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创新与实践之探究

2024-06-24

音乐教学创新与实践之探究(通用8篇)

1.音乐教学创新与实践之探究 篇一

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

结 题 报 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新课标的不断推广完善,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正在得到广泛实施,作为21世纪的政治教师,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今天,为了更好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我们提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希望借此来革新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课题具体从学生实践能力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进而找到解决措施几个方面入手。为此课题组成员把大量的实践材料与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有机结合起来,以期和广大的思想政治学科老师们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提出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都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多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然而,由于受升学率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重知识、轻能力”,以“知识教育”为本的教学模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教的烦、学的累、耗时多、效率低,这也严重违背了教育部门“减负”的精神。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经常处于“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考,学生背”的“师授生受”状态,学生往往不堪负重,兴趣缺失,其学习效率自然低下。即使有部分学生“学有所成”的,也只是条条框框的理论线条记忆了,倘若让其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了。这样就必然造成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这样的状况延续下去,既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也不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确立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课题,探究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教育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二、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试图通过“生活——政治——生活”的实践过程,把学生生活实际与政治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理解掌握思想政治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和激情,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通过探究和实验,改变以知识教育为本的教学模式,探索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教育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

三、课题的理论思考

1、有关概念分析

教学中的“实践性”的涵义。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过“教育的四个支柱”教育方案,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实践活动,它的主要目的不是改造世界,而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以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目的的认知实践活动,如观察、实验、调查、访问、通过一定媒体收集信息等活动;第二是处理与他人相互关系、与他人交流合作 2 的交往实践活动。

2、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关专家认为,青少年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就要从根本上革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怎么做呢?一种办法就是设置新的课程,强化自主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另一种办法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性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内容

(一)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教学实验法、调查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制定出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过程中,注意收集材料,综合分析,通过纵横对比发现问题,找出解决方法,不断学习,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本课题着重探讨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课前和课后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研究。例如,课堂教学与学习活动增强实践性研究等。

2、关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性的研究。例如,生活与经济、政治、文化及哲理等。

3、关于理论知识与热点时政内容相结合的研究。例如,每周新 3 闻点评、焦点访谈等。

4、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探究能力的研究。例如,撰写调查报告等。

五、课题研究措施和过程

(一)研究措施

本课题在2009年4月立项后,课题组成员都十分重视。

1、为了确保课题研究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双轨管理制度。如图所示:

校长室 教导处、教科室 课题组(宏观控制)(组织指导)(具体实施)在校长室的宏观控制下,教导处的组织指导下,课题组具体实施课题的研究工作,以“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规范化、见成效”为思路,开展各项工作。

2、坚持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对于我校多数老师来说都是起步阶段,有的甚至有畏难情绪,感到无从下手,高不可攀。因此,我们在研究初期组织教师进行了有关理论的学习,研讨书籍、报刊杂志等,并做到:学习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研究中期以实验课题的研讨活动为主,通过展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变化,进行评议、讨论,解决遇到的困难,总结成功经验。研究后期以理论学习、交流心得体会和撰写论文为主,使课题组成员把实践的成果上升到更高理论高度,并进行总结。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理论学习、了解国内外教改课改动态,了解相关其他课题研究情况,在全体政治老师中形成共识。完成课题研究设计方案的撰写、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的实施方案、研究内容与计划等等。

1.集中学习,达成共识,组建课题组。

2.撰写了开题报告,制定课题研究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撰写了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初步探索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按照研究目标和实施方案开展初期实验,根据试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调整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研究计划。

为了客观地了解我校学生的实践能力现状,较好地消除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先是进行了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分别对初中部和高中部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共计300多 名学生。本次调查着重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课前和课后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二是关于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生活性;三是政治理论知识与热点时政内容相结合;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探究能力的情况。共设12道题目,主要是了解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相关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

1、在课前和课后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上。问题一:你的老师有没有注意培养你们的实践能力?“有,老师做的很好”占10%;“有,但做的还不够”占30%;“没有”占60%。问题二:你认为中学生有必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吗?“非常必要”占30%;“有必要”占40%;“没有必要”占30%。

2、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生活性上。问题一:你觉得政治学科与现实生活实际的关系?“结合紧密”占30%;“有一定联系”占40%;“联系很少”占20%;“没有联系”占10%。问题二:你对老师在课堂上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的看法?“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占70%;“学习兴趣略有增强”占20%;“感觉效果一般”占10%;“没有帮助”占0.5

3、在政治理论知识与热点时政内容相结合上。问题:你是否每天都收听(收看)国内外新闻?“每天听看”占10%;“有时听看”占20%;“不听看”占70%。

4、在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探究能力上。问题:你撰写过调查报告、政治小论文吗?“经常写”占10%;“不经常写”占70%;“没写过”占20%。

原因分析:

1、来自教材的原因。由于客观原因,我们使用的政治教材与活生生的社会实际相比,其内容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如果我们按照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实践活动,就达不到现实效果。

2、来自家长的原因。我们经常听到许多家长这样说:“我的孩子只要能够考高分,什么家务活也不要他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脱离实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原因。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本地经济落后,学校的发展受到经济制约,教学硬件设施不齐全、不配套,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受到很大制约。

4、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学生受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分数,忽视能力,“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学生成了书呆子。

5、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形而上学地理解“科学理论需要灌输”,只讲“硬灌”,不讲“灌法”,教师多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教学,基本上不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教学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经常性的召开课题组会议,举办各种教学活动,经验交流会,扩大课题研究的影响,并且做好资料的收集,论 6 文和成果总结工作。

