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研究论文

2024-11-11

文化艺术研究论文(8篇)

1.文化艺术研究论文 篇一

摘要:粤北位于岭南山地的中段,是广东客家人的居住地之一。

这里盛产茶叶,有着极具地域特色的采茶民俗,丰富的茶事活动充分展现了当地茶农淳朴自然的生活风貌。

本文通过对粤北采茶民俗及茶文化艺术形态的介绍,以期对民族传统茶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粤北;采茶民俗;茶文化

粤北位于岭南山地的中段,是广东客家人的居住地之一。

这里风景秀丽,景色怡人,是茶叶的盛产区。

他们整日在山间劳作,与自然亲近,形成了善良淳朴、勤劳勇敢的性格特征。

茶农们在种茶、制茶的劳动过程中,也创造出了一系列与茶有关的艺术活动,例如茶采曲、采茶舞等表演形式,既丰富了当地的茶文化,也凝聚了丰富的艺术财富。

粤北采茶民俗中的采茶曲不仅唱腔优美,而且充满了生活情趣及浓郁的客家风味。

粤北采茶民俗在清代就有很多记载,采茶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

粤北采茶戏最初的曲调来源于赣南和闽西地区,之后又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极具特色的戏种。

由于这一戏种与当地的民谣在旋律与艺术特征上十分相近,粤北采茶民俗与赣南等地的采茶民俗也十分相近,因此,这一戏种很快地融入到当地社会生活中,虽然各地的采茶民俗的艺术特点十分相似,但是由于语言差别较大,茶文化艺术形态也各具特色。

粤北采茶民俗所运用的是当地的客家方言,演员们歌舞相伴,旋律活泼灵动,格调清新自然,与当地民众的生活现状十分贴近,因此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粤北采茶曲不仅提升了戏曲的艺术欣赏力,而且对粤北地方采茶文化的流传与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粤北采茶民俗特色

粤北地区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这里的茶农在田间耕作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茶事动作,充分展现出了茶农丰富的创造力。

在粤北采茶民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采茶歌,早期的采茶歌发展于赣南等地,无论是内容还是旋律上都极具传统民间特色。

从表现内容来看,采茶民俗中大部分描写的是山水风光以及茶农的劳作活动和感情,内容丰富而广泛,真实自然。

与此同时,还融合了许多当地的民间小调和山歌,丰富了采茶歌的曲调。

其中最具代表的采茶歌是《采茶谣》,这也是最早的采茶曲之一。

粤北采茶民俗中包含了许多茶文化历史,其中刻画了不同的人物思想与心情,在采茶民俗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牡丹调》。

《牡丹调》是粤北采茶曲中最具音乐表现力之一,也是采茶调北路曲调的重要唱腔,在许多流传甚广的采茶民俗中都有广泛运用。

在采茶戏《卖杂货》中,仅《牡丹调》一个曲牌就唱了25分钟,可见此曲牌运用之频繁。

在20世纪80年代,地方采茶民俗的发展日渐繁荣,人们对于茶文化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粤北许多现代采茶民俗都被不断挖掘出来,即使是当前网络繁荣发展的时期,

采茶民俗也被运用到各种场合中,由此可见,粤北采茶民俗有着强大的表现力,极大地提升了茶文化的发展。

采茶民俗面对的大部分是农村观众,反映的也大部分是农村题材、因此采茶民俗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喜爱。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采茶歌和采茶戏的剧目和作品也越来越丰富,采茶曲的内容与旋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茶文化艺术形态的不断发展中,传统而古老的采茶民俗也被赋予了多样化的情感表达。

茶文化的艺术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其中细微的差别情绪也有了更多要求。

因此,在许多采茶民俗活动中,为了满足各种演出的需要,传统的采茶曲、采茶戏等艺术形式也不断变化,经过更多不同手法的处理,变得更加真实自然,进一步突出了茶文化的艺术特色。

在采茶戏《借婚记》中有一场描述的是乡长在得知集体婚礼是做假之后,为自己的错误决定而羞愧不已。

在这段采茶民谣中,人们可以从采茶活动中感受到古代茶事活动的重要地位,同时以茶入景,对人物了解更为深刻,不仅能够从中感受到茶的意境,同时也使观众更容易投入其中,感受到人物的心理变化。

采茶曲《寻梦》在采茶戏《人生路》中的运用,也充分地展现了主人公心事重重的内心活动,使人们对于独特地域的茶文化特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尤其是对采茶民俗的了解以及茶艺术形态的感知更为深刻。

2粤北茶文化的艺术形态

在粤北农村,广大群众对茶事活动十分喜爱,于是以茶事形态为原型,创作了大量的茶事艺术,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采茶民俗。

而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民俗来自于现实生活,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和小人物都编进了采茶民俗中,而其中所使用的动作和对白真实而自然,尤其是粤北客家话的运用,更加通俗易懂,活泼亲切。

粤北茶文化的艺术形态极具地方特色,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夜偷寒衣》里,主人公不想做衣绣花,却不得不做,她边做边唱:“手拿绣花针,像有七八斤,打开花样看,横竖一大捆。

绣龙不像龙开口,开口就要咬死人”,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当时的心情,很有趣味。

除此之外,在对一些采茶民俗中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有较严格的要求,所以,在采茶文化的艺术形态上也要做到动作语言的准确和清晰,要熟练掌握其文化特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现茶文化语言,发挥其内在的情感诉求。

茶文化与艺术的结合也是丰富多样的,采茶民俗包括了广泛的茶事表演活动。

从茶事活动的表演到采茶戏曲的演唱,是采茶民俗最常见的形式。

由于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茶艺表演形式,人们将日常生活中的片段与对话都编入了民俗之中,例如采茶曲的演唱伴奏等,演员们可以单演唱,也可以搭挡演出。

这些演唱中会有衬词衬句,能够使演唱的`气氛更加欢乐,以此来突出不同的角色,达到丰富的艺术效果。

在采茶民俗表演中,有许多说唱的表演,风格也很丰富,这些表演生动地展现了客家语言的浓郁特色,不仅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而且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受。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将方言融入到采茶民俗中也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因此,极具特色、幽默诙谐的地方语言使茶文化艺术更加隽永深长,使观众能够从中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丰富的人生哲理。

3粤北采茶民俗的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和丰富,茶文化的发展与民俗的融合越来越紧密。

在采茶民俗中,茶戏和茶舞等表演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配合不同的情境,无论是韵律还是内容风格都是丰富多样的。

采茶民俗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采茶歌舞的发展也是如此,从表现内容方面看,采茶歌舞大多描写的是茶区的山水风光和茶农们的生活劳作。

在粤北采茶民俗中,采茶歌舞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有器乐伴奏,有歌曲伴唱,这种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更易于观众接受和喜爱。

在茶文化艺术形态中,粤北茶农们在摘茶采茶过程中的动作与形态,以及在劳作中传唱的茶歌,与当地的民俗结合在一起,发展成为了一种极具艺术表现力的“茶篮灯”,

这种表现内容主要是表演者要身穿采服,挎着扇子和竹篮,表现与茶相关的活动,例如上山、下山、种茶、摘茶等,这种形式主要是地方采茶民俗极具茶事知识的人来展现。

比如《小卖杂货》里的民俗特色,整个人物的动作显得更加活泼生动,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粤北采茶民俗中,有许多艺术类别都需要运用独特的表现形式,使采茶活动更具艺术表现力。

在粤北民俗中,由于采茶歌舞的艺术特点丰富,内容形式十分贴近百姓生活,富有生活情趣,因此也充分地展现了茶农们的劳动生活。

这些来自于生活中提炼的表现形式,格调清新,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4对茶文化艺术发展的建议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将茶文化融入艺术范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茶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粤北采茶民俗的发展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在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中,茶文化艺术形态从最初的单一发展到后来丰富多样,内容广泛的题材内容,使茶文化艺术的表现力更为丰富。

无论是传统民俗还是现代民俗,茶文化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出于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对粤北采茶民族的关注,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可以为茶文化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以促进粤北民俗的传承和发展。

首先,茶文化艺术的发展要获得长远发展需要有一定的实力,即茶文化本身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使其能够在不同的艺术活动中加以运用,同时能够加强宣传影响,

将粤北民俗能够不局限于地域性,向外部延伸,让更多喜欢茶文化艺术的人了解这一民俗文化,通过广泛传播,使粤北民俗的运用范围更加广泛。

其次,在实际推广时,虽然使用的是当地的客家方言,但是仍然要运用规范的字音,不能破坏了民俗的艺术特色,从全新视角来解读粤北民俗文化。

在茶文化艺术发展中,民俗特色发挥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在各种茶艺表演中,要充分展现民族茶文化的影响力。

