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化襄阳的意义(精选8篇)
1.建设文化襄阳的意义 篇一
文化兴段 建和谐铁路——襄阳机务段文化建设纪实
武汉铁路局襄阳机务段地处襄渝线、焦柳线、汉丹线三线交会处,是鄂西北最大的铁路运输牵引动力单位。多年来,襄阳机务段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紧紧围绕和谐铁路建设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文化兴段战略,充分发挥文化的约束、润滑和凝聚作用,以强大的文化力促进机务段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安全生产、机车质量和职工队伍的全面稳定。实施企业文化战略
实施企业文化战略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襄阳机务段干部职工励精图治、负重爬坡,为企业的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襄机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干部职工的血脉之中。
实施企业文化战略是推进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机务段一直注重企业安全文化的培育和建设,把安全文化建设这条战略主线作为企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来抓。
实施企业文化战略是打造一支过硬职工队伍的有力保证。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职工队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什么资源比得上一支过硬的精锐之师。
另外,实施企业文化战略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载体,也是建设和谐铁路企业的有力保障。
让企业文化遍地开花
企业文化建设在襄阳机务段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探索阶段。上世纪90年代,机务段开始推行企业文化建设。第二阶段是推动发展阶段。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改革后,段党委充分利用了 “四段合一”后企业文化融合的有利时机,提炼出机务段企业精神。第三阶段是系统设计阶段。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段党委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加快了企业文化建设,在全段成立了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对全段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了系统设计。
精心酝酿,反复磨砺,构建安全文化体系。第一,在学习、思考、实践中培育提炼安全理念。机务段围绕《细节决定成败》开展学习时,就以此为契机开展了 “蝴蝶效应” “木桶效应”大讨论,提高了广大职工对事故源于细小失误的认识。第二,集纳民智,兼收并蓄,建立切实可行的安全制度文化。近年来,机务段在与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对接时,就探索着从检修、设备等车间抽调职工代表,让他们结合本车间、本部门的安全生产实际对文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使规章制度更具操作性。第三,树立执行高于一切的安全行为文化。机务段制订了 《党委会议事规则》 《段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等规范领导班子的决策行为。第四,塑造优美和谐的安全物质文化。机务段千方百计地筹集资金,持续对段容段貌进行了美化和改善,先后建了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馆、乒乓球室等文体娱乐设施。如今,一到工余时间,来到运动场上锻炼身体的职工络绎不绝。
努力践行,推动安全文化在全段遍地开花。第一,大力宣传企业文化内涵,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近些年来,机务段通过组建文艺小组,加强安全文化作品创作,形成了一批文艺成果。例如,机务段职工创作的相声《安全正反话》 《我想当劳模》,小品《除夕之夜》 《我等着你安全回家》等脍炙人口的安全文化作品,深受职工群众喜爱。第二,注重亲情感染,让职工在温馨气氛中感受安全。机务段推出了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对文件中的用语进行了规范,改变了原来“务必” “严禁”等命令式的字眼,文件中常见的是 “请” “望” “盼”等人性化的词语。第三,工会深入开展 “双百赛”“无机破竞赛”等多种群众性的劳动竞赛活动,通过一系列学技练功竞赛活动,增强了广大职工保安全的责任意识。第四,建立落实安全文化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机务段先后推行了 《自控型班组考评办法》和 《指导组管理办法》等团队激励措施。第五,突出职工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推行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互动模式。让企业文化结出硕果
安全生产逐步趋于有序可控。襄阳机务段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得到增强,深刻认识到安全是铁路的饭碗工程,明确了铁路安全的“三点共识”和“三个重中之重”,安全生产得到了保障。自2010年12月宜万铁路开通以来,机务段克服了连续大坡道山区铁路行车困难,杜绝了各类行车事故的发生,保证了宜万铁路行车安全。
生产业绩取得新高。机务段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稳步推行长交路、轮乘制;大面积实施双班单司机值乘;实行机车按客、货集中配属使用;积极推进修程修制改革,构建大整备、大检修新格局,促进了生产关系与运输生产力的不断适应;全面实施预算管理,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和挖潜提效活动,各项运输指标均连年超额完成任务,经营管理得到不断规范和加强。近3年来,在人员逐年减少的条件下,机务段完成任务指标连创新高:2010年完成机车总重1022.94亿吨公里,2011年完成机车总重1093.58亿吨公里,2012年完成机车总重1108.3亿吨公里。
职工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机务段先后新建投入使用了段机关办公楼、车间办公楼及班组楼、电力机车检修库;对救援基地建设进行了配套改造;扩建了小辅修作业库;新建了电力机车屏柜检修作业线、轴承检测作业线和轮对清洗、探伤检测作业线;逐步改善了职工单身宿舍的住宿环境,新建职工食堂正在紧张达的施工中,不久将投入使用。
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绩。随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各类荣誉接踵而来。近几年,机务段共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其他省部级劳模及火车头奖章获得者21名。2008年,机务段获得火车头奖杯。2007年以来,机务段先后被评为 “湖北省文明单位”、“三不让”先进集体,多次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评为全路模范职工之家、全国铁路体育先进单位,多次获得武汉局安全优质段、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建设文化襄阳的意义 篇二
一、出版社企业文化的内容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规范准则的综合体现。企业文化在每个企业当中都是客观存在的,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实践的结果, 是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在企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 随着环境的变化, 企业的文化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1.出版社的企业硬文化
