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教学反思

2024-10-15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教学反思(10篇)

1.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教学反思 篇一

第二单元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教学目标:青少年如何真挚交友。

一、阅读课文34页内容,明确典故含义。

1、伯牙绝交:对朋友忠诚。

2、割席断交:交友有选择----与志同道合、有上进心、有追求的人为友。

二、如何向朋友展现自我?

真诚展现自我。

三、练习:设计“向朋友展示自我”为主题的活动方案。

1、学生设计方案;

2、教师展示方案,师生相比较。例案:

“向朋友展示自我”活动方案

一、主题:向朋友真挚展示的自我。

二、活动方式:

1、举行“向朋友展示自我”的主题班会;

2、开展“展示自我才艺”的手工作品集活动;

3、举办“展示自我”的抒发、绘画专题墙报;

4、举办“展示自我,真爱友情”的班级游园活动;

三、活动内容。

1、在主题班会上,每位同学向班同学介绍自己;

2、将自己手工作品向同学展示,交流手工制作心得;

3、将自己抒发、绘画作品向同学展示,交流学习感受;

4、在班级开展猜谜、投篮、走板鞋、掷圈圈的游园活动。

四、活动时间地点人员: 时间:周日班会课。地点:校灯光球场

参与人员:班主任、科任教师、全班同学、主持人:文艺委员、班长

练习

二、拟写自我介绍稿。

要求:重在性格兴趣爱好介绍;语言简练准确。

2.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教学反思 篇二

1.认识牛与人类的亲密关系,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

2.拓展文化视野,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项目名称:说牛

时间范围:5月至6月。

参加人员:七年级12班的学生, 语文老师一人。

主要活动:查找资料, 分工协作, 总结交流。

【过程描述】

学习完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程后, 我与同学们商量, 用农村孩子最熟悉的牛做话题, 上几次综合学习课, 大家都很感兴趣。此次活动主题定为“走进牛的世界”。为了上好这课, 我们商量的结果是:

◆在校图书室和微机室查阅牛的相关资料。

◆观察家中或村里的牛, 请教生物老师, 走访村里的养牛大户, 了解牛的有关知识。

◆学生组成小组, 选择诸如朗读、唱歌、相声、手抄报、写作等活动专题, 指定负责人, 小组自制活动计划。

◆起草一份活动时间安排总表和设计方案, 张贴于教室前。

待整个活动安排就绪后, 我结合前几次的综合性学习情况, 鼓励大家仔细地观察探究, 大胆协作创新, 学生们深受鼓舞, 非常自信。不久, 大家参观了附近一个养殖大户的牛场, 班委会自发地请生物老师上了一堂关于“牛”的生物课。一周后, 我对全班18个小组 (每4人一组) 做了检查, 同学们的各项活动已有了好的开头。姜茜同学从网上下载了整整20页的有关牛的信息资料, 唐可等4位同学从图书室借了三十多本有关牛的书刊杂志……我们在教室墙角设置了一个“牛的信息世界”的资料摆放处, 供大家查阅使用。

到了第二周, 一些小组就遇到了问题。譬如蒋泞蔓小组的《大石村养牛调查报告》就出现调查难的情况, 我立即与以前的一位学生 (他现在是某村支部书记) 联系, 他领着学生们跑了3个养牛大户的养殖场, 掌握了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了激发大家的探究热情, 我进一步给学生充裕时间, 并改革评价措施:

●每周用一个晚自习的时间让大家进一步学习探究自己选取的专题。

●综合评定这次学习的成绩, 写入期末考试过程评价栏中, 学生、老师和家长都参与评定。

●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 不会做的事情可以向别人求助, 可以聘请专题“顾问”。

这个月的最后一周, 我们从“赏牛”、“咏牛”、“议牛”、“写牛”四个方面来检阅这次综合学习的成果。

■赏牛。有三个小组分别交流了自己观察牛的情况、观察后的感悟。高昊同学谈养牛头头是道, 对其采访取得的成功, 大家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咏牛。熊婉婷小组配乐朗读了黄庭坚的《病起荆江亭即事》 (“惟见归牛浮鼻过”) 、鲁迅的《自嘲》 (“俯首甘为孺子牛”) 等古今诗歌, 注意了节奏、诗韵, 让人体味到诗的意境和魅力。李相位同学一曲《父亲》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让大家感动万分。何美琳的8个同学讲了“庖丁解牛、对牛弹琴”等成语故事, 使大家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刘洋小组表演的三人相声《看谁更“牛”》, 用一系列成语令大家开怀大笑。同学们也对讲故事和相声表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议牛。由“牛”看人。谭佐悟小组朗读了他们的小论文《如何以牛写人》, 以《班主任需要牛》、《对牛谈心》等文为例, 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 对写作很有指导意义。张二山小组与李双江小组组织了一次“牛的精神是否过时”的辩论, 唇枪舌剑, 很是精彩。

■写牛。交流的题目有说明文《如何养牛》、《牛的全身都是“宝”》;托物言志的散文《牛的礼赞》、《牛》;议论文《牛脾气小议》、《愿做老黄牛》;调查报告《大石村养牛调查报告》等。

活动结束后, 我把自己尝试设计的“学生综合性学习评价表”发给每一位学生, 由学生、家长定性评价。

【反思】

综合性学习是突破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 强调从学生的学习特征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 强调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整个活动过程看, 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应该说是成功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个活动过程安排得井然有序, 紧紧抓住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对于这次历时一个月的综合性学习, 以活动时间安排表和设计方案形式, 按先收集信息, 再合作探究, 最后展示成果的顺序, 使整个学习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地进行, 整个过程安排合理, 有条不紊。其中包括诸如相声、辩论、讲故事、朗诵、咏歌、手抄报、写作等学习活动, 注重学生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符合“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学习目标。

二、教师尊重鼓励学生, 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整个活动的安排都是教师与学生商量讨论进行的, 教师表现出了充分的“民主”精神。在学生遇到诸如调查难、办手抄报没有经验等困难时, 教师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及时调整课时和评价措施鼓舞学生, 真正使教师角色得到转变, 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尝试了新的过程定性评价措施。除了教师对活动过程及时给予评价外, 过程定性总评的主体也由过去的老师变成现在的学生、家长、老师;由过去的重结果变成现在的重过程;由过去的重学会变成现在的重会学, 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3.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教学反思 篇三

一、概念来源方式不同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

2001年7月27日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①,首次提出语文结合性学习概念和“综合性学习”目标,并把“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有学者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既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②然而,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至今教育界也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统一界定。但语文学科超越任何一门学科有效链接并科学整合“综合性学习” 却又是近年来教育界不争的事实。从教育研究来看,“2000年以来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论文已增至749篇之多,和‘语文’相关的有699篇,占93.3%,非语文的只有50篇。”③究其原因,这里有某些研究者所剖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语文学科中心情结的因素,即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姓“语”的窄化语文论、学科中心论、唯语文论,又有把具有多层含义的“综合”歧义混用或盲目泛化的错误认识。这一窄一泛,就没有将语文学科课程与综合性学习思想有机融合,进而便促使人们以语文学科课程强势嫁接综合性学习思想、并机械合并语文学科课程与综合性学习思想,进而片面解读语文综合性学习,造成了在语文学科范畴内对“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学习方式”等概念之间理解的模糊、含混甚至淆乱不清。即如有论者所言“人们将眼光单纯局限于学科层面,以学科视野去理解跨学科领域,简单地将作为课程形态出现的‘综合性学习’与作为学习方式的‘综合性学习’划上了等号。”④或者,不认识作为语文课程形态出现的综合性学习与新课改提出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在本质上都是立足于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学习方式的综合性学习。

