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精选13篇)
1.德育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篇一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 者: 黄 霞
学 科:小学数学
职 务: 小学一级教师
职 称: 中小学一级数学教师
单 位: 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石屯民族学校
手 机:***
地 址:贵州省望谟县石屯镇红星村
邮 编:55230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要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在数学教学之中渗透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融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要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在下面的几个方面做了点点尝试: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归结起来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教育。
1、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激发他们为四化建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献身的精神。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一是实践观点的教育,例如,讲数的认识,应指出数产生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中计数的需要;二是对立统一观点教育。如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既对立又统一。三是运动发展变化观点教育。在教学中用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教学,使学生意识到任何知识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教育。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目标。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结合教学过程,适时德育渗透
教学之中,德育为本。教育,既是教书又是育人,它肩负着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存亡,因此,教育好每个学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义务。作为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可见。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课外学习有机结合,从中受到教育,如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如:高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后,组织一次“我是小小交通员”的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到交通路口测算不同时间段车流量;访问交警,把测算和调查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动手制作统计图,动脑编应用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又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所有家庭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里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让学生们谈谈我们该怎么办。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又如,学完小数的加减法后,我让学生开展当一回小管家的活动,要求同学们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当天的开支情况,用一个表把每天开支的各个项目、金额记录下来。记完一个星期后,让大家计算一下自家每天花多少钱,一周花多少钱,照这样算一个月要花多少钱,爸爸妈妈一个月有多少收入,通过计算、比较、谈谈你的想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了家长的不容易,从而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四、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小学数学课的德育功能远远不止这些,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善于捕捉,不失时机地将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知识教学、智能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同步到位。由于教学内容不同,渗透的方法也就不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长期任务。它不仅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需要,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地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完善实施过程,全面地完成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将德育融入生动有趣的教学中。
2.德育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篇二
一、心理健康教育要符合《数学课程标准》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与要求,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人格的养成。“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 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来自学习活动的困惑比较多见,尤其是五、六年级, 学生一旦碰到不会做的题目就显得手足无措。作为教师,必须首先弄清“困惑”在哪里:是上课不听造成的还是听了也不懂。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开展一些“小组合作”的时间,使孩子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这种措施非常有益于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同时促进了学生间的友谊,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至于那些听了课还不明白的学生, 教师要特别谨慎地维护好他们的心灵, 多加鼓励,不让他再受到挫败。不管怎样,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扰最重要的还是对学生的关爱与人格的尊重。教师要创设条件给学生多些共同协作的机会,多给学生创造互帮互学的场景,以拓展学习视野,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给学生一些与周边环境友好相处的艺术,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内心的情绪情感,与他人和谐相处、友好交往、共同进步,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内心情绪
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影响深远。在良好的情绪下授课,教师的思路开阔敏捷,语言富有情感,面部表情丰富,此时教师的已有知识、讲授能力、授课艺术都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由于良好情绪的渲染作用,教师看 “调皮学生”也很顺眼,对“差生”也感觉亲切,因而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协调。这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学生素质大有益处。所以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影响课堂,也决不能让学生的不良行为影响自己的情绪,破坏教学的气氛。 这样,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去,让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三、课堂教学中要客观正确地评价学生
传统教育过分地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课堂评价似乎更多的是批评、指责和否定。新《数学课程标准》 要求:“对学生的鼓励应该以新课标的依据,在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的背景下建立。”这样的评估体系,真正给予课堂内的学生正面、健康向上的鼓舞与激发,使得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的融合程度大幅提升。因此,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而是促进小学生更好地发展和学习的重要举措。
另外,我们要把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一员,善于与其沟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和自己一起去探索未知。教师要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在课堂中乐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与提议。 批评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懂得道理、 改正错误,因此批评学生时,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巧妙使用委婉的批评语言,才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让忠言不再逆耳。
