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治理总结

2024-07-07

水环境治理总结(10篇)

1.水环境治理总结 篇一

水环境治理工作总结

水环境治理工作是我们环境工作的种重要部分,必须加以重视。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接到省、市相关要求后,我局立即组织职工认真学习领会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有关精神,并对水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存在的问题进入深入剖析,并对攻坚月水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全面研究和部署。

攻坚月水环境整治工作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省水利厅关于“环境治理工作要向基层延伸、村庄延伸、盲点死角延伸,攻坚破难,一抓到底”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实现“四无”:河渠水面无垃圾漂浮、城乡河道无污泥堆积、堤岸范围无三乱、河道畅通无障碍,河渠环境明显好转。通过采取控源、截污、清淤、引流冲污、工程整治等多种手段,重点是“三清一整治”:清垃圾、清淤泥、清障碍、整治河渠,对河渠环境进行集中整治。通过“四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督查到位、宣传到位,保障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全面顺利完成。

二、健全机构,落实责任

攻坚月水环境整治工作机构和责任继续沿用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的机构和责任。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纪检组长任副组长,机关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由乡村水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河管处、水电处各司其职。水保办(乡村水环境治理办)主要负责与省水利厅及市治理办衔接、协调;河道管理处负责全市河道整治督查和市本级河道的整治工作;水电处负责全市渠道整治具体落实、监

督检查。在攻坚月活动开始后,各县(市、区)水务局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各自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落实了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为攻坚月活动的圆满完成奠定了组织基础。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为使攻坚月活动深入人心,形成良好氛围,市、县两级通过各种形式,持续抓好宣传工作,市、县两级水务部门除通过职工大会、局务会、工作总结、科室学习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以外,还通过在媒体设置宣传专栏,在公共场所设置宣传栏,组织群众性宣传活动和编发治理工作简报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

四、明确任务,狠抓落实

市水务局相关责任科室按照攻坚月活动实施方案分工负责,加强相关责任区域水环境整治督查,并将督查情况按时报送省水利厅、市治理办、市乡村组治理办、市目督办。从水环境整治督查情况来看,水环境整治情况总体良好,全市共投入人力27683人次,投入机具3687台次,清理江河湖库垃圾702.8吨,清理水面漂浮物297.3吨,清除淤泥1693吨,清理江、河、渠2117公里,整治非法采沙110处,整治入河排污口58个,沿河绿化美化101200平方米,印发宣传资料40700份,制作广告宣传标语340条,投入资金759.84万元.

2.水环境治理总结 篇二

从地理角度来看, 我国西北地区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区全部和内蒙西部, 地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4强。该地区的地形地貌非常复杂, 自然环境近年来相对恶劣。区内起伏多山, 以高山、盆地、高原、盆地为基本地势, 存在着沙漠、戈壁、草原等多种地貌。西北地区远离海洋, 为典型的内陆地区, 由于四周远离海洋和高山高原的环绕阻隔, 使境内的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区划》中有如下表述, “中国西北的绝大多数地区为‘强烈发展中的沙漠化区’和‘严重沙漠化区’”, “‘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区’和‘潜在沙漠化区’也有快速增加的趋势”。据统计, 根据中国工程院《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35亿m3, 仅占全国总量的5.84%。西北地区人均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781m3, 为全国当年人均水资源量的80.5%。其中:宁夏黄河流域217m3, 陕西渭河流域326m3, 青海湟水河流域618m3, 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761m3, 均大大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成为严重缺水的地区。

2 我国西北水环境的现状及治理状况分析

2.1 水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2.1.1 自然条件变化, 导致水资源减少, 干旱加剧

仅根据最近6年 (1994~1999) 的资料分析, 西北地区平均年降水量230毫米, 与第一次水资源评价成果 (1956~1979) 相比, 降水量减少5%。而从历史来看, 降水量的减少是很明显的。这从众多的干涸河道, 残留于各地的高大枯死树木, 博斯腾湖、青海湖、雪线退行等可以看出。

2.2.2 人类活动导致水环境恶化

过度开荒、放牧、砍伐、采矿等加剧了水土流失、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水质矿化、土地沙化等。据水资源评价数据, 而地表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都减少了12%, 相比降水量减少5%而言, 说明近20年来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此外, 西部工业导致的水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 例如渭河流域已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区域之一, 不但危害当地, 而且威胁黄河中下游的水环境安全。

2.2.3 用水结构不合理

在水使用结构中, 农业用水的比重。如新疆、内蒙古西部、宁夏等地农业用水在90%以上, 工业用水在7%以下, 而全球农业生产用水比重在65%以下。这说明水资源利用方式落后, 使用效率低。

2.2 当前西北水环境治理现状

由于西北相对沿海来说在我国仍然处于欠发达地区, 因此对于水环境、水资源、生态环境都存在一定的认识上的误区。其一, 没有系统的认识。简单地认为水环境治理就是污水治理, 认为生态治理就是绿化造林, 结果为了植树而超采地下水;其二, 对于治理没有落到实处。西北地区很多基层政府, 对于水环境治理没有落到实处, 更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与计划, 西北水环境问题事实上已处于“先污染, 后治理”的境地。这一方面是由于地方财力不足, 环保让位于GDP等原因造成, 另一方面也与西北居民的生活、生产习惯、治理成本紧密相关。

3 我国西北水环境的建设与治理策略

3.1 实施统一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 构建科学的用水结构

西北地区要高度重视水资源的长远规划管理, 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为指导, 以环保、水务等为牵头部门, 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与管理, 在现有机构、基础的前提下, 充实管理机构, 完善水利、环保设施, “因水制宜”, 建立科学、合理、惠及各方的跨区域水资源使用方案, 建立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节水型社会。如农牧业方面, 合适的区域退耕还林, 退田还牧, 做好滴灌等节水农业技术, 在未来30年内, 要求达到灌溉用水利用率提高0.15~0.2。对于西北油气企业而言, 进一步做好水源建设, 推行节水减污的清洁生产技术。煤矿开采和生态环境应协调发展, 国家应鼓励企业进行水利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回用。

