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水土保持规划

2024-07-25

陕西省水土保持规划(精选8篇)

1.陕西省水土保持规划 篇一

摘 要:近几年我国的环境不断地恶化,空气质量也随之降低,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接受着严峻的考验,对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已经成为了国际主题,本文就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土保持规划的统一做了浅显的研究。

关键词:水土流失;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我国自加入WTO以来,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的进程也不断加快,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水利工程的发展,致使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全球变暖等等环境问题蜂拥而至。

这些问题使地球的生态平衡被破坏,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变成一纸空谈。

所以为了生态平衡,为了可持续发展,要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强调水土保持规划刻不容缓。

1 水利工程管理

我国近来最大的水利工程项目就是著名的南水北调,南水北调工程不仅仅很好的抑制了我国南部的洪涝灾害,同时也解决了华北和西北地区的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水利工程一直以来都做着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工作,保护和合理运用水利工程措施,调节水资源。

但是水利工程建成后必须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是验证水利工程的可用性和安全性的过程。

水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保持工程建筑和设备维护的完整性,安全性,使之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正确使用工程设备来控制,调节,流通,使用水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来进行防洪,灌溉,供水,排水,发电,航运,渔业,环保等;闸门启闭机及各类机械、电力设备的正确操作,提高工作效率,防止事故发生;不断提升工程设备,提高管理水平。

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对水利工程的护理、保养和维护;更新工程设备,在不影响全局的情况下对技术进行适当的改革;制定、修改、遵守管理措施;运用水利工程对对水资源进行调配等等。

在人们的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水利工程管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一直在不断地改变、优化,现在水利工程管理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属于它自身的管理阶段,科技的进步也为水利工程管理带来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理论和现代化手段,水利工程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2 水土保持规划

为了防止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土资源,做好国土整治,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农林牧的发展,针对不同的水土流失程度、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等,利用水土保持的原理生态学和经济规律,综合治理开发。

水土保持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国土整治、治理江河的根本,也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

水土保持对国家经济活动和人类的活动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许多植被遭到严重侵害,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水土流失严重,许多耕田都变成了沙漠,人类可用的土地越来越少,沙尘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等若干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

为此国家格外重视水土流失,甚至出台了一些政治措施。

水土保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且面积、时间广的工作,具体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三种:

工程措施: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而修筑的一系列的工程措施,比如梯田、水坝、排水系统、灌溉系统等等。

生物措施:为了防止水土流失而增加植被覆盖率、种草护林、提高土地生产力等等,具体的措施有: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等等。

蓄水保土措施:改变土地的地形、增加植被覆盖率或者增强土地的抗侵蚀力,保土蓄水,改善土壤。

例如等高耕作。

2.陕西省水土保持规划 篇二

一、项目实施前的情况

在世行贷款项目立项实施前, 陕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区黄土裸露, 沟壑纵横, 几乎看不见绿色, 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项目区自然条件恶劣, 水资源匮乏且难以利用, 交通等基础设施很差, 外来投资极为稀少, 水土流失严重, 贫困人口大量存在, 甚至一部分人面临着温饱问题。在这些挑战中, 当时最紧迫的一个是水土流失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制约1990年代初, 这里的水土流失占到总面积95%以上, 局地侵蚀模数达26 400t/km2·a, 无论是覆盖的广度还是流失的强度, 在全世界水蚀发生区都是极为严重和典型的。项目实施前, 项目区耕地面积占到了总土地面积的30.6%, 林地面积仅占到12%, 耕地中坡耕地占到76%以上, 粮食平均单产仅维持在43公斤的水平, 全年人均占有粮食不到100公斤, 粮食缺口非常大。除粮食问题外, 群众几乎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 当时大约有50%以上的人口需要救济才能维持生存。

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设计

陕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的总体思路是:在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阻止破坏水土资源的基础上, 以小流域为单元, 按地貌特征和侵蚀规律布设各种水保措施, 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 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 实现保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和增长。

在项目前期, 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农民及其社区组织经过反复地协商和讨论, 提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项目设计方案, 主要涉及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以小流域为单元, 开展统一规划、全面设计, 自下而上, 实现全项目区的规划设计, 促进项目区水土资源得到合理高效地利用。二是根据地貌部位和土壤侵蚀特点以及因地制宜, 因害设防的原则, 以小流域为单元, 在梁峁坡、梁峁边、沟谷坡、沟谷底不同部位布设不同的水保措施, 形成四道水土保持防治体系。三是统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优先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 发展粮食生产, 建设一定数量的经济林, 在解决温饱和生产生活的基础上, 实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双赢”目标。四是设计保持项目实施的类型。工程项目类型有:新修水平梯田与田间道路, 新修淤地坝及旧坝维修加固, 新修治沟骨干工程, 新建小型灌溉工程 (含水窖) , 新建沟头防护工程、沟边埂等。林草项目类型有水保林, 果园或经济林, 苗圃, 人工种草, 封山育林等。其它民生工程有中心果库, 农户果库, 蔬菜大棚, 畜棚, 养畜等。

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

(一) 组织机构设置

项目实施初期, 陕西省政府就成立了具有行政职能的项目管理组织机构, 该组织机构细分为领导机构、管理机构和咨询机构, 并将此类机构推广到市、县两级政府。同时, 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和各个机构的职能分工和工作职责。

(二) 资金管理及筹集

一是在各级项目办设立了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 做到独立核算, 专款专用。二是根据世行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对财务人员进行了多次培训, 提高了他们的财务管理水平。三是经常进行财务检查, 督促项目资金正常运转。四是做到了专款专用, 为项目顺利提供了资金保障。

水土保持项目筹集的资金总额共约11.13亿元, 主要来自两方面。一个是世行贷款6.44亿元, 占57.86%;二是来自国内的配套资金, 包括中央、省、市、县财政配套和项目区居民投劳折资, 累计约4.69亿元, 占42.14%。

(三) 采取的激励措施

一是谁治理, 谁受益。在项目区全面推行“谁治理、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 鼓励农户筹资投劳按项目设计的要求治理水土流失, 并以合同的形式保证投资治理成果在合同期内归农户个体所有, 调动了各个方面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吸引了大量个体业主、工贸企业、离退休人员、城市居民、佛教人士等积极参与项目建设, 兴办绿色产业, 此类投资高达24 851万元, 占项目投资的22%;二是长期承包。在项目区大力提倡户包治理小流域, 允许有一定技术、且资金充足的农户, 大面积 (5-10km2) 、长期承包 (10-20年) 完整的小流域开展水土流失治理;三是转贷措施。将世行贷款由政府贷款转化为农户个体贷款, 保证绝大多数农户参与项目活动, 并在其中受益。

(四) 创新手段

封山禁牧。项目实施中, 把封山禁牧作为一项硬指标, 实行“封”“治”结合。国家提出“退耕还林 (草) , 封山绿化, 个体承包, 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政策措施后, 项目区各市县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方针政策, 结合退耕还林 (草) , 大力实施封禁治理, 边退耕边封禁边造林种草, 加快了植被恢复, 并用制度保障治理成果。如彬县政府颁发的《关于封山禁牧的通告》、《彬县柿子生产基地林木管护办法》, 配备专职护林员320名, 建护林房160多处, 树立禁牧标志碑1 000多块, 有力地促进了封山禁牧, 实现了全面封禁。

管理创新。项目建立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化的、科学的项目组织领导体系、实施管理体系和技术咨询管理体系, 以新的管理模式, 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规划首次按照基建程序进行设计, 项目财务首次引入报账制和审计制的管理模式, 项目实施首次开展了全面的项目监测评价, 项目物资首次按照采购制的方式进行采购, 引入了国竞争性招标采购、自营采购等概念。整个项目把组织实施、技术管理、财务保障、支持服务、考察培训等环节融为一体,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科技创新。项目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支撑, 大力发展以农业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 培育项目建设新亮点。全省项目区推广了彬县总结的“挖根、分级、修根、蘸浆、浇水、点播、整盘、覆膜、压土”和长武县总结的“吊袋输水法”等造林新技术, 使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 结束了“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历史。项目区引进优质水果、干果品种, 栽植优质大扁桃2 000多亩, 美国红提葡萄2 000多亩, 美国黑梅李500多亩, 澳洲青苹8 000多亩, 冬枣2 000多亩, 收到了良好成效。在安塞、宝塔、淳化等县区大力推广大棚菜、大棚水果种植技术, 培训了大量的农民技术人员, 既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技术应用能力, 又增加了群众收入。