四、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课堂教学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下抓好教学的核心。任课教师创设宽松、 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倡导建立起一套平等的教学秩序,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大胆提出不同意见和不同见解。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上的向导、 顾问甚至是伙伴。如教学“认识时间” 时,我让学生首先观察事先准备好的钟面,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钟面上所隐藏的知识,并通过小组活动,找到钟面上的分针、时针与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 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老师将学生在活动中得出的结果在黑板中板演出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
3.德育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法制教育;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不是独立的自然学科,与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说,在数学学科知识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法制教育资源,从法制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来看,数学教学中有其它学科无法达到的优势。单独对学生进行法制讲座教育,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如果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让适当的法制知识教育渗透到数学课堂中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图形的认识中渗透法制教育
要想在图形的认识中渗透法制教育思想,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找准法律知识的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数学教学之中。我在上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五单元“三角形”中“三角形的分类”时,教科书P64中有一个图形是交通标志“慢”的指示牌,我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它属于等边三角形,然后指导学生分析它的标识含义,从而渗透安全与交通法的知识教育。
二、在认识单位的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数学课中的单位,如,质量单位、长度单位等,本质上它与法制教育没有任何的联系,但我们在这里讲的是“渗透”,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准“渗透點”,灵活机智地使之建立联系,从而顺利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在教学单位“千克、克”的认识时,我一边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天平称出100克的质量,一边告诉学生:天平是非常公平的,我们要学习它这种公平交易,诚实做人品德,100克虽然很轻,但意义无穷。再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米”时,在教会学生使用测量工具之后,教育学生:这个小小的尺子,不只能量出物体的长短,还可以量出一个人的品行,我们要学会用“尺”来量一量自己,随时改变个人不良行为习惯。
三、在情境图中渗透法制教育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数学教科书中,无论是章节情境图,还是练习中的情境图等,其中不只包含数学信息,还含有法制教育思想于其中,正确利用这些情境图中所包含的法制思想进行法制教育,可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P50中“8和9”的认识时,课文首先安排了一幅教师带领学生修剪树木、浇花的情境图,情境图的顶端正中有“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醒目标题。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情境图的信息和含义之后,对他们进行了保护大自然,爱护环境的法制教育。
四、利用例题或练习中含有的法制思想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在不少的例题或练习中,都包含一定的法制思想内容于其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这样的例题或练习时,要细心留意这些细节,并充分利用处理例题或练习的过程,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达到新课标的目标要求。例如,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课本上册P83的例6中,教材设置了一幅学生分组捡垃圾的情境图,例题内容为“学校共有612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我便利用这一例题内容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爱护环境卫生的法制教育。再如,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本上册P47“做一做”中,课文设置了一幅青蛙在湖中玩耍的情境图,问题是“图里有什么?”。我在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后,对他们进行保护动物的法制教育。
需要指出的是,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注意讲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法制教育与数学教学自然融合,切不可喧宾夺主,把数学课上成了法制课。
“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关键是要利用好这个“源头”,就必须“活水”长流!换句话说,数学教师必须要具备细心、留意和深刻的思考力,并能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特点,灵活运用,把学生引入到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去,以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或几堂课就能完成的事情,只有在平时的教学教育中加以重视,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化、细化法制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也要注意它的方法与策略,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好渗透的可行性,重视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长期坚持,并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地进行,就能达到知识、德育、智育和法制教育的多重教育目的。
4.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四
作者:谭应春 单位:南岸区上浩小学 联系电话:*** 【摘要】生命化的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一切为了生命的发展,为了生命和谐而完整、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富有创造性地发展。课堂教学中,学习知识已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促进生命完善与发展的手段。数学课堂教学做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分支,让它焕发“生命”,应该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数学课堂学习做为一个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更应该先融入“生命”的光环之中,也就是要实现生命化教育。借助课堂教学,渗透生命教育;营造充满童趣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以数学家的伟大成就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数学课堂 渗透 生命教育
生命化的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一切为了生命的发展,为了生命和谐而完整、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富有创造性地发展。课堂教学中,学习知识已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促进生命完善与发展的手段。数学课堂教学做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分支,让它焕发“生命”,应该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数学课堂学习做为一个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更应该先融入“生命”的光环之中,也就是要实现生命化教育。
一、借助课堂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生命教育一直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左右”这节课时,情感态度目标就定为教育学生遵守公共道德,上下楼梯靠右走。在课间休息时,我带着学生们在楼梯上走,就给他们布置作业,思考:如果违反行走规则,不守秩序,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如果人人都按一定的规则走路才不会相互碰撞,出现意外,同时体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文明、安全的社会环境。此外,在找左右邻居的游戏中,我抓住契机,适时加入了“远亲不如近邻”,“要与同桌和睦相处”等结束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习惯。
