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的课堂教学设计

2024-09-18

《统计》的课堂教学设计(共11篇)

1.《统计》的课堂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找一个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间作一些调查,及时记录调查的结果。

2、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重点写好统计过程与结果,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4、调查报告的写法不拘一格,可以配上描画的各种统计图表。

教学重难点:

根据统计的数据及结果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激发兴趣。

如果我们能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你做过这样的调查统计吗?

二、示范调查。

1、老师想知道,我们班上做过这样的调查的同学有多少?还没有做过这样的调查,正想作调查的同学请举手。

2、统计小结。

三、小组交流,回忆调查过程。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开展的调查过程。

要求:要说清楚调查的原因及目的,调查的实施步骤。

四、各自整理汇报。

1、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把自己调查的目的、实施的步骤一一列出来,可以用文字的形式,也可以画出图表,形式不拘,《我的调查统计》教学设计(六年级下苏教版)。

2、学生按要求各自进行整理。

3、通过这次调查,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把你的调查结果也写下来。

4、指名汇报,交流调查结果。

5、相互补充,发表建议。

五、集体交流,发表建议。

请同学们根据统计的数据及结果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谈谈自己的建议。

六、指导习作。

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按照调查的目的、调查的经过、调查的结果、调查的结论这四大板块逐一写作,也可以直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一气呵成,再配上合适的图标,这样会更生动。

2.《统计》的课堂教学设计 篇二

设计思路《统计》是数学课程改革下的一个新内容, 它重视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 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 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我在教学设计中, 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1.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2.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会统计的方法.3.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简单分析统计的结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 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2.使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教学重点

1.学习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并能对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教学难点能利用统计数据, 提出并回答问题, 培养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 今天是大象的生日, 家里可热闹了, 你们看, 来了哪些客人啊?

生:小狗、小猴、小猪.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爱的童话情境引入, 在温馨、愉悦的气氛中, 激发学习兴趣.

二、分类整理, 探索新知

1. 小动物

师:大象要给客人们安排午餐, 可是它们站得很不整齐, 老师知道你们最聪明了,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大象一眼就看出来了哪几种小动物?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呢?

生:给小动物排队.师:怎么排?

生:小猴排一队, 小狗排一队, 小猪排一队.师:请你到黑板上给小动物排排队.

学生动手操作. (图略)

师:这样一排大象知道……

生:小狗来了4只, 小猴来了5只, 小猪来了3只……

师:小朋友们通过排队很快就知道每种小动物来了几只,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本领“统计”. (板书)

打开课本76页, 先数一数, 再把结果填在括号里.整理过后, 你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先分小组讨论, 再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除了说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以外, 还可以说出哪种动物只数最多, 哪种动物只数最少;谁比谁多, 多几只;谁比谁少, 少几只.

2. 鲜花

客人们去休息了, 我们把它们送来的鲜花整理一下, 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整理客人们送来的鲜花吗?你们想怎样整理?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把花贴在课本77页的虚线框内, 并填写书上的表格.

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完成的图和表, 相互交流整理的过程.a.竖着贴 (图略) ;b.横着贴 (图略) .

整理过后, 你们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大象一眼就看出来有哪几种小动物?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呢?”的问题引起学生分类整理的欲望.特别是在分类排列动物时, 让学生上黑板按名称给小动物排排队, “慢镜头”式地处理, 清晰地演示了怎样分、怎样排.整理客人们送来的鲜花图片时, 每名学生都动手贴一贴, 学生真正经历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根据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 提出并回答一些问题, 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也有利于学生体会统计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加深体验完成“想想做做.”

师:午饭后, 大象给客人们送来了各种各样的水果, 张老师最爱吃西瓜, 你们最爱吃什么?把你们最爱吃的水果摘下, 送到果篮里.在小组里统计, 并填写统计表.

设计意图“ (图略) 想想做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发挥了同伴之间的影响力, 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课堂总结, 课外延伸

学习了统计这个新本领, 我们可以统计生活中很多事物我想统计第一小组有几个男孩子和几个女孩子, 你们想统计什么呢?课后可以和其他同学合作完成.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怎样能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关键, 于是我设计“以大象生日为主题”的情境, 引起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的愿望, 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统计的方法———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这样的情境创设, 既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会统计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我将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放手让学生去操作, 让他们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等活动中感受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

3. 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简单分析统计的结果

3.《统计》教学设计 篇三

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6~77页。

教材简析:

统计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随机现象的方法。在本单元中,各种动物的只数、各种花的朵数、喜欢几种水果的人数都是数据,这些数据都包含在生活事件和现象中。收集、整理数据,并用图或表的形式呈现,对这些事件和现象的了解能更清楚,把握更准确。课本例题呈现了许多动物到大象家做客的场景,各种动物混杂在一起,不容易看清有几种动物,更不容易看清各种动物的只数。为了知道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需要“理一理”。有些动物手捧鲜花,花的颜色不尽相同,为了知道每种颜色花的朵数,需要分颜色“排一排”。为了知道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需要“统计”。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聚会的情境提出问题,体现生活里需要统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分类理一理,出现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它,并依据它描述分类整理的结果。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分类整理花的朵数,并引入简单的统计表,让学生用数据表示分类整理的结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学习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简单的问题。

2.使学生能利用统计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培养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初步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啊?今天森林王国大象伯伯也过生日了啊,它邀请了很多的小客人,同时也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参加它的生日宴会,你们愿意吗?(出示情境图)那我们就去参加大象伯伯的生日宴会吧。请大家仔细观察图中大象伯伯家都来了哪些小客人?它们各来了几个?你能有什么好方法让大家看清楚这些小动物呢?小组讨论一下好吗?

2.学生分组活动,再组织全班交流。

(1)把客人分成小狗、小猴和小猪三类。根据学生的分类在黑板上贴出它们的卡通图片,然后在情境图上找一个动物就贴一个动物头像。直到找完。

(2)再根据排好的头像数一数各种动物各来了多少只,并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评析:引导学生先分类排列,再数个数,拉近了与统计要求的距离。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逐步体验、领悟统计的过程。特别是在分类排列动物时,对着图有序地报一只,贴一只,清晰地演示了怎样分、怎样排,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3)分析数据。提问:看了我们贴的图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啊?(小组讨论交流)

引导得出:刚才我们把各种小动物先分一分,排一排,最后再数一数。收集整理的过程就叫统计。

评析: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师注意把握时机,设置问题导入新课,既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又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统计的心理需求。

二、巩固深化。

1.分组整理各种鲜花的朵数。

(1)谈话:通过统计我们能清楚的知道大象家来的小动物的情况。(情境图演示)小动物们给大象伯伯带来了什么礼物?都有哪些颜色的?

师:请小朋友把课前准备好的花,按颜色分类贴在课本上。学生剪贴,师巡视。

(2)分组讨论,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并把每种花的朵数填在表格里,师展示学生贴的统计图,并进行评讲。

(3)全班交流:从这个统计表里,哪种花最多?哪种花最少?还能知道什么?

