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发展目标

2024-07-16

十四五发展目标(共6篇)

1.十四五发展目标 篇一

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0 年月 月

目录

i

前言

十三五以来,某某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把发展林业作为建设优良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扎实推进,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某某时“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某某省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为契机,以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成果和持续推进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创建为抓手,全面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四旁四边四创活动”和林长制改革五绿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生态惠民,取得了显著成绩。

十四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时期,林业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日益突出。某某市积极响应某某省委、省政府以建立林长制为核心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结合《某某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 年)》、《某某市推进林长制总体规划(2019-2025 年)》等规划,以推进林长制改革为重要抓手,编制了《某某市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着力健全某某市现代林业治理体系,聚力将某某市打造成“林业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先行区、林业特色产业联动发展样板区、林业发展制度体系建设创新区和林业生态文化融合发展实验区”,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某某示范样板。

目录

ii

目录

十三五林业建设现状

.............................................1.1

取得的成就

....................................................1.2

存在的问题

....................................................1.3

林长制改革

...................................................2

十四五林业发展的背景与机遇

....................................2.1

发展背景

.....................................................2.2

发展新机遇

...................................................3

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3.1

指导思想

.....................................................3.2

规划原则

.....................................................3.3

建设目标

.....................................................4

总体布局

........................................................4.1

林业功能区划

.................................................4.2

总体布局

.....................................................5

建设任务

........................................................5.1

健全森林生态网络

.............................................5.2

提升森林生态健康

.............................................5.3

发展森林生态产业

.............................................32 5.4

繁荣森林生态文化

.............................................37 5.5

加强森林支撑保障

.............................................41 6

示范建设工程

....................................................54 6.1

强基护绿工程

.................................................54 6.2

提质增绿工程

.................................................56 6.3

高效管绿工程

.................................................58 6.4

全面用绿工程

.................................................60

目录

iii

6.5

改革活绿工程

.................................................72 7

保障措施

........................................................75 7.1

落实规划实施责任

.............................................75 7.2

完善林业投入体系

.............................................75 7.3

加强科技创新推广

.............................................76 7.4

健全林业机构队伍

.............................................76 7.5

强化规划实施监督

.............................................77

附图:

1.森林资源分布图 2.总体布局图 3.造林绿化规划图 4.森林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图 5.森林生态健康规划图 6.森林旅游规划图 7.森林生态文化示意图

附件:

某某市林业发展十四五建设任务表1

十三五林业建设现状

1十三五林业建设现状

“十三五”期间,某某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实际行动深刻实践生态文明思想,始终高度重视持续推进林业建设工作,把发展林业作为建设优良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确定了“生态立市”战略,紧紧围绕“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和“四旁四边四创行动”,坚持把城乡造林绿化、湿地保护与修复、林业产业发展等林业建设内容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并以长防林、退耕还林、森林长廊、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等林业生态工程为重点,大力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某某市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2017年以来,某某市深入贯彻总书记视察某某时作出的“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某某样板”重要指示,响应某某省委、省政府推进林长制改革的号召,把推进林长制改革作为全市贯彻“两山”理论的关键之举和“生态立市”战略的内在要求,全面推进林长制改革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林业发展步入了新的更高阶段。

1.1 取得的成就

1.1.1 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提升,森林资源稳步增长1

十三五林业建设现状

十三五期间,某某市积极开展各项生态修复和国土绿化工作,实施了“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四旁四边四创活动”,全面深入推进林长制改革,并通过了国家森林城市的复查验收,全市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资源稳步增长,至十三五末,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59.46%,林木绿化率63.35%,林地总面积77.26万hm 2,活立木蓄积总量为3275.85 万m 3,森林资源分布更加均匀。

1.1.1.1 国家森林城市建设通过复查验收

2012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某某市委、市政府立足全市生态建设基础,积极倡导“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发展理念,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彰显绿色生态优势,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2015年,经某某市委、市政府对照国家相关要求和标准自查、总结,通过了国家林业局审查、核验,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十三五期间,某某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实际行动深刻实践生态文明思想,始终高度重视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坚持把城乡造林绿化、湿地保护与修复、林业产业发展等森林城市建设内容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2019年,经自查总结,通过了国家林草局的复查验收。

1.1.1.2 林长制改革稳步推进

2017年初,为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某某重要讲话精神,某某省委、省政府决定建立林长制,提出在合肥市、安庆市和某某市3市先行试点林长制改革。某某市围绕构建立意新、框架新、模 1

十三五林业建设现状

式新的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体系,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筑牢绿色发展根基,走绿色发展新路,绘制了绿色发展的某某新答卷,呈现出“林长制、林长治,不砍树、能致富”的良好势头。根据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的要求,紧扣创建皖南生态文化创新示范区目标,坚持“以制度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以工程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以文化为灵魂”的改革思路,积极打造林长制改革“某某样板”。科学编制了《某某市推进林长制总体规划(2019-2025年)》和《某某市推进林长制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 制定了《某某市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行动方案(2019-2025 年)》,明确打造林业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先行区、林业特色产业联动发展样板区、林业发展制度体系建设创新区和林业生态文化融合发展实验区任务,推进林业治理体系现代化。

1.1.1.3 实施了林业增绿增效行动

某某市根据某某省的安排部署,自2017年起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推进国土绿化,以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植树增绿相结合,实施了长江防护林和新一轮退耕还林等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针对公益林、天然林等加强了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不断提升森林质量;加快发展了一批特色经济林、工业原料林、森林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促进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脱贫增收。

1.1.1.4 开展了四旁四边四创活动1

十三五林业建设现状

根据《中共某某省委某某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皖发〔2018〕1号)、《中共某某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林长制的意见》(皖发〔2017〕32号)精神,省绿化委员会决定在全省开展“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某某市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构建覆盖全面、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乡村绿化体系,重点开展了农村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绿化,有效提升了乡村人居环境和村庄绿化水平,全市村庄绿化达标率达到65%;进一步提升了道路河流两旁、单位(居民小区)周边、城镇周边和景区周边绿化;开展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创建活动,巩固提升森林城市创建成果。

1.1.2 深入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护绿管绿水平显著提升

某某市十三五末全面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以建立具有某某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目标,努力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同时不断提升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水平,完善相关基础设施、设备;采取严格监管措施,严厉打击涉林违法行为,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全市护绿管绿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1.1.2.1 自然保护地全面启动整合优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下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健全国家公园体制,完成 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总体目标。根据《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2020年2月联合印发《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范 1

十三五林业建设现状

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有关工作的函》,为解决自然保护地交叉 1

十三五林业建设现状

重叠等历史遗留问题,开展全国范围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某某省和某某市配套制定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方案,及时启动全境范围内各自然保护地评估和优化调整工作。目前某某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正在编制相关预案、整合数据库。整合优化后,全市将形成以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边界、权属清晰,保护目标、保护对象明确,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重要的自然风景、自然遗迹得到有效保护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1.1.2.2 森林防火成效明显

某某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森林防火工作当作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全面实施森林防火责任制,加大宣传力度,严格火源管理,加大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森林火灾监测和扑救能力,有力保障了全市的森林资源安全。十三五期间,全市没有发生重大以上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森林火灾受害率在 0.5‰以内。某某市近期着力提升了重点林区、自然保护区等地的森林防火能力,目前已建成了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 8 套,瞭望塔 59 座,物资储备 库 47 个,防火检查站 11 个。组建了全年常备化的各级森林消防专业 队伍 15 支,专业队员 339 人,建设营房建筑总面积 1297m 2 ;森林消 防半专业队伍 84 支,半专业队员 1597 人;群众森林消防队 376 个,消防队员 5356 人。

1.1.2.3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效果良好

十三五期间,某某市以松材线虫为代表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作为林业的一项重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落实防治责任,投入专项资金,1

十三五林业建设现状

采取多种措施,认真制定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方案,通过实行分区监测、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等,并组织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木检疫执法专项行动,有效遏制了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的势头,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病死树、乡镇疫点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完成省下达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四率”指标。松毛虫、松墨天牛、竹林病虫害、山核桃病虫害等,均得到了有效控制,未造成大面积灾害。至十三五末,全市已建成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 7 个,其中国家级测报点 4 个,省级测报点 1 个,区县测报点 2 个。

1.1.2.4 严格监管,严厉打击各类涉林违法犯罪

十三五期间紧紧围绕“创建平安林区”这条主线,全市对涉林违法行为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开展多次专项行动严查涉林违法犯罪案件,维护林区治安和谐稳定。严格规范使用林地审批审核,执行林地用途管制、分级保护、分类管理和占用征收林地定额管理制度,优先保障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民生项目,严厉打击未批先占、少批多占等违法占用林地行为。

1.1.2.5 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

重视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健全保护制度,定期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完善档案资料,设立古树标志牌并进行了统一编号,全市共计古树名木3622株,其中一级古树103株、二级古树340株、三级古树3175株、名木4株。明确责任单位与责任人,财政资金足额保障; 全市古树名木管护措施到位,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100%。

1.1.3 以规模化林业产业发展思路灵活用绿,不断擦亮绿色招牌1

十三五林业建设现状

灵活用绿,促进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林长制改革推进中的重要工作内容,某某市坚持以自身资源实际出发,结合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工作,加快促进形成林业产业集群效应,实现规模化发展。

1.1.3.1 龙头企业带动,特色林业产业蓬勃发展

十三五全市新增1家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35家企业获评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2个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现有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全市基本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和林下中药材种植为主的三大特色林业产业发展布局,其中旌德县被评为“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绩溪县两个山核桃基地被评为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绩溪县、旌德县利用中央财政林下经济项目,新增林下中药材基地667hm 2,带动全市1.13万hm 2 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全市年林业产值超过600亿元,位居全省第二。

1.1.3.2 森林休闲、森林康养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某某市林业十三五将发展森林休闲康养与乡村旅游作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以及林长制改革用绿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良好的森林资源基础优势,找准生态优势与休闲旅游发展的结合点,结合脱贫攻坚工作的需要,积极发展乡村休闲、采摘、观光等生态旅游。全市近年来累计新开发生态旅游项目63个,带动4.6万农民就业。年均森林休闲和旅游人数达到125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00亿元。全市A级景区总量达61家、三星级以上农家乐达208家、优秀旅游乡镇37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5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46个。全市七个县(市、1

