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武术运动研究对加快武术发展的作用论文

2024-10-17

浅谈武术运动研究对加快武术发展的作用论文(共11篇)

1.浅谈武术运动研究对加快武术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一

浅谈武术散手运动员的选材

当今竞技体育的发展使运动员训练高度专业化和科学化,而科学的训练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运动员的选材是基本条件,已受到体育行家的.重视,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选材有其不同的标准条件和要求,中国武术有其固定的特点和风格、因而选材的条件和要求也有它的特殊性.

作 者:唐莺 TANG Ying 作者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04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年,卷(期):8(7)分类号:G85关键词:散手 身体形态 身体机能 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

2.浅谈武术运动研究对加快武术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二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璀璨多姿的瑰宝,其历史渊源由来已久,并且在大众中极为普及,其内容丰满、技巧简单、风格特别、方式多元、效果明显,在如今的群众健身活动中的地位不可撼动。然而,因为许多原因,武术运动在成长中的学生的体质锻炼中的效果却并不显著,学生中的武术运动并未引发相关人员的关注。所以,讨论武术运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它能强健学生体魄、提升体育教学课程的质量。

2 武术运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综述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颇具代表性并具有传承意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五千年来强健体魄、修养身心、熏陶情操、提振民族士气的一类独有的民族体育活动。

武术的内容保罗万象、风格奇异、锻炼方式多元化、易上手、效果明显,在目前的全民健身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尽管我国武术有着大众化的特征,但是,因为各方面的因素,它在学生间的传播和普及却远未达到预期。究其缘由,是大众对武术的功效和价值还未进行深度挖掘。武术运动对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很大助益的,但是目前认识到这一点的家长和老师寥寥可数;群众通常将中国武术看成传统的体育运动,甚至认为学不学武术都无关紧要。

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应着重探讨武术运动对成长中的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类影响,并对其进行专业的解析和系统的认识,以使学校、老师与家长转变对武术的传统认知,并彻底颠覆群众对武术的看法。武术运动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将之融入学生的体育课之中,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 武术运动对学生生理机能的影响

3.1 武术运动对学生骨骼成长的影响

学生正处在发育的重要时段,而骨骼的发育又是重中之重。骨骼中有机物较多,软骨也不少,骨骼伴随年纪的增长会悄然发生变化,无机盐增加,坚固度提升,韧劲变小。学生的骨骼承担负荷与肌肉压力的功能还没有完全发育,骨骼弹性大而强度小,容易弯折变异,不容易出现骨裂等情况,假如在这个时段常常修习武术,就能使骨头遭受适当的刺激,是髓软骨的细胞增加,并加速血液流转的速度,进而使骨骼汲取养分,有利于骨骼的构造技能提升。此外,它能使骨骼成长速度加快,骨质变厚,骨小梁变粗并尽然有序,骨骼会因受到刺激变得更加修长、更加粗壮以及更加牢固。骨骼状态的变化,使骨骼的抗骨折、抗压力、抗扭曲的特性变得更为突出。武术运动的多元化能够预防单个肢端过度发育,使身体姿态更加合理;修习武术还可以增厚关节软骨、肌肉,并使韧带的拉力增强,使其周遭的肌肉得到锻炼,从而增大关节的稳定性。

3.2 武术运动对学生肌肉力量、柔韧性的影响

适当地修习武术,肌肉中蛋白质汲取养分更迅速,肌肉变得更为强壮、厚实,抗击打能力也会相应提升。柔韧性锻炼是武术锻炼中经常被提及的,武术修习能使关节周遭的肌肉韧性得到提升。与此同时,也能使参加关节活动的原动肌的能量得到完全释放。例如:腿术锻炼中的压腿、甩腿、劈腿等都可以锻炼腿部肌肉的柔韧程度、变通性以及力量等腿部机能;肩功锻炼中的压肩、转肩等动作通常是用来锻炼肩关节的韧性以及手臂部位的机能。

3.3 武术运动对学生心肺机能的影响

修习武术时,因为周身的血液流转的速度增快,心脏与周身的血液提供机能也能得到锻炼。武术修习能使心脏机能提升、心肌纤维增粗,伸缩功能良好,并且增多每一次伸缩所射出的血液量,使每一次搏动的输血量增多,血液提供机能得到锻炼,进而为终身锻炼打下牢固的基础。从某种角度来说,肺部机能的增强显示了肺容纳的气体量增大以及呼吸机能的发展壮大。时常修习武术,可以使呼吸构造、形状以及生理能力发生适度的变更。呼吸肌变得强健、充满活力,肺组织弹性增长、呼吸差增加、呼吸深度改变、肺活量变大。所以,武术锻炼能改良并提升呼吸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在修习太极拳时,要重视腹式呼吸,它需要呼吸有深度,并且细长和均衡。腹式呼吸因为要维持腹实胸宽的状况,有助于氧气和血液的畅快流转。

4 武术运动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

4.1 武术运动对学生塑立信心方面的影响

在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期,时常会产生自卑、害怕或恐惧的情绪,甚而有的还发展成了心理疾病。武术是以击打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它不但能强身健体,还能够提升防御技能。武术的修习能够锻炼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形成坚忍不拔的思想品质。

4.2 武术运动对学生意志品德的影响

在修习武术的过程中,会遭遇各式各样的艰难险阻,其对意志品德的查验是多层面的。套数锻炼,学生要重复相同的技击技术,对学生心智的磨练是不言而喻的;散打对打锻炼中,如果对手过于强大,学生还应克服本身的恐惧心理,形成迎难而上的“英雄气概”;基础功的锻炼,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它带来的苦与痛,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德。青少年修习武术的过程,就是其正确行为形成的过程。它能培育艰苦朴素、勇猛向前的品德;磨练大无畏、坚忍不拔的意志,并树立终身锻炼的理念——在任何时间都能坚持武术锻炼,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

4.3 武术运动对学生思维技能锻炼的影响

武术的内容和模式都是多元化的,例如套数锻炼中的动作就包含:屈伸、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等,身体的各个位置都要参加到练习之中。动作的把握必须利用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等调配运动,来打造精准的、没有错误的动作。在该锻炼中,学生的观测技能、感应技能以及动作回忆功能、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等都会形成本质性的飞跃。透过运动使学生的血液流转速度增快,使散布在大脑周遭的毛细血管完全释放,大脑功能得以提升,进而使脑细胞的供血速度更快。武术中的“以意念调气”、“以气调身”、“以意引导动作”等准则对强化学生的神经体系有着极大的助益。

5 武术运动对学生社会个性的影响

5.1 武术运动对推动学生德育工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注重人的道德培育,并将“德育”提升到教育的制高点,倡导以“德”治世。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修习武术以德育为重点,表明武术锻炼尤为注重“武术道德”的培育。几千年来,武术文化大致上构成了丰满突出的武术德育的内涵,例如:匡扶正气、操守节气的正义宣言、厚德载物的品德锻炼、自强不息的奋斗理念等等。这类厚重的武术道德底蕴的陶冶,有助于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

5.2 武术运动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影响

社会生活五彩缤纷、五花八门。人际关系的繁杂、意外情况的产生、社会职责的需求,都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人的社会能力在特殊的时间段内大致上是伴随年纪的增大而变强的,而学生的社会能力尚处在初级时段。所以,及早培育学生应具备的社会能力是教学的初衷。而学生参与武术运动,扩展了其社会活动的区域,并开始逐渐认清自身以及周围的伙伴,正确处理自身与伙伴间的关系,交际能力得以提升。它使学生的举止更加得体,提升了社会交际能力,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程度也会显著提升。

