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9-23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

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材分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 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文本横 跨司马迁的一生,对他遭受宫刑后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伟大的人生壮举进行了细腻感人的描写,折射出人物崇高的精神与品格,充分诠释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了解《史记》。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力目标: 品读语句,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与恰当。

研读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与历史背景,充分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丰满的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伟大精神,深入理解“发愤”的精神内涵。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鼓励学生用真情和真言具体表达自己的心 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激 发学生的民族豪情。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鼓励学生勇敢面对人生的逆境,做生命的强者。[教学重点] 品读语句,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与恰当。研读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与历史背景,充分 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丰满的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伟大 精神,深入理解“发愤”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跨越沉沉的历史之门,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从字里行间感悟司马迁的 伟大,深入理解“发愤”的精神内涵,获得撼人的精神力量,更获得与文字共鸣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抛出话题,感受早年发奋的司马迁。

1.对于司马迁这个人,同学们了解么?(板书:司马迁)2.说到司马迁,不能不提到闻名古今的《史记》,那对于《史记》,同学们知道多少关于《史记》方面的内容?这是一部怎样的书?(板书:《史记》)

3.要完成这样一部纵贯历史长河3000余年的史学巨著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偏偏要写这样一部书呢?(板书:写)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5.学生读后交流。

6.师述:环境的熏陶、家庭的影响将司马迁与史学紧紧相连。(我们用几个字简单概括一下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受影响,努力学史)

父亲的临终嘱托对司马迁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7.出示句子: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 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8.教师范读,学生交流从中体会到的内涵。9.父亲的遗言悲凉而执着,让我们用心感受,学生再次齐读句子。

10.身为儿子的司马迁岂能不明白老父的心?此时此刻,望着泪流满面的父亲,聆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在想些什么呢? 11.学生交流。

12.司马迁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我们同样用7个字来概括这段段意:记嘱托,整理史料)

13.你从司马迁忙碌的身影中体会到了什么? 14.学生交流。

15.父亲的嘱托,人生的理想,司马迁毅然挑起了这前无古人的历史重担。那么,他是怎样写《史记》的呢? 16.学生交流。(板书:发奋)17.学生质疑。18.板书:发愤。“愤”教师加点。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愤怒,愤懑,气愤...)

19.学生举例。

20.那么到底是什么事使得司马迁满怀愤慨,发愤写成《史记》呢?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的第三自然段,找找关键语句,联系课外资料,谈一谈。21.生交流:李陵事件。

22.教师相机叙述:正义直言,却换来牢狱之灾;耿耿忠心,却落得酷刑加身。对于这样一个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血液里流淌着自尊自强信念,心底里有着建功立业梦想的血性男儿,受到如此惨无人道的折磨,司马迁——(出示)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23.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24.奇耻大辱、悲愤欲绝,也许此时,死,对于司马迁是最简单、最好的解脱。但是,他这样做了吗?

25.出示引读: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26.“发”教师加点。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发愤写成 《史记》呢?请同学们静心默读下面的文章,用心体会。27.音乐起,学生品读,而后交流。28.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 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29.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你听到了司马迁怎样的声音? 30.学生充分交流、朗读。

31.师述:司马迁在痛苦中挣扎,在屈辱中抉择。最后,他终于战胜了酷刑,战胜了痛苦,战胜了屈辱,更战胜了自己!(谁能用7个字来概括这段内容?——受酷刑,发愤著书)让我们再次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32.齐读相关语段,配乐。

33.师述: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出示(配合音乐与插图):大雪纷飞的寒冬,司马迁伏在冰冷的竹简之上„„ 夜深人静,昏黄的油灯下,司马迁又提起了手中的笔„„ 狱卒尖刻的笑声中,司马迁眉头紧锁„„

中秋之夜,满头白发、重病缠身的司马迁仍然写着„„

34.让我们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听到了他怎样的心声? 35.学生描述。36.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37.此时,这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仅仅是用墨在写就吗? 38.学生交流。

39.师述:痛苦、耻辱,没有让司马迁屈服,血泪和生命凝成了辉煌巨著,因为:(生齐)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 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40.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 41.学生交流,擦去板书“发奋”,板书:忍辱负重 百折不挠。