(五) 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项目在提高林草成活率、保存率上想了好多办法, 做了大量工作, 在项目的中后期, 将这项工作做为重点工作来抓, 与国内同类项目相比, 林草成活率、保存率还是较低, 究其原因, 在乔木林造林上, 违反了自然规律。几十年陕北造林经验和8年项目实践, 证明在延安以北不宜大面积造林, 只宜走大力发展灌草, 沟道少量栽树的路子;在种草上, 片面强调种植面积, 忽视草的利用, 忽视草的转化, 忽视草的深加工, 致使农民在种草上得到的效益很小, 因而造成常年种草不见草的局面。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有些地方为了图好看, 施工中不注意原有地面植被的保护, 造成地面裸露, 增加了土壤侵蚀量和水分蒸发量, 不利于水土的保持, 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四、水土保持项目取得的成果

历时11年的项目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 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2 643.11km2。为3个项目区的103万人新修水平梯田39 648.84hm2, 使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5亩以上, 建成水浇地1 571.11hm2, 坝地1 407.7hm2, 果园14 479.61hm2, 对项目区12 318.15hm2生态脆弱区实施封山育林, 促使项目区69 121.94hm 2土地退耕并建设成乔木林, 营造灌木林53 436.7hm 2, 完成人工种草48 594.51hm2, 在项目区建设大型沟道拦泥淤地骨干工程 (土坝) 74座, 小型淤地坝794座, 建设小型抽水站25座, 对41座旧坝进行了维修加固, 建设谷坊391座, 沟头防护249.03公里, 建成水窖3 990眼, 中心果库45座, 农户果库1019座, 蔬菜大棚1 667座, 畜棚17 2605m2, 养畜17 976头, 苗圃152hm2。

一期项目经过8年治理,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植被覆盖率已由治理前的14.6%增加到目前的48%, 治理程度由19.0%增加到60%, 项目实施以来的减沙总量达3 064.07万吨, 年减沙能力达383万吨。项目区全面脱贫不反弹, 儿童入学率达98%, 农村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人畜饮水基本解决。人均产粮由治理前的381公斤提高到517公斤, 人均纯收入由300元提高到1 458元, 增长了近4倍。

二期项目在一期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一是项目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以项目促产业, 以苹果、柿子、枣、仁用杏、酥梨、布尔山羊为主的大型商品生产基地已经形成, 从优质果品生产、布尔山羊繁殖到果品加工、草粉加工已经从农户向现代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渭北地区已经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向果品产业、畜牧产业的方向发展。二是大量采用了新技术, 项目区已引进了大扁桃、早结实核桃、美国阿尔钢金苜蓿、布尔山羊等新的果、草、畜品种, 并建立了药用植物示范基地、布尔山羊良种羊繁育基地, 引进了新配方继承套先进设备, 建起了果品加工、草粉加工企业。三是大面积种草、舍饲养畜、封山禁牧成效显著, 使种草、养畜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四是造林成活率高, 普遍达85%以上, 彬县高达95%, 结束了过去“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历史。五是机制创新有了重大突破, 培育了一批治理大户, 引入了一些企业参与, 调动了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投入项目区治理, 加速了治理进度, 提高了治理科技含量, 促进了产供销一条龙体系的形成。

五、世行贷款项目成为成功的典范

项目的成功实施, 取得了世界银行的高度认同, 引发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持续不断来项目区考察访问。特别是1995年世界银行行长的沃尔芬森先生, 在项目区考察后, 对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项目树立为世界范围内世行所有农业项目的“三大旗帜”工程之一, 使陕西世行水土保持项目的社会地位、国际地位大大提升, 国际、国内影响力大大增强。1997年6月,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姜春云受江泽民的委托, 到陕西世行项目区就“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专题调研。1997年8月5日, 江泽民同志在姜春云在陕西的考察报告上做出了重要批示, 向全国发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1997年8月, 全国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农业现场会在项目区召开, 国家相关部委的负责同志, 各省区政府的负责同志, 100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到项目区参观学习, 使陕西省成为全国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面旗帜, 全国有60多个地市以上的省、市、区到项目区学习, 水土保持项目为陕西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为陕西招商引资赢得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连续两年到项目区视察, 并提出了“以工代赈、个体承包、退耕还林、封山绿化”的16字方针, 对项目建设后期的发展给予亲自指导。在国家的统一安排部署下, 不仅陕西省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总体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全国性的生态建设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六、经验和教训

世行贷款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为我们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 必须要有一套好的理念, 如世行当年提出的将水土保持与扶贫作为项目宗旨、社区参与等理念。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项目设计, 项目管理方、受益方 (农户) 等共同参与项目设计, 并对项目设计进行反复多次地实地论证。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项目管理机制和团队。

同时, 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教训。即所用贷款没有必要坚持必须全部转贷到户。短期内、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可以转贷到农户, 而公益性强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由集体 (地方政府) 承贷;应当进一步论证项目监测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提高监测质量, 保证监测成果的利用率更高。

课题组成员:

陕西省财政厅国际合作处曹恒常青李鹏周金光

陕西省水保局同新奇唐润芒

摘要:世行资金的引入,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陕西经济发展与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 引进了大量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培养了一大批外向型复合管理人才, 对陕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 在执行和管理外资项目的过程中, 创造了不少成功的范例和许多有益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陕西省利用世行贷款实施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被树立为世界范围内世行所有农业项目的“三大旗帜”工程之一。其经验在对国内项目管理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 也通过世行等合作机构向世界其它地区传播, 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项目管理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关于水土保持规划问题的研究 篇三

【关键词】水土保持;规划;防治措施

1.水土保持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主要有植物措施(如水保造林、水保种草、水保耕作等)和工程措施(如坡面工程、沟道工程、挡墙工程等)。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新阶段。小流域是指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面积比较小的闭合集水区。流域面积最大一般不超过50km2。每个小流域既是一个独立的自然集水单元,又是一个发展农、林、牧生产的经济单元,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上游。一个小流域就是一个水土流失单元,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全过程都在小流域内产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1.1水土保持的特点

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有4个特点:一是科学性,涉及多学科,如土壤、地质、林业、农业、水利、法律等。二是地域性,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当地经济水平、土地利用、社会状况及水土流失现状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三是综合性,涉及财政、计划、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经贸、司法、公安等诸多部门,需要通过大量的协调工作,争取各部门的支持,才能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四是群众性,必须依靠广大群众,动员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

1.2水土保持的现状

在水利方面,我国存在着水多、水少、水污、水浊的四大问题。其中水浊既独自为害水体,又增加其他“三水”对河流的不利影响,处于关键地位。水土流失破坏土壤结构,降低植被质量,影响流域对径流的调蓄能力,增加水多水少的矛盾。泥沙增多既降低河流质量,影响水生物活动,又作为污染物的载体,提高污染的浓度与防治的难度。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不应就事论事,而应当追根溯源,将水土保持作为水利的中心环节与战略措施,提高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3水土保持的意义

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务院国发[1993]5号文件《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增加地表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减少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水土保持的对象不只是土地资源,还包括水资源。保持的内涵不只是保护,而且包括改良与合理利用。不能把水土保持理解为土壤保持、土壤保护,更不能将其等同于侵蚀土壤控制。水土保持是自然资源保育的主体。

1.4水土保持防治主要措施

(1)工程措施—指防治水土流失危害,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各项工程设施,包括治坡工程(各类梯田、台地、水平沟、鱼鳞坑等)、治沟工程(如淤地坝、拦沙坝、谷坊、沟头防护等)和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等)。

(2)生物措施—指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采取造林种草及管护的办法,增加植被覆盖率,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

(3)蓄水保土耕作措施—以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保土蓄水,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如等高耕作、等高带状间作、沟垄耕作、少耕、免耕等。

