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2024-08-22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精选14篇)

1.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篇一

单位:零陵区大拇指幼儿园 作者:滕霓虹

电话:***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摘 要】 曾经有位科学家说过:他一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幼儿园学到的,他在幼儿园学到了,饭前洗手,东西要放整齐,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要坚持睡午觉。由此我们感到:好的卫生习惯需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会影响到他们的终身。幼儿时期正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若错过这个宝贵时期,一旦坏习惯形成了非但难改,而且贻害无穷。

【关键词】 良好 卫生习惯 培养习惯内容 好处

未来社会是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文明人,是一个国家进步与发展的标志。良好的卫生习惯作为文明人的素质之一,而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不仅对幼儿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并影响幼儿的交往能力及人际关系,甚至还影响到他们的终身。中国有句古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对幼儿期的孩子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是幼儿园课程内容之一。

一、良好的卫生习惯要从幼儿期开始培养

(一)幼儿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幼儿时期,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喜欢模仿成人 的行为,极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行成一些定型的概念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但幼儿知识贫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学好学坏都在无意识之中。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所以家长要特别注意对幼儿加强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尽力避免不良卫生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二)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但也是十分娇嫩时期,如不养成良好讲卫生、爱清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就会给身体发育带来危害,影响身体健康发育。

比如:手足口病,甚至会剥夺孩子的生命。因为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都是在平常生活中耳濡染,自然养成的,所以它的形成并不感到困难。比如,家长平时教育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趴着或蒙头睡觉、经常洗澡、修剪指甲等卫生习惯。同样的,如果幼儿时期由于家长教育失当而形成了不良卫生习惯,成人后要想加以矫正就非常困难。

二、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内容

(一)卫生习惯包括:

1.个人卫生。洗手洗脸的习惯,洗头、洗脚和洗澡的习惯,早晚刷牙和饭后漱口的习惯,剪指甲和保持衣服整洁的习惯等。2.其他。除个人卫生外,还要养成不随地吐痰、大小便,不乱扔纸屑瓜果皮等。

(二)生活习惯包括:

1.饮食习惯。饮食要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等。2. 遵守时间习惯。要有生活规律,在规定的时间里就餐、睡觉、休息、学习和游戏活动等。3.生活自理习惯。根据孩子年龄的特点,让孩子做一些自身的、家庭的力所能及的活,诸如:自己吃饭、擦脸洗脸、穿脱鞋袜、系鞋带、穿脱衣服、洗碗、扫地等。4.睡眠习惯。要培养幼儿养成独自上床、按时睡觉起床、保持正确的睡眠姿势、不骚扰他人等。

三、如何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

对于年幼儿童,所采取的培养方法应形象具体,反复训练,使其形成条件反射,来达到养成习惯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

(一)以身作则法

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将会成为幼儿一生的财富。幼儿好模仿成人习惯,成人的良好行为是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具体、形象而又直观的示范。如准备睡觉时铺被、拉窗帘、洗脸、洗脚;吃饭前碗筷、桌凳的摆放凳都是给孩子一种示范和暗示。

那么,要做到以身作则应注意哪些呢?

1.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要有一个过程,首先要安排幼儿合理的作息时间,家长不应要求孩子随大人的时间走,如熬夜、睡懒觉等。也不要随便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只要持之以恒,经过不断地重复、巩固,就可养成习惯。对孩子习惯培养上要讲清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使孩子理解卫生与健康的关系,激发他们讲卫生的愿望。开始时家长要给孩子做示范讲解,如正确的刷牙方法要顺着牙缝竖着刷,洗手时要先擦肥皂后冲洗干净等。

2.培养幼儿的卫生习惯,家长要做好榜样,如果家长在吃饭时挑三拣四,不注意饭后漱口,饭前洗手,有爱吃零食的习惯,就不可能养成孩子好的习惯。家长应和幼儿园的要求一致,要以身作则,才能使 儿童 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形象渗透法

利用看图片、讲故事、教儿歌、游戏等形式进行渗透教育来达到培养目的。比如有一部分幼儿吃饭不好,老将饭裹在嘴里,老师可在教学时画一张“猪宝宝”的画像,问孩子小猪的嘴巴丑不丑,孩子当然说:“丑”,这时你可以说:“这是小猪不好好吃饭,老是把饭含在嘴巴里,时间一长啊,嘴巴就长长了”,以后在吃饭时孩子一看到小猪画像,就会很快咽嚼饭菜了。又比如还有一部分幼儿不爱走路,老是要大人抱,你可以说:“小鸟自己飞,小兔自己跑,小鱼自己游,他们都没有叫妈妈抱啊!”,一是给孩子形象教育,二是无形之中还教会了孩子“飞、跑、游”等单词,寓教娱乐,效果非常之好。

(三)强化训练法

条件反射的形成需要反复练习,如:在每次过马路时,经常提醒幼儿“红灯停,绿灯行”。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更是如此。为提高幼儿反复练习的兴趣,可采取带有竞赛性的游戏。如问小朋友在吃饭前应该先做什么,让孩子抢答,有的孩子会说洗手,有的会完整地说:“应该用肥皂洗手”,当然是完整说的孩子应该奖励;或者让孩子比赛穿衣、铺被等竞赛。

(四)定位法

将幼儿常用的物品、玩具摆放在规定的地方,并严格要求按规定的位置摆放,使其对常用物品的位置形成固定的印象,这样就能养成其不随便使用别人物品的习惯。如每天中午午睡前,外衣裤、鞋袜让中、大班幼儿自己脱,自己叠放整齐,摆放在老师指定的固定位置上;还有每天吃完饭后,碗筷应该放在哪里、餐巾用完后放在哪里等等。定位法是指导幼儿培养良好习惯的坐标,使幼儿在完成这些习惯时不手忙脚乱,没有头绪。

(五)督促检查法

幼儿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能力都较差,需要不断的督促提醒和检查,这样可使其良好的习惯不断强化,逐步形成自觉行动。对有的思想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较粗心的幼儿,应不断的督促检查,但不宜包办代替。如孩子在某个环节上没有养成良好习惯,你可以说:“刚才你还差一件事没有完成,想想看,是什么 事?”当他想起来后,你可以说:“很好,现在请你去完成它。”这样的督促检查可以使幼儿容易记住,下次不太会忘记。

四.儿童能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与幼儿园的教育及家长平时的培养分不开

曾经有七十多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出乎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道歉;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到会的科学家的普遍看法,也说明一个道理: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需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会影响到他们的终身。那么,幼儿园作为幼儿步入社会的第一步,通过哪些途径来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呢?