6 武术运动大众化的途径

6.1 强化武术设备建设

强化武术设备建设是开展武术运动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缺少优良的设备和硬件,武术修习者的兴趣就会锐减。在学校内应开设专业的、设备齐全的专业型武术馆,并长时间开馆以保证学生的使用。目前,已有的武术学习空间受到限制,这不但影响了武术修习的质量,对学生来说也是极其不公平的。试想上过课的学生想锻炼锻炼却无处可去的窘境,就应该增大学校武术设备的投入力度。而参加的学生人数的增多,关注武术的学生就会增多,这部分人中有人会忍不住去尝试新型的运动项目(武术),并去体悟室内武术馆与室外武术馆的相异之处,并积极学习一些技击技能。拥有优良的训练场所,一部分学生的课程结束之后,就会走入场馆进行锻炼。如此一来,武术项目在校园内的普及程度就会大幅度提升。而我国一些学校的学生只依靠每周两节公开体育课去领悟武术的魅力显然是不够的,对于其武术技能的提升也帮助不大,对武术的激情也会消退。这部分学校应权衡利弊,将武术馆所长时间开放,让学校的学生有进行武术锻炼的契机,进而锻炼其身体素质。

6.2 提升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兴趣是所有学习的源动力。兴趣也是武术运动最佳的引导因素。兴趣能够激发参加者专注于某项事物,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何让极少练习武术的学生“爱上”武术运动,从而生成持续且定性的兴趣,一直以来困扰着武术研讨人员。而针对这点,笔者认为学校应多举办武术竞赛——当然,这种竞赛在大学里居多。从青春期走向成熟期的大学生是积极且奋发向上的,参与一部分运动展示人格魅力以及发挥个人专长也是该年龄段学生的独有心理,而武术竞赛为这样的人群提供了一个平台,也让更多的学生爱上了武术,所以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熊斗斗.论武术运动在乐山师范学院学生中普及的主要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7):26-27.

[2]贾新建.职业院校卫生医疗专业学生对武术运动形式需求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122-125.

[3]张世宏,杜卫提.中小学学生对体育课程中武术运动的认知调查与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2(7):77-78.

3.对武术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研究 篇三

关键词武术运动损伤防治

一、引言

武术运动就其本质来看是将一定的技击思想和技击方法通过特定的方式表达出来,无论是展示技艺为主的套路运动还是以体现实战价值为主的散手运动或其他格斗运动,其实都是将“踢、打、摔、拿”等有实质技击内涵的动作,通过虚拟的战斗场景或在实战中表现出来。这种技击搏斗的特性决定了武术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项素质和技术技能有关资料表明在练习“指定动作”中受伤人数占70%。如此高的比例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研究武术运动员运动损伤常见部位的分布,寻找其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做好治疗工作,对于保证运动训练的系统性,有效性,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武术运动损伤的原因

造成损伤的原因主要归纳为局部负荷过大、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动作不正确、专项素质差、意外及其他原因,通过对武术运动员访谈得知: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分布在局部负荷过大、技术动作不正确以及准备活动不充分这几方面。其中受伤率最高的踝关节其主要原因是专项素质差和技术动作不正确,列第二的膝关节受伤的主要原因是局部负荷过大,列第三的腰肌也是因为局部负荷过大。

三、武术运动损伤的预防

武术中的运动创伤,不是不可能避免,只要教练员和运动员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是可以克服的。

(一)遵循运动训练的自动化训练体系

运动技术等级的层次,对所产生损伤的程度是不一样的,随着技术等级的升高损伤有一个逐渐减少的过程,也就是在训练初期严格遵循运动训练中自动化训练体系,不断磨合动作技术与身体素质的协调,这是减少受伤的一种好方法。

(二)根据损伤程度性质

由于运动员运用极限的力度和速度,产生身体的合力并把力传导到拳面、脚底、脚背来打击对方,达到攻防成功的目的。所以这些点面产生的急性损伤的比例很大。那么增强踝、腕关节的柔韧和力度及改善提高动作规格,负荷运动生理力学的用力原理,对于减少踝腕关节的损伤是非常捷径有效的办法。

(三)根据损伤发生的时期

教练员应针对本队实际情况或运动员本身技术训练特点,个性心理等因素,列出损伤原因因子,注意解剖,找出运动损伤的共性和个性,运用不同的对策诸葛消除的方法减少损伤的发生,以提高训练比赛效率。

(四)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加强易受伤部位的保护

准备活动做得充分,不但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克服机体机能活动生理惰性,为正式训练和比赛做好准备,而且还能增加身体肌肉中毛细血管的开放数量,提高各部分肌肉的技能,增加各关节韧带的伸展性,防治腕膝踝主要关节肌肉和韧带的损伤。

(五)重视训练后的恢复措施

武术运动的全过程应该包括负荷—疲劳—消除疲劳—恢复提高这几个环节。因此,科学地掌握训练负荷并科学地使身体恢复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武术运动员应该特别注意体能的恢复和营养的补充;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加微量元素及矿物质的补充,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有利于消除运动过程中积累的酸性产物。另外,武术运动员还可以根据条件进行按摩、桑拿和心里放松等,这不仅能够加速疲劳恢复、预防损伤的发生,而且为以后的训练和比赛提高保障。

(六)加强运动员的武德教育

武术界历来有“崇武尚德”之说,要求习武者“术为根本”、“德为先导”。武德作为习武者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目的则在于使武术散打作为体育竞技项目得以健康发展。那些不讲文明道德、有意击打禁击部位、以强欺弱,故意致使对方伤残的做法应以摒弃。在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导向下,武术散打运动应该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为前提不断普及和推广该项目的发展。运动员本身就“武”气十足,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就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四、武术运动损伤的治疗方法

运动损伤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传统的推拿,中医中药疗法。随着对损伤机制的不断深入认识,物理疗法在运动损伤抗法中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

(一)中医疗法

传统中医中药对损伤有着良好的效果,具体方法有:

1.推拿疗法。推拿简单,易操作,应用范围广,可以调节神经机能,促进血液淋巴液循环,促进血液中生物活性物质的改变,加强损伤软组织的修复,保持经络畅通,阴阳平衡,研究者1认为,对于膝关节内侧韧带损伤者可以在损伤48小时候指针血海,阳陵泉,阴陵泉、委中、太冲、足三里等穴,强刺激按压1分钟。提弹膝后腘绳肌及股薄肌腱,缓慢屈伸膝关节数次。

2.针刺疗法。针灸在肌肉拉伤的治疗过程中有着很好的效果。通常取穴选用循经取穴和阿是穴。运动队多采用针刺配合电针治疗仪和红外线。可以增强疗效。针刺的刺激强度应以患者感觉舒服为限。

3.中药疗法。中药的内服外用根据临床实践有行淤活血、通经活络等作用。应用中药治疗时必须辨证论治。否则达不到预期的疗效。对于急性踝关节损伤的同学,在损伤当天可调敷新伤药于肿胀部位,用绷带或弹性绷带固定。根据局部症状可以对用药辩证加减。在炎症肿胀期由于局部出血停滞,出现反应性炎症,局部水肿,此时治疗应该以活血化淤、行气通络为主,此时也应该根据局部症状的严重程度辩证加减中药。在损伤后期血肿吸收,出现肉芽组织,发生关节活动障碍,此阶段应使用熏洗药通经活络,活血化淤,消肿止痛。

(二)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指运用物理因子对运动损伤进行治疗的方法。目前应用较普遍的是超声波疗法、磁疗、电疗、光疗、蜡疗等。通过多種理疗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的促进损伤的恢复。如骨折的康复可采用超短波治疗、紫外线治疗;软组织损伤可以应用超短波疗法、磁疗、红外线疗法。最近引进国内的体外冲击波治疗法针对骨刺、末端病有着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4.对我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四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探讨了当今传统武术的现状及影响传统武术的`发展因素,对传统武术发展进行了理性思考并提出几点建议,对扩大传统武术在国内外的影响,走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 者:周雯艳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江西,宜春,336000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7)分类号:G85关键词:传统武术 现状 发展

5.浅谈武术美学研究的反思论文 篇五

论文关键词:武术;美学;民族传统美学;西方美学

论文摘要:总结了20世纪武术美学研究的成果,分析得出:受中国美学研究的影响,武术美学的研究呈现出一种致力于本民族传统美学,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角度进行研究;另一种运用西方美学范畴,从美的存在形式进行研究两种态势。指出对武术进行美学研究仍应以中国本民族传统美学为主,同时,理性地选择、消化、吸收西方美学的理论。

