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作网络新闻

2024-06-28

如何创作网络新闻(共8篇)

1.如何创作网络新闻 篇一

企业如何发布网络新闻稿,发布新闻稿有哪些方法呢?

举办新闻发布会:请行业及大众媒体参会,由企业新闻发言人对外公开发布企业重大消息。这种方式对企业来讲,费用花费很高,而且是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大型企业才有这样的号召力和媒体关注度。

自建媒体关系:大型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品牌部或叫市场部或企划部,团队中有一位媒介经理,去搞媒体关系,如果企业有重要新闻,通过这些媒体关系发布。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比较直接比较快,费用少;缺点是工作难度大,媒体范围小,发稿数量受限制。

发稿公司代发:发稿公司在媒体传播方面比较专业,而且资源和服务流程都是现成的。发稿公司通过挖掘企业的新闻事件,撰写成新闻稿,然后通过自身的媒体资源发布到全国各大媒体及网站。国内著名发稿公司优渡网甚至可以借助新闻通稿的模式将企业新闻同时在数百家网站同时发布。可搜索优渡网,找到其官方网站,然后联系在线工作人员,优渡网发布新闻费用较低。

新闻发布有时分析

1.通过网络新闻发稿系统发布的高质量新闻稿件,能够获得大型新闻网站首页展示的机会,这些新闻网站每日的访问量大的惊人,恐怕传统的电视广告,都不具备与这种互联网媒体相媲美的能力。

2.通过为互联网新闻工作者提供新闻素材,使得自己公司的品牌形象传播到互联网的各个角落。3.网络高质量的新闻稿件,可以获得互联网有效的转载,通过在新闻稿件中增加版权,文章出处,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网站外链,有效帮助自己网站在搜索引擎中关键词排名的提升。

将企业、商家、学校、医院、个人等的新闻(如活动新闻、新产品发布、品牌、广告信息等等)通过优渡网发布至门户网站新闻中心。达到高效传播、维护企业正面形象、营销推广的目的。

2.如何创作网络新闻 篇二

网络的兴起促进了社会信息的发展, 也成为新闻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现在我们经常能听到的耳熟能详的话:“上网去找吧”, “上网看吧”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 说明网络已被广大民众所认知和信赖, 有了问题, 遇到了麻烦, 每日读报, 看新闻, 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起来向网络求教, 因为相比平面媒体它具有视觉、听觉等感观多维度、便捷、及时、互动性强的的特点,

鲁晚报的视角延伸到各个方面, 对上午和中午发生的新闻事件, 进行详细的报道, 并力求有深度的挖掘新闻素材, 让读者能够读到“还是热的”的新闻, 真正的让晚报不“晚”。

2.3 加强深度报道, 树立专业形象

作为读者, 对某个新闻事件十分感兴趣, 并且希望能够更多的了解时间的内部, 始末和真相, 如果报纸能够契合读者这个心理的话, 将会在读者心目中树立一个专业的形象。例如, 齐鲁晚报在对“京沪高铁”开通的报道时, 没有拘泥于“北京”“上海”这两个站, 而是做了一个连续的报道, 记者带着摄像机亲自坐上了高铁, 并将每一个站都进行详细的采访和报道, 了解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例如高铁为小村庄改道, 高铁铺设工人日夜奋战的故事, 同时还报道了京沪高铁沿途秀美的风光, 并将这些照片和素材装订成册, 形成了一个图文并茂的高铁乘坐手册, 其报道的广角度和深度, 使京沪高铁有了不一样的历史意义。

2.4 虚拟与现实配合

比平面媒体更具有冲击力, 接收的信息更全面。如此次伦敦奥运会的比赛节目, 虽然人们能从平面媒体上获取中国运动员夺金的情况, 但对于因工作等原因不能观看到赛程的观众来说始终是个遗憾。然而网络视频的实况录相就能很好地为观众解决这一问题。它能让观众直接观看到赛场内外扣人心弦和感人的画面, 这是平面媒体用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正是因为网络时代所特有的新闻传播的特点, 它已成为受众获取天下大事

所谓虚拟与现实的配合, 也就是齐鲁晚报在稳住纸质晚报市场的同时, 应当在电子报纸的发行和浏览方式上有所创新, 尤其是要注重对年轻职场人群的关注, 多利用网络平台来设置“问卷调查”等,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 来同步的对现实和虚拟报纸的改革, 同时, 又要注意利用虚拟的快捷性, 例如, 晚报已经发行, 而又有重大事件的发生, 就可以在网络电子报纸上进行增刊, 对重点新闻报道, 以符合济南大部分人在晚饭后看电视和上网的习惯, 能够将最新最热的新闻, 及时的呈现给读者, 就能够不断的建立忠诚的顾客群体, 扩大市场影响力。

2.5 保持创新精神

齐鲁晚报作为济南晚报的巨无霸, 在保持市场份额的同时, 也要时刻警惕来源于其他晚报的竞争力量, 要不断地加强市场调查, 版面设计研发, 专访与独家报道的公关问题, 让齐鲁晚报保持充满活力的状态, 让自身在不断创新中实现突破, 树立良好的形象, 让其他的晚报在不断的抄袭和同质化的过程中被的主渠道, 人们更加信赖网络,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随着互联网这一立体媒体的蓬勃发展, 将提供真实准确的新闻作为当前新闻传播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提高从事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通讯员队伍素质建设, 确保新闻真实性。

2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是新闻工作者首先要遵守的工作准则。好新闻来源于生活, 新闻又因真实而美丽。在互联网时代, 网络新闻的

市场所淘汰。

3 结语

晚报同质化现象是报纸发展的必经阶段。齐鲁晚报应当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 并结合本报的实际, 进行差异化定位, 以创新为基础, 不断地的走符合自己的独特的报纸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富, 张未民.晚报新闻学 (修订版)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 (1) .

