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的瓶颈

2024-10-22

经济转型的瓶颈(精选10篇)

1.经济转型的瓶颈 篇一

正当国际社会对中国近20年的高速发展赞叹不已时,进入21世纪以来的3年里,中国经济却出人意料地“状态不佳”起来,-中国市场经济遭遇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最强烈的一次“瓶颈期”!这次瓶颈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市公司的“集体地震”,二是国有企业的“批量滑坡”。上市公司这几年丑闻不断、败绩连连,比如银广厦、生态农业(原名蓝田股份)、郑百文、农商社、猴王等等。与此同时,国有企业除了一部分真正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之外,其余的也在这几年里相继陷入了困境,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是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的最重要因素,前者是“排头兵”,后者是“主力军”。这几年,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3年里,“排头兵”的腰杆不直了,弯了下去,成了“缩头兵”:“主力军”的队伍不武了,垮了下来,成了“病力军”。这足以使我们警醒-中国市场经济为什么会遭遇如此强烈的瓶颈效应?深层原因在哪里?

司法部“国有企业问题研究”及“公司治理结构专项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经济法专家刘大洪指出,目前以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问题为中心的“中国市场经济瓶颈”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没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司治理结构”之历史遗症!这才是内因,是最关键的原因。

剖析一:两权分离、法人财产权、经营者代理风险。

公司治理结构之所以成为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瓶颈,是由于市场经济越向更高阶段发展,企业规模就越大,社会分工就越细,所有者越没有足够精力和能力去直接管理企业,必须把企业交给专门的经理人(即职业经理人,或称支薪经理人)去具体经营。这样,就导致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法人财产权是法律强制规定的、独立于所有权之外的一种法定权利,它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转、免受股东非法操纵的“法律之盾”。

经营者(经理层)所控制、使用的财产,虽然从本质来源上说是股东的出资,但按照法律规定,却是直接地、合法地来源于法人所拥有的财产。况且,在所有者与经营者的雇佣关系中,所有者很难确切知道经营者的真正能力、禀赋、以及他所掌握的经营信息,二者之间是一种“不对称关系”。例如,经营者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肯定掌握了一些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只有经营者自己知道,所有者很难了解详情,如此,经营者就可能利用这些不对称的信息来为自己谋取利益,追求不正当的个人私利最大化,从而损害公司和所有者的利益。这就产生了“经营者代理风险”的问题。

在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里,两权分离远比非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企业彻底得多,因此也更容易滋生经营者代理风险。这就是近几年我国的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频频“出事”的内因。

剖析二:科斯定理、外部性、内部化。

科斯定理也能合理地解释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瓶颈现象。在中国目前的上市公司里,绝大多数董事、监事、经理都是“纯粹的打工者”,他们的目标并不完全与公司目标一致,他们的行为价值取向有时候与公司的利益产生冲突、甚至完全背道而驰。对于他们而言,公司

利益只不过是一种“外部性因素”,并没有“内部化”为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在市场经济的“经济人理性”之观念下,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就会利用各种法律的、产权的、管理的、监督的空档,来谋求私利的最大化。

国有企业的这种现象更是明显、普遍。由于国家本身并不是一个生命体,它无法像“自然人”那样去监管自己的财产。因此,“国家所有权”最终还要由具体的某个(些)人去行使。这样就产生了刘大洪教授所说的“国有企业双重代理风险”,即:经营者代理进行企业经营,会产生“经营者代理风险”;政府主管部门及官员代理行使国家所有权,会产生“所有者代理风险”。

中国国情与日韩奇迹、后发优势

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采取哪种模式?这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市场导向型,以美英为典型;二是银行导向型,如日韩等国。这两种模式各有优缺,但从中国当前的国情来看,应偏向于银行导向型。

银行导向型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促成了日本、韩国二战后的经济奇迹。二战之后,相对于美英等国而言,日本和韩国都属于“后发国家”。后发国家怎样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赶上先发国家?毫无疑问,在现代经济中,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中枢神经”的地位是无可争议的,如果运用好银行这个“中枢神经”,就能调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庞大身躯”,从头到脚都能调动起来,使它迈开步伐,快速追赶先发国家。日韩深谙此道,充分运用银行的功能作用,建立起了银行导向型的公司治理结构。

中国当前的国情类似于二战后的日韩,处于“后发国家”之列。况且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政府对银行的控制程度远强于日韩,国民对银行的信赖程度也远甚于日韩。所以,中国政府应该能更有效地运用银行这个“国民经济的中枢神经”,借鉴日韩做法,实现后发优势。

中国的两难选择:日韩衰退与美英稳健

如上所述,中国应倾向于借鉴日韩的银行导向型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九十年代初以来,日韩曾经辉煌一时的经济奇迹风光不再,日韩经济模式的弊端终于浮出水面,两国的许多企业(包括世界500强的多家大企业)纷纷陷入困境,经济停滞不前。主要原因就在于两国的银行导向型公司治理结构模式,该模式使企业过份依赖银行的贷款扶植,负债率畸高,银行的经营者与企业的经营者互相勾结,共谋诈取银行贷款。这样,就极易形成泡沫经济,缺乏稳健的内在支撑。一旦发生银行危机,银行的大量呆滞坏账被曝光,银根必然紧缩,从而导致企业无法再依靠银行供血,很快就陷入困境。

中国在构建自己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时,面对日韩式的银行导向型和美英式的市场导向型,会陷入两难之中:中国当前“后发国家”的基本国情要求倾向于日韩式的银行导向型,但这种模式的`弊端却令我们必须慎重思考;而如果借鉴美英式的市场导向型,必须一步一步“慢慢来”,其发展速度明显不合我们所望。

综合利弊,我们应该“走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之路”,即:仔细分析银行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各自的优缺点,取其优而弃其缺、扬其长而避其短,前期为了“后发优势”,银行导向型为主、市场导向型为辅;中期为了“平稳过渡”,二者并重,综合发展;然后为了“长治久安”,由银行导向型转变为市场导向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左倾或右倾的极端做法都是有害的。

