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答案

2024-07-17

中国现代文学答案(通用8篇)

1.中国现代文学答案 篇一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

1.叶绍钧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写于1928年的(D)。

A.《隔膜》B.《潘先生在难中》C.《火灾》D.《倪焕之》

2.1917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和新诗理论建设的第一篇文章,其作者是(B)。

A.周作人B.胡适C.陈独秀D.鲁迅

3.30年代中期,郁达夫移居杭州之后,是他游记散文创作的高峰期,除《达夫游记》外,还创作有(B)等。

A.《漂泊杂记》B.《屐痕处处》C.《西湖漫拾》D.《湖上散记》

4.受《玩偶之家》影响而创作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剧作。其作者是(A)。

A.胡适B.欧阳予倩C.田汉D.丁西林

5.代表着田汉的创作风格从浪漫主义逐步转向现实主义,也标志着作家创作进入到第二阶段的作品是创作于1929年的(C)。

A.《获虎之夜》B.《梵峨嶙和蔷薇》 C.《名优之死》D.《咖啡店之一夜》

6.蒋光慈的第一部小说是以书信体的形式写作的(C)。

A.《最后的微笑》B.《短裤党》C.《少年漂泊者》D.《丽莎的哀怨》

7.反映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成都平原动荡社会生活的“长河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的作者是(D)。

A.老舍B.赵树理C.巴金D.李劼人

8.“七月派”中最优秀的小说家是(C)。

A.胡风B.阿垅C.路翎D.穆旦

9.新诗史上第一部歌颂苏联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诗集是(B)。

A.《女神》B.《新梦》C.《前茅》D.《恢复》

10.解放区仅有的一部直接反映农村合作社题材的作品,也是当时第一部将反对革命队伍内部“左”的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作为主要情节贯穿线的作品,是欧阳山的(A)。

A.《高干大》B.《小二黑结婚》 C.《暴风骤雨》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二、多项选择题(共20分)

11.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的作者是李伯元和(ACD)。

A.吴趼人B.康有为C.刘鹗D.曾朴

12.郁达夫的小说以主观抒情见长,充满了愤懑、忧郁、叛逆和自我倾诉,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我小说”,主要有(ACD)等。

A.《沉沦》B.《孔乙己》C.《南迁》D.《迟桂花》

13.后期新月诗派的主要诗人除徐志摩外,还有(ABD)等。

A.饶孟侃B.陈梦家C.孙大雨D.方玮德

14.二三十年代在杂文创作中有重要作用的报刊主要有(ABC)等。

A.《新青年》B.《申报·自由谈》C.《语丝》D.《时事新报·学灯》

15.所谓两个社团三个刊物一起,以鼓吹革命文学为共同目标,掀起了一场颇有声势的“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运动。是指太阳社、创造社和(ABC)等。

A.《太阳月刊》B.《创造月刊》C.《文化批判》D.《创造季刊》

16.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指(ACD)。

A.《春蚕》B.《苦夏》C.《秋收》D.《残冬》

17.“东北作家群”是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陆续流亡到关内的萧红、萧军、白朗(ABCD)等。

A.舒群B.端木蕻良C.罗烽D.骆宾基

18.四十年代,茅盾先后发表的长篇小说主要有(ABC)等。

A.《腐蚀》B.《霜叶红似二月花》 C.《锻炼》D.《从牯岭到东京》

19.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代女性文学作家主要有庐隐、石评梅、冯沅君和(ABC)等。

A.陈衡哲B.冰心C.凌叔华D.张爱玲

20.在解放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中,产生了一批优秀民歌《东方红》和(ACD)等。

A.《十绣金匾》B.《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C.《翻身道情》 D.《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21.创造社初创时期,有两座高峰,一是以《女神》闻名的郭沫若,一是以《沉沦》闻名的郁达夫,他们共同建构了创造社重主观抒情和浪漫主义的特色。

22.1925年11月,李金发的《微雨》出版,之后另外两部诗集也相继出版,奠定了他作为中国现代象征诗创始者的地位。

23.以抒情和叙事为主的“美文”是在1919年8月才出现的,李大钊的《五峰游记》应属现代美文的发端,最早引起广泛反响的美文则是冰心的《笑》。

24.田汉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一代盟主,还是《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作者。

25.洪深最重要的话剧创作是《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和《青龙潭》),这是现代戏剧第一次全面反映农民的苦难和斗争的作品,其中又以《五奎桥》最为成功,可以说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26.被国民党政府杀害的“左联五烈士”是指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

27.施蛰存的第一个短篇集《上元灯》中的多数作品主要是怀旧,在淡淡的感伤中又蕴含着浪漫的诗意。

28.老舍、巴金、茅盾三大名家,创作了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一批长篇小说,构成了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29.张恨水的《八十一梦》用托梦的形式写了当时国统区的各种乱象,而《五子登科》则写了国民党在接受日产的过程中的各种丑行。

30.“新民歌体”的突出成就,表现在长篇民歌体叙事诗的创作上,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和阮章竞的《漳河水》等。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31.《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我”,和《沉沦》中的“他”,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出现最早的两个具有强烈个性的人物形象。请简要说明这两个形象的异同。

A.他们都被赋予特定的历史的和民族的意义,前者倾诉的是对数千年之吃人民族与吃人自我的冷峻思考与“救救孩子”的热切呼唤,并且由此追问狂人最后的“回归”之蕴含何在。后者则是以弱国子民的心态,迫不及待地以最后的生命发出“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的呼吁。B.两者的不同则在于,鲁迅是在自我与社会的关联上,是时代的先行者如何唤起那些沉睡的国人,是重在理性的层面上进行灵魂的拷问:郁达夫则是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向着最隐秘的性心理和性生理,进行深入的发掘,爆发出“赤

裸裸的自我”,美丑杂陈,正误皆现。

32.赵树理对中国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技巧、表现手法进行了扬弃和改造,创造了一种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A.在扬弃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框架的前提下,保留了情节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特点,对传统小说以及说唱文学的优点进行了充分的吸收和创造性的转化,比较好地适应了广大农村民众的阅读欣赏习惯。B.将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在故事情节中展现人物性格,少有心理描写;叙事风格明快,简约。C.小说的语言是在北方农民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质朴明快、简洁生动且富于幽默感。

五、分析题(30分)

33.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现代都市消费文化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使都市生活成为了当时的文学家们围绕着读者与市场展开新一轮争夺战的焦点。而对都市生活的表现,在当时也成了各大流派文学创作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虽然形成了大致相同的批判立场和态度,但也各有特点:以茅盾为代表的左翼小说偏重社会分析和阶级批判;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小说较多地看到了现代文明背后的道德沦丧和人的自私贪婪,偏重于暴露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庸俗卑劣;而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则偏重于感觉的印象和人性的迷茫。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左翼小说与京派小说、新感觉派小说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表现和贡献。答:茅盾从1921年起,就同时活跃在文学和政治两个舞台上,并在文学编辑和评论两方面显示出大家风范。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开始小说创作,由《幻灭》、《动摇》和《追求》组成的“《蚀》三部曲”,描写一批时代新女性在大革命中的曲折过程,体现了作者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中国革命复杂性的独特认识,显示出作者的艺术才华和个性,是茅盾写得最率真自然的小说,但也是首开“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先河的小说。《虹》(1929)试图改变《蚀》的暗淡基调,希望通过一位知识女性的追求过程来表现中国革命的历程,是茅盾小说“史诗化”的最初尝试,但未能完成,也开了茅盾小说“残篇”的先例,并由此成为茅盾史诤l生小说的一个标记。《三人行》(1931)写了三个中学生在“九一八”前后的故事,这种表现同龄人不同人生道路的对比方法,后来成为革命小说一种流行的“三人行”创作模式。如果《蚀》、《虹》和《三人行》等都具有初期左翼创作浪漫谛克的某些特点,那么1933年前夕完成的《子夜》、《林家铺子》和《春蚕》等却表现出鲜明而冷峻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子夜》等“社会剖析小说”横贯时代风云激荡下的都市、集镇和乡村,众多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都与社会具有紧密的联系,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一全面的表现。

沈从文的小说大体上可以分为“都市”和“湘西”两大题材。都市题材是他以“乡下人”的身份对现实的直面,重点是道德批判;湘西题材则是他在成为都市人之后对乡村的缅怀,重点是理想化的歌颂,因此,自然地形成了“冷与暖”两种截然不同的色调。沈从文小说中大量的性爱描写,最突出地表现出他对都市和湘两的不同态度。他总是用讥讽的口吻去调侃城市里的各色人等,特别是上层社会的“高等人”所患的“阉寺病”,想爱而不敢爱,甚至连说都不敢说,《八骏图》写的是八位教授的丑态,《绅士的太太》则主要写绅士和淑女们的丑行。他的《边城》等湘西题材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湘西及沅水流域的民风、民俗,洋溢着一种蛮野之气和赞美之情。沈从文是把性爱当做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的,探讨不同的人的性爱观念,正是观察不同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角度,由此更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文化制约下人性的不同表现形式。也正如苏雪林女士所说,沈从文的创作是“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迈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对沈从文的意义,正在于通过“城乡的对照”,唤起了作者对湘西人生的美好回忆和向往。

新感觉主义最初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其主要作家有围绕在《文艺时代》杂志周围的横光利

一、川端康成、片冈铁兵、中河与一等。他们都受到法国作家保尔·穆杭等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相对立,否认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强调通过主观的感受和印象去表现“事物的本质”,强调个人的感觉和瞬间的真实,追求感性的奇特的表达方式,认为没有新的形式就没有新的内容,并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套新的文学理论。新感觉派的创作题材多取材于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态生活,并通过描写大都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相世态,暴露出剥削阶级男女的堕落与荒淫、寂寞与空虚,为开拓中国现代的“都市文学”建树了筚路蓝缕之功。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不仅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新感觉派小说集,也是最早出现的反映都市生活的小说集。作者以他对都市生活的敏感,描绘了都市的赛马场、夜总会、影院、茶馆、富家别墅、海滨浴场等色彩斑斓的场景,也刻画了舞女、少爷、小姐、交际花、姘头、资本家、小职员等各式各样的人物,并以急骤的节奏,跳荡的结构,活灵活现地显现出剥削阶级糜烂生活的剪影。他的《礼仪和卫生》依据弗洛依德的学说描写了一伙在“唯乐原则”支配下的青年男女放荡纵欲的生活。穆时英的《上海狐步舞》所展示的生活领域更为广泛,也更进一步揭露了“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的半殖民地大都市生活的本质。其他代表作还有施蛰存的《鸥》和《薄暮的舞女》。