1、培养学生的实践兴趣。兴趣的培养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实践能力是兴趣的结果,从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我们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加贴近现实和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同时,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开展主题班会、团会,举行辩论会,进行志愿者服务活动,使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越来越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凸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性。新课程的教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应尽可能地扩展到学生普遍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并紧扣学生的实际,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存在的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中我们突出实践性,结合教学内容及教材的活动性建议,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实践能力。

3、立足课内和课外想结合。我们从以“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转向学生课堂内外相结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形成知识过程的体验,把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提供的案例、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去解决。例如主题班会形式,辩论会形式等。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一些课外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去观察、收集资料或开展社会调查等,以及利用寒暑假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4、重视政治理论知识与时政内容相结合。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每天收录时政内容,把看新闻当作每天的必修课,并鼓励学生养成即时摘录重要时政的习惯。教学中我们还结合时政、热点问题,知道学生撰写小论文等。

第四阶段:总结与反思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回顾总结课题阶段,广泛收集整理各种材料,对研究活动成果进行提炼,撰写结题报告,多途径多方位进行公开课展示实验成果,完成结题工作,并推广经验。

1.收集整理,自我总结。2.交流探讨,结题报告。3.推广经验。

六、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本课题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下,经过近两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初步成果。经过总结归纳,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近两年的实践和研究中,政治课题组成员通过不懈努力探究了几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

1、自由飞“想”——“张开想象的翅膀”活动形式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这是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的天赋。”因此,利用中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思考和喜欢探究的心理,设计各种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焕发学生主体地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我们在讲授家庭、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时,给了一个事例:三胞胎兄弟分别被三个家庭所收养,由于教育方式的不同和自己努力的不同,最终的情况也迥然不同,请同学们猜想着三胞胎兄弟的结局会怎样?我们要求学生先张开想象的翅膀,猜测一下可能的情况,然后联系自己的身边实际,动手去调查一下,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总。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积极思考,热烈讨论。通过小组交流,各抒己见,同学们想象出三种可能出现的结局:(1)父母对孩子自小就严格要求,加强各方面教育,使孩子自立自强,最后取得成功;(2)孩子自幼备受父母溺爱,自己不努力,完全依靠父母,最终一事无成;(3)8 孩子也自小受到父母百般宠爱,依赖性较强,自己也不够努力,做事屡遭失败,收到很大打击,但是痛定思痛后,毫不气馁,正视现实,吸取教训,不向命运低头,不怕困难,从逆境中奋起,经过自己的艰辛努力,重新走向自立自强,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

通过这样的方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思路,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老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也打破了过去那种学生死记硬背、看书就可以找到答案的僵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领略到学习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之外又可以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大脑思维,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2、“唇枪舌战”——“辩论会”形式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师不如无师”。在政治课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辩论的方法,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通过辩论,不但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和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动手收集整理材料等实践能力,进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我们首先在学生中征集辩题,然后由老师和学生代表最终确定辩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进行准备,辩论的整个过程从主持人到辩手到计时员到评委全部由学生担任,老师只负责组织、管理、确定评价标准和做最后的点评。例如,根据教材“对中学生‘上网热’的思考”这个内容,联系有些中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中学生上网利大还是弊大”的课题辩论会。正、反方同学由于在课下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资料的收集、调查的结果等等),课堂上唇枪舌剑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最后老师做了相应的评论,并且引出正确的做法。

通过这样的辩论,不仅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这样不断地训 9 练,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辩论的一般方法,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思辨能力有一定提升,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强化。

3、“我型我秀”——“主题班会”形式

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很好的一种活动形式,同时也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的要求来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并与思想政治课有密切联系的主题班会,是行之有效的。例如,我们针对“做自尊自信的中国人”这一内容,设计了主题班会活动。(1)让同学们回去找到两首歌曲《我的中国心》(张明敏演唱)、《中国人》(刘德华),聆听几遍;(2)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自尊自信的中国人的事例;(3)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4)通过小组讨论,由学生发言谈谈感想;(5)老师总结、点评。为了上好这堂课,全班同学在课下积极查找资料,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充分准备,在小组讨论时,大家都能够积极参与,每个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每个同学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这种形式,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

4、“身临其境”——“社会调查”形式

社会调查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考察、了解和分析、研究,来认识社会生活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自觉认识活动。其目的在于认识社会现象,研究社会现象的客观原因和探索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撰写社会调查研究报告,研究分析现实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可以是课堂上的理论传授与调查研究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今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例如,我们针对当前较为突出的“留守儿童”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具体做了如下设计:

1、准备阶段: 10 包括(1)明确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3)列出调查内容;(4)选择调查方式,如问卷、访问、座谈、观察等;

2、调查阶段: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3、总结阶段:分析总结资料,得出理性认识。包括(1)分析数据;(2)回归教材知识、深化认识;(3)撰写调查报告;

4、集体交流;

5、老师点评或同学评价。

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参与意识,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5、“华山论剑”——“比一比、赛一赛”形式

中学生聪明伶俐,表现欲望强烈,他们特别希望在大家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以得到他人的认可和重视。我们抓住学生的的这一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比一比、赛一赛”活动形式。例如,我们在讲授“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设计了关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两个“列举比赛”。先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第一组和第二组各自搜集“不同民族的节日”,然后列举出来;第三组和第四组各自搜集“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然后列举出来。看看哪组同学列举的多且好,最后评选出优胜组;如果比赛中哪组有同学说不出或者弃权,就要扣除一定的分数,不能获得第一名。这样一来,同学们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许多“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获奖的和没有获奖的都很高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通过比赛,学什么不仅得到了自我表现欲望的满足,也体会到了被人重视、被人赞赏的兴奋和快乐;还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体验到了团结协作的价值,培养了团队精神。

