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课程总结

2024-11-04

毕业论文课程总结(8篇)

1.毕业论文课程总结 篇一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教学大纲

一.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是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受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不仅要有高深的知识,更应具有准确的实践创造能力和全面应用能力。这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过渡期,所以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要围绕课题进行设计。

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在企业生产第一线参加生产实习,增强学生对生产实际情况的了解,初步掌握数控设备的使用、调试、维修技能以及产品加工工艺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工作能力。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检测、运行和维护等工作;还可从事技术引进、产品开发、试验研究及相应岗位的技术工作;视工作需要和个人素质也可从事企业的管理工作。

二. 时间安排

毕业实习共18周,具体时间分配可根据实习任务安排。

三. 课程教学内容

通过毕业实习及设计,要求学生了解工厂企业生产组织和管理的一般情况,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应用,要求学生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如下:

知识结构:

1、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2、掌握专业技术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

3、掌握读图、制图和计算机绘图的基本知识;

4、具有机械工程材料及金属加工的基本知识;

5、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机械基础理论知识;

6、掌握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的基本知识;

7、掌握机械、电子、电气、液压技术在机电设备中的应用知识;

8、具有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9、掌握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检查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10、具有数控技术及应用方面的知识;

11、具有较系统的人文知识。

能力结构:

1、专业技术能力:

(1)对有关技术标准、规范、手册的使用能力;

(2)具有专业基本设备操作能力;

(3)对常用工具和仪器的使用能力;

(4)对数控设备的安装、运行、维护、检测和调试能力;1

(5)具有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的能力;

(6)掌握基本的数控技术,能应用微机进行工业控制;

(7)具有相关岗位数控技术应用的能力。

2、一般职业能力:

(1)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具有阅读外文资料的基本能力;

(4)具有计算机应用与操作能力;

(5)具有企业技术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6)具有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四.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实践性教学,要求学生对企业生产组织和管理的一般情况熟悉、了解,对机械加工的过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及应用有所了解,并注意增强组织纪律性和劳动观念。在实习环节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实习学生要严格遵守工厂企业的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安全。

2.实习学生应参加所在车间班组考勤,严格履行请假手续。

3.实习学生应每天完成实习日记(含内容、收获、体会等)。

4.实习学生离开实习单位前,应填写“学生实习鉴定表”,请所在班组、单位签注意见并加盖公章,与实习日记一同寄回学校带队教师。

5.有重大事项必须及时向实习带队教师书面请示报告。

五. 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毕业实习及设计所用教材为在校学习期间所用相关课程教材,教学参考书视实习具体内容而定。

六. 说明

1.毕业实习及设计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和全面应用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应注意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能力;设计、应用能力及创造性;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2.为提高毕业实习及设计的质量,需聘请较高层次的教师,并十分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3.毕业实习的成绩根据学生实习的态度、组织纪律、实习日记、实习小结和鉴定分为四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及格。

4.本大纲适用于三年制高职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

主编:徐丹

主审:曹京生

2.毕业论文课程总结 篇二

而评判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科学, 学生培养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依据及标准就是学生的就业反馈。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反馈信息作为研究对象和根据来分析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偏好, 对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开展课程改革、和拟定更有效的就业对策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因此, 能否做好深入细致的需求分析, 对于设置课程大纲, 选用合适的教材,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目的

本文基于需求理论及国家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方案,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 通过问卷法、访谈和文献法等研究方法, 对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方向2014年毕业生在毕业前为期近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碰到的问题, 及其所从事的工作对他们能力, 外语技能的要求进行调研。主要了解学生从事的单位性质, 从事的工作对其外语技能的要求, 及毕业生对课程设置建设的建议等。

二、数据收集

通过问卷及访谈, 学生表示有的语言课程开设对他们用处不大, 商务英语方向课程及计算机的知识不受用, 电脑运用能力尤其低。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 学生实习的工作单位主要是私营外贸公司, 学校, 及语言培训机构。而学生从事的职位主要是业务人员17.9%, 外贸人员35.9%及教师25.6%。学生从事的工作应主要具备以下商务知识:外贸函电29.5%, 合同翻译10.3%, 进出口实务与单证29.5%, 市场营销29.5%, 国际商法10.3%,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知识28.2, 商务谈判19.2%。

学生在工作中用到最多的英语技能主要是商务听说55.1%, 商务阅读10.3%, 商务写作26.9%, 商务翻译23.1%;学生表示在商务场合下使用英文的过程中对技能的需求如下过硬的英语语言应用技能 (包括听, 说, 读, 写, 翻译等) 66.7%, 娴熟的商务操作技能 (如报价还价, 商务谈判, 索赔等) 57.7%, 较深的商务专业知识 (如金融, 保险, 企业管理等) 32.1%, 熟练的人际沟通能力55.1%, 对外国文化及国际商务文化的敏锐洞察力25.6%;学生对专业相关课程对自己工作帮助的认可度为英语国家概况34.6%, 国际经贸函电42.3%, 口译51.3%, 国际贸易实务35.9%, 商务英语口语38.5%, 国际贸易理论28.2%, 国际商务谈判26.9%, 经贸翻译实践39.7%, 英语演讲25.6%,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20.5%, 国际市场营销20.5%, 高级商务英语26.9%。相对而言, 学生觉得对中国文化概论16.7%, 西方经济学9%, 美国文化研究2.6%, 国际金融6.4%, 翻译研究导论10.3%等课程对自己的工作帮助不大。

此外, 数据显示89.5%的学生认为学院有必要开设科技类英语课程, 如电子行业、汽车行业、机械行业, 专业化英语的选修课程;91%的学生觉得学院有必要开设国际法课程;大部分学生仍是觉得在校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在工作中不够用, 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如制作单据, 制作报表, Excel, 网页制作等;37.2%的学生认为商务专业知识与英语专业知识的课程比例为5:5;88.5%的学生觉得大学期间有必要参加与商务英语相关的社会实践;学生普遍觉得以下能力及技巧还很不足, 如娴熟的商务操作技能 (如报价还价, 商务谈判, 索赔等, 熟练的人际沟通能力, 过硬的英语语言应用技能 (包括听, 说, 读, 写, 翻译等, 较深的商务专业知识 (如金融, 保险, 企业管理等) , 对外国文化及国际商务文化的敏锐洞察力。学生认为商务英语课程应该注重商务实际操作技能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71.8%) , 英语的语言应用技能 (35.9%) 商务专业知识的掌握 (21.8%) 以及对国际商务文化的深刻理解 (7.7%) 。