34.40年代的艾青,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风格和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技巧融汇并获得了独立的创造品格,把历史使命感和艺术创新精神、诗歌的民族化与现代化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诗歌独特的包容特征,这种包容体现了40年代现实主义诗歌所能达致的丰富性。艾青正是以这样大气的品格,成为众多青年诗人学习的榜样,鼓励、启发、引导他们朝着诗歌的历史深度和诗歌的美学深度持续掘进,从而在事实上开创了一个“艾青的时代”。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答:艾青一开始踏上诗坛,就表现出对现实的热情感应。他写的第一首有名的诗歌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书写了他对大堰河这个普通的中国贫困农民的深情——一位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在一位朴质憨厚的农妇那里找到母爱,她却与自己的生活道路有着这么巨大的差异,这爱与痛、恋与怜、悲与悔的复杂冲荡嵌合,汇成了一股滔滔不绝的诗情之流。当同一时代众多的中国诗歌在“走向社会”的道路上失去了自我的情感和思想,艾青的这首诗却以诗歌最重要的特质——自我之情唤起了人们阅读的快感,温暖了无数日渐干涸的诗心。抗战开始后,艾青怀着“成为真的代表中国人民的呼声”的雄心壮志,投身到伟大的民族解放的时代洪流之中,开始了漫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从1932年4月,他留法归来重新踏上中国的土地直到解放战争胜利前夕,诗人由杭州到武汉、临汾、西安、桂林、衡山、重庆、延安、、张家口、北京,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这段时期,他的创作视野近到旧中国乡村的衰敝和农民的苦难生活,远到现代西方的都市风情和畸形人生,显得异常广大;他的创作题材非常广泛,现代中国饱经苦难的广土众民、民族抗战的悲壮历程、人民革命的滚滚洪流以及社会各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祖国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都在其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和动人的表现;他的诗艺丰瞻华美,既有感时忧国之作,也不乏精微深湛的哲理感怀、恬静优美的田园写意、情味隽永的象征寄托之作。

诗人艾青左手取来了对现实、社会的密切关注,右手拿来了现代诗歌艺术创作技巧,而又能

将之糅合成为一个具备崇高审美风格的结晶体,走上了独特的成功之路。他的这些多姿多彩的诗篇最终“交绘成了一个连续而宏大的诗歌长卷,成功地塑造出了诗的‘现代中国’的总体形象。

艾青的诗歌创作执著于真、善、美的追求。真、善、美,是艾青眼中诗神所驾着的纯金的三轮马车。在这里,真、善是美的前提和基础,美是真、善得以表现的途径和手段,是这种人类最高智慧的体现者。与诗人独特的诗学理想相呼应,在诗歌创作中,艾青不仅抒写苦难、悲剧,也抒写对自由、光明的渴求,这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两大母题。他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补衣妇》、《乞丐》、《人皮》、《江上浮尸》等诗作,怀着对祖国与人民命运的关切,将备受统治者压迫蹂躏、惨不忍睹的形象活现在读者面前,诗人对触目惊心的苦难与死亡人木三分的描写,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出于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和对民族苦难的自觉承担,艾青对苦难现实进行了血泪控诉。艾青的诗行就是对苦难的呼喊,是对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的忧虑与感伤,而就在这种情绪的抒发中,诗人的忧郁风格得以形成。

在那个动荡万分的时代中,艾青就是这样,保持着特有的清醒与敏感,跟随着时代的步伐,用诗歌致力于呼唤和讴歌民族的觉醒与抗争,奏响了民族解放的洪钟大吕。但是,诗人艾青并没有迷失自己,他始终强调诗人需要保持个体的独立性,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就是:一方面,艾青的诗“很少言自己”;另一方面,“大我”的声音始终没有淹没他的“小我”,他在“大我”与“小我”之间,在抒写“大我”的痛苦与欢乐、“小我”的独立意识与觉醒之间,艰难地寻找着平衡点,而结果证明,他的努力是成功的,他把诗写成了诗,而不是小说、散文或者报告文学,用诗歌说出了他由衷的话,而每个字都是他“脉搏的一次跳动”。与此相关,在艾青的诗论与诗歌创作中,他始终强调形象、意象、象征、联想、想象等与诗歌形象思维有关的重要质素的地位,并在《诗论》中分别就形式、技术、语言以及创造等关乎诗歌质量的重要方面作出了独特的阐释。

1940年代的艾青,继续着他的诗歌理想和诗学坚持,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风格和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技巧融汇并获得了独立的创造品格,把历史使命感和艺术创新精神、诗歌的民族化与现代化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诗歌独特的包容特征,这种包容体现了20世纪40年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丰富性。而诗人艾青,正是以这样大气的品格,成为众多青年诗人学习的榜样,鼓励、启发、引导他们朝诗歌的历史深度和诗歌的美学深度持续掘进,从而在事实上开创了一个“艾青的时代”。

2.中国现代文学答案 篇二

西方新兴的传播理论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视界。一些研究者从翻译接受、出版机构、刊物、社团、学校、读者群等方面, 对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及所受激励或制约的具体情境作了扎实的探索, 提出了此前少有人注意的现象和新的论断。其中对于现代期刊的研究成为文学与出版传媒研究中一个最重要的热点。本文在认识到此领域研究意义的基础上, 试图概括性地对90年代以来此方面的研究做一个梳理, 并努力探索可拓展的空间。

一、意义与价值

如果以五四为开端, 现代文学仅有30年, 而研究的历史却远不止30年, 传统的作家作品研究已经使现代文学研究陷入困境, 而从出版传媒、报刊角度来研究文学, 无疑对于现代文学研究的继续拓展和深入有重要的意义。

1. 体现了文学史观的转变。

传统的文学史观往往多从意识形态出发, 更多倾向主观的评价, “以论代史”, 几乎以单线的文学文本为中心, 而期刊、报纸副刊可以说是现代文学作品发表以及许多文学现象发生的主要阵地。对期刊的研究, 对史料挖掘及处理有着更高的要求, 较之传统的对作家作品的评价, 更尊重历史真实, 某种程度上更接近研究对象的真实面貌。从更多关注研究者主观评价到更尊重史料细节, 体现出文学史观的转变。

2. 具有现代性。

西方的传播理论, 对现代文学的生成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作家、作品、读者以及传播机构、刊物编辑都对现代文学最终呈现的面貌产生了影响, 而且这些因素还作为一个大整体互动互生, 并继续呈更开放的姿态推动文学的发展。这与传统的中国文学有着根本的区别。

3. 拓宽了研究领域。

罗岗在《作为“话语实践”的文学——一个需要不断反思的起点》 (《现代中国》第二辑) 中对进入现代教育体制知识化了的“现代文学”提出这样的思考:“人们有意无意地回避了‘文学’被建构起来的历史语境, 有意无意地遗忘了簇拥着‘现代文学’的各种力量…… (使之) 被还原为词典中的一个词条, 凝固成史书里的一段叙述, 显现为课堂上的一种知识, 它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毋庸置疑的权威性, 却失去了和历史鲜活的联系……丧失了与现实对话的能力。”出版传媒与文学研究、期刊研究正是从簇拥现代文学的各种力量的一支的角度来面对作为我们研究对象的现代文学。将期刊研究、文化现象引入文学研究, 对于拓展研究视阈, 加深对文学与文化互动关系的考察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期刊入手, 一方面促进史料研究, 另一方面突破了传统研究的困境。

4. 促进“文学史重评”。

由于从期刊角度入手研究文学, 有利于还原历史, 基于这样理性的文学史观, 一些曾经因为各种因素被传统文学史遮蔽的有价值的作家作品, 或者一些在意识形态语境中被曲解的文学现象得以理性“重评”。

5. 为文学史书写提供新的角度。

作为人类生活交汇点的文学要求必须从多视角和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从80年代中期起便开始了文学史的重新书写;90年代以来, 文化研究角度在文学研究中越来越重要, “文学”的外延越来越开放, 而真正客观的文学史应该是展现包括文学内涵与外延的所有, 从而又产生了以不同角度书写文学史的需求, 比如以地域文化为侧重等, 从出版传播, 从以期刊为中心所形成的文学面貌角度也同样是一个值得探索的书写角度。

二、研究角度梳理

1. 整体性研究。

即从宏观上对现代整个期刊或某一时期、某一区域和类别的期刊进行整体关照。而在现代文学期刊的研究中, 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的遮蔽和忽视, 还有大量尚待发掘的相关史料, 对整体面貌的把握仍不容易做到;另一方面, 由于整体性研究涉及的面广, 对研究者的知识储备要求更高。因而, 这种角度的研究还相对比较少, 属于比较薄弱的部分。如雷世文《现代报纸文艺副刊的原生态文学史图景》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年第1期) 认为, 现代报纸文艺副刊是我们进入新文学史的一个路口, 它能够保证文学史的原生态。具体来说从报纸文艺副刊中可以看到丰富的文体对话、交流的景象, 提供文学作品的原初面貌, 看到作者和编辑、读者对文本的共生图景, 再现文学论争的真实对话, 反映作家群体的生成与更替等。这种对于新文学发展原生图景的再现是作品单行本和现有文学史所无法代替的。朱晓进《论三十年代文学杂志》 (南京师大学报, 1999年第3期) 分析了30年代文学杂志生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 重点揭示了30年代政治文化对文学杂志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刘增人《40年代文学期刊扫描》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年第2期) 认为, 文学期刊却以一种非常特殊的形态, 迅速地、非常态地生存发展起来, 从而创造了人类文化史上一种罕见的奇迹, 一种堪称辉煌的文学景观, 并论述了这一时期期刊发展的四个特征:一是创刊时间的阶段性;二是创刊空间上的流动性;三是办刊模式的多样性;四是刊物内涵的复杂性。

2. 对期刊本身进行关照。

过去的文学史研究主要是关注作家作品, 即使提到期刊, 也是为了说明发表其上的作品文本, 很少对期刊本身进行研究。然而, 文学期刊在作为一种文本依托的同时, 它还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存在, 且其对文学发生发展的意义到今天已经达成共识。对期刊本身进行关照也显出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从90年代起对中国现代期刊的研究开始关注这个角度。不少的研究成果开始从期刊本身的面貌、文化身份、文化品格、地位、对当世及后世文学运动和文学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来进行梳理和把握。而这个角度的研究也是期刊研究中成果最多的一个方面。如刘淑玲的《〈大公报〉与中国现代文学》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 、柳珊的《在历史缝隙中挣扎——1910—1920年间的〈小说月报〉研究》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4) 、巴彦《三十年代的大型文学杂志——〈现代〉月刊》 (新文学史料, 1990年第2期) 、王晓明《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重识“五四”文学传统》 (上海文学, 1993年第4期) 、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 (上、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2年第3期、2003年第1期) 等。2005年是《新青年》创刊90周年, 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联合召开大型学术研讨会, 围绕着《新青年》与中国现代文学以及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 也进行了多元化的理论探讨。此外还有“非主流”阵营或者地方性文学杂志研究, 如郭晓鸿《〈论语〉杂志的文化身份》 (文学评论, 2002年第2期) 、刘晓丽《〈麒麟〉杂志看东北沦陷时期的通俗文学》 (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年第3期) 、曾令存《1948—1949:〈大众文艺丛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2年第2期) 、李怡《〈甲寅〉月刊: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思想先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年第4期) 、初清华《关于期刊〈人间世〉的几点思考》 (新文学史料, 2003年第2期) 、涂晓华《上海沦陷时期〈女声〉杂志的历史考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年第3期) 等一大批文学期刊研究。