突破瓶颈的九项具体对策

通过考察分析有关国家的经验及教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当前的市场经济遇到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最明显的一次瓶颈,这次瓶颈是由公司治理结构造成的,能否以及如何突破这个瓶瓶,成了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或许,下述九项具体对策不失为一些良方:

1、国有股减持。前文已经论述,国有企业及国有股会产生“双重代理风险”,包括经营者代理风险和所有者代理风险。针对此,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股减持”,国有资本淡出竞争性行业,让渡给民营资本。

2、大力培育直接融资渠道,包括上市公司的证券市场、高科技中小企业的二板市场等。这有利于将来由银行导向型转变为市场导向型。

3、允许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在巩固传统的几大商业银行的同时,发展中小民营银行,让民营银行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能较有效地避免“国有银行的经营者道德风险。”

4、发展机构投资者,使它能以专业的、高效的、廉洁的手段去行使股东权、监控经营者的行为。

5、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限制大股东的任意操纵权。大股东往往利用自己对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控制,来损害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从长远看,这十分不利于培育健康的、普遍的直接融资渠道,不利于向市场导向型转变。

6、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禁止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多权集于一人”之现象,防范内部人控制和经理层腐败。股东选举董事组成董事会,董事会聘用高层经理,董事会受股东大会的监督,同时,它又代表股东来监控经营者。董事会在我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居核心地位。

7、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尤其是职业经理人市场。通过人才市场来选拔、聘用人才,而不是通过行政任命、暗箱操作。人力市场与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商品市场一起,共同构成将来“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结构”的坚实基础。

8、推进“人才配股期权计划”、以及“员工持股计划”,来防范经营者代理风险。

9、完善法律法规,使公司董事、监事、主要经营者负起法律责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直至刑事责任,使这些负责人畏惧法

律,不敢损公肥私。

2.经济转型的瓶颈 篇二

1 突出项目抓手, 依靠龙头项目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响水始终坚持把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牛鼻子”, 大力开展“项目攻坚年”、“外资突破年”和“重大项目投产达效推进年”活动, 以大项目引领大产业、促进大发展、加快转型节拍。一是加大产业项目招商力度。按照“求大、求高、求新、求特”的要求, 瞄准日韩港台、江苏沿海等重点区域以及世界500强等重点企业, 结合本县造船、能源、环保化工以及特种船舶制造、盐化工、传动件、再生纸、新材料等产业特色, 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领军企业和产业龙头项目。提高项目准入门槛, 要求沿海经济区、生态化工园区、经济开发区单个项目分别不低于10亿元、5亿元、1亿元, 投资强度不低于200万元、200万元、180万元每亩, 注册资金要占总投资的20%以上。先后在上海、东莞、台湾、香港等举办了专题招商活动, 上半年全县新签约工业项目125个, 计划总投资342亿元, 其中亿元以上52个。二是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名挂钩领导、一套服务班子、一张开工竣工时间表“四个一”服务机制和月度督查通报、季度点评分析、半年考核奖惩、年终评比表彰项目督查推进机制。每年组织3次项目以上集中签约、集中开工、集中观摩“三集中”活动, 今年以来, 共实施工业项目200个, 计划总投资542亿元, 其中竣工项目79个、在建39个、开工88个, “三百工程”完成情况始终在全市保持领先位次。三是加大技术改造项目实施力度。大力实施技改扩能、降本增效、上市融资、战略重组、品牌创新、新品研发“六大工程”, 建立了技术改造项目月报制度, 引导上市企业由产品经营向资本运营转变, 帮助企业申报省重点技术改造导向性计划, 组织企业参加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和评价工作, 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2 突出优质服务, 培育重点企业, 带动经济转型升级

响水始终把现有重点企业作为市场竞争力的主体, 最现实的经济增长点;把深化“三服务”作为组织推进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 把企业做大做强作为转型升级的前提和动力。一是落实优质服务责任制。连续多年开展“三服务”活动, 要求服务部门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做到“不说不能办、告诉怎么办, 不说不行、告诉怎样才行”。建立完善了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挂钩服务定报企业和重点项目责任制、银企对接工作机制、新增长点要素协调机制。要求相关部门建立了重点企业信息员制度, 第一时间掌握企业的运行动态, 建立健全企业难题收集、会办、交办机制, 把每个月的第一周确定为“为企业服务周”, 由经信委、优化办负责对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进行收集、汇总、梳理, 按照不同类型由部门、分管领导、县委县政府进行办理。二是合理调度生产要素。开展银企对接活动, 围绕企业短期流动资金需求, 每个月举行一次形式多样的银企活动, 集中向金融机构推荐一批重点企业和优势项目, 上半年组织企业参加县、市银企对接活动6次, 落实项目和流动资金5亿多元。要求金融机构解放思想, 创新金融产品, 加大投放规模;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以及担保公司的服务作用。今年上半年为企业申报各类政策性补贴资金项目近20个, 预计争取补贴资金300余万元。化解用工难题, 积极组织各类劳动力市场招聘活动, 结合本地新特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订单式”培训;企业不断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劳动待遇。落实差别电价政策, 推进电力需求管理长效化。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 加强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监测力度。三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连续6年在重点企业中实行技改扩能、降本增效、上市融资、战略重组、品牌创新、新品研发“六大工程”, 加快转型发展步伐。组织相关企业代表参加经济论坛、专题报告、资产重组、经济协作等活动;对关键企业采取“一企一策”, 把企业向提高管理水平要效益作为永恒的发展主题, 积极引导新特产业骨干企业拿出优质资源挂大靠强, 宏铭造船与熔盛重工合作的造船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出台激励政策, 对在新加坡、深圳、美国纽约、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捆绑或独立上市的裕廊石化、联化科技、威耳化工、雅克化工4家企业进行奖励, 目前重点帮助大和氯碱、华业医药、天容股份等企业上市做好服务工作。2010年列入盐城市工业100强的6户、纳税千万元以上的15家。

