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共12篇)
1.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篇一
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振兴民族的基石,只有教育全民化,才能丰富人才,人力资源足则国强国富,国强国富则民生得以改善。因此,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把教育普及到全国每一个地区,每个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以创业带动就业,改善就业结构。人活着,最基础的就是要生存,只有人能够生存下来,才谈得上公平和民生,而就业赚钱是活在社会上的唯一途径了。因此,就业是民生之本。
所以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就相当重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保证人们权益不受侵袭。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做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提高人们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高速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反过来促进公平的进化。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现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个人认为,把社会福利让给员工所在企业做或鼓励社会来完成,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还给员工,是迅速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的重要一步。还要加紧建设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因为这是最薄弱的环节。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只有健康了才能最好实现存在的价值。因此,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成员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兼的医疗卫生服务。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要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不仅要把以往的一般医疗设施、人员、手段做好,还要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会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2.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篇二
当前,全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在当前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与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就业压力相当大。
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到农村基层服务和参军入伍,给予学费补偿与代偿助学贷款。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因失去工作岗位而返乡。农民工最怕的是失业,最恨的是欠薪,最担心的是生病,最渴望的是孩子能在城市继续上学。對于农民工来说,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就业。因此,必须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和稳定现有就业岗位。要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工就业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困难企业与员工协商薪酬,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技能培训等办法,尽量不裁员。加强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组织返乡农民工参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对就业的公共服务,继续大力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灾区劳动力就业,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安全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针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一要推进制度建设。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要覆盖全国10%左右的县(市),出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二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要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参保工作。农村低保要做到应保尽保。三要提高社会保障待遇。今明两年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每年增长10%左右。继续提高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标准。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2009年中央财政拟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比2008年增加439亿元,增长17.6%。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的力度之大,是过去少有的。
三、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教育是民生之基。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今年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促进教育公平。要落实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增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确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二是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继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引导高等学校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适应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提高1200万中小学教师待遇,中央财政为此将投入120亿元。四是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五是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从总体上讲,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着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尤其是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一重大目标,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我国将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009年,各地要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国城乡居民分别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范围,三年内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水平。二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09年要统一制定和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出台基本药物生产、流通、定价、使用和医保报销政策,减轻群众看病就医基本用药费用负担。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09年要全面完成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今后三年内中央财政再支持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000所县级医院和24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扩大免费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增加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职业病、地方病防治的专项投入。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重点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中央已经决定,今后三年各级政府拟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318亿元,以保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各级政府全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切实提高自身的社会管理能力。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中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有的问题已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任务加重。因此,必须切实加强社会管理,以维护社会和谐安定。要特别重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要坚持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服务群众,化解矛盾。要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要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严密防范、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
3.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篇三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这就要求我们“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全体国民素质2优化教育结构3推进教育改革创新4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二、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1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2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3推动就业体制改革创新4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三、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以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3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四、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1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3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5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6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且确保基金安全;要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系统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7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五、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这就需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1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2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促进形成机制改革3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4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以稳定低生育水平、高出生人口素质
