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探索

2024-07-15

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探索(10篇)

1.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探索 篇一

1、增加学生学习历史课的趣味。

如复习美国的历史时,“美国的诞生”后,美国又是怎样发展的,接下来“美国南北战争”又让美国何去何从?让学生带着探究的趣味去复习。

2、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习。

在复习第4单元“步入近代“时,让学生比较英国和法国革命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3、让学生学会横向联系。

在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时,让学生回想一下同一时期中国处在什么时代,发生了哪些重要历史事件。

4、与实事相联系。

复习“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时,联系现在是什么时代,有哪些科技成果等。

2.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探索 篇二

但当我按部就班地上完第二节复习课时, 我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下降, 有一半学生没有达到预定复习效果。我只好让他们课后自己找时间复习, 至于结果怎样?不得而知。

上第三节复习课时, 正好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这一单元, 一上课我就出示了课前从网上下载的曹操、刘备、孙权、孝文帝的画像。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了过来, 大脑高速运转, 搜索与图中人物相关的信息。此时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依据课本内容说出与图中人物相关的历史知识吗?5分钟时间准备!”5分钟之后,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 说完了相关的基础知识之后还意犹未尽, 又往深处挖掘:“曹操为什么官渡之战赢了而赤壁之战输了?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这些问题也被他们互相补充、梳理了个明明白白!我心里真是高兴啊!这些问题是我放在练习的提高拓展部分里, 准备让学生正经八百讨论后由我总结得出结论的, 现在就这样被学生们在热烈的氛围中轻而易举地“发挥”掉了!紧接着我又趁热打铁, 让学生自己动手构建知识结构简图, 并承诺把他们的结构图贴到教室四周的墙上, 所以每位学生都能认真而又快速地完成任务。更令我惊喜的是有两个同学构建的知识结构图非常有创意。课后我不但把它们贴到了本班教室的墙上, 还复印后贴到了其他班级的墙上。

通过这节课, 我发现了一堂高效历史复习课的两个重要元素, 就是教师教学的创新和学生学习的激情。

第一, 学生积极参与, 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越高, 教学效果越好。从情感理论来看也是如此, 学生能主动学习, 就会产生愉快和谐的气氛。这种氛围的保持则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 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推动他们锲而不舍地努力, 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第二, 教师的创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历史复习课, 应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最基本的基础知识, 对历史概念、现象和规律有了最初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此时, 学生对知识的新奇度已经大大减弱和降低, 如果在复习中, 只是对原有的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和机械的整理, 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 而且很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有创新。历史复习课这种创新意识可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课堂导入的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与能力,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成为学习的主人。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 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情绪状态, 把学生带入思维和兴奋之中, 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时机。

2. 教学模式的采用

怎样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积极的快乐学习呢?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历史教师往往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分析, 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没有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要想让学生摆脱这种被动的学习, 教师的教学方式就应该发生相应的改变, 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自主教学模式。

3. 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学生参与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平时要注意选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方法等。另外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如设置问题具有吸引力、层次感和针对性。在激发学生感知、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 着眼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能力水平的提高, 此外, 教师还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善于启发思维, 控制学生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激励学生大胆质疑、讨论。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4. 练习的设计

精心设置问题, 让学生积极参与, 乐于回答。教师设计问题时首先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同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使学生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向知识的深层次发展、思考, 使学生在解决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去解决后一个问题, 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使学生经过归纳思考后能够得出答案,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设计问题要有层次性,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大到小, 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 设计各种不同层次的问题, 让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都有问题可以回答, 满足各种水平的学生的参与需要,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参与回答的激情。

3.基于初中历史复习课的开展分析 篇三

关键词:初中历史 复习 意义 方法

一、复习课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历史教学中有几个较为突出的内容因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大多数历史知识点解基本是以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这样的格式构成的。这样的格式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却容易造成记忆上的混亂与冲突。因为很多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相近,地点相似,使得记忆容易出现混乱。不仅如此,由于初中历史中涉及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非常多,对于学生的记忆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复习课就应运而生了。某些教师认识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遗忘现象,因此为了巩固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就针对性地设置了复习课,以期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学生对已教学知识的掌握。复习课不仅仅是对已经教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更为重要的是将这些这是整理构建成为一个整体网络,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会学生相关的复习方法,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课下自主展开复习,确保历史教学成果。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复习课开展策略