2.土壤侵蚀量与输移比防治的方向与对策

流域面上的土壤侵蚀量与进入河道的输沙量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彼此密切相关,根本原因就是土壤侵蚀量没有显著减少。一般总是从源头开始,正本清源,将侵蚀、输移、沉积贯穿为一个整体,以观其全貌的拦截与滞蓄,然后进入干流。干流输沙量与流域侵蚀量的比值称为输移比。有些专家从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流域面积、时空差异等多方面对输移比作了理论分析;有些专家根据众多考虑与测试成果分析了水沙从源头至主干流一系列变化及相应的匡算。防治的目的:一是防蚀,二是拦泥。拦泥作用显著,成效快,有利于防疗急性病症。狭义的水土保持,顾名思义是减蚀,一般包括农业措施、林草措施和以梯田为主的坡地工程措施。这些措施直接作用是减少水土流失,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态环境,间接作用是减少进入河下游的泥沙,减少河道的淤积和抬高洪水威胁,利在当地,惠及全河,既具有拦泥坝库对下游的有利作用,又没有拦泥坝库对当地人文社经的某些不利影响。

3.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水土保持与水土利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为国民经济服务。保护为了利用,利用必须保护,两者相辅相成,总体效益更为完善,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水土保持的内容与要求前文已叙述。中小型的水土利用复杂多样:一是建设基本农田,发展农业生产;二是植树种草,培育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三是营造水窖、坑塘、涝池,就地调蓄雨水,提高当地抗旱防旱能力;四是引洪漫地,放淤改土,引水垦荒既增加耕地数量,也提高土壤质量;五是开发小型水电,直接缓解能源匮乏,间接维护林木发展;六是大中型灌区的浑水灌溉、中小水库的吸泥排沙,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增肥保墒,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坡改梯与淤地坝是水土保持工作中两项主要工作措施,目的是调整坡地与沟道的坡度,以就地入渗和就近入渗的方式达到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淤地坝在一定程度上兼有小型拦泥库的作用,长期效果可能降低,梯田可以持续利用,两者时空搭配,相辅相成,共同对长江中上游的减泥增产发挥重要作用。大部分水土利用的成就是广大群众的自发性成果,不够理想。有时拿泥沙填死库容,难以发挥肥力作用;有时削坡填沟,劈山筑路,破坏表土;有时管理不当,良田沃土遭受沙埋沙压,变利为害,令人遗憾。

4.水土保持的效益与评价

水土保持是一项面广量大、复杂的系统工作,要全面测试分析评估其效益,确实不易。一般将水保效益分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部分,对水少沙多的河流还增加一项拦泥效益。不同水保措施,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单项效益,可以为水保评价提供依据;从土壤流失至进入干流之间各河段的水沙变化及其对周边的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的影响,以便了解输移过程,可能产生的负效益或不利影响,如对大小水库、坑塘、涝池的运用寿命,对河岸的冲刷破坏,对农作物沙压减产等。效益计算:采用有无措施或增减措施后在时空方面的对比。为实现科学管理和国家决策的要求,必须客观地、定量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的全面和单项问题,揭示水土保持的基本情况与动态变化、水土保持的成效与进展、水土保持的潜力与展望。总效益是各项效益的融合,研究分类效益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应是主要内容。生态环境效益既是总效益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研究与不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经济效益既是各类措施的物质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构建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5.结论与建议

4.陕西省水土保持规划 篇四

根据水利部印发的《关于开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11〕224号)精神,清远市清新区水利水电建设管理中心拟开展清远市清新区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资金来源已落实,现就清远市清新区水土保持规划编制项目进行公开招标。

一、项目内容:清远市清新区水土保持规划编制。

二、投标人资格要求

1、投标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投标人具有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颁发的乙级或以上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3、2010年至今,投标人从事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或水土保持监测业务未被省级(或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警告或通报批评。

4、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5、投标人已在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办理IC卡。

三、招标文件的获取

凡有意参加投标者,请派人于2014年 8 月 12 日至 8 月 18 日(共5个工作日)每天上午9:30~11:30,下午13:30~16:00(北京时间)持以下资料:(1)法定代表人证明书原件、授权委托书原件(非法定代表人参加时提供)、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2)企业营业执照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证书原件及复印件;(3)拟派项目负责人的身份证、职称证、近3个月(2014年5月、6月、7月)任一个月社保证明原件及复印件;(4)广州建设工程投标报名申请表原件(在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下载并签字盖章)到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润路333号)报名并购买招标文件(500元/份,售后不退)。

四、联系方式

招标人:清远市清新区水利水电建设管理中心 地 址:清远市清新区明霞大道中25号 联系人:刘工 电 话:0763-5812722

5.陕西省乡村规划建设条例 篇五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告

〔十一届〕第十三号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的决定已于2009年3月26日经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9年3月26日

一、条例名称修改为《陕西省乡村规划建设条例》,第二章章名修改为“乡村规划”,第三章章名修改为“乡村建设”,第五章章名修改为“乡村管理”。

二、条例中的“农村村庄”均修改为“乡村”,“村庄规划”均修改为“乡村规划”,“村庄总体规划”均修改为“乡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均修改为“村庄规划”,“村庄建设”均修改为“乡村建设”。

三、第一条修改为:“为了规范乡村规划的编制实施和村民住宅的建设管理,促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四、第二条增加第二款:“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条例编制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和村民住宅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五、第三条末尾增加“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容。

六、第四条第一款修改为:“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规划和村民住宅建设的管理工作。”

第二款修改为:“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实施,以及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工作,并确定专职管理人员。”

七、第六条第一款中的“规划编制经费”修改为“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

增加第二款:“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将乡村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八、删去第八条中的“在农村村庄和村民住宅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中”。

九、删去第九条第一款中的“农村村庄建设应当编制规划”。

第二款修改为:“编制乡村规划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域规划、农业区划为依据,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小流域治理、公路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专项规划相衔接,符合国家和省编制乡村规划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十、第十二条第一款修改为:“乡规划在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由乡人民政府依据县域规划组织编制,提交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用于指导村庄规划的编制。”

第二款修改为:“乡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划区范围,乡行政区域内的村庄发展布局,村庄规模和发展方向,村庄和村民住宅的总体风格,村庄的交通、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绿化、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置,以及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

增加第三款:“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有条件的可以参照镇的建设标准提出规划编制要求。”

十一、第十三条修改为:“村庄规划在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应当有村民代表参与,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住宅布局和建筑风格,道路走向、宽度,养殖加工等产业发展用地,供水、排水、供电、通信及其他工程管线和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绿化、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用地布局和建设要求。”

十二、删去第十四条中的“和村民委员会”、“或者专业技术人员”,将“聘请”修改为“委托”。

十三、第二十三条中的“进行村庄建设应当依据村庄建设规划制定实施方案,绘制建设平面图”修改为“村庄规划实施应当制定近期建设方案”。

十四、第二十五条中的“被置换人”修改为“被置换土地利害关系人”。

十五、第二十六条修改为:“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企业、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报设区的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申请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有关建设项目批准文件;

(三)农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权属证明;

(四)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建设用地使用协议;

(五)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经审查对符合乡规划、村庄规划要求的,应当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有效期为二年。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十六、第二十七条中的“应当先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修改为“须经村民委员会同意”。

十七、第二十八条第二款中的“加强管理和业务指导”修改为“ 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

十八、第三十条第一款中的“工商企业”修改为“企业”,并增加“并经乡(镇)人民政府现场验线后”的内容。

第二款作为第三十一条第一款,并将其中的“工商企业”修改为 “企业”,“竣工后由业主负责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修改为“建设工程竣工后,县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建设单位或者个人申请后二十个工作日内,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予以核实,并出具核实结果,未经核实合格的,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十九、第三十一条增加第二款:“建设单位应当在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

二十、第三十二条中增加“合法权益”的内容。

二十一、第三十三条中增加“体现地域和民俗特色”的内容。

二十二、第三十六条增加第二款:“村庄规划编制和村民住宅设计人员应当实地考察,充分听取村民意见,结合当地的地域风貌和民俗文化,科学合理的编制村庄规划和设计村民住宅。”

