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发展中的思考(共8篇)
1.公司发展中的思考 篇一
对**种业公司未来发展的思考
**种业公司从一个仅有5万元启动资金的校办企业发展到拥有总资产过亿元、净资产伍仟余万元并在**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公司领导和员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值此公司成功改制三周年之际,召开发展战略研讨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必将给公司的下一步发展指明方向,使全公司上下同心协力,为完成既定目标而
努力奋斗。随着国家关于农作物种子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种子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种业公司必须与时俱进,积极迎接机遇和挑战,尽快确立未来的发展战略,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种业龙头企业的目标而踏踏实实地工作。下面我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确立以科技为先导的发展战略
现在的时代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谁先拥有新的科学技术谁就比其他人先行一步,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作为种子行业,随着《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颁布和实施,种子企业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就显得尤为重要,谁拥有了受保护的新品种谁就赢得了发展的先机。
近两年的种子企业正处于调整、转型的新旧交替时期,**种业公司凭借品种的优势应对这种变化,已经处于较其他企业更为优势的地位,但是要想在种子行业竞争白热化的条件下更上一层楼,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创造的直接生产力。目前,公司应主要进行以下科研工作:(1)、加大科研投入,尽快较其他企业拥有更多、更好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这是**种业公司下一步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因素;(2)、积极探索种子生产新技术,以提高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以提高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竞争力;(3)、利用基因图谱等先进技术进行品种保护工作,从而可以更好地鉴别、保护我们的专有品种,维护企业的既得利益;(4)、加大种子仓储技术的研究,延长种子使用寿命,缓冲经营风险和压力。(5)、积极探索新的科研模式,加大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根据市场需要和企业需要进行科研活动。
**种业公司已经和正在享受科技领先带来的成果,更应该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利用学校和自身雄厚的科研实力,探索新思路、掌握新技术、运用新材料、育成新品种,高瞻远瞩确立以科技为先导的发展战略,使公司屹立于种子行业科技发展的前沿。
二、重视规模适度的发展战略
任何一个行业,在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单位资源所创造的价值相对而言其变化幅度较小,其利润空间也有限,并且因为固定成本的存在,一个规模较小的企业在拥有有限的单位资源空间内即使创造出最大的效益也会因规模小而使整体利益小于规模庞大、单位资源创造效益较小的企业。由此可见,对企业来说,规模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但与此同时,也必须坚持规模适中的原则,即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要求企业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经营及资金规模,避免出现“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在公司现状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生产规模、销售规模、仓储规模和资金规模,形成一个互相协调、能创造出最大效益的产品资金链。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
种子是一类关乎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种子的生产也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受很多不确定的自然、社会因素影响,不可能像生产普通工业产品的企业一样,可以根据市场需要随时调整生产规模,因此种子企业必须提前建立一定规模的稳定的生产基地。
现阶段,种子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生产基地的竞争,因此,我们目前必须注重培育和建设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但在选择和培育生产基地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自然环境最适合农作物种子生产的地方建立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具有获得高产的潜力,降低生产风险;
2、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配合以及制种农户的积极参与,使种子生产能顺利地进行;
3、要考虑地域之间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以尽可能低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降低生产成本。
(二)积极拓展市场,扩大销售规模
由于农田生产面积是基本固定的,种子作为商品的消费者也是比较稳定的,因此市场总需求量基本上是恒定的,种子企业只能各显神通,分割和占领有限的市场,种子市场在各个企业之间只能是此消彼涨的关系。因此,**种业公司必须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手段,提高竞争力,改革和完善现有的销售体制,建设自有的销售网络,一方面强化已有的市场,另一方面拓展潜在的市场,扩大销售规模。就目前而言,我们可以采取继续巩固国内市场,积极建设国际市场的策略,双管齐下、齐头并进,并且可以尝试以科技合作、订单农业、扶贫等方式进一步拓展销售市场。
(三)建设适应发展需要的种子精选、加工、储藏设施
因为种子作为特殊商品,具有生产周期较长、生命力有限、销售时间短等特点,一般情况
下,存在生产和销售不同步的现象,因此,必须重视仓储加工设施的建设。应该根据生产规模、销售规模建设与之相适应的适度规模的仓储、加工设施,延长种子寿命,缓冲销售压力,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四)适时、适度筹集资金,扩大资金规模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业务量不断上升,规模不断扩大,使资金需求量也大幅增加,特别是每年的种子
收购资金需求量从2001年的2000万元左右增加到2004年的8000万元左右,从而使公司的银行贷款从0增加到今年预计的5000万元,以后的资金需求量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必将大幅度增加。而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资金犹如人的血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对公司未来的资金需求、筹资方式进行规划和预测,以适应公司的发展。
在筹措资金时,应采取合理的方法确定资金规模,遵循规模适当、筹措及时、来源合理、方式经济等原则进行资金筹措。根据公司目前的客观情况,应加大利用商业信用筹资的力度,合理利用留存收益,积极作好银行信用贷款工作来解决流动资金的不足,除此之外,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也是一条切实可行的筹资途径;随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依据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以积极稳妥的方式吸收直接投资和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并在公司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和拥有很好的投资项目时,可以考虑以公司股票上市的方式进行筹资,以加强公司的实力。
三、加强内部管理建设
管理和资金、原材料等资源一样能给企业创造效益,而且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等特点,因此,在现代社会中管理效应越来越凸现出来。**种业公司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内部管理建设:
(一)管理系统化