评析: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强化了统计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2.引导完成:想想做做。

(1)谈话:今天,大象伯伯很高兴,它还准备了一些水果招待我们班级的小朋友(图片演示)。有哪些水果呢?你喜欢吃哪一种水果?现在请你选出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分小组统计贴在老师给你们准备好的白纸上。

(2)生分小组操作,师指导巡视。

(3)把同学们贴的情况展示在黑板上,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评析: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初步的合作能力。根据统计图或统计表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并回答一些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有利于学生体会统计的作用。

三、应用拓展

1.谈话:小动物们带来了各种颜色的鲜花送给了大象伯伯,那么你们准备什么礼物送给大象伯伯?(气球)

(1)每个人把自己准备好的气球展示出来。

师:小朋友都带来了许多颜色的气球送给大象伯伯,那么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多,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少呢?用什么办法能统计出来呢?(大家议议)

(2)按气球的颜色给小朋友站队,先排一排,再数一数各种颜色的气球分别有几个?

(3)根据这样排队你知道了什么?小组交流。

评析:小组合作,发挥了同伴之间的影响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既巩固了“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统计方法,又渗透了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整理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巩固统计的意义与作用。

2.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表现真好,现在,我们把这些气球送到大象伯伯的家里吧!祝贺大象伯伯生日快乐!(音乐)。全班同学根据音乐拍手唱起“生日快乐”歌。

3.课堂总结。小朋友这节课你学习到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谈话: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可以分类统计数据。你还想统计什么?课后和其他同学合作完成。

4.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 篇四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统计图的选择

(一)一、学生状况分析

1.学生在小学已经从事过一些统计工作,例如体验了简单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认识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等。当时学生对统计过程的理解比较单

一、对于统计知识的学习还不完整。进入初中后,将进一步补充统计知识,按照统计的过程、按照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况,以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处理分析数据----作出判断的顺序展开。在前几节已学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有所了解,并能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因此,学生已具备了学习本节《统计图的选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此年龄段的学生有较强烈自我发展意识,对与自己的直觉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提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喜欢怀疑、争论、辩驳和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已开始能从具体的事例中归纳问题的本质,通过分析、比较、类比等活动,抽象出概念、原理或解题方法。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经历在具体问题中,分析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尽可能清晰、有效地描述数据。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首先提供了某家报纸公布的反映世界人口情况的数据图的实际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导出三幅统计图,以此来复习三种统计图,然后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这三幅统计图进行思考,通过合作交流归纳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最后,在巩固练习的基础上加深对三种统计图的特点的进一步理解,发展学生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并在学生自我评价小结的的基础上结束。

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原则,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实例,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清晰、有效地描述数据。

2.在统计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掌握画统计图和选择统计图的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简单分析、作出决策的统计活动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分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说出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兴趣。教学重点:

1.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培养统计观念.教学难点:

1.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2.会制作三种统计图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演示各种图表.

三、教学过程与分析

本节课由五个教学环节组成,它们是:① 课前准备,启导引入; ② 探究体验,归纳特点;③ 应用拓展,合作实践; ④

小结归纳,强化目标; ⑤

布置作业,巩固目标。其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

第一环节

课前准备,启导引入 内容:社会调查(提前一周布置)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

(1)各尽所能收集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2)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收集的题材尽量多样化。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学生选择的调查对象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使调查更有实效性)。

意图:通过第1个活动,希望学生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而在第2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真正能使用两种调查方式(普查和抽样调查)进行准确而有效地获取数据,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这两个活动所收集的数据和图表为选择制作统计图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在课堂中用源于学生真实调查的数据或图表展开教学,必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效果预测:

学生收集的统计图和数据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各行各业(如气象站发布的山西省2011年月平均降水量(条形统计图);太原市中小学保健所对本市各所学校学生近视情况做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本学校学生对所学科目的感兴趣情况(每人只能选一科)(扇形统计图);形式多样,既有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也有折线统计图,还有表格形式的;来源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查阅报纸杂志,有的上网调查,有的在学校内展开调查,有的走向街头,还有的向家长了解。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学生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高涨热情和小组团结合作的精神。

第二环节

探究体验,归纳特点

内容:

提供情境问题:下面是某家报纸公布的反映世界人口情况的数据:50年后世界人口情况的数据:(如图)

这个统计图的名称是什么? 从这个统计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小明同学根据上面的数据制成了下面的统计图。你们能告诉我小明的这几个统计图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吗?(屏幕显示动画:世界人口情况数据图消失,显示三种不同的统计图)根据小明制作的统计图,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①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示了什么内容?

②从哪幅统计图中你能看出世界人口的变化情况?

③2050年非洲人口大约将达到多少亿?你是从哪幅统计图中得到这个数据的?④2050年亚洲人口比其他各洲的人口总和还要多,你从哪幅统计图中可以明显地得到这个结论? 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认识并能说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意图:

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思考选择统计图的条件,培养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大量信息的识图能力。让学生再次说明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体验三种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下一个环节“应用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环节的问题的解决是本节课的重点。效果预测:

学生通过问题串的解答,通过对各种统计图特点的一个自然感知的过程,对选择统计图的决定因素有了全面的概括:根据统计图的特点、数据本身的特点、以及研究问题的需要合理的选择统计图。学生通过对问题串的争论辨析,对统计图的特点的相互提示补充,学生在这种主动学习的状态中对各个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有了更加深入清晰的认识。第三环节

应用拓展,合作实践

内容:

1.某一家电卖场对其销售的空调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到了下面的信息:

2008-2010年A、B、C三品牌空调的销售量(单位:万台)

A B C 其他品牌 总量

2008年 1.7 1 0.8 4.5 8

2009年 1.6 1.2 1.2 5 9 2010年 1.55 1.45 2 5 10

请你制作适当的统计图,反映下列信息:

①2008-2010年,C品牌空调在该卖场销售量的变化情况;

②2010年,A、B、C及其他品牌的空调在该卖场的市场占有率情况;

2.小明随机调查了他们学校50名同学某月家庭用水量,数据(单位:立方米)8

5.5

6.4

12.5

7.8

6.5 5

9.5

7.5

10.2

8.3

9.4

6.5

13.5

14.5

5.4

6.5

8.5

10.5

6.5

7.5

8.5 6

4.5

8.4

7.2

6.2

5.5

7.5

5.5

6.5

8.6

9.5

4.5 请你制作适当的统计图,反映这50名同学某月家庭用水量的大致分布情况。

(1)请学习小组利用电脑制作适当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数据,并思考能获得哪些信息。(2)请各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结合学校的数据库资料、上网或根据当场收集的资料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设计出问题,然后小组派代表上台演示。边演示,边请其他组的同学回答问题,选用适当的统计图,看哪个组的同学演示得精彩,哪个小组回答得精彩。意图:

在这一环节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收集数据、利用Excel快速制作统计图。培养学生对某个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决策的能力。使学生完整地经历“调查了解——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作出决策”的活动过程,深刻体会到统计可以为科学合理地判断决策问题提供有力依据。效果预测:

