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历史线性思维训练

2024-08-16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历史线性思维训练(通用6篇)

1.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历史线性思维训练 篇一

历史线性思维训练四

(政治格局:两极格局—多极化—中国外交)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二战后初期,处于巅峰状态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世界格局将取决于我们”。杜鲁门上述言论充分反映了

()A.美国要求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居霸主地位 B.二战使美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军事大国 C.随着实力增强美国的对外军事扩张野心日益膨胀 D.美国想凭借实力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新地位

2.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3.美越两国闪电联手,更验证了美国欲在中国周边构筑“C形包围圈”是真实的,而非耸人听闻,有媒体对此形象地称“亚洲版北约”正在形成。对其具体解读正确的是()A.美越两国闪电联手:继承了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美越结盟关系 B.“美国在中国周边”:在上个世纪50年代先后发动对朝鲜和越南的战争 C.“C形包围圈”:此处“C”是英文“China”开头字母的代指 D.“北约”: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

4.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 B.说明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的支持 C.表明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5.有学者说:“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C.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B.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

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

B.两极对峙变成了多极化趋势加强,出现“一超多强”的格局 C.美国日益受欧、中、日、俄等力量的制约 D.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地区

7.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依据有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冷战 两极瓦解 一超多强 不结盟运动 B.苏联解体 一超多强 北约东扩 亚太经合C.欧洲联盟 一超多强 北约东扩 亚太经合 D.欧洲联盟 两极瓦解 华约解散 亚太经合

8.《后美国时代》一书认为:“„„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群雄竞起”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权力真空 B.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扩张 C.美国失去对全球事务主导作用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9. 1971年,一份美国文件记载:在很机密的基础上,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我们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逐步造成一种形势,使我们既能保持对台湾的义务,而又不致遭到接纳赤色中国的人的抨击。材料表明

()A.美国企图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 B.美国企图继续阻止中国加入联合国 C.美国认识到第二世界国家已经控制了联合国 D.美国继续准备武装干涉中国并继续控制台湾

10.邓小平在谈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提出:“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在这一精神指导下的外交活动是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推行“一边倒”政策 D.“一国两制”政策

11. 1972年的《中美联合公报》确认“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这表明

B.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中美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扩张

()A.中美结盟以遏制日本重新崛起

()

()

()

D.中国成为与美国对等的大国

12.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

外交大事记

1981年底,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

1986年,中国政府派人前往中东实地考察了“停战监督组织”。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

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丙: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丁:中国外交的重要目的是为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A.甲、丙、丁

B.乙、丙

C.甲、乙、丁

D.丙、丁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勿忘国耻,面向未来,是把握中日关系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285~286页

材料二

图一 日军占领沈阳城 图二 日军占据北平

图三 材料三 2011年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研究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是指近代中国发生的什么战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社会对这场战争失败的主要反应。(6分)(2)据材料二,图

一、图

二、图三分别对应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这场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有什么历史地位?(9分)

(3)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多少周年?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民众对日本印象不好的主要因素。(5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冷战风云》

材料二 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多极合作时代”这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充满怀疑。……我认为“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材料三 中国多次宣布永远不称霸,这不仅仅是外交辞令。中国设立远洋基地的出发点,只有维护商业利益和国际和平的考虑。中国不与任何国家进行全球军事对抗,也无意争夺势力范围,拓展战略边疆。中国外交和宣传部门应该以“中国贡献论”,反击“中国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以此化解外部的担心。材料四

2008年12月27日~29日,以色列战机连续三

天对加沙地带发动攻击。各主要国家均对当前加沙局势表示关切,呼吁有关方面立即停火。联合国安理会呼吁立刻结束加沙的暴力局势,并敦促冲突双方解决加沙的严重人道和经济需求问题。中方反对用武力解决争端,呼吁有关方面保持最大克制,通过对话解 决分歧。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表现。(6分)(2)据材料二,“多极合作时代”的提出反映了当今世界哪一发展趋势?“多极”应包括哪些力量或力量中心?(4分)(3)材料三体现了中国哪一外交政策基本方针?目前“中国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盛行的原因是什么?(6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多极合作时代”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目前是否具备?为什么?(4分)答案

1.D 2.B 3.D 4.D 5.B 6.C 7.C 8.D 9.A 10.A 11.C 12.D 13.(1)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反应: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康有为等人发起“公车上书”,维新思潮演变为政治运动;光绪帝支持维新变法以图挽救民族危机;各地民众的反侵略斗争更加激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举起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对应事件: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历史地位: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了中国抗战和中华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并从此确立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3)40周年。

主要因素:①历史问题,74.2%的普通公众认识到日本曾经侵略中国,86.1%的师生认为日本未正视侵华历史;②钓鱼岛问题,39.4%的普通公众与53.9%的师生选择了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态度强硬;③日本追随美国干涉台湾问题,31.9%的普通公众与56.3%的师生选择了此项;④福岛核危机,40.9%的普通公众选择了日本对福岛核危机处理不当。14.(1)欧洲冷战:北约与华约对抗;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对峙;西德与东德分立;杜鲁门主义与苏联争霸策略(或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亚洲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2)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多极: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第三世界国家。(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原因:冷战思维;意识形态冲突;国家利益冲突(领土争端、资源争夺)。

(4)答案一:具备。理由:世界主要国家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以合作、谈判、协商为主。

答案二:不具备。理由:美国极力构建单极世界;有些国家以战争解决一些地区矛盾。

2.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历史线性思维训练 篇二

1、观察这三幅图片:

回答:(1)以上三种报刊反映了哪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进步思想?

