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做法与经验

2024-06-2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做法与经验(共8篇)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做法与经验 篇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与反思

姓名:学号:班级:时间:

1437140115

年12月14日

201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与反思

一、本组基本情况

(一)小组概况

在全班进行分组之后,我成为了第五小组的小老师。本小组有一点特殊所在,即本小组的成员全都是男生。我们小组的第一次讨论是非常不成功的,有三个小组成员在本次讨论之前就闹了矛盾,所以在讨论时还在互相攻击,当时我这个老师说话一点作用都不起,根本拿他们没办法。后来经过很久的“斡旋”之后,组内矛盾才渐渐平息下来。只有组内关系处理好之后,才有可能讨论其他后续的事情。

(二)活动流程

我们组的活动流程大致是这样的:1.发现问题,确定本小组的小主题 2.小组讨论,分析问题3.调查研究,解决问题 4.小组讨论,总结反思 5.交流汇报,成果展示。在整个活动期间,本组遇到了一个很大困难:小组成员积极性不强,几个学生使留守儿童,家里没有电脑和手机,上网十分不方便。

(三)所遇困难及应对措施

在整个活动期间,本组主要遇到了以下困难:小组成员积极性不强;成员有好几个是留守儿童,家里没有电脑和手机,上网十分不方便;我每周甚至每两周去一次小学,工作的连贯性不强。

针对小组成员积极性不强的情况,我采用鼓励、表扬、奖励的方法应对,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他们以鼓励和表扬,并且用一定的奖励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性。

针对小组成员上网不方便和工作连贯性不强的问题,我给小组成员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以便他们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我可以及时为他们解惑。

二、目标实现情况

我们大组的活动目标即我们小组的活动目标,本组活动目标实现情况分析如下:

(一)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制作问卷分析问卷的能力以及做ppt,演讲的能力。

由于本小组的调查研究不涉及到问卷调查和做PPT,因此小组成员成员制作问卷、分析问卷、做PPT的能力未得到提高,但最后的汇报交流中,本组的五位同学都得到了机会上台和全班交流、展示成果,在此之前他们都经过了反复的准备和练习,因此他们的演讲能力有所提高。

(二)学生通过此次活动,能够增加对蔬菜的了解程度,改正不爱吃蔬菜,不吃蔬菜的不良习惯,养成饮食均衡的好习惯。

本小组研究的主题是关于大蒜的,研究的问题包括大蒜的营养价值等,再加之汇报交流时听取其他小组的成果,本小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蔬菜的了解程度,改正不爱吃蔬菜,不吃蔬菜的不良习惯,养成饮食均衡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参与实践的热情和能力。

本小组的问题还包括“动物会吃大蒜吗”等问题,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引领他们观察生活、培养参与实践的热情和能力。

(四)活动中体会到团结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一个小组有合作、有竞争力,如合作体现在最后的汇报交流和手抄报的制作上,竞争则体现在:我每周都会选出两个进步最大、工作完成最好的学生,提高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五)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勤劳节俭的美德。

学生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困难重重,但他们不曾放弃,总是会通过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他们体验到了成果的来之不易。

三、我的成长

在此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得到成长的不仅仅是孩子们,我们也得到了很多成长。

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大蒜的知识。我很意外的是,孩子们竟然会选择大蒜作为研究对象,提出的问题也很“奇葩”,比如:“动物能吃大蒜吗”“为什么大蒜要分瓣”这些问题是我从来不曾接触过的,对其一无所知,我要带领孩子们一起研究,首先我自己就得弄懂它们,必须在孩子们之前查资料,当孩子们问到我不知道的问题是,我也必须立即上网查找答案,再将信息反馈给孩子们,所以,在和孩子们一起研究的时候,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耐心地对待孩子们。七个小男孩中有两个内向型的,其余五个都是属于特别调皮的,而且组内矛盾重重。最初的时候,面对孩子们的调皮、不积极、各种吵架斗嘴,我是非常不耐烦的,甚至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凶他们。可是我发现这样做根本没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作为一名老师,对孩子做的应该是引导、鼓励,不应该用“武力”解决问题。后来,我渐渐改变方法,用鼓励、表扬、奖励的方法对待孩子们,孩子们也慢慢地有了进步,越做越好。

在一名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不知道会遇到多少调皮、犯错的孩子,对待孩子们最重要的就是耐心、爱心。我很感谢这七个孩子,是他们让我懂得了必须用耐心对待学生,谢谢他们让我成长。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做法与经验 篇二

.“微”课程应去繁就简,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实践;“微”课程应明确小组合作任务,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合作态度;“微”课程应体现生活化,在生活技能、操作技巧、问题处理方面可作为重点;“微”课程应强化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 促进学生边做边学边问,在科学研究方法方面有所提升;“微”课程的单位教学时间应尽可能短,便于日常管理。

二、“微”课程设计要求

1.教学内容主题化

根据初中生好动、好奇、爱表现的特点,我们把课程设计成一个个小主题活动,将科学知识隐喻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例如,在活动案例《我的废旧衣服我做主》中, 其可分成3个小主题活动,如表1所示。

2.教学环节程序化

不论是课堂教学活动,还是课外调查活动,都可以设定一个活动程序,制定一些规则,让学生有程序进行活动,使教师有方法指导活动,令学校有规则管理活动,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就与现行的课程有机融合了。具体教学模式如图1、图2所示。

3.教学任务简单化

初中学生喜好活动,对任何事物都愿意参与, 但他们也存在着知识层次低、动手能力差、思维简单等缺点。因此,布置给学生的实践活动任务应切口小、耗时短,且难度不宜太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任务。

例如,主题《笔筒的今天与明天》的教学任务可分成若干个小活动:一次购买笔筒的经历———课上展示如何选购笔筒(1课时);简易笔筒的制作—— 课上制作(1课时);不同形状笔筒储物量的研究———课上研究性学习(1课时);创意笔筒的设计———课上创新设计(1课时)。

三“、微”课程教学形式

1.“微”设计

“微”设计是一种微型化的创新设计,它要求设计者充分发挥科学想象能力,利用所学知识,对世界上的现有事物进行创新构思,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生活融汇在设计之中,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创造性、新颖性及实用性的事物。如生活中实用物品的外观设计、信息技术中的网络页面设计、美术作品中科幻绘画设计、主题班会的程序设计等。“微”设计所注重的是创新理念的运用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因此操作时可从以下几个侧重点出发。

(1)从事先设定的主题出发,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创新设计。如为残疾人献爱心的实践活动———拐杖凳的设计。

(2) 从挖掘现有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功能出发, 赋予老产品以新的外观、新的功能和新的用途。如扫除工具的创新设计、科技场馆的创新设计等。

(3)围绕主题活动的创新方案设计。如体育节中队列表演展示活动的方案设计、“绿色社区文明社区”之小区垃圾桶分布方案设计等。

“微”设计活动由于切口小、活动简捷、主题明确,非常适合初一年级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微”制作

对于学生而言,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要解决实际问题,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因此要求学生研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技能,而科技制作就是锻炼手工技能最好的方式之一。 经常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工具使用能力、程序设计能力、绘图表现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我们可将一些科技制作转化为“微”制作,每个“微”制作的目标不高,要求也不复杂,只需自行设计图纸、寻找材料、完成制作即可,老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和注意安全规范等,这样就在开放式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例如,在《伸缩衣架》“微”制作活动中,钢锯、尖嘴钳、手电钻、木工锉刀等操作工具的使用方法则为重点培训内容,具体要点如下。

(1)钢锯的使用:安装锯条时,应使其锯齿朝向前推进的方向;锯的速度要均匀、平稳,且快慢有一定的节奏;用力不能太大,推进的方向应与锯口一致,防止锯条弯曲、折断。

(2)手电钻的使用: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钻头,并熟练拆装钻头;钻孔时用力适当,防止电机因过载而损坏;操作时禁止带线手套,因为旋转的钻头容易将手套卷入而伤人。

(3)木工锉刀的使用:木工锉刀不得用于金属加工;只能朝一个方向锉,且速度不宜过快,用力不宜过大,以免过早磨损;锉刀不宜与其它刀具堆放在一起。

3.“微”创造

将发明创造教育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既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又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科技含量,还能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但发明创造活动是一项实践性很强、周期性很长的活动,要完成一项发明作品,从选题到制作成型,往往需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完成。如果将发明创造教育引进课堂,似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不然,要想实现创造型课堂教学,只需引入“微”创造教学,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简单的创造,初步形成创造意识,为其日后创造与革新打下基础。

在进行“微”创造活动中,重点应放在创造课题的寻找、创造技法的应用、创造技巧的实施上,不必追求作品的高质量和档次,只要完成作品就一律给予表扬,并鼓励他们不断去寻找和解决更多的问题,时刻激励他们挑战自己、实现梦想。如表2所示的“试试你的创造力”活动中,给学生设置好创造范围,指明一些创造方式,让学生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借鉴,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开发。