最后,要重视粤北民俗的科学发音,虽然采茶民俗来自于传统民间,但应从理论上加以科学规范,建立正常的认知概念,在科学的指导下展现出粤北采茶民俗和民族茶文化艺术浓浓的地域韵味。

综上所述,粤北采茶民俗作为地方茶文化艺术形式,充分形象地展现了当地茶农自然淳朴的生活风貌,通过对粤北采茶民俗的特色分析,不仅能对中国传统艺术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对于促进中国传统茶文化传承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许讲真.汉族民歌润腔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傅瑾.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文化艺术研究论文 篇二

一、民间文学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 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这些民间文学无疑给我国动漫事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题材。所以, 中国动漫艺术在创作过程中会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 艺术风格和类型就会趋向民族风、文化风, 动漫的情节也会根据民间情景进行编排。动漫电影和民间文学有着密切关系, 动漫作品题材的来源就是民间故事。例如:国产动画《花木兰》就是根据民间故事花木兰从军改编而来, 动漫情节也和故事情节相似, 也展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和打败匈奴人的英姿;又如国产动画《宝莲灯》, 这部动画片是我国动漫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 不仅国内外动漫行业的专家对其评价很高, 而且这部影片也很受国内人们的喜欢和追捧。其故事情节也是完全跟民间传说相同, 展示了沉香救母的艰辛, 最后也是孝感动天, 母亲获救。还有许多动漫作品也很有特色, 都是根据民间故事改编, 例如:《鹿铃》、《梁祝》等, 可见, 民间文学对动漫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 动漫艺术的许多优秀作品的题材都是取之于民间故事。如图1所示就是《鹿铃》中的动漫画面。

民间文学是动漫作品的主要题材, 动漫作品尽管使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进行创作, 但是其主题还是不脱离民间文学的内涵的, 通过刻画人物特点来批判和揭露社会现象的, 从而让影片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我国文学具有群体性、传承性和口头性等特点。这样就造成了民间文学有很强的集体主义精神, 表达中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批判社会的丑陋现象, 这些民间文学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所以, 动漫艺术在创作作品时也是看中了民间文学的价值观, 在动漫表现中也是加大了渲染力度, 让动漫作品有很强的教育价值。

二、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一直是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对人们的行为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所以, 其艺术创作也具有儒家气息, 这与西方的动漫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以动漫作品的画面为例, 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动漫电影中有很多空间变化图像和跳跃的画面, 而我国动漫电影的画面自然, 彰显艺术气息。又如, 西方的经典动漫电影《猫和老鼠》, 画面中猫和老鼠的动作很多, 还有很多外力因素。而国产动漫电影《山水情》画面特点是凸显自然气韵, 重在表达儒雅之风, 这与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关, 在动漫作品的创作中有着独特之色, 给人们带来一种很深的意境。下图2就是《山水情》中的画面。

我国的动漫作品还有一些鲜明特点, 例如, 国产动漫在情节安排中会加入悲喜因素, 但是却很少会有大喜、大悲情节, 主要表达的还是美好的事物和精神, 所以, 动漫作品的结局还是会很圆满, 让群众很满意。例如, 下图3动漫大作《金猴降妖》就是很好的代表作。

儒家思想是我国的文化发展产物, 它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这就造成了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都与儒家思想有关, 有很多作品就是儒家思想的传承, 这样动漫作品在进行创作中就不可避免的会借鉴表达儒家思想的文学作品, 情节设置中有儒家思想内容也是非常正常和常见的。

儒家思想并不就代表着老思想、旧思想, 其坚持的精神也是值得新时代人们学习的。所以, 艺术家利用儒家思想题材的文化作品进行动漫创作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我们从小学就学习过的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就是表达以貌取人是极其错误的, 而创作者把这篇文章用水墨画的形式制作成动漫作品, 可以形象的表达出事物的内在和外在的不同之处, 也告诉了人们坚持就能成功的理论。

在中国的动漫作品, 其传达的思想与儒家传统文化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为这样的传承关系使得我国的动漫事业从出现的那一天起就深深的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在这样的文化因素的影响之下我国的动漫艺术创作者探索出了一套我国独特的创作风风格, 在作品中人物的对立是非常明显, 通过强烈的对比将人物的善良凸现出来, 暴露任务的凶恶, 以此来教育示人。这样的思想文化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动漫创作以弘扬传统的美德, 积极的阐述真善美, 让观众在观看作品的同时能够接受道德的宣扬, 这是我国动漫作品艺术风格的重要特征。

三、民间艺术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文化越悠久, 沉淀的文化底蕴就越丰富。例如, 我国就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 在动漫艺术创作中就有很多艺术表现方式和手法, 像皮影、年画、剪纸等都可以融入动漫作品中, 这样可以丰富动漫作品的表现力, 让动漫艺术表现的更加生动、形象。而对于创作者来说, 如何把这多种表现形式更好的进行结合才是其研究的重点, 只有真正的做到民间艺术和动漫艺术的融合, 才能保证创作的动漫作品不与时代脱节, 才能表达出新时代的特征。目前, 我国从事动漫艺术创作的工作者都在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有所突破, 让我国的动漫作品不仅具有民族特色, 还不脱离时代特征。

如剪纸, 这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一项手工艺术, 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剪纸艺术是我国民俗发展、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承下的重要产物之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最终形成的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剪纸艺术在我国不同的时期表现出的文化特色是不同的, 因而对于历史考证研究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同时也是我国动漫事业所依托的重要文化元素。《猪八戒吃西瓜》就是我国剪纸动漫的开山之作, 受到了极高的赞誉。剪纸动漫艺术形式只能在平面上表现, 因此观众视觉上只能感受到正面与侧面, 而动漫人物的动作及形态的变化都是通过皮影戏借鉴而来的, 使得动漫人物可以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结论

文化需要传承, 但是这并不是口号, 而是需要深入的探究, 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需要用现代的科技、现在的思维来服务传统的文化, 对传统文化进行时代的解读, 并能够与市场融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局面。对本土文化进行传承的目的是为了使我国的动漫产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但是继承不代表完全的模仿, 如果只是把传统文化的表层内容展现到动漫作品中而不是让这些传统文化与时代接轨, 那么我国动漫的本土文化基因则永远不会出现。如果仅仅是将我国的水墨画、皮影、剪纸艺术中的形象进行复制的话, 那么我国的动漫产业也永远都是模仿而无法创新的。因此对传统文化的集成不能流于表面, 需要的是对精髓的继承。

参考文献

[1]余孟杰.中国传统艺术造型元素在动漫角色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7.

[2]邓强.海纳百川——关于中国动漫艺术风格的思考[J].当代艺术, 2012, (03) .

3.社区群众文化艺术创作活动研究 篇三

关键词: 社区;群众文化;艺术创作;活动

一、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的形式

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自发性的,这类创作活动往往是有其深远的地方传统原因和很多方面的现实社会原因,大多出于自娱自乐的目标,进而把文艺创作当成静以修身的高雅文化活动形式;二是外部力量发动起来的,它们往往是政治方面的原因,由于它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而备受瞩目,在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和文化部门的组织辅导下繁荣兴旺。有理想、有目标的文化工作者,则自然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积极投身于歌颂时代前进的文艺创作活动,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军营和校园生活的最前面,源源不断的创作出优秀作品,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需准确把握文化发展新趋势。

二、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开展方式

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属于群众文化的范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约的不断改善、对外开放的不断增大,文艺观念、文艺塑造方式、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形成都发生了巨大地变化,文艺的生产、服务、传播和消费形式日益剧增。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的组织发展,要努力坚持“在普及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在有效提高的指导下普及”的方针,以作者的作品理论实践为活动基础,通过培训和辅导、组织演出、开展讨论来达到壮大文艺创作团队、提高作品的质量、增强专业素养、发挥社会功能的目的,引导和推进群众化文艺创作活动的健康发展。

(一) 培训辅导:要积极发挥出文化馆专业人员的优势,要配合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多方面地举办各类培训班,采用讲座、示范、辅导等方式,培养学员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各种体验、激发和培养各种审美情感,逐步累积文艺创作源泉和精神毅力,练习文艺创作境界;引导他们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带着有感情地心去观察事物,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时刻留意着一点一滴可给文艺创作和触发情感的材料,启发他们借景抒情、以情创造,用艺术的心灵创作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二)组织展演:首先是在民间,举办各种形式的展演活动,为文化工作者提供展现自己发挥自己文艺作品的机会和平台,促进作者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其次是要以节假日为良好机会举行展演活动,使文艺作品有更多的机会与大众见面,不断增大活动的影响力,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另外,应对优秀文艺创作作品的获奖者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来增强作者的荣誉感和竞争意识,还有积极感,激发作者对文艺创作的热爱,然后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提高作品的艺术质量。