6、“觅迹追踪”——“综合探究”活动形式

综合探究活动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而增设的,它要求学生把学到的有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去加深理解,并运用到新情况、11 新问题、新事物之中,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实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尝试进行操作的能力。综合探究活动的要求是否真正得到落实,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也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例如,《文化生活》有一个综合探究活动——“聚焦文化的竞争力”,我们让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资料,并进行宣读、交流;然后综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加以补充,并举行“古代科技文化知识知多少”的知识竞赛;最后要求同学们把搜集到的资料和知识竞赛所学到的知识写成手抄报,张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搞一个小型展览。

通过这种活动,同学们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深刻感受到祖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效果。

由于我们在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精心设计,认真实施,不断调整方式方法,两年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大幅度提升了,这些可以从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得到有力证实。不少学生说以前感觉政治课很乏味,一上政治课就昏昏欲睡,现在感到政治课有意思,上政治课有收获,也没有那么难了,学生也变得有自信,更乐观了;我们对实验前后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测试对比,并结合近二年来学生学习成绩情况的统计分析,看出学生通过本课题实验实践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表现在:

1、学生对事物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时,能逐步养成思维的发散性、集中性与新颖性,并逐步养成主动地、多渠道地求知的习惯。

3、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特点。

4、喜欢动手,善于把各个知识点重新排列组合,创造性地发现联系,有试图用各种新的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的习惯。

5、想象力丰富,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

6、有探索欲望,不怕困难,有获得成功的自信心。

7、喜爱看新闻,并且能够结合自己所学分析新闻事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8、每月写一篇小论文。

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更加完善了。

(三)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1、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许多学科教材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验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材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弥补教材之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为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例如初中课题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自己寻找素材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在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列举发生在附近的案例,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件,让学生先思考,再交流、探讨,让学生动手整理出分析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考、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践能的培养在于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的场所主要包括教室和课外活动场所。由于空间的限制,教室很难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材料。于是,我们以教室内的墙壁、墙角、黑板等为资源,设置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国内热点新闻”、“国际热点新闻”栏目,开辟了综合锻炼学生能力的“时政评 13 论员”等活动,给学生尽可能创设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个性、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园地。还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社会,鼓励学生自由地,甚至标新立异地进行探索或创造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3、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手段的创新。我们利用学校提供的有利条件,主动学习制作CAI课件的设计等,把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有利于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兴奋、不断的激动中展开思维活动,增长知识和技能。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上《我国的外交政策》,虽然教师备课时制作课件的时间多花了一点,但凭借收集到的外交图片和资料(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课前进行收集),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它要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有的甚至在黑板画也画不出来,而多媒体上应有尽有。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知识长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4、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落到实处,就必须灵活运用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体验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某种模仿的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地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主动参与到对知识内容的构建中去;挫折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演示预先安排好的思维受阻的现象,让学生看到教师在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挫折”,以及如何在若干次“挫折”后又克服了思维上的障碍,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结论。

5、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氛围的创新。在教学中,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实践能力的是环境,我们经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铺石;创立学习共同体,活跃课堂氛围;运用思想政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活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氛围。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充满想象、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保证。

6、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反馈的创新。作业是教学反馈的重要形式。批改作业,用“×”、“√”等判优劣正误,学生看后往往要么不高兴,要么无所谓。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改变了方式:批注应注意什么问题、加上鼓励性评语、要求学生反思悟错等。这样做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认真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都深刻地认识到:课题研究对自身各方面素质都有提高,尤其是教育观念、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所带来的促进作用实在太大了。教师在每学期的理论学习过程中总能接触到许多先进理念,并能学到他人的先进经验。现在,老师们都已参加课题研究为荣,在学校也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四)课题组成员不仅撰写了许多经验论文,而且积极性比以往大有提高。

自从本课题的深入开展,教师在实践和研究中获得了许多感受和体会,也产生了新的思考,于是自加压力撰写论文成了自觉行动。我们课题组成员都有论文出手,课题组已经汇编成集,下一步我们准备对论文进行再完善,外送参评,或争取发表。

七、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措施

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近两年时间的共同探讨、研究,总结出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即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六种方法,并且把这些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全校推广开来,以提高整体教育教学质 15 量。同时,我们也把这些研究成果向周边学校予以推广,并结合各个兄弟学校的实际加以有效使用,边推广边总结,进而不断完善我们的研究成果,最终在全县、全市乃至更大范围予以推广使用。我们的做法是:

1、首先以实验班为试点,小面积推广研究成果。主要形式是上示范课。上完课教师要进行反思,着重反思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情况,并书写反思小结。

2、为进一步推广课题研究成果,使广大教师在理论上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撰写教学、教研论文,并进行校级评比,优秀的论文由学校推荐上送参评。

3、对部分教师进行听课、评课。参与听课、评课的主要成员由课题组成员组成,听课、评课的目的是检验研究成果的推广深度如何。

在听课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对于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依然守旧、古板的,教研人员进行了耐心、细心地指导。

4、把研究成果向周边兄弟学校进行推广实施,并注意观察效果,及时收整资料,总结完善。

5、将比较完备的研究成果在全县、全市乃至更大范围予以推广。

八、课题研究后的体会与思考

(一)课题研究后的体会:

1、教育要改革、模式要更新、教育科研必须先行。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保证。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办法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

4、教师创造性水平的发挥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前提。

(二)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1、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研究的范围十分大,课题研究中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面广量大,而我们课题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这一领域就显得有些狭隘了。

