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2024-10-10

大冶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精选11篇)

1.大冶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篇一

<<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提纲

学 校:四川美术学院姓 名:晋伟专 业:环境艺术设计学 号:2011210357

主要内容

一.对留守儿童存在的比例现状的调查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四.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建议(家庭、学校、社会)

提纲

一.调查对象:小学生

二.调查方法:问卷和交流,实地考察典型,深入留守儿童家庭

三.调查步骤:

1.2月前完成调查提纲拟定

2.3进入小学进行问卷交流及走访相关家庭

3.4月组织问卷调查,整理相关材料

问卷主要内容:

留守儿童各年龄阶段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监护人及其监护情况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程度

4.4月中旬组织座谈会,一起交流探讨关于留守儿童.主要对象:家长.老师及相关领导

5.4月底完成调查整理分析,撰写报告提纲

6.12月前完成正稿,上缴各项材料

2.大冶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篇二

一、留守儿童文化娱乐现状

走访调查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文化基础设施欠缺, 没有图书馆可供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课外学习, 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可供他们进行娱乐活动, 课余文化生活显得贫乏单调。他们有大量的空余时间却得不到合理利用, 甚至受一些品性不端的社会人员的影响, 到处惹是生非甚至违法犯罪。

走访调查的数个乡村及小学, 没有图书馆, 没有网络中心, 没有体育设施。反而存在不少电子游戏室、录像播放厅、网吧等, 这些违章营业的娱乐场所往往成了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主要的课外校外活动地点。这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极具腐蚀性和诱惑力。由于缺少监管, 导致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出现低俗、格调不高的状态。一些留守儿童甚至逃学、频频光顾电子游戏室、网吧。那些不加限制的网络游戏极大地影响了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受这些不健康内容的影响, 一部分留守儿童行为失范, 有的甚至徘徊在犯罪的边缘。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文化娱乐现状刻不容缓

在如今特殊的社会环境下, 农村家庭父母外出务工, 不能给予子女情感上的抚慰, 不能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作为弱势群体, 留守儿童应当获得社会更多的关注。然而, 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 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平衡。留守儿童的家庭温暖、家庭教育已经缺失, 部分地区甚至连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也难以保障。

1. 不良文化侵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据了解, 留守儿童违法犯罪问题有两根导火索:一是不良社会诱因。不规范的游戏厅、网吧, 使一些儿童及青少年沉迷其中。网络色情的传播、影视片暴力酗酒嗜烟等不良文化的侵染, 都使叛逆的青少年有模仿的冲动, 给予了青少年学生一种精神上的刺激和满足, 暂时遮掩了空虚寂寞的内心。二是自身法制意识淡薄。由于社会、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不足, 青少年法制意识淡薄。加之亲情和监护缺位, 内外因素的结合使儿童成为侵害者或受害者。

2. 文化竞争力相对较弱

留守儿童群体中出现的学业问题、道德、人身安全等问题, 最终要回归到教育问题与文化竞争力培养上来。在不考虑经济和社会资本的条件下, 一个人拥有越多的文化资本就相对越容易在学业成就上取得成功。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学校、个体文化资本的限制使得他们在履行学生职责、完成学习任务、促进个人发展的过程中承受更大的生理与心理压力, 由此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学业负担问题的产生。重视留守儿童的文化竞争力的培养, 是儿童自身发展的需求, 也是社会公正的体现。

三、改善留守儿童文化娱乐现状的建议

1. 图书馆关怀

为解决留守儿童无书可读的现状, 图书馆可发挥其参与社会教育的职能, 为留守儿童送知识、送文化。可以通过在农村设立文化服务站的方式, 为留守儿童提供可供阅读的书本, 甚至网络资源。在充实留守儿童精神世界的同时, 引导其积极向上;鼓励他们学习文化知识, 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现状;联合高校志愿者, 定期开展留守儿童关怀帮扶志愿服务活动, 用大学生的前沿视野拓宽留守儿童的眼界。

2. 政企协作, 建设“儿童网吧”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留守儿童文化信息服务中, 加强面向留守儿童文化信息服务的实施力度。帮助留守儿童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网络技能, 培养其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的能力。另外, 利用信息技术屏蔽各种不适合儿童浏览的信息, 加大过滤各类不利于儿童成长的网络资源。

3. 加强父母、孩子、学校三者间的联系

外出务工的父母应与孩子和学校保持长期的联系。在及时了解孩子学习娱乐状态的同时, 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孩子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

4. 发挥教育作用, 丰富课外文化娱乐生活

学校应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利用互助互学的同伴友谊来弥补其在家庭中缺失的亲情;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在科技节活动中, 举办“留守儿童”小报及征文比赛, 让“留守儿童”有展示平台;教师要转变思想, 在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同时, 关心学生的精神状态, 做好他们的临时“父亲”或“母亲”。

摘要: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 促使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 从而形成了特定时代下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通过对留守儿童暑期文化娱乐活动的调查, 研究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情感上的问题, 并提出合理的改善建议, 以培养留守儿童自立、自强、自爱的精神, 让他们在文明和谐的农村环境中茁壮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娱乐活动,建议

参考文献

[1]逯长春.和谐社会视野下农村留守儿童.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9) :121-124.

[2]何瑞菲.社会学视野下的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39-41.

[3]朱朕红.农村留守儿童学业负担的文化资本考察.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 (26) :35-38.

[4]毛太田, 彭丽徽.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信息服务模式研究.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3 (204) :18-21.

3.大冶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篇三

摘要:留守儿童基本上都是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所以他们的心理比较脆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就有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本文通过问卷的方法对97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和统计学分析,旨在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状况的调查分析,让社会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并为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管理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情感状况

1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开始出现。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地区之间的经济条件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工为养家糊口而外出务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因此也产生了一大批的“留守儿童”,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有近2000万人,且呈增长趋势。由于农民工进城不能整体搬移,所以只能将子女委托他人,进而儿童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来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现在农村儿童的普遍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巨大群体,所出现的问题已不容忽视。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被调查时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积在6个月以上的农村儿童。但是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年龄界定观点不一。有人将年龄上限设定为16周岁,认为16周岁以下的儿童才叫留守儿童。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的学者吴霓等人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一文中对此持相同观点,所不同的是,吴霓课题组对留守儿童的年龄做了下线的界定,将年龄限定在6-16岁。而叶敬忠等学者将留守儿童的年龄上限界定在18周岁,他认为,留守儿童是农村地方的未满18岁的孩子。本次调查所研究的对象就是未满18岁的农村留守儿童。

2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状况

随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他们的情感健康状况也备受关注。在本次调查的97名农村留守儿童当中,他们在处理平时与监护人有矛盾的情况时,采取吵架的方式有13人,占总被调查人数的13.9%,采取闷不吭声的方式有44人,占总被调查人数的45.4%。采取向父母诉苦的方式有17人,占总被调查人数的17.5%。采取某种行为发泄的人数有23人,占到总被调查人数的23.7,具体见表1。

