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风论文

2024-10-24

李白诗风论文(精选4篇)

1.李白诗风论文 篇一

李白的诗风构思想象

李白长于歌行和乐府,擅做绝句,律诗较少。

李白的诗歌中,富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了爱国主义激情。例如在《梁甫吟》一诗中他通过对姜子牙的赞颂表达了自己的积极参政态度:“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钩,风期暗与文王亲。”《上李邕》诗中,则表现了他的远大抱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古风》第三首诗中他热烈赞扬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业:“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李白诗集中这一类表现政治抱负的诗篇是很多的,如写管仲、张良、诸葛亮、谢安的诗篇,无不气势磅礴、热情奔放。

李白热爱祖国的河山,他用如椽的彩笔描绘了中国各地的美丽风光。如写黄河的雄伟气势: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公无渡河》);“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李白一生漫游南北各地,他留下的写景诗歌是很多的,打开他的诗集,这一类诗歌几乎篇篇似锦,字字如珠,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无一不是从积极方面热情歌颂,很少消极悲观情绪,例如《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小诗是李白晚年的作品,是他在流放遇赦返回途中于船上写的。诗中描绘了三峡两岸的秀丽迷人风光,抒发了诗人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无限喜悦之情。全诗景真情切,豪爽奔放,表现出寓景于情,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李白还有不少诗揭露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蔑视权贵的骄横跋扈,如《古风》第五十一首:“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夷羊满中野,论贯盈高门。比干谏而死,屈平窜湘源。虎口何婉娈,女空婵媛。彭咸久沦没,此意与谁论?”作者借古讽今,有力地抨击了统治集团昏暗,奸佞当道,贤才遭弃的社会现实。李白对当时官场的黑暗龌龊十分清楚,敢于在诗歌中加以无情揭露:“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远别离》)这种政治状况,使得诗人壮志难酬,他曾慨叹过:“问我心中事,为君前致辞,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但是,尽管失意的处境使他难以施展抱负,他对政治前途却没有失去信心,仍然期望改变现实。

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关心民间疾苦,也是李白诗歌的重要思想内容。他一生政治上很不顺心,长期到处漫游,有机会接触普通百姓,并且结交了一些朋友,对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了解很深,常常在诗中反映出来,如《丁都护歌》中描写了采石搬运工人的劳苦:“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这些诗篇,如果不对劳动人民的工作、生活有深刻体会,如果不对劳动人民有深厚感情,是写不出来的。

李白从20岁起离家出游,先在四川境内,后到全国各地,他的诗歌创作和他的游踪一样从未中断,直到逝世前夕还写了最后一首诗《临终歌》。他一生创作的诗歌作品难以计数,但大部分已经遗失,现在见到的只是一小部分,其诗集最早是由李阳冰编辑整理的《草堂集》十卷。从现有的李白近千首诗歌作品已可看到一座高耸入云的艺术丰碑,其成就是难以估量的。可以预见,随着对李白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他的诗歌艺术成就将会有新的发现。

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是:

(一)自由奔放,不受诗歌格律形式的束缚,灵活采用古风和乐府歌行体式创作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美诗篇。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律诗较少,五、七言律诗一共只有八十多首,大部分是乐府和歌行。这两种体式,字数灵活,格律不严,能够比较自由地表达诗人深刻的思想、奔放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例如《将进酒》开头就是一个十字长句“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中间杂有三字句、五字句,运用自如。这首诗是借酒浇愁,发泄胸中愤懑不平之作。诗中以豪迈的语言,表达了诗人蔑视功名利禄,追求自由理想的豪情壮志,全诗气势磅礴,雄浑奔放,有如行云流水,倾泻而下,表现了乐观情绪,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又如《蜀道难》,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句式多样,变化灵活,再加上诗人奇特的想象和美妙的诗歌意境,使得这首诗变幻多端,构思新颖,把巴山蜀水的险峻雄奇描述殆尽,组织成一幅完整、明朗的艺术画面。在李白的众多的歌行体诗歌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具有代表性的佳作,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特点,诗的全文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憟深林兮惊层巅。明·寿山石雕·太白醉酒。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虚鼓瑟兮鸾回车,仙人之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诗,中间掺杂四言、五言、九言句,行文自如,句式灵活。全诗以梦幻为托,表明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追求,对政坛黑暗、权贵当道的憎恶和鄙弃。诗人首先描绘了有如仙境般的天姥山胜景,然后他幻想驾着长风,身披月光,飞越镜湖,来到山中的剡溪。正在他钟情山水,迷恋花木之时,夜幕降临了。一时间熊吼龙吟,山崩地裂,树木怒耸,霹雳轰鸣,美丽的地方立刻变成阴森可怕的世界。这时轰的一声巨响,洞天之门终于向诗人敞开了,他身着霓裳,驾马御风进入仙境......但是,当他从梦中惊醒后,烟霞都化为乌有了,只有身边枕席如旧,他又回到严峻的现实世界。诗人顿悟到,万事有如流水,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可是诗人并没有完全被这种消极情绪所占有,他仍然以傲岸的态度面对人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诗人以幻想代替现实,表现了他对光明世界的无限热情,对黑暗现实的彻底决裂,发出了不取悦于人,不苟合于世的愤怒之声。这首诗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艺术成就非常突出。奇妙的想象、雄奇的形象,紧紧吸引着读者的感情。写光明令人神往,写黑暗令人畏惧。在诗歌体裁上,作者突破了格律规律的束缚,句式长短不齐,语言明白自如,环环相扣,句句相接,蝉联而下,首尾回应,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充分表现了李白诗歌纵横恣肆的风格。

(二)想象丰富,构思奇绝,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创造新奇鲜明的艺术形象。李白是一位有着丰富想象力的诗人,他见闻广,阅历深。在他的笔下,人间的事物、天上的星辰、神话传说、历史珍闻、自然景观、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驰骋想象的媒介。前面列举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一篇表现李白想象力的杰作。李白想象力的发挥,绝不只是在一诗一歌之中,几乎每一首诗中无不运用。这使得他的诗作,无不形象鲜明,韵味深厚。如《古风》共)* 首,几乎篇篇都富有魅力,写游仙,咏史事,赞人物,抒怀抱,无不借助想象刻画形象,虽然题材广泛,时间跨度很大,但作者能做到融会贯通,首尾相连,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境界。又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运用夸张的笔墨“三千尺”状写瀑布之长,借助想象“银河落九天”描绘瀑布凌空而下的气势,把庐山瀑布的壮美雄奇景象有声有色地展现出来,使人在惊异赞叹之时得到美感享受。《北风行》写幽燕地区的苦寒也是发挥想象力的杰作,是诗人运用比喻夸张艺术手法的典范。一句“燕山雪花大如席”,道尽了北风怒吼、大雪纷飞的北国严冬奇寒状况,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秋浦歌》第十五首只有四句沉思的人有一个目标,幻想的人却没有。诗,20字,却通过想象极好地运用了浪漫夸张手法:白发三千长,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是组诗《秋浦歌》中的一首,约写于安史之乱前夕。当时李白政治上失意,正在池州一带漫游。对安禄山的久蓄异志,策划叛乱,李白和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有所察觉,他预见到天下将有大乱,人民又要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时他为个人的遭际不平,也为国家政局担忧发愁。在《秋浦歌》组诗的.第一首中就爽快写出:“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明确表明,他关怀国事,虽有匡时济世之志,却难以施展抱负,哀时伤世之音激切感人。“白发三千丈”一诗正是李白在愁苦的心态下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表现愁怀的杰作。此诗开头就以惊人的笔墨把白发之长、愁思之深烘托出来。接着,诗人憨态可掬地说出:他不知道明镜里的秋霜就是自己头上的白发。这样的反问,这种痴情,正委婉地反映出一个愁肠百结的人已经到了难以自解的地步。此诗虽短,却意蕴深长,耐人寻味,引人思索。