(一)师生互动,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前提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教师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所以在日常活动中,应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如在培养幼儿坐姿的习惯时,我们教给幼儿边念儿歌边跟着坐好“小脚并并拢,小手放背后,小嘴闭闭牢。” 又如,幼儿在幼儿园里,特别是小班的宝宝会对家人产生依赖、依恋之情,对教师产生畏缩心理,导致他们在不自觉中出现吸吮手指的习惯,在帮助幼儿克服吸吮手指的习惯时,我们用游戏的方式告诉幼儿吸吮手指造成的不良后果,教育幼儿保护手指,做一个爱清洁的好孩子,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会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而不是以生硬的命令或批评的方式纠正幼儿的习惯,以免增加幼儿的心理负担。

(二)通过游戏和同伴们的交往,促进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提高 “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是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原则

我们通过区域角的“生活区”,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帮助娃娃折叠衣物,帮助娃娃把凌乱的娃娃家收拾干净整齐。在幼儿园里,最频繁的莫过于同伴们的交往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将生活卫生习惯较差的幼儿融入到生活卫生习惯好的幼儿之中,利用同伴们的相互影响,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例如,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在班内选出了做的最好的小朋友当值日生,每天检查幼儿的生活卫生情况,对做的好的幼儿给予奖励,如戴小红花、贴红五星等,让更多有进步的小朋友当值日生,这样在全班幼儿中创设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共同促进幼儿生活卫生能力的提高。

(三)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关键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不仅是幼儿身体健康的需要,同时对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以及在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长到入幼儿园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活动能力,他们好奇心强且好动,好问,好模仿。在家长老师的培养下,很容易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因此,我们通过家长园地、家访、与家长个别交谈等方式向家长宣传那些不良行为的弊端,提出生活习惯培养的正确方法,家园配合,在“既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的前提下,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力的尝试。”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条件可以说是空前的优越,随之而来的“溺爱”、“娇生惯养”也比比皆是,他们对幼儿生活方面大大小小的锁事儿几乎是一切包办代替,从而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父母、爷爷、奶奶背着或抱着健康结实的孩子上幼儿园;在家里四个大人轮流充当“保姆”,穿衣、洗脸、洗手,一切都照顾得周周全全。吃鱼吃虾更是挑净刺,剥去壳,亲自送到孩子的口中。造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局面。却不知道幼儿时期正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若错过这个宝贵时期,一旦坏习惯形成了非但难改,而且贻害无穷。

总之,在幼儿园教育孩子时,我们必须深入理解《纲要》,“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教育中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愿望和需要,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多用榜样、表扬、鼓励等方法,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篇二

一、为人师者身正为范

“身教重于言教”, 这点尤为重要。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做到, 学生做不到的, 自己也要做到。教师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 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 对于学生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的养成, 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 例如在公共场所, 主动关注、保护环境卫生, 教师一边身体力行, 做示范, 一边指导学生如何做, 并适当让学生自己做。在生活中, 看到地上的纸屑, 就不动声色地把它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地上脏了, 主动拿扫帚扫干净;桌面脏了, 自己擦一擦;桌椅歪了, 排一排等等, 久而久之, 学生就在无声的言传身教影响下, 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二、结合学科知识, 启发诱导

学生环境卫生习惯的养成, 不只是班主任的工作和责任。作为地理教师, 也有责任和义务结合学科知识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地理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出发, 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环境卫生习惯要求。如不随地吐痰, 不乱扔垃圾, 不乱丢废弃物, 不乱刻乱画, 保持教室、课桌的干净整洁等。把培养环境卫生习惯的目的意义讲清楚, 由易到难, 由少到多, 由简单到复杂, 分清轻重缓急, 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展“学生环境卫生习惯的调查与分析”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时, 以地理教材中关于“人口众多、造成环境污染”作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环境尤其是学校的环境卫生状况, 启发讲述:学校有专职的卫生检查人员监督和环卫工人清扫生活垃圾, 也有班级学生定时清扫公共区域, 但部分区域总是有垃圾, 启发学生思考:我们的行为习惯有问题。然后顺理成章地开展“学生环境卫生习惯的调查与分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调查活动以及参与捡垃圾的活动中反思:自己不良的卫生习惯给环境、给他人带来多少不良影响, 从而以改变自己为起点, 争取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 也要求学生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 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环境。地理学科活动的教育效果远比站在讲台上说教更显著。

又如:七年级地理教材彩图“钓鱼者的困惑”中展示, 一位老者钓鱼钓上无数鱼钴镂, 为什么?请结合环境污染知识谈一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类似甚至更严重的现象?利用这两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因果, 顺藤摸瓜地总结出:我国环境污染严重,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同时提出:同学们必须把这种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 从身边小事做起, 只要有行动的开始永远也不会太迟。如:拒绝使用塑料饭盒一次性筷子, 不随意丢弃废弃物等。例如我校初2014级学生采取“主动报名, 自愿参加”的原则, 组织学生立足课堂教学, 开展课后“保护学校环境卫生, 从我做起, 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的地理实践活动。该活动抽调了该年级5个班参与校园环境保护活动。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 小组成员利用周一至周五的午休时间活动, 用行动见证环境保护理念。活动结束, 学生感慨:“我们捡的是垃圾, 收获的是良好行为习惯和绿色心情。这样学生在生活中落实课堂教学内容和教育思想, 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和品德行为。让学生真正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高综合素质, 促进全面发展。