三、数据分析

从以上数据看出, 学生在工作中需要使用英文进行的商务活动主要集中在翻译, 收发商务信函, 传真, 电子邮件, 向客户做产品介绍及讨论产品生产, 及报价还价, 外贸跟单上。而从事的工作要求学生主要掌握外贸函电, 进出口实务及单证,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知识具备过硬的英语语言应用技能, 娴熟的商务操作技能, 熟练的人际沟通能力及较深的商务专业知识等。目前学院课程设置已兼顾语言基础课程, 语言技能练习课程, 及专业理论课程及技能培训课程的比例, 但对核心专业技能课程的课时安排倾斜不够。学院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培训很重视, 英美文化等知识的培养要求也颇高, 但对商务英语知识技能及计算机技能的培训还不够。结合学生访谈的结果, 英语专业商务方向在课程设置及课程建设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 课程设置

目前学院英语专业商务方向的课程设置有脱离市场需求及社会发展的倾向。学校所教授的理论知识与企业要求的有所不同。社会的工作岗位要求学生能够一上岗就能从事相关的实际操作。而学校的课程过于理论化, 应用型课程较少, 缺乏实际操练。因此学生希望能增加商务英语具体课程学习及具体操作, 增加大学期间实习活动。

(二) 课时安排

商务英语课程安排太少, 且安排得太晚。商务英语课程可以在大二就开始。看报表对学生特别重要, 学生建议开出财务相关的课程, 其次可开设一些商务英语操作方面的课程。

(三) 教材方面

学生反映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是死的, 但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是多变得, 有时候工作中遇见的困难是书本中没有的, 所以学校在选择教材上应该更贴近生活实际, 及时更新教学材料。

(四) 社会实践

平时学到知识不能完全运用到实践中, 多是为了应对考试, 学院应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和体验,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建议学院可以尝试在学生大二, 大三就开始开展社会实践, 更快进行实际操作及工作体验。

四、课程改革的建议

根据社会市场岗位需要, 学生能力培养及知识增长的需求, 定期调整完善课程, 促进课程及教材与时俱进。适量减少必修课, 增加选修课, 给学生更多的选课权和选择学习机会。围绕学生素质、职业技能发展、终身学习要求, 科学制定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完善实践教学标准, 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和管理, 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根据课程体系的层次性、关联性和应用性, 可以把课程体系分为五大块: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 亦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在第一、二学期, 侧重于英语语言能力的训练;第三、四个学期, 侧重于专业基础和必修课程的学习和职业技能课训练;第五、六学期, 侧重于毕业实习和岗位实践。学生在掌握了系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 具备较熟练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后, 再与商务知识有机融合。

2.与经济发展, 外贸商务业务实践相接轨, 在校老师毕竟未从事社会上的商务, 知识有可能过旧, 那么就不能及时向学生传授最新的知识及技能。可以请优秀的外贸业务员, 及从事商务的工作人员给学生做系列讲座。

3.增加与商务英语知识及技能相关的选修课程, 以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一位优秀的商务人员不仅得具备过硬的外语听说, 写作, 翻译能力, 同时应具备熟练的计算机网络技能和商务外贸知识。因此有必要开设计算机辅助课程, 帮助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和网络技术, 掌握网站建设及开发的技术。而琳琅满目的外贸产品的英语介绍, 如皮革, 机械, 服饰, 家具等这方面的产品的专业术语, 可适当增加这些方向的选修课程, 如机械英语, 服饰英语等。

4.通过调研、教研活动, 淘汰过时的教学内容, 及时把新知识、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根据市场需要、专业结构的调整和知识的发展, 开设一些新课程如外贸流程, 外贸规则, 电子商务, 淘宝, 阿里巴巴使用知识及操作技能等。通过社会市场岗位需要, 学生能力培养及知识增长的需求的调查, 定期调整完善课程, 促进课程及教材与时俱进。

五、结束语

3.离校课程:毕业生需要的教育服务 篇三

关键词离校课程 毕业生 教育服务

毕业季来临,让毕业生安全离校是每所学校的工作重点。若将目光放长远一点,如何让毕业生带着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恩、带着奋发进取的昂扬激情、带着美好的情感安全圆满地走出校园,如何从课程建设的高度设计离校课程、让每名毕业生从离校课程中得到新的启迪,是每所学校应积极思考的教育课题。

一、较为流行的毕业季学校工作安排

临近毕业,让毕业生安全离校无疑是每所学校本学期工作的重点。举行毕业考试、拍毕业照、举行毕业典礼、发放毕业证书,是较为普遍的毕业班工作流程。基于中高考在初高中的重要性,初高中基本上不再举行单独的毕业考试。在中高考前,学生忙于应考,中高考结束后,学生就基本上不再来校了。中高考成绩公布后,学生返校拿成绩单,有的学校会举行毕业典礼、发毕业证书,有的学校不举行毕业典礼,只是通知学生在某一天回校拿毕业证书。

与新生入校时的紧张有序及学校、老师、家长的高期望态度相比,学生们毕业离校显得太过冷清,甚至不被重视。很多中小学不愿在毕业活动中投入过多的精力,没有将毕业班工作纳入到教育及课程高度,只将目光聚焦在学生离校时不再出现安全事故,降低学校管理难度上。没有将工作重点放在让学生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带着美好的情感离开校园,没有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祝福和期待,只是抱着“毕业了事”的心态,让学生离开学校。有的学校在中高考后立即将毕业班宿舍及教室停水停电,勒令学生立即离校,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

二、用“离校课程”为毕业生提供教育服务

好的教育要对学生终身负责。如何让毕业生带着美好的情感与憧憬走出校园,需要学校从课程建设高度,以“根系母校,胸怀天下”为主题设计离校课程。离校课程是由毕业班全体学生参加的学业结束总结性仪式,旨在回顾这一学段的学业历程,惜别母校、展望新的学习生活;难忘师恩,共叙师生情谊,感受母校大家庭的温暖,激励学生不忘母校优良传统,祝福全体毕业生取得优异成绩。离校课程应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班级毕业主题系列活动

班级毕业主题系列活动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其主题是“倾诉、感恩”,通过主题班会、毕业沙龙、班级文艺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讲述自己记忆中与这所学校相连的点点滴滴,回忆师生情谊、同学情谊,宣泄自己的情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赠毕业赠言,填写同学录,分发毕业纪念册等。

2.学校毕业主题系列活动

学校毕业主题系列活动由学校负责学生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其主要内容包括:征集毕业生照片,将照片存入校档案室,开展“我为母校发展进一言、献一策”金点子征集活动,开展“学子闯天下,母校候佳音”的签名祝福活动,拍毕业照,发布文明离校倡议书等活动。

