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史地]地理有效教学策略(9篇)
1.[高二政史地]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篇一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由于受特殊的地理环境、社会发育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与全省相比有较大差距。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怒江州委、州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理念,在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加快教育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城乡教育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一、着眼长远,立足州情定规划。州委明确提出“把规模调大,把功能调强,把学校调少,把质量调优”的学校布局调整总体目标,按照“扩张乡校容量,收缩村小布点”的工作思路,加大投入,着力建设寄宿制初中和中心小学,逐步形成“相对集中,规模适宜,设施齐全,管理有序,效益明显”的办学主体,从而推动村小和教学点的撤并整合。州政府制定了《怒江州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通知》,提出了学校布局调整、资源整合工作的思路、原则、目标和要求,采取以“政府主导+企业捐助+融资贷款”的方式筹措资金,以“政府统筹+教育实施+部门参与”的模式整合城乡教育资源,以“试点先行+分步实施+全面推开”的步骤推进,以“新农村建设+危改项目+社会投资办学”的办法捆绑资金方式进行整体整合,力争到2012年收缩现有的一师一校点,到2015年收缩现有的教学点和部分规模较小的村完小,到2020年筹融资10亿元,建成100所标准化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和3-4所优质高中,将全州小学校数收缩到百所左右、初中学校数收缩到20所,小学校均规模达到300人左右,初中校均规模达到1000人以上,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办学条件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攻重点。积极探索教育资源整合模式,集中节约化办学,优化全州教育结构,提高办学效益。一是加快教育硬件资源整合。编制了《怒江州2009-2020年学校布局和建设规划》,按照“高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乡镇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的原则,加大统筹力度,积极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结合乡镇学校布局调整,实施小城镇建设与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全州投入1.5亿多元,新建、扩建校舍9.92万平方米,改建、危房改造校舍2.89万平方米,提高了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快了农村义务教育硬件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优质化。二是加快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加快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全州所有中小学实现了“校校通”,初中以上学校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农村完小、村小建立了光盘播放点,配齐了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三是加快优质教育人力资源整合。在狠抓落后地区、薄弱学校发展的同时,推动基础好的学校加快发展。一方面是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启动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另一方面是大力推进城乡中小学结对互助,积极探索城镇教师赴农村学校服务期制度,组织骨干教师赴农村学校支教。全面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和校长轮岗制,以优质师资带动相对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有效地提升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四是加快乡镇教育资源整合。以各区域内的中心完小为核心,分步建立农村中小学图书资源中心,实行图书的集中采购和定期轮换配送,让每一个农村学生的书包里都能拥有一册政府免费提供的图书。充分发挥中心完小的管理、师资优势,实行帮挂模式,扩张优质资源,实现教育优质发展,有效化解教育均衡与教育优质、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之间的矛盾,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五是加快特色办学经验资源整合。不断加大教学研究的统筹力度,加强普通教师与骨干教师的结合程度,让教研员深入到农村学校和普通教师中,帮助学校、教师总结经验,培育特色;实施“一校一品”工程,鼓励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类型的教育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和探索三生教育,勤工俭学等特色教育,通过校际良性竞争,推进全州中小学办学走向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
三、成效初显,教育资源更优化。怒江州中小学资源整合不仅解决怒江教育发展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为怒江教育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关心和关注的子女“读好书”的问题,为全面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教育资源配置趋于合理。通过资源整合,减少校点,集中有限资金,重点投入,提高了资金的投入效益,加快了改善办学条件的步伐,全州各县中小学资源整合试点乡镇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都有一定幅度的提升。二是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集中办学后,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学设施相对齐全,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加了交流,激发了学习兴趣,享受了优质教育资源,学生潜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三是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升。在集中办学后,办学规模扩大,任课教师相对集中,对教师的管理得到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目标等都提出了统一的具体的要求,形成了学科教学群体,教师间开展教学研究,相互交流促进,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四是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资源整合集中办学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缩小了学校与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差距,边远山区学生都能集中到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就读,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推进了教育公平。
2.[高二政史地]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篇二
1.1 地理实验教学的开展带有学科的天然局限性
地理学科是介于自然和人文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它有很多的原理和规律, 但这些原理和规律并非都可通过实验来证明和再现, 因为有些地理原理不够严谨科学, 往往定性有余, 定量不足, 过于抽象, 而且不少原理的证明具有条件欠缺性和情境难再现性的特点, 这就使得对地理原理的学习很难借助实验演示来完成, 或者说即使借助实验演示了, 其实验过程和结论也显得说服力不够。
1.2 地理实验器材不全且选用困难
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教育界对地理实验教学的忽视及学校本身条件的限制等诸多因素, 使得很多学校根本就没建立地理实验室,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由于缺乏实验器材而无法开展实验教学。个别学校虽然购买了一些相关的实验器材, 但由于缺乏经验的积累和借鉴, 加之地理实验复杂性、多变性和难再现性的特点, 所选器材也未必符合实验教学需求。
1.3 地理实验教学资料欠缺, 实验过程设计与案例选择不当
由于地理实验教学资料和教学经验的欠缺, 使得地理实验教学的开展缺乏参照性, 事实上, 有些地理教师为引导学生验证某个地理原理, 得出某个地理结论, 轻率地选择某些不具代表性的案例来开展实验教学, 或者在未经全面考虑和充分论证的情况下, 擅自片面设计了某个地理实验过程, 可以想象, 这种缺乏科学性的实验教学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反而会对学生起巨大的误导作用, 可谓弄巧成拙, 危害不浅。
1.4 地理教师的实验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长期以来对地理实验教学的忽视, 很多地理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较薄弱, 特别是今后地理实验的形式将越来越多样, 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种类繁多的各种实验器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越来越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地理教师自身没有掌握相应的知识和实验技能, 没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又如何引导学生去做实验呢?此外, 有些地理实验, 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原理, 借鉴其他学科已演示过的实验, 再从中推导出地理实验结论, 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具备多学科的综合知识, 但事实上“隔行如隔山”, 很多地理教师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往往不到位, 这就使得地理实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科学、严谨地开展。
2 如何有效地开展地理实验教学
2.1 改善实验条件, 完善实验制度
硬件方面, 各校要根据自身实际逐步创建实验教学资源库。一是妥善配备、补充和更换作为地理课程必备资源的相关仪器 (如地球仪、教学挂图、地理模型和实验标本等) ;二是搜集并整理齐全的实验教学案例和实验教学课件等材料, 筹备建立实验教学资料库;三是配备地理专用教室, 建立地理园地;四是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创建地理实习基地, 如气象台、天文台、自然保护区、高科技开发区等。