二、营造充满童趣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体现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所以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巩固新知识的起点,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地备课,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使每节课都有新意,让学生饶有趣味地主动获取知识。
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的练习课中,我就以改编的《狼和小羊》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上课一开始,我热情地向大家介绍这节课有一位小客人也要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边说边在黑板上贴出小羊的图片,此时学生异常兴奋,我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劲头。我紧接着把那故事继续发挥:“正当小羊聚精会神地学习时,一只狼出现了„„”最后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营救小羊的任务,而且规定:如果小羊做错一题,狼就可以向前进一步,去吃小羊;如果小羊做对了一题,狼就得向后退一步,远离小羊。规则讲清后,一场以“营救小羊”为主题的练习课开始了。学生做练习题时,因一心要救小羊,所以做得特别地认真,而且还一丝不苟地检查,生怕自己的一时疏忽而要了小羊的命。
这节课中,我通过营造“救小羊”这样一个充满童趣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们学起来轻松愉快,意犹未尽,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并愿意参与其中。
三、以数学家的伟大成就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在我国数学史中有许多引以为豪的数学家,他们刻苦研究,严谨治学,勇于克服艰难险阻的事例,能深深地激励学生。如给学生介绍华罗庚的事迹时,激励他们以华罗庚爷爷为榜样,学习他热爱祖国,刻苦钻研,勤奋工作的精神。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引入天安门、故宫的对称,山东孔庙的对称,京剧脸谱的对称,汉字的对称,自然贴切地强化民族精神教育,让学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渗透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而且还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给我们的材料,创设有关情境对学生进行环保、爱惜时间、爱护公物、节约能源、遵守公共秩序等的教育。如在教学“位置”一课中,我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放手让学生自行根据手中的电影票进场找座位。通过自己的实践,使学生真正掌握了这项本领,在活动中我注意鼓励学生互助,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还进行了遵守公共秩序、做文明小市民的教育。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规范了自己的道德行为。
总之,让我们以课堂教学为起点,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尊重、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相信每一个生命的意义开始;从成全每一个生命的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开始;从改善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方式,改善与每一个学生的交往方式开始;从改善倾听能力,改善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开始,实现生命化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生命教育论》 毕义星
5.德育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篇五
杨永胜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从中体会反映在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育学原理也告诉我们: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必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作为数学教师,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特别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数学作为基础教学学科,其丰富的知识内容和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空间。“真正的科学知识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曾经深刻地指出,数学是“辩证法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在数学的知识内容、思想方法中就隐含着丰富的辩证因素,是辩证规律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与其他学科相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揭示各种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所隐含的辩证因素,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展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所反映的辩证原理,无疑可以有效的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在中学数学课程内容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着重在两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数学概念开始于人们在生活和劳动的实践中对最简单的数与形的认识,整个数学也正是围绕着这两个概念的变化和发展而发展。数学概念的发生以及数学原理的形成,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步发展,进而形成高度抽象的数学理论。正是因为数学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数学才有着广泛的应用,才更有利于从量的关系与空间形式方面正确地认识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数学的概念、法则、规律等大多是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因而在数学的概念、法则、规律等的教学中,不应该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知识,应该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向学生展现这些知识的发生、形成的过程,使学生通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对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例如,结合实(复)数的概念、平面几何、函数的概念、三角函数等这些对知识发生过程和应用的教学,突出实践---理论---实践等观点。
例如“复数”概念的教学,可采取如下方法: 1)先回顾,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产生的过程:人类在生活和劳动中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自然数;实践中反复出现某种东西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便产生了零;解决度量中量不尽的问题,产生了分数;讨论无公度线段的比,产生了无理数,从而在数概念逐步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实数系统。
从自然数集到实数集几次数集扩充的规律:自然数(添进0)——正整数(添进正分数)——非负有理数(添进负整数、负分数)——有理数(添进无理数)——实数。
2)这个认识过程体现了如下规律,每次扩充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生产实践的需要(必要性),都新增了规定性质的新元素;在原数集内成立的规律,在新扩充的数集内仍成立;新扩充的数集能解决原数集不能解决的问题。
3)依以上规律,为解决在实数集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求方程x2 =-1的解,而出现的新数(虚数)及其运算,需要扩充数集,在实数集上添进新数(虚数i)及其运算,就组成了新的数集——复数。这样可使学生对新概念的建立不感到突然,又可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复数概念形成以及数集扩充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
二、培养事物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事物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数学教材中比比皆是,如函数、对应、映射、变换、数与形、方程与曲线、微分、积分等都反映着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如两集合中的元素通过映射建立的联系;函数中的常量与变量、变量与变量相互之间的联系;方程与曲线通过坐标系建立的联系等。
正与负、加与减、乘与除、动与静、曲与直、多与少、一般与特殊、具体与抽象、常量与变量、部分与整体、连续与离散、有限与无限等等,都反映了事物的对立和统一。如实数与虚数对立统一在复数之中;加与减、乘与除对立统一在运算法则之中;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对立统一在圆锥曲线之中,并且随着离心率e的取值大小(0