3.举行毕业典礼

毕业典礼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向母校谢恩,全体任课老师向毕业生寄语,学生代表向老师献花,校长发表毕业致辞,学生代表向母校赠送礼物,全体毕业生进行毕业宣誓,发毕业证书。

4.校园送别仪式

校园送别仪式包括:与下一届班级进行班牌交接,迈出毕业门,下一届学生代表列队在毕业门与校门之间举行校园欢送仪式,校长在校门外与学生一一握手话别。

三、提高离校课程质量应注意的问题

1.毕业主题班会是离校课程的良好开端

班级举行的毕业主题班会是班级最后一次班会,具有特殊的意义。主题班会应以“回忆、感恩、追梦”为主题,以让大家畅所欲言的形式,回忆班级生活的快乐,感恩母校的辛勤培育,感谢老师的辛苦付出。表达告别同学的情感,让每名学生通过毕业主题班会,打开曾经有过的心结,宣泄真实的情感,让以往的不开心、不理解释然,让过去的冲突、不愉快在那一天全部烟消云散,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真诚祝福化作前行的动力,让大家通过毕业主题班会收获友谊及前行的动力。

2.用真诚书写一对一的毕业赠言

毕业季来临,同学间互写毕业赠言是毕业班学生中的一种文化现象。毕业赠言不仅是对共同学习生活过的时光的回忆,也是对同学未来的祝福与期许。书写毕业赠言必须遵守一对一的原则,不能批量群发。程式化、墨守成规的框架型,且人人皆宜的赠言,会削弱赠言具有的观点散发、信息传递的功能,这样的赠言是无意义的,也不值得提倡,“量身定做”的赠言才会更加贴心暖心。引导学生在书写赠言时以对方“最近发展区”为切入口,以性情、特质、期许为切入点,写出为其量身打造的、符合对方最佳发展域的真诚赠言。让赠言准确、优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刻进对方的记忆,并为其日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3.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毕业照的拍摄

拍毕业照是学校每年毕业季的工作惯例,似乎是一件较为平常的事,但对学生而言,毕业照是让其珍藏一生的珍贵纪念,学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照的拍摄。“谁走进毕业照”这不是一张合影的问题,而是学校应尊重什么、珍惜什么的问题。全体任课老师、校领导、学校各部门负责人都应身穿正装,以积极严肃的态度参加毕业照拍摄,以此表达对学生的尊重,给学生留下珍贵的记忆。

4.毕业典礼上的校长致辞要有感召力

校长致辞是毕业典礼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但很多毕业典礼上的校长致辞带有强烈的文件味儿,往往形同鸡肋,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好的致辞,对学生而言如同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既有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肯定,也有对学生今后的期待。毕业生通过聆听校长的毕业致辞,既可以得到来自母校的鼓励与支持,又可以激发踌躇满志、蓄势待发的昂扬意志。校长毕业致辞的每字每句都应蕴含着深刻的学校文化的传播力与感召力,以学校文化脉息为主导,维系过往、展示当下、昭告未来。

5.毕业典礼要有教师的情感表述

很多学校的毕业典礼,都有毕业生代表发言的环节,毕业生代表发言主要是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母校的辛勤培育,但缺少教师情感表述环节。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由于教育方法或“恨铁不成钢”心理等因素而造成的“无心之过”,难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少数毕业生是带着对个别教师的意见或者怨恨离开学校的。任何一名教师都希望他的学生好,对于教师的“无心之过”,应在毕业典礼中给教师一个表述的机会。

老师们发自内心的真情表述,不仅会化解学生对老师的误会,而且还会让学生们以更加阳光的心态走出校园,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6.用温暖的校园送别仪式完成离校课程

毕业典礼结束后,学生们手提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三三两两走出校门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离校形式。离校环节是离校课程的最后阶段,如果这个环节不被重视,离校课程就显得有点虎头蛇尾。搞好这个环节,是圆满完成离校课程的需要。毕业典礼结束后,先让每个班级与下一届学生进行“班牌交接”,然后全体毕业生一一走过特设的“毕业门”,在毕业门与校门之间,全校老师与下一届学生的部分学生代表站在道路兩侧,手举欢送条幅、挥舞献花,用祝福的话语与毕业生挥手告别。校长站在校门口与每位毕业生一一挥手话别。这种离校模式,不仅圆满完成了离校课程,也会让毕业生心中充满感激、充满力量。

设立离校课程、实施好离校课程,可让每位毕业生得到一次情感洗礼,其心灵深处或大或小都会得到撞击。情感变了,态度就会改变,行为自然而然就变了。当一名学生心灵上带着美好的情感走出校园,他怎能不心怀感恩、尊重生命?

4.毕业论文课程总结 篇四

一、基本情况

1、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自觉性。3月15日,在开班典礼上,同志为我们做了开班动员,介绍了基本情况,布置了教学计划,明确了学习要求。之后,我们又学习了入学教育的有关文件,观看了中央党校副校长石泰峰同志《2004年春季学期教学引言》的录象,通过入学教育,使我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自觉性,很快实现了从领导干部向普通学员的转变,从业务工作到理论学习的转变,从机关环境到学校环境的转变。

2、边读原著边看录象边思考边研讨,密切联系实际,深入理论学习。3个月来,围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以改革的精神推进执政党建设、党性锻炼”、“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等5个大的专题进行了系统学习,自学指定原著45篇,观看辅导录象43次,听取了中央党校张绪文教授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二室主任罗援大校关于《台海局势及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思考》、北京大学国政系主任李茂春教授关于《台海局势与中美关系》的报告,组织小组研讨17次,大组交流4次。学习中,同志们能够紧密联系国际和国内的形势,联系发展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联系自身的工作和思想实际,学会了读书思考,养成了动笔的习惯,在理论素养、党性修养、业务素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收获、新的体会、新的提高。

3、长知识、长见识,留印象、树形象,认真开展社会实践和学习调研活动。5月30日至6月10日,全班分四个组分别赴四省区,通过举办座谈、实地参观、听取汇报、随机调研等方式,围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问题进行了社会调研。通过学习调研,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西部地区的省情、区情、民情的直观的感性认识;见证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取得的新成效和新业绩;切实观察到了西部广大干部群众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美好前景充满了信心。调研中,同志们讲安全、讲纪律、讲团结、讲形象,圆满地完成了调研任务,并将调研学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结合系统学习的收获体会,形成了四篇调研报告。

