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点滴体会(精选13篇)
1.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一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点滴体会
南街小学 崔亚妮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的不懈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科学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具有发展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功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使命,学好这门课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小学科学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怎么样去解放孩子的脑、手、足、口,在思想、时间和空间上,给孩子创造条件,把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本能的欲望引导到科学的道路上来,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自身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课在新课改实践中如何实现向40分钟要质量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此问题,我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自己的思考和做法。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最好老师。科学课是以学习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型课程。它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让学生在乐中求学,学有所获。因此,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猜谜语、讲故事、听歌曲和做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学生学习新课就开好了头。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着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一双双跃跃欲试的小手,教师应善于激励,把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的学习行为。我认为,教师的激励应包括语言、神情、动作等,一声深情的赞扬,一缕柔和的眼光,或是一个小的激励动作都能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激发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唤起探究欲望。
其次,老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个个生动,而又能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情景,是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并探究主题的上策。比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课题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入时我们紧扣“声音”二字设计了送“礼物”的小游戏。当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今天要送给大家一些礼物,请注意听听是什么。”时,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兴高采烈。这时,我把收录机中各种声音(如,牛、马、羊的叫声、母鸡下蛋后的叫声、摩托启动声„„)送给学生,我看到的是欣喜的目光,满意的笑容。学生惊奇地发问:这么多有趣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一个巧妙的情景创设了学生去思考,心中必定有无数个问号。接下来不用老师多引导,学生就会主动提出更多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我想这样的好例子,实际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早已不胜枚举了,只是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前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多花心思创设一个最佳的情景来,学生探究科学的自主性必能充分体现。
又如在教学《淀粉的观察》一课时,课前我给学生表演小魔术。当我很神秘地举起一块白布,像真正的魔术师那样让大家看看,然后举起喷壶将碘酒喷在白布上面时。学生都惊奇的叫了起来:“奇怪,有字了,怎么变的?”这时,我发现平时语数成绩较低的小明神情紧张,小手时举时放,我及时用鼓励的语气说:“看,我们班的小明举手了,真是各有所长啊!”一语激起千重浪,学生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提出如下问题:怎么变这个魔术?老师给喷壶里装的是什么东西?老师的白布有什么秘密?此刻,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了,他们七嘴八舌想马上找到答案。
二、分组实验,化难为易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学习的天地,真正使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锻炼。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找到了提出的问题答案,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点亮小灯泡》一课时,首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教学过程中来,这样会使他们的学习更有效,收获会更多。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没有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灯泡发光,而且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话音未落,学生的脸上就流露出为难的表情,但通过自己反复动手实践,小灯泡亮了。此刻孩子们激情洋溢,有种说不出的快感。这样,不仅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了新知,在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有选择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其项目和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和目标要非常明确,并且是学生合作行为的指南,要给学生留有实验、提问、尝试的机会和空间,让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进来。如在进行《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学生各小组选择的方法不同,教师大胆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并且让不同的小组向全班学生介绍比较方法。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众多方法中最好的比较方法。很多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都讲今天最难忘的事就是科学课中《比较水的多少》。学生提出的各种猜想是课堂生成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这些验证方案同样是鲜活、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丰富、拓展了学生的科学空间。
三、就地取材,优化课堂
虽然农村小学购买了很多实验教学器具,但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仍然时时制约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如何立足于现实,在进一步加大力度装配、建设实验室和仪器室的同时,走自我创新之路,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于现代实验教学的需求,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呢?我们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实验教学的开设率。比如《遇障碍自动停止装载器》、《肺呼吸活动模拟器》、《自动转臂吊车》等教具都可以自制,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更是同学们的拿手好戏;到沙堆中捡鹅卵石、到石子中捡有植物及小动物化石的石片也是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趣事。这些带“土”气的教学用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用具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规范化、现代化、一体化的优化运行。使学生对闻而不见的事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同时,注意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就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使学生积极思考引伸发挥的气氛,启发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讲出来,即使是猜想、或者是不合理的解释,甚至是笑话也要鼓励,积极引导,使学生勇于思考,积极探讨。
四、讲究评价,激励进取
好的评价方式与方法在绝大程度上会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学习之中,而科学课中评价就更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科学课教师应在评价方式与方法上采用多种手段,以达到学习的最优化。评价也是十分讲究感情效应的,一次好的评价过程往往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尝试了几种评价的方式方法。例如:我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了一种长期的课堂评价方式——让智慧树结出硕果活动,收效就十分明显。具体操作过程是在每节课结束后利用短暂的时间,由各小组自行对本堂课的学习效果作出评价,并以次为根据向教师申请领取不同数量的青苹果,而认为本组有差距的则可下次争取,教师限制领取数为1 — 2个。由教师来颁发青苹果作为小组学习效果的体现,而当小组累积4个青苹果时可与教师交换一个大红苹果 —— 智慧果,拥有了智慧果的组可以在上面留下一些与科学学习有关的内容,并将其粘贴在智慧树上。期末,根据每个组果实的多少来进行综合评价。事实证明此评价方法实效性极佳,学生课堂认真投入率明显上升,每个组都尽力争取着代表成功标志的苹果,智慧树上也很快贴满了各种各样的科学学习方法、科学小常识,科学课学习认识等内容,这些内容又起到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目的,一举两得。通过这样的评价手段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评价艺术的魅力所在。
五、联系生活,设计作业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的巩固而忽略学生的动手能力、情感体验等的作业形式,合理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如:我在上五年级上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时,给学生确定了研究问题:“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方法,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实验,并在一周后观察两个花盆里的绿豆芽生长情况,制定科学计划,做好科学记录,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明白了植物生长是需要阳光的。这样,不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志、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又如学习了《植物的花》后,我设计了一份实验表格,让学生观察开花植物的花萼、花瓣、花蕊(雄蕊、雌蕊)以及花的数量。身边的花草树木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观察研究这些植物的花,学生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作业负担,都欣然圆满完成了任务,而且收获很大。
生活化的课外作业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尝到这样的甜头以后,学生对生活化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就更浓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任重而道远,为此就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勇于创新。在认识上向前迈进一步,对教育、对科学、对学生等都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关键是在课堂、在实际的操作层面,我们必须把这种理念具体化,变成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指导,让科学本质教育扎根于实际的课堂中,并且细化到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指导上。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跨出这科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的宗旨,设计每一教学环节,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发展!使“一切为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2.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二