1.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展复习课

复习课开展通常情况下是由教师自行决定的,因此在开展时机的选择上就显得非常重要的了。根据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情况来看,一般在结束教学的三到五天内,学生还是对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印象,但是在一周以后,基本上就会产生遗忘,但是此时如果对其进行适当提醒,学生就可以立即回忆起这些知识。如果时间再长一些,那么经过提醒,学生也比较难以回忆起这些知识。比如,在教学了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之后,学生在一周的时间内逐步对这些知识形成遗忘。然后,在第八天或是第九天,教师就可以设置复习课,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复习,让学生重新记忆这部分知识。

2.复习课的形式优化

复习课的开展可以对其形式进行创新优化,不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形式。在一些教师看来,复习课就是一堂课,其就应该从头到尾进行知识点的复习。这样的想法虽然不能算错,但是却非常局限,没有真正认识到复习课的内涵实质。复习课不一定要花费一堂课的时间进行,也没必要专门将其作为一节课来展开。相反,复习课的设置可以更加随意多样,不必局限约束。比如,在每堂课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将课前十分钟设置为复习环节,对之前教学过的知识进行针对性复习,在复习环节结束之后再展开新知识的教学。在教学陈胜吴广起义时,就可以在课前十分钟对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进行快速复习,对知识点进行串联。在教学丝绸之路时,就可以对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内容展开复习。如此循环往复,就可以形成一个闭合的复习回路,使历史复习与历史教学实现同步,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之中,如此必定能够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3.复习内容形式的创新

在以往的复习中,复习内容主要就是书本知识,教师对书本上的重点知识进行复习,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只是简单地跟随教师的思维进行知识的重新记忆。这种复习内容形式在效率和质量上都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在教学要求不断提升的当前,已经显得有些落后了。因此,需要对复习内容的形式进行创新,通过多元化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复习的核心重点。

4.加强对复习的检验

复习活动的开展不能仅仅流于表面,需要对复习成果进行检验,并且针对检验结果,对复习活动进行调整和完善。如果仅仅只是展开复习,那么教师只是对知识进行了再教学,而学生是否对这些知识掌握到位,教师并不了解。不仅如此,单纯进行复习,而不进行检验,若是复习活动存在不足之处,教师也就无从知晓。所以,需要加强对复习活动的检验,以明确复习成效,不断优化复习活动。例如,在针对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进行复习时,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些题目,将商鞅变法的内容囊括其中,对学生的复习成果进行检验。这些题目可以使选择题,也可以是判断题,还可以是论述题。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复习课体现出了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由此,教师需要认识到复习课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作用,然后从开展时机、形式内容等方面加强复习,提升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祁相明.“友善用脑”让初中历史复习课更有效[J].教育教学论坛,2010,22:204-205+200.

[2]牛春玲,夏兴元.初中历史复习方法初探[J].学周刊,2015,12:148.

4.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探索 篇四

[摘要]

近年来,历史中考题目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具有综合性、情境性,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和时政热点,淡化了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这也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这种大趋势下,历史复习课的教学策略也应随之调整。

[关键词]

新课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一、结合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进行复习

在复习中,首先要依据课标和考试说明确定复习范围,把中考不考的内容予以舍弃。范围内的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理清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知识点。特别是要注意课本中的图片与文字材料,并让学生做好知识点目录。然后配以相关的练习进行训练,来巩固复习的基础知识。最关键的是要通过复习让学生熟悉教材。学会运用课本知识解答问题。

二、结合时政热点和周年纪念的重点进行复习

经常送毕业班的老师都知道,历史学科有一个“潜规则”,就是在中考试题当中从来不回避时政热点,非常热衷于周年纪念的重大事件。比如在中考中,中国古代史主要考查了西藏的历史;中国近代史考察了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解放战争的`部分内容;中国现代史则考察了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重要事件的内容;世界史则主要考查经济危机等内容。中考考察了世博会的历史,世界史考了欧盟。所以历史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现实问题与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它们引进课堂。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及问题带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在课堂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引起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和问题的关注与探究,从而提高了中考成绩。对这些热点结合,要渗透到历史复习的每一轮,每当遇到重要知识点,就关照一次。到了中考这些知识就会深深的印到学生的脑海深处了。

三、做好解题思路、方法的指导

要针对考度的题型和要求进行专项指导。同时必须在复习当中,针对每一种题型进行分析指导,特别是解题的方法、解题思路、回答问题规范化的分析和指导。并且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必须工整、规范作答,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四、以学案为载体实现高效复习