2、在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其中许多课题与我们研究的课题有联系,因此,我们应该乘着这股“东风”,进一步深化、细化地延伸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总之,我们虽然对课题作了一些扎实、有效的实验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毕竟课题研究时间短,我们都清晰地认识到在已经做得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和总结。例如,如何真实有效地把这些研究成果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而不是临时性的采用?如何针对初、高中教材的不同灵活地运用这些研究成果?如何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材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解决。因此,我们要继续搞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音乐教学创新与实践之探究 篇二

新课标背景下, 为了促使初中生创新和独立思考的意识, 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促进初中生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个人能力, 深化初中生的素质教育, 实现新课标的初中政治教学, 本文对初中生政治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且提出了针对新课标的教学策略。

二、新课标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现阶段状况

大部分的政治课教师不能正确地认识到政治课的思想政治, 对于如何进行创新教育还存在疑惑。政治课在中考中往往没有英语、数学和语文的位置重要, 很多的初中没有根据现实来确定素质的教育目标, 只重视中学的标准和培养目标, 把升学率当做教学唯一的目标。初中的政治课教学, 只注重初中生能否把知识记牢, 只重视灌输马克思的主义理论和书面的一些知识教学, 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价值观和态度的养成教育, 尤其是容易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家长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的民俗民风都可以成为初中政治课的教学资源。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 教师在对初中生教学时, 往往只习惯于同一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学要求、教学大纲、教学模式, 没有根据现实而考虑到现有的发展需要, 也很容易忽视初中生本身的自学能力。

三、新课标下初中政治教师的应对政策

(一) 初中政治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 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 老师有必要把教学观念更新, 具有创新意识, 不能再一味地用传统的教学观念灌输给学生。教师应当改变旧的教学目标,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改变学生“知识型”的人才, 真正把学生培养成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实践型”人才。同时, 还要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来, 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表达、主动思考和探索、主动进行操作时间、主动观察事物并且讨论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知识。

(二) 更好地利用初中政治教材资源

新课标下对学生进行教学, 老师必须适当地重组和调整教材, 使内容更能够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认知规律。老师要对教材的内容精益求精, 在对教材标准研究的情况下, 还要在往年的中考试题中做出总结, 经常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社会, 按照学生的理解知识和认知水平进行施教, 尽量降低教材的难度。还要全面地对教材进行辩证, 大胆地对教材进行改编或者是调整教学设定的顺序, 甚至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增、减、删, 明确教材的详略, 实现“现代化”教学目标。对于教材还不够全面的地方,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或者开发各类可以利用的资源, 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三) 初中教学的教材应对策略

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时, 可以有效地运用一些教学策略来应对。

1.教师不仅仅要促进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力和自主意识, 还应该大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和发散思维。

2.在新课标的背景下,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 设置不一样的情境让学生更好的学习, 通过学校的管理实例让学生模拟走进社会, 根据情境假设、日常生活、学习和教学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和全面提高, 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发展和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3.应当合理地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性格、毅力、意志、情感、兴趣和动机等得到发展和培养, 尤其要注意的是和开展形式竞赛和开设的第二堂课, 第一堂课存在的不足用第二堂课来进行弥补, 运用小组之间和个人调动学生参与的意识, 努力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各展所长、各尽所能。

(四) 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

为了很好地适应新课标下要进行的教学, 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模式, 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1.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促进学生参与的意识, 使师生关系更好地达成和谐, 拉近师生的距离。

2.利用开放式观念和思想, 开阔教学的视野和空间, 在以教材为本的前提下不拘泥于教材, 合理以理论作为依据, 不仅仅注重理论知识, 而且要构建符合学生的主体需求, 让学生自主发展、活泼、主动地融入课堂的教学。

(五) 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标下, 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创新。用情感的教学方法, 可以促进老师与学生更好交流知识, 学生也会比较积极主动去学习政治课内容。而趣味的教学方法则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老师用诙谐的故事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如工农大众可以自己创造一些仪器设备、生产工具, 在工农大众中流传广泛的俚语和笑话, 都可以很容易使初中生产生共鸣,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使学生的智力和活动保持在兴奋的状态。

四、结语

3.音乐教学创新与实践之探究 篇三

一、建立和谐氛围,让学生快乐参与

快乐课堂意味着对话、参与和相互建构。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我以亲切、自然的语气与学生谈话交流;以鼓励、支持的态度来调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成功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友好、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达情感的机会,让他们都乐于畅所欲言。

二、巧设疑难问题,激发求知欲望

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吹皱一池春水”,达到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而且可以“激起千层细浪”,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短时高效,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讲《猎人的送葬行列》时,我首先给出“送葬”这一主题,让学生根据主题进行创作或者表演,学生们非常一致地选择用缓慢的速度、低音区的旋律来表现自己悲伤的情感。可当聆听作品的时候,学生们惊奇地发现作品中的节奏、旋律、速度、力度、情感等竟然完全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当我告诉学生作品所表现的是森林里的小动物们给死难的猎人送葬时,学生们在笑声中了解了仿“卡洛”风格的葬礼进行曲,掌握了音乐的基本要素对表现作品内容的作用,奠定了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基础。