三、严格约束规范训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 才会在学生稚朴的心灵中, 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例如课间环境卫生习惯的训练:看到地上的垃圾能及时捡起来,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个人卫生的训练:保持课桌清洁;班级环境卫生的训练:按时按质按量打扫教室和清洁区域并注意保持等。尤其是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 长期生活在乡村毫无约束的、自由自在的大自然中, 几乎没有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的意识, 随意丢弃废弃物的劣习更加难以克服。环境卫生习惯的规范训练应带有约束性和强制性, 如果学生经常违反, 可以酌情给予惩戒。久而久之, 学生自然会主动地约束自我, 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逐步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合理论, 强化实践

课外活动的实践性就是说要在活动过程中,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相信学生, 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 参与锻炼和操作。例如:春季植树活动, 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挖、栽、浇的全过程, 他才懂得珍惜植被花草, 才能掌握植树的基本技术和技巧。再如, 旅游时参观景点, 要让学生自己记录各个地名、路线、方位、景点特色, 并把旅游产生的废弃物主动扔进垃圾箱。这种带有实践性的活动能使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人际交往的协作精神、环保意识和环境卫生习惯有所提高。

3.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篇三

关键词:培养幼儿卫生习惯方法途径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需要广大幼儿教师从幼儿的喜好以及特征出发,利用有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内而外地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一、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教育

作为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给幼儿灌输正确的卫生习惯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培养。教师要想办法以幼儿所能够接受的方式实施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说,幼儿的特点是对生动形象有趣的事物比较有兴趣,比如一些色彩鲜明的图片,一些有趣的漫画、动画和舞蹈、歌唱等等,这些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举个例子,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些视频,比如一只小兔子在吃饭前没有洗手,吃完饭就肚子疼,兔妈妈把小兔子送到醫院,这才明白是小兔子没有养成饭前洗手的卫生习惯。生动形象的漫画能够将饭前洗手的卫生知识宣传得十分到位,让幼儿印象深刻。幼儿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卫生习惯编成顺口溜或者儿歌,让幼儿耳熟能详地记忆并且规范幼儿在生活中的卫生习惯。

二、教师、家长以身作则

教师和家长作为与幼儿接触最多的人,在很多习惯上会对幼儿产生一定的影响。幼儿对身边人和事物的模仿能力很强,尤其是经常接触的人和常见的事。所以说,作为教师和家长,为了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首先自己就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果要求幼儿在饭前洗手,那么家长和教师就应该做到饭前洗手;如果要求幼儿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那么教师和家长就应该严格规范自己。教师和家长还需要做到及时沟通,在学校,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作为家长,在家里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一种互补的形式,通过督促培养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

三、实行奖罚制度

对于幼儿来说,应该从小给他们制定一定的卫生规矩,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良好的卫生习惯,什么是不好的卫生习惯。一定的奖罚制度能够更好地让幼儿学会自我规范。比如说,当幼儿有随便乱扔垃圾的坏习惯时,作为家长和教师,一定要明确对幼儿提出批评或者是进行一定的惩戒,比如让幼儿试着站墙角或者是自己反省,这样能够让幼儿从小明确什么是良好的卫生习惯,什么是不好的卫生习惯,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对于做得好,有良好卫生习惯的幼儿,家长和教师要善于对他们提出鼓励和表扬,让幼儿的进步表现得到肯定和赞扬,这样有利于鼓励幼儿再接再厉,保持良好的习惯。作为幼儿的教育者,家长和教师还可以和幼儿进行游戏互动,在游戏中让他们既保持游戏的乐趣,还能够准确分辨什么是良好的卫生习惯,什么是不好的。对于进步大的幼儿,家长或者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实质性奖励。比如说,一个玩具、一朵小红花等等,这些都能够让幼儿保持好习惯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幼儿就像是一块没有雕琢的璞玉,如何让幼儿从小培养起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有赖于广大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共同努力。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在研究幼儿爱好和特征的基础上,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培养。作为家长,一定要在进行家庭教育的同时,也要配合学校教育,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互补互成,互相完善,共同监督。只有家校联手,才能够在幼儿塑造时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而让这些好习惯对幼儿受用终生。

参考文献:

张丹田.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J].小学时代,2010(06).

4.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篇四

现今,许多家长和老师常常会抱怨:孩子们的行为习惯不好,不够乖巧。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在幼儿教育中固然要帮助孩子学习生活、学习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必须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孩子们习惯的培养确实很重要。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即使有了不良习惯,纠正也比较容易,而长大了要改正坏习惯就难了。

一、概述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指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其中包括生活行为习惯,卫生行为习惯,礼貌行为习惯,爱学习、爱劳动的好习惯,礼貌交往、文明举止等等.二、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内容

(一)生活行为习惯

1、守时:按时起居、按时进餐、不挑食,爱惜粮食

2、物品玩具分类摆放,用后归还原处。

(二)卫生行为习惯

1、早晚刷牙、洗脸;饭后漱口;饭前便后洗手,会使用毛巾、手纸。

2、坚持每天带手帕,不玩手帕,正确使用手帕。

3、保持仪表整洁、手脸干净,肯理发,肯洗澡勤剪指甲。

4、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

(三)礼貌行为习惯

1、会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使用不同的礼貌用语:“请、早、好、再见、谢谢、对不起、没关系。”不说粗话。

2、尊敬长辈、爱护弱小,会让吃让坐,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3、会礼貌做客,不随意动别人的东西。

4、会礼貌待客,不打扰成人活动,乐意把自己爱吃好玩的与小客人分享。

5、不任性发脾气,上街不要这要那。

(四)爱学习的行为习惯

1、对周围事物的变化感兴趣,好学多问。爱想象、创造、喜欢操作,做小制作,小实验。种植花卉、养蝌蚪、小金鱼、小松鼠。

2、爱听故事爱看图书,爱动笔画画写写,握笔看书姿势正确。

下面,我来着重谈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除了要学习简单的基础知识,再就是要学习如何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三、角色游戏对培养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的措施