软件方面, 学校应健全地理实验制度, 如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 成立地理实验室领导委员会, 制订地理实验操作规则和评价制度, 特别是要在地理教师业务绩效评价中加入实验板块, 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调动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积极性, 使地理实验成为常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精心选择案例, 科学设计实验
实验案例的选择关系到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关系到实验成果的大小乃至成败, 故在选题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到可行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科学性与规律性的结合, 通过观察、讨论、操作等多种方法, 开展切实有效的实验活动。
对于地理实验的设计, 要突出以下特点。
(1) 突出地理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实验本身要能准确无误反映地理原理, 模拟情景就要尽量接近真实情况, 实验场所和器材要选用得当, 实验环节与步骤要严谨科学, 实验时间的安排要妥当, 启发性设问要科学等。总之, 地理实验环节和过程的设计要体现合理性, 要能正确反映某一地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要能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 体现地理实验案例的典型性。
受高中地理教学时数所限, 地理实验宜精不宜多,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科特点精选典型实验, 舍弃无实际教学价值的实验, 切忌片面追求实验教学, 为实验而实验, 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但那些切实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实验就要认真开展, 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变动等, 毕竟这些自然现象和过程, 都是不便或不能观察到的, 如果能通过实验演示, 则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掌握。
(3) 重视地理实验结果的启发性。
与其他学科的实验不同, 大多数的地理实验并不要求地理实验结果要有精确的实验数据, 而往往是为了通过这个实验过程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并因此引申出地理规律和原理, 即要让学生能把实验的结论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的高度。而要做到这一点, 关键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循循善诱, 善于引导, 加强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3 切实提高地理教师的实验教学素养
教师实验能力的大小, 往往决定着实验教学课的质量高低, 因此实验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就是要提高教师的实验能力。许多教师在师范学习阶段很少涉及地理实验, 在中学教学阶段又缺乏地理实验教学的实践, 导致教师自身实验能力很欠缺。因此, 学校要积极谋求高校地理院系的支持, 充分利用高校资源, 请专家就实验理论、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实验室建立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同时, 要强化教师实验技能的培训, 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岗前和岗中培训;教师自身也要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训练, 杂杂实实地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最终实现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效对接。
2.4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 教师应当充当启发者、组织者的角色。要先着力构建具有趣味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实验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合作、互动的实验活动中。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既要及时矫正学生的各种偏差, 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细微进步和创新思路, 以欣赏的表情、赞许的眼光、得当的语言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 在鼓励当事者的同时, 还要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实验结束后, 教师既要客观、科学地评价实验结果, 也要捕捉并放大学生的闪光点, 表扬学生的独到见解, 让学生能真切感受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 产生喜悦感和成就感, 从而培养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与信心。
其次, 学生应当扮演响应者、参与者的角色。教师首先应把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 使每组的规模适中、人员构成合理, 并通过协商分工, 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 进而促使组内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和默契配合, 引导不同小组间的学生进行交流、磋商和比赛, 使全体学生置身于全员参与、多重互动、良性竞争、共同进步的实验教学氛围中, 最终不断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3.[高二政史地]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篇三
【关键词】 地理图象 课堂教学 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3-042-01
0
引言
新课程改革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地图占有很大篇幅。地理图象蕴藏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和地理技能,与文字材料相比,它具有很强的空间性和综合性,更有利于观察、分析、理解、想象、推理、判断、归纳等教学活动。那么,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如何恰到好处的运用呢?
1.先让学生熟悉有关教学地图的一些基本知识,这是我们地理教学中运用教学地图的前提
不仅要使学生明确地图的图例、注记、符号和颜色所表示的意义,而且还要使学生知道不同地图的不同的用途,例如教学挂图中的地形图、政区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等温线分布图、等降水量分布图、人口分布图、交通图、河流水系分布图、某种资源或物产分布图等等。其中的地形图是专门用于地形的、交通图是专门用于交通的等,行政图主要是地理地界,以及大的道路(国道、高速公路、铁路),以便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迅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地图。
2.把握好使用教学地图的时机
教学地图虽然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媒体,但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地理教师必须把握好使用教学地图的时机。要尽可能的使用教学地图,能让学生直接感知的,都要通过地图争取让他们直接感知。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和设计教学地图,避免为使用地图而使用地图。当堂绘制地理板图、板画时,以简明、,清晰能表达教学意图即可,不可因过于讲究绘画技巧而占用时间。
3.注意将多种教学地图组合使用
地理事物是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的,把分别表示地理事物不同侧面的地理地图组合起来使用,不仅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而且会使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识更全面、更真实。例如在学习中国的三级阶梯时,可以把中国的政区图叠加进去,就很明显的得出我国的哪些省份在第一阶梯、哪些省份在第二阶梯、哪些省份在第三阶梯;在中国轮廓的板图上,按照实际分布画上表示地区气温和降水量的统计图,就能大体得出我国气候分布。
4.要注意图文结合
对所用地理地图进行解说,是地图教学的重要环节。解说可由教师进行,也可由学生进行。适当的解说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图的含义,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有些教学地图本身就有文字说明或与相应的课文呼应,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图文的结合。
5.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地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析图、读图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地图教学过程中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图的作用。教学地图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如果不能充分利用,从中获取地理信息,也许会错过很好的机会。所以,教师可以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地图,找出蕴涵其中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和地理方法如果用两张或两张以上的同类地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更是一种培养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特征的好方法。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包括能够在地图上辨认方向、会进行比例尺的换算、会使用图例等。读图能力还包括更深层次的意义,即能够读懂地图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因果关系。不少教材都给出了读图指导,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读图指导来合理的安排学生的活动,多让学生自己从地图上查找地理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6.运用教学地图时,要善于联系
