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2024-09-28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共8篇)

1.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篇一

兵团干部在线学习2014年第二季度必修课参考答案: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单选

1.新型城镇化的新方式是()。(单选 2 分)[A]以人为本 [B]包容性发展

[C]四化统筹 [D]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2.中国的城镇化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3.()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单选 2 分)

[A]加快产业化 [B]加快城镇化 [C]农业现代化 [D]农业产业化 4.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举行,讨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规划方案。(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5.我国到()实现农业现代化。(单选 2 分)

[A]2015年 [B]2018年 [C]2020年 [D]2025年

6.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要注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纠正()。(单选 2 分)

[A]“半城镇化” [B]“被城镇化” [C]贵族化倾向 [D]城镇化“大跃进” 7.()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单选 2 分)

[A]十七大 [B]十八大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中央经济会议

8.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并没能从根本上打破“建设靠财政、经营靠政府”的状况,财政投入和银行贷款在投资中所占比重()。(单选 2 分)

[A]偏低 [B]偏高 [C]适中 [D]以上都不对

9.中央城镇会议首次提出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思路。(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10.“被城镇化”是违背农民意愿的盲目城镇化。(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11.新型城镇化的新动力是()。(单选 2 分)

[A]以人为本 [B]包容性发展

[C]四化统筹 [D]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12.城镇化过程必然要求加强环境保护,作为公共产品的环境保护,因其具有(),政府财政必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主要责任,这就要求政府财政加大投入以保护环境。(单选 2 分)

[A]排他性 [B]竞争性 [C]非排他性 [D]增益性 13.“半城镇化”是指城镇人口比率大于50%。(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14.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我国要形成(),推动我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制造业大国。(单选 2 分)

[A]引入劳动力制度 [B]工业转移制度 [C]均衡发展机制 [D]技术工人红利 15.城镇化可以创造供给,但是不能扩大内需。(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16.新型城镇化的新理念是()。(单选 2 分)[A]以人为本 [B]包容性发展

[C]四化统筹 [D]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17.()是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单选 2 分)[A]同步城镇化 [B]超前城镇化 [C]滞后城镇化 [D]逆向城镇化 18.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应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克服()。(单选 2 分)[A]“半城镇化” [B]“被城镇化” [C]贵族化倾向 [D]城镇化“大跃进” 19.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20.中国式结构性减税要适当逐步降低()比重。(单选 2 分)[A]个人所得税 [B]企业所得税 [C]直接税 [D]间接税 21.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单选 2 分)[A]正确 [B]错误

22.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过渡到()。(单选 2 分)

[A]低速阶段 [B]中高速阶段 [C]停滞阶段 [D]平稳阶段 23.201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单选 2 分)[A]49% [B]50% [C]51% [D]51.27%

24.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与城镇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单选 2 分)

[A]城镇数量 [B]城镇人口数量 [C]人口数量 [D]人口质量 25.()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单选 2 分)

[A]稳步推进城镇化 [B]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C]扩大人口红利 [D]减缓增长速度

26.2011年,我国城镇户籍人口率为()。(单选 2 分)[A]20% [B]30% [C]34.67% [D]51.27% 27.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产生活生态质量不断提升、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28.现阶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单选 2 分)

[A]提高增长速度 [B]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C]扩大人口红利 [D]减缓增长速度

29.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城镇化不协调的现象。(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30.()年我国进入上中等收入水平。(单选 2 分)

[A]2000 [B]2004 [C]2008 [D]2010 31.中国城镇化进入了()阶段。(单选 2 分)

[A]低速 [B]停滞 [C]粗放发展 [D]集约发展 32.我国处于城镇化阶段划分的()阶段。(单选 2 分)[A]初级 [B]加速 [C]成熟 [D]停滞 33.城镇常住人口与()存在“剪刀差”。(单选 2 分)

[A]乡村户籍人口 [B]乡村人口 [C]城镇户籍人口 [D]城镇人口 34.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在()出现。(单选 2 分)

[A]全国大部分地区 [B]南部局部地区 [C]东部局部地区 [D]北部局部地区 35.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把()放在第一位置上。(单选 2 分)

[A]人口城镇化 [B]土地城镇化 [C]城镇化率 [D]城区建设 36.中国要好的城镇化,不要不好的城镇化。(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37.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建设的后期阶段,城镇化速度很难再提高。(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38.城镇化“大跃进”导致“鬼城”出现。(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39.两个城镇化不协调是指人口城镇化与()不协调。(单选 2 分)

[A]土地城镇化 [B]资产城镇化 [C]城市化 [D]农村城镇化

40.城镇化极有可能是无可比拟的未来光明前景之所在,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之凶兆。(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41.“城市化”比“城镇化”更符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单选 2 分)[A]正确 [B]错误

42.下列不属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的是()。(单选 2 分)

[A]物质生产现代化 [B]科学技术现代化 [C]经营管理现代化 [D]资源环境优良化 43.城镇率的“剪刀差”值为()。(单选 2 分)[A]15.5% [B]16.0% [C]16.3% [D]16.6% 44.中国首次使用“城镇化”的最高官方文件是在()上通过的。(单选 2 分)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七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三中全会 45.城镇化的表现不包括()。(单选 2 分)

[A]非农产业不断发展并向城镇集聚 [B]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C]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 [D]农业文明的传播

46.城镇化能增加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合作,调整我国各方面的经济贸易关系。(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47.我国要深化改革,继续释放()。(单选 2 分)

[A]改革红利 [B]人口红利 [C]技工红利 [D]资本红利 48.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单选 2 分)[A]45% [B]50% [C]超过50% [D]达到60% 49.对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50.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难以持续。(单选 2 分)

[A]低成本 [B]快速 [C]集约 [D]高成本

51.()是以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建设为契机的农村城镇化类型。(单选 2 分)[A]地方驱动型 [B]市场推动型 [C]外资促进型 [D]发展推动型 52.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应尊重客观规律,顺势而为。(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53.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体制是城镇化发展融资模式变迁的主要推动力。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财税

54.政府往往用统一购房的方式把农民的地出让,导致()。(单选 2 分)

[A]“半城镇化” [B]“被城镇化” [C]贵族化倾向 [D]城镇化“大跃进” 55.土地城镇化速度要快于人口城镇化。(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56.在()上,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各类城市具体的城镇化路径。(单选 2 分)

[A]十八大 [B]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 [C]十八届三中全会上 [D]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 57.新型城镇化的新重点是()。(单选 2 分)

[A]以人为本 [B]包容性发展

[C]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 [D]以主题功能区规划为指导 58.新型城镇化的新核心是()。(单选 2 分)

[A]以人为本 [B]包容性发展

[C]四化统筹 [D]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59.我国城镇户籍人口率已经超过50%。(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二、多选

1.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取向和重点任务是积极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多选 2 分)

[A]稳妥解决“城市病”问题 [B]实现四化同步发展

[C]提升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D]适当降低城镇化门槛 2.城市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多选 2 分)

[A]交通拥堵 [B]地下管网排水不畅 [C]雾霾严重 [D]垃圾围城 3.户籍制度改革包括()。(多选 2 分)

[A]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 [B]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 [C]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的落户限制 [D]有序放开中等城市的落户限制