一、注重阅读习惯培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一直是重点,就小学高段学生而言,经历了低段的学习,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习惯,但阅读习惯还没有养成,尤其是在自主阅读中,更多还需教师进行指导。过渡到高段后,教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这不仅有助于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对学生今后的阅读也大有裨益。
首先,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阅读,通过课前阅读而初步掌握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在课前预习中,教师要注重以目标和任务来引导学生,即需要了解哪些背景知识,学习哪些生字词,阅读文章需要达到什么程度等都要向学生明确。否则,学生在自主预习中只会简单地阅读几遍课文,目标不明确,预习效果不佳。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提问和积累的习惯。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然会遇到诸多问题,而很多学生不会将这些问题提出来,结果对文章的内容不了解,对文章内涵没有深入思考,自主阅读成为一种形式。就积累而言,一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通过抄写、背诵、写读后感、做标记等方式进行积累。二是在阅读课后的积累,这一方面包括文章中的好词佳句,也包括文章中的一些修辞方法等,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积累而达到迁移应用的目的。
二、关注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主动阅读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其实就是兴趣使然,从而让主体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主动进行探究。从阅读本身来看,要让学生对文章的内涵有深刻的体会,首先还得让学生喜欢去读,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生成出体会和感悟。故而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成了构建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从目标上着手。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异,故而在阅读中目标就不能一概而论,相反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制定目标。如《桂花雨》的教学中,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而言,在读中虽然能感受到“桂花之香”和“摇桂花之乐”,但很难将“桂花”和“思乡”整合起来,在阅读中教师就只要求其能简单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对基础稍好的学生则不仅要其口头表达,还要求其能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
其次,要注重从学生生活出发而采用多种方法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感知文本的内容,激发其学习兴趣。以《钓鱼的启示》为例,很多学生在生活中都可能没有钓过鱼,但陪父母或看见过其他人钓鱼,基于这一点,教学中先以“钓鱼”的话题来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感受,然后结合教学内容而以问题“父亲让我放鱼为什么我不愿意?”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再引导学生初读而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
三、加强课堂引导探究,丰富学生阅读体验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凸显,但教学中师生互动活动却显得有些混乱,甚至教师有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对学生做出指导。的确,新课程理念提倡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但这也并不排斥教师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相反要通过师生互动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探究中更好地感悟文章的内涵,获得阅读体会。否则,失去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会变得较为混乱。
加强对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首先要注重结合文章内容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和讨论活动。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阅读教学为例,导入新课后,教师先以问题“课文中记叙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来引导学生讨论后把握文章的线索,然后引导学生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意思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引导小组学生合作找出母亲赞扬巴迪和父亲批评巴迪的句子,鼓励学生大胆分析。接着围绕“‘我’儿时是‘多么幸运’”一句引导小组讨论为何“我”是幸运的? 如此,层层推进,让学生在阅读中合作交流,在交流中逐渐感受父母对巴迪的爱。
在教学实践中,以问题引导小组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活动后,教师要注重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再针对学生的表达情况进行点拨。如在该案例中学生在讨论“‘我’的幸运”时对“幸运”的理解就存在争议,此时教师就需结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而对父母对巴迪不同的爱的表现方法进行讲解,以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所蕴含的深意。
四、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阅读不仅仅是让学生能理解文章的内容,能学会读几篇文章就可以的,而是要以阅读作为认识生活的手段,让学生通过阅读而更好地去感悟生活。高段学生对生活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其价值观念尚不成熟,而语文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阅读教学而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知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首先,要借助教材中所选文章来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如在《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等作品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了解祖国的历史,在作品教学中要多引入历史事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其次,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而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如在感恩一类的作品教学后,要多引导学生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和父母交流和沟通,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父母的关爱,懂得感恩父母。
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点滴体会 篇三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多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4.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四
界岭镇中心小学
李正红
2016年12月1日至2日历时2天的汉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观摩研讨会,在快乐与和谐,促进与收获共存的场景中落下了帏幕。我作为一名乡镇农村学校的数学老师,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本次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观摩研讨活动由以往的单一课堂观摩教学活动,变为有价值课堂教学研讨。更加注重了数学课堂教学案例的研讨功能。这次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如何真正落实“尝试教学法”“导交悟用”“五步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模式。经过历时2天的观摩和探讨,我觉得圆满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首先,本次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开创了教研活动的新思路:9节课堂教学观摩课-----四位教师对自己所运用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区教研室李治老师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有价值的专题讲座。” 体现一个全新的活动方式,突显活动的实效性。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对如何搞好数学课堂教学有了全新的构想。
其次,在 2天 的时间里共进行了 9节课,每节课都凝聚了参赛教师的付出与智慧,都有其独特之处,可以说各有千秋,精彩纷呈;每节课都很好的展现和诠释了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标准精神和新的课堂教学策略。执教的 9个课题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分数的初步认识》 《角的认识》《口算除法》《圆的认识》 《垂直与平行》《用字母表示数》。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设计思路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他们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为我们下一步的如何抓数学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不同的教师演绎不同的风采,却展现同样的精彩,令我们回味无穷。通过这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观摩研讨培训活动,我们的收获是丰盛的,我们的感受是不同寻常的。
一、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教学手段是开展教学活动,沟通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次活动中,除了对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外,老师们更注重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标志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并将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起到了有效的营造问题情境,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扩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突破教学难点的积极作用。如王仕召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并说一说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学生小组合作想办法,学生汇报演示交流。最后教师直观形象的用电脑课件进行演示,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巧妙的把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遵循数学教学 “直观---抽象”的规律,既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又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五
追求更为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评价
这篇论文是原创 [摘要]:
美术教学评价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评价要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引导作用,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可发展的方向,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与肯定。如何设计更多更合理的美术教学评价方式,使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功能,是我们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本文拟从追求更为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从评价内容和操作方法方面谈一下我的做法与体会。[关键词]:
有效
课堂教学 评价
近几年来,国际美术教育界有关进行美术教学评价的呼声越来越高。因为评价是美术创作与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也提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学生是一个充满个性、活泼、灵动的独特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从而去追求更为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一、尊重学生个性,注重情感的评价
教师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多个角度,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使之获得“我也行”的情感体验。杜威曾说过:“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怎样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知教师的期望和评价,从而去充满热情地学习呢?