(2)分析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进步思想的本质共同点是什么?并分析它们的主要不同点又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试对这三种进步思想进行评价。

【答案】(1)《时务报》——戊戌变法期间的维新思想。《民报》——辛亥革命前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2)共同点:都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反对中国的封建主义。

不同点:①维新思想是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用进化论的观点,批判封建主义,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是以西方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推翻满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③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运用西方“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对封建正统的儒家学说进行批判,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肯定西方文明。

(3)评价:三种思想主张在当时都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都是爱国和进步的;但三者都脱离广大人民群众,都不能从根本上给中国革命指出正确的道路。(若答出“维新立宪思想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不适合中国国情;革命共和思想无明确、彻底的反帝主张,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合实际的幻想;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弱点”也可以。)

2、当前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英国政府提出一系列救市法案,假如这些法案在下院不能通过,布朗首相可以()①强迫投反对票的议员退出议会 ②率全体内阁成员辞职

③呈请女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 ④呈请女王做出最终裁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代议制中议会下院与内阁的关系,即一个惯例: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向议会谢罪,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

3、法国资产阶级在对封建制度的改造中, 基本上实现资产阶级争取经济自由、政治平等的革命目标的标志是()

A.制宪会议颁布的八月法令与《人权宣言》

B.国民公会处死路易十六, 建立共和国

C.雅各宾派废除一切封建权利,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D.拿破仑制定《民法典》与其他法典

近代社会到来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法治取代人治。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 资产阶级往往通过法律文件来确保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据此回答6—9题。【答案】A 【解析】巴黎人民首次武装起义后成立的制宪会议, 实际上成为法国的最高行政与立法机关, 其颁布的八月法令废除封建制度, 发布的《人权宣言》揭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 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基本实现资产阶级争取经济自由、政治平等的革命目标, 所以准确选项为A项。

4、马克思指出:“工人要分别机器与机器之资本主义的使用,从而不以物质生产资料自身而以物质生产资料之社会的剥削形态为攻击目标,是还要有相当时日和经验的。”这主要是针对()

A.“光荣革命”

C.卢德运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卢德运动期间,工人以捣毁机器为主要斗争目标,说明他们没有“分别机器与机器之资本主义的使用”.5、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D.巴黎公社

B.工业革命

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答案】A 试题分析:捕捉关键信息:革命和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秩序等等,联系对辛亥革命评价及民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军阀割据,文化复古,社会动荡等现象,可判断A的说法符合题干材料的言外之意。C,D歪曲了史实,C无法体现。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只是在政治上发生一些变化:推翻了帝制。但是新政权建立后,社会状况却还是那样,说明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人民还对此不了解,旧的思想、传统礼教等相关的封建的东西还存在。

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君主立宪”的准确含义是()A.宪法由君主主持制定

C.以宪法制约君主权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限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起来。

7、在欧洲,对人和神的关系上,曾有哲学家这样说:“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躯体,穿戴也和人一样……每一种动物都会把神的模样描绘得和自己一样。”这表明这些哲学家()A.否定神的存在B.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 C.宣扬唯物主义思想

D.主张将神人性化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就可以看出,哲学家是主张将神人性化的。

8、斯宾诺莎认为,“神学不一定要听理智的使唤,理智也不一定要听神学的使唤,二者各有其领域……”。其“理智”符合了()A.专制国王的要求

B.本国教会的要求 C.资产阶级的要求

D.封建领主的要求 【答案】C 【解析】斯宾诺莎的民主思想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君主按宪法选举产生 D.议会由君主负责召开

9、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写到:“对我来说,当我考虑到这场革命摧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和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有朝一日使我们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们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其主要阐述的是()

A.民主和专制的矛盾

B.自由和专制的冲突

C.民主和自由的矛盾

D.革命和民主的冲突 【答案】C 【解析】托克维尔对自由充满无限热爱,但他认为,民主并不意味着即能获得自由,有可能沦为“民主的专制”。

10、“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孙中山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回答他()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答案】 D 【解析】1923年前后,一再失败的孙中山找不到前行的方向,陷入迷茫之中。正是通过和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接触,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实现了国共合作,促进国民大革命的发展。11、1864年9月,英、法等国工人代表在伦敦圣马丁堂集会的最初目的是()A.声援波兰人民起义 B.成立国际工人组织 C.推动英国选举改革 D.支持爱尔兰人民斗争 【答案】A 【解析】第一国际是英、法等国工人代表在伦敦圣马丁堂集会的结果,但最初只是为了声援波兰人民起义。推动英国选举改革、支持爱尔兰人民斗争都是第一国际成立后的活动,而非成立目的。排除B、C、D三项,故选A。

12、以下事件能说明教皇已摆脱世俗君主的控制, 并具备与之相抗衡能力的是()

A.丕平篡位

【答案】C

B.教皇国建立

C.卡诺莎觐见

D.“阿维尼翁之囚”

13、儒家思想在“西学东渐”中历经沉浮,康有为“尊孔”,陈独秀“排孔”,二者的共同目的是()

A.借“尊孔”或者“排孔”的舆论力量来发动民众

B.否定守旧势力的理论基础

C.借此否定守旧思想,以推动社会变革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

D.为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并借此掀起思想启蒙运动 【答案】C 【解析】“尊孔”或者“排孔”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各自主张服务。A项对二者来说都不正确,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忽视民众力量是二者的共同局限性。B、D两项是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的作用。故答案为C。

