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初探

2024-11-03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初探(精选8篇)

1.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初探 篇一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历经千百年能够流传下来,已说明其深厚的影响力。而从中又被选入小学课本成为教学内容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是字字珠玑。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且只留于形式。反思过去,我们应该在古诗教学中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下面就我的教学经验,想阐述几点很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各位老师参考。

一、挖掘古诗内涵,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他是把诗歌作为可以治理国家、教化人民的重要工具来说的。这是我国古诗千百年来常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都是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张继的《枫桥夜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牧的《山行》等。在这些诗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歌颂、赞美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壮丽风光。通过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小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

2、描写自然景物和吟咏天成之美的。如骆宾王的《鹅》。其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一句,寥寥几字将鹅的外貌、优雅的在水中游动的身姿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小动物的品质。又如杨万里的《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一句将夏日的美景描绘得生动逼真、美不胜收。使学生认识自然,领略自然之美,天成之美,学会观察生活,培养美的情趣。

3、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的。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盼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将劳动人民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描绘得入木三分,从小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勤劳节俭的美德。

4、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亲情、友情、乡情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朋友的健康情感。从以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虽然数量少、篇幅短,但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却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古诗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古诗内含的思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

二、利用古诗美学价值,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古诗歌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其巨大的美学价值。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材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是音乐美。我国古代的诗歌十分讲究,韵律、格律要求严格。因而每一首诗读来都十分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古诗词原用于吟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散),均衡。因此,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使诗词流溢着音乐的旋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范读,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再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在吟诵中体会古诗的节奏、音韵之美。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恰当地表现诗 2

中的思想感情。有的音调要缓慢,低沉,像陆游的《示儿》,朗读时要把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出来;有的则要用热烈诚恳的音调来朗读,如《赠汪伦》中表达的诗人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则要用热情奔放的音调来指导朗读,才能把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澎湃激情表现出来。甚至有些古诗,如杜牧的《山行》还被谱上了锡剧曲调,教师可以范唱或者播放录音,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古诗与音乐的暗合之美。这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乐感,为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打下基础。

二是古诗的对称美。我国古代诗歌十分讲究对仗,对词句有着严格的要求,每一首诗都像是一个方阵,句数一定,字数相等,每一首诗都有一种妙不可言的对称之美。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有规律板书,将古诗的对称之美突现出来,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 鸟飞绝,万径 人踪灭。孤舟 蓑笠翁,独钓 寒江雪。

学生可以从教师有规律的板书中体会到古诗歌的结构之美。

在我们的古诗词中,隐藏着许多对联,只要你是个细心的老师,你定然会发现。作为教师,不应错过让学生还能够吸收对联文化的时机。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找出相应的对联,从学对对子开始,走近我国的对联文化。如杜甫的《绝句》一诗中有这样两句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对仗工整,“两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并且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美丽的景象: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再如李商隐的《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骆宾王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等等,都是具有对联特色的古诗词。学生在学习诗词的同时又触类旁通,了解并丰富了另一种文化形式,真是其乐无穷。

三是绘画美。我国的古诗歌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极强的绘画感,3

文字是抽象的,图画是形象的文字,采用“吟诗(词)作画,以画讲诗(词)”的方法专打开学生的心扉,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图画,符合儿童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符合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最能说明的是王维的一首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首诗将诗与画极好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古诗的吟诵中,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意境,并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画一画,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又如教学低年级的《草》时,教师让学生画一画草的枯荣,画一画藏在土里的草根,画一画春风一吹,小草又冒出地面的情景。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生活经验,在画一画中理解了诗的意思,感悟到小草的顽强的生命力。

三、运用古诗的的写作特点和优美语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我国古代诗歌十分讲究炼字、炼句、炼意,创作手法丰富多彩。要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就必须让学生过语言关,读懂诗句。古诗的语言非常简洁,和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它多单音节词,所以要学生字字落实理解,从而读懂诗句。古诗有些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甚至有时还省略了一些字词,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引导学生明确理解,使训练步步落实,句句通。如果我们能搞好古诗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将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古诗“赋、比、兴”的创作手法。

传统的“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古诗的显著特点。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小作者写这首诗时刚刚七岁,不作雕饰,直陈其事,任意铺排,运用了“赋”的手法,将白鹅游水时的形象和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生动逼真。又如杜牧的《山行》中的一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将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诗人以乐观的情绪,表达了对秋光的喜爱之情。用“比”的手法创造了鲜明生动的形象,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又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就用“比”的手法颂扬了春的活力,春的美丽,春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古诗中的“兴”的手法的运用,更是随处可见。如《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