学生基本都能选用适当的图表表示生活中的数据,提炼出各种信息,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使学生感受统计等基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从①2008-2010年,C品牌空调在该卖场销售量的变化情况;②2010年,A、B、C及其他品牌的空调在该卖场的市场占有率情况;得出①一般选用折线统计图,体现变化情况;②选用扇形统计图,体现各部分所占总体的多少?能够准确选择统计图清晰、有效地描述数据。2题由于在第三节讨论过程中将频数分布直方图作为特殊的条形统计图,它具有数据的连续性,因而采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这样让学生真正悟出频数分布直方图是用来处理连续型数据的条形统计图。

第四环节

小结归纳

强化目标

内容:

师生互相交流总结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怎样选择统计图?统计对于合理决策的作用是什么?(2)社会调查时学到的课外知识及切身感受是什么? 意图:

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及课前的社会调查,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包括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怎样选择统计图、统计对于合理决策的作用、社会调查时学到的课外知识及切身感受。效果预测:

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统计图制作方便,携带方便;了解了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知道了根据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以及数据本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统计图;同学们互相介绍讲解生活中的统计图,使大家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

巩固目标

1、问题是:我们学校要建一个新的自行车停车棚,至少需要多大的面积?解决这个问题时大家要思考需要哪些数据,这些数据你准备怎样收集?请大家下去后以小组为单位解决这个问题,并将你们这组的方案形成文字后全班进行交流。

2、课本习题1题和问题解决4题。

四、教学反思

《统计图的选择》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材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中最后一节内容,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已经掌握了用用三种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处理,能在不同问题下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才能更清晰、更有效地描述信息是个别学生感到比较困难的。

本节课开始,教师通过让学生展示调查的结果,来复习三种学过的统计图,然后直接点出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在不同的现实背景下,选择适当的统计图。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实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三种统计图所反映的不同信息,加强了对三种类型的统计图特点的比较,进而让学生感知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为加深理解,教师又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数据事例进一步说明统计图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三种统计图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充分锻炼了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利用统计图提炼信息然后进行决策的能力。

本节课从教学目标上设计上,教师注重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从教学方式上,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评价方式上,教师采用了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互评、教师评为辅的多种方式,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教学手段上,采用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手段,教师充分应用了多媒体的直观性、包容性将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图片、表格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丰富学生的感知认识,并利用现有的网络条件学会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促使他们更加乐意接近数学,更好地理解数学,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多的成功,使本节课显得较直观、生动、形象,通过运用软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统计图,充分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现了新教材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对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对有关的问题作出合理决策,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的教育理念。注意改进的方面:

5.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的教学设计 篇五

2.体会统计图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的实用价值,培养统计意识,提高统计能力。

学习重点: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学习难点:

区别不同统计图的应用范围。

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自学时要找出疑难问题,课上与同伴交流。

2.展示时要结合合作学习时得出结论的过程及方法展示。

自主预习

1.()、()、()是三种常用的统计图。

2.认真阅读教材98-99页内容。

思考:这几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1)

(1)观察统计表中的信息。

(2)确定所画统计图要反映的信息。

(3)结合各种统计图的特点选择统计图。

(4)绘制统计图。

解决问题(2)

(1)观察统计表中的信息。

(2)确定所画统计图要反映的信息。

(3)结合各种统计图的特点选择统计图。

(4)绘制统计图。

解决问题(3)

(1)观察统计表中的信息。

(2)确定所画统计图要反映的信息。

(3)结合各种统计图的特点选择统计图。

(4)绘制统计图。

归纳总结:

用统计图表示数据,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1)要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时,选用();

(2)既要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要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时,选用();要表示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时,选用()

达标测评

1.教材99页做一做。

2.填空。

(1)要表示一个高烧病人的体温情况,应绘制()统计图。

6.统计教学设计 篇六

【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08-109页的内容。【内容分析】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而本课的学习内容(P108-109例

1、练习十九第1、3、4、6题)就是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经历过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了统计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但是,通过试讲发现,学生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时没有形成基本的读图、分析数据的能力,所以在本课学习过程中,观察、比较两种统计图时,学生能发现异同,不能准确的表述;在观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现、分析、表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学习难点;在例2学习过程中,画统计图、分析、预测等都是学习难点。为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观察发现、思考交流的时间,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和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课程标准】

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在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学生能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

2、通过观察、比较和合作探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所提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及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重点】

对比条形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准备】

未完成的统计图和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谈话引入:同学们,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里,我国成功地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在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经过顽强拼搏,共夺得51枚金牌,位居金牌榜首位,实现了我国体育史上历史性的突破。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随着几张画面来重温那些难忘的记忆吧!(出示课件,显示奥运会精彩瞬间)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历届奥运会金牌数量资料,引导学生把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并分别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统计表和根据统计表来制作条形统计图,因此让他们来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既能从复习旧知顺利过渡到新课的导入,又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人人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2、回答问题。

(1)哪一年的金牌数量最多?哪一年的金牌数量最少?(2)从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观察统计图,回答问题,并提出合理问题。

3、自主探究。

师:其实统计图也可以这样画。(课件演示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1)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2)明确意义: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3)比较。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4、交流汇报。

全班汇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5、观察折线统计图。

(1)师:你还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2)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你们还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谁能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合理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是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主要方法。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了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讨中会很快比较出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确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在对比中让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如此,还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与人合作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合作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意义,使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还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和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巩固新知,应用提高。

1、课件出示陈东0至10岁身高情况统计表,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制成折线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回答。

3、你还从统计图中发现了哪些信息?你还想说点什么吗?(对学生渗透感恩教育)

4、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教学过程与方法同上)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练习,不但可以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能更好地分析折线统计图的数据,发现一些信息,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还能让学生进一步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认识,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学习态度。)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新的知识?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和感想?(设计意图: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而在本节课的评价上是侧重放在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上。“体验”,正是学生回顾整个“实践活动”的历程,让他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会“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五、课外拓展。

搜集本校各年级的近视人数,并制成折线统计图。分析影响视力的因素有哪些,并和同伴交流感受。

六、结束语:

师:今天我们大家通过动手、动脑,认识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并了解它的特点和生活中的作用。看来,在学习上只要肯动脑子多动手,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在以后的学习中,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再接再励,取得更大的进步!