3. 期刊与文学流派。

现代文学史上很多文学期刊都与文学倾向和文学流派有关系, 一个文学流派的形成、发展, 往往与期刊的倡导有密切的联系。将期刊与流派联系在一起, 由此对流派进行观照, 将为单纯的文学流派研究所面临的困境开辟一片新的天地。在此研究角度中《现代》与现代派关系是一个热点。张德林《〈现代〉与中国现代派的创建》 (山花, 1998年第10期) 认为, 一个文学流派的形成往往与杂志的创导有密切的关系。《现代》对孕育、培养中国现代派起了重要的催生作用。陈旭光《〈现代〉杂志的“现代”性追求与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动向》 (文艺理论研究, 1998年第1期) 和《“无数歧途中一条浩浩荡荡的大路”——重读〈现代〉杂志兼论“现代派”诗的诗学思想》 (北京大学学报, 1998第5期) 指出, 《现代》杂志的编者们在社会大变动中采取了一种自由主义和“中间人”的立场, 在文学上则追求一种“纯诗”的艺术精神。以《现代》杂志为核心的现代诗派, 表现出较为成熟而鲜明的现代主义诗学理想, 它引领了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动向, 进而开一代诗风, 成为新诗现代主义思潮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和里程碑。此外还有葛飞《新感觉派小说与现代派诗歌的互动与共生——〈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为中心》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2年第1期) 、马以鑫《〈现代〉杂志与现代派文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4年第6期) 、《〈现代〉:都市的节奏与都市文学的表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1年第1期) 等也是有关《现代》杂志与现代派的研究中比较重要的成果。

4. 期刊与编者的关系。

期刊在受到文学环境和读者接受等因素影响的同时实际上也起着引领及塑造文化环境及作者、读者的文学观念, 而这种作用的发挥无疑与杂志的编辑有很大的关系。编辑的文学观念对投稿者和读者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对于期刊的整体风格风貌起很重要的作用。现代文学中很多编辑往往通过自己的刊物来表达自己。通过他们不同的编辑理念和文学导向对整个刊物进行纵深的思考, 在编辑与刊物的双向同构中考察期刊无疑是一个有效的突破口。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董丽敏《想象现代性 (上) ——重识沈雁冰与〈小说月报〉的关系》 (上海社会科学, 2002年第2期) 、《现代性的异响 (下) ——重识郑振铎与〈小说月报〉的关系》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 、《〈小说月报〉1923:被遮蔽的另一种现代性建构——重识沈雁冰被郑振铎取代事件》 (当代作家评论, 2002年第6期) 三篇文章论析了《小说月报》编辑沈雁冰被郑振铎取代的事件, 并以此为突破口探讨了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刘增人《试论茅盾系列文学期刊——中国现代文学期刊考察报告之一》 (文学评论, 2004年第4期) 认为茅盾主持的以《小说月报》、《文学》、《文艺阵地》为代表的文学期刊, 因其内在与外在的密切联系, 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可以称为“茅盾系列文学期刊”。对茅盾系列文学期刊生态环境、发展规律的考察研究, 有可能更新对文学编辑事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此外还有张生《从施蛰存的编辑理念看〈现代〉杂志的特征》 (文艺争鸣, 2002年第2期) 、吴福辉《现代文化移植的困厄及历史命运——论胡适与〈现代评论〉〈新月派〉》 (文艺争鸣, 1992年第3期) 、苏光文《吴宓的“好梦”及其“难圆”——〈学衡〉存在期吴宓文化启蒙蓝图剖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9年第2期) 等。

5. 对期刊特色栏目或特殊现象作深度研究。

它主要是通过对期刊某一方面如某一特色栏目、文体或某一特殊现象的探讨来透视整个杂志的面貌特征或者深入触及一个具体的话题。如李宪瑜《“公众论坛”与“自己的园地”:〈新青年〉杂志“通信”栏》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2年第3期) 认为, 《新青年》可以说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变迁史”。考察不断“变迁”、与时俱在的“通信”栏目, 会给我们带来一份独有的历史“现场感”。还有丁晓原《诗意的私语:〈小说月报〉散文的话语类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2年第4期) 、《〈语丝〉现代散文文体自觉的代码》 (江汉论坛, 2003年第1期) , 吉明学《激民气之暗潮, 开诗歌之新体:〈晨报副刊·诗镌〉》 (扬州师院学报, 1993年第4期) , 刘震《〈新青年〉与“公共空间”——以〈新青年〉“通信”栏目为中心的考察》 (延边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 , 丁文《〈小说月报〉的“国故”研究与新文学刊物的重心转移》 (学术探索, 2006年第4期) 等也是重要的研究成果。

6. 文学与出版、传媒双向共生, 互相影响角度。

文学期刊, 除了承载文学的进程, 不可否认的是其商品化的属性和作为一种大众传媒的本质。在如今学科之间互相交织, 跨学科研究广泛深入的背景下, 从文学与出版、传媒双向共生的角度进行探讨, 成为期刊的研究甚至成为文学学科研究的新的方向。此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有:鲁湘元的《〈申报〉与中国近现代报刊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年第2期) 认为《申报》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和报刊文学史中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谢晓霞《商业与文化的同构:〈小说月报〉创刊的前前后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2年第4期) 认为文化人和生意人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商务印书馆在出版策略选择上的双重立场, 既照顾到企业的利润追求, 又尽量不失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品位。这不但影响到商务印书馆一系列出版物的选择和出版, 而且也影响到商务印书馆一系列期刊的创刊及其办刊宗旨。董丽敏《〈小说月报〉革新:断裂还是拼合?重识商务印书馆和〈小说月报〉的关系》 (社会科学, 2003年第10期) 同样从商业的角度重新思考了《小说月报》与商务印书馆的关系。此外, 甲鲁平《从文学广告看中国现代文学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 、李楠《于现代市民文化变迁中安身立命——论上海小报的文化定位、生存境遇和策略》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年第4期) 、陈斯华《〈新青年〉杂志刊载文学作品数量表分析》 (东岳论丛, 2003年第3期) 等也是此角度重要的研究成果。

对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的研究由于起步晚, 仍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空间, 除了上述六类比较突出研究角度外,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传媒研究近年来呈现活跃和繁荣的态势, 但也开始有研究者意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郝庆军在《报刊研究莫入误区——反思两个热门话题:“公共领域”与“想象的共同体”》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年第5期) 一文中指出当前的报刊研究大多选择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和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两个理论框架, 但这两种理论框架是在各自特定的对象和背景中形成的, 对于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状况是否适用还有待商榷。总之, 对于期刊的研究, 对研究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三、研究特点及可扩展空间

通过对近几十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研究成果的初步考察, 可以初步归纳出一些特点, 在此基础上探索一些可以深入扩展的研究空间, 以期能进一步推进与拓展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1. 大体研究发展走向。

从线形发展来考察, 关于现代期刊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 9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规模, 到新世纪, 开始成为热点, 尤其2002—2005年, 报刊和出版研究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至今, 从这一角度切入研究现代文学仍然非常热, 研究角度进一步细化与深入。

2. 研究角度特点。

从研究角度梳理来看, 成果最大的是对于某个期刊本身的研究, 而相对比较薄弱的是对于期刊整体的研究, 因为此角度涉及的范围较广, 对研究者的知识储备要求更高。此外, 从文学与出版互动共生角度的研究存在很大的阐释空间。

3. 研究所涉及期刊性质发展特点。

如果考察文学史所涉及的期刊研究情况可以看出, 仍然存在很多可待进一步研究的对象及从未涉及的研究空白。研究的大体情况是, 从一些在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的期刊到进一步扩展到一些因文学史书写原因而被遮蔽的比较独特的期刊, 再到开始涉及一些不太出名但却客观产生过一定作用的对象;从以主流意识形态内的期刊为对象, 也开始涉及一些其他意识形态阵营的重要出版物;从主要研究文学类期刊, 也开始涉足非文学类的一些杂志, 从而又进一步开拓出以非文学期刊研究切入文学研究的问题。

4. 期刊所属文学体裁研究情况。

从文学体裁角度看, 处于边缘位置的戏剧类杂志研究相对于小说、诗歌类的杂志研究来说仍鲜有涉及, 仍有很大挖掘空间。

5. 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

80年代中期所出现的“方法热”, 来自西方的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被运用于文学研究领域, 文学与其他交叉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跨学科批评蔚然成风, 而从期刊入手研究文学也存在文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问题, 我们应该多以文学角度来做研究, 而尽量避免在学科交叉中偏离研究重心。

6. 重史料而问题意识较薄弱。

从期刊角度切入现代文学研究, 必然涉及大量史料, 一方面文学研究中的史料研究日益显出其重要性;另一方面, 由于种种原因, 对于中国现代期刊, 尤其是报纸文艺副刊很长时间没有得到足够的发掘和利用, 因而当开始从这个角度切入文学研究时,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偏重史料的发掘而对文学的研究深度不够的问题。随着这个板块研究的深入, 当然不可否认成果是丰硕的, 研究也在逐渐深入, 然而一大部分研究还是停留在史料的收集和梳理上, 史料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然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其意义应是在文学的向度上, 用来解决文学的问题才成为其对于文学的意义。因而,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的研究应努力提高问题提升, 回归文学研究背景。

7. 比较研究的方法。

3.现代文答案中常见错误简析 篇三

常见问题一:答案不正确

学生答案中出现的第一个问题是答案不正确。仔细分析答案,从中推敲原因,我们会很容易发现,除了不会做之外,审题不清是学生失分最重要的原因。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做到认真审题,弄清题目有几问,题目是怎么问的,做题时要确保有几问答几问,怎么问怎么答,弄清问题的要点及重点。这样,情况将会有所好转。

常见问题二:答案不准确

许多时候,学生的答案往往呈现与参考答案相关但并不准确的情况。他们的答案往往呈现出一种似是而非的状况。让人觉得说他答案不对吧,它又有点相关,说它对吧,它又不准确。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因为学生表达能力有限,表述不准,或者是图省事直接从文中抄录语句回答。

事实上,除了试卷上的题目明确要求用文中的话回答外,一般情况下,答案是不可以从文中抄录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抓住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当然同时我们還需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要确保自己的观点准确。简单来说,就是既不可照抄原文,又不可脱离原文,应当抓住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常见问题三:答案不全面