六、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这需要我们“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1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2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3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支持各类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物、参与事物管理服务4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5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国家安全战略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认为跟我们最息息相关的部分还是在教育和未来的就业这两方面。如何确保教育的公平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状,近年两会都对是否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提出了质疑。个人认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滋养,只有发展人力资源强国才能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农村人上不上大学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就业难的一个社会基本现状,农村家长千辛万苦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但可能连工作都找不到,这就给了人们一种假象,读书无用。改善就业难这种现状就需要自身及国家政策双管齐下:自身方面刚毕业的大学生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会有平和的心态去面临社会的洗礼;国家政策方面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对大学创业提供一定程度帮助(如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提供无偿贷款担保以及部分税费减免,帮助进行免费风险评估、政策培训等)
4.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篇四
1、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2、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既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要求的最终体现,也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4、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5.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篇五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作为一个拥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而衣食住行又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民生问题势必会成为一个当前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沧海百年,民生不息”,民生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讲,更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随着以往旧的矛盾和旧的民生问题的解决,新的矛盾和新的民生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所谓社会建设,就我国情况而言,广义的社会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它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外延是一致的,同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是一致的。狭义的社会建设则主要是指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相关联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具体指的是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事业发展、社会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社会结构建设以及相应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等。也就是说,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及这方面的改革和建设。而当前民生建设的重点则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一 医疗问题
医疗费用的快速增加,使农村、城市家庭因病致贫的情况非常突出。“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
1.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不仅让社区和农村没有能力承担起基本的医疗功能,而且也让以“高药价、高耗材”为特征的过度医疗愈演愈烈。目前,全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20%在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城市大医院,老百姓得了病在当地得不到有效治疗或不相信当地医疗机构,于是就都往大城市大医院奔,造成“看病难、看病贵”。
2.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政府投入的缺失造成了公共卫生领域和百姓的基本医疗得不到有效保障。实际上,中国医疗事业大部分来自老百姓缴税以后再次掏自己的腰包。
3.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药品零售企业都是通过“经营、收费、加价”来维持,所以药品价格不可能不节节攀高,医院实行药品加成政策,进价越高,加成越多,医院当然不会去进低价药。整个链条都需要高价药,那么到老百姓那里价格就不可能低下来。
4.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不合理,存在逐利倾向。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初衷,“肯定不是让它为政府挣钱,而是为群众提供廉价有效的医疗服务”。然而,当前一些政策上的矛盾致使这个目的越来越难以实现。一方面是目前政府投入很少,医院收入靠医院自己组织医疗服务得来的;另一方面,医院自由收费和分配,追求高利润,过度治疗、大处方等现象广泛存在。群众看病不仅要负担医药成本,还要为医生发工资、发奖金以及为医院买设备、盖病房“作贡献”。而在医患关系中,医生的主导地位则让这种情况有可能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5.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不力。职能部门对医疗服务缺少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对医疗机构的规模、大型仪器的购置和新技术的采用都没有特别“管用”的监管办法。
(二 就业问题
我国实际的就业压力究竟有多大呢? 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二是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形成叠加,三是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三大矛盾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巨大的就业压力。
就业是人民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失业则意味着失去劳动权利,中断了收来源,生活也会由此陷入困境,所以,就业成为民生的首要问题,就业问题至关重至为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就业机会,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也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 收入分配问题
群众最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中,收入分配已成为今日民生问题的焦点。群众关心收入分配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收入增长问题,二是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收入增长速度很快,群众的生活大大改善。但是,由于体制、发展和公共政策的缺陷问题。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为世界最高,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扩大,高收入人群收入超常增长,落后地区收入差距最为明显。而且城乡教育差距、政府公共投入差距、城乡消费差距、就业差距、城乡医疗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我们对民生问题依然缺乏一个系统而实际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解决问题的紧迫性。我们处在一个涨声四起的时段。水、电、天然气、油、煤等在上涨,房价在上涨,医疗费用、教育费用,甚至连肉、粮、油等都在上涨。这意味着,民生问题正面临着几个方面的挤压:其一,公共产品和公共福利的滞后。其二,社会保障机制的残缺。其三,资源性价
格的持续上涨。其四,税收的快速增长。其五,民众工资收入增长缓慢。我国曾经设想的民生路径是,先发展经济,等有了足够的资金再去解决民生问题。但是,长期对民生问题的忽略,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金的浪费和低利用率,使民生问题的解决不断向后拖延。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不断蚕食着民众的承受能力,使其变得日益脆弱。
“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不会有国家安定,也不会有社会和谐。关注民生、改善民生、造福民生,既是治国理政之根本,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之要务。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不断改善和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党的基本诉求。建国后直到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最大民生问题,就是如何摆脱贫穷,过上温饱生活。但在一段时间里,我们却选择了一条“齐步走”和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民生发展之路。实践证明,它所带来的只能是“共同贫穷”,当然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在这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民生思想及其相应政策的推动下,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这个曾经共同贫穷的国家终于解决了温饱问题,继而达到总体小康水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面对“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期”并存的特定时期,以及社会事业发展不足所引发的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等问题集中突显,关注民生,推进民主,实现社会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制度建设,既是新一代共产党人的历史重任,也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划时代伟业。
6.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篇六
(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