我在执教《我们的双手会表演》一课时,先带领大家玩了手形游戏,用手变出小孔雀、小狗、小兔子等动物。这时,一位男孩子举手说道:“手指不仅可以玩游戏,还可以传递信息,如一至十的数字、OK等手势,中国人拜年时做的恭喜的手势。”说着,他还淘气地做了个“V”的手势。在场的听课教师无不为小男孩的精彩发言而暗暗喝彩。我紧紧抓住这一契机,表扬了这位学生,并即兴带领大家来做一做相关手势。小男孩看了看老师,兴奋的坐下,眼神中充满了自豪的表情。《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 要途径。”人文性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美术课以画为载体,承载人的情与意,是学生、教师二者感情碰撞的空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二、评价结果具有激励性
具有激励性评价是培养和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只有在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活跃。教学中,教师关注个体差异,用鼓励性的语言,赞扬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及时抓住学生稍纵即逝的新奇、独特的想法,给予赞扬,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不断追求成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让学生从内心体验成功,产生学习的动力。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到:评价要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我在美术教学评价中,注重评价结果的激励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创新和勇于发展个性。在上《秋天来了》一课时,我以“秋天的礼物”作为整堂课激励学生的评价手段。课上只要善于倾听或者积极发言、补充的,画的有创意、构图饱满、色彩运用恰当的,都能获得一件老师准备的秋天的礼物:一片红色的枫叶、一朵黄色的菊花、一支金色的麦穗、一只诱人的苹果„„这种生动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给学生美好的遐想,既激发了他们表达与交流的欲望,又给他们一种艺术的享受,还再一次突现秋天景物的特点,可谓生动有效,拉近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距离。
三、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注重鼓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价,开展自评、互评活动。同时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体现教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而不是为了甄别,体现以多维性和多级性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现代评价观。
1、肯定性评价
美术课堂中的评价就是在教育孩子怎样做最好,肯定孩子的方法、能力等等,所以一定要有肯定性。不能模棱两可,否则这样的评价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取舍。否定的评价容易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因此使用时一定要委婉,因此尽量多鼓励,少批评。当然不是说不批评,必要的批评也是给孩子指明方向的。肯定优点就是放大优点,让缺点自动萎缩。
2、肢体语言评价:
教师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对学生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拍拍肩膀的激励、握握手的感激成为教师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一种表现。这种评价,简便、直接、有效,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3、技巧性评价
教师注重以多样的评价方法和技巧,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发挥了评价的促进功能,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学习和评价活动的兴趣。
⑴ 我在执教《我心中的太阳》一课时,首先营造了很宽松的作画氛围,孩子们兴趣很浓,表现得无拘无束,有的学生创作出扎小辫的太阳,有的带帽子,有的瞪着大大的眼睛,有的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充满了儿童特有的气息。他们表现的就是自己内心的感受,我们可能会看不懂,不理解,甚至无法定出高低。学生将完成的作品张贴在作业展示台上,然后提问,一是:“你认为哪位同学画的太阳既神奇又美丽?”这个问题是让学生自己做老师,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去分析、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发现创造的价值。其评述是对别人作品的一种全新诠释,也是一次口头的二度创作,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并且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使绘画者发现崭新的角度。二是:“说说自己的小太阳有多美丽和可爱。”这个问题我提供给动手能力相对落后一些的学生,让他进行自我评价,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样去表现太阳。通过学生说,教师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以便教师能够了解他们绘画时的心理过程,以引导其心理向健康的方面发展,使作品的客观评价阐发出深刻的内涵,为学生的人格发展奠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参与,从中可以认识自己的价值所在。
⑵ 同桌间交换作业,先对对方的美术作业在心里作一个大致的评估,并找出对方作业中的优、缺点,教师适当选出几对有代表性作业的在课堂的小结部分进行交流。这样的作业评价方法能使学生在过了把“小老师瘾”的同时,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加深对本堂课教学要求的理解。
4、优化作品评价:
在作业评价的环节中,用我的面部表情“
”“
”“
”“
”“
”等评价作品的方式来代替传统“优,良,差”的等级评价方式,并把这些表情画在学生作品中最与众不同并值得一提的地方。老师喜怒哀乐的脸是种有趣并富有人情味的评价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大大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每个表情代表作品中表现优秀的一个方面和需要努力的地方,每一个表情都是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的评价。
6、立体动态化评价:
通过建立“美术档案袋”的方式,收集起记录学生成长与进步的一件件实物,一幅幅作品,最满意的作业、失败的作品、自画像、与各科学习相关的资料、小制作、学习感受、家 长反馈卡、小组评议等,让学生体会自己的进步。而“作品集”、学习成果展览更是从情感、态度、能力等多方面展示学生的成绩,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
6.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美术学 篇六
策略一:不断强化自身的学习是有效性的基础。
打造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变被动为主动,不断自我超越,尽快改善心智模式,转变思维方式,与时俱进,用全新的思维去观察变化了的课堂教学。
打造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学会创新学习,能够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在实践中形成新的方法论、价值观;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和研究,快速完善自我、更新自我和超越自我,加快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打造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要强化自己的有效意识,使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我们只有在课前不断研究,制定合理优化的教学目标,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为方法,运用教学的真经,付出真功,才能真正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策略二:精心设计的优质备课是有效性的根本。
7.美术教学改革体会点滴谈 篇七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进行美术教育改革, 必须摆脱传统观念影响, 树立创新的教学核心、宗旨。要培养具有“学会求知, 学会生活, 学会审美”的现代人, 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单一的课堂教学目标, 在注意对学生整体审美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建立整体优化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改革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 注重视觉形象, 培养学生兴趣
从重视视觉形象教学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获取知识, 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 认识对象。运用直观教具、模型、范画、录像、幻灯、电脑设计等, 帮助学生感知美, 提高审美能力。
另外, 我们还可以扩大美术课教学的课堂, 让学生走出室外, 呼吸大自然的气息, 寻找灵感, 效果也很好。组织学生写生、参观等活动, 开阔学生眼界。
2. 培养团结、合作、交流的精神