[2]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学术委员会主编.中国晚报学[M].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9) .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11) .

[4]新闻战线编辑部门.新闻战线[J].人民日报社, 2007 (1, 2, 3) .

[5]张金海, 姚曦.广告学教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5) .

(鲁北晚报社, 山东滨州256600) 来源, 无非是官方互联网媒体、各地省级新闻网站、传统媒体的电子版, 还是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自动整合的新闻等, 都是传统新闻业务的延伸。由于其传播面广, 影响力大, 这就要求记者在采写新闻事件时更要慎之又慎, 避免失实报道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 从专业水平上对新闻工作负责, 另一方面, 从一定意义上说, 新闻是记者用腿跑出来的, 不深入一线采访, 挖不出好的新闻线索, 更无法保障新闻的真实性。这就要求记者要亲历基层采访, 不断章取义, 道听图说, 让事实说话, 还原事实的本来面目。同时, 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互联网资源一大来源就是传统媒体的电子版面, 而任何一个传统媒体都有一支强大的通讯员队伍, 通讯员队伍的新闻功底对媒体质量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尽管大多数通讯员都能以其对新闻工作的热忱孜孜不倦的投身工作, 但他们当中也不乏有一些新闻理论功底不强, 工作不扎实的人存在。如有些企业通讯员自恃对企业工作了然于心, 在具体采写过程中, 会疏忽大意, 不细致, 更有甚者会凭主观想象提供新闻稿件, 这就给媒体新闻出版带来了隐患, 失实报道就不可避免, 固而我们要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 从新闻理论到新闻工作操守给予其培训, 让其真正为新闻工作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 网络时代的编辑工作也面临严峻考验, 它要求编辑不但要具备考量新闻价值的能力, 还要求编辑要对记者、通讯员采写的稿件要反复推敲, 更要对其舆论导向严格把关, 因为失实的新闻报道一旦在网络盛传, 其恶劣影响散播快, 一发不可收, 会让读者失去正确判断力, 不利于社会事业的开展。

反之在良好的舆论导向的指引下, 会推动社会事业取得大发展。近年来, 苏丹红鸭蛋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地沟油事件虽然让百姓触目惊心, 但今年以来, 全国各地开展的“食品药品安全走基层”系列报道见诸网络后, 则给广大民众吃了颗定心丸。这个系列报道让广大读者了解了全国各地为食品安全工作所做的努力, 也让我们追随记者的笔触一起见证了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新发展、新进步。正确的舆论导向让百姓增强了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3 坚守职业道德是不二法则

胡锦涛同志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就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 当今社会,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 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 新闻舆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 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胡锦涛强调, 新闻战线的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肩负的重大责任, 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发扬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兢兢业业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2011年8月9日, 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召开视频会议, 对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多部门联席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国家对新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议要求, 新闻工作者在活动中要在培育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上下功夫, 继承弘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 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 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 面对网络上利益、权力的诸多诱惑, 新闻工作者如何独善其身?如何坚守道德高地?这就要求每一位新闻工作者要注重自身休养, 不为利益所动。敢于弘扬正气, 敢于和违法势力作斗争, 敢于将细腻的情感倾注笔端, 说出事实真相。只有在工作中摆正自己的位置, 坚持自己的立场, 坚守职业道德, 那么, 我们的新闻工作才能真正的为百姓服务, 为国家服务, 才能称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只有有了明确的人生坐标, 工作起来才能不走板, 才能更好地服务大众, 传播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在“走转改”活动中, 我们记者历尽辛苦, 深入一线, 采写出了《铁路职工爱心接力:情暖千里返乡路》、《包头阿嘎如泰牧民的幸福生活》、《乡村教师王旭明的一天》、《大山里的水库建设者—朱礼会》等感人的作品, 这些作品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通过弘扬真善美, 让读者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同时, 也是通过记者的采写, 今年上海虐猫事件被曝光, 虐猫女的照片及资料也在网络上被人肉搜索, 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让人们读懂了丑恶。

自觉抵制“红包”诱惑, 树立新闻者形象。在网络上, 我们时不时会看到这样的报道, 当一些违规操作被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常会被暗示给“红包”, 通过“红包”让记者放弃采写, 然而, 很多记者坚守自己的工作底线, 一直奉行的一条就是要客观、公正地报道, 才有了一些负面新闻被见诸报端, 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采取相应措施, 让一些恶劣行为不再继续为害社会。笔者认为对于那种钻进了钱眼里, 失去了客观、公正立场进行报道的记者, 应该坚决清除出新闻工作者队伍。

坚决杜绝“有偿新闻”, 不让“有偿新闻”腐蚀新闻工作者队伍。1993年, 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发布了有关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然而现实当中, 绝大多数的新闻发布会或者邀请记者采访的活动, 都不同程度上存在赠送礼金的现象。组织者之所以要送礼金, 主要不是为了贿赂对方, 而是因为觉得辛苦记者来一趟, 不好意思。此时, 我们记者职业道德就面临考验, 因为拿人家的手短, 记者势必在采写过程中要对宣传对象给以感情分, 会影响稿件的客观报道, 长此以往, “有偿新闻”对媒体的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经常做“有偿新闻”的媒体会降低其公信力, 失去读者群。所以, 为了媒体的生存, 首先媒体要做到自己先正, 再以自己的言行教育记者。

3.如何创作网络新闻 篇三

一、注重编辑手法

(一)精心制作新闻标题

互联网媒体所能承载的信息是海量的,网友打开任何一个网站,呈现在眼前的都是层层排列的标题,很难快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而好的新闻标题能吸引网友的关注并赢得网友的好感。因此,对于网络编辑而言,精心制作好新闻标题极其重要。