答案不全面,这是大多数学生出现的一个常见问题。现代文的题目做完,除了极少数学生外,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或多或少会对一部分,但多数学生的答案是不全面的。是否剩下的答案学生都不会呢?分析下来,我们发现那倒也不是,出现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全面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以及全面考虑问题的做题方法。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问题,首先做题时心态要平和,不可急躁,要仔细考虑。其次,要用全面的思维去考虑问题,最后,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做题时要注意从前往后拉网式阅读、筛选、归纳要点,做到这些之后,答案相对而言,就会周全多了。

常见问题四:答案不简练

答案不简练,是学生答案中的又一个常见问题。学生的答案往往是重量不重质,常常是一个得分点就将答案区域写满,这样看起来答案好像已经写了不少,但实际上答到的得分点确实十分少,

而阅卷是以得分点判分的,这样就造成了字多分少,或答案啰嗦的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对自己的答案无把握,于是他们就尽可能地多写,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学生不会概括。

因此,对于这样的状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对于只会抓量而不重质的学生,应该帮助他树立得分点意识,杜绝无目的的答题习惯。对于不会概括的学生则应该帮助他们掌握概括的基本方法,强化语言的凝练性。

常见问题五:答案无条理

教师在阅卷时常常会觉得学生的答案混乱无比,毫无条理可言,更无层次可讲。他们的答案往往是颠三倒四。这是因为学生做题时常常无目的性,答题时过于随意,无计划性。

要想改变如此情况,我们当引导学生做题时要分点作答。要教学生学会抓住得分点作答,合并相同点,罗列不同点。

在做题时如果我们能做到教会学生避免“四不一无”现象,那么学生们的答案就不会有问题了,现代文得高分也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学生也就不会再畏现代文如洪水猛兽了。

(作者单位 江苏省高邮市临泽中学)

4.中国古代文学史答案 篇四

1、元代“铁崖体”的代表性诗人是 D。

A、戴表元 B、赵孟頫 C、萨都剌 D、杨维桢

2、赵盼儿是元代杂剧 C 中的主人公。

A、《拜月亭》 B、《倩女离魂》 C、《救风尘》 D、《两世姻缘》

3、明拟话本“三言”的作者是 C。

A、凌蒙初 B、李渔 C、冯梦龙 D、瞿佑

4、元杂剧一般是 B 折。

A、7 B、4 C、5 D、20 5.《长生殿》的作者是 A。

A、洪昇 B、尤侗 C、蒋士铨 D、杨潮观

6、赵盼儿是关汉卿杂剧 B 的女主角。

A、《谢天香》 B、《救风尘》 C、《金线池 D、《望江亭》

7、长篇小说《金瓶梅》的作者是 C。

A、名教中人 B、艾衲居士 C、兰陵笑笑生 D、西周生 8.下列中的 D 不属于明代的四大戏曲声腔。A、馀姚腔 B、海盐腔 C、昆山腔 D、宜黄腔

9、杜少卿是小说 A 中的文学形象。

A、《儒林外史》 B、《醒世姻缘传》 C、《好逑传》 D、《镜花缘》

10、清初诗坛“江左三大家”除了吴伟业、龚鼎孳之外,另一位是 B。A、朱彝尊 B、钱谦益 C、钱澄之 D、顾炎武

11、下面的 A 是晏殊的词集。A、《珠玉词》 B、《小山词》 C、《淮海词》 D、《东山词》

12、以文为诗是 C 诗的最大艺术特色。A、王禹偁 B、范成大 C、苏轼 D、苏辙

13、陈维崧是 C 的代表性词人。

A、浙西词派 B、浙派词 C、常州词派 D、阳羡词派

14、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的宋代诗人是 C。A、范成大 B、黄庭坚 C、陆游 D、苏轼

15、“清空”二字最能体现 B 词的艺术风格 A、吴文英 B、姜夔 C、王沂孙 D、周密

16、宋代对慢词的发展作出贡献最大的词人是 A。A、柳永 B、秦观 C、李清照 D、刘辰翁

17、《论诗三十首》的作者是 B。A、王若虚 B、元好问 C、刘克庄 D、张炎

18、《桃花扇》的作者是 A。

A、孔尚任 B、李渔 C、梁辰鱼 D、沈璟

19、法国的 C 曾将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改编为《中国孤儿》在欧洲上演。A、卢梭 B、狄德罗 C、伏尔泰 D、高乃依

20、赵五娘是戏曲 C 的女主人公。

A、《浣纱记》 B、《鸣凤记》 C、《琵琶记》 D、《张协状元》

21、袁宏道是晚明时期 C 的代表作家。A、茶陵派 B、竟陵派 C、公安派 D、云间派

22、王十朋是 “四大南戏”中 A 的主人公。

A、《荆钗记》 B、《白兔记》 C、《拜月亭》 D、《杀狗记》

23、汤显祖的“临川四梦”除了《牡丹亭》、《邯郸记》与《南柯记》之外,还有 C。A、《红梅记》 B、《娇红记》 C、《紫钗记》 D、《玉簪记》 24.诚斋体的代表性诗人是 B。

A、朱有燉 B、杨万里 C、袁枚 D、范成大

25、南宋的江湖派是因书商 B 所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A、梅尧臣 B、陈起 C、叶绍翁 D、刘克庄

26、张君瑞是杂剧 D 中的男主角。

A、《梧桐雨》 B、《潇湘雨》 C、《倩女离魂》 D、《西厢记》

27、清初古文三大家除了魏禧、汪琬外,另外一位是 B。A、钱谦益 B、侯方域 C、王猷定 D、方苞

28、元诗四家是指 A、杨载、范梈、揭傒斯这四位诗人。A、虞集 B、杨维桢 C、戴表元 D、方回

29、以文为词是 A 词最大的艺术特色。A、辛弃疾 B、苏轼 C、黄庭坚 D、吴文英

30、提出“夺胎换骨”这一诗歌创作方法的诗论家是 B。A、苏轼 B、黄庭坚 C、陈师道 D、陈与义

31、六一风神是指 B 散文的美学风格。A、王安石 B、欧阳修 C、苏洵 D、曾巩 32.梅村体的代表性诗人是 C。

A、吴嘉纪 B、龚鼎孳 C、吴伟业 D、钱澄之

33、《陶庵梦忆》是 B 的小品文集。A、钟惺 B、张岱 C、刘侗 D、谭元春

34、下列诸人中,不属于明代唐宋派作家的是 D。A、归有光 B、唐顺之 C、王慎中 D、李东阳

35、明末文社中几社的领袖是 C。A、钱谦益 B、张溥 C、陈子龙 D、夏完淳

36、被誉为清初“古文三大家”分别是 B、侯方域、魏禧。A、方苞 B、汪琬 C、刘大櫆 D、王猷定

37、清初大诗人吴伟业是以 A 著称于世。A、歌行体 B、七律 C、五律 D、绝句

38、陈维崧是 C 的代表性词人。

A、浙西词派 B、浙派词 C、常州词派 D、阳羡词派

39、为了宣传骈文主张,C 选有《骈体文钞》同主张散体文的桐城派抗衡。A、张惠言 B、阮元 C、李兆洛 D、汪中 40、清代神韵派的代表性诗人是 D。A、赵执信 B、查慎行 C、杜浚 D、王士禛

41、陈妙常是下列戏曲作品 B 中的女主人公。

A、《鸣凤记》 B、《玉簪记》 C、《目连救母劝善戏文》 D、《红梅记》

42、蔡伯喈是下列戏曲作品 A 中的主人公。

A、《琵琶记》 B、《白兔记》 C、《拜月亭记》 D、《杀狗记》

43、《汉宫秋》的作者是 C。

A、关汉卿 B、王实甫 C、马致远 D、白朴

44、下列词集为李清照的是 D。

A、《珠玉词》 B、《小山词》 C、《片玉集》 D、《漱玉词》

45、下列诗人中,不属于“永嘉四灵”的诗人是 C。A、翁卷 B、赵师秀 C、刘克庄 D、徐照

46、“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联诗的作者是 A。A、陆游 B、杨万里 C、范成大 D、尤袤

47、清初诗人“江左三大家”,除钱谦益、吴伟业之外,另一位是 A。A、龚鼎孳 B、查慎行 C、朱彝尊 D、施闰章

48、《醒世姻缘传》的作者是 C。

A、兰陵笑笑生 B、艾衲居士 C、西周生 D、雁荡山樵

49、王国维所云“两宋之间,一人而已”的词人是指 C。A、柳永 B、苏轼 C、周邦彦 D、辛弃疾

50、“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这两句词的作者是 B。A、晏殊 B、晏几道 C、秦观 D、贺铸

51、下列词人中,属于南宋清雅派词人的是 B。A、张元干 B、姜夔 C、张孝祥 D、刘辰翁

52、清代“以词代书”的著名词人是 B。A、纳兰性德 B、顾贞观 C、曹贞吉 D、朱彝尊

53、、清代性灵诗派的代表人物是 B。A、王士禛 B、袁枚 C、查慎行 D、沈德潜

孟丽君是 C 中的女主人公。

A、《天雨花》 B、《义妖记》 C、《再生缘》 D、《笔生花》

55、下列词人中,不属于辛派词人者为 D。A、辛弃疾 B、陈亮 C、刘过 D、周密

56、“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这两句词的作者是 B。A、吴文英 B、张炎 C、史达祖 D、王沂孙

57、、下列作家中,属于后七子的是 A。A、王世贞 B、归有光 C、唐顺之 D王慎中。

58、清中叶浙派诗的代表人物是 B。A、查慎行 B、厉鹗 C、翁方纲 D、黄景仁

59、下列词人中,不属于清代常州词派的是 C。A、张惠言 B、周济 C、项鸿祚 D、董士锡 60、《古文辞类纂》的编纂者是 D。A、方苞 B、刘大櫆 C、恽敬 D、姚鼐

61、宋末词论家张炎“碎拆七宝楼台,不成片段”这两句评论是指 C 的词。A、姜夔 B、周邦彦 C、吴文英 D、史达祖 62、宋代“以文为词”的代表性词人是 A。A、辛弃疾 B、苏轼.C、黄庭坚 D、刘辰翁 63、“半山体诗”是指宋代著名诗人 B 的诗。A、苏舜钦 B、王安石 C、梅尧臣 D、王禹偁

64、宋代散文有“六一风神”之称的代表性作家是 B。A、苏洵 B、欧阳修 C、苏辙 D、曾巩

65、宋代词人中,最擅长融化前人诗句入词的词人是 C。A、苏轼 B、贺铸 C、周邦彦 D、晏几道

66、“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三句词的作者是 B。A、秦观 B、李清照 C、黄庭坚 D、朱敦儒