以“常量与变量”这一对矛盾概念为例,它们不仅互相对立,又是彼此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首先,常量与变量互相依存,没有常量也无所谓变量,没有变量当然也无所谓常量。其次,常量与变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二次函数y=ax2+bx+c,这里a、b、c是常量,而x、y为变量,在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时,函数解析式就只与这三个常量有关;但在研究函数性质时,这三个常量就变成了变量,并且由它们的变化而引起性质的种种变化。另外,在数学中还经常通过变量来研究常量,或者用常量来描述变量,如二次曲线Ax2+Bxy+Cy2+Dx+Ey+F=0的性质、分类等就是通过常数A、B、C进行描述的。
代入法、换元法、递推法、数形结合方法、化归原则、极限思想、函数思想等许多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都反映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哲学的角度看,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是辩证法在数学中的体现,是思维方法与实践方法的概括。例如,化归原则与变换原则就是辩证法关于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与“事物不断发展变化” 的基本观点在数学中的具体运用。
例如,数形结合方法实质上是矛盾分析法,反映了数与形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以及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等思想,它是数学活动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策略。
例、x、y∈R,且满足(x-2)2 +y2 =3,求y/x的最大值。
分析: 由于y/x的几何意义是点P(x,y)与O(0,0)连线的斜率,而(x-2)2 +y2 =3又可看成平面上以点(2,0)为圆心,√3为半径的圆。所以问题化为:在圆(x-2)2+y2 =3上求一点P,使得直线OP的斜率y/x最大。显然,切线OP的斜率最大,不难求出斜率为√3。
例、已知z为复数,且∣z∣=1,求∣z+1-i∣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析:1)设z=a+bi,用代数方程求解较为困难;
2)z=cosθ+isinθ, ∣z+1-i∣=∣(1+cosθ)+i(sinθ-1)∣=„,可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z∣=1表示z是以O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周上的点,求∣z+1-i∣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就是求圆周上的点到点(-1,1)的距离的最大和最小值,如图,显然∣z+1-i∣的最大值为∣AC∣=√2+1 ∣z+1-i∣的最小值为∣AB∣=√2-1
又如,有限和无限同样是数学中的一对矛盾,数学中的一些方法,如数学归纳法、求数列极限的方法等,就是辩证的通过“有限”解决“无限”的最好的例证。
例、求极限 lim(2 + 4 + 6 + „ + 2n)的值
n→∞ n2 n2 n2 n2 解: lim(2 + 4 + 6 + „ + 2n)
n→∞ n2 n2 n2 n2
= lim 2(1+2+3+„+n)(无限个变量的和)
n→∞ n2
= lim n2+n = lim(1+ 1)(转化为有限个变量的和)
n→∞ n2 n→∞ n = 1 整体与局部的互相转换在数学中也是运用比较多的,在数学解题中,有时可将问题较为复杂的局部看成一个整体,通过对局部形式、结构的处理,从而变换为较简单的新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已知函数y=ax+bx+cx-6,当x=2时,y=2,求当x=-2时y的值。
53解: 设f(x)=ax+bx+cx,显然f(x)是奇函数,f(-2)=-f(2),y=f(x)-6 ∵ x=2时,y=2,∴ f(2)=8,f(-2)=-f(2)=-8,∴ 当x=-2时,y= f(-2)-6=-14。
按常规先求a、b、c的值,再代入原式计算,则无法求解,若将局部ax+bx+cx看成一个整体,再利用奇函数性质,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动与静是事物状态表现的两个侧面,事物运动的静止状态只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会向显著变动的方向转化。如果善于将动静有机结合,变动为静或变静为动,即通过探究变动的、一般的状态来分析确定的、特殊的情况,或反之,这种以动求静,或以静求动的处理方法,有时会收到奇妙的效果,能充分的展示事物的本质。
例、解方程 √x2+6x+10 + √x2-6x+10 =10 解: 把方程化为 √(x+3)2 + 1 + √(x-3)2 + 1 =10 将常数“1”暂时看成变量,即设 1=y2,这时方程变成
√(x+3)2 + y2 + √(x-3)2 + y2=10 由椭圆定义可知,这是一个以F1(-3,0)、F2(3,0)为焦点,以10为长轴的椭圆,其标准方程是
6.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篇六
北大附中成都实验学校:雷晓莲
学生的品德教育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的。我是小学数学教师,我的本质工作是传授理论数学知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着德育教育,取得一定成效。我把自己的探讨和实践阐述如下,供同行们研讨。
一、在讲解数学概念中,渗透“对立统一”的概念
我在引导数学某些公式、定律的探求中,使学生认识到加与减、乘与除、等与不等、正与负、正比例与反比例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是相互独立而有相互依存的逻辑体系。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
例如在讲解加法有交换律时,我告诉学生,“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而加法中的两个加数就如同你和你的同学关系一样,不管你们来自什么样的家庭,从小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在我们这个大的班集体中你们都是平等的,都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你们的位置都是可以交换的,不管怎么换,你们都是班集体中的一员。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有竞争,但更多是是大家共同进步。
二、通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个性品质
我通过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现实、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中萌发求知欲望,感受数学的趣味、实用和神奇富有挑战,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科学家探索数学知识的某些关键步子和过程,从而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学习态度。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严谨性和深刻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宽容心态、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他们孩子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实践活动的题型,比如寻找身边的数学信息中,学生必须要有亲身经历,例如生活遇到的方案问题的解决时,购票方案,选择怎么样的方案最省钱,这就需要考虑到大人和小孩的票价,还有团体的票价,哪一个更划算?也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去动手操作,去算一算,并且讨论,在这中间学生也学会了合作由于交流,探索与创新。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我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作用和实际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面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初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关注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认真倾听的习惯;仔细观察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善于归纳整理总结的习惯等。
数学课堂是活跃的,在上课过程中,我经常请学生上台做小老师,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与过程,在这中间当小老师的孩子会发挥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智慧果实,而下面的孩子也积极探索其方法是否和自己思考的符合,也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即学会了倾听也学到了方法,更懂得了分享。
四、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经常运用符号、色彩、线条、图形等因素,通过生动的数学语言、巧妙的解题方法、整洁的板书设计,展示出数学的外形美和内在美,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从抽象的符号中看到美的形象,从逻辑推理中领略到美的神韵,从表面的形式中体味到内蕴的美,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去。
我很注重学生的书写,经常告诉孩子们:见字如见人。漂亮的书写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鼓励孩子们把字写得很人一样漂亮、一样帅气。遇到几何图形的讲解,一定是要用尺规作图的,并告诉他们图形都是有生命的,用你的手赋予它们生命,你们就是在创造奇迹,学生也很欣然接受,更加对数学学科充满信心。
7.德育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篇七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可以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良影响。鉴于此,我们教师要将德育中的学习目的教育、学习习惯教育、启蒙教育等内容贯穿在数学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渗透德育教育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立足于小学数学学科特点,找准德育渗透点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找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点”,教师就要结合数学学科特点。