1运用民族传统美学研究武术

中国古典美学是以形象性、类比象征性的思维来阐发个人的直观感悟;以中国古典美学的诗性话语如“境界”、“气韵”等表达审美义理。在对武术进行美学研究的过程中,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有胡小明、弓云武、张均予、吴庆华、张林艳、李德元、张志勇等,其中以胡小明为代表。

胡小明在《中国古典美学与武术》一文中,从3个方面探讨了古典美学与武术的相互关系。第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文中指出:“先秦至两汉,是中国武术成为审美对象的萌芽时期。同时,这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时期。”“魏晋南北朝……是美学和艺术探索的自觉时代。这一时期的武术,……融摄了较丰富的文化因素,并显现出一些理论色彩。”“从中晚唐开始,中国美学发展呈现出儒、道、禅等三家合流的趋势,对武术美的本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宋元时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成熟阶段。晚唐以后,美学思想倾向于抒情写意,强调平淡天然之美,更加不求形似,力求传神,在更高层次上抽象出审美活动的理性内容。”“宋代武术的强身自卫、娱乐健身的社会功能的高扬,也标志着它正在走向自身的成熟阶段。”元代在民间禁武,武术“潜人到元代最有特色的艺术形式―戏剧杂剧。使演练技巧程式化。……武术在这里从实用彻底地走向了审美。”“明清时期的中国古典美学,……将传统美学已提出的观点发挥得更为深人细致,呈现出总结性形态。明清时期的中国武术,也在这时完成了量上的积累,呈现出阶段性的总结形态。”在这里,胡小明把武术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与中国美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相对应,用中国古典美学在不同时期的成果来说明武术具有的美也是在不断的随着古典美学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使人们清晰的认识到武术的美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是深受中国古典美学影响的。第二,从古典美学的义理来看,文章运用中国古典美学诗性话语如气;韵;意;形;神;阳刚、阴柔来探讨它们在武术美中的重要作用。第三,从审美特征上看,中国古典美学“强调美与善统一。”武术也强调“美善统一,德术并重。”中国古典美学“追求内在含蓄的表现”,有“言不尽意”之说。“武术之美表现出内在含蓄的趣味和神韵,……全凭审美主体的感性体验与心灵领悟。”中国古典美学“追求人生与自然的和谐”“总是从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去寻求美。中国武术,也把追求和谐作为自己的审美特征。”在这里,胡小明把武术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征进行对比,寻找出了3个对应方面。可以说是从比较深的层次探讨武术的美。

中国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与渗透。因此,从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武术美的发展过程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历史地看待武术与古典美学的发展过程这一点上,弓云武在《论武术的文化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一文中的第一部分“武术文化艺术美的产生与发展”的论述与胡小明的基本相同。吴庆华在《中华武术审美特性的根源》中认为“社会实践是武术成为审美对象的基础。”张均予在《试论先秦武术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形成》中也认为“生产活动创造了武术,滋生了武术审美意识的萌芽。而人们对武术的审美,则产生于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战争过程之中。

运用古典美学的诗性话语进行的研究,有李德元的《武术哲理中的和谐美》、吴庆华的《略论武术之美》、《中华武术审美特性的根源》、张林艳的《武术套路运动中的古典美学思想及其哲学基础》和张志勇的《论中国武术美学思想的内涵与特征》等。虽然论述的审美义理不尽相同,但基本上是在古典美学的范畴内进行的研究与探讨。

以上这些文章是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角度进行的研究。文章的作者们抓住武术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密切关系,运用中国古典美学与武术相关的理论,从不同的方面对武术进行了美学探讨。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把握住了武术的民族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武术美学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2运用西方美学研究武术

在人们运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学研究武术的同时,运用西方美学范畴尤其是从美的存在形式对武术进行美学研究的文章也不断涌出。

赵崇珍、王景连在《论中国武术美学特征》一文中认为:武术运动的.形象美与动作和运动形式美是武术特有的美学特征,它们“是确定武术运动技术发展水平高低的确切指标。” 张茂于在《武术运动中的美学探讨》一文的第一部分“把套路运动的艺术美分为①优美的形态②鲜明的韵味③和谐的神韵。

弓云武的《论武术的文化艺术特性与审美价值》(续)也涉及了武术艺术美。文中第三部分认为“武术文化艺术美的基本特征分为①名称美②姿势美③劲力美④节奏美⑤传神美⑥造型美⑦结构美。”

以上4位作者在美的存在形式上着重论述了武术与艺术美的关系,尤其是对动作攻防含义的理解以及身体运动的特殊形式予以肯定,突出了武术的技艺美。

李豹、关佐恒在《纵谈武术运动美》中认为:“武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带有综合性的。武术运动员的形体美是动作美的基础,动作美是武术运动美的核心,造型美是武术运动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音乐服饰美是武术运动美的必要条件,精神美则是武术运动美的灵魂。”除了精神美以外其他几项都是从形式美的角度对武术运动的美进行研究。

从形式美的角度研究武术的美比较生动、直观,易于理解。因此,何禹、邱王相、张茂于等也从形式美这一方面来研究武术的美。何禹在《武术运动的美及其表现形式》一文中认为“武术美的表现形式分为①武术的结构美②武术的造型美③武术的名称美④武术“丑”中见美。”邱巫相在《武术套路美学初探》一文中写到:“武术套路所展现的形式美是十分丰富而生动的。……诸如姿势的比例和谐匀称,动静疾徐的节奏变化,……以及整套结构中的结构变化虚实相生、布局回环错落等等,……堪称形式美的典范之一。

张茂于在(武术运动中的美学探讨》的第二部分论述形式美时写道:“就武术的形式美而言,一是在结构,内容上……表现一些形式美的法则,如多样统一、平衡、对称、节奏、和谐等。二是在演练技巧上不断认识和创造美的形式。三是武术表现方法上把人体作为审美对象,通过人的体态变化和眼神意识的表情充分体现人类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

安天荣的《谈武术套路演练中的“形体美”―武术套路演练中时间和空间特征的“美感”》一文是从时空观上谈武术美。文中指出:“武术套路的演练,……是人体在武术运动中的‘点、线、面’的对比、均衡、和谐、比例、对称、节奏、宾主、参差、整体性等多样化统一而形成的套路运动形式。

于翠立、庄亚军的《武术套路运动“高难度”之审美特征》。文章中指出:“‘高难度’在武术套路运动中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美学范畴,……‘高、难、新、美’是竞技武术特有的美学概念,是武术套路审美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篇文章的特点是与时代要求结合的比较紧密。

以上6位作者在论述武术形式美的时候,由于对形式美的理解不完全一样,因此,在分类上也不完全相同。但总体来说是把形式美的法则运用到了武术美的研究中,使形式美具有了武术特色。

纵观武术美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是根植于中国传统美学,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角度,运用诗性话语如刚柔、虚实、形神等来研究武术的美;另一方面,是从西方美范畴,从美的存在形式尤其是形式美的法则,如比例、对称、均衡等对武术进行美学探讨。由于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对武术进行美学研究仍应以中国本民族传统美学为主。在武术实践中,坚持以中国古典美学的生命哲学和“道气”本体为出发点,用中国传统美学诗性话语表达的审美义理来诊释武术;同时,理性地选择、消化、吸收西方美学的理论,丰富武术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手段,推进武术美学的研究。

6.浅谈武术运动研究对加快武术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六

一、武举制创立的历史背景

武举最初在唐代武则天时期创立, 这与当时贞观之治所呈现的盛唐景象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1]。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使得唐朝统治者深刻地认识到前朝的前车之鉴, 因而, 在继承了隋朝的制度的基础上加以完善, 使其更加完备。只有稳定的政治局面, 才能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唐朝政治制度的完善, 不仅将唐朝推向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地位, 还使其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文化中心。在经济方面, 由于唐朝疆域广阔, 并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各民族交往增加, 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状态。唐代统治者, 打破门第限制, 为各阶层的人民提供了向上层流动的途径。儒、佛、道兼重, 多元文化并存, 文化上的开明又进一步加强了中外文化的相互融合, 就是在这样一种繁荣的局面之下, 为武举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清朝武举制度