在课堂上讲解地图内容时,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突出所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还要将新出现的地理事物与已知事物进行联系,使新知识形成网络。
7.注意教学地图的运用技巧
在教学地图的运用过程中,需要教师注意常规,经常训练,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
(1)使用教学挂图时教师在指图时要注意站在图的一侧,以不影响学生看图为宜;如用图较多,要事先安排好出示的顺序和时间。指图时要用指图杆,指图要有目的性,要和解说协调一致;指图时要准确,山脉按走向指,河流按流向指,国家或地区范围要指轮廓,城市要指准位置,交通线要指起点和终点;指图的速度要适当,以学生能够接受为准;教师还要时时提醒学生注意看图。指图时不要用手指随便点划,那样既不严肃,又很难使学生获得准确的位置概念。
(2)黑板略图的运用技巧:教师在使用黑板略图时,不须计较细节,目的在于突出重点,节约时间,可以边画边讲或要求学生在笔记上画出,随讲随填其它内容,学生在动态中接受信息,眼、手、耳、脑都在活动,这比只听、看而不动笔要深刻许多。板图多为单项内容陆续出现,比同时出现多项内容重点突出,可起到化繁为简、切中要点的作用。可以板图与与教学挂图配合相互对照使用,效果会更好。教学过程中教师绘制板图时要注意组织学生活动,如让学生观察某地地图轮廓,查阅相关地名、河流等。
(3)地图册的运用技巧:地图册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工具。首先要使学生会阅读地图,即要求学生在了解地图基础知识后,能应用地图和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掌握地图的语言。只有能看懂地图,说出图上地理事物及其特征,能够根据地图上提供的信息找出地理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并能作出正确的结论,才算掌握了地图。
4.初中政史地生教学经验总结 篇四
一、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部分初中生学地理还没养成看地图的良好习惯,只是死记硬背文字部分,结果课本背得很熟,考试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忽视了看图。初中地理考试有60%的内容来自地图,因此,在学习时应多看地图,将河流、城市、矿产都落实到地图上去,并从地图中找到它们的位臵。事实证明,看各省地图效果好于看分区及全国地图,如学习中国地理“华北地区五省二市”时,可逐个省学习,以山西省为例,其形状似平形四边形,主要河流有黄河、汾河、省会太原,煤矿有北部的大同,中东部的阳泉,临近省份分别为:北临内蒙古、西临陕西、东临河北、南临河南。可用相同方法去学习其他省份,只要各省地理知识掌握了,中国地理也就学会了,学习世界地理也是如此。
二、自编顺口溜记忆
地理知识内容繁多,又缺少连惯性,学习时往往是记得慢、忘得快,如编个顺口溜识记,则会记得快,忘得慢。如南亚地理中,讲到印度的物产有:棉花、黄麻、甘蔗、花生、茶叶,可编为“棉麻折花茶”、(“折”指甘蔗),黄河流经的省份可编为“青川甘宁内蒙古,山西陕西和豫鲁”,也可编为“青川甘为宁蒙山,西和东。(“为”是添加字,“山”指山西,“西”指陕西,“和”指河南)。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有些地名编顺口溜应按顺序,如多瑙河、湄公河流经的国家,黄河、长江流经的省份。
三、学会抓重点
有的章节内容虽多,但重点内容少,学习时,只要抓住重点,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东南亚地形复杂,可用8个字概括,即“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东北三省的气候可用4个字概括,即“长冬短夏”。
四、注意看地图的“形状特征”
如湖南、江西二省的形状像一对兄妹,越南的形状像一根扁担挑两筐等。考试中,看图填空部分有些学生竟看不出地图画的是哪个国家,哪些省份,以致于失分,原因就是平时不注意看地图的形状特征。
学会以上识记方法,会提高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用更少的时间学会更多的内容,变薄弱学科为优势学科,腾出更多时间学习其它各门课程。
生物 学习方法的优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生物关系比较密切的学习方法有观察方法、做笔记的方法、思维方法和记忆方法等。
1.观察方法
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而感性认识主要靠观察来获得,所以观察方法就是首要的学习方法。观察方法主要包括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动态观察和边思考边观察。
(1)顺序观察 顺序观察包括两层意思。从观察方式上来说,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也是先低倍,后高倍。例如,对植物根尖的观察,就是先用肉眼观察幼根,根据颜色和透明程度区分根尖的四部分,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报尖的根毛,最后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认识根尖各区的细胞特点。从观察方位上来说,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例如对一朵花的观察,就要先从整体上观察花形、花色,然后从外到内依次观察花等、花冠、雄蕊、雌蕊。
(2)对比观察 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如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时,就要先异中求同:它们都有双层膜,都含有基粒、基质、酶、少量的DNA和RNA。然后再同中求异:线粒体的内膜折叠成崎,叶绿体的内膜不向内折叠;线粒体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且酶分布在内膜、基粒、基质中;而叶绿体内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而酶分布在基粒层和基质中;叶绿体中有叶绿素,而线粒体中没有。
(3)动态观察 对生物生活习性、生长过程、生殖发育的观察都属于动态观察。动态观察的关键是把握观察对象的发展变化。例如观察根的生长,在幼根上等距画墨线后的继续培养过程中,重点就是观察各条墨线间距离的变化,从而得出根靠根尖生长的结论。
(4)边思考边观察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思维可促进观察的深入,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带着问题观察,边思考、边观察。.做笔记的方法
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继续收集资料,积累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总结中外许多学者的经验,可以说,做笔记是一条成才的途径。做笔记的方式很多,在生物学学习中,主要有阅读笔记、听讲笔记和观察笔记三种。
(1)阅读笔记
要想使学到的东西长期储存、随时提取、应用自如,就要在读书时,随时作读书笔记。阅读笔记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抄写笔记,又分为全抄和摘抄,做这种笔记应注意抄后校对,避免漏误,然后标明出处,以备日后查考。②卡片笔记,卡片内容不限,因人而定,但一般应具有资料类别、编号、出处、著者姓名,正文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每张卡片写一个内容,并及时进行分类归档或装订成册。③批语笔记,即在书页空白处随手记下对原文的个人意见和心得体会等。④符号笔记,即在原文之间标注符号以对原文加深理解。常用符号有黑点、圆圈、直线、曲线、双线、虚线、箭头、方框、三角、惊叹号、问号等。作符号笔记应注意两点:一是符号意义必须明确,并且要贯彻始终;二是符号不能过多过密,否则重点难以突出。⑤概要笔记,即对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写出其重点内容。
(2)听讲笔记
即听报告、听讲座和课堂听课的笔记,做这种笔记的突出矛盾是记的速度赶不上讲的速度,为此要做到“三记三不记”即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点、书上有的不记。
(3)观察笔记
即在生物课内外对生物形态和生命现象进行观察时所作的记录。做这种笔记要注意细节,注意前后比较和过程变化,并要抓住特征。
3.思维方法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方法是思维能力的关键,所以思维方法在学习方法中占有核心的位臵。在生物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比较和归类的方法、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1)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识的一个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是把知识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生物学学习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综合,就会见木而不见林;只综合不分析,又会只见林而不见木。在实际运用时,既可先分析后综合,也可先综合后分析,还可以边分析边综合。
(2)比较和归类的方法
比较是把有关的知识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比较一般遵循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寻找出知识之间的相同之处,即异中求同;二是在寻找出了事物之间相同之处的基础上找出不同之处,即同中求异。
归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生物学习中常采用两种归类法:一是科学归类法,即从科学性出发,按照生物的本质特性进行归类;二是实用归类法,即从实用性出发,按生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归类。
比较和归类互为前提,一方面只有通过比较,认识生物的异同点之后,才好进行归类;另一方面,只有把生物进行归类,才好进行比较。因此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
系统化就是把各种有关知识纳入一定顺序或体系的思维方法。系统化不单纯是知识的分门别类,而且是把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使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编写提纲、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方式,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
具体化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在生物学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
(4)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抽取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抽象可以有两种水平层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抽象;二是本质属性的抽象。