以单元为一课时复习单位,以导学案为载体,适度渗透专题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学生全面、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网络。突出主干知识、主题线索的梳理,强化学生基础知识记忆的牢固程度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落实“堂堂清”和阶段达标检测要求为保证手段。此阶段要坚持“学案导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学案,学案主要包括复习目标导航、中考命题分析,重难点、知识点问题导学、典型例题分析、达标练习、中考模拟提升等几个环节,一般情况下,学案的习题要求学生像考试一样当堂独立完成,这样以考代练,针对性较强,效果较好。但有时复习内容较多,学生差异较大,也很难完成任务,只能放到课下完成,然后收缴一部分检查,掌握情况后,根据学生思维的障碍,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和指导,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每一册复习结束,我们就让学生把学案装订成册,以备随时使用。

五、以课堂为阵地构建实用的复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我们推行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积极倡导学生的主体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抓了三点:

第一是抓纪律。学习氛围是提高成绩的保证,是教学有序进行的前提,可虽是初三,但每班都有几个学生自己不学,还扰乱课堂。我们对这部分学生严过、哄过,效果都不是很好,但我们还在继续努力。

第二是抓课前提问,我们一般会把上一节课复习的重点内容采用多种提问方式根据不同层次检查,如果时间仓促时,就采取群问群答(问题仍然突出重点),从而达到巩固重要知识点的目的。

第三是抓学习过程。复习课不管教学的设计多么新颖,还是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复习的第一阶段复习进度要慢一点,步子稳一点,要求细一点,落实具体一点。要以课本为主,用好课本,打牢基础。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不背不记是学不好的,我们在课堂上首先是让学生按照学案上的自主学习指导,结合相应的目标进行自主学习,不懂不会的问题小组内解决,给学生充分记忆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掌握住基础知识。检查知识点的掌握主要采用小组内检查,同桌互查,组与组交换检查,教师抽查等方式,根据答题情况让学生点评,或者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达标检测题采用学生合上课本先做,不会问题组内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错因。经过我们历史老师的不断实践改进,学生巩固记忆的效果不错。

5.初中物理教材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五

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老师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又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问题是物理的心脏,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道理就在这里,因而也就理所应当地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习课中,以往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习,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物理复习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提物理复习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习的机会。

例如在复习电路分析题时,可以根据解答电路分析题的几种方法,设计一组可将有关“方法”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再进行归纳解答相关几种解法。

为此,我认为用这种方法进行物理复习教学,是解决当前物理复习教学效率低,质量不高的有效方法。

三、方案设计:

课前针对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几组题目,将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物理思想溶于其中,换言之,即以题目为骨架编拟课时教案,在具体教学中,以题目开路(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其它),然后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教师借题发挥,画龙点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

四、方案实施:

1、选题时,各题组要紧紧围绕课时复习目标,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题规律,重复出现,螺旋式递进,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加速从模仿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能深深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中。

2、题目的选编以考纲为纲,以教本为本,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我们教师应该如何选择习题呢?初中物理是打基础的时期。所以,首先习题应具有基础性,避免开始就是偏题、怪题和难题,这对巩固基础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其次,习题应该具有针对性,一节课上下来,一个章节复习过后,重点在哪我们的习题就要针对到哪,起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不要让一些无用的“野鸡”题目冲淡了重点;再次习题应该具有量力性,难度适中,太容易则不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深度,太难则成为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让学生望而生畏,抹杀学生的自信心。要把握一个“度”,让学生“跳一跳,够的着”,题量也要适中,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还有,习题应该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有“一题”涉及到“一类问题”的效果,而不是就题论题,所以应该有选择性布置作业,而不是象某些老师的“从第一题到第十题全做”或是“从13面到14面全部完成”;最后,还有一个习题的层次性问题,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习题也应该把握一个由易到难的逐步上升的台阶,要避免讲授完新知识后,立马把大量的初三的复习题,针对对该知识点的中考题搬过来一阵狂轰滥炸,好像难不住学生就显示不出老师的水平似的。

3、作业要布置了必收交、收交了必批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有些教师,借口说自己没时间实际是在偷懒,或者是教师高估了学生的自觉性(其实有时也不是学生不自觉),对自己布置的作业不收。实践证明不交的作业学生完成的积极性很低,有的甚至就是抄抄答案或是一片空白。所以老师对学生作业要做到上面四个“必”字,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收,作业要认真批改,但我发现实际中,绝大多数老师对作业是只“批”不“改”,这里我当然主要指的是问答题和计算题。对作业的批改是“为结果论”,只要结果是对的,立马一个红红的长长的“√”就上去了,至于学生用的什么方法,用了那些方法全然不知;只要看结果是错的,旋即一个大大的“×”就划上去了,至于学生错在哪里从来不看,为什么错了从不帮学生找原因。从而在课堂订正作业时,对学生采用的一些好的方法没有“发扬光大”,对学生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没有足够的澄清,学生整体解题思路狭隘。而老师的讲解的仍然是埋在自己肚中的那壶“陈年老酒”,自己的知识也得不到更新。对做错的题要严格要求学生订正,做到作业要能全面的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校正及时。