(三)清新自然,明白晓畅,这是李白诗歌语言的艺术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和李白在创作上的刻苦努力、善于学习是分不开的。李白很重视前代和当代诗人的长处,对汉魏六朝以来的乐府民歌尤为尊重,吸取其中的营养,锻炼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他的很多诗篇,因为语言的光彩而令人百读不厌,长久流传。李白的语言风格素来为历代学人所推崇,王安石对此有着很好的概括:“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在李白的诗篇中,许多诗句闪闪发光,引人留意且惊喜。初看起来,有些句子似乎很平常,像是信手拈来,脱口而出,毫不费力,未加推敲,但它的魅力却使你不能忘怀。若深入体会则会感到含义极深,韵味无穷。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这首诗是唐代五言绝句中的精品,具有含蓄深远、韵味纯美、感情直率、语言流畅的特点。此诗也被收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中。从其创作构思、语言风格都可看出它受过前朝民歌的影响。南朝乐府《子夜秋歌》里就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诗句。这反映了李白从善如流的学习态度。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

这首诗是李白的少数七言律诗中的一首。他受崔灏的《黄鹤楼》影响而做。李白在登黄鹤楼时,曾有诗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从中可见李白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的可贵精神。这首诗对仗工整,声韵和谐,音节流畅,意境深邃,语言极其精美。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子夜吴歌》这两首诗是仿照南朝乐府《子夜歌》而做的。李白继承了前朝民间诗人的语言艺术精华,在清新自然的诗句中塑造出了一个思妇的形象,写出了妻子对出征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做于天宝二年。据孟綮《本事诗》记载,当时李白正在唐朝宫廷任翰林供奉。时值宫中牡丹盛开,唐玄宗携杨贵妃一道赏花,命李龟年领梨园弟子唱曲。玄宗忽然说道:“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于是命李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清平调》三章。李白的这三首诗,属于描写宫廷生活的艳体诗类,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但其艺术手法很高,词采华丽,韵律和谐。在表面的富贵浓艳、雍容典雅的诗句中,隐含讽喻之意。从这三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运用语言的功力极高,他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不论何种题材、体裁,他都能信手拈来,蔚然天成。

2.李白的诗风是什么类型 篇二

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曾根据李诗《山中问答》和《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提出“李太白诗体”的概念,是宋人中最早用“体”字概括李诗风格的例子。严羽的《沧浪诗话》则进一步提出“以人而论,则有太白体”。严氏以卓异的诗性感悟和独特的诗学思考介入了当时的李杜优劣之争和李白诗歌风格的辨析:“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诗评》)“少陵与太白,独厚于诸公。……(荆公)谓二人名既相逼,不能无相忌,是以庸俗之见,而度贤哲之心。予故不得不辩。” (《考证》)其中最著名的一段文字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此论一出,后世崇杜抑李者或崇李抑杜者似乎都是在小结裹上做文章,终不及这段文字坦荡大气、方正严明。

李白唯一存世的真迹《上阳台帖》,现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从李杜风格的辨析上看,太白体:飘逸;少陵体:沉郁,也因此成为千古不易之论。严羽论诗注重风格批评,而且有一套辨析风格的独特方法。他在《答吴景仙书》中说:“吾论诗,若那吒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诗辨》云:“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长,曰远,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五法”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作方法,而是诗歌文本构成的五大要素或五个结构层面。所谓“析骨”、“析肉”云云,就是要从五大要素或五个结构层面入手解剖分析诗歌文本。严羽对“太白体”的诗学透视包含若干新的重要认识。

首先,严羽提出读李白诗要认识“真太白处”:观太白诗,要识真太白处.太白天才豪逸,语多卒然而成者,学者于每篇中,要识其安身立命处可也。“真太白处”、“其安身立命处”究竟是什么,严羽没有直接说明。细案《诗评》,惟有一处论及《离骚》的文字可与此相发明:“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洟满襟,然后为识《离骚》。”“识真太白处”和“识真味”,所涉及的问题的性质应该是一样的,按理都应属于“五法”中“兴趣”这一层面。“兴趣”是五法中最核心、最内在的一部分,陶明濬解释为“精神”,极谛。严氏说要“识真太白处”、“识其安身立命处”就是要人们在感受太白天才豪逸的同时,认识其中所包含的`性情精神。显然,严羽认为太白的性情精神为其天才豪逸所表现,同时也被它所遮蔽,如果不能披文见质,就不能真正认识“太白体”。