企业的生产、销售、储藏、资金、后勤管理各部门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我们要重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从企业整体利益上进行系统化管理、协调和控制,以完成整个企业的既定目标。因此,我认为在管理上各部门之间既要进行分工,但更重要的是加强合作,可以通过建立定时和不定时的例会相互沟通,协调各部门关系,从而使企业在整体上协调运行,避免重复和浪费,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实现企业的最大利益。
(二)管理制度化
“人治”和“法治”历来是争议较大的话题,“人治”具有主观随意性,较难把握,而“法治”虽然看似冷酷,但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比较公平、公正,也较易把握,因此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大至国家,小至企业,越来越推崇“以法治人”。在此大环境下,我们在管理上也必须走制度化的道路。作为企业,首先必须针对可能面临的一切问题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企业员工的行为“有章可依、违章必究”,然后建设监督管理机构,监督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使整个企业的行为、员工的行为均在制度的规范下,避免出现“有章不依,违章不究”的情况。
(三)管理人性化
人、财、物、信息、组织、决策、效益等是企业运行的主要因素,其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积极的因素。因此,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管理既要重视制度建设,也要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因此企业除了鼓励员工努力工作外,还要积极为员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员工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专门和复合型人才,使员工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协调一致。
四、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特别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说到底是经过企业全体员工不断努力培育的一种企业精神,包括对企业的认识和情感依赖,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理想追求,同时还包含在企业行为中的各种价值观念、行为模式。
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而形成,因此,所有员工均可以享受这种文化,但同时其个人行为也必须接受其限制,而且还会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
**种业公司值此企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企业文化的建设应当提到当前的工作日程上,因为,首先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团结、凝聚员工的精神和观念,对内可以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对外可以提升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其次,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观念文化可以约束和规范员工的个人行为。第三,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生产力,可以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
**种业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应以“服务”作为**种业公司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灵魂,对外用“为农民服务”的精神教育员工自觉自愿真诚地把农民作为自己的衣食父母,设身处地地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并且用“服务”的精神做好供应商、经销商的各项工作,真诚感谢他们对**种业公司的支持。对内用“服务”的精神培育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观念,企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个员工在企业中仅仅是一个环节、一个岗位,因此,每个人一方面必须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另一方面,必须打破“本位主义”,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服务观念,通过团结合作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
我相信,在公司董事会的正确带领下,在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种业公司必将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2004年6月11日
2.公司发展中的思考 篇二
截至2010年8月末, 安宁市3家开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已发生贷款业务78笔, 贷款余额5, 098万元, 借款户都能在约定期限内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其中, “三农”贷款3, 660万元, 占贷款余额的72%, 中小企业贷款1438万元, 占贷款余额的28%。
目前小贷公司的经营具有如下特点:
(一) 从股东的结构看, 安宁市3家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既有自然人也有企业法人, 属于混合型股东结构
(二) 从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看, 其资金来源于股东缴纳的资本金
现有的3家小贷公司有1家注册资本金最高, 为1亿元, 其余2家均为2, 000万元。
(三) 从贷款的方式看, 主要以抵押、担保为主, 金额为4, 685万元, 占贷款总额的91.8%
单笔抵押贷款最高为3000万元, 最低为10万元。信用贷款余额为413万元, 占贷款总额的8.2%。也就是说, 3家公司目前发放的贷款中, 抵押担保贷款占九成多, 仍以传统的贷款发放和经营模式为主。
(四) 从贷款的期限看, 小额贷款公司发放的贷款以期限在6个月以内的短期贷款为主, 占贷款总量的88%, 且主要投向农业;期限为三年的一笔贷款是支持政府建设水库的湿地工程项目贷款, 金额600万元, 占12%
(五) 从贷款利率的执行情况看, 普遍较高
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规定, 小额贷款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经营, 贷款利率下限为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 而贷款利率上限放开, 但不得超过司法部门规定的上限.即贷款利率不可超过同期同档人民银行公布利率的4倍, 超过4倍就属于高利贷范畴, 不受法律保护。在发生业务的3家小额贷款公司中, 3家的加权平均利率达15%, 且最高利率达到20%, 最低利率为12%。
几个月的实践证明, 小额贷款公司以其方便、灵活、快捷的经营方式, 在缓解农民、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促使“民间借贷”逐步“阳光化”, 打击“高利贷”起到了抑制作用, 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关注。
二、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只贷不存”约束了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
3家小额贷款公司已发放的贷款占可动用资金的40%, 最高一家已占到70%。贷款只能依靠自有资金发放, 随着业务的进一步开展, 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可能会耗竭, 影响其正常经营。《指导意见》明确指出, 小额贷款公司可以从不超过两个金融机构融入资金, 且融入资金不能超过资本金的50%。但事实上, 受限于“非金融机构”的身份, 小额贷款公司不能享受银行业间同业拆借利率, 只能依照企业贷款利率, 从大银行贷款再放贷。这样一来。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成本加大, 其服务对象“三农”和中小企业也不可避免地分摊部分成本。即便这样, 小额贷款公司也难以成为金融机构的重点客户获取贷款。在调查中发现。目前这3家贷款公司均未与银行发生业务关系。
(二) 小额贷款公司税负过重, 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受到影响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 在目前没有任何税收优惠的情况下, 其运作成本相对较高。小额贷款公司全部利息收入应纳所得税收25%, 营业税及附加5.555%和贷款合同印花税0.055%。若产生一笔不良贷款, 企业极可能出现微利和亏损。
(三) 小额贷款公司“垒大户”现象突出, 单笔发放贷款的数额较大