42.让我们用心朗读第三自然段,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为了完成父命、实现理想、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伟男儿!43.学生齐读。

三.表达心声,回归本源,一生回味伟大的司马迁。

44.师述: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从10岁开始攻读史书,20岁开始四方游历,36岁父亲去世

后就着手整理史料,40岁开始编写《史记》,53岁才完成了这部辉煌巨著。《史记》,几 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最后一段,谁也能用7个字来总结段意:耗心血,完成巨著)45.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让我们用手中的笔,用凝练的语言表达我们的心声: 司马迁,我想对您说„„ 46.老师也难耐心中的激情,(出示教师书写的对联)齐读:忍辱负重用生命写成巨著 百折不挠以血泪著就史书 横批:中华伟男儿

47.让我们永远记住“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让我们永远记住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 司马迁,让我们好好读读辉煌巨著《史记》,让我们永远为我们伟大的民族而骄傲和 自豪吧!(板书:辉煌巨著 前无古人)[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 写 《史记》

忍辱负重 辉煌巨著

百折不挠 前无古人

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叙写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宫刑之后, 不忘父亲嘱托, 忍辱负重, 发愤著书, 耗费13年时间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这正是一曲“愤”歌成绝唱。

设计理念:

新课程强调语文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学生课堂的生存状态, 让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探究, 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基于这样的理念,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顺疑导学, 以疑促悟, 以学定教”。先让学生围绕题眼“愤”质疑提问, 然后教师重构教材, 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走进文本, 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探究“愤之因、愤之由、愤之行、愤之果、愤之理”, 学生一路在品味着“愤”歌的意蕴, 领略着司马迁的人格魅力, 同时也在提升着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 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2.补充有效资料, 实现超文本阅读,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读题质疑, 明确目标

1. 出示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 从课题中的“发愤”一词, 你想了解哪些问题? (司马迁的“愤”从哪儿来?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又是怎么发愤写《史记》的?结果怎么样?)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做引导,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动机, 并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做出正确评价和调整。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就是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拓展文本, 知晓“愤”之因

1. 司马迁的“愤”是从哪儿来的?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说一说。

2. 补充资料, 学生阅读后谈谈对“司马迁悲愤交加, 几次想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这句话的理解。

资料:公元前99年, 汉武帝派李广的孙子———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征匈奴, 不幸的是李陵的士兵遭遇匈奴八万骑兵的围攻。经过八昼夜的战斗, 李陵率步卒斩杀了一万多匈奴兵, 但由于得不到后援, 弹尽粮绝, 李陵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 汉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 后听说他投降了, 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 趋炎附势, 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 现在却附和汉武帝, 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对李陵的看法, 司马迁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 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 对朋友讲信义, 对人谦虚礼让, 对士兵有恩德, 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 有国士的风范。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 深入匈奴, 孤军奋战, 杀伤了许多敌人, 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的情况下, 仍然奋勇杀敌, 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之所以不死, 投降匈奴, 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 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 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并施以酷刑。

(设计意图:把课内和课外的内容有机结合, 目的是让学生深度了解司马迁悲愤的原因:一是飞来横祸给自己带来的灭顶之灾;二是宫刑给自己身体和精神上造成的巨大创伤。由此引发学生与司马迁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与之命运共悲悯。)

三、生本对话, 探究“愤”之由

1. 司马迁最终并没有血溅墙头, 而是发愤写《史记》。他为什么能这样呢?他究竟是怎么想的?请你仔细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 找出理由, 完成填空。

司马迁悲愤交加, 几次想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但他想到了_______, 想到了_______, 想到了_______, 于是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2. 组织学生交流。

(1) 想到了从小听到的故事。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 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 心里十分激动。 (从滔滔的黄河水和古代英雄的故事上汲取了力量。)

(2) 想到了父亲的嘱托。司马谈临终之时, 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如果轻生, 父亲一生的愿望将无法实现, 愧对父亲在天之灵。)

(3) 想到了自己的努力。 (1) 受父亲的影响, 司马迁刻苦读书……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2)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如果轻生, 自己为完成《史记》所作的努力将付之东流。)