“角色扮演”模式的学习属于情境学习,幼儿站在所扮演角色的角度来体验、思考,从而构建起新的知识技能。其理论依据是幼儿的学习是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它需要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幼儿的认识是从具体生动的表象开始,进而发展到理性认识。因此,家长和孩子通过对扮演内容的情景复现、模拟等方式,使幼儿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角色的语言和情节的发展,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引发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并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下面就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运用“角色扮演”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习惯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过家家”游戏角色扮演,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过家家”游戏内容大多是反映父母、老师对娃娃的关心和照顾,因此,每天回家后用游戏口吻引导幼儿将观察到的内容迁移到游戏中,慢慢地,幼儿知道怎么样做爸爸,妈妈,在家中该做些什么事了。我们把生活情节分为七类:换洗,吃饭,上幼儿园,睡觉,打扫卫生,看病,外出游玩,根据主题活动及游戏情节的发展、分类对幼儿进行指导。如:“上幼儿园”这一情节,我们先提问:爸爸,妈妈送你上幼儿园,要你和老师说什么,和爸爸,妈妈说什么?来接你时又要你和老师怎么说?家长在游戏的过程中适时指导,以学习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自理能力,卫生教育、尊敬长辈、有礼貌等的教育都应该给孩子一种感受,通过角色扮演和角色的榜样示范作用,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故事角色扮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幼儿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当我们每天对着孩子们说出“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懂礼貌,讲卫生”这些泛泛的要求时,孩子们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我们不如运用故事角色扮演的形式将“要求”润物细无声的传达给他们。比如:通过讲故事《猪八戒吃西瓜》、《瓜瓜吃瓜》教育孩子果皮垃圾应入箱;通过儿歌《自己吃饭正好》(小小手,真灵巧,扶住碗,拿起勺,轻轻舀,慢慢送,自己吃饭真正好。)来鼓励孩子自己吃饭;通过歌曲《三轻歌》教育幼儿会控制自己的声音,学会小声说话等等,同样在《拔萝卜》、《小红帽》、《狼和小羊》等“角色扮演”中,孩子既掌握了故事内容,又锻炼了能力,真正地达到了寓教于乐,更有助于帮助你的孩子从小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增强角色意识,培养优秀宝宝

孩子们都是爱听好话的,所以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善于抓住幼儿瞬间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行为,加以肯定,加以赞赏,让幼儿在宽松、自信的心理条件下得到发展。因为孩子年龄小,在游戏中有许多无意识的行为,如随便乱扔东西、不顾别人感受、做危险的事情等等,这时家长除了严厉批评外,可以尝试增强孩子的角色意识,例如:巧虎是怎样做的,火帽子是怎样做的,阿眯虎是怎样做的„„这样做,既可以让幼儿的情绪获得满足,也可以培养起幼儿的角色意识,从而培养我们心目中的优秀宝宝。

(四)通过角色扮演教育孩子关心别人,共享快乐

现在的孩子在家庭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为了杜绝幼儿不良性格和行为滋长,家长应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的良好习惯得到陶冶,如吃东西时知道谦让,不能自私独霸,同时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与同伴交往时,要与他人友好相处,照顾好比自己小的同伴,能借玩具给同伴玩,对小同伴应该谦让、关心、友爱,懂得分享。让孩子从小心就播下关心别人,与人共享快乐的种子。

幼儿的心灵世界里,既有天真的想法,也有成熟的思考,更有大胆的想象,而这些,只有在自由的“角色扮演”中,幼儿才会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我相信,只要给他们一个“角色”,耐心地倾听他们心灵的声音,就可以发现,同时我们也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就能为孩子创造全方位学习的机会,提高其日常生活中的辨别能力,促进幼儿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四、角色游戏对培养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作用

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游戏也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幼儿教育契机。而角色游戏更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它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游戏在幼儿园整个教育工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力手段。角色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游戏,带有很大的自发性,然而游戏又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手段,要实现游戏的教育作用,并使游戏和其他活动结合起来,必须有教师的指导。“角色扮演”模式的学习属于情境学习,幼儿站在所扮演角色的角度来体验、思考,从而构建起新的知识技能。其理论依据是幼儿的学习是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它需要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幼儿的认识是从具体生动的表象开始,进而发展到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和孩子通过对扮演内容的情景复现、模拟等方式,使幼儿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角色的语言和情节的发展,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引发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并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5.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培养计划 于 篇五

三年三班于德华2010、9

工作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学习策略,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受益终生。

2、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习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师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空间和学习环境,共建亲切、民主、和谐的校园,从而使学生养成文明的言行习惯。

3、培养学生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文明的形象,加强环境卫生,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努力创设整洁、文明优美的环境。

4、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

知道基本的礼节。如:鞠躬、招手、敬队礼等。会使用礼貌用语;按时到校,不早到、迟到、早退。不无故缺课,有病有事知道请假;进教室、老师办公室前先打报告,未经允许不闯入;课间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做健康的游戏;排队集合快、静、齐,不挤不推不插队;不去危险的地方,不进花坛不摘花;节约用水用电用纸张;不讲粗话,不打人;未经允许不随便翻、拿别人东西,借东西要还;和同学团结互助。同学有困难时、缺少学习用品时、值日时会及时给予热情的帮助

具体的内容: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要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学校定期组织检查;

2、爱护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不随手乱丢杂物。看到纸屑等要主动捡起。3:养成良好的卫生清扫习惯,清扫时认真仔细,发现地面有污点能及时处理。爱护和摆放好清扫工具。

4、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读书写字姿势端正,认真做好眼保健操,听准音乐,穴位准确。

5、学会自己穿衣服、系鞋带、戴红领巾;学会自己洗红领巾、手帕、抹布;

6、学会收拾自己的书桌、书包、文具、玩具等,7、知道用完及时放回原位;知道垃圾要放入垃圾筒,不能随地吐痰,看到垃圾主动捡起;

8、知道定期擦洗自己的桌椅,会擦桌椅,不在桌椅、墙壁上随便刻画;知道值日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又快又好。