3.2 做好水环境的污染防治, 重在预防

要改变目前“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 边治理”的不利状况, 把环保工作做在前面, 重在预防。对于工业项目, 要严格执行环境评价, 坚持“谁开发, 谁保护”的原则, 要求工业企业坚决按照相关要求, 建好环保设备与设施才准投产。目前, 出现了污染大户向内地转移的趋势, 西北地区的地方政府、环保部门要坚持原则, 目光长远, 应特别注意到水环境保护方面有无冲突, 方可接受。

3.3 以小流域为单位, 做好科学的水环境治理

西北地区的主要流域为北方水系, 大部分为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区域内也有不少由雪山融化形成的支流汇集, 构成了若干小流域。西北地区应以小流域为单元, 全面规划, 合理安排各业态用地, 布置水利设施, 形成综合治理布局。根据规定, 小流域是指面积小于50km2的流域。通过对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集中、连续的治理, 可以很好的实施由点到面, 逐步推广的水土保持工作, 使整个地区的水环境向好的方面发展。

4 结论

西北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大开发的发展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解决水环境危机所直接引发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危机。西北地区必须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环境的建设与治理作为基础产业, 赋予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传统上, 我国西北也曾有过自然生态良好的历史, 如丝绸之路上的古国遗址等都是良好证明。西北地区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由于水环境的危机而进一步恶化, 如罗布泊的干涸、青海湖的缩水, 塔里木河附近的胡杨林大面积枯死等都充分说明了水环境在不断恶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经济建设与人民生产生活都需要丰富、良好的水资源, 特别是在建设和谐社会与绿色中国的进程中, 做好西北地区的水环境建设与治理迫在眉睫。

摘要:对于我国西北而言, 水环境的状况与合理利用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 关系到生态平衡与环境优良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本文西北地区目前水资源现状、水资源质量状况和开发利用等情况进行了分析, 并对西北地区的水环境的建设与治理进行了探讨, 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关键词:西北,水环境,建设,治理

参考文献

[1]张孟涛.铜川新区水环境管理与控制系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2003.

3.加强“三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篇三

一、要把“三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作为全国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

“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是“九五”期间相继提出的。国家先后制定了“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十五”规划。1998年以来,国家在国债和中央预算内资金安排上,把“三湖”治理作为流域治理的重点,支持了“三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饮水安全、水利骨干工程和底泥清淤等工程建设。江苏省、安徽省和云南省根据国家有关规划要求,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三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现状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差距。随着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在不断增加,远远超出了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污染控制和治理不力,是“三湖”富营养化趋于加重,蓝藻爆发和导致无锡百万人饮水危机的根本原因。

党中央、国务院对太湖污染防治高度重视,国务院领导做出重要批示。江苏省和无锡市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指导下,采取应急措施,在短时间内恢复了正常供水。下一步,要在认真总结以往治太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抓紧研究“三湖”污染防治的治本之策和长效机制。

全国天然湖泊有4000多个,一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305个。其中,“三湖”的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由于“三湖”均属碟型湖泊,污染消纳能力差,又毗邻城市,污染程度尤为严重。在“三湖”中,太湖水质正在从中度富营养化向重度富营养化转化,是“三湖”治理的重中之重;滇池的草海和外海均呈重度富营养化,是“三湖”治理的难点;巢湖污染趋于严重,形势也不容乐观。在全国各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中,“三湖”既是重点,更是难点。“三湖”分别地处我国东、中、西部,把“三湖”的事情办好了,在全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从发达国家水环境治理的经验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往往是工业化、城市化给环境承载带来巨大压力的阶段,若不把包括水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治理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抓紧治理,将来治理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太湖流域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达5800多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3倍,环境压力加大,必须把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三湖”流域,特别是太湖流域,有必要、也有条件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先行一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走出一条新路来,为全国湖泊流域治理做出表率。

二、充分认识“三湖”治理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同时又要树立根治“三湖”的信心

要充分认识根治“三湖”的难度。其艰巨性在于,在加大治污力度的同时,必须切实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其复杂性在于,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技术多方面,以及需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综合配套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考虑。这两点,再加上湖体污染内负荷的衰减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决定了根治“三湖”的长期性。制定和实施“三湖”综合治理方案,要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拟定分阶段的目标,做出不懈的努力。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根治“三湖”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比如在太湖污染的治理上,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硬件、软件条件:“十五”期间,江苏、浙江两省太湖流域11个城市加快供水设施和供水管网建设,提高了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截止目前,该流域大部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已建成投产;治太11项水利骨干工程已完成,初步形成洪水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排杭州湾的流域防洪及“引江济太”水资源调控体系;五里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为太湖治理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人们的信心;国家在重点污染行业推行清洁生产,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已将环太湖的苏锡常地区列为实施方案的重点;太湖流域通过制定政策、深化改革,在全国率先实行了污水处理项目产业化运作和市场化运营。特别是在饮水危机事件之后,人们痛定思痛,还太湖一湖清水,已成为政府和老百姓的迫切要求和共同意志,这是我们攻坚克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和力量源泉。

三、应提高“三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标准

据有关部门统计,太湖流域的工业污水处理达标率和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远远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太湖仍然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反思的问题。这表明,由于该区域经济总量太大,环境容量太小,即使城市污水和企业废水处理排放达到了国家标准,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超出太湖流域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太湖流域地处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这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密集、污染负荷重,另一方面,水环境容量小,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的矛盾格外突出。2005年,该流域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1000人以上,其中,无锡市已高达1500人左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全流域地区生产总值2.1万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6%,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生产总值达5700多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7倍。无锡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6%、59.6%、38.8%,工业高度密集,每平方公里的工业企业数达10家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单个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实现达标排放,但污染排放的总量仍会超出水环境容纳总量。因此,在太湖流域有必要实行比全国更高水平、更加严格的水污染防治标准,并从总量上控制污染物排放。

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水环境标准比发达国家低。逐步提高我国水环境标准,可以考虑从“三湖”流域入手。一要根据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各流域工业废水排放标准,提高企业环保准入门槛。对达不到高标准排放要求的企业,必须限期进行整改或不予项目核准。二要严格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按照环保总局公告的要求,太湖、滇池流域所有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应尽快达到一级A的排放标准,巢湖也要逐步落实。三要严格执行国家新的饮用水卫生标准。