5月份,党校还组织我们到顺义农业“三高”科技园区、北京现代汽车公司进行参观,通过社会实践,对首都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趋势、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科技发展对生产力飞跃的促进作用有了切实的体会和感受。

4、强化技能、开发潜能,不断提高个人素质能力。为提高我们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增加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党校安排2周的时间专门开设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课程,并根据我们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操作水平,按照初级班和提高班分别进行了授课,以个人上机操作为主,重点学习了计算机基础、word汉字编辑、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互联网应用、电子政务等方面的知识,深受学员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月18日、19日,结合“以人为本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学习,以潜能开发为目的,党校组织进行了拓展训练。通过空中抓杠、背摔、过缅甸桥、攀岩等多个项目的训练,同志们在模拟的危机场景中,不惧艰险、战胜恐惧、团结一心、突破极限,最终都较好地完成了任务,达到了训练的目的。通过训练,同志们对自我潜力、自身素质的认识,对团队精神、集体力量的理解都有了强烈的全新认知。特别有很多同志还联系工作生活中的相关体验做了较深入的思考,触动了思想,悟出了道理。拓展---这一新型人才教育培训形式,因其形式新颖、方式独特、效果明显也深受同志们的欢迎和好评。

5、加强团结、活跃气氛、增进友谊,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为配合教学活动,活跃业余生活,从月日开始,我们开展了乒乓球、跳绳、踢毽、“拖拉机”、“三先”五项比赛。同学们积极报名,踊跃参加,5项比赛共?人参赛,其中有很多同志同时报了多个项目,最后有43人次获前三名,其中3项获奖的3人,2项获奖的10人,单项获奖的14人。这些活动的开展,锻炼了身体,活跃了气氛,增进了友谊,促进了学习,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进修班团结上进的精神风貌。

二、基本特点

1、领导重视,严格管理。同志对党校工作十分重视,对许多工作亲自过问,十分关心党校的教学情况。特别是他对调研工作所做的注意安全、注意节俭、讲求实效、负起责任的详细批示,使大家深受感动。党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为确保我们的学习效果,一是周密计划。为保证教学质量,他们精心制定教学计划,周密编排教学内容,认真选择辅导录象,专题安排面授报告。同时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二是准备充分。在每个学习阶段都认真为大家准备好教材、讲义及参考资料,使学员们能够及时看到最新、最权威的信息、观点和成果;三是加强引导。每个学习阶段,都提示大家需要注意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员在学习中把握主题;校长还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听辅导报告,坚持参加每次的大组交流,对大家各阶段的学习成果给予客观准确的肯定和评价,并对下阶段的学习提出更高要求;四是深入学员。领导和老师们经常深入到学员、班组中间,参与学习讨论,了解学习情况,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关心大家的学习和身体健康情况。

大家深切感到,党校领导和老师们以扎实的工作在教学中认真践行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日常的管理中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要求,工作务实、扎实、落实,作风朴实,使大家深受教育和感动。

2、精心安排,确保质量。教学内容和形式是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两个关键因素。为提高机关干部队伍素质,保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针对党校教育的特点和工作的实际,党校的教学安排从入学教育、系统学习、社会调研到毕业总结,内容十分丰富。为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期间,既有读书自学,又有面授讲座,既有辅导录象,又有讨论交流;既有课堂学习,又有社会调研。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我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理论知识,克服了理论学习的枯燥感,增加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了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保证和提高了学习质量。

3、奋发向上,团结上进。全班48名同学来自中办12个单位,我们经历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业务不同,但在18期班这个集体中,大家很快就组织起来,熟悉起来,团结起来,通过共同努力,把全班建设成一个奋发向上、团结上进的集体。一是党支部、班委会认真负责,积极发挥作用。开学后,临时组成了党支部和班委会,虽然是临时受命,但大家都能服从组织安排,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为大家服务。大家明确分工,制定工作计划。学习期间,积极协助老师组织学习和讨论;利用宣传板报展示和交流大家的学习成果;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同志们热爱集体,争先为班集体作贡献、争荣誉。卫生值日人员积极搞卫生,不值日的同志也抢着干,大家自觉维护学习环境的整洁。有的同志上课来的早,主动打开水、擦桌子;有的同志为班里的活动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三是学员们克服困难,珍惜机会,努力学习。来自厅内各单位的学员,都是各个工作岗位上的业务骨干,且大都正值中年,不仅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家庭负担也比较重。大家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处理工学矛盾。许多学员克服家庭和自身困难坚持上课,从未请过一天假;有的学员带病坚持上课;有的学员家与党校距离较远,又无班车,顶风冒雨,从不迟到早退。大家都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服从党校的学习安排,克服各种困难,顺利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主要收获

1、通过系统学习,提高了理论素养。通过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的把握比过去更准确,对马、恩、列、毛、邓几大思想体系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运用更实际,特别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一是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理解。认识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理论,不是静止的封闭的教条,而是为我们随时代的发展进行理论创新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它的与时俱进的品质正是其蓬勃的生命力之所在。二是进一步认清了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大胆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固有的品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环境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三是进一步准确理解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认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我党奋斗业绩和历史经验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对党的建设和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各方面能力。一是通过学习和研究“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当代世界法制”、“当代世界军事”、“当代世界思潮”和“当代世界民族与宗教”,对中国面临的世界形势和国际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了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二是通过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学习,对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存在问题、面临形势、发展战略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提高了运用基本原理掌握运行的客观经济规律的能力;三是通过对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的学习研究,特别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使我们深刻认识、正确把握了中央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战略部署和各项方针政策,提高了战略思维能力。

5.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篇五

毕业设计与设计报告、毕业设计展览

课题名称:毕业设计、设计报告、毕业设计展览

计划课时:本课程教学计划安排8周时间,每周指导 6 个学时,共计 90 个学时。

完成学分:毕业设计 6 个学分、设计报告 6 个学分、该课程完成共获得 12 个学分。

行课时间:按照专业教学计划编制,此课程安排于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第三学年第一学期。

教学目的:

该实践性课程教学,旨在让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三年来所学的各方面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毕业设计课题,进行系统、完整、规范的毕业汇报设计创作,起到全面测试学生在本专业设计理论与设计技能以及文化、艺术方面的综合素质的作用,达到对学生几年来专业学习成绩进行综合检验的目的。

教学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充分运用本专业几年来所学的相关设计理论知识和己掌握的设计表现技能与设计实践经验,以设计理论为创意构思和设计表现作支撑,把设计过程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系统、完整、规范的毕业设计能融理论、设计、创作、实践为一体。

课题内容:

总结过去平面艺术设计的实践经验,结合前期设计实习、社会调查、艺术采风考察所得到的感性和理性的知识,分析从设计市场、社会调查中所获取的信息,认真选择毕业设计课题,确定设计报告的中心内容,查阅、收集与之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全面展开毕业设计创作工作。

根据所选课题项目进行构思创意设计,制作系统、完整、规范的课题项目设计图本、展板和模型,并撰写与之配套的毕业设计报告(论文或设计文字方案)。

课题要点:

对所选课题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运用各方面相关知识综合性地研究设计中的各种知识融合关系,把握其关键的设计要素和构成元素,创意设计出优美和谐的人文艺术设计。

选题方向:

设计要求:、设计报告(论文或设计文字方案)2、设计图册、设计展板(文字方案与设计说明、方案草图、装饰图、作品、相关效果图)、设计模型(各种材料制作)进度计划:

一、毕业设计

第十五至第十六周、填报毕业设计选题

第一周周一 2、选题设计任务书审查

第一周周五 3、设计方案草稿审查

第二周周一 4、设计文字方案题纲及设计报告框架审查

第二周周五 5、检查设计正稿绘制

(一)第二周周一、周五 6、检查设计正稿绘制

(二)第二周周一、周五 7、检查设计正稿绘制

(三)第二周周一、周五 8、检查设计效果图制作

第二周周一、周五

二、设计报告(毕业论文)第三学年第一学期一至四周、检查毕业设计完成情况

第一周周一、周五 11、检查设计文字方案草稿

第一周周一、周五 12、检查毕业设计报告草稿

第二周周一、周五 13、检查毕业设计报告正稿

第二周周一、周五 14、全套毕业设计结稿完成 第四周周一、周五

三、研讨评介第三学年第五周

15、评介毕业设计

第五周周一、评介设计报告

周二周三、设计疑点提答

(汇报展览)

周四周五 评分标准:(毕业设计)

该课题设计各项要求合计满分为 100 分(艺术设计作品不记满分,最高分为 97 分)。

一、设计说明占总分 10 %

二、平面作品展示占总分 30 %

三、画册模型展示占总分 20 %

四、关联作品占总分 30 %

6.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实习课程标准 篇六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

周数/学时数:

学分:

适用专业:

一、实习目的顶岗实习是市场营销专业教学重要的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实习,进一步加深对工商企业营销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理解,同时对工商企业的营销管理现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增强毕业后从事工商企业营销管理工作的能力。

顶岗实习也是对学生在校理论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检验。通过实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把理论知识与营销管理工作实际相接轨,缩小理论与实际工作之间存在的差距,激发学生努力进取、开拓创新的积极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进一步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经营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

顶岗实习可以安排学生在工商企业的市场部、销售部、公关部、策划部、仓库及服务保障部等部门进行(应优先考虑市场部、销售部、策划部、公关部),学生可在1个部门实习,也可在多个部门实习,各部门实习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市场部

通过在工商企业市场部的实习,认识市场营销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市场导向,熟悉市场的运作、管理营销的过程和营销企划工作,了解产品的销售情况,具体内容如下:

1.了解市场行情,根据市场行情开发市场工作;

2.熟悉客户服务管理,解决各种问题;

3.掌握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及对营销环境的分析;

4.熟悉营销信息系统和营销市场调研;

5.掌握对行业与竞争者的分析;

6.掌握对市场需求的衡量与预测及新市场的开拓;

7.熟悉如何进行营销绩效的评估与控制。

(二)销售部

通过在销售部的实习,了解企业的销售工作,熟悉销售环节、销售渠道,掌握各种销售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1.了解企业的销售工作;

2.熟悉销售渠道,例如代理商、经销商、人员销售、终端销售等;

3.掌握各种销售方式,销售绩效评估;

4.熟悉销售目标及日常销售工作管理。

(三)公关部

通过在公关部的实习,了解公关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及公关部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知识,详细了解公关部的工作范畴、工作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1.了解公关部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岗位职责及公关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了解组织调研及分析企业公共关系的各个指标;

3.了解如何开展企业公关调研活动,了解调研的程序、种类、方法及技巧;

4.熟悉如何协调企业内外部的各种关系;

5.熟悉企业公关信息的传播与管理,企业形象及企业文化的宣传;

6.熟悉如何及时发现并处理好各种公关危机;

7.通过参与实际公关工作来掌握公关部具体工作的运作情况。

(四)策划部

通过在企划部的实习,了解具体企划工作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熟悉营销战略的设计,熟悉公关专题活动的策划、实施,产品的促销以及广告宣传等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了解企划部的工作内容、职责范围、工作方法等;

2.熟悉如何制定营销战略计划;

3.熟悉产品促销方式、方法;

4.熟悉各种广告宣传方法及媒介的选择;

5.掌握各种公关专题活动的策划、实施程序及活动经费的预算;

6.掌握企业的终端促销技巧;

7.实际参与各类公关策划活动。

(五)人力资源部

通过在人力资源部的实习,了解国家各项人事管理政策、制度,熟悉销售队伍的管理以及对行政、财务人员的管理,熟悉人员招聘制度、程序及规定,熟悉人员培训、薪资制度、奖惩制度的制定,具体内容如下:

1.了解国家人事管理政策、方针、制度;

2.了解各企业人事组织机构的建立,特点;

3.熟悉人员招聘制度、招聘程序及规定;

4.熟悉销售队伍、行政人员、财务人员的管理;

5.熟悉人员培训方式、方法,薪资制度及奖惩制度的制定;

6.熟悉人事档案管理及人事变动管理。

(六)后勤保障部

通过在后勤保障部的实习,了解企业的后勤仓管制度及状况,了解库存管理、货物管理、货物发放及收退管理,库存盘点等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了解公司的仓管制度及现状;

2.了解产品的库存管理、货物发放及收退货的管理;

3.了解库存物品的盘点。

顶岗实习的内容由指导教师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确定选题,围绕选题指导学生实习。

三、实习方式与组织

(一)实习方式

顶岗实习采取以系部、专业教研室推荐集中实习和个人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相结合的形式。各专业教研室应在系内统一领导下广泛联系实习单位,由系部统一就集中实习学生与其实习单位协商签订实习协议书;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须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家长签字,提供实习单位接收证明,并经学生所在系同意后报系综合办公室备案后可离校实习。

1.聘请实习单位领导或业务主管为校外兼职教师,介绍当前企业现状与发展情况;

2.请兼职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际工作。

3.采取听、看、做、问相结合的方法,对某些疑难问题进行细心研究,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4.学生顶岗参加实习单位的业务工作,认真完成实习单位交给的工作任务。