6.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篇六

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事例:学生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一边吃东西,一边做作业。除了自己的作业没有注意,其他风吹草动都在他的眼里。一心不能二用,更何况注意力分配还没有完善的小学生呢?这样的作业质量可想而知。有的不到十分钟的作业磨磨蹭蹭要二个小时,由此影响到学校里,作业不能及时完成。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常言道“习惯决定性格,细节决定成败”,少年儿童身心发展极具可塑性,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良好的作业习惯,使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做事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严格要求,规范书写的习惯。

书写潦草,格式混乱,粗心马虎,都是造成错题的原因。要保证作业的正确性,就要克服这些不良的习惯。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就要从一年级抓起,包括学生的作业格式、书写规范、自觉检查等习惯。要求学生写字一笔一画,做到规范工整。使学生逐步改掉粗心马虎的现象,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二、教会学生读题、审题,在理解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完成作业。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都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小学生因不认真审题而导致错误的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低年级十分常见。因此,认真作业习惯的培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会学生读题、审题。

三、要重视作业的讲评。

每次作业批改后,老师要及时把作业情况反馈给学生,要对书写与正确率都进行评价。对正确率高,书写端正的同学进行表扬,对由于态度原因造成质量低下的同学进行批评。并通过实物展示台把优秀作业进行展示,鼓励大家向优秀看齐。

四、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作为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对待学生的作业情况也是如此。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布置作业,能力强的学生可布置一些难度高,较复杂的作业。能力稍差的学生可布置一些较简单的作业。对一些后进生,由于错误比较多,或者态度不端正,有时候做作业比较慢,或者订正不出来,要求他们可以向结对的同学请教,或者其它同学请教,但重要的是要把题理解了。并且制定面批的名单,来一个勾一个,不面批,放学时留下来面批。

五、作业形式要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更是如此。以往枯燥的作业形式,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学习很乏味。要尝试改变这种现状,赋予单一的作业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形式是孩子们乐于接受和完成的。

7.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七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特征。而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上长期反复练习而成的一种自动倾向性的学习行为。

在学习阶段, 学生应该形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积极发言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那么,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阐明道理

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只有明白了道理, 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在对学生进行“自觉排队”、“遵守纪律”、“按时作业”、“认真做操”等教育时, 我总是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这么做又会怎么样,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明白这样做的意义。

二、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我们老师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 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 家长经常会从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所以, 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 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以身作则, 做好学生的表率, 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 作业工整, 遵守纪律的学生, 要他们现身说法, 号召大家照着做。要善于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 互相帮助, 互相监督, 共同进步。对学生的每一个良好行为, 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 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形成。

三、强化训练

“习惯”要“习”才能“惯”。学生自制能力差, 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 只有熟练之后才能形成习惯。所以在讲清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具体要求、标准后, 要对他们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 直到巩固为止。例如要求学生养成礼貌待客的习惯、整理书包的习惯和读写姿势的习惯, 必须要求学生天天如此, 反复训练, 习惯才会逐渐形成。为了加强训练效果, 教师应该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 比如指导学生编小品、表演相声、利用教材编成课本剧, 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将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同时教师要重视正面引导、因势利导、多方面指导, 多表扬鼓励, 少批评打击,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检查评比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 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 这样, 教师平时的检查督促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 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例如, 在集队中, 发现做得不够好的学生要及时指出, 帮助他纠正, 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化外来的强制性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学生好胜心强, 喜欢竞争, 而竞赛的方式常常能激发他们的热情。我们可以开展整理书包大赛、消灭错别字大赛、礼貌表演大赛等, 给成绩最佳者授予“自理能手”、“纠错卫士”、“礼仪标兵”等称号。这些丰富多彩的评比活动, 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目标, 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五、家校合作

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 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些孩子, 在家中和在学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现。家长的言谈举止, 孩子是全看在眼里的, 因此家长首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 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当孩子遇到问题时, 不要马上告诉他答案, 要让他自己想想办法, 实在想不出来时, 再慢慢引导他让他自己找到答案。这样他才能学会不依赖别人独立思考, 才能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才能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必须要有耐心、有信心, 要抓实、抓细, 反复抓、抓反复, 这样才能真正抓出实效。

参考文献

[1]周弘.教你如何赏识孩子[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1.

[2]孙云晓, 邹泓.好孩子好习惯[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5.

[3]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孙云晓儿童教育12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 2004.

[4]孙云晓, 张梅玲.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当代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研究报告[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4.

8.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篇八

【关键词】培养 良好 习惯

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好处。而良好的习惯则是他们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双赢的效果。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提出和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要从细节开始,持之以恒。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第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曾经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光靠教师的“管”是不行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内部诱因,也就是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部力量。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发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的转变。一旦有了“我要学”的渴望,学生就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也就有了学习自觉性。学生就会全身心的、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同时也会体察到一些不良习惯的消极作用,这就是培养好习惯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用一些实验、故事、趣闻,主动与学生讨论,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 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平时多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刘永胜教授总结的:“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的行字歌诀,就能帮助学生增强自学的自信心。特别对于学困生,学困生的成因很多,有智力发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关爱的营养不良,有学校教育的知识断层。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利用学习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知识为依托进行针对性的个案研究,并找出能切实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办法来。这样的个案研究,既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也能很好地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第四、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据有关资料统计:89.6%的同学认为自己作业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28.05%在做作业时没看清题目要求就开始解答了。还有3.2%的同学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这些不良的习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不仅是教育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措施,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五、帮助学生养成勤思好问的习惯。勤思好问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习惯的培养应孕育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与学习思维方法,思想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本来就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这也是培养学生勤思好问习惯的起点。

2、榜样示范,激发思考。根据中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孩子的心灵。如:“因为你肯思考,所以你的发言很精彩”、“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你的发言思维含量很高”、“你对同学的评价很到位”、“你很善于倾听”、 “你的作业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你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等等。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鼓勵学生主动质疑。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关键。学生大多存在胆怯心理,不少学生往往有了疑难问题不愿提,不敢提,更多的学生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对疑难问题并未意识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注意发现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并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更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的开端。