企业硬文化, 指的是出版社企业外在表现的办公场所建筑以及基础设施和办公环境等, 这些因素包括企业的基本色彩和企业的自身形态特点。
2.出版社的制度文化
出版社的制度文化包括领导体制以及各方面工作的规章制度和纪律。从出版社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看, 必须把制度建设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范围内, 使之成为文化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版社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经营决策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分配机制、风险机制、竞争机制等等, 只有完善的企业经营机制作保证, 出版社才能真正有序地实行科学、规范、严密、完整的管理。例如, 在全社确定新的岗位设置, 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实行独立策划开发选题, 完善一人一书一成本单独核算和绩效挂钩;在分配制度上以岗定薪, 易岗易薪, 实行全新的用人和激励机制。
3.出版社的企业软文化
企业的软文化包括很多方面, 企业的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念等等, 企业员工的集体意识以及职工素质都属于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这种软文化也是一种企业精神, 它是企业的灵魂, 也是企业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的集中体现。好的企业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和约束力, 只有当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一致的时候, 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创新, 有进取心, 有创造力, 这样企业才能够高效健康地运转。
二、出版社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 出版社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对企业文化不够重视, 认为简单地进行文化娱乐活动就是在建设企业文化, 所以在这里我们必须进行企业文化的意义讨论。
1.出版社企业文化的战略意义
我国的出版社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我们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国的出版社企业文化当中政治化、表面化的现象非常严重, 许多出版社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依旧停留在员工开展各种简单的文化娱乐活动方面, 在我国的实际环境当中, 很多出版社其实一直扮演着文化单位的角色, 每年的出版计划都是按照国家的要求进行的, 只有极少一部分是按照读者的意图也就是市场需求进行的。出版社以前属于事业单位, 现在虽已改制为企业但在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上仍受事业体制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 当今的出版业与以前的出版业已经有了极大的区别。在进行改制之后, 出版社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单位自身进行盈利创收, 也就是说以往的出版社特别是公益性的出版社没有将盈利作为企业主要目标, 但是在改制之后, 出版业必须自养。在这种情况下, 大部分的出版社改变以往的图书出版选题思路, 不断开拓产品市场, 开始尝试出版符合市场需求和读者需要的图书, 出版社以往单纯担负文化和文明传播的任务转变成为在担负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进行经营发展, 这使出版社进入了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当中。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进行出版社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2.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众所周知, 企业文化反映一个企业的团队精神, 企业的凝聚力主要是通过企业文化来展现的。围绕企业发展这一目标, 培养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 才能起到互相激励的作用,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每一位员工如果都能积极向上, 重视企业文化的发展, 相信这样的企业文化氛围一定备受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员工都能互相尊重, 相互学习, 这样的工作氛围一定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也能促使每位员工自觉地遵守企业文化制度, 员工明白自己在企业中的作用, 还能更加激发起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员工自觉地工作, 让他们在心底产生一种为企业发展尽力的工作热情。企业员工以积极的态度工作, 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办事效率同时还能够感召到周围的员工, 形成一种人人争先的良好风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分配原则就是采用按劳分配的原则, 这也体现出付出与收获的相关性, 员工在付出之后能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 这就更能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企业领导也要考虑如何能制订出一套完整并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来保障员工的权利, 让企业的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出版业的竞争变得更加的激烈,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 要想不被环境淘汰, 要想在出版业市场份额中占据一定的比例, 我们必须积极寻找对策。其中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一个企业特别是出版社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建设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吴春霞.出版社企业文化漫谈[J].编辑学刊, 2014, (5) :87-90.
[2]周正悦.论创新出版社企业文化建设[J].中国出版, 2008, (5) :60-62.
3.“文化襄阳”建设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 文化襄阳 执政文化 岘山文化 民间文化
2010年12月“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这不仅是名称上改变,更重要的是对襄阳悠久历史的尊重和传统文脉的传承。改革开放以来,襄阳先后被国家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佳园林城市、中国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和中国书法名城等荣誉称号,这次改名可谓实至名归。2011年10月,省委、省政府为了加快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出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即“四个襄阳”的新目标、新定位,这是襄阳在新时期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产业襄阳是襄阳发展的经济实力支撑,是都市襄阳繁荣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文化襄阳则是产业襄阳、都市襄阳发展的灵魂和精神动力,绿色襄阳是襄阳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用什么样的文化指导、服务“四个襄阳”建设,是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本文拟就“文化襄阳”建设做一些探讨。