4.在城镇化过程中,国家要()。(多选 2 分)

[A]尊重农民利益 [B]确保粮食安全

[C]保护基本农田 [D]确保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5.政府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具体表现为()。(多选 2 分)

[A]增加对城镇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供给 [B]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C]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 [D]把住房保障纳入公共财产体系 6.我国有能力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是()。(多选 2 分)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强大的综合国力 [C]全面改革的规划 [D]人口基数大 7.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助于()。(多选 2 分)

[A]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B]实现现代化

[C]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D]解决社会问题 8.稳妥解决“城市病”要提供()。(多选 2 分)

[A]与城镇水平相适应的基础设施 [B]基本公共服务 [C]精神产品 [D]就业机会 9.高成本城镇化阶段的特征是()。(多选 2 分)

[A]土地高成本 [B]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C]公共服务能力与城镇化适度 [D]发展基础设施 10.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包括()。(多选 2 分)

[A]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B]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C]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D]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11.“三无”农民是指()的农民。(多选 2 分)

[A]种地没田 [B]就业没门 [C]“低保”无份 [D]无城镇户口 12.十八大提出我国要坚持走()道路。(多选 2 分)

[A]新型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镇化 [D]农业现代化 13.中低收入者面临()等诸多不便。(多选 2 分)

[A]住房难 [B]看病难 [C]上学难 [D]乘车难 14.中国城镇化的特殊性表现在()。(多选 2 分)

[A]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B]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叠加进行

[C]中国是一个城乡二元化国家 [D]中国城镇化阻碍大 15.国土空间划分为()。(多选 2 分)

[A]优化开发区 [B]重点开发区 [C]限制开发区 [D]禁止开发区

16.低成本城镇化阶段的特征是()。(多选 2 分)

[A]土地低成本 [B]劳动力低成本

[C]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欠账 [D]公共服务能力偏低

17.我国可通过()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城镇化发展。(多选 2 分)

[A]协调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关系 [B]建立地方税体系

[C]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 [D]扩大税收来源

18.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事件是()。(多选 2 分)

[A]人均收入进入中上等收入水平[B]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C]经济增速放缓 [D]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 19.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要()。(多选 2 分)

[A]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B]调整经济结构

[C]增加社会流动性 [D]克服利益固化 20.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分为()。(多选 2 分)

[A]初级阶段 [B]加速阶段 [C]停滞阶段 [D]后期阶段

2.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篇二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意义

城镇化, 也称城市化, 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必然归宿。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文明发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加快城镇化进程, 已成为中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选择, 成为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由之路, 也是推进工业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途径。

1. 加快城镇化进程, 是扩大内需、实现需求结构转型的重要动力。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目前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内需不足。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 中国经济也受到很大影响。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国内需求尤其是农村需求增长潜力巨大。中国农村人口是城市人口的两倍, 但消费总量仅为城市消费总量的90%。加快城镇化进程, 可以扩大内需,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社会投资需求水平。首先, 城镇化可以大幅度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城镇化推进的过程, 就是非农产业向大中小城市、小城镇聚集和农村人口市民化的过程, 如果中国保持1998年以来的城镇化速度, 城镇化水平每年以1.2%的速度递增, 每年将新增城镇人口约2 000万, 这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 必将加速提升中国消费水平。其次, 城镇化可以扩大社会投资规模。市场主导型投资的增加, 是优化投资结构,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城镇化带来的农村人口市民化和产业集群发展, 必将带来巨大的市场投资需求, 提高社会投资规模和效率。城镇化带来的持续投资, 必将拉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

2. 加快城镇化进程, 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 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加强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是当前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重要任务。2009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6%, 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但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 不仅显著低于发达国家70%的平均水平, 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50%的平均水平。中国第三产业水平低的基本原因是中国城市化水平偏低, 分散居住的农村人口比重过大, 不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加快城镇化进程, 不仅能推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而且能推动金融保险、商贸物流、研发设计、电子商务、信息咨询、旅游休闲、家政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 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

3. 加快城镇化进程, 是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抓手。

人口多、农民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 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调整城乡结构,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城镇化可以带动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配置的空间变化, 是优化城乡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加快城镇化进程, 应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高度,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关系, 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集聚, 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和生活问题;可以有效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共同发展;可以通过减少农民数量,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增加农民收入, 让农民过上富裕生活。

4. 加快城镇化进程, 是优化要素投入结构, 实现创新驱动型增长的重要引擎。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必须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这就要求在投入要素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实现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城镇化作为城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发展过程, 对科技创新有巨大需求。对中国来说,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因此, 加快城镇化进程, 应当由注重城镇化规模的简单扩张向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转变, 更加注重自主创新, 依靠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 加大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 促进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中国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2009年城镇化率达到46.6%,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城镇化整体水平偏低。

从中国的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的比较来看, 工业化的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而城镇化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上,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通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 2009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3 700美元。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指标按钱纳里的标准发展模型, 中国的城镇化率至少应该达到50%以上, 而2009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46.6%, 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

2.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中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重要表现是:许多城镇供水紧张、供电不足, 交通不畅, 道路短缺、公共绿地普遍减少, 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基本上是空的。

3. 城镇规划不够科学, 缺乏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在实施中随意性较大。

搞城镇建设, 规划制定非常重要。规划既要遵循城镇建设的一般规律, 又要结合本地实际, 体现自身特色。然而我们大多数地方的城镇建设规划却千篇一律, 一个模式, 没有地方特色, 而且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造成拆了建、建了拆, 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

4. 城镇经济结构不合理。

城镇是社会协调分工、商品交换的中心, 也是工业生产管理、经济协调发展的所在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协调分工的需求也将日益增长, 城镇中为生产服务的金融、商业和第三产业日益发达而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却非常滞后。

5. 城镇建设占有耕地不断扩大, 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

一些地方在“加快城市化”名目下, 大面积粮田被乱批乱占, 有的把地圈起来炒地皮, 有的用来建大规模农家乐, 有的用来建大规模花卉、苗木艺场等, 造成大量土地浪费。同时, 还存在资源过度开采, 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等问题。

三、加快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的对策思考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既充分发挥大城市“以大带小”的辐射作用, 又充分发挥小城镇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以产业化作为城镇化的支撑和基础, 又以城镇化推动产业化发展, 在城镇化过程中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达到城镇化的最佳效果。

1. 制定完善的城市规划, 促进城镇的有序发展。

城市规划是保障城市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直接规定, 对城市以及城市产业的发展具有长远影响。中国现行的城市规划法有许多内容还不完善, 导致城市规划工作缺乏严格的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 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约束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应尽快健全城市规划制度, 完善城市规划的内容, 促进城市的有序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是对城市、城镇发展规模、布局进行宏观的考虑, 是各级城市、城镇规划的前提。每个城市、城镇的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要有统一性、连续性, 专项规划要服从总体规划、每种规划要有一定的连续性。规划制定之后, 其实施与管理同等重要, 需要由专门的部门来进行规划的实施管理, 防止规划流于形式。