三、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融入体验

讲《原始狩猎图》之“狩猎”时,我先让学生初步想象音乐所表现的画面情节,感受乐器骨笛和埙鲜明的音色特点,并谈谈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然后请出5名同学扮演远古人猎手,一个扮演野兽,在音乐声中再现激烈的狩猎场面。有了直观感受的基础,学生很容易理解了音乐作品:乐曲采用简洁朴素的音乐语言,充分发挥了骨笛独特的音色和淳朴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幅远古时期,人们在夜幕中狩猎的画面,把远古猎人们从发现猎物时的激动心情到捕获猎物后的狂喜场面刻画得栩栩如生。音乐与情景内容的巧妙结合,令人赞叹叫绝,从而让学生认识与热爱博大精深的母体文化,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欣赏《原始狩猎图》之“庆功”和“尾声”时,我让学生根据音乐,想象古人们在狩猎后跳舞欢庆和散去的场景。在此基础上,根据壁画和舞蹈纹彩陶盆上的舞蹈动作,由老师带头,请学生手拉手,随着音乐创编造型和动作,跳起欢庆狩猎成功的舞蹈,感受原始生活的情景,体会音乐与原古生活情节内容的完美结合,更深层次地理解音乐作品。

四、掌控阶梯进度,体验成功的喜悦

上《保加利亚合唱》时,怎样让音乐基础薄弱的学生感受进而体验合唱的声音魅力,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我尝试让学生在单音的基础上进行分组和声练习。首先,让全班同学做七个基本音的音准和延长音的练习。然后,以每个小组逐个进入的方式演唱一、四、五、一级大三和弦,让学生感受纵向的和声效果。最后,让学生把练习过的几组音连接起来演唱,就构成了非常饱满的横向旋律性和声。在练习中,学生既要把握音准,还要协调声音力度,更要学会看老师的指挥,逐渐增加难度的过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合唱的声音魅力。

五、倡导主动参与,享受音乐之美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自主性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们也并不满足于只是聆听音乐,他们更乐于动脑动手,希望能在课堂上展示他们才艺及个性的空间,以此来体验音乐的奥妙和创作的乐趣。欣赏《非洲歌舞音乐》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非洲鼓及其节奏,非洲音乐的特征,我让学生随着《鼓舞》的舞曲声,由学生即兴创作“击鼓接龙”。学生即兴敲出一个乐句的节奏,后面的学生接力敲出下一乐句的节奏。我还启发学生,表现力丰富而独特的非洲音乐节奏可以借助于拍手、跺脚和敲击乐器等方式,将其律动结构体现和强调出来。无论学生的即兴表现效果如何,对于他们的积极表现,我都给予了肯定。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享受表现之乐,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感。

4.音乐教学创新与实践之探究 篇四

[关键词]应用型;

学科竞赛;

开放性实验室;

实践创新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出现的结构性失业揭示了高校人才培养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够、创新思维不强的深层次问题[1]。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目前,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2]。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不仅需要一线的教师积极探索传统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做好第一课堂的教学工作,而且还需要学校、学院等各方面大力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如参加学术活动以及学科竞赛等[3]。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针对湖南文理学院(以下简称“本校”)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突出应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学科竞赛,建立学科竞赛指导机制,加强以学科竞赛为主的第二课堂建设,强化第二课堂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第二课堂作为人才培养途径之一融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学科竞赛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工业化对人才的需求,很多工科院校都鼓励、支持大学生参加学科活动,扩展专业视野,以达到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如文献[5]以机器人比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文献[6]以数学建模竞赛为载体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

文献[7]基于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探索了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文献[8]依托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等。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选定竞赛题目及制定相关规则,在规定时间内以竞赛的方式,单独或以团队协作来完成竞赛要求任务的活动。学科竞赛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和科学性,能够激发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能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大学生的意志力、进取心、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经过竞赛的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对知识的认知能力、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9]。在机械类专业性的学科竞赛中,如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不仅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检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科竞赛会对学生提出如下一些要求[10]。1.应能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设计方案具有创新性,具备独立完成一项科学(工程)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2.运用所学的原理、定理、定义、法则等知识进行设计、计算和绘图,必要的时候会使用工具软件进行模拟仿真;3.了解所需器材的市场供应情况,应熟练使用传统机械加工设备和现代数控加工设备;

4.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学习团队协作的方法,体会团队精神,形成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行为方式;5.熟悉技术文档的写作规范,撰写技术总结报告、设计计算说明书和加工工艺说明书等技术文档,熟练使用工具软件设计ppt、海报和视频等。从学科竞赛的设置及竞赛规则要求方面来看,将学科竞赛融入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十分有利且非常有必要的。

三、学科竞赛融入实践教学体系

(一)学科竞赛引导学科竞赛引导、指导机制构建。通过第二课堂鼓励和培养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基于本科四年课程体系的承接关系,结合各类学科竞赛要求的专业基础素养和课程知识,我们构建了“分年级引导,各年级参与”和“双向选择,全程指导”的学科竞赛引导指导机制,即针对各类学科竞赛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分年级进行引导和鼓励,由专任教师指导,一至四年级均对应相关的学科竞赛,如表1所示。(二)学科竞赛融入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我们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实验和集中实践环节进行了相应的教学内容改革,其中课程实验以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开设,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的开设;

集中实践环节加大实践项目的综合性,强化专业能力提升。即使这样,课堂教学和集中实践两个平台仍然不能强有力地支撑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鉴于此,在课程实践体系的优化建设中,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第二课堂中的学科竞赛活动的建设和开展,融合“课堂教学、集中实践环节、第二课堂”三个培养平台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从第二课堂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的优化示意图如图1所示。(三)多学多学科开放性实验室共享平台。开放性实验室既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也为学生自主学习、学科竞赛备赛和科研训练提供了平台[11]。但是,学科竞赛的主题及要求是随着经济和社会需求发展而变化的,有的学科竞赛涉及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更好地以开放性实验室支撑学科竞赛活动开展,促进学科竞赛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本学院与相关学院协同,建立多学科开放性实验室共享平台,开放性实验室与其他交叉学科专业共享,以支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共享平台包括本学院建成的6个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工作室),电气学院、计算机学院、土建学院的相关开放性实验室和工程基础训练中心,多学科开放性实验室共享平台包含实验室见表2。

