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式家长会

2024-08-24

案例分析式家长会(精选7篇)

1.案例分析式家长会 篇一

主题式家长会

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入小学准备

各位家长:大家好!

首先,感谢大家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今天的家长会,今天的家长会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先请家长集中在这里,由我代表大班的老师来讲一讲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入小学准备的问题,第二部分请家长回到自己教室,听班级老师讲一讲本学期的教育目标和需要配合的工作。

临近毕业,经常会碰到家长们问:“我们的孩子整天想着玩,怎么办?”还有的家长会问:“我的孩子学习没有长性,怎么办?……” 家长们一方面对自己的子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一方面对孩子即将入小学又无所适从,往往为子女入学投入相当可观的精力和财力,结果却事与愿违,所以,这时和家长们一起探讨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入小学前的准备,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下面,我从两大方面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第一方面,我觉得入小学学习是幼儿生活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4各方面:

1、学习任务不同。

2、生活制度不同。

3、师生关系不同。

4、同学关系不同。

第一点,学习任务不同在什么地方呢?

幼儿园比较注重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教与养的双重认务。孩子在幼儿园中主要是学会一定的生活技能,知识的学习则注重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进行智力训练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知识的掌握要求不高。因此,幼儿的学习常常渗透在各种感兴趣的生动形象的活动之中,孩子不会感到压抑、厌倦、紧张。比如:生活技能的培养,要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很重要,我以前带过的班级中,有个家长不重视这个问题,妈妈晚上打麻将晚了,第二天要么迟到,要么不来了,还有下雨天是不来幼儿园的。孩子经常迟到,以致于来不及吃早饭,经常胃疼。还有的家长由于工作的关系,上一天班休息一天,休息天会睡得晚一些,送孩子上幼儿园也经常会迟到。这些家长认为,现在迟到没什么关系,只要上小学不迟到就可以了,同样,学习习惯也不是几天就能养成的,也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无论什么事,不要等到了时间再说,也不要指望等到了时间自然会好的,就象机会是人人平等的,只不过就看你准备好了没有,如果准备好了,你就会抓住机会,如果你没准备好,即使它来到你的身边,也会悄悄地溜走一样。在这里,我要举一个“孟母三迁”的例子,不知家长们是否能引以为鉴?孟子的母亲为了孩子能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三次搬家,最后,在专门培养宫廷礼仪的官府学院旁边居住,古代的家长就那么重视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何况我们现在的家长呢?如果你的孩子生活技能还没有培养好,穿衣、吃饭到现在还要家长包办,那么,到了小学,肯定就适应不了小学的生活。因为你经常迟到,流动红旗就会被别的班级拿走,同学就会因此而责怪你。还有吃饭的问题,平时在家大人喂的话,到了小学吃饭肯定很慢,下午要上课了,人家都已经做好上厕所或者休息的准备,而你却饭还没有吃好,下午第一节课又要开始了,长此以往,他会有自卑感。所以,不要小看生活技能的培养。

还有,幼儿园的学习注重兴趣的激发。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幼儿学习起来就比较专注。一般我们在教孩子绘画前会运用一些谜语,或者小故事来吸引孩子。比如;画小兔子的时候,会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主题,先进行提问:“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你们猜猜是谁?听仔细了,红眼睛,长耳朵,短尾巴,走起路来一蹦又一跳,爱吃青菜和萝卜。小朋友猜出来后情绪比较高,那么,这时老师再拿出范例,请小朋友观察,小白兔的头,身体是什么形状的,那么根据形状进行画画,幼儿就比较容易掌握。同样是小白兔的活动,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年龄制定不同的要求,小班我们以涂色为主,学习画基本的线条、各种几何图形的技能,中班要求幼儿根据图形进行组合,学习深浅颜色的搭配,大班要求孩子会根据故事情节画故事画。因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完善,他们非常愿意借助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由于我们安排的活动是由浅入深的,形式又是具体形象的,所以幼儿是比较感兴趣的。而小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责任,他们必须系统的掌握自然的和社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无论是感兴趣的还是不感兴趣的内容都要学习,这些都会增加小学生的压力,就会引起孩子情绪上的紧张。

第二点,生活制度上有什么不同呢?

幼儿园的各项活动是动静交替的,每天上课时间不超过1小时,其他时间以游戏为主,并且有2个小时的午睡,从时间的安排上可以看出幼儿园的生活是十分轻松的,小学生呢?他们是以上课为主,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很短,午睡得不到保证。幼儿园在对幼儿的吃穿睡等方面是照顾得比较周到的,比如:从小班开始,无论是运动还是午睡,我们都要求孩子自己穿脱衣服,在运动中,孩子肚子露出来了,老师会提醒他们把肚子保护好,嘴巴干了,老师会提醒他们去喝水。而小学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颜色比较鲜艳,桌椅可以移动,有玩具柜,自然角,图书架等可供幼儿娱乐活动,小学低年级的教室大多数只有桌椅,座位固定,对孩子缺乏吸引力。

第三点:师生关系有哪些不同呢?

在幼儿园,孩子们往往把老师看成是妈妈、阿姨、外婆,老师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活动、游戏、散步,师生之间容易形成亲密的关系。在小学,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教学上,重视完成各科教学大纲,注意教材进度,作业批改,以及课堂纪律,对学生生活的关心相对较少。

第四点:同学关系不同在什么地方呢?