在调查的97名留守儿童当中,当被调查到是否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时,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有42人,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43.3%,不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有55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56.7%,具体见表2。

在被调查到父母外出打工,想不想和他们住在一起时,想和他们住在一起的人数有60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61.9%,不想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有37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38.1%,具体见表3。

在被调查到父母在外打工,多久回来一次时,一年以上的有34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35.1%,而人数最少的为一个月回来一次,仅有8人,占到被调查的8.2%,具体见表4。

3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状况分析

在此次调查的97份问卷当中,有44名留守儿童在与监护人生活中有矛盾时,往往采取的是闷不吭声的方式,所占的比例也比其他方式的比例高,这种沉默的方式给留守儿童心理上带来的是更大的影响,长时间负面情绪的无法发泄,会让他们的心理承受底线崩溃,对家庭、个人、社会都是巨大的影响。家庭的关爱缺少会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一句话就是:“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没保障,生活没希望。”在调查到留守儿童是否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这个问题时,有55人选择不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所占比例为56.7%,这说明,父母在外务工来支撑家庭的同时,跟孩子的交流太少,没有很好地跟孩子进行沟通,长此以往,孩子的内心就会埋怨自己的父母,甚至可能会和父母之间产生隔阂,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在“父母外出务工,是否想和父母住在一起”这个问题上,有60人想和父母住在一起,在父母外出务工多长时间回来一次这个问题上,有34名留守儿童的父母一年以上回家一次,说明留守儿童对家庭有着强烈的渴望,家庭的关爱缺少会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4结论

留守儿童的性格,价值观,行为的缺失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认真和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对于社会以及家庭有着重大的意义。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是社会的重中之重,希望这些问题会得到解决,让社会更加和谐,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幸福,健康

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1]任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10.[2]冯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长期亲情缺失致性格孤僻[N].人民日报,2010(12).

[3]王广海,刘志军,卢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0(11).

作者简介:

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篇四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留守儿童状况”课题显示,我国的留守儿童近2000万。在广大农村,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农民逐渐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 问题 原因 对策

一、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宋村共有92户共351名村民,其中16岁以下的儿童有85名,16至50岁之间的村民有139名,50岁以上的村民共127人。在92户村民中,每户均有外出务工人员,有的甚至一个家庭有三人在外务工。居统计,宋村共有外出务工人员99人,这些人有的农忙时回家,有的半年或一年回家一次,有的甚至数年不归。在85名留守儿童中,跟随父母在外的仅8人,其余的均在家中由祖辈或者上辈亲戚抚养。这些孩子在心理、学习、行为等各方面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现在以留守儿童为调查的样本,综合分析其种种情况,总结得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关爱,性情孤僻、任性、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2.学习成绩相对较差 在父母有一方外出务工,尤其是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情况下,除了给留守儿童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外,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缺少了对留守儿童的监督和家庭辅导。然而,其他抚养人由于无暇顾及或没有能力顾及这些留守儿童,不能填补这一空白,这样就直接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持“学习无用论”的观点,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总体期待不高,他们将孩子的学习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务工上。

3、容易产生行为偏差

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时期,他们的自律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和其他人的负面影响。表现最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纪律观念差,违法违纪现象严重;(2)沉迷于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等场所;(3)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又缺少必要的指导,与社会上的“小混混”混在一起,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4)有些留守儿童的抚养人,采取“物质+放任”的管理方式,以为这样就对得起孩子的父母,结果孩子养成了乱花钱、摆阔气、奢侈浪费等不良行为习惯。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从社会角度看,大量农民工进城以及城乡壁垒的存在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根本原因

走城镇化道路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农民进城务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同时,政策法规滞后于社会变迁或存在许多壁垒,还有些地区和学校不能很好地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如一些城市学校要求流动人员的子女必须交纳一定的借读费才能入学;有的以需要办理各种手续为借口将流动人员子女拒之校外;流动人员的子女不能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必须回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等等。进城务工人员一般承担不起高昂的城市消费和孩子的上学费用。这样,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只能将孩子留在老家接受教育,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

2.从家庭角度看,亲情和教育的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作用。家庭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父母,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是亲子关系状况。由于留守儿童不能跟在父母身边学习,一般由祖辈或者亲戚抚养,生活中就缺少了父爱或母爱,长期在这种缺少亲情的环境中成长,势必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农村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因此,他们尤需从学校生活中得到弥补。目前,许多农村学校没有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重视,没有采取必要的、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措施。这些学校没有根据留守儿童家庭、心理等特点建立相应的教育机制,把他们与其他学生同样对待。另外,有些学校在教育管理上也存在许多不足,如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关注不够。

四、对策与建议

1.政府方面

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差距给留守儿童教育带来的障碍。二要强化政府职能作用,政府职能部门要重视和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同时加强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发挥家庭对少年儿童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三是综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政府相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家长要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

3.学校方面

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地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还是要靠学校,因此要加强农村学校建设,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发展。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学校寄宿制度,让留守儿童住校,和同学、老师在一起感觉大家庭的温暖。这样,也可以减轻抚养人的负担,避免由于抚养人管理缺位带给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其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让留守儿童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他们打开“心结”。一方面有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业余兴趣和爱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另外也可以让孩子随时或定期与父母沟通、交流、谈心,便于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4.社会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牵涉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必须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社会的合力作用。各级政府应把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大局之中。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妇联、学校、社区、村委会可以联合起来,开展捐资助学活动,让有爱心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资金困难,使他们减轻后顾之忧,安心学习。

五、总结

5.大冶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篇五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生活状况,有效帮助她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积极维护社会稳定,近日,区妇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辖区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工作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

区划调整后,我区目前共辖3个镇、1个街道和1个经济开发区,共54个村和8个社区。农村留守妇女967人、留守儿童648人。

(一)留守妇女的主要特点

1、从年龄特征看,以中青年妇女为主。留守妇女中,25-45岁的中青年妇女比例较大,共702人,占72.6%;46岁以上205人,占21.2%;60岁以上的有少数,共60人,占6.2%。

2、从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水平为主。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小学文化程度636人,17.4%;初、高中文化程度2896人,占79.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只有122人,约占3.3%。

3、从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看,以低技术含量劳动为主。从事种植业约占48%,就近打工占36%,从事养殖业、加工业、营销业等,只占16%。

4、从留守原因上看,以照顾老人孩子为主。养育孩子、陪孩子读书、在家照顾老人的占绝大多数大约87%;因城里找不到合适工作、生活费用太高的占13%。

(二)留守儿童的主要特点

1、从留守类型看,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为402人,占62%;父母单方在外务工的有110人,占17%;另外还有父母双亡及单亲的儿童共136人,占21%。