14、据台湾《联合报》(2004年11月13日)报道,有83%的台湾民众认为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国父”,这主要是基于孙中山()

A.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 B.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C.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D.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词是“国父”。故答案为B。

15、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是法国人民纪念美国独立100周年赠给美国人民的礼物, 她头戴王冠,右手高擎火炬,左手紧执一本文献, 脚上散落着已断落的锁链, 象征美国人民打破殖民枷锁与对自由的追求。她左手所执的文献应是()

A《人权宣言》 B《独立宣言》 C.《1787年宪法》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答案】B 【解析】略

16、维新变法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思想,共同的特征有①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②是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③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④彻底抨击封建主义正统思想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不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革命派在宣传革命思想时,也没有从正面抨击封建主义正统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并且动摇了封建主义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故答案为C。

17、以下有关《独立宣言》的评述准确的是()

①它宣告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②它继承与发展法国《人权宣言》的原则

③《独立宣言》主张平等的天赋人权的思想并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④美国《独立宣言》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民主共与的原则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答案】C

18、遵义会议后,红军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选择了一条自然条件艰苦的北上之路.这条路主要经过的省份是: A.四川西部 B.西藏东部 C.甘肃南部 D.青海西部 【答案】A

19、《××革命史》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材料中的“××”应该是()A.法国

B.英国 C.意大利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为时间“1776年”“1787年”,结合各国革命史可知,美国于“1776年”颁布了《独立宣言》反对英国的殖民政府,此时的革命者为“被统治者”,而到1787年这些“革命者”已经变为“统治者”,且颁布了1787年宪法,综合以上信息可知,D项正确。20、下列对巴黎公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与普法战争有关

()。

D.美国

B.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无产阶级在军事上犯了错误 C.巴黎公社的各项措施显示出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D.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答案】B 【解析】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国资本主义还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无产阶级还没有发展到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程度,故答案为B项。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材料二 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任何政党的政策如果不顾及到这些阶级的利益,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不得其所,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没有说话的权利,要想把国事弄好是不可能的……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1941年11月6日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如何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建设:在政权建设方面,实行“三三制”,共产党员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答出“三三制”即可)原因:日本侵略、大敌当前,必须团结各阶层阶级人士共同抗日;中国社会中间阶级力量强大,且有参政要求;国事是公事,无法为一党一派包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结合所给材料,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两则材料均涉及到民主政治建设,在抗战关键时刻,调动各阶层各阶级力量,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有其必要性。从材料看具体涉及到政权建设——实行“三三制”,加强与党外人士的民主合作;原因分析要从时代背景、阶级力量等方面归纳概括。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

(1)结合美国建国初期的史实,说明材料中的“建筑物”是指什么?“结构上的基本错误”又是指什么?

(2)美国是如何纠正“结构上的基本错误”的?在政治上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1)“建筑物”:邦联体制。“结构上的基本错误”:当时美国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全国性政府。

(2)纠正措施: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意义:维护了美国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调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第(1)题,文献的出处是回答问题的突破口。由“建筑物”和“结构上的基本错误”自然联想到美国建立之初,实行的松散邦联体制。第(2)题是考查美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联系到1787年宪法,它确立了联邦制政体。

23、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862年1月太平天国答英国海军照会: 照会敬悉意, 不胜诧异。须知贵国敬奉耶稣, 我天朝崇奉上帝。贵我两国既以崇拜耶稣为宗教之本源, 自当世代交好, 犹如一家。……自当各守天数, 权衡双方之缓急, 而不可损人以利己。

—一伶俐《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材料二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若夫革命主义, 为吾侪所倡言, 万国所同喻, 前次虽屡起屡踬, 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 义旗飙发, 诸友邦之抱平与之望, 持中立之态, 而报纸及舆论, 尤每表其同情。

——《孙中山选集》上卷

材料三 吾国现势, 非致力对外之时, 故宜维持列国对我素持之主义, 使之相承不变, 而得专心一意于内政之整理。

——《宋教仁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太平天国对外愿望的思想根源是什么?(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相信列强“中立”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3)材料一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共同点是什么?没有看到什么实质问题?(4)材料三宋教仁主张的对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1)宗教信仰一致。(2)认为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列强不会干涉。(3)两者都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没有看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4)维持列强在华现状, 承认列强在华取得的特权。

【解析】(1)问抓住材料“贵我两国……为宗教之本源”一句理解回答。

(2)问抓住“吾侪所倡言, 万国所同喻”一句理解回答。(3)问的共同点应从对帝国主义态度方面回答。实质问题是指帝国主义的本质问题。(4)问的实质以“维持”“相承”字眼概括出承认列强在华特权。

24、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答案】(1)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25、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寻求救国之路,进行着民主革命的伟大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建议:“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采纳)日本„„,十年而霸图定矣。”但维新变法仅历时103天就失败了。(1)康有为为何主张“近采日本”?

材料二

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但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他后来说:“政治上、社

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2)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请你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材料三

毛泽东说:“为什么我们要上井冈山呢?„„我们要实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就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可是这旗帜不许我们在城内插,我们就只好到山顶上去插,永不放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4)对以上三则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你能得出什么历史结论?

【答案】(1)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包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群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4)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现代先进中国人的救国之路。康有为之所以主张“近采日本”,是因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包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群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毛泽东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对以上三则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26、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是一部追梦三部曲,救国之梦一建国之梦—强国之梦。是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三位伟人引领了中国100多年的革命与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救国之梦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中国人民在抗争,仁人志士在求索。黑暗中,产生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是孙中山。

(1)孙中山的“救国之梦”指导思想是什么?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

建国之梦

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2)结合材料指出毛泽东为实现“建国之梦”探索出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是什么?该道路

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强国之梦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3)邓小平理论是在哪次会议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能够体现邓小平创新思想的做法有哪些?