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们党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善民生,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既是为了改变不计代价、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需要。
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提出的十分紧迫的重大战略任务。当前的重点是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为突破口,加大政府投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抓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法制更加完备、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尤其是民生领域,廣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党的十七大对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一是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就业是民生之本。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平衡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充分就业是大多数国家十分重视的民生指标。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要求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年龄人口最广泛地实现稳定就业,最大程度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帮助零就业家庭摆脱贫困;劳动者能够根据自己的贡献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实现“劳有所得”。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持续稳定增长,消费需求保持旺盛,为扩大内需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是社会运行的安全网和减震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党的十七大进一步要求做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更加突出了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普惠性,这有利于社会中每一个人有效规避养老、疾病、失业等社会风险,保障全体人民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促进社会公平。
三是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从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的格局看,小等收入者所占比重约为15—20%,但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还是金字塔型结构,党的十七大强调,到2020年实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目标。这要求我同未来收入分配格局应当是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比例较小、中等收入者比例较大的橄榄型结构。
(三)党的十七大明确了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
一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根据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基本同情,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把扩大就业上升到更高的地位,并着重强调了“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表明创业将逐步成为我国解决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采取有利于创业的财政税收政策,积极培育市场创业主体,让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是今后促进创业、扩大就业的重要政策取向。
二是统筹各群体就业,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在认真做好再就业和其他困难人员就业工作的同时,要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残疾人就业、退役转业军人就业等纳入统筹就业范围,明确责任和目标,整体推进。
三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一个时期以来,在收入分配问题上存在的主导认识是初次分配以效率为主,再分配以公平为主。但现阶段收入分配存在的许多分配不公和秩序混乱的问题大量产生于初次分配领域,即使经过政府再分配的宏观调节,也难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更加重视与初次分配相关的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过程公平问题。这是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内涵的丰富和完善,既有利于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经济效率,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四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近年来,同民收入分配中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有所下降,从1996年的69.3%下降到2005年的58.5%,政府和企业所占比重持续提高,分别从1996年17.1%和13.6%上升到2005年23.2%和18.3%。同时,初次分配中资本所得不断上升,劳动报酬呈下降趋势,职工工资总额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从1996年的12.9%下降到了2005年的10.9%。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确保劳动报酬相对于资本、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在初次分配中的应得份额,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理顺政府、企业、居民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合理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形成合理的宏观收入分配格局。
五是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即以补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明确了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内容。突出强调了老有所养,就是要统筹考虑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使所有城乡老年人都能够安度晚年。
二、正确把握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形势
一是就业再就业政策成效显著。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加强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发展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困难群体就业等措施,就业形势保持良好态势。预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这是继2006午后城镇新增就业第二次突破1000万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1%,与去年基本持平。
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2007年前一二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46元,实际增长13.2%,增幅高于去年同期3.2个百分点。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667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321元,实际增长14.80%,增速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是10多年来同期增长最快的,预计全年将超过4000元。
三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断加强。2007年继续调整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增加基本养老金90元;首批79个城市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动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社会保障覆盖而进一步扩大。截至2007年9月底,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別达到19676万人、]8896万人和11473万人,分别比2006年增加910万人、3164万人和286万人。截至10月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人数分别为2244万人和2908万人。
在充分肯定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劳动力总量和结构性矛盾仍较定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08年全同城乡劳动年龄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劳动力供大于求缺门仍然较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转移4500万人的任务相当艰巨。全同普通高校毕业生将比今年增加50多万人,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长期失业人员等闲难群体冉就业困难。随着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推进,一些行业的职工安置难度加大。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分配秩序尚未得到有效规范,预计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垄断行业收入偏高的势头还未得到有效遏制,一些竞争性行业的普通职工工资长期偏低,且增长缓慢。在税收调节政策上,个人所得税在公平税负、缩小收入差距力,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力度。在调节财产差距方面,方法和措施还很不够。此外,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政策还与实际需要有较大的差距,城乡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增长缓慢,生活还比较困难。
三是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完善,社会救助水平偏低。现行社会保险制度仍存在明显的城乡、地区和制度分割,统筹层次低、转移接续困难。农民收入低,缺乏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障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亟待提高。城镇参保人群中不同群体社会保障待遇差别过大,如一般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平均水平只有机关事业单位的50%左右。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制度与物价变动和经济增长相挂钩的联动机制不健全,社会救助总体水平偏低,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今后的工作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从维护群众利益、改善民生出发,务必取得实效,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体现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着力改善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活。
三、2008年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重点工作