制作新闻标题,必须抓住以下几点:找好角度、抓实体、把重要信息在标题中放大。随着获取信息载体以及途径的多元化,第一时间快速了解新闻事件的心理是很多网民的普遍心理。因此,包含网友想要知道的重要细节的信息才能吸引并留住读者。例如有这样一条新闻“包头市低保标准位列内蒙古首位”,正北方网在转载发布这条消息时,改成了“城镇居民每人每月550元 包头市低保标准位列内蒙古首位”(http://www.northnews.cn/2013/1024/1429071.shtml)。很多网民只要看过标题,就知道了其中最重要的信息。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尤其是很多会议的消息,更需要把标题落到具体的实体上,而不能简单地罗列某某会议某某时间在某某地点召开。这同样适用于社会新闻。例如有这样一则新闻《呼和浩特“7•11”特大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案 两名嫌疑人自首》,正北方网在转载时改成了《投资6.98万 回报千万/呼和浩特市“7•11”特大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案始末》(http://www.northnews.cn/2013/1021/1425760.shtml),点出了传销案犯用以诱惑人的利益设骗局,提醒网友留心上当受骗。很多网友读后感触颇多。

(二)仔细筛选信息,提升新闻价值判断力

网络媒体,因其容量大、新闻既要全,更要精作。仔细筛选信息,需要从业者提升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力。

具体来说,网络编辑必须抓住以下几点来快速判断新闻的价值,即贴近性、实用性、突发性和趣味性。搜集和整合信息是网络编辑每天要做的工作,但绝不意味着简单的粘贴复制,而是要练就“火眼”,在庞杂的信息中找出好看、可读、实用的信息,把这些亮点新闻推送到相应的栏目位置。

(三)包装新闻内容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其表达方式更为多元,相比传统媒体有限的版面空间以及表达方式,网络媒体能容纳大量的网页、图片、视频进行互动。因此,对网络媒体而言,一則新闻的表达方式和角度是多样化的,也是极其丰富的。2013年入秋以来,内蒙古的天气状况变化备受网友关注,正北方网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评论等表达方式,立体化地进行了多次跟进报道,满足了不同网友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创造了极高的点击量。作为网络编辑,必须具备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职业素养,比如视频的制作、图片的修改、互动话题的设定等。唯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制作出适合网络传播的精品新闻内容。

二、加强新闻策划能力

新闻策划能有效地利用和整合现有新闻资源,达到迎合读者以及提升媒体品质的双重效果。对于网络编辑而言,新闻策划的发挥余地更为广阔。一是可用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二是可以有效地展开编读互动,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大型会议活动、热点话题,都可以通过新闻策划表现出媒体自己的个性。在二次转载越来越不受网友喜爱的当下,把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做成条理清晰、图文并茂的专题或者深度报道,更能吸引网友的关注。通过信息的二次整合编排,同时添加大量图片、视频,并配以评论、互动等形式,增强了网络新闻的力量,个性也得到了彰显。

三、树立三个新闻意识

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编辑的新闻传播能力尤其体现在3个新闻意识上,即时效意识、包装意识、互动意识。

不夸张地讲,网络媒体的时效是以分秒来计算的,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报纸隔一夜再刊登,网络媒体要滚动发布,晚一步就失去了其新闻价值。因此抓时效是网络编辑时刻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网络编辑必须具有包装意识。从单纯地改标题、配图,到配背景资料、评论,增加延伸阅读、互动、视频、音频,到制作专题。这都需要网路编辑来掌握,而且很多时候这些复杂的表达手段都是由编辑独立完成的,所以必须娴熟的掌握这些技术。

网络之所以活跃,是因为它能真正与读者互动起来。网络编辑在制作新闻时根据需要,制作可供读者参与互动的平台,或评论,或投票,充分让读者参与进来,增加新闻的粘性。这样就把新闻做“活”了。

责任编辑:白洁

4.电视新闻创作能力的培养 篇四

摘要:电视新闻创作能力的培养是电视新闻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电视新闻创作能力包括写作能力、摄像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电视新闻写作能力和摄像能力的培养要结合电视新闻的特点和电视新闻观众的接受状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电视新闻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进行电视新闻采制的长期行为,才能逐渐形成电视新闻创作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电视新闻;扒新闻;新闻改写;新闻敏感

中图分类号:G 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91611-0130-03

收稿日期:2010-03-05基金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研究立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节目创作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0706061)。

作者简介:李永凤(1979-),女,内蒙古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新闻学。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媒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有意义的事实的报道[1]。由于电视手段的特殊性,电视新闻因其特有的视听结合的双重新闻传播渠道,其信息传播效果优于单纯的视觉信息传播和听觉信息传播,电视新闻也成为目前大多数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图像和声音是电视新闻传递信息所依赖的信息载体,图像是电视新闻所特有的信息载体,所以,无论业界还是学界,都十分重视电视新闻图像的采制,而忽略电视新闻的声音,尤其是电视新闻稿的写作。而电视新闻的接收状态一般为伴随接收,很少有人非常专注地收看电视新闻,除非是针对某一条非常感兴趣或与之关系、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伴随接收状态决定了人们获取电视新闻信息很多时候还是依靠声音信息的,所以电视新闻创作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电视新闻创作能力的培养就包括电视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电视新闻摄像能力的培养和电视新闻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电视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

(一)电视新闻写作的特殊原则

电视新闻写作与报纸新闻写作不一样,与广播新闻写作也不一样,除了新闻写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外,电视新闻写作还具有自己的独特原则。电视新闻是为眼睛而写,也是为耳朵而写。