【答案】(1)三民主义;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中共十五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一 国两制”构想等。

3.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历史线性思维训练 篇三

10月9日-13日,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校内教学视导第四组三名成员魏春杰、杨子峰、宋俊好对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学进行视导,现在我代表第四视导组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视导组共听课13节次,听高三历史备课组集体汇报一次,参与备课组组内教学研讨一次,查看教案4本,查看学生资料、作业、纠错本、试卷完成情况4个班次,询问学生若干,并分别与李玮贤、崔廷良、张春、段乔4位历史老师就第一轮复习方法进行沟通交流。2018届高三历史组共有4位历史老师,担任7个文科教学班历史教学任务,其中一个重点班,6个普通班。从视导过程看,4位历史老师专业素养、责任心都比较高,都积极备课,积极辅导学生,认真施教。

二、主要亮点

1、感人的历史课

张春老师的历史课让人感动,让人欣慰。我听的是周一上午第三节课,没有提前打招呼。课堂上我感觉她几乎认识全班同学,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她能准确解读历史考纲要点,深入分析事件背景,科学、自然地使用资料和教材上的图、表等资源。课堂上我发现全班同学都听她的,她一问问题,全体同学争相回答。这样的激情历史课很难得,学生积极性能调动这样,历史课堂效 果能不好吗。从张春老师的教学笔记、听学生背书和检查作业的态度,我深深感觉到张春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充满爱心。

2、复习备考超前谋划,思路正确较好体现新课改要求。

高三历史备课组制定有详细的复习备考方案,明确一轮复习的时间、思路、任务和方法,并制定详细的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巩固、学法指导等落实计划。突出特点如下:①利用通史版教材复习思路,解决政治、经济、文化三本教材板块知识衔接缺失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知识总体框架体系。②将选修课内容分别放在通史复习过程中,有利于学生详细掌握考纲要点,节约时间,也符合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的选修课融入必修一、二、三考试的要求。③加强题目训练,精讲精练结合。

三、存在问题

1、教师包办太多,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太少,甚至没有。有的老师害怕互动会影响教学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实际不是,一定要精讲精练,有的问题学生一看就懂就是不需要讲,一定要善于统计、总结学生最需要老师讲的内容,进行精讲。

2、没有学科培优计划。如何培养文科尖子生?是我们文科教师的一个困惑。重点班一定要有详细的各科培优推优计划,普通班也不能因为大部分学生基础差而放弃培优推优。

3、纠错本没有充分利用。纠错本是衡水中学、石家庄一中、二中等名校的成功经验,我校为每位学生印制纠错本就是学习成功 经验,实现学生大面积成绩提升的一个做法,各科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并经常检查。

4、缺乏解题思路和方法的的指导和点拨。这是这次视导征求学生意见提的最多的问题。这也是文科教师的困惑之二。文科学生基础差,古代史材料大多数学生看不懂,近现代史材料题又不能做到史论结合,甚至有的学生回答问答题的基本语句都不通。越是这样我们教师越是要多讲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养成解答材料题和问答题的思维定式,看到新题指导从哪下手解答。

四、下一步教学建议

1、历史课一定要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复习的积极性。要把课堂变为解决问题和提高解题能力的主战场。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必须有激情,备课必须精准。

2、更新教学观念,了解史学动态,认真研究近五年高考题,研究新高考变化。培养学生学科能力重点就是要学会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我们思想不解放,中外八大改革选修课讲半个学期,结果每年的考试题都与教材内容没有联系,例如近两年考唐朝家谱改革、考近现代工资改革。不花大功夫培养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就是不能适应新高考。历史教材内容新一轮变化明年就实施,那些多年来一题都没考过的章节不要花费太多时间进行复习。

3、回归教材,注重基础。不能过分依赖资料,每年高考都有新型问题从教材中提炼出来。这届历史备课组老师在高二时的纠偏和检查背书等做法很好,还要继续坚持下来。

4、最后替这一届历史备课组老师向学校提一个建议,因为高考卷全国一盘棋,全国有几个版本教材,建议学校为老师分别订几套现在使用的不同版本教材,作为复习备考参考。

4.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历史线性思维训练 篇四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限时: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天”在甲骨文中是指商人的部落神,但周人将其转化成为一个普世性、有意志的天,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亲”,即天不再只是毫无条件地庇佑本族,而是眷顾有德行的人,强调“敬德”“保民”。这反映出导学号 26813400(C)A.民主思想的出现

C.人文精神的跃动

B.天命观念的成熟 D.王道学说的风行

[解析] 本题考查周朝的治国思想。分析材料可知,周朝改变了商代“天”神的观念,使其具有人格化的色彩,突出了“敬德”与“保民”相结合,体现了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故选C。民主即人民主权的思想,周朝以人的观念代替神,故排除A、B两项;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的思想,与材料不符,故排除D。

2.(2018·湖北四地七校期中)下面是关于 “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出导学号 26813401(A)

A.政治局面影响文化整合

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C.文字书写艺术不断发展 D.文化交流推动百家争鸣

[解析]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马字的不同写法反映了各国文字不统一,不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以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文字,说明政治局面影响文化整合,故A项正确;题目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文字不统一,并没有体现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故B项错误;题目体现了政治局面影响文化整合,并没有反映文字书写艺术不断发展,故C项错误;题目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文字不统一,并没有体现文字交流与百家争鸣,故D项错误。