以表2中“带USB插座”的创造为例,购买一个现成的电源插座,再找一个废弃的手机充电器(一般家里都有),将充电器内的电路板和USB接口拆下,然后将电路板安装到插座内部、USB接口安装在插座面上,适当接线即可。当然,在操作前应培训学生如何使用电烙铁工具进行电线的焊接。本“微” 创造活动1节课即可完成,且具有操作简便、容易实施、安全可靠等优点,创造效果显著。

4.“微”探究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既要活动,也需创新,还要学会独立思考和探究。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这是十分宝贵的。所以,应正确引导学生,使他们在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敢于钻研、敢于尝试、敢于实践、敢于探索。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大胆尝试, 不管他们想法如何,不能随意加以批评,更不要为他们代言。正确做法就是与他们一起合作探究,共同分享科学探究的乐趣。

由于每个学科都有其特色和规律,如数学侧重于运算和推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侧重于实验操作和原理运用,语文和社会侧重于人文素养的积淀等,因此在综合实践教学中,要融入不同学科的教学思想,设置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兴趣点,引发学生思考,诱发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创造,让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成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阵地。部分 “微”探究活动如表3所示。

5.“微”实践

“好动”是初中学生的本色,很好地利用学生这个特点开展综合实践,可大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积极参与、认真实践、合作探究、共同发展。 例如,在进行《矿泉水瓶的应用》这一环保主题活动时,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将矿泉水瓶转变成一件有用的东西。于是,经过女孩子的用心打扮,美丽的芭比娃娃、艳丽的花篮、漂亮的笔筒一一问世;在男孩子的手中,一个个矿泉水瓶瞬间变成了会“跑”的玩具, 如空气动力小车(一个瓶子作为小车主体,四个瓶盖当作车轮,在车身上固定一只气球,以气球释放的气体为动力)、双体电动船(将两只瓶子绑定在一起作为船体,在其上安装电池、马达和螺旋桨)、水火箭等。此时的学生已经不是讲台下被动的观众, 而是实践活动真正的主人。

既然是“微”实践活动,那么其主题就不能太大,过程不能太复杂,目标不可太分散,形式不宜太单调,内容不局限于课本。所以,在设计“微”实践活动时,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既要照顾到课本,也需与本地生活实际相结合,使活动在学生兴致勃勃的情感体验中成功开展。

四、“微”课程实施课例———“走近电磁炉”

1.活动背景

电磁炉,因其煎、炒、炸、煮、炖无所不能,现已成为厨房中家用电器中的一大“神器”,且带给人们一场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但许多学生由于不烧饭、不做家务,并不了解电磁炉,甚至不认识电磁炉。有些学生家里虽然有电磁炉,但不敢操作电磁炉,怕发生意外。为此,我们走近电磁炉,让学生了解电磁炉,正确使用电磁炉,并且还要创新电磁炉。

2.活动过程

(1) 活动一:“走进电磁炉大卖场”———社会实践(1课时)

1课前制定任务,让学生们自由结组去完成, 如网上调查电磁炉相关信息、市场调查电磁炉售卖情况、采访电器销售员、家庭电磁炉使用调查……

2学生制作好PPT进行展示,一起讨论、交流, 教师边指导边总结,寻找活动中的问题,再解决这些问题。

(2) 活动二:“一起来烧菜———电磁炉的使用”———劳动与技术(1课时)

1分成若干个小组,选出一个会使用电磁炉的同学担任组长;

2每组准备一台电磁炉(品牌不同)和一些蔬菜(如鹌鹑蛋),组长带领煮菜。

3试验对比:将500mm水烧开需要多长时间, 然后与煤气炉烧水时间进行比较;不同品牌电磁炉烧水时间比较等。

(3) 活动三:“电磁炉工作原理的探究”———研究性学习(1课时)

1问题:电磁炉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什么锅具适合电磁炉呢?

2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

a.拆装电磁炉,观察其内部结构,让学生猜一猜内部大线圈有何用途?

b.将一个连接着发光二极管的1匝闭合线圈放到电磁炉加热区域,开通电源,让学生们观察有何现象?

c.将不同材质锅具,如铁锅、铝锅、陶瓷锅等,分别放在电磁炉上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d.用电磁炉烧水,然后手持一个连接着发光二极管的200匝闭合线圈,不断接近电磁炉四周和锅具内部,观察现象。

3小组讨论,写实验报告,然后展示。

(4)活动四:”电磁炉的明天“———创新设计(1课时)

1将学生划分成几个组,然后积极思考,对电磁炉进行创新设计。

2各组派代表展示创新设计成果。

五“、微”课程实施效果

1.学生活动能力的提升显著

人的活动能力所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科技创新活动能力等等。 任何一种活动能力都不可或缺,它们都会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几年来综合实践活动 “微”课程的教学,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爱做家务劳动了,一些学生喜欢科学研究了,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小发明和小创造产生了兴趣,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能够运用观察、分析、实验、论证、创造等科学手段进行问题的探究,科研素质明显提高。常规素质检测与评价如表4所示。

2.教育教学理念的迁移明显

综合实践活动“微”课程的魅力在于目标明确, 课堂容易实现;锻炼能力,学生非常喜欢;学科融合,知识交叉补充;合作参与,师生共同进步。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问题意识、综合能力明显得到提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也迁移到了其他学科的教学当中,学校的教学面貌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发展探究 篇三

自2007年以来,我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开足课时,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不随意增减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为此,学校通过聘请市、区专家到校指导和开展校本培训以及鼓励教师“走出去”等方式,加强对教师的有效培训,通过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交织,使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为在教学上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围绕三个关系领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主题活动形式为主,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关系领域来设计主题活动,同时注重与各种“资源包”相整合,开发设计了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下面为我校三至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部分选题内容。

人与自然系列:

三年级:保护鸟儿在行动、为校园环境出谋划策、走进北京教学植物园

四年级:绿色植物我了解、克服静电我能行、护城河保护调查

五年级:摔不破的鸡蛋、校园植物大调查、有趣的“生物棋”

六年级:关爱流浪小动物、考察高碑店污水处理厂、花与文化

人与社会系列:

三年级:争做节约用水小模范、我的课间我做主、走进“3、15”

四年级:我的校园、走进首图、设计公益广告语

五年级:绿色环保进校园、设计公益标志、自行车的研究

六年级:清除都市小广告、社区提示语的创作、为家乡名片做广告

人与自我系列:

三年级:时间巧安排、寻找合作的金钥匙、我的名字我来说

四年级:特长展示会、我有一面好镜子、关爱残疾人

五年级:为自己设计食谱、我的身体健康吗、星座与命运

六年级:我的桌椅我设计、做个自护小能手、给爷爷奶奶过生日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组织中,我们将不同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有效交叉与整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我们没有“为了用资源而开发资源”,而是从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本着“有用、实用”的原则来开发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也不再是单纯地学习,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演变为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自然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学生以更加主动的探索和实践的方式利用资源并成为了知识的创造者。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实施内容(见表1),深受广大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单位的认可。

三、借助“社会大课堂”活动。

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北京市自2008年9月启动了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工作,并把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古迹,名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影剧院、文化馆等各类单位在内的481家社会单位纳入管理体系中。抓住这一契机,我校对校园周边的垂杨柳学区教辅中心和首都图书馆这一“社会大课堂”的成员单位,进行了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深入推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借助教辅中心的多媒体网络教室、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等现代数码设备,开发和实施了《奇妙的数码世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主题,供五、六年级学生学习和选择。该课程内容共分为4个主题单元,分别是对照相机的研究、神奇的网络世界、对摄像机的研究、卡与我们的生活,学生每个学期完成一个主题单元。

根据首都图书馆的相关资源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3项研究主题和7个实践活动园地。通过学习、实践、研究首都图书馆的相关资料和借阅、整理图书的方法,学生体验到了相关工作岗位的艰辛,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校学生通过“社会大课堂”这个实践舞台,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并认识到自己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收获了更多宝贵的财富。我们坚信,只有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这个大舞台,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的欠缺、能力的有限,才能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通过体验、实践来增长才干,并在实践体验中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四、课题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科研带动教研,以科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我校一向坚持的基本理念。从“九五”到“十二五”,我校陆续参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等国家级课题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反之,教师的成长又带动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健康发展。

十年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拉开了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帷幕;十年中,我们迎着困难努力实施,取得了一些成绩;十年后,我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期待更大的进步。展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我们会继续努力,不断地把我校的新课改推向更新更高的境界,为办朝阳区的优质教育贡献我们的力量。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做法与经验 篇四

主题词:平安农机 经验 展望

近年来,按照省农机办、省安监局的统一部署,泰安市认真开展了以建设“平安农机”为主题,以创建10个“农机安全示范乡镇”、“100个农机安全示范村”、“1000个农机安全示范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十百千”示范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止目前,全市已创建农机安全示范乡镇20个、示范村130个、示范户1100个,全市连续四年杜绝了重、特大农机事故的发生,农机事故万台死亡率控制在3以下,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发展,市农机局连续四年被市政府授予全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2009年2月被山东省安委会授予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经验做法