诗以“锄禾”起兴,引出了要节约粮食的道理。所有的这些手法,曾在我国传统的文学创作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这些手法在我们的文学创作中仍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写作手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学习古诗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创造鲜明艺术形象。

在我国的古诗中,随处可见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就以唐代诗人李白写的诗为例:他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采用夸张的手法把三峡的奇险高峻,白帝城的“高”和轻舟的“快”写了出来。又如他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又如他的《赠汪伦》中的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出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比喻亲切、自然。其实夸张、比喻、设问、想象、对比等手法在其它诗人作品中也随处可见,也就不一一列举了,总而言之,这些创作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古诗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学生如能了解掌握这些手法,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表现事物的能力。

(三)学习古诗讲究炼意,讲究谋篇布局。

许多古诗不仅语言优美,结构精巧,而且气势宏大,意境深远。如王之焕的《登颧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境界开阔,气势磅礴,蕴含着诗人“登高望远”的胸襟和抱负。同时这首诗还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又如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全诗构思巧妙,表达了万物生生不息的理趣,耐人寻味,千载传诵不衰。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古诗的这个特点使学生明确语言要精炼,要尽量用尽可能少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思想感情,使学生懂得用词要准确,做到每一个字,第一个词都用得恰到好处。

总之,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 5

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才有利于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品味生活情趣,丰富思想内涵,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2.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初探 篇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词, 虽然都是比较简单的, 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对字词句和诗词主旨都难以理解, 所以诗词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项难点。那么, 教师应该如何突破这一难点, 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将对此进行论述。

一、进行古诗词诵读

古诗词流传至今, 都是具有一定韵律感与意境美的。然而传统的诗词教学过于注重对每个字、每个词的分析与解释, 影响了学生对诗词的整体感悟。为此, 要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就必须要还学生一个整体的诗词, 让学生多多诵读诗词, 在诵读中感受诗词的情感熏陶, 获得审美乐趣。具体而言, 教师可以选择课前五分钟诵读, 让学生自由诵读, 带有感情地吟诵诗句;可以进行诵读比赛, 要求学生任选一首诗词进行诵读, 比赛谁读得更具有诗情画意;可以进行范读, 亲自为学生范读诗文, 使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感受到诗词的意境美与韵律美。只有学生感受到了古诗词的整体, 才能更好地了解古诗词的意境与主旨。例如, 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词节奏韵律感极强, 如果教师不要求学生诵读, 学生是难以感受的。因此,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朗读, 体会韵律感, 在朗读中体会江南风景之美。同时, 学生能在朗读中感受到在明媚的春光里, 作者从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蓝叶那里吸取颜料, 兼用烘染、映衬手法而交替综错, 又济之以贴切的比喻, 从而构成阔大图景。这样, 朗读就可以加强《忆江南》的色彩感, 使学生感受到色彩绚丽, 耀人眼目;层次丰富, 耐人联想。

二、进行重点分析

每一首古诗词虽然都有若干句, 但是重点只是体现在其中的一两句, 甚至只是体现在其中的一两个词。因此对这些重点进行分析, 才能突破古诗词的重点, 使学生能够更透彻地了解古诗词的意旨。例如,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贺知章的《咏柳》有四句:“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这四句中, 点睛之笔便是最后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句话把整首诗都写“活”了, 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可对这句话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与解读。

三、激发学生想象力

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 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 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创作诗词是需要想象力的, 而欣赏诗词作为二度创作, 也是需要一定的想象力作为支撑。为此,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想象力, 使学生在欣赏诗词时不断想象, 再现诗歌中塑造的艺术形象和创造的意境。

例如, 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 教师便启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师:在送别故人时, 望着渐行渐远的孤帆, 你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情?