十三五林业建设现状

区)全部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其中宁国、绩溪、泾县

3个为国家级示范县。

1.1.3.3 生态扶贫全面覆盖,助力脱贫攻坚

全市实施贫困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生态扶贫项目全覆盖,努力抓好贫困人口生态岗位就业,吸纳贫困户作为生态护林员(信息员、管护员),其中530名中央财政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指标全部落实。精准落实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贴等项目资金,1.1.4 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活绿,不断加强组织领导

1.1.4.1 坚强的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全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2016年在全省率先推行落实“林长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全面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联动体系,形成了市县林长抓示范、乡村林长抓实施、“民间林长”抓经营的生动局面,统筹推进各项林业工作的开展。同时,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的需要,先后出台了《某某市城区大树移植管理办法》、《全民义务植树管理办法》、《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与管理办法》和《某某市城市绿地认建认养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与文件,进一步完善林业生态建设的管理制度体系,强化了制度保障。

1.1.4.2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2015 年、2018 年某某市两次被列为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2017 年某某市林业局荣获“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1

十三五林业建设现状

体”称号。全市紧紧围绕促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全力开展集体林权 1

十三五林业建设现状

“三权分置”改革,在确保林地所有权和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大胆尝试给林权流入方发放经营权证,促进林地股份制经营,同时做好完善经营权流转证制度、完善林权收储中心建设、规范林权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配套改革。各县(市、区)都出台了《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登记管理办法》,其中宣州区、广德市、旌德县成立了林权收储中心。宁国市、泾县、郎溪县、绩溪县林权收储中心正在加紧建设中。目前全市股份制经营面积达到 10 万 hm 2,占集体林地的 15.2%。林地流转面积达 12.87 万 hm 2,各类林业新型经营主体 4276 个,经营面积 15.87 万hm 2,占集体林地面积的 24.2%。

1.2 存在的问题

1.2.1 森林质量仍需提高

全市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虽然较高,但是森林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乔木林单位蓄积量61.33m 3 /hm 2,距全国平均水平仍有差距。森林结构中仍然存在纯林多、混交林少,中幼林多、近成熟林少,人工林多、天然林少的局面,另外乡土优良阔叶树种少,杉木、马尾松等林分占比较大,整体森林林分结构、林龄结构、树种结构不合理,全市森林生态功能和生态效益仍有提高空间。

1.2.2 管绿护绿责任重、压力大

随着近年来连续开展的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四旁四边四创活动以及林长制改革,全市森林面积不断增加,对森林资源利用程度不断深入,林业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的发生风险越来越高,管绿护绿任务也 1

十三五林业建设现状

随之增大。当前林区森林资源保护的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林业信息化和现代技术手段落后,全市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理能力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能力仍需不断提高。另外每年违法占地、乱砍林木等现象仍无法杜绝。

1.2.3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仍需时间

全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旨在以坚持“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面积不减小、保护性质不改变”的原则,解决过去存在的范围交叉重叠、多头管理以及所涉及的基本农田、集体人工商品林、矿业权、乡镇等多方面问题,但重新确定保护范围、明确保护目标、理顺管理体制机制,与国土空间规划三条控制线相互衔接,仍需要时间和过程。

1.2.4 林业产业有待 进一步调整结构

林业产业链目前仍集中在前端一、二产业,且二产加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具有全国或者区域知名度的林业产品较少,难以形成上下游产业链,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亟需在龙头企业带领下,加强精细加工,产出高品质林业产品,提高附加值;林业第三产业多集中在生态旅游观光和配套餐饮服务,需进一步深挖潜力,精准把控市场需求,发展森林研学和森林康养,打造知名品牌。

1.2.5 基础设施设备仍需完善

由于历史多方面原因,全市目前重点林区、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地等基础设施设备不够完善,巡护道路不足、巡护车辆短缺、自动监 1

十三五林业建设现状

控设备投资难以保障以及资源管理系统和终端设备尚未配备到每一个基层护林员等,导致护绿管绿信息化程度较低,严重依靠人力劳务。

1.2.6 相关技术人才短缺

近年来,林业发展面临森林经营主体逐步多元化、林业服务体系建设薄弱、林业资源管理任务增多、保护难度增大的新常态,基层林业部门面临严重的技术人才短缺,本就基础薄弱的林业人才队伍出现断带,导致各项先进的设备和信息系统运转不畅,新的林业技术推广应用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工作的有序开展。

1.3 林长制改革

2017 年某某市启动了林长制改革,制定并出台了会议制度、工作制度、办公室工作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工作督察制度、考核办法等六项制度以及责任区域划分办法等改革文件。到 2017 年底初步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全覆盖,林长制管理制度常态化。2018 年某某市加快林长制改革进度,把推进林长制改革作为贯彻“两山” 理论的关键之举和“生态立市”战略的内在要求,紧贴“林”主题,紧盯“长”关键,紧抓“制”保障,努力推动“林长制”向“林长治”转变。不仅出台了《关于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细化 4 个方面 29 项重点任务,明确时间节点和牵头单位、责任单位,而且印发了一林一档、一林一策、一林一技、一林一警、一林一员工作方案,列出了改革重点工作清单和市级林长 2018 年工作清单,夯实了林长制改革基础。1

十三五林业建设现状

某某市全面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林长组织体系,完成了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建设,共编制“一林一档”信息档案 3063 份,编制“一林一策”规划方案 1520 份,落实“一林一技”科技专 家 307 人,配备“一林一警”执法人员 159 人,组建“一林一员”护 林员队伍 5382 人。出台林长会议制度 10 项、信息公开制度 7 项、工 作督查制度 13 项、其他制度 24 项,林长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建立了全覆盖的组织领导机制、全链条的考核督查机制和全推进的工作落实机制,严格落实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紧紧围绕“建、管、用”三个环节,切实做好“护绿、管绿、增绿、用绿、活绿”五篇文章,形成党委政府主导、部门协作联动、全民参与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新机制,各级党政负责人管林兴林责任意识进一步强 化,有力推动了林业高质量发展。

但总的来看,某某市林长制仍存在管理体制不够顺畅、工作进展不平衡、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偏低等问题。机构改革后,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管理任务艰巨而力量薄弱,森林防火工作职能界定不明确、衔接不紧密,亟待在今后的林业发展工作中解决。2 2

十四五林业发展的背景与机遇十四五林业发展的背景与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某某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部署的关键时期,是某某市全面深化林业改革、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成果、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的战略机遇期,目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某某林业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2.1 发展背景

2.1.1 林业生态建设是国际社会的广 泛共识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重,极端天气频繁,而且受全球新冠疫情冲击,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从国际发展看,各国普遍认识到了,林业在维护生态安全、淡水安全、生物安全、气候安全、木材安全、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冲击后,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艰难时期,以林业为主体的生态建设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2.1.2 林业生态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

林业生态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 九届四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 2

十四五林业发展的背景与机遇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生 2 2

十四五林业发展的背景与机遇

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刻阐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必须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来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更上新台阶非常关键,是科学之举。森林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保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林业夯实生态根基、保护生态安全,加大力度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需要林业创造绿色财富、积累生态资本,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经济;需要林业引领绿色理念、繁荣生态文明,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这些都是新时期赋予林业的新使命,也将为林业改革发展带来良好的发展环境。

2.1.3 林业生态建设是打造生态文明建设 某某 样板的重要支撑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视察某某重要讲话精神,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创新创造出更多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某某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屏障建设先导区的战略定位,打造生态文明某某样板。其中争取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是打造生态文明某某样板的重要支撑,示范区建设将在十四五期间围绕林长制改革“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大任务,进一步推深做实林长制改 革,积极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某某提供强大的生 2 2

十四五林业发展的背景与机遇

态环境容量,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态产品,扩大林业生态经济总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某某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2 发展新机遇

2.2.1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制定了 40 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不断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国有林场改革、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等一系列重点工程不断开展,国家对林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断增加。随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林业发展改革的潜力和红利将会不断释放。

2.2.2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正式实施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于 2020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修订后的《森林法》加强了权属保护,明晰了产权,有利于调动林业经营主体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积极性;强调了森林分类经营,突出公益林和商品林主导功能;突出了规划引领,将森林资源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成为考核政府的重要约束性指标;强化了资源保护,提升了森林资源保护的系统性和 2 2

十四五林业发展的背景与机遇

整体性;深化了“放管服”改革,下放采伐限额审批权,删除木材生产计划、木材调拨等内容;突出了执法权威,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监督检查手段,加大破坏森林资源案件惩处力度。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和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其中,将成为全行业全社会遵守的行为准则,全面深化林业改革的制度保障,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

2.2.3 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不断推进

为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某某重要讲话精神,某某省委、省政府决定建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某某市作为3个试点城市之一,率先开展林长制改革。根据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的要求,某某市紧扣创建皖南生态文化创新示范区目标,坚持“以制度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以工程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以文化为灵魂”的改革思路,积极打造林长制改革“某某样板”。科学编制了《某某市推进林长制总体规划(2019-2025年)》和《某某市推进林长制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制定了《某某市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行动方案(2019-2025年)》,明确打造明确打造林业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先行区、林业特色产业联动发展样板区、林业发展制度体系建设创新区和林业生态文化融合发展实验区任务,推进林业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林长制改革将为某某市十四五林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3 3

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3.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视察某某时“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全面推进林长制改革、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等作为贯穿十四五期间统筹全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重要抓手,创新体制机制、释放发展活力、巩固生态安全、助力脱贫攻坚,建立健全某某市现代林业治理体系,提升某某市林业治理能力,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林业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3.2

规划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放在优先位置,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强化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全面提升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发展

依照某某市的某某市城市发展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国土空间规划,聚焦生态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等国家和省市的重点工程,以森林为主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善生态保 3 3

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护体系,构建完备的某某市生态系统,使之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问题导向,分区施策

结合区域和林情特点,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分类保护、科学管理,解决好林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科学配置树种和管控措施,持续推进低效、退化生态系统的治理修复。全面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实现林业治理体系现代化。、坚持政策保障,落实责任