在规划中, 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 合理判断城市发展阶段, 发挥城市在区域中不同等级职能体系中的节点作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规模、不同区域位置的城市, 在产业与功能定位上是不同的, 如果能够正确判断城市功能与城市腹地范围, 那么就能发挥城市的潜力, 加快城市发展及其辐射带动能力。

2. 鼓励和支持大城市适度发展, 充分发挥好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 大城市具有超前增长的特点, 聚集经济效应最强。大城市还是综合性的服务中心, 是各种专业化服务的生产地。因此, 大城市的发展对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要鼓励大城市适度发展, 首先, 政府要彻底抛弃过去长期存在的抑制大城市发展的思想认识和政策倾向, 重视大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作用, 顺应城市化发展规律, 支持和鼓励大城市适度发展。其次, 区域中心型大城市要发挥自身的规模优势和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银行、保险、文教、卫生、科学研究、物流管理等现代服务业, 逐步构建起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现代服务体系, 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使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增长点。再次, 要加强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和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现代通信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和人才储备体系, 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最后, 在特大、超大城市周围要合理规划和建设卫星城市, 扩展大城市的发展空间, 缓解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和城市空间有限的矛盾, 形成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 实现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中国中小城市量多面广, 具有进入门槛低、发展空间广和吸纳人口潜力大等优势, 但存在功能不完备、集约程度不高、产业基础薄弱、就业压力大、部分资源型工矿城市困难较多等问题。中国中小城市今后发展的重点应是挖掘潜力, 完善功能。要按照形成与特大城市、大城市相配合的城镇体系的要求, 进行布局调整。东部地区要适当控制中小城市的数量, 重点提高现有城市的质量、品位、规模、层次, 增强辐射力。中西部地区可以在壮大现有城市规模和提高质量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城市数量。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 把功能单一、具备条件的中小城市发展成为综合性城市。具备旅游、交通、商贸、工矿等特定优势和文化、资源、产业功能的中小城市, 要进一步强化优势, 突出特色, 提高竞争力。

4. 积极有效地推进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是城镇体系的基础部分, 是大中城市的“母体”, 世界各国现有的大中城市无一不是从当初的小城镇发展起来的。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也是从小城镇蓬勃发展为主要特色。中国目前已有县城以外的小城镇4.2万余个, 人口2亿多, 其中建制镇2万余个, 集镇2.2万个, 但中国小城镇大都存在人口规模小、功能不齐全、经济组织少、聚集经济效应差问题。要发展小城镇, 提高它们的人口聚集和经济聚集性能是关键。对于缺乏产业基础的小城镇, 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 通过产业的聚集发展, 特别是专业化的产业聚集, 带动小城镇的繁荣。对于有产业基础的小城镇, 应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流通服务业, 通过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互联网等网络体系, 把小城镇纳入区域城镇体系中, 提高小城市与外部的经济联系能力, 使小城镇成为连接城乡经济的重要桥梁, 吸引人口向小城镇聚集, 最终实现小城镇向小城市的转化。

5. 完善加快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中国城镇化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于传统体制和政策不适应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注重体制创新, 改善政策环境。

一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步伐, 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条件下劳动力正常流动的新的人口管理机制。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居民身份的制度, 逐步放宽对农民进城及人口跨地区落户的限制, 进一步完善身份证制度。改变原先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划分方法。农民在城镇有固定的住房和稳定的收入来源, 都应当允许在城镇落户、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应从建立健全全国统一、公开、有序的要素市场出发, 统筹城乡就业, 逐步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打破对劳动力市场的垄断和地区保护, 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的渠道。

三是完善用地制度。应按照既有利于保护耕地、节约土地, 也有利于促进城镇化的原则, 要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 在逐步减少农民居民点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同时, 适当扩大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进一步加强土地规划管理, 通过完善供给制约和需求引导相结合的供地机制, 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强化耕地保护的经济机制, 提高耕地占用成本, 引导城镇建设利用非耕地资源和挖掘现有用地潜力。逐步完善土地租、税、费的法制, 加强土地置换、农村宅基地、乡镇企业用地和开发区用地的管理, 提高小城镇土地的集约程度。

四是形成有效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快城镇化进程, 促进各类城镇健康发展, 仅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探索各种有效的资金筹措渠道。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逐步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财政性资金的导向作用, 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 加大对公益性基础实施和公共实施的投入。改革和完善城镇财税体制, 逐步建立城镇建设资金保障体系。深化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 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建设和经营城镇基础设施。凡是能推向市场的都要推向市场, 实行市场化运行、社会化服务。改革城镇供水、供气、供热、供电、环卫、公交等的价格形成机制, 逐步实行企事分离, 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

五是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适合城镇化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参保率与保障标准,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缩小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水平的差距;在现有低保制度基础上逐步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参保人群;要大力增加保障性住房, 逐步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摘要: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既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道路, 也不能走许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 而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即“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当前, 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我们要抓住机遇, 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3.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篇三

博览会为公众提供了有关城市建设与管理的“视觉大餐”,期间举行各种论坛,中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为新型城镇化建言献策,为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宜居城市建设指点迷津。

一、2013中欧城市博览会亮点纷呈

此次中欧城市博览会展览面积达1.9万平方米,设1个综合馆和9个专题馆。综合馆分中、欧两个展区,集中展示中国城镇化发展主要成就以及欧盟城镇化发展历程与经验等。9个专题馆包括城市规划馆、绿色低碳馆、基础设施馆、智慧城市馆、金融服务馆、人文历史馆、公共服务馆、宜居城市馆和新技术馆。

“尽管我们不能指望一次展会达到实际的项目效果,但是至少能达成初步的意向和概念的判断,也会对推动未来中欧城市化的发展带来务实的效果。”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2013中欧城市博览会成果发布会上说,博览会把中欧合作推向一个务实的阶段,所谓务实即在一个平台上进行集中的展示。158家单位展示了自己的成果,不仅吸引了中国观众,而且吸引了欧方的企业和官员,收获颇丰。

值得关注的是,阿尔斯通公司、西门子公司、法国电力公司等一些企业都进行了非常精心的展出设置,相当多的中方企业和城市对他们的产品展示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同时,博览会上有很多城市展示出未来合作的基础,如广东佛山、上海宝山展出了中欧城镇化合作示范区项目,通过提供良好的空间吸引企业前来投资。

二、欧洲经验对中小城市更具借鉴意义

中国的城镇化是21世纪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面临着几亿农民进入城市后的就业、生活、住房等多方面的挑战。当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进入到大大小小的城市后,城市该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发展,能不能给他们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宜居的生活,这是新型城镇化不能回避的问题。中欧未来的密切合作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我们有非常庞大的市场。

在此次博览会上,我们看到了我国一些发展较快的城市走向现代化进程的轨迹,但是我们没有看到的是,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些边远城市还在为产业发展、居民就业、收入水平等问题而困惑苦恼。无疑,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要进行规划的设计、基础设施的改造、管理和治理的更新。在高速城镇化过程中我们的城市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多短板,也需要欧盟一些高技术和管理核心理念的支持。正是因为双方的优势互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从而必将产生巨大的潜在效应。