生1:我心里会有些难过, 因为以后相见不容易。

师:恩, 尤其是在古代, 交通不便利, 有时候一别甚至一生都难以相见。你说得很好。

生2:我会觉得有些失落, 因为每次爸爸出差我都是这样的心情。

师:你联想到了爸爸出差时自己的心情, 非常真实。

生3:我会很伤心, 去年我的好朋友转学, 我就是这样的感觉。

师:恩, 老师也有过这样的感受, 你说得很好。

这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片断,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想与想象, 设身处地, 能让学生对作者的心境更为了解。至此, 学生才可以说进入了诗的意境。一旦进入意境, 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则不言而喻, 学生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可见, 诗歌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是何等重要, 这是捕捉诗歌意境的关键。

四、运用多媒体进行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距今年代较为久远, 小学生年龄小, 对这些内容并不感兴趣,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像图文一体的特点, 使古诗词这个古色古香的文化艺术能够与时俱进, 通过多媒体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例如, 教学《山行》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 为学生播放一些图片, 导引出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构成的和谐优美的山林秋色图, 进而让学生体会石径的曲折、山势的高峻, 感受“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和谐之美、静谧之美;并用满山红叶那鲜艳、美丽的景色来展现“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感, 使学生能进一步感受到满山红叶的美, 给深秋季节带来热烈气氛, 有感而发“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最后又浮现出有层次的画面:远处有一座宁静的山庄, 秋色正浓,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 山民居住的小屋炊烟袅袅, 近处, 夕阳下的枫叶一片红艳……学生从美丽、形象的画面中得到美的愉悦, 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五、结语

以上, 我们从进行古诗词诵读、进行重点分析、激发学生想象力、运用多媒体进行古诗词教学这四个方面就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展开了论述。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突破重难点, 高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 是每一位教师都孜孜以求的。本文介绍的几种方法只是沧海一粟, 虽然对于古诗词教学会有裨益, 但是更多的方法还需要教师教学中予以探索, 以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诗词的主体性, 使其学会分析、鉴赏古诗词, 更好地了解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黄红华.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思考[J].阅读与鉴赏:中旬, 2011 (9) .

[2]余忠淑.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探讨[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1 (3) .

[3]李慧.试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 2010 (12) .

[4]代礼田, 代明勇.浅谈新课改下小学的古诗词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9 (11) .

[5]龚晓云, 成镜深.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法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0 (4) .

3.小学语文古诗朗读教学初探 篇三

关键词:朗读;作用;语调;速度;停顿;想象力;诗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78-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诗歌有一定的格律,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歌朗读教学?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明确朗读的作用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

2 注意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教学时,我先讲解古诗的涵义,再采取示范、教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古诗。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平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3 讲究朗读的速度

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教师加以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的速度。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最后两句表达诗人途中遇赦的欢快心情,读时应加快速度,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4 突出朗读的停顿

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古诗的真正意境,阅读停顿是为了显示语法结构,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有时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感情或使情绪转化,有时为了表示作品的结构。教学时,我选择一些古诗,进行录音后放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跟读,了解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既可以给学生以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春晓》教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行诗句都可以处理为三处停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当然,朗读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作出自己认为更妥当的停顿。

5 分辨朗读时的重音

所谓重音,即根据诗歌的内容,有些诗和诗句必须重读、加以强调。在诗歌中,凡是内容上要求需要突出的词语或在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一般都要重读。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加点的词语,是诗人所强调的内容,在感情又起重要作用,因此应读出重音。

6 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因为有了情感,自然也就有了生命.由此可见,"情"是诗歌的根本,诗歌必须缘情而发. 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關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4.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 篇四

● 孙德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成为学生审美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异彩纷呈地闪耀着美的光华,令人为之心热,为之神往。教师要充分挖掘古诗中蕴含的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笔者以苏教版教材为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以诗赏景,体会古诗中大自然的美 著名教育家凯洛夫说:“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的现实„„”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欣赏各种形态的美。美,无处不在;美,无时不有。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认识具体事物、体会思想感情为审美活动创造了广阔的环境和适宜的氛围。

大自然是美育取之不尽的源泉。古代诗人常常会为大自然中得天独厚的美丽风光所倾倒折服,并写下千古传诵的佳句。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到了庐山瀑布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感受到了祖国山川的宏伟壮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对这美丽的景致也赞叹不已,流连往返,那么你的心也将开放出美丽的花朵来。”春花烂漫的季节也是最令人钟情的。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中写到:“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通俗易懂的诗句中尽显田园风光。理解这首诗时,我引导学生在抒情的音乐声中边想象边描绘:在宜人的江畔,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路的两旁有无数色彩斑斓的野花竞相开放,差不多把路都给遮住了。美丽的彩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可爱的黄莺自由自在地唱着动听的歌儿„„一旦这幅清新自然的春日美景图展现眼前,教师无需多言,学生便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试问,这样诗情画意、情趣盎然的意境怎能不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呢?