有1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为1亿元, 发放了一笔3, 000万元的支农贷款。按照规定, 对同一借款人发放的贷款, 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净额的5%, 最高贷款额度不得超过去200万元。
(四) 小额贷款公司机制不健全, 内控制度有待完善
尽管借鉴了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 但部分公司除招收一些曾从事过银行工作的人员外, 其他人员基本是从社会招录和外聘人员, 对金融知识相对了解较少, 内控制度建设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三、相关建议
(一) 建立长效“供血”机制, 实现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收存款又不具有金融企业性质, 融资手段单一, 融资额有限且成本较高, 小额贷款公司都是以资本金发放贷款,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 不利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截止8月末, 有1家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余额已占注册资本的70%, 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解决办法:一是作为初步尝试可以把所有的个人贷款客户吸收为会员, 并准许小额贷款公司吸收会员的存款, 解决一部分资金来源问题。二是准许经营情况良好, 遵纪守法, 没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小额贷款公司增资金外扩股, 扩大资本规模, 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介入。三是准许小额贷款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在保证资本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扩大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的比例。
(二)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给予小额贷款公司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
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税收负担过重, 盈利空间狭窄, 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有限, 还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 以提高其盈利能力。 (1) 对于所得税, 可以规定在开办之初的几年内给予全额免除或减半征收, 待期发展成熟后并实现财务利润可持续增长后再全额征税; (2) 对于营业税金及附加可以执行和农信社相同的3%的税率; (3) 对于小额贷款公司放贷过程中产生的不良贷款, 对于符合条件的, 可从由财政出资建立的风险补偿基金中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偿。
(三) 建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初衷, 就是为了降低处于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的“三农”“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 以灵活的方式加大对它们的资金支持力度, 所以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还是应该“小额、分散”的原则, 不能放大款、垒大户
(四) 提高小额贷款公司的准入门槛, 鼓励小额贷款公司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跨区域经营
3.我国中小货代公司的发展出路思考 篇三
一、中国货代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发展历程
国际货运代理行业早在公元十世纪就已出现,早期是在各口岸为货主代办国际贸易业务和运输事宜的报关行,从业人员大多从国际贸易企业而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逐渐派生出一个专门的国际货运代理行业。我国的货运代理行业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开始出现。从那时起到1949年,这一行业几乎全部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洋行所控制和垄断。解放后,在计划经济指导下,我国的货运代理行业是高度集中的,当时外经贸部指定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简称外运总公司)及其分公司作为我国各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唯一货运代理。1988年3月国务院下文明确指出,“船舶代理、货运代理业务实行多家经营,他们分别由船公司和货主自主选择,任何部门都不得进行干预和限制”。在这之后的几年中,中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陆续成立,1993年底,经商务部(原外经贸部)批准的国际货代企业共510家。到了1999年底,这个数字达到1600家。到2003年11月,经过商务部批准设立的一级国际货代已经突破4千家。2004年随着CEPA的签订,即《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货代行业首先对港资开放。随后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承诺规定,2005年12月11日后中国货运代理行业全部对外资开放。
经过这20多年的发展, 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境内货代企业已经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到2008年9月为止现有的中国境内注册货代企业达2万多家(含合资,外资在华办事处),港澳台货代企业近700多家,国外货代企业和国内货代海外分支200多家,外资货代巨头如DHL,FedEx,UPS, Shenkers,EXEL,Bax,Nippon,KWE等已经通过独资,合资,收购等方式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在中国的货代市场上,还有一大批没有取得一级代理资格但实际从事货代业务的公司、组织和个人,他们的身影活跃在码头,船公司,货主和海关之间,往往就几个人,一个公文包再加一间办公室就对外营业。这样的货代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有20到30多万家,数据跨度如此大,就是因为这些行业里面俗称的“二代”没有在相关部门进行备案登记。本文既是针对合法登记备案的但经营规模小的中小货运代理企业,也同样关注这些“二代”的经营者,毕竟他们也是货运代理业中的实际从业人员。
(二)中小货代的生存现状
由于中国货代行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外资货代公司凭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管理经验、海外代理网络优势、以及出口FOB条款指定手段,掌控了中国出口75%左右的货源。国有中字头货代企业如中外运、中货、中海、中铁、中邮等大型国有货代企业则不断加大软硬资产的投入,由传统的货代企业向综合物流企业转型,通过在国内市场的规模经营及承接政府的大型物流项目来提高和外资货代的竞争能力。而数量众多的中小货运代理企业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无论是人员规模、资产规模、营业额规模以及市场份额等都无法与外资和国有相比,具有服务功能单一服务面狭窄的特点,仅局限于提供传统的单项服务如排载,订舱,和报关等同质化的服务;另外中小货代企业的网络覆盖能力差,早期货代公司只局限在为所在的港口出口企业提供海关,船公司和码头协调性服务。随着出口环节操作流程的标准化,海关商检职能部门的监管透明化,以及码头泊位和船公司的舱位不断增加,货代公司出面理顺码头,船公司和海关的协调功能角色被不断弱化。这样一来由于规模小, 抗风险能力弱,又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就变成了一直“做不大”的货代群体。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有风吹草动,便显得摇摇欲坠。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会长罗开富曾在2006年的中外货代物流企业美洲地区会议上强调“中国中小货代企业尽管近二十多年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国际巨头对比,显然在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差距还很大,因此转型是必然的,关键是如何转,现在很多企业还找不到方向。”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无疑让他们更加饱受了严冬之冷,在这场挑战面前,如何积极应对找准市场定位,走出困境将是当务之急的事情。
二、中小货代业如何找准定位,寻找发展出路:
(一)“专业化”经营