一、“文化襄阳”的内涵甄别
“文化襄阳”就是建设具有襄阳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襄阳,就是充分挖掘襄阳地方自然、历史人文资源,建设具有襄阳文化特色的城市精神体系,更好地为“四个襄阳”建设服务。市委、市政府提出“四个襄阳”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发展生产力,完善城市功能,增加文化凝聚力,优化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民生,提升城市的发展品位和综合实力,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从而将襄阳打造成为响誉全国,乃至世界的“襄阳品牌”。基于襄阳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战略选择,笔者认为“文化襄阳”的价值内涵应主要包括:一是襄阳执政文化的建设,二是岘山文化建设;三是民间文化建设三个方面。
二、执政文化是“文化襄阳”建设的主导
执政文化是执政党的灵魂,是执政党存在和发展的维系和支撑,是执政党统治国家的主流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主导,具有其它文化不可替代的功能。由此可见,执政文化对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具有及其重要作用。
在执政实践中,执政文化是通过执政理念和执政智慧体现出来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被高度概括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是“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是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的。襄阳市委、市政府更是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提升到“四个襄阳”建设的战略高度,这是很有见的的。问题是如何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化为与襄阳特定的地域、历史文化相结合,形成切实可行的实施政策,真正起到推动襄阳各方面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造福襄阳人民,这是需要执政智慧的。执政智慧既可在实践积累中获得,也可以襄阳的执政史为鉴中获得。
在襄阳两千多年的文明史上,曾经留下了很多成功且感人至深的执政智慧,有的至今仍散发着穿越时空的光芒,西晋名臣羊祜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执政智慧和人格魅力就非常值得借鉴。在襄阳的历史长河中,羊祜的执政功绩是一座丰碑,与岘山融为一体,铭刻在襄阳的历史和人民的心上。
羊祜在襄阳执政十年,既为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又以其执政智慧和美德造福襄阳,深得襄阳人民的爱戴和景仰。《晋书﹒羊祜传》记载了当年襄阳人民对他的爱戴之情:“南州(襄阳)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以下未经注释,与羊祜有关的引文均来自《晋书﹒羊祜传》)。羊祜去世的消息传到襄阳,正赶上当地的集市日,人们自觉罢市,恸哭之声遍布街巷,多么令人感动的场面啊!甚至连“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其仁所感如此”。羊祜的仁德守义之举甚至感动了敌对方的吴国人!进而在襄阳还形成了每年祭祀羊祜的风俗:“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荆州人为祜讳名,屋室皆以门为称,改户曹为辞曹焉。”襄阳人对羊祜的爱戴缅怀之情感人至深!一个执政者让当地人民的如此地爱戴和难以割舍,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也不多见。羊祜为其之后的执政者,特别是襄阳的执政者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执政智慧和经验,他的德操修养所洋溢的人格魅力,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那么羊祜的执政智慧和人格魅力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顺应民意,休养生息,因陋就简不讲排场。西晋初年羊祜以持节,散骑常恃,卫将军的职衔都督荆州诸军事(治所在襄阳)。由于襄阳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军事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三国至西晋历经战乱,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羊祜率军到任伊始就“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乱后思治,他开办学校教化民众,抚慰人心,发展经济不折腾,因此深得百姓爱戴。当时荆州官场有这样的不成文的陋俗:“时长吏丧官,后人恶之,多毁坏旧府” 以图吉利。“祜以死生有命,非由居室,书下征镇,普加禁断”。羊祜可谓管高权重,但他并没有沿习旧俗,不仅没有开府造第,而且还下令在所辖之地禁止这种陋习,开创了因陋就简、节俭办公、清廉为政的一代先风,现在看来依然令人顿生敬佩之情!
二是以上兵伐谋之智慧,屯田戍边之远见,服务国家,造福一方。羊公所统辖的地方紧邻晋吴交战前线,吴军经常骚扰,严重影响了人民企盼已久的安定生活。如果兴兵势必给民众带来更大的灾难,“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羊公利用计谋减轻了边患,使边境回到了相对和平的氛围中。“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积”。边境安定后,巡逻的士兵减半,羊公不等不靠,没有以民养军,增加民众负担,而是屯兵垦荒,为西晋灭吴,进而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清廉淡泊,讲礼守义,知错就改的人格魅力。羊祜九世为官,“并以清德闻”。“祜立身清俭,被服率素,禄俸所资,皆以赡给九方族,赏赐军士,家无余财”,可见守清廉重德操家风对他的深刻影响。羊祜的岳父“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思礼有加焉”,这更是羊祜重情重义美德的体现。羊公在用兵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尚武力。他担任荆州都督后,又升任为南中郎将,汉水以东的兵力都由他统率,可谓兵多地广,但他并没有盲目用兵,而是长期坚持以讲礼守义的仁德之心感化、瓦解敌方,使晋吴双方的民众免遭涂炭之苦,吴国将士归降者无数。对羊祜的做法,吴人心悦诚服,称羊祜为“羊公”而不叫他的名字,可见其人格魅力之强大。羊公从善如流,知错就改的美德更是值得称道。羊公做为统辖荆州的军政首脑,在军中常卸甲轻装,随从侍卫不过十几人,而且在闲暇之余好外出打猎垂钓,荒废了政事。一次羊公想夜里出营,被当时值勤的军司徐胤拦下。徐胤理正词严地对他说:“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面对徐胤的决绝态度,羊公郑重辞谢,从此就很少外出了,后来徐胤还被升为巴东监军。
羊祜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朝廷大员,无论是在朝为官,接人待物,还是执政襄阳,统军御敌,都严格恪守传统儒家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的处事原则和美德,不仅取得了卓越的战功和政绩,也造福了襄阳百姓,这是羊祜执政智慧的精华所在,也表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执政做人方面上的永恒魅力。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虽时代变化,但人心不变。如果把羊公的执政智慧和高尚人格,借鉴到新时期襄阳的执政文化之中,对建设具有襄阳特色的执政文化,密切官民关系,引导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对开创“四个襄阳”建设的新局面一定会大有裨益。