4、一组题目解完后,带领学生回过来反思,本题复习了哪里基础知识?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重演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基本技能,重温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可以推广,引申变式?哪些题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把后两个疑问交给学生,使他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6.浅谈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篇六

复习课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但因它既无现成的教材,也无固定的模式,因此与新课相比更显难教。

怎样上好复习课?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根据人们的认识规律,对未经复习所获得的知识往往会逐渐遗忘,而通过复习来再现已经获得的知识,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在讲授新课时,往往不可能一次就把某些概念或规律揭露的十分深刻和全面。通过概括而系统地复习,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则可进一步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既能达到温顾而知新,又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现仅以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来谈点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体会,以期与同行们共商。

课题:复习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欧姆定律

一、本章特点:一是内容多,二是地位重。

二、构思过程:对于这么重要的一章.怎样安排复习好呢?我曾设想过几种方案。

1.常规复习法:按课本的先后次序,先着重将本章的基本概念重复提一提,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做一些有关的练习题。这样做的好处是:有课本可依,备课、讲解均较方便。但此法较呆板,学生以为“炒现饭”兴趣平淡。

2.练题复习法:认真选择练习题,以分析讲解练习题为主,将概念穿插在其中进行。这样做,显得活泼、多变,学生兴趣易激发。不过,复习课不应与习题课等同。以题谈基,谈不完整,遗漏难免。

3.归纳综合法:不拘于课本顺序,按知识的性质归类,将整章的知识用一条知识链贯穿起来,再举例阐明。

究竟选用何种方法更好呢?

我想:吃菜者讲究色、香、味,学生听课喜爱“新、趣、明”。这第三种方案较好地体现了新颖、有趣、明确这几点,故决定采用此法。

三、施教过程:

(一)引言:(略)

(二)启发大家归纳本章的知识链

本章内容虽多,但通过归纳,可以整理为(1)掌握一条定律;(2)熟悉两种电路特点;(3)会用三种仪器;(4)理解四个概念。

(三)具体复习1-2-3-4各点。基本要求:教师作导演,学生是主演,不需要动笔,口答就可以。

1、本章要掌握一条什么定律?

甲、定律的内容:

乙、定律表达式:

丙、使用时注意:①I、U、R三者所指的同一性。②R是物体固有属性并不随I、U变。

丁、举例说明:已知电路如图 1,试求:U1和U2 的值。有某同学解法如下。试指出正误?

解:I=U/R=220V/440Ω=0.5A

U1= I1×R1=0.5A×440Ω=220V

U2=U-U1=220V-220V=0V

2、熟悉两种电路特点,甲、启发归纳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并简要回答电阻关系的推导要领。

乙、举例说明特点的应用:

有电路如图2所示,当K1、K2都闭合时,求:R总=----,I1=----,U2=----。当K1、K2都断开时R总=----,I1=----,U2=----。

3.会用三种仪器。即:电流表,电压表和变阻器。这应包括两方面:①懂使用规则,②会读数,知变化。这里可设计一道口答题。

如图3所示,①是_____表,用字母____来表示。使用时必须使电流从“____”接线柱流进,还要注意它绝对不允许____,它在本图中所测的是____路中的____。②和③是____表,用字母____表示,在本图中,它们的左 端应接“____” 接线柱,右端应接“____”接线柱,使用时同样要注意____,但它可以直接测____②所测的是____或____的____,而③所测的是____的____。4是代表____,它是靠改变____来改变____的,图中箭头代表____,刚接入时应放置在电阻____端,当它向图中左端移动时,连入电路的值变____,此时①的读数变____;②的读数变____。

4、理解四个概念:

本章有四个概念,即:电荷量、电流、电压和电阻。我也设计了一道练习题。

电荷量是指____,其主单位是____,电流的大小是指____,其主单位是____,代号是____。电流的方向规定为____,1mA= ____A。电压是____,其主单位是____,代号是____,1μV=____V。电阻是____,它是导体____性,其值可用____法来测量,但与外加的____和流过的____无关。决定其值大小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和____,并与它的____有关。它的主单位是____,代号是____。

(四)小结本次复习课(略)