67、“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这三句词的作者是 A。A、王沂孙 B、史达祖 C、周密 D、张炎

68、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两句诗的作者是 C。A、杨万里 B、陆游 C、范成大 D、尤袤

69、元杂剧的结构通例是 A。

A、四折一楔子 B、五折一楔子 C、六折一楔子 D、七折

70、被称为“南戏之祖”的南戏是 D。

A、《张协状元》 B、《拜月亭记》 C、《小孙屠》 D、《琵琶记》 71、下列作品中,属于“四大南戏”的作品是 B。

A、《宦门子弟错立身》 B、《荆钗记》 C、《浣纱记》 D、《玉簪记》 72、下列作品中,不属于“临川四梦”的传奇是 D。

A、《牡丹亭》 B、《邯郸记》 C、《南柯记》 D、《娇红记》 73、《童心说》的作者是 C。

A、袁宏道 B、袁宗道 C、李贽 D、唐顺之 74、《浣纱记》的作者是 B。

A、高濂 B、梁辰鱼 C、周朝俊 D、沈璟

75、下列诸人中,属于“吴江派”的戏曲家是 C。A、阮大铖 B、吴炳 C、冯梦龙 D、孟称舜 76、《鸣凤记》的作者被认为是 A。A、王世贞 B、李开先 C、沈璟 D、徐渭

77、柳敬亭是戏曲 C 中刻画的文学人物。

A、《长生殿》 B、《清忠谱》 C、《桃花扇》 D、《钧天乐》 78、清代格调派诗的代表人物是 A。A、沈德潜 B、翁方纲 C、王士禛 D、查慎行 79、《西湖梦寻》的作者是 C。

A、袁宏道 B、谭元春 C、张岱 D、陈子龙

80、下列属于李汝珍的作品是 B。

A、《豆棚闲> B《镜花缘》C《绿野仙踪》D《好逑传》

81、“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两句诗的作者是 C。A、高启 B、赵翼 C、黄景仁 D、袁枚 82、下列作家中,不属于桐城派的是 A。A、汪琬 B、方苞 C姚鼐 D、刘大櫆

83、“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三句词的作者是 D。A、柳永 B、晏几道 C、张炎 D、元好问

84、、下列文学人物中,属于《聊斋志异》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是 C A、周进 B、鲍文卿 C、婴宁 D、秦钟 85、《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是 A。A、纪昀 B、长白浩歌子 C、瞿佑 D、李昌祺 86、常州词派的代表性作家是 C。

A、陈维崧 B、朱彝尊 C、张惠言 D、顾贞观 87、《风筝误》的作者是 B。

A、李玉 B、李渔 C、尤侗 D、杨潮观 88、《圆圆曲》的作者是 C。

A、钱谦益 B、吴伟业 C、龚鼎孳 D、樊增祥 89、清代骈文创作的代表性人物是 C。A、陈维崧 B、洪亮吉 C、汪中 D、袁枚

90、提出戏曲创作“结构第一”这一艺术主张的是 C。A、高明 B、汤显祖 C、李渔 D、李玉 91、生新瘦硬是对 B 诗歌风格的概括。A、苏轼 B、黄庭坚 C、陈与义 D、陈师道 92、与梅尧臣号称“苏梅”的诗人是 B。A、苏洵 B、苏舜钦 C、苏轼 D、苏辙

93.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这两句诗的作者是 A。A、陆游 B、杨万里 C、范成大 D、尤袤

94、“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这两句诗的作者是 D。A、梅尧臣 B、欧阳修 C、王安石 D、苏舜钦 95、宋代“以诗为词”的代表性作家是 C。A、欧阳修 B、王安石 C、苏轼 D、辛弃疾 96、“二拍”的作者是 B。

A、冯梦龙 B、凌蒙初 C、李渔 D、李玉

97、《金瓶梅》的作者是 C。

A、西周生 B、褚人获 C、兰陵笑笑生 D、名教中人

98、“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两句诗的作者是 A。A、黄庭坚 B、苏轼 C、陆游 D、杨万里

99、创立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的诗论家是 B。A、严羽 B、方回 C、陈师道 D、陈与义

100、下列作品中,不属于“三言”中的小说集是 D。

A、《古今小说》 B、《醒世恒言》 C、《警世通言》 D、《今古奇观》 101、下列词集为史达祖的作品是 B。

A、《珠玉词》 B、《梅溪词》 C、《东山词》 D、《山中白云词》 102、“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诗的作者是 C。A、王禹偁 B、梅尧臣 C、林逋 D、陆游

103、下列诸人中,擅写农村题材的宋代词人是 B。A、柳永 B、辛弃疾 C、陆游 D、周密

104、下列诸人中,属于南宋清雅派的词人是 B。A、张孝祥 B、张炎 C、刘辰翁 D、刘过

105、下列元杂剧中,属于关汉卿的作品是 A。

A、《救风尘》 B、《墙头马上》 C、《两世姻缘》 D、《东堂老》 106、下列作品中,以战争描写见长的的章回小说是 C。

A、《水浒传》 B、《隋唐演义》 C、《三国演义》 D、《说岳全传》 107、吴文英词的艺术特色是 B。

A、清空骚雅 B、浓艳密丽 C、清丽绵邈 D、寄托遥深

108、下列小说中,以叙写才学见长的小说是 C。

A、《红楼梦》 B、《儒林外史》.C、《镜花缘》 D、《醒世姻缘传》 109、被后人誉为宋词的集大成者是 D。A、苏轼 B、柳永 C、辛弃疾 D、周邦彦

110、将花间体的华美精致、含蓄蕴藉发挥到极致的宋代词人是 C。A、晏殊 B、欧阳修 C、晏几道 D、秦观

111、宋代被称为“古今律诗第一”的诗人是 B。A、苏轼 B、陆游 C、黄庭坚 D、陈与义 112、宋代有“幽韵冷香”之称的词人是 A。A、姜夔 B、史达祖 C、周密 D、张炎

113、下列文学人物中,不属于《琵琶记》中的人物形象是 D。A、赵五娘 B、蔡伯喈 C、牛小姐 D、王十朋

114、下列人物形象中,不属于《儒林外史》中的文学人物是 C。A、匡超人 B、马二先生 C、王子服 D、王玉辉 115、下列诸人中,属于后七子的作家是 B A、李东阳 B、李攀龙 C、唐顺之 D、徐祯卿

116、下列作品属于刘基的是 A。

A、《郁离子》 B、《焚书》 C、《陶庵梦忆》 D、《隐秀轩集》 117、被论者推为乾嘉第一诗人的是 B。A、蒋士铨 B、黄景仁 C、赵翼 D、袁枚 118、下列诸人中属桐城派的作家是 C。A、钱大昕 B、李兆洛 C、刘大櫆 D、汪琬 119、《自序》的作者是 A。

A、汪中 B、陈维崧 C、洪亮吉 D、毛奇龄

120、下列诸人中,不属于苏州派的戏曲家是 C。A、丘园 B、李玉 C、尤侗 D、叶雉斐 121、《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是 B。A、王实甫 B、董解元 C、郑光祖 D、元好问

122、北宋词人中,以写小令著称的词人,除了晏殊、欧阳修外,还有 C。A、黄庭坚 B、贺铸 C、晏几道 D、秦观 123、下列诸人中,为明代后七子的诗人是 A。A、谢榛 B、徐祯卿 C、王慎中 D、边贡

124、明代竟陵派的诗歌艺术特征是 C。

A、清新华美 B、平易畅达 C、幽深孤峭 D、奇崛劲峭 125、下列诸人中,不属于“元诗四家”的作家为 D。A、虞集 B、揭傒斯 C、杨载 D、杨维桢

126、宋代主张以故为新、变俗为雅的诗人是 C。A、杨万里 B、苏轼 C、黄庭坚 D、陈师道

127、“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这两句词的作者是 B。A、柳永 B、晏殊 C、欧阳修 D、秦观

128、《读孟尝君传》这篇短文的作者是 C。A、欧阳修 B、苏洵 C、王安石 D、苏轼

129、下列诸人中,不属“西昆体”的作家是 A。A、王禹偁 B、杨亿 C、刘筠 D、钱惟演

130、宋代文赋的代表性作家,除苏轼外,还有 B。A、朱熹 B、欧阳修 C、周邦彦 D、苏辙

131、宋词中,除周邦彦工为羁旅行役外,另有 B。A、晏殊 B、柳永 C、秦观 D、贺铸

132、姜夔咏物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 C。

A、刻画细致 B、悠闲清淡 C、寄托深邃 D、悲慨哀怨

13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两句诗的作者是 B。A、梅尧臣 B、苏轼 C、苏舜钦 D、王安石

134、“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这两句词的作者是 C。A、柳永 B、晏殊 C、欧阳修 D、李清照

135、“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句词的作者是 B。A、晏几道 B、贺铸 C、周邦彦 D、吴文英

136、“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这两句曲词出自戏曲作品(D)A、《西厢记》 B、《琵琶记》 C、《浣纱记》 D、《牡丹亭记》 137、下列戏曲作品中,属于“临川四梦”中的作品是 A。A、《邯郸记》 B、《玉簪记》 C、《鸣凤记》 D、《娇红记》 138、燕青是下列小说 C 中所刻画的文学形象。

A、《三国演义》 B、《金瓶梅》 C、《水浒后传》 D、《说岳全传》 139、《长生殿》的作者是 A。

A、洪昇 B、孔尚任 C、蒋士铨 D、李渔

140、林之洋是小说 B 中所刻画的文学人物。

A、《金瓶梅》 B、《镜花缘》 C、《儒林外史》 D、《醒世姻缘传》 141、下列文学人物中,不是《红楼梦》中的文学形象为 C。A、晴雯 B、鸳鸯 C、薛素姐 D、邢岫烟

142、明末文社中,取得文学成就最大的作家是 B。A、张溥 B、陈子龙 C、夏完淳 D、夏允彝 143、清代性灵诗派的代表人物是 A。A、袁枚 B、赵翼 C、蒋士铨 D、黄景仁 144、王世贞是明代 C 中的作家。

A、前七子 B、茶陵诗派 C、后七子 D、唐宋派

145、下列元杂剧中,为王实甫的作品是 B。

A、《望江亭》 B、《破窑记》 C、《赵氏孤儿》 D、《梧桐雨》 146、、周顺昌是下列戏曲作品 C 中所刻画的文学人物。A、《宝剑记》 B、《浣纱记》 C、《清忠谱》 D、《千钟禄》

147、《唐宋八大家文钞》的选编者是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 D。A、唐顺之 B、王慎中 C、归有光 D、茅坤 148、清中叶浙派词代表作家是 B。A、朱彝尊 B、厉鹗 C、陈维崧 D、张惠言 149、王士禛是属于 A 的诗人。

A、神韵派 B、格调派 C、性灵派 D、肌理派150、、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冯梦龙的作品是 C。