7.《统计》的课堂教学设计 篇七

1 系统需求分析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首先是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只有进行需求分析才能进一步对系统进行设计和后续的开发、调试等。在线教学行为统计系统通过需求分析以及实践调研,并结合学院远程开放教育网络教学等实际需求,设计了基于电大分校在线教学平台的在线教学行为统计系统。该系统不仅改善了网络教学过程的实效性,而且改进了网络教学过程的行为规范,以此来提升教学支持服务的能力。教学管理者通过此系统可以实现对专业教师网络教学、教学活动等各教学任务的数据统计,以及实施网络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专业教师通过此系统可以统计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时间、完成作业的次数、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和课程论坛发帖率,并监督和管理学生网上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此系统可以查询个人网上自主学习的情况,包括学习时间、作业完成、参与教学活动和课程论坛发帖等情况等。

2 系统功能设计

在线教学行为统计系统是根据远程开放教育网络教学,以及教学管理者、专业教师、学生等用户的需求,在线教学行为统计系统设计了网上学习行为统计、网络教学资源统计、课程论坛发回帖统计、系统管理四大功能模块。系统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网上学习行为统计模块主要实现的功能是统计个人、班级学生网上学习的情况和课程教学资源被点击浏览的次数和时间,以及展示在线教学平台中网上自主学习的学生。该模块包括网上自主学习展示、个人学习行为统计、班级学习行为统计、课程学习行为统计等。教学管理者通过此模块可以快速方便的统计学生学习的时间、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和课程教学资源被点击浏览的次数和时间等等。

网络教学资源统计模块主要实现的功能是统计在线教学平台中各种课程的教学资源。该模块包括教学整合资源统计、教学自建资源统计、教学文本资源统计、教学视频资源统计等。教学管理者和专业教师通过此模块可以统计所有课程的教学资源情况,并提示专业教师对教学资源缺少或没有达到教学要求的课程进行补充及完善。

课程论坛发回帖统计模块主要实现的功能是统计学生在课程论坛中发帖及专业教师回帖的情况。该模块包括专业发回帖统计、课程发回帖统计、学生发回帖统计、专业教师发回帖统计等。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实现的功能是系统管理员对在线教学行为统计系统进行管理与维护,如各类用户信息的管理和维护,系统信息的管理和维护以及各种统计数据的上报。当各种数据统计后,管理员将统计数据进行上报,每个学期教学管理者可根据上报的数据对教师进行网络教学测评,每学期末专业教师也可以根据上报的数据对学生学习的课程进行形成性考核成绩的评定。

3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在线教学行为统计系统采用B/S模式架构,在开发过程中使用Visual Studio 2008作为开发工具。系统开发的技术主要有ASP.NET 3.5、ADO.NET,开发语言是C#程序设计语言。系统使用的数据库是现在比较流行的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ASP.NET 3.5是目前最流行的Web应用程序开发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完整的可视化开发环境和Web应用程序所需的各种应用服务。微软公司发布的Microsoft.NET框架为开发者提供了大量的.NET类,而ASP.NET 3.5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ADO.NET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用于访问数据库的对象,首先使用ADO.NET建立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连接,然后运行SQL语句命令,最后从数据表中获取数据进行处理并得到结果[1]。C#程序设计语言是纯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因此类、对象、抽象类、接口、封装、继承和多态性等特性均受到了支持。C#语言与.NET框架无缝对接,是针对性的为NET应用而开发的语言[1]。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是一个多关系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能为用户提供了完成的数据管理和分析,也是目前用户使用最广的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系统目前提供了5个版本,分别是学习版、工作站、标准版、企业版、开发版等。

4 系统主要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 网上学习行为统计模块

网上学习行为统计模块设计了网上自主学习展示、个人学习行为统计、班级学习行为统计、课程学习行为统计等4个栏目。

网上自主学习展示栏目主要是展示最近一周内在“在线教学平台”中自主学习的学生及学习情况。个人学习行为统计栏目是统计学生个人在线学习的时间、次数、完成作业、课程论坛发帖等情况,该栏目可以按每周、每月、每学期或自定义时间的方法进行统计,通过统计来实时掌握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情况。班级学习行为统计栏目是统计班级所有学生在线学习的情况,包括学习次数、学习时间、完成作业情况、课程论坛发帖数。课程学习行为统计栏目是统计每门课程的教学资源被点击浏览的次数和时间,专业教师可根据被点击浏览的次数和时间来分析该课程的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

下面以网上自主学习展示栏目为例介绍一下设计与实现的过程。当用户访问该栏目时,页面就会自动统计并显示当天所有在“在线教学平台”中自主学习的学生信息和学习情况,其中包括姓名、学号、专业、学习的课程名称、学习开始时间、学习结束时间及每次学习的时间量。在页面底部设计显示最近一周内的日期,以便于专业教师、学生点击某个日期来查询网上学习的历史记录信息。为了激发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兴趣,在页面的右边还设计实现了网上学习排行榜,排行榜分别统计每月或自定义时间段的学习时间最长、课程论坛发布帖子数量最多的学生并按递减的顺序显示。在线教学平台网上自主学习展示实现图如图2所示。

4.2 网络教学资源统计

网络教学资源统计模块包括教学整合资源统计、教学自建资源统计、教学文本资源统计、教学视频资源统计等4个栏目。在线教学平台中教学资源的创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中央电大所下发的教学资源经系统管理员整合到在线教学平台中;另一种是专业教师根据每门课程教学资源的数量、质量等情况,由自己或聘请其他专业教师创建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并上传到在线教学平台中,以此来补充、完善课程的教学资源。

教学管理者、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整合资源统计、教学自建资源统计栏目可以分别统计每门课程的整合、自建教学资源的数量和浏览次数,实时了解所有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情况。

在线教学平台中的教学资源按类型又可以分为文本教学资源和视频教学资源。教学文本资源统计、教学视频资源统计栏目可以分别统计每门课程的文本教学资源、视频教学资源的数量和每种类型资源所占的比重。教学管理者、专业教师根据其统计的数据可以检查每种类型的教学资源是否达到了教学所需的要求。

下面以教学自建资源统计栏目为例介绍一下设计与实现的过程,教学自建资源统计根据需求应实现的功能有是教学管理者、专业教师可以统计教师自建的教学资源情况;教学管理者、专业教师可以根据某门课程的ID号或名称来统计该门课程自建的教学资源情况;教学管理者、专业教师可以统计某位教师自建的教学资源情况;教学管理者、专业教师可以按自定义的时间范围统计自建的教学资源情况。根据以上要实现的功能,该栏目设计了按全部自建资源、课程ID号、课程名称、教师姓名、自定义时间范围等方法来统计专业教师自建的教学资源情况。当选择其中一种统计方法时,在该方法中输入相应的条件,比如教师姓名,然后点击查询按钮,页面的右边即显示其统计的数据。教学自建资源统计实现图如图3所示。

5 结束语

通过在线教学行为统计系统,专业教师可随时了解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情况,能快捷的统计出学生学习时间、课程论坛发帖数量、参与教学活动次数等,期末时为学生评定每门课程网络学习的形成性考核成绩提供了真实的数据。教学管理者也可以通过该系统对专业教师所开展的网络教学进行监控和管理,每次为网络教学进行测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该系统的实现弥补了在线教学平台的不足之处,并提高了网络教学的质量,以及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优质的教学支持服务。

摘要:该文针对我院目前开放教育在电大分校在线教学平台中开展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实现了在线教学平台行为统计系统。该系统的实现不但便于教学管理者、专业教师统计在线教学平台中的教学资源、课程论坛发/回帖、学习时间等各种网络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而且加强了专业教师对网络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同时培养了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进一步发挥了网络教学的优势和提高了网络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在线教学平台,行为统计,自主学习,形成性考核成绩

参考文献

[1]刘庆.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分校网络学习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4.