逐步完善各项配套支持政策,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工程建设长效机制,同时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林长职责,层层压实责任,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

3.3

建设目标

3.3.1 总目标

建设层次丰富、类型多样的网络化生态空间体系,促进城市系统与生态系统的互动与融合,推动土地空间资源在社会、经济、自然等各要素间的合理配置,明确管控指标、措施及建设指引,严格控制生态空间的建设及资源开发强度,持续维护生态系统。全面实施林长制五绿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生态惠民,着力打造林长制改革“某某样板”,健全某某市现代林业治理体系。3 3

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3.3.2 目标指标体系

3.3.2.1 森林网络

通过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和“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等重点工程的实施,到2025年,全市林地总面积维持在77.26万hm 2,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60%以上,林木总蓄积量达到3600万m 3,使生态服务功能有效提升,有效改善森林生态系统。建设2个县级国家森林城市,提升7个森林乡镇和40个森林村庄。

3.3.2.2 森林健康

建立濒危动植物保护台账,对重点保护动物做到定期观察和及时保护,湿地和陆地典型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主要栖息地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濒危动植物保护率显著提升。建立更加完善的森林防火体系,实现林火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4‰以内。结合本地实际,推进监测预警的智能化、检疫御灾的信息化、防治减灾的社会化、应急救灾的机动化进程,使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5‰以内,有效提升森林健康水平。

3.3.2.3 生态福利

切实提高森林储备,改善生活环境,使森林植被储碳量稳步提升。推进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结合城市设计,提升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以上。着力推进环境提升和村庄建设,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度。

3.3.2.4 生态产业3 3

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建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示范基地,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实现林业产值和农民综合收入双增长。林业产值达到1000 亿元。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按照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的要求,大力发展林业经济。

3.3.2.5 生态文化

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依托城区公园以及自然保护地等自然空间,完善科普教育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在全市新增森林生态科普馆、园艺科普馆等生态文化特色场馆;增加和提升森林旅游景区、自然保护地、城区综合公园等区域内生态科普标识的数量和内容。充分发挥这些场所自然文化体验、自然科普认知的功能,使得自然资源的文化功能得以更好地发挥。

表 表1 某某 市林业 发展“ 十四五” 目标表

序号

指标

规划目标

指标属性森林覆盖率(%)

≥60 约束性 2 林木绿化率(%)

≥62 约束性 3 林地总面积(万公顷)

≥77.26 约束性 4 林木总蓄积量(万立方米)

≥3600 约束性 5 县级国家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提升、森林 村庄提升(个)

2、7、40 预期性 6 湿地保护率(%)

≥50 约束性 7 森林火灾受害率(‰)

≤0.4 约束性 8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

≤5 约束性 9 城市绿化覆盖率(%)

≥43 预期性 10 林业产业综合产值(亿元)

≥1000 预期性 4 4

总体布局总体布局

4.1 林业功能区划

根据某某市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特征和资源利用的分异性,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要求,从南到北将全市划分为南部山地森林生态保育区,中部低山丘陵生态治理区,北部圩区河湖湿地保护区和城市生态修复区四个林业功能区。

4.1.1 南部山地森林生态保育区

市域南部为中、低山区,有黄山、天目山两大山脉,自西向东,横亘于市域南部,范围上包括绩溪县和旌德县全部、宁国市大部、泾县中南部和宣州区南端。优越的山体条件蕴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植被郁郁葱葱,是某某市的主要林区;山峦河谷深切,是诸多河流的发源地和补给源。

发展方向:该区域应加强对河流源头和公益林的保护力度,提高森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的效能,丰富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内生物资源的森林经营,逐步提高森林质量,完善山区生态系统;建设以山核桃、香榧等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加强森林公园、森林氧吧、森林养生基地建设,打造一批精品生态旅游线路; 重视发展以茶叶、食用菌、毛竹、中药材、旅游产品为特色的生态经济,以生态保护促经济发展,实现本区生态系统结构的日趋稳定和服务功能的逐步提升。

4.1.2 中部低山丘陵生态治理区4 4

总体布局

市域中部为低山丘陵区,范围上包括泾县中北部、宣州区中部、广德市和郎溪县南部,以及宁国市北部小部分区域。该区域山、水、林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三山余脉在该区域延伸,青弋江、水阳江、汪联河、胥溪河、徽水河、东津河等河流迂回曲折,沿磨盘山、唐山、梅岭等山体蜿蜒北汇。但同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相对单一,林分质量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弱。

发展方向:以控制水土流失为主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廊道建设,适当发展生态旅游业。建设以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经济林基地和花卉苗木基地,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以生态经济模式逐步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4.1.3 北部圩区河湖湿地保护区

市域北部为平原圩区,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兼有岗地和丘陵,境内南漪湖、固城湖、荡南湖、龙须湖、东风水库、天子门水库、张家湾水库等湖群星罗密布。范围上包括宣州区中北部、郎溪县和广德市北部。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市是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人类干扰强烈,扬子鳄生境遭到切割,破碎化明显,生物多样性丧失较为严重。

保护重点:防止土壤流失,保护水阳江、青弋江等长江重要支流水质,保护湿地资源以及低山丘陵区生物多样性,发挥湿地的洪水调节和净化服务功能。结合“四旁四边四创”绿化工程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建立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模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生态旅 4 4

总体布局

游示范工程,搞好农业基本建设,注意保护农用湿地,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4.1.4 城市生态修复区

范围为某某市城市规划区,该区域是某某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市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人为活动频繁,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强烈。但城区南北为峄山和敬亭山,形成城市外围两块生态绿屏。

发展方向:以完善城区绿地为重点,建设中央公园等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及附属绿地,扩大城区森林面积,提高城市森林质量,逐步形成“林城相融”的良好格局。综合治理城区河道污染,保护水阳江干支流水生态安全,维护和改善河流湿地水体的水环境质量,扩大湿地生态容量、蓄集生态能量。以贯通各大郊野公园的外环和沿沪渝高速及内部水系组成的内环为中心轴,建设两道环城绿色生态屏障,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4.2 总体布局

规划全市形成“ 两轴贯穿、绿廊延展,多园提升、多点示范”的市域总体布局。其中:

1、“两轴贯穿”为 青弋江、水阳江森林生态发展轴,加强两江沿岸一公里“补绿”;4 4

总体布局

2、“绿廊延展”指 高铁、高速的“两高森林生态廊道”建设,加强两高沿线可视范围的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提升森林质量和景观效果等; 3、“多园提升”为全市范围内包括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敬亭山国家森林自然公园、水西国家森林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区、森林和湿地自然公园的生态节点整合优化、提升,做好重点重点保护地的生态修复; 4、“多点示范”为全市国家级、省级城乡一体的绿化美化示范创建,通过 “县级国家森林城市”、“森林城镇”、“国家森林乡村”等的示范创建,大力提升城乡森林一体化建设水平,助力乡村振兴。5 5

建设任务

建设任务

5.1 健全森林生态网络

十三五以来,某某市围绕“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坚持把生态修复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环节,坚定不移地打生态品牌、做绿色文章,持续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建设,并根据某某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林长制改革,聚焦“五绿”发展,重点实施了“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等林业重点工程,全市森林面积持续稳步增长,森林质量明显提高,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全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日趋完善。十四五期间,全市将紧扣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开展“面上提质增绿、线上查漏补缺,点上创建示范”,全面提升和健全森林健康网络体系。

5.1.1 造林绿化

5.1.1.1 人工造林

以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为抓手,落实“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统筹多途径、多方式造林,如长江防护林造林、特色经济林造林、人工更新造林和零星植树等,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同时加强宣传,积极探索碳汇林业建设,开展林业碳汇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碳汇林业、碳补偿的了解,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造林固碳意识;鼓励企业、个人积极参与以积累碳 汇为目的的植树造林活动。5 5

建设任务

重点开展乡村房前屋后绿化提升,结合村庄绿化美化需求,栽植经济类果树;荒山荒地查漏补缺,因地制宜栽植青檀、檫树、枫香等乡土阔叶树种,提升森林景观;单位(居民小区)、城镇周边和景区周边依据实际情况,在有条件的地方突出身边增绿充分利用可绿化空间,实现应绿尽绿。全市完成人工造林 1616.67hm 2。其中宣州区244hm 2,郎溪县 232hm 2,广德市 334hm 2,宁国市 141.33hm 2,泾县 391.47hm 2,绩溪县 86.87hm 2,旌德县 187hm 2。

5.1.1.2 封山育林

持续实施封山育林工程,提高森林质量,进一步提升森林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十四五期间,实施封山育林工程新封 9257hm 2。其中宣州区 490hm 2,郎溪县 293.2hm 2,广德市1950hm 2,宁国市 2050hm 2,泾县 2100hm 2,绩溪县 1493.8hm 2,旌德县 880hm 2。

5.1.2 森林生态廊道建设

结合“四旁四边四创”提升行动和林长制改革,开展全市范围内的森林生态廊道提升。对新建的铁路和公路及时绿化,采用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形成防护功能齐备、景观层次丰富、色彩搭配和谐的森林景观长廊。对已绿化的公路、铁路缺株断带、树种单一、防护功能较差的林带,进行补绿扩带、优化调整或更新改造,营造复层景观林,培育混交林,提高绿化美化水平。铁路方面,规划期内新建宣绩高铁 5 5

建设任务

(宁国段)绿化带 2km 和合福高铁(旌德段)1km。实施公路绿化任 务 191km,包括新建 87km,改扩建 62km、补植 42km。

5 5

建设任务

对全市范围内河流上游两侧、湖库周边继续实施封山育林,提升森林质量,大力建设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以建设林长治改革示范区为抓手,补植断档和残缺的林带、片林为重点,建成生态功能丰富、景观效果良好的绿色生态廊道。通过补植加宽现有断档和残缺的林带、片林,实施景观改造等措施,提高综合效益,发挥生态功能。规划期内新建水系岸线林带 8km,补植 15km。结合河长制各项工作,实施湖长制,建立市、县、乡三级湖长制体系,落实属地责任管理,编制“一湖一策”实施方案,对全市重要湖泊加强严格管理,逐步改善湖泊环境,维护湖泊生命健康,实现湖泊功能永续利用。

5.1.3 森林城镇(村庄)提升

按照生态宜居总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目标,全面保护乡村绿化成果,持续增加乡村绿化总量,着力提升乡村绿化美化质量,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基本实现“山地森林化、村庄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的乡村绿化格局。以巩固省级森林城镇、森林城镇为抓手,以争创县级国家森林城 市为亮点,重点提升森林城镇 7 个,提升森林村庄 40 个。此外,在 2025 年之前将旌德县和广德市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5.2 提升森林生态健康

5.2.1 公益林和天然林管护

(1)

公益林落界

5 5

建设任务

以林地“一张图”、公益林区划落界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为依据,将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精准落实到山头地块,精准认定到林权权利人,做到图地相符、权属明确、四至界限清晰、数据准确、图表册、人证卡等资料规范齐全。区划界定公益林要统筹兼顾生态保护需要和林权权利人利益。在区划界定过程中,对非国有林,地方政府应当征得林权权利人的同意,并与林权权利人签订区划界定书,确保公益林四至界线清楚、林权归属明晰、资源数据准确。

(2)

落实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制度 贯彻落实中办...