首先,电视新闻写作要尊重视觉规律,声画对位,按照电视新闻编辑的整体构思、结构顺序和画面内容来安排电视新闻稿写作的顺序;电视新闻稿要反映电视画面的内容,又不要重复它;电视新闻稿要少而精,要实而具体,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都要交代清楚;电视新闻写作要主次分明,对于受众关注度高的信息点要叙述详尽,对于细枝末叶的信息则不言也罢。

其次,电视新闻是给观众“听”的,不是“读”的。所以,电视新闻稿要口语化,通俗易懂,注意对专业术语的通俗化解读,要谨慎使用代词、同义词,避免受众产生歧义;电视新闻要简短明晰,避免使用长句和复杂句,尽量使用短句,每一句只包含一个信息点或者事实单元;电视新闻写作要朴实自然,生动形象,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避免使用倒装句和祈使句。只有这样电视新闻才能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才能满足伴随接收状态下的观众的信息需求。

最后,电视毕竟是一种艺术,还要讲究艺术美感。所以电视新闻写作又不是独立的,而是与电视新闻画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声音与画面有机配合,才能实现电视新闻的传播魅力,得到观众的青睐。电视新闻写作还要注意节奏,文字稿的节奏要和电视新闻画面的节奏相配合。

(二)提高电视新闻写作能力的基本途径

1.扒新闻。所谓的“扒新闻”,就是让学生在观看电视新闻节目的同时,把电视新闻的解说词记录下来,并写下来,然后分析其写作特点。这也是对电视新闻解说的一种深度分析。通过这种深度分析,让学生细细体味电视新闻稿的写作特点。多次的训练能够使学生理解电视新闻稿写作的奥秘,从而认识到电视新闻稿写作的独特规律。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电视新闻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手法也有一定的差异。扒新闻的训练也就不能专注于一个新闻栏目或新闻节目,而是要对各种新闻节目都进行训练。“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通过对各类电视新闻稿的深度分析,能够对电视新闻的写作规律有一个逐步深刻的认识过程,从而理解电视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扒新闻的训练目的`在于学生在“扒”写新闻的过程中,揣摩电视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体会电视新闻写作的特点,从而潜移默化,渐入佳境。扒新闻要注意新闻节目的选择,节目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训练,所以教师要严把节目选择关。有时在教师的指导下,适当进行一些“反例”电视新闻稿的“扒写”训练,这样能使学生认识到“反例”的错误之处,从而在今后的实践中避免同样的错误。

扒新闻毕竟只是对成品的电视新闻的解析,只能让学生理性的认识电视新闻写作特点,还不能形成真正的电视新闻写作能力。按照认知教育理论的观点“,扒新闻”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认识电视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

2.新闻改写。新闻改写主要是向学生提供选定的报纸新闻稿,让学生将其改为适合电视特点的电视新闻稿。新闻改写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电视新闻写作与报纸新闻写作的不同之处,让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电视新闻写作的特殊性。

报纸:排球新规则是“劫贫济富”,中国男排主教练汪嘉伟在本届世界杯开打不久几次向媒体发布了这样的看法。

电视:中国男排主教练汪嘉伟,在世界杯开赛不久,多次向媒体发表看法。汪嘉伟认为:排球新规则是“劫贫济富”。

报纸新闻稿是用来读的,而且一般报纸读者的知识层次都较高,理解力相应要强。所以报纸新闻写作可以使用长句子,可以使用倒装句,而不存在读者看不懂的问题。电视新闻稿是用来听的,即便是电视新闻字幕可以读,但电视传播的线性规律,字幕转瞬即逝,不能反复阅读。而且电视新闻的接收状态一般为伴随状态,观众根本无暇看字幕。电视新闻稿要适合于“听”,就要通俗易懂,使用短句子,不要主谓倒装,新闻人物的名字要反复提及以免观众找不到新闻人物。

新闻改写的目的是通过改写训练,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电视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以及电视新闻写作与报纸新闻写作的区别。新闻改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学生的电视新闻写作能力,但是新闻改写和真正的电视新闻写作还是有本质区别的。电视新闻写作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环节,具体的电视新闻写作不仅仅受制于电视新闻的写作规律,还受制于电视新闻制作的整体思路,电视新闻的结构以及摄取的电视新闻图像。

如果说扒新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电视新闻写作是什么”的理性认识,那么新闻改写就向学生提供了一个“电视新闻写作不是什么”的理性认识。二者是一个“认识”和“辨别”的过程,但都不能代替真正的电视新闻采制训练。

5.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创作 篇五

摘 要:网络文学作为当代文学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它通过网络,结合时代的特点,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方式和特点,语言简化使表达和传播的时效性加强,适应了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特征,从而使其为人们所接受。

此外,它超越了制度化和商业化,自由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更进一步地体现了文学的无功利性。

网络这一媒体的出现必然会带来一种全新意义上的文学,它也将给当代文学充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将给当代文学以不同的影响。

6.如何引导儿童美术创作 篇六

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中,常会见到这样的一些场景:一些刚学会拿笔的孩子嘴里不停的嘟哝着,手则伸在触手可及的四周的地上、墙上、纸上乱涂乱画„„这些,在大人眼中只是些堆积在一起的乱七八糟的线条,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作品,更谈不上是杰作了;但在孩子的眼中可能就会是他正想象着的一架飞机或一辆汽车,它们正在云端飞翔,或在原野上奔驰„„­

二十世纪最伟大、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毕加索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学会像一个六岁的孩子一样作画,用了我一生的时间。”难以让我们相信:孩子的信手涂鸦却是大师的向往。然而这种令大师羡慕不已的艺术热情和本能几乎在每个儿童身上都有丰富的蕴藏,而作为我们幼教工作者,这时可千万不能忽视或小看了这稚气十足的“涂鸦”,许许多多的智慧火花就是在这时爆发的。­