[2]秦宁宁.基于ASP的电大在线平台行为统计系统设计与实现[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28-32.

[3]李德江.电大学生在线学习行为统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长沙:中南大学,2014.

[4]李娟.天津广播电视大学一体化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8.《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八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4~95页“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在表格上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为了研究最近的气温情况,气象小组的同学把5月21日观测到的气温制成了一张统计表。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想要更直观地了解气温情况,除了制作统计表,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跟统计表相比,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这天白天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通过直条可以直观看出每个时刻的温度,而且也容易比较。

说明:新课伊始,通过观察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唤醒学生已经的统计经验,为引入“折线统计图”做好铺垫。同时,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历数据产生的过程,感受统计的意义。

二、 有效引领、自主建构

1.逐步简化,引入折线统计图。

从整体上来观察白天室外的气温情况,你发现什么?

你们发现了气温的变化趋势。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刚才这位同学是沿着直条的哪一部分比划的?顺着直条的最上面去观察,就能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那不如把直条简化一下!(课件演示:直条自下往上缩短,直至变成一条短线。)

直条变成短线以后,表示的温度变了吗?如果再简化一下呢?

(课件演示:短线变成一个点。)

现在还能看出气温变化情况吗?谁再来比划一下。

随着学生的比划,课件同步把各个点连线,形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

以前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折线统计图。

说明:在解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气温的变化情况,并用手势比划气温的变化趋势,然后逐步简化,自然生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充分体验 “折线”的形成过程。

2.观察对比,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再来看一看刚才的条形统计图,(同时呈现两张统计图)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

(1)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点——数量的多少)

(2)用折线将各个点依次连接起来,能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变化。(板书:折线——数量的变化)

说明: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许多相似之处。对比两种统计图,不仅要从外形上加以区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中“点”和“折线”的作用,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问题驱动,深入解读折线统计图。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折线统计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深入研究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气温变化的。

问题1 :看看这幅统计图,气温升高是从几时到几时,气温降低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指出:折线上升表示气温升高,折线下降表示气温降低。

问题2: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学生充分交流想法:数格子、计算、看线段的长度等。引导学生用手比划折线,感受折线陡峭程度不同。

总结:通过折线的陡峭程度可以看出气温变化的快慢,折线越陡峭,说明气温变化得越快。

说明: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离不开亲身经历和直观体验。在深入解读统计图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现了个性化的理解,在掌握了数据基本统计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4.制作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想自己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吗?下面是小明的身高情况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能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学生独完成后汇报交流。(电脑演示制作过程)

总结方法:描点、连接、标数,注意填写好统计日期。

5.分析统计图、预测变化趋势。

(1)从统计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与同学交流。

(2)估计一下小明13岁时的身高吗?你是怎么想的?14岁呢?如果把小明一生身高的变化情况制成一张统计图,你觉得会是什么样子呢?

(3)小明7岁半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总结:通过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知道数量的变化情况,而且还能根据这种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

说明: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学生初步体会的基础上,通过画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三、 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说一说,分析生活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时图、心电图、金牌统计图。

2.猜一猜,出示没有标题和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测可能统计的是什么?

3.玩一玩,先后出示两幅折线统计图(第一幅纵轴上每格代表10个数量,折线较平,第二幅纵轴上每格代表2个数量,折线较陡),同桌左右两个学生各看其中的一幅,然后比划给对方看,再判断那幅图上的同学跳绳成绩进步得快。让学生体会了观察折线统计图不能只看折线,纵轴上的刻度也很重要。

说明: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在着广泛的应用。教学中,通过精选素材,精心设计多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读懂折线统计图,并根据数据分析,预测事物的发展,进一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四、 总结提升,辩证理解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

2.看到这幅“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

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这里还是用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那么,什么情况下要选择条形统计图,什么情况下又该选择折线统计图呢?请大家课后思考!

说明:折线统计图具有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连续变化情况”的优势,但它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课尾部分,一个“反例”出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条形统计图适时、合理地“回归”,使学生对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形成更为全面、辩证的认识。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4~95页“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在表格上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为了研究最近的气温情况,气象小组的同学把5月21日观测到的气温制成了一张统计表。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想要更直观地了解气温情况,除了制作统计表,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跟统计表相比,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这天白天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通过直条可以直观看出每个时刻的温度,而且也容易比较。

说明:新课伊始,通过观察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唤醒学生已经的统计经验,为引入“折线统计图”做好铺垫。同时,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历数据产生的过程,感受统计的意义。

二、 有效引领、自主建构

1.逐步简化,引入折线统计图。

从整体上来观察白天室外的气温情况,你发现什么?

你们发现了气温的变化趋势。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刚才这位同学是沿着直条的哪一部分比划的?顺着直条的最上面去观察,就能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那不如把直条简化一下!(课件演示:直条自下往上缩短,直至变成一条短线。)

直条变成短线以后,表示的温度变了吗?如果再简化一下呢?

(课件演示:短线变成一个点。)

现在还能看出气温变化情况吗?谁再来比划一下。

随着学生的比划,课件同步把各个点连线,形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

以前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折线统计图。

说明:在解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气温的变化情况,并用手势比划气温的变化趋势,然后逐步简化,自然生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充分体验 “折线”的形成过程。

2.观察对比,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再来看一看刚才的条形统计图,(同时呈现两张统计图)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

(1)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点——数量的多少)

(2)用折线将各个点依次连接起来,能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变化。(板书:折线——数量的变化)

说明: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许多相似之处。对比两种统计图,不仅要从外形上加以区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中“点”和“折线”的作用,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问题驱动,深入解读折线统计图。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折线统计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深入研究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气温变化的。

问题1 :看看这幅统计图,气温升高是从几时到几时,气温降低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指出:折线上升表示气温升高,折线下降表示气温降低。

问题2: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学生充分交流想法:数格子、计算、看线段的长度等。引导学生用手比划折线,感受折线陡峭程度不同。

总结:通过折线的陡峭程度可以看出气温变化的快慢,折线越陡峭,说明气温变化得越快。

说明: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离不开亲身经历和直观体验。在深入解读统计图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现了个性化的理解,在掌握了数据基本统计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4.制作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想自己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吗?下面是小明的身高情况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能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学生独完成后汇报交流。(电脑演示制作过程)

总结方法:描点、连接、标数,注意填写好统计日期。

5.分析统计图、预测变化趋势。

(1)从统计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与同学交流。

(2)估计一下小明13岁时的身高吗?你是怎么想的?14岁呢?如果把小明一生身高的变化情况制成一张统计图,你觉得会是什么样子呢?

(3)小明7岁半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总结:通过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知道数量的变化情况,而且还能根据这种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

说明: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学生初步体会的基础上,通过画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三、 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说一说,分析生活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时图、心电图、金牌统计图。

2.猜一猜,出示没有标题和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测可能统计的是什么?