A、《情史》 B、《今古小说》 C、《西湖佳话》 D、《新列国志》 多项选择题

1、元曲四大家是指下列诸人中的 ABCD。

A、关汉卿 B、马致远 C、郑光祖 D、白朴 E、乔吉 2 所列出的明代作家中,不属于后七子的作家是 AB。A、李梦阳 B、何景明 C、吴国伦 D、王世贞 E、李攀龙

3、不是《水浒传》中的下列人物形象是 BDE。A、武松 B、关兴 C、关胜 D、李瓶儿 E、匡超人

4、下列作家中,属于宋初西昆体作家是 BCD。A、林逋 B、杨亿 C、刘筠 D、钱惟演 E、苏舜钦

5、下列杂剧,不是徐渭的作品是 BDE。

A、《歌代啸》 B、《汉宫秋》 C、《四声猿》 D、《墙头马上》 E、《柳毅传书》

6、下列作家中,属于晚唐体的宋初诗人是 ABD。A、林逋 B、魏野 C、梅尧臣 D、寇准 E、王禹偁

7、下列作品,不属于关汉卿的杂剧是 AD。

A、《范张鸡黍》 B、《窦娥冤》 C、《单刀会》 D、《梧桐雨》 E、《救风尘》

8、下列诸人中,属于明代“前七子”的作家是 ACDE。A、李梦阳 B、王世贞 C、何景明 D、康海 E、徐祯卿

9、下列文学形象中,不属于《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是 CDE。A、杜少卿 B、王冕 C、冷子兴 D、狄希陈 E、焦大

10、下列作家中,属于明代竟陵派的作家是 BE。A、袁宏道 B、钟惺 C、陈子龙 D、李东阳 E、谭元春

11、下列能概括苏轼诗歌艺术特色的语词是 BD。

A、慷慨豪迈 B、以文为诗 C、清空飘逸 D、以才学为诗 E、古朴洗练

12、下列作品中,以描写家庭生活见长的章回小说是 ABCE。

A《金瓶梅》 B《红楼梦> C《醒世姻缘传》 D《儒林外史》 E、《歧路灯》

1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指 ACE。A、《小孙屠》 B《破窑记》 C《宦门子弟错立身》 D《浣纱记》 E《张协状元》

14、宋词中工于抒写羁旅行役的词人是 BD。A、晏殊 B、柳永 C、秦观 D、周邦彦 E、贺铸

15、下列诸人中,属于明代唐宋派的作家是 CDE。A、徐渭 B、钟惺 C、唐顺之 D、茅坤 E、王慎中

16、下列诸人中,属于宋代江湖派诗人的作家是 ABD。A、刘克庄 B、戴复古 C、文天祥 D、方岳 E、姜夔

17、下列诗人中,属江西诗派的有 BDE。B、黄庭坚 C、王安石 D、陈师道 E、陈与义

18、下列戏曲作品中,属元“四大南戏”的是 BCD。

A、《琵琶记》 B、《荆钗记》 C、《拜月亭记》 D、《白兔记》 E、《宝剑记》

19、下列戏曲作品中,为汤显祖“临川四梦”的是 AB。

A、《邯郸记》 B、《紫钗记》 C、《浣纱记》 D、《鸣凤记》 E、《玉簪记》 20、清中叶的代表性诗人是 ADE。

A、沈德潜 B、王士禛 C、查慎行 D、袁枚 E、黄景仁

21、宋词主要分豪放与婉约两派。下列词人中,属婉约词派的是 ABE。A、柳永 B、秦观 C、张孝祥 D、辛弃疾 E、周邦彦

22、清初诗人“江左三大家”是 BCE。

A、朱彝尊 B、钱谦益 C、吴伟业 D、施闰章 E、龚鼎孳

23、下列戏曲作品中,属于李玉的作品是 ACE。

A、《一捧雪》 B、《风筝误》 C、《清忠谱》 D、《钧天乐》 E、《千钟禄》

24、下列杂剧中,属于关汉卿的作品是 BCD。

A、《两世姻缘》 B、《救风尘》 C、《望江亭》 D、《单刀会》 E、《赵氏孤儿》

25、下列作品中,属于冯梦龙的作品是 ABD。

A《情史》 B《古今小说》 C《清平山堂话本》 D《墨憨斋定本传奇》 E《型世言》 1.名词解释

南戏:原是宋以来男方浙、闽一带的地方小戏,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其曲调主要来自南方市井间流行的各种歌曲,剧本结构庞大,一般多达数十出,各类角色都可以演唱,且形式多样,内容上多表现爱情婚姻与家庭伦理关系。

唐宋派:明代中期崛起了反拨明前七子“文必秦汉”的复古理论的散文流派,他们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传统,推崇唐代八大家平易流畅的散文,并将之作为取法的典范,选有《唐宋八大家文钞》。其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其中,归有光散文成就最高。

江西诗派:北宋中叶,黄庭坚崛起于诗坛,在诗歌创作上,他以学杜相号召,主张以学问为诗,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因而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说,喜欢在诗歌中用电,求新避熟、求雅避俗。当时有不少诗人追随黄庭坚的这些诗歌主张而从事诗歌创作,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诗歌流派,影响深远。由于黄坚庭是江西人,所以,这一诗歌流派被称为江西诗派。

阳湖派:清中叶,籍贯为江苏阳湖的恽敬与张惠言等针对桐城派古文学殖浅薄、辞采欠缺这些缺点,主张以学济文,吸收六朝辞赋的藻采与表现方法,加强古文的文学性。其中,以恽敬的成就最大,他与张惠言、李兆洛一起合称为“阳湖三家”。他们的古文大多写的博雅纵放,融学者之文与文人之文于一炉。他们在当时有不少追随者,并产生了2.3.4.较大的影响,因而这一古文流派被成文阳湖派。

5.江湖派:南宋后期,一些布衣文士由于在功名上的不得意,流转江湖,或游走于公卿权贵之门,靠献诗卖艺来维持生计,或结伴招群于市井乡野,在相互唱和中消磨岁月,因而形成了彼此相近的作诗习气。书商陈起将这些布衣文士的诗作汇刻在一起,以《江湖集》、《江湖续集》作为书名。因此,这些流转江湖的布衣文士被称为江湖派。江湖派诗人的创作多宗晚唐,风格清圆轻灵,代表性的诗人有刘克庄、戴复古、方岳等。

6.诚斋体:南宋杨万里在诗歌创作上,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材,写得活泼自然,自然诙谐,善于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象,于细微处表现生活的情趣,想象新奇、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创造了一种新鲜活泼的写法。因杨万里号诚斋,他的具有这类风格的诗被称为诚斋体。诚斋体诗以绝句最为出色。7.临川四梦:晚明时期戏剧家汤显祖创作了《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这四部戏曲作品,以情反对理学,主张个性解放。由于这四部戏曲所写之梦在表现主题与情节结构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汤显祖又是江西临川人,因此,这四部戏曲作品被称为临川四梦。

8.性灵说:晚明时期,袁宏道倡导诗歌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应表达个人的真情实感。到了清中叶,袁枚力倡性灵,宣扬性情至上。他所谓的性灵,包括性情、个性和诗才。性情是诗歌创作的第一要素,“性情以外本无诗”,主张在诗歌中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强调诗作不可无我。

9.宋词清雅派:南宋中叶,姜夔在词的创作上以清幽空灵的意境、以健笔写柔情与虚字的使用,形成了独立于豪放派与婉约派之外的鲜明的艺术风格。追随者甚众,有史达祖、髙观国、吴文英、周密、张炎等。由于词风清空醇雅,因此,这一派被称为宋词清雅派。10.前七子: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一股反对台阁体的文学思潮,他们主张“文必秦汉,势必盛唐”,倡导在文学创作中复古、拟古,纠正台阁体平易、流靡的文风。一时追随者甚多,蔚为风尚。其中代表性人物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康海、边贡、徐祯卿、王廷相等

11.梅村体:吴伟业在诗歌上最大的成就是他的七言歌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其中歌行一体,尤所擅长。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他在继承初唐四杰与元、白歌行体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自己艺术个性的“梅村体”。这类诗往往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把古代叙事诗推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2.苏州派:明末清初之际,以苏州为中心的吴中地区的戏曲家,如李玉、朱佐朝、朱素臣、毕魏、叶雉斐、丘园等,他们有共同的创作追求,往来密切,在当时的戏剧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戏曲家在戏曲史上被称为苏州派。苏州派作家的戏曲创作多反映市井间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问题,喜欢在剧中刻画市民、奴仆、妓女、农家女等社会下层人物,具有强烈的劝惩意识。他们比较注重戏曲的舞台演出效果,因而他们的戏曲作品戏剧性较强。

13.西昆体:北宋真宗年间,杨亿和王钦若等奉命编撰巨型典籍《册府元龟》。编撰之赊,同僚间相互以诗唱和。这些诗结集为《西昆酬唱集》。代表作家有杨亿、钱惟演、刘筠等,他们作诗宗李商隐,讲究辞采、用典,风格密丽,以表现才学和功力。《西昆酬唱集》自刊行后,在当时影响很大,时人争校之,谓之西昆体。

14.桐城派:清中叶,桐城派在文坛上的崛起。桐城派承衔的是明代唐宋派的古文传统,信奉理学,主张文以明道或载道,崇尚唐宋八家,尤其是韩、欧二人,即所谓“学行继承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王兆符《望西文集序》)。其开创者为方苞,提出了古文创作的“义法”说与“雅洁”说,稍后,刘大櫆与姚鼎继起。由于他们三人是安徽桐城人,他们关于古文的创作主张被广泛的接受与付诸实践,他们及其追随者被称为桐城派。15.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每种宫调,则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是十多首。流传到现今的诸宫调著名的有《西厢记诸宫调》等

16.公安派:晚明时期,出现了一股反对明前后七子复古拟古的文学革新思潮,代表人物是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主张诗歌应抒发诗人的性灵、情感、表达自由。由于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他们及其追随者为公安派。

17.辛派词人: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上以浓郁的爱国激情和慷慨悲壮的风格,开拓了豪放派词的意境。与辛弃疾约略同时的一批词人,或与他为同志,或追慕其人及词,感时激愤,以词抒发爱国感情,风格豪放激切,形成了风格相近的“辛派词人”。主要人物有张元干、张孝祥、刘过、陈亮等

18.话本小说:即说话艺人依据的底本,含有故事文本之义。其文本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部分。入话是话本小说的开端部分,有时以一首或若干首诗词“起兴”,或叙述一个与题旨相关的小故事。正话是话本小说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正话之后,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故事主题,或以“话本说彻,权作散场”作结