2、从年龄层次看,学龄前儿童有162人,占25%;小学生有448人,占69%;初中生有38人,占6%。

3、从监护方式看,主要有两种:一是单亲监护约228人,占35.2%;祖辈监护402人,占62%;其他亲属监护18人,占2.8%。

二、存在问题

1、教育程度低,致富能力较弱

调查中发现,以种植业为主的家庭中,男劳力外出后,很多妇女不懂机械操作技术,使农业生产呈现出简单生产的特征,依靠科技致富的比例偏低。留守妇女中,无一科技致富带头人,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等。

2、劳动强度大,家庭负担较重

据统计,有65%以上留守妇女的丈夫每年回家探亲一次,有30%的每2年回家探亲一次,还有的3年以上才回家探亲1次。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务,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负担较重,身体健康受到较大影响。

3、亲情交流少,婚姻关系不稳

由于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家庭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使留守妇女缺乏安全感,精神压力变大。由于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双方沟通交流较少,多数存在婚姻家庭危机,留守妇女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调查中,86.8%的留守妇女当前最主要的.需求是“夫妻团聚过稳定的家庭生活”。

三、经验做法

近年来,我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优化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和发展空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切实维护了农村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

1、开展教育培训,提高留守妇女整体素质

区妇联及相关部门根据留守妇女的特点,定期安排创业技能培训,加强参政议政、实用技术、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科学素养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帮助她们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她们优秀品格和健康心态。连续多年举办女性专场招聘会,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就业岗位和致富门路,并与有关部门推进妇女小额信贷工作,为有一定创业经验、能力的留守妇女提供小额贷款和贷款贴息。

2、健全维权网络,维护留守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一是完善妇女议事会制度。完善区、镇、村妇女议事机构,积极借助“三会村治”、“一委三会”、“党员议事会”等平台开展妇女议事活动,进一步激发妇女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二是开展维权宣传活动。定期在集市、田头、广场设立宣传站,开展维护妇女权益法律宣传咨询活动,向过往市民发放宣传资料,提供法律、健康咨询。三是健全婚姻家庭调解网络。重点推进镇村两级婚姻家庭调解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层层建立了婚姻家庭矛盾调解机制,避免矛盾激化和升级。

3、立足帮扶解困,延伸对留守妇女儿童的服务

一是广泛弘扬巾帼志愿者精神。组建各类巾帼志愿者队伍65支,参与人数近3000人,围绕“服务妇女儿童、服务社会”的宗旨,相继开展蒲公英行动、关爱贫困妇女、关爱空巢老人、互伴成长、心理成长小组、健康社区行等多项志愿者主题活动,共有30位单亲特困母亲和67位空巢老人获得帮助。二是扎实推进妇女儿童之家打造。通过积极争取,把妇女儿童之家建设纳入区政府对各镇街道、开发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并筹集资金15万元,对通过省级示范点验收的妇女儿童之家,补助4000元;通过市、区示范点验收的妇女儿童之家,补助元。三是开展“蒲公英行动”。出台《海州区开展“社会妈妈”关爱留守儿童“蒲公英行动”实施方案》,全区踊现出“社会妈妈”个人85名,“社会妈妈”集体44个,结对全区136名贫困留守儿童。四是举办留守儿童夏令营。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拓展课堂、军事训练、与社会妈妈手拉手等营园活动,营造关心、关爱、关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建议对策

1、增强留守妇女儿童关爱的针对性。要发挥村妇代会作用,对本村留守妇女和儿童尤其贫困留守妇女儿童逐户进行全面摸查,建立信息库,加强对留守妇女儿童的动态管理。要将惠民好政策宣传出去,提供投资少、见效快的相关致富项目,使务工人员可以在家门口创业就业,从而减少留守妇女儿童的数量,进一步维护社会和家庭的稳定。

2.增强留守妇女儿童活动阵地的实用性。利用广泛覆盖的“妇女儿童之家”、“维权服务站”、家长学校,对留守妇女儿童加强教育引导,面向留守妇女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进行心理情绪疏导、婚姻家庭关系调适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让留守妇女儿童积极参与进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6.大冶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篇六

全国妇联课题组

《 人民网 》 2013 年 5 月 10 日

为及时准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成长发展状况,掌握他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迫切需求,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提供科学依据,2012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成课题组,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支持,开展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方法

1、研究目标:一是全面准确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数量、地域分布等基本状况;二是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认识他们的分层特征和需求差异;三是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制定落实和发展完善相关政策服务。

2、对象界定: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所指流动儿童是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儿童。儿童年龄界定在18岁以下(0-17岁)。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部分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段成荣教授等承担,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数据中抽取126万人口样本量,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留守流动儿童的数量、区域分布、年龄及性别特征等。定性研究由全国妇联特聘专家王梦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湖南农业大学高志强教授等承担,主要通过文献研究以及实地调研,客观分析留守流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总体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征

1、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六千万,总体规模扩大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2、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学龄前儿童规模快速膨胀

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比2005年的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757万,增幅达47.73%。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2948万,其中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分别占32.01%和16.30%,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与2005年相比,小学和初中学龄阶段留守儿童分别减少了89万和226万,共减少315万,降幅为9.65%。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13.32%,规模达813万,比2005年减少了199万,降幅为19.68%。可见五年间,学龄前留守儿童规模快速膨胀,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减少,大龄留守儿童规模明显收缩。

3、农村留守儿童与城乡流动儿童性别比总体差别不大,分年龄段比较差异明显

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4.08%,女孩占45.92%,性别比为117.77。与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比较,总体性别比差别不大(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性别比分别为117.25和116.39),但分年龄段性别比结果存在差异。

4、农村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但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比例也很高

留守儿童在各地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其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其次,安徽、广东、湖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占全国百分比也很高,分别为7.26%、7.18%和7.13%。以上五个省份留守儿童在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中占到43.64%。另外,从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过50%,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40%。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广泛分布于中西部省份,同时也分布于江苏、广东等东部发达省份。

5、近1/3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有3.37%的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

调查显示,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有10.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值得注意的是,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这是要特别给予关照的留守孩子。

6、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部分中西部省份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需引起重视

6-11岁和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

7、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祖父母隔代照料面临诸多挑战

农村留守儿童不同的监护人对其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未来发展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数据显示,母亲外出,单独与父亲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达5.12%;父亲外出,单独与母亲,或与母亲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均较低,分别为3.13%和3.11%。

所有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2岁,56%的年龄在60岁以下,绝大部分在50-59岁之间,甚至有12%的祖父母年龄在50岁以下。但是,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二)城乡流动儿童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征

1、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到3581万,数量大幅度增长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0-17岁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在2005年基础上增加了41.37%,且有增长的趋势。在这些流动儿童中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占80.35%,据此全国有农村流动儿童达2877万。