概括是将有关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也有两种水平层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种是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抽象和概括也是互为前提的,相辅相成的,在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进行抽象中以概括,概括中以抽象,以达到对知识正确、深入的掌握。
4.记忆方法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是知识的仓库,是思维的伴侣,是创造的前提,所以学习中依据不同知识的特点,配以适宜的记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记忆方法很多,下面仅举生物学学习中最常用的几种。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 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例如记血浆的成分,可以和厨房里的食品联系起来,记住水、蛋、糖、盐就可以了(水即水,蛋是蛋白质,糖指葡萄糖,盐代表无机盐)。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高等动物的物质代谢就很复杂,但它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无论是哪一类有机物的代谢,一般都要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五个过程,这十个字则成为记忆知识的纲要。
(5)衍射记忆法
5.[高二政史地]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篇五
一、课程研究
政治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体性的社会现象,是个人与群体的动机与行为,侧重于客体世界,侧重于社会主体的、主体间的特别是团体的外部行为与关系,关注社会主体的个体行为、心理活动以及价值选择和个性特征。
历史学科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以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其学习主要内容。从时间上看,上下五千年,贯穿古代、近代、现代;从空间上看,纵横五洲四海,涉及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科技文化、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各个领域。
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本身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不仅反映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象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从整体上反映人类周围的客观世界——地理环境,即研究各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状况。
自2007年以来,史地学科被列入中考系列,政治实行闭卷考试,考试范围也涵盖了初中阶段的所有课程,考试方式的巨大变化,考试范围的调整拓宽,对初三中考工作产生了更大压力。
二、主要成绩
1、加强常规管理,推进课程改革。
自史地科参与中考以来,各校普遍重视,学科配置合理,教学基本走上正轨,均能按照课程标准开足开齐教学课时,能将学生的文科成绩纳入班级教学成绩和学生个人总成绩评估的总体范围之内,基本上消除了重理轻文现象,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最为基础的必要条件。(1)加强了过程管理,从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批改,检查到位,监控得力,大多数学校都制定了《教学管理细则》、《教案备写规范》,《作业批改要求》,在人文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制度管理的效能。教案备写规范,环节齐全,注重教法设计,突出了学生活动,课堂检测题型多样,开放性强,反思具体,签阅及时;特别是复习课教案既能注重知识框架体系的构建,又有突现两基的达标训练,学生作业题量适中,书写认真,完成彻底,教师批阅及时,精批细改,既有对错标志,又有等级评定,教者有错误纠改,学生有错题更正。教导处、政教处职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2)加强了中考备考工作,制定了初三备考计划,奋斗目标、指导思想、学情分析、备考措施、实施措施、培优转差策略、阶段规划等内容翔实,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召开初三级教师会,分析短腿学科和后进生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补救。针对今年政史地闭卷考试的中考动态,召开了政史地备课组会议,班子成员和政史地科任老师、认真研究对策,探讨教法,指导学法,对今年的考试做到了心中有数。加大了奖惩力度,把中考名次与晋升职称、评优选模、量化考评以及结构工资相挂勾,激发了内部活力,形成了激励机制。(3)开展校本培训,编写了校本教材。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实现了骨干引领,典型带动的示范作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积极开展高效课堂研究活动和教学研讨月活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讲学稿”等先进教学方式得到尝试和实践,积极推行课堂教学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大力实践“35+10”的时间分配,积极探索“25+20”的时间分配,逐步过渡“10+35”的时间分配。加强课题研究,牢固树立了教学就是研究,反思就是课题的教改意识,坚持听课、说课、评课议教,教研组活动得到有效开展,教研风气浓厚,形成了专业化、研究化教师梯队。(4)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为教师的发展、成长搭建平台。依据校情,以活动促发展,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号召,各有特色。教案评比、论文评选等活动深入开展,为教师的发展、成长搭建了平台,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与学生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2、教师工作热情空前高涨,主要表现在:
(1)思想在转变中:通过听课与交流,我觉得教师对有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想认识上有了较大转变,教学观、学生观也在发生着变化。基本上都能认同“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要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展示交流”“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获得知识和认识”,也都在尝试和探索。一些青年教师、中年教师思想比较活跃,敢于在教学中探索,善于总结经验,开展教学反思。
(2)行为在变化中:在素质教育思想和新课改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学中出现了很多的亮点。一是课前准备充分,能自制教具和合理使用教具,注重学法指导的应考技法指导,二是加强了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教师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自觉地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的亲身体验联系起来;三是加强了对学生通过图像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读图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加深对所学问题的感受,以及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都是十分有益的。四是注重知识框架的建构线索的梳理,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序,以人物为核心,既能从纵向上联系,又能从横向上对比,条块分割,点面结合,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课堂在变革中:从听课情况和交流了解可以看出,突破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已经成为教学研究的主流,“自主先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总结提升——激活练习”的教学流程和形式已在面上铺开,满堂讲的课堂不多见了,课堂上有大量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空。教学形式上已经远离了“讲讲划划背背”,活动探究式、图文解析式、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学、情景教学已经深入课堂,导读式、谈话式、启发式、直观式教学在教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部分教师运用娴熟,得心应手,初见成效,并在局部范围内进行了研讨和推广,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赏;学生的讨论学习、举例说明、小组竞赛、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在课堂中屡见不鲜;教师的教态自然得体,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基本功扎实,课前准备充分,教材把握准确,目标明确,教法多样,语言生动,阐述清楚,学生思维积极,活动充分,检测到位,情绪饱满,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交流顺畅,师生关系趋于平等,课堂容量大,教学效果好。
三、存在问题
1、师资水平落后,教师素质不高。
虽然教师队伍年富力强,充满活力,但总体而言,教师专业素质偏低,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能力不强,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课改进展缓慢,仍然是教学的一个软胁。
初中生年龄一般在13-16岁左右,现代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促成了他们智力的早熟。初中生的智力发展突出表现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政史地学科的社会性、故事性、生活性、人文性都可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一方面是学生的喜爱,另一方面是教者的苍白,这二者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反差,既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成为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2、重视程度不高,认识存在误区。
