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

2024-11-15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通用7篇)

1.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 篇一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课课练及答案详解

《沁园春.长沙》课课练A 制卷 郭先翔

一、课内阅读解答

1.下列字词音义有错误的一项是()A.橘子洲(jú)百舸(ɡě)遒劲(强劲有力)B.携(xiã)峥嵘(zhēnɡrïnɡ)遏(â)C.怅然(chànɡ)廖廓(liáokuî)漫江(满)D.稠(chïu)沁(qìn)挥斥(斥责)2.《沁园春长沙》中有六个字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路,这六个字是()A.立 看 怅 问 忆 记 B.去 染 流 主 携 击 C.主 染 怅 立 忆 击 D.去 看 流 问 携 记

3.诗词讲求炼字,如“鱼翔浅底”中的“翔”,其实是“游”,却不用“游”,用鸟扇动翅膀而盘旋回飞的姿态,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的神态,可谓一字传神,下列以《沁园春长沙》为例,最符合炼字要求的是()A.独 此 层 红 B.尽 透 竞 击 C.竞 稠 恰 茂 D.斥 指 击 飞

4.判断阅读正确的项(着重点表重读,竖线表停顿)()A.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选出对下列诗句解说不正确的项()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象征着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象征着波澜起伏的革命潮流。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象征着饥寒交迫的奴隶终将挣脱了枷锁,成为天下的主人。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革命的势力还很强大,中国何去何从,使人迷惑。阅读下列诗句,回答6~9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6.“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使人联想到杜牧《山行》中的两句诗:。7.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翔”分别改为“飞”和“游”,其表达效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在词中有何作用?

9.本段写景极有特色,这是与作者高超描写技巧,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分不开的。①本段所选的景物有,之所以说它典型是因为它们。②本段景物描写极有层次,动静结合,试具体分析:近景有 ;远景有 ;动景有

;静景有。③本段景物描写色彩绚丽,富有生机,其色彩有。

二、课外拓展延伸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商 山 早 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袅雁满回塘。

诗歌中,由意象组合为意境美的表现方式中,有一种叫并置,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平行并列,并同组成一个内涵丰富的意境。如“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湘江秋景图,就是用山、林、江、船、鹰、鱼等意象并置,组成一幅动静互补、远近相牵、形色共存的美景。请判断《商山早行》中哪几句用了并置手法,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意境? 11.阅读下面这首“沁园春”,回答问题。

沁园春 梦孚若

宋·刘克庄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辆,载燕南代北,剑客奇材。饮酣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推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1)根据《沁园春长沙》的格式,找出这首词的下片首句:。(2)词中提到的“龙媒”“使君”“李将军”“高皇帝”分别指的是:、、、。

(3)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抒发意气飞扬,不可一世,极写快意,下片写酒醒梦回,渴望得到朝廷重用,为国出力。

B.这是一首悼念亡友之作。方孚若主张抗金,是刘克庄志同道合的朋友,生前不得志,故他的死引发了作者无限的感慨。

C.全词多处用典,借以表达自己虽有报国之心,可惜未受重用的遗憾,同时也指出了南宋朝廷埋没人才。

D.词的上片写梦境,词人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通过梦境的描写表现出来。下片写梦醒后的现实,刻画出词人壮怀未泯、怀才不遇的苦闷。12.填写下列毛泽东诗词名句的上句或下句。(1)赤橙黄绿青蓝紫。(2),风景这边独好。(3)雄关漫道真如铁。(4)红军不怕远征难。(5),屈指行程二万。(6)宜将剩勇追穷寇。(7)为有牺牲多壮志。(8),她在丛中笑。

《沁园春·长沙》课课练B 制卷 郭先翔 [基础演练]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寥(liáo)廓江天 橘(jí)子洲头 百舸(gě)争流 B.携(xiã)来百侣 挥斥方遒(qiǘ)峥嵘(rïng)岁月 C.抨(pēng)击时弊 慷慨(gài)激昂 浪遏(â)飞舟 D.稍逊(sùn)风骚 激(jī)扬文字 矫(jiǎo)健身姿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沁园春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沧茫大地 B.竟自由 鱼翔浅底 风华正茂 指点江山 C.具往矣 风流人物 封侯之赏 书生意气 D.看今朝 山舞银蛇 高爵厚禄 中流砥柱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2007年9月4日,《人民日报》刊载了温家宝总理的《仰望星空》,诗云:“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

而深邃„„”

(2)2008年,陈项先生等人在家乡蓬溪组成一书法研究创作群体,同道间

相投,互相砥砺切磋。

(3)肇俊哲自己也很郁闷啊,这些年来,在一个无欲无求的俱乐部中

岁月,磨灭了锐气,越来越谨小慎微。

A.辽阔义气蹉跎 B.辽阔意气峥嵘 C.寥廓意气蹉跎 D.寥廓义气峥嵘

4、对下列句子中所用修辞手法分析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C.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设问)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广东警方日前侦破的“婴儿汤”大案的确耸人听闻。B.这个故事的最后,谁主沉浮的人是海城和雪。C.四日傍晚六时许,“功夫巨星”成龙和三亚市天涯镇黎族女镇长蒲慧芳一起高举奥运火炬,跑进三亚站火炬传递的终点——著名的“天涯海角”景区,在天涯石广场点燃圣火。

D.今年5月3日,卫生部成立手足口病防控领导小组,并派出一部分专家支援阜阳市各县级医院,提高医疗救治和鉴别诊断能力。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的题目是沁园春,是毛泽东于1925年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时所写的一首词。

B.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产生于宋朝,著名的豪放词人是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词人是李清照等。C.《沁园春·长沙》分为上下两阕,其中上阕写景,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下阕回忆往事,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D.《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精段精练]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7、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与词中哪句诗所写景物特征有相同之处?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景物特征?

8、词中一般都有所谓的领字,即起统摄作用的字。本文段的领字是什么?统摄到何处止?

9、“独立寒秋”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两句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惆怅的心情,但所写景物却充满生机,活泼美好。是否矛盾,为什么?

《大堰河我的保姆》课课练A 制卷 郭先翔 课内阅读解答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堰塘 铰碎 娇美 忸怩 B屋檐 霹雳 凄凉 漂泊 C虱子 天伦 流岚 叱责 D辗压 眷属 诅咒 监狱

2.依次填入下段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艾青说:“我所努力的对诗的要求是四个方面:,有意识地避免用华丽辞藻来掩饰空虚;,以一个意象来表明一个感觉和观念;,以全部力量去完成自己所选择的主题;,不含糊其辞,不写为人费解的思想,决不让读者误解和坠五里雾中。” A朴素 集中 单纯 明快 B单纯 朴素 明快 集中 C朴素 单纯 集中 明快 D单纯 集中 明快 朴素

3请在括号中指出下列句子中所用的修辞。

(1)她含着笑,洗着我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2)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

4文学常识填空。

诗按表达方式可以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以此归类,《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 诗。艾青,是继郭沫若之后20世纪 体诗创作的又一座高峰,他的诗篇不拘泥于格律的约束,别具一种“ 美”。

二、文本感知。

5.解读内容

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说作者眼里的“大堰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对她倾注了怎样的感情?

6.品味写作手法(1)反复是诗歌创作常用的一种手法,试从《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找出一例并体会它的作用。

(2)《大堰河——我的保姆》用到了第二人称,你说说它有什么样好处。

三、能力提升

7.仿照诗中的句子,完成下列任一组排比句。(1)老师,我写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

呈给你

呈给你

(2)同学,今天我看到礼物想起了你 你的 你的

你的

8.在交际中,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避免产生尴尬的局面,人们需要使用一些委婉语。请你结合下面的语境,各填一个委婉的说法。对跛子讲客气,要说“你,请先走!”对聋子表示照顾,就讲“你,请往前坐!”老张长得胖,这是生得“ ”,老李长得瘦,这是长得“ ”,有人长得丑,你要说他“ ”,有人瞎了一只眼,你要讲是“ ”。

9.一首好歌就是一首好诗,它触动人的心灵,引发你的联想。那么就请你推荐几句你最喜爱的歌词,并说明推荐的理由。

(1)我选的歌词:(2)推荐理由:

四、精段练习

阅读“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10.说说“典押”、“瓦菲”在句子中的含义。典押:

瓦菲:

11.找出选段中描写大堰河手的动词,并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动词:

表达作用:

12.“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13.这首诗没有正面刻画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而是在环境、气氛上多着笔墨写了一大串与大堰河相关的事物,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

14.选段第三小节前后都有“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一句,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课外拓展延伸

五延伸阅读

(一)如歌的行板

席慕蓉

一定有些什么 是我所不能了解的

不然 草木怎么都会 循序生长

而候鸟都能飞回故乡 一定有些什么 是我所无能为力的

不然 日与夜怎么交替得 那样快 所有的时刻 都已错过 忧伤蚀我怀

一定有些什么 在叶落之后

是我所必须放弃的

是十六岁时的那本日记 还是

我藏了一生的 那些美丽的 如山百合花的 秘密

选自《席慕蓉诗集》

15.这是诗人席慕蓉的另一首诗歌。诗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包括如何调整自己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的思想。细读全诗,完成填空。(6分)

不能了解的是: 无能为力的是: 必须放弃的是: 16.“在叶落之后”这里指代的是什么?

17.“忧伤蚀我怀”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18.“十六岁时的那本日记”,“如山百合花的/ 秘密”可以说都是美好的。诗人为何要选择放弃?

