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2024-11-10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精选8篇)

1.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篇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2.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篇二

关键词:成语,吕氏春秋,直接转化,加工改造,概括组合

成语是一种相习沿用的特殊固定词组, 是在语言长河中经过长期冲涤而形成的板块物, 它以丰富的内容与精炼的形式概括了人们的认识成果, 充实了汉语词汇宝库。书面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来源之一。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1) , 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 是战国末期的一部杂家类著作。据《史记》等书记载, 该书是由秦相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儒士集体编撰而成。《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吕不韦) 上观尚古, 删拾《春秋》, 集六国时事, 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 为《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中产生了为数不少的成语, 它们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词汇系统, 在汉语词汇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也构成了汉语文学语言词汇的独特文化特点。据笔者粗略统计, 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约有五十余条。从结构上看,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直接转化

《吕氏春秋》作为杂家经典和中华文化名著, 世代相传, 影响广泛而深远。其中一些富于深刻哲理、含义丰富、形象生动的词语, 为大家所熟知, 并直接转化为成语。如:

三豕涉河

《察传》:“子夏之晋, 过卫, 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 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 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 则晋师己亥涉河也。”

用以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的讹误。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晋之史记, 三豕渡河, 文变之谬也。”又如:

满而不溢

《察微》:“《孝经》曰:‘高而不危, 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 所以长守富也。”

“满而不溢”字面意义是说器物已经满了, 但是却不会溢出。比喻有资财而不滥用, 有才能而不自炫, 善于节制守度。如《盐铁论·褒贤》:“故君子时然后言, 义然后取, 不以道得之, 不居也。满而不溢, 泰而不骄。”

立锥之地

《为欲》:“夫无欲者, 其视为天子也与为舆吏同, 其视有天下也与无立锥之地同……舆吏至贱也, 无立锥之地至贫也。”

“立锥之地”是说没有放立锥子的地方, 形容极小之地。“无立锥之地”是没有放立锥子的地方, 形容十分贫穷。如《后汉书·郭丹传》:“君有四子, 而无立锥之地。”又如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八:“卢生无立锥之地以死。”

以上成语在《吕氏春秋》里只是一般的句子, 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表示某种具体的意义, 后来转化为成语, 就是一个凝固的整体, 意义上也不再是词义的简单相加。

这样的成语还有“亡戟得矛” (《离俗》) 、“博闻辩言” (《疑似》) 、“不教之教” (《君守》) 、“不偏不党” (《士容》) 、“殚智竭力” (《本味》) 、“道而不径” (《孝行》) 、“伐性之斧” (《本性》) 、“鸿鹄之志” (《士容》)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尽数》) 、“竭泽而渔” (《义赏》) 、“扬汤止沸” (《尽数》) 、“天下太平” (《大乐》) “五脏六腑” (《达郁》) 、“烟视媚行” (《不屈》) 、“言行相诡” (《淫辞》) 、“以利累行” (《审为》) 等。

二、加工改造

这种成语基本上是后人在《吕氏春秋》原有语句的基础上略为改造形成的, 即变换或去掉原句中的个别的字或词, 使之更加凝练。如:

舍本事末

《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 不令则不可以守, 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 其产约则轻迁徙, 轻迁徙则国家有患, 皆有远志, 无有居心。”

改造为成语“舍本事末”, 指做事不从根本上着手, 而在一些枝节上下功夫。如《汉书·食货志下》:“富人臧钱满室, 犹无厌足。民心动摇, 弃本逐末, 耕者不能半, 奸邪不可禁, 原起于钱。”又如:

因噎废食

《荡兵》:“夫有以噎死者, 欲禁天下之食, 悖。”

改造为成语“因噎废食”, 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如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一回:“若是后人不问来由, 一律的奉以为法, 岂不因噎废食了么?”茅盾《子夜》五:“至于他的生产品在洋丝织厂内一转身仍复销到中国来, 那是另一个问题, 那是应该由政府的主管部去设法补救, 企业家总不能因噎废食的呀!”

一夔已足

《察传》:“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 信乎?’孔子曰:‘……若夔者, 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 非一足也。”

夔相传为尧时的乐正。孔子答鲁哀公问, 说“足”是足够的意思, 表示有夔一人就可以制乐。后用成语“一夔已足”比喻只要是专门人才, 有一个就可以了。如《后汉书·曹褒传》:“昔尧作大章, 一夔足矣。”又如清南亭亭长《中国现在记》一回:“一夔已足, 世上哪里有兼全的事!”

这样的成语还有“按兵不动” (《恃君》) 、“贪小失大” (《权勋》) 、“物极必反” (《博志》) 、“泽及枯骨” (《异用》) 、“东向而望, 不见西墙” (《去尤》) 、“身在江湖, 心存魏阙” (《审为》) 、“发指眦裂” (《必己》) 等。

三、概括组合

将《吕氏春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语句的意思加以概括, 摘取其中的主要成分或新加成分组合成四字格的成语。这其中又分为两类。

(1) 在《吕氏春秋》语句的基础上形成。如:

刻舟求剑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刻其舟, 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 从其所刻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 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

概括为成语“刻舟求剑”, 比喻拘泥固执, 不知变通。如:唐刘知几《史通·因习》:“夫事有贸迁, 而言无变革, 此所谓胶柱而调瑟, 刻船以求剑也。”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和议》:“夫地理上种种差别, 势不容刻舟求剑。”

罄竹难书

《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 不能胜数, 尽荆越之竹, 犹不能书。”

概括为成语“罄竹难书”, 本谓事情太多, 难以写完, 后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如明无名氏《四贤记·解绶》:“你恶端罄竹难书写, 贪秽熏天怎掩遮。”孙中山《历年政治宣言》:“自满清盗窃中国, 于今二百六十有八年, 其间虐政罄竹难书。”

这样的成语还有“尝鼎一脔” (《察今》) 、“掩耳盗钟” (《自知》) 、“分行同气” (《精通》) 、“射石饮羽” (《精通》) 、“癣疥之疾“ (《直谏》) 、“宵鱼垂化” (《具备》) 、“丁公凿井” (《察传》) 等。