2、各年龄段城乡流动儿童的规模都在快速增加,大龄流动儿童增速最快 流动儿童在各年龄组分布比较均匀。学龄前流动儿童(0-5周岁)规模达到981万,占流动儿童总数的27.40%,与2005年相比,增幅达38.59%。小学(6-11周岁)和初中阶段(12-14周岁)学龄儿童在流动儿童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7.89%和13.21%,规模分别为999 万和473万,与2005年相比,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共增加347万,增幅为30.83%。大龄流动儿童(15-17周岁)占流动儿童比例为31.51%,规模达1128万,比2005年增加429万,增幅为61.43 %。可以看出,与2005年相比,各年龄段的流动儿童规模都在快速增加,以大龄流动儿童增加的速度最快,学龄前流动儿童增加速度较快,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增幅相对较小。

3、城乡流动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性别比总体差别不大,分年龄段比较二者性别比呈此消彼长趋势

流动儿童总的性别比为116.39,与全国儿童、农村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性别比基本无差异。但是分年龄来看,性别比随年龄变化的模式非常不同,这在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两个群体之间对比明显。3-5岁学龄前和6-14岁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性别比明显高于留守儿童;14岁以后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性别比差异逆转,流动儿童性别比低于留守儿童,17岁的流动儿童性别比甚至跌到100。这种对比正好与学龄阶段对应,从儿童进入幼儿园起,到进入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中男孩比例始终高于农村留守儿童男孩比例;到15岁接受完义务教育后,流动儿童中女孩的比例提高。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性别比的差异体现了流动人口在选择携带子女一起外出时存在的性别偏好。

4、流动儿童高度集中在中东部发达地区,但部分中西部地区流动儿童在当地城镇儿童中所占比例也比较突出

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一定数量的流动儿童,而且在少数几个省份高度集中。流动儿童最多的省份是广东,占全国12.13%,规模达434万,远远高于其他省份。数量较多的还有浙江、江苏两省都超过200万人,四川、山东、河南、福建流动儿童也都超过150万人。流动儿童最多的这七个省份占全国流动儿童百分比之和为45.71 %,人数之和达1637万人。部分地区流动儿童占当地儿童比例很高,上海市每10个儿童中就有4个是流动儿童,北京和浙江每10个儿童中有3个是流动儿童。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中西部地区的流动儿童在当地城镇儿童中所占比例也异常突出,如宁夏、新疆、青海和贵州分别高达41.76%、41.50%、35.79%和34.43%。

5、县内跨乡流动的儿童占全部流动儿童的比例最高,跨省流动儿童比例位居第二

跨省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儿童的30.11%,省内跨市占18.80%,市内跨县占12.83%,县内跨乡占38.25%。具体到各个省,流动儿童的类别构成差异较大。北京、天津、上海的流动儿童以跨省流动儿童占主导,所占比例超过90%,浙江跨省流动儿童比例高达61.95%,广东和新疆的比例都超过40%。部分省份的流动儿童则是以省内流动为主,如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四川和贵州等省份,省内流动儿童比例占90%以上。

6、多数流动儿童属于长期流动,平均流动时间3.74年

城乡流动儿童在户口登记地以外地区“流动”时间平均为3.74年,7-14岁流动儿童中约1/3流动时间在6年以上。0-6岁流动儿童在外流动的平均年数占他们年龄数的比例高于50%,说明这些儿童自出生以来有一半时间在现住地居住。0-14岁的流动儿童平均外出流动的时间随年龄而增长,15-17岁流动儿童的平均流动时间下滑,大龄流动儿童外出流动时间相对较短。

7、城乡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条件改善,学前教育和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大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流动儿童有机会在校学习。其中低年龄的流动儿童,少数存在入学晚的问题。高年龄的流动儿童,存在完成义务教育前终止学业的情况。学前流动儿童有入园难的问题。接受完义务教育选择继续在居住地读高中和考大学的流动儿童面临着许多困难。“有异地高考需求的流动儿童”在个别省份十分集中,广东、北京、上海排在前三位。

三、本次调查的几点启示

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儿童面临的亲情缺失、生活抚育、教育监护、安全保护等问题,以及流动儿童面临的平等接受教育等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但这些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且新的问题仍在不断出现。此次研究掌握的留守流动儿童的总体状况、基本特征、变化趋势,使我们对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从中也探索出一些新的规律,获得一些新的启示。

1.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必须高度重视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达6.91亿,城镇化率上升到51.27%。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形成的二元结构及由此衍生的制度、法规、政策、社会心理都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因此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将长期存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共有9683万,这近一亿儿童的规模,每年还以一定的速度在扩大,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群体。认清形势,坚定信心,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做好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对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2.构建减量化机制与完善关爱服务机制相结合,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父母监护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成长环境均劣于受父母监护的儿童。调查表明,留守儿童最大心愿就是与父母团聚,使自己不成为留守儿童。因此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使更多农村儿童能够在父母身边成长,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总量;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完善留守儿童法律保护和关爱服务长效机制,动员学校、社区构建关爱网络,落实管护与人文关怀至关重要。

3.消除制度、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排斥,是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的关键。调查显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时相比,流动儿童数量大规模增加,2000-2005年五年增加了551万,增幅为27.80%;2005-2010年五年增加了1048万人,增幅为41.37%。但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并不意味着完全融入城市,他们面临经济与福利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排斥,融入城市存在多方面障碍,打破户籍制度造成的二元化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消除城市隔离的关键。市民与农民工、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的互动交往,多种文化的包容,将会使流动儿童真正融入城市。为此,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应为儿童城市融入与社会和谐做出贡献。4.关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殊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调查发现,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性别有此长彼消的相关现象,这显示出了家长的“性别偏好”。学龄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性别比低,流动儿童的性别比高,说明家长往往带男孩进城,把女孩留在家乡,让男孩享用较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而在16-17岁大龄儿童中,流动儿童的性别比低,留守儿童性别比高,说明家长会选择刚完成义务教育的女孩进城,让其早早就业,由此导致她们只能进入技术含金量低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或传统服务业,缩小了女孩向上发展的空间。按年龄分析,留守婴幼儿有母亲哺乳、科学养育的需求。6-7岁有按期入学的问题。而大龄流动儿童有完成义务教育后继续高中学习和异地高考的需求。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细化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在开展工作时加入性别分析视角,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

5.强化父母的法定监护责任,完善监护制度。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近20%的务工父母在儿童1岁前外出,其中30%在儿童出生1-3个月外出,相当数量留守婴儿由于母亲外出不能得到足够时间的母乳喂养。因为和父母的长期分离,留守儿童生活照顾、安全保护和接受教育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亲情缺失,会造成一生无法弥补的缺憾。还有,统计显示,有3.37%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自己单独居住和生活,这对儿童的生存状态留下了潜在的危险。为了减少因父母缺失给儿童造成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伤害,首先应在法律法规和乡规民约等方面强化父母的法定监护职责,探索监督和保护父母尽职尽责的渠道和办法,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福祉。

四、解决农村留守、城乡流动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关心关怀他们的健康成长。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各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采取举措,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关爱活动,扎实推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成长环境不断优化。针对此次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法律政策体系。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保障儿童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监护制度,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填补留守儿童监护缺位。逐步修订建立在二元结构基础上的相关法律制度以及与户籍管理相联系的住房、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政策法规,保障农民工及其子女能够平等享有公共服务资源。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已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制定并落实农民工带薪休假等制度,切实保障他们更好地履行监护责任。