中国大部分中小货代企业,虽说从成立到现在也只有10多年历史,但货代业务的战线却拉得很长,很多中小货代公司的业务是“小而全”:海运,空运,整柜,拼箱,干柜,冷柜,欧线,美线,服务可谓全面开花。有的货代企业还肥水不流外人田,再整几部拖车从事短驳业务,搞一个修箱点修理集装箱。总之企业人员不多,但面面俱到,这种情形在上个世纪粗放经营的时代或许可行,在重视服务和时效的今天,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专家指出在将来的货运代理市场中,只能有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的大型公司和专注于某一项的业务的小公司能够生存下去。样样做又做不专的企业则很容易因为缺乏竞争优势而消失。因此中小企业应主动研究细分市场的需求,重新评估所开展的业务是否给公司带来价值,尽快找到自己最为熟悉、盈利能力最强、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业务,象壮士断臂一样逐步丢掉其它非核心业务,将全部资源投注于整个货运流程中的某一两项核心业务如选择只做拼箱货或保鲜货,然后不断强化自身在这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避开跨国公司的规模和网络优势,打造业界公认的专业化服务平台。这是走“专业化”经营的必经之路。
(二)“互补化”经营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曾面临外汇短缺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又遇到内需不足的困难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为此,国家千方百计推出鼓励扩大出口的政策。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外汇储备增长不断创历史新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到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突破万亿美元大关,截至2008年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056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世界主要7大工业国G7的总和。由于贸易顺差的不断加大以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国家从去年开始全面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同时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欧美消费市场萎缩造成中国对这两个市场出口货量的大幅下降。对习惯从事出口货代业务的中小企业来说简直无所适从。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笔者建议中小货代企业不能寄希望于出口市场会迅速好转,而应做好以下几个市场的互补经营:
(1)进出口互补:为了减少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对金融的压力。一方面政府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同时也鼓励能源类,资源类及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的进口。这意味着出口货源较少的同时,进口货源却会有大幅的增长。通过进口货物的报关,短驳,入库及分拨的货代业务开展可以对出口货代业务形成互补效应。
(2)国内/国外互补: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拉动内需的宏观政策,中小货代企业在关注海外市场的同时也要顺应国家政策,利用从事多年国际货代的经验,介入国内的物流和货运市场。特别是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厂后都面临着运输配送的问题,而这些跨国公司的物流合作伙伴对中国市场还不熟悉,通过找到这些外资的物流公司,结合双方的优势来达成“竞合”关系共同开发国内市场对中小货代企业来说也是一种市场优势的互补。
(3)沿海/内地互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要素紧张,竞争力下降的问题出现,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进行梯度转移已是大势所趋。产业向内地的大批转移对中小货代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一方面原本竞争激烈的沿海市场将进一步缩小,另一方面货代从内地通过沿海口岸的货运代理服务链条则更长,因此中小货代应积极深入内陆经济腹地承揽货源,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实现内地和口岸的区位互补。
(三)“网络化”经营
“网络化”经营既指实体的服务网络,也包括信息服务网络。目前中国的中小货代企业在网络化经营方面甚为薄弱,大多数货代公司只能依托于某一口岸城市,网络覆盖和服务也仅限本省邻近地区。根据商务部统计显示,只有不到5%的货代公司具备全国性的服务网络,至于拥有国外自有网络的货代公司,除了本文提到的几家中字头国有公司,更是凤毛麟角。这种单点服务的模式造成中小货代企业严重依赖当地口岸的进出口业务,因此不仅淡旺季明显,而且抗风险能力弱。在信息服务网络方面上,中小货代企业的计算机技术和IT技术应用较少,而国外的货代公司都具备提供网上货物查询追踪的功能,很多跨国物流公司甚至可以提供网上订舱、支付运费、提单打印、库存管理等增值服务。对于国际采购商来说,一般不会只从单一的口岸进出,因此在选择货代企业时一般会优先考虑在各口岸有服务网络的货代企业以减少重复沟通的交易成本。中小货代企业要重视网络的建设和扩张,一方面通过主动寻求信誉好、实力较强的国际货代企业为主体,打破地域界限,广泛吸纳与联合各地货代企业,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交叉持股方式或资源共享方式共同组成货代联盟,发挥各口岸货代公司拥有的当地货源、航线、物流等优势,增强和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同台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和影响力。
(四)“规模化”经营
目前在中国开展国际货代的物流巨头,每年营业额少的有15亿美元,高的如德国邮政年营业额已超过500亿欧元。和这些国际物流大鳄相比,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编发的《2008中国物流百强企业发展报告》显示,64%的中国物流百强业务总收入刚超过5亿元,按现在的汇率折算还不到1亿美元。企业达到规模经营的效应,就是可以发挥集中采购的优势,这样一来,其采购到的运价成本反而比中小货代低,也就更具有竞争力。目前单靠个体货代企业通过实体经营要想把规模做大是不现实的,只有借助并购、重组、上市等资本运作手段,在兼并与重组中,合并网点和业务,降低营运成本,才有可能达到迅速扩大营业规模,抢占市场份额的效果。德国邮政、马士基物流、荷兰邮政等短短几年时间发展成为目前全球居于领导地位的货运和物流巨头,同他们大规模的推行并购战略密不可分。德国邮政通过并购,资产重组、改制上市等资本运作迅速做大规模已经成为货运物流行业并购的经典案例:1990年前德邮还是一个传统的邮政企业, 1998年花费巨资收购了瑞士丹沙(Danzas)物流公司,2001年又出资11.4美元收购了美国环球捷运公司(AEI),DHL是全球快递业巨头之一,德国邮政收购DHL25%的股份,接着德国邮政通过购买汉莎公司的股份,实现了对DHL公司的绝对控股,使其在DHL的股份达到75%。2005年,德国邮政又以36亿英镑(合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英国物流巨头英运物流,2006年,德国邮政投资22亿美元收购BHW Holding AG公司。一系列让货运界惊心动魄的大手笔收购奠定了其物流霸主的地位,现在德国邮政已经以年营业额超过500亿欧元晋级为全球最大物流公司。
(五)“物流化”经营
目前中国中小货代只是作为发货人的代理向船公司或相关承运人排载定舱以及安排装船前的拖车及报关服务,在货物离港取得提单后就算代理服务完成。而物流服务是直接将发货人(供方)和收货人(需方)连接起来,根据快速响应、最低库存和物流成本最小的原则,将海运、陆运、空运、仓储业有机地结合,为客户提供比货运代理更全面、更系统的服务。由于物流的服务链条比货运代理更长,物流化经营就更有可能为客户创造价值。实际上欧美国家的货运代理公司也都经历了由单一货代业向综合物流发展的过程,例如丹麦马士基航运就专门成立马士基物流(MAERSK LOGISTICS)在全球范围内为宜家家居(IKEA)负责仓储、运输、进口分拨、上货架、库存管理的供应链管理物流服务,通过专业的物流服务减少宜家公司的物流成本,以此建立合宜家的长期物流合作伙伴关系。中国老牌的货运代理公司中国外运也在不断淡化货代的角色功能,完成向全球性的综合物流公司的转变,中国远洋则直接成立中远物流介入货主的全程物流服务,提供为航运主业的配套物流服务。“物流化” 经营就意味着货运代理要尽可能考虑将货主运输的需求由原来的港到港运输发展到门到门、甚至桌到桌的服务,通过服务合同对货物运送实行全过程负责,不需客户直接涉及运输组织过程的环节。当然中小货代要想实现向物流成功转型,必须要打造一支专业的物流人才队伍,因此要加大对原有从业人员的技能及制造流程的培训,只有在熟悉原有货代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运输线路和手续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制造流程中的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精益化生产(JIT)、供应链管理(SCM)、业务流程再造(BPR)、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理念有深刻透彻的理解,才能给客户提供出专业的物流解决方案并真正实现物流化的经营。
4.公司发展中的思考 篇四
利润是企业生存之本,也是存在的目的。同时企业应承担其社会责任,为经济繁荣作出贡献。要追求利润,公司必须发展、兴旺————兴旺在于管理,管理关键在于文化。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