2.十四五发展目标 篇二

为了给企业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通过树立“种业之都”的种业贸易地位, 促进和带动京津冀地区种子企业的发展, 中国种子贸易协会、北京种子协会和北京市丰台区种子协会连续24年组织召开北京种子大会, 2016年重点突出对于种企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发展机遇的探讨。

2015年, 全国持证种企数量与2011年相比减少46%, 但注册资本超过1亿元的种企数量则增加了近一倍。“过去我们衡量产业发展更多的是看数量, 如今则更加注重质量, 从种企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 我国种企的结构构成更加合理”,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马淑萍在2016年北京种子大会种业发展新动向论坛上表示。

科企合作变身“专家”

在全国近4 600家种企中, 前50强企业的销售收入就达到260多亿元, 占全部企业销售总收入的35%。这一局面的实现, 靠的就是企业科研能力的提高带动整体实力的提升。

小而精致的礼品西瓜、粗壮清秀的旋风辣椒、厚实饱满的有机花菜……在北京种子大会20余个室内展厅里, 来自河南的豫艺种业凭借特色的蔬菜品种吸引了经销商和种植大户的注意。

“我们一直想成为‘专家型’的种子企业, 公司成立20多年来一直把科研创新放在第一位, 不仅在品种研发上投入了上千万的费用, 更编写了种植技术手册免费发放给农民”, 豫艺种业销售部经理赵志坤告诉记者。

据悉, 河南豫艺种业依靠与河南农业大学的合作关系, 利用河南农大的技术资源, 建立起完善的品种研发体系。公司还推出了“卓越园艺师培养计划”, 每年吸引50多名河南农业大学的学生进入生产一线实习, 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而在品种的选育方向上, 豫艺种业积极调整思路, 变单纯追求高产为提高单产质量。“我们新近推出的‘彩虹瓜之宝’、‘锦霞八号’礼品西瓜, 尽管单产量不及普通瓜种, 但每个西瓜的单价却是普通西瓜的3倍以上, 西瓜收获后, 种植户的车还没开出村, 就已经被抢购一空”, 赵志坤得意地说道。

长年专注跻身行业龙头

像豫艺一样的蔬菜种企不在少数, 跟水稻、玉米等大田作物种子不同, 蔬菜种子行业的利润和产值有一定局限, 这也就注定了蔬菜企业必须加大科研投入, 走精品路线。

在本次大会的室外集中特展区, 有一家企业的展台被一颗颗硕大的甘蓝包围, 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兴趣。“我们企业做甘蓝种子已经30年了, 而且我们专做甘蓝, 就是想把这个品种做精”, 邢台市蔬菜种子公司总经理申志彬向记者介绍。据了解, 该企业已经拥有甘蓝品种68个, 占据全国41%的甘蓝种子市场份额, 年销售收入超过2 000万元。而这一成绩的取得, 正是依靠对于品种特性的不断完善。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公司建成了甘蓝高效雄性不育育种技术体系, 代表品种“邢甘23”和“伯爵”, 分别解决了甘蓝保险成本高和脱水深加工成本高的难题, 为品种赋予了更高的产品附加值。目前, 邢台市蔬菜种子公司已经拥有3.33 hm2的育种研究中心和333.33 hm2的种子繁育生产基地, 一线科研技术人员达到30余人, 并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和“甘蓝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为企业在全国30多个省市区和欧洲、东南亚等地区的庞大贸易网络奠定了坚实的品种基础。

小企业也能有大作为

新《种子法》的实施, 进一步鼓励了品种研发创新, 强化了企业责任。同时, 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种植结构的调整也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种子企业必须要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成也一个品种, 败也一个品种。对于大企业来说, 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争取做成‘百年老店’。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则更应该在做精做强上下工夫”, 马淑萍认为。

来自天津的朝研种苗科技有限公司在本次大会上带来了抗TY病毒粉红果番茄和设施高产辣椒等一系列特色精品蔬菜新品种, 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尽管该公司只有25名员工, 但从事科研育种和推广工作的一线人员却达到20人, 已经成长为一家年产值超过2 500万、小而精的蔬菜良种“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

朝研种苗在201万元注册资本的基础上, 每年的科研投入能够达到近100万元, 并在天津、辽宁和海南等地拥有示范基地100 hm2, 同时还在全国建立起1 000多家销售网点, 年销售良种16 500 kg。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在番茄、辣椒和黄瓜育种方面累计选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朝研系列蔬菜品种70多个, 有多个优良品种还被天津市科委列为星火项目做重点推广。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不断提高, 为中小型种企发展提供了范本。

“种企的竞争是激烈的, 作为中小企业, 我们就更要强化创新机制, 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增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朝研种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怀文向记者表示。

市场说好才是真的好

对于种企来说, 不断推出新品种固然重要, 但更为关键的是如何能够推出真正符合市场需要和老百姓喜欢的优质品种。

“我们企业在山东寿光累计展示了200多个番茄品种和50多个甜椒品种, 全国各地的客户都会来挑选, 品种好不好, 只能靠表现, 吹牛是没用的”, 北京博收种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升对记者说。

能在“寿光立足”, 博收的经验是让市场不断检验品种, 并根据市场的反馈来改善特性。据了解, 博收种业创新性地让销售人员参与到育种环节中来, 让销售人员通过总结销售经验, 向育种家传达最新的市场动态, 辅助科研人员完成品种的更新换代。“优秀的品种要具有市场前瞻性, 例如说我们前几年主推的番茄品种‘辉腾’, 在山东省之外的表现就不是很好, 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今年推出了新品种‘旗舰’, 不仅果品更好, 还能抗死颗和TY病毒”, 张晓升介绍。

3.十四五发展目标 篇三

“一二三四五”贸促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即“打造一流队伍,完善两个体系,建立三个机制,实现四个目标,开展五个活动”,目的是使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到责任分工明确,指标量化到人,压力层层传导,工作高效运转,督查落实有力,任务圆满完成的工作新格局。

打造“一”流队伍

针对日照市贸促会的干部职工队伍的特点,会党组坚持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以创新的理念,务实的作风,激发干部活力,增强干部动力,提升服务能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进一步焕发干部职工队伍的蓬勃生机。在工作中锤炼、打造一支政治坚定、敢于担当、业务精练,奋发向上、乐于奉献,积极有为、执行有力的贸促干部职工队伍。

完善“两”个体系

一是制度体系,做到制度完备,有章可循。制度是依法办事的重要保障,是保证一个单位规范化建设和正常运转的重要措施。新领导班子根据贸促工作和服务企业的新形势、新需求,开展了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构建科学制度体系的调研和筹备工作,创新制定和修订了规章制度10余项。

二是服务体系,发挥代言工商,服务政府、服务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新班子强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始终围绕国家外经贸战略和日照经济建设发展大局,深化认识,主动作为,为广大企业“走出去”服务、为形成新的外经贸增长点服务。

建立“三”个机制

一是领导分工补位机制。为保证领导班子成员在公务出差、外出招商、休假请假期间负责及分管的有关工作正常运转,市贸促会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工作分工补位制度,互相补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加强合作和协助,外出前后及时进行沟通和衔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连贯性和无遗漏。

二是工作高效运转机制。新任领导班子首先把年度工作任务逐项分解,形成一张任务清晰、责任明确的“清单”。年度、季度、每月的重点工作、“要干什么、谁来干、什么时间完成”在清单上一目了然。“干什么”就是确定每季度要完成的重要经贸活动、法律服务事项和解决会员企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等;“谁来干”就是明确责任部室和责任人,指定分管负责领导;“什么时间完成”就是规定完成时限。这一个个任务清单就是推动市贸促会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

三是督查落实考核机制。按照目标任务要点,各分管领导、各部室对自己承担的任务和时限非常明确,纪检负责人对一个时间节点,要完成什么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办。在落实过程中,对按时完成任务的部室挂账销号;对一时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绝不拖延时限,由相关督查职能部室梳理问题及时上报,交市贸促会党组会议或会长办公会议集体研究,统一协调解决;对主观不努力,不作为的部室和责任人造成完成时限迟滞,采取责任问责。市贸促会实行周、月、季跟踪的“时时跟踪”,让督办在工作落实中“如影随形”。

三个机制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链式流程,确保贸促会各项工作任务有条不紊和有效运转。

实现“四”个目标

一是招商引资走在全市前列,在完成市政府交办的“三招三引”项目指标的基础上,加大措施,扩大成果,超额完成。

截至目前,日照贸促会已促成青岛某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莒县达成合作协议。该公司拟投资2亿元建设太阳能光伏农业项目,此项目建成后,年利税400余万元,其光伏农业大棚将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创收,促进当地精准扶贫任务完成。促成诸城市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投资项目,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预计年度到位资金3000万元。3月10日,邀请台湾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会会长、台湾某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来日照洽谈投资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台湾客商对来日照投资表现出浓厚兴趣。3月21日,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济南、北京向山东省贸促会、中国贸促会汇报联络工作,两级领导就当前外经贸形势下贸促工作任务、目标,做好贸易促进、涉外法律服务两项重点任务提出明确的方向和要求,并对贸促机构管理体制提出了尽快参照上级贸促会已改革的现有体制予以理顺。期间,拜访了中国国际经济合作投资公司、北京临沂商会全国联盟等经贸机构,签署了2项合作协议,搜集有价值的新项目线索5条。