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之间的关系比较单纯,松散,基本上是游戏玩伴,有时发生小摩擦会来告诉老师,刚刚转身却又一起玩了起来,也没有竞争的意识。进入小学则不然,同学之间的关系开始有点复杂了,但起决定因素的有两点:一是学习成绩,二是活动能力。一般来说,学习好,能力强的小朋友,在班级中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但在优秀学生中,往往会展开竞争。并且常常会产生嫉妒的情绪。

由此可见,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很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应,如:对学习感到紧张,学习负担加重,睡眠不足成了一年级小学生遇到的又一个尖锐的矛盾,久而久之,人消瘦了,体重减轻了,性格也由活泼变得沉默,有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或接受能力较慢,以至于跟不上集体生活的节奏,也就会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产生自卑的心理,影响正常的学习。因此,家长们一定要在入学前的一段时间里,帮助孩子做好入小学准备。

第二方面我要讲的是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做好入小学的准备呢? 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1、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准备。

一般来说,儿童到了入学的年龄都盼望上小学读书,期待着戴绿领巾,红领巾,有的孩子还向往过节一样盼望上小学,上学以后,如果感到心情愉快,学习轻松,这样的孩子就能很快适应小学生活。

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例子:孩子还在幼儿园的时候家长常常对他说:“现在让你多玩玩,以后上小学就没时间玩了。”这样,在孩子的心理上会形成上学很苦的想法,也有的孩子目睹邻居家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受到父母的责难,如果家长不积极疏导,孩子就会流露出畏惧上学的紧张情绪。

比如: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会开展一些培养孩子自信心,增强责任感的活动,如开学安排的大带小的活动,中班的时候经常会把弟弟妹妹弄丢,到了大班这种现象就不会出现,在玩海洋球时,看着大班哥哥姐姐帮弟弟妹妹穿脱鞋子,他们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还有大班每年在六月份都要开展“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活动,与小学老师联系参观小学的事宜,观看小学生升旗仪式,看小学生上课,初步了解小学生生活,模拟做小学生,整理学习用品,还要每天背书包上幼儿园,这些都是为孩子入小学作的心理准备。

2、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入小学的物质准备呢?

孩子上学了,家长们一定会为孩子选购图案美丽,富有童趣的书包,文具盒及必须的学习用品,这不仅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并且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是一名小学生了肩负着努力学习的责任。良好的学习愿望与适度的物质条件相结合,可以增加孩子对学习的责任感

2.案例分析式家长会 篇二

一、教师与家长关系发展的不良倾向

当前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基础还很薄弱,状态还不稳定,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动力不足。就大多数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来看,主要还存在着三种不良倾向。

1.依赖型关系

在诸多关系中,依赖型关系显得十分突出,主要是指在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主导权由一方掌握,二者之间关系的维系以及维系的程度完全取决于一方的主动干预,另一方则完全被动应对。在这种关系中,尤其以家长对教师的依赖最为突出。很多家长和教师都认为学校是教师的领地,不是家长的地盘。他们把教师看成权威人物,是教学和学习方面的专家,而且有些家长对自己的育儿能力也不自信。如果关系开始时双方不平等,交流的方向一般就是从占优势地位的一方流向处于劣势的一方。[2]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一直强调尊师重道,教师的权威性地位一直备受人敬重。《尚书·周书·秦誓》中“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并称,并被封建礼制固定下来,长期以来影响着几乎每一位中国人,而且教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作用和地位与学生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时至今日,在绝大多数人心中,教师的地位仍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在部分地区,特别是教育水平还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和绝大部分农村学校,教师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拥有不可替代的权威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在思想和行动上就认为将孩子的前途和命运完全托付给了教师,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完全依赖于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无条件服从,教师真正成为掌管着学生学习和做人航标的权威,家长在子女教育,特别是在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传授中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孤立型关系

孤立型关系是指教师和家长在对学生的共同培养过程中,对各自的标准、进程不掌握,不了解,且在实施教育培训的过程中沟通不及时,交流不顺畅,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由于对学生培养标准的不统一,这种孤立型关系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一方面,教师受升学率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约束,片面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片面地强调学习强度和学习密度,搞题海战术,倡导海绵挤水理论,忽视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过多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家长出于对子女的成长期待,片面追求出众出彩,不顾孩子沉重的学习负担,在学校教育之外,选报多种特长班和辅导班,将课外学习置于学校教育同等地位,甚至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学校的普遍要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施压和家长在课堂之外的施压同时发力,却又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明确的需求,教师一锅煮,家长全覆盖,使孩子成为应付考试的木偶和疲于串场的机器。

3.对抗型关系

2014年11月,网络上曝光沈阳市某学校女教师骂学生的29段录音,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媒体调查发现,伪装成发卡、卷笔刀、手表的录音“神器”在不少学校周边畅销。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对抗关系一时间引起社会的关注,尽管媒体报道仅属个案,但不可否认,在一些学校,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互之间不信任、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教师对家长的不理解主要是基于自身的职业特点,认为自己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得不到家长的认可,由于家长对子女的过分溺爱,来自家庭的各种猜忌和干扰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家长对教师的不信任主要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无法得到教师的重点培养,甚至平等对待,有的甚至担心孩子受到歧视,影响孩子的成长进步,因此,有意无意地要对教师的行为加以监视。两者的对抗关系很难得到有效缓解,甚至会愈演愈烈,恶性循环,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

二、教师与家长不合理关系的原因分析

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问题,相互关系畸形发展,彼此之间沟通不畅,信心不足,并非一朝一夕。