3.(2018·武汉)清人梁嵫《评书帖》认为要对不同历史时代书艺群体风格的整体审美把握,“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以下属于“晋韵书风”的是导学号 26813402(A)

[解析] A项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书法从容娴和,反映了士族的清闲雅逸,符合“晋韵书风”,故A项正确;B项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属于唐代书法,故B项错误;C项书法纵横跌宕,注重个人意趣、情怀的表现,属于宋代书法,故C项错误;D项书法崇尚摹古,平庸无奇,属于元明书法,故D项错误。

4.(2018·宁夏育才中学)书法家沈尹默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据此可知,该书法家导学号 26813403(A)A.称赞王羲之富于创造 C.强调王羲之贡献巨大

B.批判王義之对传统的抛弃 D.指出王義之受推崇的原因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对“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的分析理解。依据题干“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可以看出沈尹默对王羲之的书法富于创造的赞美,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5.下图为1971年陕西省礼泉出土的尉迟夫人墓志铭拓本,显示的部分文字为“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夫人苏氏墓志之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导学号 26813404(C)

A.唐朝时设司徒管理地方藩镇 B.当时唐朝社会盛行篆体书法字体 C.尉迟是以少数民族部落命名的姓 D.鄂国忠武公夫人是苏姓女子的爵号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唐朝节度使管理藩镇,A项排除;篆体字盛行于秦汉以前,B项排除;尉迟是前秦时期鲜卑族崛起的一支部落,该部随孝文帝进入中原,以族名姓氏,C项正确;鄂国忠武公是尉迟恭(敬德)爵号,此碑安葬的是其夫人苏斌,D项排除。

6.(2018·湖南长郡中学)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画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王右仲评价道:“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这说明导学号 26813405(B)A.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 B.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 C.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 D.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解析] 文人画以诗入画,兼有唐诗的表意功能,故A项错误;文人画以诗入画,“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反映出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出诗与画的相通之处,但不能据此推断中国古代艺术内容都是相通的,故C项错误;文人画和唐诗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文人画借唐诗写意,但不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错误。

7.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吴龙翰的《野趣有声画序》中提到:“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清代方薰也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材料中三人均强调导学号 26813406(C)A.绘画艺术的深远意境 B.诗歌的抒情性 C.诗、画具有互补作用 D.诗歌增强了绘画的审美空间

[解析] 材料中不管是蔡绦的“丹青、吟咏,妙处相资”、吴龙翰的“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还是方薰的“画之不足,题以发之”都描述的是文学之诗与艺术之画之间的相互弥补的关系,C项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均排除。故选C项。

8.明代胡应麟在分析小说盛行的原因时指出:“古今著述,小说家特盛……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传者日众则作者日繁。”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导学号 26813407(D)A.小说成为明代唯一受欢迎的书籍 B.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市井生活丰富 C.明代社会精神追求日益下降 D.明代小说呈现世俗化特征

[解析] “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说明小说受欢迎,但不能说成是唯一受欢迎的书籍,故A项错误;小说是市民阶层的产物,但仅仅小说繁荣不能体现市井生活丰富,故B项错误;明朝小说繁荣反映了明朝市民阶层的壮大,不同阶层有不同的文化追求,认为小说繁荣是明代社会精神追求日益下降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小说是市民阶层的产物,也说明小说具有世俗化特征,故D项正确。

9.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在其著作《镜花缘》中借才女卢亭亭的口说:“将来若花姊妹做了国王,我们同心协力,各矢忠诚,或定礼制乐,或兴利剔弊,或除暴安良,或举贤去佞,或敬慎刑名,或留心案牍,辅佐他做一国贤君,自己也落个女名臣的美号。”在此,作者意在表达的思想是导学号 26813408(D)A.反对专制统治 C.彻底批判儒学

B.主张男女平等

D.赞同女子参政

[解析] 材料中反映出要做国王,定礼乐,反映了作者支持专制统治,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到女子地位的提高,但并没有涉及到关于男女平等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到定礼制乐辅佐他做一国贤君,自己也落个女名臣的美号说明作者思想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做了国王”“定礼制乐”“做一国贤君”“女名臣”等信息均体现了女子参政的愿望,D项正确。

10.儒家一向讲究仪表端庄,儒冠儒服,循规蹈矩。而魏晋名士却一反常态,他们放浪不羁,以丑为美,说丑话做丑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们接待宾客时故意穿破衣烂衫,“望客而唤狗”;参加宴会时,故意不拘礼节,“狐蹲牛饮”;更有甚者,客人来访时,赤身裸体,一丝不挂,美其名曰“通达”。魏晋时期出现的以上行为体现出的艺术风格是导学号 26813409(B)A.现代主义

C.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D.古典主义

[解析] 现代主义是在现代工业文明时期,由于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导致人们精神出现危机而形成的荒诞的艺术风格,故A项错误;浪漫主义反映的是对现实社会不满,它更多采取幻想、夸张、比喻、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魏晋时期,政治黑暗,统治者昏庸残暴,滥杀无辜,残酷的现实使名士们内心的压抑与痛苦越来越深,为了摆脱精神上压抑与苦闷,他们逃避现实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与浪漫主义风格相符,故B项正确;现实主义是真实具体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风格,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古典主义是将古典时代的品味作为标准,并试图模仿其风格,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1.(2018·衡阳)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词曲(戏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此“词曲贵浅”的主张导学号 26813410(A)A.体现了戏曲的生活化发展 B.推动了传统文学艺术的转型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 D.体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解析] 材料“词曲(戏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体现了戏曲的生活化发展,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2.东汉末年,关羽是一个带兵的将领,刚傲而缺乏处世的谨慎周详,他不顾利害让自己两面受敌,弄到战败授首。千年之后,关公被中国人奉为战神、财神,戏曲脸谱中特具枣红色。这反映了导学号 26813411(B)A.儒学的神学化、宗教化 B.理学的社会化、世俗化 C.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取向 D.戏曲可以体现真实的历史