5.学生认真做好实习日志,并由实习所在单位盖章。

(二)实习组织

1.顶岗实习的组织工作由系顶岗实习领导小组负责,熟悉实习教学工作并具有较强责任心的教师及辅导员、班主任共同参与,制定实习教学计划,组织与协调实习单位与教学单位的联系,全面指导、监控实习过程并在实习结束后写出实习教学工作总结。

2.在学生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跟踪管理,保持密切联系。向实习单位领导与实践指导教师了解学生工作与学习的情况与思想动态,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

3.校外兼职指导教师要随时指导学生,检查工作进度和质量。按照毕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和实习安排要求,指导学生完成各项训练项目,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和水平,指导学生填写月度实习小结。

四、实习的要求

(一)对学生的要求

1.按实习计划参加实习活动,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遵纪守法,保守国家秘密。

2.积极工作、谦虚谨慎、尊敬实习单位领导与员工、文明礼貌、勤奋好学、团结互助、爱护公共财物。

3.实习期间原则上不得请假,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请假者,一天报实习单位批准、一天以上一周以内报所在院系与实习单位共同批准,一周以上须经教务处批准。

4.实习学生不得私自随意缩短实习时间,不得假借实习时间做实习以外的事情,情节严重者要给予纪律处分。

5.认真写好实习日志,详细记录每日实习内容、收获与体会;认真写好实习报告,连同实习日志在规定时间内交给指导教师批阅。

6.注意安全。

(二)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1.思想过硬,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领导能力,教学经验丰富、熟悉实习教学并具有较强的责任心。

2.根据实习内容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拟定实习进程计划。

3.会同实习单位的指导人员具体指导学生进行实习,作好实习指导纪录。

4.认真做好实习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实习顺利进行。

5.审阅学生的实习报告,作出书面评语并评定成绩。

(三)对实习单位的要求

要求实习单位具有一定的规模与资质,并能为实习学生提供与其专业相关的实习工作机会。

五、实习考核与评价

(一)考核原则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指导和考核,实行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校企双方考核制度。

(二)考核内容

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考核按百分计,具体考核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

1.学生在顶岗实习时的表现,其中包含服从领导坚持日常出勤;遵纪守法与安全生产;团结同志,工作认真负责;操作技能水平与工作情况。以上四方面占实习成绩的60%,成绩由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给定。

2.顶岗实习任务完成情况,包括实习月结与坚持与带教老师沟通;顶岗实习报告。这部分成绩占实习成绩的40%,成绩由学校指导教师给定。

(三)考核要求

1.每项实习结束后,由学生提交小组互评记录、实习月结、实习报告等文件,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鉴定;毕业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应及时将顶岗实习评定书送到实习单位主管部门盖章,然后交到教研室后统一交教学秘书存档。

2.顶岗实习结束后一周内,由系务秘书将学生顶岗实习成绩按规定录入教务管理系统。

制订人:

审定人:

7.毕业论文课程总结 篇七

1 高校专业设置应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早在2009年, 辽宁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09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 就是希望能够通过政策引导, 有效合理地解决金融危机等社会因素所带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意见中强调指出以社会需求为就业导向, 并且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以此提高人才质量的培养”, 各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来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要把培养具有较强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人才, 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以此来衔接教育教学工作和毕业生就业问题。

何为高校专业设置?有人把专业设置看作是静态的概念, 认为学业门类设置是根据高等教育部门的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 而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设置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专业设置一般都是由设置口径、设置方向、设置时间、设置空间等4方面进行形态变化设计的, 这样在人才培养活动的多方面的作用进行调控。”首先就是说“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调控就是通过高等学校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力量和手段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目的在于改变学校现有的状态。”其次, 高校应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进而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完全符合这一规律的。就业率高的专业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 就是职业性强, 与其不相关的专业毕业生均不得轻易进入, 当然这些行业薪资也高, 使其成为就业生眼中的热门专业。与之相反的几类专业则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 主要集中在两大类专业, 一大类是包括美术、音乐和音乐表演专业的艺术类专业;另一类则是包括医学、生物学和农学专业的生命科学类专业的学生。那么, 以后就会导致这些专业在其高考招生情况未来也将面临严峻考验。

因此, 笔者认为一方面, 高校就该本着以人为本, 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 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就业方向, 这样不仅能够打下良好的就业基础, 还能够使得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候有相对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 高校也应立足高校发展的自身内在规律性, 对现有专业进行有效整合, 对合规律合目的的专业实施有序合理地培植, 对不合者进行深度改革与调整, 这样双管齐下, 使高校专业设置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良好地发展。对于热门专业, 各省教育部门就需要适当调节, 增加一些专业, 避免专业的重复性造成的一哄而上的局面, 预防再次出现前几年原本热门的“工商管理、法律、计算机”现如今无人问津的现象。

2 高校课程设置应与社会接轨

目前, 社会上还出现一种现象, 即有些毕业生就业前的“回炉再造”。顾名思义, 学生毕业后, 没能走上就业岗位, 却又走进了各种职业培训班。一些大学生毕业后, 没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为了能够尽快就业, 他们选择了“回炉”再学习。

有些毕业生反映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一些知识跟很多就业单位的实际要求差别很大, 加上自己实习经验有限, 无法立即上手, 所以找工作过程中多次碰壁。因此, 许多培训学校应运而生。这说明, 很多大学专业课程设置和社会脱节严重,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毕业生就业困难。为了能更好就业, “回炉”的大学生将会越来越多, 源头上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不能很好地吻合是造成大学生失业的根本原因, 但是如何根据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设置, 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据笔者调查, 一般高校毕业生因专业不同学生须修满的学分、学时也不尽相同, 大多数必须修满160及以上的学分方可毕业, 学时也在2200-3500之间不等。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大学外语”、“体育”、“计算机基础”等十余门课程就已经占据学时学分的1/4了, 其他专业必修课程有的十几年一成不变、有的调整几门, 的确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形势了。因此, 才会出现上述毕业生“回炉”学习的社会现象。

目前, 在高校学制反映的是社会分工的纵断面, 课程则反映的是社会分工的横断面。纵断面体现的是分工的层次, 横断面则体现的是分工的类别。所以可以认为, 从社会需要的角度考虑, 大学的定位主要就是两个维度:一个是层次, 另一个是类型。本科为主的大学和研究生层次为主的大学, 反映的就是社会分工在层次上的不同;而专业和课程 (实际上我国的所谓专业, 从教育的角度看就是课程的特殊组织形式) 则代表了社会分工在类别上的不同。其专业设置和课程就必须考虑劳动力市场的直接需要, 但并不代表课程安排就完全要复制市场的要求, 否则就是职业教育了, 长久以往就失去了大学教育的本色。