3. 司马迁想到这些, 他突然明白了——— (引读) “人总是要死的, 有的重于泰山, 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 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生接读) 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引导学生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设计意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依据这一基本理念,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潜心会文, 含英咀华, 在读中感悟、品味、理解和欣赏语言文字。与课文中的人物、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交流。学生通过和文本深度对话, 知道了司马迁发愤的理由, 感受到了司马迁的坚贞不屈, 深化了对司马迁形象的认识。)

四、想象描述, 感受“愤”之行

1. 司马迁又是怎么发愤写《史记》的呢?引导学生想象描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情景 (填空) :

夜深人静, 司马迁_____;天色微明, 司马迁______;三伏酷暑, 司马迁_______;数九寒冬, 司马迁_______。

2. 组织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课文中叙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内容很少, 需要想象拓展, 想象拓展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司马迁是如何化悲愤为动力, 发愤写《史记》的, 从中感受他顽强拼搏、忍辱负重的人格魅力。)

五、填写数字, 感悟“愤”之果

1.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结果怎么样?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完成填空。

就这样, 司马迁发愤写作, 用了整整 () 年时间, 终于完成了一部 () 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 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2. 从所填的数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六、畅谈收获, 分享“愤”之理

1.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给你什么启发呢?

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三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解决书后目标题:“发愤”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你能不能通过自己的默读,在旁边画画、写写?(生阅读批注)

师:你们的自学很成功,能抓住关键地方,看见文字背后的内容。那么,司马迁又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

生:老师,我从两个感叹号看出了他在发愤写《史记》。因为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感受到,他要活下去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才会痛下决心,发愤写《史记》的。

师:自己的感受是最珍贵的,别人是无法代替的,请你读出这两个含有感叹号的句子。

师: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你能说出这句话中隐含的其他语言吗?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因为父亲的遗愿还没完成。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我不会就这样被压垮的。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我要完成我心爱的《史记》。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我要忍,要坚持。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因为我不能死得比鸿毛还轻。

师:什么样的死比鸿毛还轻呢?

生:比如,遇到一点点挫折就自暴自弃,自杀了,这就是比鸿毛还轻。

师:那什么样的死比泰山还重呢?

生:就是死得有价值。

生:比如邓小平爷爷,他一生为人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死了还把眼角膜捐献出来,这就是重于泰山。

生:比如说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而牺牲了,这就是比泰山还重。

生:比如说王二小,他为了把敌人引进埋伏圈,不惜牺牲自己,这就是比泰山还重。

师:你们理解得很透彻,就是这样对比着去理解,谁能把这句话读给我们听听吗?“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生读,再读,读出反问句的强烈语气)

【点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真实感受。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从一个字去挖掘,还有的从课文的标点符号去考虑,可以看出学生在思考,在探究,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所以还给学生自主的课堂是有效的。

4.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篇四

1、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齐读这句名言。

2、谈话:你知道是谁说的吗?(司马迁)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用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的一句话来解释,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3、你认为司马迁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呢?为什么?(因为他耗尽毕生心血,忍辱负重,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

二、精读课文,品悟“发愤”

1、学习第一自然段(小小少年时的梦想)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年少时的司马迁有什么梦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呢?板书:梦想

(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生交流:年少时他心中涨涌着什么梦想?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阅读交流讨论:

英雄故事的影响(一二句)――司马迁出生在黄河的龙门。黄河被称为我们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在这里衍生。乡亲们讲述的英雄故事让年少的司马迁如痴如醉,激动不已。(想象:想一想乡亲们会讲什么故事呢?小司马迁会怎么想呢?)。

引导说话:听到《大禹治水》故事,司马迁想……听到《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司马迁想……听到《仓颉造字》的故事,司马迁想……

父亲的熏陶影响――父亲立志编写一部历时3000 多年的史书

自身的刻苦努力――他自己做了什么呢?(读书、游历、交友)有什么收获呢?

(3)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深刻,让我们感受到司马迁从小就对历史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也为之付出了努力。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父亲临终时的嘱托)

(1)过渡:司马迁自小就对历史感兴趣,积累了一定的史学知识。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临终时的嘱托,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2)读父亲的话,体会父亲的心情

读出父亲的一份悔恨;读出父亲的一份遗憾;他泪流满面的带着悔恨,带着遗憾。一遍一遍地读出感情?