冷静反思,固然如上述剖析,却也从另一维度勿庸置疑地证明了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发展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必然。因语文学科本身就是具有综合性的,这对于深化理解综合性学习概念和语文综合性学习概念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追根溯源:“综合性学习在国外是以综合课程或合科课程的提法出现的,是为扭转分科课程对学生发展的片面性及其知识的非人性化现象而设置的。综合性学习首次出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主要受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时至今日,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得到了充分发展。”⑤同样,仅从教育内容上来审视,直至1905年中国语文独立设科,中国的古代语文教育最初也不是分科教学,而是融识字教育与文史哲经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教育。“千百年来,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总是把综合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归宿。教学目标上求‘觉悟’,达到直觉体悟,完成个人体验;教学内容上图‘完善’,熔铸多种学科,改造人格气质;教学方法上用‘涵泳’,重视整体把握,致力语感培养。”⑥值得深思的是,“综合”在以农业文明为依托的古代社会更多也只能是学习内容、学习意识或学习理念等等上的综合,根据关于学习方式概念的一般共识“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是学生学习时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⑦可知,在以高新科技网络化为标志的现代工业文明为依托的现代教育背景下,“综合”首先只能是也只应是本质上的学习方式的综合,在此基础上才是学习内容等等的综合。这显然是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多元创新发展尤其是知识唤醒与激励、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多元获得行为和多元认知取向是密切相关的。与国外综合性学习的应时而生遥相呼应,新课改提出综合性学习的初衷也正是如此。沐浴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风雨,澎湃着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涛声,历经语文学科自独立设科以来百年的困惑和世纪末的尴尬,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必然是建筑在时代综合创新的发展基础上的,是一个不断对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综合性继承与创新的扬弃过程,正如有学者论述“语文课‘综合性学习’是在对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综合性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中产生的。”⑧否定之否定,这就是对“综合”在多元理解的基础上的重新建构,即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角度辩证地本质性地解读语文综合性学习。正如上文分析,笔者强调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包含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并以其为核心的一种学习方式,首先是学习方式的综合。语文教育者务必应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角度去多元解读和综合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及在此基础上所支撑的语文综合性课程、语文综合性教学组织形式、语文综合性实践过程及活动等等。综上所述,语文综合性学习来源并植根于综合性学习,但对于“综合”的理解是应该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关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之上的。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概念还没有在教育部正式的文件中被明确表述,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一样,教育界对此也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统一的界定。要考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来源方式就非常有必要考察研究性学习的来源方式。

研究性学习概念的首次提出,在国内是2000年1月31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的通知》,其中论述“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其后,又于2001年4月9日《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以及2001年6月8日的《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中作了强调。⑨

与综合性学习一样,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也源远流长。追寻历史的遗迹,从思想的启蒙发轫到今日的蓬勃发展,研究性学习以不同的脚本形式不断反复地呈现在教育的时空里,诠释着教育的意义和本真。回顾古代中西典籍文献里异彩纷呈的教育思想,许多充满睿智的真知灼见昭示着研究性学习思想。但对研究性学习概念也没有达成真正意义上统一的界定,显然,来源和植根于研究性学习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又与语文综合性学习面临淆乱不清的解读情境如出一辙就是完全能够理解的了。有学者认为:“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⑩“我国研究型课程是基于素质教育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而产生的,因此对研究型课程本质的认识离不开对研究性学习的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研究型课程则是一类专门基于研究性学习方式并为了更好地、全面地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载体。” 同样道理,那种专门基于“研究性学习”并为了更好地、全面地实施这种学习方式的一切其它教育行为都不能简单、笼统地称之为“研究性学习”,但姑且都可以依次概括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基础和理论支撑的研究型课程、研究型教学组织形式等等。依此类推,语文研究性学习、语文研究性课程、语文研究性教学组织形式等的关系也就一目了然了。

二、概念存在形式不同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

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课程,但在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社版等语文教科书上都有了体现,“如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中,独立的“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也一样,只是名之为‘综合实践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则略有不同,设‘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单元(各项的排序交替变化)” 。遗憾的是,由于其所谓的课程设计仅仅片面追求综合的程度,过分强调突破狭隘的语文学科课程观以避免其“惟智主义”、“惟语文”倾向,过分强调突破“课堂中心”、“课本中心”以泾渭分明于传统接受式学习方式,反而导致脱离实际没有真正全面落实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初衷。或者简单、固执地说,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界太多“经院式”地对“综合”一词玄远、抽象的泛化表达,确实超越甚至扭曲了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解,进而在语文教育实践中混淆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课外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的界限,又导致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无语文” 倾向。这也正是北师大郑国民教授所谆谆告诫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潜在课程,而不应作为正式课程。如果将其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相并列,并在课程目标、内容和实施中都独立出来,不仅丧失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与价值,更难以使其得到真正的落实,可能造成‘贴标签’的弊端” 。

语文综合性学习因相对更突出构成特征并倾向于宏观关注,更多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语文研究性学习因相对更突出方法特征并倾向于微观探究,更多成为实践验证的聚焦。两者的存在相得益彰,有助于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落实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

目前,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形成课程,而且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上也没有如语文综合性学习那样至少有体现。但是,在国内除了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等多种理论形态被语文教育者广泛关注和积极研究,作为实施新课程改革倡导并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理念的有效措施,语文研究性学习相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更易于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理解和接受。

三、概念命名角度、体现倾向不同

(一)在本质要义上,两者都是一种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为核心的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但是——

语文综合性学习:因相对更突出构成特征并倾向于宏观关注,倾向于从宏观抽象的学习活动内容层面命名,倾向体现多样性、整体性。顾名思义:综合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相同形式存在,表现不同内容。

语文研究性学习:因相对更突出方法特征并倾向于微观探究,倾向于从微观具体的学习活动形式层面命名,倾向体现开放性、实践性。顾名思义:研究形式千变万化,不拘一格;存在相同内容,不同形式表现。

(二)在非本质要义上,两者的课程形态都是强调整合、注重实践,以“问题探究”或“课题研究”为载体张扬“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开放型、创新型课程。但是——

语文综合性学习:倾向于从抽象的课程目标理念层面命名,倾向体现静态理论,倾向于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解读新课程关于语文素养的内涵。顾名思义: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强调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括、整合。

语文研究性学习:倾向于从具体的课程实施操作层面命名,倾向体现动态实践,倾向于从过程与方法的维度解读新课程关于语文素养的内涵。顾名思义: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注重落实研讨、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关于上述这两点的比较,还是要特别强调要认真解读并领会北师大郑国民教授的谆谆告诫——“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潜在课程,而不应作为正式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渗透、落实在语文课程的理念和操作中,仅仅停留在显性课程是很危险的” 。笔者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亦然。这就意味着语文综合性课程或语文研究性课程本来应该就是以语文综合性学习或语文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为核心基础和理论支撑并且以语文为核心的多学科课程,是一般意义上的语文综合课程而完全不能等同于语文学科课程,并且还没有存在的必要。郑国民教授的意图就是只要在语文学科范畴内真正归根结蒂地有效渗透并落实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或语文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就在语文教育的实质上达到语文学科课程与如果真正显性存在的语文综合性课程或语文研究性课程有机融合的效果。相反,如果语文综合性课程或语文研究性课程已经是显性课程或正式课程了,也许不仅达不到作为潜在课程存在的价值,而且还会混淆语文学科课程和语文综合课程的界限,造成更多概念理解上的混乱以及严重影响和制约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实现。