(2) 《吕氏春秋》的语句同其他著作的语句组合成成语, 凝练成一个新的意义。如:

鲁鱼亥豕

《察传》:“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 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 豕与亥相似。’”

历史曾有将“亥”误写成“豕”而出现“三豕涉河”这样的笑话, 与之情况相同的还有“鱼”和“鲁”, 晋·葛洪《抱朴子》:“谚云:‘书三写, 鱼成鲁, 帝成虎。’”将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成语“鲁鱼亥豕”, 表示书籍在传写、刊刻过程中的文字错误。如《红楼梦》一二0回:“既是‘假语村言’, 但无鲁鱼亥豕以及背谬矛盾处, 乐得与二三同志, 酒余饭饱, 雨夕灯窗, 同消寂寞, 又不必大人先生品题传世。”

良工巧匠

《不广》:“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不知致苦, 卒为齐国良工, 泽及子孙。”

“良工”指技艺精巧的工匠, 与之意义相同的还有“巧匠”, 《韩非子·有度》:“巧匠目意中绳, 然必先以规矩为度。”它们一起构成成语“良工巧匠”。如宋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李氏仁丰园》:“今洛阳国良工巧匠, 批红判白, 接以他木, 与造化争妙。”

源自《吕氏春秋》的成语尽管只有近五十条, 在汉语一万多条成语中只是沧海一粟, 然而在其对汉语语言词汇的影响却是不能低估的。不集小流, 无以成江海, 正是这些来自一部部典籍的成语, 才汇成了汉语成语的语海。在《吕氏春秋》基础上形成的许多成语是极富有哲理性和形象性的, 它们对汉语文学语言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笔者主要对源于《吕氏春秋》的成语从结构上进行整理和分析, 得出源于《吕氏春秋》的成语有直接转化、加工改造和概括组合三种类型。

参考文献

[1]陈奇猷认为《吕氏春秋》与《吕览》并非同指一书。他认为《吕览》只是包括《八览》中的六十四篇, 与《十二纪》、《六论》是各自独立的, 后人将《十二纪》、《八览》和《六论》合编在一起, 统称为《吕氏春秋》。

3.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篇三

此话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司马迁的意思是平原君是乱世之中长得帅、又潇洒且富贵的一个公子,却不懂得从大局考虑问题,言下之意,此君乃鼠目寸光之人。

似乎是嫌“未睹大体”还不够力度,意犹未尽的司马迁在后面进一步补充了对于这个乱世帅哥的鄙夷之辞:“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利令智昏一词最初也是用来批判平原君的,其大意是乱世帅哥听信一个名叫冯亭之人的邪说,害得赵国在长平损失了四十万大军,连都城邯郸都差点赔进去。

平原君果真如此吗?

上党之争

战国末期,人才市场高度发达,各国都出现了大量“收养”人才的大贵族,其中最出名的便是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和赵国平原君。这四位公子“收养”的人才有两三千名,而且由于身份特殊——都是皇亲国戚,因此对国运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其中尤以平原君为最。此君乃是赫赫威名的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赵孝成王的叔叔,长时间担任赵国相国,实际上总揽赵国军政大权。由于当时战国七雄之中,能和秦国抗衡的只有赵国,因此平原君的表现好坏,实际上就决定了赵国国运的好坏,进而决定了天下的大势——要是他乱来,那赵国很快就会被秦国所灭,天下就会被秦国提前统一。

而赵国灭亡于平原君死后三十一年,仅此一点便可推知,平原君没有乱来。那司马迁为什么说他“未睹大体”、“利令智昏”呢?因为一个兵家要地——上党。

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上党,招架不住的韩国命令上党郡守冯亭向秦国投降。冯亭也确实投降了,但投降的对象却不是秦国,而是赵国,投降的城池则多达十七座。

这次投降非同小可,并非是投降城池数量多,而是因为这个上党,是关乎赵秦战争的战略要地。上党位于今天山西省的东南部,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东为太行山,西南为王屋山、中条山,西为太岳山脉,北为五云山等。其位据中原要地,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天下之脊”。

具体到当时的战略态势,上党若归了秦国,那赵国不仅面临秦国南北两面夹击的危险,都城邯郸更是直接暴露于秦国的刀剑之下;反之,若上党归了赵国,则可以对秦国形成夹击之势,进可攻、退可守,为邯郸取得一有力屏障。

既然冯亭主动投降,那就赶紧收地啊;但若收了上党,必然会惹恼秦国,一场大战将不可避免。赵孝成王有心去收,却又差些胆量,便先找了平阳君商量。平阳君十分惧怕惹恼秦国,给出的建议是别理冯亭,将上党送给秦国,做个顺水人情。

这种有些屈膝称臣味道的策略,显然不合赵孝成王的心意,随后他又问了平原君。平原君则极力主张收了上党,称之为“大利”,并成为收地的负责人。

秦国果然大怒,派大军进攻赵军驻守的上党长平地区。由于赵国在这场规模惊人的长平之战中惨败,史书称有四十余万降卒被坑杀,导致国力一蹶不振,因此司马迁认为平原君是最大的罪人——不识大体,利令智昏。

按照司马迁的意思,应该听平阳君的,将上党这个“利”送给秦国,秦国不被激怒,长平之战自然不会发生,赵国国力未损,天下后来就未必归于嬴政了。

迂腐之见!秦国拼死拼活地攻打韩国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获取上党,以取得攻打最强对手赵国的制高点。可见不识大体的,根本就不是平原君,他也并非利令智昏。若上党真被直接送给了秦国,估计赵国很快就会被秦国给灭了。

再说,虽然赵国在长平一战中惨败,秦国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高昂。据司马迁所撰《史记》记载,长平之战秦军战死过半,国内为之一空。若平原君不收上党,只怕秦国至多损失十分之一的兵力,就能从上党出发攻下邯郸了。