(三)开展交流:第一是成立团队模式,开展经常性的技术交流、文艺作品评论、资料分析等一系列的研讨活动;其二是组织文艺创作者前往外地参观各级演出、参加理论讨论会,以拓展视野、达到境界、吸收艺术创作的精华,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文艺创作活动的社会本能

群众文化是一种复合性的意识形成和传承人类文明的传播,它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促进的影响。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作为群众文化的一种艺术行为,其活动过程必然会产生各方面的社会本能:第一,娱乐审美功能,参加活动者本身就是以自娱自乐的方向和自由轻松的心态参加的,在业余时间消除疲劳、调节精神、得到快乐的享受;他们通过直接的生活感受和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而创作出美好的画面、群众喜闻而乐道、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文艺作品,通过演出的形式给人们带来最美的视觉享受,使文艺创作作品充分发挥出欣赏极佳审美价值观念。第二,宣传教育功能,能使群众把科学的思想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生活实际中去,使群众对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技术方法有了新的认识,逐步地向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方向迈进,为推动科技进步、对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让全社会摒弃陋习、树立新风,共建科学文明健康的新生活.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它还是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因而,以德育人,把教育融入到德育之中,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成果。第三,文化交替功能,文艺创作人员在参加培训学习过程中,得到文艺辅导的传、帮、带或专业教师的耐心辅导,从而掌握技能并尝试文艺创作、参加文艺演出,从中出好的作品,出优秀的人才。正是群众广大的参与文艺创作活动,才使得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得以继承、发展和传播下来。

我们深信在党和政府提出的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开创新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指导下,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社区群众性创作活动必将更加蓬勃向上、精益求精,如虎添翼。

参考文献:

[1]李振华.如何更加深入的了解文化交流的涵义[J].艺术与投资,2010(02).

[2]王智鷖.中国风的文化成因探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3).

[3]张爱国.深入推进改革 促进文化发展[J].政策,2010(02).

4.临潼文化风俗历史研究之丧葬文化 篇四

中华傲气振长空,万里江山青史中。自古长安帝王象,不论秦俑与华清。

在陕西这片厚重历史的土地上,蕴涵着丰富的土壤,连丧葬文化也拥有别的特点,临潼便是其典型代表。

在奴隶社会,贵族去世往往会屠杀奴隶以殉葬,这种血淋淋的方式在秦汉之际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俑代奴陪葬。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丧葬的礼仪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旧社会,丧葬礼俗在人民生活中一向占有重要的地位。本区风俗,养儿防老,在民间,孝道根深蒂固,经久不衰,后辈对长者的丧葬、悼念竭尽全力,极为隆重。

备棺

一般年岁较大的老人,子孙都要提前为其准备好寿棺。棺料以柏木为上,松、桐、杨木次之。早年棺木多为纯色,现有漆红色、黑色者且雕花刻字。寿棺做成后,要宴请亲朋好友,收受贺礼。晚辈要给老人磕头,给木匠磕头、送花红,俗称“扫木”或“贺材”。

穿衣

老人临咽气时,儿女要给其穿好寿衣,扶坐在矮凳或炕桌上,待绝气后在口内放一枚穿线的银钱,称“禁口钱”,即死者面见阎王的第一份礼物。寿衣一般为单数,7至9件不等,上衣有贴身衬衫、棉袄、罩衫、大衣等,下身有衬裤、棉裤、罩裤等。

停床

老人咽气时,要烧一只纸扎的彩马,称“接气马”,绝气后,头要朝门仰卧,身下铺设与死者享年同数的谷草,称“岁数草”。亡者脸盖白纸,脚绊红绳,身旁拴一只公鸡,称“守丧鸡”。人死亡时,忌身边无人,忌直接死在炕上,否则为“背冷炕”,被视为下场不好。

报丧

待遗体停好后,主家派人或孝子专程告诉死者舅家或娘家,然后派人分别通知其他亲友。孝子到亲戚家报丧,要跪在大门外,隔墙告知,不能直接进门。其他报丧者无此规矩。

戴孝

从人死亡之日起,五服以内子孙辈均要披麻戴孝。亲生儿女和长孙要穿孝袍、系麻绳、戴拉孝,以白布漫鞋面,手执“哭丧棒”(上方下圆,齐心间高低的杨木或柳木棒制成),谓重孝。其他亲属有的穿孝衫、戴孝帽,有的只戴孝帽。在为亡者“攒三”之后,次要亲戚均可换孝(脱下孝服),女儿可在周年后换孝,儿子与儿媳则必须在三年后方可除孝。

入殓

人殓即移尸人棺。人亡故之后,一般在第二天入殓,身下铺红色绸布或棉布做成的褥子,脸面盖白纸,头下垫枕头(内装少量锯末).周围用锯末包填实,以防抬棺时尸身移动。亡尸忌见天日,如隔屋人殓,尸身出门时,上面须有遮盖物。人殓后,停人灵堂,忌猫、狗进入。

设灵堂 人亡后当日或活,设帐幔,供香供品。灵堂两边悬人纸马、童男童女、香火,点灯烛,摆献饭、献果、献碟。瓦盆或土盆。

出讣告

以亡者全体子孙名义将其死亡日期用大字书写,贴在木板上置于门外,意为告丧,同时也显示亡者子孙的阵容。

出纸

请阴阳先生用白纸凿刻银钱图案,用绳子吊上高杆,悬垂而挂,谓出纸,可代替“出讣告”。

凭吊

同族男女及亲朋好友前来灵堂吊唁,焚纸点香,以寄哀悼之情,称“烧纸”或“奠纸”。现除烧纸、燃香外,还要敬献挽联、挽帐、匾额、花圈等。

第二日即请匠工做纸案。帐内置灵牌、摆挂挽联,周围摆放纸金斗银斗。灵牌前燃冥钱、冥纸,供献馍、桌下放置烧化纸钱的

看茔地

人亡故后请阴阳先生选择墓地,为“看茔地”。当地人有“子孙出在坟里”的说法,所以对茔地的选取上非常讲究,多择向阳、利水,特别是风水好的地方为茔地。墓后要靠得实,墓前要有对应物,周围环境要好,或有绿水缠绕,或有青山环抱等。一旦选定理想的茔地,则可延续多代,逐渐形成庞大的祖茔。

打墓

均请邻里帮忙,或打土墓,或修砖墓。土墓墓穴一般宽1.2米,长2.5米,深3米。墓窑一般长约2.6米,高1.2米,宽L 2米。

出丧及下葬

下葬时辰由阴阳先生决定,多在卯时,即5~7时。亲友抬棺出门,孝子在前拉纤恸哭,由长子或长孙执“引魂杆”,在棺前号哭徐行。另有两人,一人提灯,一人提纸钱,边走边撒,名曰“丢买路钱”。沿途经过桥梁庙宇,要燃纸焚香,过官宾事还要行文祷告。途经民居时,主家均要在门前煨火送行,实为避驱晦气,以防鬼魂入户。

送葬队伍到达墓地后,阴阳先生拿出罗盘,测准方位,称“坐字”。所谓“坐字”,即下葬前根据亡者生辰八字及亡故时辰,查对一本叫《三吉》(永吉、象吉、协吉)的阴阳典籍,结合当地自然环境(风水),选取八卦中壬、子、癸、丑、艮、寅、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戌、乾、亥等24字中一个吉利之字坐之,如24字全不吉利(即山不利,约占1%),则不可立即下葬,须另选地方暂厝起来,待“山利”后再埋。如山利,坐字之后,再将棺材用绳索缓慢吊人墓坑,并由长子背棺材头,将其在绳索落地前放在阴阳所坐之字上,然后揭去棺盖,置于棺材一侧(只有柏木棺材可不揭棺盖,当地人认为一般木材容易腐朽压着尸身),点亮墓窑灯,孝子及阴阳先生撤离墓窑。向墓坑中填