2008年,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08年各项工作的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0800万人。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一是加快推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相关政策,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进一步研究加强垄断行业收入调控和强化劳动者薪酬宏观管理等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出台《社会保險法》、《工资法》、《工资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
二是加快收入分配监测体系建设。在整合现有资源、加强部门协作基础上,研究编制居民收入分配监测专项规划。落实资金投入,积极推动居民收入分配监测体系建设,有效整合个人收入、财产等信息,为加强收入分配调节提供决策依据。
三是加强职工工资分配的宏观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健全企业工资分配调控指导体系,引导企业工资合理增长。大力推进企业工资三方集体协商制度,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合理调整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继续改革、规范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
四是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继续加大对农村的各项投入,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补贴制度。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农村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建设,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五是加大对城乡低收入和生活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抓紧研究建立物价上涨与提高低收入群众补贴和保障标准的联动调整机制,完善救助体系,努力保障城乡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
(二)实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推动统筹城乡就业工作
一是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协调发展。按照《就业促进法》要求,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以及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行业、新产业,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吸纳和带动能力。
二是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各项政策,加强创业观念教育,营造良好、宽松的创业环境,增加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加强培训和信息服务,积极培育创业主体,促进更多人创业。
三是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统筹城乡、区域和各类企业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各类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进一步落实各项再就业政策,做好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厂办集体企业下岗人员、关闭破产国有企业职工的再就业工作。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复员退伍军人就业工作。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地区失业人员再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研究制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中的职工安置政策,更好地完成节能减排各项任务,防止出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
四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进一步提高县乡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明年将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试点,这对发展改革委就业和收入分配系统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们务必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前期调
研工作,严格遵守规定程序,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取得实实在在效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五是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配合相关部门,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企业行为,认真实施最低工资标准、劳动保护等规定。继续完善和落实对农民工的政策。加强劳动执法监督,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生活
一是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配合劳动保障等部门,完善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相关政策,推动试点地区逐步提高个人账户做实比例。提高统筹层次,加快实施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会调整工作,研究通过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企业年金等措施,推动建立多层次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逐步缩小不同人群间保障待遇差距。
二是积极开展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在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根据2007年试点情况,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形成合理的筹资机制、健全的管理机制和规范的运行机制,逐步覆盖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
三是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推进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建筑、餐饮、商贸企业参加工伤保险为重点,加大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力度,继续推进农民工参加医療保险工作。加快制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可衔接的养老保险办法。
四是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加强规范管理,不断提高筹资水平,扩大农民受益面,做好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工作。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有条件地区要加快探索建立财政支持、农民自愿参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农民参保。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研究、制定政策、安排项目。同时,要增强改革意识,加大改革力度,求真务实,创新思路,力争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的体制机制改革中迈出新步伐,推动各项民生事业发展。
7.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篇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极为紧密。社会建设的成效,直接体现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宗旨。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按照这一精神的要求,我县要继续落实好已有的各项惠民政策,确保完成既定民生任务。要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养老等问题,加快完善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要切实转变领导方式,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人民群众中去,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加强社会建设,离不开积极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要围绕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体系,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着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8.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篇八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关注、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既充分体现人民主体地位的精神,又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公安工作的每一个方面,都关系到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治安更是关系到群众最基本的安全感受。因此,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是新时期公安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推动公安事业前进的动力,是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一、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的现实意义。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利益,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一)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公安机关作为执法部门,是实现民主法治社会的践行者和推动者,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通过忠实履行职责,打击违法,保护合法,化解矛盾,调整关系,改善民生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人民警察为人民的本质要求,因此,公安机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体现了保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要求。公安工作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打击犯罪、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是公安机关的职责,任何一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是公安机关执法的根本要求。
(三)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体现了正确行使公安职权的要求。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体现了公安机关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想问题、定决策、办实事的出发点,自觉地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的敏感信号,把人民群众的要求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唯一标准,这是解决“权力为谁所用”问题的关键。
(四)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体现了营造良好警民关系的要求。公安机关在日常执法过程中,通过开展一系列便民、利民、为民活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温暖,深化警民“鱼水情”,让群众更加理解、支持公安工作,为公安工作建立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要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为切入点。