二十三、第三十九条修改为:“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村民取得新的宅基地建设住宅的,原有宅基地应当在住宅建成后交回集体。

禁止违法多占宅基地。禁止在承包土地中擅自建设住宅。”

二十四、第四十四条第二款中增加“或者向道路及公共场所随意排放污水”的内容,并将“污水排放设施”修改为“污水排放处理设施”。

此外,对个别文字表述作了相应修改。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正,重新公布。

陕西省乡村规划建设条例

2005年12月3日陕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09年3月26日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关于修改〈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的决定》修正 目 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乡村规划

第三章乡村建设

第四章村民住宅建设

第五章乡村管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乡村规划的编制实施和村民住宅的建设管理,促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乡村规划的编制实施和村民住宅的建设管理适用本条例。

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条例编制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和村民住宅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第三条乡村规划的编制实施和村民住宅的建设管理,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政府引导、依靠群众,试点示范、逐步推进的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四条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规划和村民住宅建设的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实施,以及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工作,并确定专职管理人员。

村民委员会在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做好村庄规划实施和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发展和改革、国土资源、农业、水利、林业、交通、民政、财政、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环境保护等行政部门以及电力、电信、邮政等相关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工作。

第五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确定本行政区域内乡村规划实施和村民住宅建设的年度工作目标,统一部署,制定计划,采取措施,组织实施。

县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将乡村规划实施和村民住宅建设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补助经费、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规划管理人员培训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将乡村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乡村和村民住宅建设应当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村民自主权。村民住宅由个人建设,对特殊困难农户,有条件的村民委员会给予适当补助,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给予扶持。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由农村集体组织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扶持。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宣传推广乡村规划实施和村民住宅建设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章乡村规划

第九条乡村规划包括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乡村规划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域规划、农业区划为依据,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小流域治理、公路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专项规划相衔接,符合国家和省编制乡村规划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第十条编制乡村规划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结合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乡村的各项建设;

(二)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使乡村建设的规模、速度同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增减相适应;

(三)合理用地,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四)合理布局,配套建设,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五)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统一规划乡村绿化、乡容村貌和环境卫生设施;

(六)保护文物、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突出地域和民俗特色。

第十一条县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县域规划,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村庄的总体格局作出安排,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十二条乡规划在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由乡人民政府依据县域规划组织编制,提交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用于指导村庄规划的编制。

乡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划区范围,乡行政区域内的村庄发展布局,村庄规模和发展方向,村庄和村民住宅的总体风格,村庄的交通、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绿化、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置,以及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

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有条件的可以参照镇的建设标准提出规划编制要求。

第十三条村庄规划在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应当有村民代表参与,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住宅布局和建筑风格,道路走向、宽度,养殖加工等产业发展用地,供水、排水、供电、通信及其他工程管线和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绿化、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用地布局和建设要求。

第十四条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乡村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无偿提供地质勘测、自然资源状况等有关的基础资料,并做好乡村规划编制的服务工作。

第十五条乡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二十年,村庄规划的期限一般为十年。乡村规划的变更按照本条例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三章乡村建设

第十六条乡人民政府负责组织乡规划的实施。村民委员会负责组织村庄规划的实施。在规划实施中,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规划要求和用地调整,不得阻挠规划的实施。

第十七条对于人畜用水严重短缺地区、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地下采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丘陵地区等不适宜人居地方的村庄和农户,县级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选择交通方便、自然环境适宜居住、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地方,按照规划的要求,有计划地实施搬迁,集中建设新村或者迁入其他村庄。

第十八条县级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引导自然条件良好、人口较多、具有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村庄,采取扩建、改造等方式吸引周边自然村农户向该地聚居,逐步发展为中心村或者建成小城镇。

第十九条建设布局和土地利用不合理、住宅建筑不规范、基础和公共设施不完善的村庄,应当按照规划逐步进行改建、改造,达到村庄规划的要求。

第二十条城镇周边的村庄应当依托城镇和产业发展进行改建,实现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与城镇共享,扩大城镇规模,增强城镇的辐射力和拉动力。

第二十一条完整体现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有一定保护价值的村庄,应当保护原有建筑,新建建筑应当与原有建筑风格相协调。

第二十二条山地、丘陵、沟壑地区的散居农户,可以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地貌,相对集中建设住宅,不占或者少占农用地。

第二十三条村庄规划实施应当制定近期建设方案,确定住宅基础标高、道路宽度及建筑红线、绿化带、工程管线、公共设施布局等事项,并根据本村产业发展和村民生产生活的需要,留出必要的产业发展用地、卫生通道等。

第二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安排各项专用资金,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各项建设。

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兴建乡村的供水、排水、环境卫生等公共设施,可以合理收取费用。

第二十五条新建、改建村庄需要在村组或者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置换土地的,应当经相关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同意,并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因置换土地造成被置换土地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损失的,应当给予合理补偿。

第二十六条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企业、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报设区的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申请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有关建设项目批准文件;

(三)农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权属证明;

(四)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建设用地使用协议;

(五)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经审查对符合乡规划、村庄规划要求的,应当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有效期为二年。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二十七条在村庄规划区内进行建设,需要临时占用非农用地的,须经村民委员会同意。临时用地期限不得超过一年,期满后应当自行拆除临时建筑物、构筑物,清理场地,归还用地。

第二十八条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应当按照《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执行,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村庄规划建设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农村建筑工匠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

第二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推广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的标准化、产业化生产,提高建筑质量,降低建筑成本。

第三十条在乡、村庄规划区内,建设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企业生产经营性设施,应当符合乡村规划,并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设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开工前必须向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设计、施工条件依法审查批准,颁发施工许可证,并经乡(镇)人民政府现场验线后,方可开工。

第三十一条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企业生产经营性设施,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施工。建设工程竣工后,县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建设单位或者个人申请后二十个工作日内,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予以核实,并出具核实结果,未经核实合格的,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建设单位应当在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

建设工程竣工后,应当及时拆除施工时的各种临时建筑物、构筑物,清理平整施工现场。

第三十二条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因实施乡村规划给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按照县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给予补偿;村民宅基地被占用的,应当重新分配宅基地。

第四章村民住宅建设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村民住宅设计、建设的指导,根据关中、陕北、陕南不同地域民居特点,无偿向村民推荐设施完善、使用功能齐全、布局合理、造型多样、体现地域和民俗特色,符合不同经济水平村民需要的住宅设计图,推广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全省不同地域的村民住宅建设技术规范。市、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省技术规范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村民住宅技术规范标准。

第三十四条设计村民住宅坚持适用、经济、美观、安全、卫生、方便的原则,按照村庄规划确定的建筑风格,结合当地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对房屋位置、房屋结构、通道、庭院、围墙、门户、卫生设施、畜禽圈、沼气设施等家庭生产生活设施,合理布局,科学设计,体现地域和民俗特色、时代风貌,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第三十五条村民建设住宅应当按照村庄规划和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自主设计或者选择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推荐的住宅设计图。在适宜的地方提倡和推广建设坡屋顶式的村民住宅。

第三十六条村民新建、改建、扩建二层以上住宅,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或者采用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无偿提供的通用设计。

村庄规划编制和村民住宅设计人员应当实地考察,充分听取村民意见,结合当地的地域风貌和民俗文化,科学合理的编制村庄规划和设计村民住宅。

第三十七条村民在规划区内建设住宅需要申请宅基地的,应当先向村民小组或者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经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出具选址意见书后,依照《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村民委员会在乡(镇)人民政府指导下,依据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的宅基地使用批准文件进行定点放线后,村民方可开工建设住宅。

村民委员会进行定点放线,应当确定宅基地的位置、面积、四至、基础标高、房屋层高等。

第三十九条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村民取得新的宅基地建设住宅的,原有宅基地应当在住宅建成后交回集体。

禁止违法多占宅基地。禁止在承包土地中擅自建设住宅。

第四十条县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规划,在村民住宅建设、改造中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型能源,并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补助。

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村庄房屋的产权产籍管理,依法保护房屋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章乡村管理

