中,开展信息化教学课题研究,让教师带着“任务”去驱动“学习”,可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实践更多的应用教育技术。实行“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将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于教学实践的最好办法。目的就是使教师在教学中带着课题任务进行研究,再把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将课题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师资培训形式,并采取措施落实这项工作。

三、提高素养措施

1、建立制度

学校在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方面建立了稳定的制度,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例如规定每个新进教师都必须通过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每个教师都必须持有经过考核颁发的合格证;每年的暑假或者其它时间是教师培训的固定时间;每年要有几次邀请外校信息化教学方面的专家来学校做信息化教学前沿理论实践的讲座,每学期都要上一节信息化示范课等等,具体实施内容可由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2、确定内容

比如我们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信息化方面的讲座,并且要求每位教师必须进行实践操作演练。我了解的一些教师都曾经参加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计算机培训,在接受培训之后感觉收获很大,可在教学实际中进行应用时,却感到困难重重,有时甚至束手无策。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些培训主要侧重于计算机技术本身,认为教师只要掌握了计算机技术,便能自然将其运用于语言教学。

因此,在确定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内容时一定要根据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的要素进行整合式的信息技术培训。同时,由于信息化教学是一个发展更新速度很快的领域,无论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经验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对于校本培训的教学内容安排上应该根据信息化教学的前沿理论经常进行更新,避免一套内容使用几年不变的情况。我们学校是这样做的:一位老师备好课后,全组教师集体研究修改,这样,每位教师都在其中得到了锻炼,从而提高自身的素养。

3、分级有别

在培训前应该对当前学校教师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评定,在此基础上,确立培训目标,设计培训内容,制定相应的分级培训计划。对于那些信息化教学知识薄弱、信息技术能力偏低、年龄偏大的教师可以设初级班,目的在于提高他们对信息化教学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掌握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程教学的基本能力; 对那些曾接受过一定的计算机教育、已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年轻教师则可以通过中级班对其进行发展性培训,旨在进一步提高他们设计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的能力,以及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能力;而对于专职的计算机教师则有更高的要求,对于已具备中级水平并能较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教师,应设高级研修班,以培养教师相关的研发能力,使他们能不断开发出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应用信息技术投放于教学的新产品。这样,分级对待,每位教师信息化素养都很好的得到了提高。

四、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

早在19世纪下半叶,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提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概念,他指出: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为理论核心,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曾伴随我国教育历史走过了漫长的历程,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网络教学模式已被引进到我国现行教育教学中。

网络教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相关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网络教学是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并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环境的有机因素,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探究性学习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它强调学生的个体教育、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10.中学教师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篇十

沙河站镇 中心小学 寇文娟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加强自身素养和提高教学能力显得犹为重要。语文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而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较多:语文教学理解不透彻、基础知识不扎实、朗读水平偏低、师生配合不协调……这些问题都表现在语文教学上。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呢?

一、首先,语文老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精妙传神。语文肩负着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神圣使命,语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学品位。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并不大,甚至有点讨厌语文。这里有教育观念的原因,更有我们语文老师自己的知识素养不高的关系。在上课时,语言单调贫乏,干瘪无味,颠来倒去就那么几个词,既无优美的词句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又没有旁征博引给人以视野的开阔。这实际上都与我们语文老师的文化与学识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面极广,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要大力发扬多看书的风尚,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勉的切入点,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课堂,才能使学生心田永远得到清泉的滋润。

其次,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要有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创新意识,老师自身首先要有创新意识。1

世纪教育的基点是终身学习,这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与他人合作、分享、共进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强大认知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育时代已随着世纪的更替而成了教育的过去。

第三,语文老师在情感、态度上也应该有所发展。

这种“情感”就是我们对发展主体所具备的爱心,是我们对新课程、对主体发展过程中的行为、问题的情感和态度。“课标”强调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就是要求我们在情感、态度上有所转变。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是师生的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中心”的现象,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只有领导与被领导,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对文章的理解,语段的分析,语言的揣摩,文章感情的把握,都以老师的答案为标准,就像我们刚才看到的,作文都是按老师设计的套路模式。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创造,这样的语文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学习自主性,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

第四,语文老师以高雅的生活情趣提高自己的素养。

现在,我们的老师工作很忙,压力很大,非常辛苦。老师应该自己对自己宽容一些,解放自己的同时也解放学生。在自己的工作以外,老师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应该寻找生活的乐趣。一个有生活情趣的老师,其审美能力自然会高别人一筹,在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不自觉地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样,各人有各人的特色,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但是光有素养还不够,还得抓紧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那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呢?

教学能力就其概念、分类涉及知识内容较为广泛。尽管教学能力分类广泛,但是研究和处理教材能力、研究学生能力、组织教学活动能力这三种能力是最基础的能力,今天我从这三个方面交流怎样提高教学能力?

一、研究和组织教材的能力。教师要上好课,必须事先要备好课。所谓备好课,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教材的知识弄懂,并融会贯通,使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其次,要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明确教学目的、重点及要求,使之转化为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再次,要进一步研究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要实现上述三个方面的转化,教师就必须有一定的钻研和组织教材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备课的效果就越好,十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备课要优化备课程序,可以这样做:不看文本以外任何资料备课—看了资料后反思—反思以后再备课—教学以后再反思。反思什么?首先反思我想的和别人想的一样吗?别

人想不到的我想到了吗?再反思备课和上课会相符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符吗?最后反思我的课堂还可以优化吗?怎样优化?这样做你的认知、能力一定会有新突破。

二、研究学生的能力。学情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外部表现了解他们的个性和心理状态,如思想状况、道德水平、知识基础、智力水平以及兴趣、爱好、性格等。要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同年龄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特点。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才能做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三、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学流程安排兼顾了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活动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合理使用多种互动、小组合作、多媒体等教学形式要灵活运用语言、板书、强化、反馈等基本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效果。要学会对资源进行分析,如:资源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作用;资源与教学环节的匹配等。能够开发和利用多种资源,如文本、社会、环境、多种媒体等组织教学活动。

组织教学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学科特点,就像王建宗校长所讲的:什么课就上成什么课,语文课要训练听说读写能力,数学课要训练思维能力,二是目标达成,一节课无论怎样出彩,教与学的目标必须达成,否则这节课只有形式,没有内容;三是学生喜欢,学生喜欢你的课说明他有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有可能学好。

组织教学活动要注意连续性,即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前提,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发展,组织教学活动要注意梯度性,即要让学生觉得可以接受,对活动感兴趣;组织教学活动要注意层次性,即布置预习分层次,训练分层次,辅导分层次。

上一篇:龙应台经典语录下一篇:公务员述职报告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