二是专项工作创一流、整体工作上水平。今后,市贸促会将着力从以下七个方面加强服务:健全与境外商协会机构的多双边机制,做实对外经贸交流合作;打造品牌展会论坛,创造更多贸易投资机会;扩展商事法律服务,为企业国际化经营保驾护航;参与“两反一保”应对机制,积极维护企业正当权益;加快壮大国际商会,增强服务企业能力;抢抓"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机遇;代言工商企业,优化经贸发展环境等。

三是党建工作争先进,加强机关党建、商协会党建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建设,争创先进党支部,锻造优秀党员队伍。“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们从思想上要求全体干部职工积极上进,吃苦奉献,迎难而上,敢打硬仗;同时要求全体党员带头,发挥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此外,市贸促会将探索将党建工作融入到商协会文化建设之中,扩大党组织影响力。

四是争创文明服务机关,树立服务标杆,倡树文明、高效、廉洁、务实、创新风尚,形成积极向上、凝心聚力、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贸促机关工作氛围,并将文明服务的要求纳入考评内容,将教育与治理相结合,形成扶正祛邪的良好风尚。

开展“五”个活动

一是“两学一做”专题教育。面向市贸促会全体党员,聚焦落实党章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要求,深化和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着力解决有的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动摇、党章意识淡化、宗旨观念淡薄、精神不振等问题,持之以恒纠正“四风”,切实抓好不严不实突出问题的整改,努力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

二是读书学习活动。以建设学习型机关、培养学习型贸促干部为目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学习活动,引导贸促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科学理论,广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自觉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努力在学习型机关建设方面走在前、作表率,为工作创一流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三是“三招三引”竞赛活动。市领导提出“贸促会是全市招商引资的主力部门之一”,这既是对贸促会的信任鞭策,也是期待和要求,更是考验和考试。市贸促会要竭尽全力,势在必行、志在必得,瞪大眼睛、卷起袖子,“引进来,走出去,带回来”。班子成员、各部室之间营造一个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开动脑筋,挖掘关系,盯住线索,狠抓落地。

四是工作调研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突出“一带一路”、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和“突破园区、聚力招引”一号工程两大重点课题,紧密结合贸促工作职能和发展任务目标,积极发挥干部学历专业优势,深入基层,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每人撰写一篇调研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和国家、省贸促会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为提升贸促工作水平献计献策,不断提高贸促会在我市外经贸领域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五是先进部室、先进党员、先进个人争创活动。实施“一二三四五”贸促工作目标管理体系的过程,也是贸促会全体干部职工争先创优的过程,党支部、全体党员、全体干部职工要将各项任务细化到每一个岗位,扎实抓好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确保争创活动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六大工作安排

一是进一步明确贸促工作思路和任务目标,制定贸促工作五年发展规划和2016年贸促工作要点,把抓好当前工作和谋划长远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始终以科学、创新、发展的理念引领全市贸促工作。

二是发挥贸促会“亦官亦民”的身份优势和对外工作的渠道优势,突出抓好“突破园区、聚力招引”头号工程的招商引资任务落实,制定招商引资工作方案,一个班子成员领导一个招商小分队,人人有任务、个个有指标,量身裁衣,为每个项目制定针对性服务措施,全力保证“三招三引”工作走在全市前列的目标实现。

三是立足服务,开拓创新,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组展办展、招商联络、法律服务、教育培训、商事认证等业务工作要按照“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要求,逐一进行“回头看”,进一步修订完善制度措施,充分体现为民便民服务理念,树立贸促会的爱民亲民、尊商亲商形象。

四是加大调研力度,发挥参谋指导作用。结合“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突破园区、聚力招引”工作要求和业务职能,班子成员带头,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从而形成一批有见地、有价值,有前瞻性、有指导意义的调研报告和建立资料数据智库,给企业提供指导服务,给上级领导当好参谋助手。

五是严格督查落实考核,建立完成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逐步完善贸促会“两个体系,三个机制”的日常工作运转系统,确保人员不缺位,工作有人干,任务不遗漏,衔接无缝隙,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回声。

4.金融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篇四

一、“十三五”回顾

过去五年,是金融办成立以来各项工作全面展开的五年,也是区金融业快速发展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形势,全区金融系统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全面营造良好的中小微发展金融环境,金融供给总量不断扩大,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深入,金融体系不断健全,金融生态不断优化。

(一)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0上半年,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4亿元,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44.1%和25.35%,实现金融业增加值0.89亿元,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6.3%。

(二)金融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十三五”期间,引进保险分支机构6家,评定信用乡镇6个、信用村48个,全区新增三农终端和便民服务点131个,建成乡镇农金站7个、农金室61个,实现了61个行政村全覆盖。

(三)企业挂牌上市逐步推进。截止“十三五”末,累计培训企业80余家,助推全区45家企业在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实现股权质押融资2.3亿元。

(四)金融创新不断深化。在涉农企业融资抵质押方面主推“三权”抵押贷款,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农村居民房屋产权等在涉农贷款中充分发挥作用,“十三五”期间,累计投放“三权”抵押贷款504笔,4560.7万元,主要以农村房屋抵押贷款为主,解决企业、农户融资担保难题。

(五)金融生态持续良好。“十三五”期间,金融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高,全区打非、风控工作基本实现了常态化、机制化。加强了对辖内金融机构的监管措施,不断提高监管效能,坚持促发展与防风险两手抓,进一步做好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相关工作,持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二、规划背景

未来五年,经济发展将进入中高速、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金融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发挥自身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发展。

(一)发展金融产业是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实现“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四五”期间,要紧紧抓住“互联网+”的重要发展趋势,运用多种手段开辟各类渠道,开发新的产品,实现金融创新发展。要统筹协调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业态的发展步伐,努力实现互利共生、和谐共赢。要继续深化普惠金融发展,丰富合法的理财通道,着力增加人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金融改革的成果。

(二)发展金融产业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结合实际,要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支持企业“去杠杆”。要创新绿色信贷,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授信,压缩退出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的“僵尸企业”贷款,支持企业“去产能”。要大力推进农村综合产权抵(质)押贷款业务,发挥农村居民在房地产去库存的重要作用,支持房地产“去库存”。要做强做大金融产业,构建组织完善、竞争有序的金融产业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充裕的信贷资金有效供给,降低贷款利率浮动比例,规范金融机构收费,支持企业“降成本”。要强化金融政策制定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金融领域的制度供给、制度结构,支持金融业“补短板”。

三、“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宗旨,在中央、省市金融工作方针指引下,以促进金融服务现代化、普惠化、便利化为目标,以市场化为导向,统筹发展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传统金融业态与新兴金融业态,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激发金融创新活力,防范金融运行风险,为金融与经济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力争到2025年末,在全区基本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竞争有序、风险可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二)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导向和补齐短板相结合,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创新,紧扣“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金融产业自身发展”两条主线,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培育金融新兴业态,扩大金融市场规模,完善金融产业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有效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保障。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末,全区本外币存款余额超2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超136亿元;

金融业增加值超2亿元,占服务业比重的10%以上;

挂牌上市企业数量超60家。基本形成金融实力雄厚、区域布局合理、组织体系健全、市场功能完善、行业发展协调、金融运行稳定的金融产业发展格局。

四、重点任务

围绕“加大资金要素供给、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加快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等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发展及防范处置金融风险”等方面展开,努力将金融业培育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支持经济转型发展的能力。

(一)加大资金要素供给,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一是扩大金融供给总量。强化考核,优化服务,完善财政性资金“贷存挂钩”考核制,实行“多贷多存、多税多存”,鼓励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向上级行争取更多信贷规模,激励金融机构扩总量、调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有效信贷支持。引导保险资金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深入挖掘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信贷潜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

二是优化金融要素投向。充分发挥银行主力军作用,重点保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等融资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大对小微企业有效信贷投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积极衔接各金融机构,主推“三权”抵押贷款,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农村居民房屋产权等在涉农贷款中充分发挥作用,解决企业、农户融资担保难题,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助推我区“乡村振兴”战略。

(二)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提升我区经济实力。

一是积极推进企业挂牌上市。加强与股权交易中心的对接,走访区内企业,建立拟挂牌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强化宣传培训,按照挂牌上市标准,培育我区所有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在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目前我区挂牌企业42家,在这些企业中再次筛选几家优质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争取在新三板上市1家,科创板上市1家。

二是积极衔接股权交易中心,组织区内企业参加挂牌上市培训会,为企业树立融资意识,提高融资效率,改进资本结构,促进企业发展。

(三)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一是深入实施普惠金融工程。强化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普惠水平。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与市金融办的沟通对接,学习借鉴兄弟县区的成功经验,加强与金融保险机构的协作,进一步推进我区农金室的规范运营,督促各乡镇高度重视农金室的建设运行工作,因地制宜的引领各村农金室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做好金融惠农政策宣传及农业综合保险承保等工作。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培训工作,逐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室的金融业务水平,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安全防范。打通金融服务农村的“最后一公里”,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创新建设农村金融要素市场。探索农村综合产权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强化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三信”工程建设,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规模。开展形式多样、面向基层的普惠金融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金融知识水平。

三是大力推进绿色金融试点。探索绿色金融的体制机制,完善绿色信贷体系,积极支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项目和服务。支持传统企业依托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形成绿色新业态。

(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畅通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搭建好政府服务平台。把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着力点,加强政银企交流,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服务职能,打通融资壁垒,破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构建各主要部门信息共享的合作平台,定期、不定期组织召开银政企对接会,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是创新政银企合作新模式。开展“引银入企、引企入银”双向对接活动,通过政银企现场对接,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提出方案,加大对企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通过项目推介会、重点企业调研、一对一服务等多种措施,抓实、抓细、抓好民营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五)破解贷款“担保难”题,服务地方经济。

一是健全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主导、民营融资性担保机构为补充的融资担保体系,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服务。着眼引进省级担保机构在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对接省金控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争取更多的银行贷款资金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并积极协调争取金控集团分公司在区设立分公司。