1.教师层面的原因

教师具有独特的职业条件,就是要求教师职前要经过长期培养和训练,具有本专业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熟练的教育技能和职业道德规范。[3]正是基于这样的职业优势,中小学教师一直都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践者,其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直接影响着与家长之间关系的深入发展,在协调处理双方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本身也存在多种制约双方关系良性发展的因素。一是应试压力。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尽管国家历来提倡进行素质教育,为学生减负减压,但由于各种学校分级、选拔考试的存在,以及学校之间和学校内部各类评比、排名行为,使教师不可回避地承受着来自升学、考试等各方面的压力,这种压力与教师自身的成长进步息息相关,不可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正是在这种重视程度只增不减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注意力带有明显的偏向性,他们将目标锁定在学生的试卷和作业上,能够进行系统分析和动态调整的仅仅是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生活状态、心理需求很少关照,加上班级学生众多,只能重点培养尖子生,普遍关注中等生,轻视甚至放弃后进生,对于如何有效运用家长的教育力量,如何协同平衡家长之间的关系思考得不多甚至无暇顾及。二是利益驱使。受市场经济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教师本身也想通过自身的职业身份寻求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一方面,市场有需求,特别是一些重点学校、重点课程的任课教师,被社会教育机构作为各类补习班、强化班、考前冲击班等产品的重要师资力量,竞相邀请,广而告之,吸引部分教师以远高于自身工资的条件去兼职教书,极大地分散了教师的教学精力;另一方面,学生有需求,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和监督机构三令五申禁止教师补课,但在强大的利益诱惑下,利用假期时间和课余时间以兴趣小组、辅导作业、提前预习等形式组织学生补课的大有人在,以金钱关系为依托,无形之间将学生分成各种类别,不参加补习或者不愿意付费的学生,在课堂上自然得不到教师的青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紧张。尤其恶劣的是,教师收受来自学生家长的礼物、金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逢年过节,甚至家中婚丧嫁娶,都能见到家长送礼的身影。这种情况虽然绝大部分都是家长主动为之,但教师本人也是坦然接受,司空见惯,他们认为来自家长的收益是教师维持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保障。庸俗的交往方式必将形成庸俗的人际关系,必然导致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也会因此加剧教师家长之间的矛盾。三是专业素养。尽管当前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普遍受到了专业的培训,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但在一些单位,特别是农村和一些偏远地区,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加上现行教育机制对教师的后续培训不力,大部分教师缺少进一步深造、进修、学习的机会,导致教师的专业素质始终保持在既定的水平无法提高,即使是专业师范院校的培训,也只突出对教师文化知识的培训,对于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知识以及适当的情商、人际交往理论的培训不足,大部分教师的素质水平仅满足于能够传授所教学科的相关知识,对教学活动的创新能力不强,对如何统合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如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保持与家长之间的合理交往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影响了教师与家长关系的深入发展。

2.家长层面的原因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就指出:“如果父母的知识习惯好,儿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学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父母的知识习惯不好,那么儿童在进学校之前,无形之中早已养成不良的习惯,学校教育就算很好,也就收效甚微了。所以讲到儿童教育,根本上还是要从父母教育讲起。”[4]相对于教师一课一人、几年一换的特点,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是长期的、持续的,对于孩子的性格特点把握得更准确,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更重要,信赖感更强,因此,在孩子的教育培养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和科学干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最突出的因素。目前,家长基于学校的教学活动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所实施的对称反应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难以与教师协同一致。一是信息闭塞。相对于学校的教学活动有计划、有规律而言,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往往都是随机的、潜移默化的,尤其是对于孩子文化课程的辅导,主要还是依托于学校的教材和教师布置的作业。由于沟通机制不畅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主要依靠对孩子学习行为的直接观察和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考试成绩的简单判别,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缺乏直接的一手资料,更缺少提供资料的信息来源,根本原因是教师与家长之间缺失有效而及时的沟通,这种环节的缺失进一步强化了家长管理教育的单方行为,加大了家长与教师之间沟通的鸿沟。二是目标单一。与教师对全班学生实施普遍的全员覆盖的教育引导不同,家长的全部目光都集中在自家的子女身上,对于成长进步的评判缺乏具体的参照标准,无论是理想状态还是现实状态都只能从一个客体上去体现,为了实现子女培养的尽善尽美,往往不顾子女的成长规律,忽视子女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以及内在潜质,一厢情愿地赋予子女更多的学习任务,制订更多的学习目标,普遍撒网,针对一个心智和身体都尚未成熟的子女,极尽可能地实施特殊式的教育。诸如媒体报道的“虎妈”“狼爸”一样的教育模式在许多家长中得到推崇,而这种额外的一意孤行的教育方式不仅无法与学校的教育对接,有的甚至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三是观念冲突。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在校中小学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属于“4-2-1”式的家庭成员,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老人的心肝宝贝,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无限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普遍存在,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都是最优秀的,理应得到教师的特殊照顾,理应在班级里出类拔萃,当自己的标准在整个班级学生进行比较,发现落差时就会将责任推到教师身上,认为是教师的教育不到位,关注不全面,由此产生对教师的不信任、不支持,或者误认为“礼数”未到,竞相讨好取巧教师,不仅助长了不正之风,而且在新的层面上对别的学生产生了不公正待遇。