在“三湖”中,太湖应率先实现水污染防治标准与发达国家的接轨。地处我国中部和西部的巢湖流域、滇池流域,也应实行比周边地区更高的标准。这样做,既是“三湖”流域确保实现“十一五”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有利于推动“三湖”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布局的优化。

四、加大水污染综合治理的力度

对“三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必须采取更具综合性的措施,并加大治理力度。要坚持污染防治与产业结构、工业布局调整相结合,治污的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流域内治污与外流域调水相结合。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业布局。特别是太湖流域,目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二产比重高、总量大,导致污染负荷过重。因此,太湖流域在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的同时,应主动优化产业结构,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合肥和昆明也有类似问题。二是加大对工业点源污染的治理。工业点源污染对“三湖”水质影响占相当大比重。在太湖流域,纺织印染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业、医药制造业等五个行业的COD、氨氮排放量占全流域工业污染负荷的70%以上。因此,要加大污染企业治理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并下决心关闭一批污染超标企业。对关闭企业的人员要主动做好转岗再就业工作。三是扩大污水处理管网覆盖面,提高覆盖城乡的污水集中处理率。特别是太湖流域,不仅要提高城市污水收集能力,而且要将管网延伸到相对集中的农村村镇,力争污水处理率在“十一五”末达到85%。滇池、巢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率也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四是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近期“三湖”蓝藻的产生和爆发与农业面源污染关系密切。“三湖”流域大都水网密布,面源污染控制难度大。因此要下决心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做到化肥、农药施用减量化,控制水产养殖规模,加快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提高畜禽粪便集中处理率。五是科学合理地实施外流域调水。太湖流域在望虞河“引江济太”基础上,应抓紧论证和实施第二通道建设,提高太湖水环境容量。巢湖、滇池流域也要继续开展“引江济巢”、“滇中调水”的前期工作。六是认真总结太湖五里湖等湖泊综合治理的经验,实施底泥清淤和生态修复工程,增强湖泊的生态调节能力。七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国际合作,开展污染防治技术的科技攻关,提高湖泊治理水平。

五、进一步完善污染防治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

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要治理好“三湖”,首先要理顺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一是必须改变“谁污染谁占便宜,谁守法谁吃亏”的不合理局面,形成“谁污染谁负责治理,谁环保谁受益”的机制。为此,要进一步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并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强化在线监测,严肃查处违法排污行为。对主动实施技术改造及排污达标的企业予以扶持。二是要深化水价改革。“三湖”流域应该也完全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并足额征收。这样做,既可以满足污水管网建设、处理设施的升级改造,以及正常运行的需要,也有利于社会资金进入环保领域。在提高水价的同时,对困难群体应给予照顾。三是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如可考虑通过污水处理收费权质押贷款等方式,拓宽投资来源,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四是要理顺流域管理体制。流域水环境管理涉及诸多部门及相关地区,尤其是太湖流域涉及两省一市,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覆盖全流域的、各区域和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的有效的协调机制,落实责任制,形成合力,为深入开展“三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提供制度保障。

4.城乡环境治理总结 篇四

全镇各村统一组织施工,资金由各社、各村筹集。垃圾处理池验收合格后,由镇财政以奖代补的形式给各村建一个垃圾分类处理池补助1000元,一个户投垃圾池补助100元。

为使村民掌握正确的垃圾分类投放方法,要求各村为村民统一印制图文并茂的垃圾分类投放手册,主要包括避免和减少垃圾产生的措施、垃圾分类方法、垃圾分类投放的时间地点、垃圾循环再利用的方式、村规民约等信息。通过将宣传手册发放到每个农户手中,宣传参与垃圾分类改善农

5.农村环境治理总结 篇五

一、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到xx年底,全县已形成从生活垃圾产生到终端处理全过程的城乡一体、全域覆盖的链条式管理体系。县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xx%,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xx%,均超标准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目前,全县共配备环卫工人xx名,其中城市(含镇区)环卫工人xxx名,农村环卫工人xx名,配置分类垃圾(桶、箱)xxx个,配备垃圾收集运输车辆xxx台套,建成镇级垃圾压缩转运站xx个,并启动了全县生活垃圾转运统筹服务外包,日均转运生活垃圾约xxx吨。封停村级非正规垃圾堆放点xxx处,xx座镇级垃圾填埋场全部封停并进行生态修复。全县有xxx个行政村已开展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占行政村xxx%,有xx个自然村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全覆盖,有xxx个行政村实现了“五有”,占行政村xx%,各项考核指标均圆满完成。

二、采取的工作举措和具体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工作专班,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县政府成立县级领导小组及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指挥部,要求各镇场也成立相对应的工作机构,强化协调指挥,明确专人专责。

二是制定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及目标。出台了《xx县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将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及牵头单位。同时把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始终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以上率下,县委、县政府先后多次召开了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现场会、推进会、督办会,做到了责任清晰、任务明确、推进有力。

(二)广泛宣传发动。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要求各地“村村响”每天至少播放x次垃圾治理相关知识,每个村至少设置x块垃圾分类宣传栏,全年累计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手册xxx余份。

二是以试点促宣传,创建了xx店xx村垃圾分类工作示范点,并通过县融媒体中心制作了垃圾分类宣传片,召开群众座谈会,现场讲解垃圾分类流程和模式,农户正确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

(三)完善体系建设。紧紧抓住“三个关键”,即消除环保隐患,完善收运体系,强化末端处理。

一是狠抓存量垃圾治理。结合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清一改”、“三个三”百日会战、铁路沿线环境整治等活动,严格落实“四个一律”:即村级非正规垃圾堆放点一律封停;敞口垃圾池一律取缔;镇级垃圾填埋场一律按报环保部门审批的方案进行封场并生态修复;铁路、公路沿线和河道、湖泊、塘堰、沟渠淤积的存量垃圾一律彻底清除。截止目前,累计封停村级非正规垃圾堆放点xxx处,xx个镇级垃圾填埋场全部进行了封场整治,取缔敞口垃圾池xx余个,清除存量垃圾xx余吨,整治完成率达到xxx%,乡村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提升。

6.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总结 篇六

一、牢记指导思想

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巩固以往整治的成果,以深化安全文明学校的创建工作为工作重点,切实落实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工作方案,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做好周边工作,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集中时间、力量,有步骤、计划的对本校周边环境全面整治,为全校1965余名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