3 突出新特产业, 彰显产业特色,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响水坚持“支柱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 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调整、以投资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紧紧围绕有规划、有园区、有龙头、有品牌和力量聚合、政策聚焦、要素聚集的“四有三聚”要求, 深入实施新特产业倍增计划。一是瞄准产业规划发展新特产业。紧扣今年国家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新增的14个门类和新增的条目, 加快发展《江苏沿海发展规划》中提到的船舶、风电、石化、能源等产业, 突出《江苏省灌河岸线利用规划》中的重点产业。不断修编完善的沿海经济区、经济开发区、生态化工园区和再生纸、高新技术、新材料等13个“区中园”规划。特种船舶装配、盐化工、传动件已经取得省级特色产业园区牌子, 造纸产业园、合金冶炼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园控制性详规已通过专家评审, 新特产业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二是瞄准产出效益发展新特产业。特种船舶及其配套产业目前已经下水20艘, 今年确保建成下水50条以上。环保化工产业去年就成为全县第一个百亿级产业, 其中盐化工特色产业今年上半年开票销售38.5亿元、入库税收2.38亿元, 大和公司离子膜烧碱年生产能力现在达到30万吨, 2年内将扩大到60万吨, 歌得诺贝企业将建成亚洲产量最大、品质最好的柠檬酸生产基地。国华火电项目66万千瓦的两台机组即将全部并网发电, 二期工程2013年建成年可发电280亿度、实现销售近百亿元。陆上风电134台机组已经全部投入运营, 海上风电两台实验机组已经并网发电。总投资100亿元的德隆镍业, 使用国内最大最领先的设备, 3年建成后可达到千亿级销售规模。

4 突出民营经济, 优化结构调整,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3.中国转型的工资瓶颈 篇三

劳动收入占GDP比重太低,这是公认的事实。《新京报》报道,该比值从1983年的56.5%,降至2005年的36.7%,22年间劳动报酬占比下降近20个百分点。《人民日报》报道的下降幅度少一些,从1993到2007年,劳动收入由GDP的49.49%降至39.74%。这种下降趋势始于1990年左右,之后基本在一直强化。如果还不扭转,劳资矛盾会带来沉重代价,甚至引发极端的社会报复行为。即使从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角度讲,如果民间占国民收入比重不上升,居民消费就难以更快增长,过度依赖投资、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模式就只能持续。

为什么劳动收入占比会不断走低?是因为企业主太贪,还是制度性因素制约?为了改变这一趋势,哪些改革是必需的?

工人权力受限被动挨宰

就以制造业为例,之所以工人收入难以增长,核心原因当然是工人议价地位低、企业是劳动议价的强势方。那么,为什么工人议价地位这么低,差不多只能被动接受企业给出的工资,没有讨价还价的实力?以往的答案是中国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工的供应几乎无限,所以,就业方没有选择弹性,企业方掌握完全的主动权。在就业机会有限的情况下,人口多当然使单个工人的议价地位低,但是也不至于低到几乎为零。

按照经济学道理,判断工资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工人的“边际生产率”,也就是,因为一个工人的努力让企业多增的产值。一般而言,工资应该跟工人的边际生产率相关,应该随着边际生产率的上升而增加。那么,这些年,劳动工资的上涨是否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同步呢?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卢峰教授的研究,从1995到2004年,制造业年均工资增速比劳动生产率的增速大约低五个百分点。这基本说明,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在增长,但工资的增长速度没有跟上。

这就好像一个公司今年多赚了100万,其中有20万是因为1000个员工的贡献所致,每个员工的新增贡献为200元(亦即,工人的边际生产率上升200元),但是企业方就是不给涨工资,或者只涨50元。这时,员工们又能怎样呢?靠什么机制能保障他们的所得增加值尽量接近200元?

一种可能是员工们自己跟雇主要求涨工资、谈判,但是在现代大型制造业企业的架构下,单个工人的议价势力的确几乎为零。当然,在工业革命之前,雇工的议价地位没有今天这么低,因为那时候的雇主企业规模不大,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享有寡头地位,因此,即使没有工会,在雇主与雇员之间,自由议价的地位相当,而且工资是老板与员工之间直接面对面谈,交易非常人性化。

但是,在过去一个半世纪、特别是过去二十几年,在全球范围内的企业间并购重组,使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制造业公司在就业市场的寡头地位相对越来越明显,劳动价格的决定权越来越向雇主方倾斜。比如,富士康在深圳雇用42万员工,一方面对中国经济的就业贡献很大,但是另一方面,在员工数这么巨大的情况下,42万中任何单个员工对富士康的重要性会很有限。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和规模不仅是一个世纪前的人难以想象的,连30年前的人也难以想到。

在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不断提高其地位的同时,员工的组织形式在美国等地也相应地演变,工会规模和地理范围在扩大。否则,在就业市场上,大型雇主公司跟员工之间的议价地位会越来越不对称,工资跟劳动边际生产率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但是,这中间的关键是工人和其他员工必须有自由组织工会的权力,并通过工会代表自己去集体协商谈判。工人组织自己的工会并经由工会代表自己利益的权力,跟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强化自己地位的权力,是相匹配对称的两种权力。如果只允许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也允许不同企业自由组成行业协会等各类行业联盟,而不能同时给工人组织工会并通过工会集体行动的权力,那么,这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契约自由、交易自由原则,而且为剥削创造了空间。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工会到19世纪后期才兴起,而不是在那之前。

也就是说,工会集体行动权力等,不仅不违背市场经济的契约自由原则,而且是契约自由权利的延伸。当企业间可以并购结盟但员工间不能结盟时,劳动力市场上的交易就可能是非自由、非自愿的。只有在选择自由、契约自由得到充分保障下,发生的交易中才不存在剥削。但是,如果从法律上禁止自由工会、禁止任何非暴力形式的罢工权,劳动力市场上的交易就包含了强制性,包含了非自愿的性质,剥削就成为可能。换言之,这种情况下,即使企业给的工资远低于边际生产率,员工也无法不接受。