[解析] 材料中提到关羽的形象千年后在民间认知和艺术形象中的变化,根据“千年之后”可知是在宋代,而儒学的神学化、宗教化是在汉朝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前提下完成的,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是国家正统思想,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有深刻影响,“财神”等反映出普通人商人追求财富的价值观念,戏曲是市民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脸谱中……枣红色”体现了反映正直、正义的人物特点,正是宋明理学价值观在人们生活中的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观念,故C项错误;材料中关羽的实际形象与戏曲艺术中形象大相径庭,反映出文学艺术对历史人物性格再创造,而没有体现真实的历史,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第15题15分,共52分)13.(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 26813412

材料一 2017年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也是英国戏剧大家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两位同时期的世界级戏剧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下,同样都创作了脍炙人口超越时空的剧作……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以《牡丹亭》最为著名。400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正是昆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立刻被搬上了舞台,成为常演常新的经典……几乎同一时期,莎士比亚创作完成了他的代表性巨作《哈姆雷特》,它的上演轰动了欧洲剧坛。

——摘编自凤凰网《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材料二 在昆曲演出中,南戏中有七角色之分,到昆曲时有所谓“江湖十二角色”的说法……元杂剧的装扮比较简单,只有净、末用白粉敷面……到明代,像《千金记》中的韩信由生扮,剧本注明要“面赤微须”,就是要求涂红脸,还要带髯口。

最初的昆曲传奇大多上演全本,一本往往有几十出,要演三个晚上,这样拖沓会使观众厌烦。聪明的艺人就从传奇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一步加工、充实,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称为“折子戏”。

——根据《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位剧作家写出不朽作品的社会背景。(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昆曲兴盛的主要原因。(6分)(3)如何拯救和保护昆曲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昆曲应保持原生态形式,不能创新。第二种观点主张如果昆曲不能创新,那它早在几百年前就死亡了。结合所学,请您选择“拯救和保护昆曲”的其中一种观点并予以阐述。(10分,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答案](1)汤显祖:明代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莎士比亚: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到高潮。(9分)(2)主要原因:角色分工越来越细,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折子戏适合大众口味。(6分)(3)主张第一种观点:昆曲是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家级的“活化石”,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宝库及传统剧目需要去挖掘和传承,当然也是保持其完整性、真实性的需要。(10分)主张第二种观点:昆曲不仅具有文学上的价值,而且还是舞台、表演艺术,是需要二度创作的艺术,既要保存昆曲婉转悠扬的声腔特点,又不损失戏剧性,让现代广大群众授受,才能薪火相传。(10分)[解析](1)考查对汤显祖与啥事毕业所处历史时期社会大环境、大背景知识的掌握,汤显祖处于明代中叶以后,莎士比亚处于英国人文主义发展高潮时期;(2)考查对昆曲兴盛原因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戏曲发展历程知识点的掌握;(3)考查对如何保护昆区知识点的掌握,对于昆区既可以保护,也可以创新,两种观点都可以进行描述。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导学号 26813413

材料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和目的,是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也是为重振文言小说所作的抗争。

《聊斋志异》中很多篇末缀以“异史氏曰”,议论横生,表面看是仿“太史公曰”的写作方法,究其底里,恐怕还是把自己的小说当“史”来看待,这是高出了以前任何一位文言小说家的。

——摘编自蓝翎《聊斋志异》序

附: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汉族。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

《聊斋志异》距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和唐代传奇的兴盛已千年之久,可谓“起文言小说千年之衰”。

文学作为作家对于生活评价性的反映,必然要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社会心理。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利用你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理解谈谈蒲松龄的创作情怀。

[答案]

一、说明文学与史学的关系。(言之成理即可,3分)

二、蒲松龄的“孤愤”之情一方面源于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吏治腐败、文化专制、民族压迫、经济残破、民生疾苦等恶劣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潜滋暗长。蒲松龄重振文言小说的抱负与使命意识。蒲松龄个人不得志使他作品更具忧民情怀,表面看怪诞不经的作品却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本质。(9分)15.(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导学号 26813414

近年来,我国历史研究开始了“眼光向下”的学术转向。……弥补了书面文献多限于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缺陷,为研究以普通民众为对象、以日常生活与大众文化为中心的研究取向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料基础。不过,更重要的还在于不同人群从不同角度……,打破了过去“一元”“单向”的研究模式,……如果研究者习惯于从官方文献与精英话语中爬梳资料,就很难摆脱精英主义的思维窠臼。……而且,在研究“触角”不断向底层探索的过程中,研究者也越来越感觉到“眼光向下”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而要进一步追求“自下而上”。尤其是在近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市民的行为选择与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市民视角”已经成为重新书写城市历史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5.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历史线性思维训练 篇五

一、选择题

1.“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次序依次进入,直到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古雅典的这一制度(A.B.C.D.2.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ABCD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梭伦的观点是他要保证平民的荣誉同时也使贵族不遭受不当损失,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他主张政府需要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这也