四、成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主要参加的学科竞赛

如表1所示,学生可在不同年级阶段选择参加各学科竞赛。为了便于统计分析,以本专业学生参加机械设计创新设计大赛情况及毕业设计质量情况来看培养效果。通过对学生普及学科竞赛内容及其对自身能力和素质提高的促进作用,开展新老生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到学科竞赛对其自身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结合学科竞赛引导、指导机制的执行,统计近三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报名的情况如图2所示。从近三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报名的情况来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对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参与度明显提高,第九届学生报名人数几乎是第八届学生报名人数的一倍。另外通过分析报名学生所在的年级,其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况的原因在于第七、第八届参赛报名是在比赛当年的前一年下半年组织宣传和启动选拔赛报名,此时新生已入学,只有少数大一学生参加。第九届比赛在总结前面几届竞赛的情况后,将组织宣传和启动选拔赛报名时间提前了将近半年,以增加学生的备赛时间,提高参赛作品的质量。此时新生还未入学,故出现大一学生较多且大四学生较少的情况。到实际的比赛时间,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力仍然是二、三年级,这说明前述学科竞赛引导、指导机制的建立是合理的,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只是由于增加备赛时间的关系,需要调整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引导主要参与年级为一、二、三年级。毕业设计是高校毕业生毕业前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相对于课程设计其更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12-13]。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的实践创新能力基础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毕业设计质量来分析学科竞赛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是合理的。本院2018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优秀毕业设计统计情况如图4所示。2018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获得优秀的学生中,71.42%的学生曾参加过学科竞赛并获得良好的成绩。从毕业设计环节的考核情况来看,参加学科竞赛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良好的效果。

五、结语

5.音乐教学创新与实践之探究 篇五

摘要:本文就高中物理复习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从实验现象、物理结论、物理过程和学生的错误点着手进行教学设计的探究性复习方法,结合笔者的实践或实例予以了说明.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复习;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1.新教材倡导研究性学习与老教材相比,目前使用的新教材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了与生产、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成就的联系,更加注重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更加注重物理思想的演化和研究、处理问题方法的运用,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要求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知能力、研究技能、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探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从自主获取的信息和现成程度分,可将探究式学习分为两大类: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在接受式的探究学习中,信息由学生主动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如从图书馆、互联网、科技场馆等)中直接搜集或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所搜集到的信息是现成的,顶多只需略加整理即可;在发现式的探究学习中,没有现成信息可以直接搜集到,而必须由探究者经过观察、实验、调查、解读、探讨等活动过程,通过整理分析来获得或发现.

可见,新教材背景下重视研究性学习就必然重视探究性学习.第一,研究性学习包含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课程,只有以学科探究为依托,才不至于使研究性学习成为一种摆设;第二,只要我们采用合理的探究性教学,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展开;第三,当前的物理教学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选题的自主性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课题主要应源于教材,故侧重点只能放在探究问题这一环节;第四,探究性学习培养的是学生的推理、判断、思辨等能力,这是学生将来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生活实际中所需要的.

3.复习课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物理新教材中列出了十七个“课题研究”示例,这些示例一般都在新课教学中完成了,如果在物理总复习中再沿用以往的方式,通过大容量的练习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则新教材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思想,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就成了虎头蛇尾结局,学生的研究思想、能力、方法很可能又夭折在成长过程中.

二、探究性复习的设计 高中物理总复习的目的,是在学生学习了高中物理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等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的科学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养成依据物理规律、按照一定的方法步骤进行“程序操作”的习惯.所以,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要着眼于让学生“复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养成习惯.”

(一)、利用实验现象进行探究性复习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从实验中学习和理解物理规律、用学到的物理规律来解释实验现象是物理学习的任务,且物理实验也是引发课堂学习高潮的非常有效的手段.从实 1 验现象出发,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现象,搜寻解释现象的物理知识,通过推理分析,形成正确的判断,达到对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和提高认识的目的. 以“几何光学”的复习为例,可以设计下面的探究性问题:

1.呈现实验现象:一束平行单色光从空气垂直

射入半圆形玻璃砖中(如图一),进入“六条”光线,出来变成了只剩“四条”光线,且这“四条”光线向 中偏折.

2.探究任务:

(1)列出你所见过或你所知道的与本实验现象的性质相同的其他事实.(2)找出这些现象中的共同点,说出你寻找的思路.(3)概括出发生这种现象的条件.

(4)根据你总结出的规律,说出你认为可以应用于哪些方面. 该问题中主要涉及的知识是光的折射和全反射,有的学生能把“水中的鱼在夜晚观察天上的星星都在一个顶角约为970的倒立圆锥内”这一事实列入,在寻找这些现象的共同点时,学生的思路多样,有的是从现象中不断地找,有的是根据所学的全反射的知识直接说出,前者初始不知怎样下手而走了不少弯路,后者则显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结论进行探究性复习

2003年高考说明中,对学生的推理能力作出了这样的要求:能根据已知的知识和题目给定的事实和条件,抽象、归纳相关信息,对自然科学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必须先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总结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结论,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能力.如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究来总结结论,则还能提高学生筛选、归纳、整理的水平. 如在复习人造卫星的知识时,可设计下面的探究性问题: 某年某月某日,我国又成功地发射了一颗地球同步通讯卫星. 1.看到这一则简单的新闻报道,你还能知道这卫星的哪些数据?

2.请你从书籍、杂志以及互联网等有关媒体上收集图片及影像资料,了解卫星从发射到进入正常轨道所经历的主要过程,以及相应的过程中,卫星内物体所处的状态.

