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市政府

2024-10-15

九江市市政府(精选8篇)

1.九江市市政府 篇一

——2014年1月7日在九江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九江市代市长 钟志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围绕“九江争得应有地位、人民过上小康生活”的目标,牢牢把握“两区互动、强工兴城”的工作重点,深入推进沿江开放开发和昌九一体,有效克服了经济下行的压力,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主要经济指标跃上新台阶。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601.73亿元,增长10.4%;财政总收入280.2亿元,增长26.9%,总量全省第二,增速全省第一;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6.15亿元,增长24.2%,县县财政收入过10亿元,新增4个过20亿元。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507.78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63亿元,增长13.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4元,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8805元,增长13.1%。实际引进市外亿元以上项目资金29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3107万美元,增长24.6%;完成外贸出口403370万美元,增长14.4%。

(二)沿江开放开发取得新成效。全省聚焦沿江开放,全市聚力沿江开发,沿江板块的承载力更强,产业集聚度更高,引领全市、服务全省的作用更大。沿江区域实施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28个,累计完成投资558.5亿元;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63个,累计完成投资170.3亿元。长江二桥、赤码大道、彭湖大道和城西、城东港区疏港通道建成通车。城东港区公用码头和九鼎、理文等业主码头建成运营。500千伏马回岭、220千伏都昌蔡岭扩建、110千伏姑塘变电站和共青智能电网等重点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九江电子口岸建设、关港联网与运用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沿江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6000万吨,增长30%;集装箱18万标箱,增长12.5%。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做大九江、昌九一体”的战略部署,制定出台了“一个决定、两个方案”。启动了昌九一体化和共青先导区发展总规及专项规划编制,制定出台了共青先导区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昌九高速“四改八”试验段等重大基础设施快速推进,昌九城际车次加密,南昌至永修开通公交,昌九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

(三)工业经济总量实现新扩张。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859.74亿元,增长22.94%;工业增加值784.83亿元,增长13.3%;利税总额411.52亿元,增长43.3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更加凸显。十大产业实现增加值653.2亿元,占全市比重83.2%;实现利润155亿元,增长35%;五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增长35%。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3户,达1009户;新增利税过亿元企业21户,达58户;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58户、过10亿元企业14户,分别达646户、45户;13家企业获“江西名牌”称号,6家企业获首届“市长质量奖”。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69.91亿元,增长6.69%;全市园区主营业务收入2858.21亿元,增长20.94%,新增百亿园区3个,实现园园过百亿,成功创建四个省级产业基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完成销售收入2800亿元,增长24.8%,中小企业达3万余户。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快速推进,理文造纸、理文化工、龙达化纤、亚东水泥五六期、青岛啤酒、华祥线路板、杭氧制氧机、富美家装饰、九江金鹭硬质合金、喜得龙体育用品、中浩纺织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九江石化油品质量升级、恒生大化纤、蓝星星火有机硅二期、德鑫纺织二期等一批项目快速推进;神华煤电、镍基复合合金、九宏新材料、攀森新材料三期、中船装备产业园、中粮百亿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

(四)城市面貌发生新变化。八里湖新区基本成型,功能不断完善。全年完成政府性投资5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50亿元。市民服务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市委党校新校区、东组团安置小区、前进西路改造等15个项目建成;通岭大道、九派诗廊、房产交易中心、移动通信中心等23个项目快速推进;引进落户开发性项目20个,中航城、绿地ICC大都会、水岸莲华、宇龙湖畔花园等项目开工建设。老城改造步伐加快,浔阳区“2111”工程全面启动,封缸酒厂、孔家洼、战备路、莲花池等4个片区拆旧动迁基本完成;滨江生态环境改造和琵琶亭公园建设基本完工;长虹东大道建设加快推进,庾亮南路、浔阳路改造全面完工。庐山区浔南城市客厅、五里片区等组团开发加速推进,九莲北路建成通车,濂溪大道延伸线、学院路二期等进展顺利。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八里湖北大道和沙阎北路路桥工程、港城大道、余水路、港兴路建成通车。积极实施城区水系大连通工程,新开河东堤整治加固和十里河调蓄水源工程开工建设,白水湖、浔南片区、濂溪片区的截污和老城区污水管网等项目加快推进。新增公交车辆100辆,新开通公交线路4条。以“城市管理年”活动为抓手,违法建设、建筑工地、垃圾广告、户外广告等专项整治成效明显;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成功,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加快建设。九江绕城高速、都九高速(星子至九江段)等项目快速推进,105国道九江段竣工通车,大九江同城步伐不断加速,县城建设亮点纷呈,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五)“三农”工作迈出新步伐。粮食总产32亿斤,大旱之年实现“十连丰”;新增土地流转14.7万亩,新建千亩以上特色农产品基地60个,新增“三品一标”69个;新上亿元以上农业项目38个,新增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8家、省级龙头企业1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59家,注册登记家庭农场13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80家。修水辽南线、都昌都中线竣工通车,全市改造农村公路1500公里。全面完成2座中型水库、200座一般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和13条中小河流治理防洪主体工程;25万农村人口饮水得到有效改善;新增、恢复灌溉面积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8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6万亩。40个重点乡镇、87个中心村的镇村联动工作全面铺开,修水县偏远山区“整村移民搬迁进城镇”模式在全国推广。802个新农村建设点村庄整治、新社区建设和清洁工程全面完成,九景、永武、彭湖高速公路沿线村庄整治成效明显。乡镇“两所一队”全面覆盖,“两违”建设得到有效遏制,农民建房管理不断加强。鄱阳湖采砂管理更加规范。完成造林绿化30万亩,新建绿道274公里,新增森林乡镇42个、森林村庄119个、森林公园24个,新增国家级生态乡镇8个、省级生态乡镇7个、省级生态村10个,乡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六)第三产业实现新发展。庐山品牌国际化迈出新步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景观—庐山宣言》正式发布,庐山西海获评国家水利风景区,星子县被评为“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武宁县被列为全省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和旅游产业园区县。庐山大林路、牯岭街、山南公路和庐山西海司马码头、武宁西海燕码头等景区基础设施完工,东林大佛、中华贤母园等景点建成开放;庐山天然气上山、庐山新城、中信庐山西海度假区、山水菁华养生养老中心等项目顺利推进。全市新增4A级景区2个、4A级乡村旅游点1个,“跟着课本游九江”、“万名台胞游九江”成为旅游新模式,大型音舞诗画剧“春江花月夜”、武宁西海湾景区夜游等成为旅游新亮点。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5613万人次,增长40%;旅游总收入402亿元,增长32.6%。商贸物流加快发展,现代综合大市场、大润发商业广场、21世纪家居中心、华联生活广场、欧洲风情一条街等项目建成,宏大五金、联盛十里老街、京九国际商贸城等项目快速推进,新增商业面积250多万平方米;南方粮食交易市场和鄱湖珠贝网等第三方电商交易平台发展迅速,共青城市被确定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金融保险、家政服务、中介服务、货运代理、广告设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1759.04亿元和1056.05亿元,分别增长17.7%、14.1%;中信银行九江分行挂牌营业,全市金融机构达17家;通过“助保贷”、“财企惠贷通”等方式,为小微企业融资238.7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压力。

(七)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全市用于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达到210.6亿元。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93122套,新竣工33892套,其中中心城区新开工49608套、新竣工10884套,为1.79万户发放租赁补贴4514万元。新增城镇就业6.33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01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5亿元,购岗安置4000人。新农合参合率98.4%,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市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00元,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累计发放低保金5.3亿元,改造提升农村敬老院52所。“重生行动”、“明天计划”等助医助学项目成效明显,“光明·微笑”工程、“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贫困患者尿毒症、重性精神病免费救治有效实施。投入资金5.54亿元,在395个贫困村实施扶贫开发,搬迁深山区、库区、农村污染区移民1.4万人。新建改造农贸市场4个,创建“放心粮油”示范点65个,新建社区便民蔬菜直销店20家。13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县考核,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家,专利授权量突破1000件。全市财政教育支出63.2亿元,市本级支出11.9亿元,新、改、扩建校舍面积30万平方米,双峰小学庐山区校区、九江学院八里湖校区、出口加工区学校等项目竣工,九江职业大学、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等新校区建设快速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补充教师1315名。在全国率先开展“区域医疗联合体”改革试点,“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模式全面铺开,新扩建医疗卫生机构161个、面积12万平方米,招聘卫生技术人员654名,市一医院康复保健楼、全科医生培训基地投入使用,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县级“三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完善。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九江籍选手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摘得两块金牌。人口计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全面启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基本建成,人口自然增长率7.22‰。全力创建全国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食品药品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市政府民声直通车全年受理和办理群众意见、建议、诉求7781件。信访和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平安九江、法治九江建设加快推进,公众安全感继续位居全省前列,浔阳区荣膺“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示范单位”称号。积极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建成新的城区大气监测体系,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财政、户籍、国资监管、投融资体制、事业单位分类和行政审批制度等改革全面推进,省属改制企业社区移交工作全面完成。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211件、市政协提案445件。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统计、审计、海关、海事、检验检疫、气象、水文、盐业、通讯、邮政、无线电管理、档案、国安、保密、编制、地方志、对台、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等工作得到新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创建、人民防空、防震减灾、消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和慈善等事业实现新发展。