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政史地学科得不到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应有的重视,可以说这些学科在大多数人眼里只是副科,学生学与不学无所谓,只要学好语数外就行,政史地临考时念念背背就可以了,评优选模、考核、职称评聘,这些教师都得不到公正评价,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一些学校领导也不重视,认为识字的就能教,不注意专业教师培养,语数外那个教师教的成绩不高就让带政史地课,或者让每人兼几节,甚至让年龄稍大的教师或刚工作的年轻教师教非所学,使得教师队伍素质不断下降,学校以学生的平均分是否及格来衡量教师是否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学用具严重不足等,都是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
3、教学质量不均衡,校际差异较大。
各类学校由于师资、生源、管理的差异,教师配备、教学发展、教学质量差别极大。大校任课教师既使教非所学,但基本上是一个人一个学科,个人教学没有主次之分,教学活动、教研教改活动相对正规,教师培训与专业提升还是可圈可点,尚有专业教师、骨干教师,学科组引领作用从一定层面上能得到有效发挥,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课程整合、教师培训、信息交流、教研教改基本上能得到有效落实。课堂教学极不规范,能够做到知识传授尚且有较大困难;个别学校对政史地学科要求过低,教案备写、学生作业设置、教师批阅没有明确要求,教学环节随意性大;极少数学校抓质量旗帜不鲜明,面对困难讲客观,有畏难情绪,不注意教师的合理搭配,不重视学科属性,不注意调动内部活力,做不到用人之长,教师任课做不到循环,更有甚者,一年之内,个别任课教师能做几次调整,教育教学还停留在较低层面,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4、教改意识不浓,教法陈旧,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由于对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及其理念的片面误解,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造成两种倾向:一是形式化,二是绝对化。形式化就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教学改革只是形似,还没有达到神似,教学的有效性受到质疑。绝对化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在课程改革上的具体体现就是提倡新的、彻底否定旧的。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例,不管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明显地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绝对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一是课堂上经常有把“对话”当“问答”的现象。二是鼓励与夸奖的滥用。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三是把自主变成自流。四是有活动没体验。五是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
从教研组记录看,安排事务的多,潜心研究教材或教法的少,集体备课没有落到实处;从课堂教学来看,教师们在理念、认识和教学行为上有距离。很多老师有“以生为本”的认识和想法,但课堂上还是“知识为本”,传统的老教法仍然占有较大比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有的一讲到底满堂灌,很多老师教学是教师在台上滔滔地讲,学生在台下默默地听;教师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告诉被教育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把学生看作是认识的容器,而不是认识的主人;把学生看作是千篇一律的,而不是个性化的;将“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发挥到极致,“题海战术”被我们的老师应用的炉火纯青,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凸显,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习惯没有养成。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缺乏亲和力,学生不喜欢,师生互动很难实现,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5、教学常规管理欠规范,内虚现象普遍存在。
尽管教导处对教师的教案都进行了查阅,有的也有详实记载,评定了等次,但教案中反映的问题,漏洞百出。就教学进度表而言,有的没有起屹时间,有的没有具体课时节次,还有个别教案,至今无进度计划。就备课情况来看,一些教师照抄教参,一些教师从网上下载,一些教师只备教学流程,既无活动设计,有无知识脉络;一些教案无解题过程,无思路分析,要么参见教学参考,要么见课本XX页,教案及其简略;部分教案环节不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想起来了写上几点,想不起来就不见内容;复习课,备课不扎实,无计划,随手找资料讲解,无统一体系,这些都是备课中不允许出现的问题。从教学过程看,部分学科,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差,不能正确运用专业术语,处理教材,抓不住重点,难点突破不到位,个别知识点出现错误,条理不清;从作业批阅情况来看,有一部分教师批阅符号不规范,批阅不及时,存在以错打对、以对打错的现象,存在作业量过少的现象,以课堂笔记代替作业更是比较普遍,有些批阅特别粗疏,有的练习册划了二十几页对号或问号,无一错号,无一个批阅日期。
6、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
教有定则,教无定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一本书、一只笔,老师一人讲到底”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教学模式的固定化,使得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气。人文学科自身特有的趣味性,更是荡然无存。结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大多数中老年教师教法陈旧,职业倦怠严重,新教师业务水平亟待提高。这就需要学校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集体备课、师徒结对等途径培养青年教师,提升骨干教师业务水平,消除教师职业倦怠。但少数学校校本培训、教研、集体备课不落实、走过场,科学性、实效性差,甚至引起教师反感,造成骨干教师缺乏引领作用,教学质量提升不大。
应对策略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工作作出如下建议:
应旗帜鲜明抓教育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校内改革,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和评聘机制,用人之长,加大对政史地学科的帮扶力度,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力争实现学科达标。实施均衡教育,不断完善全县支教、扶薄机制,实施教学质量强校、弱校整体联动,捆绑发展策略,建立教师轮换交流制度。重点学校选派支教教师到教学质量差的学校送去“先进”的教学经验,传递“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开展教研活动,举办讲座、上公开课等,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对教学质量差的学校进行最大限度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教学质量差的学校课程改革顺利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推进全县初中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实现3—5年初中教学质量达到全市中等水平的奋斗目标。
强化学段衔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三个年级是一个有机整体,但是不同的学校又有不同的特点,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既要抓整体提高,又要针对不同学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所侧重地抓好各个学段的工作。
七年级,重在抓基础。要抓好与小学的衔接,初中老师,要主动到小学听课,了解小学的课改与教学情况。在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中,要重点抓好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成,打好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重在抓好防止分化的工作。学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九年级,重在抓提高。九年级是义务教育的出口,要认真抓好毕业班的教学和复习工作,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查漏补缺,夯实基础,要针对学生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有效训练,加强学生对中考应考心理的指导,力争为高中教育输送更多的优质生源。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整体水平。
“教师发展,本中之本,课程之魂”。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体和办学的依靠力量。建设一支德才兼备、数量足够、结构合理、质量合格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和长期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做到“一要提高教师的学历。广博的文化知识、深厚的专业功底,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学校要为教师的进修学习,学历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二要引导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校本培训、教科研长效机制,着力打造一批能胜任新课改需要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三是建立业务学习制度,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形式学历达标与提升培训,支持教师走出去参加业务培训活动;四是学习研究实践洋思、杜郎口、东庐中学经验,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改进教法;五是把“师徒结对”等形式的校本培训,岗位培训落到实处;六是建立说课、听课、评课制度,积极开展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汇报课、会诊课、能力展示课等活动,促进教师相互学习,以达到示范引领的作用;第七是积极为教师展示才华创设平台,定期开展教学基本功达标竞赛、评选优质课、优质教案、优质课件活动;八是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形成教学反思制度,促进教师经常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优与劣,经验与教训;九是实施“名师工程”,加大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要建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机制,确保选拔的公平和科学性;要逐步建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激励机制,建议从县财政拨出专项资金,建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津贴制度,在任期内按月给予一定的津贴,激励他们奋发努力,促成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使之真正成为我县教育战线的中流砥柱;