土是整个葬礼中最悲痛的时刻,孝子们号啕痛哭,唢呐呜咽奏鸣,鞭炮噼啪作响,一般亲朋都会掉泪。填坑时,一孝子留在坑中,用土块封堵墓窑口,并用双脚轮换踏实虚土。墓坑填平后,再堆墓冢,将哭丧棒插在冢尾。哭丧棒与孝子数相等。第一排为子辈,第二排为孙辈,以此类推插棒。路人观看哭丧棒,便知亡者有几辈子孙,及各辈之人数。下葬后,坟后用土墼垒成小屋状,将纸活连同守灵铺草一起在坟旁焚化,子孙恸哭哀悼。葬礼毕后,来人从原路返回,接受主家招待。子女一连7夜或49夜都要在坟头点灯。领羊 新丧、三年或迁坟时,本家及女婿、外甥等亲戚牵一只或数只羯羊置于灵前,一个个分别以水淋湿羊头、羊背,由一人或数人说出亡者生前未尽之心愿,如羊抖动全身湿毛,水花四溅,则说明死者心愿已了,“领羊”成功。经反复淋水,也有极个别不“领”之羊,只好作罢。“领羊”后,众孝子叩头恸哭,表达哀悼之情。凡给亡灵“领”过的羊,一般不再豢养,或卖或宰杀作为供饭孝子不得食用此羊之肉。攒三 新丧者埋葬后第三天,孝子来到坟前烧纸焚钱。每人向坟冢攒三锨土,将锨放在地上(忌直接将锨递给另一人),围绕坟冢走一圈,称“攒三”。攒三时,换服的孝子脱下孝衣、孝帽,在火上燎一燎,并撕下一小块孝布烧掉,孝衣布便可作他用。

烧七

烧七即“过七”,从老人死亡之日算起,每七天作一个祭奠的日期,称作“烧七”。第一个七天叫“头七”,第二个七天叫“二七”,以此类推,直到七七四十九天的最后一天称为“尽七”。烧七时,孝子们要到墓前焚烧冥纸冥钱,恸哭一场,以示哀悼。此为小祭。

百期

死者亡故后100天,孝子要上坟烧化冥纸冥钱,或将死者亡灵请回家中祭奠。此亦为小祭,也称“百日”。

周年

周年分头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头周年、二周年皆为小祭,只是头周年规模稍大一些,但均只限于本家和出嫁的女儿等极近的亲属之间。届时,主家将亡灵请回家中,设立灵位,焚化纸钱,以表纪念。三周年最为隆重,一般都要过大事,搭设祭棚,请鼓乐手、阴阳班子打醮念经、呈献纸活、花圈等。旧时,家中有长者亡故时,子孙三年内不准身着彩衣,不行娱乐,不能酗酒,不许欢笑,表示有重孝在身,待三年孝满后方可恢复正常。现时,除三年内本家不贴红对联外,其他多不甚讲究。

打醮

民间老年人亡故或三周年时,多有打醮习俗。据说。打醮能帮助亡魂消除生前罪孽,早升仙界,又可使本土安宁,合家康泰。凡打醮.必请两班人马,即阴阳班子和响手(鼓乐手)班子,较隆重的还要请两名先生。

醮事活动的主角是阴阳班子,其成员大多5人左右,有身穿法衣、戴法帽、手持笏板的法官,有摇动铃铛主念经的教头,有身兼数职的司鼓、司锣、司铰、司钹、司笛者。若遇新丧,阴阳先生先看茔地,安排人员及时打墓,以便按时埋人,接着,一边做纸活(也有买现成纸活的),一边设坛起醮做法事。当地纸活主要有七星件、大团院等形式,有纸人、纸马、猪、羊、鹿、鹤、瑶楼、牌楼、大门、上房、厢房、天棚、墙子等式样,从七八件到数十件、上百件不等。打醮的程序相当烦琐,包括寨路、挂符咒、设神位、展像牌、清坛、扬幡、敬表、出榜、铺经、请神、迎供、泼散和早、午、晚诵经及设狱场、破狱、招亡魂、肃坛、送神、倒幡、谢土安神等等,一般3—7天。

当地阴阳先生通常所念经文有《解罪消愆皇经》、《消劫救世真经》、《佛说三藏经》、《大乘经》、《亡灵赞》、《十王真君宝经》等经、赞、偈、诰、咒等近百卷,数十万字,其内容大多劝善。最能体现道家“空”、“无”思想的经文当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打醮时所请响手班子,最少两人,多者可达七八人,有唢呐、祭呐、长号、二胡、鼓、锣、铰、钹等。阴陌每念一道经,每行一次文,响手班子必有一段吹打,相互配合,紧凑热烈。念念唱唱,吹吹打打,既是民俗,又具娱乐色彩,尤其是主祭的当夜,主角由阴阳班子转移到响手班子,其场面十分壮观。孝子及所有亲眷、晚辈通通跪于祭棚前的院中,唢呐手一边吹奏,一边在人的空隙间来回穿梭,俗称“游逝”。其间有人还横一条板凳或垒两条长凳,让唢呐手于吹奏间从上跃过,以增加祭奠的气氛,主家要送上一定数量的赏钱。孝子轮流进入祭棚行文叩祭,响手班子变换曲调吹奏,往往通宵达旦。村子里的人多来看热闹,主要为欣赏响手班子演奏的优美曲牌。当地打醮最常用的曲牌有《祭灵》、《吊孝》、《辞朝》、《皈依》、《抱灵牌》、《哭长城》、《终南山》、《柳生芽》、《柳青娘》、《山坡羊》、《三起三落》、《雁落沙滩》等,其曲调如泣如诉、忧忧怨怨、凄凄哀哀,动人心魄,催人泪下。其中《雁落沙滩》最为脍炙人口,各地均有吹奏,但曲调不尽相同。“先生”是官宾事的主角,最受人尊重。过普通事一般请两名先生,一人担任“通官”,一人担任“引官”,主要任务是撰文和行文。不请先生时,其任务由阴阳承担。早年行文均有固定程式,如子女祭父文、祭母文,多讲父亲的一生辛苦,讲母亲十月怀胎的艰难。曾孙祭太爷则用诙谐风趣的耍笑语调行文,于白事中制造喜庆气氛。由于是通行文,故不涉及亡者个人的经历。如今先生行文,除沿用

以往起承转合的格式之外,多以亡者生前事迹及家族有关历史为素材,用韵文编写祭文,切合实际,有启迪和教化作用。附:《XXX祭父文》

维公元二OOO年岁在庚辰古十月望日,次子XX谨以香帛酒醴,刚烈柔毛,肴馔庶馐之仪,致祭于父亲老大人之灵位前日:

呜呼!吾父大限,一疾归仙。次子XX,叩拜柩前。父灵有知,细听儿言:

盖闻孝为百行之首,以孝为先,如树木之发达,必先固其根本,而后枝繁叶茂,花开果结,绵延不绝;如水流之长远,必浚其源泉,而后川流不息,东归大海。古言之道:天留日月,佛留经卷,草留根苗,人留子孙,理之皆然。父育儿孙,一世劳艰。儿怀父德,终生感念。教诲之言,铭记心间。叹天地之悠悠,日月之更替,星辰之变幻,云蒸霞蔚,润物泉出,沧桑轮回,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唯父仙逝,一去不返!再听教诲,永不能焉。追念父恩,万语千言。临文涕泣,泪湿重衫。民国三年,父降人间。家大口众,七兄在先。祖叔几人,苦种薄田。养家糊口,倒也安然。光阴如箭,日月梭穿。一十五年,晃如瞬间。一九二九,大难之年。政府昏暗,世道紊乱。土匪陶三,恶贯盈满。抢劫杀戮,惨绝人寰。匪众三百,豺狼一般。X家堡子,终被攻陷。祖父坠崖,腰椎摔残,瘫痪扑地,命丧刀尖。二叔年盛,奋力逃窜。健步如飞,已上高山。土匪残暴,乱枪围歼。英年壮汉,饮弹蒙难。X氏一门,四命归天。土匪绑票,拷要银元。举家悲愤,含恨忍冤。当田卖地,家产耗干。八百响元,赎人回还。吾父年幼,亲历劫难。侥幸保全,心惊胆寒。身经磨难,倍增识见。X门老户,古风流传。世世代代,为人和谦。父受祖训,勤劳节俭。二十四岁,又逢灾难。伯父早逝,祖母康健。弟兄四人,父列其三。两兄一弟,寡嫂侄男。一十六口,谁来经管?危难之际,父挑重担。合家众口,要吃要穿。里里外外,事事琐繁。耕种收碾,务必周全。钱财经营,不得缺短。吾父为人,襟怀广宽。弟兄妯娌,无有厚偏。发奋创业,精打细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殚精竭虑,苦苦熬煎。合家老小,无不欢颜。斗转星移,光阴荏苒。国民政府,气息奄奄。四七年间,风云突变。西北战役,就在家园。父任乡长,鼎力支前。组织民兵,放哨查盘。搜集情报,信息频传。征兵纳粮,事事争先。变工生产,年年发展。入党为国,无私奉献。拈香弟兄,培福在先。言传身教,父受其染。高风亮节,为人称赞。革命胜利,解甲归田。为国分忧,率先垂范。一心务农,兴建家园。名利不贪,便宜不占。与世无争,与人为善。夫妻和睦,子孙繁衍。治家有方,克勤克俭。六O年间,国家大难。亿万斯民,啼饥号寒。吾父英明,早作打算。多种经营,小有积攒。虽遇困难,却无大险。妻子儿女,少受饥寒。数十年间,风云变幻。遇事不惊,方寸不乱。文革武斗,彼此相残。左派右派,互相攻讦。斗人害己,全国大乱。吾父心明,决不与参。平安度日,处之泰然。唯教子孙,从不间断。言教身教,日日为先。供我读书,将心操烂。读书有成,父心喜欢。步入