3.玩一玩,先后出示两幅折线统计图(第一幅纵轴上每格代表10个数量,折线较平,第二幅纵轴上每格代表2个数量,折线较陡),同桌左右两个学生各看其中的一幅,然后比划给对方看,再判断那幅图上的同学跳绳成绩进步得快。让学生体会了观察折线统计图不能只看折线,纵轴上的刻度也很重要。

说明: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在着广泛的应用。教学中,通过精选素材,精心设计多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读懂折线统计图,并根据数据分析,预测事物的发展,进一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四、 总结提升,辩证理解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

2.看到这幅“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

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这里还是用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那么,什么情况下要选择条形统计图,什么情况下又该选择折线统计图呢?请大家课后思考!

说明:折线统计图具有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连续变化情况”的优势,但它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课尾部分,一个“反例”出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条形统计图适时、合理地“回归”,使学生对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形成更为全面、辩证的认识。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4~95页“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在表格上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为了研究最近的气温情况,气象小组的同学把5月21日观测到的气温制成了一张统计表。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想要更直观地了解气温情况,除了制作统计表,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跟统计表相比,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这天白天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通过直条可以直观看出每个时刻的温度,而且也容易比较。

说明:新课伊始,通过观察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唤醒学生已经的统计经验,为引入“折线统计图”做好铺垫。同时,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历数据产生的过程,感受统计的意义。

二、 有效引领、自主建构

1.逐步简化,引入折线统计图。

从整体上来观察白天室外的气温情况,你发现什么?

你们发现了气温的变化趋势。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刚才这位同学是沿着直条的哪一部分比划的?顺着直条的最上面去观察,就能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那不如把直条简化一下!(课件演示:直条自下往上缩短,直至变成一条短线。)

直条变成短线以后,表示的温度变了吗?如果再简化一下呢?

(课件演示:短线变成一个点。)

现在还能看出气温变化情况吗?谁再来比划一下。

随着学生的比划,课件同步把各个点连线,形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

以前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折线统计图。

说明:在解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气温的变化情况,并用手势比划气温的变化趋势,然后逐步简化,自然生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充分体验 “折线”的形成过程。

2.观察对比,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再来看一看刚才的条形统计图,(同时呈现两张统计图)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

(1)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点——数量的多少)

(2)用折线将各个点依次连接起来,能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变化。(板书:折线——数量的变化)

说明: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许多相似之处。对比两种统计图,不仅要从外形上加以区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中“点”和“折线”的作用,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问题驱动,深入解读折线统计图。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折线统计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深入研究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气温变化的。

问题1 :看看这幅统计图,气温升高是从几时到几时,气温降低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指出:折线上升表示气温升高,折线下降表示气温降低。

问题2: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你是怎么出来的?

学生充分交流想法:数格子、计算、看线段的长度等。引导学生用手比划折线,感受折线陡峭程度不同。

总结:通过折线的陡峭程度可以看出气温变化的快慢,折线越陡峭,说明气温变化得越快。

说明: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离不开亲身经历和直观体验。在深入解读统计图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现了个性化的理解,在掌握了数据基本统计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4.制作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想自己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吗?下面是小明的身高情况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能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学生独完成后汇报交流。(电脑演示制作过程)

总结方法:描点、连接、标数,注意填写好统计日期。

5.分析统计图、预测变化趋势。

(1)从统计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与同学交流。

(2)估计一下小明13岁时的身高吗?你是怎么想的?14岁呢?如果把小明一生身高的变化情况制成一张统计图,你觉得会是什么样子呢?

(3)小明7岁半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总结:通过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知道数量的变化情况,而且还能根据这种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

说明: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学生初步体会的基础上,通过画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三、 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说一说,分析生活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时图、心电图、金牌统计图。

2.猜一猜,出示没有标题和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测可能统计的是什么?

3.玩一玩,先后出示两幅折线统计图(第一幅纵轴上每格代表10个数量,折线较平,第二幅纵轴上每格代表2个数量,折线较陡),同桌左右两个学生各看其中的一幅,然后比划给对方看,再判断那幅图上的同学跳绳成绩进步得快。让学生体会了观察折线统计图不能只看折线,纵轴上的刻度也很重要。

说明: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在着广泛的应用。教学中,通过精选素材,精心设计多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读懂折线统计图,并根据数据分析,预测事物的发展,进一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四、 总结提升,辩证理解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

2.看到这幅“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

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这里还是用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那么,什么情况下要选择条形统计图,什么情况下又该选择折线统计图呢?请大家课后思考!

说明:折线统计图具有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连续变化情况”的优势,但它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课尾部分,一个“反例”出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条形统计图适时、合理地“回归”,使学生对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形成更为全面、辩证的认识。

9.“统计”教学设计 篇九

南京市浦口区石桥小学 刘贤莉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90—91页。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方块统计图,并能用方块统计图(涂色)来表示统计的数据,能根据统计图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到生活中去调查、统计、培养统计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方块统计图(涂色)来表示统计的数据。

教具学具:各小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各5个、头饰(鸡5个

猫3个

狗2个)10个正方形绘画纸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课题

师:一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统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板书:统计)

二、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国庆节刚过,你们在国庆假期中去到别人家做过客吗?(生齐说:去过)过节这天啊,小熊家也来了一些客)。

(放《到小熊家里去》的歌曲)师生随音乐边唱边表演,头带小鸡、小猫、小狗的头饰也边唱边表演上讲台。

(评析: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唱,把学生迅速地带入童话般的情境之中,这样导入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和动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主动探索

体会领悟

1、制作实物统计图

师:小熊家来了哪些客人呢? 生:小熊家来了小鸡、小猫和小狗。

小组2:我们小组用△代替小狗,○代替小鸡,□代替小猫。小组3:我们小组用□代替小鸡,△代替小猫,○代替小狗。

师:下面就你们各小组讲座的情况来统计小动物各有几只?1号小朋友拿2号小朋友粘

3号小朋友贴4号小朋友上来汇报展示 小组合作完成

一组一组展示、评价,师选一组贴黑板

师:你能从图的高低一眼看出谁最多,谁最少吗?生齐说:不能

(评析:由实物图转化到符号代替是认识的一次飞跃,教师通过学生画图感觉到麻烦,产生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了人们探索未知的一般规律)

3、方块统计图

师:那能不能用同一种图形来代替三种动物呢? 生齐说:能

师:你准备用什么图形来代替?

生1:我准备用△来代替。生2:我准备用□来代替!师:用△、□、○都可以,那么我们就来用□来代替吧!

师在黑板横线下面贴三种动物图形,小鸡有5只,师贴5个□,小猫、小狗分别怎样用□代替让生贴(指名两人)

师:你认为这两种统计图哪种好?好在哪里?