加强课题研究,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学法指导。
要积极引导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确定教研课题。一是微型课题研究,建议老师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制定微型研究课题,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改革思路。二是特色课堂研讨活动,通过广泛听课以及自我推荐,发现一些特色课堂,通过研讨课的形式,使智慧共享,经验推广。主要倡导思辨的课堂、情感化课堂、生活化课堂。三是分组分层方式开展研究和探索。继续以青年教师研修团队和优秀教师研修团队为主要研究团队,采取重点问题分组分任务攻关的方式进行研究和实践。四是继续加强网络教研,充分体现学科优势,拓宽知识视野,坚持与青年教师进行网络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的研讨和点评。
改革评价体系,激发内部活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目前,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还不很健全,学校基本还是采用原有的评价标准,偏重结果,忽略过程;重视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思维发展。制约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元目标的实现,这种评价无形之中使教师说归说,做归做,不自觉地又走到了重视分数的老路上来。许多教师不敢做“冒险”的实验,担心一旦学生成绩不好,自己将待岗或高职低聘,因此,只好固守着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想真正调动起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设计一个比较科学的教师评价方案。“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优化学校管理模式,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为根本出发点,以建立新型的教师评价体系为根本目标,促进教师和谐、健康的发展,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改革单纯以分数评价教学质量的做法,全方位、多层次地实施评价,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工作。激发广大教师扬长避短,促进工作的主动性与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去。
6.[高二政史地]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篇六
2010-2011学年度(下学期)
李 在 龙
沈阳市东陵区(浑南新区)朝鲜族学校
2011年 3月
政史地教研组工作计划 基本情况:
组长: 李在龙(担任九年级历史学科)
成员: 金龙哲(担任七,八年级政治学科)
李淑香(担任九年级政治学科)
张锦玉(担任七,八年级历史学科)
金庆久(担任七,八年级地理学科)
新的一学期,我们政史地教研组在民族教研室及学校工作
计划的指导下,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一、我们的目标
(一)注重师德修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忠于职守,关心爱护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工作上服从学校安排,组
内老师团结互助。
(二)关注自身专业发展。积极参加教研室和学校的各类
活动,努力研究教学方法,通过编写导学案,试卷等资料,来
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主动变革,努力适应教学改革的形势。认真学习课
程标准,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
计划,寻找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自身主动变革,努力适
应教学改革的形势。
二、具体的计划
(一)加强理论学习
认真学习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教学建议,钻研本学科教材,研究中考考试说明。本学期每人读一篇教育教学专著,特别是
关于实施新课程的有关教育教学文章,结合教学实际,有针对
性地选学,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更新观念,努力提升素养,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规范教学行为
1.备课:本学期,本组各科教师将继续研究如何完善导
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学初制定好具体且切实可行的工
作计划,加强集体背备,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2.上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注重上课的紧密性、参与
性、有效性,提高40分钟课堂效益。通过抓自主学习、合作
交流、启发指导、巩固训练四个阶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
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课堂
教学更具实效性。以此来逐步实现培养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的目标。
3.作业:加强作业量的控制和作业题的精选。教师在认
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研究习题,把握方向的前提下,围绕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使作业既有利于减轻学生负
担,又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同时教师及时批改作
业,并作好讲评,及时纠正学生中的作业问题。
(三)加强教学研究
1.以集体听课、评课、研讨等形式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促进组内教师的共同提高。
2.在教研组活动中,要以精益求精、勇于探索,不断进
取的敬业精神,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精选适合教学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小教研课题,增强教研效益。
3.积极开展组内随堂听课活动活动,把听课、评课的活
动经常化,督促教师快速成长。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听每一节课,并且课后要交流,做课老师要“说课”,备课组教师重点评,其他教师辅助评。
4.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凡学校、区、市教研室布
置的工作任务、开展的有关活动,争取保质保量的完成。
5.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中考改革方案和政策,准确把握课程改革要求和中考改革方向,重视中考科目的教
学,加强教学动态管理。每次阶段性评估后,及时有效的做好
总结工作,以学科为单位分析问题所在,找出以后工作努力的方向,制定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
三、重点工作
(一)加强对中考的研究,特别是政史合卷的研讨。着力
做好九年级师生迎接中考的准备工作。
(二)完善导学案教学,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做好参加辽宁省政治、历史、地理教学研讨会的准
备工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
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附:工作安排:
3月份:
1.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2.配合学校做好教学开放周活动。
3.学习学校及教务处工作计划。
4.集体备课、迎接市教研室调研。
5.教学常规工作检查(学案,反思,日记,作业批改等)。
4月份:
1.迎接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及总结。
2.组织第二次教研活动、集体备课。
3.组织参加辽宁省中学政治、历史教学研讨会。
4.教学常规工作检查(学案,反思,日记,作业批改等)。5月份:
1.迎接初二地理会考工作。
2.迎接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及总结。
3.组织进行期中质量阶段测试(7,8年)并总结。
4.参加中学地理教学研讨会。
5.九年级政治、历史准备参加毕业考试。
6.组织第三次教研活动并进行教学常规工作检查(学案,反思,日记,作业批改等)。
6月份:
1.迎接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及总结。
2.九年级政治、历史组织参加中考。
3.组织第四次教研活动并进行教学常规工作检查(学案,反思,日记,作业批改等)。
7月份:
1.组织参加初二地理结业考试。
2.讨论期末复习策略,迎接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3.进行期末总结,教研组总结。
7.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地理 篇七
一、激发初中生对地理这一学科的兴趣
地理这一学科有着较强的综合性, 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 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 学好地理这一学科都是势在必行的。要想学好地理这一学科, 首先要让初中生对这一学科产生兴趣。初中生只有对地理这一学科产生了兴趣, 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才会自主的深入研究, 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那么, 如何才能让初中生对地理这一学科产生兴趣呢? 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1.要发挥地理这一学科的趣味性。对此 , 教师要尊重初中生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 尽量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 尽可能多地联系初中生生活中的经验, 使初中生充分感受到地理不是古板的, 枯燥的, 而是鲜活的, 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就在身边。这样, 初中生就会对地理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并且渐渐地对地理这一学科产生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 ,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给初中生播放一些地图和地理图片, 与初中生一起探讨研究地图与普 通图片有 什么相似 处和不同 的地方。这样就解决了初中生看不懂地图的难题, 也增加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3.教师要与初中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所谓的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机械地把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的过程, 而是教师与学生间心灵的接触和交往。地理教师要与初中生打成一片, 不仅仅要在知识上进行交流, 在情感上也要多多的交流。教师要多充分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最容易出现叛逆的情绪。所以, 教师要多和初中生沟通, 不要给初中生太大的压力, 要和初中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教师与初中生缩短心理之间的距离, 产生好友、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 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 能有效地调动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励初中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激发初中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只有初中生与教师的关系亲近了, 喜欢上了教师, 渐渐地才会对这一学科产生兴趣。