为此,严羽在比较李杜诗风时特别举出李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二诗,说明其中体现了“子美不能作”的飘逸风格。毫无疑问,《梦》、《远》二诗充分体现了李白天才豪逸的特点。《唐宋诗醇》评《梦》诗云:“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又引杨载评《远》诗语云:“波澜开阖,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⒁但是细案二诗,《梦》诗执着于人格的独立,大有屈子《远游》的精神意味;《远》诗则执着于对国家命运的关怀,“我纵言之将何补”,极为诚挚、沉痛,“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更见其忧愁的深远夐绝,王夫之读到此诗,说了一句“供奉深”,算是真正识得太白“安身立命处”了。

严氏选择《梦》、《远》二诗为例说明 “太白之飘逸”,并不是随意性的。与欧阳修激赏“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的横放相比,与黄山谷赞美“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天真爽朗相比,与杨万里向往“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超然出尘相比,与朱熹肯定“大雅久不作”的雍容和缓相比,严羽所选二诗,具有超然与执着,飘逸与沉痛的双重美感;严氏所看中的,也正是二诗以超然写执着,寓沉痛于飘逸的风格品质。“太白体”的主要内涵可能就在此处。其次,在与杜甫的比较中,严羽又指出李诗具有与杜诗相同的力量和浑厚品质:李杜数公,如金鳷擘海,香象渡河.郭绍虞先生认为,“金鳷擘海”比喻“笔力雄壮”,“香象渡河”比喻“气象浑厚”。豪放飘逸的风格,是极难把握的,豪易失之粗,逸易失之轻,俊快则易失之容易。

《诗人玉屑》引敖陶孙语:“李太白如刘安鸡犬,遗响白云,核其归存,恍无定处。”只看到了李诗飘忽轻灵的一面,没有理解其浑厚有力的一面。清人贺贻孙《诗筏》曾就李诗浑厚的特点加以发挥:“所谓厚者,以其神厚也,气厚也,味厚也。既如李太白诗歌,其神气与味皆厚,不独少陵也。”与严羽“香象渡河”之喻包含的意思相近。浑厚与有力是紧密联系的,荀子《劝学》谓“其水积也不厚,则负舟也无力。”厚是力的基础,笔力的“雄壮”源于气象的“浑厚”。同时,气象的浑厚又与情感(兴趣)的深厚密切相关,执着深厚的情感是浑厚“气象”的基础。严羽虽没有如此清楚的阐述,但从他立论所涉及的层面看,则不妨作如是观。复次,严羽虽然承认他“天才豪逸”,但并不认同所谓 “仙才”的说法: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宋人沿袭唐人关于“谪仙人”的说法,并进一步加以发挥,《麈史》记宋祁语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欧阳修《太白戏圣俞》诗云:“开元无事二十年,五兵不用太白闲。太白之精下人间,他高歌《蜀道难》。”徐积《李太白杂言》云:“至于开元间,忽生李诗仙。是时五星中,一星不在天。”从某重意义上看,这种虽是赞美实则神化、仙化的认识,与将李白俗化(“识度甚浅”、“多言妇人酒”)的倾向一样,都是对李白其人其诗的误解。

3.李白诗风论文 篇三

【内容摘要】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天才诗人,他的诗歌境界广远,形象巨大,风格飘逸,极具浪漫主义精神,他的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和他生活的时代、自身的思想、性格以及生活经历,特别是漫游分不开的,游历生活明显地促使了他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游历;儒家、道家、隐士、游侠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后迁居四川。青年时代开始游历。天宝初年,进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其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封为待诏翰林。后受同僚排挤,离开京城漫游江湖间。“安史之乱”时被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终年62岁,是唐代著名诗人,终其一生共留诗篇900余首,有《李太白集》。李白是我国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其诗豪迈瑰丽,诗里有超越现实的幻想,也有对当时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对政治黑暗的抨击。他的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和体现,而游历生活则是促使他浪漫主义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李白思想、性格形成的背景