(五)作业:布置一道课外练习题:

如图4所示电路,并联着两只相同的灯泡(L1,L2)已知A、B两端的电压保持6V不变,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至上端点时,电流表读数为1安,当滑片P滑至下端点时,电流表读数为0.1安,试求灯泡的电阻值和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四、教学体会:

1、复习课要上好,教师多动脑,认真钻研原教材,教法设计最重要;

2、重点要抓牢,复盖面不能小,最好归为知识链,概念既清又全面;

3、教法“新、趣、明”,例题要精编,配合概念来设题、既要简练又多变。

4、名为复习课,“双基”已学过,要用启发式,效果才明显。

以上所谈,仅是我通过实践所得的一点肤浅见解,定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不过我想;只要大家关心复习课的教学,出谋献策,提供实践证明效果好的教案给大家参考、复习课的教学定能更上一层楼。

怎样上好复习课,这是每一位教师在复习过程中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往往按

章节内容作系统的复习,概括,再附以适当的例题。教师讲,学生听或做练习似已成为一种

固定的模式。这种复习方法虽有“知新”的作用,单重在温故。它在复习过程中能起到提纲挈

领的作用,但在启迪思维,发展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却有所缺陷,尤其是一些尖

子生,往往对这种课提不起兴趣。

到底怎样上好复习课呢?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复习发现,在复习过程中如果出示一些典型 题目,让学生通过讨论题目的做法而潜移默化的达到复习的目的。这种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以“整式的乘除”复习为例,谈一下

这种方法的应用。课堂上教师直接出示讨论题:若已知am=2,an=3,求a4m+3n的值?教师要求学生相互讨论找出此题的方法,并能指出这种方法所依据的公式解题的关键点及注意事项等。可以先给学生5--10分钟的准备

时间,再让学生站起来讲解,其它同学评价与纠正。学生可能这样来解: a4m+3n=a4m.a3n=(am)4.(an)3=(2)4×(3)3=16×27=432依据的公式是:同底数幂的乘法公

7.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探索 篇七

一、复习课的功能定位

1. 复习课与新授课的异同

复习课与新授课都有两大方面:知识与知识运用。但也有不同, 即表现在所教学的内容及方法上。新授课要关注知识的生成和知识的运用, 复习课要关注知识的梳理与知识的综合;新授课的内容目标较集中, 只掌握一个知识点及几个知识点, 复习课则涉及很多知识点, 要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 把复习前孤立、分散、无序、认识模糊的概念, 以再现、整理、归纳、概括的方式串成线, 连成片, 结成网, 使其纵横联系形成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网络、知识框架。这也是对已学知识查缺补漏, 让学生从数学的复习中获得乐趣, 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重新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学习先是零散地积累, 由薄到厚的过程, 这是新授课的任务, 将知识系统地梳理, 由厚到薄的过程, 这是复习课的任务。这是基于学生学习的科学进程, 也是基于学生学习科学进程的内在需要来定位的。

在知识运用方面, 相同点都要有正确的题目观, 准确把握题目的价值和作用, 关注题目背后的运用知识的方法, 方法背后破解困难的策略, 策略背后确定策略的思想, 思想背后处理问题的智慧。因为数学教学毕竟不同于作为严谨抽象的科学的数学, 而是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 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不同之处在于:习题背后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数量、作用和知识点间的距离 (联系两个知识点之间的知识点的数量和思维环节的多少) 的不同。新授课的习题所涉及知识点的数量较少、甚至单一, 其主要作用在于通过知识点的直接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 初步掌握知识运用的基本方法、破解困难的策略、确定策略的思想和问题解决的智慧, 所涉及的知识点之间的距离一般不会太远。而复习课的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数量一般教多, 其主要作用在于以基础习题带基本概念、法则、定理等基本知识点, 以易错题澄清基础知识理解模糊的地方、纠正基础知识理解偏差的地方, 以综合题表现知识点之前的内在联系, 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综合水平和创造能力, 所涉及的知识点之间的距离一般不会太近。

2. 复习课的功能定位

综上, 一般把复习课的功能定位于:以点带面, 系统梳理;典型例题, 概括方法;知识综合, 融会贯通。建构知识体系, 分析解题思路, 对比解题方法, 归纳解题策略。

二、课堂简录

1. 投影展示, 点评引入———系统梳理

本节课是利用学生课前画的树状图作为本节复习课的导入。

先让学生点评, 然后教师概括:枝杈分明 (明确内在联系) 、显隐全面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全面梳理) 、枝繁叶茂 (涵盖所有知识点) 。然后再以学生所画知识树为载体引导学生对比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