三公子联手御秦

秦国以惨重代价在长平击败赵国,占有上党全境,三年后又倾巢而出,发大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企图一举将这个最强对手拿下。平原君在邯郸保卫战中的表现,堪称伟大人物,完全可以留名青史。

作为一个在当时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人物,当都城邯郸被围之后,平原君便将其“收养”多时的人才拿出来,用于外交战——主要是向各国求援。其中就包括带着毛遂自荐的主角毛遂等人去楚国,让楚王答应出兵救援。在其努力下,楚魏总计出兵达二十万前来救援赵国。

而在楚魏援兵到达之前,为了抵御秦军攻势,平原君还听从门人的建议,让妻妾去军队干杂活。并散尽家财募得敢死之士三千名,将秦军一举击退三十里,虽然敢死之士无一生还,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楚魏救兵到达后,战国三大公子: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与赵国平原君,上演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联手御敌。久战已疲的秦军,被打得大败,就连有“战神”之称的白起,也不敢接任统帅以阻败局,竟然要装病逃避。

此后,三大公子率领军队,一路追杀,收复失地六百余里,上党等地又被夺了回来。此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元气大伤的秦国再也没有能力发动对赵国的大规模侵入战。

遗憾的是,三大公子此次联手之后,便分道扬镳。而暂时没有强秦威胁的六国,又陷入了频繁混战的局面,今年燕国打赵国,明年齐国打燕国,打来打去,最后终于等来了卷土重来的秦国,然后被统统灭掉。

而识大体、也不智昏的平原君,则在邯郸之战七年后去世;他的后代,也在三十一年后赵国灭亡之时,全部殉国。

平原君,当是燕赵慷慨悲歌之士中的一个,而且是应该得到足够尊敬的一个。

4.春秋战国成语 篇四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光辉灿烂的时代之一,大部分成语也是出自于这个时代

白虹贯日bái hóng guàn rì

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战国策·魏策四》:“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抱怨雪耻bào yuàn xuě chǐ

报:报复。雪:洗刷掉。报怨恨,雪耻辱。《战国策·燕策·乐毅报燕王书》:“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

兵临城下bīng lín chéng xià

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比喻情势十分危急。《战国策·齐策二》:“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

不祥之兆bù xiáng zhī zhào 兆:预兆。不吉利的预兆。《战国策·秦策一》:“襄主错龟数策占兆,以视利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一:“汝之生,不祥之证。”

不遗余力bù yí yú lì

遗:留;余力:剩下的力量。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不遗余力矣,必且欲破赵军。”

不翼而飞bù yì ér fēi

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管子·戒》:“无翼而飞者声也。”《战国策·秦策三》:“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北宫婴儿běi gōng yīng ér

北宫:古代王后所居之宫;婴儿:指齐国孝女婴儿子。用作孝女的代称。《战国策·齐策四》:“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悲歌击筑bēi gē jī zhù

以之为典,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史记·刺客列传》载:战国时,荆轲受燕太子丹托付,入秦刺秦王,太子及朋友们送别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登车不顾而去。

不可胜计bù kě shèng jì

胜:尽;计:计算。不能全部计算完。形容数量极多。《战国策·韩策一》:“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

蚌鹬相持bàng yù xiāng chí

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徒使第三者得利。《战国策·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翁得而并禽之。”

白雪阳春bái xuě yáng chūn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不测之罪bù cè zhī zuì 指大罪,死罪。战国·乐毅《报燕惠王书》:“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惩羹吹齑chéng gēng chuī jī

羹:用肉、菜等煮成的汤;齑:细切的冷食肉菜。被热汤烫过嘴,吃冷食时也要吹一吹。比喻受到过教训,遇事过分小心。战国·楚·屈原《九章·惜诵》:“惩于羹者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

尺寸之地chǐ cùn zhī dì

尺寸:形容数量少。面积狭小的封地。《战国策·楚策一》:“君无咫尺之地,骨肉之亲。”《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而齐尺寸之地无得,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

尺寸之功chǐ cù zhī gōng

尺寸:形容数量少。微末的功劳。《战国策·燕策一》:“夫民劳而实费,又无尺寸之功,破宋肥仇,而世负其祸矣。”

回复收起回复 5楼

2014-01-14 13:45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我也说一句

尺短寸长chǐ duǎn cù cháng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人或物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尺泽之鲵chǐ zé zhī ní

尺泽:一尺见方的水面;鲵:一种小鱼。小水洼中的小鱼。比喻见识短浅的人。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春兰秋菊chūn lán qiū jú

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战国·楚·屈原《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朝云暮雨zhāo yún mù yǔ

暮:傍晚。早上是云,晚上是雨。原指神女的早晚变化,旧时用以喻指男女的欢会。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城北徐公chéng běi xǘ gōng

原指战国时期齐国姓徐的美男子。后作美男子的代称。《战国策·齐策一》:“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层台累榭céng tái lěi xiè

榭:建在高土台上的敞屋。一层层高台,一座座建在高台上的敞屋。形容亭台档榭一类的建筑高下相间,错落有致。战国·楚·宋玉《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

刺虎持鹬cì hǔ chí yù 比喻待机行事,一举两得。《战国策·秦策二》及《史记·张仪列传》载:刺虎,战国时,陈畛说秦惠王,引卞庄子刺虎为喻,先待齐楚交战,乘其两败俱伤时进兵。持鹬,用“鹬蚌相持”之典。

沉灶产蛙chén zào chǎn wā

灶没与水中,产生青蛙。形容水患之甚。《国语·晋语九》:“晋师围而灌之,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战国策·赵策一》:“今城不没者三板。臼灶升蛙,人马相食。”

辞金蹈海cí jīn dǎo hǎi 比喻不慕富贵,慷慨有气节。《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战国时,秦军围赵都邯郸,齐人鲁仲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昭王为帝,并表示若秦王为帝,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秦军退后,赵平原君以千金谢之,鲁仲连却不受,以为为人排难解纷而取酬,是商贾之事。