一、加强领导,层层建立创建活动组织机构

市农机局、安监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关于开展“农机安全„十百千‟示范活动”的意见〉的通知》,市县两级成立了农机安全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农机安全“十百千”示范活动领导组织。各级都建立健全了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制成图板上墙。每年,市县乡村户层层签定《农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岱岳区农机局与各乡镇政府、行政村、农机手创新实行了“农机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

二、加强宣传,积极营造创建活动良好氛围

全市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开展“十百千”示范活动的有关内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此外,还在道路、村镇、矿山、沙场、学校、集市等重点场所张贴标语、设立专栏,将有关法律法规宣传贯彻到最基层。市局制定印发了《泰安市农机安全“十百千”活动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创建标准》明白纸1.5万份,下发到各乡镇、村、农机户,做到家喻户晓,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和农民群众的安全责任意识及法制观念,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培养典型,及时树立创建活动样板

为使全市“平安农机”建设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市局确定了抓典型、树样板、带全盘的思路,培养树立“十百千”示范活动样板,由点到面,稳步推广,农机安全示范创建效果良好。

(一)突出重点,培养农机安全示范村。发掘培养了我市创建工作的两个典型岱岳区新庄村和宁阳县?城镇保安村。新庄村建有村农机服务大院,设有村农机安全生产委员会,村集体拥有大型拖拉机4台,大型联合收割机4台,配套机具80多台套,常年为村民提供机械作业系列化服务。该村农机安全生产制度健全,有规范和完整的机械档案资料,建有农机学校,定期开展农机手安全教育活动。多年来,村内农业机械挂牌及检验率、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持证率均达到100%,杜绝了农机伤亡事故,是全市创建的第一个农机安全示范村。农业部农机化司赵桂英副司长曾视察过新庄村的农机安全工作,她认为新庄村以安全保证农机生产,为村民实行“几统一”服务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随着示范活动的深入开展,泰山区指挥庄村、新泰南鲍村、宁阳桥北村、肥城仪阳村、马埠村、东平后围村、高新区篦子店村等一批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相继脱颖而出,全市农机安全示范活动蓬勃开展起来。

(二)以村带乡,促进活动向纵深发展。随着安全示范村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许多乡镇创建条件日渐成熟,我们顺势把工作重心调整到示范乡镇的建设上来,发掘、培养了肥城市仪阳乡和新泰市青云街道办事处2个典型单位。仪阳乡的突出做法:一是乡农机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和安全生产制度健全。二是基层安全管理网络完善,逐村配备了农机安全协管员。三是安全宣传力度大。该乡利用赶科技大集等形式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每月驾驶员安全学习例会,教育广大机手保证安全生产从思想上始终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全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年检率、驾驶员年审率、农机修理配件门市部年检率均达到100%。农机工作连续多年无重大安全事故,为全乡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2005年 3月23日,农业部农机化司张天佐副司长、省农机办林建华主任检查泰安的农机化工作时,对全市创建农机安全示范乡镇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是对仪阳乡和青云办事处解放思想,创新安全管理制度、拓宽农机服务领域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两个单位农机安全基础工作扎实、档案资料收集完整、安全管理制度健全,所辖安全示范村建设标准高、数量多,能主动协助县(市、区)农机监理站做好基层牌证管理工作,杜绝了重、特大农机事故,达到了安全示范乡镇的标准。

(三)全面推广,扩大农机安全示范户建设。农机安全示范户的建立是整个示范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在做好示范乡镇、示范村的同时,我们深入乡村狠抓了农机安全示范户的培养发展工作。一是明确示范户培养原则,即:农机拥有量大、农机服务收入高、对群众有吸引力、有代表性,同时没有重大安全事故经历,高标准严要求,做到培养一个成功一个。二是优惠引导,鞭策鼓励。农机部门对被评为农机安全示范户的农机手给予优先安排购机补贴、优先进行年度检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三是重点宣传,全面推广。市、县两级农机部门选择有代表性的示范户,采取召开会议现身说法、优秀事迹上网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大力宣传。宁阳县东关居委会还为本村的安全示范户设立光荣榜,为安全户披红带花照相上榜,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机手参与热情,扩大了农机安全示范活动的开展平台。我们从农机业务实际出发,把连年组织大型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队队长潘守元,靠农机服务起家的安全生产明星大户孙继明,25年安全行车无事故、靠农机运销致富代表李荣振等一大批既能带动群众创业致富又能遵章守法、安全生产的典型,作为全市农机安全示范户向全市推广,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优选规范,进一步提升农机安全示范点建设水平。今年年初,我们对近年来评选出的农机安全“十百千”示范点进行再次筛选,优中选优,从中选出了380个示范点(13个示范乡镇、62个示范村、305个示范户)作为全市优秀示范点,一是尽量靠近国道、省道和县道布点,交通方便,便于指导,便于学习。二是对各示范点先进事迹认真整理,编辑成册,在全市推广。

四、加强考核,建立健全了创建活动的激励机制

市农机局将农机安全“十百千”活动列入全市年度“千分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发生重、特大农机安全事故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其先进评选资格。同时,大力表彰先进,宣传先进事迹。市农机局分别于2004年、2006年、2008年初,先后3次对已创建的安全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给予验收并挂牌。2005年初,选出10个具有突出特色的单位,总结他们的创建经验,在市农机化网站和省农机化网站上连载刊登,在全市掀起了“农机安全示范创建活动”的比学赶超的热潮。我们制定了“优惠政策”,调动示范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农机安全示范乡镇、示范村的拖拉机年审、驾驶员考试,可享受“集中预约上门”服务;对农机安全示范户购置大型机具可优先享受政府补贴、参加跨区作业“明星服务队”时可优先报名等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大大促进了农机安全“十百千”示范活动的健康开展和各级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目前全市各县(市、区)都把农机安全工作列入了政府年度考核范围。宁阳县?城镇采取对农机安全生产采取百分考核,对考核98分以上的村,确定为“农机安全示范村”,发放奖金1000元,连续三年获此荣誉的村支书奖励一个星级。对考核得分在60分以下的村,为不及格村,镇政府予以黄牌警告,连续三年不合格的,给予支部书记党内警告处分。

五、加强监管,建立了全市农机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

全市各级农机部门把创建农机安全“十百千”示范活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从2006年起,每年争取市人大、市政协领导视察农机法律法规落实和农机安全工作开展情况,促进了全市农机法律法规的落实和平安农机建设工作的开展。2007年6月4日,市农机局会同市安监局、市公安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建立拖拉机及驾驶人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变农机安全整治阶段性活动为制度化管理,层层建立了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有领导、有分工、责任明确,形成了全市农机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机制。同时,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示范活动带动市、县、乡、村四级建立了农机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得以层层落实,做到了农机安全生产村村有专人抓、有专人管,使农机安全工作的领导重心下沉到最基层,有效的预防和减少了农机事故的发生。2004年至2008年,全市没有发生重、特大农机安全事故,为建设“平安农机”、“平安泰安”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年年初,全市各级农机部门都制定了农机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建立健全了农机事故应急处理体系,一旦遇到农机安全突发事件,立即启动于案处理。2008年4月份,按照新制定的《泰安市农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在全市各县(市、区)逐一进行了事故演练,提高了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对预防事故的发生和减少事故损失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开展以平安农机建设为主题的农机安全“十百千”示范活动,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效果十分明显。

一是以安全促管理,提高了农机安全监理水平。首先,加强源头治理,促进了农机安全管理水平。随着活动的深入,全市5万多台机具和4万多名农机驾驶员管理进一步加强,今年农机驾驶员持证率、农机年检率和挂牌率稳中有升。已经创建和表彰的20个农机安全示范乡镇,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逆势上升,其拖拉机挂牌率超过98%,年审率达到挂牌数的100%,比全市平均水平要高出20个百分点。其次,提高了为民服务的水平。活动中,各级农机监理部门广泛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示范窗口”活动,已创建部、省级示范窗口单位各一处,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实现了“五民”服务。全市农机监理人员进村入户为机车提供检验,为机手换、补证件,对拖拉机预约检验,农机手就近培训,实现了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全市农机安全监理服务体系已得到进一步完善,杜绝了重特大农机事故的发生。

二是以安全强组织,促进了乡镇站和协会建设。通过开展活动,充分调动了乡镇农机站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农机安全管理水平,为基层服务组织建设提供了舞台。全市农机部门将安全示范活动和农机协会、合作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用安全生产保证协会的健康、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协会与合作组织建设初期,安全示范户成为加入协会和合作组织的标准,而安全示范单位、示范户又成为凝聚人气、壮大组织的旗帜,二者相辅相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目前全市以仪阳乡农机站为代表的20个“五个好”乡镇农机站蓬勃发展,安全生产为全市380个各类农机协会和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充当了保护神。