(3)体会司马迁的心情。思考:司马迁想到了什么呢?他有没有答应?是怎样的表情或者语言?表演一下。

(4)体会司马迁的“发愤”――牢记、每天忙着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飞来横祸时的执着)

过渡: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对父亲的一句承诺,就在司马迁义无反顾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他遇到了什么?

(1)提问:横的读音hèng,查字典理解字义。这飞来的横祸指的是什么?

(2)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

(3)出示司马迁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

朗读这句话,引说体会:所以他――悲愤交加;所以他想――血溅墙头;所以他要――了此残生

(4)痛苦、耻辱的煎熬,是生是死?他该怎么办呢?――这是司马迁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换位思考: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轻于鸿毛――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鸿毛指什么?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重于泰山――心中装着责任,为了有价值的事而死。泰山指什么?

(4)朗读司马迁的话,抓住两个“一定”体会司马迁的坚定和执着。

(5)看图画,读课文,创设情境,想象描述。

老师朗读:“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耗尽生命后的成功)

(1)齐读,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文中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整整13年时间, 52万字)

(2)什么叫前无古人?

老师质问:在此之前,有没有人用13年时间写一部书?

在此之前,有没有一部书记录了2600年的历史?

在此之前,有没有人像司马迁一样,写出52万字的史书?

是啊!没有,从来没有!这就是――前无古人!

(3)齐读最后一段

三、全课小结,拓展“发愤”

1、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过程,现在我们想想 “发愤”是什么?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

2、还有那些发愤的人和事呢?(谈迁写《国榷》、诺贝尔、阿炳……)

板书设计:

1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忍辱负重

5.《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嘱托”、“飞来横祸”、“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等语句的含义。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感受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3、过程和方法:结合文章语言优美的特点,指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积累。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习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愿而矢志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初步感悟人物形象,结合相关资料,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审题导入,激发兴趣(3分钟)

1、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追随着历史的脚步,回到两千年前的西汉,去感受一位伟大灵魂给予我们的心灵震撼,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齐读题目,质疑: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回答。

3、同学们能读懂课题,很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4、读课题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他是怎样发愤的?《史记》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好,带着这些问题咱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自学课文,解决字词(15分钟)

1、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字词,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看字典。思考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完成了史书?(教师指导巡视)

2、出示词语:嘱托、飞来横祸、酷刑、悲愤交加、摊开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文章是有感情的,词语也同样被赋予感情,请同学们带着感情齐读两遍词语。

那么谁能结合课文来说说对于这些词语的理解。(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师生交流:

(1)“嘱托”:嘱咐、拜托(谁嘱托谁?嘱托了一件什么事情?请你读出来。为什么用嘱托,它与嘱咐有什么不同,换做嘱咐好不好?)

(2)“飞来横祸”:意想不到的灾难(1、为什么你读作横?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读二声,什么情况下读作四声横?可做适当点拨:横冲直撞、老泪纵横。蛮横、发横财、飞来横祸。追问:司马迁遇到了什么样的灾难)

(3)“酷刑”:刑是我们今天学到的生字之一,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追问:开刀就是用刑,不错,那么司马迁到底犯了什么罪,用了什么刑?)

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

(4)“悲愤交加”:悲痛和愤怒交加在一起,(司马迁悲痛的是什么?愤怒的又是什么?是啊,士可杀不可辱,请同学们试着把这词语读出你的感受。是啊,面对着这份耻辱司马迁如何选择的,继续向下看。)

(5)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自己的理解,相机点拨查字典泰、及隶两个字的字形及字义)

(出示随后一段)

是啊,于是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引读>,他耗尽心血,用了整整13年时间完成了这一部52万余字的巨著,《史记》。(设计理念:*如在导入环节未能展开“发愤”,则在此环节进行提升,现在同学们理解为什么课题是发愤了吗?)

(三)学习一、二自然段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快速浏览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找到有关内容,用一句话告诉我们。

(1)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

(教师总结:他要把英雄故事记载下来传给后人;他也想当英雄,成就一番事业;英雄能从逆境中站起来。是啊,黄河文化熏陶了他,英雄故事激励着他,所以他要写史书!)