四、对两种概念的比较认识和理性思考

综上所述,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目前国内语文教育界,在理论区分上,表述是模糊的、含混的、不一致的;而在实践操作上,目标是明确的、清晰的、一致的。追根溯源,有学者直接认为“综合性学习需要‘研究’,研究性学习又何尝不是‘综合的’,难以说清谁‘包含’了谁” 。有学者认为:“但是,研究性学习与综合性学习是有联系的,它们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并且还说“研究性学习与综合性学习无论是作为一种课程,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都具有互补性。即研究性学习的展开过程常常要用到综合性学习方式,而综合性学习的展开过程也时常要用到研究性学习方式。两者具有互补性,若能适当结合,就会相得益彰” 。在此,我们无意于探讨“研究性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的互补空间,但是,结合前文分析,笔者认为,在蹒跚于“研究性学习”与“综合性学习”更多重叠背影里的不断扬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所开展的“问题探究”或“课题研究”都是在特定的语文学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下展开的;所开展的“问题探究”或“课题研究”都是与语文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所开展“问题探究”或“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都必须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的,都是在语文学科课程视野下的具有相同本质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本质层面都是对同一种理念的目标指认,即积极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多种学习方式。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在本质意义上都是一种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为核心的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在非本质要义上都可以合理解读为是一种强调整合、注重实践,以“问题探究”或“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张扬“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为核心的开放型、创新型语文课程形态、语文教学组织形式、语文学习活动过程、甚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即其课程形态、教学组织形式等应明确为语文综合性课程或语文研究性课程、语文综合性教学组织形式或语文研究性教学组织形式等。

在此,笔者并不强求非得要在两者中取舍一种提法,两者并存,至少代表了不同语文教育者对于同一种教育理念的认识倾向和关注重心是因人、因时、因地、因境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此中有真义,欲辩已忘言”,此中的探讨甚至争论本身恰恰就是一种超越,一种极限,一种越来越接近本质和真理的方式。合二为一,正是见证并彰显出语文教育在新课改中由淆乱不清到越来越理性的发展与进步,正所谓淆乱之中自有元气淋漓之象。

因此,为了实践共同的语文教育理念,我们不能迷惘、彷徨、甚至挣扎于语文教育理论的形式边缘。今后,即便还会有人提出诸如“语文探究性学习”、“语文发现性学习”、“语文创新性学习”,甚至“语文自主性学习”、“语文合作性学习”等等,只要其关于语文教育的根本理念同与时俱进的新课程标准语文教育理念的终极指向相同或者精神上相和谐、基本相一致,我们就不应细枝末节地纠缠于概念的提出方式、存在形式、命名角度、体现倾向等,更不必殚精竭虑地皓首穷经于名词术语的故纸堆里而最终陷入概念炒作、包装的泥淖。语文教育界如果一味地沉湎于各种所谓的理论研究中以显示其语文教育的繁荣,则是十分可怕的。所以,面对林林总总的学习理论和由此生发的诸多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我们应恪守新课程标准语文教育理念,冷静的宽容,理性的萃取、解读。

注释:

①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②郭根福.试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学习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3,(3).

③④孙菊霞.由“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引起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7,(1).

⑤安瑞美,曹洪顺.试述黎锦熙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思想[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3).

⑥⑧蔡明.语文课“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发展[J].语文建设,2001,(10).

⑦徐仲林,徐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新编基础教育文件汇编[M].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⑩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11应俊峰.研究性课程[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12林富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取向[J].教育评论,2004,(5).

1314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5林富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取向[J].教育评论,2004,(5).

16黄伟,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与教学设计[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4.综合性学习教学反思 篇四

《成长足迹》教学反思

小学生活令人难忘,六年来,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是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以“难忘小学生活”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综合性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是师生共同的需求。

我根据教材上的活动建议和班级实际情况,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综合实践活动 ,同学们共同制作了两本“班级纪念册”,纪念册里融“集体荣誉”“同学情深”“师恩难忘”“我爱我家”四个栏目,在“集体荣誉”栏目里,学生搜集了六年来班级的奖状和同学参加各种赛事获得的荣誉;“同学情深”栏目里有“最难忘的一件事”,用习作形式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有六年来同学们的合影,并加上了标题,记录自己成长的点滴;擅长画画的为同学画像后写下了心里话,记录下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师恩难忘”栏目里不仅有六年来老师对同学们的口头评语、书面评语等,而且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合影,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我爱我家”这个栏目,孩子们更是别出心裁,通过搜寻学校几年来每个角落的点滴变化,利用拍照做展板的形式来记录见证他们成长足迹的母校,表达对母校深深的爱。

今天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度过的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同学们把自己六年来成长的点滴进步用纪念册、习作集等形式进行了展示,看着同学们成长的足迹,老师倍感欣慰,于是在他们的展示台前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亲爱的孩子们,校园满溢书香,喜悦在我们心头尽情荡漾。岁月悠悠,时间悄悄走过,六年小学时光这本书,被我们轻轻翻过,在不经意间,已留下串串足迹,今天就让我们把在六年时光里采撷的文化长河的粒粒珠玑,摘下的童年生活里的朵朵美丽鲜花,串成花束,编成心中的缤纷宇宙,绘就心中七彩的阳光,虽然笔触还很稚嫩,但悠悠书香,点点墨趣,会让我们与书为友,天长地久

《依依惜别》教学反思

这是本学期的一组综合性学习的文章,孩子在离校之际与同学、老师、母校都有说不完的话以及六年级语言积累的一次综合应用,效果鲜明。

一、说的都是心里话。

孩子们即将离开母校,尤其是跟随他们六个多年头的班主任老师,课堂上孩子都能回忆

起从小到大与老师的点点滴滴。其中饱含着深情,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他们将心里读出来的时候,有的同学激昂、有的同学悲伤,这些都体现孩子们真实的一面。

二、语言积累体现了写作的又一次升华。

孩子们在写话时,将平时积累的语言,学过的写作方法都运用到写话练习中,有的同学

排比反问句的运用将情感推向另一个高潮,拟人比喻的运用恰到好处。

因此,在最真实体验后才是孩子最有话可说的。

这也是最真实的一节课。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收尾。本册教材将这10首古诗词安排在下册六个专题学习之后,既体现了教材的弹性和适应性,又承接了本册向初中过渡的编排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课外自学,教师适当引导、以检查和拓展为主,因此,我本着这一原则展开了我的教学,教学中让我看到了许多。

(一)、经过六上“综合性学习——与诗同行”这一专题的学习之后,学生应当具备了一定的诗歌自学能力和表现能力,师生要再次以这10首古诗词的学习为契机,把小学80首必背古诗词进行整合、拓展,使学生的古诗词知识有较大的提升。

(二)、孩子知识储备比较单薄。

在教学超联想,分类复习时,对送别诗、写景状物诗学生联想到的很少,对于好学生能说出一至二首而学习不扎实的,很少能有主动想起来的。在写景中又分类哪些描写春、夏、秋、冬的,有些孩子能在老师提示下记得有些孩子还差一些。因此,课堂上稍显寂静。

(三)对于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较少。

课文精选的且却是名诗人。同时,也是我们学过的诗人。因此,在平时教学中都有渗透,但孩子的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系统,对一部分知识遗忘,能自己介绍的同学很少。

这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收集资料,还要让这些资料化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地掌握才达到教学的目的。

本学期我担任了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 ,我把毕业班教学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几点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班级管理,积极做好毕业班学生的思想工作

毕业班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部分学生情绪低落,存在厌学情绪,特别是学困生,对学习没有丝毫的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是进入六年级后接的这个班,班内男生人数多,占三分之二,而且一部分男生学习成绩差,经常不写作业、抄作业、找人替写作业,还拉帮结派,欺负同学,经常惹事生非。针对这部分学生我及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管理教育,尤其是带头的几个,把握住他们各自的优缺点,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端正其学习态度,明确其学习目的。在这方面我还做到了两个坚持:

1、坚持每天早到校进行监督,课堂上多留意观察学生。到校后进入教室学习,不允许在教室外玩耍、打斗。抓紧零星时间学习。课堂上多关注萎靡不振的学生,要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必须监督学生作息时间,杜绝再次发生。

2、坚持每天检查家庭作业,特别是学困生的,间断批改优等生和中等生的作业。由于学生人数多,不可能每个学生的家庭作业都检查批改。因此对优等生和中等生的作业由组长检查,老师不定时抽查,而对于学困生老师必须天天检查批改。学生不写作业一是因为懒惰,二是不会做。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分量分层次留家庭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学困生的辅导力度。对学困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学困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学困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要分量分层次留作业,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这样虽然老师麻烦些、辛苦些,但能让学困生逐渐养成写作业的习惯。针对经常不写作业的学生还可以要求在学校补完再走,给他压力。教师同时给予辅导,还可以请几名优等生帮助辅导,这样又给了他们动力。

二、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小学阶段总复习

1、全面铺开,狠抓基础。

学生要全面把握知识,内化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复习中,应该结合复习内容,有效合理地整理学生的基础知识,内化知识结构,增强学生亲自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阶段的复习应该是全面铺开,抓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首先,教师应对学生掌握知识状况进行全面试探、了解。其次指导学生理清自身掌握情况。然后,学生建立了基础知识结构网络后,让学生重新去品味基础知识、归纳重点,理清各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

2、专项训练,各个击破。

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普遍性错误和个别性错误的知识点,我采取典型反馈和个别反馈相结合,加强针对性训练,采取各个击破的复习方法。第一,重视班级学生的“分层导学”,发展共性,培养个性。第二,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训练。第三,注重各章节试卷的评价反馈。在复习中要灵活选择时机进行专题测试,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补缺补漏,定向复习。训练中做到定时定量,追求速度和效果的统一。

3、出一系列的过关试题,让学生过关。

由于这些题目都是学生平时易错的题目,所以对学生的挑战性很大,特别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信心,答题习惯过关,如答题字迹清楚工整、作图规范、在指定位置答题等。不过关的同学就重做这份卷子,直到过关为止。这一举措对后30%甚至更多的学生都有比较好的复习效果。

要让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巩固小学六年所学的知识,在小考中发挥出最佳的成绩水平,教师有计划、有条理的辅助他们进行小学阶段的总复习是较为关键的。由于我教学经验的欠缺,在复习内容上详略处理不当,造成了复习时间显得紧迫的情况,而且对计算方法和计算准确率的要求不够严格,没有坚持始终的训练,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简便方法,计算速度和准确率低。我以后一定要吸取这个经验教训,更好地有计划、有条理地完成辅导学生进行小学阶段总复习的教学任务。

5.综合性学习教学反思 篇五

二、主题阅读活动的开展值得肯定和推广。本次探究的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生每个月的主题阅读活动。因为学生的世界很小,因为他们涉世未深,学生的世界很大,因为他们将面临整个世界。所以主题阅读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丰富人生阅历,拓宽知识面和眼界。但是,真正要把这种活动更有效的开展下去,还需要老师们的努力。老师除了给学生确立主题外,还应该组织学生阅读交流,讨论总结,并指导学生写阅读体会。且一定要贯彻始终,这一点非常重要。更重要的一点是初一年学生就应该开展阅读活动,这样更加能立竿见影。

三、应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情商。语文的三维目标中有一点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课是非常注重情感体验的,但要在课堂上真正引导学生感悟,又是语文课的一大误区。因为很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真正落实这一点,没能适时适地的加以引导,让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感悟和表达交流。所以学生比较缺乏多样的情感体验。本次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一环节的设置上也没有腾出多一点的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畅谈中去深入领悟“亲情”,这是不足的。

6.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教学反思 篇六

这组教材针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基础,遵循着“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的原则进行设计,使学生在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去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形式,所以他受到了老师们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在学习本组教材之前学生们对这一学习内容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个单元由“有趣的汉字”与“我爱你,汉字”两个综合性主题学习活动组成。每个主题学习活动都是先提出活动建议,然后给出一组阅读材料;这些主体阅读材料之前都有一个“导语”,“导语”中主要提出学习任务,之后有一个结语,提出办展览、办手抄报等成果展示和继续探究的建议。从教材的编排结构中,我们能够明确此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活动的基本思路。

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无论是综合性学习研究的内容和形式我们都要力求突出它的趣味性,要有生活气息,让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权,整个实施活动要活而不乱,动而有序,并寓教于乐、启智于趣。

例如:在“遨游汉字王国”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依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学生的兴趣需要,从内容上划分,帮助学生分为了:汉字之源、汉字之趣、汉字之奇、汉字之美、汉字之用、汉字之情六个研究小组。丰富的研究内容,细致的研究分工,使学生在研究之初就找到了适合于自己兴趣需要的、能够力所能力的研究内容,而且这些研究内容的确定给学生创设了较大的研究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在研究中教师要启发学生适时适当的运用上网、查阅工具书、咨询相关专业人员等方法解决困难,并指导学生恰当的处理资料。例如“汉字之源”研究小组,在研究的过程中就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面对堆积如山,有些甚至是枯燥无味的大量的文字资料,有些学生有些愁眉不展了,教师及时帮助学生进行教材内容《汉字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已有旧知,帮助这个小组理顺研究思路,使学生认识到能够认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了解他们基本的演变过程,才是我们小学生的研究重点。明确了研究目标,学生又恢复了最初的研究兴致。

在“汉字之趣”的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内容自身所具有的趣味性,使得学生的研究状态一直呈现着兴致盎然之势。当老师发现学生们只是沉浸在寻找、阅读的乐趣中时,便及时引导学生多种文艺形式来呈现研究所得,让更多的同学从他们研究小组为大家带来的游戏或活动中共同分享他们的研究所得。于是学生们开始深入分析他们收集的资料,设计了“字谜擂台”“多音字对话”“巧对歇后语”等形式,在汇报交流时,他们不仅让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字林拾趣”的无限乐趣,而且游戏中学生们认识到了汉字表音和表意的特点,从而更加喜爱并乐于运用汉字。

具体操作时我将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进行。在进行课内活动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别加入了一些活动组。有猜字谜组,谐音歇后语组,谐音笑话组,汉字故事组等。组长分配任务后,利用双休日的搜集、查阅资料,然后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他们的活动成果。就说字谜组吧,找了很多字谜让同学猜,学生们积极性很高,甚至那些平时不太爱学习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其中。还有那些有趣的笑话,听了让大家捧腹大笑,回味无穷。在这些有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获得了知识,感受着汉字的奇妙、有趣。但毕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对祖国的文字有更多的了解,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我又指导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寻找错别字(可从自己的作业本找,同学的作业本找,街头招牌等)、自制手抄报(内容可为字谜、歇后语、汉字的来历及起源、演变等)、书法比赛等。我鼓励每个同学积极参与这个全新的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思维得以碰撞,知识能力得以提高,情感价值观得以提升。毋庸置疑综合性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广袤天地。但也意味着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学生付出更多。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教学反思二

一、说说对“综合学习”目标定位的认识

接到任务,曾经把两个星期的活动想得很完美,很“大”,希望学生能通过研究获得很多知识,颇有一番“不做出一点轰轰烈烈之事不肯罢休”之味道。但深入实际,经过实践之后才知道,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汉字,那是一个多么宏大的话题,汉字的历史,汉字的表现形式,书法,对联,谜语……任何一个领域都如浩瀚的海洋,带领学生去做研究,想要在知识领域有质的提高,是不可能的。于是,开始反思自己的定位,开始不断调整,重新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语文课程标准》,习得关于综合学习的精神大体如下:它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于是,我开始冷静思考:我希望通过活动,让孩子得到什么?反复思量,订下以下目标: 知识能力:

1、各组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能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有所感受。

2、能设计一份可实施的活动计划。过程和方法:

1、过程中培养查找资料,运用、分析资料的能力。

2、各组选择合适的汇报方式,做准备。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小组间的协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活动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愉快,能感受到汉字的独特之处,拓展视野,能在日常行为中有所触动和行动。

二、说说对此次活动的过程

本次活动,在师生讨论的基础上,分为2个阶段。

第一阶段分成六个组:汉字之源、汉字之趣、汉字之奇、汉字之美、汉字之用、汉字之情。主要学习时间在校内。此阶段的学习任务主要有三项:

*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第一份活动计划书。能根据本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及汇报形式是这次活动的重点,同时了解计划书的基本要素,学写计划书。

* 通过网络和图书收集有用的资料,学习并努力消化有用的信息。在此阶段,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根据需要收集、删选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 小组合作学习资料,内化知识,根据汇报形式完成相应工作。

第二阶段:以周末社会调查实践为主,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整理资料,确定展示的形式。

回顾活动的过程,有两点值得总结:

1、学生参与应有层次。综合学习中的一个瓶颈问题就是学生外出活动的安全。综合学习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学生的参与也可根据其本身的学习能力,家庭实际情况,做出有层次的规划,这样的思路既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最基本的收获,同时,又促使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家庭条件许可的学生,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实践证明,只要后期推动恰当,学生中优势资源同样可以成为全体同学进步的共同资源。我们班的这次综合学习在设计上特别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因此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校内,通过查阅、删选、学习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邀请书法老师做讲座,通过向语文老师畅谈想法,通过请求美术老师、电脑老师的帮助这样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第二阶段的推动时分成了三个层次,确保每个同学都能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参与活动,做力所能及的实践,得到锻炼。

2、教师指导应有层次。时间不够,精力不够,知识领域不够宽泛,这是教师在指导综合学习上最容易碰到的问题。试想,短短两周,会牵涉到知识层面、能力层面等各方面的问题,要完成对学生各类活动的指导,教师的压力可想可知。对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小组,教师应该学会有侧重地指导,如面面俱到,精力不够不说,更重要的问题是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这是有违于综合学习本质特点的。为使活动有效进行,教师的前期策划非常重要,哪些点需要全面铺开,集体指导,哪些点需要个体交流,点上指导;哪些活动需要扶着学生做好活动计划,哪些活动可以完全放手,哪些活动应该全程参与,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三、说说汇报成果形式 “成果汇报课”,无论是从网络还是报刊杂志,所介绍的形式一般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呈现,每一组上台介绍时就如“演员”,没有轮到的学生则是“观众”,这样的形式类似于班队活动课。怎样体现语文的味道?这些“小观众”在听的过程中能收获些什么?基于这样的疑惑,我对这堂课的有了这样的定位: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小组的优势资源能有共享的过程,能带给同学以新的视野和知识。汇报不应该仅仅是成果的一种展示,它更应该成为每个同学积极参与的,一个新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知识能力提高的过程,情感价值观提升的过程。

7.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教学反思 篇七

在教学正、反比例的综合应用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组主干练习:

1. 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什么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评紧紧抓住“k一定时”, 正比例强调“比值”不变, 反比例强调“乘积”不变.用比较的方法, 分析正、反比例间的联系和区别, 使所学知识既能融为一体, 又能区别理解.

2. 判断下面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 成什么比例?

(1) 同时、同地竿高和它的影长.

(2) 三角形的面积一定, 它的底和高.

(3) 路程一定时, 行驶速度和所用时间.

(4) 相互咬合的齿轮, 齿数和对应的转数.

(5) 房间的面积一定, 每块砖的面积和块数.

(6) 一根粗细均匀的钢管, 锯的段数和时间.

(7) 一根粗细均匀的钢管, 锯的次数和时间.

评用生活中的具体数量关系, 加深对正、反比例个性的理解, 特别是容易混淆的地方.

3. 比例在生活中的运用

(1) 红红和明明在同一时间, 测量出一根旗杆和一幢大楼在阳光下的影长分别为4.8米、18.3米, 已知旗杆直立在地面的高度为6.4米, 你不去测量能知道大楼的高吗?

评强调“同一时间”, 引出地球运转规律的地理现象, 假设它们都在赤道、南极又会怎样?培养了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处理问题的能力, 又使学科知识得到了有效整合.

(2) 氯气和水按一定的比例配制可用来消毒, 84消毒液就是用氯气和水配制而成的.最近感冒流行, 学校让朱师傅用84消毒液消毒, 当84消毒液中有6克液态氯和94克水时, 所配制的84消毒液杀灭病毒的效果最佳.现在学校购进液态氯10.8千克, 可配成这种84消毒液多少千克?

评教师规范地读题, 无意识间使学生了解了基本的卫生知识, 增强了预防疾病的意识, 同时初步理解了“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3) 某体育馆广场的地砖原打算用边长为40厘米的彩砖10000块正好铺完, 后来为了整体的协调改换成边长为20厘米的小方砖, 你知道小方砖需要多少块吗? (先判断哪两个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评教师在题后的括号内, 已用了启发性的提示问句, 再让学生看图想问题, 不难发现在广场面积一定的情况下, 方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4) 如下图, 三个相互咬合的齿轮模拟图, 根据所给箭头转动方向, 若A转8圈时, B转12圈, C转5圈, A, B, C齿轮的齿数比是多少?最少各有多少个齿?

评引导学生找出什么是一定的?培养学生能从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抓住最本质的东西, 突出比例的机械功用, 体现数学就是生产力, 领悟学习数学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5) 张太阳是实小五年级的学生, 他每天正常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从家上学, 星期三由于下雨, 速度比平常减慢51, 所以比平时迟到10分钟, 你能算出张太阳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评抓住比例在行程中的运用:路程一定时, 速度和时间成反比;时间一定时, 路程和速度成正比.

4. 实践题

人从肚脐到头顶的距离 (称为上半身) 与肚脐到脚跟的距离 (称为下半身) 的比值为0.618时, 身材是最匀称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黄金分割, 张女士的身高是158厘米, 上半身长61.8厘米, 她穿多少厘米的鞋时身材显得最匀称? (回家帮妈妈设计一双)

评运用最佳比值设计人体身材,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和美感, 体现数学的实用性, 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反思

1.通过系列训练, 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不仅使学生思路清晰地掌握知识体系, 而且能在规律上点拨启发, 所以学生主动性高, 回答问题时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思考, 既开动了学生脑筋, 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8.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 综合日语 课堂教学 改革

一、存在的问题

《综合日语》是为四年制本科日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综合性课程,在日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传统的《综合日语》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学习单词和语法,然后针对会话或文章的内容进行解释说明,最后通过练习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语法。这一教学模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目标偏重于语言知识的习得、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内容与实际交际活动脱节三个方面。

那么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欲?笔者结合自己教授《综合日语Ⅱ》的经验,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

二、具体改革方案

《综合日语Ⅱ》是低年级专业课程,是学生打好日语基础的关键。这个阶段要侧重引导学生入门,培养对日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设计出促进学生自由思考和积极表达的课堂活动。为此,笔者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实践。

1、全面采用新教材,导入任务式教学模式。

与往年不同,本届学生采用的教材是《基础日语综合教程2》,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最新日语精读教材。该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话题和语言活动为主线,导入任务式教学模式,改革了以语法结构为纲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材体制。

根据需要,教材在每一步的学习中设置了不同类型的任务。比如,结合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日语对话,或是结合主题用日语查找资料,或是针对不同观点展开辩论,或是用日语制作问卷调查表并报告调查结果等。教师还可视情况推荐一些课文精彩段落让学生背诵下来,为口语交流储备一定的语言素材。