处堂燕鹊chǔ táng yàn què 比喻居安忘危的人。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燕雀处一屋之下,子母相哺,煦煦然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决,火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将及也。”

楚天云雨chǔ tiān yún yǔ 指巫山神女,或男女欢情。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曾母投杼zēng mǔ tóu zhù 指曾参的母亲听到“曾参杀人”的传闻接连三次,便信以为真,投杼而走,谓流言可畏。《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朝朝暮暮zhāo zhāo mù mù

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褚小怀大zhǔ xiǎo huái dà 褚:口袋。用小口袋装大东西。比喻能力不能胜任。战国·宋·庄周《庄子·至乐》:“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道不拾遗dào bù shí yí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策·秦策一》:“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回复收起回复 8楼

2014-01-14 13:49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斗鸡走犬dòu jī zǒu quǎn 指旧时剥削阶级子弟游手好闲的无聊游戏。同“斗鸡走狗”。《战国策·齐策一》:“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踘者。”

得寸得尺dé cùn dé chǐ

指或多或少皆有所得。后也指能得多少就得多少。《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蛾眉曼睩é méi màn lù 形容女子容貌之美。蛾眉,比喻美女的眉毛像蚕蛾眉那样又细又弯;曼睩,眼珠转动。《楚辞·招魂》:“蛾眉曼睩,目腾光些。” 王逸 注:“蛾眉玉白,好目曼泽,时睩睩然视,精光腾驰,惊惑人心也。” 唐 张说 《邺都引》:“ 邺 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 战国·楚·屈原《楚辞·招魂》:“蛾眉曼睩,目腾光些。”

尔为尔,我为我ěr wéi ěr,wǒ wéi wǒ

尔:你。你是你,我是我。指两者界限分明,互不沾边 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二卵弃干城èr luǎn qì gān chéng

卵:鸡蛋;干城:捍卫者。比喻因人有小的过失而忽略他的大节 《孔丛子·居卫》:“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

方枘圆凿fāng ruì yuán záo

枘:榫头;凿:榫眼。方枘装不进圆凿。比喻格格不入,不能相合。战国·楚·宋玉《九辨》:“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

吠非其主fèi fēi qí zhǔ

狗朝着外人乱叫。旧比喻各为其主。《战国策·齐殶六》:“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干城之将gān chéng zhī jiàng 干城:盾牌和城墙,比喻捍卫者。指保卫国家的大将。《诗经·周南·兔罝》:“纠纠武夫,公侯干城。”《孔丛子·居卫》:“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

肝肠寸断gān cháng cùn duàn 比喻伤心到极点。《战国策·燕策三》:“吾要且死,子肠亦且寸绝。”

公子王孙gōng zǐ wáng sūn 旧时贵族、官僚的子弟。《战国策·楚策四》:“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

孤儿寡妇gū ér guǎ fù 死了父亲的孩子,死了丈夫的妇女。泛指失去亲人,无依无靠者。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孤了寡妇,寒心酸鼻。”

毂击肩摩gǔ jī jiān mó

肩膀和肩膀相摩,车轮和车轮相撞。形容行人车辆往来拥挤。《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顾犬补牢gù quǎn bǔ láo 比喻事情出了差错,宜及时设法补救。《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冠盖相望guān gài xiāng wàng

冠盖:指仁宦的冠服和车盖,用作官员代称;相望:互相看得见。形容政府的使节或官员往来不绝。《战国策·魏策四》:“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

高枕而卧gāo zhěn ér wò

垫高枕头安心地睡觉。形容无忧无虑。平安无事。《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过门不入guò mén bù rù 过:路过;入:进入。路过家门却不进去。形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干将莫邪gān jiàng mò yé

干将、莫邪:古代宝剑名。锋利的宝剑的代称。《战国策·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曰)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

甘苦与共gān kǔ yǔ gòng 甘苦:欢乐和痛苦;与共:共同在一起。共同享受欢乐与幸福,共同承担痛苦与磨难。《战国策·燕策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孤寡鳏独gū guǎ guān dú

泛指没有劳动能力、无依无靠的人。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桂薪玉粒guì xīn yù lì 指柴米昂贵。典出《战国策·楚策三》: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原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於玉,薪贵於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公平无私gōng píng wú sī 办事公平,没有私心。《战国策·秦策》:“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gōng wú bù kè,zhàn wú bù shèng 攻:攻打;克:攻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诡形奇制guǐ xíng qí zhì 奇特、怪异的形体。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原书》:“若钟鼎所采,自是春秋、战国时各国书体,故诡形奇制,与《苍颉篇》不同也。”

高飞远集gāo fēi yuǎn jí

制摆脱不利的环境,躲避到远防去。语出战国·楚·屈原《九章·惜诵》:“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女何之?”汉·东方朔《七谏·怨世》:“欲高飞而远集兮,恐离罔而灭败。”

更唱迭和gēng chàng dié hé ①彼此唱和。②指相互以诗词酬答。③指互相呼应配合。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当年邀游,更唱迭和,赴曲随流。”清·钱泳《履园丛话·园林·逸园》:“太史之女曰蕴玉者,自号生香居士,亦能诗,与在山更唱迭和。”

寒心酸鼻hán xīn suān bí

寒心:心中战粟;酸鼻:鼻子辛酸。形容心里害怕而又悲痛。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

怀瑾握瑜huái jǐn wò yú 怀:怀藏;握:手握;瑾、瑜:美玉,比喻美德。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战国·楚·屈原《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黄钟毁弃huáng zhōng huǐ qì

黄钟:黄铜铸的钟,我国古代音乐有十二律,阴阳各六,黄钟为阳六律的第一律;毁:毁坏;弃:抛弃。比喻贤人遭受摈斥。战国·楚·屈原《卜居》:“黄钟毁弃,瓦缶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回肠荡气huí cháng dàng qì

回:回转;荡:动摇。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三国·魏·曹丕《大墙上蒿行》:“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胡服骑射hú fú qí shè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数民族。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战国策·赵策二》:“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狐虎之威hú hǔ zhī wēi