应该说, 正确的定位既是解决学校发展和提升学术水平的重要因素, 也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那么对于这些大学, 如何既解决学校的定位所指向的学术水准的提升, 同时又能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呢?这就必须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来考虑了。

3 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进一步灵活管理, 加强投入与调控

解决近年来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各级教育部门一方面要调整好已有的专业的设置结构, 强调专业结构的和谐发展, 一方面要引导各高校积极调整课程设置, 既遵循专业培养人才的内在规律也要适应市场对人才日益提出的新的要求。这既要靠高校主动自我调整适应, 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调节, 又要靠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尤其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 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强人才市场的管理和调控。专业培养的长周期性与市场变化即时性的矛盾, 要依靠教育主管部门的早期预测和宏观调控加以解决;单纯市场导向的专业设置模式容易造成热门专业设置过热, 而冷僻专业、艰苦行业专业和基础专业则会受冷落, 不利于国家整体人才培养的均衡和协调发展。

那么, 就业的地区性差异也越来越值得大家的思考。沈阳是接收辽宁毕业生的主要地区, 连续几年占省内接收毕业生总人数的3-4层, 其次为大连, 占2-3层, 而其他外省一二线城市如广东、山东、北京、江苏、河北五个市份能接收4-5层, 中小城市也就不到1层。“高考填志愿、考公务员、找工作都一样, 大家都一窝蜂往大城市挤。”其实, 大家不妨把触角伸长, 在偏远地区发展的空间才会更大。但更多的毕业生认为大城市, 提供的职位更多, 就业面更大, 因此, 即使在初次就业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情况下也愿滞留在大城市, 慢慢寻找机会, 而不愿到其他城市实现自我价值。面对这一现象, 急需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 引导、调节人才的流向, 补充二级城市、三级城市的人才库, 否则有些毕业生在一级城市不能学以致用, 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

因此, 各省级教育部门在专业设置时要根据就业状况进行预警机制, 在制定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的时候把就业情况作为重要依据。

为了把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与毕业生就业率相挂钩, 就要坚持基本原则。对社会需求少、缺乏竞争力的专业要适时调整学科方向;对于质量差、就业率不高的专业, 要坚决坚持减招或者停招的原则, 不适用社会需求的专业, 要减少教育经费的投入。

摘要:近些年毕业生连年剧增, 而社会所提供的各类就业岗位又是有限的, 这就造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长久以来, 由于多种因素, 特别是教育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间的非同步性矛盾, 造成我国的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得并不紧密, 存在着严重的系统性失衡、结构性失衡和供求性失衡等现象。

关键词:课程设置,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马海涛.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 2012 (14) .

[2]蒋世民.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成因研究——一个经济模型的初建及其应用说明[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 (04) .

8.毕业论文课程总结 篇八

关键词: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理中学;课程设置;毕业会考

德国的教育由各联邦州负责,中学课程设置由各州设定操作细节,但一般大同小异。巴伐利亚州是德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州,其教育水平可以代表德国教育的最高水准。

德国基础教育①从五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分流,分流后学生会进入3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其中进入文理中学(Gymnasium)的学生在十二年级结束时需进行高中毕业会考(Abitur)。该考试类似于我国的高考,但与高考不同的是,它不是选拔性考试,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其成绩用来证明学生是否具有上大学的资质,只要通过即可。文章按照惯例将文理中学的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定义为高年级阶段,相当于我国的高二和高三年级。

一、课程设置与评分体系

(一)课程目标与重点

德国文理中学高年级阶段的课程目标与重点主要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第一,课程旨在使学生获得广泛、深入的普及教育,并以此为获得普通高校入学资格做准备。第二,在高中毕业会考中,所有学生的必考科目须包括基础学科(德语、数学)和一门长期学习的外语。第三,高中毕业会考共设5门考试科目,除德语和数学外,学生可自行安排考试科目。第四,在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天赋和兴趣从所在中学提供的课程范围中选课,并设置个人学习重点。第五,课程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也教授一般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技能,致力于为学生的大学学习、自主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第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自主能力,如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责任感。第七,课程特点体现在两类研讨课中,即科学导论类研讨课和针对大学学习及职业定位的研讨课。

(二)课程选择

十年级是高年级阶段的导入期。在结束导入期前半年的学习后,学生可以从学校提供的课程中选择一些科目,作为自己在高年级阶段的学习重点。学生在高年级阶段(包括四个半年)取得的成绩将被纳入高中毕业总评成绩。各文理中学根据学校的学科重点提供相应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如无例外,学生在整个高年级阶段的学习将受所选学科的约束。

1.各科目学时

在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学生所选科目包括必修科目、选修科目和旨在培养个人能力的研讨课。三门基础科目,即德语、数学和一门长期学习的外语,每周学时数各为4学时。其余科目每周2~3学时,若学生将第二门长期学习的外语列为会考科目,则每周学习4学时(见表1)。

2.选课说明

学生必须填报所有的必修科目。对于选修科目,学生可在表1所示每行的几门科目中选取一门作为选修课程。其中,自然科学2(生物、化学或物理)或第二及第三外语或信息学只需在十一年级学习。对于研讨课程,学生须在十一年级全年和十二年级前半年选择两门研讨课。针对个人能力发展情况,学生可根据总体选课情况自行决定其他科目及其学习时间。

(三)特色课程

1.研讨课

科学导论类研讨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方法技能,针对大学学习和职业定位的研讨课则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和职场能力。研讨课通过拓展校外联系,让学生对学术和职业实践有初步了解,并使他们对大学学习和职业规划有广泛定位。在十年级时,学校会通知学生哪些主要科目会开设研讨课,以及这些研讨课的主题,同时会尽可能地考虑学生对于研讨课的想法。研讨课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工作的普遍方法,并着眼于高校和职场对学生提出的能力要求。就这方面而言,无论主题是什么,所有的研讨课都能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在研讨课中,学生会进行自主研究,而教师只是作为专业和方法层面的专家指导学生开展工作。许多文理中学与高校和职场上的伙伴建立了联系,因此,研讨课发挥着联接文理中学与高校和职场的桥梁作用。