(2)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3)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

(因为他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

同学们,你们已经读懂了(指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那就是由于黄河文化、古代英雄故事的熏陶,父亲对司马迁的耳濡目染,最重要还是父亲临终前让刻骨铭心的嘱托。(板书:耳濡目染 刻骨铭心)

的确,正是父亲临终嘱托给了他动力,所以他要发愤写《史记》 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用心去读父亲的话,体会父子分别时的情形。齐读

(4)指名读父亲的话

2、从父亲的话中你能听到什么?

(1)先说在读,指导朗读。千万不要忘记啊,不要以为父亲只是为了自己。他想告诉我们,记住了历史,就是记住了我们的祖辈,记住了我们民族的根啦!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所以司马迁牢记——(引读)

从这里我们知道了他怎样进行写作?第三段有个成语告诉了我们。

专心致志(板书:专心致志)

2、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意外发生了。他发生了什么意外?谁能找出来,并读给大家听听。

(1)那你们知道什么叫“横祸”吗?

只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就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这突然来临的灭顶之灾,就是—— “飞来横祸”!(板书:飞来横祸 注意读音heng4)

(2)你能想象到吗,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可能对司马迁动用什么残酷的刑罚呢 ?

据史书记载,司马迁所受的酷刑叫“宫刑”,又叫“腐刑”,在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这种刑法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是在精神痛苦。古往今来的所有的刑罚,都没有腐刑这么残酷的。在司马迁看来,腐刑比死刑要严重多了,因为死刑不过是丢了性命罢了,而腐刑它是对人格有着极大侮辱,让人的觉得生不如死。他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

3、课文中有句话写到了司马迁的痛苦,谁来读一读?

学生回答(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残生!)

(1)用你的心去读,就读这三个词、十二个字。感受这刑法对司马迁的打击!(点击变红:悲愤交加 血浅墙头 了此残生)(板书:悲愤交加 血浅墙头 了此残生)

(2)你能理解司马迁此时的感受吗?你可以先说再读,也可以先读再说。(齐读)

4、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重压,面临着求生与求死的抉择,司马迁该怎么办呢?在书中找出答案!(1)司马迁选择了生。因为,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

(出示:“人总是要死的”至“还轻吗?”)齐读

(2)司马迁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在司马迁看来什么样的死是重于泰山,什么样的死又是轻于鸿毛的呢?(板书: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5、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勉励自己(出示:“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指导朗读,让学生联想,感悟!

6、(出示图片)请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还能看到痛苦和绝望吗?那你能看到的是什么呢?

7、(齐读“尽力”至“隶字”)。(楷体变隶书)这就是隶字,它是我国汉代一种通行字体。体会隶字的形体。

8、那司马迁发愤的结果是什么呢?请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节。

(出示:就这样……《史记》。其中“13”、“52”变红色)

1、看看这些数字,它们说明了什么?

2、是啊,人生能有多少个13年啦!想象这13年司马迁是怎样度过的?

我们的语文书大约五万字,而史记是五十二万字啊。而且没有任何的先进设备,就靠他一页页,一行行,一个个地写出来的呀。真不愧为一部辉煌巨著呀!(板书:辉煌巨著)

3、(出示: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指名读!

(1)什么叫“前无古人”?请结合课文内容,用这样的形式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这就叫前无古人。)

(2)现在,如果再有人问起我们,《史记》是什么?你能自豪地告诉他吗?

(3)鲁讯先生也曾说过,《史记》是——(出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五)总结课文

司马迁正是这样的发奋,最后才完成了《史记》,齐读下面的词语,它可以勾起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回忆。(音乐响起,回顾板书,齐读)耳濡目染 刻骨铭心 专心致志

飞来横祸 悲愤交加 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辉煌巨著 前无古人 毕生心血

五、作业设计:

读了课文以后写一篇感受,说说自己以后再学习上准备怎么做。

六、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耳濡目染 刻骨铭心 专心致志

飞来横祸 悲愤交加 血溅墙头

6.《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六

文本篇幅不长,但内容却关注了司马迁的一生,所以不少故事只是一笔带过,而这常常导致学生对文本理解浅尝辄止。为了避免学生感悟文本时蜻蜓点水,很多教师在文题《司马迁发愤写 < 史记 >》中的“发愤”一词上做文章。确实,“发愤”是“文眼”,笔者发现,这篇文章怎一个“愤”字了得!