第四十二条县级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保护饮用水源。有条件的乡村应当实行集中供水,并使饮用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

禁止在乡村公共饮用水源地建厕所、畜禽圈、污染型企业或者排放污水以及堆放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第四十三条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村民在宅旁、路旁、水旁、村旁植树造林,绿化村庄,美化环境,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第四十四条村民委员会应当加强村庄环境卫生的管理,明确环境卫生责任区和责任人。

村民应当维护村庄环境卫生,不得随意倾倒垃圾、粪便、废料废渣和其他废弃物或者向道路及公共场所随意排放污水。有条件的村庄应当设立垃圾收集处理点,建设污水排放处理设施。村民建厕所、畜禽圈等不得占用村庄街巷通道。

第四十五条村民委员会应当加强对村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管理,保证正常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损毁。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村庄内的文物古迹、古树名木、风景名胜资源、军事设施和国家公共设施。

第四十六条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对乡村建设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图纸等资料应当及时整理归档。

第四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村庄规划建设中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各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受理举报的单位应当及时查处。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未取得施工许可证进行建设的,由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违法建筑面积每平方米五元以上十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三款规定,工程竣工后未及时清理平整施工现场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清理;逾期不清理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村民委员会组织人员清理,所需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第五十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未经村民委员会组织定点放线,或者不按照确定的宅基地位置、面积、四至、基础标高、房屋层高建设住宅,严重影响乡村规划的,由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影响乡村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处违法建筑面积每平方米五元以上十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在乡村公共饮用水源地建厕所、畜禽圈、污染型企业或者排放污水以及堆放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的,由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可并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第二款、第四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在乡村规划区内乱堆乱倒垃圾、粪便、废料废渣及其他废弃物或者向道路及公共场所随意排放污水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改正,可以处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损毁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改正,可以处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前述行为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

第五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其他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四条阻挠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违反治安管理法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十六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在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或者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行政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村民委员会负责人在组织实施村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擅自改变规划要求、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乱批乱建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村民会议依法予以罢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八条农林牧场场部及其居民点的规划建设,参照本条例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九条县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6.陕西省盐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篇六

盐业直接关系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陕西盐业体制改革、保障合格碘盐供应、巩固消除碘缺乏危害成果、加快盐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时期。根据省委《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我省盐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一五”期间,我省盐业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食盐专营管理体制和管理法规,强化盐政管理,确保合格碘盐供应,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促进了全省盐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实行盐业体制改革,理顺行业管理。2007年,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盐业体制改革的通知》(陕政发[2007]43号)精神,组建了国有独资企业陕西省盐业总公司,整体上划市、县盐业公司,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分级经营、独立核算”,整合全省盐业资源,规范国有资产的运营管理,建立了全省盐业统一大市场,为调整经营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保证食盐供应提供了体制保障。2010年,陕西省盐业总公司资产总额达75953万元,上缴税金4086万元。

(二)强化盐政执法能力,维护食盐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盐业管理法规,强化盐政执法能力;依法加大对私盐贩销的打击力度,五年来查获盐业违法案件8011起,净化了盐业市场,规范了盐业经营行为。不断加强碘缺乏危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十一五”期间,近3000万人受到教育,增强了广大群众食盐安全和自我防范意识。

(三)加强食盐质量安全管理,创新碘盐供应模式。制定实施《陕西省盐行业质量检测办法》、《食盐安全责任制》,健全了省市县三级食盐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创建食盐安全示范村活动,建成食盐安全示范村188个,食盐安全村604个。榆林市实行“碘盐配给制”,把合格碘盐供应工作纳入惠民工程。目前,全省碘盐覆盖率从2001年的97.89%上升到2010年的99.79%,碘盐合格率从91%上升到99.19%,合格碘盐食用率从90.4%上升到98.98%,均超过国家规定90%的标准,位居全国前列,为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实施盐业经营许可制度,确保食盐市场供应。严格审查经营资格,加强《食盐批发许可证》、《食盐准运证》和《食盐定点生产许可证》的管理。全省认定食盐批发企业108家,食盐零售网点5.8万个,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三级食盐供应网络。同时,建立食盐储备应急管理体系,确定8个省级食盐储备点,落实1.71万吨成品盐储备和0.19万吨货币储备计划,增强了政府对食盐市场的调控能力。“十一五”期间,食盐年销量达24.88万吨,比“十五”期间增长15.56%,完成计划年均105.31%。

(五)规范盐资源管理,服务盐化工产业发展。随着陕北岩盐资源的勘探和开发,省盐务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报请省政府同意并发布了《关于加强盐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意见》(陕政办发[2007]99号),有效规范了盐资源开发利用秩序。履行对盐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的职能,先后对中盐榆林盐化有限公司一期8万吨、二期60万吨、榆林华龙盐化科技有限公司60万吨、榆林华瑞盐化有限公司60万吨真空制盐、陕西金田盐化有限公司氯酸钠等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并报请省政府获得批准。通过参股积极参与中盐榆林盐化有限公司真空盐项目建设。

(六)坚持以盐为主多元化发展,不断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为了适应国家盐业体制改革,增强行业自我发展能力,调整产品结构,转变经营方式,提出并实施“以盐为主、多元化发展”战略,积极开展非盐商品经营,扩大市、县公司经营规模。2010年,全省盐业系统多元化经营收入达3.03亿元。

过去五年,我省盐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观念陈旧,缺乏创新动力,市场经营意识不强;冗员过多,效率低,缺乏企业管理、物流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经营单一,县级企业亏损严重,职工收入偏低;盐业企业基础差、底子薄,仓储设施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无力修缮和改造,难以承担食盐存储周转任务。据统计,全省盐业系统仓库使用年限在30年以上的库房占56.6%。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盐业经济关系国计民生,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发展,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提高全省盐行业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着新突破,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盐品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特别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给我省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从岩盐资源看,陕北奥陶纪岩盐资源丰富,北起神木尔林兔陕蒙交界,南到延安,西至靖边,东到佳县,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预测储量约6万亿吨,仅在榆(鱼)米绥盐化工产业园区已探明储量8852亿吨。合理开发利用陕北岩盐资源,大力发展盐和盐化工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实现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盐化工发展趋势看,聚氯乙烯、纯碱、烧碱工业快速增长,对原盐的需求猛增,必将促进陕北岩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陕西盐业经济的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国家盐业体制改革,对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我省盐业来说,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因此,准确把握盐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始终把食盐安全和保障合格碘盐供应、巩固消除碘缺乏危害成果放在第一位,既是应对食盐专营体制转轨的需要,更是保持我省盐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需要。只有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实现专营向市场的转变,着力破解经济规模小、经营品种结构单

一、职工收入低的突出问题,陕西盐业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创造参与市场竞争的新优势,实现转型发展的新目标。

三、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快转变盐业经济发展方式,以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为宗旨,保证合格碘盐供应和食盐安全,优化盐品结构,发展多元化经营,积极培育盐化工产业集群,着力促进陕西省盐业总公司走市场化、网络化、集团化发展的新路子,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体制。“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食盐专营体制将向市场化转变。盐业发展必须着眼改革大局,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加快向市场化转变步伐,实现成功转型。

——坚持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这是“十二五”时期盐业经济发展的主线。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开发利用岩盐资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一批实现规模生产的特色产品。

——坚持质量第一、保障供应。食盐生产和供应是盐品经营的重点。一要加强市场监管,保证食盐质量安全;二要保证充足的货源和必要的储备,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加强食盐安全体系建设,加大盐政执法力度,严格执行《食盐安全责任制》和《陕西省盐行业质量检测办法》,不断提高合格食盐供应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坚持科技兴盐、人才强企。依靠科技振兴盐业,依靠人才做强企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培养和引进人才,重点扶持有实力的企业开发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产品,积极发展盐化工系列产品,着力提升盐业经济的整体效益。

——坚持以盐为主、多种经营。继续做大食盐产销主业,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依托盐业系统的资源、技术、网络优势,发展多元化经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品门类更加齐全。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省盐业发展要以持续实现消除碘缺乏危害为宗旨,以加强盐业市场管理、确保食盐安全、建立盐业现代物流体系和盐化工产业集群为目标。