3.教育机制的原因

学校在教师与家长关系的维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中立的工作平台、消极的参与方,还是积极的倡导者、组织者,取决于依托什么样的教育机制进行指引。现行的教育机制对于教师和家长关系的和谐发展还有如下几点缺陷:一是缺乏有效沟通平台。就如同一场辩论赛,彼此的表现如何、最终辩论结果如何确定,都需要同时将双方放置到同一平台上来。目前,学校在这方面可提供的平台非常有限,现有的家长会基本由教师随意支配,对于家长会的组织形式从制度层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家长会的形式、主题、时间都由教师控制,家长会实际上变成了教师唱独角戏,家长坐冷板凳,很难在沟通协作的层面发挥积极作用,诸如家长委员会以及大部分学校付诸实践的短信、聊天群等信息沟通手段,也无非是教师下达通知、说明情况的一种单向通道,家长有效利用、积极沟通的情况不多。二是缺少硬性约束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八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第四十九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这是国家明确教育权利与义务的重要法律,但对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并没有明确的规范,通观各类子法条和部门规章,也鲜见有对此事进行明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维系,没有具体的约束规范和倡导性意见,导致双方权利义务不明确,彼此关系一直若明若暗,难以准确定位,也难以得到有力的制度支持。三是缺少有益的探索和宣传。通观国内各大媒体,充斥并刻意放大着教师与家长的矛盾冲突,而对于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成功案例鲜有报道,就学校层面而言,很少有将改善教师与家长关系作为一个命题来进行探索尝试,即使有也是即兴式、运动式的,或者一事一议式的,难以形成规模,也不见哪个机构组织对此关系进行深入的归纳总结,并在更广的层面推广应用、宣传造势,使得双方关系的这层窗户纸始终无法捅破,仍然处于放任自流的发展状态。

三、伙伴式合作关系的实施模式及前景展望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所谓“大教育系统”,即学校、家庭、社会的结合最终发展成为组织性较高的广义的教育系统。对于未成年的青少年来说,家庭和学校是影响其发展最重要的两个子系统,他们之间是一种互相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学校教育影响并制约着家庭教育;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也以它的力度和成效制约着学校教育。[5]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教师迫切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为自己从事的教育实践提供帮助,以减缓教育压力,提高教学质量;家长迫切需要得到教师的信任与指导,为自己的家庭教育提供专业的意见,双方在合作关系上都有强烈的愿望和现实的需求。

1.信任塑造,打牢交往基础

信任的力量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如果我们信任某人,她/他告诉我们的任何事情我们都相信;同样,如果我们不信任某人,她/他告诉我们的任何事情我们很少会相信。我们与班上学生家长的关系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与他们之间建立了信任,他们大都会相信我们的判断和决定;如果他们不信任我们,就会细细检查我们做的每件事,好比一台高分辨率的显微镜。[6]从社会角度来看,无论是商业经营还是普通的社会交往,彼此的信任都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构建教师与家长的伙伴式合作关系而言,出现的关系紧张主要是由于彼此之间的不信任,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最重要的基础也是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且这种信任必须是双向的、真实而诚恳的。

(1)教师的信任:尊重家长的情感需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始终将家长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作为教育活动的参与者、配合者来对待,理解家长对子女的关注之情,以每名学生为独立个体的角度来设身处地地考虑家长的情感需求,脱离整体来考量家长的行为动机,对于家长在子女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迫切愿望甚至部分偏激反应给予足够的包容,耐心倾听家长的诉求,给予家长适当的表达机会,在此情感基础上再去研究双方合作的突破口,掌握更多在学校和课堂中无法掌握的关于学生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为自己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方法的调整提供依据,共同实施对学生的教育与监管。尽管这是一个十分烦琐的过程,但处理得好,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家长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在化整为零地引导与交流中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2)家长的信任:支持教师的教育活动。作为家长,应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给予最大的肯定,毕竟,除了个别恶性事件,绝大多数教师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和职业操守。从整个社会环境来看,教师是可值得信赖的人,要从家长自身做起,杜绝庸俗交往思想,保持教学环境的纯洁与透明,多站在教师的原则立场看问题想办法,将自己的孩子置于班级教学的整体环境中,尊重学校集体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并为教师的教育活动提供有益的建议和积极的支持。同时,又要考虑到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程度,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偶尔出现的重心偏移、考虑不周、时间紧张等因素给予充分考虑,尝试着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想事情,最高限度地寻求双方的平衡点和合作切入点,在调整双方关系中主动作为。

(3)双向的沟通:消除心灵壁垒。对于双方的沟通来说,一方面,教师要基于自己的职业优势,积极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对孩子的评价多用肯定的词汇,向家长反映情况时多反映孩子的优点,以委婉适当的方式对孩子的偏差行为提出个人意见而不是指令性要求;同时,要耐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建议,及时做出合适的反馈。另一方面,家长也要为双方的交流沟通创造条件,以孩子为中介,甚至可以超出孩子培养的范围,以饱满的热情、诚恳的态度多向教师反映情况,特别是在教育过程中拿不准看不透时,更要多听取教师的意见,对于教师部署的配合活动积极应对,主动沟通。

总之,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将对方视做自己教育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合作伙伴,增加对方的存在感和责任感,双向合力,共同促进,相互补台不拆台,建立良好的伙伴式合作关系。

2.完善机制,畅通交流渠道

建立教师与家长的伙伴式合作关系,但靠双方的自发行为远远不够,还需要从制度层面加以明确,为双方的合作交流提供翔实而明确的制度保障。一是建立实时交互机制。依托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教师与家长固定的沟通联络方式,要充分发挥这些方式的重要作用。例如,双方或校方已初步确立的短信、微信、QQ群和手机APP软件等联系方式进一步发展,依托发达的网络环境和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开发系统完备的交流平台,不仅实现双方信息的及时传递,同时实现视频、音频和信息的双向实时交互,以及政策依据的解读宣传、先进经验的广泛交流研讨等,将双方的交流纳入特定的频段。二是建立定期交流机制。进一步扩大家长会的内容和范围,赋予家长委员会更多的职能和权利,缩短双方的交流期限,为双方的合作交流提供和创造更多的机会。从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层面上,对教师与家长在合作交流中的职责任务加以明确,通过硬性条文为双方的权利义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三是建立共赢激励机制。通过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力度挖掘塑造双向交流的先进典型,将双方关系和家长评价纳入教师职务评价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家长的民主意识和教师的参与热情,广泛发动学校、社区和家长单位的奖励评价体系,通过具体的奖惩标准,倡导教师绿色的合作关系,传达科学的合作理念,最广泛地运用双方掌握的先进理念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将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关系由后台推向前台,真正让孩子从双方的合作交流中获益。苏霍姆林斯基说:“施行学校—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很好地培养年轻一代,而且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完美。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对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成人与孩子之间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相互充实,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机关,也不可能有社会在精神上的进步。”[7]