三、岘山文化是文化襄阳建设的灵魂
“一江春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这是襄阳独特自然山水风貌的诗意概括和写照。襄阳城南的岘山山势不高,植被丰茂,景致秀美,堪称襄阳城的绿色屏障,是大自然赐予襄阳的一大福地。历代诗人都为岘山优美风景所折腰,纷纷写诗给予赞美。孟浩然长期生活在家乡襄阳,对岘山美景更是热爱有加,外出思念家乡的时候,看什么美景都高兴不起来,他在《九日怀襄阳》一诗中写道:“去国似如昨,倏然经杪秋。岘山不可见,风景令人愁。”眷恋岘山之情溢于言表。外游归来他是这样赞美岘山:“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登望楚山高顶》)。王维在《汉江临眺》一诗中写道:“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大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陶醉之情!陆龟蒙这样赞美岘山:“汉皋古来雄,山水天下秀。”吕岩,也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在《剑画此诗与襄阳雪中》这样描绘:“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襄阳城里没人知,襄阳城外江山好。”北宋诗人连庠在《重建羊祜祠和王原叔句》中这样感叹:“四时美景千百状,登临可以抒襟灵。天然佳致尚可信,直是丹青写不成。贤达胜士共爱此,谓此风景魁南荆。”历来文人墨客对岘山的赞美不可胜数!在襄阳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的压力和困惑也随之增加,迫切需要一个放松休闲、健身娱乐的去处,岘山自然成为襄阳人的上佳之选。当人们投入岘山的怀抱,释放了压力,忘掉了烦恼,可尽情享受身在山林的快乐。在“四个襄阳”的建设中,岘山在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市民幸福感,优化投资环境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岘山之美不仅仅在于生态意义上的自然之美,还在于岘山所蕴涵的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岘山不是名山,不是大山,但历代先贤英豪、文人墨客却它看作留连歌咏的圣地,原因何在呢?欧阳修在他的著名散文《岘山亭记》中给出了答案:“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可见岘山之所心闻名于世,全是仰仗羊祜镇守襄阳时所建立的丰功伟业和其德操美名。“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羊祜就是岘山之“仙”,羊祜就是岘山人文之魂,他的伟名成就了岘山的灵秀之美,使岘山一跃成为享誉华夏的文化名山。从此岘山与羊祜公就密不可分、融为一体,成为后世人们游山思贤,企盼建功立业,抒发思古幽情的理想之地。唐代陈子昂在《岘山怀古》中抒发这样的感慨:“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犹悲堕泪碣,尚思卧龙图。”孟浩然更是在《与诸了登岘山》中抒发吊古伤今之情:“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张九龄在《登襄阳岘山》中抒发出山川依旧,岁日荏苒,功业不建的感叹:“信若山川旧,谁知岁月何。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摩。……同心不同赏,留叹此岩阿。”李白在《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臣》中叹壮志未酬之感慨:“壮志恐蹉跎,功名若云浮。……空思羊叔子,堕泪岘山头。”
岘山的自然风光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岘山的人文之美触发游览者追古思今,珍惜美好生活,点燃实现人生理想的激情。令人遗憾的是曾建有羊公祠、堕泪碑的岘首山现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令历代先贤歌咏,让襄阳人魂牵梦绕的羊公祠、堕泪碑至今没有恢复重建,真是无颜面对羊公啊!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缅怀先贤不仅是文明和智慧的表现,也是“文化襄阳”建设的灵魂所在,更是襄阳现在、未来发展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的源泉。在襄阳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珍惜襄阳历史文化遗产,恢复岘山各风景节点上的人文景观势在必行,否则何谈文化立市,文化兴市,“文化襄阳”更是难以谈起!
四、民间文化是文化襄阳建设的特色
襄阳地处华夏腹地,素有“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汇之地。襄阳既受到“文王化南国”北方中原文化的熏陶,又受到“听歌知近楚”南方楚文化的深刻影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中深厚的文化积淀,使襄阳在南北文化的相融中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生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襄阳民间文化是构成“文化襄阳”极具魅力的成分,更是打造“襄阳品牌”不可或缺的重头戏。因此,发掘、保护、研究并推陈出新,是唤发襄阳民间文化走上振兴之路的关键所在。
(一)襄阳民间饮食文化
襄阳北邻中原,西接川陕,饮食口味深受这三地影响,形成了独具特点的襄阳风味,有襄阳人不怕辣之说。襄阳名菜有襄阳大头菜(也称孔明菜)、襄阳缠蹄、酸辣白菜、宜城盘鳝、宜城大虾等。著名小吃有襄阳牛杂面,襄阳黄酒、清汤、糊辣汤等,襄阳的美食就象襄阳人一样质朴、过瘾、有味。如果把襄阳美食与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或其它民间文化节庆相结合,美食文化一定会吸引天下宾客共聚襄阳,为他们留下美好的舌尖记忆。
(二)弘扬极具特色的节庆、祭祀文化
1.经营和打造具有襄阳地域民俗文化特色的“穿天节”
襄阳人特有的节日——穿天节。穿天节是襄阳悠久的地域历史文化所孕育出来的节日,至今已传承了一千多年。这个节日来自于襄阳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郑交甫遇神女。这一神话传说早在《诗经》中的《国风·周南·汉广》一诗中就有描述:“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之后众多文献均有记载,并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热衷歌咏的内容。到了宋代已成为襄阳一年一度的特有的节日,且盛旷空前。宋代庄季裕在《鸡肋篇》中记道:“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会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道,以为得子之洋。”今天更应发掘、研究“穿天节”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策划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打造成别具特色的襄阳民俗文化节日,就可以让全国乃至华人世界共同分享襄阳的“穿天节”。
2.创立以纪念羊祜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岘山文化祭”活动
1997年襄阳市(原襄樊市)与韩国的襄阳郡,本省的江陵县与韩国的江陵市双双结为友好城市。2005年11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了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传来国人为之震惊、伤感、遗憾!造成传统文化遗存花落人家又能怪谁呢?只能怪我们不知珍惜、缺乏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像猴子似的只贪图眼前利益,而把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抛之脑后,真是可悲啊!这一风波过去后,国人又回到了四平八稳,只管追逐名利的常态中。殊不知,极可能又一次被韩国人抢先申报的悲剧要落在襄阳的人头上!因为韩国襄阳郡正在准备将“岘山文化祭”申请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难道我们就眼睁睁地看着又一悲剧为襄阳人而上演吗?