(一)利用小学数学中的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有着悠久的数学史,数学教材中也收入了很多生动的素材,教师要结合这些素材,向学生介绍我国历史上众多人物在数学方面创造出的杰出成就。特别是近现代以来,数学家华罗庚和陈景润等对数学发展做出的贡献,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教师要以此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献身祖国事业,以培养学生刻苦的学习态度。
(二)结合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为祖国、为社会而学习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一个外部动力因素,但从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来看,他们通常不会理解这些大道理。对此,我们教师可以根据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些活动,联系数学,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如,学习“计算”时,教师可设计去商场、便利店买东西的情境,当发现学生在计算出现错误时,教师要适时向学生讲清出错给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巨大损失;学习“时间单位的认识”时,教师可先向学生说明时间的重要性。对医生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对战争来说,时间就是胜利,对农民来说,时间就是粮食等,让学生知道时间对每一种人都有着它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兴趣,从而萌发学习的动机,明确学习目的。
二、按照学生心理特点,运用恰当的渗透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心理发育规律出发,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心理认同感,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德育的熏陶。
(一)数据对比法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基础学科。结合教学内容, 通过数据对比, 赋德育于数量关系的教学之中, 是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方法。数据对比有两种途径:一是利用教材现题对比。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编有不少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例题和习题。数学教学渗透德育,首先要注意充分发挥教材中这些例题和习题的德育功能,通过对这些素材的精心处理,使数学知识的教学成为学生能接受思想教育的教学活动。二是根据需要编题对比。即按照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安排,配合消化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收集有关数据,编成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或由教师提供数据,指导学生自编自解,在编题、解题中渗透德育。如,要进行国情教育,教师就可以在进行“百分数的应用”教学时,给学生出示两个条件:(1)我国现在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2)某省的面积约为19万平方千米。让学生根据上面的两个条件编题,计算该省的面积占我国现在的国土面积的几分之几?这样既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又增强了数学教学的德育作用。
三、竞赛训练法
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荣誉心强的特点。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入小组竞争机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教育。例如,为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可以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运算比赛或抢答比赛等活动;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完整描述问题、书写清楚等学习习惯,教师可定期组织比优、评先、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制力。
总之,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同时注意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抓好小学数学课堂德育的渗透点,这样就能在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从而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赵雄辉.数学教育改革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8.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篇八
一、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旋律。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为了把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必须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同时,还应担负起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独特的优势,对学生施加品德熏陶,并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第一册数学第一节“准备课”中的主题画,就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看到图上的五星红旗,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我们每周都要参加升旗仪式,唱国歌、聆听国旗下的讲话,这样,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热爱祖国的种子。除此之外,利用图画,还能对学生进行尊敬教师、友爱同学、热爱劳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等良好思想品质的教育。再比如:教学“10的认识”时可以告诉学生,10月1日是祖国的生日;教学“乘法口诀”时,可以告诉学生乘法口诀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使学生知道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教“元、角、分”时,可以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教“时、分、秒”时,可进行守时、惜时的教育。教材中的应用题更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诸如爱劳动、学雷锋做好事、节约用煤、粮食增产等许多具体事例的数据资料,都能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古今数学家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以及他们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二、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之中,数学当然也不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来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才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如在学完了圆锥、圆柱的体积计算后,教师可组织学生比较它们之间的联系,就能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它们之间的异同。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学会了用联系的方法来分析、解决数学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让学生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大与小、多与少、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渗透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教师还可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陶冶学生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不突出、不鲜明,但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精心设计数学题,照样可以找到“有形”的内容,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对知识的讲解分析中。
例如:设计这样一组数学题,可以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进行一次环保意识的教育。
(1)1公顷森林在生长季节,10天可以吸收9吨二氧化碳。照这样计算,100平方米森林,每天可以吸收多少千克二氧化碳?
(2)10平方米森林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大约等于1个人每天呼出的数量。算一算,每人每小时大约呼出多少克二氧化碳?
又例如:设计这样一组数学题,可以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进行一次勤俭节约意识的教育。
(1)一个学校原来每月用水265吨,开展节约用水活动后,原来一年的用水量现在可以多用1个月,平均每月节约水多少吨?