3.密切合作,实现共同进步

作为文化强国的美国一直非常注重学校与家长的合作,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把这种合作以法案的形式规定下来。1994年3月31日,美国国会制定并由克林顿总统签署了《目标2000:美国国家教育法案》。依据这项法案,到2000年美国学校将推进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以增加托儿所和学校中儿童的家长融入教育过程的程度,增加家长们在促进其孩子在社会、教育和学术上的进步。[8]我们也应该深刻认识到与家长合作的重要性,对家长的参与热情给予充分肯定,尊重家长的意见,创造多种途径,让家长广泛参与学校的决策和活动,并拓展多种合作模式。一是参与式合作。在学校制订各类规章制度、教学计划、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改革创新方案中,吸收家长(或者家长代表)全程参与,尊重他们的需求,统筹他们的意愿,协同家长与学校的利益关系,寻找家长与教师合作的平衡点,真正确立家长的主体地位。二是咨询式合作。对家长的职业性质、文化素质等因素进行深入摸底,依托家长委员会或者家长会等机会,让某个领域或者某项活动经验丰富的家长担当学校教学活动的咨询员,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家长来充当具体活动的组织者、兴趣小组的领导者,建立家长课堂,择机邀请家长上台授课:一方面交流先进经验、心得体会;另一方面也能转换教学视角,为教师完善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思路提供参考。三是监督式合作。加大教师行业的作风建设,坚决杜绝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各种不正之风,纯洁行业风气,弘扬新风正气,发挥家长的监督员作用,对家长发现的问题认真调查,及时答复,对教师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查实一起处理一起;同时又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从家长自身做起,为净化校园环境、保持纯洁的合作交流关系贡献自身力量。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指出:“家长与教师之间必须进行真正的对话,儿童的协调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补充。”[9]为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教师与家长新型伙伴式合作关系的构建刻不容缓。

摘要: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即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呈现出依赖型、孤立型和对抗型三种不良倾向,这其中既有教师层面的原因,又有家长的责任,还有教育机制不完善的桎梏。改善这种现状,应从三方面构建教师与家长的新型伙伴式合作关系:信任塑造,打牢交往基础;完善机制,畅通交流渠道;密切合作,实现共同进步。

3.预约式会晤家长 篇三

依稀记得当时,我循着老班主任的经验:期中考试后,集中约请家长,以家长会的形式和家长们交流,可到会的大多数是优秀生的家长,根本无法了解到每个学生的情况、每个家长的想法,更别谈家校合作了。学困生违纪后我也会一通电话招来家长,请家长带学生回家教育,以观其效再返校。最初家长还能配合,后来必须三番五次催促才来,效果可想而知。

幸运的是,2009年初春,我加入了全国著名班主任郑学志老师的班级自主化研究团队。学生管理能够尝试自主化,为何“请”家长不能自主化,最大化发挥家长的民主意识?于是,我设计了一个问卷调查,诸如您对孩子的教育期待是什么?您觉得班主任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您觉得最好在什么时间和班主任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

经过一番统计,家长们提出了共性建议:平常每周五、周日都要接送孩子往返学校,可以在这两个时段和家长交流;期中家长会,希望尽量避开农忙,提前通知,不搞突然袭击。

如此看来,不是家长不愿意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而是我们没有了解家长们的内心需求,摆正自己的位置。家长和班主任是平等的。请家长,只要充分沟通,达成交流的共识,自然不需要刻意地去“请”。

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便尝试“预约式会晤”家长。诸如家长会,我总会提前咨询家长委员会有关各村农忙的情况,商定召开家长会的最好时段,然后用班级校讯通、班级家长QQ群提前一周滚动发布通知,同时请各村家长委员会帮助提醒。我班的家长会不再参与者廖若晨星,而成为了齐谋班级发展的群英会。

至于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的学生教育问题,则是集中在周五放假前一节课、周日下午三点至四点解决。一改以前出现问题才找家长协助的做法,我力求做到防患于未然,在事态处于萌芽期便和家长商议化解的办法。

为此,每周三我便提前用手机短信和家长协商沟通会面的时间。感受到被尊重的家长们,到校后总是主动联系我。在沟通中,我先聊聊孩子父母的情况、家里种田的情况,时时提醒他们年纪大了,要注意身体,不要太操劳。在这种家常式的聊天中,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不自觉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不知不觉中,我和家长们的心拉近了,再有突发事件发生,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学校,主动配合我的工作,为我这个班主任设身处地着想。

“预约式会晤”请家长,现在成了我工作的法宝。“请”家长,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只要尊重我们的家长,主动问询家长,用心帮助每个孩子幸福快乐成长,家长自会不请自来,每请必到。