(二)没有上锁的门 佚 名

乡下小村庄的偏僻小屋里住着一对母女,母亲深怕遭窃总是一到晚上便在门把手上连锁三道锁;女儿则厌恶了像风景画般枯燥而一成不变的乡村生活,她向往都市,想去看看自己通过收音机所想像的那个华丽世界。

某天清晨,女儿为了追求那虚幻的梦离开了母亲。她趁母亲睡觉时偷偷离家出走了,留下了一张纸条:“妈,你就当作没我这个女儿吧。”

可惜这世界不如她想像的美丽动人,她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堕落之途,深陷无法自拔的泥泞中,这时她才领悟到自己的过错。

经过十年,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拖着受伤的心与狼狈的身躯,回到了故乡。

她回到家时已是深夜,微弱的灯光透过门缝渗透出来。她轻轻敲了敲门,却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女儿扭开门把手时吓了一跳,好奇怪,母亲之前从来不曾忘记把门锁上的。母亲瘦弱的身躯蜷曲在冰冷的地板上,以令人心疼的模样睡着了。

“妈„„妈„„”听到女儿的哭泣声,母亲睁开了眼睛,一语不发地搂住女儿疲惫的肩膀。在母亲怀里哭了很久之后,女儿突然好奇地问道:“妈,今天你怎么没有锁门,有人闯进来怎么办? ”

母亲回答说:“不只是今天,我怕你晚上突然回来进不了家门,所以十年来门从没锁过。”

母亲十年如一日,等待着女儿回来,女儿房间里的摆设一如当年。这天晚上,母女回复到十年前的样子,紧紧锁上房门睡着了。

19.女儿“趁母亲睡觉时偷偷离家出走”的原因是什么?

20.前文与“女儿扭开门把手时吓了一跳,好奇怪,母亲之前从来不曾忘记把门锁上的。”相照应的是哪一句?

21.文中哪一句写尽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22.你对文中的女儿怎么看?她是一个好女儿吗?

23.文中的母亲为了守侯女儿的归来,“十年来门从没锁过”。有人说这个情节太过夸张不合实际,对此你怎样看?

《大堰河我的保姆》课课练 B 制卷 郭先翔 课内阅读解答

一、下列加粗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典押diǎn yā 忸怩niǔ niâ 凌侮líng wǔ B叱骂chì 醉酒zuì 咒语zhîu C拥抱yōng bào 娇美jiāo 漂泊piāo D荆棘jīng jí 辉煌huī huáng 悄然qiǎo

二、说说下列诗句中几个词语的含义 1.“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这里前一个“养育”的意思是______;后一个“养育”的意思是_________。2.“大堰河曾做了—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这里的前一个“梦”指的是_______,后一个“梦”指的是___________。3.“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这里第一个“为了”是词,表示___________;第二个“为了”是_______词,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个“为了”是__________词,表示___________。

三、诗人在第二节中写道:“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诗句中对大堰河的称代,由“她”而改换为“你”,在第十一节中也有这样的称代变化。这种称代上的变化,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什么叫谐音?试从课文以外举出两个运用谐音的例子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认真理解题意,按下面的要求回答问题

1.课文注释说,作者的保姆原没有名字,因她娘家住在金华县大叶荷村,所以大家都叫她大叶荷。可作者在诗中却利用谐音,把她的名字改为“大堰河”。作者为什么这样做?()A.偶然的,没有内在的含义。

B.觉得“大叶荷”不好听,所以利用谐音改为“大堰河”。

C.因为人们常把养育自己的河流比作母亲,用谐音就暗含了这一层意思。D.因为家乡有一条河叫“大堰河”,正好和“大叶荷”是谐音。2.“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这句坦诚的声明告诉我们()A.“我”虽然出身于地主家庭,但是,却是农民的儿子。B.“我”和大堰河的养育关系比和生身父母的血缘关系更亲密。C.“我”是地主的儿子,和大堰河只不过是养育关系。D.“我”不忘养育之恩。3.“大堰河,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作者一再强调“乳儿不在她的旁侧”是为了说明()A.大堰河死得很凄凉。B.大堰河临死时仍在牵挂她的乳儿。C.“我”回家后和大堰河家失去联系。D.“我”的遗憾自责的心情。

4.结尾中说这首涛也是献给“大地上的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表明()A.诗人的感情,由一个狭小的范围,升华到一个更高、更广的天地。

B.诗人希望得到世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保姆和像诗人自己—样的乳儿在感情上的共鸣。C.诗人仇恨不公平、不合理的旧社会,想号召人们起来斗争。

D.诗人的感情,融会世界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保姆和像诗人自己一样的乳儿的感情。5.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段?()A.排比 夸张 重复 B.对比 重复 拟人 C.重复 排比 对比 D.借代 对比 排比 课外拓展延伸

六(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青

1938年11月17日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A.诗中作者将自己比喻成“鸟”,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来修饰,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读者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这里用“被暴风雨打击”“永远汹涌”“无止息地吹刮”等词来修饰,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用“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的温柔”的修饰表明作者对光明的向往。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根据时间的提示:1938年11月17日可以看出作者为了祖国的安危而勇于献身的博大情怀。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的“我”,指喻体“别人”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2)选择一个角度,简析这首小诗。新 月 沙鸥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吗? 我在你梦中靠岸。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两首》课课练A 制卷 郭先翔

一课内阅读解答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撑(zhǎng)着

彷(páng)徨

凄(qī)清

巷(xiàng)道

B.彳亍(chì chù)

凄婉(wǎn)

颓圮(pǐ)

迷茫(mãng)

C.河畔(pàn)

荡漾(yàng)

青荇(xìng)

长篙(gāo)

D.斑斓(lán)

沉淀(dìng)

似(sì)的泥(nì)古

2.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3.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4.填空。

(1)徐志摩,笔名________,________。被认为是________诗派的“盟主”,著有________等诗集。

(2)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________;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

(3)轻轻的我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再别康桥》中的两节,回答5~7题。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5.这两节诗运用了哪些修辞?

6.请写出两节诗的韵脚。

7.你怎样理解“招摇”“甘心”二词?

阅读《雨巷》的开头和结尾两节,回答8~9题。

(一)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8.诗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________,以细雨表现了________的天气特点。

9.结尾重复了开头,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把“逢着”改为“飘过”,又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特征。

10.“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的诗以语言浅近著称,意境显露,但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诗中表达了对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学了戴望舒的《雨巷》,你也来谈谈《花非花》的朦胧之美吧。

二课外拓展延伸

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完成11~13题。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11.作者以凉风吹拂下的颤动的水莲花作比,是为了突出其________的风致,进而刻画女郎________的神态。

12.“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一句中,“蜜甜”和“忧愁”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13.最后,诗人用“沙扬娜拉”(日语,意谓“再见”)作结,有何作用?

14.今天,我们感受了徐志摩的离情别绪,其实,离别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不觉来到我们身边。月假结 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你最喜欢怎样的告别情感和告别方式?让我们把动人的离别留下来,一起分享好吗?不少于200字。

歌词赏析

下面是由黄磊演唱的《再别康桥》的歌词,从这一艺术层面再来感受徐志摩的诗,你一定会有新的体味。

挥挥我的衣袖

从你的裙下过

频频我在回头

时刻柔荡心波

匆匆河水不休

轻轻招一招手

康桥桥下流过

追寻明天下落

爱情总是太快

坠入水里漩涡

瞬间已不存在爱去时我沉落

伸手慢了一拍 只剩回忆可待 轻轻挥一挥手 作别西天云彩 随着缘分游走 爱来时我自由 我在康桥那头 誓愿化作水流

我在康桥这头 望着桥下河流 却只化作水草 停在原地飘游 一眼就能明白 一生都要牵绊 我是为你存在 你是为我而来

《诗两首》课课练B 制卷 郭先翔 1.(2005年高考北京卷)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舷梯 娴熟 悬崖勒马 弦外之音 B.按捺 纳税 刚毅木讷 方凿圆枘 C.静谧 猕猴 弥天盖地 所向披靡 D.皎洁 缴纳 狡兔三窟 矫揉造作 2.下列各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组()A.彷徨 寂寥 河畔 色彩斑斓 B.竹篙 漫溯 凄宛 惆怅而归 C.笙箫 繁衍 挑衅 彳亍独行 D.记载 哀怨 浮藻 碧波荡漾 3.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4.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5.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6.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A.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溢于言外。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C.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似”之类的标题,当会富有诗味。D.“云”、“波”、“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7.对下面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秋天的梦 戴望舒

迢迢的牧女的羊铃,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是静静地来了,但却戴着沉重的昔日。

唔,现在,我是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A.这首诗实际上写了两个“秋天的梦”:“牧羊女的梦”和“我的梦”。是“我”听到牧羊女的诉说而引发了自己的梦。B.牧羊女的梦是“牧女之恋”,从全诗的思路脉络看,能够判断“我的梦”也是“有关恋情的”。正是因情入梦,以梦抒情。C.“牧羊女的梦”像羊铃那样迢遥,像落叶那样曼妙,是清纯而温暖的。“我的梦”,则是沉重、寒冷、忧郁的。

D.全诗四节,形成了一个对应式结构,许多信息就是从对应、对比中传达出来,显得简捷而又有蕴藉。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10~13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自由,向我们来了 田间

悲哀的种族

我们必须战斗啊!