二、披文入情,体会古诗中语言文字的美

我国古代的诗词,流传至今的往往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它们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为适宜。学习这些古诗文,体味作品反映的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久而久之,学生的审美情趣就会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会得以提高。

1.议,体会古诗中的数字美。数字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单调乏味的,但古代诗人却把数字巧妙地融入诗中,起到了其它语言文字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增加了诗的美感。如宋代诗人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理解这句诗时,我紧扣“一”字,让学生反复品读讨论,使学生由这一枝独秀的红杏,“看”到了园里春闹枝头的繁华景象,体会到了诗人对这生机盎然的春天的热爱和赞美;再如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纵然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诗人通过“深千尺”这个夸张手法的运用,使学生深深地了解了汪伦和诗人之间的真挚情谊。因此,谁能说这古诗中的数字不具有它独特的美呢?

2.画,体会古诗中的色彩美。一些描写颜色的词语对渲染古诗也有着独特的功效,能使人的眼前呈现出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之感。如杜甫写的《绝句》中有这么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中的“黄”、“翠”、“白”、“青”对事物的描写可谓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再如《鹅》这首诗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中的“白”、“绿”、“红”,又能使一身白毛、大红冠子的大白鹅在清澈的河水中尽情嬉戏的情景跃然纸上。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读诗、画图、涂色来理解诗的意思,体会并表现诗中的美景。3.读,体会古诗中的韵律美。汉语是美的,尤其是古代诗人写诗都注意字数相等,用词精当,讲究平仄,重视押韵。美文就需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叶圣陶语)如《游园不值》中第一、第二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及第四句“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苔”、“开”、“来”字押韵;再如《暮江吟》第一、二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及第四句“露似珍珠月似弓。”中的“中”、“红”、“弓”又均押韵,这样和谐协调、抑扬顿挫的诗句,学生读来琅琅上口,从中受到美的感染。

三、探求意蕴,体会古诗中蕴含哲理的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悉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渐渐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通过寥寥数行的古诗,我们不但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美好的风光,感受到诗人多样的情怀,还能从中受到启发,悟明道理。如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一诗中:“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表面上是说由于站的位置、看的角度不同,诗人所见的庐山景色也不同。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了解,就不难使他们受到启发:对一些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冷静地分析,就容易主观地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这平淡无华的诗行间流露出的不正是这深深的哲理美吗?

四、品诗悟情,体会古诗中人物情感的美

在古诗中有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人物,这些人物形象能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文中人物所具有的人格美,受到美的震撼,对于启迪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淘宝商城女鞋 http://live.yy-movies.com/ 淘宝爆款 http://52yd.net/ 如陆游的一首《示儿》:“但悲不见九州同”写出了他终身的遗憾,“王师北定中原日”写出了他毕生的心愿,“家祭无忘告乃翁”写出了他临终的遗愿。教学这样的古诗,我都要求学生在课前查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课上进行交流,讲诗人的故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诗人的人品、古诗创作的背景。有了这些铺垫,学生体会诗中溢于言表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可谓水到渠成。这种美好的情感,怎能不令学生的心灵产生感应,情操获得陶冶,心智受到启迪,思想实现升华呢?

总之,古诗教学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的培养外,还要进行审美教育,古诗教学中美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形象、情感去熏陶学生,丰富净化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美的心灵,而古诗中潜在的美育因素除上述种种外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挖掘、善于利用,相信学生定能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5.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反思 篇五

《古诗两首》一首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七言绝句《元日》,另一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我们知道,诗作讲究意境与情感,而诗人所作诗篇的时代背景又与诗作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我们暂且撇开诗作内容本身来看诗人作诗的背景,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位诗人都有着同样的抱负,即革故鼎新。这两位大诗人都是当朝的大官,在朝廷中身居要职,他们都希望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于是都极力主张改革,推行一些新的`举措,新的做法,然而不同的国君对新事物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宋朝的国君竭力支持王安石的新政与改革,于是,王安石除旧布新,一切都非常顺当,于是王安石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而柳宗元的新举措却遭到了反对,甚至朋友也被杀,自己被下放到永州做了一个司马,在这儿过了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期间,朝廷的一些小人还要陷害他,朋友也杳无音讯,此时,他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两相对比不难看出诗人心境之差异,这正所谓“诗人心情不同,作品意境也不同。”