4.体验式家长会-母亲节 篇四

(一)会议时间 2017年5月

(二)会议准备

1.会场布置:桌椅摆放按方阵布置,可以方便家长交流还有跟幼儿进行互动。2.家长会PPT,幼儿的相片剪辑。

3.邀请家长委员会的成员与老师共商家长会内容及参与准备工作。

4.班主任召开班会并主持班会,进行家长会议中老师间的具体分工与合作。5相机、纸杯、水。6.邀请函。

(三)会议分工

班主任主讲,副班主任负责签到、家园联系、相关音乐准备。生活老师负责现场的拍照、家长饮水问题以及会议环境布置等。

(四)会议流程

1.会前欣赏幼儿的相关剪辑。

2.新朋友自我介绍(新生家长),游戏导入。3.家长与幼儿共同欣赏幻灯片。

4.家长代表发表自己关于母爱含义的叙述。

5.讨论:母爱的具体体现有哪些?举例生活中所做的事情。

6.教师小结:母爱是迷航的灯塔,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母爱是冬日的阳光,温暖着赤子的心灵;母爱是尽职的卫士,保护着幼小的生命;母爱是春天的细雨,滋润着干涸的土地;母爱是秋天的金黄,展现着丰收的喜悦。

(五)会议开始

【开场白】亲爱的家长朋友,今晚我们的家长会的主题是“母爱”,感谢孩子让我们相遇。感谢彼此的信任让我们成为朋友,借此机会请接收我们最诚挚的感谢。(教师鞠躬感谢)1.欢迎新朋友

新生家长自我介绍形式:我是XXX的家长,我来自XXX,请大家多多关照。2.游戏(待定)

(能让幼儿参与进来,并且可以通过游戏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家长谈谈自己的感受: 3.家长与幼儿共同欣赏幻灯片。

5.案例分析式家长会 篇五

写于2016年6月 吴玲

不太习惯读书写读后感,但会把一本专注啃完后,摘抄下一些触动自己内心以及思维的好字段,好书就如女人身上的一件锦衣华服,会不断冲击你的视觉与思想碰撞,有些书名字很吸引你,可往里翻,并不走心,勉强翻完整本,找不出几段合心意的句子,我归为垃圾书,浪费时间,食之无味,弃之一点也不可惜。不过,也很佩服自己,不管它多垃圾,在没翻完它之前,总会抱有一丝希望:也许我读的这一处没有精华,下一处会有奇迹吧?!但是,事实告诉我,是否是一本好的专注,你中意的,在一开始就已经抓住了你的心,就像谈恋爱一样,总会有那么些书会让你一口气啃完,寻找她的美!就像这本《幼儿园体验式家长会》,虽然才翻开,但每字每句我的心都在追随着它动:

摘录里面P11的一片段 体验式家长会的概念及优势

尝到了游戏带给家长会的甜头和欢喜,团队成员们异常激动。大家决心将整个家长会的形式变革为体验式模式,经过多次的碰撞和集思广益,决定把家长会称之为“体验式家长会,其中心目的就是创造大量机会让家长不断亲身体验,在体验中产生自我反思、相互交流等效果,甚至是要改变家长固有的教育观念,那么,什么是体验式家长会?

首先,它不是“一人会”,即不是老师一个人主讲的会议,应该是“全体会”,即全体家长都是主动的参与者;不是单纯用耳而是充分用心,不是重智商而是以情商启动智商,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具体地讲,体验式家长会有相对固定的流程,每学期把家长邀请到幼儿园里一至两次,每次让家长在两个钟头左右的时间里,身临其境地投入到老师精心设计的每个流程中去,在老师的启发下能将参与游戏后的感受与现场的每一位家长进行分享与交流,用心感悟游戏背后深刻的教育意义;还可通过观看一些与家长会主题吻合、具有教育价值的视频,在观看视频之后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享,使老师和家长共同达到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目的。体验式家长会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即用敬业精神感动家长、用专业水平引领家长,使每次参加家长会的家长观念更新,还能主动将会议精神带到家庭中去,影响家庭里的其它成员,久而久之达到与孩子一起成长、将先进理念延续到小学、中学,甚至更久远。因为,无论多么优秀的老师,在陪伴学生和授予学生的方式方法上都不及学生的父母。作为老师最值得付出的努力就是让每一位父母逐渐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因为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一世。体验式家长会能较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值得老师为之付出努力。因此对于老师来说,在精心准备家长会的过程中,不仅挑战自己的专业水平,更考验团队集体作战的能力;而且老师在一次又一次的家长会设计和准备过程中,逐渐明白只有自己变得强大时,才有资格去要求家长配合工作;也逐渐懂得站在家长的角度替家长思考问题,使老师与家长的关系真正做到尊重、互助、平等、和谐。