三是以安全保生产,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开展农机安全“十百千”示范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农机安全生产水平,事故下降,农民损失减少,促进了农民增收。另一方面推动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实践证明,只有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发展农业机械化,才能转移劳动力务工挣钱,农民挣了钱,又反过来促进了农机化发展,这是一个必然的良性循环过程。东平县后围村重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杜绝了农机事故的发生,村里的农机作业队经济效益连年递增。村两委从作业队的收入中拿出资金反哺村民,全村小学生上学期间免收全部学杂费,考出一名大学专科生奖励1000元,一名大学本科生奖励2000元。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补贴20-40元,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解除了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其余部分用于农业机械维护保养费、管理员工资、农田统一耕种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为全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市农机安全“十百千”示范活动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一是农机安全“十百千”示范活动的开展不够平衡,个别单位还存在畏难情绪,县(市、区)之间工作进度存在差距。二是活动投入不足。各级农机部门对示范活动的开展宣传发动多,资金投入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活动的开展。三是经验总结不够。对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宣传不足,好的经验做法提炼不够,示范带动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四是农机安全监理规范化建设水平普遍较低,拖拉机检测设备配不配套,拖拉机红外线桩考仪、无纸化办公设备配置水平低。五是农机挂牌、办证和年检率等“三率”平均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巩固提高,与全省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活动展望

一是扩大宣传,构建安监网络。认真总结经验,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示范点作用和影响力,吸引带动更多的乡、村、户加入到这一活动中来,尤其是进一步健全和加强村农机安全协管员的选拔培养,夯实农机安全工作的基石,全面构建县、乡、村、户四级联动、协调统一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网络,促进农机监理工作再上新水平。

二是巩固成果,提升创建水平。要巩固现有农机安全“十百千”示范活动成果,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几年来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已建成的农机安全示范点充实提高,力求上台阶、上水平,培养出更多的在全省、全国拿得出、叫得响的好典型。要把“三率”水平的提高作为个平安农机示范点的最基础工作和重中之重,从加强牌证管理、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等关键环节入手,把“三率”整治活动与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把农机安全管理和“三率”工作抓上去,把平安农机示范点的示范水平提上去。

三是示范带动,促进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现有的平安农机示范点,使全市平安农机创建活动的典型,通过平安农机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农机监理队伍规范化建设,建设一支思想过硬、纪律严明、执法公正、业务精通、反应迅速的农机监理执法队伍;加强农机监理工作法规、规章制度规范化建设,重点是督促检查规章制度的落实;加强农机监理业务工作规范化建设,严格工作纪律和程序,做到严格执法,令行禁止;加强农机监理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规范化建设,积极推广应用农机安全检测设备、红外线桩考仪和无纸化考试系统,为规范农机执法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加强农机执法工作规范化建设,统一执法程序和执法文书,规范安全检查人员的执法行为。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做法与经验 篇五

瑞安市安阳镇第一中学

现代社会发展客观要求每个人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还将和谐相处,即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素养。其中,“学会认知”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会生活”要求学生懂得合作和交往;“学会生存”则从生活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可见,面对时代的要求,教育向学生的生活回归,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通过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早在199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就把“活动”作为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实现我国课程理论的一次全新发展。,国家、省市又相继出台“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推进其课程化进程。

根据“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的精神。我校紧抓时代脉搏,尝试以活动教育为突破口,曾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大胆的改革,建立一套由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活动课、特长活动节等四大类活动构成的横向组合与纵向交错而成的课程体系(四类课程结构及相互关系见右图),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所研究课题《城镇初中活动教育实验研究》曾被省教育厅、省教科规划办授予浙江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大研究成果三等奖;获浙江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温州市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随着对“活动课”进行的一系列深化研究和实践,我校探索出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本文现就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作全面总结。

一、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位

现行的以学科为中心,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的课堂教学,强调了学科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内在联系,有利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但在长期的实践中,也显示出许许多多弊端和缺陷:一是课程结构的单一化,使课程的结构难以科学、合理的涵盖育人的全面内容,即便是现有的各学科知识,也是处于相互独立、封闭、割裂的,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或进行知识的整合;二是教学方法的程式化,以固定的教材、教法来适用不同的学生,本身就违反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也不符合学生天真、活泼、好奇的天性特征,于是就有“读书苦,苦读书”之说;三是教学环境的课堂化,导致为学生提供的全面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非常有限,极大地障碍了学生认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成了“高分低能”的温床;四是教学内容的书本化,违反了“适合儿童的知识首先是儿童在现实事物中寻求的知识和真理”的规律,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书本编排知识的滞后性难以适应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有志于教改的人士,开展系列研究和探索,形成许多具有典型意义和个性风格的理论框架和运作模式,取得显著成效。我校在原有“城镇初中活动教育”实验的基础下,借鉴传统的德育活动和课外兴趣特长活动的经验,组织设计和实施了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种以学生的需要为主要依据,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体验为中心、学生全员参与,并在活动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发展的新型课程,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特有的教育功能,从素质的结构化和教育过程的整体化入手,使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优化组合,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二、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性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型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重要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并列,又具有历史逻辑的统一。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科课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实践体验;另一方面,也是各学科知识的一种综合运用。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课程具有相辅相成、互补互促的的关系。

(一)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是通过开展适应学生个体的水平和发展需要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激发创造潜能,发展兴趣特长,增强心质体魄。它侧重于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和观察、思考、动手、创造能力的培养。与一般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的动态性强、知识面广、灵活性大;与原有的课外活动相较,又有具备课程特征的独立的教育目标、教育途径、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并且有比较严格的全员参与性、面向全体性以及活动的科学化、规范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目标

1、研究目标

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运作体系,探索学生个性、品德、潜能发展的规律,为城镇初中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建构方面提供实践的依据。

探索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设置、管理、评价等合理的科学体系。

探索城镇初中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律以及框架结构,在优选内容设计的基础上编写出《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及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实践运作的模式。

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对初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以及对学生创造心理、品质、能力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2、实践目标

总目标: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及单一学科课程模式的缺陷,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的实践与探索,对初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及学习能力以及创造心理、品质的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情操、体能和生活能力的提高,特长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关爱、学会交际、学会创造、学会管理”。

具体目标:

学会做人--通过为人训练活动,使学生具有较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美好的理想,讲文明、懂礼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了解基本的法律规章,有进取心,有一定的自控力,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能团结身边的人,同学之间友爱,有协作能力,既有谦让精神,又有竞争意识,能分清是非界限,又主见,不盲从等。包括:

初中一年级目标要求:抓好中小学衔接,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个人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集体生活习惯、礼貌用语习惯等。锻炼学生的自理、自律、自控能力,为顺利地度过中学的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二年级目标要求:抓好道德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抵制各种不良影响的能力;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尊重学生正当的愿望和需要,激励学生的进取心;在有益的活动中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能以英雄模范为榜样,树立理想目标;进行自尊、自爱、自重、自强教育;进行诚实、守信、合群、有同情心教育;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法制观念教育。

初中三年级目标要求:在进一步抓好道德观教育并逐步过渡到人生观教育,激发学生树立理想,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锐意改革,勇于献身,做一个合格的毕业生;着重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公民的义务和权利,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观念。

学会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技巧,磨练学习意志;提高学生的基本智能素质,培养注意力,训练记忆力,发展思维力;综合和巩固学科教学成果,进一步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知识的整合和运用能力。

学会生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保证劳动质量的劳动态度,形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学会使用常用的劳动工具,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的技能,学会生活自理。

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科学态度以及创造精神,养成科学作风,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展特长--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特长,使学生在各方面都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学有所长,人人具有自己在文艺、体育等方面的爱好和特长。

(三)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原则

1、教育性、趣味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地位和作用要求设计的活动内容要面向二十一世纪全面素质培养的需要,既要把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为人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生活劳技不断发展的信息作为综合活动的重要内容,又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寓教于乐,力求具体、生动、灵活、新特,使学生兴趣盎然的主动学、无负担感的有所得。

2、实践性、创造性原则。杜威的“从做中学”应当成为活动课教学方法论的经典。实践性是综合活动的方法特点。要使学生在实际中手脑并用,注重操作训练,取得对事物的亲身体验,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中,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是综合活动的本质反映,旨在培养学生创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勇于独立思考、敢于求异质疑,学会用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事物、现象,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

3、综合性、开放性原则。学科课程采取分科教学的长处显而易见,它有利于发掘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但不利于学科间的联系,忽视了各科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必然联系。而综合实践活动不象学科课那样知识单一、系统,它讲究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学生在综合活动课中不局限于某一学科的知识,而是根据活动的需要,调动多门知识积累,开展有特定目标的活动;此外,活动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特点赋予综合活动课在育人的开发性。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应声虫”、“书呆子”、“书架子。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承认学生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通过有计划的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4、导向性、自主性原则。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中,必须明确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活动中的主要任务是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要按照活动要求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学习,在学生遇到难以独立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时予以帮助,遇到学生积极完成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任务,实现活动目标。所以,整个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教学民主,重视活动过程,给每各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过程体验中有所收获。