如果说王安石的《元日》是一篇得意之作,那么,柳宗元的《江雪》则是一篇失意之作。理解了这一点再让学生走进诗文,将两首诗对比着学,使这两首原本看起来不相关的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无论是对诗作的内容本身还是对诗人的情感的理解与把握都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6.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篇六

雷山县排告完全小学 冷可明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咏志、含蓄隽咏……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给予了重视。但是,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下面就自己在古诗方面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春夜喜雨》一诗,诗人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浓,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

二、嚼字品词,加深理解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重要步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将“绿”换成另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诉学生作者曾试用“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

三、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诗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幅画,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学生争着说:

“我看到了一个中午,有很大很大的太阳”。

“我看到一个农民伯伯在地里锄草,他的衣服全汗湿了,他很辛苦”。

“我们吃的饭都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

这就是诗中的真实画面,根据学生所说的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懂得珍惜劳动,珍惜粮食。

小学教材所选的古诗大都是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学习每一首诗如果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画面,那学生对诗的内容无形中就了解了,在引导中也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也便于学生熟记背诵。

7.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 篇七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方法

中国被誉为诗词的王国, 自古诗词之多, 佳作之多, 浩如烟海,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它的文化内涵深厚, 人文潜质丰富, 韵律优美, 结构错落有致, 意境幽邃深远。因此, 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的诗词, 高二还有专门的《唐诗宋词选读》, 可见, 诗词教学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也为高中语文教师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那么, 高中语文在实施诗词教学中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呢?

一、朗读诗词, 整体感知

朗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 它是学生智慧的源泉, 因此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首先要重视读, 读是吸收和理解语言的根本, 非读无以广识, 朗读是开启诗歌学习大门的钥匙, 通过读体会出诗的意境之美, 才有可能自己去驾驭语言, 理解诗意。课堂上教师津津乐道地讲, 即使讲得天花乱坠, 也不如学生静下心来读一读。教师讲得越多, 教学效果反而可能越差, 因为它会把诗词固有的整体美感打破, 使得诗词支离破碎。所以, 诗词教学的首要方法就是要学生多朗读诗词, 整体感知。

朗读要注重方法和技巧, 好的方法和技巧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自由读、合作读、齐读、配乐读等方式, 对这几种朗读方式要有层次、有目的性地组织实施。例如, 在诗词教学开始阶段, 先是教师或者学生范读, 然后合作读、齐读, 但是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感知课文, 领悟意境, 就要让学生多涵咏, 涵咏就是通过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气变化读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同时通过涵咏,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诗词的语言美、音乐美、艺术美, 享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而热爱上古典诗词, 并由此逐渐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情景创设, 进入意境

意境是诗词一种独特的魅力, 在教学中, 如果能够让学生进入到诗词的意境中, 那么, 教学就走向了成功。

1. 利用图画, 带领学生进入到诗词的意境中。

古典诗词就像是一幅一幅中国传统水墨画,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读完一首诗词, 闭上眼睛, 脑海中就会展现出一幅画。在情景的创设中, 图画既可以是实物的, 也可以是脑海中想象的。例如,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让学生慢慢闭上眼睛, 边读边回味, 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这么一幅优美的图画, 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诗歌优美的意境中。

2. 利用音乐渲染, 带领学生进入到诗词的意境中。

音乐可以把视觉的东西转化为听觉, 音乐可以调动人的情感, 激发人的激情。

三、比较阅读, 加深理解

对比性阅读鉴赏诗词在高考中都涉及到, 所以,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妨采用诗词对比阅读, 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采用比较阅读有两种方式。1.将同一种风格比较阅读, 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这种写作风格的了解, 也便于教师进行总结。例如, 同是婉约风格的词, 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醉花阴》, 其写作的内容都是最具典型的离愁别恨, 写作技巧都是以典型的意象来渲染离别的难舍难分, 从而总结出婉约派的风格。2.将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 可以概括出这一时期社会现象。例如, 陆游的《示儿》和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都反映了南宋时期爱国志士对百姓的同情, 对祖国统一的渴望。3.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 便于从不同的方面全方位地了解作家。例如, 杜甫的诗大都是忧国忧民之作, 像《兵车行》, 教师不妨用《客至》进行对比, 让学生看到杜甫除了忧国忧民的作品外, 还有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作品。