【答案】 B 3.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B

C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 1

4.《辞海》中“陶片放逐法”的解释:“(古雅典)每年初召开民众大会,公民将其认为可能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的名字记于陶片上,某人票逾半数(通常认为是六千票),则被放逐国外十年。”下列对这一法规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奴隶制法律的严酷性 B.表明了雅典人民物质文化水平较低 C.是雅典维护民主政治的手段 D.反映了雅典民主制度的成熟

解析 材料是对雅典“陶片放逐法”的描述,“陶片放逐法”是维护雅典民主制度的重要手段,故C正确。A、B的说法不符合题意;“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时期的措施,雅典民主制度的成熟是在伯里克利时期,故D错误。答案 C 5.伯里克利执政时代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其民主制度的高度发展表现在()①废除债务奴隶制以扩大民主社会的基础 ②确立了以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的代议制 ③除十将军外的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④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A.②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③④

解析 ①是梭伦改革的内容,②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答案 D 6.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在古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这“一部分人”是指()A.妇女 B.外邦人 C.全体公民 D.奴隶

解析 在雅典,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和自由是遥不可及的,真正享有民主和自由的是男性公民。答案 C 7.有位史学家在评论古希腊城邦的成就时说,“不应看它没能做到什么,而应看它做到了什么”。从这一观点出发,你对雅典民主的认识应是()①重视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 ②创造了法治基础上的议会制、选举制等民主形式,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③实现了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的设想,与同期其他文明的专制制度相比是巨大的进步 ④是公民政治,激发了公民的主人翁精神,但外邦人、奴隶等被排除在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题干中的观点是肯定雅典的民主政治,应指出其进步性,①②③是其进步性表现,而④为局限性。答案 B 8.苏格拉底在描述雅典民主政治时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以下选项最能反映材料本质的是()A.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是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方式 B.雅典民主政治,其实就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政治 C.雅典民主的泛滥,导致国家权力的误用 D.用豆子抓阄的办法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解析 “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无法保证国家领导人的素质,“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的错误要轻得多”意指雅典用抽签的办法选举不能保证被选举人的素质和能力,会对国家产生一定的影响。答案 C 9.下图生动地再现了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人争相观看和议论某部法律公布时的情景,该法律应属于()

①习惯法 ②成文法 ③公民法 ④万民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由关键词“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人”可以判断是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据此可知②③正确。答案 B 10.公元116年的一天,罗马街头,长期定居罗马的小亚细亚(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商人艾哈迈德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艾哈迈德立即投诉法庭。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赖们受到严惩。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罗马法律()①承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②注重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 ③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是帝国范围内的通用法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D 11.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环顾我们国家中的其他部分,你会发现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这句话反映出当时罗马社会()A.人人精通法律 B.法律适用于所有人 C.法律至上的原则 D.统治阶级没有特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认识能力。上述言论明确表达了在古罗马,法律至上,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重要地位,故选C项。答案 C 12.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共同追求。古代罗马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通过()

A.树立皇帝权威 B.宣扬人文主义思想 C.制定完善法律 D.传播基督教的教义

解析 根据材料中西塞罗的话及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罗马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答案 C 13.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下列对罗马法所产生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罗马法使罗马人不仅得到天下,更懂得以法律统治世界

B.罗马法在法律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C.罗马法对维护罗马奴隶制度、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D.罗马法进一步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答案 A 14.下列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①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中已初步体现出主权在民、集体统治和任期制等民主特征 ②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狭隘的民主制 ③《十二铜表法》是为保护平民的利益而颁布的 ④罗马帝国的长久统治,跟罗马法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有效调节有重要关系 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法律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③表述错误。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它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就是那些最忙于他们自己的事务的人,对于一般政治也是很熟悉的——这是我们的特点;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言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开始行动。这一点又是我们和其他人民不同的地方。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1)通过演说词分析,雅典公民在城邦政治中占有何种地位?(2)伯里克利认为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优势?这些优势在实践中是否得到充分的落实?试举例说明你的观点。

(3)在雅典,公民个人与国家之间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出一种什么关系?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二铜表法》保留了许多原始的陈规陋习,如同态复仇,巫术惩罚,对债务人的残酷处置,禁止平民与贵族的通婚,等等。

——《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

“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材料三 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指出罗马法存在的缺陷。

(2)根据材料三指出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国家法制建设有哪些影响?

(3)为什么罗马法存在如此明显的缺陷,而后人却称它“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谈谈你对罗马法的认识。

答案(1)缺陷:“同态复仇”,妇女被剥夺政治权利,严格限制奴隶和隶农;维护罗马奴隶主特权;只有男性公民、自由民拥有政治权利。

(2)影响: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以罗马法为基础;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一些诉讼原则源于罗马法。

6.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历史线性思维训练 篇六

历史

配餐作业(十五)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时间:3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7·太原统测)有学者指出,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面平等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中国当前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理念。材料说明()A.中国民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

B.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协商民主

C.协商民主理念适合中国国情

D.协商民主理念独具中国特色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错误,材料讲的是当前民主的理念,没有体现与时俱进;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引入民主协商不是政府积极推进协商民主;C项与“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面平等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中国当前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理念”符合;D项错误,“独具中国特色”与题中材料不符。故本题答案选C项。

答案 C 2.(2017·合肥模拟)“‘五四’宪法开创新纪元,十年‘文革’遭遇磨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恢复发展,十八大以来制度日趋完善。如今您正充满生机活力,肩负着为人民当家做主的重托,迈着矫健步伐豪迈向前。”该诗赞颂的制度是()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述的发展趋势即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1954年宪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法颁布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了极大地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正常,所以选D。