(四)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结构和实施内容

与学科课程、学科活动课相比,综合实践活动所包括的各项活动都是齐头并进的,不强调知识的严格系统性,在开设程序上没有先后,它是集知、情、意、行于一体的多种知识技能的综合学习。根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等四大类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结构上大致分为为人教育活动课和兴趣活动课基等两大类。

1、为人教育课

为人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涵盖了礼仪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现代公民意识教育,通过系列有序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培养良好道德情操的活动课程。具体包括:

(1)国旗下的讲话 在规范国旗升旗仪式的基础上,坚持开展晨会和国旗下的讲话制度,内容为节日纪念、时事政治、学校教育要求和先进学生事迹与经验介绍等,尽量突出当月教育内容的要求。由学生干部轮流讲话;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周星期一早晨。

(2)行为规范达标 对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每月规定行为规范训练重点条目和要求,依据本校制定的《中学生行为规范考核条例》进行自我评定,并通过五项常规竞赛进行管理和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自我约束,班级要建立互相监督机制和百分制考核制度;实行一周一统计,一月一小结。在此基础上,进行达标生、示范生、十佳中学生达标验收,让这种“合格加先进”的“三争”活动,激励不同层次的更多学生都能投身于《规范》达标的教育中去。

(3)值周班管理 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在班干部的带领下,由班主任、值日领导指导,根据规定的行为规范训练重点条目和要求,设置仪表纠察岗、车辆管理岗、卫生监督岗、晨扫岗、保洁员等学生管理岗位,让人人参与德育管理,进行校内服务性劳动,并负责收集有关情况材料,对学生中好人好事和违纪现象建议有关部门予以表彰和批评。让学生在管理的过程中体验纪律和规范,内化为自我约束力。

(4)时事报道 内容以报道和评论国内外大事为主,使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增强现代意识。一方面,由思想品德课教师采取课前五分钟的时事政治报道活动课进行落实;另一方面,充分发动学生骨干的作用,利用班会课,两周一次(每次20分钟)通过学生报道评论当前国内外的形势和时事来组织学生自觉接受政治教育。同时,根据不同层次渐进地采取阐述型向评论型、辩论型转变。

(5)主题班会活动课 根据每月的教育重点,围绕知、情、意、行,通过讨论、访谈、演讲、竞赛、模拟、综艺、咨询、现场观摩等形式,开展爱国励志、遵纪守法、学会学习、崇尚科学、热爱劳动、善待环境、注重社交、健美身心等八大类班会活动,强调在班主任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召开,着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般每学期开展2-3次的活动。

(6)团队活动 尽可能配合当月教育主题序列内容,由共青团、学生会、团校组织学生开展系列团队专题活动。时间一般安排在团队活动时间或周末。

(7)社区实践 结合社区教育,根据学生居住地划块,自愿选举产生学生片区管委会,设立若干活动小组,采取组长负责制的形式,由各片区的活动组长结合近月教育和形势内容,就近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社会调查、远足锻炼等活动,从中接受教育。每学期要求学生在节假日或者寒暑假至少参加8-10个单位时间的社区实践活动。

(8)军训及夏令营活动 每学年将分学生干部和新生人防教育两个不同主题安排夏令营活动。通过对学生干部夏令营,进行学生干部工作方法的培训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干部的领导和管理才能;通过人防夏令营对学生进行集中国防教育、科技教育、队列训练和纪律教育。每期夏令营活动为期10天,一般分别安排在上学年的第二学期末和下学年的第一学期初。

2、学科探究课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尽可能地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体现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已有的经验的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和个别化教学的课程。具体包括:

基础学力活动 对语、数、英等基础学科的兴趣培养和学法指导以及开展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系列智能活动。

学科兴趣活动(班、组) 通过开设语文阅读班、数学兴趣班、科学兴趣班、英语读写班、科学实验操作班等强化学生的学科特长,增强学科兴趣。

学法训练活动 通过讲座、录象以及学法指导活动课的形式,分为竞赛探秘、学习入门、学海巧法、复习要决、迷津指点、应试对策等方面进行训练和指导。

智能训练活动 通过班会活动课、专题讲座和平时习得等方法,着重训练注意力的集中、转移和分配,记忆力的规律和方法,思维的独立、逻辑、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读书节活动 通过每年集中一个月的时间,通过多种活动侧重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进行训练和提高。

3、生活劳技课

生活指导课 借助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课对学生进行每周一次的生活常识的指导。

劳动技能课 借助劳动技术课,对学生进行生活技能和手工操作等方面进行每二周一次的技能培训。

劳技兴趣班 通过摄影兴趣组、科技制作班、篆刻剪纸提高班,开展小制作活动。

家庭与社区服务 通过“今天我当家”、“家庭会计”等家庭型活动和社区服务及社区公益活动进行。

4、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课 利用计算机课,对全体学生进行计算机运用和操作方面每周一次的技能培训。

计算机兴趣组 通过平时的计算机课上表现突出、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网页制作兴趣组、电子小报制作组等兴趣提高班进行深一层次的指导。

科技节活动 通过每年集中一个月的时间,以多种竞赛、展览、评比对学生的以“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成果进行展示,并开展各类科技讲座、录像、报告会活动。

5、文体艺术课

艺术普及课 借助音乐、美术课,对学生进行每周一次的艺术素养的学习。

文体兴趣班 对于有文艺、体育特长的学生,组织书法兴趣班、美术兴趣班、摄影兴趣班、音乐班、舞蹈班、集邮班、篮球队、田径队、羽毛球队、棋队进行不同方面的爱好、特长培养。

文艺节、体育节活动 每学年各利用一个月的时间,以多种级别、类型的汇演、展览、比赛对学生的文体才能进行展示。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一般分为以班级为单位的群众性活动;打破班级界限,自由选择结合的兴趣小组活动;以打破年级界限的提高型社团(队)为单位的活动。但根据活动内容、教育的针对性和特点以及组织上的便捷,可以分年段分别组织活动,也可以以组委会的形式,组织全校学生共同参与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实际操作式:如种植、制作、实验操作等;

②模拟实践式:如值周班管理、社区服务、人防教育等;

③文艺创作式:如写作、摄影、美术、书法、篆刻、剪纸等;

④游艺表演式:如歌舞表演、群体游戏、诗歌诵读等;

⑤调查研究式: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小论文等;

⑥交流探讨式:如讲座、演讲、辩论、影评、诗词曲艺欣赏等;

⑦养成训练式:如军训、队列活动、行为达标、生活指导等;

⑧竞赛展示式:体育竞技、智力竞赛、各种特长竞赛及成果展示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经验

(一)组织--科学管理,规范运行

1、组织上,分别成立了为人教育领导小组、兴趣班(组)管委会、“四节”组委会等机构,相继制订了《为人教育实施方案》、四大活动节专题计划、各兴趣班(组)的教学计划,对综合实践的五大类活动,进行组织管理、技术指导、保证活动的落实和实施,并确保活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这种条块结合、环环相扣的管理网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课时上,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课时管理。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层面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即以综合性实践为主的学科或学科整合活动;二是深层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于是,在安排上采用固定课时(每周4课时)和弹性课时相结合的原则,前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固定课时由教务处列入每周课程表;后者根据需要将综合活动时间与传统活动打通使用,组织指导学生在课后或双休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带领下开展实践活动,并适当开展“大主题,长作业”的综合实践活动,保证每个学生每学期深度参与一个活动主题的完整实践过程。

3、师资上,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素质。虽然,广大教师经过我校的《活动课程实验》的洗礼,感受到涉及面广、形式开放的活动课程的特点,但是许多教师在实施初期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教师本人所学专业内容相差甚远,都感到十分困惑,这也就为教师参与指导增加了难度。为此,学校组织业务学习、专题讲座、案例剖析、专题研讨、教研信息、外出培训等培训方式对这门课程的性质、内容、特点,操作时应遵循的原则进行理论学习,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对这门课的认识,要求教师必须打破一线教学:教师―课堂、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学生的传统教学学习模式。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采取多线教学:教师―社区(家庭)―学生;教师―学校―学生;教师―社会(大自然)―学生;学生―学生―学生等,形成现代的科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学习模式。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参加市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交流会、开展学校的教科研论坛活动,让教师在“学习―认识―实践―总结―反思―实践”的循环过程中不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此外,借助我校承担的国家级规划课题《初中探究性学习的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带动教师去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

(二)设计----结合特色,整合创新

1、整合学校特色,创新实践活动。综合实践课要有生命力,要凸显特色,就得与校本课程、学校特色结合起来,所以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大特色是:制定凸显学校特色的活动设计方案。我校是全国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集邮校本课程是我校的一大亮点。针对初一年级,我们编印、出版了《邮识》,以全新的视角、丰富的内容、通俗的文字,较系统地向青少年传授集邮知识,介绍什么是集邮、集邮究竟有什么好处、如何收集和欣赏邮票、如何组编邮集、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集邮水平等等,通过七个专题的形式开展普及型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通过兴趣班的形式,举办集邮讲座、集邮知识竞赛、一片邮集展览、集邮征文比赛、邮票图稿设计竞赛进行提高型教学,从而使一种高品位的休闲情趣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载体。