在美术教学中提供引导学生学会团结合作, 通过相互讨论, 可以互相加深理解, 使其共同发展。《学记》中早已指出:“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3. 探究释疑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把探究列入其中, 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知识, 体验过程与方法, 形成一定的美术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创新精神。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教师应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学习气氛是培养出来的, 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 创设师生情感、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 让学生学习。
1. 把活动、游戏带进美术课堂
在美术教学中, 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游戏, 使课堂气氛活跃自然, 毕竟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强加压力只会抑制学生思维发展, 束缚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让学生在课堂中做些有益于创造美的活动,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把音乐带进美术课堂
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 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在美术课中相应地运用音乐教育, 将更好地辅助教学。如欣赏课中, 我们一边听音乐, 一边欣赏古画名卷, 如痴如醉的乐典在无形中牵引我们的思想进入画境, 感染画中的精神, 画中的韵律, 更强烈地激发感情, 不仅使学生感情上产生共鸣, 还提高了审美情趣。
四、改进课堂的评价方式,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做完画之后, 急切得到别人的评价。因此, 要经常进行作业展评, 评价一般有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积极的评价, 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要在学生的作品中多找优点多给予表扬, 对学生不够完美的作品给予鼓励性的表扬, 从而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进行下一次的创作绘画, 进一步提高创作水平。
把学生沦为学习的奴隶, 使学生不赶轻易出手, 加重了学生的自卑感, 导致学生对美术望而却步, 学习兴趣荡然无存。新课标确认美术课程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 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在美术学习过程中, 以激发创造精神, 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完善人格为总目标。
8.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经验点滴体会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学中段;教学经验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学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积累。所以,教师需要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经常性的总结和归纳,对自己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起到能动的积极作用。
一、实现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尽管数学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思维性,但是和生活拥有紧密的联系。加之小学中段学生由于年龄因素,正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渐发展。数学教师就需要针对这个事实,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情境的变化因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些因素直接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有机地联系,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活元素,以生活作为出发点为学生讲解数学知识,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必要的前提。
比如,在引入“年、月、日”的课程时,笔者对年、月、日的问题向学生进行了询问:“同学们考虑一下,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和年月日相关的事物呢?如果知道的,可以说一句和年月日相关的话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时,如果学生对回答无所适从,教师可以举例:“你的生日是几月几号呢?”学生可以很自然地回答,比如“我的生日是9月29号。”“那么9月29号是不是就包含了年月日的知识了呢?”通过这种点拨,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通过这种联系生活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了数学对自己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和价值,因此对数学拥有了亲切感,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发展抽象思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人都有成为一个新鲜事物的发现者、探究者和研究者的愿望,并且这种愿望在儿童的心理意识中表现得更加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效开发学生的智慧和灵感,从而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和促进。
例如,筆者在教学“四边形的内角和”时,向学生提问:“怎么证明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度呢?”这时,有的学生提出用量角器把四个角的度数测量之后相加,有的说把纸质的四边形按对角线剪开正好成为两个三角形,即两个180度就是360度,还有的学生说把纸质的四边形的四个角撕下正好能拼成一个360度的周角。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探究,学生在掌握和巩固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实现了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创新能力也得到了
培养。
三、新旧知识进行有效衔接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很容易遇到新旧知识的衔接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特定题材的灵活安排重新组合成清晰易懂的练习,从而引导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对新知识实现感性认识,顺利实现新知识的学习。比如,在讲解“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笔者没有照搬课本内容,而是自己通过全新题目的设计进行了课程的导入:“小明帮妈妈去买菜。他买了3.6元的土豆,1.5元的胡萝卜,5.2元的西红柿。请问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这样的题目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可以让学生激发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并尝试探究出正确答案的计算方法。此时,笔者趁着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引出需要讲解的相关课程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在课程的学习即将结束时,笔者再次给学生创设了另一个和生活相关,但是难度有所提升的生活情境问题:“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之后,大家初步认识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那么在下课之前我想问一下大家,谁知道下面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考虑呢?甲乙两地相距300.5米,小明和小红分别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向而行。两分钟之后,小明走了79.2米,小红走了69.8米。这个时候两个人还相距多少米就能见面呢?希望大家在课下能够仔细地研究,明天上课我们来分享答案。”通过这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教师可以实现数学新旧知识间的有效衔接,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有很高的兴趣和热情。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实现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从而对教学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和精准的把握,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教学设计的基础,为找到获得良好教学经验的捷径的同时,为自己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提供积极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李红才.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反思[J].小学教学参考,2013(8).
[2]闫红光.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经验谈[J].科学导报,2013(1).
[3]张晓丽.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结的探讨[J].祖国(建设版),2013(40).