1、继续保持对涉盐违法案件的打击力度,保持食盐市场的良好秩序,碘盐“三率”达到95%以上。继续深入宣传盐业法规和碘缺乏危害防治知识,力争使受教育的人不低于3500万人次,提高广大群众食盐安全和防范碘缺乏危害意识。

2、深化盐业体制改革,组建陕西省盐业集团,建立新型食盐市场供应网络。到2015年,全省盐品年销售总量达到33万吨,其中,多品种盐2万吨。批发企业人均销售盐品300吨。

3、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制盐生产能力。力争“十二五”末,全省制盐能力达到270万吨,盐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8.91亿元。

4、确保主营业务稳定增长,增加非盐产业经营收入,提高盐业企业市场竞争力。2015年,全省盐业系统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其中盐品销售收入12亿元,其他经营收入10亿元;资产总额达到12亿元,净资产5亿元。

5、加快陕北岩盐资源开发,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积极推进盐化工发展。“十二五”期间,协同有关部门制定全省盐化工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参股等形式,积极参与开发陕北盐及化工项目,进一步做大做强陕西盐业。

6、加强全员培训,吸纳和引进人才。有组织、有计划的做好人员培训、分流和安置,积极吸引经营管理人才,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十二五”末,全员培训率达到100%,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达到15%,职工平均收入达到全省社会平均水平。

四、建设盐业现代物流体系,确保合格碘盐供应

(一)建设食盐物流配送中心。实现食盐分装集中化、销售网络化、流通配送化、经营连锁化、管理信息化,形成集盐品和非盐商品生产、分装、仓储、配送、结算、信息处理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

重点建设省级食盐物流中心和食盐储备库项目、市级配送中心项目。省级食盐物流中心,计划投资1.4亿元,总建筑面积1.81万平方米,2012年底投入使用。计划投资5.98亿元新建、扩建省级食盐储备库和在宝鸡、咸阳、渭南等8个市各建一个食盐储备中心库,县级建设中转库,总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以省级食盐物流中心为龙头,构建集盐政管理、食盐配送、财务结算为一体的食盐储运配送体系。

(二)构建食盐分销连锁网络。创新服务,减少转批环节,按照经济区划直达配送食盐。重点建设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省贯通、村户相连、控制终端的食盐分销连锁网络系统。“十二五”期间,投入4.24亿元,建成24个市级连锁店、200个县级连锁店、2000个乡镇级连锁店、5万个村级连锁店;建设统一系统标准、统一编码体系、统一数据接口、统一开发软件、统一计划管理,集成决策支持系统(DS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人力资源管理(HR)和办公自动化(OA)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实现全省食盐销售统一管理、统一配货、统一服务,将合格食盐快捷、安全地配送到消费者手中。

(三)大力发展非盐商品经营。依托食盐分销连锁网络的资源优势,开拓经营领域,扩大经营规模,以盐为主,多元化发展,重点增加非盐商品经营,提高企业综合实力。

一是积极开拓多品种盐市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重点开发调味盐、营养盐、洗浴盐、洗涤盐四大系列盐产品,力争全省盐系列产品品种增加到20个、规格60个,多品种盐销售额占到盐品总销售额的6%以上。

二是盘活存量资产,增加非盐商品经营。重点选择调味品类、糖酒类、日化类、小百货等与盐品经营相关度较高、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盐品并项流通,增加就业岗位,扩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盘活现有土地、房屋、仓储等有形资产;积极发展仓储式批零业务,发展第 三方物流,形成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三是扩大包装服务,延伸物流价值链。集中力量办好现有包装公司,采用新型材料、先进技术发展新型包装,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满足社会多样化包装需求,将包装公司发展成为陕西包装行业的龙头企业。

四是培育盐湖养殖,开发盐文化旅游资源。以定边“三五九”旅打盐旧址为中心,开发集观光、红色文化教育及娱乐为一体的“盐湖生态旅游业”;以子洲县马蹄沟十里盐湾为基地,开发传统制盐旅游项目。

五、科学开发和利用岩盐资源,合力打造盐化工产业集群

陕北地区岩盐资源富集,盐化工产业初具规模。“十二五”期间,要继续依法加强岩盐资源的统一管理,按照岩盐资源开采科学化、加工利用园区化、生产过程无污染的要求,合理确定采矿井位,认真做好项目审核、审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高附加值、清洁生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盐化工项目,为发展盐化工产业集群提供全程服务,推动我省盐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食盐储备和市场监管制度,确保食盐安全供应。要继续认真贯彻《食盐专营办法》等盐业法规,加强盐政管理,堵源截流,端窝打点,杜绝假冒伪劣食盐和私盐流入市场。建立健全食盐储备管理体系,切实做好食盐储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食盐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保证食盐供应安全。广泛开展盐业法规和碘缺乏危害防治知识宣传活动,积极推广食盐配给和食盐安全示范村的成功经验,确保合格食盐供应,为实现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强盐资源统一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省盐务局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全省盐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强化对盐资源的管理。抓住发展盐化工的历史机遇,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开发利用岩盐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严格执行产业政策,积极调整盐业产业结构,坚决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采用兼并、联合、重组、收购等多种形式,扩大现有企业产能,延长产业链,提高岩盐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

(三)推进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制盐和盐化工企业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建立研发技术中心,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争取国家、省科技专项计划及科技基金,重点围绕环境治理和节能降耗科技攻关项目,组织科技攻关,解决盐业开发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强化节能减排管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探索建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产业发展模式。利用岩盐资源的盐化工项目,积极采用卤水直供或液体盐作原料,降低能源消耗。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广先进工艺技术,提高氯化氢气体、废盐水、电石渣等“三废”的综合利用,坚持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使盐业项目建设和生态建设同步发展。

(四)实施品牌战略,开拓系列盐品市场。进一步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严把盐品卫生安全关,搞好盐品营销服务。以一流质量和服务,提升“冰凌”品牌形象,提高“冰凌”品牌知名度,争创中国名牌称号。发展多品种营养盐,增加食盐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在确保合格碘盐供应的前提下,增加非盐商品经营的资金投入,发展非盐商品经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五)扩大招商引资,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扩大对内对外和同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争取和落实省财政对省级食盐储备库建设项目、现有仓储设施维修改造项目、盐业物流体系建设项目和盐业体制改革的资金投入。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扩大对制盐和盐化工项目的投入。开展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增加盐业贷款,支持盐业经济发展。

(六)加强人才教育培训,优化人才配置结构。建立人才培养、引进、交流和使用制度,把科技兴盐、人才强企落到实处。大力推进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借鉴国有企业改革和粮食系统改革的成功经验,争取政府出台盐业体制改革人员分流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减少冗员,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科学合理设置职位,明确职责,实施岗位与人员的分类管理,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选拔、考核、培养、引进、配置、激励、监督约束和任职资格认定的管理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专业培训,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培养体制。引进急需的企业管理和技术研发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建设一支懂技术、善管理、会营销的复合型盐业人才队伍。创建学习型企业,营造学业务、学管理的氛围,鼓励职工参加国家学历考试和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考试,县级以上公司领导参加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逐步实行持证上岗,以岗定薪,为职工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7.阳谷县水土保持现状及规划 篇七

1 水土流失现状

1.1 水土流失分布

阳谷县水土流失分布主要分布在赵王河、羊角河、小运河、金堤河流域及陶城铺引黄灌区上游。

(1) 赵王河流失带。据统计, 赵王河流域风蚀性水土流失面积45平方公里, 水蚀性水土流失面积15平方公里。赵王河流失带强度流失面积5平方公里, 中度流失面积15平方公里, 轻度以下40平方公里。 (2) 羊角河流失带。羊角河流失带位于县内西北部, 面积41平方公里, 是阳谷县典型的风蚀性水土流失区, 其中, 强度流失区面积5.5平方公里, 中、轻度流失区面积35.5平方公里。 (3) 小运河流失带。小运河流失带位于县内东部, 顺河床走向分布, 该流失带强度流失面积3平方公里, 占总面积比例较小, 集中分布于河道两侧, 剩余3.7平方公里分布于河道外围, 为中、轻度流失。 (4) 金堤河流失带。金堤河流失带分布于金堤南北两侧, 宽度在0.5—1.0公里之间, 系历年修筑金堤所致, 流失面积约10平方公里, 均为中、轻度流失。 (5) 陶城铺流失带。陶城铺流失带位于阿城镇东南部, 面积10平方公里。该流失带系陶城铺灌区引黄沉沙形成, 为阳谷县典型人为所致风沙区, 是引黄灌溉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6) 其它流失带。分布于县内铁路、公路及灌区骨干河道边侧, 多系人为所致, 总面积约27平方公里, 风、水力侵蚀面积各占一半, 流失程度多为强、中度。