2、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作为现阶段的重大社会问题,应纳入留守流动儿童集中地区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总体部署,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建立有效的领导协调机制,健全工作督查考核机制,将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共建共享的留守流动儿童动态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将农民工家庭在经济、教育、健康等诸领域的监测评估指标纳入政府部门常规统计之中。开展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探索实践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的有效模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出台免税、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

3、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衔接的关爱网络。进一步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按照适当比例配备生活及心理辅导教师,并将其纳入学校编制中。在留守儿童集中的每个村、社区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托管、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指导,开展课外活动。以乡规民约的方式推行农村儿童监护人监督制度,建立邻里互助组,对法定监护人、委托监护人的监护进行监督。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确保一旦发生问题,有关方人员迅速介入并妥善处理。

4、进一步加强家庭和社区干预。家庭是促进儿童发育、保障起点公平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石,建议在相关国家规划和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中,把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家庭和社区支持作为重要内容,实施相关项目,以社区、村为基础建立亲子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

5、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对一个人成长发展至关重要,留守流动幼儿数量庞大,应特别关注这一儿童群体的成长发展。进一步加大城乡托幼机构建设,增加公立托幼机构的规模,使更多的留守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降低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同时建立多种灵活简便的托幼机构,加强对其规范管理。为农民工子女入园设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并对困难流动儿童给予入园补贴。对于接收流动学龄前儿童多的地区,中央可通过适度的转移支付,帮助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6、关注大龄留守流动儿童的需求和困境。对于大龄留守儿童,特别是无人监管的留守儿童,建立长效帮扶和管护机制,对他们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教育指导。针对大龄流动儿童教育需求,稳步出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异地参加中考、高考制度的相关政策,使更多的流动儿童能够在生活城市接受高中教育。利用流入地教育资源,建立大龄流动儿童和农民工补习教育制度,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培训融入城市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

7.大冶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篇七

基于教育的责任感,我们一直非常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新问题。通过对我省一些农村中小学的走访调研,缘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三缺”现象,衍生出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系列新问题,亟须引起全社会的正视和关注。

1 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表现为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需要,但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和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如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一片迷茫。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这样长此以往孩子拿着钱也就心安理得地乱花,无形中使父母和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质量和孩子的成长发展水平。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少年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留守儿童”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理性,难以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困惑,从而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留守儿童”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2 社会重视的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新问题伴随我国的社会转型而产生,“留守儿童”如何教育管理的新问题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天,不知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力外出务工,而留给我们广大农村社会的“留守儿童”又不知有多少?又不知因此而引发有多少社会矛盾和新问题?只是从有关报道中了解到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几乎占社会犯罪率的70%。这一严酷的现实新问题,应让我们警醒:到底该如何规范社会教育的缺位?如现有的城乡网吧经济,由于管理不严,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量“留守少年儿童”在假期和放学后进入其间,作为网吧老板并没有按《互联网管理条例》查身份证、“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的门牌形同虚设,文化管理部门督查不力。全社会对这一严重新问题却不甚敏感,反映淡漠,缺乏战略性的理性思索和高度重视。

3 文化教育环境的缺失

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和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地影响了“留守儿童”对教育选择的倾向。教育对他们来说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同时,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端,也使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也在不断探索建立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网络体系,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3.1 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老实守信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电视中有一句广告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俗话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我们家长和孩子监护人要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在一种良好品德氛围中健康成长。

假如我们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整个社会布满和谐关爱的氛围。我相信,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布满爱心、孝心、诚心、诚信的和谐社会中,一定能健康茁壮成长。

3.2 用爱激励孩子

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代养人要像父母一样经常和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3.3 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非凡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轻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和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尤其是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泛滥,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如我校另一位刚初中毕业的男孩唐某,父母在他读小学时就外出打工,缺乏正确的家庭管教,和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结伴上网,不听老师的教育和劝告,结果走出校园不多久就因打架致人重伤。关心孩子,孩子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

3.4 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喜好爱好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喜好和爱好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3.5 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索、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长此以往,影响了孩子和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对孩子监护不力,孩子犯了错误,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怂恿孩子的坏毛病,最后无法管教,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晓燕.英语语音能力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2(8).

8.大冶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篇八

这样,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就出现了缺失,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少来自于父母的关爱和培养,其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会很容易产生问题,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例如性格会变得孤僻,情感脆弱,自暴自弃,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想上学,网吧、游戏厅等成为他们宣泄心情,寻找乐趣的地方。而且这些孩子往往性格固执,当长辈和教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他们反抗激烈,甚至用出走、自杀等方式回应。当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通过查阅文献、心理测试对他们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留守儿童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教育对策。

一、留守儿童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在学习方面,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各种因素导致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没有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他们的学习态度散漫、不端正,“读书无用论”逐渐在他们心目中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周围娱乐休闲的场所越来越多,一些网吧、游戏厅等逐渐出现,这些对于自制力差,并且缺少父母关注监督的孩子来说,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开始逃学、旷课、不交作业,整天沉溺于“吧、厅”,更有甚者沾染上了打架、赌博、酗酒等各种恶习。假如这些孩子,一旦受到社会上不良青年的教唆,他们就很容易做出违法乱纪的事。

2.在生活方面,据调查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占12.1%;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占51.8%;单亲和孤儿的占6.2%。这些儿童要么缺乏父爱,要么缺乏母爱,父母亲情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元素,例如,性格会变得孤僻,情感脆弱,自暴自弃,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不想上学,网吧、游戏厅等成为他们宣泄心情,寻找乐趣的地方。而且这些孩子往往性格固执,当长辈和教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他们又往往反抗激烈,甚至用出走、自杀等方式回应。因此,他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学校、影响社会。

3.性格柔弱内向、孤僻自闭,存在自卑心理障碍。因为父母在外打工,没有足够的时间留在孩子的身边,所以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其中,心理问题是值得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由于亲情的缺失,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都很孤僻、偏激,缺乏足够的与人交流的能力,严重影响了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研究证明:留守儿童的性格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的发展方向。一是由于缺乏父母的关注保护而变得敏感、懦弱;另一个方面是缺少父母的管教和约束而变得任性、为所欲为,脾气暴躁。当这些儿童遇到事情后,有的内心充满恐惧,有的靠自己“武力”解决。

二、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采取的对策

1.家庭方面,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还承担着监护人的责任。因此,父母应该尽量避免同时外出打工,错开打工,留下一位在家看护孩子。如果,必须同时外出,最好安排孩子在打工的城市生活、上学。不能只是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满足,父母特别要关注孩子心理的变化和发展,要积极配合学校等相关部门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安全感。在节假日的时候,父母要多和孩子团聚,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要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不能只是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满足。父母特别要关注孩子心理的变化和发展,要积极配合学校等相关部门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安全感。在节假日的时候,父母要多和孩子团聚,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要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2.学校、班主任应了解、关心每一位留守儿童。对学校来说,要为留守儿童建立完整的档案。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详细地记录学生的相关情况,例如学生的姓名、住址、家长姓名,家长联系方式以及工作所在地,监护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并且定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为了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班主任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情况。为了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的不断升华,学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