3.根据你对发射和回收卫星的过程分析,觉得我国在哪些方面的技术已达到相当先进的水平?

4.设计3—5个与人造卫星有关的问题,供同学们解答.

有位学生在报告中是这样说的:“„„可见,我国在材料技术、遥控技术、测量技术等方面多已达到相当先进的地步,假如我是一位外国领导人,我将加强与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合作.”

(三)、始于过程的探究性复习对物理过程进行分析,搞清物理情景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物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区别所在.物理思想和方法是在分析物理过程中建立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结合所用的知识、策略和方法来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来理清知识脉络,提升思维的品质.

例如,在呈现下面的问题后,在学生思考分析的过程中,给出一些任务,让学生探究.

问题:一物块从某曲面上的Q点自由滑下,通过一粗糙的静止传送带后,落到地面P点(如图二).若传送带的皮带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起来,使传送带也随之转动,再把该物体放到Q点自由滑下,那么

A.它仍落在P点

B.它将落在P点左边 C.它将落在P点右边

D.无法判断落地点,因为它可能落不到地面上来 探究任务:

1.说出你判断的思维过程.

2.请你对该问题进行改编,再进行判断. 3.从这问题的解决中给你有什么启发? 有一位学生在他的小结中写道:开始解决这一问题时,我只是凭感觉“想想大概是这样”的来判断,改编该题为“让皮带轮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起来”后,通过分析,我明白了:物块离开皮带轮后作平抛运动,高度一定,落地点由初速度(即离开皮带轮右端时的速度)决定,而物块到达皮带轮右端的速度由在皮带上的运动过程决定,„„.它给我的启发是,解决物理问题,思维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每一步推断要以物理规律为依据,就是要做一个“讲道理的人.”

(四)、始于错误的探究性复习作为一种科学素质,能发现错误以及错误的根源所在是非常重要的,发现错误的过程就是学生理解提高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注意对学生的学习错误进行统计和归纳,把学生的常错点设计成探究性问题,往往能击中学生的“痛处”,起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滑动变阻器的应用是学生经常出现错误的问题:在新课教学时,学生在设计利用滑动变阻器控制用电器(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时,除了设计出正常的分压和限流电路外,往往还会设计出如图三所示的电路;对移动变阻器的滑动端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的认识,往往存在思维上的定势.复习时在学生解决问题1和2后,再完成探究性任务. 问题1.在图三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的内阻r可忽略,电动势为ε,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与小灯泡灯丝的电阻相等均为R,求流过电源的最大电流和最小电流.

问题2.竖直放置的平行金属板与电源相连,在金属板间用绝缘细线悬挂着带电小球a、b,平衡时如图四.(1)若保持K闭合,将P左移时θ怎么变?(2)若将K断开,将P左移时θ怎么变?

探究任务:

1.完成了问题1后,请你再设计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亮度的各种电路,然后在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查阅参考书中各种接有滑动变阻器的相应电路,分析你设计的电路的科学性. 2.根据你的设计和小组查阅的结果,结合问题1和2,对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各种情形的作用进行总结.

3.在问题2中,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再提出一些设问,与学习小组的同学比一比,看谁提出的设问多,并把你的设问给小组的同学解答.

这样的探究使学生对有关滑动变阻器的问题有了系统的全方位的理解,可以说解决了滑动变阻器这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问题.学生的报告中提出的设问有:(1)若保持K闭合,将两金属板间的距离变小时θ怎么变?(2)若将K断开,将两金属板间的距离变小时θ又怎么变?(3)小球a、b分别带什么电?这些设问对电容器问题、整体法应用的复习很好,是“计划外的收入.”

三、启发与反思

1.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地接受信息和创造性思维过程.在学生认知过程中,探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求知欲,通过学生主体的信息加工,使学生积极主动的知觉过程,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创造的潜能.探究过程以认知活动为线索,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为核心,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2.探究性复习是教师把本节课的中心内容设计成一待解决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已有的知识(基本概念和规律)围绕课题设计实验或进行分析推导,得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探究性复习的结构方框图如图所示:

3.按照布鲁纳的说法,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由于复习阶段的任务和时间限制,这里的探究主要是接受式探式,在设置探究性任务时,要选择切入口较小、知识要求有深度、物理思想丰富的问题.

6.基于问题探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篇六

基于问题探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作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基于问题探究教学在欧美倍受关注,它以现实问题为核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组知识和技能,促进应用和迁移,实现有意义学习.在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引领的新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对突破传统教学的`再现式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为适应不同结构、不同领域的知识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基于问题探究教学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 者:杨为民 杨改学 YANG Wei-min YANG Gai-xue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刊 名:外语电化教学 CSSCI英文刊名: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年,卷(期):“”(3)分类号:H319.3关键词:探究 教学 基于问题学习抛锚式教学 WebQuests

7.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之问题探究法 篇七

“问题探究法”是一种发展性, 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除具有一般教学方法的功能外, 还具有特殊的功能。运用一系列逻辑方式和创造性活动方式, 培养学生创造性掌握知识, 形成并积累创造性活动的经验, 形成学习动机及社会需求、道德需求、认识需求等。马丘什金指出:“问题探究法之所以各国获得如此推广, 是因为它试图解决一项重大的社会任务——形成创造性的个性。”

问题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 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或得出结论, 并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学生自主性是现代教学的主导思想。问题探究法就是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验、理解和应用的艺术研究方法。通过五年多的教学实践, 对问题探究法教学在高中政治中的应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问题探究法的原则