2、结合学科教学,展示多彩活动。新课程的各科教材都很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在练习中经常会涉及到自主探究学习的项目。因此,我们立足每周安排的研究性学习课,将综合实践、学科延伸教学以及课题研究打通,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开展课堂中的读、讲、编、演等实践活动和课外的调查、体验等实践活动,使思维在体验中跳跃,情感在欣赏中升华,个性在交流中飞扬,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围绕学校传统,开展系列活动。作为有50年办学历史的安阳一中,传承着许多有品牌效应的传统活动,比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比如人防教育、社区教育等,这些活动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增强了生活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因此,把综合实践活动和校园活动、社区生活、班级管理结合起来,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情感、增强学生的责任心,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实施----强调合作,挖掘资源

1、充分挖掘学校的现有资源。首先,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设施,如图书室、阅览室、校史室、美术室、音乐室、电脑室甚至包括学校的小花园、周边的街区。如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编辑排版能力,我们不定期进行的不同专题的手抄报、图稿设计评选和展示活动,让老师们看到的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校园文化。其次,充分利用团队组织的活动,如学校进行的各类兴趣组活动、文学社、记者团的活动,使学生得到能力、学识上的锻炼;特别在学校生活中,我们有意识地把为老师、同学服务作为“岗位”,创设一系列活动,诸如:在班级中推行“小班主任制度”和“值日班长制度”;在全校实行值周班制度,设置了仪表礼仪纠察岗、卫生巡查岗、车辆管理岗、晨扫岗、保洁岗等等,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实践。

2、有效发挥社区教育功能。重视学校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资源的挖掘,我校率先成立安阳一中社区教育委员会。学校选聘32位社会人士分别担任社区辅导员、法制辅导员和国防教育辅导员。社区辅导员来自我校所在施教区的20位村(居)委会干部担任,主要开展学生在社区期间的管理,并指导和组织所在地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思想道德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法制辅导员由所辖派出所干警、交警、城建监察人员及文化稽查人员担任,帮助开展法制、交通安全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国防教育辅导员由市国教办、人防办负责人和武警战士担任,协助学校开展“人防(三防)”教育,并定期开展军事训练,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发挥广大家庭、家长的作用。随着社会进步了,家庭富有了,绝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学生成了家人的小皇帝,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自理能力差,我校发出“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同时,通过《学生寒假期间情况记录表》的形式,让家长们对学生假期在家生活体验的7个方面进行如实量化。把为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岗位”,把“当一天爸爸、妈妈”作为扮演角色,根据家庭中的实际情况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等,鼓励学生根据父母的工作情况“跟父母上一天班”。让孩子在这些活动中体验了父母工作的艰辛,对生活的不断追求,明白热爱劳动、孝敬长辈的道理。

4、建立校外活动基地。为了更好地实施这门课程,我们充分利用社区内西山烈士陵园、光荣院、敬老院、玉海楼、利济学堂、万松山青年成长林、部队驻地等有效资源,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立足乡土、扎根社会,积极主动地为未成年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四)评价--关注过程,重视展示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恪守多元评价原则,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研究,我们都遵循“课题---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目的--活动准备--活动时间--活动过程---活动成果--活动延伸”流程,实行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过程评价的办法。过程评价包括过程态度评价与参与度评价两个方面,可以细化为几个等级进行考核;规定建立每个主题活动的活动档案,至少应包括:教师的指导计划、学生的方案、学生活动的一些记录性材料(文字稿)、图画(片)、影象、模型、学生作品),并由学生自己整理资料,用合适的方式装订好。结果评价则以成果展示予以体现,成果展示分为两大类:有文字和实物两大类,文字类包括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小论文为主的研究报告及有关建议书,实物类包括实物模型、有关图片、多媒体课件等研究报告主要包括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和小论文等。

学校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考核也分为两部分,一是每学期,针对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表现、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课题研究过程记录,由学生、同组成员、教师进行综合评定;二是每学期定期开展学生不同专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作品展,组织相关教师做评委,对学生作品给予公平的评价,记入学生成长记录手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和综合素质表现的评价序列。二是由校长室对各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不定期的巡课和听课,一方面是检查课程实施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加强对教师实施该课程的指导和建议。两部分内容的考核均与教师的教绩挂钩,目的只有一个:认真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四、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效果

由于有了前期的活动课程实验研究作为铺垫,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无论从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实践操作层面上,无论从研究的实施者教师身上,还是实践的体验者学生身上,都达到预期效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

1、形成“综合实践活动”模式

通过多年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时间、运行程序、管理措施已经基本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全校形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浓厚氛围。

教师的教育理念的得到提高和升华。综合实践活动在整个活动教育中体现了特有的.价值:①有机地将结合学科探究性学习、学科课程横向联系,并容纳了特长活动节纵向贯穿,促进了纵向组合与横向融合交织的开放式课程结构体系的构成;②提供展示和整合学科知识成果的时空,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③营造了学校内部浓烈的素质教育氛围,活动因子遍布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增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④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促进他们的个性特长和创造能力的发展;⑤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⑥促进家长认识自己孩子的特长或潜在的特长,调动他们借助社会力量帮助孩子发展特长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特长生的培养和发展;⑦增强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打开学校德育的新局面。

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完全适应学校的活动教育的整体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大作用。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制订了《为人教育实施方案》、《四节活动方案》等较为完整的活动教育资料;由18位教师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选《四节活动设计与实践》曾参加全国“活动教育”评选荣获“活动教育设计”一等奖;《城镇初中为人教育研究》也相继荣获全国德育论文及省班主任研讨会论文评选一等奖,并列入浙江省新世纪德育实效性成果;《城镇初中社区教育研究》获温州市名师名校长课题研究一等奖、全国乃至省市德育论文评比一等奖……这标志着我校有一批教师的素质与观念的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得到迅速提高。

2、为人教育活动成效显著

一方面,强化了德育的工作地位,提高了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素质。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属于“软件”配置,“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随着为人教育方案的实施,使学校的德育工作由“软件”变成“硬件”,彻底德育工作无头绪,无章法,弹性大,很难落实的状况,领导、班主任、教师都觉得现在开展德育工作思路明确、安排具体、操作方便。学校也把德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和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原先,许多教师怕当班主任,一方面是信心不足,认为“道德滑坡,回天无力”,另一方面感到缺少方法,认为“老方法不灵,土方法不行”,真有点“黔驴技穷”。在推广为人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多次举办骨干培训班,召开德育论坛进行经验交流,广大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步掌握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规律和方法,使许多校园热点、班级难点问题迎刃而解,还培养了一批德育骨干。另一方面,全面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自开展为人教育活动以来,学生的道德意识大大增强,位于学校附近电子游戏机室、漫画书摊从原来的“车水马龙”变得“门可罗雀”;每年一度的“校园吉尼斯”学生特长挑战赛,令一个个“被遗忘的角落”里的学生重新找回了自尊和信心。现在,学校里的学生进入“三室两厅一吧”现象基本没有了,考试作弊、打架斗殴、抽烟赌博等不良现象大大减少了。学校的“告别三室两厅一吧”仪式、人防教育、社区实践、志愿者服务等为人教育活动已经成为全市德育工作的“拳头产品”,深受广大学生、家长、领导好评,成为兄弟学校争相效仿的典型。为此,学校相继被评为温州市级文明单位、示范学校和行为规范达标学校,被授予浙江省级国防教育先进集体、温州市级先进团组织,成为全市德育工作的一面旗帜。

3、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明显提高。

一是综合实践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各学科知识得到整合,学生的基础学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我们曾经对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当问及“你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收获是什么?”从收回的613份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发现,有534人回答“学会了很多新知识”,占全部人数的87%。由此可见,在学生心目中综合实践活动对他们获得新知识有很大帮助。在综合实践活动里,还以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得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得到整合,使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建立起联系。学生在知识整合的过程中使已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受到检验与提高。例如:许多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做的“科学专题”涉及到了许多交叉科学和边缘科学及其分支学科领域,如仿生学、基因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现代军事、环境保护等等。为了做好一个科技专题,学生们化了四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收集报刊、杂志、互联网上大量的材料,其间通过收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中,使知识的整合能力大大加强,多种能力得到培养,并发生了迁移。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对学生阅读能力、小制作内容进行实验比照,发现综合实践活动效果十分显著(如下表一)

表一: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调查统计

平均 数 自学能力 表达能力 动手能力 创新能力

实验后班级 6.88 6.26 5.90 3.51

实验前班级 4.37 5.12 4.83 2.40

这一结果显示出实验后学生在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普遍比实验前学生有较大的提高。