九月的窗外,亚细亚的田野上,自由呵„„

从血的那边,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像暴风雨,像海燕。8.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B.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自由诗。C.《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新格律诗”。D.《自由,向我们来了》是新诗中的“自由诗”。9.下面说法错的一项是()A.《再别康桥》中的这两节分别押“ai”和“iang”的韵。B.《自由,向我们来了》这一节押“ian”韵。C.《再别康桥》节奏比较舒缓。D.《自由,向我们来了》节奏短促如鼓点。

10.对《再别康桥》这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1.对《自由,向我们来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作者呼吁我们民族不能再忍辱负重了,必须投入战斗。②作者呼吁我们必须和悲哀的种族战斗。③语句短促,是对自由的急切呼唤。④诗中体现的是一种紧张激烈的情绪。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沁园春.长沙》课课练A参考答案

一、1.D(挥斥:意气奔放)2.A 3.B 4.A 5.D(从上阕看,对这一疑问,作者已做好了答案:中国人民自己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6.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击”写出了鹰翱翔天空的强猛姿态,而一个“翔”字既写出了水的清澈,又写出了鱼游水中的动态。

8.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万事万物,对景物描写作了收束。

9.①山、林、江、舸、鹰、鱼 都是秋天特定的景物 ②江碧、舸争、鱼翔 山红、林染 鹰击、鱼翔 山红、林染、水碧等。③红(林)碧(水)白(帆)

二、10.“鸡声„„明驿墙”多种意象并置,描绘出一个充满道路辛苦,羁旅愁思气息的愁苦空间,其寒秋之气咄咄逼人。

11.(1)饮酣鼻鼓如雷(2)骏马 刘备 李广 汉高祖刘邦(3)A 12.(1)谁持彩练当空舞(2)踏遍青山人未老(3)而今迈步从头越(4)万水千山只等闲(5)不到长城非好汉(6)不可沽名学霸王(7)敢叫日月换新天(8)待到山花烂漫时

《沁园春·长沙》课课练B参考答案:

1、答B(A项橘jú C项慨kǎi D项逊xùn)

2、答D(A“沧”应为“苍”;B“竟”应为“竞”;C“具”应为“俱”)

3、答:C(辽阔:重在平面广,寥廓:立体广阔;义气:讲义气。意气:感情。蹉跎:浪费,虚度;峥嵘:不平常的。)

4、D(并没有回答,所以不是设问)

5、C(A“耸人听闻”应改为“骇人听闻”;B应为“主沉浮的人”D把“医疗救治”和“鉴别诊断”换下位置。)

6、D(A“沁园春”是词牌名;B词产生于隋唐,大盛于宋。C上阕表达方式是“抒情”,下阕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

7、答:与“鱼翔浅底”所写景物特征相同。都写出了水的清澈。鱼“游”若“翔”,说明水清澈得和空气一样。而柳文中“皆若空游无所依”同样表达了这个意思。

8、是“看”,统领范围是从“万山红遍”至“万类霜天竟自由”。共七句。

9、不矛盾。越写山河之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悲哀,诗人下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强烈的革命精神,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大堰河我的保姆》课课练A参考答案:

一、1.D 解析:“辗压”应为“碾压” 2.C 3.(1)反复、排比(2)拟人4.抒情自由散文

二、5.大堰河是一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的典型,她勤劳、淳朴和善良,深爱自己的乳儿。“我”对她怀念、赞美。6.(1)示例:诗歌开头两节重叠反复地咏叹“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2)便于抒发作者的情感,激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共鸣。

三、7.示例:(1)和蔼可亲的目光粉笔染白的头发消瘦疲倦的脸庞(2)聚精会神的表情 修长灵巧的双手 活泼爱动的身影 8.腿不方便 重听 富态 精干很特别 慧眼独具 9.示例:(1)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能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2)离愁如苦酒,孤单身影不忍对故乡的圆月,凄苦之情溢于言表。时间如水,在它的流逝中,词人渐渐老去,那如花的青春也已不在。想及此,悔恨便上心头。词人对过去时光的深情缅怀之情令人感伤。

四、10.“典押”是典当抵押之意,用在诗句中意在说明大堰河生前身后的贫穷;“瓦菲”指的是屋瓦上的草本植物,用在诗句中表现了大堰河死后故居的荒凉、凄凉 11.搭、拍、尝、煮、放、补、包、掐、拿。表现出大堰河的辛苦和劳累。12.点明了时间和环境,既是写实,同时也借雪景来烘托一种压抑而悲愤的气氛。13.有必要。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伤感的悲凉画面。侧面表现了大堰河的悲惨的一生。14.间隔反复。辛苦劳累的大堰河,给了我宽厚的母爱,这一修辞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辛勤养育自己的大堰河的无限怀念和感激之情。

五、(一)15.能了解的是:草木循序生长、候鸟飞回故乡 无能为力的是:日夜快速交替,一些关键时刻被错过 必须放弃的是:十六岁时的那本日记,如山百合花的/秘密 16.“在叶落之后”指的是花季少年以后的中青年时期。(或指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更迭。)时光一天天流逝,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也越来越丰富,个人的世界观也在不断地改变或修善。身心成长都到达另一个阶段。17.年少时所知甚少,不善于抓住机遇,很多美好的东西就此错失,因此而忧伤满怀。18.少年的纯真情怀及所有的成长秘密虽令人怀念,但与现实世界的反差较大,作者必须要弃旧立新,才能适应新的生活。

(二)19.厌恶了像风景画般枯燥而一成不变的乡村生活,她向往都市,想去看看自己通过收音机所想像的那个华丽世界。20.母亲深怕遭窃总是一到晚上便在门把手上连锁三道锁21.不只是今天,我怕你晚上突然回来进不了家门,所以十年来门从没锁过。或母亲十年如一日,等待着女儿回来,女儿房间里的摆设一如当年。22.答案不定,能自圆其说即可。23.示例:合乎实际。母爱伟大,为了守候女儿归来,母亲顾不了那么多了。

《大堰河我的保姆》课课练 B参考答案

一、A(忸怩niǔ ní)

二、1.抚养、喂养 养活、供养 2.一种生理现象,是“梦”的本义 在现实的具体条件下不能实现的想法,是“梦”的比喻义 3.介 行为的目的 连 行为的原因

三、本课是一首回忆童年生活的抒情诗。由于具有回忆性,用“她”便于写实,写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纯朴,但不便抒情;而用“你”则有利于抒发自己对大堰河的深切怀念、赞美之情,更容易激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共鸣。

四、谐音是一种修辞方法。它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互相替换,以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雷雨》一课中,写鲁侍萍责问周萍时说的:“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运用的就是谐音修辞格。歇后语中经常运用谐音,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纳鞋不用锥子——真(针)好,等等。

五、1.C 2.B 3.D 4.A 5.C(1)D(《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的表达技巧等,其中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经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把“我”比拟成了物,以丰富“我”的形象,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这里面只有两个形象“鸟”和“我”,而前者又是后者的喻体,所以D项不恰当,这里没有“别人”只指“我”。)(2)答案略。内容或形式等都可以成为鉴赏的角度,如作者真挚的思乡情感、丰富奇特的想像、新奇而贴切的比喻、简洁而富有诗意的描写,等等,言之成理即可。《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课课练A参考答案

1.C(A.zhǎng-chēng B.mãng-máng D.dìng-diàn sì-shì)2.B(应在“自头”后断开,而不是在“我的”之后)3.D(格律诗讲求格律、押韵)4.(1)云中鹤南湖“新月派”《志摩的诗》《猛虎集》(2)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3)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5.运用了比喻和移就、拟人。移就是把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用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手法。“荡漾”本是描写水的,在这里却用来形容“艳影”。

6.第一节韵脚是ang;第二节韵脚是ao;分别为娘、漾、摇、草 7.“招摇”写出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甘心”深刻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眷念。8.幽僻阴沉、郁闷

9.形成回环叠唱的效果;表明了追求理想的坚贞与执著这种追求的虚幻与迷惘,反映了诗人当时复杂、矛盾。10.“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着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这里取喻于花和雾,比方所喻之物短暂易逝,难持长久。“夜来者”春梦也,虽美却短暂,于是引来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来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一连串比喻环环相扣,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朦胧含蓄。11.柔媚欲言又止、含羞带笑、娴静与纯美

12.不矛盾。女郎处在将要分别、不忍分别、又只好分别的复杂的情绪交织之中,她不能一味沉默,只好把万千浓情蜜意化做一声声的“珍重”,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爱慕敬仰之意;诗人与这位温柔多情的日本女郎在交往中已经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即将分别,顿生“忧愁”。13.用“沙扬娜拉”作结,不仅点题,而且把女郎的声声嘱咐,殷殷叮咛的眷恋心情,传达出来,这是深情的呼唤,也是美好的祝愿。14.略。《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课课练B参考答案: 1.D 2.B(“宛”应为“婉”)3.C(应为象征派)4.C(“迷失了方向”,说法欠妥;“绝望”错误)5.B(这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有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有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没有借代)6.C 7.A(不能说是“我”听了牧羊女的诉说而引发了自己的梦)8.B 9.B 10.D 11.B

2.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 篇二

一、解释模糊

《阿房宫赋》中的经典名句“族秦者, 秦也, 非天下也”, “族”译为灭族, 从大方向上是对的, 但给学生翻译句子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灭族秦国是不合适的, 意译为灭掉秦国倒是可以的。“族”在这里不仅是名词作动词, 准确地说是使动用法, 使秦国灭族的是秦王自己, 不是天下的百姓。同上, 《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 此处把鄙当作动词来处理也是模糊的, 因为整个句子理解为越过邻国把远处的国家当成它的疆界, 所以“鄙”字是意动用法。诸如此类, 新教材在处理时可以更严谨些, 如能进一步明确它们的用法, 会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轻松不少, 因为平时练习中意动、使动、为动等都被视为不同的用法。