各位代表,回顾一年来的政府工作,成绩来之不易!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所有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两区互动、强工兴城”的正确思路,得益于市几套班子和全市人民的共识共为。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市人民,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浔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中央和省驻浔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九江建设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总量不大、发展不足仍是我市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做大九江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产业水平不高,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城乡居民收入偏低,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小康步伐的任务还十分紧迫;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是决战大工业、实现大跨越的首战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会的战略部署,以做大九江为目标,大力推进沿江开放开发和昌九一体化,决战大工业、打造大门户、推进大统筹、改善大民生、实现大跨越,为九江争得应有地位、人民过上小康生活而努力奋斗。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总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45‰以内;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扩大对外对内开放。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合作,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加强与岳阳、咸宁、安庆等地合作,加强与沿江城市跨江联动,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确保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58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3.5亿美元,实现外贸出口39亿美元;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开展劳务合作,拓展国际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大对内开放力度,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坚持内商外商一视同仁、国企民企平等竞争,放宽市场准入,消除隐性壁垒,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全力支持本土人才大胆创业、在外浔商回归创业、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拓展内生发展空间。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带动企业科技投入,加快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深化市校合作、校企协作,继续开展“百博挂百企”活动,加强与知名大学、大院、大所的对接合作,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端特色产品,引进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培植一批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新培育创新型企业30个,实施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20个,建设国家、省和市级协同创新技术研发平台10个,打造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和科技园区10个,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优势科技创新团队5个。积极对接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赣鄱英才555工程”,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

(七)倾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速小康步伐

民生大于天,民心重如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既考虑政府为群众做什么,又考虑群众需要政府做什么;既关心群众的现实利益,又关注群众的切身感受;既注重群体的普惠民生,又关心个体的特殊困难,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7.1万套(户),基本建成8万套;改造城市、工矿、林场、垦区等各类棚户区3.6万户、329万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1.8万户、130万平方米,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8万户。新增城镇就业5.42万人,为城乡困难群众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5000个,通过“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农民工3万人,积极扶持大学生创业,着力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大力改善市民出行条件,中心城区新建公共停车场4个、新增公交车100辆,开通中心城区经八里湖新区至九江县公交线路,启动并分步推进庐山区乡村公交、环庐山公交。进一步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社会养老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市级统筹,确保参保人数增长6%、基金征缴增长16%。加大对孤儿和城镇“三无”人员的救助帮扶力度。推进农村敬老院转型升级,探索社会化养老新途径,启动九江市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提高供养水平。加大医疗保障与救助力度,实行基本诊疗路径管理,推进全省异地看病同步结算,启动特困家庭大病统筹试点,开展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救治,实现适龄儿童免费免疫规划预防接种全覆盖。巩固、完善、提升原有城郊蔬菜基地1.8万亩,新扩城郊蔬菜基地6000亩,新建、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农贸市场5个,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饮水一体化工程,解决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在395个贫困村实施扶贫开发,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完成深山区、库区、农村污染区移民搬迁2万人。加大平安九江建设力度,启动中心城区“天网”工程四期和“封城计划”二期建设,新增高清探头300个。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完善教育投入长效机制,严格落实财政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中心城区建设4所省级示范幼儿园,完成九江小学八里湖校区、市中心幼儿园八里湖园区建设,优化中心城区湖滨片区义务教育网点布局,对全市410个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标准化改造;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规范发展民办教育,着力办好特殊教育,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扎实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推进县级“三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管理,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点建设,争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继续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探索开展新农合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将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提高到75%,统筹基金使用率提高到85%。抓好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等重大传染病防控,继续开展重性精神病等六项重大疾病免费救治,积极推进无偿献血工作。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和检测能力建设,用严谨的标准、严格的监管、严厉的处罚、严肃的问责,确保食品安全。积极备战省运会,促进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加快发展。落实“单独两孩”生育政策,继续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扩大免费婚前健康检查范围,实现农村计生纯女户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扎实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支持驻浔部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国防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双拥共建,促进军地融合式发展。抓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促进物价、审计、工商、质监、消防、防震减灾、人民防空、盐业、邮政、海事、地方志、档案、保密、编制、无线电管理、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和慈善等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健全信访工作制度,推行网上受理信访,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社区和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服务管理功能,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深入开展“六五”普法,继续推进法治九江建设,强化边界和谐共建,做好仲裁工作。积极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与公众安全。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政府的执行力、操作力和公信力,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既要讲程序,又要重效率。按程序办事是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提高工作效率是政府工作的关键所在。坚持依法行政,在市委的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虚心接受社会舆论、新闻媒体和群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规章制度办事,推进政府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坚持合法高效,按照“工作要实、节奏要快、程序要到、效果要好”的原则,“快”字领先、“好”字当头、“实”字为要,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工作流程,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坚持抓具体,抓细节,抓关键,加强目标完成调度,强化工作过程监管,力促政府工作快节奏、高效率。

既要讲原则,又要重灵活。讲原则是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前提,重灵活是做好政府工作的有效途径。重灵活不是放弃原则,更不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是要注重研究政策,把握政策,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做到敢于担当,善于决断,勇于负责;而是要注重工作方法,做到敢攻坚、善破难,突出务实操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和工作水平。

既要讲分工,又要重合作。成功的团队没有失败者,失败的团队没有成功者。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重分工更重合作,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讲大局,谋全局,在合作中提升境界;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在合作中体现胸怀;真诚待人,和谐共事,在合作中锤炼品格。对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坚决杜绝推诿扯皮、办事拖沓,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既要讲勤政,又要重廉政。勤政是国家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廉政是各级干部的行为准则。坚持勤勉敬业,时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到工作和事业上来。坚持廉洁从政,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职责,模范遵守《廉政准则》,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厉行勤俭节约,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开支,确保将有限的财力集中到惠民生、促发展上。推进政务公开,强化对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行政执法及涉审中介组织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目标催人奋进,奋斗成就梦想!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九江争得应有地位、人民过上小康生活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一个决定,两个方案”:《关于实施“双核”战略全力做大九江的决定》和《关于推进“昌九一体化”总体工作方案》、《关于推进“昌九一体化”争取支持工作方案》。

2.“2111”工程:计划用两年时间,改造浔阳区面粉厂(东风楼)、封缸酒厂、黄土坡、莲花池、孔家洼、整流器厂(图书馆)、锁江楼、考棚、啤酒厂和老京九市场(战备路)十大片区,拆除100万平方米,改善1万户居民居住条件。

3.“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4.“两所一队”:乡镇规划所、环卫所、执法中队。

5.“财企惠贷通”: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我市于2013年10月开始试行的融资模式,由市、县财政按1:1比例筹集资金存入九江银行作为企业贷款风险保证金,九江银行按不低于保证金8倍的标准放大贷款额度向企业提供贷款。

6.“重生行动”:“重生行动——全国贫困家庭唇腭裂儿童手术康复计划”,是国家民政部与李嘉诚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内合作实施的大型公益项目。

7.“明天计划”:“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是国家民政部于2004年5月启动,旨在通过集中使用彩票公益金,解决福利院残疾孤儿手术费用,帮助其增强生活自理自立能力的大型公益项目。

8.“光明·微笑”工程:江西省卫生厅于2009年5月开始实施,旨在通过整合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专项救治省内所有视力≤0.1的白内障患者和唇腭裂患者,帮助残疾患者恢复功能的一项重大卫生民生工程。

9.“区域医疗联合体”:在一定区域内,以一家综合实力较强的三级医院为核心,联合区域内的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组建成责任与利益共享的联合体。在联合体内,核心医院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基层医院提升服务能力,基层医院则将不能处理的疑难重症患者优先转入核心医院治疗,以改变无序就医的状况,达到疾病分级诊治目的。

10.县级“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

11.“四县一山”:九江县、星子县、湖口县、瑞昌市和庐山。12.“两声三乱”:麻将声、鞭炮声,乱停、乱放、乱摆。

13.“三清七改五普及”:清污泥、清垃圾、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改栏、改房、改环境、改沟渠;普及太阳能、有线电视、沼气、程控电话和庭院经济。

14.“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从2005年起在全国实施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通过连锁经营的形式,建立和改造现有农村商业网点,逐步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15.“百博挂百企”:高校100名博士与我市100家民营企业的联系对接活动。

16.“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一项人才工程,旨在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17.“赣鄱英才555工程”:江西省从2010年开始,10年之内,面向海内外引进500名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500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顶尖水平的高端人才;立足本省选拔5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进行重点培养。

18.“阳光工程”: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

19.“雨露计划”:由政府主导实施的一项扶贫开发措施,目的是扶持和帮助农村贫困人口提高整体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增收脱贫,过上富裕生活。