中国的襄阳市与韩国的襄阳郡是源与流的关系。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襄阳城南不足1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诸侯小国叫卢戎国。卢戎国东征时,通过经贸、文化交流到达了现在的韩国。由于路途遥远,他们再也没有回到家乡,在当地繁衍生息。由于远迁之民思乡之情甚浓,便用家乡的地名命名当地的山水。现在的襄阳郡有与襄阳一样的岘山、汉江,还有纪念羊祜的堕泪碑,并建有岘山公园。每年春天举行岘山文化节,现改为岘山文化祭。祭祀活动有吃粽子、拔河、赛龙舟、傩戏、巫祭等项目,祭祀羊祜更是最庄严的一项内容。而我们襄阳人呢?守着岘山这座真正的历史文化名山而无动于衷,不知发掘,不懂珍惜,不去传承,襄阳的历史文化之脉又何以延续?面对襄阳历史上功业卓著、清廉德高的羊祜公,缺了缅怀,少了敬重,情何以堪!重新规划岘首山,再立堕泪碑,重修羊公祠,铭刻欧阳修的《岘山亭记》,的确是迫在眉睫啊!不然我们何以面对羊公的英灵,何以向历史和子孙后代交待。
面对襄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传承什么,放弃什么。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在“四个襄阳”建设的大背景下,每年在清明节期间,在羊祜山前恢复举行以纪念羊祜为代表的(包括历史上为襄阳的繁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志士仁人)盛大的“岘山文化祭”活动,应是“文化襄阳”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务之急。这样不仅是尊重历史,继承传统优秀文化,也是提升襄阳城市文化品位,重塑襄阳城市文化精神的大善之举,为文化立市、文化兴市、文化育人、文化兴业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人文魅力。
以上列举的一二仅是民间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或应发扬光大的,甚至应隆重创立的具有襄阳地域文化特色的形式,其它如民间故事、民间戏剧、祭祀巫舞、木板年画等民间艺术也从不同层面上反映了襄阳民间文化的多样性,都是值得保护、传承和展示的。
“文化襄阳”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只有政府与民间齐心协力,专业文化艺术团体与民间业余社团各显其能,名人文化与民间艺术交相辉映,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多元并生,加上全体市民广泛参与,才能唱好“文化襄阳”这台大戏,从而促进襄阳产业强盛,都市繁荣,推动襄阳各项事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
参考文献:
[1]加强执政文化建设必要性的国际视角分析. “百度文库”
[2]《晋书﹒羊祜传》
[3]魏平柱.唐代襄阳诗歌评注[M].香港国际学术文化资讯公司出版,2004版
[4]欧阳修. 《岘山亭记》
[5]李觉辉. 历史文化与当代襄阳人文景观设计[J]. 襄樊学院学报,2010(7)
[6]魏平柱. 临汉文史考析[M]. 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版
[7]叶植. 中韩两襄阳同名通俗新解. 汉江传媒网
4.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 篇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为政治和经济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繁荣昌盛。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在党的领导下,经过90年的努力,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逐步转变为现代形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建党之初,也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就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引入和建设。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引入,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经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的建立,不仅将迎来一个经济建设的高潮,而且将迎来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人民在大力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动文化建设,特别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使得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大地上蔚然成风,不断成长。
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四有”新人、“三个面向”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思想。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文化建设思想。如今又专门召开中央全会聚焦文化建设,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形式、内容等认识越来越深。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要发展,必须有一套自己的战略和策略。六中全会比较完整地对此进行了论述,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方向。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推进科学发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我们的人民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新形势下,我们的文化建设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使命。
就国内来讲,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建设都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但是,我们的思想文化建设在国际上影响还很小。我们对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发展模式以及社会发展模式的研究还不够,还没有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中国、研究中国,而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却显得比较落后。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把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总结好,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包括中国现代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思想、文化思想等,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此外,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国外来讲,也非常有必要来深入研究文化问题、推进文化建设。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占主导地位,对中国的影响很深,虽然带来了一些发展的机遇,但也带来了很多灾难,特别是近170年来,在中西文化交往、碰撞中,我们有很多教训和经验,需要好好总结。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等快速发展,世界人民对我们寄予厚望,我们也需要研究总结自己的经验,使我们的思想文化“走出去”,以推动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在看到文化大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种种挑战。比如,社会思想的多元性、多变性、开放性等,在带来思想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思想混乱,这就需要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去引导文化的发展,消除国内外的一些杂音、噪音,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共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同时为推动和谐世界建设作出贡献。因此,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
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文化引领发展的方向,文化也是一支黏合剂,质检文化建设为质检部门开拓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质检文化的提出是全社会关注质量关注民生的产物,也是质检部门“以质取胜、保国安民”国检文化的升华。
我们面临的形势,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复杂;面临的任务,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艰巨,这需要我们用一种敢为人先的志气、奋发进取的锐气和革故鼎新的勇气去破解制约事业发展的瓶颈,在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监管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把关水平、增强队伍素质上综合发力,谋发展新思路,求改革新突破,推各项工作的新举措。那么,破题之路何在?国家质检总局提出了“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12字”工作方针,这应当是我们闻鸡起舞的进行曲,更应是我们策马扬鞭的主旋律。今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印发的《关于加强和谐质检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提升质检软实力”的要求,我们应当按照支树平局长的要求,把文化建设融入“12字”工作方针之中,与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建设紧密结合,使质检文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高文化素养和能力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习,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立足于本职工作,秉持质检系统忠于职守、勇于负责、严格把关、保国安民的文化精髓。树立