9.小学美术教学的点滴心得 篇九
汪章新
小学生学美术,很多人认为只要学会画几个人,画几只动物,涂涂颜色就行了,其实不然。如果学生不喜欢学或学得很累,就会以致于一见上美术课就头痛,甚至在美术课无聊地打发着时间,美术教学就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在课前和课后,我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既能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造就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
小学美术教科书上,每一课都只有几张插图,其他的内容就比较少,所以我们上一堂课就需要很多的准备。在备课中,我力争以充实的内容来吸引学生,通过听听、说说、玩玩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六年级“纸工饰物——冬眠的动物”这一课中,我结合现在的天气情况,说说青蛙是因为冬天到了,它要去冬眠,所以分外的着急,它要到小石洞去冬眠了。学生制做好了以后,我让学生思考小青蛙能否站立呢,请他们发挥想像力。问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并且将好几种方案都列了出来,然后我再让他们将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案制作出来。小青蛙做好后,我们又可以做其他要冬眠的动物了。这些作业,所花的时间不多,但都是跟现实有关的事物,在学习的同时也帮他们解开了心中的迷雾,所以学生很感兴趣,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最后,我叫他们都带领动物去冬眠,童趣一点的语言原来以为六年级学生难以接受,但我的顾虑却是多余的了,一堂课,既轻松快乐又严谨地完成了。
二、增加练习的趣味性。
这个学期,五年级的美术课有一部分有关“戏曲人物”方面的训练,我们南方的孩子,普遍对京剧感到陌生、遥远。在进行授课时,学生会对京剧人物的“老生”、“花旦”、“小生”等等角色觉得陌生而枯燥。我给他们讲了杨门穆桂英这位女将的故事,及时放了一段穆桂英挂帅的京剧影片给他们看,并把讲台变成舞台,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模仿着京剧英雄人物的动作,一个个表演得非常认真,积极性高涨。我当场示范了一幅“武生”的戏曲人物图,故意弄得比较幼稚,让他们也勇敢地进入了创造领域,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10.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 篇十
关键词:转变观念;农村小学;美术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35-01
作为一名农村美术教师,我们要尽心尽力地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美,把美传播到每个学生的心里,传播到农村的每个角落。改变农村美术教学是我们每个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利用农村当地的资源,因地制宜的寻找素材,自制教具教好美术。而且,对于美术教师来说,教学设备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已,重要的还是要切合农村学生的实际,寻找到他们的能力能够承受的教学方法。
一、转变观念,让美术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多年来,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受传统观念的禁锢,加上教育管理意识落后,师资队伍力量不足,相应教学设施落后,使得这旧传统教学模式依然与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相互并存,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课改的实施。小学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启蒙教育,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然,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也有其合理的内容和成功的经验,但缺少开放性、太注重机械化的模仿;我们应汲取传统教学的精华,剔除有悖于新课改理念的糟粕。我们意识到富有人文性的美术课堂要义不容辞地为学生打开通向生活的大门,让学生的美术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把生活嫁接到绘画中,把绘画融入生活中,用生活来解读课本。因此,美术教师应努力走出课堂,让学生开拓视野,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整合资源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去体验美术的趣味,体验美术带给生活的魅力,体验成功学习的喜悦。
二、要求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比较中发现。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单一枯燥的美术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发展。“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活动,能满足他们爱玩好动的需求。游戏能激发学生大脑最积极最有创意性区域,把美术活动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新课程美术教材的大部分内容当中,多有一些潜在的游戏内容,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游戏成份,利用游戏教学来促使学生较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游戏的名称也要符合学生的心态。教师要针对游戏的具体内容起一个既吸引学生又具有美术课特色的名称。如“美术大本营”、“猜一猜”、“我是小画家”等等。在游戏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扩散,想象力得到了丰富。游戏教学能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活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能促进学生不断地学好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运用比较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从多角度地对不同作品做比较分析,便于学生认识掌握相关的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并能产生深刻印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这种方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应注意精心选择作品,适时进行启发、引导,讲究科学性、典型性和艺术性。通过不同作品比较,加深了学生对美术作品基本艺术形式的认识。运用作品比较方法,有利于释疑解难,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创作作品,是美术课堂教学感悟生活美的重要手段。
艺术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与生活存在着息息相关、丝丝相连的密切联系。因此,美术教学也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我们农村生活的美,美的生活……伟大的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随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确是这样,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我们在生活中感悟到美好,感悟到艺术无处不在,美无处不在。美,是人世间富有魅力的字眼,美术教育正是灌输、培养这种美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赋予他们美的事物,让生活走进美术教育,活跃其思维,引发其创造力。那么,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技能和各科知识的协调运用,使学生在生活中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呢?一方面,教学手段更切实可行,教学用品、资料尽量是学生能自己在生活周围去寻找,然后带到课堂来,互相交流,这样的感受更真实,学习兴趣更浓厚;另一方面,美术作品的实用性更强,能真正发挥美化生活的作用:美化教室、美化校园、美化家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美术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通过感悟寻找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美,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四、鼓励式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课堂充满生气。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发现和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看到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对自己的才能产生自信心,让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不能通过简单的分数等级来进行评价,不要指望用某种固定的方式判断每个学生的进步。学生们需要的是有感情的语言,需要教师找出其闪光点。
美术是视觉艺术,观察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美术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如何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对象,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可选用艺术作品中和现实生活中美的形象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很多城市中的美术教学中已经广泛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但是对大部分农村小学来说,这样的经济条件尚不具备。但是我们拥有比图片、视频更加广阔的真实地自然。因此,贴近自然、观察生活将是引领学生走进美术、喜欢美术的重要手段。
11.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十一