2. 题组练习、挖掘依据———概括方法

以具体的基础题目为例, 边做边关注题目背后的基本知识, 引导学生回忆在课本上是如何定义的, 回归课本, 回忆知识, 边回忆边明示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 逐步将零散的知识梳理成结构化的系统。

3. 典型例题、综合迁移———融会贯通

对于例题精心准备, 考虑到如何设计才能从基础出发, 层层深入, 关注思想方法与知识的整合。

例1如图1, 数轴上点A, B。

(1) 你能比较图中两点表示的有理数的大小吗?你的依据是什么?它们的绝对值的大小呢?它们的相反数的大小呢?

(2) 把A, B两点所表示的数分别乘以2, 你能比较这两个新数的大小吗?分别乘以-3呢?

此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与形式如何结合起来的问题, 找到点与数的对应之后, 很自然地就有点的位置关系与数的大小关系的对应, 两点间的距离与绝对值的对应, 两点的对称与相反数的对应。这里可以引入华罗庚的诗激趣, 渗透数学文化。“数与形, 本是相倚依, 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离分家万事休。切莫忘, 几何代数统一体, 永远联系, 切莫分离。”

例2如果a, b是任意两个不等于0的数, 你能比较a + b与0的大小吗?

感悟题目的背后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知识, 是分类讨论的方法、策略和思想;然后对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概括凝练的表达:同号相加一边倒, 异号相加大减小, 符号跟着大的跑。

通过思想方法与知识的综合性例题, 来渗透科学的习题观, 体现习题的教育价值, 定位于让学生越学越活、越学越智慧。

4. 再次呈现、总结概括———整体认识

再次呈现学生所画树状图。让学生感受画树状图有助于梳理知识, 有助于对整体知识框架的把握, 定位知识理解薄弱之处。这三个环节比较注重基础, 回归课本, 注重概念。既做到了对前面知识的巩固梳理, 又兼顾班级各个层次的学生。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有进一步提高 (打通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 形成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的同时, 也照顾后进生, 让他们也能听懂, 有所思有所获。

三、教后反思

8.关于初三历史复习课的几点思考 篇八

那么,怎样的复习课才是成功的呢?我认为,一节好的复习课,不仅在于让学生记住了若干知识点,还在于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积极的情感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进一步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一、搭建知识树,注重知識的系统化和网络化

历史是由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构成的,这些知识点构成了一个个历史事件,而一切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前因后果。由此形成了一条隐含于历史表象之下的基本线索。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把握主线,将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由点成线,再由线带点,使历史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再用知识树的方式,实现历史知识的网络化。

在这里,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可整理出如下的基本线索:

这样,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近代中国的两条线索:侵略史与抗争史。这条线索构成了这一单元的主干。通过这一过程,实现了对知识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还教给学生一种科学、有效地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和历史意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二、加强横向联系,培养历史思维

在中国近代史中,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国发生的每一件事,与世界历史进程息息相关。所以,加强中外历史横向对比,对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意识和大局观,进而培养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里,同样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通过这组图示,将同一时期中外主要大事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中外历史的联系,从而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有效分解难点,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为什么《马关条约》中日本提出在中国设厂等一系列难点问题。

(2)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而中国的封建制度日渐衰落,这种战争,是一种先进的制度对一场落后的制度的战争,正因为如此,近代中国的失败就成为一种必然。

这样,我们完成了一节复习课的第二个步骤,通过中外历史对比,不仅实现对知识的重新整合,更是使知识由薄到厚,由表及里的过程。

三、挖掘隐性知识,进行情感熏陶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学习历史的最大价值,不仅在于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更在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即“以史为鉴”,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因此,在复习课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完成情感目标,是复习课的教学任务之一,也是复习课的难点。

这里,我仍然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结合前面形成的知识网络,教师进行适当的铺垫和引导,帮助学生认识两个问题:

(1)既然落后是失败的根源,那如何做才能不让历史重演?