我国约有两万个城镇,县级市以上的城市660个,还有一万多个建制镇。其中,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5个,400万人以上的城市16个,100万人以上的城市84个,这对欧盟国家来讲都是特别大的城市。欧洲城市发展经验主要来自于中小城市,如瑞典的城市,人口大约10—30万。这些城市的治理与管理经验、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以及可持续发展模式对我国中小城市更具重要的示范作用。此次博览会上,尽管也有一些大城市的展出,如北京、上海、重庆,但更多的中小城市预示着更多的市场。

三、因地制宜避免盲目照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城市的管理者都到欧洲国家考察过,他们也学到了很好的城市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差距,一些城市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举个例子上海市嘉定区一个经济实力很强的小镇,2008年时从欧洲引进技术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建了一个很好的垃圾处理厂。因为他们去欧洲考察时看到,欧洲的垃圾处理厂就在城市的边上,没有一点异味,效果非常好。但在上海建好后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异味很大,产生了很多矛盾,原因在于我们的垃圾和欧洲的垃圾不一样。

显然,学习欧洲经验,不能简单地做一个“搬运工”,把欧洲的发展模式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土地上,而是应根据自己的国情有选择地吸取好的经验并不断创新,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史无前例的中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课题。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每一座城市都是由于某种历史原因而兴起,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要尊重历史,崇尚自然,传承文化。

四、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借鉴

从空间形态上看,城市发展模式可以粗略地分为蔓延型城市发展模式和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前者以美国为典型代表,后者则以欧洲和亚洲的城市为代表。其直观的表现是都市区的人口密度差异,美国等为代表的地广人稀、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城市地区平均人口密度不足0.5万人每平方公里,而欧洲国家城市地区的人口密度在0.8—1万人每平方公里。

两种不同的城镇化模式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不同。蔓延式城镇化必依赖以私人汽车为主导的机动化,美国每千人汽车拥有量超过800辆,公交出行的比重仅为10%左右,而美国也以占世界5%的人口消费着全球1/3以上的能源。紧凑型城市着重强调混合用地和功能区的有效融合,重点是通过鼓励城市地区的填充式开发和城市再生,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欧洲多数发达国家每千人汽车拥有量在500—600辆,城市的公交出行比重则普遍超过30%。相应地,欧洲城市人均汽油的消耗量不到美国城市的1/2。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可以大大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有效实现降低能耗、降低污染的目标,更好地体现了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

我国城市不仅要学习吸收欧洲发达国家解决问题的先进方法和经验,更要吸取它们在几百年城市化历程中曾经有过的教训;学习欧洲经验,不能仅仅停留在视觉表象上,更多的要深入到城市的制度结构、治理方式、管理方法中去,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五、走紧凑型城镇化道路符合中国国情

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能源约束,要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要求,大力提高城镇人口密度,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走紧凑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符合中国国情。

首先,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有利于紧凑型城市化的机制。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积极探索绿色GDP核算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分类管理,对重点城市化地区,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效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指标的权重。充分发挥经济激励机制的作用,通过公共投资、税制设计等引导城市向紧凑型发展。确保中心城区公共用地的供给,对人口密集地区的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供补贴。根据容积率和人口密度实施累退型税制等。

其次,要严格城镇建设用地标准,坚决摒弃摊大饼式的城镇化发展。进一步明确各类城镇建设用地标准,严格按照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米的标准,设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保持城镇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发展,在城镇土地规划控制指标中,增加经济产出、出行距离等效率标准。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镇功能混合布局。

第三,综合采取科技、价格等手段,切实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快重点技术创新,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着力在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循环经济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调整资源性产品价格,促进资源能源高效集约利用。

4.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篇四

何树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此后,“新型城镇化”成为一个热词。去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随后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今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正式出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不断丰富,要求更加明确。

为什么要提出新型城镇化

一方面,城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凸显。近年来,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低迷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常态。从国内情况看,中国经济已进入个位数增长期,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必须牢牢把握住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一个重要选择。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化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规模庞大的农民工阶层,与城市居民构成了“城市二元结构”问题。城乡二元结构还没解决,又出现城市二元结构,使得问题更加复杂。二是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带来的“城市病”问题。三是大量的农民工进城造成的农村“空心村”和土地撂荒问题。还有诸如土地占用过多、利用粗放,“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问题;“大拆大建”、“千城一面”,破坏城市文化和历史的问题等。

这些问题,党中央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期间,就已经注意到了。“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达到预期水平不成问题,关键是要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科学发展水平。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国城镇化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思路,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从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文献和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来看,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要求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新型城镇化是“质量明显提高”的城镇化。这是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同时,要促进“城”和“乡”的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新型城镇化是“四化”同步的城镇化。这是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即“三化”同步。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加速发展的今天,推进城镇化必须把信息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废。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的目的在于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让广大人民共同分享城镇化的成果,要让有意愿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融入城市,有就业支撑,有政策保障。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是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城镇化。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对推进城镇化提出了新要求。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这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就明确的方针,《“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规划了“三纵两横”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并据此提出推动相关城市群的发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

从世界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当城镇化率处于30%—70%之间时,是城镇化中期阶段,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我国的城镇化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阶段,需要积极推进,但又不能急于求成。具体来说,要着重解决好四个问题:

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表明,城市群在集聚人口和占国家经济的比重上,都占了主要份额。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以占全国1.5%的面积,集聚了5.9%的人口,创造了18.1%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群。未来要在东部地区和有条件的中西部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城市群,培育壮大一批区域性城市群。同时,要根据城镇规模和综合承载能力,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或社会保险参与年限等为基准,由各类城市制定公平合理的农民工落户标准,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

解决地从哪里来的问题。近些年来,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村庄用地没有随人口减少而减少,农村规划滞后,自然村布局零星分散,土地闲置和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突出。通过土地整理和增减挂钩等方式,统筹使用城乡土地,是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问题的重要途径。可以从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形势出发,推进村庄的适度集中。但关键是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避免出现农民“被动上楼”、耕地“占优补劣”、“实际耕种面积减少”等现象。

解决钱从哪里出的问题。城镇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以13万元作为农业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来测算,现有的近2.6亿农民工,就需要数万亿。需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包括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等等。另一方面,要让农民变市民,农民还必须有钱。这无外乎在土地上做文章、土地外寻出路。除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等增加收入外,很重要的是必须依法进一步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解决现代农业谁来搞的问题。城镇化客观上是一个农村人口逐步减少的过程,但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必须要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从目前农村的现状来看,基本上是“年轻的走,老少的留;有文化的走,没文化的留;健康的走,病弱的留。”这样的人力结构,显然很难担负起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任。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依托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工商企业等,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农民变农业工人等方式,来增强农业的效益和吸引力,让人觉得扎根农村有搞头、划得来。同时,应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城镇优秀人员进入农村,实现城镇人口和农民的双向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同步发展。

5.走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篇五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发展,也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进程

城镇化是农村的人口、产业、生活方式逐步转向城市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体系和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型过程。我们研究城市和城镇化战略,就是从城市和城镇化的角度,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质

(一)城市的形成和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首先,城市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西方国家用100年到300年的实践,完成了城市化进程。目前,全世界已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到城市。其次,城市是新技术创新的平台。机关、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都集中在城市。GDP的80%—90%是在城市产生的。再其次,城市是对外开放的平台。城市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进入世界经济的大门,城市的招商引资占了95%左右。城市一般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城市,也可以分为顶级城市和低级城市。大城市即顶级城市,能赚取经济链条当中附加值最高、利益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利润。低线城市没有转移资产的能力。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引进外资就是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的逐次递进,产业转移的规律也是这样。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质