(2)全国大约有13000万小学生,如果每个小学生节约2小张纸,32小张纸算作1张,500张是1 令,一辆汽车装125令纸,大约要用多少辆汽车才能装完?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借助于学具这种特殊的教学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分组合作操作演示学具,教授部分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其掌握有效的合作方法,培养其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如: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统计知识时,教师可分组让学生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各小组中,有的学生把事先自己制作好的学具——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交错地“开过”路口;有的学生用划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这些数据;有的学生把收集和整理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这样,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关心,相互谦让。在这种良好的团结协作友善的氛围中,学生们齐心协力完成了学习任务,培养了一种团队合作意识。
9.德育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篇九
雷 娟
(广西南宁市第三十八中学)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就以初中数学为例,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德育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做两点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数学;数学史料;数学美
一、利用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数学造诣极高。如南北朝时期杰出数学家祖冲之经过艰苦探索,得出了世界上最为准确的圆周率。元代数学家朱世杰,着有《算学启蒙》《四元玉鉴》等代表作,曾流传海外,影响了日本、朝鲜数学的发展……这种对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在数学教材中比比皆是,所以,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可在数学课上适时、合理地引进这些典型、真实的数学史实,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比如,在学习《多姿多彩的`图形》这部分内容时,因为涉及的是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所以,我们就可向学生介绍记载了几何图形体积面积计算的着作《九章算术》以及他的作者――三国后期魏国人刘徽,刘徽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沽名钓誉,而是学而不厌,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数学财富。这样,我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与其相关的数学史料,使学生明白了为人类作贡献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事,从而对他们进行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利用数学教学中蕴含的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审美能力、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对于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美很难有清晰、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要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规律,对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数学美进行深入挖掘,从而使自身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比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让学生通过对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的了解,体会简单美;在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通过观看幻灯片“日出”,让学生欣赏奇异美……这样,学生在我们的精心点拨和指导下,慢慢就会体会到数学是一个如此多彩缤纷的世界,审美情趣也能在此过程中得到逐渐提高。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注重德育教育和数学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使学生成为既掌握专业数学理论知识又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杜乐坤。初中数学德育教学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10.浅谈法制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渗透 篇十
小腮小学:李军
据统计,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危害程度严峻。加强中小学的法制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是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引导其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邓小平同志早年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承担着增强少年儿童法制意识的培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加强法制教育,是当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课题之一。针对这一课题,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方面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在教材中挖掘、渗透法制教育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普遍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法制方面的引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把法制渗透与知识传授兼备相融,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忽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适时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十五页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中的一幅动物情境图和中国部分动物种类统计表时,根据统计表中的几组数据了解到部分动物种类在不断减少,我引导学生图文结合,适时对学生讲解了一些动 物保护的相关知识,了解国家制定的一些相关保护珍禽异兽的法律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动物是不可以滥杀和捕捉的,否则将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又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这节课时,教科书的第二页呈现了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以及四周建筑的照片,通过图片上展示的五星红旗、毛主席纪念堂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教师可以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使得学生学习辨别东、南、西、北技能的同时,更多的了解我国伟大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在教授重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时,我在指导学生通过用手来掂量感受物品重量时,告诉学生:一克物品很轻,但一克毒品的危害却很大,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性。在教材中时时挖掘法制教育内容,并通过教师的巧妙安排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学生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法制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效结合.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外活动也是教师培养学生法制意识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要积极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利用课外学习和课外活动开展一些有趣的数学知识和法制教育相结合的活动。例如,在教授三年级学生统计这节知识里,有一个数学知识内容是让学生站在十字路口,用不同的方法统计半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在课外活动中,我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同时向他们进行遵守交通法规的教育,让学生们认识并了解红绿灯的指示内容,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不遵守交通法规会出现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通过这种形式的教育,学生不但丰富了课余生活、掌握了统计知识,又了解了交通法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和观念。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灵活运用,时机掌握恰当,对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又如教完“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的一个家庭作业:学生放学回家后调查自己家里每天、每周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认真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进一步说说自己对垃圾袋及乱扔垃圾的看法。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也受到了一次良好的环保教育。
利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对法制的认知及学生的论辩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在数学游戏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众所周知,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对游戏的热情很高。那么,教师在课堂中适度的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游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要抓住这个重要的“切入点”,在游戏的过程中渗透一些法制知识,使得学生在游戏的同时增强法制意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就能主动进行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结合数学游戏规则适时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例如在进行“抢答、竞猜”游戏时,经常会出现个别学生调皮捣蛋,有意不遵守游戏规则等现象,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针对这一现象,我就会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游戏规则就好比国家法律,如果我们都不遵守纪律,社会就不得安宁。这样,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加强了组织和纪律观念,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四、教学中找准法制教育切入点,适时渗透法制教育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把握好法制渗透的有机性、选择性、贴近性、情感性和有趣性原则等。在方法上要遵从在生活中渗透、在情境中渗透,随着教学进度而随机渗透,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要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
11.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学等 篇十一
1挖掘教材内容、搜集新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数学是用数据和统计材料来说明问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中包含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具有说服力的统计材料,只要努力钻研、认真备课、就能利用这些材料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如世界上第一大河是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全长6480千米,我国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全长仅比亚马逊河短1/36,长江的长是多少千米?另外,在某些教材中利用“你知道吗?”的小栏目,介绍古今中外数学著作、数学家、数学发明与应用等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学习、爱科学的教育。