狐狸与老虎相互勾结而表现出来的威势。比喻权贵当道者与其爪牙串通一气而发出的淫威。《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徊肠伤气huí cháng shāng qì 肠回转,气伤断。形容内心伤感。战国·楚·宋玉《神女赋》:“徊肠伤气,颠倒失据。”

回肠伤气huí cháng shāng qì

形容音乐、文章等缠绵悱恻,感人之极。战国·楚·宋玉《高唐赋》:“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清浊相和,五变四会,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李善注:“言上诸声,能回转入肠,伤断人气。”

汗血盐车hàn xuè yán chē

骏马拉运盐的车子。“汗血”,骏马。后以之比喻人才埋没受屈。“汗血马”,在我国又称天马、大宛马,语出《史记·大宛列传》;“盐车”,语出《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

积少成多jī shǎo chéng duō

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战国策·秦策四》:“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汉书·董仲舒传》:“聚少成多,积小致巨。”

鸡尸牛从jī shī niú cóng

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鸡鹜争食jī wù zhēng shí

鸡鹜: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战国·楚·屈原《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吉日良辰jí rì liáng chén 吉:吉利;良:好;辰:时日。美好的时辰,吉利的日子。后常用以称宜于成亲的日子。战国·楚·屈原《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价增一顾jià zēng yī gù

原意是卖不出去的好马,被伯乐看中了,就增加了十倍的价钱。比喻本来默默无闻,遇到赏识的人而抬高了身价。《战国策·燕策二》:“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马价十倍。”

肩摩毂击jiān mó gǔ jī 肩膀和肩膀相摩,车轮和车轮相撞。形容行人车辆往来拥挤。《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肩摩踵接jiān mó zhǒng jiē

肩碰肩,脚连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见兔顾犬jiàn tù gù quǎn 顾:回头看。看到了兔子,再回头叫唤猎狗去追捕。比喻动作虽稍迟,但赶紧想办法,还来得及。《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交浅言深jiāo qiǎn yán shēn

交:交情,友谊。跟交情浅的人谈心里话。《战国策·赵策四》:“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称师,是庸说也;交浅而言深,是忠也。”

狡兔三窟jiǎo tù sān kū

窟:洞穴。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

接踵而至jiē zhǒng ér zhì

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战国策·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金玉锦绣jīn yù jǐn xiù 指精美珍贵的东西。也比喻巧妙的计策。《战国策·秦策一》:“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惊弓之鸟jīng gōng zhī niǎo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九死一生jiǔ sǐ yī shēng

九:表示极多。形容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战国·楚·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久病成医jiǔ bìng chéng yī

病久了对医理就熟悉了。比喻对某方面的事见识多了就能成为这方面的行家。《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战国·楚·屈原《九章·惜诵》:“九折臂而成医兮。”王逸注:“方人九折臂,更历方药,则成良医。”

鸡鹜相争jī wù xiāng zhēng

鸡鹜: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战国·楚·屈原《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骥服盐车jì fú yán chē

骥:骏马;服:驾驭。让骏马驾盐车。比喻使用人才不当。《战国策·楚策六》:“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大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法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

九折臂jiǔ zhé bì

九:泛指多次;折:断。多次折断胳膊,经过反复治疗而熟知医理。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战国·楚·屈原·《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王逸注:“方人九折臂,更历方药,则成良医。”

矫国革俗jiǎo guó gé sú 匡正国事,改革敝俗。《战国策·齐策六》:“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司马贞索隐:“矫正国事,改更弊俗也。”

矫国更俗jiǎo guó gēng sú

匡正国事,改革敝俗。同“矫国革俗”。《战国策·齐策六》:“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作“矫国更俗”。司马贞索隐:“矫正国事,改更弊俗也。”

军临城下jūn lín chéng xià

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比喻情势十分危急。《战国策·齐策二》:“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

峻阪盐车jùn bǎn yún chē 比喻能人老迈,难负重任。《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大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幕之。”

金台市骏jīn tái shì jùn

犹言千金市骨。指不惜以高价买养骏马。比喻延揽贤才十分诚恳。语出《战国策·燕策一》所载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的故事。

旌旗蔽日jīng qí bì rì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战国策·赵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骥伏盐车jì fú yán chē

骥:千里马。指才华遭到抑制,处境困厄。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

矜功不立jīn gōng bù lì

矜:自夸。自以为能立大功而大功必不成。《战国策·齐策四》:“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

空穴来风kōng xué lái fēng

穴:孔、洞;来:招致。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战国·楚·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旷日持久kuàng rì chí jiǔ

旷:荒废,耽误。荒废时间,拖得很久。《战国策·赵策四》:“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

良辰吉日liáng chén jí rì

良:好;辰:时日;吉:吉利。美好的时辰,吉利的日子。后常用以称宜于成亲的日子。战国·楚·屈原《九歌·东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流金铄石liú jīn shuò shí

铄、流:熔化。形容天气酷热,好象金石都要熔化。战国·楚·宋玉《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淮南子·铨言训》:“大热铄石流金,火弗为益其烈。”

乐不可言lè bù kě yán

快乐到了极点,没法用语言来表达。战国·楚·屈原《大招》:“魂乎归徕,乐不可言只。”

邻女詈人lín nǚ lì rén 比喻各为其主。詈,指“骂”。《战国策·秦策一》:“楚人有两妻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报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报我也;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

眄视指使miǎn shǐ zhǐ shǐ 形容骄傲的神态。《战国策·燕策一》:“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矣。”

偭规越矩miǎn guī yuè jǔ

偭:违背;越:逾越;规、矩: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违反正常的法则。战国楚·屈原《离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摩肩击毂mó jiān jī gǔ

肩膀和肩膀相摩,车轮和车轮相撞。形容行人车辆往来拥挤。《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摩肩接踵mó jiān jiē zhǒng 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末路之难mò lù zhī nán