(1)科学导论类研讨课

研讨主题包括世界宗教在德国(主要涉及科目:宗教学)、文学模型在电影作品中的表现(主要涉及科目:德语)、发现莎士比亚——人物、时代与作品(主要涉及科目:英语)、经济市场中的数学(主要涉及科目:数学)、未来能源(主要涉及科目:化学)、历史转折性事件对地区的影响(主要涉及科目:历史)。

在研讨课中期报告中,学生将从内容和方法两方面对研究工作的结果作出详细论述,并自主撰写研讨课论文(大约为10~15页),参与答辩。

(2)针对大学学习和职业定位的研讨课

学生在对大学学习和职业进行定位的过程中,会得到为期一年半的指导。通过参与一个以应用为主的项目,学生对于大学学习和职业的定位将更加深入,尤其是有目的、系统性的团队合作能力会得到提升。伴随着外部伙伴的加入,学生有机会对企业及其所提出的要求有更加切实的了解。可行的项目包括借助机器人组合部件的汽车安全理念的发展(伙伴:汽车供应商;主要涉及科目:信息学)、网页设计(伙伴:区域报社;主要涉及科目:德语)、针对地方企业的市场分析实践(伙伴:中小型企业;主要涉及科目:经济与法律)、关于“预防成瘾”的项目规划和实施(伙伴:社会机构;主要涉及科目:生物学)、商场的围墙外立面设计(伙伴:城市建设局;主要涉及科目:艺术)。

2.附加科目

学生也可以根据学校提供的课程范围选择附加科目。通常,这些科目每周的学时数为2小时(见表2)。

3.外语科目

(1)长期学习的外语

指第一外语(从五年级起)、第二外语(从六年级起)以及文科类学生的第三外语(从八年级起)。学生必须在高年级阶段至少选择一门长期学习的外语作为高中毕业会考科目之一。

(2)较晚开始学习的外语

学生可以从十年级开始学习该外语,但必须选择该外语课程学习直至十二年级。由此,学生可以在十年级提前结束自己的第一外语或第二外语学习。

4.艺术或体育方面的附加科目

如果学生想把艺术或音乐选为会考笔试科目,那么除了正常的艺术课及音乐课学习之外,还须选择附加学时(艺术每周2学时,音乐每周1学时),以达到高中毕业会考对专业实践基础的要求。如果学生想选择体育作为会考科目,则须选择每周2学时的体育理论课程,以获得该科目的专业理论基础。

(四)评分体系

1.毕业总评成绩计算方法

德国高中毕业总评成绩满分为900分,其中平时成绩600分,会考成绩300分。根据上述评分要求,学生从高年级阶段的第一天起就要为积累分数做好准备。在十一年级前半年、十一年级后半年、十二年级前半年和十二年级后半年4个阶段,学校将为学生确定半年成绩。最终,共有40门次科目的半年成绩计入毕业总评,每门次科目满分15分,共计600分。通过高中毕业会考,学生将获得总评要求中的另外300分。这300分由5门会考成绩组成,其中每门满分60分。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如果学生的最终成绩超过732分,那么等级为优秀。

学生在高中毕业总评中获得的分数将最终换算成等级,具体换算方法如表3所示。

2.平时成绩计算方法

各科目的半年成绩由大成绩和小成绩或研讨课成绩综合评定而成。大成绩指学生在每个阶段的每门所选科目的课堂考试成绩,不包括研讨课;小成绩指学生通过口试、实践、测验、报告展示和实习所获得的成绩,包括小论文。在每个阶段的所有科目学习中,学生需要至少获得两个小成绩,其中一份是口试成绩。关于如何确定研讨课成绩,学生可以从自己所在学校获得相关信息。

在每半个学年结束时,学校会根据学生的所有成绩为其计算出半年成绩。其中,大成绩和小成绩的平均分在半年成绩中权重相同。若学生有一个半年成绩为0分,则视该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未选此课程。通常,这种情况意味着该学生将不能参加高中毕业会考,且必须留级。

3.成绩录入规定

从十一年级前半年至十二年级后半年,共40门次半年成绩将会被纳入学生的总评成绩,包括来自必修、选修范围的30次成绩和来自能力培养范围的10次成绩,学生可选择删去一个较差的半年成绩。5门会考科目的成绩必须全部纳入总评成绩(见表4)。

二、高中毕业会考

在十二年级结束时,学生将参加包含5门科目的高中毕业会考。面向所有学生的必考科目是德语、数学和一门长期学习的外语。另外包含一门社会科学范畴中的科目,如宗教学或伦理学、历史和社会学、地理或经济与法律;一门其他科目,如生物或化学或物理、另一门外语、信息学、艺术或音乐、体育。

在毕业会考中,德语、数学和另一门科目以笔试的形式进行,其他两门以口试(学术讨论)的形式进行。笔试为全联邦州统考。

(一)笔试

高中毕业会考笔试于每年5月进行。在5门会考科目中,3门会考科目是笔试,其中德语和数学必须笔试,第3门会考笔试科目可以从另外3门中任选一门。选择艺术或音乐、体育科目的学生还需参加特殊专业考核(包括理论笔试和专业实践)。

(二)口试(学术讨论)

高中毕业会考口试最迟于会考笔试开始前6周举行。学生必须确定自己的会考口试科目,除德语和数学以外,其他所有的必修、选修科目都可选为口试科目。考试委员会将针对学生4个阶段的学习确定主题范围,这些主题范围的内容就是考试的基础。

(三)考试结果

最终,5门高中毕业会考成绩是每门考试分数乘以4(即最高15分×4),因此,每门科目的最高分数为60分,5门科目满分共300分。

三、获得普通高校入学资格的前提条件

如果未满足表5中的某一规定,或学生退出高中毕业会考,则视为第一次会考不及格。

四、启示

德国文理中学高中课程体系给我国带来如下五点启示。第一,研讨课为学生顺利过渡到大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充分明白在大学将如何学习所选专业,且将来如何在这一领域发展。第二,选课系统为学生在必修、选修和能力培养范围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使学生得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与天赋选择学习重点。第三,平时成绩占毕业总评成绩2/3、会考成绩占毕业总评成绩1/3的评分体系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格局,能够充分选拔人才,也有利于督促学生平时打好学习基础。第四,平时成绩中40门次科目的成绩会被带入毕业总评成绩的规定,避免了学生在高中阶段只注重会考科目,忽视其他科目的现象,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第五,会考科目成绩必须计入总评成绩,其他科目可以忽略一次最差成绩的规定,尊重了学生天赋和特长不同的事实,使偏科的学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照。

注释:

①德国基础教育阶段不是以学期而是以学年为单位。

上一篇:病死猪肉的三个特征下一篇:研究生优秀团干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