城镇化就是社会发展中,农业活动比重下降,非农产业即工业和第三产业活动比重上升的过程。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城镇居住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进程靠工业化进程来支撑。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流动、大搬迁、大转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思想的进步。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30%以上时,城镇化就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当前,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认为,21世纪影响世界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西方的技术革命,一是中国的城镇化。2003年以来全国每年转移1700万农村人口,目前,中国农村仍有4亿多剩余劳动力要从低生产力水平的农村转移到高生产力水平的城市中来。推进城镇化不单纯是人口向城市集中,不单纯是搞城市建设、建高楼大厦。当前,非洲有些国家城镇化率很高,但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贫民窟。印度的农村经济时代,以及城市的繁荣造成了大批的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在首都新德里的外围,贫民窟几十年不变,并逐渐扩大。

党的十七大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在“五化”当中,城镇化是当前加速推进的一大战略。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具有四个特点:

一、城镇化的本质是增加非农产业的就业岗位,是统筹城乡、把农民就业纳入到整个政府的统一政策安排当中去。

二、城镇化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解决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

三、城镇化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运作,相互推动,同时进行,城镇人口增加和农村人口减少形成互动机制。

四、城镇化最突出的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城镇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并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过程,不仅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包括城与乡、新城与老城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统一。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的发展,也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进程。

(三)城镇化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从经济角度看,有利于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西方经济研究机构预测,中国的城镇化要求再建100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大城市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在经济上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大城市效率高、集约性强,节约资源和土地。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大城市发展,城市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其次,从社会角度看,有利于扩大就业,保持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市有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生活要比农村生活更方便、舒适。城市为居民搭建了平台,有利于扩大就业范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化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当中来,为城市的发展,为农民的转移,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再其次,从文化角度看,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素质,繁荣文化生活。城市要建设文化产业和娱乐、消费等各类服务产业,特别是在文化、教育、保健、休闲、旅游等领域,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需求。城市的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以及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对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从政治角度看,有利于执政建设,有利于民主法制的深化与实践,有利于巩固执政基础。城镇化促进了城乡环境的改善,使物质优越成为现实,环境改善和物质条件的优越又促进了社会稳定,保证了群众的安居乐业。这是政治建设的应有之意。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建设,几个村庄的人组成一个农村社区,有利于增进交流、转变思想,加深对政治的理解。农村社区人才聚集,容易选出好的致富带头人。同时,纳入物业管理,引入第三产业,有利于深化基层民主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一)城市必须坚持宜居

宜居是指适宜于人类生活和居住。城市建设不仅要适宜人们生活,还要适宜人们的创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适宜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城市是否宜居,不仅要看城市的经济指标,还要看城市能否满足不同层次的居民对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出行便利性、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是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指标。城市发展要不断回归舒适、休闲、健康、安全和文明等人类最基本的追求,使人居环境更贴近自然、与自然和城市文化和谐,已成为居民的普遍追求。

(二)城市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合理布局城镇体系、协调城乡关系、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提高城乡居民素质、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改善城市环境。城市建设包括房屋建设,是高能耗的领域,占整个社会耗能、耗材的30%%。因此,不能随意拆迁,搞重复建设,必须一劳永逸,建设“百年住宅”,才能体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城市功能不可能一次性完善,必须着眼于城市长远发展可能,注重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为城市发展留出规划、留出空间。

(三)城市必须是基础设施完备和公共产品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形成城市的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如行道树、绿地等不创造直接效益,需要政府投资,发动企业和社会单位管养。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调控城市布局,优化配置市民学校、托儿所、医疗、居住、办公、商业、银行等城市空间。要坚持规模适度超前,使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燃气、雨污系统、绿地系统、环卫设施、停车场建设配套完善。在建设过程中同步配套市政管网,地下设施一步到位,各类管线具备一次性承载能力,以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四)城市必须是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首先是自然的、历史的,城市文化就是城市的特色。“城市就像打开一本书,进来一看就知道这个城市的抱负。”城市面貌的改善不仅是外在的,而是增加了文化的内涵和感

染力,展现了城市的精、气、神。城市文化体现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上。沂河、祊河、陷泥河就是临沂的特色和优势。其次,文化是建筑的。各类建筑标志着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特点。江苏邳州市展现的是楚汉文化,临沂新农村应该充分展现汉晋文化的风格和特色。再其次,文化是地域性的。文化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沂蒙精神和红嫂精神就是临沂的文化。展览馆、博物馆是城市的基本要素,没有展览馆、博物馆的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城市。总之,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如果只追求外来的东西,城市的特色就会消失,形成千城一面的状况。我们要保护好城市的老建筑,保护好城市的文化,每个年代都有代表性的建筑,使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更加清晰,并且世代相传。

(五)城市要向数字化管理发展

城市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城市管理是城市正常运转的保障,不仅包括市容市貌的管理,还包括基础设施等硬件的管理。城市管理不能只靠单一的政府部门,市民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市民素质的提高,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才是城市管理的根本。要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以信息化、智能化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要按照“责权利相统一、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将管理重心由市向区和街道转移,发挥社区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基础性单元作用,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

(六)城市必须经营,走市场化道路

经营城市是城市发展的理念,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城市建设的主体必须依靠经营,财政收入只是维护、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通过经营举债,使城市资产逐渐做大,使城市资本产生还债的能力。近年来,临沂市打破依靠财政搞建设的旧思维,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盘活城市存量资产,通过经营拓宽城市融资渠道,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空间。2004年国家开发银行对临沂的评估值是36亿元,2008年转变为一次性贷款60亿元投资城市建设。因此,必须将经营思想贯穿于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对城市的各类有形、无形资产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经营,实现城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

(七)城市必须是开放、包容的城市不仅是市民的,也是农民的;城市是全国、全社会的。城市的包容性、开放性决定了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无论贫富,无论国界,谁都能进入这个城市。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允许街上有乞丐。这只是管理问题,但不能拒之门外。人民对城市的要求是苛刻的,又是宽泛的。现代化的城市必须具备开放、包容的胸怀,迎接各类人员的到来。

(八)城市必须是安全的城市应该让居民感到安全,居民应该对城市及居住区周边的治安状况、交通出行生活,对发生地震、火灾、水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时政府的作为有安全感。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过程,既是财富积累的过程,也是风险积累的过程。现代化程度高度依赖基础设施,水、电、路、燃气、通信、供热、网络等设施既造就了现代化文明,也造就了城市问题的多发性和突发性。城市政府应该增强城市安全意识,制定完善防灾与预警系统,积极应对突发性灾害,同时,为城市发展留出安全空地、预留用地、备用地,楼与楼之间要达到一定安全程度,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

(九)城市必须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6.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篇六