李白豪放不羁,从小接受的就不是严格正统的儒家教育,又有习剑任侠、学道求仙的经历,所以他的思想极其驳杂矛盾:“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李白的儒家思想,经自身变形走样,已带有他鲜明的个性色彩。他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对不世之功的渴求及及他为达到这一目的而采取的游说干谒方式,都留有纵横家的印记。

李白的浪漫情怀是和他所生活的时代是分不开的。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幼年时期,李白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李白少时家境富裕,好任侠,且喜纵横,而他所生活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一直是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李白从少年时就经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家经文。中年时期他还专程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 成为道士。这为他后来思想上的道家的无为奠定了基础。

另外,李白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正是唐王朝国力最为繁荣富强的时期,国家的富强,山河的壮阔更激发了他强烈自豪感,开阔了李白的胸怀,使他的作品具有超越他人的磅礴气势,是他诗歌浪漫风格和意境开阔的基础。

二、李白的生活历程与漫游 ㈠前期的游历

青年时代的李白爱好辞赋,剑术和豪饮,博览道家、诸子百家奇书,喜好纵横术,使他养成了思想上的狂放不羁,傲岸不群的游侠精神,这注定他一生不愿走科举正途,而要走隐士兼侠士而成名士的独

特之路。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4岁的李白自觉学有小成,于是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李白的游历第一站是六朝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性, 虎踞龙盘, 六朝宫阙历历在目。这既引起了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强烈自豪感(此时的大唐帝国正是鼎盛的开元盛世),他认为这六朝故都已呈一片衰颓之气,远不及今天的大唐盛世,天下一片太平景象。这是李白诗歌当中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感产生的物质基础也是感情根源。

在此期间李白身上的侠客情怀得到激发,怀抱满腔的报国志写下了著名的乐府诗《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閤下,白首太玄经。

诗人的游侠思想在这首乐府诗中得到的深刻的体现。尤其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两句深刻体现了李白功成身退的侠客和隐士思想。

金陵的帝王霸气虽已消亡,但金陵儿女的热情接待却给李白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 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 流过了人们的心头, 使人难以忘却。李白的善饮和洒脱也让世人留下了深刻记忆,此时他的作品主

要有:

《登金陵凤凰台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离开金陵后沿江前往扬州,扬州当时是一个国际性商业大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在这里他充分领略了大唐盛世的繁荣强盛,这更激发了他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然而此时的李白仍然没有找到建功立业的机会,于是在淮南病倒了。卧病他乡, 思绪很多,既感慨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 又深深地思念家乡,唯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 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病愈后李白又来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 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 称其可以泣鬼神矣。李白由越西归, 回到了荆门。在荆门李白一待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是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任然没有实现。所以李白就继续游历。

首先他来到了洞庭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僧行融那里了

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 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不久,李白到了安陆, 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 以求仕进。隐居时李白开始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 提高自己的声誉。很快他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 便将其招为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李白的建功立业的意志并没因此而消磨,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 又几次出游, 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 李白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忠,终于使他有机会接近统治阶级的上层。

第二年即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唐玄宗在长安郊外狩猎,李白正好游历到长安,他向唐玄宗进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 示物周博, 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 幅员辽阔, 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 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 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兴趣。

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 这次相遇立刻上前拜见, 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于是李白就此获得了“谪仙人”的称号。

李白原以为能借助贺知章的引荐就此得到重用,然而这次相遇并没有使他建功立业的理想得到落实,仍然没有机会出仕。他的心情有些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 也极不得意后来于是只有发出《行路难》的感慨。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诗人停止了倒酒,扔掉了筷子,拔出了长剑,四处不停地环顾。这些反常的行为贴切地写出了诗人在京城受挫后苦闷抑郁的内心状况。但我们的诗人,向来豪迈,他习惯用积极的眼光,坚定的信念,宏伟的抱负,去寻找他希望的所在。他坚信终有一天,他的横溢的才华定能得到尽情地舒展“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姜尚的典故激励自己,也体现了李白豪迈的情怀,其浪漫主义风格初见端倪。

终于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交口称赞,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 对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进宫。玄宗与李白畅谈,问到一些当世事务, 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得到玄宗的赏识,令李白供奉翰林, 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 利用他敏捷的才思赋诗纪实。虽是赏识却沦为皇室宴请郊游饮酒作乐的工具,同时因受皇帝赏识也受到同僚的嫉妒和排挤。诗人希望得到任用为国一展抱负的理想并没实现。