当工人方方面面的权力受到限制甚至被禁止时,当然就有了秦晖教授所说的“低人权优势”,而且成了低劳动力成本的核心原因。从经济学角度讲,一旦工人的一项选择权受到限制或禁止,那等同于把那项权力的显性价格压制到零,让侵犯那项权力的一方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所以,“低人权优势”等于是“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同样地,高人权的社会里,劳动力成本必然高,因为那些国家的工人权力的显性价格会高。

因此,人口多、农民工多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而更主要是因为员工的工会权、集体议价权等权力没有得到保障。制度上的不清晰削弱了制造企业员工的议价地位。恢复工人的权力是扭转劳动报酬占比下降趋势的必要一步。

农民工深陷局部自由

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在富士康跟其42万员工之间,是一种自愿的就业交易,因为如果员工张三对工资和待遇不满意,他完全可以不接受或者选择辞职。这不是一种没有强制的自由交易吗?虽然因为上面谈到的工会权等没有完全得到保障而使交易不满足“充分选择自由”条件,但就富士康单个企业而言,员工的确有相当的选择自由,离纯粹的市场交易只差一点,可是,这仅仅是局部的“小自由”。也就是说,如果富士康的报酬太低、待遇不好,可以选择去李四公司;如果李四公司不行,还可去王五公司;等等。

但问题是,对于农民工来说,只要城乡户口差、城市间户口差仍然存在,只要农村土地流转受限、民间金融受阻等等还继续,那么,选来选去,也跳不出那些报酬低、待遇差的就业机构,只能在那些户口身份更好因而权力更高的人不要的工作之间“局部地”自由选择。户口自由迁徙受制、土地流转权限制、金融从业权限制、教育机会歧视,这些都是对公民特别是农民的权力限制,每多一种权力限制,就又使农民工、社会底层人的就业议价地位降一筹,让他们的就业交易自由又少一度,平均收入又低一等。最终,他们的边际生产率跟实际能得到的工资之间的差值,既可看成是“大自由”缺失所带来的制度成本,也可理解为宏观选择不自由的代价。

如何理解这种制度成本?最好的故事就是近几年,随着惠农政策、农民免税政策的深入,民工荒跟着加剧。如果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土地使用权抵押权都能进一步放开,不仅农民工不至于都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而且让他们还可选择将土地权转变成创业资本,自己去独资或合伙创业;如果城乡户口限制能取消,那也能改变他们自己和子女的生活、就业选择空间。一旦这些对权利的限制能解除,农民工即使去制造业打工,其工资议价地位显然不会像今天这么低。

从这个意义讲,或许富士康的待遇确实比其它制造企业好,但那种局部的“小自由”难以对冲社会制度所包含的宏观选择不自由。在“大自由”权利缺失的情况下,哪怕在具体企业之间有局部选择的“小自由”,农民工还是在被迫接受一些不情愿的雇佣交易,这当然就不是基于自由选择的市场交易。

低工资是饮鸩止渴

一旦更多的工人权力得到保障、农村经济自由度得到提高,权力的显性价格必然会上升,亦即劳动力成本会增加。对中国经济和社会,这是否好事?是否意味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优势将要终结,更多农民工要失业?笔者认为,许多担忧要么过时,要么站不住脚。

第一,在30年前中国人缺饭吃、产能严重短缺的时候,老百姓或许不得不接受低人权、低劳动收入,让经济靠投资扩大产能、靠出口制造优势快速发展。但是,今天产能严重过剩,如果还压低工人权利、把更多利润留给企业,只会让民间劳动收入继续相对下降,使居民消费难以更快增长,促使产能过剩局面恶化。还工人以权利是扭转劳动报酬占比下降、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必要改革之一。“低人权优势”在过去有它的历史合理性,但今天不再。

第二,继续压低劳动力成本,让中国进一步成为世界制造工厂,也必然意味着全球制造业所产生的污染继续往中国集中,这会牺牲中国社会的长久利益。低劳动力优势保持的时间越长,对中国的长久环境和资源破坏就越深。

第三,从长远看,基于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只会抑制科技创新的动力。就像笔者在一些制造业企业看到的,因为人工成本低于自动化组装设备,他们宁可用工人站在生产流水线旁安装,而不会去在自动化技术上下功夫。当苦劳能更便宜地代替巧干的时候,今天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变成了明天科技进步的障碍,拖中国经济长久竞争力的后腿。经济史学者说,中国历来人口多而且勤劳又价格低廉,所以,通过“勤劳革命”创造了17、18世纪的康乾盛世,而西方因为人口少、劳动力太昂贵,所以,逼着他们创造出“工业革命”。保留住低人权、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会增加继续“勤劳革命”、抑制“工业革命”的动力。

第四,提升工人权力必然使制造业劳动收入增加,短期内或许抑制制造业就业的增长。但是,农民工、普通城市工人收入的增加,会带动城镇以及农村的消费增长,扩大服务业就业空间。我们不能只看到劳动力成本上升给制造业就业带来的短期负面影响,而忽视由此带来的服务业增长前景。更何况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空间远高于制造业。

实际上,不管我们愿意、喜欢与否,劳动收入因为权力受限而难以更快增长的局面必须改变,因为如果不主动改,劳工事件、极端的反社会行为也会逼着我们改革。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的确有制度体系所隐含的内在原因,劳动力权力受限、契约自由受限就是其一。

[编辑 陈建光]

4.高技术:中国经济发展新瓶颈 篇四

高技术:中国经济发展新瓶颈

中国经济在世人瞩目之下,又走过了辉煌灿烂的一年:GDP增长率预计在8%以上;进出口总量超过10000亿美元,而跃升世界第三位水平;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率高达40%左右;城镇失业率近年来首次呈现下降之势等等.中国经济的良好增长势头,不仅使其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也使其成为世界经济稳步回升的重要引擎.