20.城镇“三无”人员:城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的特殊困难群体。

21.“天网”工程:为满足城市治安防控和城市管理需要,利用GIS地图、图像采集、传输、控制、显示等设备和控制软件,对固定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记录的视频系统。

22.“封城计划”:结合天网视频,利用科技信息化手段,在九江市中心城区的进、出城口建设的信息化采集点,实现对特定时间、区域及目标用户综合查询,形成对特定区域的事件预警,为刑事侦察工作提供重要线索,为打击犯罪提供强有力的手段。

2.九江市市政府 篇二

最近, 镇江市人民政府出台《镇江市农村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意见》, 明确要从根源上减少秸秆焚烧现象, 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百村万户”秸秆利用工程。

《意见》指出, 综合利用秸秆、替秸秆找到合适的出路, 是解决秸秆焚烧的最佳途径。为此, 以禁止秸秆露天焚烧为目的, 在全市农村全面推广秸秆造粒、气化等多种形式的秸秆综合利用, 积极发展工业化利用秸秆新型产业。到2012年, 基本建立秸秆收集体系, 形成集还田、造粒、气化等为一体的多元化利用格局。《意见》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目标任务、实施途径、具体举措、工作要求都作了明确, 要求坚持以疏导为主的工作方法, 建立秸秆禁烧奖惩制度, 各级政府要把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建立由农机、环保、财政、科技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 共同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禁烧工作。

3.记九江市长寿之星蔡君岑 篇三

前不久,我们原省立九江师范61届85名同学举行50周年联谊会。适逢蔡老师105岁诞辰。我们相约前去为这位老寿星祝寿。当我们为他献上花篮、寿匾和蛋糕时。他十分激动地说:“你们来看我,心里十分高兴。”

蔡君岑老师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百年的沧桑巨变。上世纪20年代初,他毕业于九江乡村师范。刚满16岁的他,为了谋生奔赴广州,找到叔叔蔡公时。叔叔目睹这名侄子身材高大,体魄健壮,又聪明好学,便毫不犹豫地推荐他考黄埔军校。蔡君岑不负叔父期望,考进了黄埔军校。从此,他步入军旅,与黄维、王耀武等人同住一间宿舍。在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变时,蔡君岑毅然参加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讨陈”东征。他英勇作战,在一次战役中因掩护战友而右腿中弹负重伤,不得不提前结束在黄埔军校的学业。伤愈后他回到九江,凭着自己的勤奋与天资,经过自学考取了武汉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武汉行营当法官。任职一年后,他放弃条件优越的工作,返回九江投身教育事业。自此,他从教至退休。我在九江师范就读的三年中,蔡老师先后任我的地理、俄语教师。后来他奉调进入九江市委党校任教,于1966年退休。退休后,蔡老师身退志不退,仍然心系教育事业。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东风,唤起他第二个青春的活力,他毅然担任业余外语教师,继续诲人不倦……

如今,蔡老师虽已寿登期颐,但他仍然每天看书阅报,每晚坚持收看新闻。每遇重大突发事件,如1998年洪灾、2003年“非典”、2008年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以及之后的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他常常心情沉重,暗自流泪,并先后主动拿出攒下的退休金1万余元捐给灾区。他百岁时,五女儿陪他到北京、天津、石家庄、武汉、上海、南京和广州故地重游,参观游览。目睹各地的巨大变化后,他见人就说:“祖国的变化太大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治党、治国的确有方。生活在这样美好的时代,我要再活20年。”为了延缓大脑老化,蔡老师每天都背诵几十首唐诗,锻炼记忆力。在我们与他合影时,他竟还能叫出十几名同学的姓名。我们85名同学和在场看热闹的人,都为他的惊人记忆力赞叹不已。

当我问起蔡老师现在的生活习惯时,他的三儿子说:“老爸每天清晨6点30起床,排便洗漱后喝杯温热的蜂蜜水,再到室外做套自编的保健操,散散步。回家吃碗红枣与枸杞子同煮的稀饭,吃两个杂粮馒头。早餐后,他坐在沙发上休息一会儿,然后看看书报,10点左右吃几片削好的苹果或1根香蕉,12点吃一碗米饭。菜是一荤两素一汤,有时他还喝一小盅家酿的米酒。中午他休息1小时左右。下午他就到附近走走。或与周围的邻居聊聊天。18点用晚餐,吃碗山药面,或一碗泡饭。晚饭后他到院里散散步,19点看央视《新闻联播》节目;然后,喝杯新鲜牛奶,洗漱就寝。这就是他多年养成的生活规律。”大概就是这样规律的生活。造就了他这位长寿之星。

4.九江市市政府 篇四

实 施 办 法

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实施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2014〕27号)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推进我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以下简称政府购买服务)制定本试点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事政企分开、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放开公共服务市场准入,改革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和方式,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二、基本原则

(一)积极稳妥原则。准确把握社会公共服务要求,立足现阶段我市经济发展状况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现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工作,逐步拓展政府购买服务的领域和范围,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形成改善服务的合力。

(二)公开择优原则。逐步完善市场机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要求,坚持费随事转,通过竞争择优的方式选择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力量,确保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平等参与竞争。加强监督检查和科学评估,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

(三)注重绩效原则。按照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有利于提高资金效益和降低服务成本的要求,坚持科学安排、精打细算、讲求实效,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不断提升政府购买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鼓励创新原则。坚持与事业单位改革相衔接,推进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政企分开、开放市场准入,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按照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体系要求,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有效动员社会力量,构建多层级、多方式的政府购买服务新格局。

三、工作目标

2014年启动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工作,2015年进一步扩大试点。通过试点,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在市直部门和县(市、区)逐步推开,初步形成统一有效的购买服务平台和机制,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到2017年底,政府购买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展,购买服务平台和机制以及相关配套政策不断完善。到2020年,在全市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制度,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效合理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体系和供给体系,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

四、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纳入行政编制管理且经费由财政负担的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也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实施购买服务。

五、政府购买服务的承接主体

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是指依法在民政部门登记成立或经国务院批准免予登记的社会组织,以及依法在工商管理或行业主管部门登记成立的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

承接主体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依法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

(二)具有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的管理和监督制度;

(三)具有独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资产管理制度;

(四)具备提供服务所必需的设施、人员和专业技术能力;

(五)具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险的良好记录;

(六)在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竞争前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年检或考核合格,社会信誉、商业信誉良好;

(七)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以及购买服务项目要求的其他条件。

六、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

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为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服务,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法律法规规章有规定,或涉及国家安全、保密事项以及其他不适合向社会力量购买,以及不属于政府职责范围的服务项目,不得向社会力量购买。

(一)基本公共服务事项

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人才服务、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养老服务、优抚安置服务、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公共安全、残疾人服务、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服务三农。

(二)社会管理服务事项

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社工服务与志愿者服务、婚姻家庭服务、法律援助、慈善救济、公益服务、青少年事务、未成年保护、社区矫正、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安置帮教、公共公益宣传。

(三)行业管理与协调事项

处理行业投诉。

(四)技术服务事项

科研、行业规划、行业规范、行业调查、行业统计分析、资产评估、检验检疫检测、监测服务。

(五)政府履职所需辅助性事项

法律服务、课题研究、政策(立法)调研草拟论证、会议经贸活动和展览服务、监督、评估、绩效评价、工程服务、项目评审、咨询、技术业务培训、审计服务、后勤保障以及其他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七、政府购买服务的目录

2014年,确定在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等15类公共和公益事项中选择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城市保洁绿化道路养护和机关事业单位后勤保障服务等29个项目进行试点(试点目录附后)。2015年试点项目,在2014年基础上进行拓展。

不在试点范围内的部门和单位,要根据履职需要和政府购买服务要求,自行确定试点项目,积极开展试点工作,为本部门、本单位全面推行购买服务积累经验。

八、政府购买服务的程序与方式

(一)购买主体应按照自身履行职责的需要和政府购买服务的要求,会同财政部门制定服务项目政府购买服务实施(试点)方案。根据实施(试点)方案合理制定政府购买服务计划,提出购买服务的内容、数量、价格、可行性报告、目标和评价标准等,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及时向社会公布购买服务的项目、预算资金、主要内容以及对承接主体的资质要求和项目绩效评价标准等信息,对批准的购买服务事项依法依规办理购买。

(二)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规定,按照方式灵活、程序简便、竞争有序、结果评价的原则组织实施。具体方式如下:

1.公开招标。面对各社会组织,凡符合资质条件的均可投标,以公开竞争、择优选用方式购买。不具备行业专业特殊性的服务项目原则上采取公开招标方式。

2.有限竞争。在前期有一定合作基础或者具备承接条件在本行业有一定规模影响的社会组织中选择数家,以有限投标邀请、竞争择优选用方式购买。

3.定向委托。对于续签,或标的金额不大、实施期限较短,或行业专业特殊的项目,可在前期有一定合作基础或者具备承接条件在本行业中有一定规模影响的社会组织中选择1家,以定向投标邀请、达标择优选用方式购买。