二、把握工作目标

我校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的总体目标是:校园内外一片安全有秩,控制各种案件发生,网吧、小贩远离校园经营,各种车辆有序营运,师生安全感和对社会安全的信心十足。教书育人环境有所改善,争创佳迹。

三、具体工作措施

1.保证校门口的交通畅通和安全。

2.禁止查处了校园周围的各种小贩和它们出售的若干三无产品及可能给学生带来传染病等危害的小卖户,组织专干人员进行检查监督。

3.坚决打击了校园周边的有学不上,有业不就专门盯着学生的一些未成年的社会底层游民,做到了有事处理、无事安全教育工作。

4.禁止了网吧和游戏室对学生的干扰,班主任做好了宣传教育,并能实施有效的监督制度。

四、今后打算

5.完善机制,坚持长抓,形成局面。

6.深化创安,创建文明,加强教育,发挥法制校长专长。

7.再接再厉,毫不松懈,牢记责任,争创佳绩。

总之,我们要充分运用安全文明创建这一载体,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的创建活动,加强文明建设,教育师生在校做文明生,在社会做文明人,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职能,认真开展好法制教育活动,使活动内容深入人心,打动人心,扎根人心,努力创设一个稳定、和谐、文明、的校园周边环境,为学生的发展学习作出贡献。

五十一团中学综治办

2013年9月

五十一团中学校园周边安全治理

五十一团中学综治办

7.天津市水环境污染原因与治理对策 篇七

1 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1 环境保护意识差, 投入不足

许多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环境保护意识较差, 忽视环境效益, 未意识到保护河道水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不注重可持续发展。此外, 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较少, 污染治理资金不足, 影响污水处理进程, 尤其是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方面, 经费难以到位。在法律、法规方面, 虽然有一定执法依据,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执法力度一定程度上仍然不够。

1.2 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严重

污染排放总量增长速度快,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水环境自净能力。沿河周边工厂每年排入河道废水量加上一些企业废水偷排、漏排、排污量更大。不少企业无力治理产生的废水, 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随着城镇化发展, 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滞后, 而城镇污水排放量增加, 不能满足污水处理厂的运营要求, 沿河乡镇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 直接排入河中。河床成为倾倒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场所, 白色污染严重, 造成堵塞。

1.3 生态破坏和农业污染加剧

公路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 由于历史原因, 至今恢复缓慢, 河床增高, 河道堵塞, 流域水量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河道水环境的污染。河流自净能力降低, 环境容量不足。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 造成水环境污染[1,2,3];流域周边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日渐发展, 废水产生量大且浓度高, 仅进行初级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中, 引起污染。

2 治理对策

2.1 组织协调机制

一是成立市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领导小组, 负责研究、部署、监督实施河道水生态环境治理和管理计划, 审定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标准、制度、考核办法和考核结果, 协调解决河道水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二是各区县也要成立水生态环境管理领导小组, 完善具体工作方案, 细化工作分工, 确定水生态环境管理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编制《水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方案》, 制定《水生态环境管理规划》, 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推动作用。各区县组建指挥部和相应工作机构, 专题研究确定水生态环境管理具体措施, 落实各项工作措施, 保证水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协调, 积极推动上游水源保护工作, 加大上游水源保护推动力度。

2.2 严格落实“河长制”管理

一是完善“河长制”管理办法, 治理一条、纳管一条, 确保治理成效。二是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健全干部绩效考核机制;完善督查通报制度和问责制, 落实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建章立制, 取得实际效果。三是配备专业设备, 培育社会化养护队伍, “河长制”考核实现精细化、常态化和长效化, 要建立台账、完善措施, 制定河道水环境巡视检查和管理养护制度, 加强河道日常保洁管理, 实现河道全方位“网格化”管理。四是创新思维, 创新形式, 加强培训, 提升监督员队伍整体业务水平。就加强监督、规范流程、履行职责等内容展开培训, 及时总结水环境治理和河长制社会监督工作情况。五是强化入河排污口门的治理。加强截污、治污和水资源保护, 实施入河排污口截污治理, 确保无污水直排;加强排水口门监管, 确保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做好入河排污口门治理工程的核验工作, 确保质量和治理成效。

2.3 加大宣传力度, 严格依法行政

加强水资源宣传,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水资源知识宣传教育, 增强全社会的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建立公众参与的管理监督机制, 通过听证、召开征求意见会等多种形式, 广泛听取社会意见, 营造全民参与水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遵循环保法, 结合地方实际, 分门别类制定环保具体措施。在河道与道路交口处设置各类警示牌, 制定具体措施, 规范人们的行为。强化日常巡查管理, 建立水政、公安、工程管理人员“三位一体”联合执法机制, 并在沿线组建专业保洁队伍, 加快推进精细化管理, 使水域违章违法现象明显减少。

2.4 积极治理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要进行综合治理, 对河道产生污染源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改、治、迁等相应措施, 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达标排放的污水要接入污水厂, 实施深度治理, 依法查处违法违规偷排“黑水”的企业, 对实现废水“零排放”的企业, 减征污水处理费。采取封堵、切改和强化监管等措施, 强化入河排污口门治理, 建设污水处理厂网, 做到厂网同步投运, 确保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进出厂水质达标。对工业企业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进中小企业废水治理设施建设, 实现达标排放。加强对企业环保设施的监督管理, 提高设施运行率, 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对于新建的建设项目, 推行清洁生产, 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 做到节水、降耗、节能、减污。

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 治理生活污染。一是积极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 实现垃圾无害化。二是对于城区的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 建设污水处理厂, 污水达标排放。三是在城镇新建小区实行雨污分流, 为污水集中处理做好前期准备, 结合城镇道路、工业区改造, 建设排污管网。四是促进各医疗单位完成医源性废水治理。五是各部门密切协作, 做好禁磷和禁止“白色污染”工作。六是结合新农村建设, 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抓好城镇屠宰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加强村镇污水处理、坑塘整治、面源污染控制。