3.合社会力量。所以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其中,心理问题是值得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由于亲情的缺失,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都很孤僻、偏激,缺乏足够的与人交流的能力,严重影响了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研究证明:留守儿童的性格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的发展方向。一是由于缺乏父母的关注保护而变得敏感、懦弱;另一个方面是缺少父母的管教和约束而变得任性、为所欲为,脾气暴躁。当这些儿童遇到事情后,有的内心充满恐惧,有的靠自己“武力”解决。

春风化雨,大爱无声,让全社会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生活环境,像知时节的春雨,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学生生命的航程,驱除蒙昧,收获希望,使他们的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9.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篇九

在中国现在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但他们去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的都市打工。这些本应该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这个群体非常需要我们大家以及社会的关注和关怀。

一、第一次接触留守儿童:

本次社会实践是我的第一次社会实践。在我高中的学习生活和其他的生活时间中我都看到许许多多的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和对于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报道,就感觉这个群体是多么的可怜、无助、孤独......当时就感觉我们是幸运的,是幸福的,当时就想有机会真的要去帮助这些特殊的群体和可怜的孩子们。所以在我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我就选择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调查研究”作为我本次社会实践的课题。希望自己能给那些留守儿童有些帮助,那怕是微薄之力。因为我也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在我们哪里也有一些留守儿童,但是之前也没有接触过,长期在外读书的原因自己对家乡的偏远山区也不太熟悉。所以我把实践的单位定在了我们乡的村委会。跟村主任联系好后我就开始了在村委会的实践过程,就感觉自己像是在其中工作一样按时上下班,会有一定的工作!由于接近了过年政府有大量的物资和资金下发给乡村贫困家庭和留守儿童,正好我就和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一起去有留守儿童的地区下发物资。在出发的前一晚村主任就和我讲明早去的地方会很贫穷、很艰苦让我准备好自己的食物和饮用水,听到他这么说我表露出了不相信的表情,他接着说一定要准备,不然会饿肚子的!第二天我终于踏上了接触留守儿童的道路,我也感到心情有点紧张,毕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群体!在途中由于路途的遥远我渐渐的睡着了,醒来时车窗外风景变化真的很大没有了高大的树木、绿色的田野、清澈的河流。全部都是荒凉的山坡,没有植被的田野,感觉这个地方是没有人烟的地方!车没开多久就停了,我也跟着他们一起下车,心想这里应该是目的地了,一看时间已是下午的两点啦!路途还是远的嘛!由于村民们知道我们要来分发物资所以远方有许多的人群等着我们,一眼望上去看到的那些村民大部分是小孩和老人,没有几个年轻力壮的!细细看去才发现小孩背着小孩、小孩搀扶着老人,全部都用渴望和无助的眼神望着你,再加上环境的不可思议。当时自己的心也渐渐的凉了,泪水也渐渐湿了眼眶,无助的呆立在那里!主任看到我站在那里不动就叫我快过去帮忙下东西,把那些物资全部平均的分发给每一户家庭。那些小孩看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物资拿着就跑回家了,没有一句“谢谢”当时也没怎么在意,只是感觉他们真的非常需要这些东西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可以过个好年。发完东西后主任他们就去了村里的一家人去吃中午饭,当然也是吃自己带来的东西。我就没和他们在一起出自己出去到村里面走了走,我就觉得真的要好好的了解了解这个地方,因为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我走到村落的中间,看到的田地是没有农作物的荒地,到处都是杂草,有也只是一些生长不好的几颗小蔬菜。我就在想他们以什么生活?怎样生活!路边也坐着几个休息闲聊的老人我就过去和他们一起聊聊。听他们讲我才知道他们村田地都是黄土,不是优质得到土地,种植农作物也没有什么好的收成。再加上乡村的偏远和荒凉,没有什么收入来源,所以年轻人就大部分出去外面的城市和好的乡村打工,为家里找些生活的费用和去外面生活,离开自己的家乡。所以家乡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种田的人也没有,村庄的现状就是这是造成的,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就抱着能过一天的是一天的生活着。他们还说在家里照顾老人、生火做饭的都是小孩,三四岁的孩子就不但失去了童年的乐趣,而且还增加了无数的负但和不必要的痛苦。

随后我随便去了村里的一家人,他家只有三个人在家两岁的弟弟,七十六岁的爷爷,和五岁的自己。一个衣服破烂,脸上失去光泽,皮肤干裂,全身脏兮兮正在生火做饭的女孩告诉我,他们家其他的三个人:爸爸、妈妈、舅舅早在两年前就出去打工,两年没有回家了,都是通过回家乡的人寄回来钱和生活用品,两年都没有见过面了。我问他们想不想父母,他们顿时流下了眼泪,并且很可怜的说太想了,希望父母早点回家陪陪他们,他们真的对无助的生活坚持不下来了。我也特别的感动,希望这些小孩的父母早点回来陪陪自己的孩子,他们真的太需要你们的爱了。我安慰他们后,看了看他们的中午饭,我看到时惊呆了,就只是可怜的几颗白菜和两三个土豆,其他的就只剩水了。我们他们你们每天的食物就是这些?为什么不吃我们发给你们的那些食物啊?她对我说:“他们吃这些早就习惯了,没事了。你们发的那些食物要留在过年的时候吃,不然过年就只能吃这些了。”说完并指向了正在沸腾的锅里。我知道我们这次给他们的帮助只是暂时,微不足道,更多的留守儿童是无法感受到的,这的希望他们过上和我们一样的生活,有一样的接受教育的机会,穿一样的衣服......太多太多的东西他们是不会得到的无法体会得到的,不幸的命运造就了他们如今的生活,我觉得自己才是最幸福、最幸运的,自己也希望能给他们一点帮助。

10.大冶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篇十

留守儿童,这是一个醒目的社会话题。作为一个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在农村里发生的事情总会引起我的关注。近一个星期我自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和生活状况做了一个简单的实践调查,对现在村里留守儿童的情况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新农村建设计划的不断推行。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关注。但是城乡收入的差距却在各种政策出台之后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不满足自己现有的生活水平,尤其是一些有孩子的父母,为了改善、提升现有的家庭经济状况,给自己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于是,农村的许多家庭,就出现了父亲外出务工,留下自己的孩子和照顾孩子的母亲;更为甚者是父母双方双双外出务工,留下自己的孩子,将孩子放在孩子祖父母哪里照顾或者是亲戚那里亦或者放在临时监护人哪里照顾。就这样,一大群缺乏家庭温馨的儿童便逐渐的进入我们的视野之中。渐渐的,他们身上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引起的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一个让他们不想接受的名字——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在农村变得越来越多。但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却没有随着他们人数的增加而有所改善。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他们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都出现了诸多