鼓励购买主体根据实际情况按国家有关规定探索多元化的购买形式。

(三)通过以上方式确定承接服务项目的社会组织后,购买主体按合同管理要求与承接主体签订购买服务合同,明确购买服务的范围、标的、数量、质量要求以及服务期限、资金支付方式、权利义务、违约责任和严禁转包等内容。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试点期间,服务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购买主体应将合同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九、资金来源及绩效评价

(一)资金来源。按照以事定费、费随事走的原则,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从既有预算中统筹考虑。政府购买服务增长需要增加的资金,按预算管理要求列入财政预算。在编制预算时,做好预算编制的衔接工作,同时编制政府购买服务预算、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预算。购买主体应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专家等专业优势,结合项目特点,综合物价水平、工资水平、社会保障规定、税费成本等因素科学编制政府购买服务计划。政府购买服务支出,按现行政府采购资金支付程序办理。

(二)绩效评价。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纳入绩效管理体系,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绩效评价。探索建立由购买主体为主导、服务对象及第三方参加的综合性评价机制,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和资金使用绩效等进行考核评价。坚持过程与结果、短期效果与长远效果、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确保评价工作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单位履职考评、财政预算资金安排和政府购买服务成效以及考核承接主体合同履行情况的重要参考依据。主管部门和购买服务实施主体应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认真分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认真落实整改意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十、社会组织培育

深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放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限制,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清理和废除妨碍公平竞争的相关规定和做法,支持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服务领域相关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通过政府采购让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平等参与,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作用,积极推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工作。

按照《关于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意见》(赣发﹝2013﹞14号)的精神,积极引导现有事业单位职工经单位批准,可停职领办创办新的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三年内不再领办创办社会组织的允许回原单位工作。所办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不受登记时间限制。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推动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公开、平等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竞争,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事业单位转制参与市场公平竞争。

十一、组织保障

(一)明确分工。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牵头,民政、工商管理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职能部门履职,监督部门保障”的工作机制。市政府建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担任召集人,成员单位为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编办、市民政局、市工商局、行业主管部门和试点目录确定的政府购买服务主体单位。联席会议确定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对政府购买服务实施情况进行总体评价。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

1.财政部门负责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制定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监督、指导各类购买主体依法开展购买服务工作,牵头做好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计划审核、资金管理、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等工作。

2.机构编制部门负责厘清政府职责范围,会同财政部门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与政府购买服务的衔接。

3.民政、工商管理以及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将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行为纳入监管体系,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4.监察部门负责对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工作进行监督,参与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绩效评价。

5.审计部门负责对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参与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绩效评价。

6.购买主体负责根据事权设计购买社会服务项目,每年11月底以前报联席会议审批同意后,编制项目资金申请,并根据政府购买服务相关规定,选择承接主体、订立购买服务合同,会同财政部门加强对过程的监督,在项目完成后组织考核评估和验收。

7.承接主体负责根据购买服务合同组织实施服务项目,对项目资金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定期向购买服务实施主体报告项目开展情况,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检查及考核评估,按要求提供项目执行情况报告及有关资料。

(二)强化工作落实。各部门要按照本实施办法要求和政府购买服务内容和目录,研究制定本部门涉及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实施(试点)方案。对市政府已经确定的试点领域、试点项目,要认真组织实施;不在市政府确定试点项目的部门、单位,也要按照国家和省、市政府购买服务的要求,根据自身履职需要,自行选择项目开展试点工作。

(三)监督检查。各地、各部门要严格遵守相关财政财务管理规定,确保政府购买服务资金规范管理和使用,不得截留、挪用和滞留资金。购买主体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制度,按规定公开购买服务相关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承接主体应当健全财务报告制度,并由具有合法资质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实施工作的组织指导,严格资金监管。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全程监督,加强对资金使用的审计。对购买服务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依法依规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九江市市政府 篇五

务实创新

全力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伐

《宋祁•杂说》有言:“法者,国仰以安也。”推进依法行政是规范国家权力运作的有效途径,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抓手,是社会管理有序、公民和谐相处的重要保证。依法行政工作之成效,事关和谐稳定,事关发展全局。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行政方针,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制度建设,强化基础,务实创新,努力打造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切实保障和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握牢法治政府建设的指挥棒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重点在落实,关键在领导。谈及依法行政工作,过去一些部门和乡镇、街道的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还没有把依法行政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甚至有极少数把依法行政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一谈经济发展,就不顾法律约束,甚至把依法办事看成是麻烦,按法律办事往往妨碍办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依法行政工作力度有自上而下逐级递

减的趋势。我市深刻意识到这一问题,要求从思想根源上提高依法行政意识,不断提高对依法行政的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法治政府建设的组织领导,坚持将依法行政的法治理念贯彻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一是成立冷水江市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政府法制办负责推进依法行政的具体工作。同时,明确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为推进依法行政的第一责任人,对本部门本单位依法行政工作负总责,形成了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抓的组织领导格局。二是高度重视依法行政部署工作。每年年初政府常务会议上专题研究依法行政工作,每年4月举行一次高规格的全市性依法行政大会,研究部署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具体任务和措施,分解落实工作任务,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落实。三是坚持依法行政开展情况的定期报告制度。每年12月份,市政府各个部门每年年底都会向市政府和市推进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本部门开展依法行政工作情况。每年年底市政府法制办都会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全市依法行政工作开展情况及下一年度工作安排,推动依法行政工作深入开展。四是落实行政机关集体学法制度和学习培训长效机制。每年市政府通过政府常务会议、法制讲座、市委中心组学习会议等形式,组织3次以上依法行政知识的专题学习。2011年9月,在全市副科以上单位班子成员法律培训班上,对全市近120余人领导干部进行法律知识专题

培训,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依法行政意识和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依法行政正在成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行为准则和实际行动。五是加大依法行政考核力度。市政府每年均制定了《冷水江市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方案》,并把依法行政工作作为市级机关各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中一项独立的考核内容。市政府法制办根据依法行政工作的要求,进一步科学、合理地细化依法行政工作目标,制定考核细则。考核做到平时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分散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从全市抽调业务精通的专门人员组成考核小组,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众代表等组成外部评议小组,采取互查互评、内部考核与外部评议相结合的方式,按照集中考核、外部评议、复议复核、集中评定、报请政府确定四个考评时间的安排,对全市52个行政执法单位进行了年终考评。根据分数高低确定优秀单位、合格单位、基本合格单位及不合格单位,优秀单位予以表彰,不合格单位给予全市通报批评。通过年终考评,全面、客观地评估各行政执法部门每年依法行政的工作情况,也加大了市政府对各行政执法部门的层级监督力度。

二、完善决策机制,拽紧法治政府建设的方向舵

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是确保政府决策正确和决策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目标的基础要求。过去确实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些部门和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

在重大决策前,不按程序进行或随便简化程序,既不做周密思考,也不深入调研从多方面征求意见,存在“拍脑袋”决策现象。为使政府的决策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我市严格遵守三个做法:一是坚持五个“绝不决策”。即:凡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凡是涉及发展规划、财政预算、重大项目、大额投资、重要改革、国资处置等重大决策,必须做到“没有调查研究不决策、没有专家咨询不决策、没有征求群众意见不决策、没有法制部门的合法性审核不决策、没有集体讨论不决策”。二是严把“六个环节”。即:凡是重大行政决策项目,要严格坚持立项审查、调查研究、听取民意、专家咨询、合法性论证和集体讨论决定“六个”环节,着力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完善“七项制度”。制定出台《冷水江市重大行政决策规则(试行)》、《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制度》、《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制度》、《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等配套制度,严格规范行政决策完善行政决策制度体系。2011年3月、6月和12月,我市组织对《冷水江市个人房屋出租地方税收征管暂行办法》、《冷水江市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实施细则》、《冷水江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以及《冷水江市城市绿化赔偿费和绿化补偿费征收管理办法》等文件举行了重大行政决策听证会,特邀人大、政协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社会公众参加,听证代表达47人,采纳社会公众意见36条,克服了

过去“关门制文”的局限性,逐步开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三、强化执法监督,掌控法治政府建设的紧箍咒