2.5 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农业污染管理

积极改善生态环境, 一是加强河道绿化和景观建设, 中心城区和区县建成区河道两岸, 逐步建设沿河生态景观带, 其他河道堤防建设林木绿化带;加大河道护岸林、堤岸林管护力度, 对已有林木实施专业化管护。二是严格对新建水利工程编制水土保持方案, 报经水保部门审批。三是提升建设项目的科技含量, 做到既增加经济效益又不破坏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四是建立河道生态补水长效机制, 鼓励使用再生水、雨洪水向河湖、湿地补水。五是制定长远的治理措施, 推进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 抓好规模化养殖场污水治理设施建设, 实现污水达标排放, 畜禽粪便资源化和无害化。同时划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饲养区、禁养区, 发展生态农业, 改变养殖业与种植业脱节现状, 以有机肥代替化肥, 提高畜禽粪便利用率, 减少畜禽粪便污染物对水体的污染。六是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 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打造绿色品牌, 降低农业污染[4,5,6]。

2.6 加强水质预警监测, 完善水环境在线监测系统, 提高在线监测预警能力

一是建立水质自动监测超级站, 定期监测水库和来水水质。科学布局监测网点, 采用先进的自动水质监测技术和仪器采用信息遥控和网络传递方法, 改善整体环境监测系统, 发挥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作用, 掌握水情变化, 严防水污染事故发生。二是建立水库视频监控及巡检数字化系统建设, 在水库关键口门、坝区及河道入口处加装视频监控设备, 实现对水库重点地区24 h监控, 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 全面提高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

2.7 充分发挥区县指挥部的作用, 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和快速反应机制

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 组织开展区县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 完善装备、设施和人员配备, 提高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抓好经验总结、问题分析、情况通报、督促检查等各项工作, 确保水环境治理工程顺利实施。加强河道日常巡视检查, 创新形式, 畅通渠道,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深入强化责任意识, 切实规范工作流程, 建立健全反应机制和管理机制, 增强快速反应和监督处置能力, 不断加大检查力度, 对涉水事件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反馈、妥善处置[7,8]。

参考文献

[1]刘善江, 李国学.高碑店污泥农用肥效及重金属污染防治[J].华北农学报, 1999, 14 (1) :118-122.

[2]孙志洁.棉田残膜污染调查及其危害[J].河南农业科学, 2006 (4) :61-62.

[3]吴文卫, 杨逢乐.赵祥华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的理论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9) :138-140.

[4]王景和.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原因[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1) :279.

[5]曾祥斌.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6) :227, 229.

[6]周静, 崔键, 梁家妮.冶炼厂综合堆渣场周边水质和稻米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 2008 (S2) :349-352.

[7]胡喜巧, 陈翠玲, 蒋爱凤.新乡市生活污水中有效成分和重金属铬及镉含量的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 2008 (4) :61-63.

8.矿山环境治理技术与治理模式研究 篇八

【关键词】矿山环境;治理;技术;模式

在人类对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当中,自然生态环境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与干扰。特别是在矿产资源开发力度与规模不断提升的背景之下,矿山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本文即围绕矿山环境治理方面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

1.开采沉陷治理技术

开采沉陷是矿山工作面作业实施期间最常发生的环境问题之一,工作面沉陷会对整个矿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潜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为了能够对该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综合对多种治理技术手段的应用。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从工程技术的角度上来说,针对埋设深度较大的工作面而言,可以应用覆岩结构加固补强的方式对开采工作面的沉陷问题进行处理。本方案的主要机制是:采用注浆加固技术对上覆岩层进行结补强,增强覆岩结构的长期稳定性。本方案的优势在于:工程量较小,工程费用低,结构稳定。

第二,从生态恢复的角度上来说,需要根据矿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规划,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采取立体种植,养殖等多种措施,逐步达成理想的复垦目标。在此过程当中,可以采取工程复垦与生物复垦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工程复垦技术需要根据工作面沉陷后的地表形态以及土壤肥力条件来进行选取,选择包括梯田式整平复垦、挖深垫浅式复垦、充填法复垦、以及疏排法复垦在内的多种方案,生物复垦技术则主要是通过对微生物技术的合理应用,使新覆盖土能够在短期内达到改性与熟化的目标,促进矿区地表农业化学性质的改进,通过元素自然循环的方式对有害化学元素进行清除。

2.边坡失稳治理技术

在矿山开采作业中,特别是对于露天矿山而言,边坡结构失稳以及破坏是非常严重的,除了会对矿山开采的经济效益产生不良影响以外,也会对工作人员以及现场设备的安全造成威胁。研究显示,边坡结构,岩土性质,地下水储存状态,以及工作面开挖爆破等因素均与边坡失稳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对此类环境问题进行治理的过程当中,需要采取的技术手段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水体治理的角度入手,可在边坡外围修筑排水沟,使地表水能够及时排出,避免其流入坡面张裂缝当中而造成岩土结构的改变。此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针对宽度较大的裂缝,需要先使用废石进行填充,然后使用柔性物料对顶部进行填塞。同时,还可以通过布置水平疏干孔的方式,使张裂缝底部或者是破坏面周边的水头压力得到有效的控制。特别是对于岩质较硬的边坡而言,水一般沿岩石节理流动,因此通过水平孔穿过岩石节理往往能够取得非常理想的疏干效果。排出的水自集水沟中的外排,对矿区环境没有扰动。在此基础之上,为了满足地下疏干方面的要求,还可以根据矿区工作面的实际情况,设置必要的坑道排水,其优势在于适应性强,不会在低温条件下受到地表冻结的影响,使用寿命长。

第二,从爆破控制的角度入手,在露天开采作业过程中,对炸药量进行严格控制。即工作人员需要通过系统分析与计算的方式,尽量减少每次微差爆破的炸药量,以降低冲击波振动幅度。同时,可采取预裂爆破的工作模式,即在最终边坡面上开钻一排间隔距离较小的小直径孔,呈倾斜状分布,每孔总药量均低于生产孔,在爆破前先对这些孔位进行爆破,通过此种方式形成一条完整的破碎槽,将爆破所产生的冲击波反射出去,从而避免坡面过多的受到冲击波扰动,达到保护其结构稳定性的目的。