作 者:许江萍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 英文刊名:CHINA VENTURE CAPITAL & HIGH-TECH 年,卷(期):2005 “”(1) 分类号: 关键词: 

5.什么是经济转型为什么要经济转型 篇五

经济转型指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等转变。从国际经验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我国从九五计划开始即提出了经济转型问题。

主要是中国GDP目前主要由出口拉动,要转变为主要由消费拉动,这样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增强自身抵抗其他国家经济冲击的能力,如果别过发生经济危机,进口需求降低,我国经济如果内需较强,则对我国影响就较小。

2、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我国出口附加值较低,转型迫使出口企业提高自身附加值,使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促进本国居民消费还可以提高本国福利水平。以上是我之见解,希望能帮到你!!赞同0| 评论2011-6-25 22:20唯地心声不是卿 | 一级

6.经济转型的瓶颈 篇六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来发展我国的经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为我国带来雄厚的国家经济支持的同时,也为我国带来很多的自然环境问题,工业的大量废气、废水等等的排放,让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维护不想协调,这便会产生很多的自然矛盾,自然环境的缺陷无法弥补,自然环境一旦受到破坏,对于人类的生存也便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我们国家接受着一部分发达国家的转移排放,其他国家从我国进口大量的对环境产生“重污染”的商品,让我国间接的接受其他国家的污染,让其他国家的各种污染转移到我国,这一行为不仅影响了我国的自然环境,而且对于我国的自然资源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实行低碳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容刻缓。实行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不使国家经济的来源减少,更重要的是我国的通过科学的发展方式解决了能源浪费的问题。让我过的自然经济与自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发展。

一、低碳经济对我国的.积极影响

(一)实行低碳经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以第一、二产业发展为主。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实行低碳经济,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节能减排,让我国向第三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发展我国的自然经济的同时,也能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让我国的自然资源能够满足科学产业的满足。如果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在不尽的浪费,不断的污染,自然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资源可持续技术低下,这便会影响产业的永恒发展,那么,这个企业的发展只是一时的,不仅会影响到一个企业的材料来源减少,也会使国家的资源减少,让整个国家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相当弱,不能与其他国家正常竞争。那么,实行低碳经济,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节能减排,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的科学,这便让让自然资源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实行低碳经济,是保护我国的资源安全的有力保障。随着世界各国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发展状况下,国际间的矛盾也特别多,国际间的矛盾产生的主要根源是国家利益,怎样才能维护自己国家的安全,是每个国家*导人必须思考的问题,国际间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维护好我国的自然资源,加强我国的国家防护,对于外国的侵入有一定的防御能力,这样便会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然而,低碳经济是保护我国自然资源有效途径之一,节约了能源,为国家的国防设施提供了来源。

二、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我国产业发展的结构不合理,这让我国的自然资源不能很好的利用。我国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以能源消费消费为主。对于能源的需求量太大,国家的政策重视,对于市场的影响很大,产业对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很低,这必将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浪费与污染严重,让自然资源不能很好的加以循环利用。导致我国的自然经济发展方式还处于能源高消费时期。

(二)我国对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资金投入与科学技术提供少,导致我国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国家的支持,让低碳经济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够很好的很好的发展起来,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处于以能源消费为主的情况,资金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一个企业的基础不够稳固,那么它的上层建筑也会存在很大的问题,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以浪费我国的自然资源为代价来获得经济来源,强大国库,我国以制造业为主,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达国家从我国引进大量产品,这让我国的产业不能很科学的发展。如果国家对我国的低碳经济投入加大,不仅可以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不受很大的损坏,也能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的科学。利用科技水平提高人们的劳动素质。

(三)市场发展秩序混乱,弊端性日益严重。社会作为一个大群体,难免会有人经不起诱惑,为了谋取暴利而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商家不惜以环境破坏为代价,顾及眼前利益,而不顾经济的长远发展;只顾及表面利益,而不顾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的破坏而损害自己的切身利益,这些思想都导致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

三、如何推进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一)从个人而言,大量的私家车出现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白色垃圾、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等污染源在我们不经意之间越来越多,让人民的生存环境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倡多坐公交等等环保的交通方式,减少大气排放;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多使用环保的日常用品。

(二)从企业而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诱惑,企业在面对产品的生产时应该采取正确的经营战略,用创新力度来实现企业发展,不断寻求科学的发展方式,不以环境破坏为代价。

(三)从国家而言,我国的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对我国的影响很大,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家对于低碳经济的投入才能让工作人员有资源可以利用,而不是空有想法,没有实行政策的能力,这让我们的低碳经济受到极大的阻碍,国家应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投入适当的资金,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

四、结语

7.经济转型的瓶颈 篇七

左毅: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段时间的泛华测控,我倾向于“瘦身”这个词。从规模上,泛华测控从之前的400余人缩减到现在的230人左右,无论是组织架构,还是业务模式都有了精简和调整。这段时间的轻装上阵,使得泛华在2015年财务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如果用进程来形容,现在的泛华测控已经基本打破了转型瓶颈,正在逐渐向新的制高点爬升。

EEPW:相比于之前的泛华测控,现在的公司策略会有哪些变化?

左毅:我比较喜欢用“守旧创新”这个词来形容,对于现在的泛华测控来说,积累的经验都是宝贵的,守不了旧,何谈创新?人员虽然精简了,但是我们在销售端要做加法,扩大客户的范围和领域。反之,我们在技术端却在做减法,使得我们有更明确的行业和技术发展目标,更专注核心技术的研发,使泛华的技术核心更为精炼,以便能够厚积薄发。

EEPW:技术端的收缩,又该如何去支撑销售业务范围的扩展呢?

左毅:虽然泛华的研发团队规模有所收缩,但我们的方向并不受大的影响。现在的泛华强调做好最核心最擅长的技术研发,以技术优势为核心去为客户提供服务。泛华将不断地使技术工具化,不断地提高项目的开发效率,不断地钻研测试测量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技术。我们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研发技术、开发产品、提供服务。

EEPW:相比于之前,泛华现在的整体产品研发方向又有哪些变化?

左毅:现在的泛华会专注在三种业态方面,即产品、系统集成和服务,这里服务可扩展的内容很多,包括校准、培训、软件服务等。未来,系统软件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泛华现在的重点是围绕行业和解决方案入手,针对客户的需求提供技术和产品服务。泛华希望站在测试技术上去看行业,从测试技术本身入手去贴近行业应用的需求,提供包括性能测试和功能测试等能力的系统级测试装备。

EEPW:既然是围绕行业和解决方案入手,那么泛华目前比较关注的是哪些行业?