二是着眼重启区级政府性担保机构。积极筹备重新启动我区政策性担保公司,计划由再就业担保中心承担此项业务。

三是着眼规范民营担保机构发展。我区现有民营担保机构一家,积极对接该企业,盘活资金,发挥好担保机构的作用。

(六)积极推动创新,实现金融服务新突破。

一是险资入企实现新突破。积极对接我省各保险公司,利用保险资金额度大、期限长、来源稳定的优势,支持我区小微企业的发展,使保险业成为实体经济资金最稳定的供应者。与银行、证券、信托和基金不同,保险资金更倾向于收益稳定的长期投资和流动性较好的短期投资。

二是设立中小微企业转贷基金。由于经济形势持续低迷,转贷压力逼迫企业走入绝境,需要先行还款才能续贷。中小企业转贷基金由政府牵头,同时撬动社会资金参与。转贷资金到位速度非常快,基本周期只有传统过桥业务的1/3,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是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项金融制度创新,积极引进或成立转贷服务机构1家。

三是开展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落实授信尽职免责办法,增强信贷投放和服务能力。探索开展银行“首贷率”指标考核,引导金融机构提高信用贷款、无还本续贷发放比例。加大金融工具的创新,灵活融资放贷,简化办理流程,服务地方经济。

(七)切实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守住金融风险底线。

一是始终坚守金融风险防控底线。始终把防范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生命线,提高辖内金融机构和组织风险管理水平,促进辖内金融机构合规、有序发展。

二是健全理顺金融风险监测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市监管部门监管政策和工作安排,加大风险监测分析和现场检查力度,提高监管有效性,完善信息共享和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全面准确掌握金融风险状况。

三是持续强化非法集资防范处置。着力完善政银企风险处置合作机制,明确各相关单位风险防范处置责任、流程和措施。

四是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清理整顿。加大风险排查力度,坚持清理排查与依法打击相结合,重点对投资理财类公司涉嫌非法集资风险进行全面排查,逐步消除滋生非法集资的土壤。

五是规范完善金融领域监管制度。健全金融监管体制,进一步提升金融监管效能,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改善和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推进金融监管协调工作规范化和常态化。

六是充分发挥综合防控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监管部门行政措施的前置引导和规制作用,加强刑事执法与行政执法衔接,加强刑事、行政部门的协作配合,切实把握好工作的尺度、力度、范围和时机,坚决防范处置风险。

七是大力推动信用惩戒体系建设。推动信用环境建设,加大非法集资、反假货币的宣传力度,维护区域金融秩序稳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区金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各部门对金融产业发展的沟通协调,及时研究全区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重大事项。主动加强与省市金融管理部门对接联络,加强信息共享,形成推动金融创新发展的合力。

(二)加强政策激励。争取省级及以上各种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在先行先试。完善金融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通过区级财政继续加大对全融要素保障、全融产业发展及企业挂牌上市等重点领域的扶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形成政策叠加效应。

(三)加强人才引育。在大力开展金融产业活动中,更加注重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全力引进金融领域专家学者。深化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金融人才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5.十四五发展目标 篇五

篇一

为科学编制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学校第二届党代会2019会议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准确把握学校办学实际和发展阶段特征,瞄准社会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需求,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彰显办学特色,不断推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建设高水平水利特色大学目标。

二、主要任务

系统总结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的成绩、经验及问题,深入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科学确定未来五年发展的战略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编制学校“十四五”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学院规划,对学校“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

三、编制原则

1、坚持科学定位与明确目标相结合。在充分总结“十三五”规划落实情况的基础上,全面梳理近几年我校的发展思路,总结办学主要经验与教训,肯定成绩,寻找差距,认真分析国家、行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我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科学论证“十四五”期间我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建设重点,制定出有效的战略举措,使规划做到既立足实际又富有远见,既有科学性、前瞻性又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实现办学质量、水平与效益三统一。

2、坚持深化改革与创新思路相结合。根据学校发展定位,找准制约学校未来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抓住发展中的重点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制定出新的改革创新方案和措施,消除办学短板,形成有利于学校改革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突出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科技创新、重大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奖突破、办学层次提升等重点工作,做到统筹规划、周密安排、分阶段建设,整体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坚持加强调研与注重衔接相结合。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和吸纳全校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掌握真实情况,抓住关键问题,认真研究规划内容,注重与江西省“十四五”规划相衔接,与学校自身条件和特色相结合,把规划目标、任务、改革措施做细做实。规划牵头单位要加强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学院之间的协调,注重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专项规划与学院规划之间的衔接。

四、工作分工

学校“十四五”规划体系包括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学院规划。

1总体规划。由高等教育发展中心负责牵头编制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专项规划。由相关单位负责牵头编制相应的专项规划。

3、学院规划。由各学院负责制定学院发展规划。

五、工作进度安排

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前期研究、起草完善、论证审议三个阶段。

(一)前期研究阶段(2020年4月-2020年6月)

1、召开部署会议。召开

“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安排部署我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2020年4月底完成)

2、开展建言献策。在学校网站设立“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言专栏,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电子邮箱等方式开展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建言献策活动。(2020年4月开始,持续开展)

3、开展广泛调研。结合“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热点、难点、堵点等问题开展调研,为科学研判形势、制定政策提供支持。(2020年4月启动,持续开展)

4、起草规划思路。结合全省教育事业发展实际,研判“十四五”期间我校面临的形势,提出“十四五”期间学校发展的基本思路、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形成规划的基本框架。(2020年6月底前)

(二)起草完善阶段(2020年7月-2020年11月)

1、召开暑期研讨会。专题研讨“十四五”

发展规划中的重点问题、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内容。(2020年7月底前)

2、开展专家咨询。召开专家咨询会议,听取专家对学校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2020年8月中旬前)

3、起草规划初稿。由高等教育发展中心牵头协调,各工作组按责任分工,开展规划初稿起草工作。(2020年9月底前)

4、征求意见完善。规划征求意见稿形成后,广泛征求学校各单位的意见建议,进一步修改规划初稿,并提交校长办公会审核。(2020年11月底前)

(三)论证审议阶段(2020年12月-2021年4月)

1、专家认证。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对“十四五”发展规划草案进行评估论证,根据专家评估意见进行修改。(2020年12月上旬前)

2、召开党委会。提交校党委会审定。(2020年12月底前)

3、教代会讨论。提交教代会讨论,并根据讨论情况进一步修改完善。(2021年3月底前)

4、发布实施。汇编规划文本,规划发布与宣传。(2021年4月底前)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xx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心,负责协调解决规划编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2、组建工作机构。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从学校相关单位抽调精干人员组成起草工作小组,集中办公,具体承担规划编制工作。

3、组建专家队伍。组建专家组,为规划编制提供咨询、论证等智力支持。

4、落实工作经费。xx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所需经费由学校划拨专项经费予以保障。

篇二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十四五”规划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承上启下的五年规划。研究编制好我校“十四五”时期的事业发展规划,对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推进我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总结我校“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以往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成熟做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主线,把握时代特征,强化战略思维,统一规划体系,提高规划质量,更好发挥“十四五”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把短板做长,把长板做强,为我校各领域工作谋发展、上水平提供可靠的策略保障和科学的政策指引。

二、编制原则

(一)坚持客观分析与科学定位相配合客观分析我校“十三五”时期的工作和当前面临的形势,挖掘发展潜力,找准发展定位,解放思想,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以战略性与操作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为指导,提升目标的前瞻性、可行性。

(二)坚持改革创新与固本强基相平衡

既要把革新理念贯穿于规划编制的各领域各环节,以综合改革的思路破解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又要聚焦我校内涵发展建设,紧盯日常管理规范,狠抓质量水平提升,以务实扎实的规划设计补短板、强弱项。

(三)坚持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相协调

既要全面统筹高等教育领域各方面工作,又要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特殊需求,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集中攻坚。注重登高望远、问题引领、突出重点,强化理念与方法创新、内容与功能创新、体制与方式创新。

(四)坚持问题导向与专业导向相统一

既要围绕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要求,明晰工作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聚焦与我校工作相关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法,又要充分利用专业力量,发挥专家咨询作用,汲取兄弟院校和先进机构的经验,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参与度。

三、组织领导

为切实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在校事业发展规划研制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设立xxx组、xxx组、xxx组、xxx组、xxx组、xxx和xxx组。

规划起草工作组xxx同志负责,抽调其他学院、学部、机关处室相关同志参加,负责具体起草工作。相关人员安排及分工为:xxx同志、xxx同志为xxx组相关内容的统稿人和执笔人;xxx同志、xxx同志为xxx组相关内容的统稿人和执笔人;xxx同志、xxx同志为xxx相关内容的统稿人和执笔人;xxx同志、xxx同志为xxx组相关内容的统稿人和执笔人;xxx同志、xxx同志为xxx组相关内容的统稿人和执笔人;xxx同志、xxx同志为xxx组相关内容的统稿人和执笔人。

其他各组分别由分管校领导负责,相关处室牵头组织人员参加,围绕各自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拟定调研选题,明确调研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调研,编制相关子规划。

四、工作阶段与时间安排

(一)前期部署与研究阶段

1.成立机构

在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设置各工作组。(2020年3月底前完成)

2.动员部署

召开全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全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2020年4月底前完成)

3.确定思路与调研内容

在梳理我校“十三五”规划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各组研究提出子规划的基本思路和相关调研内容,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汇总后,研究提出校“十四五”规划总体基本思路和各专题调研内容。(2020年5月底前完成)

(二)形成纲要框架阶段

1.进行专题调研

各组按照确定的内容,结合工作实际与发展需求,进行专题调研工作,形成调研报告,并提出子规划框架。(2020年6月至8月)

2.形成规划总框架

以规划总体基本思路为指导,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起草校“十四五”规划总框架,并面向全校征求意见。(2020年10月底前完成)

(三)规划起草与完善阶段

1.起草规划

根据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对规划框架进行完善充实,形成校“十四五”规划草案。(2020年12月底前完成)

2.征求意见

面向全校师生和相关专家广泛征求意见。(2021年1月底前完成)

3.形成规划

充分吸纳各方面意见,对规划草案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校“十四五”规划。(2021年2月底前完成)