(2)为什么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只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灭亡?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权益,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了本单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不仅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整体化,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巩固、熟练基本技能,有利于帮助学生提炼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复习历史的方法,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爱国主义情怀。这样的历史复习课,才能是完整的、有效的复习课。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东渚中学)

9.初中美术设计课的教学探索 篇九

摘要:要把美术设计课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紧扣新课标的要求,侧重“人与生活”美术教学进行探索,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充实,体现到学习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

关键词:一个中心 情感认知 激发赏析 拓展思维 个性创意 主动评价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美术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四化”建设人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几年,原国家教委在基础教育中强化了全面素质教育,重视美育(即审美教育),学校中的美术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地恢复和发展。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了加强基础教育,不断地改善教学条件,修建了一些新的教学楼,我们学区初中,就是其中之一。它周围山峦环绕,河流相伴,绿树成荫,崭新的教学大楼被蓝天白云衬托,自然景观十分优美。为促进内涵发展,学校不断加大力度,精心营造育人环境,在路旁、亭边、花坛里、操场上,矗立起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并在上面镌刻了三十多条(首)引人思考、催人奋进的名言警句、诗词谚语,如“德,国家之基也”、“振民育德”、“上善若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运动,生命的源泉”等,让每一块石头都会说话。“石头文化”成了学校创建和谐校园的宣传阵地,通过这些名言警句对学生进行了潜在的、无声的教育。

一、一个中心

“人与生活”的一个中心即围绕“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进行美术教学探索与研究。学校生活,是农村初中每个学生最有体会的生活经历,对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美化寝室的应用设计,是以现有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为物质基础的整合改造,有利于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品味;社会生活,是以学生较熟悉的文化生活延伸到将来必将参与的社会经济生活,有利于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培养认识生活的心智,提高人文素质和生活品味。整个设计教学的思路是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引入商业美术模拟实验教学的基本的指导思想,同样也适合设计欣赏教学的建构。

二、五个要素

为了体现以生活为中心的美术课堂教学理念,本人设计了“情感认知——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赏析——结合实际生活;拓展思维——探究设计规律;个性创意——凭借生活阅历;主动评价——合作学习研究”五个基本要素。整个教学模式遵循生活(素材)→创作(设计)→赏析(作品)的过程步骤,在具体教学操作中,对上述环节运用有所侧重,并可以适当地调整与增减。

1、情感认知——创设生活情境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重要的心理成分,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认知倾向,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没有学习兴趣就不会有智慧和灵感。因为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即心灵的沟通。

2、激发赏析——结合实际生活

结合实际生活既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的创作理念,也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理念。本要素是在师生广泛搜集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开展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过程,针对生活素材进行处理,建立师生素材共享,以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信息库。

3、拓展思维——探究设计规律

要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引发关于艺术与生活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倾听学生的独特见解,并列举社会生活中的例子,展开辩论、讨论,进一步拓展思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美术设计可以利用特定的电脑软件来制作,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为美术课堂提供了空间,更便于教学。

4、个性创意——凭借生活阅历

美术设计课应充分调动中学生热衷于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好想好动的天性,使学生主动进行创造,设计出符合青少年和时代特征的作品。要依据学生所感知的生活、审美情趣以及学生所理解、掌握的美术知识,提供典型的、与学生生活较贴近的设计师作品,从多角度探究作品成功的原因和规律,找寻设计师创作的灵感来源。

5、主动评价——合作学习研究

10.初中历史复习策略 篇十

作者:高发明田寒梅

单位:小金县美兴中学

电话号码:189904441

32摘要:“初中阶段总复习策略”,也就是指作为历史教师在总复习阶段如何让学生在总复习阶段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特别是让学生牢固地记住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年代,以及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和分析,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这是历史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总复习策略

摘要:“初中阶段总复习策略”,也就是指作为历史教师在总复习阶段如何让学生在总复习阶段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特别是让学生牢固地记住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年代,以及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和分析,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这是历史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历史总复习策略归纳整理理解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这句话点出了复习的重要性。在历史总复习阶段如何使学生“温故”,这就是作为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在历史总复习阶段,这个“温故“是指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手段,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知新”是指教师通过复习后达到的效果,学生通过复习后掌握的知识程度。“初中阶段总复习策略”就是指“温故”。也就是指作为历史教师在总复习阶段如何让学生在总复习阶段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特别是让学生牢固地记住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年代,以及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和分析,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这是历史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知识量得到了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在考试过程中,不再感到困难;在学习过程结束后,体会到有了更多的东西。这样就达到“知新”的效果。

策略之一:归纳整理

根据新版历史教材特点,要想全面掌握历史知识,难度系数较大。如果采用归纳整理的方法,特别是掌握基础知识方面,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初中历史总复习阶段归纳整理的最大特点就是把相似类型历史事件归类在一起。采用图表式归纳整理更能达到“知新”效果。

如:中国古代史的朝代更替按照朝代名称、都城、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灭亡者这个顺序,通过表格显示出来,使学生就会轻松掌握中国古代史的朝代更替知识。