1. 清初武举制度对武术运动的影响。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自1644年入关以来, 为了保证社会的政治稳定,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从而开创了康雍乾100多年的盛世局面, 这也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 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 使中国武术运动进入了又一个辉煌的时期。清朝的武术运动与明朝有着极大的差异, 由于清政府是少数民族的统治政权, 因而政府对于民间习武采取了诸多限制措施, 这使得清朝的民间武术与军事武术逐渐走向分离, 虽然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兵学等思想, 却使其真正的实际战斗力削弱了不少, 但另一方面, 也极大丰富了武术的内涵。

清朝之所以能够维系近300年的统治, 主要归因于对汉族文化的重视与接受。清朝统治者清晰地认识到科举制度对于维护政权的稳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而, 清政府重视武举制度。清朝之前, 武举殿试制度都没有形成制度化, 清朝在恢复武举之后, 首先将殿试制度实行制度化。清朝规定武举会试之后的十月内举行殿试, 殿试先进行试策, 然后皇帝亲临西苑门举行御试。在进行御试前, 还会让皇太子进行骑射示范。武举前十名都由皇帝钦点。名次确定之后, 皇帝还会钦赐武状元各项物件。足见清朝统治者对于武举制度的重视程度, 也从一个方面形成了社会上尚武的风气。同时, 清朝的武举也对体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清朝前中期, 随着人们对于武术能够增强人体质、修为等方面的重视, 促进了武术运动的发展。

2. 清末武举制度的流弊及废除历程。

1840年的中国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军队面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一败再败, 被迫在西方诸强的淫威之下, 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促使了一些进步人士开始审视自身的不足, 并开展了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而作为军事人才选拔制度的武举也进入了洋务派的视野之中。1878年沈葆桢上奏《请停止武闱片》, 请求废除武举[2]。这份奏章主要说明了当时已处于热兵器的时代, 然而清政府选拔军事人才却仍然以冷兵器考核为主的武举已不能契合于当时的需求。但是, 要废除延续千年之久的武举制度谈何容易, 这不仅关涉到技术和观念的问题, 其背后的政治和利益因素往往更能影响统治者的决定。因此, 尽管当时许多洋务派官员达成了一致和共识, 但保守派却不以采纳, 因此, 废除武举之事, 也只能搁置了。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 沈葆桢的奏疏请求改制, 属于不识大体的主张, 因此没有必要支持。在1885年张佩纶也同样提出过废除建议, 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直到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 才使清政府真正意识到了必须重新整编旧军队, 建立新式军队的必要性。但这时才发现, 原来武举已经形同虚设, 对军队的建设毫无意义, 甚至阻碍新军队的建设, 因而, 决定废除武举制度。

在废除武举的进程中, 先是采取一系列改良的措施, 首先在1898年, 荣禄建议朝廷先改革武举考试的内容, 在保护原有制度的基础上, 加入新的考核内容, 以提高武举选拔人才的质量。但就是这种温和的变革, 也受到了来自朝廷内外保守力量的强烈抵制。保守派认为, 如果改革考试内容为西洋枪炮, 那么民间也会自购枪炮, 这样会最终影响统治者的地位。张之洞等人则提出, 将生源限定在现役的官兵之中, 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因武器扩散而造成的不利影响。这就使得武举考试的目的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 由向社会选拔人才转变为军队官兵进阶的途径, 这不仅提高了军人的社会地位, 还维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武举考试的三场内容分别为, 头场试枪炮准确及拆装枪炮技艺;二场为马上射击及击刺技艺;三场则是测绘、铁路、地雷、战法等学科。

不幸的是, 戊戌变法也失败了, 这使得许多维新改革的萌芽遭到了扼杀, 武举的改革也难逃失败的厄运。庚子国变之后, 清政府面临着内忧与外患双重压力的局势下, 迫不得已再一次推行革新。1901年张之洞再次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提出应当立即废除武举制度。在文中, 他陈述了武举对于现在军队建设及国家利益的种种弊害, 力主在全国开设武备学堂。随后张之洞联合袁世凯等一大批改革官员联名上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折》, 主张全面废除科举制度。面对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清政府迫于无奈终于颁布谕旨宣布声明:武科制度, 实际是因袭明朝的旧制, 虽然已经沿用了那么多年, 但弊端甚多, 武举考核科目都是相关冷兵器的, 与步枪射击、兵事都没有关系, 因此今天已没有用处了, 要设法进行变通。所有的童试、乡试、会试等皆永远停止。武举人和进士应学习现代兵事。体格健壮的生源应该应试入伍, 各省均应设立武备学堂, 并自行规定考试章程, 以多多造就军事人才。至此, 延续了1200年之久的武举制度正式废除了, 代之以的是, 新式军事学堂的建立。

三、清末武举制度最终废除对中国武术运动发展的影响

清代武举制度沿用明朝的制度体系, 虽然在清朝刚入关时对于维护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武举逐步表现出与现实需要相脱节的现象。清代武举制度的废除, 对中国武术运动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推动武术在民间的广泛开展。武举制度走到清朝之后, 由于体系庞大, 要求苛刻, 录取人数极少, 并存在着大量的舞弊现象, 使得大批的有志于从事武术的人才被大批地埋没。这无形之中关闭了各阶层人民向上层流动的途径。武举成为了习武之人为博取功名、社会地位和利益的手段, 从而不可避免地刻上了功利主义深深的烙印。随着武举制度的废除, 人们不再专注于武举所考核的那几项内容, 可以极大地丰富武术的内容。民间的武术发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各种门派的创立便是最好的体现。各门派之间的武术可以公开的切磋与交流, 并开门收徒, 习武爱好者有更多的选择。这使得中国武术运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其次, 有利于提高民间习武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技艺。由于武举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需要, 因此, 武举考核的内容也受到了极为严格的限制, 民间的武术爱好者不得随意修习。但随着武举制度的废除, 许多离开了清政府军的武师将军事武术传播到了民间, 官方的军事武术与民间武术在理论和技艺层面相融合, 不仅极大丰富了民间武术的内容, 也提高了民间习武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技艺。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 许多新的武术技艺应运而生, 从而极大促进了中国武术的发展。第三, 促进了中国现代武术教育的发展。武举制度的严苛规定, 人们只能通过官方规定的途径习武、考试。武举制度废除后, 各省根据需求建立了不同的新式军事学堂, 军事武术的训练内容也更具实战性。武术教育不再以武举的考核内容为指向, 而以时代需求为主, 这为加强国防力量和增强国民体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四, 提高武术的社会地位, 形成尚武风气。清末, 社会流弊集中体现, 人民身体素质普遍较低, 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 充满鄙视意味的称号, 使得人民亟需寻求一种可以强身健体的途径。而习练武术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现状。武术的社会地位也因此获得了提高, 人们特别是底层劳动人民, 在工作之余, 崇尚武术运动, 以此来增进自身的体魄, 进而在社会上形成了尚武的风气。综上所述, 武举制度的废除, 不仅促进了中国武术的发展, 同时也加快了中国武术体育化的进程。

摘要:研究清末武举废除对中国武术运动的影响, 发现其推动武术在民间的开展、提高民间习武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技艺、促进中国现代武术教育的发展以及提高武术的社会地位, 形成尚武风气有着重要作用, 是武术运动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关键词:清末,武举制度,废除,武术运动

参考文献

[1]陈刚.武则天与武举制的产生[J].搏击, 2009 (2) .