9.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篇九

一、贯彻新理念、实施新教法,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善学生学习状态。倡导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及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采用适当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信学习、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二、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培养这种学习习惯,使学生明确要这样做的意义。如学生写字时老师要经常告诉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即头要端正,不要歪斜甚至伏在手臂上,眼睛离笔尖一尺左右;腰要正直稍有前倾,不要俯向桌面;双臂要撑开些,保持一定距离,如果两臂缩拢,会书写不灵便;双足放平,脚踏实地,不要一前一后,或交叠一起。对于写字姿势不好的学生随时纠正,同时讲一些危害性。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写字姿势习惯。

三、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严格要求,认真检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必须结合教学过程进行。从小抓起,长抓不放。如,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老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做得是否正确,还要检查学生是否按老师提出的要求来做,是否独立完成作业,按要求做的,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再加奖励一个“笑脸”或是一朵“小花”,示范给其他同学看。让做得好的学生体验成就感,从而激励其向更好的方面发展。同时牵引写的不好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对有抄袭作业等有坏毛病的学生,应以鼓励性语言教育为主。如:“你如果独立完成,思路肯定是最独到的,相信自己!”、“如果你用心去写,肯定会把字写的最漂亮!”,随时反馈学生信息,对于学生点滴的进步以及时表扬,耐心帮助他们,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四、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课堂上或是作业中,对于同一道题,不同学生思路不同,方法不同却“殊途同归”,自然包含着学生各自不同的独创因素,即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敢于另辟蹊径的做法、想法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甚至是不成熟的、或是错误的见解。教师都应从不同侧面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让情感在这里交融,知识在这里增值。切忌抹杀学生的独到思维。

五、教师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如教师工整合理的板书,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生也会像老师那样字迹工整地认真书写。即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言传身教,起楷模作用。

10.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

良好习惯能给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益处。现在,我们应该强烈意识到一个严重问题,即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正在或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素养的提升了。

一、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许多教师,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却很少关注学生是否会听讲。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一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一个问题时,总能看到部分学生在做一些与学习不相关的事,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根本没有关注,更谈不上重视,只是在老师让学生齐答时,也就随口地应付一下。因为老师在整个教学中,只关注了教学进度和任务,只关注了一种教学形式。这样的课堂,这一部分学生他们的学习有何收获!这样的情况长此以往,让一部分学生逐步养成不善于听讲的习惯,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的教学实效。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关注每个学生,应该强调应有的课堂纪律,要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坐姿,有一个好的发言习惯。对那些不注意听讲的学生要有一个适当的提醒,要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比比看,看谁听讲最认真。在教师的指点下,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 一个学生写好作业,包括作业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尤其是讲究书写的规范。比如说,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养成在草稿纸上验算的习惯;解答完一个问题后,养成“答”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时常赞许一些学生的作业整洁而且正确率高,其实这也是一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事,它是教师们平时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对学生习惯培养的结果。因此,让一个学生写出一本好的作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仔细思考的习惯 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习惯,我认为必须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听清老师问题的习惯。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当老师的一个问题还没有说完时,那些喜欢表现的学生就举起了手,要求回答问题。如果问题没有难度,他们会容易回答,如果问题稍为有点难度,他们就无法回答,只能是让课堂纪律混乱。更重要的是,这样下去,很容易让这些想表现自己的学生的思维常处于一种浅层次上,不利用学生的思维发展。二是要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能只回答结果,而不表述其思考的过程。三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分析信息、整合信息、取舍信息的能力,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1.提高感知和观察能力。可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认识、去思考、去体会,以扩大孩子脑子里的印象范围,使之形成对事物正确的概括,发展思维能力。

2.启发孩子积极思考。要善于给孩子提出一些小问题,让孩子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一一找出答案来。也可以引导孩子的思路,并用类比的方法去启发孩子找出答案。

3.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孩子好奇心比较强,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见到新鲜的东西就要动一动,问一问,拆一拆,装一装,这些都是孩子喜欢探索和有旺盛求知欲的表现。老师和家长切不可随意禁止甚至恐吓他们,以免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应当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培养从小爱学习、爱科学、勤动手、好钻研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4.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要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接触具体事物,并要求孩子用语言把这些事物的特征(如名称、颜色、状态、大小等)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孩子的思维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

5.增强孩子的自主能力。孩子的独立性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培养起来的。从孩子刚学会手眼协调要自己用勺子吃饭开始,家长不要怕孩子弄撒、弄脏,要让孩子自己吃,否则,孩子往往产生依赖性、懒于动脑,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

6.让孩子畅所欲言。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也要让孩子说完,适时而又恰当地给予指导。在家长制气氛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显得思维呆板,不敢畅所欲言,提不出新的观点,而是看家长的眼色行事,容易受家长的暗示而改变注意,或者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是盲从附和随大流,影响思维独立性的发展。

7.加强分类归纳训练。在孩子认识万事万物的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经常给予孩子分类指导,孩子的归纳、抽象和概括能力就会得到很快的发展。

8.启发孩子“异想天开”。如:传统观念认为,碗是盛饭的,暖水瓶的盛热水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就会发现碗还可以当一种乐器使用,暖瓶还可以放冰糕而较长时间不化。这就是“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孩子在学习时就不会盲目听信,解决问题时就会思路开阔,灵活自如。

9.经常和孩子猜谜语。猜谜不仅有趣、幽默,而且可以激发和满足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是丰富想象、锻炼思维、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10.开展智力游戏。如摸瞎瞎游戏,有利形成孩子灵活性、推理性、逻辑性的思维品质。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父母为了谋生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却把他们的幼小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导致孩子与父母相伴的时间甚少,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呢?