一、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 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与美术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古往今来许多美术作品中都蕴含音乐元素, 列宾在评论伦勃朗时说:“他的画像是美妙的管弦乐, 它的和谐的声音在全部画景上颤动着。”音乐语言微妙且强烈, 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 塑造音乐形象, 把听众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如教学《中国画——花鸟》一课时, 我播放了施特劳斯的《爱之歌圆舞曲》, 渲染春天里鸟语花香的气氛, 然后导入课题。创作时, 我播放了《春之声圆舞曲》和《春天来了》两首乐曲, 美妙的旋律, 欢快的节奏, 学生欢快地画着, 几分钟, 一张张妙趣横生的画面便呈现出来。在上欣赏课时, 根据不同作品, 播放相应乐曲:讲《替花仕女图》时, 播放 (霓裳羽衣曲》;欣赏《流民图》时, 播放低沉哀婉的《江河水》;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 播放《伏尔加船夫曲》;欣赏徐悲鸿的《骏马图》时, 播放蒋大为的《骏马奔驰保边疆》……画面随着音乐的渗透, 在学生的脑海中愈加明晰, 使学生沉浸在由音乐和绘画交织的美好氛围中, 获得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以影像展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视觉感受直接刺激大脑思维活动, 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学《漫画》一课时, 在导入环节我播放了动画片《大力水手) , 片中幽默滑稽的情节和夸张可爱的人物, 让学生捧腹大笑, 在谈笑中理解了“漫画”的定义。在创作漫画人物形象环节, 我播放了赵本山的小品片断;冯巩的相声片断;赵薇、王菲、刘欢等明星的歌曲片断, 学生兴趣盎然, 纷纷拿起笔作画, 一个个生动的明星漫像跃然纸上。这种影像的直观刺激远远胜过凭空想象。通过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感官的全方位参与, 激活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观察、感受、记忆、想象等审美因素, 从而强化学生的创造力。
二、走出课堂, 解放空间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新需要广博的基础, 解放空间, 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 扩大认识的眼界, 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走出课堂就是要扩大活动的领域和场所, 使学生像自由的小鸟在蓝天展翅翱翔。
走出课堂, 来到大自然中。我校南面有一个叫北湖的村庄, 那里风光独好。每年春秋两季, 我都多次带领学生写生, 春天那嫩绿的小草、初绽的野花、矮小的树丛、潺潺的溪流……秋天那黄绿相间的树叶, 频频点头的稻穗, 那满眼的秋, 让人陶醉, 乐不思归, 这美好的景致就是丰富的素材, 陶冶了学生的性情, 使他们的作品有了丰厚的生活底蕴和内涵。
(一) 走出课堂, 来到敖包会上。
我们地处达斡尔族区, 每年的敖包会是达斡尔人的传统节日, 利用这个机会, 我带领学生观察、速写, 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 领略达斡尔人的风情。敖包会上的活动丰富多彩:激烈紧张的摔跤比赛;持久柔韧的竞力比赛;精彩绝伦的民族歌舞……达斡尔人斑斓的服饰、真诚的笑脸, 还有那别有风味的柳篙芽汤……都成了学生的素材, 有了这些基础, 创作作品可谓手到擒来。
走出课堂, 学生增长了见识, 丰富了生活阅历, 并在头脑中贮存了无数能量, 为创造性思维的厚积薄发做了铺垫。
三、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放飞心灵、诱发创造力的起点, 轻松愉悦的氛围能使学生以轻松的心态进入学习状态, 因此, 课堂上我始终以极大的热情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自己, 超越别人, 超越过去。我从不随意批评一位学生的制作方法是错误的, 就是确实需要改变方法的, 我也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探讨, 唯恐伤害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创造热情, 主动索取知识, 完成新的创造。我特别注意及时表扬那些在直觉引导下另辟蹊径的学生, 尽管他们的作品表现得还不是很充分, 但只要有所创新, 就会得到我的肯定和赞赏。由此可见, 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课堂开放多变
(一) 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要从单一的、一刀切的“封闭式”教学变为多层次、多样化的“开放式”教学, 就要营造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 变信息交流的单向性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 在合作讨论中引发学生积极探索, 开发学生潜能。以实施有效教学为指导, 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美术教育体系, 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展创造性思维。
(二)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美术教学中, 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室、白板教室等现代教学设备, 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 创设探究创新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优化教学过程。
12.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十二
传统的美术教学,过分重视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个体对美术的体验。致使大多数学生无法体验到学习美术的乐趣,从而逐渐丧失了自信心。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却不敢表现、展示自己的才能。针对这一现象,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课堂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感受。有些学生天生聪明,但有些学生可能在学习上没有那么幸运,反应显得迟缓些,作为教师就不能心急,也要在课堂上给这些孩子一些意想不到的表扬性评价,也会给这些需要自信的孩子增加勇气和信心。孩子天生就是表现家,他们会通过唱歌、跳舞、绘画等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每表现一次就成长一些,当他们得到赞美时就会信心大增,也就会更喜欢这项活动,表现的更好。我认为适当的赞美对于孩子来说是推动其进步的风帆。
上《我们的社区》一课时,孩子们都动手了,只有一个孩子看看别人再看看自己的彩笔,却不动手。从他的眼中可以看出他很想动手却又不敢动手。我到他身边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生活在农村是刚转来,我不知道怎么画社区,怕画不好同学们会看不起我,我也不想画不是我家乡的东西”原来是怕表现不好,看来这孩子很没有自信。于是我请他说说他的家乡,他说到了老家的房子,一座座独家小院像别墅一样排列,农闲时村里组织唱大戏,人们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听着孩子的表述我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你把你的老家说得像画一样美老师相信你也能画得很美,你希望老家变成什么样都可以画,相信你一定能把它表现的很好。”这时我看到孩子满眼的激动。他终于画出了一片瓦房,房子前头装上了健身器,老人们在健身,虽然不是很美,但他敢于动手表现就是很大的进步。当画好的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画时,他也勇敢的上来了,我当众表扬了他,我看到了他自信的笑脸。
孩子能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记忆创造出许多图式表现自我感受,作品中的形象虽然不是很像,有时很不像,但象征性十分明显,它表现了孩子眼中的世界。对于这种创造性、表现能力,我们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加以肯定和赞美。如果教师对于这些自认为的不合适严厉的让孩子纠正,那么将很大的伤害到孩子的自信心,以至于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但也不是不改而是要给他讲明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可以使自己的作品更优秀。
正确的引导孩子学习,认识孩子作品的特点进行有益的评价,适当的给孩子以赞美的评价,对于孩子树立自信心,有效的学习,大胆的表现自我有很大的作用。就让我们多给孩子一点赞美的评价,使他们多一份自信。
另外在美术作业评价中我打破了原来的等级制,采用在作业上粘贴小标志和评语的方式。如评价作业,我会贴上一朵小花表示有进步,贴上一颗红星表示有创新,后面再加上各种评语,如你的想象力很丰富,你的设计非常独特,你的色彩感觉很棒,遇到一些比较难认的字我会再加上一些拼音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老师师认真地对待他们的作业的同时使学生更有自信心。
二、重视形成性评价,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
课改以前,美术教学中只注重对作业的评价,是一种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而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教学结果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学过程,因为相似的教学结果可能来自于不同的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中细微的差异又将导致教学结果发生巨大差异。所以,仅仅静态的评价教学结果不能反映教学的价值。《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美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美术能力与水平只有在美术活动中才能全面体现,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特别适合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活动评价方式: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对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术、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对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我也会让学生在作业后边写上自己这样画的设想,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作业,了解他的想法及创作过程,将作业结果与这些联系起来进行评价,正确地、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能使他们感受到成功感、提高自信心,对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三、 关注个体差异,评价注重引导学生的发展