二、自相矛盾

《师说》中“吾师道也”, 文下的注释是“以道为师, 即学道”。从严格意义和解题技巧上, 这应该是两种不同的用法, 前者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后者解释为学习, 是动词。从语境来讲, 课文要说的意思是不管比我年长的人还是年少的人, 只要他有学识, 他都是我的老师。显而易见, 知识渊博的人才是我的老师, 怎么能把道理当作老师呢?所以, 我认为应该删掉前者用法, 保留后者。“师”, 即学习, “吾师道也”, 也就是我学习道理。又如《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且尔言过矣”, 对“过”的注释是错, 犯错。“错, 犯错”, 这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性吗?“错”是形容词, “犯错”则是动词, 而在文中应该理解成况且你的话是错误的, 应毫不犹豫地去掉犯错这个解释。同样的情况在《报任安书》中也有“视徒隶则心惕息”, 文本右边把它理解为看见狱卒就惶恐不敢喘气, 而下面对“惕息”的注释却是因恐惧而喘息。学生就提出疑问, 那到底是不喘气还是喘气呢?虽然都是强调恐惧的程度, 但这两种解释不能不说是有天渊之别的。诸如此类的自相矛盾, 虽无大碍, 但却是原则性的错误, 难免会削弱教材在学生心中神圣的地位和影响。

三、前后重复

《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其隙也, 则施施而行”, 对“其”的注释是公务之暇, 把它替代进句子中就是公务之暇的间隙。一目了然, 意思是不流畅的, 暇和隙是前后重复的, 个人觉得“其”就解释为公务, “隙”解释为闲暇。

四、落实不准

《指南录》后序里有个句子“以资政殿学士行”, “以”后带身份的, 我们一向处理为凭……的身份, 可是它解释为用。再如《五人墓碑记》“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这个函字一直解释成用木匣子装, 但它翻译成用棺材收殓。虽可能为表尊敬之意, 但小小的头颅用大大的棺材, 实在不符合常情。在我们教授课文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 总是会很模棱两可地先肯定这个, 后又承认那个。最后只能说, 两种理解皆可打上特殊符号, 这些都会给学生一些不好的误导。

五、用法不当

《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 而望幸焉”, 此处的幸是非常典型的实词。课文给予的意思是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 这个义项也很常见, 比如“始皇帝幸梁山宫”, 但此处是指阿房宫的嫔妃望穿秋水时心中的想法。我想她们希望的不只是皇帝过来陪她们谈天说地、喝茶听曲, 她们每个人想尽办法都想得到的是皇帝的宠幸, 因此, “幸”在这里应该明确地解释为宠幸。最近学的《渔父》中, 也有一个句子令大家都很头疼,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其中的“汶汶”翻译为玷辱, 所以对这个“之”就有了“的, 取独”两种理解。许多人在那里争论不休, 但我还是觉得前后两个句子形式相对, 用法相同不是最好的处理吗?因而以前把“汶汶”解释成污浊, “之”同前, 定语后置的标志是最准确的用法。还有《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 把“阙”注音为“jué”, 注义为侵损。而在古汉语字典中注音为“jué”的解释为挖掘, 典型的例句是《郑伯克段于鄢》中的“若阙地及泉, 隧而相见, 其谁曰不然?”而读“quē”的时候才解释为侵损, 因此此处应读“quē”。学课内文言文的目的是在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及掌握各种用法的基础上向课外文言文段落延伸拓展, 如果记忆的是错误的用法, 那么不仅会影响对本篇文章的正确理解, 更会大大削弱鉴赏课外文言作品的能力。

当然, 也有一些修改, 个人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如《陈情表》中的“不矜名节”的“矜”字, 以前解释为夸耀, 现在修改成顾惜, 顾惜自己的名节就要比夸耀名节更合情合理。《劝学》中的“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兴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其中的“焉”, 以前前两个理解成兼词, 后一个是语气助词, 而现在下文翻译为圣心的心境由此具备, 显然第三个焉也调整为兼词了, 从排比句的统一形式出发, 这样修改更加合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不再一一列举。

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浅析 篇三

一、应用与审美功能兼备的人文话题

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本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每册书都包括四个专题,涉及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2]学生通过每一个专题的学习,能够对自我、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有更加深入的领会和思考。同时,这些专题名称本身也富有人文意蕴,能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如必修一的四个专题分别为:“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和“像山那样思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最大特色在于富含人文意蕴,课本所创设的这种丰富的人文环境能够吸引学生徜徉于语文学习的天地,让他们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让他们感受思想的魅力。

语文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双重任务。[3]在安排专题时,教科书编者也很好地兼顾了应用与审美的功能。其中既有像“直面人生”、“心连广宇”这样具备思想性和人文性的专题,也有如“科学之光”、“走进语言现场”、“语言,存在的家园”这样注重说明性和应用性的专题,体现出语文课程在内容选择方面注重人文性和注重实践性两种不同的倾向。

二、专题构建的多元对话平台

课本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对话平台。[4]与一般的文选型教材的呈现方式不同,如有的文选型教材是以单元来组织内容,像洪宗礼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是“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的编排体系,注重的是“单元合成,整体训练”。[5]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则以专题为导引,专题之下,又分为导语、学习板块和写作三个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写作”这一板块,又分成了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并且每一册都有一种写作观的指导。确立正确的写作观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每册的写作观分别如下:“你的生活很重要”,“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写作,也是对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这些宝贵的写作经验为学生的写作指明了方向,并向他们提出了“辞意并重”的写作要求。

对话,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理念,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在课堂上,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阅读课文,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也是与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如有些课文为小说、戏剧的文学样式)。必修教材以专题来组织学习资源,专题下面又分为2至3个板块,板块之间打通了时空的阻碍,形成了古今中外畅通无阻的对话。如《必修五》中的第二个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讨论的话题是人类的美好情感,下面列了2个板块,分别是“如泣如诉”和“执子之手”。其中,《陈情表》、《项脊轩志》和《长亭送别》属于我国古代文学领域不同时期的作品,而《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则是英国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的作品,这四篇选文,都表达了歌颂人类亲情、爱情的主题。编写者希望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其中的情感,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完善自身的人格塑造。在此专题中,写作指导部分是“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与前面选文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正好相同,即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种读写结合的结构安排,既培养了“阅读与鉴赏”的能力,又训练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三维教学目标,即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均有所收获。

同时,学生与教科书编者之间也存在着对话。这主要体现在每一专题前有编者精心设计的导语,每一册课本之前还有一段“致同学”的话,每一专题和板块的名称,也闪烁着编写者的智慧,如“送怀千载”、“登高能赋”,充满着人文气韵,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对话的一种形式。更明显地,在有些专题中,编者特意设置了“对话栏”,并在“对话栏”中对作品作了评点,如在《想北平》这篇课文中,编者在一开始时写到:“北京是老舍的故乡,是他文学创作中主要的描写对象。对于故乡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老舍曾说过一段话:‘许多好小说是由这种追忆而写成的。我们所熟悉的社会与地方,不管是多么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所以能产生好的作品。”上文引用的编者的评点是一种写作观的引领,这段话提出了“故乡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这样一个可供学生思考的命题。再如在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编者做了这样的点评:“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的特点,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与记忆也常常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只是当写作者要把印象与记忆化为准确的文字时,往往存在选择与概括的难度。比较则是一种凸现特色的常用方法。《想北平》给我们提供了范例。”这里则是一种写作方法的引导,这段话告诉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凸显某一事物的特色。“对话栏”中不仅有编者的点评,同时学生也能在“对话栏”中随时写下自己的心得,包括对编者评点的不同见解,从而与作品和编者展开对话,这样的对话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成。

三、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在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时,着重考虑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重要影响,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内容安排上,教科书编写者设计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体现出新的学习和教学理念,这与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教师主导作用是有区别的。这三种学习方式都以“探究”为核心,“文本研习”重在“研”字上,“研”是“钻研”、“研究”的意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和研究文本,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同时,教科书中也设计了一些相关的问题,供师生共同探讨,这些问题能够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角度,使他们从不同的侧面逐步深入文本,更好地培养他们“阅读与鉴赏”的能力。如有的问题要求学生品味句子的丰富内涵;有的问题则着眼于文章的布局,要求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线索来安排材料的等等。“活动体验”强调了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强调了情境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体验”对于学生而言有着深远的影响,体验性的感受、触动心灵的场景能够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对于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强调的活动的重要意义。一般说来,每个专题侧重一种学习方式的引导,有的专题则兼具两种学习方式,如《必修二》中的“和平的祈祷”这一专题,就兼具了“文本研习”与“活动体验”两种学习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的设置,意在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在无疑处有疑”的精神。

四、具备开放性和弹性的教材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有的课文或板块名称之前有“*”号,表示该课文或板块为选教或自读内容。对于那些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以此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样地,对于那些有着更高理想追求的教师,也可以在选教或自读内容之外,选用其它文本进行教学,区分精讲与略讲,他主学习与自主学习。[6]这样的内容安排,可以因教师的知识面和对学生要求的不同,为我所用,显示出教科书具有开放的弹性机制,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部分师生的负担。当然,对于教材的使用,具体到日常的教学,每个老师可能会有所不同。近年来,新课标强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这给教科书的编制带来了新的挑战。