内容摘要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过程。而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地理等条件都是不同的,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城镇化进程和问题。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与世界城镇化历程既有共性,同时各种表现形式也反映了中国国情.我们必须联系中国城镇化的历史和具体问题,研究出适合中国的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城镇化、中国、特色、道路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城镇化道路是指实现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原则和方式,所要解决的是怎样实现城镇化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城镇化类型的选择、城镇化动力和实现机制选择及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我国城镇化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49—1957年,城镇化稳步推进。从新中国成立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时期,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吸收大批农民进入工厂,城镇人口有计划的增长。1949—1957全国人口64653万,市镇人口9949万,相比建国初城镇人口增加了2400多万,年均增长7.O%左右,成为城镇人口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全国城镇化率从1O.6%提高到16.3%,年均提高0.6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是从1958— 1978年,城镇化大起大落,是城镇化徘徊、停滞的阶段。由于受“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城镇化率2O年只提高1.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08个百分点,甚至有几年是负增长。1958—1978全国人口96256万,市镇人口l7245万,城镇化率l7.9%。

第三阶段是从1979年一l995年,城镇化稳步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城镇的发展,在1979年前后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如允许知青回城等,从而使城镇人口,特别是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快,出现了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1984年中央政府又颁布了新的户籍管理政策,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镇务工经商和进镇落户,修正了1960年代以来的市镇建制标准,从而使全国城镇数量迅猛上升,1994年底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22个,平均每年增加32个。按第四次人口普查口径,城镇化率也由1978年的18%,上升至1993年的28.14%,年均增加0.63个百分点。

第四阶段是从l996年至今,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普及程度有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自2001年以来,中央在“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推进城镇化的战略,调整部分限制和不利于农民进城的政策因素,我国城镇化在原来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出现了城镇化的冒进态势,在全国范围内,正常的发展和人为的拉动,使我国城镇化率迅速上升。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有657个设市城市,建制镇增至19683个,城镇人口达~069079万人,城镇化水平51.27%。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断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表现为:(1)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具有阶段性,全过程呈现S型状态,即初期发展缓慢,当城市化水平超过20%后则加速发展,接近70%后发展又趋缓;(2)大城市超先发展,不仅大城市人口增长,大城市数量增加,并逐渐形成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3)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4)工业化水平愈高,城市化水平也愈高;城市化水平提高,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也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我国城市化进程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基本相同,有力地吸引了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城市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地紧张的突出矛盾。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基本相适应。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已经形成,特别是城市群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我国的城镇化也存在着以下问题:(1)城镇化建设存在导向偏差、财权事权不对称;(2)基础设施水平发展滞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3)各城市发展缺乏协调性,即重复建设、结构趋同,城际竞争、行政分割导致市场分割等;(4)城镇化的发展偏重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城市、特大和超大城市的发展,忽视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缺乏活力。(5)在城镇化过程中比较注重城市规模的扩张,硬件设施建设,房屋道路广场的建设等等,这种方式虽然迅速拉动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增长,城镇人口和消费当然也在增加,但城乡二元结构尚未解决,城乡差距仍在不断扩大,没有为农民真正转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机会,即我国城镇化未能完成农村人口的彻底转变,大量农民工进城却不能落户定居,建设城市却不能享受城市福利,不能享受市民待遇。城镇化的模式与各国经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及人口、土地资源等条件密切相关。按照政府与市场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以将世界城镇化发展概括为以西欧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的城镇化,以拉美和非洲部分国家为代表的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等三种模式。不同国家、不同的城镇化模式所获取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值得我们研

究、汲取和借鉴。

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的城镇化。以西欧为代表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机制在这些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政府则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城镇化与市场化、工业化总体上是一个比较协调互动的关系,是一种同步型城市化。

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的城镇化。由于美国政治体制决定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属于地方性事务,联邦政府调控手段薄弱,政府也没有及时对以资本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加以有效的引导,造成城镇化发展的自由放任,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过度郊区化,城市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城镇建设无序,空间和社会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城镇化发展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探究国外城镇化发展过程,目的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按照中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引导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机械照搬“一般规律”、盲目套用其他国家的经验,甚至强制推行某种模式,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时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县域经济。具体到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上,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内涵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城镇化道路。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基本要求。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就是要尊重城乡居民在城镇化中的主体地位,协调城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使包括进城农民、失地农民和低收入市民等各类社会群体均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就是要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全体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就是要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把进城农民作为城市的平等市民,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要认真考虑他们的社会需求,并积极引导他们适应城市社会,改变原有的意识、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进城农民的市民化。

二、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保护资源环境、集约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推进集约型的城镇化,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内容。在城镇化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把城镇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有机协调起来,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基础,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推动城镇

发展从以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向以内涵增长为主的集约型转变。做到高效利用和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节地、节水、节能和环境友好的集约型城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重视城镇建设的质量和功能,引导城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是区域城镇化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从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理论来看,在城镇化初期,区域城市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城镇数量的增长;在城镇化中前期,大城市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逐渐增强;在城镇化中后期,区域内城市群体逐步形成壮大,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模式不是城镇化发展的规模模式,而是城镇化发展的区域模式,是适应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的集中型城镇化与分散型城镇化的结合。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各自比较优势,引导各类城市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定位城市功能,促进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发挥城市间互补的综合优势,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以大带小,既克服大城市发展中的局限性,使大城市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基础支撑,又使中小城市获得集聚和增长的动力,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四、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市场推动与政府引导下的城镇化道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前提。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纠正人为主观因素所造成的偏差,既要避免人为设置资源要素合理流动的阻碍,又要防止脱离经济发展实际,仅凭个人意志“拔苗助长”式的城镇化建设。尊重市场选择、运用市场机制是防止城镇化进程出现偏差最有效的手段。当然,市场不是万能的,城镇化需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因此,城镇化的进程管理应以市场为基础,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城镇化的质量管理则需要发挥政府的政策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能。由于市场的内在缺陷,政府必须要在区域与城市规划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政府适当有效的宏观调控,用规划、财税、行政等手段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五、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推进城乡统筹的城镇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推进城乡统筹的城镇化,是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彻底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把“三农”发展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建立起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

促、共同进步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从而实现城乡互动、城乡交融、城乡一体的城镇化道路。

总之,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现代化建设,工业化的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三农”问题的解决、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市场经济的发展、跟上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全面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都要求加快我国城镇化的步伐,并根据这些具体国情改变我国城镇化滞后的局面。

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

2.赵桂英、周顺栋《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历程及思考》

7.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篇七

城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是随着工业化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 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和规模扩大, 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 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甚至消失的历史过程。

(一) 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本世纪头20年我们的中国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没有农民的小康, 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村不稳, 难保国泰民安;农业基础不牢, 国家难以强盛。因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必须突破“三农”这一关口。而推进城镇化发展, 可以促使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小城镇转移, 有利于增加农村人均占有资源, 实现耕地的规模经营, 从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同时, 城镇化也是一个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过程, 进城农民通过实现就业, 可以提高收入;留在农村的农民, 通过土地的规模经营也能实现增收。城镇化还是城市文明向农村渗透、促进乡村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村的过程。苏州城镇化的发展实践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去年苏州的城镇化率已达72.3%, 远高于52.6%的全国平均水平。苏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93∶1, 为全国最低, 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市居民。苏州已实现城乡低保、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三大并轨”, 保证农民和市民享受均等的社会福利。由此可见, 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二) 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本世纪中叶我们的中国梦就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城镇化则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 一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 必须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即一国在经济结构上推进工业化的同时, 必须在社会结构上同步推进城镇化。世界发达国家成为强国的过程就是其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的过程。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向强国迈进, 必须自觉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努力推进城镇化, 进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三)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持久内生动力