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在企业中的体现,是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每一位员工都知道怎样去工作对公司有利,而且都能够自觉自愿地去做,时间长了便形成一种习惯、一种牢固的“观念”,并约束着自己的行为。
二、为什么要建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工具,它使员工产生积极的思想意识,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团结、融洽、配合默契,在员工中造成强大的凝聚力。
管理一个企业,制度建设是必要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如果没有与之相辅相成的文化建设,仅仅依靠制度来管理也是不行的,毕竟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是要靠人来执行。之所以经常出现制度执行不到位,管理环节理不顺的情况,关键还是对于人的管理没有到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文化服务于发展,一种优秀的文化给企业带来长久的生命力。我们要靠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公司发展竭尽所能。
三、在文化建设中重点提倡“德文化”
把“德”作为文化的精髓,它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德文化”体现在员工高尚的人格上,我们要追求完美、用最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德”能够孕育和激发员工的责任心,有了责任心、才有执行——业绩——价值。
一个人的品德可以通过勤奋、敬业、忠诚等品质来表现,员工的品德修养是外界认识企业、认知品牌的最直接途径。员工能够融入企业文化中,对待工作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才能保证每一种产品的高品质。
四、怎样建设企业文化?
“品正至上、塑造未来”作为至正道化的企业宗旨,我们应该树立自己的品牌,设计出符合至正道化发展的企业文化。
1、建立完善的公司管理制度,如员工手册、质量管理体系等
2、建立部门管理制度以及作业指导书等
3、工作中任何环节都要依据公司制定的流程进行操作
在建立完善以上制度及流程后,要组织员工培训、学习,使其深刻理解,体现公开、透明、民主、平等。从制度管理过渡到文化管理,清楚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怎样去做。
4、业绩考核,全员参与
5、我们公司有“先进党支部”以及“工会”等组织,还可成立“员工代表大会”,让这些组织代表先进的文化造成良好的氛围,影响公司每一位员工,使至正公司无处不体现着文化的存在。
6、公司文化应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加强宣传力度
7、规范文明礼仪行为,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
8、公司组织活动应尽可能全体参加,这样形成有效沟通、了解、信任,确定共同的目标关系
企业文化需要设计、宣传、培养,使公司所有员工真正地对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文化应与我们的工作实际相结合,这样才有生命力。企业是一个强调整体协作的团队,我们要具备良好的品行,加强沟通、相互学习,增强团队凝聚力。
公司与个人是共同体,不是对立的。我们用“公司利益=个人利益”的观念去对待工作,用文化建立共同的价值观。
在此,感谢至正公司,感谢我们的工作,它丰富了我们的阅历,锤炼了我们的人格。
附:智库
1、员工不学习,将被企业淘汰;企业不学习,将被市场淘汰
2、学习永远不嫌晚,早学一天就会早用一天、早一天产生价值
3、思考固然重要,却不能改变企业;行动才能改变企业
4、如果你不想做一件事,你一定找得到理由;如果你想做一件事,你一定找得到方法
5、锅里有东西,碗才装得满———员工与企业是生命共同体
6、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由于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7、再妙的借口,对事情本身一点作用也没有
8、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工作粗糙的人生活肯定也是粗糙的9、企业竞争是员工素质竞争
10、公司要有名气,团队要有士气,个人要有志气
11、拥有优良产品及服务的公司,就将拥有无限的发展机会
12、不重视小问题,有可能: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13、细心的聆听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14、员工忠诚是企业用“心”换来的,只有企业用“心”,员工才会“安心”
15、执行力的衡量标准是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任务
李鹏
5.公司发展中的思考 篇五
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省邮政规模迅速扩大,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但我们
也只是初步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各方面还面临很多困难。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前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现邮政企业的良性循环,需要我们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去抓发展。进入“十一五”以来,全省加大了招商引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快了城市化和新农村的建设步伐,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快邮务类、速递物流类业务的发展带来了非常难得的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不断深化企业内部体制机制的改革,不断提高市场培育、市场分析、市场营销水平,下大力气加快以函件为核心的邮务类业务和速递物流业务的发展,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促进业务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应该看到,我省地方经济目前仍然是以能源重化工经济拉动为主,第三产业、轻工产业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其对邮政发展的影响就是:有利于邮储业务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邮务类、速递物流类业务发展的难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发展力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邮储业务;另一方面,又要在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业务结构、提高发展质量上下大工夫。在全力加快发展的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效益意识,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把握发展规律,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内涵,更加主动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资源配置的优化、营销方式的创新、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努力从根本上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实现企业发展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统一。
打造核心竞争能力,夯实发展基础,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切实抓好邮政服务网点的建设和布局。由于我省邮政基础差、历史欠账多、建设资金严重匮乏,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城镇化建设和邮政业务的快速发展,我省邮政服务网点的改造和建设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愈来愈突出。今后几年,我们要在充分利用现有闲置场地的同时,集中有限的资金,紧跟全省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切实做好营投网布局的发展规划,加快营投网点新、扩、改建步伐,为人民群众用邮提供方便、舒适的环境和场地,提高竞争能力,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其次,要切实抓好投递网建设。近年来我省在投递网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投递支撑能力还存在不小差距。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投递网的组网模式,使其更趋科学、更加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认真解决好投递队伍待遇低、业务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保持投递队伍稳定,提高投递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投递水平和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广大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6.公司发展中的思考 篇六