5.警营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篇五
警营文化建设是公安工作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公安机关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的源泉,是各项公安工作发展的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努力打造文武兼备、受人民喜爱的公安队伍,警营文化建设是首要任务,应当列为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公安文化发展观,增强文化育警、文化强警的意识,全面发展和繁荣公安文化建设。***同志指出,“我们应该从加强公安机关能力建设的高度,大力加强公安文化建设”。因此,公安队伍建设不仅要坚持政治建警、依法治警、从严治警的方针,还要大力提倡文化育警,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民警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警营文化建设工作是提升民警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有力保障。通过广泛开展文化建设,力争提高广大民警的综合素质,造就一批优秀的公安民警,从而提高整个队伍的战斗力。
(一)是有利于全面提高交警队伍整体素质。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作用就是滋养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素质。蕴含先进文化思想的文化生活,能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于潜移默化之中激励人,鼓舞人,塑造人。公安文化的核心是民警的价值观,它以一套自成体系的价值观念和规范标准,引导广大民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强烈的文化舆论氛围,使民警产生一种自我心理约束和自我行为控制,从而使精神变物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二)是有利于加强民警个人素质建设。
警察素质是从事警务工作的警察所应具备的政治思想、业务能力、文化水平、警务技能以及心理素质、纪律作风、身体状况等,是公安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要围绕“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为内容的政治要求,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构建先进公安文化,满足民警精神文化新需求,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陶冶民警的思想情操,从而实现民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三)是有利于增强民警的进取精神。
6.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篇六
摘要:
当今时代,文化是化是民众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综合国力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的文化支撑。
面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之下。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是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是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文化产业产值发展很快,规模也相当可观。但从整体看,我国文化实力与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使人类交流交往日益普遍化,从而带来的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交锋日益增加。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迫切的需求以及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从国际形势和国际竞争看,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高新技术向文化领域的广泛渗透,使国际文化交流碰撞更加直接,竞争日趋激烈。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迅速崛起,占据经济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美国是世界公认的文化产业大国,其文化产业年经营总额达几千亿美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8%至25%,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居第四位。美国凭借其经济优势和科技优势已成为全球文化产业的龙头。现在的英国,已悄然完成了从重工业向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的快速转型。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芬兰的文化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例分别达到20%、10%、6%和5%。美国的电影业和传媒业、日本动漫产业、韩国的网络游戏业、法德的出版业、英国的音乐产业,都执国际文化产业界之牛耳。电影渐成美国的摇钱树,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全世界的电影票房收入大约为每年150亿美元左右,而美国2004年的票房收入为95.4亿美元,占据全球市场的60%以上。日本动漫产业的年总产值已逾1兆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800多亿元),成为日本排名第六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广义动漫产业已经占日本GDP十几个百分点。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四倍。韩国数字娱乐产业增长率高达40%,超过汽车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是最具盈利前景的一个产业,其网络游戏占据我国市场的份额在70%左右。据韩国2004游戏产业白皮书披露,2003年韩国网络游戏产值为7541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0亿元左右)。
一些西方国家借助其强大的经济支持,妄图把他们的价值观、文化理念以及文化产品推向世界,占领世界大部分的信息、话语、娱乐方式的权利和空间,以实现称霸全球的政治野心。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若不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国人尤其是新一代青年人就很可能成为西方文化的追随者和崇拜者,那么我国就会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丧失文化主权,丧失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失去整个国家建设的精神支柱。
从国内文化建设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更多满足的基础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更广泛、更深化、更多种多样。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某些束缚和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政策性的因素尚未得到解决。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7.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意义 篇七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德育,意义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发挥校园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作为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其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必须加以重视。中国高职教育的历史还很短,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还是一个新的课题。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大学校园文化是依附在这所大学之上的社会文化。它由大学的物理空间、设施等构成物质文化;由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精神文化;由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制度文化;由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学习实践等构成行为文化。高职教育同样具备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共同要素。
1.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备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1)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构成。物质文化, 是高职校园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总称。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 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是一种显性文化, 从形态上大体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环境布局文化。精神文化, 是师生员工创造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一种隐性文化, 从形态上大致可分为:智能型文化;观念型文化;素质型文化。制度文化, 是使每一个制度、每一条规范都经过某种意义的阐释, 使教师、学生自觉接受, 并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制度是学院精神与办学理念的外在表现, 制度安排反过来又培养和营造学院的文化氛围。行为文化, 是师生员工在学院教育、科研、学习、实训、生活及娱乐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 它是学院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 也是学院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映。