左毅:目前泛华关注的领域和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变化,不过也有几个重要的方向是泛华希望更多地取得突破的,包括汽车电子测试。这是泛华的重点发展行业。今年一季度,这个方向的订单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还有一个是电路板测试领域,我们希望可以从电路板测试向半导体测试发展探索。再有一个就是嵌入式系统,以分布式的系统架构构建测试系统,满足新一代测试的需求。当然,像轨道交通、核能电站、射频测试和国防也都是泛华一直关注的领域。

EEPW:有哪些应用是泛华目前看到的新兴发展机遇呢?

左毅:一个很特别的市场,这也是目前国内很大的机遇所在,那就是智慧研究所的建设。目前国家正在鼓励研究院所向智慧型转变,其核心思想是充分运用新兴技术,提高研究院所的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进而推动中国整体工业水平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泛华在测试资源、测试数据等方面有多年的经验积累,也有丰富的系统开发经验。泛华的X-Designer这个平台还会进一步地向前推进,将软件和通用的硬件平台更好的结合起来,以软件支撑不同应用的需求变化。

EEPW:您怎么看待技术快速发展带给测试技术的技术挑战?

左毅:测试目前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具体表现在复杂的测试资源、复杂的测试过程、海量的测试数据、苛刻的现场环境等。我相信泛华有能力面对这样的挑战。泛华现在的任务是保持对符合测试测量应用需求并带有未来衔接可能的技术的紧密跟踪,比如我们要研究网络和远程测试技术,研究互联网技术在测试中的应用,研究测试系统的课溯源性,研究测试大数据的处理算法等,最终希望能够满足日益发展、变化和提升的测试要求。

EEPW:既然已经走出了最困难的低谷,能谈谈您对泛华测控未来几年的期许么?

左毅:对我个人而言,我的想法比较简单。一方面是希望未来泛华的业务能持续性增长,最好能保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笑),并提升公司的抗压能力。另一方面,我也希望给在困难时期坚守的员工们更好的回报,希望公司在技术和管理两方面都要有更多的成长,并且要组建自己的技术专家团队,使公司真正成为专业的解决方案供应商。

守旧创新,积累的经验都是宝贵的,守不了旧,何谈创新?人员虽然精简了,但是我们在销售端要做加法,扩大客户的范围和领域。

—左毅

目前国家正在鼓励研究院所向智慧型转变,其核心思想是充分运用新兴技术,提高研究院所的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进而推动中国整体工业水平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

—左毅

8.动漫湘军遇瓶颈“蓝猫”尝试转型 篇八

这家曾打造了《蓝猫淘气3000问》等知名动漫的公司在寻求各种转型——基本不再自己制作动漫,而是开出了动漫体验馆,还打算与政府合作建立动漫风情小镇。转型的背后,是湖南动漫产量下滑、行业遇盈利难题的现状。

放弃原创动漫制作求转型

长沙咸嘉湖西路362号,蓝猫动漫办公大楼一间30多平方米的大厅里,一只“恐龙”安静地立着,“恐龙”身后,是曾给无数孩子带来过笑声的“蓝猫”。

这里是蓝猫动漫体验馆的一角。现场工作人员称,这里除了参观动漫文化长廊、现场体验动漫制作,小朋友还能在手工馆里为父母绘制礼物。“反响还不错,至少行政人员有活可以干了”。

现场工作人员表示,从去年起,蓝猫动漫一直在精减制作人员,目前公司的制作人员已经很少,留下的工作人员中,不少都去跑市场了。

在蓝猫动漫的官方微博上,打出了蓝猫品牌授权、蓝猫心能美育幼儿园加盟等广告。蓝猫动漫体验馆工作人员透露,目前蓝猫正在张家界、天津等市洽谈,与当地政府合作,联合打造动漫风情小镇。初步思路是,政府负责征地,蓝猫动漫负责创意和后期维护管理等工作。

产量下滑,动漫湘军遇发展瓶颈

作为曾经的湖南动漫行业“一哥”,蓝猫公司为何放弃动漫制作,转向各种“副业”?

据知情人士称,这主要缘自当下动漫行业尴尬的生存处境。据湖南省文化厅的数据,2012年湖南制作动画片15部、1345集、19537分钟,产量在全国处于中上的位置。然而,比起2008年最高的年产4万分钟,已经下降不少。

从2003年到2008年,湖南动漫产量连续6年排名全国第一,原创电视动漫节目生产时长一度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并产生了“虹猫蓝兔”、“蓝猫”、“山猫”等多个全国知名的原创动漫品牌。据不完全统计,湖南省曾拥有动漫企业150多家,动漫从业人员约1.36万人。

近几年,随着各省市尤其是沿海地区加大对动漫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少湖南动漫企业出走,导致产量下滑,人才流失,动漫湘军遭遇发展瓶颈。

“没有原创做支撑,衍生产业也难以维系”

对于蓝猫动漫当下的转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圈内人士称,目前不少动漫公司都在寻求转型,但能否成功转型还面临许多考验。

有业内人士直言,动漫的利润大头在产业链的后期,就是衍生品和授权等方面的开发,但另一方面,这块市场需要大投入,同时又容易遭遇盗版的侵袭。

业内人直言:“没有原创产品做支撑,衍生产业也难以维系。” (戴和清 李林燕)

9.*市经济转型的调查报告 篇九

一、*市经济转型的主要背景

*市经济转型工作的提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世界经济进入了产业竞争的新时代

进入新世纪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两大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一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势不可挡,二是产业集聚化、融合化、生态化日益凸现。其中前者主导了世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后者推动了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两大趋势的作用下,世界经济迅速从企业竞争时代跨越到了产业竞争时代。在中国与世界贸易体系融合更加紧密的情况下,*市如不追踪和赶超国内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先进水平,就不可能拓展发展空间。