㈡后期的游历

不久,诗人就离开了京都,继续他的游历生活。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魲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李白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到达东都洛阳遇到同样怀才不遇的杜甫,两人以平等的身份, 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并约好下次再会面于梁宋,一同访道求仙。

这年秋天两人如约来到梁宋,在这里李杜二人遇到了诗人高适, 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但三人都胸怀大志,志同道合,畅游甚欢, 评文论诗,谈论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在这年的秋冬之交,三人分道扬镳,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授

道簏,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 成为道士。后来李白又到德州安陵县, 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 为他造了真寰。求仙访道, 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再后,李白又到吴越漫游了几年, 漂泊不定.这时国家混乱, 情况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 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以探虚实。到了幽燕之后, 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 形势己经很是危急自己却无能为力.安史之乱前两三年, 李白漫游于宣城、南陵、当涂、秋浦一带, 仍然衣食依人, 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求得帮助。此时面对国家危难李白写下了《秋浦歌》十七首,以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其浪漫主义风格完全形成。

《秋浦歌》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策发, 李白避居庐山。此时诗人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适逢永王李璘东巡,李白应邀入幕。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李白被流放夜郎,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 朝廷因关中遭旱, 宣布大赦, 规定死者从流, 流以下完全赦免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朝发自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上元二年, 己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 他的生活相当窘迫, 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 李白病重, 在病塌上把手稿交李阳冰,赋 《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终年六十二岁。

《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三、李白的浪漫风格成因小结

终李白一生,我们不难看出,这样一个出生于富贵家庭的天才诗人青年时代是满怀豪情壮志,既羡慕古代游侠、刺客们的侠义之举,想像自己也能像那些古代侠客一样功成身退,又能感受到当时国家的繁荣富强,所以他的诗歌首先抛开了生活上为生计的烦恼羁绊,而能将“济天下”这一理想体现出来;其次李白少年时代受生活地域崇尚道教的思想影响,使他对一切功名利禄看的很淡然对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理解深刻;再次李白生活的青壮年期间目睹的都是大唐盛世的繁荣富强,所以他才会有比别人更广阔的胸怀和气度,其诗风才能做到浪漫飘逸;最后,作为一个文人,李白骨子里的那种对陶渊明等的隐逸思想的推崇使他又具有隐士的品格。

综上所述,李白青年时代生活环境的浓郁的道家风俗,家庭教养和他豪饮任侠对古代侠客的功成身退的风范的倾慕以及效仿造就了李白不同于传统的人生轨迹,而游历生活则是他浪漫主义风格形成的

主要原因。李白以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丰富了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发展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和技巧,开拓了诗歌艺术的新境界,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参考文献】 [1]王琦集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57年第一版。[2]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0年7月第一版。

[3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月北京第3版。

4.诗风雅韵 吟诵经典 篇四

吟诵经典

——二中第八届中华经典诗词朗诵大赛

金秋十月,正值校第二十七届校运会开幕之际,高一师生精心筹备,为全校师生送上一场吟诵经典的饕餮盛宴,博得了阵阵喝彩。

此次活动的主题为“诗风雅韵,吟诵经典”,活动在高一年级开展。比赛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班级组织开展的初赛,班里同学轮流上台,自选诗篇朗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在此基础上,各班推选两位优秀选手参加决赛。

在本次活动的现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选手们的朗诵,更多看到的是他们诗歌的理解与展现。决赛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再别康桥》《中国梦,我的梦》《将进酒》等一首首古代或是近现代经典诗词被选手演绎的淋漓尽致,打动了在坐的所有评委与观众。最终洪遥凯、童洪磊、郑旭凯、方颖等同学脱颖而出。

中华经典诗词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因此,我校已经连续八年在高一的同学中开展中华经典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熟颂于口,濡染于心,使“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成为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活动既是对课堂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瑰宝,很多同学也从这个舞台走向了更大的舞台,取得了更加全面的发展。

上一篇:让书香与文明同行 修订版下一篇:专业技术岗位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