“问题探究法”以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为主, 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坚持系统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 不仅能强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教育功能, 而且能使课堂学习的整体效益大大增加。创设问题所遵循的原则, 是保证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因此,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全体参与原则、发展性原则、尝试创新探究原则, 进行问题创设, 促进学生有效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问题探究法的内容

“问题探究法”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设置和问题的提出与研究, 创立新的教学方式, 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 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当代中学生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模式。实行师生互动, 相互质疑, 采取聚合式提问、扩展式提问、辨析式提问和探索性研究问题等多种方式, 师生共同讨论, 提出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 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使学生的思维因问题而动, 因问题而深入, 并以问题的最终解决和掌握规律性知识, 实现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为目的。

三、问题探究法的实践

1. 巧设问题情境, 于“无疑”处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 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 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 从内心产生一种探究知识的欲望。在高中政治课上我努力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景, 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和兴趣, 使课堂变为探究性活动的课堂。如, 政治课中有一个我们经常遇到的理论问题: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消灭了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的社会。这看起来很好懂, 没问题, 但若追问学生既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则说明了我国已经消灭了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 但为什么还不能说我国已经不存在阶段斗争呢?这样一问, 就激发起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思考探究的兴趣。

2. 鼓励学生质疑, 于比较中探究。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同时, 指导学生自学, 阅读教材, 自己质疑。学生对老师的讲课可能有许多不同的问题,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提问, 给予充分肯定, 并逐一讲解。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在质疑中会有比较, 在比较中就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 讲到“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时, 我想有的学生会质疑:“我们国家为什么不可以像西方国家一样议会制”?所以在课中, 我就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西方国家实行议会制, 而我国却不实行?这样, 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研究我国的人民代表制度, 课中我并且详细介绍了西方议会制的情况, 然后再从比较中让学生逐步认识到:西方的议会仅代表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符合中国的国情, 是当前中国的具体条件下最能体现民主、最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一种政治制度, 是能够体现我们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的政治制度。这样, 既讲清楚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又激发起了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

3. 预留充足空间, 于深化中探究。

8.音乐教学创新与实践之探究 篇八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政治 教学 创新 实践

初中阶段属于学生性格形成的初级阶段,也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时期,若出现任何偏差,都会对学生的未来造成不利的影响。而初中政治课程旨在塑造学生的人格,因此必须加强对初中政治教学的重视。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正在全面推行新课标,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原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在许多学校的初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得到教师与学生的普遍认可。

一、传统初中政治教育情况

1.落后的教学看法。在传统的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很多政治教师单纯地把政治知识的学习当成是对于政治教材内容的吸收,把政治教育当作政治知识内容的传播活动。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带领下,传统初中政治教学都将教师当作中心,减弱了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热情。

2.陈旧的教育方式。传统的政治教育方式基本上都是教师传授政治知识内容、学生认真听并且适当做笔记。即使有适量的政治课堂导入,问题也不足够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热情。政治作业题目的设计比较落伍,缺乏创新,单单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应试水平。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知识主动性。

二、新课标下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1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初中政治教学的要素包括教师和学生,二者缺一不可,且相互依存。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着将教师的作用模式化,由于初中生的思维模式还不成熟,知识水平与人生阅历都非常有限,如果课堂教学完全学生的主观意识进行,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与教学质量,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应摆正自己的态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交流与互动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初中政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与学生生活有较大关系、或是学生关心的话题为例子,以此引起学生的关注,而且这个例子还能引起学生的探讨。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将例子与课本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并从中体现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会觉得学习更有动力、更有激情,学习成绩也就会随之提升。

2.加入时政竞赛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要传播政治教材上的内容,还要及时进行时政内容的分析。进行定期的时政内容分析训练,不但能够扩展学生学习政治的知识范围,还可以培养学生判别对错的能力。那么,怎样来实施社会时政知识内容的教育呢?笔者觉得,借由玩游戏与进行政治知识比赛的策略,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生正处在人生阶段中的黄金时期,对周围新鲜的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多动的性格使得学生很难在上政治课时集中精力认真听课,所以,借由玩游戏的策略给学生传播有关政治知识内容是非常切实有用的。此外,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还喜欢竞争,争名逐利,因此教师要利用这个特征,运用时政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下实现对于时政知识内容的理解。

3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是通过新的教学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这一教学工具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当中。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的运用来实现。例如,可以设立网络教室,学生上课的环境不再是传统的课堂,而是机房。在网络教室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查找与政治相关的资讯和新闻,扩充时事政治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运用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模拟考试,测试自己各个阶段的学习成果。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培养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4进行合理评价

此外,传统的评价体制也难以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因此,创新政治教学,还在于建立合理的评价体制。合理的评价体制,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定,还要综合考察他们学习的全过程,考察他们学习的态度和努力的程度。对于基础不好但认真学习的学生,要进行适当的鼓励,树立他们对政治学习的信心。另外,要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教学评价,尽量多做鼓励性评价而少给予他们严厉的批评。此外,合理的评价体制还应该包括教师对于自身的反思,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对于老师的评价。综合考虑以上的评价,能够更好地进行初中政治的教学工作。

5实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所谓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设定学习内容,让学生实行分组讨论学习,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学生们透过这种主动性比较强的学习方式,在政治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在初中政治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并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政治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分组讨论情况进行适时地点评和指导,对于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要进行共同讨论。最后,政治教师对学生的分组讨论情况作出评述。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营造适合初中生心理需要的学习氛围,使小组合作形式丰富多样,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促进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提高。政治教师应动员所有学生参加学习讨论,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行探究式学习。学生只有进行认真的思考,熟练掌握材料,才能够开展有效的讨论。而政治教师是这个学习过程的辅助者,应该多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

三、结语

上一篇:学院社团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抽屉原理》的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