答案 D 3.(2017·武汉联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材料中的“这一制度”是指()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并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边疆治理政策,涉及少数民族地区,即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即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B、C、D三项与材料不符,故正确答案选A。

答案 A 4.(2017·大同模拟)习近平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繁荣、更加进步、更加美好的明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民族自治地区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D.1954年宪法确认民族聚居区都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解析 内蒙古自治区是1947年成立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只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故A、B、D三项错误。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答案 C 5.(2017·荆门高三模拟)有位老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内页印着“最高指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6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这体现出()A.阶级斗争决定国家政治生活

B.个人崇拜是十年**的主题

C.国家政治局势影响人民生活

D.意识形态制约社会价值取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没有体现阶级斗争的影响,故A项错误;“文革”时期主要内容是开展各领域的阶级斗争,个人崇拜是“文革”运动出现的重要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中表述的是结婚证有国家领导人和指示等内容,体现出人民日常生活受“文革”运动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结婚证的内容是当时政治局势决定的,不是意识形态或社会价值取向影响的结果,故D项错误。

答案 C 6.(2017·郑州高三统测)2016年10月10日,国台办表示:是否接受“九二共识”,是检验台湾当局领导人所谓“善意”的试金石。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两岸双方就可以平等协商、良性互动,两岸同胞就能赢得两岸关系发展的光明前景。材料中“核心意涵”指的是()A.一个中国

B.和平统一 C.一国两制

D.平等协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A项正确;和平统一是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法,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是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伟大构想,故C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项错误;平等协商是两岸交流的基本原则,不是“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17·榆林模拟)有学者说:“‘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在兼顾各方利益基础上提出的实现国家统一的最包容、最民主的模式。”此“模式”()A.最早反映了和平统一思想

B.开创了“多体”共存的先河 C.反映了“实事求是”精神

D.是首先针对香港问题而提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方针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在兼顾各方利益基础上”“最包容、最民主的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体现出“一国两制”方针的“实事求是”精神,C项正确;A项“最早”错误,“和平统一思想”在“一国两制”方针提出之前,排除;B项“先河”说法明显错误,排除;D项错误,是首先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排除。故选C。

答案 C 8.(2017·兰州调研)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 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建国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一国两制”最早由邓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小平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故A项表述错误;由题目中的信息“1961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可知C项表述错误;由题目中的信息“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可知“一个中国”的原则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故D项表述错误;题目中的信息“如果台湾归还祖国„„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体现了毛泽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故本题应选B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8分)9.(2017·西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陷害)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什么是宪政?宪政是指以国家根本大法宪法为依据,以界定与控制政府与公民权力为手段,以保证公民人权为目的的政治模式。全球宪政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先有宪政的实践,后形成成文的宪法。但就目前世界各国来看,有的国家是实行了宪政,但没有宪法,例如英国在1215年,国王约翰被迫签署的《自由大宪章》中,就规定了贵族和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限制国王征税权力,保障民众的自由权和产权等。1628年之后,英国又制定了《权利请愿书》《人身保护法》《权利法案》以及《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宪法性文件,形成了英国独特的不成文宪法体系。所以有人说英国是实现了宪政但是没有宪法。而有的国家具有宪法,也实行宪政。例如法国、美国等。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摘自李学俊《英国革命与中国宪政》

材料三 1945年,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历史兴亡的周期律问题,即:历史上许多王朝、农民领袖,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努力。团结奋斗时,节节胜利,兴旺发达;而一旦胜利,争权夺利,昏庸无道,急转直下,土崩瓦解。一部历史,“政怠宦成” 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律。并向毛泽东提出希望现在中共能够找到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听了以后,非常明确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摘自《黄炎培和他的“历史周期律”》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施“仁政”?(6分)(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宪政有何突出特点?与儒家仁政思想相比有何共同点和本质区别?(12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是如何进一步发展现代宪政政治,解决历史兴亡的周期律问题的?(10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得出孟子认为统治者政治上应实行轻徭薄赋,省刑减罚的政策;根据“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得出经济上必须让人民“有恒产”;根据“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得出分配土地给人民并确定经界。(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宪政是指以国家根本大法宪法为依据,以界定与控制政府与公民权力为手段,以保证公民人权为目的的政治模式”得出强调主权在民,注重保证人权,强调法律至上,“英国在1215年,国王约翰被迫签署的《自由大宪章》中,就规定了贵族和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限制国王征税权力,保障民众的自由权和产权等”得出限制君主与政府权力;强调国家权力的分割与制衡;再结合所学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知识,以美国1787年宪法为例,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二,“仁政”和“宪政”的共同点都是要防止暴政,关注人民,但是“仁政” 服务于封建君主统治,“宪政”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体现。(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可以把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概括为“三大制度和一部宪法”,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建立了三大政治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了一部宪法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

答案(1)政治上实行轻徭薄赋,省刑减罚的政策;经济上必须让人民“有恒产”,分配土地给人民并确定经界。

(2)特点:强调主权在民,注重保证人权;强调法律至上,限制君主与政府权力;强调国家权力的分割与制衡;限制政府滥用权力,保护国家与社会公共利益。

共同点:仁政和宪政都是要限制行政权力的扩张,防止暴政的产生。

本质区别:“仁政”强调以君王为主体,注重伦理道德,是“人治”的体现;宪政强调主权在民,注重法律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体现。

上一篇:圆圆曲原文欣赏下一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集群调度指挥系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