2、以“学生讲”和“老师评”相结合,营造主动学习氛围。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次课前,结合当期教学主题,与学生开展对话式交流,通过新闻、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介绍最新信息,导入文化背景,并询问学生的观后感,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教学针对性。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参与部分新课程背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在课堂上进行PPT成果展示和讨论交流,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充分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发挥了师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学生可以收集他们感兴趣的素材跟老师分享,老师也可以选择重要的背景资料供学生参考。

3、倡导发现式学习方法,提高课堂互动深度。

本课程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教材上没有单词表,也没有详细的句型讲解。教材附带一本单独的词汇手册,主要是供学生课外查阅。在每一篇文章或对话的后面给出了重要语法的例句,需要学生自己发现和概括语法结构。因此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内容、关注结构特征和使用语境,不必追求系统全面的知识讲解。笔者的具体做法是不先讲单词和语法,而是让学生首先基于已有的知识通读文章,推测和把握主要信息,然后将课文的新单词和新句型穿插于课文讲解中进行,新单词教学,以联想记忆的方式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近义词进行替换解释;新句型的讲解主要采用例句法,通过典型例句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和掌握语法。

4、合理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兴趣走向。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检验课堂的学习效果,每次上完课都尽量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后任务,并在下次课上进行检查,比如请学生结合某一专题开展资料调查,或是自己设计一句日语的宣传标语等,既不让学生因为沉重的作业任务而产生厌学心理,又能通过放其求知欲望,达到开发思维、拓展眼界的效果。同时,通过对这些任务的检查,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

除了每次上完课根据情况随堂布置的小任务,还有几项固定的课外任务。一是每上完一课会听写单词;二是每篇课文都要求录音,重点熟读每一课的会话;三是课后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

5、师生合作,做好课后总结。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好语法重难点,每上完一课都会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部分课文的课后总结,在课堂上通过PPT进行发表。实践证明,学生制作的PPT活泼可爱,总结的内容反映了他们的真实水平,便于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学生发表总结时,老师和其他的学生可以随时提问,共同讨论。经过老师指点以后,学生需要再次完善PPT,最后将PPT上传至群共享。通过自己总结语法,学生不仅学会怎样查阅资料和处理信息,而且学会怎样用日语制作PPT,展示并分享学习和研究的成果。

三、成效与反思

通过本学期教学改革实践,学生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上课敢用日语大胆发言,会用日语做PPT展示,也能自觉完成每一课的录音并按时发至笔者的邮箱。学生网上评教给出了满分,说明学生对教学总体上是认可的。

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优点在于注重学生习惯和方法的养成,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缺点在于课外任务较多,需要学生合理安排好业余时间。因此,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笔者要注意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适量的活动内容,同时还需要积极探索多样有效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彭瑾,徐敏民.『JF日本語教育スタンダード2010』与我国日语教育改革[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3(2).

9.翻越远方的大山教学反思 篇九

一、总体感受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我校提出的“一线四步”模式展开教学。紧紧围绕刘翔的“努力——进步——成功”为线索设计环节。通过关键词“遥不可及”、“站在山脚下”、“翻越了大山”,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到了刘翔成功的两个要素:顽强拼搏与不断累积的自信。

二、反思各个环节

1、自读积累环节。

课前我让学生积累了有关“志向与坚持”的成语和名言,教学伊始先让学生汇报积累的情况,教师再提供自己搜集的成语和名言,让学生再记忆。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把积累的成语和名言运用到学习中。当刘翔摔倒时用名言鼓励他,当刘翔成功后用成语赞扬他,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能力,同时领悟成功离不开自信与坚持。

2、导读达标环节

“一线四步”模式强调以读为主线。课堂上,我采用指名读、默读、男女生分读、全体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多种朗读形式,充分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翔成功的原因。从而使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得到突破。

3、读写训练环节

为了使学生对知识能够活学活用。课堂上,我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读写训练题——刘翔能超过约翰逊,这与他坚持不懈的训练分不开,可是课文中没有对如何训练做介绍。因此教学第二部分时,我启发学生想象刘翔是怎样艰苦训练的,使学生把想象与表达结合起来。通过反馈,学生都乐于表达,有几位学生还能用上比喻修辞手法,把语句表达的十分生动。有的说:“狂风暴雨中,刘翔像一只搏击风雨的海燕。”有的说:“烈日炎炎下,刘翔像沙漠中的一株仙人掌。”

有的说:“寒冬腊月里,刘翔像傲立风雪的寒梅。”……在表达中,反映出学生对刘翔不畏艰难、坚持训练的品质已经感悟到了。

4、阅读推介环节

课文讲述刘翔如何一步步获得成功,这与他认定目标、永不放弃、自信坚持分不开。像这样的人物、这方面的故事还有很多,以前读过一篇短文——《登山人》,短文就属于这种类型。好不容易在电脑上找到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把它定为课内阅读再合适不过了。课堂上,学生读了短文,了解了三个登山人不同的做法、想法,明白了要向第三个登山人学习。这样,就使学生从中再次受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品质的教育。

三、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刘翔成功的第二个要素——不断累积的自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大山,让学生根据刘翔梦想一步步的实现,完善板书,标示出不同时间里刘翔所取得的成绩与进步,直至翻越大山。在这一系列过程中,究竟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刘翔?学生要感悟一种怎样的精神?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刘翔精神的感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表述,学生表达的词语都不错: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勇于挑战、敢于超越……

四、教学准备

课前我下载了刘翔战胜阿兰.约翰逊的比赛视频,在教学最后一部分“翻越大山”时相机播放,有利于学生体会刘翔成功的不易与成功后的喜悦之情。而《超越梦想》伴奏乐曲的穿插,烘托了课堂气氛,再一次将课堂推向一个高潮,师生配乐朗读,此时的学生已不再是学生,教师也不再是教师,全都成为了观众,体验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10.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教学反思 篇十

树德中学外国语校区李解

教学设想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就是要广大初二年级的学生有大量古诗词的积累,我想换个角度用一个较为新颖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积累来编辑一本叫“古诗苑漫步”的“古诗集”形式,人人争当小编辑,参与到这本“古诗集”六个章节--分门别类辑古诗、诗情画意品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诗中有趣赏古诗、一展歌喉唱古诗、心灵手巧用古诗的编辑过程中来,用自己的积累、热情、才华让这本“书”变得更绚丽。

活动目标

1、通过编辑古诗集,让学生体会到活动过程中的快乐。

2、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趣,加深对古诗博大精深内容的理解。

3、了解诵读品赏古诗的方法。欣赏古诗吟唱,陶冶心灵情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激趣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想当编辑吗?

学生:想。

学生:不想。

老师:不想的同学没关系。今天,老师将让你们有一次全新的体验,想当编辑的同学,绝对会过足“编”瘾,不想的同学,将从此爱上编辑,狂热地喜欢上这个能充分展现自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职业。

二、出示本次活动的目标和形式:

活动命名:人人争当小编辑活动内容:编辑“古诗集”

1.诗集名《古诗苑漫步》2.前言(导语)待修订

3.目录

第一编分门别类辑古诗第二编诗情画意品古诗

第三编声情并茂诵古诗第四编诗中有趣赏古诗

第五编一展歌喉唱古诗第六编心灵手巧用古诗

4.编后记(课堂总结)说感悟5.装帧设计见封底

活动方法:分男女生两大组竞赛,互计参赛人次数,人次数多者获胜。

奖励方法:集体奖优胜组获得“最佳编辑参与奖”

个人奖参与次数前两名者荣任本书主编、副主编

三、活动过程:

前言:

有请本班课代表为本诗集致导语,为本次活动致开幕词。

语文课代表:

同学们,众所周知,中国乃一诗之国度,诗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更是浩如烟海,在华夏文明中蔚为壮观。辉烂的华夏文化,不仅仅是飘扬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串串悠远驼铃,不仅仅是四大发明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铿锵步伐,也不仅仅是万里长城屹立千年的永恒丰碑。在华夏文明璀璨耀眼的星空中,更少不了的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所谱写的一页页典雅华章!