通过近四年的实践,我深切的感受到在绘画教学中,与其说让我教孩子们画画,不如说我是大海里的一个导航灯塔,指引着孩子们在艺术的海洋里自由、快乐的畅游。以下就是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

一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投其所好。­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造的源泉。幼儿从“涂鸦”阶段过渡到“绘画”阶段,这中间“兴趣”是一条至关重要的纽带。幼儿的兴趣不是天生的,关键是教师在活动中的培养。在美术活动中,我主要通过音乐活动、语言活动、游戏等各种活动,通过幼儿的亲身实践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内在学习动机,让幼儿愉快地接受教育,成为学习的主人。­

陶行之曾指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呼吁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认为“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创造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就应努力去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在情感方面和小孩站在一条战线上”,要“客观的根据他们的欲望而启发他们的活动”。创造本身是一个思维过程,有准备期、酝酿期和验证期。幼儿由于受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美术在创造过程中往往和用各种材料表现美术形象的过程相依相伴的,不追求结果,创造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发挥是评价幼儿作品的主要依据。­

由于了解了他们的兴趣,就可以根据他们在此中所获得的内心的喜悦和满足,同时根据其年龄特点(如,对一项单一的活动兴趣不能持久、小肌肉还发育不完善等)。在学期中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让幼儿对绘画活动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比如:“手掌印画”、“手指点画”、“纸团压印”,以及“涂色”等活动。我把这些称之为玩色活动。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接受色彩的刺激,对色彩产生一种情绪表达的需要和欲望。­

其次,投其所好,形象选材。对于中班的孩子,选材犹为重要,在玩色的基础上我选择了一些具体形象性较强的内容,以圆形为基础形状展开绘画活动,从与玩色结合的“我吹的泡泡”到“苹果、橘子”,从“我的小鸡”到“毛毛虫”,孩子们在圆的基础上层层展开练习,其中的泡泡、苹果、小鸡、毛毛虫、气球、小花„„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形象,加上形象的儿歌和语言,孩子喜欢画、乐于画、也有东西可画。­ ­

二、在启发引导式教学中训练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人格。­

在经历了“涂鸦”阶段之后我们应当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往深层次发展开展一些做做玩玩、涂涂画画的美工活动,这样,既符合幼儿爱玩的个性,又能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丰富幼儿的想象能力,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最有效的途径。­

陶行之就曾提出要通过“六大解放”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接受新知识、新观念;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孩子动手的机会;解放儿童的嘴,让他们从问题的解答中增进知识,发展思维和理解能力;解放儿童的眼睛,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自然社会中的万事万物;解放儿童的时间,为他们提供自由发挥的时间。­

同时,新《纲要》中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因此,作为教师在活动中应处于主导地位,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尽量不做技法示范,应大量运用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方法。让幼儿看、摸、闻、尝、听,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表象,慢慢地依赖实物变成依靠头脑中的表象来思考,然后再教幼儿将实物进行类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教师的责任是不断地开拓幼儿的思路,使他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启发引导式教学让幼儿打破时空限制,进行分解组合、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甚至幻想。­

这时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有:­

1、收集材料变废为宝。带领幼儿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如小盒子、小塑料瓶、瓜子壳等,先让幼儿观察,想象它像什么,到想象它是什么和进一步联想他们在干什么。这样的思维进展,对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积极意义的。­

2、适合的美术工具,是创造想象的阶梯。美术工具的选择同样十分重要。幼儿在涂涂画画中,会用到许许多多的工具,如果不系统地进行安排,往往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不利,降低对活动的兴趣。美术工具的选择要适合幼儿,从干性工具(蜡笔)——半干性工具(水彩笔、钩线笔)——湿性工具(水粉笔);从单一工具——两种工具交替使用——两种以上工具合理安排。结合幼儿对造型、色彩、构图的认识,围绕工具的出现,有目的的向幼儿逐步介绍,并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和主动尝试自己想出的方法。­

3、组织形式多样化。给幼儿创设宽松的活动环境,使他们愉快自如地投入活动,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动方式灵活多变、富有情趣。在内容和形式上把激发幼儿情感放在首位,尊重每个幼儿的点滴创造,鼓励别出心裁的想象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引导幼儿乐意发现生活中不一般的情景。­

其次,下笔有神――幼儿大胆涂鸦、教师形象引导。­

刚刚开始的绘画创设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自由、宽松、充满创造气氛的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往往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一个民主的能够欣赏创新观点的社会环境必将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那么对待幼儿的“乱涂乱画”,我们切不可用“像不像”“对不对”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或盲目否定,而应敏感地捕捉幼儿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科学的引导。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选择并作出决定。做法有:­ ­

(一)为幼儿创设“美术活动区”。分区活动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并参与到活动中去。在美工区,我们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如各种纸、笔、油画棒、剪刀、绳子、颜料、纸板等,让幼儿接触美术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在玩玩、吹吹、涂涂、画画中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促进创造力的萌芽和发展。­

(二)开展“小小画展”,用幼儿作品布置教室。幼儿对自己的东西特别爱惜,不管自己的作品质量如何,他都希望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关注。我经常用幼儿的作品布置教室,贴在墙上,挂在窗上,摆在玩具柜上。不管画得好否,剪得光滑与粗糙,哪怕是做得歪歪斜斜,只要自己的作品展出了,幼儿都非常高兴。­

(三)画龙点睛--教师孩子一起说­

1、在美术活动的准备和开始阶段,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去捕捉和表达周围世界充满情趣的“点”,用富于童趣的语言易让孩子产生轻松、愉悦的游戏心理,与孩子产生共鸣,传递惊喜与激情,进而自然地激发幼儿活动的欲望。­