7.浅谈武术运动研究对加快武术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七

【关键词】河南省 普通高校 武术散打 现状 对策

一、河南省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运动的現状分析

1、河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教学开设状况调查

课程设置一般指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和各科的教学时数安排,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基本依据是,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服务。

体育教学的组织是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任务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地器材等进行合理安排的各种措施,体育教学内容是指实现体育教学任务而选用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各种身体练习的总称,河南省高校武术散打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技术和理论两部分,从统计结果不难发现,在教学中,授课内容主要是以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为主,实战选择的频数不高,这可能是教师在教学中受场地、器材、大部分学生没有武术散打基础等因素限制的原因。

体育教学教材是为了实现武术散打教学目的任务服务的,教材是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特定教育价值的教学材料或工具,课程内容、教材是相互联系的,是构成完整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河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师资状况

调查过程中发现,在18所院校中,总共有32名从事武术散打教学的教师,平均每个院校的武术散打教师的数量不足2人,可见河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师资的紧缺,教师大部分是本科学历,只有7名教师是硕士学历,高校武术散打教学需要不断创新和拓展,如果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缺乏,就不利于武术散打课的发展,因此,目前高校武术散打课教学的教师专业结构有待调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势必对武术散打教师的职称晋升提出更高的要求,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至关重要,应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同时不断引进年轻的武术散打专业教师,进而补充新鲜的“血液”,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进”的良好局面。

3、河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竞赛情况

在河南高校参加武术散打竞赛调查的18所院校中,只有2所院校每年参加的校际间的竞赛次数在1-2次,其余16所为0次,可见,武术散打竞赛在河南高校中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急待进一步加强,值得一提的是,散打运动进入高校近十年来,河南高校一直没有开展大学生散打竞赛,这对高校散打运动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二、促进河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运动发展的对策

1、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武术散打教师的执教能力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体,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发展关系到民族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发挥着独特的教育作用,武术散打课作为一项新兴的学科,对高校的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拓宽横向知识面,其中一部分从事武术散打教学的教师,没有接受武术散打专业的系统训练,或者在武术散打理论教学经验等方面还是存在不足,各高校应重视和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与提高,因此,河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教师业务学习与进修的途径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选派有一定基础的教师参加全国或省市举办的武术散打培训班进修;聘请有名望的选手或专家到校举办武术散打培训班;组织教师进行武术散打业务学习和集体备课;参观各种武术散打比赛和观看重大比赛的录像材料;依照武术散打的参考书,自学提高业务素质;加强武术散打高水平教师、教练的培养。

2、加强教材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课程内容即教材”,“教材应当包括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教材两大部分”。体育教材是进行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文件。目前,我国还缺乏适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武术散打教材,在普通高校增设武术散打教学的同时,应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吸取国内外的教学经验和最新技术,组织专家编写适合我国普通高校的武术散打教材,加强高校的武术散打教学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改善高校武术散打的场地设施

体育教学离不开硬件设施这一物质基础,否则一切都成为空谈,各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是学校贯彻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进行体育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物质条件,河南省高校应加强高校武术散打场地设施的建设,为武术散打运动在河南的健康快速推广和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和保障。

4、借鉴跆拳道成功推广的经验,发展武术散打运动

依据项群训练理论,武术散打与跆拳道同属于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作为同一个项群中的两个运动项目,两者存在一定的共同性,武术散打与跆拳道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渊源、环境因素等方而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近年来,跆拳道发展很快,并成为了风靡全世界的体育运动项目,并在2000年奥运会上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借助跆拳道在世界的成功推广传播经验,通过对两者的影响其在高校中推广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差异比较分析,积极借鉴具有同源文化特征的跆拳道的积极成份,探索跆拳道运动在世界盛行的原因,以便发现散打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中国散打运动的蓬勃开展提供参考。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介入和大力支持武术散打开展,制定相关文件,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普及武术散打课,武术散打也应将竞技散打与大众散打区分开,按两条轨迹运行发展,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扩大练习人数规模,借鉴跆拳道段位体系的优点,尽快完善武术散的技术管理体系,加强对中国武术传统文化特色的传承,强化中国武术精神,强化武德的教育功能,提高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提升参与群体的文化素养,进而提升武术散打的层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2.8.

8.对竞技武术套路现状及发展研究 篇八

摘要 武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占据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半壁江山。武术集防身、健身、修身、养性等多功能于一体,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武术在发展方面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生存空间也逐渐变小。要改善这种局面,就要求我们从新的视角,运用新的方法,对武术进行新的审视和研究,找出其发展的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竞技武术 套路 发展现状 对策 价值 多元化

中国成立后,代表武术发展方向的竞技武术应运而生。竞技武术是现代武术的辉煌,它以高、难、美、新为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套路和散打两种运动形式。尤其竞技武术套路是竞技武术共同关注的问题。竞技武术套路在当今世界的发展现状、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当前发展应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者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竞技武术套路的前人的研究

(一)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薛欣在《我国竞技武术的区域性差异特征及致因分析》中提出,由于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条件、人力资源、武术历史文化及政策导向的不同,竞技武术呈现非均衡发展状况,应根据资源有效配置原则,使各省、地区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以竞技武术非均衡发展带动均衡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竞技武术全面、科学、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竞技武术套路影响因素的研究

刘同为等在《武术套路竞技化历史寻绎》中认为武术套路竞技化历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国粹体育下的改良、纳入现代竞技体育范畴的迂回前进、新时期竞技化演进、武术申奥进取中的努力。通过对武术竞技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评荐,为武术在新世纪的竞技化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思考。

郭强在《试析竞技武术套路观赏性降低的影响因素》中指出了竞技武术套路观赏性降低的影响因素:武术竞赛规则所限、套路缺乏创新性、武术本质特征淡化、武术套路市场化运作不够、忽视观众对武术套路审美心理。

(三)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对策研究

栗胜夫在《武术表演市场经营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中提出武术的商业演出是带动其产业发展的核心部分,是研究武术产业市场化运作的切入点,并提出武术表演市场的发展对策:更新管理观念,明确市场定位,重视武术文化内涵,开发相关文化产品,简化武术动作难度,加强宣传力度,打造强势品牌,制定营销战略,扩大市场份额。

从以上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但这些研究只是从一个侧面对竞技武术套路发展面临的问题或发展的趋势进行阐述,究竟面临哪些问题,今后应该如何发展没有详尽地研究。因此,本文在总结概括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这几个方面進行更为详细的研究与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二、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竞赛规则的不完善

竞赛规则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杠杆,好的竞赛规则引导着竞技武术套路向着高难美新的技术方向发展,但是,规则并不是尽善尽美。规则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目前的竞技武术套路规则太繁杂,扣分内容太详细,不易操作。因此需要本着实践—实践—再实践的原则,在实践中发现规则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从而引导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向着更高的水平前进。

(二)武术套路过于单调、缺乏刺激性和悬念性

目前,全国共有6500多万武术习练人口,因此,武术比赛观众应该像球类比赛一样,甚至比球类比赛有更加火爆的场面。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竞技武术套路比赛看台上的观众少得可怜。日本柔道和韩国跆拳道是两两直接对抗的运动项目,而且比赛中双方很有可能是身材、体重相差悬殊,那么到底鹿死谁手,这样的比赛给观众以悬念和刺激。武术套路不会给人带来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使得竞技武术套路比赛的观众越来越少。

(三)武术套路比赛内容太繁杂

目前,武术套路比赛内容太多,少则十几项,多则三四十项,让人看了感觉就像是一个大杂烩。而且运动员表演的内容都大同小异,导致观众视觉上的疲劳,这使得竞技武术套路观赏性大大降低,像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样世界最高规格的体育盛会,“减肥“的呼声都一浪高过一浪,更何况竞技武术套路这样一个小项目。

(四)媒体宣传的不利因素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武打片过多地采用特技镜头,让观众感觉武术就是飞来飞去的神功,这给武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电影电视中的功夫片,只要一到双方决战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神功,这对武术的宣传很不利,我们需要的是像《少林寺》这样真打实战的功夫,而不是特技镜头掩饰下的所谓的功夫片。

(五)理论体系不完善和科研能力水平低

在向世界推广武术的过程中,我们国家缺乏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理论,外语水平高的优秀教练员及科研人员。竞技武术套路产生至今,虽然也吸收了西方竞技体育的一些理论,但是,其理论体系并不完善,理论研究滞后必定会阻碍技术动作的发展。因此需要完善规则,科学把关竞赛规则引导着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方向。

三、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对策研究

(一)以动作组合为单元创编套路

教练员和运动员应该掌握大量的动作素材,并从套路技术的运动规律出发。根据项目特点和个人特点,在学习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发展创新,创新单个动作、创新动作连接、创新成套动作编排,结合竞技运动的特点进行再创造,从而形成运动员个人技术风格,同时,整个套路动作要表现一个主题,并配以适当的音乐其次,还应适当缩短套路动作的时间。