(一)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新要求、新期待。保障社会平安,需要正确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保障社会平安,必须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群众路线的新机制。
(二)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要求、新期待。公安干警的职业就是弘扬正义、公断是非的职业,为弱势群体主持公道是政法机关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任务,警务公开化、执法规范化是公安机关维护公平正义的根本途径。
(三)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保障人权的新要求、新期待。要主动维权,不能被动维权。要保护人权,不要侵犯人权。要尊重人权,不要耍特权。
(四)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新要求、新期待。要紧紧围绕社会管理人性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司法服务高效化这个主题,不断拓宽公共管理服务的内容和渠道,提高效率,改善作风。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紧紧围绕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这个主线,着力解决好切入点的问题。
三、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要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着眼点。
几年来,我们始终把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作为推动公安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先导,不断转变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关注民生和改善民生;得益于坚定不移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执法为民,而要关注民生和改善民生,要求我们必须立足自身,找准定位,必须辩证的看待发展、稳定、和谐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的新要求、新期待;才能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才能更好的肩负起公安机关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所承担的责任。
一是要辩证的看待刑事案件高发、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对敌斗争复杂时期公安工作的得与失,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第一要义,充分认识社会治安和公安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尽最大力量减少不和谐因素,尽最大努力增加和谐因素,权利巩固和发展全县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增强公安行政管理服务能力。这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公安工作的以人为本,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行政管理,更加注重于解决民生问题,切实深化执法为民,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公安工作的成果更多的体现在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上,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上来,着力增强人民群的安全感,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率,牢固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在方便群众、提高效率、转变态度、办事公正上下功夫。
三是要牢固树立把治安评判权交给群众的观念,牢固树立规范高效执法的观念。要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以改革创新胃动力,积极探索维护社会稳定的新途径、新方法,在人口、场所、行业、特种物品管理等难点问题上探索实施一些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的工作措施,努力形成主动管理的态势。四是要正确区分复杂社会治安局势下社会稳定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切实做到“四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于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自觉把人民群众最期盼、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全面提升工作标准和服务水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更加注重公平正义,下大气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问题,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打击与保护、惩治与预防、服务与管理、公正与效率的关系,贯彻落实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充分利用好调解手段解决社会矛盾,力争取得最好的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
四、公安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要以改善民生问题推动公安工作大发展为着力点。
在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下,社会治安面临的情况仍然是复杂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一时难以完全落实,虽然公安机关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依然困难重重,但始终要积极适应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置于重要地位。为此,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做好各项公安工作,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安宁的社会秩序,更充分的司法公平,更优质的管理服务。
(一)狠抓队伍教育管理,提高民警执法的能力。公安机关要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必须从提高民警的素质入手,强化民警的思想教育,牢固“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把群众的利益置于最高点,心里想着人民,行动为了人民,坚持公平正义,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坚决杜绝执法扰民、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同时,要不断学习、训练,提升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和服务群众的水平,增强打击违法、保护合法、救助危难的技能,锻造出一支威武之师,确保随时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为改善民生问题尽职尽力。
(二)改善社会治安环境,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社会治安稳定与否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安全感。当前社会正处于案件的高发期,各类矛盾的凸显期和对敌斗争的尖锐期,作为基层公安机关,我们要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必须肩负起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任。因此要加强社会治安的分析研判,创新打防机制,完善工作措施,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突出刑事犯罪问题入手,坚决铲除黑恶势力,严厉打击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等多发性犯罪,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要紧紧依靠党委政府,整合资源,完善维护稳定的群众动员机制、治安防控机制、维稳督办机制,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工作,切实提高维护辖区安全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三)要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确保群众安居乐业。公安机关要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应认真履行治安管理、户籍管理、消防管理等权力,及时消除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安全隐患;进一步转变执法理念,优化勤务模式,强化管理力度,提升服务水平,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充实民间调解的力量,从源头抓起,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尽可能做到矛盾不升级,纠纷不激化。
9.和谐社会建设重在改善民生 篇九
“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改善民生是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使人民内部矛盾得到大幅度的缓解,才能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改善民生的目的意义
1、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继续推进,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只有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有效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得更为顺利和健康。
2、解决突出问题的需要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种种不平衡因素、不协调现象。例如,就业压力沉重;城乡、区域、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尤为脆弱;很多地方教育水平不高,医疗卫生体制落后,上学难、上学贵和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依然存在;文化事业发展滞后;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等。如果我们只顾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不仅会加重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而且经济发展最终也将难以为继。
3、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也是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一个强大动力。要真正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就必须建设服务型政府,逐步理顺政府、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二、改善民生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1、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全社会参与
改善民生,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调节收入分配,扩大社会就业,加强社会管理等,要切实强化政府在政策、规划、投入方面的职责,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逐步解决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贵”和“难”的问题。