2、自信心是一切成功的开始,用欣赏鼓励的语言增强幼儿对美术活动的自信心,也是美术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教师欣赏、鼓励的语言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做到:一是要细心发现每一位孩子的点滴进步,关心孩子绘画的细节,表扬要切到实处,说到点上,如“这个眼睛画得很可爱!”、“你涂颜色真仔细!”让孩子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应该怎么画才算好!­

教师在运用欣赏鼓励的指导语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和时机,把握分寸与“火候”,而不是无原则地滥用表扬语,否则只能滋长孩子或骄傲、自满,或漠然、无所谓的心理。­

3、指导性语言的运用也很重要,适时、精练、恰当的指导语在用画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点拨和提高作用,但若把握不好则将会适得其反。教师应在一开始的活动中准确预见大多数幼儿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幼儿开始活动前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提醒幼儿;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切忌在一旁指指点点,貌似指导,实是干扰,应该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掌握“动口”的最佳时机;当发现幼儿已无法继续作画,表现出迷茫、或开始“画蛇添足”时,则是教师做个别指导的恰当时机。­ ­

三?经常适时地提供幼儿自主创作、自主表达的机会。­

“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就是给幼儿自己选择表达内容的方式和自由。教师要经常适时地提供给幼儿自主创作、自主表达的机会。如意愿画,幼儿在意愿画中可以大胆想象,大胆创作,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童心、童趣。如同一主题“小蝌蚪去春游”,幼儿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用彩笔画了一个美丽的池塘,一群小蝌蚪游来游去;有的采用手指画,用颜料点出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小蝌蚪;有的用黑色蜡光纸撕成一只只可爱的小蝌蚪,然后组成一幅漂亮的小蝌蚪春游图——幼儿创作形式多样,作品内容丰富,充分发挥了幼儿想象力。­

最后,尊重幼儿作品,“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是培养幼儿创造性人格的重要手段之一。每次作品完成之后,我都把全班幼儿的作品一张一张贴出来,让幼儿互相审视、交流。有时还让幼儿给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的和怎样画的,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讲述自己的构思。不管孩子的想法是否异想天开,只要是健康的,我都会给予肯定,并和全班幼儿一起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幼儿经过交流、审视、相互观摩,他们心里明白,谁的作品最新颖,谁的作品颜色最漂亮,自己的作品有什么不足——通过作品评价过程,幼儿能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观点,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不断提高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参加创作活动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幼儿正处于创造和发展的时期,他们需要教育者为他们打开创造的大门。美术活动是艺术领域的重要部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是美术活动的重要目标。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认真贯彻《纲要》精神,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幼儿创造力。­

­

7.论如何实现网络气象新闻通俗化 篇七

关键词:网络,气象,新闻,通俗化

一、引言

网络新闻和气象新闻都是新闻的子门类, 只是所依据的分类标准不同。网络是根据载体划分的新闻子类, 气象新闻是根据内容划分的新闻子类。二者的交叉结合部分就是网络气象新闻。简单来说, 网络气象新闻就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气象新闻, 即借助多媒体形式及网络技术传播的天气、气候变化或气象事业发展变动的事件或信息。

网络气象新闻的特点就是网络、气象、新闻三者的结合。气象信息不像其他信息那么通俗易懂, 这就需要记者、通讯员在充分了解气象新闻背后的事件后, 运用生动的语言把气象信息传递给公众。

二、网络气象新闻的标题

俗话说, “看书先看皮, 看报先看题。”上网看新闻, 更要先看标题。对于网络气象新闻而言, 标题更是一则新闻的灵魂。

(一) 网络气象新闻标题的作用

新闻标题在互联网上的重要性, 远大于在传统媒体上的作用。一个好标题就成为吸引眼球的关键, 也是一篇文章成败的关键。

在气象新闻写作过程中, 很多通讯员对自己的新闻作品起一个什么样的标题往往很纠结, 常常不知如何下手。也有一些通讯员干脆就随便起一个标题, 觉得把内容写好, 标题是编辑的事情, 这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殊不知, 这样做往往会使很好的新闻稿件被“葬送”掉。

与传统气象新闻一样, 网络气象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形式, 为了吸引公众阅读, 也必须让气象新闻标题“亮”起来。要写一个“亮”的气象新闻标题, 最主要的是要带着感情, 向读者传递出一种关怀, 而不是“明天天晴”“后天下雨”这样冷冰冰的表达。网络气象新闻标题的作用一是提示, 让人一望而知这条资讯要讲什么。二是吸引, 要尽力让网民产生非点击不可的欲望。

(二) 网络气象新闻标题的写作特点

新闻界普遍认为, 新闻标题有四个主要功能:概括新闻内容、评价新闻的意义、吸引读者的注意、美化新闻版面。也有人说,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 因此对于任何新闻来说, 标题都是相当重要的。

然而, 网络气象新闻标题与传统媒体代表的报纸新闻标题是有区别的。

对于网络气象新闻来说, 标题的“吸引读者注意”功能的重要性则更加突出。

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实题, 题文分家, 题长受限, 大多是单行标题。下面以具体的气象新闻标题举例说明:

第一, 实题。《“莫拉克”台风在台湾已造成291人死亡》;《广西连日高温晴热52个县 (市) 出现旱情》。

虚题:《天人合一奏奇效》 (讲人工增雨)

网络气象新闻标题最首要的功能是吸引点击, 吸引点击主要是通过表现内容的吸引力来实现, 因此网络新闻的标题更重对内容的揭示, 基本上全是实题, 标题直接提示新闻的具体内容。一般情况下, 网页上几乎就看不到一条虚题。

第二, 题文分家。《湖南今年暖冬了!》这个标题直接定义了湖南今年是个暖冬, 但是其文章内容却没有对暖冬进行解释, 更没有足够的气象数据说明这个观点, 文章只片面地说到某几日气温偏高而已, 这是明显的题文不符。