19.茶陵诗派:明代前期,文坛上出现了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诗派。由于对台阁体单调平熟、无病呻吟的文风所造成的萎靡不振的创作局面颇致不满,李东阳提倡诗学汉唐,主张复古,力图改变当时的创作现实。由于李东阳为台阁重臣,一时追随者甚众,形成一个主要以茶陵籍贯为主体的茶陵诗派,成员主要有谢铎、鲁铎、张泰、邵宝(无锡人)等。

20.吴江派:晚明时期,戏剧家沈璟致力于戏曲创作,主张戏曲创作语言要通俗本色、曲辞恪守声律。他的这一主张得到了许多戏曲家的支持,追随者甚多,如冯梦龙、吕天成、叶宪祖等。由于沈璟是江苏吴江人,因而沈璟及其追随者被称为吴江派。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周邦彦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答:(1)词调的搜集、整理、创制;(2)善于体物言情,融化前人诗句,炼字妥帖工稳;(3)在风格上,集北宋自柳永到秦观、贺铸等人之成就,并发展了柳永以赋为词的手法,形成了自己善于勾勒,妙于剪裁,精巧工丽的典雅词风。

2、简谈“西厢”故事的演变。答:(1)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鸳鸯传》张生与鸳鸯的爱情悲剧。(2)秦观与毛滂把莺莺的爱情故事写成歌舞曲《调笑转踏》。(3)金章宗时期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使催、张故事以新的艺术面貌表现了崭新的思想内容,张生被改造成一个有情有义、忠于爱情的人物,故事以“美满团圆”的方式结束。它是杂剧《西厢记》产生的基础。(4)王实甫的《西厢记》,在人物刻画与戏剧冲突等方面较之以往有较大的提高。

3、为什么说《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答:(1)在内容上,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的题材;(2)在结构上,故事完整,情节丰富曲折;(3)在表现手法上,叙述与描写波澜起伏,跌宕有致;(4)文辞华丽,形象生动。

4、《儒林外史》的结构艺术。答:(1)《儒林外史》的结构,鲁迅认为:“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起。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中国小说史略》)指出了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情节和中心人物,结构上呈现出松散的艺术特点。(2)《儒林外史》全书五十六回,由楔子、主体与尾声三部分构成。楔子为第一回,尾声是五十五、五十六两回,这两部分与主体部分虽然没有情节上的联系,但在内容上却是统一的。(3)同全书的这种结构相适应,作者所刻画的主要任务相继出场、退场,交错穿插,前后呼应,从而使全书没有中心情节与主干人物,在结构形式上呈现出短篇联缀体的特点。

5、姜夔词的主要艺术特征。答:(1)营造出清幽空灵的意境,如《暗香》词;(2)虚字的使用使语意转折灵活、流走自如,给人以谐婉灵动之感;(3)以健笔写柔情,使柔情词呈现出清刚的风格特点;(4)音律精严,以雅乐注入词体,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以古乐府入词,一是以唐法曲入词,革除了“今乐”的淫靡与胡乐的浓艳急促。(5)所以,姜夔的词创造出了清空醇雅的美学风格。

6、简述元杂剧与南戏在体制上的差异。

答:杂剧与南戏相比,在体制上有如下的不同:(1)杂剧的基本体制是四折一楔子,篇幅较紧凑,情节较集中。南戏则没有固定出数,长短自由。(2)杂剧由一人独唱,一唱到底。南戏则上场的每个角色都可以唱,还可以对唱,合唱。(3)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南戏一出之中可以用不同宫调,可以换韵。(4)南戏有开场,在正戏之前先由副末报告剧情和创作意图,开场一般用两阙词。而杂剧则没有开场。(5)杂剧角色分旦、末、净、杂、南戏角色分生、旦、外、贴、丑、净、末。(6)南戏和杂剧在音乐上有差异,杂剧是在诸宫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南戏则是在东南沿海一带的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另外吸收了宋代以来流行的词体歌曲,而且两者有豪壮、婉约之别。

7、《水浒传》是怎样表现“官逼民反”的这一主题的? 答:《水浒传》揭示了“官逼民反”、“乱自上作”的社会现实,挖掘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肯定了农民起义的的必然性。(1)小说揭露了高俅、蔡京、童贯、杨戬等权臣的作恶弄权,祸国殃民,展现了“乱自上作”、朝政腐败的黑暗现实。(2)小说揭露了各级官僚机构的腐朽反动。各级官吏与朝中权贵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依恃权势,横行州县,索阔民财,残害良民。(3)作品还写了一系列土豪劣绅、地主恶霸、衙役胥吏、泼皮无赖,他们有的一张财势,结交官府,为所欲为;有的恃强凌弱,横行地方,作恶多端。(4)总之,从朝廷中枢机构、各级官僚机构一直到社会基层,大大小小的统治者、压迫者勾结在一起,弄得整个社会暗无天日,二封建国家机器又掌握在他们手中,广大人民只有开展武装斗争,财势唯一的出路,农民起义是必然的。(5)林冲是诸多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冢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坐着通过对林冲从逆来顺受到起义反抗的过程的真实、具体的描绘,说明在那黑暗的社会,不反抗就得任人宰割,只有反抗才是唯一的出路,“官逼民反”的题旨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8、简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答:鲁迅说:“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无一贬辞,而情伪毕出。”(《中国小说史略》)(1)通过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与事的矛盾、不和谐,现实其内在的意义。如范进在居丧期间食虾元子;严贡生的吹牛等。(2)不和谐的人与事组合在一起,从而进行婉曲而尖锐的讽刺。如盐商方老六同牙婆一起观看母亲牌位入节孝祠。

9、吴文英词的艺术特征。答:(1)吴文英词在情绪体验与表现方式上是很独特的。(2)在章法结构上,往往使用时间与空间交错杂糅的叙述方式,表达亦真亦幻的内容,如自度曲《莺啼序》等。(3)情思脉络的流转用实字进行转换,使词呈现出潜气内转的艺术形态。(4)语气生新奇异,凭心理感受随意地组合字句,而且,语言富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和象征性。

10、答:(1)《琵琶记》的原本故事《赵贞女》中的蔡伯喈是不忠不孝的。高明在创作《琵琶记》是把蔡伯喈这一形象进行了全面的改造。(2)为了把蔡伯喈塑造成全忠全孝的形象,作家对戏曲关目进行了特别的设计:“三不从”与“三被强”。(3)“三不从”,即蔡伯喈辞试父不从,辞婚师不从,辞官军不从;“三被强”即蔡伯喈被强试、强婚、强官。(4)蔡伯喈的一切作为,都是身不由己,都是遵从父、师、君之命,由于他的不归造成的一切悲剧,他都没有责任。(5)尽管作家塑造出了“全忠全孝”的玩美典型,但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忠与孝的矛盾、对立,使读者感受到这种伦理观念的不合理。

11、《三国演义》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答:《三国演义》塑造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1)首先,抓住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反复渲染。如张飞的嫉恶如仇、粗豪爽直,就是通过怒鞭督邮、古城会拒关羽等情节得到了充分的表现。(2)其次,运用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描绘人物。如写张飞长板桥三声大喝惊死夏侯杰,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站给威武雄壮的气概;关羽温酒斩华雄,运用烘托的手法写出关羽的勇猛绝伦;刘备和曹操、诸葛亮和周瑜的性格则是在对比中突现出来的。(3)注意写出同类性格的差异。如董卓和曹操都是凶恶、残暴的奸雄,但曹操的雄才大略、狡诈确实董卓无法望其顶背的;勇武是五虎将的共同特征,但关羽重义而刚愎自用,张飞鲁莽暴躁却不乏精明,马超勇烈但寡于谋略,赵云谨慎练达,黄忠有勇有智,同中有异,各具特点。

12、王士禛“神韵说”的内涵及其诗歌创作特点。答:(1)王士禛是康熙时期的大诗人,其于诗,力倡神韵。(2)所谓“神”,是指恰到好处的诗味;“韵”,是指一种馀意不尽、清和淡远的境界。(3)合而言之,即追求诗歌的含蓄蕴藉之美。(4)他早年的诗作,以《秋柳四首》为代表。在他的笔下,秋柳是凋伤的。通过对秋柳形象的刻画,诗人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伤情怀。至于诗中表现的感伤内容是什么,诗人没有明确点名,因此,诗意是模糊的,任凭读者的见仁见智了。他早年的这组诗,堪称他力倡的神韵诗的典范。(5)总之,王士禛的诗歌创作呈现出诗意朦胧、含蓄蕴藉的特点。

13、柳永词之俗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柳永词流行广泛,语言的通俗是其流行的重要原因。(2)柳词语言之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

一、词中采用市井方言俗语,如“甚至向”、“便只合”、“好生地”等,口语特点的副词“恁”、“争”、“怎”、等;其

二、柳永常在词中用第一人称代言,模拟人物声口语气,因其词是应歌妓要求所写,他在模拟歌妓声口尤下功夫。(3)在音律声韵上,其词的韵脚安排与他人不同,忽疏忽密,表现出音律的跳动活泼,变化多端,缺乏雅乐的典重中和之美。

14、简述《西厢记诸宫调》的基本状貌。答:(1)《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是董解元根据唐代元稹《莺莺传》进行的再创作。(2)由于董解元对原作中的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作了大幅度的改动和改造,因此《董西厢》是一个以大胆追求婚姻自由为基调、充满乐观进取精神的爱情故事。(3)《董西厢》中的张生敢爱、敢恨,敢于承担对恋人的责任与义务,虽然他也“发策决科”去了,但一直思念莺莺,中举后回到莺莺身边,与原作判若两人。莺莺的形象较之原作也更为丰满。(4)《董西厢》还塑造了红娘、法聪、老夫人三个人物形象,既丰富了作品内容,也强调了男女主人公反礼教斗争的艰巨性。(5)作品结构宏伟,情节曲折,为五万馀字的鸿篇巨制,曲词也极为优美。

15、简析《三国演义》中的“义”。答:(1)《三国演义》非常强调“义”的道德价值,始终以“义”作为描写与衡量人物的标准。(2)小说从刘、关、张在桃园结义写起,三人名为君臣,实为兄弟,关羽更是义气的化身。(3)关羽因兵败降曹,但“身在曹营心在汉”,部位曹操的高官厚禄所动,最终挂印封金,毅然离开曹营,乃是出于刘关张三人结义的恪守。他的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刘备身边,表现了“义”的不可违背的原则。(4)在赤壁之战中,关羽奉命扼守华容道,不忘旧恩放了曹操,也是其所奉行的“义”的表现。(5)这种“义”在本质上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以德报德、互相帮助、与民间流行的道德观念息息相通。