五、丰富充实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核心资源,具有重要的地位。[7]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首先,作为一套综合性很强的合编型语文教材,教材选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并且按照“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原则来编写。编者在选文的安排上也进行了探索,突破了传统的单元组编方式,以专题安排学习内容,进行专题和板块式的学习,这种创新方式本身就生成了一种新的课程资源。其次,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都囊括其内,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有机地渗透于文章和专题的学习之中。第三,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积累与运用”这些部分中,编者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提供了许多引发学生比较思维的材料,这些问题与材料,能够指引学生在思考中寻找更加丰富的语文资源,如上网检索资源等。最后,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插图,特别是一些说明文,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课文中,共有四幅插图,像“荔枝果实各部分名称”这幅图,非常清晰地呈现出了荔枝的各部分结构,包括果梗、果蒂、果皮、种子等等,如果单从这些包含着专业术语的文字来理解荔枝各部分的结构,显然很难,而插图则为学生理解文字提供了便利。同时,每册课本之前都有相应的彩色插图,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方便和趣味。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这套实验教材确实有不少创新之处,编写者希望通过创新教学内容的呈方式,加强整合,立体构建,给学生提供一个包含着“灵魂”、“情境”和“生长”的生态系统、生命系统,以此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样一个核心的课程目标。[8]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言文字的学习有它自身的规律性,不同于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语言文字的学习注重积累,这套必修课本在编写中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要符合母语教育的要求。因此,在学完某些专题之后,课本中安排了“积累与应用”的环节。如《必修二》,学生在学完“历史的回声”这一专题之后,“积累与运用”环节就要求学生背诵这一专题中的选文《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是语言的积累,而应用则是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告诉学生要学以致用。

教材中的助读系统在扫除学生疑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一些陌生词语的注释,还是插图、图表的呈现,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构了一道桥梁,消除了因时空差异而产生的理解上的困难,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2014年实验版教科书在已有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修订,每个专题变得更加严谨,新修订的课本也更加便于教学,这减轻了师生负担,是一种进步。当然,每一套教科书都有它有待改进的方面,关于教科书编制与使用的工作还值得更多的人去辛勤探索,不断使教材的编写更加合乎科学的规律。

注释: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4][8]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61-267.

[5][6]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78-364.

[7]张志公.张志公文集·第五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49.

4.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情感美、含蓄美、意境美

2、过程和方法

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等特点

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

训练朗读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

媒体设计:

1、放录音

2、制作多媒体课件,重点在诗的意象理解上作一点适当的画面把诗意转换为画意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打出课题《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二、导入

电脑显示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同学们畅谈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导出“朦胧诗”。

三、关于“朦胧诗”及代表人物

70年代后期,一批年轻的诗人以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引起了诗坛的瞩目。他们大胆开拓诗歌的艺术领域,用非传统的新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来抒发感情。他们强调诗人主观的感觉世界,大量采用虚写法,使诗由具体变得抽象,追求诗的内在旋律;他们的一些诗作选择奇特的形象,打破了时空秩序,捕捉瞬间感受,运用跳跃式的结构,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人们读起来不再像过去那样明晰易懂。这种诗被称作“朦胧诗”,并在诗歌界引起争论。朦胧诗的产生,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也是外来诗歌影响的结果。

代表人物:北岛(《回答》、《红帆船》、札记》)、舒婷、顾城(诗集《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梁小斌、江河(诗集《从这里开始》、代表作《纪念碑》、《祖国呵,祖国》,组诗《太阳和他的反光》)、杨炼(诗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礼魂》)等。舒婷(1951------),原名龚佩瑜、龚舒婷,福建泉州人。我国当代著名的女诗人,1967年初中毕业后去福建插队,1972年回城当工人。1979年7月发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因为成诗在1976年“四五运动”之后的动荡年代,因此这首诗具有着沉重的

历史感,表达了一种希冀光明的痛苦。1981年入福建文联工作。出版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等。表现自我,以自我的内心世界为直接的表现对象,是舒婷诗歌的显著特征。其诗具有浓郁的情味和优美的意境。她善于以深情的语言造成浓郁的感情氛围,以情动人。

四、明确学习目标(电脑显示)

1、鉴赏诗人新颖丰富的意象

2、理解诗人复杂热烈的情感

3、训练朗读能力

五、诵读感知

诗歌是抒情的载体,诵读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最佳方式,作者抒发了何种感情,是通过何种方式抒情的,他的痛苦从何而来,他的希望存于何方,都需要我们通过诵读加以体会。

1、配乐朗诵,电脑显示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3、配乐齐读

六、课文分析

1、具体研习,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节:

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其余同学思考:在第一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分别是什么?

同学回答,教师明确:在第一节中,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五个意象。(电脑显示)

问: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

明确:这些意象唤起人们对往事的痛苦回忆,说明祖国长期以来处于贫穷和落后的状态。

问: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一节中的几个意象制成MTV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现在,看谁的脑海中绽放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学生畅所欲言)

问:作者用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深沉而悲痛、悲哀。

问:应该怎么读?

明确:沉重、缓慢、低沉。尤其“祖国啊”三字,是其感情的凝聚点,因此我们应以有声的诵读传达出这种无声的情感。

第二节:

问:本诗节所表现的感情是单一的吗?

明确:不是。本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

问:哪一句写希望?“是‘飞天’袖件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飞天”指什么?(电脑显示图片)

这句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暗喻。

本体是什么?希望。

结合喻体特点,给“希望”加个定语。

明确:“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但尚未落到地面。这希望太渺茫,但毕竟有了希望。所以比喻人民心中渺茫、难以落实而又从未消失的对幸福未来的希望。

问:联系上下节,说说本节在全诗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明确:本节为全诗情感结构上的转折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下的诗句开始出现亮色和激情。

问:怎么读?

明确: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忧民的情绪转化为深深的悲怆,情绪强化深切。

第三节:

问:第三节的感情色彩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第三节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与上一节形成鲜明的对比。

问:联系时代背景,找出诗人感情变化的原因。

明确:本诗写于1979年,当时“四人帮”被粉碎。古老的中国从迷梦中苏醒,从苦难中奋起。共产党领导下的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伟大斗争,正在逐步实现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希望和理想。诗人为此兴奋不已,感情由低沉叹息转向亢奋热烈。

问:诗人用哪些意象表达了这种感情?

明确: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电脑显示图片)

联系背景,谈对“神话的蛛网”的理解。神话是美好的,但也是不现实的。这让人想起十年**期间,“地大物博”的自夸,“赶英超美”的豪言,以及“英明伟大”的颂词,这些虚幻的豪气和对人的神话,让整个民族愚昧而狂热地高高漂浮在空中,因而“挣脱”就越显得艰难而又令人欣喜。谈对“古莲的胚芽”的理解。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历经磨难,吐发新绿。这正是从“神话的蛛网”中挣脱出来的祖**亲的写照。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都充满希望。

问:如果不用这些意象,可用哪些代替?(学生各抒己见)

问:怎么读?

明确:读出欣喜之情,“祖国啊”三个字要读得高亢、热情洋溢、激情喷薄。(学生齐读本段)

第四节:

问:第四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不同?

明确:第四节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问:本节写了哪些内容?用自己的理解加以概括。

明确:在本节诗中,诗人再次强调了“我”与祖国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关系。“我”是祖国机体的一部分,“小我”与“大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自由”,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读得坚定有力、不容质疑、给人高亢激昂的感觉。(齐读)

2、说说对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3、小结: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舒婷的诗,无论是赞颂祖国,咏叹大海,还是抒写友谊与爱情,都是在向读者倾吐一腔真情。而且,她善于将自己的主观感情巧妙地转移到客观物象上,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有机融合,不仅塑造了一个饱经风霜、从贫困走向新生的伟大母亲的形象,包括诗人在内的充满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的中华儿女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全诗感情由悲哀、低沉转向欣喜、高昂,在感情的逐层推进中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眷眷深情,也充分展现了诗人那种委婉幽深、柔美隽永的抒情个性。

4、齐声诵读全诗,把感受推向高潮。

七、欣赏品位

贯穿诗歌始终,反复出现的词语和句子,如同音乐的主旋律一样,抓住它,便可领会诗歌的要旨。

问:每一节后反复出现的“祖国啊”,有何作用?

明确:使全诗如同赤子面对母亲的倾诉吟唱,又自然调节了全诗的节奏与感情。前两节是对祖国贫穷落后的深情叹惋,后两节“祖国啊”是对祖国崛起振兴的激情赞美。

八、扩展阅读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洋溢着深沉而真挚的祖国之爱,表达的是热爱祖国这个古老的话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爱国诗人,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诗魂,例如: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郭沫若《炉中煤》、艾青《我爱这土地》、闻一多《祈祷》《发现》《一句话》、蒋光慈《哀中国》(电脑显示)

九、结语:

5.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篇五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斡旋(wò) 苍穹(qióng)? 棕榈(lǘ) 令人咋舌(zà)

B.敕造(chì) 唆使(suō)?混沌(hùn) 屡见不鲜(xiān)

C.梦魇(yǎn) 菁华(jīnɡ)?河蚌(bànɡ) 呼天抢地(qiǎng)

D.懵懂(měng) 箴言(zhēn)? 泊车(bǒ) 少不更事(gēng)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囊括 切蹉 荟萃一堂 克不容缓?

B.匮乏 峻工 器宇轩昂 不负重望?

C.濒临 牟取 金碧辉煌 严惩不贷?

D.睿智 草介 枉废心机 理屈词穷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在家庭浓厚的美术氛围的 下,儿子也深深地爱上了绘画。?

(2)面对记者的拍照和采访,这位在华尔街工作的女士并不 自己的投票决定:“我不赞同美国政府对中国实施高技术封锁的政策。”?