一般来说, 题文相符是传统新闻标题制作的一条基本原则, 要求标题准确概括新闻的基本内容。而在网络气象新闻标题上, 这一原则受到了冲击。对点击率的追求使网络气象新闻标题制作者想方设法地把自己认为最能吸引人的新闻事实以最吸引人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一来, 出于某种需要, 网络气象新闻标题故弄玄虚、断章取义、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就非常普遍。因此, 我们的通讯员在写网络气象新闻标题时一定要做到题文相符。

第三, 题长受限。《南方十余省气温全线飘红晚熟早稻被高温逼熟》。“高温”, 而且是十多个省, 可见面积之大, 早稻因为高温而“早熟”, 晚稻因为高温而发热, 一个短短的标题将新闻点基本都呈现在了读者面前。网络以海量信息为重要特点, 以湖南气象网为例, 主页面要安排尽可能多的标题, 因此网络气象新闻标题的字数比报纸要求更加严格, 一般标题不要超过20个字。

第四, 单行标题。非单行型标题:《麦香深处的万千气象——写在2012年夏粮丰收之际》, 首页标题应该修改为:《贴身气象服务助夏粮连续第7年获得丰收》。

除单行标题之外, 报纸常见的标题结构有引题+主题、主题+辅题及引题+主题+辅题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下, 不同性质的标题会分行展示, 因此报纸气象新闻的多行标题非常常见。而网络气象新闻是以点击标题的方式进入阅读的, 为了方便点击和浏览, 也因节约空间的原则, 网络新闻标题基本上都只有一行。但在网站二级、三级页面中的新闻标题则可适当地灵活处理。

(三) 网络气象新闻标题要注意的点

第一, 标题要准确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做到语句通顺, 不得无中生有、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例如:

错误标题:《长沙40℃罕见高温破历史极值明日高温持续》

错误解释:原文所指破的极值是就7月上旬而言, 标题可能让人误解为长沙从来没有出现过40℃以上的高温。

修改后:《长沙40℃罕见高温破7月上旬历史极值》

第二, 标题要通俗易懂, 禁止使用过于专业或晦涩的词语。标题中提及的人名如果不为人熟知, 应注明其身份或头衔;县市级以下地名应注明所在省份。例如:

错误标题:《切变线稳定长江中下游暴雨持续》

修改后:《冷暖空气对峙长江中下游暴雨持续》

第三, 具有较大的信息量。一条好的新闻, 提供给编辑和读者的信息量越大, 就越容易被编辑选中, 也容易让读者接受。

三、网络气象新闻中对文学语言的运用

气象新闻与文学语言的关系是, “新闻与文学的结缘由来已久, 在我国报业初创时期, 即在新闻纸上给文学辟出一块地盘, 称之为副刊。新闻与文学结合得好, 就能产生某种超越二者本身的优势——‘杂交优势’”。[1]

(一) 运用文学语言的必要性

在网络气象新闻中, 运用文学语言很有必要。一是吸引读者, 为读者服务;二是破解专业性、枯燥性问题;三是增加可读性、趣味性。

(二) 巧用修辞手法实现网络气象新闻的通俗化

1.比喻的运用。比喻手法可以让文章中说明、描写的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变成具体的、浅显的, 人们熟知的事物, 化抽象为具体, 变枯燥为生动。

例如, 气象学中云的类型有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 但是对于普通的市民来说却难以区分, 如果网络气象新闻直接把云写出来, 公众自然难于把握和理解。一些通讯员开动脑筋, 充分发挥想象力, 用“白色的羽毛”比喻卷云, 用“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比喻卷积云, 用“棉花团”比喻积云, 用“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比喻高积云。[2]通过比喻的转化, 不同类型云的形状被描绘得逼真传神、栩栩如生, 受众过目难忘。

2.拟人的运用。拟人即把物当成人来写, 或者把人当成物来写。这样的话, 不仅可以启发读者的丰富想象, 还会使得文章更加生动, 让文章不再生硬冰冷, 显得生动而富有感情。

例如, 第9号台风“苏拉”和第10号台风“达维”于7月28日相继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 8月初这对姊妹台风已开始影响我国。中国气象报记者及时予以报道《迥异处:“尺寸”、“脾气”、“力量”等各不同》, 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苏拉”和“达维”有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中, 有的是独树一帜, 有的是共而有之。有人形象地说, “苏拉”“个头大”, “达维”“个头小”;“苏拉”是“慢性子”, 移速较慢, 悠悠然;“达维”性子急, 移速快, 急匆匆。

3.引用的运用。有意引用成语、古诗词、格言、典故、民谚等。例如,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这是描写秋季的古诗词, 将其运用到网络气象新闻中可以增强说服力, 富有启发性, 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巧用以上这些修辞手法, 对于网络气象新闻的感情化、通俗化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结语

近年来, 公众对气象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全国各地的气象部门都开通了官方网站, 大部分主流公共网站也都开设了气象新闻专栏, 网络气象新闻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选取准确、客观、有新意的新闻标题, 灵活运用文学语言, 善用多种修辞手法, 有助于实现网络气象新闻的通俗化。

参考文献

[1]曾凡华.谈谈新闻与文学的杂交优势[J].新闻与成才, 2002 (7) :7-8.