16、桐城派的嬗变。答:(桐城派承衍的是明代唐宋派的古文传统,信奉理学,主张文以明道或载道,尊尚唐宋八家,尤其是韩、欧二人。(2)其开创者为方苞,对于古文创作,提出“义法”理论:“义即《易》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所谓‘言有序’也。”并对古文的语言提出了”雅洁“的美学规定。(3)继之者刘大櫆对方苞的古文理论作了丰富与深化。他把古文的文学要素分为“行文之道”与“行文之实”两个方面。他主张学作古文,以字句、音节为门径,将古人的文章读得烂熟,领会古人的神气,从而获得古人的行文之道,达到表达自由的境界。其文一般写的雄肆奇诡。(4)集大成者为姚鼐,他对于古文理论颇有建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主张“义理、考据、词章”合一;

二、提出了古文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说。三,运用易学中的阴阳刚柔说,将古文的美学风格归纳两大类:阳刚与阴柔。桐城古文三大家中,以姚鼐的成就最高。其古文近于宋欧阳修,偏于阴柔之美,以韵味取胜。(5)姚鼐之后,其四大弟子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声誉最著。

17、黄庭坚“山谷体”的艺术特征。答:(1)黄庭坚诗歌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求生避熟,求雅脱俗。其艺术特点有三;(2)以学社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3)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长于点化铸造,富有思致与机趣;(4)好奇尚硬,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硬峭拔,同时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

18、关汉卿杂剧思想内容上的特点。答:(1)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层面和人物,深刻的揭示了社会生活的黑暗面,如《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单刀会》等。(2)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的赞美他们的美好品质。(3)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和命运对个人压迫的同时,始终表现出弱者顽强的斗争精神。(4)较为关注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命运,如《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谢天香》、《调风月》等。

5.中国现代文学答案 篇五

单选题

1-5 CADBC 6-10 DCDCB 11-15 CBCCB 16-20 BADCB 21-25 DBAAD 多选题

1-5 ABCD BCD ABC ABCD BCD 6-10 ABC ABC ABC ABCD ACD 判断题

1-5BBBBB 6-10ABBBA 11-15 AAABB

福师《中国现代文学》在线作业2

单选题

1-5 DCABD 6-10 BDBAA 11-15 DCACC 16-20 ADCDB 21-25 ADDBA 多选题

1-5 ACD ABC ABC ABCD BC 6-10 ABCD ABC ABC ABCD ABC 判断题

6.《中国茶道》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篇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中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6.下列关于中国茶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道是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B.茶道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C.在中国,茶道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另一类是“清饮”。

D.“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

7.下列对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它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B.“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是“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C.“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的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

D.“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它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道真、情真、性真。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茶道更注重精神和人格,更有文化品位。

B.陆羽《茶经》实例,是用来证明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的观点。

C.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在于中国茶道有怡悦性,日本茶道强调“清寂”。

D.中国茶道发源于“真”,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都讲究“真”。

6.C(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偷换概念。应为“饮茶分为两类”。)

7. B(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张冠李戴。原文说: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7.试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理性精神 篇七

一、现代文学中的科学理性

1、文学观念的进化性

在“五四”运动以后, 当时我国科技落后、国力衰败, 人民向往国家安定富强。因此, 代表先进科技的自然科学的理性渐渐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精神主流, 从严复的《天演论》阐述的物竞天择、人文进化等观点开始, 以进化论为标志的科学理性精神就渐渐在文学作品中开始扎根、发芽。其后, 在许多作品中, 都可以看出这种理性精神的体现, 如茅盾的《文学与人生》、梁启超的《新民说》和鲁迅的许多作品等, 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文学与科学的互相融合, 共同发展。文学观念因此也如物种进化一样, 不断淘汰和更新, 推动着新文学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前进浪潮。

2、文本主题的科学性

科学理性在近现代已成为中国新文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并对文学作品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作用。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先后经历了“五四”文学运动、左翼文化运动、工农兵文艺时期, 改革开放文学复兴等阶段, 并先后出现了启蒙文学、革命文学、都市文学等各种文学主题。在这些文学主题中, 都可以找到理性精神及思维方式的痕迹。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时期, 这些文学主题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变革都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3、创作方式的现实性

我国的现代文学, 在辛亥革命后, 由于受西方现实主义的影响, 创作原则及方法都或多或少受到科学理性精神的渗透。创作法则尊奉“文学由科学确定”, 作品强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要求作者通过细心观察、亲身体验、根据客观实际来进行创作, 不能脱离实际、凭空猜想地去非理性创作。

二、现代文学中的人文理性

1、关于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中心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是“自由、自觉、超越”。在现代文学中, 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宽容”与“反抗”这两种理性精神方面, 体现了人在与自然斗争中不屈的精神以及在社会中为了生存和尊严进行的妥协与奋争。

2、人道主义原则

人道主义精神在现代人文理性中是一种以肯定、发展自我为前提并尊重、惠及他人的理性主义。它与个性主义有机融合, 就形成了“幸福、自由、尊严、平等、民主”的现代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因此, 现代文学中所描写的个体与群体对于幸福、尊严、平等、自由的不断追求和斗争, 正是人文理性精神中对于个性自由、人类幸福、相互平等、生命尊严等本质内涵的具体体现。

3. 人本主义理念

一位伟大的作家曾说过“人与一切理性的存在, 都是以人本身的存在作为目的”。因此, 人的存在体现了人的意义与价值, 也是理性精神存在的生理基础。现代文学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本主义理念, 如:以“人民”为对象, 追求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理想主义文学;以“个体”为对象, 关注个人命运和生活尊严的现实主义文学等等;

三、现代文学中的价值理性

1、文化批判理性

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 我国现代文学所反映的是由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 推翻旧中国到建设新中国这一段时代的背景。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需要, 文学承担了体现当时主流社会价值的责任, 将理性批判的方向指向了封建残余、独裁反动和愚昧落后思想, 这对当时的人民运动启蒙、倡导科学以及法制建设等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文化反思理性

反思主义主要出现在“文革”结束以后, 并逐渐从初期只对政治模式的是非讨论, 演变为理性主义对社会进步影响方面的思考, 力求取得与时代社会潮流相符合的评价标准和价值观。作家们用新的理性角度, 重新审视一些已被历史固化的看法, 以另类的角度向大众表达了对传统结论的质疑, 来尝试还原历史的客观理智真相。这深刻体现了当时整个民族对于社会发展道路中的倒退进行忏悔和觉醒的自我反省精神。代表作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王蒙的《蝴蝶》等。

3、文化正义理性

正义理性一直是文艺作品中超时代、超民族的永恒思想主题, 也是文学在人类文化思想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灵魂所在。在中国几十年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 虽然受到时局、政治、经济等影响, 但从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对正义理性和人性光辉的追求和向往, 从鲁迅、茅盾、巴金到高晓声、张一弓、路遥, 正义理性的光芒始终在一直闪烁。再比如当代作品《黑洞》、《深度较量》、《蜗居》等作品, 作者勇敢承担起社会的先锋责任, 用直逼现实的作品, 去揭露中国当代社会阳光下的邪恶面和黑暗面, 用极其现实的震撼力来反映了民意, 直击社会焦点, 引领当代文学对于正义的追逐。

四、现代文学中的感情理性

1、从压抑到解放

在文学作品中, 情感与理性向来是对立而统一的。辛亥革命以后, 我国社会制度发生的颠覆性变革, 人们不再受封建主义的压抑和束缚。在文学作品中, 这种从压抑到解放的情感诉求通过文字体现出来, 给读者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并最终形成了当代文学中理性精神层面的表达。

2、从被动到主动

当社会经历了每一次变革、每一次进步, 人民的思想和感情都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 而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生活和理想的追求也随之变化。以往, 只能被动的承受现实, 渐渐地变成了对光明幸福生活的主动需求和争取, 并成为了现代文学中理性精神的主流。如鲁迅的《祝福》中, 小说与改编后电影的比较就明显体现了这个特点。小说中, 祥林嫂对感情只是随着命运的安排随波逐流, 而电影里, 改编为主动重新选择婚姻, 充分表现了当时作品对人物刻画的时代需要。

五、总结

理性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时代的进步和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正义、光明的坚定决心和不屈精神。展望未来, 理性精神在文学作品中将承担起时代作品赋予的历史重任, 继续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亮.文学理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

8.刘建华,关于“中国答案” 篇八

“艺术家与生活贴近不是坏事,但是贴近之后,你怎么转换,重新认识。以前我做作品是在做加法,现在是在做减法,让它单纯,让它安静。”

对于当代艺术的误解已经太多,多到掩盖了它的优点,太多的形而上往往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层层罗列的元素对大众的辨识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谁又愿意像捉迷藏一样去欣赏艺术品。08年的作品转型是他回归生活化的里程碑。“无意义、无内容”概念的提出并不能证明刘建华就是一个虚无的艺术家,就像没人能真正说明自己生存和工作的意义有多么大,但是那种现实作用却显而易见。

了解传统文化是寻求“中国答案”的必要手段。如何甄选却是一个难题,就连鲁迅先生都感叹糟粕和精华混淆带来的苦楚。始终认为中国传统有着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刘建华看来,古代的东西很伟大,中间有很多养分可供吸收和发挥。当代艺术从西方走来。怎样融入中国文化系统,说出自己的词汇是他常常思考的问题。刘建华最为称道的作品《日常易碎》便是一个探索:他选择了陶瓷这种带有强烈中国特色的创作元素,一种令他“上瘾”的材料。使用工艺最忌讳的手法。并且加入反雕塑概念。

刘建华并不十分谦虚,起码在谈论艺术的社会角色这个问题上。不会刻意寻求机会,只是机缘巧合地用作品去影响人,也许这也是他的“中国答案”——关于艺术的潜移默化,从开始的“内心很着急,到现在的不着急”,弓拉得满的时候,未必效果最好。

IN:当代艺术在现代社会的角色?

OUT:责任挺大的。我更希望通过作品来阐明自己的想法。包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每个艺术家都不一样。有些想在艺术史上做出不一样的作品。不是所有艺术家都对社会问题、责任感来得那么敏锐。有些艺术家的眼光更开阔些。更重要还是在他的创造性,失去这点,就失去生命力。

IN:现代生活西化,什么才是属于中国的东西呢?

OUT: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我现在也是在过程中,进行探讨和积累。文化艺术,没有简单的界定。它没那么简单。我觉得包括艺术家用什么材质来做,什么手法,风格特点,都有一定的弹性在里面,关键是你怎么在这个发展的创作过程中去认识它。

IN:您作品的变化是否是缘于内变化呢?

OUT:内心从很着急,到现在不着急。开始想获得很多承认、希望作品能参加展览、活动,让别人了解。这路是慢慢走的,我们确实是处在财富积累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很多人对物质的理解会不一样。我觉得要量力而行。艺术家更重要的是他的批判性和独立性,不受社会、受时尚风气的左右,必须要体现你的独立性。像射箭。弓拉的满的时候,未必效果最好。

IN:会不会跟观众距离远了?

上一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下一篇:党课教案的主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