(3)过度的欲望与贪求无益于心理健康,在功名财富的追求中多存几分 为好。?

A.熏陶 隐讳 淡泊 B.熏染 隐晦 淡薄?

C.熏陶 隐晦 淡薄 D.熏染 隐讳 淡泊?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外出旅游时异地的风物让人迷醉欣喜,可是一路上的旅游购物却常常使人不厌其烦,兴味索然。?

B.中国汽车企业近几年纷纷推出自己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有专家提示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宜瞻前顾后,不可盲 目发展。?

C.这种文风承自周作人、董桥以来中国文人隐忍的传统,抒情而不煽情,简洁凝练的句子体现的是大方 之家的功底与素养。?

D.虽然教育厅领导只是走访了少数几所学校,但管中窥豹,他们对我市推行素质教育的现状还是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何在肯定草根文化的同时,不过分鼓吹偶像崇拜,而是放大草根中“励志”的因素,把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大众,是值得娱乐媒体深思的问题。?

B.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C.11月22日,国土部和住建部联合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坚决遏制最近一些地方的违法建设、违法销售“小产权房”问题。?

D.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农民工就业难的冷思考?

面对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失业群体以及前所未见的农民工提前返乡潮,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帮助农民工就业的援助政策。这些就业援助政策对于解决农民工返乡问题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着眼于短期效应的政策对于__困扰我国农民工就业的长期难题作用并不大,一些应急性就业援助政策甚至会在长期内造成我国农民工更大的就业难题。?

我国的农民工群体之所以在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显得如此脆弱,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农民工的工作岗位建立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最不确定的外部需求之上。长期以来,以外销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是吸引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载体。这种就业结构,造成农民工就业高度依赖国际经济环境,特别是欧美等发达经济体。?

农民工的就业稳定取决于中国经济结构的抗风险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要从根本上稳定农民工的就业,就必须改变我国的过度依赖外部市场需求的经济结构,转向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市场多 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各级政府还应引导农民工向第三产业转移,以分散外部经济冲击对农民工就业可能造成的影响。?

农民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广大农民工的综合技能素质不高,就业面狭窄。当前,一些企业仍然存在熟练技术工人供给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需要较高工作技能与相对稳定人力资源供给的行业,其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这对于提升农民工的综合业务素质、扩大农民工的就业范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只能提高农民工的基本技能,无法突破进入更高层次就业领域的限制。因此,对农民工的培训,至少还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加强对农民工就业观念和城市生活常识的教育,二是要加强对农民工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法制观念教育。?

在现有的户籍制度下,今天的农民工还没有完全“城市化”,他们没有接受系统职业再教育的机会,同时也缺乏自己创业的基础和能力,在城市里失去工作机会之后,只能选择返乡。?

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是我国农民工就业难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当前我国的农民工以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为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限于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主要特点是职业与身份相分离。? 各级政府必须保证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农民工输出地的政府,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尽可能将有关失业者的保障措施覆盖到农村。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探索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利益沟通和表达的就业机制,了解和平衡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把社会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缓解冲突的升级。?

(摘自《社会观察》,有删节)?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农民工易失业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农民工的工作岗位集中在以外销为主的出口加工业。?

B.广大农民工的综合技能素质不高,就业面窄。?

C.没有接受系统职业再教育的机会,缺乏创业的基础和能力。?

D.限于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缺乏基本的社会 保障。?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应对农民工失业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

A.着眼于长期效应,摒弃应急性的就业援助政策。?

B.鼓励返乡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私营企业。?

C.推进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升其综合业务素质。?

D.加强对农民工就业观念和城市生活常识的教育。?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些应急性就业援助政策可能会在长期内造成我国农民工更大的就业难题。?

B.改善国际经济环境,增加外部需求,才能从根本上稳定农民工就业。?

C.我国的经济结构过度依赖外部市场需求,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

D.引导农民向第三产业转移,能分散外部经济冲击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日永。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月朔,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躬课农桑,仿朱子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弘治七年入为户部员外郎,历郎中,迁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书院学舍,处学者。江西俗好阴阳家言,有数十年不葬父母者。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宁王宸濠①索诗文,峻却之。后宸濠败,有司校勘,独无宝迹。迁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宝曰:“费多获少,劳民伤财,虑生他变。”卒奏寝其事。进湖广布政使。?

正德四年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刘瑾擅政,宝至京,绝不与通。瑾怒漕帅平江伯陈熊,欲使宝劾之,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危言恐之曰:“行逮汝。”张纟采、曹元自内出,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越三日,给事中劾熊并及宝,勒致仕去。?

瑾诛,起巡抚贵州,寻迁户部右侍郎,进左侍郎。命兼左佥都御史,处置粮运。寻疏请终养归,乃拜南京礼部尚书,再疏辞免。世宗即位,起前官,复以母老恳辞。许之,命有司以礼存问。?

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②“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

(节选自《明史?儒林传》)?

【注】①宁王宸濠(chénháo):朱宸濠,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袭封宁王,封于南昌。正德十四年起兵反叛,兵败被俘,伏诛。②程子:指宋代理学家程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课农桑 课:督促 ?B.以备凶荒凶:凶险的?

C.卒奏寝其事 寝:搁置? D.命有司以礼存问 存:看望?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得则书之简?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杖巫而遣之? 夜缒而出?

C.宝至京,绝不与通? 失其所与?

D.以备凶荒?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邵宝“性格耿直,不结交权贵”的一组是( )

①峻却之 ②独无宝迹 ③虑生他变 ?④绝不与通 ⑤欲使宝劾之 ⑥勒致仕去?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邵宝重视教育,在许州知州任上,每月初一亲自到学校为众生员讲课;任江西提学副使时,在白鹿书院修建校舍,安置读书人。?

B.邵宝关心民生,重视农事,采取“积散法”等一系列措施防备饥荒发生;他不主张开采处州银矿的原因之一,是怕劳民伤财,滋生变故。?

C.邵宝极其孝顺,多次请求辞官奉养父母,最后才得到皇上同意;回家之后,自己有病,左手麻痹,还是早晚侍奉在父母身边。?

D.邵宝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每当学有所得就写在竹片上,取宋代理学家程颐的“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意思,命名为“日格子”。?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四、(24分)?

1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4分)?

?

(2)寻疏请终养归,乃拜南京礼部尚书,再疏辞免。(3分)?

?

(3)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3分)?

?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4分)?

?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6分)??

(1)野芳发而幽香, ,风霜高洁, ,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李白《送友人》)?

(3) ,不以己悲;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4)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 !”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黄怒波——山顶的诗意?

任秋阳?

黄怒波再次向珠峰进发。?

这一次,他想将冰岛购地的种种波折与烦恼统统“忘掉”,“我都跟山神磕头告别了,又忍不住要回去了”。?

源于诗歌的冰岛故事

黄怒波在冰岛投资一波三折,而源头,竟然是诗歌。

在北大读书的时候,黄有一个同屋同学,冰岛人,“冰岛羊多,毛衣特别大、漂亮,他妈妈知道有我,也给我寄了一件毛衣,印象极深刻”。多年后,黄的这位冰岛同学,妻子成为冰岛执政党主席以及外交部长。

金融危机期间,冰岛几近破产,黄和他的同学说:“那么多年,我忘不了这个毛衣……我现在有钱了,捐你一百万美金,建一个中冰诗歌基金,搞亚洲和北欧的诗歌对话。”?

结果,黄再去冰岛的时候,总统出来接见,“把诗歌谈完以后,总统亲自跟我谈应该来这儿投资投旅游……把我忽悠的。他们喝黑狮酒,这个酒给我灌多了我就答应了”。?

2011年8月,黄和冰岛有关部门签了一个购地协议,以880万美元购买了冰岛6位农民的300平方公里土地,约占冰岛0.3%的国土 面积。他准备用来修建一个高尔夫球场、一座酒店和一片户外娱乐区。同年11月,此项目被冰岛政府驳 回,2012年5月,双方开启新一轮沟通,商定以租代购的形式继续此旅游投资项目。但7个月后,黄怒波得到冰岛政府消息,要求补充材料。

现在,黄怒波告诉媒体,冰岛项目可能会在4月份出现转机,如果到5月份还没有冰岛政府通过此项目的确定消息,他就放弃这个项目了。对这个结果,黄怒波并不感到沮丧,因为,这不是他第一次在海外投资遇到麻烦。与此同时,北欧的丹麦、芬兰和瑞典三国纷纷伸出橄榄枝,与黄怒波商谈投资事宜。? 当人们谈起黄怒波,就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诗人的感性、商人的理性、登山家的坚毅,多重交融,复合在了一个人身上。于是,不走寻常路,也成了黄的生存智慧:即遵守规则,又常常游离在规则之外。当然,他清晰地知道,边界在哪里。

他是个成功的人:201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榜商人;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所长;美国纽约探险家俱乐部华人成员;野生救援协会中国理事会主席;国内旅游地产的开拓者与领军人物;等等。而他依然称自己是二流的诗人、三流的企业家。在他的诗中,我依然不时可以读到这种成功之后的孤独:“这都市的繁华与我无关,像乞丐宁愿游荡在街旁。”?

山在那里

2011年,黄怒波获推荐加入了美国超过百年历史的探险家俱乐部,成为该俱乐部全球两千多会员中的一员。黄怒波非常自豪,他觉得这是中国企业家更进一步融入全球的标志。?