8.新闻播音中的“再创作”策略研究 篇八

关键词:新闻播音;再创作;策略研究

新闻播音本身就属于一种创作行为,指的是以语言和声音为载体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新闻播音自身有着一套较为完整且系统的创作规律和创作方法。然而,新闻播音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一种简单朗读稿件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在开始播音之前,播音员需要对新闻稿件进行全面详细地准备和理解,整体把握稿件的核心内容,并准确定位稿件的报道基调,从而为新闻播音过程中保持新闻稿件的真实内涵提供保证。另一方面,播音员还应合理控制新闻播音过程中的停连、重音、节奏和语气等重要环节,而这些都属于新闻播音过程中的“再创作”。

1 新闻播音中“再创作”的作用

第一,新闻播音中的“再创作”能够提高节目的质量。新闻主持人的风格通常应该与节目的整体风格相适应,且主持人自身特征与节目的风格之间应该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对于部分新闻节目来说,通常可能会选择风格不同的多个主持人,且各个主持人之间都具有各自的人格和形象魅力,但是,不同风格主持人之间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且这些相通性应该充分体现出节目的总体特征。不同特点的主持人,其所表现出的个人魅力和主持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新闻节目的基本内涵,这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特征是节目获得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1]。

第二,新闻播音中的“再创作”是主持人形成个人魅力和风格的基础。新闻主持人通常具有自身独特的主持风格,这也是其形成自身人格魅力,以及展示个人才华的基础。在大部分人们所熟知的新闻主持人当中,有些主持人风格抑扬顿挫、情感细腻、形象庄重;有些主持人风格质朴自然、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各种不同风格的主持方式,成就了大批个性特征明显的优势新闻主持人[2]。

第三,新闻播音中的“再创作”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新闻播音员对于新闻内容的“再创作”需满足人格化、个性化和亲和力的基本要求,这也是时代发展对于新闻播音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闻播音中的“再创作”需要新闻播音员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特征,并利用自身的风格对相关信息内容进行特定的处理[3]。

2 新闻播音“再创造”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第一,盲目追求亲和力,造成热情过度。部分新闻节目在定位自身特征时,比较关注观众需要和喜好,这就需要新闻播音员能够以一种较为亲切的方式和态度来向观众传达信息,而不能产生生硬和刻板的感觉。然而,若播音员掌握不好亲和力的表达方式和程度,则会产生过度热情的问题,且观众得不到相应的回应[4]。

第二,盲目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忽视新闻稿件的准确性。目前,新闻节目的主要特征就表现在对于信息量的追求,但是,若新闻节目仅仅追求信息量,而不注重播音节奏的控制,就会导致播音员出现读稿不走心的问题[5]。

第三,盲目追求公正性,而不关注表达的态度。传播新闻的主要目标包括传达相应的社会理念以及传递新闻信息。尽管新闻播音过程中的客观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若播音员对于新闻信息过于客观,则就会成为信息的传声筒,进而失去了再创作的意义[6]。

3 新闻播音“再创作”的基本素质要求

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新闻节目播音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身观点和情绪的影响。而新闻播音中的“再创作”会受到播音员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观的影响,这就要求播音员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提炼、综合、体验、分析和观察,并通过艺术方法和手段加以表现,并将新闻再创造的内容通过语言的形式传递给观众。

第二,具有较强的现场采访驾驭能力。对于新闻播音员来说,采访是一项基本的工作,新闻节目主持人或是播音员自身应不断加强知识的积累,扩展自身视野,充分融入社会生活之中,广泛地与社会各界人士相互接触,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积累社会和人生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新闻洞察能力。通过新闻现场的采访实践,新闻播音员能够深化自身对于新闻时间的人士,及时捕捉和发现社会热点事件,从而提高其在社会生活中提炼和捕捉新闻信息的能力。

第三,专业的新闻素质。新闻专业素质指的是新闻主持人和播音员最为基本的专业能力,是外在能力与内在能力的相互结合。因此,新闻主持人和播音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注重内外兼修,提高自己对于语言和声音的驾驭能力,熟练掌握语言使用技巧。由播音员的外在修养来看,其应具有较强的语气、节奏、音重和语调调节能力,以及语言表达技巧,并通过恰当的方式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播音过程中;从内在素质来看,其应具有感情真挚、思维敏捷、逻辑清晰等特征。

4 新闻播音中的“再创作”方法

第一,新闻制作的细节化。真实性是新闻节目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而新闻的细节内容则是其血肉。新闻主持人和播音员需要对新闻的内涵与价值進行准确且迅速的判断,并准确抓住新闻信息中的细节价值。只有全面准确地把握和分析新闻的真实发生背景和意义,才能够及时捕捉新闻信息的价值,准确快速地掌握其细节。

第二,节目风格的个性化。一档新闻节目若想获得观众的认可与喜爱,一项基本的条件就是具备观众易于接受的播音员,因此,新闻主持人和播音员个人风格的形成是新闻节目获得成功的一项主要条件。新闻主持人和播音员应在新闻节目的采编过程中充分与采编人员相互交流,积极参与节目的制作工作,增进播音员与编辑和记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使采编人员更加了解和适应主持人和播音员的个人风格与播音方式,再对节目进行定位。

第三,表达的口语化。通过亲切的、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播报新闻,不仅能够提高节目的亲切感,而且会更加易于被观众所接受。同时,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更加符合新闻节目自然、亲切的节目定位,表达方式更加灵活多变,有助于实现新闻制作者与观众时间的沟通。相关的新闻播报实践表现,口语化的播报方式更加能够吸引观众,并深化其对于新闻信息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陈诗慧.论新闻播音的个性创作[J].决策管理,2009,1(9):6465.

[2] 许红艳,张启浩.论广播通讯语言的在创作[J].声屏世界,2008,1(1):5657.

[3] 李莉.论新闻播音中的情感[J].科技向导(下),2010(6):313314.

[4] 杨帆.真实亲切逻辑——播音必须坚持正确的在创作道路[J].文教资料,2009,1(8):9798.

[5] 周庆华.浅谈新闻播音的再创作[J].当代旅游(学术版),2010,1(04):100102.

上一篇:归国证明下一篇:小小动物园的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