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的有效举措。长久以来,执法行为也是最为人民群众所关注。可是我们行政执法领域,行政执法主体混乱,行政执法依据种类繁多,行政执法人员队伍法律政策素质较差,执法人员法制观念较为淡薄,执法行为还不够规范,执法不力、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我们已经进入了经济社会攻坚突破、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对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更加强烈。这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以更新的角度,更宽的视野,更加扎实的态度去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一是开展行政执法依据梳理。我市始终坚持“执法依据明确、主体职权法定,执法行为规范、程序完善公开”的原则,2011年,以规范权力运行为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大规模开展行政执法依据梳理,全市52个行政执法部门共梳理出行政执法依据4643项,行政许可316项,行政处罚3619项,行政强制185项,行政确认64项,其他行政行为459项,保质保量地完成“权力清单”梳理工作。二是规范行政裁量权工作。按照“自上而下、逐级推进”的原则,2011年6月,全市48家行政执法单位严格参照上级单位的裁量权基准,已全部完成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工作。积极稳妥推行行政裁量权案例指导制度,2011年9月,我市从各行政执法单位报送的78个行政执法典型案例中,从建设、文化、食品药品、国土资源等重点领域入手,严格按照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专家论证等程序,遴选出5个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执法案例,制定发布了《冷水江市2011年行政执法案例(第1期)》,真正实现了以案说法,寓法于案。加强依法行政示范点建设。三是加强行政程序示范点建设。2011年,我市下发了《冷水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行政程序建设示范点的通知》(冷政函〔2010〕11号),在我市范围内确定了毛易镇人民政府、国税局、烟草局、工商局、公安局、国土资源局、公安局交警大队等七个单位为我市的依法行政示范点,确立了“总结经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强了对依法行政示范点的指导。目前,各个行政程序示范点建设稳步推进,各具特色,形成行政程序建设中的“排头兵”。如:市烟草局的行政许可制度建设、案卷质量首屈一指,市公安局的执法办案网上流转和网上监督自成体系,市国土资源局的行政处罚听证、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交通事故快处快赔亮点颇多。四是规范执法行为,开展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大比武”。2006年以来,我市陆续展开行政执法效果的评选活动,先后推出了评选“十佳行政执法人员”、“十佳行政执法案卷”活动。五是强化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

督与协调。建立了全市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档案和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制度,实行行政执法证件动态管理。设立了监督投诉电话和投诉网站,实行了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加大行政投诉处理力度,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使各级行政执法行为得到了广泛监督。2011年,全市行政效能投诉10件,行政问责案件11起,促进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四、创新规范性文件管理机制,善用法治政府建设的引流器

规范性文件,是各级行政机关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履行各项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依据。近年来,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管理整体水平较以前有较大改观,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例如: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主体和程序较为随意,缺乏应有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文件制定过程中存在利益驱动因素,破坏了规范性文件的严肃性。重复制定问题严重,造成规范性文件数量繁多、名目繁杂、政出多门的混乱局面。不少规范性文件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规范性文件制定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故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管理工作,是“追本溯源”规范和约束权力。一是做好了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和备案工作,坚持四个“必须”。首先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工作,做到“有件必审”,法制机构从主体、权限、内容、程序等方面严格把关,确保合法性审查工作的“零失误”和“零差错”,从源头上防止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以2011年为例,共审查市本级政府规范性文件21

件、市委和市政府及市委办和市政府办联合行文的文件13件、合同文本及其他行政公文件、部门规范性文件 278件。其次做好规范性文件登记工作,做到“有件必登”,坚决消除规范性文件登记的“死角”。再次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做到“有件必备”,规范性文件备案率达到100%。第四落实规范性文件异议审查制度,做到“有错必纠”。对违法的规范性文件,责令制定机关限期纠正;逾期不纠正的,依法予以撤销并通报。二是创新规范性文件管理机制。制定出台了《冷水江市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率先在娄底建立实行规范性文件管理人制度和听证主持人制度,加强对规范性文件审核、报送、管理和规范性文件听证工作。三是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2008年,我市组织专门力量对2001年以来全市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决定废止规范性文件20件,决定对162件规范性文件宣布失效,决定重新公布48件规范性文件,确认164件规范性文件继续有效。2010年,对2008年以来全市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再次全面清理,决定废止规范性文件16件,决定对14件规范性文件宣布失效,决定重新公布27件规范性文件,确认71件规范性文件继续有效。四是在娄底建立了规范性文件网上公布平台和数据库。及时将统一登记的规范性文件内容、登记时间、编号在平台上公布,严格标明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期限,确保规范性文件资料库及时更新,方便了公众的查阅,完善规范性文件登记、备案和检索系统,提高规范性文件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五、完善行政争议化解机制,开启法治政府建设的缓冲器 随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和社会转型的加快,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纠纷逐步涌现,行政争议也日益增多。行政争议类型多,处理难度大。为形成有效解决行政争议的合力,市政府稳步构建多元化矛盾解机制。一是高度重视行政复议工作。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坚持办“精品案”,严把复议案件受理、审查、结案关,探索实践行政复议和解、调解结案、简易程序、实地调查、公开听证、专家咨询等多种审案方式,重依据、重证据、重程序,公正作出行政复议决定。2006年来,我市共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38件,其中做出维持决定的86件,做出撤销决定的19件,协调后行政机关自行纠正撤回申请的16件,终止审理的5件,移送其他机关的5件,终止审理的6件,中止审理的1件。2006年6月5日,时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易振作为全省123个县级政府代表在全国行政审判及国家赔偿会议作典型经验发言,推介了我市依法行政、支持法院依法审判工作的经验。2010年,布溪社区居民龚铁军等七户住户请求市规划局撤销土地规划许可证一案中,不再向过去采取书面审理方式,而是严把证据关和依据关,深入实地调查,采用“模拟法庭式”公开听证审理,耐心调解,并最终以和解方式审结此案,赢得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高度称赞,并获得前来观摩我市的行政复议听证工作的省政府法制办及各兄弟县市法制办主任高度肯定。二是注重行政调解。建立把行政调解

作为创新社会管理和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每市政府半年组织召开一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信访联席工作会议,加强信访问题的部门联动处理,推动行政与司法的良性互动,实现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对接机制,增强防范和化解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

六、深化政务公开,加速法治政府建设的助推器。

政务公开要求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行政权力的运行公开化、透明化。过去,信息不公开一度成为人们群众质疑政府工作的重要因素。市政府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把政务公开、努力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捷、高效、及时的全方位服务为突破口,严格按照“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在无极限便民和零距离服务上积极探索,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和好评。一是规范政务中心运行,推进乡镇便民服务建设。截止2011年10月底,市政务中心32个办事窗口共完成各类办件217035件次,其中,咨询件46871件,即办件138696件,承诺件14354件,上报件16947件,群众满意率99%,提前办结率为92%,限时办结率为100%,收到办事群众和投资者送来的锦旗445面。便民服务中心也硕果累然。全市16个乡镇办都建立了乡镇(街道)便民中心,185个村(居)委会建立了便民服务点。便民服务中心运行以来,累计完成办件29437件次,整体反映良好,深受群众好评,2011年2月20日,《湖南日报》头版头条对此专门做了典型推荐。二是积极开展网上电子政务和电子

监察系统建设工作。5月份,根据省、娄底市的要求,我市专门成立了政务服务事项梳理审查工作领导小组,分期分批有步骤地开展服务事项梳理审查工作。目前,我市第一批30家行政单位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以及其他政务服务事项共599项已经全部通过省审改办的审核并上网公布运行,第二批34家行政单位的政务服务事项梳理初审工作已完成,网上政务公开工作成效突出。

实践证明,我市法治政府的建设成效卓越,硕果累然,为我市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极大服务于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地方经济显著发展。2011年,全市完成GDP182亿元,增长13.5%。完成财政总收入17.92亿元,增长14.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61亿元,增长20.7%。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大关,达到20352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8515元,增长17%。我市连续7年进入全省经济十强,居第六位。工业经济提质增速。全市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328亿元,增长32.7%;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86亿元,增长15.1%;实现利润总额3.17亿元,增长35.7%;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3%。经济开发区作为产业转型的重要平台发展加快,区属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6亿元,增长66%。天宝、金鹰服饰、瑞达科技、立德、明玉陶瓷等被批准为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家。禾青建材工业园加快建设,华新水泥今年上半年可竣

工投产,工业企业“退城进郊”任务基本完成,耀华冷耐关停到位,新厂区完成征地拆迁。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51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362人,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00人次。新增廉租住房1226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01户,新增发放租赁补贴1242户,新增公共租赁住房484套,2596套城市棚户区改造房全部开工建设,竣工1659套,竣工率达到64%,开工率和竣工率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全面铺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受益人数10万人,新农保参保人数7万人,全市60岁以上的农民2.4万人和城镇居民6000人享受每月60元的基础养老金,基本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离不开法治建设建设这一项基础性工作。强化基础,务实创新,才使我们的县域经济发展走上一个稳定优质的良性发展轨道。

6.镇江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六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市长 刘捍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镇江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六个注重”、推进“八项工程”,圆满完成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顺利开启了基本现代化新征程。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1.9亿元,增长31.7%;固定资产投资1225亿元,增长2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0亿元,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增长11.5%;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增长22.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00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12560元,增长15.5%;单位GDP能耗下降3.7%,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