(二)缩短竞技武术套路的时间

套路动作时间有点长,特别是太极类项目如太极拳、太极剑;自选套路及集体项目时间为三四分钟,太极拳规定套路动作时间多达五六分钟,而且太极拳动作慢慢悠悠,没有耐性的人很难从头到尾地观看比赛,所以,缩短太极拳类套路动作的时间很有必要。

(三)尝试改革套路竞赛的内容和形式

目前的竞技武术套路包含以下内容:长拳、南拳、太极拳、刃、枪、剑、棍、南刀、南棍、太极剑、对练项目、集体项目共十二项。中华武术内容博大精深,但是在竞技武术套路比赛中没必要样样俱全。因此目前的竞技武术套路内容太繁杂,必须精简项目内容。对于器械类我们可以考虑规定运动员在整个套路演练过程中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器械进行比赛,而且软硬器械兼有,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想象力与创造性,而且能够提高套路的观赏性,避免千篇一律的单调表演。

(四)套路与散打相结合

竞技武术套路的优越性在于,它根植于传统武术,而且动作较之传统武术更加洒脱,并以高难美新为发展方向。但是,竞技武术套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片面追求高难美新,而偏离了自己的轨道,失去了自己的特色。竞技武术套路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与散打相结合,抓住自己的技击特色,抓住自己的技击美,在技击的基础上,追求高难美新。现在的套路运动员不懂技击,而散打运动员不会中国的武术套路,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将套路与散打相结合,走打练结合的道路,才是竞技武术正确的出路。因此,教练员、运动员在创编套路的过程中,要吸取各种各样的素材,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把套路与散打相结合,既重演练,又重技击,把武术的真功夫展现给世人。

四、结束语

总之,竞技武术套路必须走市场化、产业化道路,这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竞技武术套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物质保证,以武养武才是武术发展的根本,只有努力开拓武术市场,挖掘武术市场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才能迎来武术的腾飞。

参考文献:

[1] 陈永辉.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1):108-110.

[2] 任丽娟,申玲.中西方民族文化差异与武术的国际化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4):58-60.

[3] 辛双双.从竞赛规则的嬗变看竞技套路技术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

9.武术散打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篇九

散打,俗称散手,又称相搏、手搏、白打、手战、拆手等。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相应的攻防技术进行徒手格斗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1979年,原国家体委决定开展散手训练、比赛等方面的研究,1988年首届国际武术节设立了散打项目,是散打散打项目的首次公开亮相,1989年,原国家体委修订出版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将散打正式确定为体育竞赛项目,到1993年被列为全运会项目和第二届世界武术锦标赛项目,并在1998年成功进入十三届亚运会。

2 武术散打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武术散打的发展现状

2.1.1 武术散打竞赛现状

1989年散打被列入全国正式体育竞赛项目。1993年被列为第七届全国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历届全运会金牌数也是逐年增加,1993年七运会只设团体一块金牌。八运会增加了小、中、大级别团体三块金牌。到了2001年九运会分六个级别共设六块金牌。十运会上增加到七块金牌。国内散打比赛也是如火如荼的进行,常规赛有:全运会散打比赛、全国散打锦标赛、全国散打冠军赛、全国青少年散打锦标赛、全国武术馆校散打比赛、全国城市运动会散打比赛、全国体育院校散打比赛等。商业比赛有:散打王比赛、武术散打俱乐部赛、散打水上擂台赛等。国际武术散打发展也是轰轰烈烈,1991年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散打被列为表演项目,只有10几个国家参加比赛。从第二届起,散打被列为比赛项目。2003年第七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已有5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比赛。并第一次设立了女子散打五个级别的比赛。2002年和2004年分别举办了第一、第二届世界杯散打赛。1998年起散打被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设五枚金牌。亚洲、欧洲、美洲等洲际性武术锦标赛,都设有散打比赛。

2.1.2 目前散打在国内的普及程度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武术散打逐渐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逐年增加,公园、健身俱乐部等都有很多人参与散打锻炼。全国有很多武术馆校,参加学员也多是以散打训练为主。很多高校设置了散打选项课程,作为防身健身项目,武术散打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观看散打比赛的人数也是逐年增加。

2.1.3 武术散打科学研究现状

近几年武术散打基础理论的研究领域更加广泛,研究内容也更加深入,散打文化研究、历史研究、发展战略研究、功能和特征研究、散打美学的研究、散打与其他项目的对比研究等深入研究逐渐开展。武术散打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以腿法技术、摔法及组合技术和战术方面的研究居多,但对于拳法、步法的研究相对较少。

2.2 武术散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1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存在的问题

武术的本质特征是技击性,散打作为这一特性的表现形式,既代表它的本质特点,也应该完全表现出它的民族特性,但是散打在发展过程中却没有很好的对传统武术进行继承。而同样起源于朝鲜的民族体育项目跆拳道,在国内是“大行其道”,开展的轰轰烈烈,并且还是奥运会项目,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跆拳道有一整套属于自己的严格的技法、清晰可见,有章可循,很好地继承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而武术散打运动却在发展过程中背离了传统武术的根基,技术体系上参照了国外一些项目的击法,例如在拳法的传授上,很多教练员完全讲授成拳击的直拳、摆拳、勾拳等等。很多散打运动员在学习散打之前,没有一点武术套路的基础,很多教练员也是这样,因此教授的所谓“散打”根本表现不出武术的本质特征。

2.2.2 散打竞赛规则对散打发展的影响

任何一个项目都有自己严格的竞赛规则,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竞赛规则的要求。可以说竞赛规则严格规定和限制着这项运动技术的使用和发展方向,直接影响运动员的选材、训练等一系列相关工作。从1980年原国家体委制定出台第一部散打竞赛规则以来,到目前已经进行了七次大的调整。虽然竞赛规则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规范,但其更换频率过快,国际比赛和国内比赛,大型比赛和小型比赛规则的不统一,在和其它搏击项目的对抗比赛中随意限制技术动作等,这样对竞技武术散打技术体系向合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非常不利。同时,也影响了自身发展的周密性和严肃性,误导了专业运动员的竞赛技术风格打法。

2.2.3 武术散打在普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武术散打在发展过程中,其普及程度仍然不高,仅限于省市散打队、各种武术馆校、体育院系武术专业等,而且目前国内的武术馆校生存也是举步维艰,难以维持,主要是资金紧张,生源少这样的恶性循环问题。很多高校的主管部门由于对此项目不了解,出于对学生的安全考虑,直接不开设散打项目。中小学的普及率也极低。而且很多人都不知道散打是何运动项目,缺乏有效的宣传。专业教练员缺乏。很多教练员只有较高的散打技术水平,而理论知识缺乏,更无武术基础知识,因此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只教授散打技术,而忽略武术知识和技术的传授,这样在传承和普及过程中对散打的发展大打折扣。

3 武术散打发展对策

3.1 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宣传普及

对于散打的发展,主管职能部门应该提高重视程度,多搞比赛,提高比赛地位,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来宣传和包装自己,做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只有加大宣传力度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散打,从而加大散打的影响力。采取多种方式培养青少年散打运动员,在中小学中大力开展散打运动,可以采用编辑一些简单的拳腿组合散打操的方式进行推广普及,同时将武术散打比赛纳入到各级学校运动会,采用段位等级的高低和比赛成绩与学生升学、加分、录取相挂钩的办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散打运动的热情。

3.2 突出技术,提高功力

对传统武术技击应大力继承,尤其是对传统武术经典击法的继承,不能仅满足于现有技术的提高,而且武术散打的技术还要进一步改革,使之更好地体现“更高、更快、更强”。武术散打不能只追求竞技比赛,还要在健身原则指导下对其进行改革,使其走健身、娱乐的道路,加强散打运动员击打力度和抗击打能力的训练,提高运动员功力能力,增加比赛的观赏性。

3.3 加强散打科学研究

在不断收集、挖掘、整理武术文化遗产的同时,要提取其技击精华,充实和发展武术散打技术。提高较有深度的科学研究,要有大规模的、长期的、探索性的、整体改革性的实验研究。加强散打运动员选材、运动损伤和市场化运作方面的研究,鼓励训练一线的教练员搞科学研究,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4 稳定和完善散打竞赛规则

稳定完善的竞赛规则可以使散打技术、战术的使用具有较强的延续性,便于散打教学、训练和科研,同时也有利于不断提高散打技、战术水平,从而使运动员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武术技击技术的精华,提高散打比赛的精彩程度和观赏性。

摘要:散打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0多年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在竞赛规则、教学、训练等方面已经成为较为系统的体系,文章对散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一些发展对策,为散打运动向着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散打运动,现状,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刚,许可.关于武术散手产业化的几点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1).