2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数学凭借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本身充满辩证关系,数学中的曲与直、形与数、加与减、乘与除……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数学解题过程中不断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正是事物联系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
在新版的北师大版课本中,就很注意学生的思想教育。几乎每一册的内容都与德育有关。特别是社会公德、好人好事。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通过社会小实践,经过德育熏陶,又能借助小实践学习知识,让人们一直认为“数学烦”的学习态度有了改观,正是一举两得。
3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及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学生进行学习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刚入学的儿童,为了得到父母、老师、亲友的赞扬而认真学习。此时教师可根据低年级儿童好表扬的特点采取奖红花、奖五角星等办法激发学习兴趣。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世界观逐步形成。其学习的动机逐步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再采取奖红花、奖五角星等办法就行不通了,那么怎样对中、高年级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我认为,首先可以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如:讲科学家的故事,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讲人类的伟大发明,提高学习积极性;讲数学在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中的应用,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其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都有探索其奥秘的强烈欲望,教师可利用不断发展、循序渐进的数学知识在学生脑海中产生的疑问,激发其探索学习的兴趣。再次,教师对事业的热爱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师的以身作则是学生身边最近、最真、最好的榜样。
4教师的授课语盲直把学生带进品德教育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注意自己的讲解语言,有意无意穿插德育教学,有时候可以利用举例子等等,不要举那些对公众无益的例子,效果会适得其反。
总之,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教学中要深挖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根据数学学科的实际,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利用各种形式完成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浅谈师德教育
马永强
【摘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良好氛围中,在我校广大教职工为学校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工作过程中t学校把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教师良好思想品德修养放在了较为突出的位置。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学校发展、提高、进步的关键所在。我认为,师德的培养应当从教师的本职工作做起,从工作的点点滴滴来体现。
【关键词】教师师德;教师综合素质;教师思想品质
1热爱、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思想基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蜡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何时,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2热爱、尊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技术人材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爱是沟通教师与学生情感的纽带,爱生如子。而我们今天强调师德教育,绝不是刻板的师道尊严,而是一种品德、一种修养、一种人格的魅力。学生渴望在充满爱心和信任的环境中成长,因为爱是教育的润滑剂。
3“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将上一个新台阶,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更将跃上一个新高度。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将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师德素质的提高,将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手中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通过我们的榜样作用、良好的师德、表率作用来影响、培养、教育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成材,成为社会有用之人。而在学校,学生唯一可以依靠和信赖的人就是教师。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校学生年龄一般在16岁到20岁之间,属于青年的初期和中期,而这一时期是学生人生的关键时期。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有责任帮助他们渡过人生的这一特殊时期。而在这一重要阶段,教师的师德、教师的表率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受教育者文明程度的特殊使命。所以,教师提高个人素质是关键,所谓“教育者先受教育”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
4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博闻多识,广泛涉猎科学文化知识。教师积累和拥有的知识越多,那么他课堂教学内容越充实,就越吸引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问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我们愿意承载这份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
所以,教师要有进行教育所需的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仅仅熟悉教学大纲和本学科内容是不够的,教师的知识应比这宽广得多。通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这就要求教师要多才多艺,和学生打成一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所以,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正如加里宁所概括出的辩证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奉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洋一样,从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传授给学生。
5育好人是师德的归宿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工程师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觉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12.德育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篇十二
一、营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 有效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是新课改背景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 应该大力提倡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和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明白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探索的活动, 会有意或无意地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和生活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创造数学知识, 去感受数学的世界, 去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 从而认识数学不仅仅是一堆符号和规则的简单罗列。例如:数的概念扩展的认识、分数的认识及其运算、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等等都可以选择这一教学方式。
二、重视数学交流, 发展学生的数学“文化间能力”
所谓“文化间能力”, 是指有意识地交流一些无意识的暗示以及不同于自己文化方式的习惯的能力。我们知道, 数学是一门价值无比的科学,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重要原因之一是数学能够以非常简明、精确的方式去表达和交流。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通过有效的数学交流 (语言的、图示的、动作的) , 不仅可以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而且可以使“数学文化”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 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例如:在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旅游计划》时, 可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 制定旅游计划, 并请小组代表向大家汇报各自的旅游计划。各个小组的汇报交流, 可能会五花八门, 但也精彩纷呈, 并且不乏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在整个交流过程中,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盈着一种精神氛围, 共识、共享、共进, 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通过交流, 大家制定的计划更加完善、周密。知识, 在交流中增值;思维, 在交流中碰撞;情感, 在交流中融通。数学文化的传播, 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数学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规范人们的思考方式和思维过程,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拓展思维, 学着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数学, 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挖掘数学文化精髓
知识可以忘记, 但方法可以使人一生受益。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在数学教学中, 只有突出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不同于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有形”地写在教材中, 而是以隐含的方式融入在数学知识体系中, 是“无形”的, 它的渗透更多的是靠学生在反思过程中的领悟。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 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 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巧, 有哪些容易犯的错误, 该记住哪些经验教训等等。只有这样, 才能对数学思想方法有所认识, 对数学的理解有质的飞跃。
例如, 一年级中有这样的填数题:
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在“□”中填入一个合适的数, 其中蕴含着变元思想。符号“□”在这里只起“位置占有者”作用, 若把它换成“x”, 则上述题目就变成了不等式, 变元“x”就有确定的取值范围。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内最大能填几?最小能填几?最多能填几个?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就会逐渐掌握这类题的本质, 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变元这一思想的精髓。
四、沟通学科联系, 领略数学文化的活力
数学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它以开放的姿态展示其与自然、与社会、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影响人的心灵。
比如:教学《观察物体》时, 教师可以通过古诗 (配以课件效果更佳)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并在提问后再引入新课。只看物体的一个面, 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形状。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 会有不同的感受。要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 才能知道它是什么物体。像评价一个人一样, 不能只因为一件事情就判断他的好坏, 要多方面、多角度地综合评价。