(评析: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精心选择方块来统计,为以后学习条形统计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用方块统计图的优点是简单,清晰,明了,体现了数学符号的优越性)

四、实践应用

师:我们学校开展了许多兴趣小组,这是其中4个。(小黑板出示)航模小组、合唱

师:这次没选上没关系,其实你们也有很多优点,继续努力吧!争取下次能选上。师:通过这次选班长的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师:这个怎么制作统计图,课后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制作。

(评析: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密切联系了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通过对票数的分析和决策,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情感体验。)

10.统计教学设计 篇十

1、数一数下面的图形,再填表(出示图片)。

(1)统计表

(2)统计图

(3)说一说

哪种图形最多?哪种图形最少?

正方形比三角形少几个?

三种图形一共有几个?

2、在一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统计的简单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统计方面的简单知识。(板书课题:统计)

二、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2.老师也喜欢看动画片,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几位你们喜欢的朋友,一起来看看都有谁?(出示课件)你们喜欢它们吗?现在老师非常想了解,在这四个动画人物里面,咱们班喜欢哪个动画人物最多?喜欢哪个动画人物最少?你们想不想知道?

师:那我们就来统计一下,咱们班喜欢这几个动画人物的情况。

三、自主探究,体验统计。

1.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数据。

在一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统计的一些知识,知道了收集、记录数据的`一些方法。谁能说说都有些什么方法呢?(可以用画圆形、正方形、打勾,或是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

现在我们要统计全班同学喜欢动画人物的情况,选用哪种方法最快,哪种方法最好?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一种方法,统计到哪个动画人物,你喜欢你就站起来,坐着的同学数数一共有多少?一定要细心,不要多数、漏数。(全班讨论)

师:刚才记录喜欢动画人物情况的过程就叫“统计”,我们把统计的数据填到表格中,这张表格就叫统计表,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知道喜欢各种动画人物的人数,如果想一眼看出喜欢哪个动画人物的人数多,喜欢哪个动画人物的人数少,还可以整理成什么?

生:……统计图

2.引导学生通过生成的数据,让学生动手画统计图。

①请同学们先观察手上的表格,想一想,每格代表几?先标上数据。

②学生动手制作统计图。

3.小结:当统计的数据较大时,我们可以用1格表示2个单位。

4、请同学们完成94页例1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5、根据画好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①从这个统计图,我们知道了什么?

②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③假如下次我们班要放动画片,我们应该选择放什么动画片?

四、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课本95页做一做

1、说一说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

2、小组合作,进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

3、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4、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桌交流)。

五、畅谈收获、自我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一年级我们学习的统计是每格代表1个单位的,今天学习的统计是每格代表2个单位的。

11.“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重点: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合理地分析和预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学生每人准备红、黄两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出统计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数学吗?前不久老师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喜欢数学的学生中男生要比女生多”,你们同意吗?

引导: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怎样办?

进行现场调查,统计数据。

提问:经过这样的统计,可以下结论了吗?

指出:调查的范围太小,人数太少,需要扩大范围,收集更多的数据。

二、复习旧知,提问引新

大丰市第二小学三~六年级男、女生中喜欢数学的人数统计如下:

谈话:课前,老师在三~六年级学生中各随机调查了50名男、女学生,并将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初步地整理,为了能够直观地看出人数的多少,又根据这些数据绘制了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

提问: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各统计了什么内容?仔细观察这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观察这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你能很快地说出“喜欢数学的男、女生人数哪一个年级相差最小”吗?

引导:单式条形统计图虽然很直观,但不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同学们能设计出一种既直观又便于比较的统计图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初步的数据收集、整理过程。从单式条形图引入,既复习旧知,为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铺垫,又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条形图的局限,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需求。】

三、学习新知,感知特点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学生讨论如何设计新的统计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单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合并。(统计图的标题、横轴、纵轴等如何确定,横轴上的直条如何合并才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如何区别男、女生人数,等等)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演示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并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单式条形图合并产生复式条形图的过程,避免了繁琐的制图,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复式条形图的特点。】

2.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比较单、复式统计图

提问:把新统计图和原来的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作比较,你能给新统计图取一个名字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你发现这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比较复式统计图、表

观察并在小组里交流复式统计图中的信息,根据统计图填写复式统计表,分析、比较数据。(同时出示复式统计图表)

提问:喜欢数学的男、女生人数哪两个年级相差最小?哪两个年级相差最大?男、女生各个年级人数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特点?你觉得看统计图还是统计表更方便?

指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但直观而且便于比较两组数据。(板书:直观 便于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单、复式条形图和复式统计图表,启发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图的优点,从而获得对复式条形图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3.小结

为了“证实喜欢数学的学生中男生要比女生多”这个说法,我们首先做了调查,收集、整理数据;为了既直观又便于比较男、女生人数,我们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根据对数据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在小学阶段,喜欢数学的男生不一定比女生多。当然,我们调查的范围偏小,人数偏少,课后还可做进一步调查,收集更多的数据,使结论更有说服力。

四、加深认识,感受作用

1.看图,分析数据并感受作用和特点

谈话: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1)出示“练一练” (直条改为横向):

提问:污染指数是什么意思?指数越高说明什么?

观察统计图(图略),说说上海市和海口市2004年国庆期间空气质量的情况。

(2)出示如下统计图:

提问:观察统计图,你想说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标出图例)2013年又快到了,如果你是小王,看了这幅图,在1~4月份进货时你有什打算?2012年1~4月份天气比较暖和,如果2013年1~4月份天气非常冷,进货时你又有什么打算?

小结:统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重大决策都是根据统计数据作出的,今后我们要认真学习并利用好统计知识。

【设计意图:发挥多媒体优势,出示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图,让学生感受其形式的多样性,结合对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巩固对复式条形图特点的认识,感受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丰富学生的统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绘图,进一步感受特点

出示“试一试”中的表格,同桌交流表中信息。

出示“试一试”中的统计图,提问:图中红色和黄色分别表示哪个年级的人数?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适当指导如何确定直条高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图,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加深对复式条形图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五、全课小结,拓展激趣

今天我们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它不仅直观而且便于比较几组数据。但是要独立地制作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比较麻烦,想不想开开眼界,看老师是怎么利用电脑很快地制作出一幅漂亮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

演示利用EXCEL表格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设计意图: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生活中手工绘制统计图、表已越来越少。利用多媒体演示EXCEL表格制作复式条形图的过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

(责编金铃)

endprint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110-11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学重点: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合理地分析和预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学生每人准备红、黄两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出统计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数学吗?前不久老师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喜欢数学的学生中男生要比女生多”,你们同意吗?

引导: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怎样办?

进行现场调查,统计数据。

提问:经过这样的统计,可以下结论了吗?

指出:调查的范围太小,人数太少,需要扩大范围,收集更多的数据。

二、复习旧知,提问引新

大丰市第二小学三~六年级男、女生中喜欢数学的人数统计如下:

谈话:课前,老师在三~六年级学生中各随机调查了50名男、女学生,并将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初步地整理,为了能够直观地看出人数的多少,又根据这些数据绘制了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

提问: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各统计了什么内容?仔细观察这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观察这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你能很快地说出“喜欢数学的男、女生人数哪一个年级相差最小”吗?