[2]刘劲松.对散手推广普及若干因素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

[3]肖林鹏.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3).

[4]黄帝全,陈小军.中国散打与泰拳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报,2002(4).

10.浅析发声在武术运动中的特殊作用 篇十

关键词:武术,发声,作用

1 引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世界东方文化的优秀代表。建国以来,为了使武术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世界,促进人类的健康,界内人士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期盼武术能够在2008年进入奥运会这一世界体育的殿堂,然而在人们的热切期待中,武术却与奥运会擦肩而过。武术没有进入奥运会的事实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武术的发展。抛开客观因素,我们发现武术没能进入奥运会不是因为武术太“博大”,而是因为我们把它缩得“太小”了,小得没有“支柱”、没有“细节”,只剩下一个“轮廓”。笔者钟爱武术,甚望武术快速发展,怎奈才疏学浅,只能在“发声”之类的细节上发表一些浅见,愿能为武术的发展带来点滴帮助。

2 传统武术中的发声

在传统武术中,无论是训练还是实战搏击,发声始终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实战搏斗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拳谚有:“眼似电,拳似弹,声如怪兽,步似箭”;“呼喝则风云变色,开拳则山岳崩颓”;“哼哈意合吞吐妙,霹雳一声使人惊”等,这些都说明发声在传统武术中的重要性。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传统武术中的发声有很多种,发声动作的不同,所发的声音也有所不同,拳种或流派的不同,所发的声音也不尽相同,甚至可以用千奇百怪来形容。例如形意拳中的发声有“哼”、“咳”、“咦”等;少林拳中的发声有“哈”、“嘿”、“嗯”、“哼”、“喂”等;南拳中的发声有“嗨———”(拖音)、“嗨”、“嚯”、“呼”、“嘻”、“哗”等;另外象形拳中还有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如虎啸、龙吟、狮吼、猿啼、鸡鸣、鹤鸣、鹰鸣等,以及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声音特点形成的独特的怪叫声。

总的看来,传统武术的发声有两个特点,即统一性和差异性。传统武术发声的统一性是指在传统武术的训练或实战技击中,不是每个动作都要发声,而是特定的一些动作发出一些特定的声音,如在形意拳中,劈拳发声时发“哼”,崩拳发声时发“咦”,炮拳发声时发“咳”等;在少林拳中,怀中抱月式发“嗯”,撞钟式发“哼”,坐山架发“喂”等;在南拳中,双撞拳发“嗨———”,虎爪发“呼”,抛拳发“嗨”,双推掌发“嘿”等,而这些统一性更多的体现在传统武术的训练过程中。传统武术发声的差异性是指在传统武术中每个动作的发声在同一个拳种中虽然没有太大变化,但也没有严格的界限和规定。也就是说他们的发声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而有所改进,比如说某个动作的某个发声,有的人习练起来别扭,不顺劲,那他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变换一种发声方法,从而促进拳术劲力的顺达,因为毕竟发声的最终目的是为拳术服务的,因而可以根据个人的习惯和需要进行改进。传统武术发声的差异性更多的表现在传统武术的技击实战中。

3 现代武术中的发声

现代武术也即是竞技武术,它是在传统武术母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竞技武术也有发声,但与传统武术运动中的发声相比却相差很远,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不同。首先是现代竞技武术中的发声比较单一。这主要体现在南拳的赛场上,在南拳及其器械比赛中,无论是南拳、南刀还是南棍,其发声都比较单一,即在同一个套路运动的演练过程中,多个不同发声动作的发声是同一种发声,而不是像传统武术那样,不同的动作运用不同的发声。其次是现代竞技武术的发声太过僵硬。即没有做到发声、吐气、拳势动作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歇斯底里大喊、故意用声音烘托气氛、引起裁判注意的感觉,而不是为了以气催声,以声助力,显示自己强大的击打能力。再次是现代竞技武术中没有发声。这主要表现在长拳、太极拳及其器械的比赛中以及其他传统拳术的竞赛套路中。其实这种不发声的武术套路练习或比赛是不符合传统武术“声形并重”的要求的,也不符合现代科学中的生理学原理,既损害人体健康,也不利于完成动作。特别是长拳套路运动,那种激烈的跳跃扑跌、高速的旋转翻腾如果不加上发声助力,是不利于动作完成和动作质量提高的。

4 发声在武术运动中的特殊作用

4.1 武术中的发声有助于发力

武术发声之所以能够有助于武术的发力,是因为当习武人的功夫练到一定程度,具备一定功力时,体内气血鼓荡,元气浑厚,在吐气发声时,能够引起口腔、鼻腔、头颅、胸腔、腹腔的共振和共鸣,而这种共振和共鸣又能够使身体运动系统的肌肉发生震动,从而激发肌纤维收缩的活性,提高肌纤维参与收缩运动的百分比,增大肌肉的收缩力量,进而可以提高武术动作的击打力量。另外,发声有助于发力在现代科学实验上已经得到证实。西方一些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科学实验发现,“喊声”能够增加人体能量和能动速度,人的发力大小由能量和能动速度所决定。人体的爆发力(速度×负荷)会由于发出“喊声”而增加14.6%。由此看来,传统武术中发声有助于发力的说法有一定的理论根据。

4.2 武术中的发声有助于增强机体的抗击打能力

在武术训练中,武术中的发声和功力的增长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也就是说,练功过程中,适当的吐气发声,有利于气血的运行和机体的新陈代谢,元气的适时收放有利于元气的充盈和培养,对武术功力的增长大有裨益。反过来,武术功力的增长也会影响武术发声的效果,会使武术发声更加洪亮,威慑力和震撼力更加强大。武术中的发声能产生强大的身体震动,这本身是对身体震动承受能力的一种锻炼和适应;习武者功力的增强,元气的充盈,会使人体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增强,抗震能力提高,进而提高机体的抗击打能力。武术运动中吐气、发声、发力时身体本身产生的强大震动能够改变身体所受外力的方向,进而减小所受到的外力冲击;同时发声时,发声能够增加身体肌肉的张力,在机体的肌肉层形成一道防护网,来阻挡外力,从而也可以起到增强机体抗击打能力的作用。

4.3 武术中的发声有助于增强自己的士气和胆气

在武术运动中,特别是在武术比赛或面临险境、技击实战时,发声可以给自己增加士气和胆气。首先,喊声不但可以使身体肌肉产生兴奋性,而且还可以使大脑的中枢神经细胞产生兴奋性,从而可以使人精神焕发、神情兴奋、毅力增强,这样士气和自信心也就会大大增加。其次,喊声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给自己壮胆,喊叫声可以使人忘记胆怯或掩盖住自己的胆怯,由于喊声而勇气倍增,由于喊声而无所畏惧。有了精神,有了信心,有了无所畏惧的勇气,再加上“声形并茂”的肢体展现,无疑是给自己增加了强大的士气和昂扬的斗志,这对赢得比赛胜利或战胜敌人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无论是在电影中还是在电视剧中,无论是两军对阵还是二人搏斗,只要一方的喊杀声压倒另一方,那么这一方的士气和勇气也就压倒了另一方,而这场战争或搏斗的胜负也就基本分晓。由此可见,发声可以助长士气和胆气,而士气和胆气则可以决定胜负。