享此殊荣,是因为黄怒波已经完成了世界7大高峰的攀登,也成功到达了南极和北极。他感慨地说,登山使得山上的自己,看山下的自己时,如同在演戏,他告诫自己,不要把话说大了。

2011年5月11日19点25分,珠峰5800米,黄怒波在过渡营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将从此告别一切巅峰/甘愿做一个凡夫俗子。”?

黄也有过登顶失败的经历,从北坡尝试登顶,在珠峰海拔8700米的位置上,只有一百多米就成功了,但他必须迅速作出放弃的决定,因为,如果再坚持,就意味着已经冻伤的若干手指可能被牺牲掉。?

当他和他的登山团队下撤至海拔6000米时,人们都哭了。让一个枭雄般的企业家放弃那近乎可以触摸到的胜利,可能比被割掉手指还疼,但他还是放弃了。他对记者说,因为山一直在那里。?

在黄怒波看来,登山的人很伟大,每人都知道可能死亡,但他们还是去了,人们追求的是一种挑战,不惜拿生命作代价。有过这种体验的他,也觉得生命很脆弱。“跟山比,人算什么,那个山存在多少万年了,人不过像蚂蚁走来走去,这个时候就觉得活得再了不起,也没什么意义。”?

成功完成“7+2”(是指攀登7大洲峰,且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点的极限探险活动)后,黄说:“不登山了,没挑战了,没意思。”?

而眼下,他要做的是出诗稿,读完诗歌博士。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他现在的生活很简单,没有太多的社交,也不追求什么牌子。对于自己的资产,黄怒波说,未来财富一半会捐给北大,这是已经宣布了的;另外一半留给员工继续做企业。?

“财富是一个很虚幻的东西,所以财富不必看重它,还给社会的财富,才是你自己的。”不走寻常路,去发现山顶的诗意,或许才是他的追求。?

(《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第12期,有删改)?

16.本则人物通讯以“黄怒波——山顶的诗意”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4分)?

17.本文作者评价黄怒波拥有“诗人的感性、商人的理性、登山家的坚毅”,用了哪些事例来表现?(4 分)? 18.文中多处引用人物的话及其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

19.本文叙写黄怒波的经历给了 你怎样的启发?结合文本作简要的回答。(6分)?

?六、(12分,每小题4分)?

20.简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字。?

(《新闻晨报》报道)“对玩没有兴趣,只希望自己能更出色”,“待在家里是因为找不到玩伴”,“没有感兴趣的活动,宁愿选择练琴”——暑期已过大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中小学生在这个暑期都感染了“玩无趣”情绪,对于出门玩几乎提不起兴趣。?

?

21.请阅读以下新闻,拟写一个标题。要求不超过25字。?

国际足联昨天公布了2014年巴西世界杯决赛阶段全部64场比赛的开赛时间。根据赛程,比赛时间分别是北京时间的0时、3时、4时、6时和9时,很多比赛中国球迷依然需要熬夜才能看到。?

巴西世界杯从小组赛阶段,每日将进行6场比赛,不同于常规的多在夜间比赛,组委会为照顾欧洲市场,日场安排有4个时段(当地时间13时、15时、16时、17时),夜场只有19时和21时两个时段,换算为北京时间分别在0时、3时、4时、6时和9时进行(巴西跨越多时区,换算成北京时间后只有5个时段)。?

对于中国球迷来说,大部分比赛需要熬夜观看,有24场比赛是0点开球,17场是4点,还有11场是3点和6点。早上9点的比赛,对于中国球迷来说,更多的只是“噱头”——只有D组的一场比赛是这个时间开始,这意味着大部分比赛还是要在凌晨进行。?

根据赛程安 排,半决赛的两场比赛都是4点开球。决赛是3点进行,地点为里约热内卢。?

22.根据下列材料,用简洁的语言,解释材料中“拼”的含义。(15个字以内)?

眼下,“拼生活”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拼房”——1 500元人民币的房租分成三份,每人都能省下一大笔钱;“拼卡”——一起到商场买东西,优惠卡、购物返券各取所需,赚商家的钱;“拼杂志”——你买《ELLE》,我买《瑞丽》,交换着看……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拼”在这里的含义。?

“拼”: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一所小学的美术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请大家在画纸上画下自己最想画的东西……同学们陆续上交了自己的绘画。小海走在最后,他交上的是一幅绿色的太阳。?

同学们惊叹:啊,绿太阳!……?

6.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 篇六

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此句课本注释多有讹误, 原因在于注释者没有注意到此句为对文结构, 两小分句字数相等, 结构相同, 对应的语法功能相同, 词汇意义相同。

课本35页注 (25) “能水”:指会游泳。能, 善、会。不够准确。“水”应指出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游泳”。利用对文的辞例结构, 我们可以推知“利足”之“利”为“善于”、“擅长”之意, “足”即名词活用为动词“行走”。课本35页注 (22) “利足”:脚走得快。古汉语中有“利口”一词, 亦即“能言善变”之意。 (《古汉语大词典》2084页) 另外, “利足”古又作“利趾”, 《汉语大词典》第2册638页正解做“善走”。

同页注 (21) “假舆马者”:借助车马的人。注 (24) “楫”:桨。上古的车和马是一个整体, 一般说, 没有无马的车, 也没有无车的马, 所谓御车就是御马, 所谓乘马就是乘车。古代的车不同于现代的车, 是必须拉的, 当时的马是专门用来拉这种车的。古时候提到车和马常常是“车马并举”, 如《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车马, 弗驰弗驱, ”《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 与朋友共, 蔽之而无憾。”上古之人并不单独乘骑马匹, 否则哪来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呢?可见, 把“舆马”分训为“车子和马”是不妥的, 当释为泛指车辆。另外,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版) 2037页将“舟楫”译为“船和桨”, 泛指船只。

《师说》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本句常见三种译法:

第一种, 人教版教材第二册80页注 (24) :教给他书, (帮助他) 学习其中文句。“教给他书”语不成辞, 还像是中国人说的话吗?将“习其句读者”译为“ (帮助他) 学习其中文句”, 也是曲解“句读”的意思。

第二种, 人教版第二册教参168页:是教他们 (读) 书, (帮助他们) 学习断句的。

第三种, 苏教版第一册37页注 (24) :教他们读书, 学习书中文句。

对比这三种翻译, 不难发现, 苏教版将人教版和教参各取半截, 合成一句, 殊不知, 其截取的恰恰是人教版最不恰当的部分, 不要说翻遍辞书找不到把“书”解释为“读书”的例子, 即便有, “习其句读”又该如何解释呢?前后两个分句的语意不是重复了吗?

以上三种错误说法的症结所在其实很简单, 就是他们都错误地理解了文中“授”字的词义, 这里的“授”用的是本义, 即“授予”、“给予”之意, “授之书”即“授之以书”, 故本句应译为“把书交给他们, 让他们标点、诵读书中文章的人”。因为过去塾师的教学就是把书交给学生, 让他们标点、诵读文章, 讲求“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正因为如此, 韩愈才说这种人“非吾所谓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

课本37页注 (26) “或师焉, 或不焉”:有的从师, 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道句读要问老师, 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不”, 同“否”。这个翻译有两个问题:一是没有把“或”翻译准确, 这里的“或”非无指代词“有的”, 而是时间副词“有时”。二是没有讲清楚这句话采用合叙的修辞手法, 正常的句序应该是:不知句读, 或师焉;不解惑, 或不焉。意思是不知道如何断句, 有时要向老师请教;不知道如何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有时却不向老师请教。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课本38页注 (9) “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极度鄙视。此注不妥。按“不齿”:不与同列, 不能同列。表示极为鄙视。详见《古汉语大词典》1614页。《汉书·陈胜项籍传赞》引贾谊《过秦论》:“陈涉之位, 不齿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 中山之君。”颜师古注:“齿, 谓齐列如齿。”《诗·鄘风》:“淫奔之耻, 国人不齿也。”“郑玄笺:“不齿者, 不与相长稚。”又《尚书·蔡仲之命》:“降霍叔于庶人, 三年不齿。”孔传, “罪轻, 故退为众人, 三年之后乃齿录。”郑玄笺:“不齿者, 不与相长稚。”

同句“其可怪也欤”, 38页注 (11) “欤”: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 相当于“啊”。参考书62页译为“这不是很奇怪吗!”此句从标点符号到翻译错误甚多。其一, 本句应为感叹句;其二, “其”在此句中作加强感叹语气的副词;其三, “可怪”应译做“值得奇怪”。故本句可译为:“真值得奇怪啊!”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课本38页注 (22) :六艺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地学习。传, 传记, 解释经文的著作。注释以“传”为“传记”, 误。“传”即传注, 解释或阐述经文的文字。此义项并见于《古代汉语词典》227页、《古代汉语大词典》224页。参考书62页译为:六经的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学习过。是。

《赤壁赋》

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课本84页注 (3) “既望”:望日的后一日。“此注似不够准确。《古汉语大词典》1483页引《释名。释天》:“望, 月满之时也。月大十六日, 小十五日, 日在东, 月在西, 遥相望也。”王力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图典》里也说:“大月十六, 小月十五叫做望, 鲍照诗‘三五二八时, 千里与君同’, 指望日的明月说的。近在望后的日子叫做既望。”七月为大月, 十六为望日, 本文“既望”则应为七月十七日。

客有吹洞箫者。

课本无注, 参考书148页译为: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不妥。本句为定语后置句, 当译为:有位吹洞箫的客人。