政界,父又心担。每每返家,苦口良言。为人处事,公正洁廉。不谋私利,不贪不占。光明磊落,忠心一片。儿念父训,铭刻心间。为官一任,干事一番。为民解难,实事实办。虚名不图,假事不干。一步一印,才到今天。老父啊老父,你缓行一步,再看儿一眼,儿孙为你把光添。

呜呼!吾父大限,一疾升仙,再难相见!人生莫过两宗怨,生离死别揪心肝。

5.文化艺术研究论文 篇五

内容提要:楚文化研究只是我国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个缩影,可以说,我国地域文化研究的兴盛,都离不开考古学的成果。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对其所在地的经济社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各地的地域文化研究在弘扬地域传统文化中积极一面的同时,也注意剖析本地区传统文化中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不相适应的一面,提升区域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楚文化地域文化文化内涵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下历史形成的具有个性特色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特色各异的地域文化圈,如吴越文化、巴蜀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秦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等等。中华文化就是由众多地域文化圈相互融合、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大文化系统。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采用近代科学方法对地域文化开展研究也很早就已出现。如楚文化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引起学者的关注,但地域文化真正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还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这与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五十年代,在长沙一地,就发现有楚墓200多座。

自1960年代到1970年代,在湖北江陵县有计划地开展了对楚国遗址和墓葬的发掘,在望山楚墓中出土了越王勾践剑、竹简、人骑骆驼铜灯等。尤其是对楚郢都纪南城和雨台山500余座楚墓的发掘取得重要成果,在雨台山出土的器物有4200余件,著名的如虎座飞鸟、鸳鸯形漆豆、竹制天平衡杆、砝码等。江陵天星观一号是楚封君的大型墓葬,发掘的遗物有2400余种,对研究楚国的封君制度有重要的价值。对纪南城的发掘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城址的面积、建筑布局有了基本的了解,有宫殿区、制陶、冶铸作坊区等,并大致确定了其存废的年代。接着在湖北当阳、襄阳、宜城等地也发现了不少楚国墓葬和遗址,当阳赵家湖楚墓群发掘了自西周晚期到战国中晚期的中小型楚墓近300座,使人们对春秋楚墓的分期有了系统的.认识。

特别是湖北随县擂鼓墩的战国曾侯乙墓及随枣地区近百座曾国墓葬的发掘、湖北大冶县铜绿山发现的周代铜矿遗址,把对楚文化的考古推向高潮。仅曾侯乙墓就出土了15000余件青铜器、漆木器、金器、玉器等随葬品,仅青铜器的重量就有10余吨。其中有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青铜编钟等礼乐器,轰动了世界,改变了人们对先秦时期我国南方地域文化的传统观念。大冶铜绿山遗址从1973年起经过多次发掘,清理出采矿井巷近500条,出土了用于采掘、装载、照明、排水、提升的生产工具和多种器物,证明铜绿山遗址至晚在西周时已开始开采,而年代上限,很有可能一直上溯至商代晚期。使人们摸清了先秦时期铜矿开采和冶炼的情况,并推动了我国“矿冶考古”新型学科的成立。大量珍贵文物的出土,使人们对楚文化的内涵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各个相关学科纷纷加入到楚文化的研究之中,各地先后成立了楚文化研究会,对楚文化的渊源、楚都的地望、楚墓的考古学特征、’楚国的物质文化成就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又有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如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大量精美的丝织品,有绢、绨、纱、罗、绮、锦、绦、组等各种各样类型,反映了楚国丝织工艺在当时所达到的高度。在湖北潜江龙湾发掘了l号放鹰台宫殿遗址,被认为是楚章华台遗址,从而对楚国的大型宫殿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在湖北荆门挖掘的战国楚墓包山大冢,出土了大批竹简,为深入研究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通过几十年来所挖掘的数千座楚国墓葬和遗址,对楚文化的认识已由模糊趋于清晰,对楚文化的要素、特征已有系统的认识,考古学的成果为楚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楚文化研究的全面繁荣。

楚文化研究只是我国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个缩影,可以说,我国地域文化研究的兴盛,都离不开考古学的成果。如蜀文化就是在新津宝墩、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后重新认识到它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

地域文化是区域的精神内核,这种深层次的思考催生了地域文化研究的热潮,并将地域文化的研究与现实问题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由某一历史时段延伸到对一个地域从古至今的文化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探索,力求形成区域的独特文化氛围,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增强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对其所在地的经济社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各地的地域文化研究在弘扬地域传统文化中积极一面的同时,也注意剖析本地区传统文化中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不相适应的一面,为建立健康创新的地域文化开辟道路。

地域文化也是一种凝聚力,它在塑造本地人文精神的同时,也是在塑造着本地区人的素质,从而对本地的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浙江温州地区资源贫瘠,但它能在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与当地的重商传统和注重功利的人文精神分不开,与温州人四海为家,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创立家业的地域文化精神分不开。挖掘本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提升区域的文化内涵,培养具有时代气息的新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各地地域文化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6.文化艺术研究论文 篇六

【摘要】包装设计是一门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学科。目前,许多院校对广西本土民族文化在包装设计创新应用的系列教学研究还很缺乏。民族文化不仅为包装设计提供了大量优秀的素材资源,还影响着包装设计的走向与未来,鉴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研究一直是包装设计教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包装设计;民族文化;创新应用;教学研究

包装设计这门建立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基础上的学科,随着民族风潮流的涌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如何引导学生在包装设计中创新民族文化应用?怎样才能让民族文化艺术在包装设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包装设计课程的核心要求,已成为是当前包装设计教学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教育资源现状和教学方法

为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让民族艺术成为他们进行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更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觉地将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和视觉设计更好的结合起来,设计出更具鲜明和富有生命力的本土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教学情况,就如何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包装设计课程中实施民族艺术文化创意教学,怎样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和研究课程考核方法等展开探索与研究。

我们主要方式为秉承“模块”教学方法不动。把“传承、融合、创新”贯穿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发挥创新在包装设计课程中的重要作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研究,提高包装设计教学的功能性与实用性,为社会提供更多有实战力的设计人才。

(一)传承

包装设计的进步和发展,是建立在不断发展与变化的民族文化基础之上的。传承民族文化是包装设计一项很重要的功能。运用于生活中的包装设计不仅传递商品信息,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

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包装设计作品成功的关键。没有了民族文化,包装设计也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品就会失去生命力和感染力。加入了民族文化信息的包装设计作品,能引起人们情感的认同与共鸣,加深他们对作品的好感。因此在包装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当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强化民族文化的信息传递功能,让民族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包装设计。

(二)融合

民族文化有区域的限制,它服务于特定的人群。它呈现出来的是部分人、部分地区的观念和喜好。而包装设计是一项面向社会的,服务于大众的行业,包装设计作品必须以多数人的审美需求为基点,力求满足大众需要,适用于更广阔的区域范围。

包装设计中的民族文化除了要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以外,还需要兼容并蓄与多种文化潮流融合发展,在彰显民族特色的同时携带丰富的时代气息,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经济潮流的作品,才能使作品更具活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把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作为重要过程,找寻民族文化与时代文化的切合点,赋予传统民族文化以国际特色,让我们的包装设计产品以民族的特性和风格走向世界。

(三)创新

艺术是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惯用的教学体系很大程度上扼杀了艺术的灵性。创新是事物得以持续发展的灵魂。对艺术设计课程而言,教学方法的创新尤为重要。合适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校各种资源的作用,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还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包装设计教学中创新的表现

如果说传承民族文化是包装设计教学的基础,文化融合是包装设计教学提升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那么少数民族文化在包装设计学中的创新应用则是课程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包装设计教学中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广西民族文化特色与地域艺术优势的内容结合到包装设计课程中,构建起现代艺术设计教学和本土民族文化特色相契合的教学模式新框架