4.4 武术中的发声有助于威慑敌人

武术中的发声有助于威慑敌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用发声惊吓敌人,使敌人惊恐。特别是一些刺耳的怪叫声,使人听到后毛骨悚然,从而挫伤敌人的锐气。因此有的传统武术就要求习练者在与人搏斗时要“声如怪兽”,惊吓敌人,从心理上先占据优势,这样就会有利于战胜对手,取得胜利,有时候甚至“一声大吼”就会“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们经常会在武打影视中见到一些古代的怪侠,发声怪异,听后令人不寒而栗,往往会出现“人来声先到,人去声还在”,他的敌人一般都是闻“声”丧胆,不战而败。这些虽然含有一定的影视虚构和夸张成分,但也应该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依据,是对传统武术发声作用的一种写照。其次是用发声示威,展示自己的功力。一般来说,有内功在身的人无论是平常的说话声还是在技击搏斗中的发声,都与一般人不同,有功夫在身说话声如洪钟,发声声似炸雷,而且功力越深厚声音就越洪亮。因此,武术的发声可以用来示威,让对方了解自己雄厚的功力,知难而退。再次是武术发声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攻击力。声波的传递本身也是一种能量的传递,无论什么样的声波对人体都有或多或少影响,而且有些声波(如低频声波)对人体还有一定的伤害。武术中的发声是“意”、“气”、“身”三者经过长久的练习,密切配合,浑然一体所发出的声音,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内力能量,这种巨大的内力能量能够通过空气介质发放到对方的身体上,它可以扰乱对方机体的气血运行、内分泌、注意力、大脑神经中枢对运动系统的支配等,使对方的发挥处于不利地位,进而战胜对方。

5 结语

武术运动中的发声是武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传统武术中尤其受到拳家们的重视,相比较而言,现代竞技武术却对其重视不够。从武术发声有助于发力、有助于增强机体的抗击打能力、有助于增强自己的士气和胆气、有助于威慑敌人等特殊作用来看,现代竞技武术应该对武术的发声予以重视,特别是在长拳的比赛中不应该限制其发声,武术发声的良好应用无论是对套路运动来说,还是对散打运动来说都将是有益而无害的。

参考文献

[1]栗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1).

[2]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8).

11.浅谈武术运动研究对加快武术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散手 泰拳 比较 借鉴

中图分类号:G85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b)-0217-01

1.1 研究对象

以历届中泰对抗赛,参赛选手及比赛结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为写作本论文作者查阅了大量有关武术散打运动与泰拳运动的文献资料,深入了解泰拳的发展历史和训练方法,以便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丰富、详实的依据。

访谈法:对山东省武术部分武术前辈进行访谈,面对面的了解散打和泰拳各进攻基本技术的动作结构的异同,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第一手资料。

观察法:观看散打和泰拳比赛的录相,对运动员比赛中各种进攻技术的运用情况及其效果进行观察和记录。

比较法:运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对散打和泰拳各进攻基本技术的动作结构的异同,以及运用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2 对武术散打运动与泰拳运动的对比研究

2.1 发展背景

散打的发展背景:散打是中华武术徒手搏击运动的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散打属于武术的搏斗项目,她是以踢、打、摔、拿等为主要技击动作,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现代散打运动的发展则是在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开展起来的,她是汲取了现代西洋拳的竞赛形式以及技术优点,并且结合中国散手自有的技术特点和比赛实践,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体育竞技之体系。

泰拳的发展背景:泰拳是一种实战性极强且威力巨大的徒手搏击术,自古以来,泰拳就以其凶悍残忍、凌厉无比而著称于世,泰拳手曾多次远征欧美各国,以独特的技艺把空手道、跆拳道、自由搏击和拳击的高手们打得一败涂地,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泰拳以无可争议的事实确立了在世界武坛的重要地位。泰拳的发展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相传是由泰国古暹罗王所创;也有传闻是在二千多年前由中国云南省传入。泰拳的群众基础十分广泛,也正由于这个原因,泰拳久盛不衰,并且发展成为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武术运动,并且成为一个独立的武学体系。

2.2 技术特点

综合各种教材和多名教练员、运动员对散打与泰拳各种进攻基本技术的阐述,按照拳法、腿法、摔法、肘法、膝法五类技术。

散打的技术特点:中国散打属于搏击类项目,它主要以踢、打、摔、拿为主,散打运动动作变化多样,强调技术的综合性,鼓励多花样、精彩;以灵活多变的腿法和独特的快摔技著称,其踹腿能力和快摔技术使对手防不胜防。散打的进攻技术分为踢、打、摔3大类。所谓踢打法,即为腿法和手法。踢打法共性特征如下:速度快、力量重、力点准、预兆小、方法巧。

泰拳的技术特点:泰拳强调的是动作的杀伤力度,以重挫对手为制胜的目标,不拘形式,只求实用;比赛时多采用立体进攻,进攻凶狠、硬打硬攻、意志顽强;尤其以鞭腿、膝法和肘法著称。边腿、肘法和膝法是泰拳的特长,泰拳没有套路运动,纯对抗性;泰拳腿、脚异常坚硬、身体抗击打能力强;擅长肘、膝技;勇往直前、强攻硬取是泰拳的主要技术风格。

2.3 竞赛规则

2010年3月19日中泰拳比赛规则:第一,每场比赛采用5局制,打满5局决定胜负,每局比赛毛打3分钟(以前各种对抗赛均为2分钟),局间休息1半分钟。第二,中间可以使用摔法,泰方也可使用膝和肘供给,击中身体有效部位得一分(前几届中泰争霸赛,也可以使用摔、膝、肘,但摔得1分、膝肘不得分)。第三,为使比赛更具有悬念,让选手每局比赛都全力以赴,本次比赛每局结束并不当场宣布局分,而是等比赛结束后才亮分(以前比赛每局结束后亮分)。

根据中国散打1998年规则,中国散打的赛制为3局2勝,每局净打2min;禁击部位是后脑、颈部、挡部;禁用方法是肘膝、用拳连击头。得分标准是3分、2分、1分;比赛场地是擂台无绳圈8m×8m;护具为护齿、护裆、护胸、护腿、护脚背。而泰拳的规则是:5个回合每回合3min,中间休息2min,累计得分;禁击部位是后脑、裆部;禁用方法是摔;得分标准是每回合胜者得5分,负得3~5分;比赛场地为擂台有绳圈7.3m×7.3m;护具为护齿、护裆。

3 中国散打的缺点和不足及其可借鉴之处

3.1 缺点和不足

(1)抗打击能力差:与泰拳手相比, 中国散打运动员在技战术上的训练和水平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功力训练却远远不及。正因为如此,历次中泰比赛中,多次出现我方选手重击对手不倒,对手重击我方选手,我方选手因抗打不行而败北的局面。同时,由于功力水平与对手有较大差距,也造成了我方选手因心理上惧怕对手而大多处于被动局面,间接造成了比赛的失利。

(2)肘法、膝法不足:肘、膝方面,泰拳的肘、膝法有相对优势;摔法方面,散打摔法中的主动摔技术因对方凌厉的肘、膝技术的限制,严重受挫,而接腿摔技术由于离对手身体距离较远,不易受对手肘、膝攻击等优点,在中泰对抗赛中表现出绝对优势。

(3)灵活但缺乏力度:拳法方面,散打拳法速度快,技巧性强,但欠缺力度,杀伤力不够,往往造不成实质有效的伤害;泰拳拳法虽然不及散打灵活,不及散打速度快,但是其成功率高,且力度大,杀伤力强,几乎拳拳造成实质性的伤害。相传,我国一代技术宗师李小龙,曾受到泰拳高手的挑战,并与之交手,虽取胜,但亦被对手击成重伤,修养数月才恢复。他对对手的攻击力和抗击力非常惊叹,并潜心钻研提高功力的方法。

(4)耐力不足:体力方面,我们有待提高,从几次比赛中,中方运动员体力普遍不如泰拳手;这点我们回忆5月4日在澳门的比赛,泰方中途违约,要求将原来“如果一方以3:0领先,则为该场比赛的胜方”改为“所有比赛都必须打满五局”,其目的就是以为中方运动员的体力不如他们,并希望在后面的两局比赛中以技术性击倒中方拳手的缘故。这说明我们的散打运动员锻炼的时候较泰拳选手缺乏耐力,不擅长打持久战。

3.2 借鉴

增强身体的抗打击能力:散打作为一种对抗性比赛,对运动员的抗击打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运动员的抗击打能力,只有如此,才会尽量的减少中国散打运动员的弱点,有利于中国散打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下一篇:青少年普法竞赛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