3.常见治理模式

3.1强工程模式

强工程治理模式的核心在于:安全高于一切。对于次生地质灾害频繁以及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的矿区而言,多适用于此类治理模式。该模式下,集中解决影响矿山环境稳定性的对象。例如,露天开采所诱发的高陡边坡,固定废弃物集中堆放所诱发的不稳定边坡等等。这种治理模式的主导是传统的工程治理技术,治理的目的在于:恢复并一定程度上提升治理对象的安全性。且在选择治理对象的过程当中,优先考虑的是其成灾风险指数以及致灾可能性。根据治理对象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多种地质体加固技术进行处理,以达到降低灾害发生风险的目的。同时,在解决了治理对象的稳定性问题以后,还需要辅助生态恢复方面的技术手段,通过建设生态林或者是坡面挂网复绿的方式,促进植被的恢复以及地表径流强度的改善,实现表里同步治理的最终目标。

3.2强生态模式

对于一个完整的矿区生态环境而言,当中的构成要素复杂多样,包括大气,水体,植被,地貌,以及岩土等在内。在矿产资源不断勘探开发的过程当中,矿山生态环境受到不良影响,造成水土破坏,资源枯竭等方面的问题,由此所产生的后果会影响矿区生态环境中的每一个构成要素。因此,在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的过程当中,还可采取强生态的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对矿区受损的生态系统功能进行改善与修复,促进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稳定性的提升,使矿区开采作业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的关系。因此,此类治理模式主要适用于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或有沙漠化趋势的矿山环境。此过程当中,常使用的治理技术包括水文地质结构改造以及生态恢复技术等在内。

3.3强生物模式

强生物模式充分遵循了生物链的一般规律,对于水土污染问题严重的矿区而言有非常好的实用性。水土污染作为当前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其会对环境的自修复能力造成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强生物治理模式下一系列治理技术,对此问题进行控制。在该治理模式下,主要应用的是生物修复方面的技术,此类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对植物,动物,微生物自然降解作用的运用,将环境中存在的各类污染物加以去除,从而逐步使受到污染的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同时,针对污染环境中存在的重金属元素超标问题,还可巧妙的利用植物具有的特异功能来加以解决。根据矿区环境受污染的实际情况,选择栽种某种特殊的植物,发挥此类植物相对于重金属元素的吸附以及置换能力,从而兼顾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目标的实现。

3.4多元复合模式

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来看,一个矿区,特别是规模较大,开采时间较长的矿区而言,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往往是多个层面与多个类型的,同时,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是多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导致了矿山环境问题成复合,叠加的状态。针对此类问题,建议在矿山环境治理的过程当中优先选择多元复合的治理模式。多元复合治理模式强调的是治理技术及其方案实施的针对性与具体性。对于受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影响而造成土地资源破坏,水环境破坏,以及次生地质灾害并存的矿区环境而言,该治理模式的优势非常确切。具体实施中,针对各项环境效应下存在的重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控制与治理,两两并用或三者交叉,使环境治理效果更加的确切与理想。

4.结束语

矿山环境是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是产生各种矿山环境问题的背景。同时受到矿山环境效应的影响和改造。在实施治理技术前,需要对矿区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有针对性的实施治理技术与方案,同时,还需要根据矿区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遵循一定的治理模式,使治理更加的有序与规范。 [科]

【参考文献】

[1]许敬华,陈甲斌.论矿山环境治理[J].中国矿业,2006,15(8):11-13.

9.永泰乡环境治理总结 篇九

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永泰乡城乡环境治理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城乡环境,构建和谐永泰为目标,紧紧围绕环境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总体要求,全方位整治盲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打造靓点,通过半年的努力,永泰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城乡环境明显改善。现将我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汇报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

1、统一干部思想认识。乡专题召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议5次,首先解决干部思想认识问题,让他们进一步明确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全面开展城乡环境治理,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是创造发展优势、增强竞争实力的环境工程;是完善城镇功能,塑造品牌形象的管理工程;是执政为民,检验干部队伍的作风工程。

2、成立领导小组,分片负责。按照省、市、县的要求,我乡及时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永府[2011]03号),由乡党委书记王绍伟同志任组长,乡人民政 1

府乡长杨广旭同志,乡党委副书记秦加林同志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副乡长范国勇同志主要负责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副乡长龚力同志主要负责场镇环境治理。实行主要领导包片、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社。明确了目标任务,细化了责任,扎实推进了城乡环境治理工作。

二、加大宣传力度,全民自觉参与

1、我乡利用广播、电视、板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共广播讲话5次,电视放映宣传片12次,板报4期,标语35幅。做到了广播有听的,电视、板报、标语有看的,群众知晓率达到100%;做到了村村有标语,户户有行动。

2、干部带头,群众加油。乡机关干部20多人利用星期天带上工具,集中整治乡场镇环境卫生3次,还请专业人士录制成专题片,在乡电视广播站播放,受到了全乡群众的好评。通过干部的带头作用,全乡干部群众都积极地行动起来,形成了环境治理氛围。

三、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治理成效明显

(一)、结合县“深入治五乱,整洁迎五一”活动,彻底治理“五乱”。永泰乡场镇是城乡环境治理工作的中的重点,也是“五乱”治理的重点。乡党委政府认真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迅速成立了永泰乡环卫所(永府[2011]05号)切实加强场镇环境治理工作的领导,同时发动在校团员、机关干

部、场镇居民户组成自愿者队伍,清理牛皮癣、打扫街道卫生、清理污水沟、打捞河面水葫芦和漂浮物整顿运输和市场秩序。乡政府投入部分资金购置了垃圾桶、租用了垃圾清运车、落实了环卫人员和清运人员。

(二)扎实开展“文明卫生户”的评选活动

4月份对全乡2171户群众认真开展了“文明卫生户”的评选,制作“文明卫生户”牌子1500余个。各村以社为单位开展评选工作,把爱清洁、讲卫生、讲文明的户评选为文明卫生户,并挂牌。各村在广播上对“文明卫生户”进行通报表扬,对清洁做得差的户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开展每月。截至目前全乡清洁卫生户1883户,占全乡总户数的87%。

(三)规划先行,打造靓点,搞好示范村社建设。

全乡74个社,按乡政府文件要求规划了垃圾收集点74个,垃圾填埋场7处,并教育群众垃圾集中倒放到垃圾点,实行集中填埋。针对乡场镇个别场所环境治理治标不治本的现象,乡党委政府认真研究,把场镇街道小水道、场镇绿化带、场镇路灯、公厕、垃圾清运车等环卫设施列入了村庄重建项目。乡政府要求每个村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个社或几个社,打造一个城乡环境治理靓点。凤堂村3社、陈家井村6社、太元观村4社、五柳村11社这4个村集中打造的靓点,做到了公路畅通无杂草,水系通畅,农户院内整洁,室内摆