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课本仅注“周郎”, 参考书译此句为:从这儿向西望是夏口, 向东望是武昌……均译为判断句, “西”、“东”看成名词作状语, “望”是向远处看。并误。此句主语应为“赤壁”, 即后面的“此”指代的对象。“西”、“东”均为方位名词, “望”为“对着”之意。此义项见《古汉语大词典》1608页, 该书并引《洛阳伽蓝记》卷三“其寺东西南北五百步, 前望嵩山少室, 却负帝城, 青林垂影, 绿水为文”。故此句应译为“赤壁西边对着夏口, 东边对着武昌……”

舳舻千里。

课本85页注 (16) “舳舻”, 首尾衔接的船只, 这里指战船。此注让人费解, 什么叫“首尾相衔接的船只”?世上哪有这样的怪船?据《古汉语大词典》2307页:“舳舻”:泛指船。《汉书·武帝纪》:“舳舻千里, 薄枞阳而出。”颜师古引李斐曰:“舳, 船后持舵处也;舻, 船前头刺棹处也。言其船多, 前后相衔, 千里不绝也。”可知“舳舻”原分指船尾和船头, 泛指船只。这里用的是借代手法, 以部分代整体。颜师古注文中的“前后相衔”, 解释的是“舳舻千里”, 非“舳舻”之谓, 课本注释者不加详察, 闹出了这样的笑话。

侣鱼虾而友麋鹿。

课本85页注 (19) :与鱼虾作伴侣, 与麋鹿作朋友。不妥。此句为对文结构, 鱼﹑虾为两种动物, 则麋鹿应分训为麋和鹿。

渺沧海之一粟。

课本85页注释 (2) “沧海一粟”:大海中的一粒小米。将“粟”解释为“小米”不妥, 因大海与米粒并无内在联系, 将二者放在一起相比, 不合情理。查《古汉语大词典》2219页“粟”条第四义项。“粟”:泛指粟状物。亦以喻物之微小。用例正是本句。又《山海经·南山经》:“英水出焉, 西南流注于赤水, 其中多白玉, 多丹粟。”郭璞注;“细丹沙如粟也。”《康熙字典》未集也有“沙谓之粟”的解释。另据《实用大字典》 (中华书局版) “粟”条第四义项即为“沙也”。可见, “沧海一粟”当是说大海中的一粒沙。唯此, 这个比喻才能说是贴切、准确。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7.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 篇七

一、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1教学内容多,时间紧

“教学内容多,课时紧张”这个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一直困扰着我们。特别是在高一学生刚进校,还不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模式,矛盾就尤为突出,以致在教学中出现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

如必修一第四专题第二板块《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两篇古文,学科指导意见上课时的分配是5课时,但是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古文字词的理解、文意的疏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排除一些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典故的障碍的话,课时明显不够,但如果不讲解透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云里雾里,根本没有办法落实教学目标,造成尴尬局面,使教师和学生都异常郁闷。

2课后练习多,落实难

高一两本教材提供了很多的“文本研习”“积累与应用”“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课后练习。但课堂时间紧,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它置于教学末尾环节,甚至是漠视,更无法引导学生深入展开讨论。有的教师直接把教参的答案说给学生;有的教师不忍心,干脆把课后练习作为书面作业,课堂上不讲,让学生课后完成。无论教师采取哪种方式,都造成课后练习的完成过程过于简单甚至流于形式。这样一来,教材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不仅起不到对课堂知识接受程度的检测回馈的作用,同时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比如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三板块“月是故乡明”第70页的“文本研习”。这样的问题如果放在新课后来讨论,可能要花很多时间,因为这需要在文本的具体理解中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学生的深入感知来体会。很多教师跳过学生的情感体验,自己简单地表述一下答案,这样的练习讲解缺乏实际意义。

3文言文多,学生畏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一学生比较头疼的事情。一是因为时隔遥远,学生缺少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二是因为初中升高中衔接的问题,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文言语法一点都不知道,特别是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学生根本弄不懂。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兴趣不高,甚至有很多学生感到学习古文很吃力,常有囫囵吞枣之感。

高一古文到底该怎样教学?例如必修一第四专题,集中了学生学习中畏难情绪表现最为突出的,也是教材中典型的难教篇目《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而剩下的古文虽说没有多少字词障碍,但是经过学习能够了解作者的立场并领悟情感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大多数学生就只停留在对字词的识记层面。

二、解决策略

1篇目有所侧重,为教学省时间

讲读篇目课上精讲,自读篇目指导学生课外自学,这是缓解课时紧张的一种理想方法。特别是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有所侧重,注重单篇”。“有所侧重”是指教师结合对教材的理解,兼顾每个专题每个板块的教学要求,挖掘每一篇文章的亮点,而不必面面俱到。特别是新老教材都收录的一些篇目,适当增加学习时间。“注重单篇”是在树立板块意识、专题意识和整体意识的前提下,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单篇课文的教学。

新教材侧重于搭建展现知识的平台,侧重于启发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选择好符合要求的篇目并通过对所选篇目课文的解读,一来可以节省时间,二来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思维的阶梯,积累学习方法,以一带十、以十促百,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语文的状态。例如必修二专题精讲《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时可以围绕贝尔曼这一人物,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这一人物,不仅掌握了分析人物、概括小说情节和探究小说主题多元化的方法,又领悟了欧·亨利小说语言的特色。这样既理解了板块精神支柱这一主题,又可以掌握小说中人物形象、情节概括以及主题多元化探究的方法。这些方法又可以迁移到《祝福》《林黛玉进贾府》等小说篇目上。同时在读本中很多篇目的鉴赏中又能举一反三地使用。

2以活动为主线,为教学方式觅成效

新教材对知识的呈现方式做了重大改革,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教材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视和培养。例如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问题探究”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己归纳总结,进而实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为解决“教学方式效果不佳”这一困惑,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实现师生平等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善提问,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多创设一些情景活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改变到主动地探求知识中来,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体会到在主动探究知识过程中得到的“好处”,然后学生会愿意思考且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第一专题第二板块“生命之歌”中的《鸟啼》这篇文章,很多教师都认为这篇文章很难讲好,学生很难理解向死而生的道理。教师如果采用下面的方式来解读文章,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法如下:第一课时“让诵读做主”,第二课时“让问题引领研习”,主要是课后“文本研习3”的改编,在研习文本的过程中改编课后练习。

3加强整合,为课后练习找出路

教材中课后练习的安排设计蕴含了编者的良苦用心。“它或是点明了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或是提示了教学和教学训练的重点难点,或揭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总之,它与课文相辅相成,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课后练习多,难落实”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将课后练习巧妙地整合到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轻松地完成课后练习。

一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课前预习的依据。课前预习是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条途径。我们可用课后练习作为预习的思考题。

二是把课后练习用作整体感知文本的纲领。例如必修二第二专题第51页第一题:两篇小说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的两个阵营,一个为了保家卫国而战,一个为了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他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以这道题目为纲领,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三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课堂讨论的主线。例如必修二第四专题第123页课后练习“活动体验”中第一题:阅读全文,以“太不公平了”作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你初读作品的感受。

四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课外写作的引子。例如必修二第四专题课后练习“活动体验”中第二题:阅读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很强的审美活动,他往往需要进行审美想象。

五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语文实践活动的提示。在教材的课后练习中,也有一些和课堂有关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必修二第二专题课后练习“积累与应用”第三题:搜集“战争与和平”题材的图片或照片,班级举办“渴望和平图片展”。选一幅你认为最有震撼力的图片,向没见过这幅图片的人做口头介绍。这样的练习在教学中往往被我们忽视,但恰恰是这样的练习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4以活动强化知识,为古文教学寻突破

新课标特别强调将语文课堂的主体位置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和鉴赏中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鉴于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上一言不发,而在其他尤其是他们喜欢的题材上表现活跃的现象,教师要解决“文言文多,学生畏难”的困惑,可以在文言文课堂上多让学生体会到一些成就感和胜利感,让他们乐于学习文言文,多一些学习的主动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把课堂由原来的灌输式变为生动活泼的形式,由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去寻找学习文言文的成就感,并借此通过一些活动来强化这种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文言文教学中,针对新课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之一,即强调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者用法的落实,且注重在阅读实践中的运用,可采取这样的做法。高一文言文的学习重在语感的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规范是:要求研习的文本都在课前读十遍:第一遍读通文字(注音释字),第二遍读懂文字(尝试翻译),第三遍读疑文字(提出问题),第四至第十遍读到口熟。做好课前预习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热爱,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词性来推敲词意的方法,让学生学有所成,打破以前学习文言文零碎、繁琐、耗时、死记硬背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以系统化、方法化、灵活化的教学方法,然后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尝到运用这些规律的好处,尝到解读文言文的甜头,乐意去学。

例如学习《师说》这篇古文,考虑到篇幅不是很长,文章不难,在落实字词方面我们可以设置一个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来找文中重点字词的活动,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你说几个,我说几个,为什么“圣人无常师”的“师”字应是特殊用法,为什么“则耻师焉,惑矣”的“惑”需要关注,讨论完字词后还可以讨论文章,比如韩愈为什么要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孩子写篇文章?你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会逐渐被调动起来,会联系到自己积累的有关文言知识,会思考哪些字词句在文言文中应该被关注,然后慢慢地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而这些规律对于寻找文言文翻译的得分点很有帮助。总之,要多为文言文教学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又不落入俗套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施行后,特别是面临第二次深化课程改革,语文课该怎样上,怎样教,按什么样的方式教,朝向哪个方向教,教到怎样的程度,这实在是语文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的要义所在。而语文教学本身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语文教师面对疑难问题“上下而求索”才是上策。

上一篇:汉字字体设计下一篇:柜员岗实习生招聘项目确认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