愤悱

《全唐诗》中收录王周的《自喻》,诗中云:“五岁禀慈训,愤悱读书志。”朱熹也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所以,“愤悱”就是一种状态,一种“积淀”的状态。而课文《司马迁发愤写 < 史记 >》第1、2自然段就在描述司马迁这种“愤悱”的状态——不断积淀,成长为一位伟大的史学家。

1. 黄河文化和英雄文化的孕育

文章开篇说:“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这是文本中仅有的三处具体描写中的第一处,透过这段描写,我们仿佛看到黄河之畔,悬崖之巅,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可以想象,大气磅礴的黄河文化给了司马迁怎样的滋养,而荡气回肠的英雄文化又在司马迁心中激起怎样的波澜。这自然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2. 父亲的影响和嘱托

文章在第1自然段中介绍了司马迁的父亲:“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余年间的历史。”并把三处具体描写的第二处“献”给了司马谈,以“细节”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临终嘱托”的画面:“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让人动容。“受父亲的影响”“牢记父亲的嘱托”,让我们找到了司马迁矢志不渝的另一精神支柱。

3. 读书游历和整理史料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崇尚的生活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也不例外——“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勤奋的身影更是跃然纸上:“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其中,“忙着”“走遍”等词,足以彰显司马迁在成为“伟大史学家”的道路上付出的刻苦努力。

义愤

任何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看到别人蒙受冤屈,一定会义愤填膺、拍案而起、仗义执言,而从不会考虑自己的处境,也绝不会做出“落井下石”的卑鄙龌龊的行径。司马迁就是这样的人:“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补充一些有关“李陵事件”的历史资料:这年夏天,汉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李陵随从。一次,李广带领五千步卒深入敌军,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纷纷指责李陵的罪过。司马迁却认为 :“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摧残肉体和精神的腐刑。让学生真正明白“辩护”的勇气和“得罪”的荒唐。

悲愤

这是怎样的刑罚?这又是怎样的耻辱呢?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这样描述:我因李陵之祸遭受这身心的摧残,深为邻里同乡耻笑,玷污了祖先,又有什么颜面为父母扫墓呢?即使再经历一百代,这份耻辱也只会越来越深重。我因此每天愁肠百转,在家里恍恍惚惚,若有所失,有时走出家门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每当想到这种耻辱,怎不汗流浃背沾湿衣裳?我简直就是个宦官,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

遭受如此沉重打击,怎能不叫人悲愤交加、悲愤欲绝呢?“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这“残生”一词足见司马迁当时从心底流露出的悲凉,这“生不如死”的喟叹让所有善良的人们扼腕唏嘘。

发愤

生死抉择之际,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感召着司马迁:少年时的梦想,青年时的栉风沐雨,父亲的临终嘱托……这一切都在昭示司马迁,苦难也是财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感叹: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演绎《周易》;孔子受困窘而著作《春秋》;屈原遭放逐而撰写《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国语》问世;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诞生;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才写就《说难》和《孤愤》名篇;而《诗》三百篇,更多是圣贤们“发愤”之作。至此,“发愤”有了新的注解——

1. 一句警世名言

这些闪烁着真理光辉的名言,总是说话者在迎接生活挑战、跨越人生障碍之后,仍坚守崇高信仰的折射。而它必将引领今天的人们包括我们的学生,憧憬未来,激发斗志,永不言弃。文本以描写司马迁心理活动的形式呈现出这千古名言:“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要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生死抉择的艰难和完成史书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

2. 一段涅槃重生

紧承上文的心理活动,文本继续它的第三处具体描写:“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我们可以想象,这“埋”需要怎样的毅力,这“摊”显示出怎样的超然。当然,我们还需要告诉孩子们,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在编撰史书的时候,就必须“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这“一行行工整的隶字”记录的历史才会公正客观。

3. 一部史家绝唱

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写道:“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透过“52万”这个数字,我们要让学生看到“一百三十篇”中的“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想到“今天52万余字的纸质图书已是沉甸甸,那52万余字的竹简又该如何”;透过“13年”这个数字,我们要让学生看到“近5000个日日夜夜”或是“酷暑难熬”或是“寒风凛冽”,想到“忍辱负重”“毕生心血”……

上一篇:三语下册阅读教案下一篇: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