衣食住行是永远不会没落的行业,而建筑业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在国家拉动内需促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房地产业发展迅猛,从而推动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而在当前经济模式和国家政策日益趋向成熟和市场化的大环境下,在国内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国际经济持续动荡的背景下,受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建筑业投资增幅缩窄。由此,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我们来说怎么能在市场萎缩、竞争日益激烈的角斗中立足和发展,就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头等大事。从我们公司现有经营状况和模式下,我认为首要的任务要成以下几点着手:
一、苦炼内功,提高自身素质:一个企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尤其是新时期下的建筑施工企业,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管理人才的缺失,无疑是加大了企业发展的风险和困难。我公司在不论在技术型还是在管理型人才方面可谓资源溃泛,虽然在这方面从高层到每一个员工都已经开始思索这一个问题,但是我们却难以迈开步子或踌躇不前,要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大风浪尚未波及前要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做到企有吸引、用好、留住真正的人才的环境和氛围,不能让“招才引财”成为墙壁上的口号。
二、内外兼顾,树立品牌和社会信誉:在行业萎缩,市场统一开放的大环境下,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原来我们还可以靠政府部门有意或无意的条条框框把外面很多优秀的同行企业排除在本地市场之外,也可以靠与业主的关系去捞取业务,但随着统一市场的开放、招投标方式更为科学的推进,一方面是蛋糕越来越小,另一方面是争抢蛋糕的人越来越多,靠关系和投机取巧越来越难以立足,这样无意就得靠品牌、靠质量、考管理、靠服务取胜,业主的口碑和社会信誉也是我们以后制胜和抢占市场的关键。在质量方面我们一定要认认真真的做好每一个任务,切实把握好进度、质量、造价的辩证关系,不再进行传统粗放式管理,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建筑工业和信息化技术精细化施工,在做好合同任务的同时,加强与业主单位的沟通,要让业主对本公司的每一个产品都满意,每一次服务都贴心,在行业内树一个品牌,立一座口碑。
三、引入良财,严控准入制度:对公司自营项目以外的承包人要进行综合评估,严格控制不良信誉的承包人使用公司资质承揽业务,要从项目准备、合同签订、施工管理、财务运转等各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健全内部合同管理,从源头上杜绝此类风险。要从桃花里、桃花缘、新疆等项目吸取教训,以免成为下一个”金城公司”而被拖死。
四、双向选择,不赚喝彩:一个企业的发展,永恒不变的是要产生利润,亏本生意不做,费心劳苦赚个喝彩我们也不必做。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利润已经不再是从前的暴利时代,稍有不慎就真面临无利或赔本,然而有些业主单位正利用这样竞争大做文章,将承包价格一压再压,附加上大堆苛刻的条件,这样的业主资金方面说不定也存在困难,这样做必然会导致恶性循环,质量做不好,资金跟不上,社会信誉大打折扣,说不定还官司缠身。对于这样的项目我们就得慎重选择,在招标前进行深入仔细的分析和研究,权衡综合利益来决定是否参与,有时候不做比做好。
7.对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思考 篇七
小额贷款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穆罕穆德·尤努斯创办的孟加拉农业银行乡村试验分行, 从此小额信贷模式开始逐步形成。现代意义的小额贷款公司则是指不吸收公众存款, 以经营小额贷款为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12月, 经中国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及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以民间资本注册为主, 为“三农”、中小微型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提供“小额、分散、灵活、快捷”的差异化金融服务方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山西省晋源小额贷款公司成立。小额贷款公司逐渐成为金融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由2008年的497家增长到2014年的8791家, 短短六年的时间, 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增长了近十多倍, 而且没有呈现出减少的迹象。在贷款规模上, 小额贷款公司也取得了较大发展, 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2014年小额贷款公司数据统计报告》, 截至2014年12月末,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达到8791家, 相比上年增加397家, 实收资本8283.06亿元, 贷款余额9420.38亿元, 比上年增加609.38亿元。小额贷款公司数量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一) 小额贷款公司是我国金融体系的创新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急需大量的资金支持, 但长期以来, 我国金融发展特别是农村地区相对落后, 金融服务水平较低, 目前的金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另外,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设置在农村的网点大批撤并, 把用于农村投资的信贷资金逐步转向大城市、大项目和大企业。邮政储蓄银行也有从农村网点调离大部分资金的趋势, 而扎根于农村的农村信用社实力又相对较弱, 所以农村地区的资金供求矛盾很严重。因此, 在这种局面下应运而生的小额贷款公司, 对于解决农村贷款困难、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 小额贷款公司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现阶段,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上已经超过了1000万个, 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 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 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小企业却常常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由于很多中小企业自身资本有限, 利润水平较低, 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差, 从而缺乏大银行认可的信用条件;另外, 我国国家政策仍然倾向于国有企业, 国家在中小企业的扶持上缺乏力度, 商业银行考虑到自身成本和风险, 向小企业贷款意愿较低。成立以中小企业为目标群体的小额贷款公司可以使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 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有利于中小企业在未来更好地发展。
(三) 小额贷款公司是规范民间借贷市场的重要措施
由于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不足, 我国的民间借贷市场存在着较大的经营风险。2011年, 温州发生民间借贷危机, 危及到区域内整个金融系统, 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剧烈震动。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有助于规范我国民间借贷市场, 降低民间借贷市场的经营风险, 使民间资本投资更加合法化。
二、对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规模的分析