二是科技创新和文体实践活动成绩斐然。为了更清楚地表述,列以下三个表格加以说明。

表二:近三届“四节”活动校级获奖统计

名称第 八 届第 九 届第 十 届

个人团体小计个人团体小计个人团体小计

体育节273443172914533635347400

读书节336423783314337434344397

文艺节117131401371515238425409

科技节359333923332335637016386

合计108513212171092126121814501321582

表二分析:每一届的特长活动节都是全员参与的规模宏大的活动,是向家长、学校、社会展示学生素质培养的“阅兵式”。每一届的获奖人数都在千人以上,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0%以上。这一数据说明了大部分学生的爱好特长、创造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和发展。

此外,反映我校在各类各级特长比赛中也显示出较雄厚的实力,并逐年强大。特长培养已经成为我校办学特色,开始形成“合格+特长”的办学模式,为走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办学路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综合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涌现出各类人才的雏型。俗话说:“学习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人才的成长成就总是从兴趣、好奇开始的。随着兴趣班(组)的开展,硕果累累,“人才”开始脱颖而出。(见表四)

表三:近三年特长比赛学区级以上获奖统计

等级学区级瑞安

市级温州

市级浙江

省级合计

212710264

2956163109

35111338194

表四分析:参加各级各类的特长比赛的人数逐年增加,级别逐年提高。说明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对的学生素质和特长在发展,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不同特长的学生开始脱颖而出,形成各类各种人才的雏型,充分证明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巨大效应,实验取得预期的目标。

五、几点反思与讨论

1、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全面发展和突出重点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涵盖德育、学能、科技、文体等内容。作为城镇初中学校来,不可能都是面面俱到。因此,在深入或推广综合实践活动时,应该针对二十一世纪国际间竞争的需要和初中学生的实际状况,从道德活动和科技活动入手,带动其他方面,以提高道德情操和创新意识为主的各种品格和能力,为适应未来需要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普及和提高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课程最大区别就是自主性的区别,绝大多数学生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来选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在普及的基础上,必然会有一部分学生脱颖而出,在个性特长的发展方面明显优于同类学生,因此要注意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特别是有显著特长和有培养希望的学生应该为其提供高一级的专门培训的条件;三是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以及课外活动关系: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相对独立,不能将它当作学科课的附属品,在地位、价值上,不能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综合实践与学科课程本身始终交织,相互联系,其各个领域的内容和目标在其他两个方面通过不同方式也有所体现,因此,不能将三者人为的主观割裂。此外,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课外活动,它具有课程必备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2、把握好实施过程的三个要点。一是综合实践活动获得的是直接经验,学科课程以间接经验为主。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掌握活动的“度”,既要防止把综合实践活动当成学科课程一样来组织教学的错误倾向;又要防止极端强调学生中心,把“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扩大为“以学生实践活动为全部”,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的不良倾向;二是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要保证它的质量和效果,必须对活动实施过程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即定时间、定师资、定学生、定经费,活动指导师在进行每一项活动中,必须学期有计划、课前有设计、活动有记录、成果有展示、工作有总结,这样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并显示出其应有的价值;三是对活动评价要有一个真切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对过程评价要重于结果评价,不能过多的纠缠在对与错、好与坏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在活动中的参与投入程度。(本网网 )

3、对三个问题的再思考。一是是否有必要在今后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模式:在活动教育开展了多年后,教师从不同途径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许多探索,但在经典的、出色的活动设计上一直难有建树,甚至许多教师愿意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却对着“活动设计”一关发怵。如果有章可循,自然会迎刃而解。至于模式的构思可以考虑程序优先(即设计同样的过程,让不同的对象产生各异结果)和目标优先(即告之同样的结果,让对象通过不同途径达到)两个方面;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趋势探究:综合实践活动以“非学科为主要特征”与学科课加以区别,但是随着探究性学习和活动教育的倡导,其今后发展的趋势是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还是学科活动课,值得商榷;三是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设计思考:几乎所有的综合实践活动包含着多项活动目标,今后的研究是突出某个教育活动的主目标,还是尽可能的综合体现更多的教育目的。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做法与经验 篇六

(实验方案)

成都师范银都小学根据《成都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试点工作方案》以及《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精神,各校都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实验研究,针对我校办学特点,我们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策略与方法研究”进行研究。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

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

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

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

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活动课程的早期倡导者杜威主张以儿童为中心组织课程,使儿童获得生活经验,学会生活。今天研究的活动课

程早已远远超过于杜威倡导的活动课程了,《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活动课程是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的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纲要”强调学

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利于

学生将知识学习和生活经验,以及当代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

能力;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由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向积极探究与发现学习;有利于学生增强

信息吸收与处理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时代发展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

活动是主体有目的地作用于客体的行动,而实践则是人改造世界的创造性行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与实践是

教学中认识的起点,是主客体关系的中介环节,是学生个体和群体认识发生与发展的基础。因此课程应当充分

体现教学认识的实践性。于是8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在进一步考察西方活动课程历史与

现状的同时,也逐步地从研究国内中小学的“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第二渠道”等实践入手,对“学科”和“

活动的内涵与外延又不断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又重新认识了”课程“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活动课程说

“从而使活动课程又成了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应当说,活动课程的提出,适应了课程改革

实践迫切要求打破原有单一的学科课程结构的呼唤,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在实践和理论上尚有许多需要研究

和明确之处。几年来成都市也广泛开展了活动课的研究与实验,在部分区县和学校还取得了明显效果,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但就活动课的实施而言,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我们新起不到一年半的学校,各年级广泛开设

还不成熟,有诸问题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学习、研究。为了避免造成教育中的无效与浪费,为慎重起见,少

走弯路,我们进行先期限的实验性研究,在个别年级进行尝试探索,从而总结经验,做好全面实施课题的准备。

二、研究目的、主要研究内研究对象

1、研究目的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精神和规定为指南,以《成都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试点工作方案》为指导,力求结合本校实际,进一步认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通过指定的年级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策略和方法的研究,探索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实

施方法、效果评价等问题,积累成功经验,为全校推进综合实践课奠定基础。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程设置

(2)课程内容

(3)组织形式

(4)实施方法

(5)效果评价

3、课题研究对象

研究的实施范围覆盖成都师范银都小学的二年级二班和四班。

本课题注重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以教育实验为主,并辅之以问卷调查、行为

观察、个案分析、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手段。

四、研究遵循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实用性原则

(4)创造性原则

(5)民主性原则

(6)实践性原则

(7)发展学生个性原则

(8)活动性原则

五、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2年3月---2002年8月)

1、认真学习、宣传动员,确定研究目标,清理工作思路,组建研究机构,明确试点班级。

2、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3、完成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工作构想,为下一步实施做好准备。

(二)实施阶段(2002年8月----2004年6月)

1、按方案规定,在实验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实践活动。

2、加强交流与合作,继续组织培训,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3、开展献课评优活动,促进研究深入开展。

4、形成优秀活动课案,编写适合学校实际的活动设计方案。

(三)总结阶段(2004年9月----2005年7月)

1、总结试验工作,形成研究(或)工作报告。

2、课题组汇编优秀论文、优秀课案集、优秀活动设计方案集。

3、完成总体形容报告,争取主管部门结题评审鉴定。

六、成果形式

1、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策略与方法研究(实验方案)。

2、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课教师、学生参考用书(参考资料)。

3、优秀论文集、优秀活动方案设计集、优秀活动指导案例集、部分活动录像资料。

4、研究报告。

本课题由成都市教科所和成都市课程改办公室联合组织,日常性工作由市教科所理论室负责。

课题负责人: 冯淑蓉 黄伟 秦志新

课题主研人员:涂冰梅 钟文光 蔡静 尹岚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做法与经验 篇七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特征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依据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去收集材料、分析信息,不断认识对象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这决定了该课程实施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课程形态,该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种形式,要符合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决定了该课程实施的规范性、双边性、双型性等。

1.自主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人,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式。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是问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在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设计方案、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并逐渐从被动转为主动,为其自主性的充分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生活为核心,倡导学生亲身经历,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考察、服务、反思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以增长社会经验,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强烈的实践取向。实践是架起认知、行为、情感等教学目标的桥梁。“直接得到的总不能是一个观念,只有当他亲身考虑问题的种种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才算真正的思维”[1]。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来开发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来落实课程。它强调学生在“做”、“考察”、“调查”、“探究”、“服务”等亲身经历的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探究中学以致用,不断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而逐步形成知识间有机联系的敏感性,使其认知、行为、情感协调发展。

3.开放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从接触的情景和资源中收集解决问题的资料,自主地制订活动方案或活动计划,获得实际的体验和发展。随着新的主题的不断生成,学生在亲历活动和体验过程中对社会、自然和自我的认识不断深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断生成,进而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形成关心、同情他人的情感和品德,增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活动方式、活动过程等,都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景中发现、提取、选择的,其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并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主题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地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断地建构自我,发展实践能力。可以说,整个综合实践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动态体现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更具有目的性,更富有成效。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动态生成和发展。