末路:最后的一段路程。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比喻越到最后,工作越艰巨。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战国策·秦策五》:“‘行百里路,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糜躯碎首mí qū suì shǒu 指粉身碎骨。战国·燕·婅武《报燕太子书》:“今太子欲灭悁悁之耻,除久久之恨,此实臣所当糜躯碎首而不避也。”

目兔顾犬mù tù gù quǎn 看见兔子而呼猎犬。比喻及时补救。语出《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毛羽未丰máo yǔ wèi fēng

比喻力量不足,条件还不成熟。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暮雨朝云mù yǔ zhāo yún 指男女间的情爱与欢会。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南辕北辙nán yuán běi zhé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nìng wéi jī kǒu,bù wéi niú hòu 牛后:牛的肛门。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

鸥鸟不下ōu niǎo bù xià 鸥鸟不愿飞下来。比喻察觉他人将伤害自己,加倍防范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黄帝》:“海上之人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怦然心动pēng rán xīn dòng 心怦怦地跳动。战国·楚·宋玉《九辩》:“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

蓬头历齿péng tóu lì chǐ

头发蓬乱,牙齿稀疏。形容人衰老的容貌。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

被山带河pī shān dài hé

靠着山,环着河。指形势险要的地方。《战国策·楚策一》:“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

披坚执锐pī jiān zhí ruì

穿着铁甲,拿着武器。形容全副武装。《战国策·楚策一》:“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史记·项羽本纪》:“夫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

凭几据杖píng jī jù zhàng 形容傲慢不以礼待客。《战国策·燕策一》:“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奇装异服qí zhuāng yì fú

比一般人衣着式样特异的服装(多含贬义)。战国楚·屈原《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千金市骨qiān jīn shì gǔ

花费千金,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罗致人才的迫切。《战国策·燕策一》

前倨后恭qián jù hòu gōng

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俾而后卑也。’”《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

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战国策·赵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清宫除道qīng gōng chú dào

清、除:洒水扫除;宫:古代房屋的通称。打扫房屋和道路。指准备迎接贵宾到来。《战国策·秦策一》:“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琼浆玉液qióng jiāng yù yè

琼:美玉。用美玉制成的浆液,古代传说饮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汉·王逸《九思·疾世》:“吮玉液兮止渴,啮芝华兮疗饥。”战国楚·宋玉《招魂》:“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裘弊金尽qiú bì jīn jìn

皮袍破了,钱用完了。比喻境况困难。《战国策·齐策一》:“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

三人成虎sān rén chéng hǔ 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蛇欲吞象shé yù tūn xiàng

蛇想吞下大象。比喻贪欲极大。《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舌敝耳聋shé bì ěr lóng

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战国策·秦策一》:“舌敝耳聋,不见成功。”

虱胫虮肝shī jìng jī gān

虱子的小腿,虮子的肝脏。比喻非常微小的东西。战国楚·宋玉《小言赋》:“烹虱胫,切虮肝,会九族而同噬,犹委余而不殚。”

时不可失shí bù kě shī

时:时机,机会;失:错过。抓住时机,不可错过。《战国策·秦策四》:“臣闻敌不可易,时不可失。”

食不甘味shí bù gān wèi 甘味:感到味道好。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食玉炊桂shí yù chuī guì

食品贵如油,燃料贵如桂。比喻物价昂贵。《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室怒市色shì nù shì sè 室:家;市:指在外面;色:脸色。指在家里受气,到外边迁怒于人。《左传·昭公十九年》:“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战国策·韩策二》:“怒于室者色于市,今公叔怨齐无奈何也。”

势不两立shì bù liǎng lì

两立:双方并立。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战国策·楚策一》:“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誓不两立shì bù liǎng lì

誓:发誓。发誓不与敌人并存。指双方仇恨极深,不能同时存在。《战国策·楚策一》:“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天府之国tiān fǔ zhī guó

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后专指四川。《战国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亡羊补牢wáng yáng bǔ láo 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王孙公子wáng sūn gōng zǐ 旧时贵族、官僚的子弟。《战国策·楚策四》:“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

委肉虎蹊wěi ròu hǔ xī

委:抛弃;蹊:小路。把肉丢在饿虎经过的路上。比喻处境危险,灾祸即将到来。《战国策·燕策三》:“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无可奈何wú kě nài hé

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弛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史记·周本纪》:“祸成矣,载可奈何。”

喔咿儒儿ō yī rú ér

喔咿:献媚强笑的样子,形容声音含糊不清。形容老着脸皮,强作欢颜 战国·楚·屈原《卜居》:“栗斯,喔咿儒睨以事妇人乎?”

喔咿儒睨ō yī rú nì

儒睨:强笑的样子。形容老着脸皮,强作欢颜 战国·楚·屈原《卜居》:“栗斯,喔咿儒睨以事妇人乎?”

巫山云雨wū shān yún yǔ

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万岁千秋wàn suì qiān qiū

犹言千秋万代,形容岁月长久。亦作“千秋万岁”。《战国策·楚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此乐矣?’”

卧不安席wò bù ān xí

睡不安宁。形容心事、忧虑重重。《战国策·楚策一》:“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巫山洛浦wū shān luò pǔ

指巫山神女和洛水女神,也指男女幽会。

巫山:指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洛浦:洛水之滨。传说中有洛水女神,三国魏曹植渡洛水时,因感战国楚宋玉对楚王与神女事,遂作《洛神赋》。后以“巫山”、“洛浦”二典合用。

毋翼而飞wú yì ér fēi 比喻传播之迅速。《战国策·秦策三》:“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故曰,不如赐军吏而礼之。”

握雨携云wò yǔ xié yún 指男女欢合。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原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五尺童子wǔ chǐ tóng zǐ

五尺:古代尺短,所以以五尺指儿童的身高。泛指儿童。《战国策·楚策四》:“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之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5.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 篇五