(二)全国经济跨入了经济转型的新阶段

进入新世纪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地位得到了提升。为适应世界经济竞争需要,国家经济发展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政策发生的变化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注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在以上政策影响下,全国经济发展已经从体制转型迅速过渡到了结构转型的新阶段。总体上看,全国新阶段的经济转型分为北方式转型和南方式转型:北方经济转型以北方资源型城市为代表,转型的主要任务是调整产业结构;南方经济转型以南方开放型工业城市为代表,转型的主要任务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全国新一轮经济转型浪潮中,*市如不及时推进产业升级,势必在全国经济洗牌中被淘汰出局。

(三)*市地方经济遇到了新问题

在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潮流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下,*市经济发展虽然在河南省保持了领先地位,但是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

1、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产业优势弱化。目前,*市的五个支柱产业除服装加工外,煤炭、耐材、造纸、建材属传统优势产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约占经济总量的60。近些年传统产业在国家宏观调控、环保治理、安全生产整顿等影响下,企业被迫关闭情况严重。根据统计数据,煤炭行业从九十年代的500余家减少到100家,耐材行业从2004年的670家减少到496家,造纸行业从九十年代的272家减少到50家,建材行业中的水泥企业从2000年的39家减少到13家,明年仅可保留到4家。关闭的700余家企业中约有70%属政策性关闭的企业。由于企业关闭,部分产业优势地位逐年下降,其中造纸行业下降最为严重,生产总量从九十年代占全国的12下降到2.6。在传统优势产业优势弱化的同时,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除服装行业外,其它行业均处在星火发展状态。

2、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市场竞争能力不强。长期以来,*市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发展,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路子。多数企业高投入、高消耗、产业链短、经济效益不好、市场竞争力不强。煤炭工业80%以上是初级产品;造纸工业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原材料成本大、经济效益差;耐材工业设备落后,高能耗、低效益、小规模的倒焰窑型耐材企业占有较大比例;建材工业除水泥外,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服装加工企业多数以贴牌生产和来料加工为主,没有自主品牌,生产利润极低。

3、主要矿产资源日趋枯竭,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主要反映在对全市经济贡献较大的两种矿产资源(煤炭、铝粘土)已进入衰退期,几年内如果没有替代产业产生,可能出现区域经济衰退现象。根据2005年9月份的最新资源勘查结果,目前*市浅部煤炭资源(开采深度在400米以内)储量为2.48亿吨,按目前产能测算,2020年浅部煤炭基本无煤可采。深层煤虽然储量可观(地质储量4.07亿吨,可采储量2.68亿吨),但开采成本大、难度高,新增生产能力也有限。铝粘土矿没有大的矿体,多以“窝状”分布,可开采储量仅有706万吨。

4、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经济发展包袱沉重。主要是软环境(信用建设)不佳、硬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经济建设环境欠帐(矿山垃圾、地表沉陷、地下水位下降等)较多、政府化解农村与城市信用社支付风险举债较重等。

以上问题导致*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二、*市经济转型须依托的基础和优势

(一)全市干群思想观念解放,发展经济的愿望迫切。

10.推进经济结构转型的建议论文 篇十

6、2。02个百分点。个人贷款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增强了经济发展活力。从企业贷款类型来看,中小企业贷款呈上升趋势。2011年末,乌海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27。8亿元,比年初增长26。5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0。18个百分点,高于大型企业贷款增速28。65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39。29%,高于上年同期4。33个百分点,在稳健货币政策形势下,中小企业贷款呈高速增长态势。中小企业贷款的快速增长,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确保部分有信用、有市场、有潜力的优质中小企业得到充分信贷支持。

从贷款投向看,加大民生领域贷款投放力度。一是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成为新亮点。2011年,乌海市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全年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18771套,为确保这一惠民政策的实施,辖内金融机构尝试开办了经济适用住房贷款业务。乌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保障性住房贷款余额42万元。二是支持社会弱势群体创业、就业。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6744万元,比年初增加694万元,增长11。47%,微利贷款项目占小额担保贷款余额的85。95%,信贷对微利项目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已成为乌海市金融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有力推动手段。三是涉农信贷持续增长,积极推动“产业化农业”的发展。近年,乌海市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由2005年的1275万元增至2011年的36。29亿元。四是支持节能减排项目发展,优化人居环境。“十一五”以来,乌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限制“两高一资”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准入,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将支持低碳经济作为信贷重点。2011年末,乌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节能减排贷款余额15。98亿元。

从信贷产品种类看,满足了多元化的融资需求。近年来,工行乌海分行在全区工行系统中第一家办理银团贷款包销承诺函、第一家办理无银行信用支持信托理财业务、第一家办理信用证项下卖方融资业务,2011年还先后办理了全行首笔国际信用证开征,首笔“网贷通”、首笔商品融资和首笔股权并购贷款等新融资产品业务。农行乌海分行建立转贴现、融资租赁、信托融资、银行承兑汇票、国际业务、煤炭整合主体等六大项目库,强化重点客户名单制管理。2011年成功办理全区农行首笔2亿元国内信用证业务,成功办理了全区农行首笔电子银行汇票业务,金额100万元,实现了金融产品的创新。2007年,建行就开始尝试从非信贷表外业务来解决大中企业的融资需求,引进信托公司作为第三方收购企业的股权,但不参与企业的实际经营,约定一定的收益,到期企业购回其股权的一种信托理财融资。从2007年至今,建行乌海分行通过信托计划发行,累计为大企业融资30亿元,有力支持了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信贷结构调整的主要矛盾

(一)存与贷的矛盾———资金外流,信贷投放不足,造成存贷结构失衡。由于产业结构限制,部分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乌海市很难寻求到符合信贷准入条件的项目,难以抵制信贷投放的冲动,不得不寻找信贷投放的新途径。2011年末,乌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跨区域投出信贷资金69。72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1。43%,高于同期7。26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3。86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的30。24%,高于同期8。84个百分点。而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出于规避风险和选择优质客户的考虑,对资金配置偏向于经济发达地区。邮储银行在改革后信贷业务发展仍然缓慢,存款和存款增量分别远大于贷款和贷款增量,资金“抽水机”依然在攫取有限的金融资源。从2005年至2011年全市存贷款变化形势来看,考虑银行机构剥离、核销、置换等多种因素,存贷差也由2005年的25。98亿元扩大到168。83亿元,信贷投放不足引起存贷市场结构严重失衡。