引导:单式条形统计图虽然很直观,但不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同学们能设计出一种既直观又便于比较的统计图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初步的数据收集、整理过程。从单式条形图引入,既复习旧知,为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铺垫,又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条形图的局限,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需求。】

三、学习新知,感知特点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学生讨论如何设计新的统计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单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合并。(统计图的标题、横轴、纵轴等如何确定,横轴上的直条如何合并才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如何区别男、女生人数,等等)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演示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并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单式条形图合并产生复式条形图的过程,避免了繁琐的制图,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复式条形图的特点。】

2.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比较单、复式统计图

提问:把新统计图和原来的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作比较,你能给新统计图取一个名字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你发现这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比较复式统计图、表

观察并在小组里交流复式统计图中的信息,根据统计图填写复式统计表,分析、比较数据。(同时出示复式统计图表)

提问:喜欢数学的男、女生人数哪两个年级相差最小?哪两个年级相差最大?男、女生各个年级人数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特点?你觉得看统计图还是统计表更方便?

指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但直观而且便于比较两组数据。(板书:直观 便于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单、复式条形图和复式统计图表,启发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图的优点,从而获得对复式条形图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3.小结

为了“证实喜欢数学的学生中男生要比女生多”这个说法,我们首先做了调查,收集、整理数据;为了既直观又便于比较男、女生人数,我们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根据对数据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在小学阶段,喜欢数学的男生不一定比女生多。当然,我们调查的范围偏小,人数偏少,课后还可做进一步调查,收集更多的数据,使结论更有说服力。

四、加深认识,感受作用

1.看图,分析数据并感受作用和特点

谈话: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1)出示“练一练” (直条改为横向):

提问:污染指数是什么意思?指数越高说明什么?

观察统计图(图略),说说上海市和海口市2004年国庆期间空气质量的情况。

(2)出示如下统计图:

提问:观察统计图,你想说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标出图例)2013年又快到了,如果你是小王,看了这幅图,在1~4月份进货时你有什打算?2012年1~4月份天气比较暖和,如果2013年1~4月份天气非常冷,进货时你又有什么打算?

小结:统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重大决策都是根据统计数据作出的,今后我们要认真学习并利用好统计知识。

【设计意图:发挥多媒体优势,出示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图,让学生感受其形式的多样性,结合对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巩固对复式条形图特点的认识,感受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丰富学生的统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绘图,进一步感受特点

出示“试一试”中的表格,同桌交流表中信息。

出示“试一试”中的统计图,提问:图中红色和黄色分别表示哪个年级的人数?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适当指导如何确定直条高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图,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加深对复式条形图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五、全课小结,拓展激趣

今天我们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它不仅直观而且便于比较几组数据。但是要独立地制作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比较麻烦,想不想开开眼界,看老师是怎么利用电脑很快地制作出一幅漂亮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

演示利用EXCEL表格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设计意图: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生活中手工绘制统计图、表已越来越少。利用多媒体演示EXCEL表格制作复式条形图的过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

(责编金铃)

endprint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110-11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学重点: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合理地分析和预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学生每人准备红、黄两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出统计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数学吗?前不久老师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喜欢数学的学生中男生要比女生多”,你们同意吗?

引导: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怎样办?

进行现场调查,统计数据。

提问:经过这样的统计,可以下结论了吗?

指出:调查的范围太小,人数太少,需要扩大范围,收集更多的数据。

二、复习旧知,提问引新

大丰市第二小学三~六年级男、女生中喜欢数学的人数统计如下:

谈话:课前,老师在三~六年级学生中各随机调查了50名男、女学生,并将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初步地整理,为了能够直观地看出人数的多少,又根据这些数据绘制了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

提问: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各统计了什么内容?仔细观察这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观察这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你能很快地说出“喜欢数学的男、女生人数哪一个年级相差最小”吗?

引导:单式条形统计图虽然很直观,但不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同学们能设计出一种既直观又便于比较的统计图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初步的数据收集、整理过程。从单式条形图引入,既复习旧知,为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铺垫,又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条形图的局限,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需求。】

三、学习新知,感知特点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学生讨论如何设计新的统计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单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合并。(统计图的标题、横轴、纵轴等如何确定,横轴上的直条如何合并才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如何区别男、女生人数,等等)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演示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并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单式条形图合并产生复式条形图的过程,避免了繁琐的制图,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复式条形图的特点。】

2.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比较单、复式统计图

提问:把新统计图和原来的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作比较,你能给新统计图取一个名字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你发现这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比较复式统计图、表

观察并在小组里交流复式统计图中的信息,根据统计图填写复式统计表,分析、比较数据。(同时出示复式统计图表)

提问:喜欢数学的男、女生人数哪两个年级相差最小?哪两个年级相差最大?男、女生各个年级人数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特点?你觉得看统计图还是统计表更方便?

指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但直观而且便于比较两组数据。(板书:直观 便于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单、复式条形图和复式统计图表,启发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图的优点,从而获得对复式条形图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3.小结

为了“证实喜欢数学的学生中男生要比女生多”这个说法,我们首先做了调查,收集、整理数据;为了既直观又便于比较男、女生人数,我们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根据对数据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在小学阶段,喜欢数学的男生不一定比女生多。当然,我们调查的范围偏小,人数偏少,课后还可做进一步调查,收集更多的数据,使结论更有说服力。

四、加深认识,感受作用

1.看图,分析数据并感受作用和特点

谈话: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1)出示“练一练” (直条改为横向):

提问:污染指数是什么意思?指数越高说明什么?

观察统计图(图略),说说上海市和海口市2004年国庆期间空气质量的情况。

(2)出示如下统计图:

提问:观察统计图,你想说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标出图例)2013年又快到了,如果你是小王,看了这幅图,在1~4月份进货时你有什打算?2012年1~4月份天气比较暖和,如果2013年1~4月份天气非常冷,进货时你又有什么打算?

小结:统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重大决策都是根据统计数据作出的,今后我们要认真学习并利用好统计知识。

【设计意图:发挥多媒体优势,出示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图,让学生感受其形式的多样性,结合对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巩固对复式条形图特点的认识,感受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丰富学生的统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绘图,进一步感受特点

出示“试一试”中的表格,同桌交流表中信息。

出示“试一试”中的统计图,提问:图中红色和黄色分别表示哪个年级的人数?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适当指导如何确定直条高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图,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加深对复式条形图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五、全课小结,拓展激趣

今天我们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它不仅直观而且便于比较几组数据。但是要独立地制作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比较麻烦,想不想开开眼界,看老师是怎么利用电脑很快地制作出一幅漂亮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

演示利用EXCEL表格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设计意图: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生活中手工绘制统计图、表已越来越少。利用多媒体演示EXCEL表格制作复式条形图的过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

(责编金铃)

上一篇:太极理论知识下一篇:我心中的美好家园小学生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