放整齐,垃圾集中收集填埋等,真正起到了靓化示范作用。全面推进“两路”“七进”活动。通过治理目前全乡公路畅通,河道水葫芦等白色垃圾清理较为彻底。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要求“七进”活动扎实有效。

(四)、保障资金投入,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乡政府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资39余万元分别对陈家井村和太元观村公路沿线的农房进行了风貌打造;投资4余万元对场镇入口处公路进行了多次整治;投资1万余元为场镇和机关购买了垃圾设施。保证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加大检查力度、强化考核。3月初我想制定了《永泰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永府[2011]07号),对城乡环境治理工作实行每月一评.每月末对全乡7个村进行考核评比,最后一位的村,书面向党委政府检讨。连续3次最后一位的村,村书记、主任引咎辞职。做的好的村在大会上通报表扬,作经验交流发言,并给予资金奖励。

四、存在的问题

1、个别村的干部群众认识还不到位,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重视还不够。

2、有些村的干部,工作抓得不紧,干得不细,存在应付检查,城乡环境治理工作出现反弹。

3、资金投入困难多,由于乡财政靠转移支付,财力十分

有限,城乡环境治理经费无着落,更无钱投入硬件设施设备建设。

五、下步工作打算

1、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被动参与变为主动自觉参与城乡环境治理工作。

2、加强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城乡环境治理工作的领导,开展经常性的检查评比,逗硬奖惩,加大对环卫设施建设的投入。

3、继续开展“五乱”治理和“两路”、“七进”活动。做到治理更加彻底,效果更加明显;

4、进一步巩固各村城乡环境治理工作的靓点,加快打造示范点、示范片建设步伐,做到让靓点更亮,以点带面,辐射全村,带动全乡。

5、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进一步完善乡村环卫设施。把城乡环境治理的“硬件”做硬。

10.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总结 篇十

(2011年11月10日)

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是“5〃12”大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全县〃〃〃〃〃〃〃。县内道路交通,水、电、气供给以及通讯全部陷入瘫痪,行政、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全部被毁,360余家中小企业遭受严重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震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县委、县政府正在积极添措施、想办法,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为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深化文明创建成果,全面提升北川发展竞争力,展示灾区科学发展新形象,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事关发展和民生的大事,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全面部署并强力推进“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市相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力发动,合力整治,大力投入,群力推进,在抓发动、彰特色、推专项、建机制、求突破、见实效上狠下功夫,深化治理“脏、乱、差”。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县干部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明显增强,行为素质明显提高,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城市集镇形象明显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明

显改善,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着力强化治理保障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惠民工程、环境工程、管理工程、作风工程,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要加强领导,整体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高位推动格局。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县四套班子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镇乡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成立规划建设组、风貌改造建设组、绿化组、河道治理组、地质灾害治理组、交通保障组、宣传报道组、后勤保障组、安全维稳组、督导检查组等10个工作小组,分别由县四套班子分管或联系领导担任工作组组长。各级各部门也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全县上下形成了整体联动、运转协调、高效有序的工作体系,建立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动机制。

(二)强化责任落实,形成高压推进态势。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的通知》

等一系列文件,并与县级部门、镇乡签订《北川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任务分配落实到各镇乡的每一个主管部门和重点责任单位,使整个工作做到了责任明确,推进有力。同时,县委、县政府对工作推进不力的部门单位、镇乡,予以严格问责,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高压推进。

(三)强化督查协调,形成高效推动局面。采取面上工作定期协调、重点工作专题协调、难点工作现场协调的方式,及时解决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常委会、常务会,定期听取环境治理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并通过深入一线调研、现场办公等形式,督导、协调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难题。县人大、县政协多次组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视察调研,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督查督办作用,逗硬落实例会制,并实行“每天一巡查,每周一督办、每月一考核”,确保了整个治理工作有力有序高效推进。

(四)强化宣传发动,形成高频宣传氛围。牢固树立群众是环境治理主体的理念,强化舆论引导,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构建群众参与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持续开展七进活动,机关把环境治理作为重点工作,学校纳入课堂教学,企业列为日常管理,社

区作为重要任务,农村写进村规民约,让“户户参与环境治理、人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意识深入人心,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征集治理民谣、公益广告,传唱环境治理三字歌,使全县干部群众明白道理,知晓责任,从“被动应付”变成了“主动参与”,促使机关带着基层干、干部带着群众干。在北川政务网、北川新闻网、县广播电视台等开辟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题专栏,设置曝光台,开通举报专线,引导群众参与和监督,推广先进经验,曝光负面典型,宣传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截止目前,各级整治办公室累计印发倡议书3万份、调查问卷1万份、环境卫生知识卡片5万张、宣传贴图墙标8000张;在城镇主要街道、广场、社区等地段设立宣传公益广告牌150幅,悬挂大型宣传标语500幅;组织开展 “除陋习,讲文明,树新风”、“回头看、促整改”、“只有一个地球,倡导低碳生活”节能减排、“争当文明市民,共建和谐北川”、“欢欢喜喜过国庆,干干净净迎新年”等主题活动,引导居民提高环境卫生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行为方式,提升市民整体素质。

二、突出重点,彰显特色,着力强化标本兼治

实践证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必须要立足县情创新工作举措、鲜活创建载体,才能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有特色、有亮点。