如:新航路的开辟和成就,可以按照航海家、国别、航行时间、资助国家、重要贡献这个顺序,通过表格显示出来,学生更能掌握基础知识。

在比如说:综合分析英国的新生、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的废除、日本明治维新以及三次工业革命等等都可以按照归纳整理,通过表格显示出来,学生在掌握过程中记忆轻松,不易混淆,这是对掌握基础知识的有效方法。

策略之二: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

这个方法使适用于记忆历史事件概念、历史事件内容、历史事件意义等内容较多的知识。“前苏联心里学家鲁宾斯坦说:“真正的掌握知识,在原则上也就是由教学论、教学法、教师所创立的特殊的使其简单化的条件中的那种认识过程。”虽然如此,知识的掌握过程并不简单,知识本身及其传递的特点决定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① 但是我们在历史总复习阶段对内容较多的知识进行理解记忆,困难也会迎刃而解。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死记硬背,嘴里不停的重复要记忆的那几句话。这样既浪费了时间,效果也不明显。如果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者抓住关键字、词、等关键信息,把它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效果。

如:针对记忆(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中的《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内容有4个知识要点,做了一个小测试。把一个班,分成两个大组,第一组要求他们按照过去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第二组告诉他们方法——抓住知识点中的关键信息,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记忆每一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抓住“割让香港岛”;第二个知识点抓住“赔款”,第三个知识点抓住“开放广、厦、福、宁、上”;第四个知识点抓住“协定关税”。规定五分钟掌握《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结果,第一组,只有少部分学生勉强记住了知识要点。第二组,基本掌握了知识要点。通过这个测试说明了理解记忆比死记硬背效果好。

如:针对(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七课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内容是必须掌握的,多次统一检测都考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知识。这个内容多,学生掌握特别困难,采用总结每一点,抓住每一个知识点中的关键信息,进行理解记忆,效果良好。譬如: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总结为四点:第一点:(思想上)关键信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二点:(政治上)关键信息——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第三点:(法制上)关键信息——健全民主和加强法制;第四点:(组织上)关键信息——撤销错误文件,肯定 “四五”运动,纠正错误结论。学生如果在总结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关键信息,把它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效果。

由此可见,对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学会抓住知识点中的关键信息是学生牢记知识的一把钥匙。正如李小融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新编》(四川教育出版社)第270页所说:“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必须使他们从感性概括向理性概括深化,从外部的、非本质的特征向内部的本质特征深入。”②

策略之三:学会考试

到目前为止,基本采用考试来衡量一个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多少。在历史总复习阶段,考试频率偏高,目的是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部分历史教师评讲试卷过程中,着重讲题的对错之处,而忽略了对学生讲做题也要讲方法。学会考试,指的是在题干中或者材料中,抓住关键信息,进一步产生联想,联想到与之相关的知识。譬如:做选择题。选择题所占分值较大,基本处于30%——40%,教师在总复习阶段除了讲题的对错之处,还应该讲做选择题的一些方法。方法一:抓关键信息,就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字、次、句。根据这些信息来做选择,正确率会大大提高。如: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曾在岷江修筑过类似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这项工程是()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黄河。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防洪灌溉”,符合这一信息的只有B、都江堰。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的含义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土地归集体所有C、土地归乡镇所有D、土地归农民所有。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农民成为主人”,根据这个信息一分析,只有D符合。方法二:对关键信息产生联想。如:题干中出现“小岗生产队”这个信息,就要想到“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题干中出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信息,就要想到“改革开放”,“邓小平”,“1978年”等。对提高正确率有很大作用。方法三:采用排除法。在题干中出现“不正确”、“正确”、“标志”、“最”等信息是,可以采用这个方法,对选项题逐一进行排除。再譬如:做与数据有关的材料题时,方法是:一看材料说的是什么事件,二比较数据的变化,三写结论,根据数据变化,用简短的语言反映出事件的现象。在历史总复习阶段,不仅要让学生弄懂每道题的对与错之处,更要让学生掌握做题的一些手段或者方法。这就是做题的策略。

总之,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递增,学习能力的逐步发展和当前对研究型学习、活动教学的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将逐步走向主导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会随之从显示走向对学生有效指导。”③ 所以,在初中历史总复习阶段,更要注重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手段,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的培养。这就是初中历史总复习策略策略。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只要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长学生知识的科学方法都属于好策略。宋朝人朱熹对孔子的教育方法概括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①、参见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263页。②、参见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0页。

上一篇:高二历史教案下一篇:会计实习自我鉴定10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