中国梦的实现以国家富强为基础。这要求我们既要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 更要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对中国这样的大国, 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立足于内需。而城镇化的发展由于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 可扩大消费需求;那些进城的转化为城镇居民的人由于收入增加, 同样扩大了消费需求;而且还可带动住房、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和医院、学校等服务业的投资需求。我国目前城镇化率仅为52.6%,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城镇化率有望达到60%, 到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将达到80%左右, 将有数亿农民进城。因此, 城镇化将成为扩大内需最持久的内生动力。

(四) 城镇化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力

中国梦的实现就是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 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而经济发展的高质量, 其基本内涵之一就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们在夯实农业基础上, 做强工业, 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和质量, 都依赖于城镇化的发展。因为第三产业与城镇化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关系。提高城镇化水平, 有利于拓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根据国际经验, 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 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时, 将推动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业以及商贸、餐饮、旅游等消费型服务业的发展, 从而改善民生;同时, 城镇化的发展, 带动金融、保险、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的大发展, 从而提升农业、工业的效率和质量。

城镇化转型刻不容缓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城镇化取得了明显进展。1978年到2012年, 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7.1亿人, 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2.6%,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城镇体系逐步完善, 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 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初露端倪。城市群已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大规模的农民进城务工就业, 改变了亿万农民的命运, 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有效地支撑了工业化快速发展, 助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在短短30多年时间内, 我国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时间才走过的进程, 为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进行了探索,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农民工市民化步伐缓慢

城镇化虽然表现为经济的城镇化、空间的城镇化或土地的城镇化、但其核心或落脚点是人口城镇化, 即化农民为市民, 真正融入城市。农民进城是干更有效率的工作, 取得更高的收入, 享受与老市民一样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待遇, 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但是, 回望中国的城镇化, 虽然从数字上看, 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步入了城市社会, 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是, 被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2.6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 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他们不仅经济地位低下, 而且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 他们的利益诉求常被忽视, 成为城市边缘化的无所归依的社会群体。由于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这部分农民工产生了很强的社会离心倾向, 有的甚至以过激的方式发泄对企业主、政府和社会的不满, 成为城市犯罪增加、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而且, 还衍生出留守老人、妇女、儿童问题、民工潮问题、城乡两栖人口问题等。这是一种不彻底的低质量的畸形的城镇化, 是把农民工仅仅作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工具”、城市居民生活便利的“工具”, 是企业对农民工劳动力价值的剥夺和城市政府对农民工应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剥夺, 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违背, 从而极大地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农民工难以市民化, 门槛在于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城轻乡的体制未消除, 并且在城市内又演变成老市民与没有城市户籍的农民工等外来人口的“一城两制”或“一城两策”。

(二) 片面追求城镇化速度和城镇规模与形象

正是城镇化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意义, 所以全国各地掀起了推进城镇化的热潮。但是有的地方走偏了城镇化道路:一是超越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环境承载力, 提出过高的城镇化目标。目前, 全国有183个地级市提出建立国际大都市。全球也就是纽约、伦敦、东京算得上是国际大都市, 我们的北京、上海还相差甚远, 地级市提出过高的城镇化目标无异于痴人说梦, 只会导致做表面文章。

二是“拔苗助长”。有的地方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不是把主要精力用于以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来推进城镇化, 而是靠县改市、镇改区等行政区划的变动迅速累积城镇人口。虽表面上看, 城镇化率提高了, 但由于没有产业支撑和较强的财政实力, 转户的农民相当多并没有改变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 生活质量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这不是我们所要的真实的城镇化。

三是追大求洋求新。有的地方片面理解城镇化, 把城镇化等同于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形象的提升。近年来, 许多城市发展不因地制宜, 开始了新一轮的造成运动。扩旧城、建新城, 搞大广场、宽马路、大公园等各种景观工程, 浪费资源。甚至一些贫困县、市盲目攀比, 追大比美, 超越自身经济实力建新城, 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 抬高了农民进城的门槛。有许多县市片面追求建设用地指标, 一味追求迁村并点, 强迫农民上楼, 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也产生了诸多失地农民问题、拆迁问题, 影响了民生和社会稳定。

四是忽视城镇功能的完善。有的城镇虽然形象很光鲜, 但“有城无市”、“有镇无产”, 缺乏对农民的吸纳力;有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足, 居民生活极为不便, 也影响了产业的积聚;有的城镇没有进行科学规划和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 使城镇富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和地域民族特色的街区遭到严重破坏, 陷入千城一面毫无魅力可言的尴尬境地。

(三) 城镇化发展不协调

一是城乡发展不协调。长期以来, 我国为了工业化实行了城市偏向政策, 甚至不惜牺牲农村、农业、农民利益发展城市和工业, 导致发达的城市、落后的农业和凋敝的乡村并存。具体来讲, 就是我们搞了5个“剪刀差”: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征用农地形成的“剪刀差”、城乡工人工资的“剪刀差”、城乡公共服务的“剪刀差”和人才“剪刀差”。改革开放30多年,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 大量农地通过政府运用“土地剪刀差”即低价征用农地高价向开发商卖地, 从农民手里剥夺了约39万亿, 为城镇化积累了大量资金。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仍然存在, 导致农民增产难增收;城乡公共服务的“剪刀差”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贫困。人才“剪刀差”抽走了乡村精英, 加速了城市的发展, 使农村、农业的发展缺乏支撑。

二是区域发展不协调。特大、超大城市以及城市群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地区除省会城市发展状况较好外, 其他城市发展迟缓。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极不均衡, 这是导致民工潮难以消退和“城市病”产生的重因。

三是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第一, 发展机会不均等。行政级别高的城市拥有更多的资源分配权和有利的经济政策。以城市建设用地为例, 2000年到2010年, 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的建成区面积增长了95.8%, 而同期县级以下城镇建成区面积仅增长了50.9%。再以重庆为例, “十一五”期间, 国家每年下达给重庆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平均为150平方公里左右, 其中93%用于保障重庆主城区和30个区县城用地需求, 而900多座小城镇获得的指标仅占7%。第二, 城市间存在较大的公共服务差距。2010年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人均教育支出、人均床位数和人均医生数分别是县和县级市的1.97、2.6和2.8倍。第三, 特大镇发展自主权不高。2010年千强镇镇区平均人口已经达到7.6万人, 这些事实上的中小城市普遍存在城市管理职能不足, 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不适应实际需要等问题。