(二)大与小的矛盾———信贷资金向大客户、大项目集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信贷需求受到制约。近年来,由于乌海市大型项目建设和投资有限,国有商业银行逐利倾向明显,风险控制要求增强,导致银行经营战略和市场定位趋同,差异性很小。对所谓优质客户的竞争日益激烈,多头授信问题突出,贷款越来越向辖区部分尚处优势地位的企业和行业集中,特别是大额贷款向优势行业及重点企业的集中趋势更为明显。据统计监测,2008年至2011年,乌海市5000万元以上贷款大客户从23户增加至72户,大客户贷款总额从40。29亿元增加至181。58亿元;500万元以上贷款客户从57户增加至292户,贷款从45。8亿元增加至222。87亿元,信贷资源配置倾向于大客户、大项目。信贷资金向“大户”集中,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企业、大项目的资金需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但信贷资金过分向“大户”集中是一柄“双刃剑”,它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一方面,由于贷款集中于优质客户,可能提高了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和当期效益,但当政策及市场因素发生变化,优势行业过度旺销的势头减弱,企业生产经营就会出现波动,信贷风险积聚,从而影响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引发地区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信贷资金大量集中在“大客户”,客观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抓大放小”的结果是中小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信贷资金供求结构发生严重偏差,风险的过度集中,不利于制定科学的信贷政策和信贷策略,不利于分散信贷风险。

(三)新与旧的矛盾———信贷资金大量投向传统垄断行业,对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信贷支持不足。乌海市是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小型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单一性的问题相当突出,虽然近年在产业转移、升级等方面的成绩较为突出,但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电力、煤焦、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尤其是在目前稳健货币政策下,信贷规模受到严控,金融机构更会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收益最大、风险相对较低的领域,而且乌海市的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多方面因素使乌海市信贷投入集中度高的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2011年末,乌海市银行业信贷资金大量流向煤焦、交通、化工、建材等传统垄断行业,四行业贷款余额分别为58。83亿元、34。44亿元、33。34亿元、16。92亿元,合计占各项贷款余额的44。12%,四行业新增贷款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13。23%,新增贷款客户集中度偏高将会助长企业的投资冲动,信贷结构调整对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对接续替代、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却显得较为薄弱,没有针对接续替代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方面的信贷产品来满足这类小企业的信贷需求。

(四)长与短的矛盾———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贷款期限结构不合理,使流动性受到威胁。乌海市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导致银行中长期贷款高位运行。2011年,乌海市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6。9亿元,同比增长20。2%;固定资产投资大增对GDP增长贡献明显,同期GDP取得了17。5%的增长。同时,经济发展进入重化工阶段,城市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加大了对中长期贷款的需求。2011年末,乌海市银行业机构中长期贷款余额达172。95亿元,占贷款总额53。17%,高于短期贷款比重11。8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对近年自身信贷资产质量的考察,发现中长期贷款的总体质量明显优于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不少银行存在偏好中长期贷款倾向,其原因:第一,从安全性角度看,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是政府重点扶持的、有财政资金担保的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性设施产业,以及有房产抵押的住房按揭,信贷资金安全度相对较高。第二,从盈利性角度看,中长期贷款具有金额大、管理成本低等特点,而利息收入高,总体赢利性明显优于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投放过多,占比过高,影响资产负债结构的均衡,使流动性受到威胁。

(五)进与退的矛盾———“两高”行业贷款受到国家严格控制,部分贷款退出难度也较大。乌海是一个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为支柱产业的新型工业城市。依托资源优势,从2002年开始,高载能产业快速发展,为乌海市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助推作用。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深入,乌海市的高载能、煤焦化产业成为调控重点,先后关闭取缔了数百家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而与这些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煤炭、电力等行业蕴藏的金融风险也逐步显现。另一方面,环保政策趋严,对信贷资金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从乌海市辖内经济结构调整情况看,主要存在综合能源消费煤量超标,综合耗能高,面临“两高一剩”行业有水泥、电力、焦炭等行业,涉及辖内银行业大量贷款。对“两高”企业进行治理,从长远看有利于改善经济运行环境,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但短时间内由于涉及社会资源的再配置、劳动力的再安置、信贷资金的再调整等多个方面,一旦企业陷入困境,风险容易转嫁到金融机构。

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建议

(一)加快金融业自身发展方式转变,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改变过去依赖规模扩张的粗放经营模式,着力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强化内部治理和风险管理。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多元化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加快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显着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完善调控货币信贷总量的手段和方式,进一步增强利率、汇率等价格杠杆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

(二)找准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要继续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控的原则,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全面落实支持三农小企业发展和扩大就业金融政策。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有效促进、扩大内需,执行好差别化放贷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及时发放贷款,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三)统筹配置信贷资源,以“信贷杠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信贷原则,通过信贷结构调整,统筹配置信贷资源,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围绕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在建重点项目的贷款支持力度,在保证支持市级重点续建和收尾项目资金需求的同时,适当安排信贷资金支持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业链条长、投资效益好的市级重点新开工项目。合理安排新开工项目贷款,把握新增中长期项目贷款额中新、老项目比例在“2/8~3/7开”。通过发放并购贷款或其他贷款,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促进产业升级。严把信贷关口,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贷款投放,禁止向国家已经明确为产能过剩产业的企业和项目盲目贷款。

(四)充分发挥金融系统的合力,提供多样融资渠道。银行证券保险业要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共同发挥好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例,既需要主要商业银行推进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创新,发展新的中小型银行机构,扩大银行服务的覆盖面和供给能力。又需要加快推进创业板、中小企业板的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向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资中小企业聚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还可以通过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等途径,提供丰富多样的融资渠道。

上一篇:医院药房主要工作内容下一篇:学年第二学期教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