4.规范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课程形态,该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种形式,要符合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规范性,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仍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相互关联的形式。由于此课程与学科课程不同,其教学过程的线索源于学生心理发展的逻辑,教与学依附于学生自主的活动。但是为了课程开设的有效性,还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过二者的联结点是学生的自主活动,而教师的主导多是隐性的指导和点拨。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赋予“教”与“学”以新的内涵。该课教学中的“教”不是传授知识,而是点拨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相应地,“学”指的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其方式是发现式的而不是接受性的,其内容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该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其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包括群体活动(小组活动、年级活动、全校活动等)和个体活动。因其是学校开设的课程,所以其任何一种组织形式的活动都应该有序、分工合理、职责分明。

5.双边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其本质是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的知识构建活动,其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而,比一般教学具有更强的双边性。就一般意义讲,教学应该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充分、能动的发展;而学习是一个主动性和个性化的过程,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师生则更需要通过信息交流达成共享、共识、共进,形成一个新型的“学习共同体”,其间弥漫、充盈着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开放了心态,凸现了主体性,张扬了个性,解放了创造性,是探究知识、张扬个性、完善人格、促进发展的精神乐园;教师的角色无论在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由教学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代的学生自主发展的点拨者和引领者;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理解、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藉此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在新的共识、共享、共进中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从而,真正使教育成为了一次次生命的对话、师生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和彼此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使学习成为了一种分享,课堂成为了一种对话,教育成为了一种发展。

6.双型性。

学校各门课程教学活动都应该具有双型性,即教学活动应具有模仿型和创造型。模仿型是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需要通过教师讲演、示范,让学生了解如何选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资料、开展探究。其间,学生需要模仿,学生要通过模仿活动来获得现成的知识和技能。创造型是指现代学校教学活动既要借助于学生的模仿使学生获得现成的知识,又需借助于学生的创造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既重视教师示范传授知识,又注重学生独立探索知识和培养他们的发明创造能力。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门必需课程,这就决定必须有这种双型性特征,而且因其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双型性特征更加突出、更加重要。

二、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与点拨

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文化上的优势,因此可通过教师的教育意向实现其“价值引导”,这使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自主性、实践性和体验性等特性容易造成对教师作为的忽视;但其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课程类型,它的规范性、双边性和双型性等又决定了在其实施过程中,必须符合学校所有课程的要求,其教学活动不能完全脱离教师的教和点拨,仍以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为基础,仍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辩证统一的过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试图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而改变学生与教师的生存状态,寻求建立以对话、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型教学文化”[2]。因此,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更应及时进行引导和点拨,以实现该课程的开设价值。

1. 加强教师指导和点拨,确保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积极地创设和点拨现实性和开放性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实际,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探究能力。在指导学生设计和制定活动主题和实施方案时,教师应针对学生所设计的活动展开过程及其主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点拨:制定活动方案,确保方案的可操作性、合理性,诸如活动时间和内容的安排、工具和场地的准备等;根据现有的资源和个人特长进行小组分工,设想活动和展示活动成果的方式;运用科学的方法搜集资料;科学分析和整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材料的交流,资源共享;总结评价中的学生自评和互评,实施多元性、发展性评价等。

2. 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指导基本规范或常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指导和点拨要有基本的规范和常规,包括:活动准备阶段教师指导常规、活动实施阶段教师指导常规、总结交流阶段教师指导常规;认知基础与方法论指导常规;校内室内活动指导行为、校外活动指导常规等。规范的指导与点拨,应以科学的方法论为依据,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设计活动方案、搜集与处理资料、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表达与交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诸方面进行方法论指导,并指导学生相互交流、沟通。在沟通中,交流双方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发生关联,以求进入一个共同的语境[3]。其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活动落实程度,关心和重点指导那些综合能力稍差的学生,要多跟他们沟通和交流,耐心指导他们活动的方法,使他们也能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应侧重于学生情商的完善和提高,使学生能够在其中获得受益终生的品质和能力;应关注每个小组的活动落实程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某些小组更多的活动时间去完成任务,千万不要为了完成阶段任务而中止某些小组的活动,这将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但是为了尽可能求得最佳“水桶效应”,要加强阶段成果的定期进度考评,及时平衡进度,及时发现困难和问题,组织讨论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困难者继续开展活动拓宽思路,促使其获得成功。

3. 全员指导,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多学科内容,任何一位教师都难以进行全面的指导,只有各类专业教师团队密切提携和协同工作,才能保证该课程开设的有效性。因此,学校应建立相应制度,以确保学校教师和领导全员参与指导:改变单一机械的时间管理制度为弹性的课程时间管理制度,将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建立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管理规范,逐步建立其活动主题管理、过程档案管理、人员管理的常规与制度。而教师则应该拓宽思路,转变观念,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指导学生,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伙伴,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队伍,促进“全员参与指导”;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年级负责人、班级负责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落到实处,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杜威著, 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174.

[2]钟启泉, 姜美玲.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J].教育研究, 2004, (8) .

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做法与经验 篇八

摘 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内容,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是践行我国课程改革的一种课程形态,该种教学模式在小学课堂上的实施,是教育改革发展向着发展学生个性方向的一大步跨进,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基于此,本文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其在小学教学中落实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对策

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逐渐从理论教学转向实践教学,该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实施,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内容。开展综合性实践课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该种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下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策略。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所面临的困难

1.家长方面的思想束缚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际实施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最为主要的是传统教学思想在教育教学中根深蒂固。在学校进行教学活动实施环节中,家长是活动难开展中的重点阻碍对象。传统小学教学思想在家长心中地位比较重,很多家长不能接受以实践活动的教学形式来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内容不了解,才会对实践教学产生反感。而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则是一门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课程,学生能够从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单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传统的课程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首先从教学时间与空间上都与课堂教学不同。其教学模式比较松散且无固定形式,教学内容比较灵活。综合实践教学活动需要来源于教材,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制定与学生发展特性一致的教学计划。但是在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目前大部分学校不能实现与社会教学的紧密联系,综合实践教学资源单一。

3.教师综合素质欠缺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比较困难的另外一个内因,就是教师的综合素质问题。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形式比较新颖,活动内容比较多,实践空间比较广泛。而基于这样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性以及自由性比较大,由于小学生天性爱动,在学习活动中比较兴奋,无形中为教师的教学管理施加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组织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实践活动引导能力,但是事实上,小学教师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并没有表现出较好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对策

1.开发具有特色的教学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中的能力,需要学校活动设计中开展特色的教学活动。只有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积极参与,才能够领悟到学习与生活的真实联系。下文以开展玉米收割竞赛教学活动为例,进行特殊教学活动设计。小学生在家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学校中也是被教师保护,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学生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实。开展特色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能够需要对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实际调查,并对学校外的活动环境进行调查与了解。活动设计需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活动开展形式力求新颖,以学生安全为第一,为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活动。

【活动目的】:通过在郊区开展分组玉米收割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带领学生接触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神奇。让学生明白劳动的辛苦以及劳动最光荣,并学会感恩自然,学会节约粮食。以小组形式鼓励学生团结勇敢,并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活动实施】:首先在保证学生安全基础上,教师强调玉米收割的技术要点,带领30名学生在农田中进行玉米收割。将学生平均分成5组,每6人一组,以玉米数量和收割时间为小组考评标准,开展竞赛。

【活动评价】:在竞赛中,学生都非常积极参与,在玉米收割中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技术要领,一边计时,一边帮助同组同学,在過程中能够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2.转念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活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难以实施,无论从教学思想上以及教育资源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要想促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行,首先需要不断转变教育着的观念,将小学教育视野放在教育改革的长远战略目标中。课外综合活动的实施并不是完全将传统教学模式取代,而是教育形式的一种延伸,能够良好顺应教育发展形势,注重教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在形式上是相互分离的两个组成部分,但是综合实践活动却是课堂教育的真实演练。如果没有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农业劳动,也很少有机会与大团体进行合作。如果没有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捕捉不到爬山虎生长的瞬间,也不能集体有针对性的观察到荷花的美丽,这些动态的画面与灵感都来自于综合实践活动,而不是用文字描述出来的画面。学生能够从实际出发,通过在活动中的亲自动手实践、亲身参与、设计等过程,将课堂中的知识进行迁移与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发现新的知识,并掌握新的技能。因此说,学校以及家长需要积极转变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观念,支持教育教学的改革。另外,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在实际实施中还需要不断的创新,以学生发展为创新的动力,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征集学生意见,丰富综合活动内容。

三、结论

小学教学是教育教学的关键阶段,在小学教学中引入综合实践教学,不仅能够顺应教育发展趋势,还能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本文中针对综合实践教学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提出促进教育改革的对策。小学教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以及在生活实践中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综合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弥补书本教学的空洞性,以丰富的实践还学生一个真实的世界。

参考文献:

[1]许伟光.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苏洁梅.广西崇左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姜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上一篇:妇女节发给老师的短信祝贺词下一篇:公司周年庆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