2、坚持尽力而为,要做到量力而行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改善民生有不少新的需求和期待。我们一方面要尽最大努力,解决群众迫切需要且又有可能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每个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确保每个困难家庭学生不因贫困失学,确保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确保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使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成效。同时,也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量力而行,要考虑到国家财力不能超前过急地要求,更不能举办劳命伤财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那样,不仅不利于真正解决民生问题,而且会损害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3、要解决突出问题,要建立长效机制
民生问题是历史的、具体的、动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对改善民生的需求多样化,标杆越来越高,改善民生需要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例如,促进就业惠民、创业富民、社保安民,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要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增加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步伐,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以政府为主导不断扩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增加廉租房房源,让所有低收入家庭做到“住有所居”;要从人口老龄化的实际出发,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切实做到“老有所养”。与此同时,还要将一系列富民、惠民、安民的政策措施加以规范化、制度化,切实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如建立公共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正常支出机制,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企业职工工资报酬、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等,从根本上为改善民生提供制度保障。
三、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把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一、加快解决新形势下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
当前急迫需要解决的,一是提高统筹层次,解决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提高保险基金的互济能力,以形成保障制度内在的良性循环。二是加快研究农民工、农民的保险问题,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进而推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规范化、制度化,解决百姓的就医难问题。
二、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对社会保障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也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关注民生已成为全党的共识,社会保障体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社会保障的公平。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大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建立收入分配跟踪监测体系,为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公正目标奠定制度基础。
第二,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社会保障是民安之策,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
第三,建立健全物价上涨与提高低收入人群补贴和保障标准的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收入分配是民心所系,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强化政府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加大对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创造条件,加强对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窗口服务、康复、养老设施建设等方面公共投入,切实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质量。
3、完善社会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必须把完善社会管理作为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
第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
第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
第三,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第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五,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革和加强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4、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这“两个比重”,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有利于增加广大劳动者收入,维护劳动者权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10.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篇十
满分: 100.0分 得分:67.5分
一.判断(每题10.0分)得分:30.0
1.计划经济时代强调效率,社会成员工作充满了积极性。正确
A.正确 B.错误
2.文化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正确
A.正确 B.错误
3.十八大以后的工作重点:将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目的,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确
A.正确 B.错误
4.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支撑。错误 正确答案:B
A.正确 B.错误
二.单选(每题10.0分)得分:30.0
1.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方法是()。正确
A.妥善协调 C.统筹兼顾 B.动态协调 D.动态平衡
2.协调()关系,必须要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集权与分权相平衡,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相协调的原则。正确
A.个人与集体 C.城市与农村
B.中央和地方 D.局部与整体 3.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将经济发展格局由四位一体变为五位一体,其中增加了()。正确
A.生态文明 C.政治建设 B.经济建设 D.文化建设
三.多选(每题10.0分)得分:7.5
1.学习十八大会议精神需要重点把握()等方面的内容。错误 正确答案:ABC
A.理论观点 C.工作部署 B.战略思想 D.意识形态
2.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关于均等化的问题具体包括()。错误 正确答案:ABC
A.近十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显著提高
C.加快改革财税体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B.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D.今后十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成为工作重点
3.在社会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阶层关系和阶层矛盾,其中最需要处理好的关系包括()。错误 正确答案:ABCD
A.贫者和富者的关系 C.雇工和雇主的关系
11.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篇十一
民的社会体制改革的完整设计,更让人们确信中国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住房难、住房贵”问题是群众关注的重点。保障总关情,民生系国运。党的十七大报告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这充分体现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学有所教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学有所教”这四个大字,字字千钧,将会止住多少渴望读书的贫困学子的眼泪!湖北省教育厅厅长路钢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
为了让贫困孩子上得起学、读得了书,从小学到大学,一双双温暖有力的手帮助着贫寒学子。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据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代表介绍,自2005年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贴住宿费。与此同时,国家助学体系不断完善,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助学经费达500亿元。到去年,“两免一补”政策已在全国农村全面推开,惠及全国近1.5亿农村中小学生,资助新体系解除了社会困难群体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担忧。
路钢代表说,十七大报告将“学有所教”列为改善民生的第一目标,充分表明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要付出长时间的艰苦努力,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等。
劳有所得
山东省省长姜大明代表就“劳有所得”给记者举了一个来自基层的活生生的例子:为切实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青岛市崂山区有关部门启动“绿色追薪”通道,信访、监察、仲裁密切配合,快速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投诉案件。
自去年12月1日至今,该区劳动监察大队共受理欠薪投诉54起,涉及人数169人,拖欠工资金额36.94万元。目前,已追薪28.46万元,占全部拖欠金额的77%。
劳有所得,一方面是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另一方面,有“劳”才有“得”,要大力实施扩大就业的战略。
12.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篇十二
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1、国家重视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哪些观点?(党要求“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表明了什么?)(党中央重视“三农”问题体现了哪些道理?)
【答案】⑴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⑷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⑸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⑹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假如你是某市市长,你打算怎样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写出三条工作思路)
【答案】⑴使城乡协调发展;⑵努力减少贫困和低收入群体;⑶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比重;⑷解决好就业问题;⑸建立社会保障体制;⑹切实保障公民的人权。
3、假如你是一位全国政协委员,需要提交三份与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的“提案”,你打算选择百姓关注的哪些热点问题?