(四)审议发布阶段

按程序提交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和教代会进行审议,根据审议情况修改后发布。(2021年3月底前完成)

五、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重视队伍建设

统筹指导、总体协调规划编制工作。各组要尽早组建本组的工作队伍。在全校范围,打造一支眼界宽、知识广、专业强、素质高的规划编制队伍,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其他领导协调抓的格局。

(二)提高认识站位,抓住战略重点

各组要从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大局出发,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重点、兼顾一般,认真总结“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实施经验,主动适应发展形势新变化,全面落实时代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任务,科学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增强规划的创造性、指导性和可实施性。

(三)科学制定目标,注重规划实施

各组要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立足本职工作、我省的发展基础和支撑条件,把握好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实事求是地科学设定规划目标,突出可操作性、可实现性以及相关规划目标之间的衔接性。坚持规划编制与实施并重,更加注重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的有机统一,加强政策配套,完善落实机制,引导资源配置,推动规划落实。

(四)注重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各组要始终坚持“全校一盘棋”的思想,把规划研究编制作为统一思想、整合资源、协同步调的过程,加强信息沟通、数据交换、成果共享,形成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合力规划的互动机制,在我省教育发展的全局中谋划各领域的发展。

(五)做好经费保障,确保工作顺利

为保障规划编制的质量,将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总体规划、子规划编制和相关课题调研等工作,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

6.十四五发展目标 篇六

0 2020 年 某县教育“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 0 7820 字范文稿

我县教育“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教育事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秉持“科教兴县”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紧紧围绕教育保障、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主题,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基本实现了教育“十三五”规划预期,为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教育“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

1.学前教育得到普及。实施《XX县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现每个乡镇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每个中心村有 1 所村级幼儿园目标正在强力推进,已在人口集中的村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小幼连贯制”学校,学前教育覆盖面逐步延伸到边远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20XX 年基本普及了学期教育,目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达 XX%.2.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加大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力度,加快缩小县域、城乡、校际间教育发展差距,农村小学、初中生寄宿率分别达 XX%、XX%。采取“依法控辍”、“管理控辍”、“扶贫控辍”等措施遏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 XX.X%,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已达 XX%,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已达 XX%。2018 年,我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已通过国家评估认定。

3.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成第三高级中学,加强一中、职中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满足全县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20XX 年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目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 XX%。

4.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补充学生计算机 3621 台,配齐“班班通”1202 套,“网络校校通”和“优质教育班班通”实现了全覆盖。

5.特殊教育优质发展。配置和完善县特殊学校教育设备设施,为残疾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健全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助学机制,实施送教上门,保证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正常的教育,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接纳“三残”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入学工作,全县“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已达 XX.X%。

6.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一是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出台《榕江县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通过事业单位招考、免费师范生、教育人才引进、特岗教师结转等渠道共补充学前

及中小学教师 XXX 人,其中:幼儿教师 XXX 人,小学教师 XXX 人,初中教师 XXX 人,普通高中教师 XXX 人,职高教师 3 人,特岗教师结转小学教师 XXX 人,特岗教师结转初中教师 XXX 人。购买社会服务补充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的食堂工人 XXX 人,保安 XXX 人,学生宿舍管理员 XXX 人,学前幼儿教师 XXX 人,校医 XXX 人。二是加强培训促进交流。按照“三区”人才支持计划要求,三年来,共选派 XXX 名教师到从江县、丹寨县和我县乡镇中小学、幼儿园、村小支教;

XXX 名外县教师到我县乡镇中小学支教。建立完善教师到贫困乡村支教交流工作制度,积极开展城区教师支教交流,通过交流、挂职学习锻炼、对口帮扶(支教)等方式对贫困乡村薄弱学校进行师资支援,促进师资均衡配置,20XX 以来交流(支教)教师达 1XXX 人次。加强贫困乡村教师培训,出台《榕江县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规划和实施意见》,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培训和分散研修相结合的方式,以“国培”“省培”“州培”、“县培”“校本”五级培训为抓手,开展贫困乡村教师全员培训,20XX 年以来共培训乡村教师 18XXX人次。

7.特色教育得到彰显。坚持“以学生为本,抓特色教育,促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将民族艺术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侗族大歌、少儿体操、校园足球等项目引进学校融入课堂,积极开展“一校一品牌”的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创建了栽麻中学等 10 余所“侗族大歌”传承学校;车民小学等十多所“侗族琵琶歌”传承学校;古州二小“少儿

体操”训练特色学校。XX 一中、XX 二小成为全国全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XXX 中成为传承民族体育特色教育学校,全县中小学素质教育和特色文化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

8.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出台《XX 县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XX-2019 年)》、《XX 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意见》、《榕江县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 XX 一中内部管理改革实施意见》、《XX县城乡基础教育共同体工作实施方案》、《XX 县教学质量评价奖励方案》等文件,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教研教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县城优质中小学为示范,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为重点,兼顾城镇薄弱学校,实施中小学教研联合体、城乡教育共同体改革,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抱团”、“捆绑”促进资源共享与交流,努力提高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高中阶段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每年财政预算增加 XXX 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教育教学奖励,从 20XX 年开始,每年单列 XXX 万元经费用于支持 XX 一中内部管理改革。通过教育教学提升激励机制,助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中考、高考成绩不断攀升。2018 年高考,全县二本以上上线人数为 XXX 人,同比增长 XX.X%,XX 一中 XX 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实现了 XX 本土学生没有被全国重点名校录取的历史性突破。2018 年中考,全县中考总分 600 分以上人数 XXX 人,高分段人数在全州位居前列。

9.教育资助全覆盖。全面实施“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高中阶段助学金和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高校(高职)贫困学生“两助三免(补)”、“两助一免(补)”精准扶贫资助政策,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应补尽补、应助尽助、精准资助。生源地诚信助学贷款应贷尽贷,大力扶助大学生完成学业。

10.学校布局明显优化。召开撤并听证会,狠抓学校布局调整,整合教育资源。20XX-2018 年,按照“减少校点、扩大规模、集中办学、提高效益,初中向县城和中心乡镇集中、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保留必要教学点”的布局原则,“十三五”以来,共撤并小学校点 XXX个、初级中学 5 所、九年制初中部 7 所,改扩建学校 68 所,新建(改扩建)城区学校 3 所(三小、X 中、X 中),新增学位 6XXX 个,整合了教育资源,有效地解决了易地移民搬迁、进城务工及外来经商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

11.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十三五”以来,共投入教育资金 XX.X亿元改善办学条件。20XX 年以来累计新建、改扩建贫困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21 所,学生食堂 XXX 个,新建学生浴室和其他生活用房20 栋、学生宿舍 17 栋、教学楼 74 栋、学校运动场 XXX 个,建设优美教室 470 间,新增安全围墙 9500 米。配齐学校装备保障教学,20XX—2018 年共投入 9XX.X 万元,购置计算机 3621 台供学生使用;配置安装了 1202 套“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设备,贫困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网络校校通”和“班班通”达到了全覆盖;投入 XXX 万

元为贫困乡村学校添置教学仪器设备; 配齐补足中小学音体美器材共 XX.X 万件(套); 投入 XXX 万元采购补充了贫困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图书 XX.X 万册;20XX 年以来建成“留守儿童之家”XXX 个,“乡村学校少年宫”18 所; 加强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不断改善偏远贫困农村学校教师的住宿条件,新建教师周转宿舍 24 栋,教师的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县教育得到显著发展,但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与日趋激烈的州内竞争相比,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学前教育资源不足。村级幼儿园未能实现全覆盖,农村学前教育的保教水平还较低,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水平不高。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还处于低水平阶段,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上发展不平衡、有差距。三是职业教育办学效益不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基础能力建设相对薄弱,技能型师资不足,招生人数少,办学规模小,促进学生以技脱贫潜力不足。四是整体教学质量还不高。学前教育师资数量不足,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 中考、高考人均总分在全州排名靠后,各阶段教育质量有待提高。五是教育机制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须破解,教育发展内在活力仍需激发。

(三)教育“十四五”发展环境和机遇

1.发展环境。

(1)良好的国际人才环境。当今世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与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制定教育国际化战略规划,广揽全球顶尖人才为己所用,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教育培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2)优先发展教育的国内环境。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要竭尽全力让更多的学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加快培养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的一代新人和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教育发展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

2.发展机遇。“十四五”,我国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国家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的高度,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为推进教育公平、巩固提升普及“十五年”教育,补齐短板,缩小差距,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强教先行,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和强大动力。

(四)面临挑战

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等原因,XX 教育与党和政府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相比,与全州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学前教育学位不足,未能实现全覆盖; 短板突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任务艰巨; 职业教育发展滞后,规模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学校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教师不足,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教育教学质量还不高,在全州处于落后地位;经费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教育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教育系统自身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特别是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移民入城、进城营商、购房入城等人员随迁子女的剧增,导致城区教育资源供不应求,这些都将成为教育“十四五”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紧紧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质量,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育保障,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服务均等化,为榕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2.基本原则。

(1)坚持优先发展原则。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需要,为教育保障奠定坚实基础。

(2)坚持改革创新原则。立足教育县情,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教育交流合作,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解决发展难题,激发教育活力,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3)坚持依法治教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执教。切实保障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和广大师生合法权益,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4)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教育工作全过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5)坚持立德树人原则。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6)坚持促进公平原则。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配置,统筹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合优质均衡发展,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教育服务、接受到更有质量的教育。

3.发展定位。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推进教育公平,推进学前教育全覆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三)主要目标。

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到 2025 年,全面建立覆盖城、乡、村,布局合理、资源充足、公益普惠、公民互补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XX%以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 XX.X%以上,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 XX%以上,小学辍学率控制在 XX.X%以内,初中辍学率控制在 XX.X%以内,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XX%以上,义务教育校及差异率低于 0.15。巩固提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XX%以上,辍学率控制在 1%以下。特殊教育教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稳定在XX%以上。到 2025 年,榕江县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和教学质量达到全州平均水平。

三、教育“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

(一)各阶段教育发展任务。

1.学前教育全覆盖。推进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布局一体化,构建公办为主,民办为辅公益性、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一是优化县示范幼儿园,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

二是积极推进乡镇中心幼儿园创建州级、县级示范幼儿园;