(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亚社会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整合的过程, 在发展中一些文化特质被选择、吸收、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合法化, 并强化为师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在这样内化整合过程中形成一种风格、一种理想、一种心理的和行为的模式, 即文化模式。它受社会文化制约但又反过来影响社会文化, 是一种亚社会文化。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相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1) 体现规范性与导向性, 突出职业性特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在体现规范性与导向性的同时, 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 更突出职业化特征。与企业文化的接轨与融合, 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增添了责任意识、效率观念、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和吃苦精神的色彩, 从而突出职业特征。
(2) 体现包容性与自律性, 突出实践性特征。高校校园文化的选择是多源的、兼容的。同时, 高校文化又有非强制性特征。是通过引起个体情感上的共鸣, 个体有意无意的受到启发和感染, 进而形成一种自觉、内在的驱动力, 达到自律的效果。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还具有实践性特征。一方面, 校园文化与学校的教学实践、实训活动紧密相联。另一方面, 学生在顶岗实习、在校园文化中, 参与各项活动, 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实践性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 理所当然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3) 体现继承性与时代性, 突出浅根性特征。校园精神是以校风、教风、学风为主体内涵所倡导的主流价值, 是校园文化结构的核心。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在形成自身的文化模式方面同样具备继承性和时代性特征, 但因高职教育的的发展历史不长, 其文化积淀少, 文化底蕴薄, 缺乏深厚的文化传统, 显露出浅根性特征。
在高职生的德育工作中抓住校园文化建设, 是提高德育效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意义
1.校园文化与德育的关系
对学校德育来说,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密切与辨证的关系。校园文化的各个要素化中, “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三风”——教风、学风、校风等是与道德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精神文化,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文化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在实践中必然要求与高校德育的取向上有统一的要求和目标, 以防止文化多元化引起受教育者思想的混乱, 这就使两者有着必然的联系。首先, 校园文化和高校德育在育人上是一致的, 二者互相渗透, 相互包容, 以不同的形式达到了共同的目的。优秀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有潜在的教育力量, 它不一定有明确的具体要求, 却以深刻而持久的潜在作用, 影响校园人的思想, 使其形成良好牢固的道德观念, 崇高的思想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其次, 校园文化和高校德育也存在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当高校德育工作的力度不够时,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偏离正确的方向, 就会削弱爱国精神、降低道德水平, 导致综合素质下降, 从而降低了校园文化的品质。同样, 当校园文化的建设遭遇阻碍时, 教育对象很容易受到外界低级庸俗文化的影响, 导致学生思想发生改变, 高校德育工作也难以展开。从二者的促进关系上看, 高校德育坚强有力, 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养, 也必然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 是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保证。而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促进和提高高校德育的功效, 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品位。
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意义
(1) 校园德育意义。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体现决不是盲目的在发挥作用, 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 应改形散神不聚, 必须在整体上予以把握。德育在意识塑造、精神培养中发挥着意识更为明确的主动的作用。德育主要发挥着传递道德文化、政治文化的作用, 德育在构建文化的整体效应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2) 校企对接意义。2004年4月2日,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2004]1号) 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 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 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 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个意见为校企对接提供依据, 因此, 高职教育就必须根据企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 努力使毕业生达到“零距离”就业、“零适应期”。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不仅要体现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 而且要体现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不仅要宣传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美德;而且要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荣辱观, 塑造良好的个性品格。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两个方面。当中包含的责任、敬业、守纪、创新、竞争、合作、服务、效率、质量等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需的意识和观念, 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应该渗透的重要教育内容。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从德育角度上说是精神文化的对接。校园文化的目标是培育人、塑造人;而企业文化目标是激励、凝聚员工不断创新, 激情进取, 创造最高的效率和效益。校园文化是使命文化, 原动力是一种使命感, 注重过程;而企业文化是责任文化, 强调责任感, 更侧重于结果。高职院校在精神文化的培育、提炼和形成过程中, 及时吸收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 把企业所崇尚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观念、效率观念, 服务至上理念及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责任感等职业道德素质渗透到学院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去, 从而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 相得益彰。如把企业的管理理念引入校园, 做成标语挂在墙上和标语牌上, 让学生耳濡目染;同时把企业的员工请进校园, 把企业的发展需求与用人标准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 共同培育企业急需的人才;通过工学结合、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企业, 体验生活, 让学生认同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8.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二) 篇八
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它能够为促进企业持续成长提供良好的价值观,优秀的企业文化所产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管理效率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少磊:學界对公众还另有任务,比如做道德评价什么的,决不只是给业界弄策划文案,但也罢了吧。看来我应该剥去企业文化头上的灵光,也许功利目的本身并无不好,也许它就是它的题中之义。老板若肯上心文化,也算是向善积德,总比贿赂和赌博强吧。不过我想很多企业,恐怕并没有自觉的设计和规划,就是说,就算企业把文化当成工具,也没有把这个工具当回事儿。可能没有多少老板真正把企业文化,当成生产那样重要的命题去关注、分析、论证和探究。说真的,软的大家喊着“重要”,怕是一碰到硬的就全没了,还是一条硬腿独撑。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甚至不体现为老板文化,也就是他们建网站出书时,让宣传部门编几句好听的说辞罢了,算到“宣传文化”里还差不多。所以你看那些理念都很棒,但跟现实利益一冲突就什么也不剩下了,我猜老板干脆忘记了那些词句,也有可能他从来就没记住过——他惦记着进账出账,哪有时间点击词颂啊!