问题。

中国有句老话“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但是,真多留守儿童而言。父母一方或双方进城务工,导致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最本质的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有时候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是因为彼此天各一方,对留守在家子女的教育也无能为了,时间久了,便陷入有心无力的地步。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的父母连与子女最基本的联络、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有的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长年累月没有联系。或者一年回家探亲一次,或者数年不回家,也不知道家里的境况。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导致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逐渐被祖父母或是亲戚或者是父母离开时指定的临时监护人取代。在祖父母监管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祖辈都是文盲,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只能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长此以往的这样,就会出现一个极端现象: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即使是父母回到家中,这种情况也是经常发生的,外出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在家的子女照顾不周,内心都会有愧疚之心,为了弥补自己无法在家照顾孩子的错误,补偿自己的孩子,他们会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需要,因此,一些留守儿童就变得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将自己的孩子委托给亲戚或者一些别的人监护,则会出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态度更多的是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是留守儿童

太调皮,他们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担心管教太多会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就这样,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缺乏起码的父爱母爱,而在家监护孩子的人无法起到父母的作用。着导致了留守儿童中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在我的调查中,留守儿童有两种极端情况:一部分留守儿童,他们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甚至他们的一些行为让人不可理喻,在家里从来不听从管教,经常流连于玩吧、游戏厅等一些风气不好的场所;而另一部分留守儿童,他们很体贴父母在外工作的辛苦,懂得自立自强,在平时主动承担家务,有很强的自律性,是邻居眼中的好孩子。

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情况也难以令人满意。在中国这个应试教育的大政策下。以分数论成败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尤其在一些农村学校,用分数评价学生的优劣,以分数评定教师水平高低的情况无法根除。这样就使得一些留守儿童被认定为是无法教育的差生。而这些长期留守的儿童紧紧是因为长期见不到父母,产生了强烈的思亲情绪,这导致了他们上课思想停滞,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这本不是他们的错,可是,由于老师的错误评价,他们被彻底的打上了劣等生的标签。于是,他们翘课、逃学,甚至学习他们的父母,休学外吃打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是他们父母最不想看到的结果。也有一些留守儿童,很珍惜自己学习的机会,他们知道自己的学费是父母在外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他们真正做到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们用自己的怒力,证明自己是可以做到别人可以做的事情。他们在老师的眼中是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受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欢迎,更是一部分学生的榜样。

相比较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的令人堪忧,他们的家庭生活状况一般与同龄人家庭的生活相差无几,有些地方甚至远超同龄人。他们有自己的特有的生活。祖辈一般都会宠着他们,尽力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而且,没有不疼爱自己孙子孙女的祖辈。而且,在父母回家的时候,他们的各种物质需求是不会被拒绝的。所以,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不需要我们过多的担忧。离开了父母,他们的生活水平依旧可以保持在父母离开之前。只是,生活让他们过早的明白自立。明白了生活的各种艰辛苦楚。

关于留守儿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他们的各种生活。因为自己的时间和能力有限,我的调查也仅仅局限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家庭。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需要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共同出力深挖解决。也许,我们的政府可以制定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也许,当地的学校真的能够贯彻国家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防治,让留守儿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正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也许,我们的社会会出现更多的爱心人士关心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留守儿童的出现不是我们可以阻止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留守儿童出现后如何正确、高效的解决留守儿童所带来的各种

11.大冶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环境因素;留守儿童;性教育;西安

一、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过程的逐步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输入,在农村大部落后和缺失直接监护人陪伴成长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成为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其生活质量、心理发展、教育水平等问题都已经或正在得到普遍关心和解决,但是另一些方面如性教育问题,受到知识欠缺、思想保守等因素制约,至今还没有能够得到特别广泛的重视和恰当的解决。

性教育对每个孩子的成长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影响人发展的始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教育更关乎整个农村的稳定、下一代的成长与未来农村人口素质的问题。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性别角色发展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现实判断产物,是社会文化和个体认知学习的结果。性教育必须讲授系统的性心理知识、性道德知识,发展其正确的性观念,进而培养儿童独立的性生活能力。观察当代的中国农村,在这一点上所做的努力还显然不够。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处于性教育缺失且失正的尴尬境况,也时刻面临性侵犯的威胁。

经全国妇联发布的数据表明,截止2013年,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加约242万。加之正在统计中的3600多万的流动未成年人,我国留守儿童人数基本能达到一个亿左右,比英国一个国家的人口总数还多。这昭示着我国当前在推进人口管理、儿童教育、农村发展等方面的困难,也说明了关注留守儿童群体性教育这一命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本研究中将农村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或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现有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人数为2200万。将性教育定义为关于人类的生殖、生活、生理需要、交媾以及其他方面性行为的教育。本项目以留守儿童为研究主体,主要涉及性别意识、生理变化、恋爱观念、自我保护和性交传染疾病的预防及避孕等知识。将环境因素定义为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本项目中指农村留守儿童居住地的经济发展、人口比例、社会治安、医疗与教学条件等。

目前,媒体的追踪报道和学者的分析研究正逐步探索着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问题的解决,但其中多数依然呈现为对单一事件的事实性报道,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对个案的干预教育分析,或者是只分析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学校性教育、家庭性教育等中的某一个单一方面。本研究将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村各方面客观环境因素相结合,试图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个人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在二者之间寻找联系,揭示各项社会环境因素对留守儿童性教育的影响,也提供为日后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借鉴、数据分析和事实证据。

二、现状分析

本项目使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个人采访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调研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环境和性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以西安市为例,抽调长安区郭杜镇郭杜小学和香积寺小学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涉及个人基本资料、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学校课程、性别意识、自我保护与自我防护意识、生理变化和恋爱观念七个方面。参与本次问卷调查且问卷结果有效计入统计的样本共计289例,其中留守儿童17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1%;留守儿童中男生有9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4%,平均年龄10.5岁;女生81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5%,平均年龄11.5岁,同年龄段留守男生略多于女生。

有效问卷中关于家庭环境因素的调查结果为:非独生子女占比61%,这意味着监护人的精力将分散到多个孩子身上,每个孩子得到父母关爱的细致度不如独生子女家庭,尤其是非留守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程度为初中和高中的家长占比分别为38%和37%,为留守儿童家长主要接受教育程度,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家长仅占10%,留守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低,对孩子在学业、心理上的辅导有一定困难。对于留守儿童家长的职业,19%为农民,36%为工人,工作辛苦,收入不甚稳定。父亲平均年龄39.5岁,母亲平均年龄37岁。其中2名学生家庭遭遇经济变故,4名学生遭遇过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去世。每月零花钱为零的留守儿童占比24%,每月零花钱在0-50元之间的占比5 5%,50-200元間的占比15%。留守儿童的日常零用开支属于较为适中的范围,但和城里孩子完全不能相比。在家里,56%的留守儿童可以独立睡觉,这对其独立性培养和性心理的自我成熟有一定好处。