一、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现代服务业量质齐升。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8%。3个城市综合体建成运营,“一主五副”六大商圈初具形态。“云神工程”全面启动。软件业实现营业收入160亿元、增长55.3%,新增软件企业100家;服务外包执行额3.2亿美元,增长103.8%。国家级智慧旅游服务中心落户镇江,11家高星级饭店项目加快推进,旅游总收入超400亿元。文化产业完成投资59.5亿元、增长65.4%,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5%。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商行、村镇银行和异地农商行实现辖市全覆盖,新开业11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新增4家证券营业部、8家创投机构。3家新上市公司募集资金8亿元。应收账款质押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走在全省前列。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千百亿工程”深入推进,五大主导产业实现销售突破4000亿元。五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407亿元,增长100.6%;实现销售1640亿元,增长54.6%。创成2家省级特色产业集聚示范区,新增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各1个。新落户央企投资项目11个,其中新兴产业类占82%。农业现代化提速增效。农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新增4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率先实现省级园区辖市全覆盖。新增亩均效益万元以上设施农业面积超10万亩。吸引“三资”投入农业51亿元,合作组织入社农户数超10万户。疏浚镇级以上河道48条、村庄河塘618个,水利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改革发展经验在全国推广。

二、科技创新成效明显

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第八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科技进步综合实力列全省第五位。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2.5%,列全省第二位。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近500项,获拨款超2.5亿元。成功引进和建设11家省级以上研发、检测机构,新增孵化面积超50万平方米,建成7家省级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新“331计划”成效显著,新引进领军团队71个、领军人才263名,新入选国家“千人计划”8名。引进本科以上人才1.2万名,培养高技能人才8000名。

三、城乡建设扎实推进

全市完成建设投入570亿元。南徐新城行政中心投入使用,档案馆、科技馆建成交付,商务A区、职工文体中心和体育会展中心等主体竣工,金山湖景区调水控水工程全面完成,官塘片区开发全面启动。市区新改扩建道路24条,建成公交首末站场18个,住宅小区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大市口地下人防工程投入使用。金山水厂扩建工程完工,区域供水普及率达98.7%,创成国家节水型城市。数字镇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获批,成为国家级数字城市推广建设市。深入推进“大城管”建设,建成区道路实现保洁一体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使用。交通基础设施投入99亿元,创历史新高。338省道市区段改造完成,大路飞机临时起降点立项获批。镇江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15亿吨。丹阳、句容和扬中市中心城区建设步伐加快,丹徒新城与主城全面对接,京口、润州城市经济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镇江新区“万顷良田”工程得到国土资源部充分认可。全市村镇“三新”建设快速推进,第一批87个村庄环境整治全面启动。

四、生态建设力度加大

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成为全国第一个按新标准通过复核的省辖市。国家生态市建设顺利推进,三个辖市全部通过国家级技术评估。全市生态镇占比达87.8%、生态村占比达65%,林木覆盖率达23.9%,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1.3%。获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立项。“青山绿水”行动继续推进,市区9条河流整治达标,新建污水管网126公里,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建成在线监控网络,实现重点污染源数字化监管。集中整治环境突出问题成效明显。

五、社会建设创新发展

民生持续改善。公共财政投向民生124.5亿元、增长37.6%,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近7个百分点。新增城镇就业9.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6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5%,连续72个月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5%以内。创业型城市中期评估综合排名全国第九。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市级统筹稳步推进。率先在全省实施失业人员医保新政策,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取得较好进展。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达1140元、增长18.8%,企业工资指导线提高15%。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8万套(间)、100.6万平方米,超过前三年总和。市区改扩建16个菜市场,建成35家“菜篮子”平价商店。切实保障困

难群体基本生活,建立低保金自然增长机制,发放困难群体物价补贴1861万元,全面消除年收入低于35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国家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深入推进,东方职校等顺利迁建,教育综合能力继续提升。医改镇江模式和社区卫生“3+X”团队服务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成功举办“长江草莓音乐节”、“文化嘉年华”和“欢乐家园”等300多场文化活动。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复建文宗阁、重修北固楼。文化发展绩效考核列全省第三,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网络发言人、网上居委会和网上派出所等做法取得实效,互联网应用与管理经验在全国推广。全民健身计划深入推进,率先开通“10分钟体育健身圈”网络服务平台,实现全国残运会金牌零的突破。人口计生工作扎实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面启动“六五”普法,扎实推进“平安镇江”、“法治镇江”建设。积极开展中心社区试点,形成了“多网叠加”的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市人民来访接待中心正式运行,信访工作取得新成效。成功六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国防教育、人民武装、国家安全工作取得新成绩,丹阳成为全军军民融合示范区。援藏援疆工作有序推进,首批援疆项目完成率全省第一。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和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扎实有效。慈善助医被评为省慈善最具影响力项目。外事、侨务、对台事务、统计、民族宗教、地方志、档案、防震、老龄、科普、妇女儿童和关心下一代等事业继续加强。

六、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60件、政协提案456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深入开展法治政府建设,制订邀请公民列席市政府常务会议实施办法,市政府常务会议视频在网上播出,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近15万件,“12345”服务热线受理市民来电近20万次。制订网上行政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圆满完成两级政府机构改革评估,构建全市政务系统纵向联动六大机制。认真开展预算执行、民生资金和重大项目等绩效审计。扎实推进公务用车专项治理。“中国镇江”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列全国地级市第11位。无纸化办公走在全省政府机关前列。

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辛劳。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为镇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向所有关心支持镇江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各位代表,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破解各种要素制约的难度很大,城乡建设、发展和管理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社会建设中的基础性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整改,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2012年主要任务

2012年是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保持发展态势平稳、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和社会大局稳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和改善民生上奋力进取,扎实推进现代化进程,不断向上攀登,不负人民厚望!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和省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稳中求进,强化人才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推动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加强节能减排,持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以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根据省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GDP增长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其中新兴产业投资增长60%、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长2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进出口总额增长10%,其中出口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5%;城市化水平达到6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完成省下达任务;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3‰。

工作中,我们将全力加速五个现代化进程:

一、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

大力推进创新驱动。顺应苏南地区整体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继续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力争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600亿元,新引进与建设省级以上研发、检测机构1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切实加强企业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与名牌产品,更大力度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继续加快人才国际化进程,力争新增国家“千人计划”8人、入选省“双创”计划超40名、省创新团队2个以上;市级科技人才专项资金计划安排1.43亿元、比上年增长42.3%,积极探索财政投入向基金滚动式方向发展;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后的服务、培养和成长,不断提高项目“成活率”,力争使人才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全力推进金融创新,通过私募、风险投资等各种途径,助推企业转型升级,确保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市验收,争创国家知识产权投融资示范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抢抓成为“三网融合”试点城市机遇,加快推进“云神工程”,建设智慧城市。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网上连锁经营。建成服务外包载体超200万平方米,争创省级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外包特色产业园区。软件业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建成7个城市综合体。力争再引进2家股份制银行,新增3家上市公司。引导和支持房地产行业平稳发展。新增3个省级以上现代物流载体。大力推进智慧旅游示范城市建设,构建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支撑体系。改革“三山”风景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力争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持续推进工业优化升级。继续推动新兴产业爆发式增长,力争五大新兴产业投入650亿元、销售2200亿元,争创2家省级以上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继续推进“千百亿工程”,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培育规模企业,新增1家百亿企业。加快“两化融合”步伐,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确保工业投资完成850亿元、销售突破6000亿元。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争创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连片万亩的农业示范园区,新增亩均效益万元以上设施农业面积10万亩,确保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达到12.8%、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0%。提升农村合作组织的运作管理水平,力争农户参加的比重达48%。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水利现代化进程。认真落实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确保全市薄弱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超过50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

二、提升城乡发展现代化水平

规划适度超前。以建设山水花园城市为目标,进一步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现代意识,从群众最期盼、发展最急需、土地最集约、操作最可行的角度,科学编制和组织项目,加快推进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善建成区控制性详规,全方位提升城乡规划编制水平,着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出行畅通、生活便利、环境舒适等问题。

城建打造亮点。力争全年城建投资完成550亿元。北部滨水区重点启动西津湾、中华路和征润洲片区开发,规划建设长江路金融街区,优化长江路沿线布局,打造完整的滨水风光带;开通金山湖水上游览线路,新建佛祖舍利展示馆,实施焦东湿地景观保护工程。南徐新城核心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商务A区全面建成,商务B区全面开工、部分封顶,建成市体育会展中心,开工建设高铁商务区。官塘新城加快推进路网建设,全面启动电力及景观水系改造,3-5个现代服务业项目落地开工。中心城区加快建设大市口A、B地块等项目,开工建设“水游城”、国贸中心广场等项目。完成主城区老铁路范围内所有“城中村”改造。完成城市三大出入口和古运河中段综合整治,打造学府路、朱方路等一批景观特色街。建成智能公交系统,新建20个公交站场,新增公交线路25条,城市、镇村公交覆盖率均达100%。加快构建大交通格局,基本建成泰州大桥镇江接线主体工程,开工建设镇丹高速和镇江—扬中快速直达通道,实施沪宁高速镇江支线收费站南移,推进338省道丹阳段拓宽改造,形成覆盖全市的快速骨架路网。完成镇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加快推进苏南运河“四改三”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大港四期工程,实现港口集装箱业务资源整合。