出自《左传 僖公十五年》: 在秦晋韩原之战中,晋军大败,晋惠公被秦兵所俘获,晋大夫头发蓬乱下垂的拔帐随行。秦穆公劝说道,:“二三子何其担忧也!寡人准备请晋君去我秦国,岂敢太过分呢(这是表面上安慰晋国大夫等人的放话)?”晋大夫于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实际上晋大夫这番话,是与秦穆公约誓,希望他说了话要算数。“下风”的意思就是你的诺言不仅天地共鉴,我们在下这些做臣子的也都听见了,希望你不要食言。“拜下风”原是谦恭卑怯的举止,后逐渐又演化成“甘拜下风”的成语,用为甘居下列的自谦词。

6.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 篇六

戴公(?-公元前766年),子姓,宋氏,名白 ,宋哀公之子,周朝时期诸侯国宋国第十一任国君,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在位。

宋哀公元年(公元前800年),宋哀公去世,宋戴公继任国君之位。宋戴公在位期间,由正考父辅佐,爱民如子,深受万民拥戴。宋戴公三十四年(公元前766年),宋戴公去世,举行国葬,人们长途跋涉涌进都城,在墓边长跪不起,周平王特赐谥号为“戴”。

宋戴公死后,其嫡子宋武公继位,其支子公子撝为宋国大夫,他的儿子便以祖父的谥号“戴”为氏,宋戴公被奉为戴姓的始祖。

宋宣公——宋国国君

宋宣公(?-公元前729年),子姓,宋氏,名力,春秋时期宋国商丘人。宋国第十三任君主,公元前747年-公元前729年在位。他是宋戴公之孙,宋武公之子。

宋宣公,子姓,宋氏,名力,是宋戴公的孙子,宋武公的儿子,继位前称公子力。宋武公十八年(鲁惠公二十一年,公元前748年),宋武公去世,公子力继任君位,是为宋宣公。

7.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旅店考 篇七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营旅店, 名为“传舍”或“逆旅”, “传舍”者, 颜师古解释云:“人所息止, 前者已去, 后人复来, 转相传也。”也就是说, 传舍是一个人员流动不息的场所, 是为流动人员提供食宿的所在。“逆旅”, 也就是迎客之所, 因为迎客时主人都站在客人的相反的方向, 所以“逆旅”即迎旅之意。《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解释云:“逆旅, 中国古代客舍的别名, 一般系指民间民办的客舍。相传尧舜时代, 已有逆旅出现。据晋代人记述, 当时百姓外出行旅, 凡有‘顿居’者, 皆住此客舍。客舍的主人向住宿者收取少量住宿费用, 官府对逆旅也无‘役赋’的征收, 故‘惠加百姓’, 深受百姓的欢迎。”这些春秋战国时期的“传舍”和“逆旅”都是贵族和大商贾所兴办的, 他们兴办这些旅店的目的, 一方面是为接待来往宾客而建立各自的社会关系网络, 同时也为他们传递着外界的信息, 以“辟四门, 达四聪, 明通八方耳目”, 具有相当于信使邮传的功用。但更重要的是, 这种私营旅店聚汇了各国来的贤士, 成了一个重要的人才集散地, 并在春秋战国这个特殊的年代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具体考证之,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营旅店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特征:

一、由大贵族或大商贾兴办

随着社会制度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 各诸侯国卿大夫的势力正在逐步扩大, 形成了战国时期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号称“战国四公子”的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就是这支力量的代表。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也为了扩大自己未来的力量, 这四位大贵族公子, 都养有大量的食客, 兴办着等级各异的传舍, 据《史记》卷八十五记载:“当是时, 魏有信陵君, 楚有春申君, 赵有平原君, 齐有孟尝君, 皆下士, 喜宾客, 以相倾。”《古今事文类聚》卷二十四亦云:“魏公子无忌封信陵君, 仁而下士, 致食客三千人。”《史记》卷七十亦记云:“赵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 春申君舍之于上舍, 赵使欲夸楚, 为玳瑁簪刀, 剑室以珠玉饰之, 请命春申君客, 春申君客三千余人, 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 赵使大惭。”在上述的记载中, 可见战国四公子手下食客的数字惊人, 待遇也不菲, 特别是春申君, 仅从“上客皆蹑珠履”来看, 就显得十分气派, 富可敌国了。这大量食客的生活起居场所就在传舍中, 因此, 由大贵族来兴办大型的传舍、逆旅之类, 用以款待八方来客, 聚集天下英豪, 是完全可能的, 也是十分必要的。

除了大贵族兴办的传舍之外, 战国时代还有商贾兴办的传舍逆旅, 如《国语·晋语》中就记载有一则逆旅主人宁赢氏的故事:“阳处父如卫, 反过宁, 舍于逆旅, 宁赢氏谓其妻曰:吾求君子久矣, 今乃得之, 举而从之, 阳子道与之语, 及山而还。曰吾见其貌而欲之, 闻其言而恶之。”这个“宁赢氏”就是一个商人, 他原来名不见经传, 也没有任何官位, 却因为《国语》中一则其对阳处父言貌的评论, 而见于史籍中。当时, 这个私营旅店主人宁嬴氏看到晋国太傅阳处父谈吐不凡, 顿生仰慕之情, 想要丢弃家业追随阳处父干一番事业, 不料行走在路上时他看出阳处父“貌华而言机”, 发现阳处父爱说大话投机心太重, 宁嬴氏才半路又返回自己逆旅之中。由此可见, 除了大贵族开办的传舍或逆旅等私营旅店之外, 也有商人在经营着私营旅店。

二、私营旅店的内部管理模式

春秋战国时的大贵族经营着“传舍”和“逆旅”, 使他们的数千食客在传舍中可以获得免费的生活必需品, 但这种私营的传舍亦有着严格的等级, 传舍里设有传舍长, 传舍长的职责就是负责管理居住在这里的食客们的生活, 掌握食客们的资料, 定时向主人汇报这些食客们的动态, 当主人需要某种人才时, 传舍长及时将合适的人才推荐出来, 这从《史记》卷七十五的记载中就可以看出:“孟尝君问传舍长曰:‘客何所为?’答曰:‘冯先生甚贫, 犹有一剑耳又蒯。’孟尝君忧曰:‘左右何人可使收债于薛者?’传舍长曰:‘代舍客冯公形容壮貌, 甚辩, 长者无他技能, 宜可令收债。’”虽然传舍长掌管着众多的食客, 但看起来传舍长的地位并不高, 在当时及后世的文人谋士的心中并不是一个值得羡慕的职务, 充其量不过是一个高级家奴而已, 所以《古今禅藻集》里才会有“宁居传舍长, 甘为朱家奴”的诗句。