在包装设计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由于对广西民族艺术文化缺乏系统的学习,无法深入研究传统民族艺术和现代艺术之间的关系。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灵活多变,基础建设完善,这些条件都适于各类课程教学改革,使学院课程体系更具新颖性、前沿性。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也有其解决方案。

第一,在课程初期,以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兴趣,带领学生从博物馆的参观开始加深对壮族民族文化的了解与认识,针对每一件作品从其纹样造型、色彩、材质以及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初步掌握壮族艺术元素和现代视觉元素之间的构成关系。

第二,在而后的包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不断重复强化技能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采风以及到各高校和民间艺术团体进行交流,或参加展览赛事活动,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民族文化艺术元素融入其包装课程设计作品中。

第三,把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带进设计项目实践和包装设计毕业创作。进一步锻炼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使少数民族艺术与产品品牌包装设计兼收并蓄,使设计作品能基本符合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课程成果、教学评价与国内外设计比赛相结合,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包装设计是一门要运用到生活中的技术。针对包装设计专业开展的教学工作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理论用行动阐释,彻底贯彻学以致用的理念。带领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国内举办的各项设计比赛,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过程当中,给学生一个广阔的专业的汇聚多种文化的舞台来展示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对课程成果的鉴定,教学质量的评估,将不仅仅局限于一张简单的试卷,几项简单的作业。而是侧重让学生在实战中去得到历练,开阔眼界,对行业的时代趋势有更深的了解。帮助学生走出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误区,使学生对自己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以便取长补短。

艺术设计比赛是一场不同观念、不同立场、不同文化、不同创意交相争锋的盛宴。在这个赛场上,思想得到解放,创意相互碰撞,理念相互沟通,能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灵性。

三、具有广大的市场研发潜能,与本土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参与教学成果

在面对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和东盟贸易背景下,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同时,发挥企业市场研发潜能,与本土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是在教育革新的浪潮中发展而来的全新的教学理念。校企结合是一种把教育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学校的教育和校外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以工作需求去改良教育,以教育的完善去促使更好的工作。把这种教育模式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不仅能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人才,还能提高学校教育的有效性,实现校企共赢。

四、结论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包装设计的进步,对包装设计的质量要求也随之水涨船高。为响应知识经济这一时代的号召,包装设计需要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展现更强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用更独特的创意形式凸显民族文化独特性与感染力。

包装设计专业课程,在这样大背景下,更应该寻求一种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民族本土特色的教育创新,并进行多方面的调研、改制等。在遵循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基础上,在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制定出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创意精品课程和专业。其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体现社会效益的经济成果。

参考文献:

7.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的比较研究 篇七

一、从声音角度分析比较

1. 艺术中的声音

声音传播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直接诉诸于人们的听觉器官, 通过听觉器官去接受和欣赏, 传播途径的单一性使音乐能够第一时间传递给观众, 也是观众通过听觉, 更加注意集中, 能够快速进入聆听的状态。另外, 声音的传播不受外在条件的限制, 受众更加广泛, 无论是婴儿、老人还是身有残疾的人都可以享受的音乐的快乐。音乐作为声音艺术具有普遍性, 它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 在大街小巷都能听到音乐的声音, 即使是在旅途中、地铁上、甚至是在散步时都可以随时戴上耳机享受来自音乐中声音的洗礼。在这一方面, 影视艺术虽然也要通过声音传播, 但是声音并不是唯一的传播手段, 还有图像的传播, 这样限制了影视的传播范围, 也阻碍了观众随时随地享受音乐的普遍性。

影视作为视听艺术的代表, 本身就是视觉和听觉的融合, 它一方面通过视觉的体验把影视的内容和要表达的内涵传递给观众, 另一方面则通过听觉器官接受声音, 影视中的声音不再像音乐那样独立表达, 而是起到对影视的描述、烘托以及解释说明。与音乐艺术唯一的声音传播途径比较, 影视艺术更加丰富, 可以利用图像通过视觉的接受分析第一时间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色彩和画面的冲击, 而其中的声音也不再仅仅只限有音乐中的音高、音调、节奏等的组合, 它可以更加的多元化, 可以加上旁白、独白、人声、对话以及各种音响元素。影视艺术在对声音的处理上有更深重的人为因素的加入, 它在后期加工上的痕迹明显, 所有的声音元素都是为了整体的影视风格服务, 有时甚至是为了体现协调、体现主题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而音乐艺术一切是为了音乐本身的表达, 为音乐的节奏和表达的内容服务。

例如《送别》这首歌, 在电影《城南旧事》中《送别》是作为主旋律出现的, 表现的是电影故事中主人公对过去深深的怀念, 音乐的加入是为了烘托这种哀愁与相思, 使感情淋漓尽致的宣泄出来。单独的把《送别》这首歌放在播放器中播放, 每个人会联想起不同的情景, 情人想到的是爱人之间分离的依依不舍, 在外的游子想到的是自己离家时父母的期望和眼中的泪花, 等等。没有影视艺术中视觉给予的特定场景, 每个人听到同一首歌曲的理解和想象的画面都有所不同, 音乐可以用自身的声音元素把观众所有的感情调动起来, 在不同的感悟中去理解作曲者和演奏者要表达的感情, 音乐利用声音的纯粹性能够使人更专注于理解和扑捉深层的灵魂。而影视的视觉效果的冲击, 在声音的辅助作用下, 使人在某一特定环境中产生感情的冲撞, 继而达到观众与作品的共鸣。

2. 听觉元素与视觉元素

影视艺术不仅具有听觉的重要元素, 也有视觉元素。在电影发展的初期, 电影是以无声电影的方式出现在观众的面前, 观众是通过图像和文字来理解电影的内容, 也能表达出电影的内涵, 并不影响人们的欣赏, 在这个时期, 出现的一位电影大师卓别林, 其代表作《摩登时代》《城市之光》《大独裁者》等都是无声电影。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音乐艺术没了声音就失去了它的灵魂, 音乐艺术中音乐家把自己对音乐的整个感知、理解以及对某一事物瞬间得到的感悟都灌注在音乐之中, 我们需要闭上眼睛全身心的投入, 去深刻的体会和用心触摸其灵魂才能产生精神的共鸣。单单是被动的接受这个音乐的曲调和曲子的风格以及表达氛围, 只能说是浅层的一种被动欣赏, 这对于欣赏音乐的真正内涵和精神表达产生重大的阻碍。影视艺术则不同, 声音和画面的组合使观众接受接受时就要把这两个元素融合起来, 单独的听声音就只能算是广播, 单独的画面虽在一定时期可以担当电影的表现功能, 但因为其单一图像的浏览, 满足不了观众对电影中情感和内涵的理解, 最终会被淘汰。音乐产生的声音只是让人们通过旋律来了解此刻影视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或者是当时环境的体现, 并不要求大众去分析音乐更深层的内容或作曲者赋予它的精神。

二、艺术中的情感表达

“我们不仅认为音乐能够表达情感, 而且认为音乐内部主要是情感内容。”[1]观众欣赏音乐的时候, 外在的接触方式是通过感觉器官的特有感受, 而内在其实也是一种情感的接受。我们在接触到音乐的声音时, 一开始去只是去辨别音乐曲调的高昂与低沉, 进而品味出其中的喜怒哀乐。对于音乐与情感的关系, 很早就有人提出音乐是能表达出人的情感, 音乐与情感的密切联系已经成为人们在接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音乐在抒发感情方面成为它的优势效应, 是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取代的, 充满情感的音乐能使人们在倾听时轻易的受到感染。即使是在影视作品中, 音乐在情感方面的表达优势也是不可取代。在歌舞类影片中, 常常借助音乐来表达感情和抒发自己的心理情感, 例如影片《歌舞青春》系列, 常常用音乐来表达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和内心独白, 让人随着音乐而起伏, 去了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交流。

影视艺术的表现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其真正打动人心的是作品中的情感的宣泄。影视的主题表达都是一种情感的深刻剖析, 在一些表达感情为主题的电影中, 情感是主旋律的渲染和推动主题升华的动力。

在表达情感上, 音乐对情感的抒发是由音的高低来直观表现, 由低音到高音, 可以表现兴奋、情绪高涨;由高音到低音, 可以表现情绪的低落、失望和悲泣。[2]音乐的声音形态与情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也可以说音乐是情感的表达和展现。我们听到曲子的时候, 通过音调的高低可以感受它是激昂或是低沉、是喜悦或是悲伤, 个人的情绪随着音乐而悲喜交加, 跌宕起伏。