(一)治理五乱,规范秩序,提升城市形象。一是搞好环境

卫生,进一步治理“五乱”(垃圾乱扔、广告乱贴、车辆乱停、摊位乱摆、工地乱象),总计清理木料、柴草等杂物6865堆,清运生活垃圾3585吨,清运建筑垃圾23514吨,清理排污沟114200米。二是规范场镇管理秩序。规范车辆停放,整治市场秩序。商贸经营活动一律进入市场、门市,不得撑杆搭棚,占道经营。三是控制噪声问题。严格控制治理城区商贩叫卖、影响促销、娱乐场所噪声问题,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休息的环境。四是解决垃圾处理和污水问题,切实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确保全县饮用水安全。五是严处私搭乱建。新增城管局,对城市(镇)主要入口、广场、主次道等地设置的各类广告、商店橱窗和门面牌匾定期开展集中清理整顿,对陈旧破损的大型商业广告及时翻新,对上墙的商业广告依法拆除下墙,组织人员跟踪打击张贴牛皮癣广告行为。通过整治,使设置不合理不规范的广告、店牌店招问题、城区内私搭乱建违法违章建筑得到彻底解决,改善城区面貌。六是实施风貌塑造,提升城镇形象。按照《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2009-2011年)》、《“四化”示范要求》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我县治理规划,编制(修订)并严格执行市容、环卫、污水和垃圾处理、城乡风貌塑造、城市园林绿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场环境治理、农村污染治理及交通管理等专项、专业规划,完善规划体系。以规划为引领,以突出北川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底蕴为主题,坚持“四

注重、四提升”,投资六亿多元进行风貌塑造和加固维修工作,全面提升我县城镇形象。

(二)文明劝导,规范告诫,提高居民素质。一是开展“讲卫生、除陋习、树新风”“三乱”治理,规范行为。结合创建“五十百千”工程,大力倡导“十不”,扎实开展禁止乱扔、乱倒、乱吐“三乱”行为。二是组建城区文明劝导员队伍上岗执勤,开展“小手牵大手,文明一起走”、“文明劝导上街头”等文明劝导活动,教育、劝诫过往车辆、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纠正乱丢果皮、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

(三)实施七项整治,改观城乡面貌。以示范工程建设为动力,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全面突破。一是实施城乡结合部治理。把废旧物资回收站点、乱搭建构(建)筑物、公共场所以及厂区周边的环境整治作为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突破口,全面清除积存垃圾和卫生死角。推动企业“退城入园”、“环保治污”,改变了城乡结合部脏、乱、差局面。二是实施集贸市场治理。坚持疏堵结合,多次督查安昌农贸市场,进行整改。镇乡先后新建、改建、扩建、升级改造市场14个。三是实施背街小巷治理。四化标准,延伸保洁范围,加强对背街小巷的日常保洁,拓宽执法范围,加强五小行业和八乱整治,消除了背街小巷治按照理盲点。四是实施两路环境治理。采取控源、清洁、截污、除淤、工程整治等多种手段,对公路、河渠等环境进行集中治理,清垃圾、清障碍、清病

害、清杂物,保持公路、河渠环境的清爽。在重要通道沿线(九环线北川境内)完成绿化带建设22公里,栽种各种树木10000株,提升了主干道的品质;完成县域公路主干道庭院绿化60公里,新栽植树木20076株。五是实施“七进”深化活动。以“保护群众身体健康”、“环境治理、效能先行”、“我为北川环卫做贡献”、“革除陋习,做文明公仆”等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化了“七进”活动。六是改造农家院落,拆除乱搭乱建。仅集中整治月就拆除板房、帐篷(钢/瓦)棚等乱搭乱建构筑物8908间,改造农家院落(包括硬化、绿化、美化)7500户、平整道路70500平方米。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做好庭院绿化,新栽植庭院经济苗木7万余株,其中新栽植果树15000株,为庭院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七是改善城乡垃圾处理方式,建立垃圾综合处理体系。在全县选取城乡垃圾综合处理试点,解决好垃圾清扫清运、污水排放等场镇环境问题,逐步建立垃圾清扫清运制度建设垃圾填埋场或垃圾无害处理。示范推行农村垃圾“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综合处理模式。

三、着眼长远,完善机制,着力强化常态管理

坚持立足常态,狠抓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保障“日巡周督月检查年考核”的到位,市场运作业主共同管理办法的有效推广。一是完善领导保障机制。实行县级领导分片负责制,县级部门包乡镇,乡镇领导干部包村(社区),村(社区)

干部包社(居民小组),社(居民小组)干部包农户的“五包”联系制度,将联系工作细化到部门、乡镇、村(社区)、小区、院落,指导、督查、帮扶和协调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二是完善目标考核运行机制。将环境治理纳入县委、县政府目标考核内容,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专项考核和月考核评比,实现治理工作由突击整治向持续治理转变,由集中整治向自觉行动转变。三是完善网格化责任制。进一步实化、细化责任体系,按区域、条块等落实责任,从上到下层层签订责任书,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权责明确的责任体系。坚持属地管理,县城严格落实“包环境卫生保持、包车辆停放秩序、包市政设施维护、包门前绿化美观、包摊点守约经营、包广告招牌规范”的“门前六包”责任制。四是完善效能问责机制。整合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动态督导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对有令不行,工作不力,连续排位靠后的实行县领导问责谈话,限期整改。组建督导组,对全县23个镇乡、县级部门进行明查暗访、定期检查、突击抽查和跟踪督办,形成了“暗访—曝光—整改—问责”的处置模式,对工作中出现严重问题的,按照问责办法严格追究责任。五是构建长远管理机制。坚持“专群结合、广泛动员、形成合力”原则,完善日常保洁队伍、职能化管理队伍、专业化技术队伍“三支队伍”建设。实行周报告、旬分析、月总结制度,确保信息报送畅通,及时、全面、准

确地反映城乡环境治理推进情况。切实建立健全环境整治物业管理委员会,解决好人员、经费、奖惩等投入问题,按照“科学规划、条块结合、投入多元、设计专业、实施统一、业主运作、有偿管护、狠抓死角、文明共建”的观念,不断增强基础环境的管理效应。

四、围绕发展,共建共享,着力强化治理成效

通过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北川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有力、有效推动了科学重建、科学发展,主要工作和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在绵阳争先”,总体上呈现出经济发展提速增效、灾后重建加快推进、社会更加稳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一是市民素质整体提升。通过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市民卫生习惯、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文明素质整体提高,“三乱”、“五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环境面貌明显改善,社会秩序安定有序。

二是环境效益明显。通过定期开展空气、水源等环境监测,强力整治“三废”超标排放和噪声等环境污染现象;积极推进污染减排,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控制目标。城区每天垃圾做到了日产日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和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均达100%,城区环境噪声达到功能区要求,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公众对环境满意率达95%以上。

上一篇:高三誓师大会教师誓词下一篇:形容母爱的排比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