在那里,我们可以领略到长江“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博大,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泰山“一览众山小”的雄奇。在那里,我们能够聆听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路历程,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文人气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圣人情怀。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去接受一次美的洗礼。(一)分门别类辑古诗

1、诗中有植物。

①人闲( )花落,夜静春山空。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 )花始盛开。

③岂不罹凝寒,()有本性。④明月( )间照,清泉石上流。

⑤竹喧归浣女,( )动下渔舟。⑥荷叶罗裙一色裁,( )向脸两边开。

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花开。

2、诗中有动物。

①柴门闻( )吠,风雪夜归人。②千山( )飞绝,万径人踪灭。

③意欲捕鸣( ),忽然闭口立。④时时闻( )语,处处是泉声。

⑤江上往来人,但爱( )( )美。

⑥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 )( )四五声。

⑦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 )( )深树鸣。

⑧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 )惊不应人。

3、诗中有色彩。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 )水东流至此回。

②等闲识得东风面,万( )千( )总是春。

③千里莺啼( )映( ),水村山郭酒旗风。

④千里( )云( )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⑤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 )( )柳色新。

⑥接天莲叶无穷( ),映日荷花别样( )。

4、诗中有地名。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

②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

③()()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④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近酒家。

⑤已破章邯势莫当,八千子弟赴()()。

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五十州。

5、诗中有成语。

指出下列成语来源于什么诗歌名句。

①不拘一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②怒发冲冠(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③青梅竹马(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④心有灵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⑤柳暗花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⑥人面桃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⑦春风得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6、诗中有哲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道出了只有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道出了此事自古难以两全的道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道出了新旧更替是规律的道理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道出了忧愁宜解不宜结的道理

(二)诗情画意品古诗

1、画中有诗:杜牧《清明》、贾岛《寻隐者不遇》、叶绍翁《游园不值》、曹植《七步诗》、陶渊明《饮酒》、孟郊《游子吟》。

2、品味名句。

以上我们欣赏了几幅诗配画,感到相映成趣,美不胜收。你想成为一名中国画的写意高手吗?请仿照划线句说出你读出的画面:

我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中读出了色彩美--“孤烟”是白色的,“落日”是红色的。

我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中读出了

(三)声情并茂诵古诗

配乐诗朗诵李白《行路难》、马致远《天净沙》、李煜《虞美人》

根据课堂临场情况采用学生试读、小组竞读、生生互读、教师范读、全体齐读的朗读方式。

(四)诗中有趣赏古诗

1、诗中有谜语。

出示诗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请学生猜诗歌歌咏的是那种植物和动物。

2、巧改古诗。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你能否将这首诗改成一首五言绝句呢?

3、“诗”成“词”。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能否给这首诗加上适当的标点,让它形成一首优美的词呢?

4、诗中有“文化”。

①清高鼎有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中“纸鸢”我们称作什么?

②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为民间什么节?我们称“茱萸”为什么?悬挂门前有什么说法?

③流行歌曲中《涛声依旧》中有句歌词“月落鸟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句歌词是依据哪首诗而创作的?

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请问这两句是歌咏什么花的?

5、诗中有“科学”。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诗和地理上何种现象有关?另外,“平地三月花,深山四月花。”为什么平地与深山中开花时间不同呢?

(五)一展歌喉唱古诗

名家选段欣赏:《满江红》、《虞美人》。

邀请同学献唱。

音乐课代表领唱。

全班同学参与齐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心灵手巧用古诗

1、初试身手--用诗词解读以下话题,小组选题合作完成。

要求:构成排比

话题:生命、友谊、爱、潇洒、思念

例: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

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

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幸福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追求。

2、大显身手--学生习作(第二课时)

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习作,点评代表性作品。

四、课堂总结:

你对这次活动有哪些感悟?请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示例:漫步在古诗苑,我发现古诗中有鲜花的芬芳,有碧草的青绿,有蜂蝶的翩翩起舞,有鸟虫的嘤嘤成韵,我以生活在诗的国度而自豪!

教师寄语:亲爱的同学们:珍贵的灵芝深山里栽,美丽的珍珠大海里采,假如你要当诗人,请到编辑部里来。你们所辑录的古诗句,都是珍贵的灵芝,美丽的珍珠。希望同学们今后继续采珍探宝,让灵芝发出灵气,让珍宝绽出异彩!现在,我们已将这次活动展示的内容编辑成书,同学们都是出色的小编辑。

颁奖仪式:宣布获奖名单,集体奖获得者----;个人奖获得者---、---。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们!最后,让我们共同铭记这本非常特别的书,一起呼唤这个书名吧,她就是--《古诗苑漫步》!

五、出示本次活动编辑诗集的封面:

本“书”编辑:

树德中学外国语校区

初级四班全体学生

本“书”策划:

树德中学教师李解

教学反思

一、构想缘起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项全新的内容第一次被写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并以课程的形式走进了语文教材,如何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已成为课改实验中着力探讨的问题之一,八年级下第五单元《古诗苑漫步》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性学习的平台,为我们教师也提供了一次如何进行这个课题的探索机会和难得的实践尝试。

先看看教材,教材的导语热情洋溢地赞颂了诗在中华文明中的特殊地位,并直陈漫步古诗苑,即接受美的洗礼的教化作用。同时,教材还提供了三个层面的设计:分门别类辑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后面还附录了“‘唱’古诗”这种别致的方式,并还举了一例加以说明。很明显,教材仅只一个轮廓而已,非常大体地给学生和老师一个大略的建议而已,如何利用本次平台和机会真正引领学生们在茫茫中国古诗苑林里来一次酣畅淋漓的体验呢?完全在教材的基础上给予具体化得过程?又觉得未免太单薄了些,缺乏让学生心动的东西。如何能激发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充分地调动起他们课堂参与的热情,甚至激发起他们展示表现自己的精彩和亮点呢?

再研究教参。洋洋洒洒的教参阐释说起来就是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要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诗词文化,接受审美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积累感悟,发展思维,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

同时,在看看我们初中六册的语文教材,尤其是九年级的语文教材,入选了很多文言文和古诗词,且入选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在难度深度方面较传统的语文教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提升,这就对今天的学生和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同时,树德中学的教育核心思想中就强调“卓越教育”,让学生接受审美熏陶,提高文化品位,让传统古典诗词浸润学生的身体并能让其闪耀出灼眼的光辉正好是“卓越教育”这种理念的应景。

于是,我想换个角度用一个较为新颖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积累来编辑一本叫“古诗苑漫步”的“古诗集”形式,人人争当小编辑,参与到这本“古诗集”六个章节--分门别类辑古诗、诗情画意品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诗中有趣赏古诗、一展歌喉唱古诗、心灵手巧用古诗的编辑过程中来,希望通过对古诗词不同形式的品析赏读演绎活动,消除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畏难心理,进而提高他们阅读学习古诗词乃至较长的文言文的兴趣。在主动参与中体会到漫步古诗苑的快乐,加深对古诗博大精深内容的理解,提升对美的感悟和文化品位。

二、教学所得

自我觉得,这是一堂较为成功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尽管实践有限,但是,无论从设计环节还是教学课堂都凸显出了许多亮点。教学完毕,也受到的听课专家和各位听课老师的高度评价。总体说来,对于此次综合性实践活动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得意之处:

1、设计出发点、活动课形式非常新颖。活动课却不说是“课”而是调动学生利用自己的积累来进行尝试当一次“编辑”的新体验。整节课分为六个环节却不说“环节”而说是一本书得六个章节,而师生共同进行的40分钟的活动课程却说成是在编辑一本叫《古诗苑漫步》的诗集。这让本堂课在未上之前就引发了学生不一般的认识体验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参与和学习的兴趣,并从心理和思想上做好的进行一次“新”的心灵远足的准备。

2、课堂导入新颖巧妙。首先,教师以步步深入的询问带领学生参与到“争当编辑”的新奇之中,然后让学生中最熟悉的同学--两位语文课代表登台亮相,以一番精妙绝伦、气势磅礴、至纯至美、绚丽隽永的文字引领学生进入曲径通幽、芳醇四溢的古诗苑,同时也是“这本书”最诱人迷人醉人的前言和导语。

3、课堂结束总结升华环节也是别致有趣。本课以让学生谈感受、老师寄语、颁奖表彰的形式进行课堂总结和升华,第一,引导学生对本次实践活动有了一次直观的情感体验,并在古诗苑营造的文化的氛围里有了一次口头语言的表达。第二,老师寄语既是对本次活动课的一个小结,又对学生进行了鼓励提出了希望。第三,颁奖仪式既是对课前设计的一个很好的呼应又是最后对学生兴趣的再次激发、对学生荣誉感、自豪感的的极大满足。最后再出示本次“编辑”成果的封面,为这本“书”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也为这堂课画上完美的结局。

4、学生参与达到了最大化。六个环节,既层层递进又互有交叉和包融,有些内容和环节非常简单,这就创造了学生发言和参与的最大可能。并且,课堂采用了生生竞赛、小组竞赛的方式,竞赛中,学生的获胜的欲望被大大地激发,全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一浪高过一浪。由于各组都不甘认输,他们抢答,不但学得快乐,而且学得也快,课堂容量大大的增加了。整节课统计下来有四十多人次发言参与,学生发言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多。即便是平时上课从不敢举手发言的杨森若同学也登台朗诵了(即便是声音小、即便是读错了字,我从心底替他高兴),张羽嫣和熊超同学声情并茂、大气磅礴的《天净沙》《行路难》朗诵,更是把活动推向了一个小高潮;尤其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品古诗和唱古诗的环节,王韵茜同学和李洁同学竟然有了“我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中读出了线条美--‘孤烟’是直线,‘落日’是弧线;我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中读出了层次美--“落日”是远景,“孤烟”是近景”的体验;范伊尹和张羽嫣两位同学居然能够声情并茂地演唱起了《长相思》和李煜的《乌夜啼》,在她们的感染下全班学生异口同声热情洋溢地唱起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极大地激发和保护。

5、活动课也充满了读书声。古之学校,诵读之声不绝于耳;古之读书人“口舌成疮”日诵不辍;古之贤者早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深刻阐述。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其他的语文活动课都应该让课堂充满朗朗读书声,师生不但要读,而且应该大声地读,快乐地读。本次活动课,声情并茂诵古诗的第三环节,师生们就在几曲美妙贴切的音乐背景下动情地诗朗了诵李白的《行路难》、马致远的《天净沙》、李煜的《虞美人》,而且根据课堂临场情况采用学生试读、小组竞读、生生互读、教师范读、全体齐读的几种朗读方式,在朗朗的书声中,让学生去体验、感悟、接受熏陶。

6、教师的角色定位恰到好处。综合性学习应让学生唱主角,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参与和评价总结。执教者在学习活动中对自身角色把握准确,以“平等中的首席”参与活动,并用自己声情并茂地吟诵给学生以示范和引领。

7、整节课课堂展示自然、真实,清新、脱俗。避免了想有些所谓的公开课、展示课为了所谓的“学生为主体”教师几乎不起什么作用不参与,完全把“主动权”放给学生极大的“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前做下大量充分的“准备”从而把“公开课”弄成“表演”课、“展示”课、“戏剧”课;让堂课停留于表面的热闹和繁华以此来满足听课老师的视觉和味觉。

总之,本次综合性学习贴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实际,凸现了自主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体,学生在自主合作、兴趣盎然的情境中积累了古诗词知识,陶冶了思想情操,发展了语文能力。

三、教学遗憾

当然任何艺术总会充满遗憾,本次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的教学也不例外,由于种种原因这堂课也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由于课堂时间仅只40分钟,每个环节之间的推进速度有些“赶”,以至于有些环节还稍显单薄,进行得不够充分,比如品古诗学生发言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领悟环节、诵古诗的学生朗读环节如果还能再充分一些,学生对古诗词意境韵味的感悟会更充分深刻些,课堂教学的效果目的就会更凸显。如何更科学有效地处理强大的课堂容量和教学时间的关系,是我今后需要重点探索反复实践的重要课题。

2、教师在处理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的转承衔接的艺术有待继续加强和锤炼。因为教学内容共六个板块,含量还是很大,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衔接语言的打磨还不够就显得有些仓促和粗糙,尤其是诗歌教学课,就更应该有美与诗意的语言贯穿于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部。

3、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准备中有些细节还考虑不够完善。比如在“诗情画意品古诗”的环节,根据图画让学生说出作者、诗名,由于两幅图非常相似,PPT投影学生对两幅图片的差异看得不够清晰,图片及材料的提示性又不够以及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不够到位等等方面的因素以至于让学生当堂并没有对两幅图画产生强烈而清晰的感知以致教学环节一度受挫,这都是我在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引以为戒,注意细小环节的打磨和考量的经验教训。

4、教师在遇到突然问题时候的引导和处理要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去考虑。比如在“诗中有趣赏古诗”的环节设计的问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请问这两句是歌咏什么花的?对未曾涉及或没有对这首诗歌有积累的学生而言他们是很难回答出这个问题的,换句话说这个问题就相当于不太合拍的废题了,幸好老师有了“我们小学曾经学过一首诗,诗中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名句,这里也有‘暗香浮动’的语句”的点拨,才让学生“恍然大悟”,也就是说,要注意问题的指向性,教学设计环节应更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是我以后教学实践需注意的问题。

5、有些学生的发言的确精彩,但是由于它是即兴生成的,往往说过听过就忘记了,不利于永久牢固地记忆,这对于课前没有积极参与活动准备的部分同学以及还有少部分参与有些被动的同学来讲,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就课堂收获而言不大。如何最大可能的让每个听课的同学都能尽大可能地有所收获是我们每一个中学教师不断追求的虽然有些理想化的但有不能不追求的境界。

6、整堂课教学设计的环节中略微少了些对学生思维的积极诱发。因为是抢答或必答,学生答的都挺快的,加上有时学生很激动,这样就影响了听的效果,如果再安排个速写题,我想学生的收获会更好。

另外,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对一些学生的发言的点评还不够精道巧妙,活动结束时间在把握上还是出现了小小偏差等等一些教学背后的问题都还值得我去总结和反思。同时,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学与教应当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时代的变革迫切地需要教学人性化、人文化、平等化。关注与学生的平等化的交流、人文化的对话、自主化的感悟,放飞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我在教学道路上至始至终应当沿寻的目标。

四、结束语

今天,在网络作品、大众传媒、文化快餐、极速消费等作为关键词的今天,我们的学生还会有心情与精力去品读古典诗词,感受一点古典,沾染一丝衣袂飘飞,远离红尘的宁静独特的文化气息吗?或许,我们,这群行走在思想的圣坛、还要去捍卫文化的尊严、经典的诗美的语文教师们的一大任务就是在教学中贯穿审美体验,教学生诗意优雅且快乐地生活、思考,引领学生走近古典,关注古典,感悟古典,诗意且优雅地活着!

上一篇:平安校园申报下一篇:以生活小镜头为主题写一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