三是实施 2 万人口以上乡镇办两个中心幼儿园,大村独立办园、小村联合办园,实现村村幼儿园全覆盖;四是加强民办幼儿园的管理。逐步解决人民群众子女“有园上、上好园”问题。

2.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补齐义务教育短板,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提升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实施普通高中提升计划,加强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提档升级,配套完善设备设施,将 XX 一中、创建为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推动 X 中创建省级三类示范性高中,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4.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实训设施,配置“双师型”教师,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产教融合”,大力推行订单培养,提高就业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能力和办学实力明显提升。

5.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完善特殊教育办学设施,配齐特殊教育教师,扩大特殊教育办学资源,落实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零拒绝”。完善残疾学生就读服务体系,实行特校集中教学、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以关爱“三残”学生为核心,以普及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为重点,力争让每一个残疾儿童少年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

(二)加强学校重点项目建设。

按照“减少校点、扩大规模、集中办学、提高效益,初中向县城和中心乡镇集中、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和学前教育全覆盖的布局原则,全面解决移民、务工、营商、入住小区等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入学难题,重点抓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工程建设。

1.幼儿园建设。遵循满足群众学前幼儿子女就近入学需求,按照贵州省幼儿园建设基本标准,新建县城幼儿园 8 所(老城区新建 3 所、新城区新建 2 所、易地移民安置小区幼儿园 3 所),乡镇第二中心幼儿园 8 所,村级独立幼儿园 8 所; 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 6 所。

2.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按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标准要求,在基本均衡发展基础上补齐短板。撤并小规模小学校点 XXX 个;改扩建小学 45 所,初中 11 所新建城镇义务教育学校 3 所(即 XX 镇第四小学、第五小学、县第六初级中学)。

3.优化特殊教育学校资源配置 1 所。

4.普通高中教育。改扩建普通高中学校 2 所,一中创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X 中创省级三类示范性高中。

5.职业教育。扩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 1 所,使之满足于 3000 学生规模的办学条件、教育教学实训设备的州级重点职业学校。

(三)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补齐补足师资。教师队伍是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多渠道补充各类教育教师,加强“三名”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教育专家、教学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通过引进人才、公开招聘和购买社会服务补充学前教育教师 XXX 名,小学教师 XXX 名,初中教师 XXX 名,普通高中教师 XXX 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XXX 名,特殊教育教师 8 名;补充中小学校幼儿园校医 XXX 名,寄宿制学校宿舍管理员 XXX 名。二是加强教师交流。按照“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大力开展县际和东西部协教师作交流合作。完善教师到乡村支教交流制度,加强校内交流,通过挂职、跟班学习和支教等方式促进师资均衡配置。三是强化培训提升素质。落实《榕江县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规划和实施意见》,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培训和分散研修相结合的方式,以“国培”“省培”“州培”、“县培”“校本”五级培训为抓手,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一是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强化学校管理标准化,加强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学生、教学、教研、实验室管理和后勤服务等规章制度,加大制度执行力,促进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落实课程计划,规范教学管理,重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个别辅导、考试评价等各环节工作。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教师评聘制度和中小学教研联合体、教育共同体等综合改革,激发教育活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抓特色教育促内涵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抓特色教育,促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将民族艺术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引入课堂,在少儿体操、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民族传统体育、校园足球等特色的基础上,走内涵特色发展强校之路,通过 5 年努力,逐步形成“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内涵发展新模式,全面提升办学品位。

(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教学之中,加强网络教育,自觉抵制和远离有害出版物和信息,努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以国家富强、文明和谐、人民幸福为已任,树立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宏伟志向。

二是加强专门学校专门教育工作。抓好专门学校建设与管理,强化矫治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对校园欺凌、沉迷网络、实施严重暴力、经常违反社会治安管理规定、家长管不住,普通学校管不了的未成年人,按照少年司法体系中的“提前干预,以教代邢”原则,抓好青少年矫治工作。

(六)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理顺领导管理体制,明晰政治责任,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向基层延伸。推动各级党组织建立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党组织主体责任和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以及分管责任人的直接责任,强化班子成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问责追责,对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从严治党责任落实不到位的严肃问责,切实把主体责任扛稳、抓牢、做实。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健全完善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逐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

建设教育强县,时不我待,任重道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基本实现 XX 教育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调研报告 告 0 3200 字文

当前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加速,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背景下,数字经济成为撬动经济增长的新杠杆,成为各国提振经济的重要方向,数字技术在国家治理中的广泛运用也成为重要趋势。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本期智库版邀请曾在 8 月 24 日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发言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担任学术主持,组织三篇专家文章,为“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与数字治理提出建言。

近十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显示,数字经济增加值已由 2011 年的 9.5 万亿元增加到 2019 年的 35.8 万亿元,占 GDP 比重从 20.3%提升到 36.2%。数字技术支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的作用和地位将继续提升,是今后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维护和提升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稳定性安全性的重要依托。

一、发展趋势:全面发力,整体形态初步显现 “十四五”时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先进机器人等数字技术的支撑下,数字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全面发

力,新型数字消费、数字生产、制造业服务业数字化融合、数字化网链、数字化产业生态、数字化资源配置等都将有显著提升。1、数字化消费将向新领域延伸,继续创造重量级新消费形态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数字技术和数字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示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更为强劲的增长潜力。在 5G 等新技术支撑下,数字消费将出现多个百亿级、千亿级的新突破,网络办公、网络会展、数字学习、数字医疗、数字文化、数字传媒以及智能家庭居住、智能个人穿戴、智能交通出行等都将较快发展。2、数字化生产将加速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一方面,数字化向企业生产核心环节延伸,通过传感器接入大量设备和工具,实时获取生产和运营信息,提升生产过程管理的时效性精准性前瞻性,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数字化向企业外部多端延伸,连接供应链销售链,提升全链条资源配置效率。例如,数字化智能化可同时实现个性化定制和低成本制造,客户可以实时提出需求,全程参与研发生产过程。精准制造还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3、数字化融合将加速推进

长期以来,在制造业和服务业谁更应该优先发展这个问题上存在困惑。数字时代,两者很大程度上呈现融合发展之势,三次产业相互

内置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将成为趋势。智能制造系统依托于传感器、工业软件、网络通信系统,形成新型物—物、人—人和人—机交互方式,实现人、设备、产品、服务等要素和资源的相互识别、实时联通,促进生产制造和多种生产性服务紧密结合,其本质就是制造业和服务业两种业态的深度融合。例如,依托产业互联网的行业性解决方案,制造商主导形成包含制造服务全过程的闭环解决方案,各个环节交互匹配、全程数据实时反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程高效服务。4、数字化生态将跨界成长,提供全新消费场景

今后,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向场景化发展,期望能一站式获得智慧家居、智慧出行、智慧学习、智慧娱乐等全场景解决方案。数字技术可以打破行业壁垒,跨界连接多个企业、多个产业和多种生产要素,形成提供解决方案的产业生态圈。生态圈内的消费者、企业和各种生产要素彼此相连,不断挖掘用户需求图谱,同步迭代,实时互动,动态满足用户需求。例如海尔智家体验云,通过海量数据形成用户实时生活画像,为生态圈内各方提供共同演进的机会和能力,共创共享。5、数字化连接将形成网链,提升全球产业分工的稳定性安全性

数字化网络平台能够聚合产业链上多环节多种类企业和多种生产要素,为各方提供多种类型的交互机会,提供业内所需的各种服务。在特殊时期,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当原有的产业链断裂时,平台可以智能化地在供需双方之间进行匹配,迅速寻找替代或调整方案,快速补链接链。与线下单点连接的传统产业链相比,数字化平台能形成多点连接的产业网链,使全球分工体系的稳定性安全性大大提高。6、数字化配置资源不断扩展,成为社会资源分配的重要方式

例如,互联网银行以各自的算法进行风险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向。再如,物联网互联网能够收集、识别和连接每台机器、每件工具、每位员工,并以他们为基本单位来管理生产过程,这将为生产从集中化到分散化并形成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开辟广阔前景。目前已有一些正在发展中的数字化社会化制造管理平台,这类平台本身没有制造能力,而是将区域内数量庞大的企业设备和信息接入平台,当接到制造订单后,就通过平台寻找闲置设备,智能规划生产线,组合出所需的制造能力。这种模式可以实现设备资源组合的柔性化和智能化,生产组织效率高、速度快、成本低,是一种全新的数字化智能化资源配置模式。

二、治理重点:政策促进、有效运用、严格监管 “ 三管齐下 ” 治理数字经济与治理传统经济有很大不同,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1、以积极有效的制度和政策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一要提供必要的应用场景。和外卖、网购等消费不同,许多新的数字消费应用场景在公共部门,例如数字教育、数字医疗和数字体育等,如果庞大的公办教育体系、医疗体系和政府及学校所拥有的众多

体育场馆身处其外,就无法全面推进。政府要积极稳妥地促进新的应用落地。二要推进高水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将 5G 相关技术群及跨界多场景融合技术“一揽子”纳入眼界,鼓励以企业为龙头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三要大力推动政府数据公开,在对个人信息和商业机密等信息做适当处置后,加快开放数据。数字政府建设应立足信息公开、服务输出、数据开放的要求,统一数据开放标准和数据质量,让更多机构和个人能够挖掘和创造新的数据价值,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四要关注数字弱势群体,多措并举,使其更好地共享数字红利。2、利用数字技术更有效地调控经济、监管市场

在经济调控方面,应利用数字技术探知经济实时状况,并通过不同来源数据的交叉复现把握事态真相。例如,疫情之下农民工返回就业地的实时情况,主要来自通信数据平台和就业者密集的网络平台;各地复工复产情况特别是基本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主要来自数字化工程机械平台的“挖掘机”指数即这些设备的开机工作情况。这些数字指标不仅实时精准,而且能相互印证,可信度高。在市场监管方面,新的技术手段可以根据市场主体的多方面信息,筛选出需要重点跟踪的企业和产品,并与更多已知信息进行交叉比对,识别异常现象,及时发现那些违规违法可能性较大的市场主体,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依规依法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3、对数字技术的应用进行有效监管

上一篇:福建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下一篇:运输车经营权转让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