1.2 水土流失类型

阳谷县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 春季干旱少雨表现为风蚀, 夏季暴雨冲刷, 表现为水蚀, 风力侵蚀占全部水土流失的75%还要多。

1.3 水土保持治理现状

近几年根据地方政府的号召与组织, 当地农民进行了连续不断的有效治理, 植树110000株, 开挖沟渠12.5公里, 平整土地2300亩。至2012年底, 全县累计有效治理面积130平方公里, 根治面积8.5平方公里, 全县年减少水土流失3—8万立方米, 年增社会效益9千多万元。

2 规划治理目标

2.1 具体治理目标

(1) 扩大林网覆盖面积, 从根本上抑制风沙形成基本条件-降低区内风速。使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5.1%增加到21%。 (2) 增大区域土壤持水量, 瓦解风沙形成基本条件。实现年保水量19万m3, 减少土壤流失量1.2万吨。 (3) 改变区域微地貌形态, 营造良性生态环境, 从区域地形上减弱风沙生成因素。 (4) 改善区域土壤结构, 变沙地为良田。年增产粮食80.55万公斤。 (5) 合理布置田、林、路、渠确保人均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2.2 治理规模

全县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总面积24平方公里, 建设基本农田9600亩, 农田林网2580亩, 经济林181亩, 水保林1755亩, 机井150眼, 道路26.8公里, 开挖沟渠37公里等。

2.3 规划依据和建设标准

依据水利部《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等规范、标准要求。

3 总体规划

3.1 植物工程

(1) 田间经济林带。根据水保规范要求, 林带布设方向要与主风向垂直, 但考虑到农业种植、耕作的方便与农作物通风的需求, 片内林带以沟边、渠旁、路侧布设为主, 当林带布设不能满足要求时, 强度侵蚀区按间距150-200米东西向布设, 带内按行距6米, 株距4米设三行, 中度侵蚀区按间距180-220米, 轻度侵蚀区按间距220-250米。 (2) 水保林。在不宜耕作的村头、沟旁、坡地种植水保林。

3.2 水源工程

(1) 增打机井。按风沙治理及发展高效农业的要求, 治理片内机井数量逐步调整到每50-70亩地一眼井。 (2) 调整排灌渠系。由于各治理片内都有大型沟渠, 规划按地宽300米布设一条渠道, 走向垂直大型沟渠。本着节约土地的原则, 采取路渠结合的方式布设生产路。 (3) 整地工程。针对各治理片的具体情况, 对片内微地貌变化大的地块进行整改。 (4) 改土工程。对沙化严重的地块按1∶1的比例进行改土, 改造深度0.4米。 (5) 其他措施。在大片主导治理模式不变的前提下, 在注重生态效益的基础上, 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实行局部调整措施, 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如种植蔬菜大棚, 草莓等作物, 既能保持水土, 又能提高经济收益。做到以治养治, 逐步进入良性循环。

4 结语

在阳谷县水土流失治理规划过程中必须遵循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 以获取最佳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在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过程中, 不断探索最优治理方案, 逐步形成完善的治理模式, 从而改善该县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分析阳谷县水土流失现状及原因, 提出水土保持规划治理目标及总体规划, 以期为类似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8.陕西省水土保持规划 篇八

公司2004年工作成绩显著

(一)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加强调度管理,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通过电网分析,及时完善安全自动装置、低周减载、稳控装置和备自投装置等,强化保证电网安全的各项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电网抵御异常情况的能力。发挥年度运行方式指导全年电网运行的作用,完成了地区电网备用电源自投和无压释放装置的安装工作,编制了包括检修、事故、黑启动、调度系统设备故障下的陕西电网反事故预案,为可能出现的异常、极端情况做好各种应急预案。定期组织省调、地调、变电站、电厂参加的联合反事故演习。并根据电网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了新的《陕西电力系统调度规程》。在去年电网负荷增长迅速、电煤供应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合理安排运行方式,发挥网厂协调机制,实施电煤预警机制,保证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春、秋季检修工作的顺利完成。

围绕安全调度,确保电网稳定运行这一中心,调度部门加强安全管理,精心调度,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优化检修安排,克服电网结构薄弱带来的不利因素,在元旦、春节、“两会”、“五·一”、国庆和一系列重大政治活动期间,制定了周密的保电方案及事故处理预案,并对各地调的保电方案进行监督、指导,确保了特殊时期的安全可靠连续供电。积极部署,措施到位,大负荷期间陕西电网运行平稳,未出现大规模停电和拉闸限电现象,保证了电网迎峰度夏工作的圆满成功。

(二)加快电网建设,促进电力发展。

坚持把电网作为电力发展的重点,加大电网建设投资比重。330千伏延安变、渭南变、张村变扩建工程已建成投运,一批城网供电工程项目的相继投运,进一步提高了我省城市电网的可靠性及供电能力,在去年夏季电网高峰负荷期间充分发挥了作用。农村电网和县城电网的改造,大大改善了县区电网结构和供电可靠性,有力促进了县城经济的发展,各县工农业发展迅速、用电量大幅攀升。

(三)认真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加强优质服务。

全力做好迎峰度夏的保电工作,加强负荷预测分析,完善现有负荷管理系统,在用电高峰时期保证了电力的有序供应。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和完善供电服务应急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服务措施,确保“95598”电力客户服务热线24小时畅通,报修系统迅速反应,抢修车辆和人员及时到位。

根据电网负荷特性变化规律,重点分析不同负荷特性对气候、电价、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等相关因素的敏感程度,加强负荷预测和用户用电情况分析工作,重点对315千伏A及以上专线客户用电情况按地区、行业、装见容量、台变数及容量、电压等级、年用电量负荷、执行电价、主要产品及产量、生产性质、周休日、供电变电站专线及开闭所名称、是否监控及可控负荷、自备电厂及发电机容量、投运日期、主管上级、联系人、联系电话进行统计分析,形成了详细的基础资料,为开展需求侧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础。

在大负荷期间,认真做好有序用电工作。针对去年我省全年负荷基本平衡,但有可能出现短期高峰缺电的用电形势,6月底前完善了负荷管理系统的功能,以充分发挥负荷管理系统这一现代化用电管理及限电不拉路的重要技术手段。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要求,在安排编制限电方案时,体现出一保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二保工业,先远后近,轮流限电的原则,确保重点用户如煤矿井下、化工、军事设施、重要市政等用电。我们还制定了《陕西电网迎峰度夏避峰保电预案》。通过对纺织行业、水泥行业生、熟料磨、机械电炉钢、硅铁、电石行业确定避峰负荷,编排了系统缺20、30、60、90万千瓦电力时的避峰、保电方案,完善了陕西电力需求侧管理行政手段,有效地保证了紧急情况下能够有效依法限制用电,确保电网安全和对重要用户的供电。此方案得到省政府工业交通办公室批复。

为进一步挖掘负荷潜力,提高负荷率,我们积极推行峰谷电价,以此经济杠杆来促进企业用电错峰和削峰填谷。凡在陕西电网所辖用电区域内,除城乡居民用电、农业排灌用电及行政机关、学校、部队、医院、无轨电车、自来水、煤气、趸售用户用电暂不实行峰谷电价外,其他所有用电户均按新的峰谷分时电价暂行办法执行。去年峰谷电量已占总电量的49.3%,很好地起到了错峰用电和削峰填谷作用,有力地保障了整个电网顺利度过负荷高峰。