4.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趣。教师在进入课堂给初中生上课时, 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如果教师情绪不好, 就会影响初中生听课的质量。只有教师乐观、开朗, 初中生才会精神振奋。
5. 在一堂课 的开始 , 地理教师 要做好导入, 可以利用地理知识联系一些趣味故事来在最开始就吸引初中生, 抓住初中生的兴趣特点, 利用精彩的导入将初中生真正的带入课堂。
二、地理教师要精心备课
要想上好一节课, 教师备课的认真与否直接决定着课程成不成功。我认为,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明确备课的重要性。教师自己要重视备课这一教学过程, 要知道备课对一节课的成功是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的。
2.教师要不断增加自己知识 , 无论是在知识上, 还是在素质上, 都要不断提高自己, 要认真的钻研教材, 把教材学习透彻, 掌握好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也要把握好知识的逻辑, 做到在课堂上运用自如。
3.地理这一学科在还没有入门之前 , 肯定会觉得枯燥、抽象, 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根据这节课需要讲解的内容, 加上自己已有的知识, 让这堂课变得丰富多彩。例如, 教师可以编一些诗歌、小故事、顺口溜等来带领初中生投入到课堂中去, 调动初中生的积极性。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准备的。
4.教师要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 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个别差异与需求, 还要考虑到每一位初中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 还要确保自己所备的课要符合初中生学习策略和思维能力等等。如果初中生从整体来看, 知识水平都比较高, 理解能力都比较强, 那么, 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适当拓展一下知识, 适当补充一些新的知识, 让初中生的知识水平能得到提高。反之, 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降低难度, 讲解一些浅层的容易懂得知识, 让初中生能够完全理解。
三、要让初中生学会看地图和利用地图
在地理这一学科的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让初中生学会熟练地看地图, 必须以地图为依托, 只有这样, 才能将广大地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完全呈现出来, 才能帮助初中生直观了解广大地域空间分布的各种事物。所以说, 地图是地理这一学科的第二语言, 它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地图也是学习地理这一学科的基础, 只有学好地图, 打好基础, 才能更加深入地学习地理知识。
1. 教师要让初中生在地图上找到最主要的国家、城市、丘陵或者河流, 并且要求初中生记住其位置, 然后教师要带领初中生分析其周边。
2.要多看多研究。教师要将地理课本上的插图与地图紧密联系在一起, 把教学挂图和课本中的地图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要带领着初中生多看多研究地图, 总结看地图的方法和要点以及注意事项。
3.要让初中生学会看比例尺 , 弄明白怎样计算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 这样有助于将地图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不至于纸上谈兵。
4.在地理教学中学习地图知识时 , 教师要充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地图、填充册、自制版图等, 加强初中生图形信息的归纳和地理规律的分析能力, 使初中生具有完善的地图基础知识。
5.除了让初中生学会看地图 , 熟练掌握地图知识外, 教师还要培养初中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在地理的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初中生运用地图的好习惯, 使用地图的学习的技能。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同时还能提高初中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地图在地理这一学科的学习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8.[高二政史地]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篇八
一、深刻理解地理课程标准, 明确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作为实施教学的核心要素, 决定了教学的方向, 方向找不准, 我们的教学就谈不上有效和高效。因此, 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 就必须熟读课标、研究课标, 同时用对课标的理解来把握教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教学目标, 这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三维目标如何整合是当前课堂教学的聚焦点, 亦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关键之所在。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 重在智能的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性目标, 重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与方法是关键性目标, 是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的途径。从三者关系来看, 知识与技能是物质载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动力, 过程与方法是策略, 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尤其“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力求改变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足。因此三维目标设计的依据不仅仅是教学内容, 同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能力基础, 教师本身特点以及教学环境这些因素, 使教学目标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二、积极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不能是课程资源的被动使用者, 而应合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地理课程资源。例如关于太阳高度角的教学, 是高中地理的重点与难点, 非常需要其他课程资源的配合。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活动, 例如:测定某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合理楼间距等。通过探究活动收集、处理、分析资料, 形成可供课堂教学使用的课程资源。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贴近学生生活, 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地理学习生活化”的新理念。
三、以“主体参与”模式活化地理课堂教学
“主体参与”是一种以心理学、教育学为依据, 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诱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成长的教学模式。“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而获得知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教学的情境, 精心设计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形式,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一般而言, 地理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
1.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导学材料质量的高低。在实践中可以采用学案导学法, 结合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 精心组织搜集信息、材料, 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从而实现启发、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2. 课堂导入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目的在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提高他们积极投入课堂的热情。例如:在学习“农业的区位因素”时,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踏青旅游, 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 今天我们就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来一次“室内春游” (接下来播放视频短片, 视频包括大量丰富的农业活动和田野风景图片, 背景音乐是非常欢快的歌曲《在那希望的田野上》) 。一下子学生学习的热情就高涨了起来, 接下来整节课都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3. 小组合作探究