管理精致长效。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基层基础作用。以精致管理为目标,推进管理的网格化、标准化、精细化和常态化,实行实时监控、动态监管,有效解决违法建设、违章占道、店面整治、毁绿种菜和犬类管理等突出问题,建成省优秀管理城市。着力缓解主城区交通拥堵问题,搬迁南门大街夜市,改造和拆除青年广场、梦溪广场,建设2个立体停车库,切实加强渣土车、电动车管理。

乡村展示新貌。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做到“一村一规划、一村一张图”,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全面完成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和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周边村庄的环境整治,建成40个省级“康居示范村”,完成村庄环境整治总数量的45%。全面完成“三新”建设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加快建设农村现代商品流通服务网络。

三、提升生态建设现代化水平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深入开展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加大国家级生态市建设力度,确保通过环保部考核验收。扎实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完成合山、黄鹤山、宝塔山等山体整治,保护南山等山体资源,实施山体林相改造,林木覆盖率达到24.8%,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2%。切实加强农村工业和生活污染治理,积极推进植保专业化,有效防治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面源污染。

优化区域环境质量。加强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落实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制度,对完不成治理任务的乡镇实施挂牌督办、区域限批,确保考核断面水质全面达标。继续做好长江水污染防治工作。增强农村污水处理能力,确保乡镇以上污水处理厂全面规范运行。加大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区域集中供水普及率提高至98.8%。大力实施蓝天工程,开展PM2.5等指标监测分析,实施黄标车区域限行,加强扬尘、工业废气等污染综合治理,城市噪声达到功能区标准。推进7个省级以上园区的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开展4个化工园区环境保护集中整治行动。

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启动新一轮三年淘汰落后产能行动计划,实行单位GDP能耗下降和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双重”控制,加强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节能竣工验收。狠抓重点用能企业监管,坚决实施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等措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全社会节能工作通过国家考核。强力推进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确保污水管网建成运行,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四、提升文化事业现代化水平

积极发展公益文化。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工程,积极创建省公共文化示范区。建立文化市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继续提升互联网的建设、运用与管理水平。深化文化惠民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工程建设,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突出文化创意、影视演艺、旅游文化、现代传媒和数字出版印刷等产业发展,精心打造西津渡民国文化旅游和古渡文化旅游项目,建成丹徒米芾书法公园、丹阳天地石刻园等2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启动市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大力引进核心层、科技型、品牌响的文化企业和产业项目,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文化人才,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繁荣文艺创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培育基层特色文化,提高市民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进一步打造“大爱镇江”、“长江音乐节”等品牌。充分利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举办全国碑帖、古琴等研讨活动,扩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

五、提升社会建设现代化水平

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继续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新增创业5000人,创业带动就业2.5万人,力争新增城镇就业6.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不断扩大创业投资领域,增加居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全面推行企业工资协商机制,力争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长15%左右。进一步

加大投入,推进社会保障两个“全覆盖”、“五险合一”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等工作,确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8.3%、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5%、城乡各类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6%、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8%。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 200万平方米,努力实现住房困难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全力稳定物价,推进平价商店建设,做好动态物价补贴发放工作,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扩大社会救助覆盖范围,切实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做好市民卡规模化发放工作。实行残疾人免费乘坐公交车。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继续深化国家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加快推进中小学布局优化调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7年。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工程三年规划,积极推行校车公交化。扎实开展“健康镇江”行动,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高市民健康水平。深入推进医疗集团实体化运作,完善“3+X”团队服务模式,大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动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进一步做响乒乓、象棋、篮球等品牌。推动计生卫生合作和资源共享,实施人口计生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全市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8‰以下。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科普活动和各类培训,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现代化。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建设10个邻里中心模式的社区服务示范区。继续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推进法治镇江建设,抓好“六五”普法,率先实现法治政府建设阶段性目标,力争2个辖市区跨入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行列,建成全省首批法治城市。坚持“四民主、两公开”,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围绕贯彻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扎实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按照“全面融合、全面提升”的新思路,七创全国双拥模范城。深化平安镇江建设,深入开展社会治安整治专项活动,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落实信访维稳工作领导责任制,坚持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下访,深化大调解机制建设,依法处理好信访问题。扎实做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和应急保障等工作,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各位代表!现代化建设,呼唤现代服务型政府。我们将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第六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完成事业单位清理规范,不断扩大市场开放度。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和数字政府建设,推动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拓展政府门户网站为民服务功能,大力构建政务微博平台,提供实时公共服务。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规范权力运行,健全行政问责机制,切实增强执行力,提升服务效能和服务水平。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坚持不懈地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带头勤俭节约,树立全体公务人员勤政、清廉、为民的良好形象。

7.谈九江市保护天然林资源对策 篇七

1 形成共识, 全民参与

1998年的特大洪灾使国人普遍认识到, 这些灾害正是由于大江大河的源头和沿岸多年来破坏性掠夺式采伐以及毁林开垦、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而造成的, 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据资料表明, 有林地每公顷泥沙流失量为0.05t, 无林地为2.22t, 二者相差44倍左右。20cm厚的表土, 被雨水冲净所需时间, 林地为57 700年, 裸地仅为18年。如果没有森林, 地球上所有的土地早已被雨水冲刷得千疮百孔。就九江市而言, 虽说近几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 水土流失的情况得到一定的遏制。但是仍然要认识到, 由于单纯追求经济的发展而不顾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从而形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 要清楚的认识到绿色植被的消失带给人们的绝不仅仅是洪灾。据专家测定, 从热带雨林演替到干草原、沙漠仅需百年左右的时间, 甚至更短, 不少科学家预言, 破坏生态带来的灾难将是22世纪人类最大的灾难, 这种预见绝非危言耸听, 是严峻而又残酷的现实。禁伐长江上游森林的决定, 这是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重大决策。2008年初国务院出台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更进一步确定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 一定要进一步加大对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重大意义的宣传力度, 提高全社会对森林多功能和多效益的认识, 努力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 形成全社会强烈的现实愿望,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使整个社会对保护天然林资源这项功在当代、利及子孙后代的绿色德政工程形成共识, 并主动参与、支持和监督工程的实施。

2 科学规划, 分类经营

目前, 国家对全国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18个省 (区) 给予资金补助, 九江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 利用国家给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为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做好保护工作, 搞好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 再也不能对生态系统特别是森林植被采取重取轻予的政策。一方面, 当务之急是要进行森林分类区划界定, 划定范围, 搞好规划, 划分核心区、禁伐区、生产经营区和生活区等, 依照分类经营的思路尽快调整规划, 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地制定限伐或停伐计划, 并组织对森林资源实施分类经营战略, 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经济的需求和国家林业分类经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总体思路作出方案, 按照森林的用途和生产经营目的, 划定公益林、商品林, 以便按林种和立地生产潜力组织科学经营, 分类管理, 建立新的林业经营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 本着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原则, 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安全双重目标, 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 使商品林和公益林建设协调同步, 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要大力发展非林非木产品, 保证林区群众生活。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政府的举措或可管一时, 但断难长久。

3 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

要采取严厉措施, 抢救和保护森林资源。就九江市而言, 近几年林业生产和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并提前消灭了宜林荒山, 基本达到了原省委书记孟建柱提出的在山上办绿色银行的要求。但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些地方由于没有正确处理好保护森林资源和发展经济的关系, 致使毁林开垦、乱占林地和林地逆转现象十分严重, 使生态环境恶化加剧。因此, 要充分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坚决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破环森林资源为代价谋求经济发展的行为, 狠狠打击一切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犯罪行为。

4 全面实施绿工程

天然林、水源林、防护林大多位于河流的源头或上游, 水文作用大, 一旦砍伐就很难再恢复。因此, 在保护现有天然森林资源的同时, 还要在各江河流域、湖泊滩地、铁路公路沿线、环山环湖一定范围内实施生态工程建设, 大力更新造林, 封山育林, 结合江西省开展的“一大四小”工程, 尽快恢复和重建被破坏的天然林生态系统, 在不断扩大森林面积的同时, 注重森林生态结构的改善和功能的增强。具体而言, 就是要尽快在江河两岸和铁路、公路两侧以及工矿企业、工业园区、乡 (镇) 村房前屋后按照“一大四小”的要求进行平原绿化, 实施绿化工程。重点抓好水域源头的防护林体系建设, 抓好封山育林、城乡大环境绿化、生物防火林带造林等生态林建设工作, 努力打造生态九江。

5 加大执法力度, 实施依法治林

《森林法》是我国的林业大法, 一定要坚决执行, 依法管理森林资源和林业生产。加强林业法制建设, 重点抓紧做好林地管理办法、加强林业执法和执法监督, 坚持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 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坚持林地总量控制、用途管制和征占用林地由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坚决制止乱砍盗伐林木, 狠狠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各种违法行为。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与之相关配套的改革。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 造就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熟练、清正廉洁、严格执法的林业执法队伍, 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6 实施领导干部任期森林资源消长目标责任制

把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作为考核各级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 定期检查, 落实奖惩。真正把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落实到各级党政一把手上, 把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 强化措施, 狠抓目标责任制的落实, 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监督, 大力促进森林资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航伟.巍山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现状分析[J].林业调查, 2009, 34 (A2) :19-21.