影视作品中的情绪表达也是在故事情节中不断发展。它可以通过音乐与画面表达情感的对立, 产生碰撞, 使情感迅速表现到极致。例如在电影《天云山传奇》中, 有一段婚礼的场面, 音乐是低沉悲哀的, 画面中却是大家举杯祝福新人的喜庆画面。[3]两种对立的情绪碰撞释放, 使整个影片的主题更加深刻鲜明, 也揭示出影片中的悲剧色彩, 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更强烈的情感冲击, 也使音乐的表达赋予了另一层更深的寓意和戏剧性。

三、时间和空间的表达

欣赏音乐的时候只有从第一个音符响起直到全曲结束, 我们才能完全地理解和体会音乐中诉说的内容。音乐的欣赏需要整体的演奏才能了解音乐表达的意思和内容, 所有的感情或喜或悲都是随着时间的展开才能发挥音乐本身的极大魅力。影视艺术作品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故事有开头、发展、高潮、结尾, 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衔接起来, 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展开描绘出整个电影的脉络和各个情节之间的关联才能明白整个故事内容。影视艺术同时又是空间艺术, 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 在荧屏画框内表现出物质现实的影像, 也是造型运动的基础。[4]简单来说, 影视艺术可以通过镜头语言来表现立体和运动的事物, 在欣赏的同时观众会随着镜头的拉近和推远感受自己正在接近或远离画面中的人事物, 更能拉近观众与影片的距离,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音乐艺术中是不能达到这种效果的, 音乐虽也可以表现自然、表现大街上的喧嚣, 但它主要是靠现实生活的积累, 是一种现实生活的想象在大脑中的反映。它不能通过曲子本身把一些具体的事物或人眼看不到、想不到的内容

艺术模糊性初探

张馨予 (辽宁锦州财经学校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模糊性”在各个领域都涉及到, 正确的理解模糊性使得认识更深入具体。往往遇到一些不能明确的概念, 不能用一个分明的集合来表达其外延的时候, 便有某些对象在概念的正反两面之间处于亦此亦彼的形态, 它们的类属划分便不分明了, 呈现出模糊性, 所以模糊性也就是概念外延的不分明性、事物对概念归属的亦此亦彼性。

关键词:模糊性原理;艺术的模糊性;模糊性的意义

模糊性原理

模糊是一种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模糊也是一种方法论, 按界限是否分明, 可把这无限多样的量分为两类:一类是明晰的, 另一类是模糊的。实践表明, 在自然界、生产、科学技术以及生活中, 模糊的量是普遍存在的。模糊让人神秘向往, 却又不可触摸。模糊思维方式既不是逻辑思维也不同于形象思维。模糊还是一种内心世界对外部环境世界的态度, 它的隐喻, 含糊不清, 都反映着人们内心世界的心态, 模糊的表达方式及举止行为已经构成一种方式和形态。模糊性在油画创作中更是被当代看好的艺术手法。社会纷繁复杂, 物质消费日日上升。边缘化, 刻意化, 寓意语言方式传达情感更显得完美的理念, 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获取的珍宝。

艺术家捕捉自然和社会的模糊现象, 用生化妙笔把它表现在作品中, 就构成了艺术的模糊性和模糊美。模糊是有价值和值得推敲的。人们称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的艺术是清晰的, 而巴洛克印象主义则是模糊的。模糊性在任何作品中都潜在。有时候表现的形式发生变化。根据鉴别的标准不同而界定。沃尔夫林说:“与巴洛克的有意识的模糊性不同的是在文艺复兴时代, 有一种无意识的模糊性, 这种模糊性显然与巴洛克有关系。”这就表明无意识模糊性与有意识模糊性显然是有区别的。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艺术的模糊性

艺术的模糊性, 隐性的界定艺术家表达的内涵。吴冠中先生曾说大象无形, 说明物象本身实在的形象在艺术表现尽显得模糊起来。在许多油画作品中, 模糊性有时候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表现, 无论古典的写实技法还是当代的刮刀厚涂的表现, 均有涉及到。安格尔善于用有色底子上作画, 整个画面颜色与形体尽显的唯美生动, 真实自然。然而仔细的辨认暗部的处理, 却层层罩染, 朦胧又充满神秘。除此以外, 艺术的模糊性不仅在表现技法上表达, 还有创作思维上的艺术模糊性, 分为有意识模糊和无意识的模糊性。

对于艺术创作理念及其表现形式的需求存在着不同, 好比印象派借助笔触表现视觉的模糊感。模糊性表现在笔触美和强调光色反映。画面是流动的不确定笔触。这种艺术的模糊模式与传统的客观再现型写实绘画是截然不同的。艺术的模糊性主要是为艺术品服务的。艺术的模糊性体现在超脱边界精准性的束缚, 印象派在艺术模糊性原理方面阐释着色彩与用笔的技巧上作出的颠

表现出来, 这是音乐在视觉上的局限, 但这也恰恰凸显了音乐的特性, 使人们更能专注地倾听音乐本身表达的思想。影视艺术因为在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和直观表达, 有时会削弱人们对声音的享受, 也忽略了声音的功能和作用。

音乐艺术和影视艺术作为艺术的表达方式, 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影视艺术出现的百年来一直在迅猛发展, 势头蒸蒸日上, 新型的信息科技力量推动它的发展, 作为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密不可分的产业, 影视艺术不断的吸收其它门类的艺术, 加以融合。音乐艺术的发展有其源远流长的源头, 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在现在仍有其强烈的感染力和发展力量, 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覆性贡献, 为后期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值得我们思考的是, 艺术的形式也存在着。康定斯基研究抽象绘画的时候, 每一幅绘画都充满严谨的绘画语言, 直线式女人, 竖线是男人, 圆形是优美圆晕等等。绘制的过程就是研究科学的过程。科学是严谨的, 艺术科学也是一项严谨的学科。可当康定斯基的仆人在打扫的时候, 不小心把画面颠倒了, 康定斯基从中却发现了更美丽的东西。点、线、面本身是构成画面的元素, 艺术家在运用时根据个人抽象思维, 对其处理, 使得画面富有思想意思。当女仆不小心倒置, 实际是是偶然的情节, 并非意料之中的事情, 这种无意识的模糊性在艺术创作中是不少见的, 不少泼墨大师, 也对艺术的模糊性十分赞叹。而在这个过程中, 艺术家主题目的是明确的, 因此说有意识的模糊性。但有意识的模糊性并不见得, 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位对外宣称自己“一无所知”的里希特相信着模糊性的艺术技巧, 给人带来广泛的空间遐想。因此在恍惚图像下为创作摄影作品, 模拟镜头下才是较为客观真实存在的自然。虚化变化, 模糊性表达为特征的艺术风格。他创作的艺术作品图像虽然都模糊不定, 却能更加清晰而真实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这位运用模糊性原理里希特以“画照片”闻名于世, 给人们更加亲近的心理感受。习惯于用非聚焦似的模糊语言来表现。

对模糊性的意义分析学习

模糊性原理, 在文学, 数学科学均有涉及到, 对艺术的影响更为广泛, 首先模糊性原理在艺术中应用是有积极的意义的, 但片面的强调模糊性容易产生物极必反的恶性效果。因此对模糊性意义的研究也应更为审慎。初学者是不易介入应用模糊性思维创作的, 即便产生了模糊效应也难于把握得住。其次模糊理论审视艺术作品, 包含了艺术作品的原貌, 对以后深入研究开启了一把金钥匙, 例如古典油画的神秘与美丽可以迎刃而解为是层层罩染出的结果。再次,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引用随机的模糊性思维, 给艺术灵感以启迪。为创作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模糊性应用, 不能感性的理解为模糊, 要遵循客观规律, 科学理性的分析。人们习惯以自己的标准审视着是否正确, 例如对“上面”的理解但是地球是球形的, 在南极和北极的人所认为的上方就是完全相反的。在牛顿的时空观就是一个相对正确的理论, 而且在长时期以来都认为是正确, 实验的结果似乎也认同它, 但是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后才知道牛顿的时空观是一个相对的理论, 在一般低速运动情况下, 牛顿的理论还是非常精确地符合实验结果, 但是在物体速度接近光速时, 才表现出错误性。

目前模糊性在某些油画创作中还不能完全驾驭, 好像牛顿根据苹果落地发现地球引力一样偶然。然而, 如果苹果是落在农民或者对科学不感兴趣的人身上, 也不会被发现地球引力。洪凌先生创作的油画多是以模糊性原理为依据的。当然这也离不开对生活的认识的真实情感。模糊性在日益艰难的艺术创作道路上, 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视野, 研究艺术的模糊性, 具有很深的学术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明局《模糊艺术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次印刷作者简介:

张馨予, 女, (1980年1月——) 籍贯辽宁锦州现任辽宁锦州财经学校中级讲师。

式能取代它。影视艺术和音乐艺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依然保持自己的特点, 不断吸收和融合更多的艺术元素, 丰富自己的创作, 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摘要:影视中的视觉与听觉结合在科技的融合和后期手段的加工处理下吸引人们的眼球。在日益追求科技与视觉的享受冲击下, 音乐依然能以自己的魅力受到大家的喜爱, 仍能屹立在艺术的殿堂之上经久不衰。新技术的视觉冲击和保持自己特色的音乐同时存在, 在相互依存、相互碰撞中进步和发展, 既在声音、情感、时间等艺术表达中有着相通之处, 又在各自所形成的门类中保持自己的特色, 发挥自己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音乐,影视,声音,情感,时间,视觉

参考文献

[1]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6年版.