在这个居住着数千名食客的私人旅店里, 食客被划分为不同等级, 等级不同, 待遇也就不同。如孟尝君的传舍里, 就分为上等的“代舍”、中等的“幸舍”、下等的“传舍”之分, 而平原君的传舍也分为“上舍”和“下舍”, 食客们根据他们的才能而被主人分配进不同等级的舍馆里去生活, 不同等级的舍馆里的生活质量也各不相同:孟尝君的“传舍”里“上客食肉中客食鱼下客食菜”, 而且上客出入有车坐, 中客下客却没有这个待遇。所以, 当身无特长的冯谖住进孟尝君的下等“传舍”时, 因伙食不好, 冯谖“面有菜色”, 所以他才要倚柱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兮, 食无鱼!”这一举动, 就是向孟尝君要求提高待遇, 将自己迁到更高级的馆舍里去, 而孟尝君因为惜才之心, 竟然一再容忍了冯谖的放肆言行, 将他一迁再迁, 直到迁至最高级的代舍中, 享受“食有鱼, 出有车”的待遇。

三、私营旅店的意义

从春秋战国时期由大贵族兴办的私营旅店里居住着大量的免费食客这一点来看, 这类私营旅店都不是以赚取游人的居住费用为主要目的, 而是为了重大的政治目的而存在的, 或者说是为巩固私人的政治势力的需要而兴办的集纳人才的馆舍, 因此, 它在客观上具有如下的意义:

1. 形成了一个人才养成基地。

从著名的“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来看, 冯谖就是一个极度贫困“无以为家”的穷学子, 自从他住在了孟尝君的传舍里, 成了孟尝君的食客之后, 冯谖的生活问题全部解决了。他本人可以衣食无忧, 而且他的老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很好的照顾。“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无使乏。”当生活问题全部解决之后, 冯谖剩下的时间就可以潜心读书练剑, 为主人尽忠了, 由此推之, 这样的贫寒而又有才华的穷食客绝不止冯谖一人, 当他们投奔了某位大贵族, 被大贵族接纳为食客后, 他们的生活稳定了, 困难解决了, 所以习文练武的劲头就更足了, 于是一个个人才迅速成长起来, 主人也就收到了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的人才效果。

2. 形成了一个学术集散地。

《孟子》卷六有云:“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 从者数百人, 以传食于诸侯, 不亦泰乎?’孟子曰:‘非其道, 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 则舜受尧之天下, 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彭更是孟子的学生, 当他看到孟子带着数十辆车马, 带着数百位随从, 浩浩荡荡, 在各诸侯国之间奔走讲学, 受到各国诸侯们的接待, 消费着大量的物资时, 他觉得孟子的这种举动太过奢侈了, “泰”就是奢侈浪费的意思。而孟子的看法恰恰相反, 他认为讲学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 虽然客观上造成了一些物质上的浪费, 但如果他的思想得以通达, 对于治国安邦是有实际的好处的, 因此不能叫做“奢侈”。

从这则议论上可以看出, 战国的大思想家孟子也曾在各个诸侯国里讲学游历, 他和他的学生住宿讲学的主要场所就是“传舍”, 所以才有了“传食于诸侯”之说。也就是说, 在客观上, 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私营旅店里有许多文人学子政客在聚集着, 所以当某位名人到来时, 诸侯们就会争先邀请他到传舍里讲学, 让名人的思想与食客们的思想沟通一下, 碰撞一下, 以产生更多的灵感火花, 这时的传舍就起到了一个学术集散地的作用。又如齐宣王曾招纳学士策士76人, 把他们安置在稷下, “开第康庄之衢, 高门大屋尊宠之”, 把有名望的淳于髡、田骈、慎到、接子、驺奭等学子汇集于此, 皆赐列第为上大夫, 让他们“不治而议论”, 随意授徒, 使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的学者们聚集一堂, 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等话题展开辩论, 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这就是世称“百家争鸣”时期。这其实也是用一种私营“传舍”的形式, 把知名学者汇集在一起, 让他们更方便地沟通思想, 使各方面的学术在这里融会贯通。

3. 形成了一个全面的人才库。

8.浓缩的“春秋战国”时代 篇八

《醒狮国学》透过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接近一百年的文化事件,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文化争鸣的时代、思想大师辈出的时代、学术诸子百花齐放的时代、精神领袖层出不穷的时代,更是各种主义张扬的时代。为此我们统称这一时代为浓缩版的“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文化现象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无关乎更多民国的政治。

任何对民国政治和治理的称颂都是过份的。因为那时的中国处于分崩离析内外交困民不聊生的时代,列强统治、军阀混战、日本侵略、国破家亡,人们处于水深火热的煎熬和绝望之中。任何对于民国文化的藐视甚至轻视都是无知的。因为那时的文化大师、思想大师、科学大师、经济大师、学术大师、哲学大师比比皆是。民国,这个飘零的岁月,这个黑暗的时代,这个腐败的政府,这个鱼肉百姓的统治。但丝毫不影响那时的文化巨匠,照亮中国贫瘠羸弱时代人们的心灵。

寻找民国文化精神,不谈政治。以文化的名义,以华夏子孙的名义,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名义,去寻找那些往事、那些温暖、那些落寞、那些惊诧、那些孤鸿、那些主义、那些精神、那些颜色、那些忧愁、那些人物……民国,中国人最近的历史、最悱恻的梦、最被遗失的精神。

上一篇:购房协议转让合同下一篇:2022年全国税务稽查工作要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