看到以上这段,很有所感所悟:在短短的担任班级班主任不倒两年的时间,在主持为数不多的几次班级家长会议中,基于自己的经验以及专业角度的临时应变能力,虽然有尝试过有观看视频《一起成长》情商交流参与的会议,但基本上是书中所说的“一人会”,即我一个人主讲的会议,一开始,没接触过班主任工作之前,也有从书籍里了解过这样的“体验式家长会”“全体会”,但还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打破,尝试这样的方式,就像上个月的家长会,有考虑过以此方式,但最终还是放弃,选择了另一种形式,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医院的家长针对传染病高发期所做的一个专业简短的传染病常识小讲座,还是没做好主持“全体会”的准备,总感觉自己还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挑起这样“精彩”的多人参与调动话题的会议,但其实自己还是做出了一小步的调整,向着这一小目标努力的:1.就像最近先尝试将家长关心的一个问题“关于孩子友好交往”的话题放到了班级微信群里和所有的家长互动,就当做在群里这样的一次“全体会”会议小主持,可以缓冲自己正式面对的一个小紧张。2.游戏教学在任何场所都受欢迎,具有游戏精神很重要,包括幽默感,收集各种游戏同样适用于会议场所,那样气氛会更轻松,家长更容易收益。3.在不断观看一些与家长会主题吻合、具有教育价值的视频,在观看视频之后自己先进行深入的自我对话的一个收集,如果,我不是老师,我是家长,我在看完这样的教育片子后会做出一些什么反应,就比如宫崎骏的作品《千与千寻》就是一部很好的以情商启动家长的智商,很走心的一部多元片子,记得那时我是这么记录的:周末,陪女儿再看宫崎骏的<<千与千寻>>,还是那么大爱,欣赏宫崎骏笔下每一幅作品的画风,那剧情每看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触:记得第一次看时还是青春年少时,对千寻的冒险经历,从胆小到成长为大胆独立有爱的女孩是最初最深刻映像的感受,这次再看时是第二次,我也已经从一个小女孩成长为家长,对于剧情以及里头每个人物的出现所代表的寓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更为敏感地看到了里头关于教养的含义所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表率,如果教育疏忽了,孩子会走很多弯路,可悲的是身为父母的我们本身不是完美的人,或多或少的自身都有某方面的缺陷与不足,可是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却对他们要求过于完美,偶尔对孩子提出的一些无形的累积起来的种种要求,对孩子来说变得有点苛刻,按照大人的要求来做就是听话,反之就是任性,久而久之和孩子之间的一种良性沟通变成了管教,忘了蹲下来问问孩子任性背后的原因,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教育孩子我们都会要求孩子多问个为什么,可是我们却忘了同时也要多向孩子多问个为什么,反思我们要教给孩子的不是教他们听话,而是要教給她们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如果我们在做不到如果更好地教时,最必须保持的是对孩子的尊重,可是有时自己进入了家长这一角色后,发现有点事与愿违了,作为家长,作为一名教育人员,我在反思,反思我与女儿相处的过程中我做到尊重她了吗,想起来有时或多或少有点过了,要让孩子最好地认识自己,首先家长就要勇敢地剖析认识自己。记得小时候爸爸曾经对我意味深长地说过:我们教不了你了,最好的教育就是社会能让你成长。当时不理解,误以为爸爸不管我了,现在深深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它含着多深的爱的重量,父亲的良苦用心,和对我的尊重。千寻离开了父母,她成长了更多,收获了更多,在她历险的这个小社会中成长了,历险的未来对于孩子们来说会是更美好的期待,这会比六一来的任何一个实物性礼物都来得有价值,这是给女儿六一最好的礼物,妈妈对小可教养中的反思,记叙于二零一四年六一前夕。。。

6.新中国式家长学堂培训心得 篇六

参加由王园长举办的“新中国式家长学堂暨碧海团队建设”培训已有半年的时间,20节课,20个不同的内容,20个下午,共计60个小时。本次培训有家长教育的体验式游戏,有家庭关系情景剧研讨,有家庭教育焦点辩论,有推荐影片的观后讨论等。本次培训,让我突破了自己固有的思维,明白了自己该承担的家庭和社会责任,让我学会了如何管理自己的心态,懂得了沟通的技巧贵在倾听,也知道了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生活等。

一次残酷的体验式培训,一次透彻的人生感悟。有无法抑制的眼泪,有敞开心扉的释放,有不知所措的迷茫,有真情实感的分享,有心平气和的团结,有永不言弃的担当,有漫不经心的参与,有百分之百的努力,最终明白:知道是没有力量的,知道并且做到才有力量!

一、成长从放空开始

放空是一种姿态,只有砸碎旧我,才能重新塑造新我。一个人战胜敌人一千次,远不及战胜自己一次。学习是为了让自己成长,真正的成长是首先做到不自欺,不自满,放空自己,只有持有“空杯”的心态,才能吸收更多的知识,才会成长的更快。

当我手捧《爱的羊皮卷》时,想到父母,想到爱人,想到孩子,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越来越强烈,所以随之而来的就是必须要让自己脱掉重重的外壳,以一颗空杯的心态,超前的学习意识,超强的执行力去积极学习和行动,实现对孩子爱的承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所以时间、压力都不是理由,也不能成为现在不学习的借口,当我明白了自己心里想要的是什么,心也就随之安定下来,锁定目标为之努力,所以我相信“心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

二、改变从心态开始

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步态,步态决定事态。当一个人愿意付出和担当时,才是成长的开始;当一个人能管理自己的情绪时,才是卓越人生的开始;当一个人学会向内看,时刻反思自己时,才是进步的开始。

在做“夹黄豆”的游戏时,我尝试了很多次,发现根本夹不住,就认为自己肯定夹不住,导致了自己任务的失败。从这次游戏中,我审视了自己,发现我没有全身心的参与,也抱有不可能成功的心态,持观望的态度。当看到别人真的做到时,我又显得很急躁,结果还是没能完成任务。通过这个游戏,我明白了,学会管理自己的心态,内省,乐观,百分百参与,才能品尝到成功的果实。

在听了“曾国藩一面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后,我明白了放低姿态是一种智慧。忍一时之气,可解百日之忧。因此在工作中,我应该少点埋怨,多点方法,少点气愤,多点谅解。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定能积极、乐观面对。

三、重生从燃烧开始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从孩子身上反映的所有我们大人认为的“问题”,我们大人什么时候又认真地审视过自己呢?为了彻底解决人生中的问题,我们需要浴火重生。这个世界很公平,你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能闯过去,你就是赢家,闯不过去,那就乖乖做普通人。浴火重生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如果不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不内求,不去改变自己,仅仅希望对方或是现状有所改变,那么往往不能如愿。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的“不得不”,但是如果能把“不得不”变成“我必须”“我愿意”,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自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只有很好的认识自己,才能更好的认识身边的人。用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多看别人的优点,多认自己的不是。对于孩子,坏习惯,淡化;好习惯,培养,功到自然成。对于家庭,体谅,则和睦;关爱,则温暖,实现家庭幸福。成功不是挑战别人,而是改变自己!