新课标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农业的区位因素”学习中, 可以选择这样一道探究题:在某城市郊区A、B、C、D四个位置分别布置小麦区、花卉区、乳牛业、林果业, 并说明你的理由。学生对这样的题目合作探究的兴致非常高, 最后小组讨论的结果也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4. 大班交流
教师应该始终关注课堂动态与问题生成, 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新生成的问题进行大班交流,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同时注意规范学生的学科语言。
5. 当堂检测
教师提供检测题、变式训练题等对学生进行知识理解、应用的训练, 使学生形成方法和技能。题目要立足于多变, 避免重复, 提高练习效率。教师要展示学生具有代表性的解题过程 (好的解法、典型的错解) , 让学生讨论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方法。
6. 反思总结
这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与收获的过程。它是学生对知识和方法内化、建构, 形成技能并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即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我学习这个知识点、解决这个问题, 是如何思考的, 或者是通过怎样的一个学习 (或思维) 过程, 掌握了什么方法, 体验 (感悟) 了什么道理。
四、积极进行学习评价
新课标指出:“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 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 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 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地理学习评价应发挥其激励和发展功能, 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习兴趣, 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提高地理学习水平。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映, 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
总之,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 做好铺垫, 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让他们在课堂上思考、探索、说和做, 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这样我们的学生将学得更自信, 生活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贾燕.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地理新课程改革.
[2]胡唐明“.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及思考[J], 泰州教育.2008 (6) .
[3]叶圣陶.中国现代文学百家——叶圣陶[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2.
9.[高二政史地]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篇九
一、提倡以学生为主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 任何事业之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学生也不例外, 不同学生的个性是不尽相同的, 这便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活动中, 切实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 对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加以采用, 充分尊重与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此同时, 地理教师还应当确保在课堂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而教师则为辅导者, 实现课堂主体的有效转换, 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且在课堂活动中大力倡导个性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及学习兴趣, 实现地理教学的目的,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重视及鼓励参与教学
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学所采取的基本上都是“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将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 必要的课堂活动缺乏,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少之甚少, 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非常差, 而且动手能力不强。长此以往极易遗忘所学的知识, 无法在大脑中形成稳固的知识体系。所以, 初中地理教师应当高度重视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谐,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活动效果。应当强调的是, 初中地理课堂活动要始终构建在参与教学的前提下, 在整体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正是因为初中地理学科具备着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以及开放性强等诸多特点, 涉及到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一系列要素, 并且各个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穿插, 还有着相对较强的地域性、差异性, 比如说江河、矿产、物质、丘陵、山地、平原等要素所构成的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按照地理课程的特点, 借助于课堂活动来组织学生接受地理知识, 自主学习地理知识, 发现及解决地理问题。
三、重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
只有具备趣味性的教学, 才称得上是成功的教学。初中地理课程的趣味性是将渴望知识火药点燃的导火索, 地理课程如果无法吸引学生亦或是学生不感兴趣, 那么便会使得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大大降低。与其他学科不同, 地理学科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将地理课程的特点把握好, 只有教师能够正确地解释地理现象、认识地理事物、解决地理问题, 才能够将学生的能力提高, 这不仅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点, 同样也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难点。所以, 在地理课堂活动中, 教师应当将学生好胜、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把握好, 对课堂活动精心组织, 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真正使学生“动”起来, 既动手又动脑, 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比如在设计“中国行政区划”的课堂活动时, 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环节。 (1) 想象。要将拆分的各省拼图首先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对各个省区的大致轮廓进行仔细观察, 启示他们将其与生活中的某些实物联系起来。接着教师对几个省的轮廓图予以出示, 以此将达成抛砖引玉的效果。 (2) 示范。把拆分后的各省轮廓在相应的板块上还原。 (3) 准备。学生对各省区的相应位置及轮廓进行强化记忆。 (4) 竞赛。各学生小组选派代表上讲台表演拼图。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 学生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便能够熟练地掌握地理知识,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增强。
四、加强信息传输, 巧用多媒体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 通常学生是借助于触觉、视觉以及听觉来接受信息, 其中视觉是人们认为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方式。大量的实践充分表明, 综合传输远远优于单一的形式, 因而多渠道的视听结合信息传输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具备着突出的优势。所以, 地理教师应当将学生带入活泼生动、喜闻乐见的学习氛围中,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对“长江”的课程进行讲解时, 教师可以在课前几分钟为学生播放有关长江的影视片段, 动听优美的解说, 美丽的画面, 悦耳的音乐, 学生很快便能够融入其中, 不仅将美的享受带给学生, 而且还使得学生分散的心很快地得以集中。再比如讲解“日本”的知识时, 其中最重要的知识点就是经济的发展。教师可以对凸显日本国家的地理特点的图片或者短片播放给学生, 启发学生的讨论。以此使学生在讨论中探究, 在感知中讨论, 教学的重难点便得以强化。
总而言之, 初中地理学科是涉及面非常广泛的一门课程, 蕴含着大量且丰富的知识, 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 地理教师应当在课堂活动中采取有效性教学策略,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提高自身的能力及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道秀.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之我见[J].读写算, 2011 (6) .
【[高二政史地]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推荐阅读:
高二地理教学教学反思06-20
高二地理教学总结06-22
高二下地理教学计划09-12
高二地理期末——日本教学设计09-26
地理高二期末考试09-30
高二地理说课稿07-27
高二年级期末地理试题09-05
高二地理期末工作总结07-14
高二上学期期中英语作文策略09-09
湖南高二地理学业水平知识点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