教师用语文课本中的一首古诗导入新课, 感觉浑然天成。学生在享受语言美的同时, 想象画面, 激活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把原本单一的数学课堂变成为数学与文学、自然互动的综合舞台, 充分扩展了数学所蕴含的文化特性。
五、情感升华, 体验数学文化的“美学原则”
美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 也是数学中公认的一种评价标准。数学文化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告诉我们, 数学富有思想、智慧, 它能使人聪明, 使人理性地面对自然和社会, 使人追求“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因此,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突出数学的文化功能, 使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体验数学文化之美, 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学数学、喜欢学数学。
数字本身有着深刻的美。数字和一些美好事物联系在一起, 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十个数字:一帆风顺, 梅开二度, 三思而行, 四通八达, 五光十色, 六根清净, 七情六欲, 八面玲珑, 九霄云外, 十全十美, 等等。
中国古代的诗词中更不乏数字美的佳句。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借助数字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夸张。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数字深化了其时空意境。
另外, 在小学数学中, 等腰三角形、正方形、矩形、圆体现了对称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影子, 我们要及时发现这些美, 并把美的信息带到我们的课堂中来, 给我们的学生以情感的升华。
13.德育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篇十三
研究论文:浅谈生命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姓名:谢志文 刘正友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丰县大路坝区民族小学 研究课题:农村小学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研究 课题编号:BEA10031-ZKT-071809
[摘要] 教育教学应该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不只是进行计算,还应教育学生做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关注学生数学认识方面的深化和扩展,还必须关注生命、关注学生内心体验和感悟、情感和意志、个性和人格等,应该把这种课程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数学教学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充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人”,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关注学生数学认识方面的深化和扩展,还必须关注生命、关注学生内心体验和感悟、情感和意志、个性和人格等,应该把这种课程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这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努力构建生命化数学课堂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我们要用温馨的教育沁人心脾,润物无声。要用“心”去做,用情去导,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情感交融。学生是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主动、健康发展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的内在需求,要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意识到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我们要以生命的意识来构建课堂教学。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数学活动中要多鼓励学生主动发言,不论答案是否正确,教师都要尽可能找出值得肯定的方面加以赞赏,要用期待和亲切的目光激励学生,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只有当学生对教师有着深厚的感情时,数学课堂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才会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才能使顽皮的学生得以感化,赋予自卑、胆怯的学生以力量,愚钝的学生以智慧。在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教师面含微笑,眼中流露的尽是期待,身体稍前倾,头微微侧向回答问题的学生: “你还有什么想法”、“你是怎么算的”、“你怎么看的”……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做到师生呼应,强调生生呼应,用自身的行为教会了学生尊重他人的品质。
我们追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方面相互作用,共同进行创造活动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激情绽放,形成自己独立、鲜明的个性,教师在活的教学情境中将发挥教育的创造性,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
二、在生命化数学教学活动中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之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加德纳)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的环境。经验告诉我们心情舒畅、乐观开朗的情绪能使人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因此关注个性,因材施教,激励创新,教师应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映,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的活动而不断的发展。同时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不受思维定势等心理因素的干扰,发挥其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求解,在求异中培养创新精神。“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都能享受成功”、“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不追求各阶段发展的划一,而追求个体最终发展的最大化”。如:教学三年级长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这样的题目:“老师想做一块面积是48平方分米的小黑板,你们想帮老师怎样设计?”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设计成长8分米,宽6分米的小黑板。”“做成长12分米,宽4分米的。”“做成长24分米,宽2分米的。”“做成长16分米,宽3分米的。”……新颖多样的解答思路,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让学生解答,通过比一比:谁的解法多,谁的解法最简便。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而且激发了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多中求佳的独创性,培养了创新精神。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和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
三、营造生命化教育环境,教学相长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人的生命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教学也应该在不断地生成着。对学生而言,生命化课堂教学生活是其整个生活世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不断启发、鼓励下,满怀着兴趣和探究意识,主动参与智慧性的挑战活动,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创造力,将外在知识进行选择、重组,以个性的方式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得以改善,与此同时,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其意志和调控能力等方面得到了锻炼,从而使个性不断发展。对教师而言,教学是教师自身的生命实践活动。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倾听、启发、引导、关怀、激励,对学生的生命实践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活动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追求,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从而使自身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养的圣殿。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其实是人的教育”,教学应该被视为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处理学科知识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使学科知识的掌握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统一,是我们今后教学中要加倍关注的问题。爱因斯坦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说明教育不只是教给学生一种知识和技术,更要的是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每个生命的成长都有与生俱来的需求:生活中生存、求知、探究、体验的需要,情感上被认可、欣赏、尊重、理解的需要。教育一旦触及孩子们的生命成长需要,必将创造出令人瞩目的奇迹;关注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教育走向智慧、走向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我们除了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内涵融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了解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整节课中我选择了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圆形物体、圆形建筑,让学生欣赏“自然中的圆”,欣赏“人文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在探究圆的本质特征时结合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从历史的视野上去丰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用数学的眼光解释生活中圆的应用,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让学生的数学成长与美丽同行。在本节课的实践中,学生对圆的历史、圆的美丽有着深刻的感悟,觉得数学课堂丰厚有趣,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地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学生觉得数学非常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这样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由于联系到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无不跃跃欲试,兴趣盎然。通过学习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渗透了情感教育,让学生从小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有幸听一位名师演讲:学生的学习通常是教师说:“应该怎样学?”以教师为中心,也就是教师拉着、逼着学生学。新的课程理念是要我们改变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影响学生自己“要学”,教师只需在学生身上推一把,正所谓“顺水推舟”。好比童子放牛,使劲地挣牛缰绳,可牛就是不听话,越拉越犟,有经验的老农却是在牛屁股上轻拍一下,吆喝一声,牛儿就轻快地走起来了。
【德育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推荐阅读:
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12-02
德育在体育课堂中的渗透途径与方法10-20
德育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渗透07-20
生本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9-26
思索与尝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09-28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11-03
在数学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07-13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