四、豁达从慎言开始

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在又忙又累的时候,难免会发牢骚,而这时候说的话常常是不经过大脑。但说者无意,听者有意,有时候的“口无遮拦”往往会伤到别人,甚至带来非常坏的影响。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我明白了人之所以会发牢骚,是因为自己心胸不够豁达,自己的能力不够。因此,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要学会从自身找原因,不给自己找客观理由。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开阔自己的心胸,从谨言慎行开始。

7.案例分析式家长会 篇七

关键词:亲子体验式活动;科学育儿;家园共育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纲要》还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伴随幼教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生活体验活动日益受到研究者和教师们的重视。幼儿的学习与亲身体验是分不开的,体验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杜威“学习通过做,学习通过经历”和“教育即生活”以及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验证了“幼儿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学习”即“通过体验活动学习”这一思想。因此,由幼儿园发起主题活动,引领指导家长在同伴、家庭、社会多个环境中对幼儿实施科学的亲子体验式活动,突破了传统的亲子活动的一时一会走过场的方式,使亲子教育生活化、常态化、有效化,是幼儿园引领家长提升科学育儿水平的良好途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确定亲子体验式活动的主题

(一)幼儿喜欢,家长认可,并主动向老师提出活动意向

班级里的自然角、自制玩教具活动等,家长通过孩子对活动的表达,感觉真的是很有意思,也想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进行种植、制作,既动手动脑又很有成就感。一个家庭对活动的认可,就是一个亲子体验式主题活动的良好开端。孩子们和家长一起照顾植物、记录植物生长观察日记;收集家里的废旧物品制作好玩的室内外玩具,并互相分享,其乐融融。

(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适合在家庭中实施

亲子阅读、亲子健身活动、小值日生等,这些活动对促进孩子及家长的身心健康、密切亲子关系非常有益,很受家长的喜欢。一本书、一次散步、一次进餐,生活中很多的普通事情,由于不断地重复积累,也正是亲子体验式活动的良好主题。

(三)取材简单、方便、安全、廉价,家长容易参与

例如,“秋之韵活动”,家长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下孩子在发现秋天秘密的时候自然流露的探索、好奇、童真的情绪,把和孩子共同采集的实物、标本等带到幼儿园,让大家共同欣赏。家长们兴致勃勃地和老师讲述和孩子活动的有趣故事,他们发现幼儿园的活动特别有意义,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幼儿园的活动。每班教师再精心地把每个家庭的收获汇总、分类,再艺术地展示,使每个孩子、每个家长都能分享到更多的秋天的收获。看得出孩子和爸爸妈妈度过了多么美的时光,家长们对本次活动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在亲子体验式活动中不但增进了孩子和家长的感情,也让孩子走进自然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真是一举多得。

(四)活动对幼儿的终身发展有价值,对家长的启示作用明显

“秋之韵”活动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呈现出家长幼儿参与度高,活动深入精彩,材料丰富细致,家长幼儿及教师三方共同成长的景象,家长收获了亲子感情的密切、教育方式方法的提升;幼儿认识了平时很少关注的农作物及蔬果知识,感受到了学习方式的多种多样;教师收获了家长的认可与好评,使幼儿园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二、幼儿园通过多种途径对家长进行亲子体验式活动进行引领

(一)半日开放活动

六一、新年等幼儿园半日开放活动,是家长教育理念得到提升的好机会。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把亲子体验活动的理念融入其中,并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向家长说明具体的方法,使指导效果更加明显。如家庭健身活动的策略、大班的幼小衔接的心理关注等。

(二)家园联系栏

用来传达班级小朋友、家长、教师、幼儿园的有关信息,以起到提醒、鼓励或指导的作用,是家园沟通的重要桥梁,也是親子体验式活动引领的重要途径。

(三)专家讲座

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倾听专家的讲座,和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家长们非常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不但使他们教育理念得到提升,而且解决了许多疑惑,使亲子体验活动中的细节得到关注,进一步挖掘教育价值,促进家长和孩子在亲子体验式活动中共同成长。

(四)作品展示活动

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的机会,无论是对于家长、孩子和老师,因为每一件作品都有一段温馨的故事,都是一次体验的过程,也是下一个活动的期待的开始。

三、总结与分享

每一次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包括教师、家长、幼儿各个方面,把握幼儿园发起、家庭实施的亲子体验式活动的全过程,积累亲子体验式活动的经验。总结哪些主题最受家长欢迎,哪些家园联系的策略最有效。记录家长对教育理念和亲子活动具体实施技能;记录幼儿发展等各方面的需求,积累生活中亲子体验式活动的活动方案,为家园共育提供经验典范,及时表扬活动中突出的家庭,为下一个活动增加更多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总之,以亲子教育为切入点,由幼儿园发起、家庭实施的亲子体验式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引领家长提升科学育儿理念的有效途径。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确定活动主题、通过不同途径把活动理念对家长进行指导和沟通,活动后及时进行总结。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亲子体验式活动,使幼儿、家长、老师在“体验”中共同成长。家长多侧面了解孩子的发展,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育的方法,在幼儿园引领下提升科学育儿理念。提高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力,挖掘生活中亲子体验式活动的主题,为家园共育提供经验典范,促进家园共育。孩子获得最真切地的个体的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注:此文章获河北省教育学会“校园文化研究”阶段成果三等奖

上一篇:材料员年度工作个人总结下一篇:销售目标任务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