13.有效课堂教学的点滴思考 篇十三
张春香
一、对课改理念的思考与运用
对“教会学生学习”的理解
今天,新课程理念日益普及和深入人心,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思考和实践促成我们反思意识的增多,于是我们分明地察觉到我们曾经实践着的并津津乐道的“教会学生学习”的缺憾和不足,我们也愈益明确了“教会学生学习”的应有之意。其一,即便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也绝非只是教材内容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交流、对话和合作中不断地生成着新的知识,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其二,我们丝毫没有理由要求学生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去学习。将这种学习“格式化”,教师理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学习方法上绝不能搞“一刀切”。教师可以介绍学习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对自己适宜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但任何试图强求一致的做法,无论这种做法多么科学,终究是徒劳无益的。正如我们学校正在施行的历史学科教学模式,激情引趣——自主合作——精讲释疑——巩固拓展——以知导行,后面我将详细阐述。这种模式也只是适应新授课型,而对于活动课和复习课则不太适应了。其三,“教会学生学习”不应只局限在学习方法的范畴。只讲技巧、方法的学习有用,也有限,所以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切不可有意无意地把“教会学生学习”变成了“教会学生考试”。教会学生学习,不能不从思想上、观念上着眼,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需要和意识,以确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其四,即便是“教方法”,也要明确掌握方法不能只靠“教”,而应该设法让学生多体验、多感悟。经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掌握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的。其五,“教会学生学习”不能停留在只是使学生接受教材提供的现成知识的水平上,不能过多地局限在知识、技能目标的层次上,不能片面地简单化地理解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应该促使学生发现、提出、研究、解决问题,使“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情感方面目标的真正实现。
学生“学”的方式的变化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再发现”、“再创造”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会在老师的组织下通过亲自动手体验、1
理解知识。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谈自己所学、聊自己所不懂、在交流中充实自己,在交流中体验过程,学会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
在新理念的支配下,学生的这种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例子很多,随处可见。而且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闪现了许多的亮点,同时,老师也从中受益不少。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新课程标准》是我发展的一个新平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比以往更多了辩论与争鸣,合作与探究,课堂上多了动感与鲜活,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在课改推进初期,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一般会见到历史课堂上有小组讨论、历史剧、历史视频短片等形式,好像没有这些,就不是新课程。教师怕别人说自己是“灌输式教学”,害怕压抑学生的个性。
我自己也开始变得比从前更善于思考与反思。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探究活动时,纪律调控不太顺意,“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一部分学生在“玩”的同时,忘记了老师,忘记了课堂,忘记了这节课的“玩”的目的。
2、在小组发言时,学生们个个激动,不能控制自己,很想张扬自己,不容易养成“倾听”的习惯。这样反应慢一点的同学就始终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满足了反应慢的同学吧,那些优等生又受到一些压抑。
3、学生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有些孩子喜欢探究,在参与式教学中更加活跃,更聪明了,可有些孩子不好学,动手操作只知道玩,不会归纳,不会迁移,小组讨论时总干一些不相干的事儿,或听别人的,人云亦云,学的东西不扎实,更谈不上体验成功的喜悦了。
教材“用”的方式的变化
教材有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教材本身的变化,不再是枯燥的乏味的简单陈诉,而且渗透了许多人文思想在里面,“试一试”、“看一看”、“做一做”“每课一得”,这样的问题形式和阅读内容,它贴近生活,体现有用的历史,有价值的历史。它没有像传统的教材给固定的模式,这样易于学生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新教材注重在教学中诱发学生大胆地思维、猜想、探索,又让老师和学生的思维得到尽可能的延伸,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思维并利用和重新组织已有经验、已有知识,有效地进行问题解决,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起主导作用的内驱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喜悦。
一旦打破教材的传统统治地位,教师的创造空间无疑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看看公开课上的设计,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新的资源观于教师的教学改革有多么重要。可是,另一种现象引人忧虑:不成功的“改造”不如“不改造”。说 2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人是需要专业底气的。能够真正超越教材编写者这支专业队伍的教师毕竟只有少数。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教材纵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底线。当然新理念要求使用教材时,不盲目地崇拜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充分发挥教材的“导向性”和教师与学生的“能动性”。
三维目标问题
新课程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对“三维目标”充满了兴趣,大家开始认真思考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无论如何,知识与技能都是基础、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涉及的是教学方式,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涉及的学生的情绪倾向、兴趣、观念等。很显然,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要注重“过程”,都让学生去探究,这是很不切合实际的。我们在教学实践和思考的结果,便是学会从一个更长的时段而不是一节课来理解三维目标的实现。如果不能从学科的整体来对可以讲究“过程”的内容进行取舍,那么三维目标就不可能成为日常课堂的自觉选择。由此出发,我们可以推论到的一种现象就是:多数时候,教师或许只能“讲授”;发现式学习只能用于精心选择的少量主题。这便是时间与现实条件过滤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沉淀。
翻开我们的备课本,教学目标的设置已经改成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挖掘,但细观教学流程,依然是复习旧知、学习新知、巩固小结、练习的传统模式。尽管我们的课堂上丢掉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运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我们往往还是忽视了很多课堂上被认为是“节外生枝”的生成性资源,而还是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设计来完成教学流程。我们有意无意的忘记了学生不是为我们的教学表演服务的,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说教师角色的转变,倒不如说是教师服务意识的树立。
二、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
(一)对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阐释
激情引趣——自主合作——精讲释疑——巩固拓展——以知导行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师生平等交流,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当然,每个教学环节的实际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每节课都有固定的这五个环节,实际的运用要结合教学课时的具体情况。课外综合延伸这一环节的反馈要另辟时间了。
我所阐述的教学模式是指常规课堂的模式,一般地说,常规教学是以教室为地点,在4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的。如果是“活动课”或该课的活动性很强,也可基本采用这种模式,把阅读、梳理知识、释疑、知识巩固等环节省去或合并到合作交流探究环节中去。在新课改的前提下,各种教学模式不断出现,有很多 3
理论性、实践性比较好的教学模式,各有千秋,但要结合学生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方向。我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还有很多的不足,自己也是在实践中努力改进,力求更好。我想,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一切是从学生出发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进行探索;忽视以人为本的思想,脱离实际的做法,曲解新课程的理念都是不可取的。