【答案】⑴解决农民工欠薪,关注农民工权益;⑵关注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⑶维护公平正义、树立司法权威;⑷关注职工再就业问题;⑸维护社会治安,推进平安工程;⑹重视信访,解民疾苦等。
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①减免农业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②搞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④坚持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⑤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等。
4、请你列举社会还有哪些不和谐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你如何解决,请提出建议。
【答案】A.⑴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再就业压力也相当突出;⑵农民收比较低;⑶部分社会成员生活无保障,存在生活困难群体;⑷分配不公,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⑸社会事业投入不足。
B.建议:⑴千方百计扩大就业;⑵减免农业税,加大支农力度;⑶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⑷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⑸理顺收入分配制度,打击非法致富;⑹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支持,完善社会事业投入机制,增加对社会事业的投入。
5、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1)你身边有哪些不公平的现象,列举一二,并说明其危害。
【答案】一些贫困孩子上不起学,贫困人口就医难等。危害:①影响国家人口素质提高;②降低人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同感;③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④影响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等
(2)就如何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提出自己的建议.【答案】①建立健全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②营造惩恶扬善的良好社会风气;③加强法制建设;④坚持以人为本等
6、你了解到的“不和谐的音符”有哪些,写出来告诉大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方面)【答案】经济方面:个别地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政治方面:法律制度尚不健全;文化方面:个别公民的思想道德意识淡薄、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生态方面: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想象时有发生。
你认为解决上题中“不和谐的音符”最根本途径是什么? 【答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7、作为国家的小主人,请结合所学知识就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①要科学合理地制订发展规划,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②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作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③加强对公民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建设诚信社会,优化投资环境;④坚持以人为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⑤推进民主政治建设,鼓励公民献计献策;⑥注重社会公平,关心下岗职工和困难群众的生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⑥落实依法治国,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8、构建和谐社会,中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的交往中应该怎么做? 【答案】(1)要尊重父母、老师、同学和朋友,在同学之间、家庭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关系(2)要学会换位思考,宽容他人。对父母、老师、同学的不同意见持宽容态度(3)要讲究诚信,对人守信、对事负责,培养自己的诚信意识;(4)要在社会上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去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等弱势群体(5)在班内开展互学互助活动,同学之间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使班级形成团结协作的和谐氛围。总之,大家要互相尊重、互相团结、诚信友善,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交往的大环境。
9、使人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答案】①合理的收入分配可激发各生产要素的活力,使劳动者尤其是低收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②有效化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基础。
10、谈谈如何使人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答案】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②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③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平;④加强宏观调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有效调节个人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11、“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回答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关注民生和怎样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1)①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共同富裕;②关注民生和解决民生问题体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人民服务的需要,是落实三个代表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①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紧紧扭住发展生产力不放松,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极大地增加社会财富,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②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12、建设“和谐云南”(1)说一说建设“和谐云南”首要任务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理由:①发展是硬道理,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②只有发展经济,才能解决目前的主要矛盾,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才能为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物质保障。
(2)谈一谈如何建设和谐云南? 【答案】①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云南建设成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强省;③实施依法治省,大力推进民主制度建设;④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建设和谐文化;⑥坚持科教兴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⑦保护资源、环境,提高人口素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3)作为云南的小公民,你打算为建设“和谐云南”做些什么? 【答案】①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和谐云南的本领;②从自身做起,为创建和谐班集体、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做贡献;③从小事做起,遵纪守法、文明团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13、国家和则强,社会和则安,自然和则美,家庭和则兴,生命和则康。
(1)在建设和谐云南主题教育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贡献自己的两力量,请你结合当地所在乡镇实际,为营造和谐村镇文化环境奉献两个金点子。
【答案】例答一:建立图书室、阅览室、报刊栏等,大力宣传科学文化知识;例答二:破除迷信,开展各种移风易俗的活动。
和谐校园
(2)校园是我们成长的乐园,请你热情参与,设计出你心目中的和谐校园。【答案】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环境优美等 我爱我家。(3)明明家里近来出现一些“不和谐之音”①母亲偷看明明的日记时恰好被明明发现了②父母借口工作忙,很长一段时间没去看望爷爷、奶奶了。如果你家也发生了上述事情,你会用哪些知识说服父母?