[2]王冰.浅析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内容与措施[J].民营科技, 2009 (7) :96.

[3]廖莉军.贵阳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工作思考[J].农技服务, 2009 (6) :143-144.

8.九江市市政府 篇八

发展现状

江西省九江市位于江西北部,辖2个市辖区、9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瑞昌市)。从2007年3月启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以来,按照每县两点的标准,全市于2007年底建成28个农家书屋,并由江西省宣传部、江西出版集团、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及九江市市政府各级职能部门挂点帮扶。2008年,全市在原有的基础上将重新布置220个点,以达到农家书屋在乡镇的基本普及。

一、 选点情况

九江市新闻出版局根据《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在农家书屋的选点上,倾向于那些文化氛围较好,经济较发达,阅读条件齐全的行政村。从所选28个试点情况看,基本代表了九江市农村文化、经济发展的水平及特色。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作为试点之一,是因为该村拥有源远流长的“义门村”文化,且目前正在打造影视基地,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九江市开发区七里湖五丰村地处城乡结合部,经济条件比较发达,人们整体文化水平较高,农家书屋所需基础设施较为完备。星子县白鹿镇秀峰村则位于庐山脚下,在发展中形成了优秀的旅游文化。

试点村的群众认识到农家书屋是一项有利于他们的工程后,能够积极配合试点工作的开展,因此相对而言,选择农家书屋试点村难度并不算大,相反,倒是试点村里农家书屋的具体选址笔者认为值得相关人员重视。因为九江市大多数地方属于山地地形,不少试点村在地理上呈狭长形分布,选址直接关系到书屋的覆盖面。在现有的28个试点村中,有的农家书屋设在村委会文化活动室,有的设在村民闲置的房屋。笔者建议农家书屋如若可能,可以与中小学校阅览室、学校藏书一起管理。一方面,学校为方便学生上学,一般都选在村落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较好,农家书屋选在此处,辐射范围能够最大。另一方面将农家书屋放在学校阅览室,可以扩充中小学阅览室藏书,扩大学生读书面,另外可以发挥学校阅览室的优势,有专业人员对图书进行管理。

二、 资金保障

2007年中央财政为江西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拨款30万元,这笔资金由江西省新闻出版局,根据省内试点情况,向新闻出版总署及中央财政申报得来。其中,九江市分配到资金3万元。由于九江市财政尚未配备专项资金,仅靠3万元专款无异于杯水车薪,因而农家书屋建设很难得到根本性的保障。在2007年布置的28个试点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未能达到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农家书屋的建设标准,“即原则上拥有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其中,报刊与电子音像制品显得尤为匮乏。此外大部分图书属于社会捐赠,缺少有针对性的新书。在农家书屋建设的初步阶段,无疑需要强调试点建设的质量,而非一味追求数量。

2008年中央财政加大了扶持力度,九江地区的每个农家书屋将获得由中央财政及江西省财政(双方各承担50%)一同下发的2万元专项资金。以2008年220个点的规模来看,将需要至少400万元的资金保障。

目前单凭政府财政难以全面支撑农家书屋这一浩大工程,因而寻求社会帮助必不可少,如向企业寻求赞助,联合民间力量。

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公益事业的农家书屋能否与市场联系,实现经营性发展,同样值得思考。对此,九江市新闻出版局目前正规划部分地区农家书屋的适当经营,尝试在农村打造一批图书发行网点。

三、 读者参与

农家书屋的关键还在于农村读者的参与,这是农家书屋工程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工程成效的试金石。笔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各地读者参与的热情存在明显差异,有的书屋几乎就没有村民光顾,而有些则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究其原因,一是宣传力度与方式,二是活动形式存在差异。

宣传上,有的行政村只是在开村委会时作简要说明,没有形成影响力。在与一些村民的谈话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没有听说过“农家书屋”。为了培养阅读需求,营造阅读氛围,各地“农家书屋”还需做好宣传工作,开展文化活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样化的尝试。在初步阶段,至少要让农民知道“农家书屋”是什么,有什么用处。

在活动形式方面,应该要以多样性来调动农民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江西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04年5月进行的“江西省农民致富与传播状况”调查,电视与农民几乎每天接触的比例高达83.7%,有九成农民几乎每天都看电视。处于第二位的是书籍,接触率为33.7%,而报纸在农村的市场正在逐步“荒漠化”。面对电视声讯的“独裁”,“农家书屋”需要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调动农民阅读的积极性。要使“农家书屋”不仅仅是一个阅读场所,更是一个综合的文化载体。

四、 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家书屋”建设要持续发展,良好的管理必不可少。

(1)管理人员

就目前“农家书屋”管理人员问题,有人提议通过招聘、签合同等方式,聘任一批文化水平高、思想作风正派且具有敬业精神的优秀人才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这种想法固然不错,但是由于中央财政尚未安排书屋管理员的专项资金补贴,所有的管理人员暂时没有任何收益,所以这种想法实施起来也有难度。目前江西省九江市各“农家书屋”都是由村干部、退休职工或者村民管理。

(2)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农家书屋”也是如此。目前只有一部分“农家书屋”制订了图书借阅制度,主要包括读者须知、借阅册数、借阅期限、图书赔偿等。而在实际当中,这些制度往往得不到有效的遵守,这一方面是书屋管理人员不够严格,另一方面农民还存在着认识上的问题。白杨镇黄桥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就告诉笔者,平时一些熟人来借书时根本不遵守借阅制度,而自己也不好强制其执行。

此外,“农家书屋”的管理制度还包括采集规则、图书分类加工规则、书刊剔旧规则、财务制度、安全保卫制度及管理员岗位责任制。目前,书屋管理员很少承担图书的采购业务,在新书验收、登记方式、图书分类上也显得不够专业,很多书屋甚至没有对图书进行分类。总体上,“农家书屋”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图书文献的整理和利用没有形成统一的流程。因而各书屋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断规范操作,借鉴先进管理制度。

(3)品种管理

在图书的品种选择上,实际情况与我们的某些想法存在较大的差距。通过对一些农民读者的走访我们发现,他们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农业科技类图书,少儿、娱乐类图书似乎更受欢迎。另外九江市各个地方因地理条件等原因,在经济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别。因此图书品种的选择上要听取各方意见,根据当地的特色,建立完善的图书征订机制。目前各“农家书屋”藏书大部分来自于社会捐赠,有一小部分新书由省新闻出版局提供。而所选图书的品种类型主要以各县、市上报的调研情况为依据,同时参考中国农家书屋网的相关推荐书目。但是这个过程统一调动难度较大,造成新书往往无法及时送达。所以今后“农家书屋”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畅通图书的供应渠道,减少办事程序以提高运作效率。同时政府也应发挥积极作用,推进图书采购机制的建立。

另一方面,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图书更新不可怠慢。九江地区的“农家书屋”藏书量从800到3000册不等,图书的全面更新将是一项艰巨任务。如果不同地区的“农家书屋”可以相互联合,整合现有资源,提升使用效率,实现一定区域内的“一卡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地“农家书屋”可配备电脑以达到信息检索功能,扩大资源共享,并随时掌握农民的阅读需求。

未来展望

农家书屋作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属于公益性质,但是作为一项有利民生的全国性工程,自然不应模式化,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和鼓励国有、民营、个体以及其他组织投资建设,着力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2007年11月28日,由瑞昌市文化广播电视站退休职工个人创办的黄桥村“农家书屋”正式挂牌成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九江日报对此就曾进行多次报道。在九江市新闻出版局、各级图书馆的支持下,该书屋藏书量已达3000余册,拥有各类期刊20多种。书屋还制订了完整的借阅制度,拥有较好的阅读气氛。九江市新闻出版局表示可以为该书屋管理者提供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允许一定范围内的图书经营。

作为“编制外”的“农家书屋”,民办书屋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个人在承担基础设施后还要进行书屋维护,资金与管理成为最大难题。依靠主管部门的扶持自然是必不可少,但民办书屋具有灵活性和自主经营性的特点,在保持一定公益性的同时可以大胆经营。黄桥村“农家书屋”负责人就表示书屋将会进一步扩大规模,并争取与瑞昌市新华书店建立合作关系。如果能在“农家书屋”内设立代销点,通过政府引导与出版社进行沟通,自主经营一批好书、新书,无疑会为民办书屋增添活力。特别是现在中小学开始实行教材循环使用,民办书屋可收集、整理相关教材为学生提供服务,同时可引进相应的教辅资料,吸引学生、家长购买。

上一篇:在全区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劳动教育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