一、了解留守儿童概况和联系方式

作为班主任要认真调查摸清留守儿童的数目、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联系方式。把自己的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

二、给留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

班主任要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分类,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和生活概况,制定帮扶计划、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怀。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做好家访工作

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平时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帮扶学生家长成为“代理家长”。

四、对留守儿童以包容心

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引导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有时会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情。这时班主任不能一味责备,应该采用别谈心法与“留守儿童”谈心,说明道理,正确引导他们走出迷区。

五、关注留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1.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一

关键词:培养 良好 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将来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去适应社会,去服务于社会。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如今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应聘书必须手写,就是要从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

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 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刚入学的儿童抓起,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四、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从小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儿童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五、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六、勤于动笔的习惯

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有人说,儿童的心田是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1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篇十二

孔子云:“少年局性, 习惯之为常。”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正如培根所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强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生。”可见,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 也是很必要的。有效的预习, 能增强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可以提高学生课上听讲的效率, 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数学学科的学习, 要十分重视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那么,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呢?

一、明确预习目标,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预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 预习的主要目的有三个:

1. 让学生初步了解新课的学习内容, 使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所要教的知识在思想上有所准备;

2.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 解决一些书中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 同时又起到巩固旧知识的作用;

3. 让学生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就会有一种想学想学的心理, 课上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学生领悟,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例如《认识钟表》的预习布置:

方法一:

师:请同学们在家看看钟表、认认时间, 有疑难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同学或家长。

方法二:

师:我们起床、吃早饭、上学……都要知道时间, 离不开钟表, 你们注意过吗?请你们仔细观察, 钟表面上有什么?它是怎么走的?你能读出它的时间吗?有困难可以请教家长、同学或老师。

两种预习布置有明显差异, 前者只是笼统的布置, 缺乏指导, 这样的布置对学生来说不会产生多大作用。后者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提出预习任务, 并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显然, 后者的预习布置目标更加明确, 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

预习的布置也不是越详尽越好。预习的布置和指导要视年级高低、教学内容的异同, 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难易程度要适中, 具有一定的诱发性、趣味性和思考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1. 教师设计的预习题要突出重点, 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时, 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

(1) 收集圆柱和圆锥的实物 (盒子等) , 并仔细观察一下, 它们各自的特征有哪些?

(2) 用硬纸板分别制作一个圆柱和圆锥 (可参照书的最后面) , 并想一想它们的特征中分别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这样, 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了较为灵活的预习任务 (两项中可以全选, 也可选择其中之一) ,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预习作业。

2. 教师在上课时要与布置的预习任务相互联系,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预习的作用, 并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例如在《比例尺》一课中, 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提问:同学们, 你们预习了比例尺, 那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比例尺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学生争先发言, 有的学生说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有的学生说有了比例尺就可以把很大的东西缩小到一张纸上, 比如说中国地图……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组教学内容, 跟着学生的思路走, 学生就会认为他的预习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是有价值的。

三、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保持学生的“热度”。

及时检查预习情况, 并对预习情况进行激励性的评价, 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 我有时在上课时提问题让学生回答, 了解预习情况;有时检查学生预习笔记, 评出等级;有时让学生当堂质疑;有时让学生将各自的预习情况作汇报。在检查中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 特别是后进生的进步时, 我就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肯定他们的成绩, 让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 诱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 树立自信心。

总之, 实践告诉我:真正有质量的预习, 不仅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如果教师能持之以恒地在这方面努力, 那么学生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就能很快养成, 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春娟.浅谈如何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J].成才之路, 2011, (18) .

[2]王亚飞.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10) .

[3]万桂梅.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谈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 (下) , 2010, (12) .

[4]王青香.浅议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青海教育, 2007, (04) .

13.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篇十三

1 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读书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读书。而兴趣要从小培养,低年教师在培养学生爱看书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爱听——教师读给学生听。教师要善于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懂得孩子喜欢听什么、做什么。然后再选择适合学生的优秀作品,如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等,读给他们听。等他们认识了更多的字,就可自己主动读这些生动的故事了。这不仅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而且引发了学生多识字的欲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读书热情更是急剧升温。

2 营造读书氛围,创造良好环境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就可能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学校要努力营造读书的大环境。我觉召开读书交流会效果很好,可以促进学生的读书兴趣,为学生创设展示读书的机会和平台。爱表现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我们每周能举办一次读书交流活动,让孩子们把自己读到的精彩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与大家交流、共享。使讲者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勤奋读书。听者也一定会受其感染,而渐渐喜欢阅读,和别人一决高下,从而达到促进读书的目的。我在实践中发现,如果读课文让学生“赛读”的话效果非常好,开始我们班有几个学生读书结结巴巴的,最后我让分组比赛读,这些学生为了不拖后腿,在小组里刻苦练读,读的不好的,其他同学还加以指导。这样,在练读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提高。可见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促进学生读书的方法和途径。

3 循循善诱,有目的读书

书籍浩如烟海,读书人仅是一叶扁舟,盲目的读书,会使人迷失方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情、心境,以及阅读能力,向学生推荐不同的书目,并指导学生吸收不同书籍的优秀之处。读富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或名人传记时,要让学生学习书中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书中的深刻道理;读优秀文学作品时,要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背诵优美片段,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读科普类作品时,要让学生联系生活,注意观察,做到学以致用„„此外,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字典、词典是不说话的老师,它们在养成读书习惯的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长期以往,学生便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有目的、有选择地读书,并能清楚地知道在不同的书中要学到什么。

4 培养毅力,形成习惯

毅力是读书习惯“金字塔”形三个层面中的“塔尖”,是最难做到的一层,即要锻炼学生坚持读书的毅力。习惯在于坚持。要让学生持之以恒地读书,教师要做到:①营造读书氛围。大到学校,小到班级,处处要有读书的气氛,处处要洋溢着书香。教师更要以身作则,带头读书,对学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②解决书源。除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外,班级也要建立