(四) 城镇化道路不可持续

城镇化要持续发展必须依赖资源环境的持续的承载力。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本就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但由于城市粗放的发展方式未根本转变, 又导致资源能源浪费严重, 城市后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例如, 城乡建设用地利用粗放。目前城市人均建设用地133平方米, 超过国家规定80-120平方米的标准。然而在农村人口大量减少的同时, 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减反增。2000年至2010年我国农村人口减少了1.37亿, 但村庄用地却从2.17亿亩上升为2.21亿亩。全国600多座城市中400多座缺水, 地下水位下降, 停水限水的现象经常出现。环境状况堪忧, 我国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相当严重, 城市垃圾围城,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而且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增加, 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总之, 中国城镇化转型已刻不容缓。一方面, 遵循城市化率在30%~70%的区间快速发展的规律, 我们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另一方面, 要保证城镇化的质量, 就得走新型城镇化之路。因为, 让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以往主要依靠廉价农村过剩劳动力供给推动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将难以持续;随着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强化, 主要依靠大量资源能源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将难以持续;随着公共服务供求矛盾日益凸显, 主要依靠低成本公共服务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也将难以持续。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势在必行。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是大战略, 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城镇化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所谓新型城镇化, 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 使城乡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不断提高城市政府的治理能力, 让人生活的更美好。其次是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以及区域发展要协调;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协调;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发展相协调;人口积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务相协调。再次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就是要坚持节地节能、生态环保,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和谐宜居的新型城镇。

(一) 坚持人口城镇化为核心

城镇化虽然包括城镇规模的扩大, 城镇质量的提高, 城镇形象的改善以及城镇产业的发展, 但城镇化的本质核心是人口城镇化, 即化农民为市民。所以, 坚持以人为本, 在中国农民为人口的大多数且农民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仍然不高的状况下, 推进城镇化应以农民为主体。既要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农民工的市民化;又要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让城乡人民共享繁荣成果。二是注重提高居民素质。因为城镇化是一个人口接受现代城市文明熏陶而提高自身和社会群体素质的过程。所以, 不能脱离现代城市文明的普及和社会群体素质的提高, 而单纯从物质文明建设推进城镇化。三是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 倡导“创新、和谐、公平、自由”, 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 使城镇具有人情味, 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 促进新老市民的快速融合。

(二) 坚持因地制宜, 多元化发展

我国人口多, 城乡有不同的发展规律, 而且区域间资源环境差异大, 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 这些决定了城镇化的推进不能一个模式, 不能一刀切。单纯从大城市或小城镇某一方面的发展来推进城镇化, 是不符合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的。我们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同时要推进城乡一体化, 而不是一样化。突出文化品质, 突出城镇特色。

(三) 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的调节作用, 尊重农民希望进城、缩小城乡差距的强烈愿望, 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尊重基层和群众的实践活动和创造精神, 不失时机地推进城镇化。同时, 任由市场自发调节, 其结果必然是城乡分离、贫富对立, “城市病”蔓延和城镇建设无序, 所以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舆论导向、规划布局、组织协调、政策扶持和法制保障和体制创新的推动作用。

(四) 坚持“四化”同步发展

城镇化是由农村农业的推力和城镇的二三产业的拉力相互作用演进的。它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以工业发展为根本推动力, 以第三产业发展为后续推动力。没有农业发展, 城镇化发展就失去了人口支撑、食品支撑和原材料支撑, 城镇化就成了无缘之水。所以, 在农业基础不扎实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 无异于沙上建塔。对于我国快速的城镇化, 我们必须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维护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城镇化的发展还应以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为前提。只有二三产业发展了, 才能加快农民进城的步伐, 才能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此外, 信息化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 应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同步发展之路。

(五)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镇化虽然是减少农民的过程, 但不是要消灭农民, 更不是要消灭农村, 而是最终在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基础上实现城乡融合、城乡共荣, 城乡人民公平共享繁荣成果。我们千方百计吸纳农民进城, 但相当一个时期内让全部农民化为市民是不现实的。即使到2030年我们的城镇化水平达到70%, 农村仍将有5亿左右的居民。面对如此众多的农村人口, 我们决不能听任其自然发展, 决不能任由农村衰落。而是在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同时, 更多地关注农村、农业、农民,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是城镇化、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更是推进城镇化应持的一项原则。新型城镇化应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当前特别注意的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 不能拔苗助长, 防止农民“被上楼”。要同步推进社区服务业, 为群众就业和生活提供便利条件。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土地流转要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 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 确保不擅自改变农地用途。

(六) 坚持以深化体制改革为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体制的改革, 今后我们的持续发展仍需通过改革来提供强大推动力。针对我国城镇化面临的诸多体制障碍, 当前要以户籍制度、土地出让制度和城镇行政管理体制为重点进行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就是把那些附着在户籍制度的服务都剥离开来, 还权于进城的农民工;土地制度改革就是保护耕地基础上怎么样给农民更多补偿, 让农民失地而不陷于贫困。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使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 这是遏制“城市病”的需要, 也是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快速发展的需要。当然上述改革还要依赖于财税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教育体制、金融体制和社保体制的改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换。

(七)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要建设集约紧凑、绿色低碳、和谐宜居、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城镇以及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对此, 要完善城镇功能, 增强综合承载能力。要尽快推进资源能源的价格改革, 使其能合理反映资源能源的稀缺程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鼓励引导形成循环利用资源、节约使用能源的产业体系;要加快节能建筑发展、推动新能源的普及应用;要优先发展城镇公共交通, 提高公交出行比例;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 提高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倡导和激励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居民消费方式和行为;加大对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及破坏生态的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更新城镇管理理念, 创新城镇管理方式, 完善城镇治理结构, 提高城镇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实现城镇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乃翔做客央视.讲述苏州城镇化建设之路.中国江苏网, 2013-03-13.

[2].徐宪平.面向未来的中国城镇化道路.求是, 2012, (5) .

[3].唐任伍.中国60年城市化进程四次剥夺农民民生.新浪微博, 2013-06-26.

[4].冯奎.城镇化政策的重心应移向中小城市.凤凰网, 2012-07-04.

[5].李松.城镇化承载压力已显现小城镇人口剧增.半月谈, 2013-06-13.

8.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篇八

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美丽城镇建设为载体,积极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增后劲,奋力走出一条新常态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的青海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

针对新形势下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省委、省政府高端统筹、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了《青海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导意见》,决定从2014年起利用5年时间,安排40亿元省级专项资金作为引导资金,与既有渠道资金、社会资金统筹使用,形成聚集效益,重点打造80个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的美丽城镇,每年支持16个美丽城镇建设,每个城镇安排3000—6000万元投资。工作开展以来,省发展改革委会同各地区,已安排下达32个美丽城镇建省级专项资金16亿元,实施项目191个,项目总投资66.57亿元。截至今年2月底,已累计完成投资51.3亿元。通过持续不断的建设,打造了门源县青石嘴镇、共和县龙羊峡镇等一批美丽城镇,城镇环境进一步美化,市政道路、供排水、供热、供电等市政基础设施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特色鲜明、生态环保、设施配套、宜居宜业、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高原美丽城镇初具规模,为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

2016年,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省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加大力度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积极打造湟中县拦隆口镇、乐都区瞿昙镇、互助县加定镇、祁连县峨堡镇等16个美丽城镇,计划安排省级专项资金8亿元,从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综合整治城镇环境、打造城镇特色风貌、提高城镇综合管理能力、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8个方面部署开展工作,加大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力度,确保按计划完成年度建设目标任务。

上一篇:鼠年简短又洋气的祝福语下一篇:护理爱岗优质服务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