(四)积极作好防汛度汛和大坝安全工作。

汛前认真做好检查工作和制定应急预案,做好来大水、防大汛、抗大灾的各项准备;汛期加强领导带班制度,严肃防汛值班纪律和重大险情、灾情报告制度。抓住安康水电厂这个重点,组织周详的汛前、汛期检查,落实防范措施。完成了泄洪闸门、启闭机、保安电源、厂坝排水设施(设备)水情测报系统等的检修试验,并成功进行了4台机组的“黑启动”试验。在做好安康、石泉两水电厂防汛工作的同时,根据去年夏季用电形势偏紧的特点,将上游水位维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既做好来大水的准备,尽量不弃水或少弃水,也保持一定库容,在夏季大负荷时起到对电网的调峰作用。

2005年重点工作和措施

(一)加强安全生产,确保电网稳定。

2005年安全生产工作总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各项规定和要求,以建设“一强三优”公司为目标,树立科学全面的电网安全观,做好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全过程的安全工作。坚持保人身、保电网、保设备的原则。强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严格考核,确保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坚决克服安全生产在组织领导、安全管理、人员素质、预防和控制等四个方面的薄弱环节,超前防范,实现安全生产可控、在控。吸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坚定现代电网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完善科学、有序、规范的安全生产常态管理机制,建立预警机制,健全应急机制。在安全生产管理中作到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实现持续改进的要求。坚持动态发展的观点,建立统筹协调的方法,落实全方位的措施,实施全过程的控制,追求综合管理效率的优化。通过深入持久的实施安全性评价动态管理、开展现场标准化作业、贯彻生产设备管理规范、推行安全生产健康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四个方面来推动安全生产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全面提升电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安全生产奋斗目标:确保实现无人身死亡事故;无特大电网、设备事故;无有人员责任的重大电网、设备事故;无重大火灾、交通事故;无重大机械设备损坏事故;减少一般电网、设备事故,杜绝误操作等人员责任事故。

重点工作:一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安全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在电力体制改革、电力供应紧张、电网结构薄弱、安全生产基础不牢、职工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的形势下,要清醒认识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二是将防止人身事故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做好加强工作计划管理,建立有序的生产工作秩序,做到工作任务、工作计划、工作内容、安全措施、轻重缓急做到胸中有数、秩序井然,确保安全生产“可控”、“在控”。三是认真贯彻生产设备管理规范,提高电网运行管理和设备管理。四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完善科学、有序、规范的安全生产常态管理机制,建立预警机制,健全应急机制,通过深入持久的实施安全性评价动态管理、开展现场标准化作业、贯彻生产设备管理规范、推行安全生产健康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四个方面来推动安全生产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全面提升电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五是强化职工的技能培训工作,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全面提高生产岗位一线工人的基础素质。六是切实做好加快电网发展形势下的基建安全工作。七是加强零散小型工作特别配网和客户工程的安全管理。八是高度重视事故抢修工作和设备紧急缺陷消除工作,保证重要用户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九是加强治安保卫、消防和交通安全工作,确保不发生火灾和重大交通事故。

(二)突出电网稳定这个关键,建立重大电网事故防范体系。

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强化电网安全的物质基础,提高整个电网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认真组织分析电网安全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合理安排好运行方式,保证电网迎峰度夏和冬季大负荷期安全可靠运行,针对电网的薄弱环节做好反事故预案。坚持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原则,严肃调度纪律。严格执行电网运行规程,保证电网留有必要的旋转备用和事故备用容量。坚持执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研究落实保证电网安全稳定的“三道防线”。要加强对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和低频减载、低压减载装置的管理。严防因装置误动、拒动和配置不合理扩大电网事故,导致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发生。积极作好负荷预测和电力电量平衡,完善网厂协调机制,确保电力供应紧张和电煤短缺下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大面积停电应急预案》和《城区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建立健全电网事故应急处理体系,为正确有效地处理事故,减少事故损失提供有效保障。

(三)重点加快电网发展,积极支持发展电源,促进电源与电网的协调发展。

加强电力市场的分析与预测,加快主网网架和城乡电网建设改造,优化网架结构。加强陕南、陕北电网的网架结构,积极推进被列为全国五大试点城市之一的西安城市电网建设与改造,加快重点电网建设项目建设。

(四)强化安全生产,加强需求侧管理,保障电力供应。

1、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及时协调煤炭交易和运输环节,建立联系制度和汇报制度,解决“因煤卡电”的问题,保证电力的连续供应。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合理引导用户需求,密切关注电力供需形势的变化,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完善电力有序供应的紧急预案,保证城乡居民生活和重要用户和重要市政用电。合理调度改善用电负荷特性,采取有效的避峰、错峰等用电措施,缓解电网运行压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加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用电市场开拓,利用西部大开发和宏观经济的利好时机,促进售电量稳步增长。

2、电力安全、可靠、稳定的供应,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要密切关注电煤供应,加强与发电企业的沟通和协调,做好负荷预测和电力电量平衡。加强电网运行管理,安排好设备消缺和检修,保证设备健康。针对冬季电网运行特点和天气情况,防止因污闪、断线、倒塔和缺煤停机等造成大面积停电事故。

3、在首先保证居民生活用电、重要单位用电,合理安排工业企业和其他行业的供电,明确了保电次序,尽量减少限电可能带来的损失,制定《紧急限电序位表》及《事故断电序位表》,以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有效依法稳定电网正常运行,确保电网安全和对重要用户的供电。对各地市供电局的负荷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和调整,重新核定可限负荷,发挥其限电不拉路的作用。同时,还与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电力供应紧张情况下或故障情况下的应对方案,做到故障情况下不限电或限电最少、损失最小。

4、加强用电侧管理,利用价格杠杆调节电力供求。积极组织贯彻《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运用价格杠杆调节电力供求促进合理用电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精神,研究拉大峰谷电价差、实行尖峰时段电价和有条件的实行季节性电价和高可靠性电价等有关电价调整方案,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引导用户避峰填谷,来改善负荷特性、充分发挥和提高现有发供电设备的利用率。

5、全面掌握全省用电负荷分布情况,特别是大的工业用户、高耗能产业及可随时避峰的大用户的可调电力。在电力紧张时,有计划的安排高耗能企业和可避峰企业避免在高峰用电。五是协助用户作好调荷工作。近年来陕西电网负荷增长明显高于电量增长,年最大负荷、年最大峰谷差、年平均日峰谷差逐年上升,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取暖负荷会促使高峰负荷、尖峰负荷持续上扬,对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造成一定困难。如何优化电网负荷结构,有效地转移和控制高峰负荷、尖峰负荷,不断开拓低谷负荷对陕西电网日显重要。要求各供电局客户服务中心积极帮助客户采用先进技术和高效设备来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在冶金、矿产、化工、纺织、建材、机械及硅铁、电石等高耗能行业和大型商场、宾馆饭店和办公楼等开展和实施DSM示范工程,引导社会采用先进的DSM技术、设备和工艺,不断提高合理用电水平,移峰填谷,提高电网负荷率,以达到转移和减少高峰、尖峰时段电力需求的目的;通过帮助客户利用现有的峰谷电价和有效的节电、移峰措施不断降低用电成本,开拓低谷电力负荷。

6、错峰措施:安排高耗能企业的设备在冬季检修,将钢厂、化肥厂、电解类化工厂等三班制企业的年度设备检修安排在冬高峰期间检修。安排有条件的企业实行周轮休制,将部分一班制、二班制生产企业的周休日进行调整,将休息日尽可能平均分布在一周7天中,均衡每周的用电负荷。将部分建材、冶金、机械等企业的可转移用电设备的用电时间错开高峰时段。充分利用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功能,分四个轮次控制企业的用电负荷。依据用电负荷的重要性,将该负荷列入各轮次进行控制,从而实现“限电不拉路”,确保重要客户和居民用电。建立电力供需形势预警报告制度。当用电负荷超出电网供电能力时,由电力部门报政府主管部门同意后,号召广大客户(包括居民用户)主动关停部分负荷,参与短时避峰。

上一篇:学校安全工作值班记录下一篇:三秋宣传标语