振兴东北的一项重要要求就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 而其关键就在于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小额贷款公司在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由上表可知, 辽宁省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 小额贷款公司规模稳定增长, 但是市场份额保持稳定
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从2010年的204家发展到2014年时已达到600家, 四年时间增长了近2倍, 但是就小额贷款公司数量而言, 辽宁省占全国的市场份额一直维持在7%的水平;从贷款规模上来看, 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规模从64.96亿元四年间增长到364.2亿元, 但从贷款规模的市场份额来看, 辽宁省的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规模占比一直保持在3.5%。横向比较, 辽宁省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规模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高的位置。
(二) 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效率不高
一方面, 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的工作人员人均贷款余额一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说明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的工作人员效率较低;另一方面, 贷款余额与实收资本的比例代表小额贷款公司的每一单位实收资本所对应的贷款。如下图所示, 辽宁省这一比例一直低于1, 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一直在1.1左右, 这说明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的资本经营效率低于全国的水平。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三、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政府管理方面
1. 身份界定不明确, 监管力量有待加强。
为规范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管理, 银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和辽宁省政府出台了相关管理文件。例如2009年6月, 银监会发布了《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2008年辽宁省发布《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管理办法》。这些金融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规范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 但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由于小额贷款公司未取得金融许可证, 所以法律意义上小额贷款公司不是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为吸收公众存款的企业法人。由于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的业务是“只贷不存”, 因此《商业银行法》不适用于小额贷款公司。而贷款业务又决定小额贷款公司不同于一般的公司, 《公司法》也不能起到充分监管的作用。因此小额贷款公司特殊的身份定位往往会引起法律适用问题。关于小额贷款公司的金融章程和规范性文件, 由于其缺乏统一性、法律效力和明确规定, 使得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和维权陷入困境。
2. 资金短缺严重, 后续运营能力不足。
为规避小额贷款公司利用业务便利非法集资、变相吸收存款, 我国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必须以自有资金发放贷款, 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渠道。在贷款短期内无法收回时公司常常面临流动性风险, 资金瓶颈导致后续营运资金不足, 资金周转率的降低直接影响公司利润。按规定小额贷款公司财务杠杆的上限是1.5, 同等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财务杠杆在12.5以上。相比商业银行, 小额贷款公司在资金融资方面严重受限。
(二) 公司管理方面的问题
1. 业务重心转移, 部分公司存在“嫌贫爱富”的现象。
近年来, 小额贷款公司将目标客户重心向城镇大型企业和农村中上层客户转移, 这与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初衷相违背。从表面上看, 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总体的贷款投向体现出“涉农”的方向。但是, 在实际操作中小额贷款公司常常刻意曲解“涉农”概念。例如小额贷款公司把除去国有企业以外的企业均划归为“三农”部分, 这很不利于支农目标的实现。
2. 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执行机制有待完善。
从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目前发展来看, 小额贷款公司已基本建立了管理规章制度, 但是公司的内控制度却往往流于形式, 执行内控制度时缺乏有效的监管保障。小额贷款公司在初期时重点关注业务的拓展, 由于资金和人员的限制,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往往被忽略。一些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是由信贷人员相互检查、财务人员检查构成, 缺乏一个专业化的有效的监管机构。
四、对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建议
(一) 政府管理方面
1. 明确公司身份主体, 采取分类指导。
政府应该积极推动立法工作, 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主体, 解决小额贷款公司运营过程中的法律适用问题。小额贷款公司身份主体的确定应该基于顺应金融可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相应的监管法规, 确定公司主体身份, 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日常经营业务指导监管。在制定法律法规时采取分类指导监管的方式。例如, 2009年银监会发布了《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 准许小额贷款公司改制成村镇银行。但在制定政策时应采取分类监管的措施, 面向“三农”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设立村镇银行;面向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社区银行。
2. 优惠政策与限入措施相结合, 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合理发展。
肩负政府职能的小额贷款公司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相关部门应在税收、利率、政府补贴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 合理的利润空间有利于小额贷款公司的长久发展。政府可以以税收返还、财政贴息的形式鼓励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贷款;同时, 在公司税收、融资限度和贷款损失准备金提取等方面, 政府需要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在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 还应采取针对性的限入措施, 一定的准入门槛可以优化市场环境, 防止累积金融系统性风险。限入措施主要包括资本准入和股东准入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 必须制定严格的资本审查制度, 严控非法资金进入小额贷款公司, 确保资本金来源于股东的自有资金;另一方面, 确保小额贷款公司股东具有资本补充能力和经营能力, 同时股东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诚信, 禁止有经济犯罪等不良记录的投资者进入市场。
(二) 小额贷款公司方面
1. 合理配置金融资源, 明确公司定位。
多数小额贷款公司在成立之初制定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路径, 但往往限于资金和人员的限制, 公司发展背离了既定规划。同时,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的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社会目标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盈利目标相互冲突, 导致最后的结果是小额贷款公司倾向于大客户, 背离政府对公司的目标定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优化资源配置, 合理布局, 找寻适应自身的市场空间, 充分发挥小额贷款商业化运作的灵活性。