有效问卷中关于学校课程设置因素的调查结果为:72%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了生理卫生课程,23%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开设生理卫生课程,还有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选择学校一周上一次课的学生占比27%,选择一学期上一次的有19%,选择基本不上的有40%。这说明学校在对学生性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并不规范,性教育工作的开展不够系统。没有专门的教师,没有固定的课程,在班会或其他场合偶尔提及或每学期初的思想安全教育无法说服学生学校在生理卫生性教育上的努力。29%的学生表示对此门课程感兴趣,38%的学生表示对此门课程不感兴趣,33%的学生表示对此门课程一般感兴趣。对认为开设了此门课程的学生,56%的学生认为自己听得懂,54%的学生认为自己听不懂。73%的学生表示很喜欢自己的老师并与他们相处融洽,66%的学生愿意像老师请教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44%的学生认为这涉及个人隐私不方便像老师请教。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上保有对性知识的好奇,但是在获取途径和教师讲解方式上都还有待改善。

nlc202309091128

有效问卷中关于性别意识的调查结果为:49%的学生知道男生和女生的生理区别,36%的学生知道一点,还有15%的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58%的学生倾向于和男生玩耍,37%的学生倾向于和女生玩耍。

有效问卷中关于自我保护与自我防范意识的调查结果为:8%的学生总是独自走夜路,24%的学生经常独自走夜路。47%的学生不知道应该特别保护的身体部位。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不知道哪里需要特别保护也不知道怎么保护。

有效问卷中关于生理变化的调查结果为:女生初潮的平均年龄为10.6岁。在已经有过初潮的女生中,62%的女生表示初潮时自己感到害怕,31%的女生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害怕,仅7%的女生不感到害怕。49%的留守女童对经历初潮感到不好意思。49%的留守女童的家长在孩子初潮时未在陪伴在孩子身边。对于有關初潮的知识,69%的家长只是随便讲讲,1 5%的家长给孩子书本或网络资料让其自己看。对生殖器官的清洁,18%的留守女童不是很清楚,25%的留守女童很不清楚,57%的留守女童清楚。农村留守儿童中,男童出现首次遗精的平均年龄为11.2岁。在已出现过遗精的留守男童中,24%的留守男童对遗精感到特别害羞,27%感到有一些害羞。6 5%的家长未对留守男童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在有过讲解的家长中,31%的家长随意解说,25%的家长给书或网络资料让孩子看,46%的家长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讲解。对于留守儿童,无论男生女生,在经历生理变化时多少伴随着心理变化,但他们的家长未对这些变化做出正确及时的反应,同时在农村,家长对男孩的重视程度高于女生,在性教育上也是如此。在参与问卷调查并已经经历过明显第二性征变化的留守儿童中,包括男生和女生,14%的留守儿童曾因自身生理变化而感到很自卑,46%的人曾为此有一些自卑。33%的留守儿童能坦然接受自己的身体变化,25%的留守儿童不能接受,42%的留守儿童基本可以接受。63%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拥有一个美好的身体,29%的留守儿童则不认为自己拥有美好的身体。64%的留守儿童有健康的性心理,7%的留守儿童不认为自己性心理健康。大部分留守儿童在经历身体和心理双重变化后可以逐渐自我调整,但依然有少部分留守儿童不能正视和悦纳自我生理变化。

有效问卷中关于恋爱观的调查结果为:28%的留守儿童有自己喜欢的男/女生,33%的人认为在现阶段有喜欢的人是不正常的事,38%的人则认为这很正常。11%的人选择将这些事和家人分享,3 5%和同学分享,53%谁也不告诉,没有人选择与老师分享。26%的学生很清楚自己所需恋人的标准,7%不清楚,67%表示没考虑过。43%的学生能意识到现实中的恋情与言情剧间的差别,31%能意识到一些,3%认为二者之间完全没有区别。现阶段留守儿童的恋爱观正处于启蒙时期,他们对异性仍然有好奇有纯洁美好的关系,但相对来说思想较为幼稚。多数留守儿童因为生活环境和习惯带来的孤独特征也依然在这个问题上有所承袭,多数留守儿童不愿将自己的想法与人分享。而在所有非留守儿童中,对分享对象,没有任何一个学生选择老师,这之间的师生关系不仅值得探讨也让人担忧。

三、环境因素对性教育现状的影响

调研两所小学所在长安区,截止2011年,全区常住人口108.33万人,0-14岁的人口为14.64万人,占13.51%,15-64岁的人口为86.16万人,占79.53%,6 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54万人,占6.96%。全区男女性别比为102.2。全区人口中,每10万人中受教育程度为大学的有20360人,高中为13084人,初中为43496人,小学为156 54人,文盲率1.50%。2010年末,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7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9.24亿元。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3331元。截止2014年,区内区属医院25家,民营医院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诊所85家。截至2011年,幼儿园12所,小学23所,初中17所,高中10所。根据对调研结果分析,全区整体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家庭收入、学校教育质量和医疗水平,因而对留守儿童性教育发展起着间接的推动作用。在对教师和家长的采访中,63%的教师对学生性教育发展持开放态度,而家长因受受教育程度、传统观念影响在儿童性教育问题显得更为保守,其中,75%的受访者都认为全区发展能带动留守儿童的发展,对性教育发展也是同理。在其他环境因素中,学校教学质量和家庭经济条件分列对留守儿童性教育问题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本次调研中所选取两所小学均位于长安区,其中郭杜街道中心学校有校级领导3名,专职教师19名,教学班19个,学生1052名。学校环境优美,拥有“一部二十一室”和多媒体设备六套。郭杜香积寺小学注册于1997年,以“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为育人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总问题体来说,根据调研小组实地走访和亲身体验,香积寺小学在硬件设施和教学管理上略次于郭杜小学。而后来的调研数据也显示,郭杜小学学生对待性教育问题更为正视、严谨和认真。在问卷中,我们根据家庭居住地、孩子每月零花钱数、父母吵架次数、亲子沟通次数等来衡量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氛围良好度,通过excel列表分析,我们发现,留守家庭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氛围良好度和留守儿童所受性教育的程度,但三者之间不成正比,其中,家庭氛围对留守儿童所受性教育状况影响更大。

结语: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环境因素可以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状况,其中区域发展水平、政府政策、医疗卫生条件等起间接作用,教育质量和家庭环境起直接作用。但因为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校园氛围便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性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和最重要因素。在小学阶段伴随部分生理变化,留守儿童的性意识已经开始萌芽,但依然缺少正确的引导。学校方面,多数也没有可供借鉴的先进经验和专业人员。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大冶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大冶市第二实验中学班主任工作室成员的权利与义务08-09

上一篇:美术素描课程教学计划下一篇:融资经理岗位责任书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