起图书角,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教师更要培养学生爱书、藏书的习惯,让学生多逛书店,把零花钱、压岁钱用在买书上,以充斥自己的小书柜。这会让学生终身受益,乃至几辈受益。③制订读书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读书,制订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案,规定要读的书籍,以及每天固定读书时间。还可以让学生制作读书监督卡,由父母、老师、同学对其读书情况进行督查或自查。④体验成功的喜悦。学校或班级可以定期组织读书汇报会,读书笔记展览等读书竞赛,对在读书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取得的收获,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发挥这些同学的榜样辐射作用,激励其他学生,从而让所有同学坚定读书信念。这样才会让学生乐读书,感受读书乐,才会真正的养成读书的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的,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没有好的效果;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断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老师的训练和指导下,主要靠自己反复练习,才能形成好的阅读习惯。在这里,还应特别强调我们教师的身教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的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将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4.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四

1、学习理论,提高素质。

课题组把学习理论,提高教师素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求实验教师从学习课题实验方案入手,继续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及相关的理论,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能力。还先后给教师介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等材料,给教师征订了《湖南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资料,通过学习,教师在思想上、认识上都有了提高、升华,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2、立足课堂,大胆实践。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道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养成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是其学好数学的保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的习惯培养来研究。

(1)课前预习的习惯。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数学学科的学习,要十分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实际操作中,对于中、高年级班的教学,一开始我们通过布置预习提纲的方法来进行,以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去做。如讲统计表时,就可以让学生课前调查好同组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

(2)、听课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从三方面入手:①对教师讲的主要部分关键问题一定要提醒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②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向老师提出来,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③边听边记。听课必须有手的活动,随时听到的重点随手记到本上或书上,养成这种听写同步进行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此外,教师讲课时要善于察看学生听课的表情,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就应及时调整讲课内容方法;如有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要及时提醒。

听课的习惯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需要老师反复练习,及时提醒和评判。同时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以建立起良好的听课习惯。

(3)阅读课本的习惯。数学书需要重读、精读、巧读。①计算过程重点读。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读算式、读法则,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阅读中间过程。②数学概念应精读。数学概念应按其结构来精读,要力求让学生学会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概念。③应用题要巧读。关键词语重音读;省略句式补全读;意思隐含换词读。

(4)、审题习惯。小学生因审题不严而导致错误的现象严重,特别是中低年级十分常见。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儿童识字量少、理解水平低,思维缺乏深刻性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与学生作题急于求成,不愿审题有更直接的关系。如低年级计算中,学生加减误算、乘除误算的情况较多;在中年级常有学生把很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作一步应用题解答,或者两步只作一步,漏掉一步。出现这样的错误,是由于没有审题的结果。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审题习惯与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同样重要。我们要求教师从低年级起,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意识。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建立解题的基本程序,如审题——列式——计算——验算——作答等,把审题摆在解题过程的第一位。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求整体把握题意,逐词析义,以求审题准确无误。长期这样坚持,可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5)、验算习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热心于作题目,一旦作完,便万事大吉。至于正确与否,已无心顾及了,不愿回头验算。如(8)÷8=64、(500)-700=200,一只大象重<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5千克等,其实只要稍作验算,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一些学生还重复出现类似的错误,说明他们还没有树立验算的观念,更谈不上验算的习惯。因此培养学生验算习惯对于学生学好数学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把验算作为解题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加以强调,让学生知道验算的意义和重要性,持之以恒地养成解题验算习惯。

(6)、总结习惯。学生学了某一类习题的解答方法,学完一个课时的内容,学完一个单元乃至全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总结,总结一类习题的解题规律及方法,总结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小学毕业阶段还要指导学生对知识的“块”和知识的“线”进行概括、总结等。这种习惯一经养成,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使学生从整体上去掌握知识要领,形成数学能力。

(7)、质疑习惯。凡事问一个“为什么”,这种习惯实质是一种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的精神。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不懂就问,不要不懂装懂。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中,善于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注意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我们从模仿开始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教师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8)、认真作业习惯。培养学生细心的作业习惯,首先要求要具体明确。作业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准确、完整。其次要树立作业榜样。在作业前,有意识地把做得好的作业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向典型看齐的向上心理。还要及时反馈、认真纠错。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做法有:①培养学生认真正确的看、听、读、说的学习习惯。②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全面分析的习惯。在指导审题上,要寻找题中特点,思考计算法则,运用运算定律,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③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的作业习惯。即作业书写规范化,作业订正自动化。④培养小学生自觉检查作业的习惯。自查,用短程目标的管理,推动学生主动自查作业。互查,针对小学生好胜争强的心理,开展学生作业互查活动。

(9)、操作习惯。

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来获取新知。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操作自制的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边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就能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10)、思维习惯。

赞可夫有可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言语,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如:一位老师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要求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请大家折一折,试一试,你能找到哪些方法?”学生很快找到了下面三种方法: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看看还能否找到其它的分法,学生经过努力,又找到了下面的分法: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习惯。

(11)、参与合作习惯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每个学生都应积极参与,与人合作。①启、做、议、练。即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组织讨论,发表意见,进行练习,以达到巩固的目的。②点化自学。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学,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加以迁移运用,深化提高。

(12)、准确表达习惯的培养

在低年级,要训练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语言来叙述图意,复述题意,说明计算过程和回答问题,要求他们逐步做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随着年级的升高,要训练学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说明算理,分析数量关系,理由充足地与他人讨论数学问题,并能随时纠正别人不正确不严密的数学语言。

(13)、课外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后要培养学生预习、复习、多思的习惯,预习复习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有效果,必须天天布置预、复习作业,还要指点方法,经常检查完成的情况。对中、高年级,还要培养学生课后看学习小报、参考书、习题书、有好的内容随时做些摘录,常整理知识,动手做学具等习惯。

二、初步成效

1、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一年的实验,本课题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分析问卷调查,结合日常观察,可以发现学生有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够质疑,合作,作业规范了,思维品质优化了。各班都评比了优秀作业5~6本。

2、通过课题研究,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课题的带动下,全体实验教师都能扎实进行教学研究,积累实验资料,书写教学反思.争取理论与实践结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说,实验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使他们迅速成长,成为学校教学骨干,受到业界好评.

三、问题与反思

上一篇:面试 笔试中的常见智力题 逻辑题下一篇:市场调查报告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