2.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提高公司内控能力。
8.公司发展中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 发展空间 市场定位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银监会与中国银行共同出台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促使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快速崛起,额贷款公司如同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发展起来,到2013底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共有7839家,贷款余额达到8191亿元。但是,由于制度体制的不完善和金融市场的不规范,我国各个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并不平衡,同时银监部门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力度不够,造成了小额贷款行业混乱的局面。
一、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越位与监管缺位
(一)偏离经营定位,傍大现象普遍
最初的小额贷款公司设立是为了吸收社会资本扶持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和中小企业,随着金融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社会借贷资本转入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金融动力之一。但是由于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时间端,人员配置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因此,小额贷款公司遇到了发展瓶颈,其主要表现在盲目最求高收益、快周转,而对市场风险评估能力较弱,容易照成贷款难以收回的问题,同时,由于贷款较为分散,银监会对贷款管理难度较大,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流量不明确,导致大量的资金涌入房地产企业,造成市场经济制造业疲软。
(二)缺乏银行身份,显现先天不足
小额贷款公司在经营体制上与银行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监管体制上与银行并不相同。小额贷款公司由地方政府金融办履行监管职责,而其并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监管也缺乏法律依据,监管容易形式化,地方化。同时,小额贷款公司区别于传统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只贷不存,且暂不能接入人行的征信系统平台,对客户信誉度的调查仅凭日常的了解,难以掌握客户在银行机构详细的信息,因此不能充分利用系统识别信贷风险。
(三)有效约束不足,影响社会稳定
一是利益驱动明显,存在集资隐患,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可以远远高于银行的利率发放贷款,获得高额收益,因此,在企业融资需求旺盛,银行借款供给不足,业务监管不到位而民间资本又较为充裕的情况下,小额贷款公司利用日益扩大的社会影响力,吸收社会公众存款或非法募集集资的冲动不断加大。随着小额贷款公司借款群体和贷款额度不断扩大,吸收非法特定群体资金的可能性有所增强。
(四)监管政出多门,监管措施缺位
根据银监会《指导意见》,小额贷款公司为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这表明小额贷款公司是非传统形式金融机构,只是以金融服务为经营方式的一般普通企业。这就导致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方难以明确。在《指导意见》中,并没有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为金融机构,表明银行业监管机构并不承担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职责。《指导意见》将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权力授予省级金融办负责,而运行监管则由县政府金融办负责,这个“二元监管格局”存在诸多缺陷。
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进位与门槛高位
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促使民间资本更加活跃,但是,对于民间资本有效的统一管理,形成具有规模性、规范性、高效性的金融服务体制仍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为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的规范化运营,银监会在2009年发布了《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办法》,该办法给小额贷款公司正规化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如果要将小额贷款改制设立村镇银行需要解决一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股东难以接受控股权让位。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体制与私营股份企业相似,公司经营话语权由公司主要出资人把持,其对公司经营方向、经营制度具有绝对权威性。而根据我国银行设立管理制度,村镇银行设立的发起人或出资人中应至少有1家银行机构,并且银行机构持股额度在20%以上,而作为自然人、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和关联方持股方股份额度不超过10%,让经营多年的小额贷款公司股东不愿让权。
二是,操作程序将不再便捷。当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其不再以私有企业形式存在,必将被银监会进行严格监管,这使得小额贷款公司失去了其经营的灵活性,再有由于银监会的参与,对资金流向、贷款审批都需要程序化操作,失去了小额贷款公司快速、便捷的灵活性,这也就失去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特色,失去其存在的实际意义。
三是,业务扩大效益难保增加。如果小额贷款公司改制成为村镇银行,其原有的业务范围将有所扩展,在经营功能上增加支付结算、银行卡等中介业务,使小额贷款公司业务收入方式更加多元化,但是同时小额贷款公司专为村镇银行,其贷款利率势必下降,在短期内投资回报率下降,是股东们所不希望面对的。
三、小额贷款公司市场定位与监管补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民创业的热潮已经向金融业提出了新的需求,同时这也为小额贷款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创业者、个体工商业者、小微企业、中型企业等在资金方面都需要小额贷款公司。这些需求相对银行来说,普遍存在贷款的门槛、流程问题,而小额贷款公司“简捷、灵活”的办结特点就正好成为了被服务的对象。市场经济催生是小额公司的发展,在开放性市场金融体制下,小额贷款公司良性发展不仅需要广阔的市场发展平台,更需要具有敏锐的市场定位和完善的监管体制。因此,小额贷款公司在进行体制改革中,并不应急于向着银行体制的方向进行改革,其差异化的存在正是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必然产物,小额贷款公司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市场分布不平衡,市场定位不明确,管理体制不健全,所以,要根据小额贷款公司实际需要定位自身的发展空间和管理措施。
当然,小额贷款公司有其的特殊市场定位。同时也要加大监管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以便其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和中小微型企业。一是明确法律定位和监管主体,小额贷款公司从它的只贷不存的经营性质来看,应该列入新型的农村其他非银行金融组织,而不是一般企业。银行业监管部门和人民银行才能将其纳入特殊的监管对象。二是作为一个新型的农村其他非银行金融组织,税收部门的就应该以银行业的标准对其征税,同时进行必要的减免扶持。政府将以新创办的银行进行鼓励扶持或实施奖励政策,使小额贷款公司的自有资金迅速充实起来。三是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管理。人民银行应该尽快帮助小额贷款公司搭建征信平台,消除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的盲区。由此可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提高小额贷款公司资金的利用效率,防范市场经营风险,确保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投资人和借贷人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李伟.《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54期.
[2]郑雅丽.《国际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