四、品味语言, 领悟内涵

诗词语言简洁精练, 一个字往往能够表达出无尽的意思, 这是由于诗词的字数很少, 在如此有限的字数里, 表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所以, 每一句, 每一字都必须要千锤百炼, 反复推敲, 这也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 要想领悟内涵, 就必须要仔细品味语言。首先, 了解写作背景, 诗词的写作背景, 就是我们学习、领悟诗词内涵的一根拐杖, 帮助我们越走越远, 越走越深;其次, 抓住关键字、关键词, 这个关键字、关键词是我们通常说的诗眼和词眼, 它对于我们领悟诗词的内涵往往能够起到一锤定音的功效;最后, 找意象, 诗词的意象多是名词, 既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景物, 它主要是渲染气氛, 为诗词奠定感情基调, 抓住这些意象, 可以帮助学生领悟诗词的感情。例如《天净沙·秋思》, 就是借助一系列的名词性意象来表达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总之,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帮学生寻找规律, 掌握技巧, 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诗词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让学生自由翱翔在诗词的美丽空间里, 进而全面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通才.浅谈如何进行古代诗歌鉴赏[J].语文天地.2005 (1)

[2]王金战.高中语文是怎样学好的.吉林教育出版社.2011

8.小学语文课程中古诗教学方法初探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 教学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奇葩,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诵古诗,学古诗,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雅事,古诗文对儿童的熏陶,一直为老师们所重视。2001年新试行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就有70首。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随着古诗入选教材的增多,古诗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生机勃发,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新面貌。可见,古诗词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让学生学习古诗,既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需要,更是积累与感悟的需要。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理解并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1、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一段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的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表明,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要以阅读和记诵为主,强调要有一个对古诗文阅读记诵的“过程”。

强调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淡化对诗歌的分析与讲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改变以往那种以分析讲解为主的教学行为,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诵读,有时间诵读。很长时间以来,老师上课就是要“讲”,仿佛不“讲”就不是上课。因此,一首只有四句的短诗,老师也要讲一堂。虽然,老师“讲”的过程中也有读,也有背,甚至学生最后也都能够会背,但这种读、背,是在老师“讲”的挤压中完成的,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从容地对古诗进行品味和感悟。有很多本该是学生在诵读中品味感悟到的东西,老师全都“讲”出来了,学生在上课时只有听和记的份儿了。要完成新课程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淡化课堂教学中的讲解与分析,腾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要让学生充分阅读,熟读成诵。

2、结合写作背景,挖掘主旨

古诗词,无论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所写的内容,都离我们的时代比较遥远。而且,古诗词寄予的是古人的思想与情感,与当今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相当大的距离。白居易元和年间被贬为江州司马,写了千古绝唱《琵琶行》,抒发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之情;而李白的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反映了诗人在长安受排挤被放逐后东游齐鲁时追求自由的心情。这一类诗歌教学,需要比较详细地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

抓住题目内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能够捕捉到很多信息。古诗的题目较为凝练,必须花一番工夫才能真正理解。如《春日偶成》是诗人程颢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兴之所至写下来的。这样教学,学生既培养了搜集信息的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听说能力,同时又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对诗歌整体感情基调的把握。

了解作者生平。一要了解作者,即诗人。学生可通过各种渠道,如图书馆、网络等,查找、探寻诗人的生平、经历、主要成就,以此来了解诗人。二要了解诗中的其他人物。如《别董大》这首诗中,“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里的君就是指董大。那么董大是谁呢?他和高适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需要学生“知人”。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味诗的意境

古诗是用凝练的词句创造意境、勾画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循着诗所创造的意境及勾勒的形象去想象,这样才能融入诗境,才能品悟诗情。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比如在学习古诗《春日偶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绘春游时看到的景象。然后让学生读诗,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画面: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诗人闲来无事,于中午前后出去春游。一路上,只见鲜花翠柳,河水长流,心旷神怡。这样一来,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自己也成了诗人,这时教师再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朗读诗句,就更能感受诗人那种愉悦的心情。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但是,由于白话与文言的差异,小学生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会感觉内容晦涩难懂,往往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的热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爱上古诗词的学习,丰富他们的文化积累。

参考文献:

[1]任运昌.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意义、现状与优化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07(08)

[2]戴军.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1)

[3]刘廷慧.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J].贵州教育.2005(07)

[4]金洁.如何让古诗教学体现生命的张力[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12)

上一篇:2022年元旦佳节主题演讲稿下一篇:理科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