(二)对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
1.教材重组,用好、用活教材。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起初只是一种教育意识,现在看来就是一种教育行为了。不是教材决定了我们怎么教,而是必须依据“课标”来教。唯有先进的理念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中,那才是真的理念。让我们坚持它,并且维护它。所有的重组,都是基于学生的学习现实,我也在摸索,怎样让他们更轻松,更自然地接受书本的知识,让学习成为他们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负担。
2.教学流程设计,精于心,简于形。套用一句广告语就是:简约不简单。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内容挖掘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注重目标的达成,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四十年来画竹枝,白日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待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这首题画诗给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这样的启示:要花大力气去提炼教学主线,抓重点、带一般,去枝叶、留主干,删繁就简、以约驭博,深入浅出、以少胜多,追求课堂设计的简约美。
听一些高级老师的课,我们会发出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感慨。他们的课堂,基本没有现代教育手段,但也能能把精彩的历史演绎出来。所以教学材料是历史课堂中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是活动的物质基础。
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大多数都是线型设计,教师按着这个流程一步步地往下赶,都是按着事先的设计好的路子往下走,这样的线型设计也有着自己的优势:教师上课不吃力,方向对了,课上总体不会出大乱子。
我看过一些资料,有人提出了教学设计要从线性设计转变为板块设计,我认为很有道理。每个教学环节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是分支式的,一问有多答,一项任务可能出现不同的努力方向和解决路径,这样的板块设计,教学过程简化自然,转承自如。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板块和板块之间的跨度非常大,每个板块都留足了充裕的时间,就为精彩的生成提供了无限可能。
3.教学目标,情感的达成润物无声。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都有很多有效的途径,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创新的,都可以应用的游刃有余。但我在实践过程中总是感觉情感目标的达成往往是最困难的。有的 4
时候,我总是在思考,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何在?就是对学生进行历史常识的普及吗?应该远非如此吧。我想,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学生历史情感的实现,多去思索这种“润物无声”的途径。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尽量选取那些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易于在学生心灵深处激起感情浪花的手段。
教师富有魅力的讲述,能勾画人类社会发展的绚丽画面,能再现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嘉言懿行。它不仅能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共鸣,得到升华,还能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角色扮演是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历史教师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通过摸拟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使其身临其境,置身于历史之中,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
创设“生成情境”, 升华学生感情一一实施情感教学的落脚点。学生从对丰富生动的历史感知中产生的情感是不稳定的,必须发展成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深厚的、坚实的高级情感才成为一种稳定的情感,并能进一步升华成为情操。促使情感实现发展“升华”的好途径就是在情感教学中设置“情境”。就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在听讲的同时,有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的余地,学生在思索中求理解,消化中求巩固,在发展思维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和感情被激发,逐步得到升华一一从情绪到情感,最后再上升到情操和意志。
总之,情感教学在历史课中的运用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正如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可见,历史教师必须注重情感教学艺术在历史课中的运用,只要教师控制好情感在每一个阶段的收敛,把握好情感在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体现,就可以使历史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4.课堂评价,撬动生命的杠杆。
评价是撬动生命的杠杠,是每个生命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力量。科学的评价机制既是一种评价手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打破原来“功能窄化”只为少数学生服务的评价模式,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充分激励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的评价体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和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动态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本文所选用的例子,是“古代文明的冲撞与文化成就”学习主题中的核心内容,在世界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评价设计中针对学生的层次差异,进行了合理的调整,采取“整体认知——畅谈和平,感悟暴力——总结规律”的模式,设计了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和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并便于进行时时观察与评价。
通过多种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倾听、学会表达。
5.资源挖掘和媒体选择
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重演。这个特点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增加了难度,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特别是一些不易说明,头绪较多的历史知识点,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具体形象地加以描绘,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困难。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做到视听并用,从而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学习。历史课堂教学面目焕然一新将开端于现代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缩短时空距离,加大信息容量。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及剖析历史,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影音资料的选择一定要恰当和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最初的时候,我多半是用与教材配套的影音资料,但这套资料里面绝大部分是讲述性的,而且画面效果多是照片而确实真实感和动感,学生并不喜欢看。后来我刻意去寻找一些比较新的资料。
四、开拓新的教师反思的有效途径
虽然反思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在新课程背景下,它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话题。著名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要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其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在实践中感悟教学合理性,为新的教学实践提供计划和行动的依据,是反思性教学的主要特征。
【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点滴体会】推荐阅读:
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06-27
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性10-15
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心得体会10-08
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质量07-28
浅析微课教学环境下中职美术有效课堂构建06-26
人美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下册《巧用对称形》课堂教学设计07-15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点滴体会09-16
小学美术课课堂表扬09-21
小学美术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10-03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点滴体会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