【答案】①公民的隐私权受到法律保护;②对父母的赡养扶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应尽的义务(或有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承担父母必要的生活费用,在精神上给予必要的慰藉);③父母要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子女等
和谐成长(4)在即将毕业的时刻,面对新的起点,相信你一定会很好的把握人生的航标。为了自己的和谐全面发展,你准备怎么做?
【答案】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或本领,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认清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立志成才。
14、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据悉,为了落实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你校正着手开展“建设和谐校园”系列活动。
(1)请你为此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观点正确,语言简洁)【答案】①建设和谐校园,从你我做起。②建设和谐校园,你我共同参与。③团结友爱,和谐相处。④手拉手,心连心,和谐校园大家建。⑤校园是我家,和谐相处靠大家。(①促进和谐,人人有责;②和谐社会人人共享。③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幸福家园;④和谐社会,我们共同的追求;⑤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⑥美好的和谐社会,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
(2)关于建设和谐校园的建议 【答案】①遵守校规校纪,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②尊重老师,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好,回答问题要起立等。③举止文明,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不赌博等。④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真诚相待。⑤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说谎,不骗人等。.15、请举出现实生活中令总理“最感动”、“最痛心”事情的实例。
【答案】最感动:媒体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广大网友在各留言版留言,对政府提出意见、建议等。(人民对政府的支持——总理语)
最痛心:煤矿安全事故频发;药品价格虽然一降再降,但仍偏高;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等。(在三年的工作中,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问题解决得更好——总理语)
16、最痛心的事,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努力?
【答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抑制商品房价格过高;关停不合格煤矿;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发展;重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7、请你列举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小于三条)(时事)
【答案】看病难看病贵、反腐败、教育收费、社会治安、收入差距能否缩小、就业形势、食品安全、房价是涨是跌、社会保障和救助、物价水平等。
18、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什么?
【答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19、当前我国须重点解决的民生问题有哪些?
【答案】涉及教育、医疗、住房、环保、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其中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学是民生之基,就医是民生之急,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
例题:民生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让全体人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和公共财政阳光”……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更是列出了一份引人注目的“民生清单”,送出了民生“大礼包”:3917亿元,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858亿元,缓解“上学难、上学贵”问题;312亿元,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19亿元,支持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住房等问题。
20、中央财政送出民生“大礼包”表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
21、中央财政为什么要送出民生“大礼包”?(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
【答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了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等。
22、近几年我国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区别应采取哪些措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
【答案】免除农业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修订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通过物权法;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抑制商品房价格过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两者结合)
23、列举几例反映党和政府致力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事例。
【答案】取消农业税;实施下岗工人再就业工程;开展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百日维权”活动;西部大开发;进行工资等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两免一补”等。
2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怎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请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
【答案】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政治: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科教兴国,增强民族创新能力……
25、解读对联
上联“农民种田不交税
下联:学生上学不缴费
横批:国恩浩荡
(1)请部这幅对联反映了党和政府深切关注什么问题? 【答案】民生问题。
(2)你还能举出几项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吗?
【答案】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解决人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关心、关注农民的问题,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农民子女就学问题;出台“国六条:抑制房价上涨,让老百姓信住得起房,安居乐业;加大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3)请问当前社会生活中面临的民生问题(即影响和谐社会的矛盾问题,也是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有哪些?
【答案】如: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社会收入不公;生产安全,饮食安全,校园安全,令人担忧;药品监督安全出现黑洞;个别党员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员贪污腐败。
(4)依据所学的知识,解决民生问题政府总体上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弘扬民族精神:艰苦创业。
(5)政府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教材哪些观点?
【答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维护社会主义公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
26、青少年学生怎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答案】(1)要树立崇高理想,要有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2)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硬本领。(3)要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自觉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去,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4)坚决同一切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为作斗争。
27、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同“不和谐”的因素)如何解决? 【答案】A.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⑵农村居民收入低且增长相对缓慢。B.方法:⑴发展农业科学技术,走科技兴农的道路,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⑵加大对农业的投入;⑶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⑷拓宽农民就业的渠道。
目前我国农民工已突破1亿人。而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工伤事故多、超时加班、子女就学难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成为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28、怎样才能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请你就此提出三条合理化的建议。【答案】⑴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⑵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⑶增强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⑷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维权意识。
【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荐阅读:
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07-22
试论如何在改善民生中加强社会建设?08-06
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纲1)08-01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当代社会民生建设07-18
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07-14
中心组理论学习:切实保障改善民生_促进社会和谐稳定08-04
社会工作社会建设10-0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08-26
诚信社会体系建设07-2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社会问题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