徐浩然:中国企业的成长,不才三十来年吗?咱还没成熟到那一步呢。这个阶段市场竞争尤其残酷激烈,因此生存和发展是第一要务,活下去才能活得好呀。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地位跟文化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排序,这两者是完全一致的。只有吃饱穿暖,才能讲究餐桌上的萝卜刻花以及领口的花纹样式。文化艺术的繁荣灿烂,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当然对于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同企业是不一样的。我所在的公司,是“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这在中国民营企业中是第一家,但可以打赌,真心做企业文化的,在中国绝对不是惟一的一家。
王少磊:我不否认企业的个体追求。其实就不搞也没事儿,但拿文化当幌子就太阴了。这是否与商业伦理相悖?我过去讲《公共关系》课,看许多资料直言不讳——如何利用企业文化牌打出宣传效应,怎么向企业文化要管理效率,请什么团体给多少出场费,做什么现场贴什么海报……把文化做得很技术很具象。说真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我对这类说法非常反感。看看都唱戏了,透着对文化的轻慢和高傲。企业文化,总不应等同于文化企业吧。
徐浩然:我们俩的分歧,可能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你偏向后者,而我偏向前者。但一个企业,说到底就是社会的工具,正如企业文化,说到底就是企业的工具。你对工具有点成见……
王少磊:什么是文化?你刚才也提到,不就是吃饱穿暖之后,一点超越吃穿的追求吗?陈丹青说,文化就是价值观。我觉得你强调工具性,等于把精神追求变成物质追求的手段了,这不能令我心服。比方说,听昆曲不产生效益,可我情愿把愉悦身心当作终极目的,而不愿意说,因为昆曲愉悦了身心,从而有利于第二天更好地工作——虽然那很可能也是事实。
我觉得“工具理性”把文化庸俗化了,正好比过去青年导师的性教育手册,看后觉得,首先生育是劳动生产的需要,其次,就算跟生育无关的性也似因生理规律不得已而为之。因此我们虽然不免要结婚,但要把主要精力放到“四化”建设上。“四化”肯定要建设,性和生育也当然是社会延续、家庭和睦的条件,但若在做爱的时候想着劳动力再生产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工业、农业、国防……”,请问那是什么情形儿?
同样道理,我希望企业文化的指向就是文化,而不是作为管理或效率的辅助手段(虽然客观上可能确有这个功用)。企业文化,是企业这个特殊主体的价值观,是你打心眼里认同的“虚”的东西,而不是为了某种实用目的的迂回手段。
徐浩然:呵呵,过去集邮为陶冶情操,跳交谊舞集体舞也是,但我觉得不是庸俗化的问题。既给别人创造价值,也给自己创造价值,这就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你为别人创造价值,别人才能为你买单,然后你再为自己创造价值——无论精神还是物质。所以老板的首要目标是创造利润,这没有什么可耻的。假如你不创造利润、不解决就业、不上缴税收,你就是失败的、要解散的,企业都没了,就是对社会最大的不负责任,你还谈什么文化呢?
王少磊:你看,我只是强调企业文化的独立性,但并未打算让企业文化取代企业经营。追求利润是企业的本色,这何消多说,我只是不愿让利润作为企业的惟一指向。假如两种东西同样重要,但我只强调其中的一个,原因乃在于特定的历史语境,在这种语境下有一个被忽视了。现在的语境是什么?是利润被忽视还是文化被忽视?——或说是理想的东西受重视,还是现实的东西受重视?我们在社交场所能超过5分钟不谈论股票吗?据说在疯狂的2007年,高校的办公室里,几乎每个老师的显示器都是股市走势。我宁愿高校的教师是群迂腐的“疯子”,离经叛道、骄傲尖酸,而不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他们不理想还有谁理想呢?他们要工具了还剩谁不工具?老师,或者还有艺术家什么的,应该是我们多面人性当中,理想主义那一面的放大和集中。
我当然不赞成拿交响乐取代股市,但我很担心,我们贫乏到只关心股市了。当然股市本身也是进步,过去认为只有资本主义才有,并且如果我没有记错,是作为他们糜烂的象征。耐人寻味的是,在物欲横流的西方世界,交响乐仍然活得很好,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南京,自然比不了上海北京,但在全国也数得着了吧。有多少人在奔波营生,有多少人去看歌剧?我们有地方听歌剧吗?甚至,我们是否有听歌剧的那套行头?反正我在听交响乐的时候,不知道该在何时鼓掌。所以不管个人还是企业,都该在利益追求之外,多点虚的东西,这个世界需要有人创造物质财富,也需要有人懂得“回”字的四种写法。我们这个时代,财富是否被过分强调了?我只听到消费社会的一片喧嚣。
徐浩然:说白了,还是咱太穷,或者是咱穷怕了。不管是大学老师还是公司老板,基本的心态是钱还没赚够嘛!搁西方,人家的心气儿,是几代人衣食无忧沉淀下来的,人家工作半年、休假半年,你有这条件吗?当然我们现在日子好过一点了,但是世界上有两种贫困,一种是真正的贫困,一种是心态的贫困。在中国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没有渡过这个“心理贫困期”,还在贫困的心理惯性中。“60年代”这拨还都在呢,还都是社会中坚。令尊的身板不还硬朗吗,听你说老人家不买新衣服也不用手机。
王少磊:我不能完全同意。别说咱已经“电灯电话、洋犁子洋耙”,原始人草籽儿混饱了肚子,还知道在岩壁上创作组画呢——我打赌,他们并非为了什么劳逸结合,以便次日精力充沛地搏击野牛,他们也就是为了喜欢。所以当钱钟书到息县挑大粪的时候,是他的民族最灰暗的日子。你可以在学术上不认可“钱学”,但十多亿人中,应该有俩掉书袋子、但却不会系鞋带的奇才。说回来,企业的主要任务当然是创造生产力,这是它的社会分工,但它的价值观不能是反智的,它也应该热爱文化。而且不能只在挂挂油画搞搞收藏,它得真的对这些东西心存敬畏满怀欢喜。
徐浩然:我理解你的意思,你是在哲学层面来看待企业文化的。在这个概念里,你偏重“文化”而我偏重“企业”。你站在文化人的角度,我站在企业家的角度,所以看法不一样很正常。
【建设文化襄阳的意义】推荐阅读:
加强我国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举措08-07
建设和谐文化的措施10-17
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07-17
文明校园文化的建设08-15
企业文化的建设与落地08-16
我的班级文化建设故事06-21
浅谈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09-02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10-25
学校档案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论文08-04
航天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论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