[2]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3]姜敏.郄建业.《视听语言》.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5年版.

8.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篇八

【关键词】木雕艺术;传统文化;思想

所谓的木雕也就是以木质构件为基本的载体,将许多客观事物的艺术特点雕刻在其中,使其艺术内涵可以得到充分的表达,从而起到一个借物言志的效果,使得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美感得到一定的体现。而我们在第木雕艺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只对其艺术性特点进行分析,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来对木雕艺术作品的价值和特性进行分析,从而使得中国传统木雕工艺得到长远的发展,而且将木雕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体制相结合,还有利于我国儒家文化的传播。下面我们就对木雕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一、中国传统文化—“孝”的思想

在对我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过程中,对其儒家思想进行相关的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自古以来,都是以伦理道德为基础,并且以仁义、礼仪以及诚信等方面为基本法则,来对学生进行指导。而人们在儒家思想研究的过程中。“孝”的思想作为其基本思想,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实行仁德的根本,还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中华名族传统美德中重要的一部分。

自汉代以来,社会统治经济都一直提倡以孝治国的方针,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还给人们提供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从而使得孝悌观念的当时社会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且为各个社会阶层的人所接受。而在木雕工艺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以“孝”为题材,就爱那个相关的文化和实践通过木雕艺术作品的形式来表现出来,这样不但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还给人们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文化心理。

“孝道”还体现在“续香火”上,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最大的不孝是使家族断了香火。因此,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传统家庭道德观。因此在传统及木雕图案中,龙、凤这一类神奇的动物形象,常常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如徽州乡村人在结婚时,按照当地传统习俗,喜欢选用精工细琢制造的“花床”、衣橱等作陪嫁,来点缀他们的洞房花烛夜。作为家具的点缀,图案以“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百年好合”等较多,用“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用“鸳鸯”象征“夫妻恩爱”,用“和合二仙”的故事(和合二仙主持着人世间的婚姻),来寓意着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寄托人们对终身大事的美好愿望。

二、体现“忠”、“义”思想

以忠、义为题材,也是木雕艺术的主要内容。在以君主为主宰的社会里,君主是臣子的衣食父母,为臣必须全心全意地维护君主的利益,“尽忠”成为人臣必须完成的人生使命,忠君自然而然地成为臣子们至高无上的人格追求。忠、孝、节、义也常被联系起来表述同一种伦理原则,“孝者必贵于忠”、“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报国尽忠、奉献尽孝两者是一致的。徽州木雕中表现“忠”、“义”这一伦理范畴的作品非常之多,常见的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赵子龙救孤》、《桃园三结义》等。

在男人为主体的封建社会中,妇女一直处在从属和受支配的地位。程朱理学教化社会的核心观念是“天理”的确立和“人欲”的否定。妇女作为宗法社会的成员之一(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也理所当然地为维护封建礼教尽犬马之劳。“妇德”是“家之隆替,国之废兴”的大事,“三从四德”是每一位妇女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妇女婚前的童贞和婚后的节操被渲染成比生命更重要——“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格守“妇德”、“相夫教子”成为妇女整个生命历程的全部,自身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完全寄托在丈夫和儿子的身上。在理学渊源之地的徽州,对节烈的提倡更是不遗余力。据橄人赵吉士评论:“新安节烈最多,一邑当他省之半”。徽州妇女耳濡目染,铭刻于心,失去丈夫者“动以身殉,……数数见焉,或称未亡人而代养,而抚孤婆居数十终”(徐卓《休宁碎语》)。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的歇县“孝贞节烈坊”,便集中表彰了“徽州府属孝贞节烈六万五千零七十人口”。贞节牌坊为不幸的妇女带来了“无尚光荣”,更让千千万万的妇女甘愿受礼教的束缚。因此,恪守“妇德”、“相夫教子”等内容也必然成为徽州木雕中表现的重要题材,如《乳姑不怠》、《闺训女儿经》、《送郎赶考》、《母子图》等。

三、体现 “学”、 “仕”的思想

自从儒学创始人孔子开始宣扬儒家文化以来,儒家便极为重视读书以及从政做官这两个方面。一直以来,学而优则仕就是儒家文化之中所存在的最佳人生理想。而古人日常生活中的读书和及第等场面和寓意也就成为了木雕艺术之中所存在的一个常用选题。例如《十八学士》、《三进士》、《五子登科》等著名的木雕作品,便充分的体现出了封建文人生活过程中的理想人生发展愿景。

此外,读书从来都不是一件极为轻松的事情,尤其是生存在科举制度之下的儒生,皓首穷经,终身都投入到古籍、名典之中,但是真正能够获得金榜题名的书生确实少之又少。所以,木雕之中也时常会反映出古人在苦读诗书的场面,例如《买臣负薪》,便是从《汉书?朱买臣传》之中脱胎而出:“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直至年岁50,才拜为会稽太守。而《车撒囊萤》这一出自《晋书 车胤传》的名典,也同样是反映出了这一现象。徽州人之所以将业儒当作是高于服贾的存在,其主要原因便是由于“非儒术无以亢吾宗”,即便是富坍王侯,也无法彻底的光宗耀祖,只有业儒之人仕,才能够达到荣宗显祖的效果。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无论是要子弟业儒还是要雅好诗书,其都是过于看重官本位以及儒家重本轻末的思想观念。所以,这些方面的因素直接使得入仕、业儒等方面的主题成为了当前徽州木雕极为热衷的一个重要话题,而这其中较为著名的木雕作品有:《状元及第》、《皓首穷经》、《蟾宫折桂》、《五子登科》等等。

nlc202309012141

四、体现“中和”的思想

中和在我国古代的哲学文化之中,是一个有形而上的高度,例如在儒家著名的《中庸》之中便详细的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说,“中”是各个矛盾方双方都应当进行一定是程度发展的,这其中不存在着过度或者不及等方面的缺陷,只有中才能够使得矛盾直接处在一个完全平稳的状态之下;“和”则主要是形容与对立因素之间的交融,也就是多样性的一个统一。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和中这两者之间是完全相同的,所以,艺术上所存在的中和之美,便主要是形容在感情、内容、形式、风格等各个方面的适度,促使结构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达到和谐。

我国的木雕艺术是一门极为传统的古代传承艺术,其木雕工艺自身不但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底蕴,还呈现出了赏心悦目的山水诗画灵气。木雕艺术可以说是我国文化艺术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自身从古以来就遵循着完全相同的价值体系挂念,而我们在对木雕艺术进行品味的过程中,就应当以木雕作品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我国的艺术文化精髓。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并且融入了大量现代化的审美和价值体系,但是这远远不够,除了要对木雕工艺的装饰题材各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借鉴、整理以外,还要像其他主流艺术一样,大量的吸收外族的文化精髓、艺术造诣,来融入到我国的传统木雕艺术中,促使木雕艺术能够持续的改变、提升、创新。在其自身所拥有的木雕艺术文化基础之上,来使得木雕的饰纹能够更加现代化,并且对以往传统的装饰题材进行充实、丰富,不仅体现出现代化的艺术造诣,还能够充分的宣扬、传承我国民族的思想意识和文化。

五、结语

由此可见,在对木雕工艺艺术进行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在其中,不仅有利于人们对中国木雕工艺的发展历程有着一定的了解,还使得中国木雕艺术内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带木雕艺术当中,还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从而使得木雕艺术的装饰提成更加的丰富,进而为我国传统木雕工艺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抗生.民间木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李飞.中国传统木雕艺术鉴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坚、陈刚.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析[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上一篇:2015年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招聘下一篇:国际收支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